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高考生物细胞代谢基础性知识课后加练卷

2020高考生物细胞代谢基础性知识课后加练卷

2020高考生物细胞代谢基础性知识课后加练卷
2020高考生物细胞代谢基础性知识课后加练卷

细胞代谢基础性知识课后加练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酶与ATP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绝大多数酶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部分酶的合成场所是细胞核

B.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会使胞内ADP的含量大大增加

C.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与糖蛋白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明显偏低

D.能产生ATP的细胞一定含有酶,能合成激素的细胞一定能合成酶

解析:选B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少数酶是RNA,可在细胞核内合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消耗ATP,但由于ATP与ADP能快速转化,胞内ADP的含量不会大大增加;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可推出其细胞内与糖蛋白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明显偏低;ATP和激素的产生都需要酶的催化,因此能产生ATP和激素的细胞都能产生酶。

2.植物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是通过测量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如O2的释放)来绘制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

B.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

C.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2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

D.叶片在640~660 nm波长光下释放O2是由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引起的

解析:选A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不吸收红光;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作用光谱是通过测量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来绘制的,因此可用CO2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叶绿素吸收640~660 nm的红光,导致水光解释放O2。

3.如图为某单细胞生物中进行的代谢过程图,图中序号代表细胞代谢的不同阶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产生的C3可在[H]和ATP的作用下被还原成C5

B.过程④需要在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并产生O2

C.图中属于放能反应的过程有①②③④,而过程⑤属于吸能反应

D.图中一定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是过程①,一定在细胞器相关膜上进行的是过程③和④

解析:选C 由图可知,过程①②③分别代表有氧呼吸第一、二、三阶段,过程④⑤⑥分别代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C3的还原和CO2的固定,因此,过程①产生的C3是丙酮酸,其不能用于光合作用暗反应被还原成C5。蓝藻细胞中无叶绿体,但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有关,图中合成ATP 的过程有①②③④,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有关,图中水解ATP的过程为过程⑤。

4.如图为某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基本流程,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

A.阶段甲发生在内环境中

B.阶段乙等同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C.阶段丙中的能量均贮存于ATP中,最终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D.物质①为CO2,其在线粒体基质中的浓度高于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浓度

解析:选D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不属于内环境;由图可知,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包括图中“丙酮酸→CC”和“阶段乙”两个过程,因此,阶段乙不能等同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阶段丙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ATP的合成,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图中物质①和②分别代表CO2和H2O,CO2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由此可知,线粒体基质中的CO2浓度应高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浓度。

5.

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时加入酶C。如图为最适温度下A、B浓度的变化曲线。叙述错误的是( )

A.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

B.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

C.T2后B增加缓慢是酶活性降低导致的

D.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值增大

解析:选C 加入酶C后A浓度降低,B浓度升高,说明在酶C的催化下A能生成B,酶催化作用的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随着反应的进行,底物A浓度由大变小,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T2后B增加缓慢是由底物A不足导致的;图示反应在最适温度下进行,降低反应温度,反应速率将减慢,反应时间将延长,T2值增大。

6.如图为植物细胞代谢的部分过程简图,①~⑦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植物缺Mg,则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是③

B.②的进行与⑤⑥⑦密切相关,与③无直接关系

C.蓝藻细胞中③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④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D.叶肉细胞内③中O2的产生量小于⑥中O2的消耗量,则该细胞内有机物的总量将减少

解析:选C Mg是合成叶绿素的成分。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需要叶绿素吸收光能,若植物缺Mg则叶绿素的合成受阻,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生理过程是③(光反应过程)。一般情况下,植物细胞吸收无机盐的方式(②)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故与⑤⑥⑦(细胞呼吸过程)密切相关,与③(光反应过程)无关。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因此也没有类囊体。图中光反应过程(③)中O2的产生量小于有氧呼吸过程(⑥)中O2的消耗量,则该叶肉细胞净光合作用量<0,该细胞内有机物总量将减少。

二、非选择题

7.图1表示的是ATP作为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中的一种信号分子的作用机理,图2表示的是某种抗原呈递细胞(APC)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请分析回答:

(1)神经细胞中的ATP主要来自____________(生理过程)。研究发现,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24 h内有40 kg ATP发生转化,而细胞内ADP、ATP的浓度仅为2~10 mmol/L,为满足能量需要,人体解决这一矛盾的合理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1可知,细胞间隙中的ATP在有关酶的作用下,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最后剩下的是________(写中文名称)。

(3)据图1分析,科学家当初验证ATP可作为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的实验思路是:用化学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发现接收ATP信号的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图2中的APC能表达TLR蛋白,进而激活免疫反应。研究表明,如果使TLR基因发生突变,小鼠就不能探测到细菌

的存在,据此推测TLR在免疫中具有______作用。

解析:(1)神经细胞中的ATP主要来自有氧呼吸。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24 h内有40 kg ATP发生转化,而细胞内ADP、ATP的浓度仅为2~10 mmol/L,为满足能量需要,人体细胞中的ATP和ADP相互(迅速)转化。(2)1分子ATP由1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ATP在有关酶的作用下,脱去3个磷酸基团后只剩下A,即腺苷。(3)一些神经细胞不仅能释放典型神经递质,还能释放ATP,两者均能引起受体细胞的膜电位变化。要验证ATP可作为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应先排除典型神经递质的作用,所以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路是:用化学物质阻断典型神经递质在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后,发现接收ATP信号的细胞仍能接受到部分神经信号。(4)如果使TLR基因发生突变,小鼠就不能探测到细菌的存在,据此推测TLR在免疫中具有识别作用。

答案:(1)有氧呼吸(或呼吸作用) ATP和ADP相互(迅速)转化(2)腺苷(3)阻断典型神经递质在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仍能接受到部分神经信号(4)识别

8.大麦种子萌发时,胚产生的赤霉素

(GA)转运到糊粉层后,诱导相关酶的合成

进而调节相关的代谢过程,促进种子萌发。

如图所示,请回答:

(1)种子萌发时,胚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由__________提供。

(2)β-淀粉酶在由钝化到活化过程中,其组成中氨基酸数目将_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研究淀粉酶的来源,研究者为萌发的种子提供14C标记的氨基酸,结果发现α-淀粉酶有放射性,而β-淀粉酶都没有放射性。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验证糊粉层是合成α-淀粉酶的场所,可选取________________的去胚大麦种子,用__________________处理,检测是否产生α-淀粉酶。

(5)由题意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解析:(1)大麦种子有胚乳,胚乳中储存有大量的营养物质,供种子萌发时胚发育的需求。(2)图中显示,β-淀粉酶由钝化到活化过程中有蛋白酶的参与,蛋白酶会破坏部分肽键,使组成β-淀粉酶的氨基酸数量减少。(3)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为萌发的种子提供14C标记的氨基酸,发现α-淀粉酶有放射性,说明提供的氨基酸参与合成了α-淀粉酶;β-淀粉酶都没有放射性,说明提供的氨基酸没有参与β-淀粉酶的合成,即说明α-淀粉酶是种子萌发过程中新合成的,而β-淀粉酶是种子中已存在的。(4)为验证糊粉层是合成α-淀粉酶的场所,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种子有无糊粉层,因此,实验中应选取有糊粉层和无糊粉层的去胚种子作为对照。由于两组实验的种子都去掉了能产生赤霉素的胚,而赤霉素能诱导α-淀粉酶的合成,因此,对两组种子都要使用相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1)胚乳(2)减少β-淀粉酶的活化是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完成的,水解掉了部分氨基酸(3)α-淀粉酶是种子萌发过程中新合成的,而β-淀粉酶是种子中已存在的(4)有糊粉层和无糊粉层等量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5)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基因选择性表达)

9.如图1为茶树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⑥表示生理过程,A~D表示化学物质。科研人员用茶树离体叶片测定了气孔导度(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叶片通过气孔的气体量)、净光合速率的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⑥过程是________,化学物质A、B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2通过气孔进入叶肉细胞后,首先与一种化合物结合而被________,该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实验开始4 min时,水光解产生气体的去向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最初0~4 min内,叶肉细胞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茶树植株长期处于16 min时的状态,则其不能正常生长,请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1中⑥过程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物质A、B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的产物,物质A又可进一步氧化分解,故物质A是丙酮酸,物质B是[H]。(2)CO2通过气孔进入叶肉细胞后,首先与C5结合而被固定,暗反应还需要酶的催化,故暗反应主要受温度和CO2浓度的影响。(3)实验开始4 min时,净光合速率大于0,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水光解放出的O2一部分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一部分释放到细胞外。在最初0~4 min内,叶肉细胞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导度下降,减少了CO2的供应。(4)16 min时,净光合速率为0,植

物体不能积累有机物,故长期处于此状态,植物体不能正常生长。

答案:(1)暗反应丙酮酸、[H] (2)固定温度和CO2浓度(3)进入线粒体和释放到细胞外气孔导度下降,使CO2的供应不足(4)净光合速率为0,植物体不能积累有机物

10.为研究高温对盛花期棉花植株光合速率的影响,研究者将A、B、C三个品系植株从30 ℃环境移入40 ℃环境培养,测得相关数据如图1。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以看出,在高温环境下,三个品系的光合速率均下降,原因可能有:①高温破坏了______________膜的结构,使____________捕获(吸收)光能的效率下降,光反应受到抑制。

②高温下______________下降,使叶片吸收的CO2减少,进而影响________________循环,暗反应受到抑制。

(2)三个品系中的________品系在高温条件下光合速率下降最少。原因之一是该品系在高温下____________更显著,因而能更有效地散热,以降低高温对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3)在30 ℃时,测定三种品系植株光合速率变化情况如图2。由图2可知,棉花植株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P点时,检测的是棉花植株的_______________速率。

解析:(1)由图1可知,将A、B、C三个品系植株从30 ℃环境移入40 ℃环境培养,植株的光能捕获效率均下降,捕获光能是通过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合色素实现的。温度升高,植株的气孔开放程度均下降,使叶片吸收CO2减少,进而影响卡尔文循环。(2)由图1可知,A品系在高温条件下光合速率下降最少。植物散热主要通过蒸腾作用实现的,图1中A品系蒸腾作用增加最明显,能够更有效地散热,以降低高温对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3)由图2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棉花植株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强度过大时,棉花植株的光合速率下降。在P点时,光照强度为0,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此时检测的是棉花植株的呼吸速率。

答案:(1)类囊体薄光合色素气孔开放程度卡尔文

(2)A 蒸腾作用(3)在一定范围内,棉花植株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强度超过一定值后,棉花植株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合理即可) 呼吸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材料

第六章糖代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果糖(F),半乳糖(Gal),核糖 双糖:麦芽糖(G-G),蔗糖(G-F),乳糖(G-Gal) 多糖:淀粉,糖原(Gn),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各种组织细胞 门静脉 肠粘膜上皮细胞 体循环 小肠肠腔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 吸收途径: SGLT 肝脏

过程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构 调节。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生理意义: 五、糖的有氧氧化 1、反应过程 ○1糖酵解途径(同糖酵解,略) 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 总反应式: 关键酶 调节方式 ?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 乙酰CoA ATP ADP 胞液 线粒体 丙酮酸 乙酰CoA NAD + , HSCoA CO 2 , NADH + H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分子生物学课后题

第一章 1、简述细胞的遗传物质,怎样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核酸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类,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储存遗传信息,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有遗传变异能力适合作为遗传信息的特性,T2噬菌体侵染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将蛋白质被35S标记和DNA被32P 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E.coli后,发现进入宿主细胞的只有32P标记的DNA,而无35S标记物,所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只含有32P标记的DNA,无S标记的蛋白质,因此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研究DNA的一级结构有什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答:DNA的一级结构是指DNA分子中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它反映了生物界物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任何一段DNA序列都可以反映出它的高度的个体性和种族特异性,另外DNA一级结构决定其高级结构,研究DNA一级结构对阐明遗传物质结构、功能及表达调控都极其重要。 3、简述DNA双螺旋结构与现在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关系。 答:DNA双螺旋结构具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是DNA复制、转录、逆转录等基因复制与表达的分子基础。DNA为双链,维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4、DNA双螺旋结构有哪些形式?说明其主要特点和区别。 答:主要有B-DNA,A-DNA,E-DNA形式 B-DNA:每一螺周含有10个碱基对,两个核苷酸之间夹角为36度 A-DNA:碱基对与中心倾角为19度,螺旋夹角为32.7度 E-DNA:左手螺旋,每圈螺旋含12对碱基,G=C碱基对非对称地位于螺旋轴附近。 第二章 1、简述DNA分子的高级结构。 答:1、单链核酸形成的二级结构(发夹结构)2、反向重复序列(十字架结构,每条链从5'--3'方向阅读)3、三股螺旋的DNA(一条链为全嘌呤核苷酸链,另一条链为全嘧啶核苷酸链)4、DNA的四链结构5、DNA结构的动态性与精细结构6、DNA的超螺旋结构与拓扑学性质。 2、什么是DNA的拓扑异构体,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依赖于什么? 答:DNA不同的空间分子构象又称拓扑异构体它们之间转换依赖于连环数L。连环数是指双螺旋DNA中两条链相互缠绕交叉的总次数。 3、简述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它们是如何组装的? 答: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间期表现为染色质,染色质是以双链DNA作为骨架与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各种RNA等共同组成的丝状结构的大分子物质、 组装的顺序:DNA—核小体链—纤丝—突环—玫瑰花结—螺旋圈—染色体 4、简述细胞内RNA的分布结构特点 答:成熟的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无论是真核或原核细胞质中,成千上万种的RNA都分为三大类:1、转运RNA 2、信使RNA 3、核蛋白体RNA。细胞核内的RNA统称为nRNA. 5、简述细胞内RNA的结构特点以及与DNA的区别。 答:1、碱基组成不同,RNA分子主要是A G C U 而DNA以T代替U。 2、RNA分子中的核糖都是D-核糖,而DNA则是D-2-脱氧核糖。 3、RNA分子中有许多稀有,微量碱基,而DNA除个别外,不含有稀有碱基 4、RNA分子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不一定相等。 5、RNA分子具有逆转录作用,RNA翻译成蛋白质是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结合表达者。 6、RNA分子具有催化功能。 6、引起DNA变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核酸变性后分子结构和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①加热②极端PH值③有机溶剂,尿素和酰胺等 核酸变性后氢键被破坏而断裂,双链变为单链,而磷酸二酯键并未锻裂在A260nm 处呈现增色效应。DNA溶液的黏度大大下降、沉淀速度增加、浮力密度上升。紫外吸收光谱升高。酸碱滴定曲线改变,生物活性丧失等。 7、检测核酸变性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是什么?具体参数如何? 答:在DNA变性过程中,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时检测变性最简单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核酸在260nm 处具有特征的吸收峰,便是为A260nm。以50ug/ml DNA溶液在A260下测定,三者的A260数值为: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 )、果糖(F ),半乳糖(Gal ),核糖 双糖:麦芽糖(G-G ),蔗糖(G-F ),乳糖(G-Gal ) 多糖:淀粉,糖原(Gn ),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 吸收途径:

过程 2 H 2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谢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 构调节。 生理意义: 五、糖的有氧氧化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关键酶 ① 己糖激酶 ② 6-磷酸果糖激酶-1 ③ 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节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胞液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血液:组织][皮肤:器官][植物没有系统结构] [组织——①人:结缔、肌肉、神经、保护②植物:保护、疏导、营养、分生] 3.细胞是除病毒外的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还是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4.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代谢:生物与环境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增殖、分化:生长发育;基因的传递和变化:遗传和变异] 5.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显微镜 1.高倍镜:“不要动粗” 2.高倍镜视野暗,低倍镜视野亮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4.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5.①一行细胞数目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答:20×?=5) ②圆形视野范围细胞的数目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倒数2=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一、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1.原核生物:细菌(球、杆、螺旋菌、乳酸菌)、衣原体、蓝藻、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最小的细胞生物)、放线菌、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蘑菇、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病毒非真非原 [蓝藻:发菜、颤藻、念珠藻、蓝球藻。蓝藻没有成型的细胞核,有拟核——环状DNA分子 蓝藻细胞质:含蓝藻素和叶绿素,就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物),还含有核糖体]

人体的新陈代谢-知识点

第二节人体的新陈代谢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①消化有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主要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化学性消化主要是利用消化酶,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②食物中各种成分的消化。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不经消化能直接被吸收;食物纤维不能被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最终分别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③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与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1)小肠长,有皱襞,内壁形成小肠绒毛,可扩大小肠内表面积;(2)小肠绒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能对食物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彻底的消化。 ④吸收是指营养物质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2.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酶的概念:酶是生物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酶能使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本身并不发生变化,这一点与无机催化剂相似。 (2)酶的特点: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不稳定性:高温、低温以及过酸、过碱,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也就是说,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3)酶的作用:酶具有多样性,高效性及专一性等作用特点.对于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必不可少的。 3.消化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1)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过程 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除了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可以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外,其他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溶于水的有机物小分子,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糖类、蛋白质、脂肪这三大有机物的消化过程必须在各种消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才能完成,它们的具体途径为: (2)消化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①口腔中的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口腔可以使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②酸性的胃液中有胃蛋白酶,它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 ③小肠中的消化液包括肠液、胰液和胆汁,肠液和胰液中含有分别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酶;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它可以对脂肪起乳化作用,

细胞分子生物学

细鳞斜颌鲴种群的遗传分化及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研究 武震M100102115水生生物学 摘要:细鳞斜颌鲴(Xenocypris microlepis)属鲤形目,鲤科,鲴亚科,鲴属。俗称:沙姑子、黄片。我们将以中国各水系细鳞斜颌鲴种群为研究对象,以基因组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loop标记为线索,研究细鳞斜颌鲴种群的遗传分化及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特征,探讨相互间的遗传结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关系,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细鳞斜颌鲴资源奠定基础。 关键字:细鳞斜颌鲴,线粒体D-loop标记,微卫星标记,遗传分化, 亲缘关系, 系统进化 1.研究背景 细鳞斜颌鲴属中下层鱼类,平时喜生活于江河干支流水域,到了产卵季节,有一定的短距离洄游现象,上溯至适合条件的产卵场进行集群产卵。产后,亲鱼分散游动,离开产卵场,至秋季有一部分群体进入干流附属的湖泊或支流中进行索饵、育肥,冬季则又返回干流水深的潭穴中越冬。细鳞斜颌鲴的食性很杂,自全长2厘米以上的夏花鱼种开始,除摄食少量浮游生物外,主要是腐屑、底泥以及底生硅藻和摇蚊幼虫等底生生物。它在不同类型的水体中,均以腐殖质有机碎屑、腐泥及着生藻类为主要食物。其生长在头两年速度较快,2龄鱼的平均体重可达479克。细鳞斜颌鲴通常2冬龄性成熟,生殖季节在华中和华南地区为4―6月。成熟雌鱼的体重变化在415―1100克以上。平均每千克体重的鱼怀卵量为20万粒左右。产粘性卵,呈浅黄色。产出时卵径为0.8―1.2毫米。雄鱼在生殖季节,有珠星出现。广泛存在于东部各水系之中。故各水系之间的种群长期存在地理隔离,基因交流困难,是一个良好的进化生态学研究材料。国内对此鱼的研究也不多,且多为形态学方面的资料,研究其分子进化和群体遗传,有助于了解该种的资源状况,同时能够为生态学相关理论提供依据。 2.方法 2.1采样 分别采钱塘江,长江,珠江水系细鳞斜颌鲴,每条水系定5—7个点,如钱

“细胞的代谢”知识点归纳

“细胞的代谢”知识点归纳 考试要点 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4、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5、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6、细胞呼吸Ⅱ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Ⅱ 8、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Ⅱ 知识网络构建 重点知识整合 一、酶的本质、特性以及酶促反应的因素 1、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 2、有关酶的实验探究思路分析【重点】(1)探究某种酶的本质

(2)验证酶的专一性 ①设计思路:酶相同,底物不同(或底物相同,酶不同) ②设计方案示例: 结论: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酶具有专一性。 (3)验证酶的高效性 (4)探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或最适pH ①实验设计思路: ②操作步骤: 3、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和pH: ①低温时,酶分子活性受到抑制,但并未失活,若恢复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也升至最高;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子结构被破坏而使酶失活。 ②温度或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 ③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反应溶液温度的变化也不改变酶作用的最适pH。 (2)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①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如图甲。 ②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乙。 4、有关酶的疑难问题点拨 (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某些RNA也具有催化作用,因此酶的基成单位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 (2)酶促反应速率不等同于酶活性。 ①温度和pH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②底物浓度和酶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并未改变酶活性。 (3)在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时,底物和酶应达到相同温度(pH)后才混合,以使反应一开始便达到预设温度(pH)。 二、ATP的合成利用与能量代谢 1、ATP的形成及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关系【重难点】 (1)ATP的形成途径: (2)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点汇总

组成细胞的元素 1.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根据含量的多少,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大量元素有_等。 3.微量元素有_等。 4.构成细胞的元素中,最基本的元素是;其中4种元素含量最多。 鲜重状态下,4种基本元素的含量是O > C > H > N ; 干重状态下,4种基本元素的含量是C > O > N > H。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细胞中的化合物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细胞中的无机物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大多数以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2.水在细胞中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形式存在,其中_____________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_____________占细胞中水的绝大部分,以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3.细胞中无机盐的主要功能包括维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中的水 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1)当自由水/结合水比值高(即自由水含量高时),代谢强度高,抗寒、抗旱性等抗逆性差。如种子萌发时,先要吸收大量的水分,以增加自由水的含量,并加快代谢速度。 (2)当自由水/结合水比值低(即结合水含量高时),抗寒、抗旱性强,代谢强度差。如冬季,植物吸水减少时,细胞内结合水相对含量升高,由于结合水不易结冰和蒸腾,从而使植被抗寒性加强。 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存在及其功能的验证 (1)鲜种子放在阳光下暴晒,重量减轻―→自由水散失,代谢减弱。 (2)干种子用水浸泡后仍能萌发―→失去自由水的种子仍保持其生理活性。 (3)干种子放在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壁上有水珠―→失去结合水。种子浸泡后不萌发―→失去结合水的细胞丧失生理活性。 [特别提醒] 一般情况下,温度略升高,自由水含量将升高,反之则自由水含量降低。相同条件下,自由水含量高的细胞,代谢旺盛。结合水含量高的细胞代谢较弱。 环境恶化——自由水↓,结合水↑。 细胞衰老——自由水↓,结合水↑。生命活动增强——自由水↑,结合水↓。 细胞中的无机物 1.含量:无机盐在生物体中含量很少,仅占细胞鲜重的1%-1.5%。 2.存在形式: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无机盐与其他化合物结合,如Mg2+是叶绿素的成分缺

知识要点 第八单元 糖代谢

第八单元糖代谢 分解代谢:酵解(共同途径)、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等。合成代谢:糖异生、糖原合成、结构多糖合成以及光合作用。可转化成多种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可进一步转化成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糖的磷酸衍生物可以构成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NAD、FAD、DNA、RNA 、ATP。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受神经、激素、别构物调节控制。 一、糖酵解 (一)酵解与发酵 1.酵解(glycolysis,在细胞质中进行) 酵解酶系统将Glc降解成丙酮酸,并生成ATP的过程。它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中Glc分解产生能量的共同代谢途径。在好氧有机体中,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产生的NADH经呼吸链氧化而产生ATP和水,所以酵解是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的前奏。若供氧不足,NADH 把丙酮酸还原成乳酸(乳酸发酵)。 2.发酵(fermentation) 厌氧有机体(酵母和其它微生物)把酵解产生的NADH上的氢,传递给丙酮酸,生成乳酸,则称乳酸发酵。若NAPH中的氢传递给丙酮酸脱羧生成的乙醛,生成乙醇,此过程是酒精发酵。有些动物细胞即使在有O2时,也会产生乳酸,如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线粒体)、视网膜。 (二)糖酵解过程(Embden-Meyerhof Pathway,EMP) (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G-6-P 此反应基本不可逆,调节位点。△G0= - 4.0Kcal/mol使Glc活化,并以G-6-P 形式将Glc限制在细胞内。催化此反应的激酶有,已糖激酶和葡萄糖激酶。 已糖激酶:专一性不强,可催化Glc、Fru、Man(甘露糖)磷酸化。己糖激酶是酵解途径中第一个调节酶,被产物G-6-P强烈地别构抑制。 葡萄糖激酶:对Glc有专一活性,存在于肝脏中,不被G-6-P抑制。Glc激酶是一个诱导酶,由胰岛素促使合成, 肌肉细胞中已糖激酶对Glc的Km为0.1mmol/L,而肝中Glc激酶对Glc的Km为10mmol/L,因此,平时细胞内Glc浓度为5mmol/L时,已糖激酶催化的酶促反应已经达最大速度,而肝中Glc激酶并不活跃。进食后,肝中Glc浓度增高,此时Glc激酶将Glc转化成G-6-P,进一步转化成糖元,贮存于肝细胞中。 (2)G-6-P异构化为F-6-P 由于此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化很小,反应可逆,反应方向由底物与产物的含量水平控制。此反应由磷酸Glc异构酶催化,将葡萄糖的羰基C由C1移至C2,为C1位磷酸化作准备,同时保证C2上有羰基存在,这对分子的β断裂,形成三碳物是必需的。 (3)F-6-P磷酸化,生成F-1.6-P 此反应在体内不可逆,调节位点,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磷酸果糖激酶既是酵解途径的限速酶,又是酵解途径的第二个调节酶。 (4)F-1.6-P裂解成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DHAP) 该反应在热力学上不利,但是,由于具有非常大的△G0负值的F-1.6-2P的形成及后续甘油醛-3-磷酸氧化的放能性质,促使反应正向进行。同时在生理环境中,3-磷酸甘油醛不断转化成丙酮酸,驱动反应向右进行。

高考生物知识点之细胞的代谢

高考生物知识点之细胞的代谢考试要点 (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4)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5)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6)细胞呼吸Ⅱ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Ⅱ (8)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Ⅱ 知识网络构建 重点知识整合 一、酶的本质、特性以及酶促反应的因素 1. 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

1.有关酶的实验探究思路分析 [重点] (1)探究某种酶的本质 (2)验证酶的专一性。 ①设计思路:酶相同,底物不同(或底物相同,酶不同) ②设计方案示例: 结论: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酶具有专一性。 (3)验证酶的高效性。 (4)探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或最适pH。 ①实验设计思路:

? ????底物+T 1pH 1+酶液底物+T 2pH 2+酶液 底物+T 3 pH 3 +酶液? ? ? 底物+T n pH n +酶液――→检测 底物的分解 速度或存在量 ②操作步骤: 2.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和pH : ①低温时,酶分子活性受到抑制,但并未失活,若恢复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也升至最高;高 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子结构被破坏而使酶失活。 ②温度或pH 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 ③反应溶液pH 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反应溶液温度的变化也不改变酶作用的最适pH 。 (2)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①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 但当底物达

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如图甲。 ②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乙。 3.有关酶的疑难问题点拨 (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某些RNA也具有催化作用,因此酶的基成单位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 (2)酶促反应速率不等同于酶活性。 ①温度和pH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②底物浓度和酶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并未改变酶活性。 (3)在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时,底物和酶应达到相同温度(pH)后才混合,以使反应一开始便达到预设温度(pH)。 二 ATP的合成利用与能量代谢 1.ATP的形成及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关系(重难点) (1)ATP的形成途径: (2)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注:浙科版把细胞基质称作细胞溶胶。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 (4)光能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而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

细胞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最全版

, 内膜系统的膜结构破裂后自己重新封闭起来的小囊泡(主要 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是异质性的集合体, 形态、大小及功能常因生物种类和细胞类型不同而异。据微体内含有的酶的不同可分为过氧化物酶体、糖酵解酶体和乙醛酸循环体。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同一条mRNA分子能够同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 叠的多肽链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能够加速正确折叠的进行或提供折叠发生所需要的微环境。动物体细胞在体外可传代的次数,与物种的寿命有关,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 DNA在核小体连接处断裂成核小体片 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即染色体末端DNA 序列的多个重复,其作用是保护和稳定染色 RNA 依赖性DNA 聚合酶,为一种核糖核蛋白酶,是合成端粒必需的酶。在双线期中,交叉数目逐渐减少,在着丝粒两侧的交叉向两端移动.这个现象称为 成染色体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互相紧靠,进而缠绕在一起,基质开始附着到染色丝上,成为一条短而粗的染色体。据染色体被拉向两极所受到的力的不同,后期可分为后期A 和后期B,此时的染色体 启动DNA复制的关键因子,是真核细胞DNA M期促进因子。

能够促使染色体凝集,使细胞由G2期进入M 物质多肽的形式合成,其N末端含有作为通过膜时之信号的氨基酸序列。引导前体多肽 是指具有摄取、处理及提呈抗原能力的细胞,能摄取病原体蛋白并将其加工将成短肽段,呈递给T细胞。 ,从中 于高等真核细胞中,是内层核被膜下纤维蛋白片层,纤维纵横排列整齐呈纤维网络状。 成串排列在一起,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 DNA和组蛋白构成,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 在一定时期的特种细胞的细胞核内, 它由不表达的DNA序列组成, 分裂过程中,核仁出现周期性变化。一般在分裂前期逐渐消失,其纤丝和颗粒成分散失于核质之中;在分裂末期又重新出现。核仁的形成常与特定染色体的一定区域密切相关。 色体片段, 通过次缢痕与染色体主要部分相连。 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是染色体数目、大小、 是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时, 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含4条染色单体,形似灯刷。 由核内有丝分裂产生的多股染色单体平行排列而成。

生物化学-生化知识点_第五章 糖与糖代谢.

①①①糖与糖代谢 §5.1 糖的生物学作用:上册P1 (1章) 糖类是细胞中非常重要一类物质,在几乎所有重要生理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①①糖的生物学作用: ①1①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动植物躯壳,如纤维素和甲壳素(昆虫和甲壳类动物 的外骨骼)。 ①2①能源物质:贮存能源的糖类,如淀粉、糖原和葡萄糖。 ①3①转变为其他物质(碳源物质):为合成其他生物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和脂 肪酸等提供碳骨架。 ①4①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大多数蛋白质是糖蛋白,如免疫球蛋白、激素、 毒素、凝集素、抗原以至酶和结构蛋白。在糖蛋白中起信息分子作用的为糖链。如B-型血外端的半乳糖用α- 半乳糖苷酶(来自海南产的咖啡豆中)切除掉,则B-抗原活性丧失,呈现O-型血的典型特征。 糖在几乎所有重要生理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生命开始,卵细胞受精、细胞凝集、胚胎形成,细胞的运转和粘附。 2.细胞间的相互识别,通讯与相互作用。 3.免疫保护(抗原与抗体),代谢调控(激素与受体),形态发生、发育,器 官的移植。 4.癌症发生与转移,衰老、病变等过程。 糖是生物体内重要信息物质,在细胞识别、信号传递与传导、免疫过程、细胞通讯和代谢调控中都扮演重要作用。糖生物学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①①①糖的结构特点: 糖的分子结构比蛋白质和核酸复杂。如葡萄糖有4个不对称碳原子,成环后C 又形成α、β两个异头体结构,葡萄糖同分异构体有25=32个。结构复杂多样的糖1 分子成为携带生物信息的极好载体。多肽与核酸携带信息仅依赖于其组成单体的种类、数量和连接顺序,而糖链携带信息除单体种类、数量和排列外还有分支结构和异头碳构型。因此糖的聚合体单位重量携带的信息量比蛋白质和核酸大的多。 ①①①糖工程: 糖工程即糖类药物的研究,包括药用寡糖及类似物的合成,糖蛋白及糖脂中糖的改性修饰,糖与蛋白的联结等内容。糖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在极快发展,如“抗粘附”类寡糖药物的研究,其原理为细胞感染首先是入侵病原体表面的糖蛋白(粘附蛋白)识别正常人细胞表面的寡糖(配体),继而发生粘附作用。若引入与寡糖结构(配体)相同或类似的游离寡糖,并使它们与病原体上的粘附蛋白结合即可避免病原体对细胞的感染,而成为“抗粘附”类寡糖药物,此类药物在与病原体的粘附蛋白结合后会被排出体外而防止感染。如已开发出对付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可防治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已鉴定了与人体发炎过程及癌细胞转移密切相关的粘附蛋白E-Selectin中四糖的结构等。 糖工程研究内容首先进行天然产物(如粘附蛋白)的分离和纯化,然后进行微量寡糖的分析,确认结构,最后进行寡糖的合成,为此已发展了寡糖的液相和

高二生物细胞的代谢知识点梳理

高二生物细胞的代谢知识点梳理 细胞体形极微,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形状多种多样。小编准备了高二生物细胞的代谢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一节细胞与能量 1、细胞内最主要的能量形式是化学能。 2、细胞中有许多吸能反应,它们所需的能量来自细胞的放能反应。 3、ATP不仅是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更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 4、ATP是由1个核糖、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5、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化学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的中文名称叫腺苷三磷酸。 6、什么叫ATP-ADP循环?能写出反应方程式吗? 7、ATP的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主动转运、肌肉收缩、神经细胞的活动、分泌等生命活动。 8、动物体内ATP的生成途径是细胞呼吸,植物生成ATP的途径有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能生成ATP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生成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9、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直接来源是ATP。马拉松运动

员在跑步过程中直接靠(ATP)提供能量的?注意:只要提到直接提供能量的都是ATP。 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2、水分子(其他溶剂)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叫渗透。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3、动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渗透吸水?又在什么情况下渗透失水呢? 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细胞液。原生质体是指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后裸露出的整体构造。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 细胞质壁分离(其中质是原生质体,壁是细胞壁)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 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5、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所需要的离子、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6、自由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进行自由扩散的主要有三类:水,气体分子,脂溶性小分子(如:水、CO2、O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尿素等) 7、易化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能量(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

细胞的代谢知识点归纳

细胞的代谢知识点归纳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细胞的代谢”知识点归纳 考试要点 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4、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5、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6、细胞呼吸Ⅱ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Ⅱ 8、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Ⅱ 知识网络构建 重点知识整合 一、酶的本质、特性以及酶促反应的因素 1、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 2、有关酶的实验探究思路分析【重点】(1)探究某种酶的本质

(2)验证酶的专一性 ①设计思路:酶相同,底物不同(或底物相同,酶不同) ②设计方案示例: 结论: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酶具有专一性。 (3)验证酶的高效性 (4)探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或最适pH ①实验设计思路: ②操作步骤: 3、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和pH: ①低温时,酶分子活性受到抑制,但并未失活,若恢复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也升至最高;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子结构被破坏而使酶失活。 ②温度或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 ③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反应溶液温度的变化也不改变酶作用的最适pH。 (2)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①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如图甲。 ②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乙。 4、有关酶的疑难问题点拨 (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某些RNA也具有催化作用,因此酶的基成单位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 (2)酶促反应速率不等同于酶活性。 ①温度和pH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②底物浓度和酶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并未改变酶活性。 (3)在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时,底物和酶应达到相同温度(pH)后才混合,以使反应一开始便达到预设温度(pH)。 二、ATP的合成利用与能量代谢 1、ATP的形成及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关系【重难点】 (1)ATP的形成途径: (2)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

5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范文

第三章细胞的分子基础 一、名词解释 1、原生质 2、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3、核酸 4、磷酸二酯键 5、peptide bond 二、选择题 【A1型题】 1、细胞中的下列化合物,哪些属于生物小分子( ) A.蛋白质B.糖类C.酶D.核E.以上都不对 2、原生质是指( ) A.人细胞内的所有生命物质B.蛋白质C.糖类D.无机化合物E.有机化合物3、细胞内结构最简单,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A.葡萄糖B.氨基酸C.甘油D.H2O E.磷酸 4、构成蛋白质分子和酶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 A.氨基酸D.核苷酸C.脂肪酸D.核酸E.磷酸 5、维持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 ) A.氢键B.离子键C.疏水键D.肽键E.二硫键 6、组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核苷酸B.氨基酸C.碱基D.戊糖E.磷酸 7、维持多核苷酸链的化学键主要是( ) A.酯键B.糖苷键C.磷酸二酷键D.肽键E.离子键 8、核苷与磷酸之间,通过什么键连接成单核苷酸( ) A.糖苷键B.酯键C.氢键D.肽键E.离子键 9、由含氮碱基、戊糖、磷酸3种分子构成的化合物是( ) A.氨基酸B.核苷酸C.脂肪酸D.葡萄糖E.核酸 10、关于核酸,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 A.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因具酸性,故称为核酸 B.核酸最初是从细胞质中分离出来,因具酸性,故称为核酸 C.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因具碱性,故称为核酸 D.核酸最初是从核仁中分离出来,因具酸性,故称为核酸 E.以上全错 11、下列哪种元素被称为生命物质的分子结构中心元素,即细胞中最重要的元素( ) A.氢(H) B.氧(O) C.碳(C) D.氮(N) E.钙(Cn) 12、细胞中的下列哪种化合物属生物小分子( ) A.蛋白质B.酶C.核酸D.糖E.胆固醇 13、细胞中的下列化合物中,哪项属于生物大分子( ) A.无机盐B.游离水C.过氧化氢酶D.胆固醇E.葡萄糖 14、核糖与脱氧核糖的主要区别是在于其分子的哪一 位碳原子所连羟基上脱去了一个氧原子( ) 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E.第五位 15、DNA和R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相比较( ) A.碱基相同,核糖不同B.碱基不同,核糖相同

糖代谢作业

糖代谢作业 1、简述葡萄糖无氧分解的基本途径、关键酶的调节及其生理意义。 2、简述葡萄糖有氧氧化的三个阶段。 糖的有氧氧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葡萄酸至丙酮酸(糖酵解过程),反应在细胞液中进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被氧化脱羧成乙酰辅酶A,反应在线粒体膜上进行;第三阶段是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CO2和H2O 第一阶段:糖酵解 糖酵解第一阶段:葡萄糖的磷酸化 葡萄糖 3步 1,6,—二磷酸果糖 第二阶段:糖的裂解过程 1,6,—二磷酸果糖 2步两分子的磷酸丙糖 第三阶段:产能阶段 两分子的3—磷酸甘油醛 5步两分子丙酮酸 总反应式 G+2NAD+2ADP+2Pi 2丙酮酸+2NADH+2H +2ATP +2H2O 特点:1、整个过程无氧参加; 2、三个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3、从葡萄糖开始净生成2分子ATP, 4、一次脱氢,辅酶为NAD+,生成NADH+H+。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乙酰CoA的生成 总反应式: TPP,FAD, 硫辛酸,Mg2+ 丙酮酸脱氢酶系三种酶 E1-丙酮酸脱羧酶(也叫丙酮酸脱氢酶) E2-二氢硫辛酸乙酰基转移酶 E3-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六种辅助因子焦磷酸硫胺素(TPP)、硫辛酸、 COASH、FAD、NAD+、Mg2+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总反应式: CH3COSCoA+3NAD++FAD+GDP+Pi+2H2O 2CO2+CoASH+3NADH+3H+ +FADH2+GTP 特点:1、需氧 2、不可逆:三个限速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

体) 3、两次脱羧、四次脱氢(三次受体是NAD,一次是FAD)、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4、共产生10molATP 三羧酸循环第一阶段:柠檬酸生成 1)缩合反应柠檬酸合酶 2)柠檬酸异构化为异柠檬酸顺乌头酸酶 第二阶段:氧化脱羧 3)异柠檬酸氧化生成α-酮戊二酸异柠檬酸脱氢酶,生成一分子还原型NADH 4)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生成一分子还原型NADH 5)琥珀酰CoA生成琥珀酸琥珀酰CoA合成酶,生成一分子CoASH 第三阶段:草酰乙酸再生 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琥珀酸脱氢酶,生成一分子FADH2 7)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延胡索酸酶, 8)草酰乙酸的再生苹果酸脱氢酶,生成一分子还原型NADH 3、简述三羧酸循环过程及其调节。 4、详细列表计算1分子葡萄糖经过有氧氧化净生成多少A TP? 其中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各 生成多少?P243 5、简述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调节及其生理意义。 6、简述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及其调节。 糖原合成: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等在体内相应酶的作用下合成糖原的过程。 合成部位: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 细胞定位:胞液 途径: 1.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 ATP ADP 葡萄糖己糖激酶; 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激酶(肝) 2.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1-磷酸葡萄糖 3.1- 磷酸葡萄糖转变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4. α-1,4-糖苷键式结合 糖原n + UDPG 糖原合酶糖原n+1 + UDP 5.糖原分枝的形成(分支酶)

细胞的代谢知识点过关及答案

生物知识点过关(三) 1.3 细胞的代谢 1.什么是渗透作用? 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②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里面的。原生质层指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 胞; 若添加溶液为葡萄糖、尿素、乙二醇等,细胞的变化是。4. 5.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6.酶是产生的具有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少数是。酶的特性:,,;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7.细胞的能量“通货”指,是的英文名称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其中A代表、 P代表、~代表,ATP可以水解,实际上是指ATP分子中的水解,ATP是细胞内的一种 化合物。ATP和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其相互转化公式为,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为动物和人等:,绿色植物:。 8.细胞呼吸是指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生成或其他产物,释放 并生成ATP的过程。可分为和两种类型。 ②无氧呼吸:绝大多数植物: 动物和少数植物(如:(): 9.有氧呼吸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大部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 于,大部分。 10.绿叶中的色素种类:①叶绿素:、②:胡萝卜素、 叶绿素主要吸收,主要吸收蓝紫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 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 11.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中,所以,可以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且他们都能溶解在中,在层析液中的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 散得,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12.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 点总结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果糖(F),半乳糖(Gal),核糖 双糖:麦芽糖(G-G),蔗糖(G-F),乳糖(G-Gal) 多糖:淀粉,糖原(Gn),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各种组织细胞 门静脉 肠粘膜上皮细胞 体循环 小肠肠腔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胃肠腔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转运。 2.吸收吸收途径: SGLT 肝脏

过程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谢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 变构调节。 生理意义: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关键酶 ① 己糖激酶 ② 6-磷酸果糖激酶-1 ③ 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节 ?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G (Gn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