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文名词解释

现文名词解释

现文名词解释
现文名词解释

、填空

1、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田间,闻一多称他是“时代鼓手”。

2、杨绛的“喜剧双璧”是《称心如意》与《弄假成真》。

3、《淘金记》是沙汀著名长篇“三记”之中最优秀者。其他为《困兽记》《还乡记》。

4、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5、现代章回体小说大师:张恨水。

6、中国象征主义诗歌创作第一人:“诗怪”李金发。

7、“汉园三诗人”李广田、卞之琳、何其芳。

8、穆时英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9、左联五烈士:殷夫、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

10、臧克家:泥土诗人,《泥土的歌》。

11、南玲北梅:张爱玲和梅娘。

12、孙犁是“白洋淀派”鼻祖。

13、在“无产阶级戏剧”与“国防戏剧”运动中田汉与洪深是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

二、名词解释

1、京派:20世纪30年代,在京津一带的作家《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

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表作品和批评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作家群落,即“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沈从文、朱光潜、萧乾、芦焚、废名均为代表人物。在文艺思想上重视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文艺从属于政治,也反对商业化,追求人性的、恒久的文学价值和带有乡土中国风味的美学风范。其中,在创作与文艺理论上的主要代表是沈从文与朱光潜。

2、海派: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

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繁荣“文明病”,对都市文明抱有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理,艺术上深受西方现代派艺术影响,具有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在小说领域尤以“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如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的独步舞》《黑牡丹》,施蛰存的《上元夜》《梅雨之夕》,黑婴《咖啡座的忧郁》等。

3、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机关刊

物为《新诗歌》。他们一方面强调诗歌与革命血肉联系,要求诗人要站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和反映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另一方面主张诗歌大众化,要求诗与诗人都要“大众化”,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它对推进诗歌大众化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简单化和功利化的缺陷。

4、社会剖析派:是现代文学流派之一,最初是严家炎在1982年给研究生讲课时提出的,后

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正式运用;它是指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出现的一个用科学的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一个小说流派。兴起于第二个十年,即1928年-1926年6月.以茅盾为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5、现代诗派:继象征诗派、后期新月派后,在20世纪30年代诗坛上形成了一个被时人称

之为现代诗派的新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徐迟、废名、林庚等,因主要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上发表诗作,故而得名,诗歌创作追求“纯诗”写

作和新诗的现代性,强调诗歌形式的“散文化”和情绪的“朦胧美”,是西方象征派和古典诗歌美学主张的产物

6、国防戏剧:

?是“九·一八”事变后,为适应抗日统一战线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戏剧。1936年初,剧联自动解散,成立了上海剧作者协会(即中国剧作者协会),以吸收更多的戏剧工作者参加救亡运动开始了国防戏剧的运动。

?国防戏剧在内容上强调反帝抗日追求民族解放,艺术性上提倡大众化、通俗化,重视戏剧的宣传功效,推动了现代广场戏剧的发展。代表剧作有洪深执笔的《咸鱼主义》《走私》、于伶执笔的《汉奸的子孙》、田汉的《回春之曲》等。

7、新感觉派: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又被称为“都市主义小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小说的流派,该流派运用印象主义、直觉主义、心理剖析和蒙太奇等现代主义技法、来表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追捕新奇的感觉和惊异的体验,开掘人物的潜意识,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具代表性的三个)、叶灵凤、徐霞村、杜衡等人。

8、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成立会议上通过了“左

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常务委员,大会还通过其它17项提案。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演讲,深刻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倡导期的经验教训,是左翼文学运动的一份指导性文献。“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中共对新文学的影响与指导也由思想领域推进到实践领域。

9、文协: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全称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它是“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共同组成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是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作家在内的大联合,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倡导民族“救亡”的主题,促进民族性格的新生,积极推动文艺为抗日战争服务,曾出版机关刊物《抗战文艺》,抗战结束后终刊。

10、孤岛文学:发生在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期间的上海租界内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

在党的领导下,郑振铎、阿英、师陀、唐弢、何灵、李健吾等作家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左联时期革命文学的传统,出版进步文学刊物,有利地鼓舞了抗日意志。

11、中国新诗派:抗战时期大学校园学生中形成的诗歌流派,年青诗人对人生价值与生活苦

难极为敏感,同时有机会了解西方现代派,体会到与现代派诗人相似的处境和心境,体验到现代人的孤独感和价值失落感,认为只有现代诗歌才是以真实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追求诗歌的“现代化”和“知性与感性的融合”,带有综合特征。

12、九叶诗派:这些诗人1948年集结到上海刊物《中国新诗》周围,显示出新诗潮的实力,

包括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13、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半同人杂志”和发表园地。这些青年诗人人数众多、散落各地,其骨干成员有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卓、邹荻帆、彭燕郊、孙钿、方然、杜谷等

三、论述题

一、茅盾的艺术成就

茅盾是社会剖析派小说的领军人物,社会剖析派小说注重社会分析和心理结构剖析相一致,社会发展史与性格成长史相统一,史诗性与文学性兼顾互文等特点。

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其次,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突出特色。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他总是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又特别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变化。他还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都市社会中的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

再次,注重小说叙事结构的营构,采取了“三部曲”的形式,以时间、空间的转移为发展线索,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最后,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他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不仅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容,而且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

二、老舍“市民世界”中市民形象及其各自承载的文化意义

1、老派市民形象,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人生态度和方式守旧迂腐。

2、新派市民,流露出冷嘲热讽,反映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谨慎乃至排斥的文化态度,更蕴含着对“五四”之后引进的所谓“新潮”的反思与批评。

3、处于新旧文化交替时代的市民,主要是指处于新旧文化思潮双重冲击之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新文化中的现代思想促使他们觉醒,渴望实现文化人格的现代转型,而传统文化中的固有意识不仅束缚着蜕变的身躯,更是他们精神上痛苦不堪。

4、正派或理想市民,是指老舍带着较多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观塑造的正派或理想市民形象,这类形象的塑造,主要是为了探索文化转型的出路,极富思想启蒙意义。

5、城市贫民,主要是指挣扎在都市贫困线上的北平市民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控诉了都市文化及其影响下的现实对良善人格的腐蚀破坏以及对鲜活生命的吞噬。

三、以具体作品为例阐述新文学时期(现代文学)创作主体的嬗变及审美风格衍进的态势。巴金的创作以抗战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不仅其叙事主体有所嬗变,而且其审美风格也有所衍进。

1、叙事主题的嬗变

a 前期:青春的赞歌前期创作可分为两类:一是对无政府主义的倡扬和时代青年性格

的剖析,二是反对封建家长专制,揭示封建家庭残害青年及其走向崩溃的历史(必然)命运。

b 后期家族文化批判的继续深化与社会重压下人生世相的展示。

c 继续叙写旧家族的没落,进一步深化对旧家族封建传统的批判。

d 描绘抗战时期至胜利前后的现实生活。

2、审美风格的衍进

a 热烈酣畅的激情型风格向内敛沉郁写实性风格转变。

b 单纯朴素流畅的感情流泻,到匠心独运整体结构氛围的营造。

四、从情节结构的角度,论述从《雷雨》到《日出》,再到《原野》和《北京人》,曹禺的戏剧审美目标的数度变化

首先,比较《雷雨》和《日出》的情节结构,可发现曹禺审美目标的转移。

a由传奇和变态转向平凡和常态的戏剧情节

b由太像戏的情节转向高洁世相的勾勒

c由回顾式的过去和现在“两种戏剧”交织的锁闭式结构,转向有数个场面穿插展示的“横断面”结构

其次,从《日出》到《原野》实现了曹禺审美目标的第二次转型

a由常态向传奇化的戏剧情节展示复归,表现人性的复杂(善恶、恐惧等等)

b由现在场景展示为主,转向以“过去”、“现在”情节相交织

c由横断面式结构向锁闭式结构回归

第三,从《原野》到《北京人》

曹禺a将日常性的场景置换了传奇化的情节

b文化人格(心理)的批判与人性广度与深度的探寻相结合

c由锁闭式结构向日常生活化的开放式结构转变

四、简答题

一、京派文学的特点

a保守主义文化立场

b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势力的影响

c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d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e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体小说样式

二、赵树理塑造了一系列的新老农民形象

a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尚未觉醒背负着沉重历史传统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b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没有肃清,有可能发生蜕变的年轻一代农民甚至某些知识分子和干部

c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新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

三、简述40年代“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1、抗战时期“广场戏剧”,是适应战时政治宣传、鼓动的需要的戏剧,不仅舞台直接面对大众,其戏剧观念、写作与演出方式都朝“抗战总动员”这一目标发生变化。

2、敌后根据地的“广场戏剧”,包括新秧歌剧与新歌剧,这是第二次“广场戏剧”高潮。

3、40年代末,反内战、反独裁的学生民主运动中又涌现出以政治鼓动为主的各种文艺演出,这可视为“广场戏剧”的第三次高潮。

四、简析艾青诗歌独特的意象和主题

1、以鲜明、丰富的意象来组成广阔的生活历史画面,是艾青典型的诗歌手法。

2、“土地”与“太阳”是中心意象,这两个意象在艾青诗中起到整体性作用。

3、这些意象有多种呈现方式,如“土地”的寒冷、贫困和宽广,“太阳”所带来的热力和希望。

4、这些意象有着较固定的象征性,土地象征着对祖国的深爱与对人民的深爱,太阳象征着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五、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3、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4、鲁迅杂文的主观性

5、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六、简析穆旦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质

1、抒写残缺的“自我”,现代式的困惑、分裂、破碎,是排拒了中和与平衡的处于矛盾张力上的“自我”。

2、诗人对现代生活的观察始终采用怀疑眼光,而且情思方式也摆脱二元对立,而取“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

3、不用陈旧的形象意境,而是运用日常的“非诗意”的词句达到抽象的抒情。

七、张爱玲小说一、叙事主题:

1、沪港洋场社会的生活样态、文化样态和生命样态

2、世事的沧桑荒诞与极度苍凉:“来不及”与不安稳的焦虑

3、人性的扭曲病态与残缺(命运、爱情)的悲剧性体验

4、安于现世的人生态度没有大悲大痛,少有彻底绝决超越时空具有共时性意义

二、审美特征:传统性与现代性兼具、中西共融

1、突出的世俗化和市民化倾向

2、浓郁苍凉低回悲伤的审美风格

3、力避主流的叙事立场和姿态

4、多样的叙事结构:参差对照的复式结构

5、栩栩如生的人物群象。遗老遗少,都市男女。

6、内心隐秘世界(潜意识)的生动揭示

五、概述题

钱钟书《围城》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人公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訂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方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在准岳父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但最终与此二人感情破裂,并由此结识了苏的同学赵辛楣。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故事到此结束。

《围城》是一部多层意蕴的小说,其最显然的一个层面,就是在抗战背景下,对知识分子群进行刻意的描绘,表现出抗战背景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无主、空虚和爱情发酵,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乱世中一代清醒的文人的宿命感。《围城》的深层意蕴在于这里没有一个英雄,所有的人物均是盲目的寻梦者,是为命运所玩弄的失败者。主人公方鸿渐的基

本经历就是不断渴求冲出“围城”,而每一次的走出“围城”又等于落入另一座人生的“围城”。这个笼罩全书的象征性结构所道出的,正是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学思考。路翎《饥饿的郭素娥》写了一个惨烈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一个美丽而强悍的妇女郭素娥的悲剧命运。郭素娥因逃荒遇匪被一个衰老的鸦片鬼收容为妻,她在矿区摆香烟摊位,她渴求幸福,疯狂地爱上了凶猛、冷酷的机器工人张振山。张振山是一个乖戾的流浪汉,对恶浊的社会投以恶毒的藐视和严冷的憎恨,他与郭素娥的爱也是毒辣的,声称不能“被一个女人缠在裤带上”,又严防拘谨、怯懦的农民式工人魏海清染指于她。他对郭素娥说:“像我这样的男人是一个不顶简单的东西,我从里面坏起,从小就坏起,现在不能变好,以后怕当然也不能。”致使郭素娥在阴沉的鸦片鬼家中,绝望地叫出:“有哪一个能救出一个我这样的女人呀!”矿区的上层社会也把她视为堕落的女人,最后当她反抗被贩卖,要求主宰自己的命运时,被丈夫伙同流氓迫害而死。事后,刘寿春丢了矿山的工作,隐匿在乡下打发残生;黄毛被判10年监禁,关进了监狱。张振山则远走高飞,魏海清与流氓恶斗,并在酒馆和新年舞龙赛会上,发泄着满腔的屈辱和悲伤。这个故事惨烈、悲苦的无以复加。一个可怜的弱女子,就这样被吞噬掉了。

这是一部充满心理性格之力度的作品,它通过一个受着肉体的饥饿和精神的饥饿的煎熬,而又始终固执、并且绝望地追求生命价值的女人,牵连着一个流浪汉型的工人和一个农民型的工人,在他们的性格碰撞中,几乎不知节制地迸射出所谓原始强力的生命火花。在强度性格碰撞中,作家以主观的热情突入人物心灵搏斗之间,完成了一个既是性格的和心灵的,又是社会和命运的,浓重得令人窒息的悲剧,从而控诉了那个“把人烧死,奸死、打死、卖掉”的野蛮社会。

英语国家概况名词解释新

英语国家概况名词解释 1、The Constitution:Britain has no written foundations of the British state are laid out in statute law,which are laws passed by Parliament; the common laws, which are laws established through commom practice in courts;and conventions. 2、The house of Common: It’s the real center of British political life because it is the place where about 650 elected representatives(Members of Parliament) make and debate policy,These MPs are elected in the General Elections and should represent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who vote for them. 3、The electoral campaign:Before a general election,the political parties would start their electoral campaigns in order to make their ideologies and policies known to the campaign involves advertisements in newspapers, door-to-door campaigning,postal deliveries of leaflets and ‘party electoral broadcasts” on the parties also try to attack and critisise the opponents’,these campaigns sometimes can be quite aggressive and critical. 4、Class system in British society:The class system does exist in British of British population would claim themselves to be either of middle-class or working-class,though some people would actually belong to the upper middle-class or lower divisions are not simply economic,they are cultural as of different classes may defferent may differ in the kind of newspaper they read,in the way they speak and in the kind of education they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about the British class system is that aristocratic titles can still be inherited. 5、Relative decline of the UK economy:The UK has experienced an economic decline since this is a relative decline rather than an absolute is wealthier and more productive than it was in 1945,but since other countries developed more rapidly,it has slid from being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to being the six. 6、Comprehensive schools:are the most popular secondary schools in Britain schools admit children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ir academic abilities and provide a general can study everything from academic subjects like literature to more practical subjects like cooking 7、Grammar school s:it’s a type of secondary schools in schools select children at the age 11,through an examination called “the 11-plus”.Those children with the highest marks go to grammar schools lay emphasis on advanced academic subjects rather than the more general curriculum of the comprehensive schools and expect many of their pupils to go on to universities. 8、Independent schools:are commonly called public schools which are actually private schools that receive their funding through the private sector and tuition rates,with some government schools are not part of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but the quality of instruction and standards are maintained through visits from Her Majesty’s Inspectors of schools are restricted to the students whose parents are comparatively rich. 9、the first English settle in North America:The first English permanent settlement was organized in 1607 by the London Company with a charter from the English colonists settled in Virginia and survived by imposing strict discipline on themselves and by transplanting tobacco into the colony of 1619,the settlers elected their delegates and set up the House of Burgesses,and the same time they bought and enslaved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1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 观念活动。(第100页) 2、灵感: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 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第137页) 3、直觉: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 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第138页) 4、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 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第161页) 5、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题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 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第162)6、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 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第170) 7、艺术形式: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是艺术内容的组合、生成与呈示, 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第179) 8、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 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第132页) 9、俄国形式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主张是:认为能够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是它 的“文学性”,“文学性”就在于它的形式,主要是语言形式,而与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无关,代表人物是艾亨鲍姆。(第175页) Ps:俄国形式主义不知道正确与否,是自己通过书上的话提炼出来的。

人文社会科学形考册答案

作业 1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类社会自然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2、人人类; 3、自然科学; 4 孕育奠基生成发展拓展反思; 5、研究对象研究主体; 6、阶级社会; 7、社会管理社会决策咨询 8、物质精神精神文明; 9、物质载体各种制度、风俗; 10、周密调查科学分析; 11、情感激发定量研究技术分析 12、复杂性模糊性定量分析 13、非逻辑性综合性有意识的活动;

14、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级抽样 15、观察法无结构访谈法集体访谈法, 三、选择题:1、C 2、A 3、C 4、B 5、D 6、D 7、B 8、A 9、D 10、B。 四、简答题: 1、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3)定性研究与定量

生理学基本概念的中英文名词解释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The time interval during which a cell is incapable of initiating a second action potential.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n action potential is a rapid change in the membrane potential. Each action potential begins with a sudden change from the normal resting negative potential to a positive membrane potential (depolarization) and then ends with an almost equally rapid change back to the negative potential (repolarization).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The movement of substances across the membrane occurs against the electrochemical gradient with the necessity of consumption of metabolic energy 后负荷afterload Afterload is the load that is given to the muscle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contraction.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In certain cases, a tissue or organ can respond directly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depending neither on nervous nor on humoral control. This form of regulation is called auto-regulation. 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 When the frequency of stimulation reaches a critical level, the successive contractions are so rapid that they literally fused together, and the contraction appears to be completely smooth and continuous. This is called completely tetanus. 去极化depolarization The change in membrane potential away from the resting potential and toward the sodium equilibrium. 入胞endocytosis Very large particles enter the cell by a specialized function of the cell membrane called endocytosis. The principle forms of endocytosis are pinocytosis and phagocytosis. 平衡电位equilibrium potential Electrochemical equilibrium is a steady state, as in the 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of a cell ,in which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and chemical potential gradient are in balance and no net movement of charged particles occurs. 兴奋性excitability Excitability is the ability of certain kinds of cells (excitable cell) to generate active changes in their membrane potential. Excitability is a fundamental property common to all tissues and cells. 兴奋excitation Excitation signifies and increases in activity, such as contraction of a muscle, acceleration of the heart beat. 出胞exocytosis A stimulus to secrete causes the intracellular vesicles to fuse with the plasma membrane and to release the vesicles contents is called exocytosis.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13、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的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14、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15、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17、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8、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9、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 小学教育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 2 3 4态度和“ 5 6 7早期人 8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只“ 51 A C 2 A C 3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一18世纪 D .19世纪 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D ) A .美国 B .韩国

。 C.泰国 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直觉领悟 D。情感激发 6.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7.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C ) A.维纳 B。申农 C.贝塔朗菲 D。普利高津 8.下列哪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 B ) A.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B。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C.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D。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 9.据有关资料分析,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是( A ) A.经济学 B,管理学 C.历史学 D。政治学 10.支配了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走向的理论先导是( A ) A.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B.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自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实用说:从功能的角度界定文学,认为文学是道德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实用说肯定了文学的工具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 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 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或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文本: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使文学成为一个可以感知的实在对象。现代文论把它理解为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一个有待解释的开放对象。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意境: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重要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 小说: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 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典型:即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 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以左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一种片面、扭曲的延续和发展,主张以自然科学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 填空题 1.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主要体现在“抒情性”和“个性化” 两个方面。 2.孔子谈论文学功能的著名观点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英语国家概况名词解释

美国山脉: The Appalachians on the east stretch almost unbroken from Alabama to the Canadian border and beyond.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is broad, flat coastal plain. The Great Plain lie west of the Mississippi River and ea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 To the west of the interior basin lies the mighty system of mountain Cordillera. 英国议会: The UK Parliament is one of the oldest representative assemblies in the world, having its origins in the mid-thirteenth-century great councils. Parliaments is the supreme legislative body and the assembly that Government is drawn from and answerable to. It comprise three elements: the Crown, the non-elected House of Commons, of which the latter is the source of real political power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theory, the main function of Parliament is to legislate, that is, to create, abolish or amend new laws for the entire nation. But, in practice, it normally passes bills that are often proposed by the government. In addition, Parliament also votes the taxation and expenditures of the government; examines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administration; and debates major political issues of the day. New England: New England is a region in the northeastern corner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sisting of the six states.It was one of the settlements by British colonists.it is a leader in innovative business methods,publishing,and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high-tech weaponry,aircraft,engines, tools and computers. Protestantism: One of the three major branches of Christianity,originating in the sixteenth-century reformation in Europe. The term applies to the belief of Christians who do not adhere to roman catholicism or eastern orthodoxy. The Renaissance The Renaissance was a cultural movement that spanned the period roughly from the 14th to the 17th century and profoundly affected European intellectual life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Beginning in Italy, and spreading to the rest of Europe by the 16th century, its influence was felt in literature, philosophy, art, music, politics, science, relig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inquiry. Renaissance scholars employed the

文学概论复习之名词解释

文学: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模仿: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由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者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意象即为表达某种意念或意蕴,使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意象”即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西方文论把意象视为诗人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后的产物。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或术语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互文性:互文性又译为“文本间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的提出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典型:典型即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意蕴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母题:指那种反复出现于不同文本的、与叙事类型化特征相关的最小单元或成分。母题并非生成于现实情景,也不属于个人的创造,而是源于传统。 灵感:是指创作过程中由于思维紧张、情绪高涨而导致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对创作而言是一种飞跃。灵感的发生具有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原型:是指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构思、形象、意象或情节类型。 文学思潮: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文学思潮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式是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一种特定的文学思潮必定有其特定的文学观念,这种文学观念和与之相应的审美理想、创作追求、理论构架乃至批评模式,共同构成了引导文学潮流走向的思想基础,从而对一个时期乃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活

最新十次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最新十次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2072 课程代码:01245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12.直觉:是指认识主体在尚不清晰的事实材料中察觉真理的能力,灵感顿悟是这种认识能力的重要表现。 13.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14.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揭示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定性研究: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质是特定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它由事物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矛盾所决定。 12.哲学:马克思主义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认为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3.教育学:是以人类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发展一般规律为目标的学科。 14.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系统科学:是指处于哲学方法和各学科特殊方法之间的、中间层面的科学思想方法,它 1

英概考试:名词解释

1.The British Isles 2.The “square mile” 3.Hippies 4.Punks 5.GCSE The main examination that all students should take at 16 is the Cent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GCSE) 6.A-levels Advanced level 7.The Commonwealth 8.Working class 9.Civil (wedding) ceremony 10.Cohabitation 11.House-husband 12.Day Centers 13.Sheltered housing 14.Council house 15.Generation gap 16.The Protestant Church 17.The Church of England 18.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19.Welfare state 20.The Beveridge Report 21.Welfare provision 22.Absolute poverty 23.Relative poverty 24.Mixed economy 25.Nationalization 26.Privatization 27.Forms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 28.The City of London 29.Typical British family 30.Parliamentary/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31.Sheltered housing 32.Conjugal roles 33.Social security (in welfare) 34.Two-chamber system 35.Constituency 36.National Trust 37.Beatniks 38.Trade unio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33457106.html,belling at school 40.Youth hostels 41.Pensioners 42.Nuclear family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

第一章文学观念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与西方表现说可以比较的是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言志”说和“教化”说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客观说实际上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的。)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不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当然这种演变规律并不是直线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和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路线和形态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并存的局面也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而言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对文学的看法发生变化。 【文学的界说】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这个文学观念包含了五个命题,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作家个体的体验的凝聚,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视界融合”(意思是

中央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近5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中央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近5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说明:试卷号:2072 课程代码:01245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1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14.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2017年7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13.语言与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14.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