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家畜生态学:研究家畜与其环境之间在不同层次上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素及其他物理条件)

生态系统功能主要表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

3、生态学研究内容

⑴、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⑵、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⑶、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生态学发展趋势

⑴、向宏观和微观两极方向发展⑵、系统理论在生态学中广泛应用,计算机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⑶、定量化研究进一步发展⑷、向多学科方向发展⑸、应用生态学迅速发展

第二章、动物的适应

1、名词解释

适应:动物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形态变化或遗传反应,称为适应。

表型适应:动物对所受刺激产生形态、解剖、生理生化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称为表型适应。

遗传适应: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淘汰了不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保留了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使群体获得了可以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遗传特征,称为遗传适应。

光周期现象:动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动物生物学周期:动物受自然界许多周期性变化因素影响,在行为、生理及数量分布、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称为动物生物学周期。

临界温度:环境温度超过动物等热区,动物的代谢率开始升高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潜热:蒸发方式散发的热量包含在水汽中,不能直接用测热议测定,故称潜热或非可感热

阿伦规律: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动物,其外露部分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称为阿伦规律。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地区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这种趋向称为贝格曼规律。

约旦规律:鱼类的脊椎骨数在低温水中比在暖温水中多,此现象称为约旦规律。

格罗杰法则:生活在温暖潮湿地区的哺乳动物及鸟类,其皮肤中的黑色素比寒冷干旱地区的同种动物多,此现象称为格罗杰法则。

威尔逊法则:动物绒毛的含量与温度呈反比,粗毛含量与温度呈正比,此规律称为格罗杰法则。

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

2、光周期对动物的影响

⑴、决定动物的迁徙、迁移或洄游的时间⑵、影响畜禽换羽、换毛

⑶、影响畜禽的生殖时间⑷、影响动物冬眠和滞育

3、动物生物钟的概念、生理作用及其意义

概念:控制动物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的某种内部计时功能。

生理作用及其意义:

⑴、动物的生物行为计时器

⑵、其调节机制能将一些生理过程和环境条件紧密结合,使动物更容易适应环境

⑶、医学上可用来鉴别诊断周期性疾病、控制给药时间、掌握病畜对药物的耐受规律

⑷、在生产上,可用于控制禽的产蛋,调节牛、羊的发情和配种

⑸、在灭杀虫害方面,可帮助确定最佳施药时间

4、风土驯化的条件

⑴、直接适应:家畜在新环境条件下,在行为和生理上产生一系列反应,直到基本适应新环境为止。

⑵、定向改变遗传基础:当新环境条件超越了该品种的耐受范围,家畜会产生种种不适应的反应,此时通过

选择淘汰不适应个体,从而使群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⑶、两种途径不是孤立的:首先通过直接适应,后人工选择,使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

5、引种前后应注意的问题

⑴、引种前,应研究引入地区与引入品种原产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之间的相似性

⑵、引种时,应充分考虑畜禽通过逐渐过渡和杂交育种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⑶、一般来说,畜禽低劣环境引入到优良环境时,比较容易适应;反之则相反

⑷、由温暖地区引入到寒冷地区,宜在春季运输,以便适应气候寒冷的变化

⑸、家畜在性成熟年龄迁徙最合适,而母畜在妊娠后期迁徙是最不适合的

⑹、在一个品种范围内,较小的或中等的体形比大体形动物有较大的耐受力,能顺利完成风土驯化过程

6、动物适应的调节过程

家畜在受到环境因素改变的刺激时,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体内的能量平衡、化学平衡和循环平衡,实现各个组织器官机能之间的协调,从而保证机体的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不受影响。

第三章、生态系统

1、名词解释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一种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食物链交错起来,多条食物链相联,形成食物网。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生态锥体:又称生态金字塔,指的是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能量和个体数量来表示。

林德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

一左右。

生态效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称为生态效率。常以百分数表示。

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它必然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种过程称为反馈调节。

2、生态系统特征

⑴、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⑵、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⑶、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交流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⑷、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能量流动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不超过5~6个

⑸、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3、寄生食物链

⑴、由寄生物和宿主构成

⑵、以大型动物为食物链的起点,继之以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

⑶、后者与前者是寄生性关系

⑷、哺乳动物或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

4、不同类型生态锥体(即生态金字塔)的比较

能量金字塔

生态锥体(即生态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⑴、能量金字塔表达营养结构最全面,确切表示食物通过食物链的效率,永远是正塔型

⑵、数量金字塔过分突出小生物体的重要性

⑶、生物量金字塔过分突出大生物体的重要性

5、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

⑴、能量以日光形式进入生态系统,以植物物质形式贮存起来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通过生态系统;

以动植物体内的化学潜能形势贮存在系统中或作为产品输出,或经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的代谢作用而消耗。

⑵、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系统,某些物质还可以通过系统的边界输入输出系统。

第四章、生态平衡

1、名词解释

生态平衡: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输入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然调节或人为调节能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

生态失调: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原初状态的现象,称为生态失调。

生态阈限:生态系统对自然界或人类施加的干扰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会降低或消失,出现生态平衡失调。这一限度称为生态阈限。

2、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⑴、结构标志

①、一级标志———结构缺损:生态系统缺损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从而引起生态平衡失调

②、二级标志———结构变化: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态平衡失调

⑵、功能标志

①、能量流动受阻:能量流动在系统内部某一营养级上受阻,表现为:初级生产者的第一生产力下降;

消费者营养级上食物链关系中断或消失

②、物质循环平衡失调:参与地球生化循环的营养物质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中某一环节中断;输

入量与输出量比例失调

3、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

⑴、自然原因:主要是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地震、山洪等剧烈环境变化

⑵、人为原因

①、生物种类成分的改变

②、盲目开荒引起森林和植被的破坏

③、环境破坏:如水土流失、气候干燥、水源枯竭等

④、环境污染、温室效应

4、生态平衡良好的系统状态

⑴、生物种类组成、种群数量、食物链营养结构彼此协调,组合正常

⑵、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基本相等,物质储存量相对稳定

⑶、信息传递畅通

⑷、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适应、协调

⑸、生物种达到最高和最适量,物种间彼此适应、相互制约,并保持一定数量的种群,能够排斥其它生物入侵

5、生态危机及其产生原因

生态危机: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原因:

⑴、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6、解决生态平衡失调的对策

⑴、控制人口增长

⑵、保护生态环境

①、收获量要小于净生产量②、保护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③、用养结合④、实施生物能源的多级利用

⑶、积极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建设高产、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

⑷、注意政府的干预和政策的调整

⑸、关注濒危动物的保护,维持地球的生物多样性

第五章、家畜的生态分布

1、影响家畜生态分布的因素

⑴、环境因素①、水热条件(影响最大)②、海拔、植被和饲料条件

⑵、社会因素

①、宗教信仰②、经济体制和政策导向③、科技水平④、畜产品市场需求

⑤、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⑥、社会购买力⑦、人们的生活习惯⑧、外贸情况

2、中国的自然区划分及畜牧业分区体系

自然区划分:3个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14个自然带

畜牧业分区体系:2大类区(牧区和半牧区、农区)、8个地带、21个地区

3、中国家畜的类型与分布

㈠、牛的类型与分布

⑴、北方黄牛

主要品种:蒙古牛、延边牛、哈萨克牛、复州牛

分布:内蒙古、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共同特点:抗寒能力强、体格中等、性成熟晚

⑵、中原黄牛

主要品种: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渤海黑牛

分布:中原广大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

共同特点:肩峰较高、前胸较宽、体格较大、四肢较长

⑶、南方黄牛

主要品种:舟山牛、温岭牛、高峰牛(亚热带山地类型);

雷琼牛、云南高峰牛、台湾牛(热带山地类型)

分布:华南、东南、华中、陕南等地区

共同特点:耐温热能力强、体格较小、四肢较细,公牛具有肩峰

⑷、高原黄牛

主要品种:以藏牛为代表(高原类型)

分布:西藏海拔2300~3800m地区

特点:体格很小,母牛高度一般不超过1m 、胸廓特别发达、对缺氧环境耐受力强㈡、猪的类型与分布☆★

⑴、华北型

主要品种:东北民猪、内蒙古河套大耳猪、西北人眉猪(温带草原型)

分布:东北、华北、内蒙、山西、山东等地区

共同特点:体格大、抗寒力强、性成熟晚

⑵、华中型

主要品种:浙江金华猪、广东大花白猪、湖南宁乡猪、湖南大围子猪(亚热带湿热平原型)

共同特点:体格中等、性成熟早、繁殖力高

⑶、华南型

主要品种:两广小花猪、滇(diān)南小耳猪、海南猪、台湾桃园猪(亚热带湿热平原型)

分布:云南西南部、两广南部、台湾等地区

共同特点:凹背垂腹、早熟、繁殖力低

⑷、江海型

主要品种:太湖猪、江汉黑猪、姜曲海猪

分布:分布地区介于华中和华北之间,属于过渡类型

共同特点:体格大小不一、性成熟早、繁殖力高

⑸、西南型

主要品种:荣昌猪、内江猪、乌金猪、成华猪(亚热带盆地类型)

分布:四川盆地、云贵山区

共同特点:头大、腿较粗短

⑹、高原型

主要品种:藏猪、合作猪(高原类型)

分布:海拔3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

特点:头长嘴尖、耳小直立、四肢坚实、晚熟、繁殖力低、对严寒耐受力强

㈢、山羊的类型与分布

⑴、北方牧区山羊

代表品种:新疆山羊、内蒙山羊、阿尔巴斯山羊(草原荒漠、半荒漠类型)

分布:内蒙和新疆地区

特点:对严寒和干旱耐受力强、繁殖力低、适应北方放牧饲养

⑵、青藏高原山羊

代表品种:西藏山羊(高原类型)

分布:青海、西藏、四川北部、甘肃南部等地区

特点:耐粗饲、对高海拔气候适应性强

⑶、半农半牧区山羊

代表品种:宁夏中卫山羊(干旱半荒漠类型)

分布:海拔1300~2000m之间的农牧交错地带如山西太行山、宁夏、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共同特点:体质结实、体格中等、体短而深,近似方形、公母山羊均有角、

被毛白色,光泽好,初生是被毛具有波浪弯曲

⑷、北方农区山羊

主要品种:辽宁绒山羊、鲁西青山羊、黄淮白山羊(暖温带山地、丘陵和平原类型)

分布:黄淮地区和辽东半岛

共同特点:体格中等、耐粗饲、舍饲放牧均可适应,

其肉用、绒用、皮用性能随着不同品种各有所长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试卷编号:12 号 一、填空(1' x20) 1、科学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2、确定性原则是指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的()应合理适度。 3、遵循确定性原则选题,应注意具体明确、()、难以兼顾的三点要求。 4、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三种。这三种阅读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对于研究工作者阅读分析文献来说,均为非常有用的方法。 5、文献是记录、()、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6、确定问题的原则有:实践性、可行性、()。 7、根据访谈结构可将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访谈。 8、为保证研究的质量,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具备:定向性、价值性、()、新颖性。 9、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分析单位取样。 10、观察计划和方案的内容包括: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对象、()、观察类型、 观察的取样和时间安排、观察提纲和观察记录表、观察手段和工具等。 11、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称作控制组,

最后测定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然后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这称为( 12、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文献查阅,假设,方法,( )7 部分。 13、()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比重也称为权重,数据的权重反映了该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对重要性,每种变量的权重的确定与一定的理论经验或变量在总体中的比重有关。 14、选定课题即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它包括两方面含义:()、选择进行时间研究的教育问题。 15、文献研究具有间接性、无反应性、()、保险系数相对较大和便于做纵向分析等 特点。 16.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中的抽样比率是样本容量与()的比率。 17、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18、一份完整的问卷由指导语、()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19、行动研究的四个基本途径是问题研究、合作研究、叙事研究、()。 20、个案追踪法主要适用于三种研究情境:一是探索发展的连续性;二是探索发展的稳定性、三是探索()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响。 二、单选(1' x25)1、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经历的第三个时期是(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撰写论文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其中思维是核心。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心理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其中性格是核心。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①观察法(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行为的外在表现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根据观察者的身份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②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的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③测验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④调查法(分为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和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一)心理过程 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1): 129-13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3626817.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3626817.html,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CB9561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417000);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06FY110600) 作者简介:胡成龙(1988年生),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E-mail: longxiangyu222@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3626817.html, *通信作者:蔡永久(1985年生),男,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底栖动物生态学及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E-mail :caiyj@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3626817.html, 收稿日期:2013-08-17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胡成龙1 ,姜加虎2 ,陈宇炜2 ,李金轩1 ,蔡永久 2,3* 1. 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8;3.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大型底栖动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底栖动物具有生命周期长、迁移能力较弱、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等特点,可有效指示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湖北省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湖泊总面积为3025 km 2。近年来,伴随着工农业、养殖业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富营养化已成为本地区湖泊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并可能直接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目前关于本地区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还较少,为此本研究对湖北省27个浅水湖泊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对水质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0种,隶属于4门7纲18科,其中寡毛类5种,摇蚊幼虫16种,软体动物双壳类4种、腹足类8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 )、花翅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 )、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 )、多巴小摇蚊(Microchironomus tabarui )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是本地区湖泊最常见的种类。所调查湖泊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2~1243 ind·m -2,其中12个湖泊密度低于200 ind·m -2,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对密度的贡献较大,以摇蚊幼虫占优势的湖泊有19个。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034~460.7 g·m -2,生物量低于50 g·m -2的湖泊数量最多(19个),软体动物占优势的湖泊有16个,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占优势的湖泊数量共11个。各湖泊底栖动物物种数为3~14种,Margalef 指数为0.71~2.33,Simpson 指数为0.69~0.85,Shannon-Wiener 为0.78~2.13,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和三种多样性指数与湖泊面积呈显著正相关。BI (Hilsenhoff 生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共11个湖泊为一般和轻度污染(6.01~7.44),中度污染湖泊数量为13个(7.57~8.47),长湖(8.52)、上津湖(8.65)和玉湖(8.50)处于重污染状态。 关键词: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评价 中图分类号:Q145; Q1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4)01-0129-10 引用格式:胡成龙, 姜加虎,陈宇炜, 李金轩, 蔡永久.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J].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1): 129-138. HU Chenglong, JIANG Jiahu, CHEN Yuwei, LI Jinxuan, CAI Yongjiu. Macrozoo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assessment of water quality of shallow lakes in Hubei Province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 23(1): 129-138.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地势西高东低,中部低平并向南敞开,地貌复杂多样(张毅等,2010)。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800~1600 mm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在长江、汉江两岸的冲积平原上,分布着众多的大小湖泊,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高如泰等,2011)。据清末、民国初年调查统计,湖北省水域面积在100亩(6.67 hm 2)以上的湖泊有2000余个,水域面积约为 2.6×104 km 2(姜加虎等,2009) ,到2005年湖泊总面积为3025 km 2,仅为百年前的11.64%。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变化迅速,湖泊面积由50 年代的约8503 km 2减小至80年代的约2977 km 2,发生在60—80年代的围垦是造成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张毅等,2010)。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湖泊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严平川等,2004)对全省29个主要湖泊的研究表明,全年期水体质量评价为Ⅰ–Ⅲ类的湖泊共13个,Ⅳ类湖泊6个,Ⅴ类和劣Ⅴ类共10个。富营养评价结果显示,全年期评价为中营养型的湖泊16个,富营养湖泊12个。 水环境的恶化会对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弄清主要生物类群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时空格局等特征,对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一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捕 食、寄生、共生。 2.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 ②按范围分: 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③按 主体分: 人类环境、 (生物) 环境 ④按影响分: 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 :生物有机体以外的 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②按对环 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 因子;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 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 条件、资源;⑤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 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 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 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 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 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 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 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 13.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 性和1.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 14. 适应: 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

教育研究方法 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2.对于调查访问,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然后测定他们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不能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B.组间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两组被试相等的假设难以得到保证,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两组也难以做到完全相等。因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可靠性就要降低 C.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是按照测定被试的方式来分类的设计类型 D.事前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前对被试时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事后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后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前后两次测定的差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代号:2044; 适用专业及层次: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专科;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29日。 一、判断题 1.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和个人资料交流,计算机互联网。 [答案]对 2.编制测验题目是编制测验的中心环节,测验题目是具体体现测验目的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测验好坏的重要方面。 [答案]对 3.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在揭示所研究内容的本质或其规律方面的准确、客观、科学程度,或者说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答案]对 4.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定量分析。 [答案]对 5.测验(或,测验量表)法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 [答案]对 6.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消除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答案]对 7.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小概率事件。 [答案]错 8.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随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答案]对 9.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答案]对 10.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诊断与预测二种功能。 [答案]无错,但不完备 1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当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答案]完全正确 12.等距变量有相等单位,能用数量准确说明某一量比另一量大(或小)多少,但无绝对零点,像身高、摄氏温度、体重、百分制计分等都是等距变量的例子。 [答案]部分错误 13.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4条:第一,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第二,它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第三,它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第四,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答案]无错误,但不完备 14.次数分布也称为频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或者是指一批数据

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实况详录法: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小时或半天)持续地、尽可能地详细记录被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表现,包括与环境及他人的相互作用或互动 2.时间取样法:观察者根据事先确定的观察维度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方面特定行为或事件,并将结果记录到规定的表格上 3.系统观察:详细观察和记录被试连续、完整的心理活动事件和行为表现 4.结构化访谈:又称专业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而进行的访谈 5.抽样观察: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或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记录 6.可证伪:一个理论或假说应该可能被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所否定,或者证明是错的 7.研究设计:为了能够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获取客观明确可靠的研究结论而指定出的周密的,科学的整个研究工作的计划和安排。简言之,就是为开展研究所做的方法学准备和计划 8.纵向研究:也称追踪研究,是在较长时间内,对一个或若干个被试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研究,并随时间的进程记录他们心理的发展变化9.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个体的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研究,探讨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0.外部效度:实验和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总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可推广性和可概括性 11.实验法: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操纵和控制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12.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它是由研究者操纵的,有意加以改变以影响因变量

的刺激物或刺激条件

13.因变量:亦称反应变量。有刺激变量引起或改变的心理或行为方面的反应,是从属而发生改变的 14.无关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在实验中除自变量之外所有可能对被试行为发生影响的变量 15.测验标准化:测验的编制、实施、计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二.简答 1.心理科学的研究任务P11 心理学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旨在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①描述,主要回答“是什么”问题 ②解释,回答“为什么问题” ③预测,预知未来,对事件发生概率进行预测 ④控制,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或实际结果,操作某种现象本身或改变其发生条件,使研究对象朝着预期方向改变或发展 2.以人为被试的心理学实验,必须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P16 ①保证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②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 ③保护被试免受伤害 ④为被试保密 3.选题的原则P34

小型底栖动物_Meiofauna_研究概况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 )研究概况 吴昌文 李志国 夏武强 (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 邮编:315731 【提要】 本文系统的总结了国内外各学者对小型底栖动物在底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研究概况,认为小型底栖动物是构成 底栖小食物网的基本环节。由于它们种类繁多、丰度极大、生活周期短,因而它们的代谢活动直接关系着系统内物质的代谢和营养元素的再生。同时也总结了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以及各种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参数(中值粒径和粘土百分比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是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影响两大类群线虫和桡足类的环境因子有所不同,同时也对其中的主要类群线虫和桡足类的分类学研究作了介绍;此外对线虫和桡足类的密度比值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吴昌文等,2008。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研究概况,《现代渔业信息》杂志,23(3):9-12。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作者简介:吴昌文,男,1981年出生,毕业于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水产养殖系,目前在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工作。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服务以及水产动物病害测报等工作。 1 小型底栖动物在底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小型底栖动物通常包括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介形类等,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已有许多论证(蔡立哲等,2000)。小型底栖动物由于其细小的个体和比较高的周转率,在底栖生态系统小食物网的能量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郭玉清等,2002),也是仔、稚、幼鱼和虾蟹等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慕芳红等,2001)。对于其所具有作用,Mcintyre (1969),Tenore (1977)等,Montagnapa 和Bauer J.E (1995)等经过研究得出它有刺激微生物生产,加速有机物降解,促进营养物质再循环,以及补充新生生产力对氮的要求等多方面的作用。小型底栖动物是底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底栖小食物网的基本环节,由于它们种类繁多、丰度极大、生活周期 短,因而它们的代谢活动直接关系着系统内物质的代谢和营养元素的再生。 2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和分类学研究 2.1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 目前我国郭玉清(Guo Y et al ,2001;Guo Y Q et al ,2001;Guo Yu qing ,2000)等对小型底栖动物分类学和生态学进行了研究。例如,郭玉清(2002)等人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的丰度、分布格局及其与沉积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型底栖动物中,线虫是 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类群,桡足类位于第2位,处在第 3位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有所不同,在1998年航次,双壳类幼体的数量位于第3位;1999年航次,多毛类的数量位于第3位。慕芳红(2001)等人对渤海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鉴定出的14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占绝对优势,桡足类丰度居第2位,这两个类群总和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 94.8% ~ 97.5%。在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列前4位的类群依次为线虫、多毛类、桡足类、双壳类,加起来超过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 80%。小型底栖生物的 74%分布于 2 cm 以浅表层中;张志南(2001)等人对胶州湾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共鉴定出的 14个小型生物类群: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占总数量的86.6%,底栖桡足类居第2位, 文稿收到日期: 2008-01-25 第 23 卷 第 3 期2008 年 3 月现 代 渔 业 信 息 MODERN FISHERIES INFORMATION Vol.23 No.3 Mar., 2008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五套)

第一套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30分) 1.一个具有信度的研究程序,不论其过程是由谁操作, 或进行多少次同样的操作,其结果总是非常( ) 的。 2. 量化处理是对经过编码分类的资料,运用()方法进行加总、求平均、求百分比、进行差异检验等。 3. 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事件。 4. 参与性观察指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生活和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地观察。 5. 量表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经过某种建构过程,使之依一定规则描述该量表所测量的()特性,可分为四种量化水平: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 6.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7.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8. ( )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9. 广义的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是为解决()问题所拟定的比较详细的规划及付诸实施的全部过程。 10. 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和一种测量的()。 11. 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12.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点或实验处理。 13. 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评估、()与预测三种功能。

14.对于自己了解较多的问题,可以选择封闭型访谈;而对于自己了解较少的问题,可以选择()型访谈。 15. 测验的()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包括以下诸方面: 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15分) 1. 下列不属于观察的设计和准备内容的是()。 A. 问题、目的与对象的确定 B. 理论准备、内容、项目与表格设计 C. 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 D. 组成评价专家组 2. 下列关于区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区分度又称鉴别度,指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或学习成绩) 的有效程度。 B. 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另一个是外在效度的分析。 C. 外在效度的分析与区分度分析无关。 D. 题目内部区分度分析指检查个别试题与整个测验之内间的一致性。 3. 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 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 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 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一、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思路 对于管理心理过程及组织管理规律的理解,既需要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又取决于可靠有效的实际数据。理论和数据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两个必要元素。其中,准确的思路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先决条件。管理心理学研究有三种理论思路:微观、中观和宏观的思路。在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需要根据研究的不同目的,选择相应的理论思路。 1.微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微观思路注重于研究个体特征或小团体中的个体行为。管理心理学微观思路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密切相关。实验心理学为学习、动机、知觉和压力等专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个性与咨询等领域运用了许多临床心理学方法;社会心理学则提供了有关态度、群体和社会化方面的理论;而人事心理学有关人员测量、选拔、培训、奖励、绩效等的研究与应用,与管理心理学有着尤其密切的关系。微观的研究思路在研究设计、测量和分析等方面都从心理变量出发,考察各类心理因素之间的关 系及变化规律。 2.中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中观思路以个体心理为基础,把注意力放在群体行为和管理过程方面,并特别侧重于研究群体动力机制、领导行为和管理决策模式等。同时,在研究中注重群体变量和有效管理行为的具体情景条件。 3.宏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宏观思路重视组织层面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组织环境、组织体制、组织文化和组织战略等宏观因素及其效应的考察。同时,宏观的研究思路倾向于采用整体设计,注重多重组织因素作用下人员特征、组织结构和管理程序之间的交互影响。 管理心理学研究特别重视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假设作出多重检验。图 2-1为理论检验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研究的计划与设计 为了开展有效的管理心理学研究,首先,应该对有关的研究与应用文献有足够的考察和了解,尤其需要注意那些把研究结果转换成实际应用的杂志。熟悉以往研究,是计划和设计的基础;其次,应该对简单化的结论持怀疑的态度并进行透彻的分析;第三,应该确保研究所运用的概念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努力尝试新的思想,使自己的组织成为不断更新发展 的“学习组织”。 制定好研究的计划是成功研究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一环。在制定研究计划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课题和研究方法,而且应该充分预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在研究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还应广泛

动物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地理学 绪论: 一、全球陆地动物可分为八个动物群 (1)热带森林动物地理群 (2)热带草原地带动物群 (3)亚热带森林地带动物群 (4)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地带动物群 (5)温带森林地带动物群 (6)温带草原地带动物群 (7)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动物群 (8)寒带苔原地带动物群 二、动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 阐明地球上动物分布的基本规律,为保护与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恢复与定向改变动物群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各自然带及景观中动物群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2)动物群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3)动物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4)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及其评价; (5)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6)濒危动物种的保护; (7)动物种和类群的分布范围与分布图的编制; (8)动物种的分布型、动物区系分析及分类; (9)动物种和类群分布的自然历史; (10)地理环境变迁与动物区系分化以及动物地理区划等。 三、动物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1)区系历史方向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物分布区和动物区系及其区域分异 从历史的观点比较、探索动物的同源性,研究动物种和类群的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动物区系的划分; (2)生态地理方向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物生态地理群, 从生态学观点比较、探索动物的同功性, 研究动物分布的内在因素与外界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地理变化,进行动物生态地理群的区分(3)景观动物地理学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球上景观带、景观区和景观中的动物群。 研究不同景观带、景观区和景观中动物群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状况 阐明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的动物种; 研究他们彼此间以及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处) 1.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直觉观察时期B.分析为主的时期 C.独立学科时期D.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2.从古希腊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属于教育发展历程的()。 A.直觉观察时期B.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C.形成独立学科时期D.前实证主义时期 3.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是()。 A.整理知识B.创新C.经验描述D.继承 4.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教育观察研究B.教育调查研究 C.教育测量研究D.教育实验研究 5.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A.收集资料B.选择课题C.提出假设D.制定方案 6.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A.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B.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D.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7.课题论证的目的是() A.避免选题的盲目性B.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审查课题的实用性D.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A.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C.课题评估D.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 A.问题的应用价值B.问题的范围 C.问题的学术价值D.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A.一次文献B.二次文献C.三次文献D.四次文献

11.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A.顺查法B.逆查法C.引文查找法D.综合查找法 12.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A.日记描述法B.描述记录法C.轶事记录法D.连续记录法 13.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 A.结构式观察B.非结构式观察C.直接观察D.参与性观察 14.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D.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5.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A.洛克B.裴斯泰洛齐C.皮亚杰D.陈鹤琴 16.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A.自然情景观察B.实验室观察C.结构式观察D.非结构式观察 17.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 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18.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 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19.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 A.开放式问题B.事实性问题 C.态度性问题D.封闭式问题 20.问卷调查中问卷的主体部分是() A.标题B.指导语C.问题D.结束语 21.测量的最高层次是() 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定比测量 22.对人们在某一生活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的某一研究问题进行的一次性收集资料的研究是()

心理学五大研究方法

心理学五大研究方法 【摘要】心理学研究方法作为心理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心理学的工具,更是各种心理学结论进行实验证明的关键步骤。从早期的观察法、测量法到后来的个案法、调查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直在发展和完善。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里所想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 从中发现心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适用条件: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 2、控制条件对某种行为的出现可能产生影响; 3、由于社会道德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 进行控制。优点: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自然状态,结果真实。缺点:无法重复;无法揭示因果关系;过程无法控制;观察者容易各取所需。二、测量法用一套 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优点:编制严密,目的明确;易于量化结果。缺点:灵活性较差;有些心理内容无法统一量化标准。三、实验法实验法包括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的方法。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缺点:产生主试效应和被试效应费时;环境的人为性,外部效度低。四、调查法调查法包括 问卷调查和晤谈。在具体操作中,预先拟定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优点:收集信息快、调查范围广。缺点: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受研究者主观性影响较大;被试反应会受社会赞许性影响。五、个案法对某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 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优点:区分个体差异。 缺点:缺乏普遍性,无法推广;研究者易产生主观影响;无法重复。以上五个研究方法,是心理学常见常考的五大类型。同时,作为一门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心理学的许多方法论都是从社会学当中借鉴而来的。因此,学好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部分文科类的考研专业而言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专业课想冲刺一下?点击,学长学姐等着你呢。(实习:李斯琪)

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农业资源与环境 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潮间带又称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潮间带就是介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潮间带的幅度、随潮差的大小、地区及坡度而异,潮间带可以缓冲海浪直接冲击陆地的力量,如果潮间带太窄太小,大浪将对陆地造成大破坏。潮间带是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交错带,海边丰富的生物,也是自然教育最佳教室,但也是受人类干扰最为敏感的生态区域之一。 底栖生物是海洋生物中的一个大的生态类群,是栖息在海洋沉积物表层附近,及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各类生物所组成,它们几乎包括所有无脊椎动物。 底栖生物不仅组成复杂,而且生活性也多种多样,包括爬行、葡萄、附着、攀缘、穴居和暂时游动等各种生活方式。这是底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底栖生物与浮游生物及自游生物在某些情况下也难于划分清楚。 水底环境,特别是沿岸水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仅有光线、温度、波浪、潮汐、水流、氧气状况和盐度等理化因素千差万别,也还有水底本身的性质,如岩石、石块、砾石、沙滩和滩涂的区别,这样就使水底环境及栖息者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复杂化了。 根据《普通动物学》一书,按空间分布将底栖生物划分为: 潮间带底栖生物——这类生物主要栖息在潮间带,它们的特点是能够耐受较大的温度和盐度变化,有一定耐受干旱的能力。 潮下带生物——这类生物包括从潮下带生物边缘到水深200m之间的水域,这个区域大都是沿海地区,有机质丰富,环境相对稳定,这里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远较潮间带丰富,它们主要是多毛类、双壳类,蛇尾类及一些底栖甲壳类。 深海底栖生物——生活在200m以上的底质中的底栖生活,这里环境黑暗、压力大,有机质少,底质多为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死亡后形成的沉积软泥,较缺氧,所以这里种类和数量都远不及潮下带和潮间带。 潮间带底栖生物主要栖息在潮间带,它们的特点是能够耐受较大的温度和盐度变化,有一定耐受干旱的能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是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VAILLANT 及STEPHENSON研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领域以来,国内外已对潮间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材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 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 状;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