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_穆西安

生态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_穆西安

生态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_穆西安
生态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_穆西安

[收稿日期]2005-02-21

[作者简介]穆西安(1958) ),男,陕西省西安市人,高级经济师,湖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2005年5月第21卷 第5期

学习论坛TRIBUNE OF STUDY

M ay 12005Vol 121 No 15

生态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

穆西安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摘 要]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确立生态伦理道德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有三个重要方面,即生态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消费观。生态观是实现人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泉,生态价值观是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生态资源的价值基础,生态消费观是维护生态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协同进化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5)05-0047-03 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看到,一方面,它使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财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它又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这样,就面临着经济建设与生态伦理的冲突。要解决这种冲突,就必须改变某些陈旧的传统观念与价值取向,确立文明的生态伦理观。

一、两类生态伦理观:自然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

可持续发展需要树立生态意识,普及生态道德,有赖于对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的道德规范达成共识。生态伦理思想自古有之,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深邃的生态伦理思想,值得珍视和发扬光大。当代生态危机的挑战,使西方学者率先提出生态伦理问题,并在20世纪中叶形成了生态伦理学这一新学科。西方生态伦理学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观点,可归结为两大哲学倾向:一是自然中心论生态伦理观,二是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观。

自然中心论生态伦理观,亦称非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观,主要是生态中心论生态伦理观和生物中心论生态伦理观。这种伦理观把价值的焦点定位于自然实体或自然过程,从保护自然的迫切需要出发,主张完全抛开人类生存利益的尺度,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和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尺度。

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观,亦称人类中心主义,它是人类与自然冲突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伟大的思想,它的实践构建了整个现代文明。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传统伦理学就是人类中心论的伦理学。现代文明的急剧扩张和生态危机的严峻现实,凸现出人类中心论的局限性。现代人类中心论者在克服其局限性时,确立了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观。认为生态伦理学探讨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的善恶,不仅应该而且只能从人类利益出发。只要人类认识到他们必须依赖非人类自然,那么,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并不必然导致对自然的掠夺式的主宰。人类的福利和精神完全依赖于生物圈的整体性。为了人类整体的长远利益,人类应当规定自己改造自然活动的生态域限,制定生态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主张以对人有利的形式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克服和反对的只是那种狭隘的、近视的、极端的功利主义。

显然,两种生态伦理观的分歧在于认识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各自也都存在某些片面性,但是它们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而且在客观效果上存在某种统一性。明确自然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观,确立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观,有利于制定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原则和生态道德准则。

二、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观

自然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两类生态伦理观,其出发

47

点和目的不尽相同,甚至相反,但在一定的参照系统中有其针对性和适用性以及最终效果上存在着某种统一性,这就是为了可持续发展。一个和谐的大地群落,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物中心伦理观所倡导的,主要是强调在地球上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所有生物群落都得以无限生存;人类中心生态伦理观从人类的利益出发保护环境资源;而代际均等生态伦理观包含着千秋万代可以共享地球上的环境资源。由此看出,它们所要求的客观效果具有某种同一性。这一特点说明,我们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一方面,可能难以同时应用它们作为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如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主要的伦理观是人类中心论,首先考虑的是人,而且是当代人的生存问题。而在治理自然环境和拯救濒危动植物时,自然中心论显然可以提供更多的伦理依据。另一方面,我们对复杂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要进行综合考虑,在应用一种伦理原则时,也要考虑另一种伦理方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自然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两类生态伦理观作为衡量人对自然行为的尺度,皆有偏颇之处。应当确立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观。这种伦理观以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最终根据,并没有全盘否定自然中心或人类中心生态伦理观,而是把二者包容并限定在其中。它把价值参照系定位于人与自然的机能整体,人作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过程的信息观察和保持生态的道德代理人和调控者,以人类利益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善的伦理尺度,管理自然和调控自然。

三、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观应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支撑

(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原则

可持续发展呼唤新的伦理观和生态道德准则,上述分析表明:以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观来确立生态伦理原则和生态道德规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一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整体主义原则。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对这个有机整体的某一部分损害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有机整体的失衡,影响其协调发展。二是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原则。人类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惟一能够自觉行动的部分,因此人类对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原则,强调人与生态的统一观,同时,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相对的和动态的统一。三是人类利用和开发自然的人道主义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是人道主义的最高理想。反思人类对环境和资源的所作所为及其严重后果,迫切需要对大自然树立起一种人道主义的态度。这就要求人们将善恶观、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延伸到自然生态上去,也就是使善与恶、美与丑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涵盖生态内容。人类利用和开发自然的人道主义原则一旦渗入到人的情感和意志中,成为人类自觉履行的义务,那么,对于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的行为便会起到约束和指导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的三个重要方面

1.生态观:实现人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泉。人类作为地球家园的建设者,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改造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营造着适应自己的生态环境,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物质生产的基质,也是人类寻求更大发展的基础。人既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环境不断恶化的受害者,不断地经受着大自然的各种各样的报复。有效地建设和维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在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对大自然的一种情感或者道德反馈。历史和事实告诉我们,在环境问题上我们一直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已经使得我们生存的环境被我们遵循的生产、生活方式破坏了,我们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的发展方式是不理智的,对生态环境来说是不公平的。我们面临的众多的生态环境病实际上是人类欠下的生态环境债,这种生态环境债是一种有害积累,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引发的疾病日益突出。

环境伦理就是要建立一种促使人类从思想意识上、精神修养上和自觉行为上遵循自然规律,重视自然规律,在时间和空间上突出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建立一种人类科学改造、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约束,并作为一种科学道德文化进行交流。/质量互变0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大自然本身,在重建或恢复环境生态的过程中寻求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实现人类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类遵守自然演变规律,自然界就会带给人类丰厚的回报,人类整个的生态系统就会在平衡中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人类破坏自然规律,自然界必然给予人类以报复,必然导致各种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影响人类向高层次的发展。目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导致的大规模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加剧等,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它遵循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人类必须去适应大自然,按照自然界的演化规律进行有限量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维护,目的是为了提高自然界的存在质量,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拓宽人类的生存空间。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对环境问

48

题认识的深化,人类的环境观正在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发展观正在从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模式上来,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双赢0的要求。

人首先是有生命的自然界的人,其次才是社会人。自然界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命轨迹。人类活动的双重性决定着人类不可能超越自然而凌驾于自然之上,因此必须在自然界中学会合理的改造和发展。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0的儒家思想和现代哲学的/矛盾统一律0、/质量互变律0等,都是我们进行生态建设的思想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认为:在自然环境的作用下,生物都是处在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发展之中的,在自然环境作用下,由于生物界存在着生存斗争,使生物经常地发生细微的变异,通过不断地进行自由选择,形成一种适者生存发展、劣者淘汰灭亡的格局,不断促进自然界的发展进化。

人类必须重新认识现有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重新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方式,重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依存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求,在生态建设中,把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体系良性循环纳入现代社会的建设当中,把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解决人的生活的合法性问题,以及寻求更优化的生活途径,这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生态发展和环境建设也应如此考虑和进行。

2.生态价值观: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生态资源的价值基础。生态资源是有限资源,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必须付出代价。价值哲学的观点认为,生态环境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对人的有用性,存在即合理。生态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价值的双重性,而作为一种系统,本身就具有自身的自然性使用价值)))人类直接利用的经济价值和为环境提供本能的服务。如湿地环境效益、森林生态效益,不仅为人类直接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氧气、木材等,还间接地维护着人类生态环境的内在平衡。当人类经济活动超过一定区域性生态系统承载平衡能力的界限(如环境污染、草原沙化、土地荒漠化等)时,该区域的生态系统质量就会表现出危害人类生存的现象,就会降低或者逐渐失去其使用价值,所以,一个生态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开发和利用这个资源的价值。随着人类对生态特点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将趋向于公平理智地对待人类生存的环境生态问题。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特殊的生态价值,它们之间形成的和谐的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基础,因此,人类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生态资源的自有价值和服务价值,遵循价值补偿规律,对生态环境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和保护,以促使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达到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标准,促进生态资源价值观的转变,实现生态价值的可持续利用,追求生态系统存在的整体合理性,实现/生态)))经济)))社会0的整个系统的整体价值。

3.生态消费观:维护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消费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一环,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应是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促进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国际市场正在掀起绿色消费的浪潮,绿色消费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部分国家实行了绿色产品环境标志,如德国的蓝天使标志、日本的生态标志、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标志等。绿色消费观念的确立有助于发展绿色技术,提高人类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社会的持续进步。绿色消费与传统消费最大的不同在于消费不仅要满足人们生存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要满足环境生态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要有利于实现人类与自然界道德关系建设的目标,这实际上是社会生态文明化的内在要求,更是维护生态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人类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应在生态平衡的条件下进行,生态平衡既是人类积极改造大自然的结果,也是人类力图实现的生态目标。绿色消费倡导人们珍惜资源,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和再生多重利用,在生产实践中注意保持生态的内在平衡,反对危害人和环境生态的消费品。比如发展绿色食品,消费绿色食品有助于人体健康,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发展无公害产品;实现生活污水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发展可降解农用地膜、生物农药等。这些都有利于维护生态区物种的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们应遵循生态法则,树立绿色消费意识;通过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绿色生活习惯,逐步建设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倡导生态环境的绿色保护,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保护运行机制,大力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绿色技术,不断把生态建设引向深入,以缓解面临的生态危机。

[责任编辑:付钦太]

49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 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蕴藏量: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 水体自净: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 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6. 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7.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 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8.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9. 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 填空题 1.物质的输入输出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三个方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生态城市的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生态城市的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Ecological city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主席又随之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民本政府”在努力将“中国号”巨轮驶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生态城市、生态农村、清洁生产……这些名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潜在经济效益巨大的生态城市,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过去,环境问题被迫让位于经济,人们看见了臭名昭著的“锈带“,污浊的莱茵河,当日本的水洖病爆发世界开始反思:我们和我们生活的城市:未来在何方,蓝天绿水可否与高楼华社相映成趣? 生态城市,只是我们能给自己和下一代的唯一交代。所谓生态城市,并不只是青山绿水的单纯幻想,发展仍是其根本要义。在发展中与环境和谐共处,让生活处处赏心悦目,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生态城市理念对自然与资源的尊重是使一个城市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正因此,其具有无可比拟的经济效益。生态城市是真正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 二:生态城市与经济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city and economic)生态城市的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 协调特点使其远远超出狭义的乌托邦,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鲜活的生命力。在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房的生态城市,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对个人存在与价值的肯定与尊重,还可以享受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引导的城市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高层次生活。生态城市绝不是把环保与经济发展割裂,相反,是以对环境和资源的更长远保护更充分推进城市经济取得更高经济效益。对于生态城市的经济效益,笔者有以下看法: (1)生态城市对房地产的助推作用。(Ecological city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for ics Real Estate) 傍沙河高尔夫球场的“深圳地王”拍卖案就很好说明了这点。深圳地王”华侨城南部填海区定于12月6日进行首场土地使用权拍卖,首次推出的3幅土地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现已开始接受竞买申请。“此举标志着深圳湾填海区开发正式启动,市政府将其视为深圳城市建设迈向国际水准的里程碑”(南方都市报)。笔者了解到,目前傍沙河高尔夫球场的绿地去看上去仍然十分荒凉,但为何拔得“地王”头筹?是政府的远景规划给了其生命了,但更主要的是其自身具有的全市最大规模的、具有全新生活模式的居住社区和湖景旅游区条件。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即使没有社会力量的倡导,它也是现行社会经济模式的宠儿。生态城市给了社会经济更美好的远景,社会经济也给了生态城市存在最强硬理由。房地产业向来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而生态城市理念将引导房地产走上个科学,更可持续发的道路,一条告别摩天大楼的路,一个让城市更人性化的理念。1998年开始的填海工程在深圳湾畔、华侨城南侧造就了这片占地2.9平方公里的土地;1999年建成通

论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论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论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文化等的不断发展,对于环境的发展要求也是逐渐的提高,这也是绿色建筑近年来不断兴起的原因所在,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逐渐的深入到现代人的心中。本文就绿色建筑的特点,优势以及必要性做以简要的介绍,并对如何发展绿色建筑的方法加以探讨,分析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实施策略 引言 所谓绿色建筑,是在指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中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1.绿色建筑实施的必要性 a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我们为什么需要发展并推广绿色建筑呢? 最简单的回答是由于传统建筑并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举例来说: A 清理原本自然状况下的土地会造成野生生物的消亡。 B建筑的生产,制造,运输等都会造成水,和空气的污染,而它们释放的有害气体会加剧大气的破坏或加剧温室效应。 目前的传统建筑消耗了太多的能源,制造了太多的垃圾和污染。如果放任自流,我们的环境和经济都将遭受极大的破坏。 经调查研究,在美国,传统建筑的生产,建造,运输占据和消耗的能源比例如下:

消耗了14%的可饮用水。 释放了30%的垃圾及污染。 二氧化碳释放量占38% 使用了40%的原材料 消耗了39%的能源。 消耗了72%的电能 在中国,由于建设量更高,这个比例还要更加巨大。 这样大量的消耗和污染,其实是以透支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 数据表明,绿色建筑总体来说可以减少13%的维护费用,节省26%的能源消耗,还可以获得更高的使用满意度,从而带来更高的利润。所以,尽管可能由于设备,研究等会增加前期的投资,绿色建筑在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中还是具有重大优势的。 b.绿色建筑可以为人提供更加舒适的工作,居住,生活环境。 建筑师人类生活,工作,娱乐的主要场所。据调查显示,现代社会人有90%的时间实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环境的好坏于是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品质及健康至关重要的因素。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如:我国陕北的窑洞在- 20 ℃左右的气候下,其室内被大地包围着,仍保持着15 ℃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筑(一)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筑(一) 摘要:阐述了生态建筑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及重要性,讲述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准则,呼唤建筑设计师关注生态建筑设计。关键词:生态原则;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1 概述当今世界,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 为了建筑、城市、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学科开始了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思考。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休戚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即我们今天的发展应该是“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准则。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从而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近几年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

持续发展的环境的理论。生态建筑是21 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2 生态建筑设计准则 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 协作才能得以实现。这 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恩格斯指出:“自然的历史和人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在关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规律,绝不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张建荣(甘肃省酒泉市肃州中学 735000) 作者简介:张建荣男199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中学一级教师,酒泉市教育学会生物教学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担任本校生物学科组长。市级学科带头人,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04年在酒泉市生物优质课评选中荣获市级一等奖,近五年来有三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有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 技术、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进步,农业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但其整体效益却并不理想,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再加上各种污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农业的发展,最终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使人们终于认识到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上,生态农业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生态农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世界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是与人类的生存信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也理所当然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一、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生态农业是生态工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它是总结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并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某一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该体系内的生态平衡为总体规划的主导思想,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它原材料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牧、副、生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统一的综合性结果。概括的说,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结构协调,合理种养,全面发展,应用现代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内部良性循环,稳定持续发展。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世界农业正迈入生态农业阶段。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这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在建筑行业里,我们相应地提出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为保护环境人类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而努力。本文对绿色建筑的含义,发展史,现状及具体实例进行了阐述,体现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希望大家能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增强意识,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绿色建筑,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1绿色建筑的含义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土地、水源、材料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就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不破坏环境,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绿色建筑沉成为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绿色建筑发展史(重点中国) 绿色思想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巢(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近代以来,虽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但是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层出不穷的自然灾害等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成为成为人们的共识,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关注。绿色建筑也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国际上开始了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而中国自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相继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05年3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公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及单位,同年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年3月,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签署了“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合作协议,为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2008年3月,成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节能与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对外以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名义开展工作。2009年8月27日,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2009年11月底,在积极迎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之前,我国政府做出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2009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成立,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

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措施

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措施 将生态设计融入至建筑空间当中,使得建筑空间具备水循环、供热制冷以及照明灯功能,并且对室内空间进行有效的艺术渲染。由于人类与自然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人类对于自然环境有着极高的依赖性。人类在建筑环境中可以享受到生态设计带来的供热制冷、照明等功能是极为有益的。此外,生态建筑可带来最为真实、自然的生态氛围,并会增添城市景观,使其成为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组成部分。 节约能源,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我国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所以将生态设计融入至建筑工程设计当中可以有效的将能源消耗降低。其中,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法来增加冬季进入室内的光照,减少夏季进入室内的光照,从而有效的营造出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对于降低能耗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 有利于形成建筑的地区性特色 建筑工程需要建造在自然环境之中,建筑的地方性特色应与生态设计理念相契合。因此,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地域特色,例如,气候、地形以及环境等因素来考虑生态建筑整体的结构布局、建筑材料以及装饰等,从而将生态建筑与地域特点相融合,使其生态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生态建筑的实例介绍

细致分析某生态建筑的生态性进行。例如,某项目大楼地处我国南方,其由著名的设计师进行设计,并获得了相关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的认证。图1某生态建筑该大楼的生态性可以从方面得到体现:①空调系统。采用当今较为成为的冰蓄冷系统来为大楼中的空调系统进行节能。主要原理:在夜间电力负荷较低的时间里,通过电制冷机来完成冰的制备作为冷量来储存,随后在白天电价高的时间段里释放所储存的冷量,降低空调负荷,降低大楼的用电成本;②太阳能的利用。设计人员将一定数量的单晶硅太能能光伏发电板设置在大楼屋顶中,由于该项目所在区域具有丰富的日照量,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其中,太阳能光伏板可以产出该大楼消耗电能总量的10%左右,并且太阳能热水器可以保证大楼所需要使用的热水;③电气系统。该大楼的光照主要通过自然采光方式来完成,并且室内光照度可以相应探测器进行检测,以便有效的控制灯光开启。其中,数字式可调光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每个灯具均可完成调光控制任务,极大的提升智能照明系统的灵活性,对于能耗的降低大有帮助;④水资源利用方面。如果景观水池中的水平保持正常状态,则在两级湿地处理后,中水可以有效的补充景观水池中的水量,并可用作绿化以及道路浇洒。此外,降雨时停止补充中水,屋面雨水可由景观水池进行收集,地面雨水由地下雨水池进行收集,随后为避免雨水径流污染,需要对雨水进行渗蓄处理。该雨水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并实现污水的整体处理。 推动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答案

2015年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答案(最新) 2015年7月15日更新的题库,序号不一定是这样排,但题目都是这些。下面答案可考96分。 一单选题 1题目: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A.流通顺畅 B.经济发达 C.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D.环境保护 2题目:2013年,南宁市全年的雾霾天数为(72)天,甚至出现连续5天的重度污染。 A.52天 B.62天 C.72天 D.82天 3题目:2013年,广西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从2009年的66845吨激增至(607846吨)。 A.707920吨 B.505830吨 C.607846吨 D.807846吨 4题目: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A.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B.第四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C.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D.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5题目:《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 A.终身追究制 B.行政责任制 C.负责制 D.追究制 6题目:贵糖公司建设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的甘蔗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将(工业和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原料甘蔗的单产和含糖量。 A.工业生产和服务业 B.工业生产和信息业 C.工业和农业生产 D.农业生产和服务业 7题目:注重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旅游观,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快推动旅游业从规模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 A.规模增长型 B.协同联盟型 C.质量效益型 D.市场推进型 8题目: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做好提前部署,加快构建以(桂林)为龙头,“桂林—柳州—来宾—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和“梧州、贺州—贵港、玉林—柳州、来宾—南宁—崇左、百色、河池”旅游发展带为骨架。 A.北海 B.柳州 C.南宁 D.桂林 9题目:广西生态农业建设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功地创立了闻名国内外的“(恭城模式)”,即“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模式。 A.恭城模式 B.兴安模式 C.横县模式 D.浦北模式 10题目:生态安全有两类(要素安全和功能安全)。 A.辐射安全与植被安全 B.水安全与空气安全 C.土壤安全和阳光安全 D.要素安全和功能安全 11题目:2014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布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 A.2013-2020 B.2013-2016 C.2013-2014 D.2013-2018 12题目:2013年,北海市海城区通过(控制地下水抽水量及布井密度),基本了控制海水入侵。 A.限制滨海挖沙 B.控制地下水抽水量及布井密度 C.修建拦河闸和防潮闸 D.帷幕灌浆以及地下修坝

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可持续发展3 曾德慧3 3  姜凤岐 范志平 杜晓军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5) 【摘要】 生态系统健康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门探讨资源环境管理对策的综合性新学科.本文介绍了生态系统 健康概念的由来、内涵以及生态系统健康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阐述了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文中还对国际上一些主要的生态系统健康实践作了介绍,并建议我国应尽快开展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作者认为生态系统健康学必然为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希望.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诊断 维护 恢复 经营管理 持续发展 E 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hum an.Zeng Dehui ,Jiang Fengqi ,Fan Zhiping and Du Xiaojun (Institute of A pplied Ecology ,Academia Sinica ,S henyang 110015).2Chin.J.A ppl.Ecol.,1999,10(6):751~756. Ecosystem health is a new integrative science ,which deals with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in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Authors introduce the origin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cosystem health and main research contents in ecosystem health ;expou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human.The authors also introduce some famous practices on ecosystem health around world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that it should be urgent to address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ecosystem health in China.The emerging discipline of ecosystem health could provide new hopes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K ey w ords Ecosystem health ,Diagnosis ,Maintenance ,Restoration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670604和39800117)和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6-007-01-06). 33通讯联系人. 1999-09-07收稿,1999-09-23接受. 1 引 言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已存在约46亿年.人类作为地球上一种生物,出现在地球上有200~300万年的历史,而人类的文明史只有短短的6000~7000年.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被加速推进,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人口激增,全球性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衰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酸雨、环境污染等)越来越严重,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大大减弱,人们担心人类生存的地球是否“生病”?是的,我们的地球是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回顾人类的发展历史,它是一部人类与自然斗争2共存的历史,人类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力求能与自然和睦相处.面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所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类也在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关注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以后到1992年的20年间,联合国先后召开了150余次各种会议研究对 策,各国政府和众多的科学家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和科学实验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关注的又一新的里程碑.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到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现在是修复地球的时候了! 为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生态学家也肩负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使命,生态学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分支和交叉领域.其中,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是新近引起深入探讨的一个新的领域,也是当今生态学最具活力的一个前沿.1999年8月“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大会”在美国召开.这是在本世纪即将结束之际,召开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大会.带着 应用生态学报 1999年12月 第10卷 第6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Dec.1999,10(6)∶751~756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夫鹏 学号:3136604067 年级专业:13级环境设计2班

目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的方法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九、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未来应选择的模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到农村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时而生成。在此之前,若干国家的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常规农业现代化投入获得高产的反思,提出了侧重面有所不同的替代模式。人类出现之后,自然协调功能慢慢萎缩,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思维的发达,成了主宰自然优势物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越来越严重。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在总结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可持续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农业需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程度的结合,对环境负责的生产体系需要统一考虑一系列物理的、生物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 1)缩短施肥周期,减少农田养分流失,确保农田中的和外部投入的养分的有效结合。 2)保护和增强土壤储蓄养分、水分和抗侵蚀的能力。 3)有效使用轮作、作物覆盖、绿肥、作物残渣和动物粪便。 4)加大豆科作物和其他来源生物氮的使用。 5)在有机养分供应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平衡、有效地使用化肥。 6)通过作物耕作、栽培手段,包括害虫统一治理和其他形式的生物控制,对害虫、疾病、杂草采用天然控制办法。 7)当害虫监测清楚表明对作物构成威胁、经济损失达到临界值,且使用其他方法明显无效时,考虑使用杀虫剂。 8)保持作物和畜禽的多样性,提高其生物和经济稳定性。 9)选用能够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抗害虫能力的作物品种。 10)对生态过程开展更广泛地多学科研究,重点强调具抗病原、抗虫、抗微量元素缺乏和抗毒性的作物育种。

城市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 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 ,愈来愈多的城市开始重视生态规划的编制工作. 城市生态规划工作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 ,尤其是我国加入 WTO 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 ,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 30 %左右 ,处于初始阶段 ,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前景广阔. 但是 ,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 ,存在着不少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 ,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 ,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 因此 ,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 ,避免重蹈“先污染 ,后治理”的覆辙 ,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城市生态规划将为此提供科学依据. 1、城市生态系统 1、1什么事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 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

绿色建筑发展(1)

绿色建筑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发展 2l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个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但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1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新理念。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20世纪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因为建筑物密闭性提升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很多办公楼存有严重的建筑病综合症(sbs),影响楼内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

1.可持续发展 1.1基本理论 (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经济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其中经济可持续性是基础、环境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并重,即系统整体效益的效益观。 (3)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即代际之间的公平; ②可持续性: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仍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③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不同国家、地区的人类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共同 性,以及全人类采取的行动具有共同性。 (4)主要特征: ①从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 ②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 ③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④从对自然的掠夺的发展转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5)可持续性评判的四项指标: ①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 ②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否超过了它的再生速率; ③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否超过了其他资本形式对它的替代速率; ④收入是否可持续增加。 (6)可持续发展范式 ①弱可持续发展:总存量资本(包括人造资本及自然资本)保持不减,允许人造资本替代自然 资本;并不关心局部,更关心整体 ②强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本保持不减;要求保持系统组分的良好状态,同时也关心到系统整体。

1.2如何看待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环境、经济、社会三者的权衡问题?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可持续的发展应包括经济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其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环境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可持续发展应是包含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1.3弱可持续发展范式与强发展范式是否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 弱可持续发展范式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思想基础上,认为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是可以完全替代的,而实际是有些人造资本是可以替代自然资本。 但是对于强可持续性发展,认为对于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撑功能而言,可能的替代是非常有限的,认为人造资本与自然资本是部分互补的部分可替代的。 2.生态文明 2.1内涵 (1)什么是生态?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提倡的是整体论和系统方法; “生态的”即“自然关系之中的”,自然关系既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生 物与其它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与“环境”的区别: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 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 是指人类的环境,即以人类为中心。 (2)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学、非线性科学、系统科学、生态哲学为基本指南而谋求人类 与地球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 生态文明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提倡环境 伦理观(环境伦理观包括三方面:①人一定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尊重生态系统

建筑可持续发展之生态关系

建筑可持续发展之生态关系 摘要:文中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 建筑生态化的基本特征, 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以及目前生态建筑发展的动态, 并 就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onditions and the present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building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ecological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 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别是1992 年178 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 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 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 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 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 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 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

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班级:安全工程151班 姓名:王斌 学号:2015121762 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一、循环经济生态动力的演进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决定性力量。随着人们对传统工业化弊端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从生态文明高度对传统生产力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逐渐形成了“生态生产力”的概念[2]。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生态生产力将生态因素当作生产力的内在维度,强调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主张在人类与自然在高度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类进步和发展。因此,生态生产力是一种生态化的生产力,是人类在生态文明阶段兼顾生态平衡和追求可持续发展,在和谐统一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2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工业化大量生产、大量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弊端,对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开启了对传统经济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或重建的实践。其基本演进轨迹是:(1)始于2世纪6年代,以污染物处理为对象的末端治理阶段;(2)始于7年代中期,以生产过程改造为对象的清洁生产阶段;(3)始于8年代中期,以产品或服务绿色化为对象的产业生态化阶段;(4)21世纪以来,以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对象的循环经济阶段。由此可见,生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推进着人类对经济系统的生态化实践,促进了

区域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下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生产力以生态资源经济化和经济系统生态化为实践动力,逐渐代替传统生产力而形成的一种生态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人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处为目标的新生产方式,其运行动力直接表现为生态生产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地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称之为生态动力。上述分析表明,生态动力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推动社会经济系统不断生态化、与自然生态系统逐渐融合,最终形成符合生态规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动力。 二、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模型 1.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及其生态原理 作为研究复杂系统一般规律的学科,一般系统论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将系统视作由各组成部分构成,包含着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的有机组合整体,强调系统中要素间相互联系及其与环境的复杂的、动态的、未知的相互影响。从生态动力主体的基本特征,生态动力形态可以分为自然动力、技术创新动力和制度创新动力。其中,自然动力是自然界没有劳动者直接介入时生态规律自发作用的的自然生产力,技术创新动力是企业和科技团体主导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动力是政府或公众基于生态伦理和价值规律而进行的制度变革。这样,自然动力作为物质基础、生态技术和制度创新动力作为实现自然动力的支撑和手段,三者有机统一形成了生态动力系统。生态动力系统就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动力主体,通过生态要素间及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