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 走进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走进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走进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走进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本章要点:

●[核心概念]教育心理学、五阶段教学法、全人化、中国化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怎样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3.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有哪些特色和价值?

4.反思科学主义取向下的教育心理学的得与失有何现实意义?

5.谈谈你对教育心理学研究新思路的看法?

6.怎样有效地进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第一节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几个问题

一、教育心理学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的两种定义:

(1)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潘菽、朱智贤)。

(2)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学科(邵瑞珍、皮连生)。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D.P.Ausubel曾说:“教育心理学既不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也不是儿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几门学科的简单组合,而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科学,且偏重于人文社会科学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既有理论性更具实践性的应用科学。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自学)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自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反思

一、古代哲学取向下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

(二)西方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

●Herbart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

(三)中西方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的特色与价值

■特色:

1.各家对人性本质的看法虽千差万别,不过,大家都认为教育具有影响人性使之向善的方向发展的功能;

2.无论是德育或智育,施教时都要考虑学生心理上知、情、意、行四种特质的改变;

3.中外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多是学者通过经验总结或思辩方式得来。

■价值:

仅就研究方法而言,古代哲学取向的教育心理学与今天科学取向的现代教育心理学之间有本质的不同。但是,若就研究主题(或基本问题)而言,古今中外学者并无太大的

差异;就思想的科学性与深刻性而言,古今教育心理学思想更是有同等的价值

■缘由:

一方面,古代学者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其实也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又经教育实践反复检验了的。

另一方面,人文社会学科的思想不是按严格进化论路径演变的。

二、科学主义取向下的教育心理学

(一)科学主义取向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为什么会赢得“教育心理学之父”的美誉?

1.教育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

▲从流派上看,在美国主要有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等三大流派。

▲从研究取向看,美国的教育心理学主要经历了4个时期:

一是实验心理学取向的教育心理学处于主导的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教育心理学主要处于这一时期;

二是行为主义取向的教育心理学处于主导的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教育心理学主要处于这一时期;

三是认知取向的教育心理学处于主导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教育心理学主要处于这一时期;

四是建构主义取向的教育心理学处于主导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心理学主要处于这一时期。

▲当代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主动性(怎样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与教的过程);

●反思性(元认知);

●合作学习;

●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

2.教育心理学在前苏联的发展

3.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科学主义取向教育心理学的得与失

1.科学主义取向教育心理学的“得”

●使教育心理学独立

●提供了一个虽需不断完善但的确颇为高效且颇具科学性的研究方法——实验法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品德的学习和问题解决与创造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改变人们的学习态度和观念、提高人类的学习效率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科学主义取向教育心理学的“失”

●方法至上,导致“人”的丢失与割裂

●偏离和窄化教育心理学的本来目的

●远离教育实际问题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思路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教育心理学是以了解人性并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宗旨。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目的完整化

1.学会做人与学会谋生这两个基本教育目的要和谐统一

2.受教育者的主体需求与社会文化的客观要求要和谐统一

3.学习与健康成长之间要和谐统一

4.学习与生活之间要和谐统一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全人化

(一)就教育范围而言,要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

★陈鹤琴:“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最充分的可能发展。”

★“三发”:“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讨论:爱学生能讲条件吗?

(二)就学生个体而言,要以学生的整个身心为教育对象

讨论:取长能补短吗?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过程的中国化

(一)研究主题中国化

(二)研究方法中国化

讨论:如何理解教育创新?

第四节怎样研究教育心理学

一、对象与方法:何者为先,何者为重?

▲总原则:论先后,以对象为先;论轻重,以方法为重。

(一)确定一个好的研究主题

综合考虑四个方面的依据:1.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价值

(1)理论上的价值;

(2)应用上的价值;

(3)学科建设上的价值;

结论:正奇相生,其变无穷。

3.文章贵“新”价值

●为了达到上述价值,文章贵在“新”,所谓“一新遮百丑。”

■论点新■方法新■论据新■结构新

4.条件

(1)主观条件●时间、精力、学术背景等。

(2)客观条件●资料收集、研究工具、已有

研究基础等。

结论:既有价值,又切实可行。

(二)写出较全面而有概括性的文献综述

1.收集到尽可能全面的资料

●书籍类(专著、编著、译著、资料汇编等)

●论文类(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等)

2.理出其中具代表性的资料作进一步分析

●对相关资料作一尽可能客观而准确的概括

●对相关研究作一尽可能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3.撰写研究综述的要诀

(1)要有针对性,忌堆砌

●“字数不够,文献凑” →将无关研究主题的材料都堆上,是写文献综述的一大忌讳

(2)要有权威性,忌遗漏重要文献

●将与研究主题有关的权威文献和代表性文献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到,不能遗漏重要文献,否则易得出失真的结论。

(3)要有启发性,忌“有述无评”或“述后胡评”

●要对已有研究作客观而精确的评价,进而寻找研究的突破口,千万不能“有述无评”或“述后胡评”。

(三)提出研究假设

■对该主题提出一个或几个带有推测性或假定意义的较为具体的理论解释或设想。这种设想说明、陈述了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程度。

1.提出假设的意义

●假设有助于将经验事实与科学理论联系起来;

●假设可以使研究目的更为具体、研究方向更明确、研究范围更确定。

2.提出假设的方法(根据推理所表现的思维进程的方向性)

●演绎推理法

●归纳推理法

●类比推理法

(四)验证研究假设

1.确定研究变量

2.选择适当的研究对象

3.制定并实施研究方案

4.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

5.撰写研究论文

二、研究方法:宜系统看待

(一)哲学方法论

(二)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文化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具体研究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基本类型

●相关研究●因果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两类方法

●量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

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像一个“洋葱”还是像一个“核桃”?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差异

第一,对问题的看法有差异。量的研究在了解人性问题时,一般采用逻辑实证主义的看法,认为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本质都是一种单一的客观实在,不因个人的情感或信念而有所不同;质的研究基本上赞同自然现象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本质都是多元实在,而其所以多元实在又与个体的不同特征和其生存环境的差异关系密切。

第二,研究目的有差异。量的研究旨在寻求影响被试行为与有关变项之间必然性的因果关系或固定性的相关关系,质的研究旨在了解被试行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存在着的多变性的交互关系。

第三,研究取向有差异。在研究取向上,量的研究一般采用假设演绎取向,质的研究一般采用经验归纳取向。

第四,研究者角色有差异。

第五,研究结果推论有差异。

3.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理论分析法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策略

(一)基础科学研究策略

●它以探明理论为目的,一般不指向具体的问题。

(二)外推基础科学研究策略

●为了便于控制和测量,将本是非常复杂的教育问题还原为简单的问题加以研究,换言之,它建立在高度简化的基础科学研究策略水平上,指向实践和应用的问题。

(三)应用水平研究的策略

●它针对实践问题,考虑了复杂的因素,这样,其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和可应用性程度最高。

四、准确把握撰写论文的基本学术规范

(一)完整论文的结构

完整的论文一般包括十六部分:

■题目、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主要参考文献或注释、英文题目、作者的英文姓名、单位的英文译法、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作者简介和联系方式。

(二)论文的基本写作规范

1.论文题目和文中各级标题要简洁明了。

2.论点鲜明,且有理有据。

3.学术文章不怕标新立异,但要自圆其说。

4.文章用词要得体、简洁。

5.若引用或参阅了别人的观点或材料,一定要列出文章出处。

6.若采用了实验法,那么文章最好要按理科格式撰写,并且要将下列事项在文中交待清楚:研究假设、实验仪器、被试的选择标准、被试的情况、实验设计、实验程序、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若有图表,一定要清晰、准确。

7.若运用了统计方法,那么文中各类统计表格宜规范(不是简单地从SPSS里粘贴过来即可)。

8.参考文献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且要有最近三至五年的参考文献。

五、怎样提高自己的论文撰写水平?

(一)按“五度”标准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

▲知识的高度→提高哲学修养

▲知识的深度→提高史学修养

▲知识的广度→扩大阅读视野

▲知识的精度→养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知识的新度→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做到“博、约、精、思”

■平日做个有心人。怎样做?

▲“博”→广泛地看(多看)、广泛地读(多读)、广泛地听(多听)、广泛地记▲“约”→有选择地看、有选择地读、有选择地听、有选择地记;

▲“精”→仔细地看、仔细地读、仔细地听、仔细地做笔记;

▲“思”→多角度进行思考、严谨地思考、批判地思考、创新性思考;(三)”实践出真知“:持之以恒地写

●初级:模仿练习→全程模拟法(方法)

●中级:熟练地练习→熟练掌握写作规范与技巧(指标)

●高级:创新性写作→创作(指标)

第二章学习概论

本章要点:

[核心概念]学习、经验、本能、成熟、适应、生理适应、心理适应、生成学习、学习的准备、学习策略、组织策略

[思考题]

1.学习与本能、成熟、成绩等的关系是什么?

2.中西式“学习”定义的异同与启示。

3.中西式学习过程的异同与启示。

4.有效学习的条件是什么?

5.简要述评加涅的学习分类思想。

6.简要述评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思想。

7.中西方学习策略有何异同?

第一节关于学习的几个问题

一、学习的定义

(一)早期行为主义者的观点

学习:指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

(二)具有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家的观点

学习:有机体经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长处:(1)以行为的变化来定义学习,使学习成为可观察与测量的科学概念;

(2)强调“学习”是经由练习或经验而获得的。

●问题:★难以反映个体的思想变化

★难以解释潜伏学习

(三)认知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的定义

●认知学派观点:个体经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认知结构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人本主义者观点:学习是指个体经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自我概念的变化。

(四)学习的科学含义

广义:有机体经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知识、态度(含情绪、情感)、品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个体凭借经验产生的、符合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知识、态度(含情绪、情感)、品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处理好几对关系:

1.学习与本能

●本能:指个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不学就会的能力。

2.学习与成熟

●成熟:指个体在发展上的、解剖学上的、生理学上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建立在遗传特征的基础上,随时间的推移而生长与发展的,就好像是由遗传事先预定的方案的自然展开。

3.学习与成绩

4.行为的暂时变化与相对持久的变化

5.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的本质差异

6.广义的学习与狭义的学习

(五)中式“学习”的含义与启示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学,效;习,鸟频频飞起。指小鸟反复学飞。

当“学习”用于人时,本是指后觉之人模仿先觉之人(通常是老师或父母等)的模仿学习。

段玉裁:“作斅从教,主于觉人。秦以来去攵作学,主于自觉。”

许慎:“思,睿也,……。”段玉裁注:“睿者,深通川也。……引申之,凡深通皆曰睿。……谓之思者,以其能深通也。”

据2003年7月18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到2003年3月的第一个星期,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小组已经有了初步的证据,证明从最早一些SARS患者身上获取的标本中发现了一种新病毒,这个新病毒可能确实和这次流行病有联系。但由于当时公开的口径是,被称为SARS 的这场流行病是一种衣原体引起的,衣原体假说是资深微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提出的,在当时已有很大市场,所以微生物学家杨瑞馥——发现冠状病毒的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说,要挑战这个假说“大为不敬”。于是,研究小组未及时向世人公布这一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使“中国科学家失去了一次崭露头角的独一无二的机遇。”后来,出生于中国台湾而在美国成为科学明星的何大一也说,洪涛理论的兴衰成了又一个宝贵教训,“中国人太尊重老师或长者的意见了,”“年轻的科学家应当学会在数据不符的时候给权威多一点挑战。”

二、学习的生理机制(自学)

(一)大脑皮层各部位的功能研究

1.额叶对学习的影响

2.颞叶对学习的影响

3.颞顶枕联络区皮层对学习的影响

4.边缘系统对学习的影响

5.脑区域能量代谢对学习的影响

(二)神经生理电变化的研究

(三)神经生物学变化的研究

三、学习的要素

学习者刺激情境与刺激记忆反应

四、学习的意义

■适应(adaptation),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体和作为客体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个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个体要生存就必须与环境变化保持动态平衡。适应有两种:一是生理适应。它指在环境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行为的变化。另一是心理适应。它指在环境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心理结构与功能及其行为的变化。

●讨论:有人说,一种生物的本能越多,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大?这话对吗?五、学习问题新视野

(一)现代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区别

第一,传统学习是“井文化”的学习,而现代学习是“海文化”的学习;

第二,传统学习更多是一种显微镜式的学习,而现代学习更多是一种望眼镜式的学习;

第三,传统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而现代学习是循序渐进与渗透跳跃相结合的学习第四,传统学习所追求的仅是谋生的手段,而现代学习所追求的是审美式学习;

第五,传统学习是“加法的学习”,而现代学习是加减法共存的学习.

(二)现代学习的典型特征

第一,做自己学习的主人第二,学习是全身心的活动第三,学习是终身的事情

第四,学习是时空再造第五,学习是适应未来的学习

第六,学习的内容是整个人类智慧第七,学习应是成功的,快乐的、自由的第八,以学择教是一种历史大趋势

第二节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西方学人的观点

1.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

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

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图2-1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示意图

2.维特罗克生成学习模式

(二)中国学者的见解

立志阶段注意阶段博学阶段审问阶段

慎思阶段明辨阶段时习阶段笃行阶段

■中西学人对学习的一般过程的看法

同:从外在形式上看,二者对学习的一般过程的见解是类似的,都包括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

异:(1)西人如加涅讲的学习的一般过程既考虑到学习的内部加工过程,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中国古人讲的学习的一般过程往往是经验的总结,没有明确揭示学习的内部加工过程;(2)中国先哲重视行,其行主要指个人践行封建伦理道德(个人的心性修养),与当代西方教育心理学讲的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以解决问题的行不太一样。

二、有效学习的条件

(一)外部条件

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或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影响学习的社会心理因素和课堂学习管理等,它们都对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内部条件

“学习的准备”(learning readiness),也叫学习的准备状态,指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它由多种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组成,包括个体生理的成熟、个体心理的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学习动机等。

三、学生学习的特征

(一)学生学习主要是一种接受、转化前人知识经验的学习(兼有创新性学习)

(二)学生学习主要是一种间接性学习

因为学生学习一般不是自身的直接发现,而常常是从掌握间接知识经验开始的。

(三)按预定的教学目标系统定向进行的

(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学习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需要和动机的过程

(五)学习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

第三节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Gagne)的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学习。言语信息能用言语(或语言)陈述或表达的知识。它包括三种类型:(1)符号性知识。如人名、地名、数学符号等。(2)事实性知识。如“中山陵位于南京的东郊。”(3)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如关于学习理论的知识。

言语信息的学习指学生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或学会用语言文字陈述观点的能力。它包括三种:对字词知识的学习;对简单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对复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2.智慧技能学习。指学生习得利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它包括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

3.认知策略学习。指学生习得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

4.动作技能学习。指学会为完成有目的的动作而协调自身骨骼和肌肉活动的能力。

5.态度学习。态度是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的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获得一种相对稳定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的过程。

二、布卢姆(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

(一)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二)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Krathwohl)

●接受(指学生在学习时或学习后,对其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自愿接受并给予注意的心态。)

●反应(指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从参与的活动或工作中得到满足。)

●评价(指学生对其所学在态度与信念上表示正面的肯定。)

●组织(组织是指学生对其所学价值内化、概念化,纳入其人格结构中,成为其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品格(指综合个人对其所学,经由接受、反应、评价、组织等内化过程之后,所获得的知识或观念形成个人品格的一部分。)

(三)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Simpson)

●知觉作用(指个体能运用感官获取所需动作技能的线索)

●心向作用(指在某种动作技能学习之前已完成心理上的准备)

●引导反应(指在示范者引导下跟随着做出反应)

●机械反应(指技能学习达到相当程度,手眼协调的动作已臻于习惯化的地步,不须特别注意即能表现出像机械运转般自动地反应)

●复杂反应(指对包括多种不同反应的动作技能已经学习到熟练的地步)

●技能调适(指技能学习臻于精熟程度后,能够配合情境的需要,随时改变技能的组合去解决问题)

●创作表现(它指个人的技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之后,除随时可以用以解决属于该技能范围内的问题之外,有时更可以进一步运用它来从事超越个人经验的创新设计)三、前苏联与中国的学习分类

●彼德罗夫斯基:将学习分为两大类:一是反射的学习,这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另一是认知的学习,这是人特有的。根据人的学习内容与水平不同,进而将认知学习分为感性学习和理性学习两类。理性学习又分为概念学习、思维学习和技能学习三类。这一分类的长处是看到了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之间质的差异。

●潘菽: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四节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1.将学习策略看作学习规则系统。

2.将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过程和步骤。

3.把学习策略视作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本课程所用定义:学习策略指学习者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般性的整体策略或谋划。

二、学习策略的类型

(一)中国人的学习策略

1.端正做人态度策略

▲品德促进个体智力发展的功能

●第一,通过让人养成良好学习态度而促进其智力发展。

●第二,通过让人抵御或戒除贪欲而促进其智力发展。

●第三,通过提高个体的情绪智力而促进个体智力发展。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指一个人准确地觉知、评价与表达情绪的能力,理解情绪及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使情绪与智力更好地发展的能力。

●结论: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之本

2.虚静策略3.质疑策略 4.深造自得策略 5.熟读精思策略

6.循序渐进策略

7.“八面受敌”策略

8.提要钩玄策略

9. 触类旁通策略10. 博约结合策略11.熟能生巧策略

(二)现代西方的学习策略分类

学习策略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引发动机的策略、概念形成的策略、记忆策略、迁移策略、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寻求适合自己认知风格的学习方式的策略,等等。通用学习策略包括:信息选择策略、信息编码策略和阅读理解策略

复述策略(如重复、抄写、作记录、画线等)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如想像、总结、作笔记、答疑等)

组织策略(如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画地图等)

学习

计划策略(如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

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如自我调查、集中注意等)策略

调节策略(如调整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等)

时间管理(如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等)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如寻找固定地方、安静地方)

努力管理(如归因于努力、调整心态)

其他人的支持(如寻求教师帮助、伙伴帮助)

图2-1:麦卡尔的学习策略分类图

●若将中西学人对学习策略的看法作一简要对比,就可发现:

同:都重视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反省策略和注意策略等策略。

异:(1)相对而言,西人重视时间管理和努力管理,中国人却不太重视它们;

(2)中国人重视“端正做人态度策略”,西方人却不太重视此策略。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自学)

(一)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

1.直接教学

2.榜样示范

3.有反馈的指导练习

(二)学习策略的教学技巧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

2.策略教学次序的合理安排

3.一次只教少量的常用策略

4.训练大声及时复述策略的使用

5.训练的内容及制定的目标的应符合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

6.训练不宜密集进行

7.让学生知道何时使用某一策略

8.学生主动检查学习策略的有效性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

1.特定性原则

2.生成性原则

要指导学生利用学习策略对所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新的东西。

3.有效控制策略

要告诉学生具体学习策略的条件

4.注意个人效能感原则

5.注意个体的年龄差异

第五节学习的测量与评价(自学)

一、测量与评价的含义

二、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 鞭策与促进学生的学习

2 促进教师的教学

3 鉴定课程计划与做出判断

三、有效测验的必备条件

1.效度

■内容效度■预测效度■结构效度

2.信度

3.代表性

4.辨别力

四、测验与评价的方法

第二篇人的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身体发展与教育

本章要点:

■[核心概念]关键期、早期教育、青春期

[思考题]

■怎样正确看待早期教育。

■儿童身体肥胖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儿童近视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青春时期提早的原因与对策。

第一节婴儿期儿童的身体发展与教育(自学)

婴儿期(infancy)主要指个体自出生到满两周岁的时期。

一、健康的胎儿来自健康的父母

(一)身体健康的父母能为胎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温床”

(二)父母吸烟喝酒不利于胎儿身体的发展

(三)孕妇的饮食营养关系到胎儿的身体健康

(四)父母情绪影响胎儿的身体健康

二、婴儿期的身体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与教育

一、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模式(自学)

(一)身体各部分发展的一般模式

1.脑和头部发展最早2.骨骼和肌肉发展在三岁前最快

3.淋巴组织的发展4.生殖系统

(二)学前儿童动作与技能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

讨论: 导致某些学前儿童身体肥胖的原因是什么?

三、学前儿童的近视问题

讨论: 导致某些学前儿童近视的原因是什么?

(三)正确看待早期教育

●讨论:你怎样看待时下的制造“童星”热现象?

1.一个实验(图3-3 同卵双胞胎训练爬梯的结果)

2.两个标准

●当孩子在学习这些东西时,是否在以牺牲其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为代价?

●在现阶段进行这种训练的效果,与相对于把这种学习安排在以后适当的阶段来进行相比,结果是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

图3-3 同卵双胞胎训练爬梯的结果

3 .三件事情

●教什么?(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表达、学会想像与思维)

●如何教?

●什么时候教?

个体行为的发育有阶段性,有些行为是在发育的某一时期在适当的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的,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即永不能产生。这个时期就叫作该种行为发展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劳伦兹(K.Z.Lorenz,1937)对动物印刻(imprinting)行为的研究

第三节小学生的身体发展与教育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一般模式(自学)

(一)小学生身体的局部变化

1.小学生正处于换牙期

2.小学生心脏和肺的发展显著

3.小学生大脑发展的特点

(二)身高、体重是评价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

二、中国小学生的身体发展

(一)中国小学生的身高发展

(二)中国小学生的体重发展

三、针对小学生身体发展特点的教育

1.提倡以健康为主开发为辅的教育

2. 进行合理的饮食指导

3.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4.消除一些育儿的陈旧观念

5.预防一些常见疾病

龋齿、沙眼、营养不良、肥胖、肠道寄生虫以及视力不良等病是小学生的易发、多发病。

6. 让小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第四节中学生的身体发展与教育

一、中学生身体发展的一般模式(自学)

(一)身体外形发生巨变

(二)性的发育与成熟

(三)心、肺机能日益健全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

(五)青春期发育有提早的趋势

二、中国中学生青春期提早的现状与原因

(一)中学生青春期提早的现状(自学)

(二)中学生青春期提早的原因

1.遗传因素的影响

2.营养条件的改善

3.食物污染

4 .性文化的泛滥

三、青春期提早所引起的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身心失衡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身体——→发展快身心发展心理困惑

——→的节奏——→甚至心理问题

心理——→发展慢不一致或心理疾病

讨论:怎么办?

(二)应对青春期提前的措施

1.平衡身心发展的速度

2.妥善开展性教育

3.指导学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4.改变原来的德育理念,提高德育效果

第五节大学生的身体发展与教育(自学)

一、大学生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1.骨骼发育减缓

2.身材更加匀称

3.肌肉有了新变化

4.心脏和肺的工作能力增强

5.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6.性激素分泌旺盛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身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身体机能水平有所下降

(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三、针对中国大学生身体发展特点做好生理健康教育

(一)要重视体育教学

(二)要重视安全教育与珍惜生命的教育

(三)重视修养教育

第四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本章要点:

■[核心概念]心理发展、认知发展、临床法、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运算、最近发展区、品德的发展、知觉集中倾向、对偶故事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两难故事法、自我同一性、五因素相互作用论

[思考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论。

■述评五因素相互作用论。

●心理发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问题通常是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的,一是心理的种系发展,二是心理的个体发展。

●认知发展与品德发展

第一节认知发展与教育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和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一)临床法及其价值

(二)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与阶段

1.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

●图式(schema)

●同化(assimilation)

●顺应(accommodation)

●平衡(equilibration)

●失衡(disequilibration)

2.认知发展的阶段

▲划分依据:心理运算(operation)指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心理运算有4个特征:

第一,运算是一种内化的动作;

第二,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

第三,运算具有守恒性;

第四,运算不是孤立存在的。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6岁)

特点:

①具体形象性

②没有守恒概念

◆守恒指个体认识到客体尽管外形发生变化,但其特有属性不变的一种能力。

③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可逆”指个体可以改变思维方向以便能回到起点的一种能力。

④自我中心性比较突出

(3)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特点:

①思维的守恒性

②思维的可逆性

③具体逻辑思维

④去自我中心

⑤多角度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特点:

①能进行假设——演绎思维

②能进行命题运算思维

③能进行系统思维

(三)对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简要评价——兼论其在教育上的价值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长处

(1)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发性与主动性

(2)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3)确认儿童认知发展速度是因人而异的

(4)对教育提出一些具启发意义的见解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局限

(1)特重从个体的维度来研究认知发展,忽视从社会文化维度来研究认知发展

(2)皮亚杰只研究了认知发展的宏观规律,缺乏对认知发展的微观规律的研究

(3)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价值

(4)各年龄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论

(一)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论要义

1.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

2.两种心理机能与儿童心理发展

一种是靠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的心理机能;另一种是由历史发展结果,即以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

3.认知思维与语言发展密切相关

4.最近发展区: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概念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指介于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所能达到的实际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经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所能达到的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也就是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那段差距。

(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论的教育价值

1. 教学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

2. 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3. “搭建支架”是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第二节品德发展与教育

品德发展的含义是: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因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对待自己与别人的一切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生变化的历程。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

(一)对偶故事法:一种研究品德发展的经典方法

■对偶故事法,指根据所要研究的道德主题,设计并编写出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但在行为动机与行为结果上相反的配对故事,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通常是一对为一组,并且每一对对偶故事都包含两种道德情境,每一种道德情境代表一种道德发展水平,然后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被试呈现故事的内容,要求儿童判断研究者在故事中所设计的那些行为类型的是非对错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从他们对这一对对配对故事所蕴含的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去推断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

皮亚杰曾使用过的两个小故事

故事A:有一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子。有一天,当父亲出门后,朱利安偷偷地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笔蘸墨水画画。一不小心将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小块。

故事B:有一个名叫奥古斯都的男孩子。他发现父亲书桌上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地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进他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溢出,弄脏了一大片桌布。

(二)关于品德的基本假设

1.善即公正

2.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

3.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道德会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

4.品德发展起于主体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

(三)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论

1.判断儿童品德发展的两个标准

▇尊重准则

▇社会公正感[(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3)从服从的公正到公道的公正;(4)从抵罪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2.儿童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四)简要评价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优点

2.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不足

(1)年幼儿童会忽视行为者的意图吗?

(2)年幼儿童尊重所有的规则吗?

(3)父母会阻碍儿童的道德发展吗?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一)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1.善即公正;2.品德发展水平与道德认知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发展:“习俗”(convention)

(二)基本假设

1.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道德将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

2.个体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对道德判断的自律发展有直接影响

3.道德发展的阶段水平或类型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三)两难故事法

1.何谓“两难故事法”?

2.九条理论标准

自由(freedom)互相尊重(mutual respect)可逆性(reversibility)

建构性(constructicism)层次性(hierachy)内在性(intrinsicalness)

规定性(prescriptivity)普遍性(universality)选择(choice)

3.具体操作

海因茨两难故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一种特殊的绝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镇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药剂师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而他索价还要高出成本的10倍。药剂师花了400美元制造镭,而一小剂药他竟索价4000美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试过各种合法途径,但他一共才借到2000美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他赊帐。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试过了一切合法手段,但他都失败了。于是,一天夜晚他撬开药店的门,为他妻子偷来了药。

第一章_教育心理学概述(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重点提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年(d)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d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c)。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a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6.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a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d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以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a)。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a )。 A.1879年 B.1897年 C.1789年 D.1798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b(b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c )。

教育心理学第一节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的重点较少,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基本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较少有论述题。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

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

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

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

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与教实际上是对同一过程的不同理解,要知道教师该如何教,首先就要理解学生该怎样学,故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多选题)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试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及阶段特点。)一、作为独立学科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此后,该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因教育需要而产生,其研究是以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的。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世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C 【解析】 l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A 4.A 【解析】 桑代克的联结说、华生的习惯说、赫尔的内驱力递减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联想一反射说、格式塔的完形说、勒温的场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一同化说等等。 5.D 【解析】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 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6.C 7.D 8.D【解析】 l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都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9.D 10.D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因此,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11.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而非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12.A 【解析】 维果茨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13.B l4.A l5.C 16.A 【解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7.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和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18.D 【解析】 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以本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独立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19.C 【解析】 研究趋势:①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渐克服。②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③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④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⑤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⑥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⑦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20.C 【解析】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占优势。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21.D 【解析】 扩大教育内容不是教育心理学学科的任务。 22.D 【解析】 巴甫洛夫的联想~反射说,加里培林的学习活动。 23.B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出版了,它的作者是【 B 】P9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2、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作者是以下哪一位心理学家【 C 】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桑代克 D.斯金纳 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作者是【 B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D 】P9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5、上世纪60年代初,由谁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B 】P10 A.斯金纳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布卢姆 6、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 】P11 A.社会文化研究 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 D.班级气氛研究 7、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哪里引进的【 B 】P12 A.俄国 B.西方 C.日本 D.澳人利亚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B 】P12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9、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C 】P10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0、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是在【 B 】P10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众多,其中核心内容是【 B 】P5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涉及【 B 】P7-9 A.三大方面 B.四大方面 C.五大方面 D.六大方面 1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P9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 1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C 】P10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90年代起 1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C 】。P4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课后答案学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考查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B.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2.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A.赫尔巴特 B.霍普金斯 C.桑代克 D.卡普杰列夫 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的( ) A.《教育心理学》 B.《科学儿童心理学》 C.《实用教育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4.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 A.桑代克——联结说 B.格式塔——场论 C.勒温——完形说 D.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5.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6.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的影响是( ) A.实验教育学 B.教育社会学 C.心理测量学 D.程序教学 7.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并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 A.巴普洛夫 B.奥苏伯尔 C.皮亚杰 D.桑代克 8.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科学,诞生于( ) A.18世纪中期 B.18世纪后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9.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

A.赫尔巴特 B.莫依曼 C.詹姆斯 D.桑代克 10.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 A.学生的学习兴趣 B.学习动机 C.教师的工作压力 D.教师的社会地位 11.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在学的研究方面担负的任务是( ) A.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 B.阐明学习的过程 C.阐明有效学习的环境 D.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12.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13.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是( ) A.1879年 B.1903年 C.1907年 D.1913年 14.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时间是(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15.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我国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心理学家是( ) A.廖世承 B.陈鹤琴 C.潘菽 D.朱智贤 16.《人是教育的对象》的作者是( ) A.乌申斯基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金纳 1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 ) A.研究心理现象 B.对心理进行测量 C.获取心理数据,区分心理高下 D.研究、揭示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等 18.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是( ) A.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 B.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 C.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不明 D.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员的技术不够到位 19.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的是( ) A.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使教育心理学有了一定的基础 B.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为研究者开阔了思路 C.已完全摆脱了其他学科的束缚,自成体系 D.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既注重质的研究也注重量的研究

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word.doc

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填空 1.古希腊时期,自柏拉图主张教学方法应重视(个别差异)、教 育目的在于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到亚里士多德主张(顺应本性)、(培养习惯)、(启发心智)的教育原则。 2.从道德教育看,在孔子的思想中,他所持有的(知,情,意 行)四者并重的理念,可视为最完整的德育心理思想。3.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一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4.杜威是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三大领域的杰出学者。 二、名词解释 1.什么是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是具备科学的教学知识,高超的教学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 简答题 1.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欧洲有四位著名的学者,他们主要 的教育心理学的思想是什么? 1.(1)裴斯塔洛奇:人性中包含原始性,社会性和道德性(2)爱 为教育的中心(3)在教学上强调使学生的头,心,手均衡发展。 2.赫尔巴特:(1)人类的心灵具有知情意三种功能(2)教育因道 德为先(3)重视儿童的兴趣(4)重视教学程序

3.福绿贝尔:(1)家庭是学校的基础(2)自由与创造是人类的天 性(3)重视团体社会化教育功能(4)重视儿童感知觉发展 4.莫依曼:(1)儿童身心发展与成人有差异(2)儿童发展的过程及其个性禀赋的差异(3)儿童学习与疲劳 2.社会性发展与成就动机取向下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特 点是什么? ○1儿童发展心理学逐渐迈向全人发展的轨道○2重视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因素○3成就学习,合作性研究学习 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教学应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有三个方面:(1)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2)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3)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三、分析题 1.假如你是你是一位班主任老师,班里有25名学生,请问:你对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性教育教学知识、特定内容的教育知识各自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认识?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种知识?最不重要的又是哪一种知识?为什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有实施者创造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行研究的方法。 3、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载体。 5、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答:1)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时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2)普通心理学一般研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与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则针对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等。 3、教育心理学为哪几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特点、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教学测量与评价 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答: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2)建立系统的骄傲学理论,促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5、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对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进行总结,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 三、论述题: 1、具体论述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答:第一、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二、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过程。第三、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第四、教学媒体。它不仅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影响。 第五,教学情境。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既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2、联系实际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用研究的方法来准确地分析和了解问题 2)帮助教师科学艺术地实施教学 3)帮助教师正确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4)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5)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1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试题及答案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一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4.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教学过程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6.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7.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 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_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来体现的。 3.在宏观上,教一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_____等四种主要的变量。。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_____、预测和——的作用 5.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_____、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_____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6.教学环境包括_____和_____。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习题答案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A) A.学生 B.教师 C.学习 D.教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D) A.学生 B.教师 C.教学过程 D.学习过程 3.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B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C ) A. 1877 年 B. 1879 年 C. 1903 年 D.1913 年 5.廖世承在(D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1903 B.1908 C.1913 D.1924 6.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是( C) A.裴斯泰洛齐 B.卡普捷列夫 C.乌申斯基 D.维果斯基 7.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这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D )原则。 A.发展性 B.整体性 C.系统性 D.教育性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9.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A )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认知心理学 D.信息论 10.( C)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11.有人把(D )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A.访谈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12.教育心理学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扩展了研究领域,同时程序教学兴起的时期大致在( B)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 20世纪80年代以后 13.教育心理学是(C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A.自然科学 B.普通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理论心理学 14.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B )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大纲》 15.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是(C ) A.个案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产品分析法 16.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D) A.个案研究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17.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 A)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18.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A ) A.个案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19.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问题的方法是(C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与教相互作用形成系统。该系统包括: 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种活动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1968年乌申斯基出版《人事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此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学习心理。行为主义占主要地位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 60年代掀起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6.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A.1879年 B.1897年 C.1789年 D.1798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a) A.学生B.教师C.学习D.教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d ) A.学生B.教师C.教学过程D.学习过程 3.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 b ) A.皮亚杰B.桑代克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c ) A.1877年B.1879年C.1903年 D.1913年 5.廖世承在( d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1903 B.1908 C.1913 D.1924 6.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是( c.> A.裴斯泰洛齐B.卡普捷列夫c.乌申斯基D.雏果斯基 7.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这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 d )原则。 A.发展性B.整体性C.系统性D.教育性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英鸷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胶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9.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a )思潮撅: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C.认知心理学D.信息论 10.( c )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 II.有人把( d )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A.访谈法B.测验法C.实验法D.观察法 12.教育心理学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扩展了研究领域,同时程序教学兴起的时期大致在( b ) A.19世纪未20世纪初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3.教育心理学是( c)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A.自然科学B.普通心理学C.应用心理学D.理论心理学 14.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b )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 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D.《教育心理学大纲》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模拟题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模拟题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中公教育--第一章到第八章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心理学常考经典理论汇总 在历年の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理论大多来自西方,大部分考生在理解方面比较费力,所以考生在复习の过程中要注意复习の方法和策略。小编帮广大考生梳理了教育心理学中常考の经典理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の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の基本需要提出の。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の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の需要、尊重の需要、自我实现の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の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の需要。 需要の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の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の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の追求。如果一个人の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工作,以获得最基本の物质保障;在基本の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の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 二、奥苏贝尔の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の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の内容。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の需要,要求掌握知识の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の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の和稳定の动机。由于需要の满足(知识の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の,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の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の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の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の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の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の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の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の学习成绩,目の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の愈好,取得の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 (1)从研究层面来看,可以从三个层面对教与学的主体的心理进行研究:客观描述主体心理活动的现象;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运行机制和规律;为促进主体(尤其是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及主体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方法指导。 (2)从研究领域来看,学校教与学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主要指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教育社会心理。(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初创时期(20C20y以前) 瑞士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 1868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c20y-50y末) 20c20y-30y,西方教育学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并将学科心理学纳入到自己的内容中;20c40y,弗洛伊德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0c50y,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也相应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三、成熟时期(20c60y-70y末) 20c60y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20c60y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20c70y,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加涅对人类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教学(CIA)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四、完善时期(20c80y以后) 1994年,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出控制;(2)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3)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学习;(4)社会文化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展开系统的实验研究。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因此也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 科学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1)科学在今天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形式,是从事新知识生产的人们的活动领域。 2)科学是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成果,它表现为发展着的知识系统,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 3)科学活动离不开独特的物质手段,但在本质上是精神的、智力的活动。 4)科学活动组成一种社会体制,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 冯特于1879年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后,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的科学,具有科学活动的可观察性、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的一般特征。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与人格}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人格(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一、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这三个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只有正确与深刻的认知,才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正所谓“知之深,则爱之切”;情绪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知活动的发展,因为情绪情感和意志既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过滤和动力的作用,同时又是衡量人的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样,情绪情感也会对意志产生推动作用,而意志又有利于情绪情感的丰富和升华。 二、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品质和特征的总和。 性格是人格心理特征中的核心,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它们是密切联系的。人格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在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对外界事物的情绪情感体验及对客观事物积极改造的意志活动中,人的能力、性格、信念、世界观等逐渐形成;已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使人的各种心理过程总带有个人的色彩。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里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中,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借助于一定的仪器,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严格控制条件是指: (1) 严格控制试验情景,尽量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2)根据实验条件,按科学方法选取被试 (3)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之以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