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芥川文学_野性美_根源初探

芥川文学_野性美_根源初探

芥川文学_野性美_根源初探
芥川文学_野性美_根源初探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之路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之路及其《罗生门》 梁济邦( 西安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论文从文学史的角度阐述了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地位和主要成就, 并通过对其代表作《罗生门》的写作特色、主题思想、现实意义进行剖析, 帮助读者了解芥川的文学生涯及其《罗生门》。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新现实派作家; 短篇小说之王; 历史小说; 《罗生门》; 利己主义 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 明治二十五) 年生于东京, 卒于1927( 昭和二) 年。虽经三个年号, 但生命却短短36 岁。其生前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或被收入国语教材中, 或被编入《现代文》中, 或被搬上银幕。其作品在国内自不必说, 在国际上也日益被人们所注意, 影响愈加深远。日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奖芥川奖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获得芥川奖宛如是走向文学殿堂的通行证, 也是每个文学新人梦寐以求的。 芥川是新现实派( 理知派) 的中心成员, 自小聪颖出众, 是日本近代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 其主要作品有《罗生门》、《鼻子》、《芋粥》、《地狱变》、《舞会》、《河童》等, 均为短篇小说。尤其应指出的是在他发表了《罗生门》后( 当时为东京大学学生) 紧接着在第四次《新思潮》上发表了取材于历史小说《今昔物语集》、《宇治拾遗物语》的《鼻子》, 受到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极高评价, 亲笔致信激励他写出更多佳作。受此鼓励芥川笔耕不息, 佳作不断, 活跃在日本文坛上, 并以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送来缕缕新风。芥川1892 年3 月1 日作为新原敏三的长子出生。生时为龙年龙月龙日故名龙之介。九个月后生母因精神失常, 不得已将其送到娘家芥川家做养子, 所以后来便称为芥川龙之介。在他11 岁时, 生母过早地离开人世, 给其身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就学阶段学业出众, 免试进入一高。2 2 岁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科, 在校期间参加文学活动, 发表文学作品, 这时期称为新思潮时期, 其间最主要的作品有《罗生门》、《鼻子》、《芋粥》等, 并成为夏目漱石的门下弟子之一。 毕业之后, 进入其艺术至上主义时期( 大正元年—大正十一年) , 主张作品自身的艺术性高于其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 主要代表作有《地狱变》、《枯野抄》等。 其后开始自传性作品的写作时期( 大正十二年—大正十四年) , 这期间只有两年, 主要作品有《大导寺信辅的半生》等。从这时期起, 身体状况渐渐恶化。 后期虽疾病困扰, 但芥川仍然坚持写作, 因胃肠疾病、神经衰弱、失眠、痔疮等时而去疗养, 逐渐身心疲惫, 最后走入怀疑、自我崩溃的阶段。不安、绝望孤独现于其作品世界里。主要作品有《河童》、《齿轮》、评论《西方人》等。1927 年7 月24 日在家服过量催眠镇静剂- 佛罗那自杀, 英年早逝, 给人们、给文学留下了许多遗憾。 综观芥川文学生涯, 不难看出其作品主要集中在大正年间, 作品除随笔、评论、童话、自传性小说外, 大多为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品根据取材内容, 可大致分为历史小说, 宗教题材小说等。前者有《罗生门》、《鼻子》、《芋粥》、《偷盗》、《戏作三味》、《地狱变》等。后者有《奉教人的死》、《邪宗门》、《黑衣圣母》、《南京基督》等。这两部分占其作品的一大部分, 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特点。他从开始追求宗教的“美”与“善”,到最后的怀疑、迷惘, 也是和他的人生追求、命运归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芥川文学的评价大多数人都给予很高的赞誉, “给人与古典的感觉、静谧、沉着, 将深度和重点有条理地汲入读者心田。”(井汲清治语) 。江口涣则有褒有贬: “芥川君作品的基调是包含着理智、精练的幽默。作者总是站在生活的外侧静观漩流”, “作为人生的旁观者, 没有对作品倾尽全心的热情, 也就没有打动人灵魂的力量”。总之, 芥川文学使人重新发现了古典作品的深远意义, 在他短短一生中, 写出了历史小说、“切支丹物”等宗教题材小说、童话、自传性小说、评论等大量作品, 给后人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学遗产。 《罗生门》是芥川在大正四年1915 年发表在《帝国文学》上的作品, 也被视为是其步入文坛的处女作、出发点, 从此人们开始注意这位文学青年。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语集》( 原文大约有530 字, 有情节要点) , 原文简洁, 从心理方面, 仅仅描写了仆人和老妪的恐怖感。而芥川则加工创作成另一种形式, 通过大胆地揭露人类永恒的主题人性的自私, 描写人类的脆弱点, 情节跌宕起伏、有血有肉、引人入胜, 作品文笔流畅。通过此篇显示了芥川作为短篇作家所具有的素质和潜力。 罗生门亦名罗城门, 建于平安京( 今京都) 的朱雀大路南端, 高约21 米, 幅宽约54 米, 现已不存。作者以此为题, 强调了故事情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全过程都在这一个场所发生。它是一个人类社会的缩影, 无时不在上演着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的“闹剧”。 作品梗概如下: 平安朝末期, 某晚秋的傍晚, 一个仆人遭主人解雇后在荒弃的罗生门下躲雨。当登上罗生门后发现一老太婆正从死人堆中拔人头发做假发以求度日, 自己从厌恶到承认其恶为正当行动,仆人

2018年自己理解...这应该是芥川龙之介最难懂的文章之一,全文几乎没有任何芥川的评论,仅-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自己理解...这应该是芥川龙之介最难懂的文章之一,全文几乎没有任何芥川的评论,仅 篇一:尔雅视频选修【东方文学史】答案 儒家文化【实用理性】 把地球分为东西方【希腊】 东方这个词是中国人发明的?【否】 不能笼统说中国是东亚国家。【是】 东方文化最大的特点【保守】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 西方的革命跟东方的革命是一个意思。【否】 按西方的标准中国绝对没有宗教。【是】 马克思把生产方式分为这几种类型,【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是! 亚细亚生产方式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主张是和谐。【否】 农业社会中生产资料也是自足的。【是】 东方文化里面由专制主义培养出来的思想是【官本位】 农民起义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下高度评价。 西方的思想首先是从商业阶层出身的。【是】 生产方式是受思想决定的。【否】 东方文化,表现的是【分析性思维方式】。

西方是亲教文化,相对于此,东方是【权利】文化。 东方的文化是弘扬个人主义的。【否】 美国总统很有权力,但没自由。【是】 【广和阔】不属于文化史的两个方面。 文学史包括史和【论】。 中国自古就是史学大国。~【否】 文学作品是大众化的东西,不用太高深的文化修养都能看懂。【是】王向远认为文学史的写作应把联系性和【共同性】结合在一起。 文学史按照区域分布可以划分四种类型,【中国文学史】不是。 东方内部的差异大于我们中西的差异。【是】 外国文学史就是世界文学史、【否】 【万物有灵论】是原始社会在童年时期共同具有的一种信仰。 东方古代神话可分为两种,【本生态】不是。 评论能力是你做文学史研究一切能力的版本。【是】 评论文章就是在研究文章。【否】 【史诗】不是贵族化文学时代的代表。 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产物。 随着民族融合,神话越来越多。【否】 一切文明发源地国家也是原生态神话的产地。【是】 世俗化的文学时代比贵族化的文学更具有【消费型】的特点。 【大体化】不属于文学时代的分类。 市井文化和民间文化同时产生成熟。【否】 戏剧艺术是文学不能囊括的。【是】 【清末宪政】不属于启蒙运动。

日语论文「芥川龙之介」

芥川龍之介につて 芥川龍之介 明治二十年(1892)三月一日、 新原敏三の長男として生まれ 生まれて九ヶ月、母が発狂、 芥川家に預けられ 「一度も僕の母に母らしい親しみを感じたことはない」 ただ十二年間の文学生涯 在学中の大正四年、「新思潮」に『羅生門』を発表 大正五年二月、『新思潮』に『鼻』を発表 漱石の賞賛を受け、作家の生涯を開始 卒業後、『地獄変』『蜘蛛の糸』などを発表 作品集が出版され 大正十年、海外視察員として中国に来られ 神経性アトニー、神経衰弱などの病気にかかり 大正十一年、一流雑誌に『薮の中』などを発表 一流作家の地位を固め 芥川龍之介?創作特色 1916 年―1920 年(前期) 主に歴史小説を書く時期である。 代表的な作品 『羅生門』、『地獄変』、『奉教人の死』、『蜘蛛の糸』などである。 1920 年―1924 年(中期) 歴史小説から現代小説に過渡する時期である。 代表的な作品 『藪の中』、『蜜柑』、『杜子春』、『舞踏会』、『お富の貞操』などである。 1925年―1927 年(後期) 芥川が病気に苦しめられて、自伝的作品を書く時期である。 芥川龍之介の自殺について 芥川の晩年はさまざまな問題を抱えていた。たとえば全集「近代日本文芸読本」の印税についての誤解に基づくいざこざ、義兄の家の焼失に伴う義兄が放火の嫌疑、義兄の自殺の後始末の件で経済的な負担が芥川にのしかかってきたこと。そして実母の発狂や、彼自身の繊細で過敏な性格や体調不良などもある。 芥川の一生を語るとき、言わざるを得ないことは彼の悲観的な思想である。彼は現実生活に失望していて、人生の傍観者になって自分の不満を作品の中で書いた。芥川の作品に現れたのはだいたい彼の悲観的な人生観である。 <1>『河童』 「けれども、その肉を食うというのは......」、 「冗談を言ってはいけません。あのマッグに聞かせたら、さぞ大笑いでしょう。あなたの国でも第四階段の娘たちは売笑婦になっているではありませんか?職工の肉を食うことなどに憤慨したりするのは感傷主義ですよ。」、 「つまり、餓死したり自殺したりする手数を国家的に省略しているのですね。ちょっと有

芥川龙之介日本文学讲解

由于之前对日本文学接触不多,看的时间也不多,所以我也只看了短篇小说《罗生门》中的一部分小说。关于芥川龙之介的资料,网上有许多,我在ppt里也不做过多的介绍,在这里介绍我看过的这部分文章中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几篇,以及我看后的感受。 我觉得,要对芥川的文章有所理解,首先要了解一下日本的一些文化,比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日本的武士道“乃是要求武士遵守的或指示其遵守的道德原则的规章。”它如同日本的樱花一样,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它的教义是“义、勇、仁、礼、诚、名誉和忠义”。 首先,讲讲这部小说集的第一篇《罗生门》, 罗生门讲的是一个穷苦仆人来到一个破庙,看见一个老妇人拔死人头发卖,觉得她很没有人性,但老妇人一翻说教为生活所破,很有几分道理,于是那人若有所悟,抢了老妇人的衣服走了 我觉得罗生门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活不下去的仆人第一考虑了物质,也就是生存需要,所以激发了他为了生存作恶的念头。而他的武士道,就是超脱于动物性的精神力,对其行为作出了矫正,让他不愿意作恶。(超我)而他在老婆子嘴里听到的恶事使他明白了,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只要给自己找过借口的话,那就做什么恶事都可以了。我觉得芥川先生也有点在叙述当人性的本我与超我发生矛盾时,周围的环境会影响自我的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句话就是,其实武士是堕落了。文章是对利已主义的批判。 在看《手绢》的时候,由于到日本文化理解不足,我就陷入了疑惑。后来我到网上查了相关资料,才稍微能读懂一些。 西山笃子能在丧失儿子时用平静的声调来谈论就是这武士道精神的教义;她不能流露自己的悲伤给先生,因为她不能打乱先生平静的生活。但是,这不是她想做的,首先,她的造访就流露了这个心情。如果西山笃子遵循武士道精神,她是不会特地登门拜访告诉先生她儿子病死的消息。她应该知道,当先生得知自己学生病死的消息时内心一定是不能平静的。 手绢象征的是和日本武士道完全相反的,正如原文中所说的“那是脸上浮着微笑。两手却把手绢一撕两半的双重技巧。我们现在把这个叫派头。”的西方虚伪的象征。对这一现象,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中给了深刻、含蓄的讽刺。他批判这种不伦不类的虚伪的“武士道”因为它就像“夹杂着大量的水,而且大多是泥坑里的水。”污染了社会。 最后一篇我觉得非常好的是《地狱图》。 《地狱图》的篇幅比较长,简单的说,小说叙述的是日本一个势力强大的贵族和他豢养的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读这本书用时很短,阅读过程很是流畅顺利。一方面是收录的短篇小说大多篇幅很短,而情节多新奇或说奇异,很是能吸引人一口气就把整本书通读完;另一方面则是本书收录了较多芥川早期的名篇,而这些作品又以历史题材居多,这些历史题材不仅仅是日本的历史与传统作品,也包括了中国元素和传统文学作品,如《黄粱梦》、《杜子春》、《秋山图》这样的作品。读来没有隔阂感,反而是通畅顺达的爽利。 当然,读的过程顺达,不意味着内容浅显,恰恰相反芥川的作品大多带着深刻的近乎残忍的对人性的利己与恶的剖析,如:《罗生门》以略带嘲讽的口气,写了一个被解雇的下人,在当强盗还是饿死之间的道德冲突犹豫,结果是:“此实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饿死。”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鼻子》一文里通过禅智内供的长鼻子变短后反而更遭嘲笑,直接的点出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这一观点。 另一方面,他也对人心难测,理想或说期望的追求有所表达。如《竹林中》这篇:竹林里发生一起凶杀案,一名武士被杀,妻子受强盗凌辱。但是他们却各执一词,都承认自己是凶手,更为诡异的是,死者借巫女之口说他是自杀。到底谁是凶手还是没有凶手?小说并没有给出结论来。

这篇小说的是由七人口供组合而成的,有路过的樵夫,行脚僧也有相关的捕快,老妪还有三个当事人。这其中必定有人隐瞒了真相,有人说谎亦或都在说谎,真假参半。而说谎的原因?在于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可告人的苦衷,哪怕是死者。芥川所要表达的似乎是,真相的不可得,人心微妙难测,谎言来隐瞒,扭曲,事物真相又怎么能认识的到。真相不可得,而理想呢?他在《山药粥》中写了一个处处受人欺辱的“五品”武士,“五品”一生的唯一愿望就是能“将山药粥饱餐一顿”,芥川带着揶揄写到“此乃他平生之宏愿。也不妨说,他事实上就是为这盼头而活着”。等到“五品”走了运,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不知怎地,竟倒了胃口,理想一经实现便幻灭,甚至对“五品”来说,人生的意义便失去了。 对于理想,另一篇带有中国元素的《秋山图》也是如此,《秋山图》也就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文中借历史人物做小说角色,开始描述它为“神韵飘渺”,画中神作,运用人物讲述听人讲述然后终见实物,这一叙述就显得很是虚幻。现实是王石谷为恽南田讲述见过《秋山图》,读书笔记.而王石谷又是始听烟客先生所说,待到王石谷得见实物,在他眼里竟成下品。不仅是他,连几度求购不成的烟客先生也是。所谓神品“秋山图”-美和理想,只存在于求而不得和人的想象之中。一如鲁迅所说,芥川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之心情”。

论芥川龙之介的_尾生之信_

第24卷第2期宁波工程学院学报Vol.24No.2 2012年6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une.2012 论芥川龙之介的《尾生之信》 冯裕智1,连永平2 (1.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2.河北经贸大学,河北邢台054000) 摘要:《尾生之信》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根据中国古代流传的“尾生故事”改编而成的一篇短篇小说。原典故宣扬的是道德教化,强调对有约定的对方要坚守信约。芥川龙之介对原典进行了大胆的处理,改变了故事的象征意蕴,把尾生的坚守等待描绘成一种心理欲求,一种对永不可能实现的爱情的执著。通过对《尾生之信》进行出典分析以及文本解读,可以透视出作者的创作技巧及小说中蕴含的深层寓意。 关键词:《尾生之信》;出典比较;文本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09(2012)02-0015-04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堪称日本乃至世界短篇小说大师。由于作者具有深厚的汉文学修养,一生写下了《黄粱梦》、《杜子春》、《尾生之信》、《酒虫》、《秋山图》等数篇极具价值的中国题材短篇小说。其中《尾生之信》完成于日本大正8年(1919年),属芥川龙之介的中期作品,此时芥川创作技巧早已成熟,《尾生之信》虽然篇幅短小(仅1500余字),但是构思新颖、抒情性浓郁,从小说立意到语言运用都体现了较高的文学水平。芥川曾说自己乐于创作虽小巧玲珑却形式完美的作品,《尾生之信》堪称是“小巧玲珑却形式完美”的佳作。本文拟对芥川龙之介的《尾生之信》进行出典分析以及文本解读,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及小说中蕴含的深层寓意。 一、《尾生之信》与出典故事的比较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尾生故事”多有记载,如《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战国策·燕策》:“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淮南子·汜论训》:“尾生,与妇人期而死之。”高诱注:“尾生,鲁人,与妇人期于梁下,水至溺死也。”此事在《汉书·古今人表》、《艺文类聚》等书亦有记载。后人遂用“尾生之信”、“尾生抱柱”等喻指对有约定的对方能够坚守信约,品德高尚。在此后的诗词中,诗人也常以之用典,如嵇康《琴赋》:“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等。 芥川自幼博览中国古籍,到底是哪部古籍直接激发了芥川的创作灵感,至今已无从考证。毋宁说芥川是在看了多部典籍中对尾生的记载后,灵感涌现,遂敷衍成篇。但是芥川创作小说《尾生之信》必定不是单纯地向本国读者介绍一个中国古代的故事。鲁迅曾在《〈现代日本小说集〉关于作者的说明》中评论芥川龙之介的创作说:“他又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但他的复述古事并不专是好奇,还有他的更深的根据: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当中,寻出与自己的心情能够贴切的触著的或物,因此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以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1]芥川自己也曾在《香烟与魔鬼》的序文中说:“我常从古老的故事中取材……然而即便有了素材,若自己不能深入其中———即素材与自己的表现欲望不能浑然一体,仍旧写不出小说。勉强动笔,也只能写些支离破碎的东西。”[2] 收稿日期:2011-09-27 第一作者简介:冯裕智,男,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10B72);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芥川龍之介は大正時代の代表的な短編作家として知られている。夏目漱石と並ぶ近代日本文学の双璧であり、未だに読者の心をつかんで離さない天才作家であ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大正时代短篇作家的代表人物,与夏目漱石并称为近代日本文学双璧,被誉为天才作家,至今仍然对众多读者有极大的吸引力。 芥川龍之介は辰の年、辰の月、辰の日、辰の時に生まれたので、辰之介、つまり龍之介と命名されたそうだ。本姓は新原だった。生後七ヶ月で母親が突然心の病に侵された。そのため、龍之介は母の実兄の芥川家の養子となった。 芥川龙之介于在辰年辰月辰日辰时出生,故名辰之介,即龙之介。本姓新原。7个月大的时候母亲突患精神病,因此龙之介被过继给母亲兄长芥川家做养子。 教育熱心の叔母の影響で龍之介は小さい頃から書物と親しむことができた。子供の時の愛読書は「西遊記」が第一である。それから「水滸伝」も愛読書の一つである。一時は「水滸伝」の中の一百八人の豪傑の名前を悉く諳記したことがある。本への執着はやがて創作活動の情熱へと昇華していきます。 姨妈对教育有很大热情,受她的影响,龙之介从小就热爱读书。童年时代最喜欢读《西游记》,《水浒传》也是他喜欢的书之一,有一段时间甚至能完整背出一百零八好汉的名字。他对于

书本的执着最终化为了创作的激情。 高等小学校と中学時代の龍之介は仲間たちと回覧雑誌を作ることに熱中した。ある回覧雑誌には夏目漱石の「吾輩は猫である」をもじった作、「我輩も犬である」を寄せている。就读高等小学和中学时期,龙之介和朋友们热衷于创办传阅杂志,在其中一本杂志上,芥川发表了《我是狗》,这是一部模仿夏目漱石《我是猫》的戏谑之作。 大正二年、龍之介は東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入学。大学に入った龍之介は本格的な創作活動を始めた。大正四年、23歳の時、龍之介は柳川龍之介という名で《羅生門》を発表した。ところが、この作品はには大した反響がなかった。しかし、後の「鼻」は師匠の夏目漱石に絶賛され、龍之介の出世作となった。 大正二年(1913年),龙之介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此后,他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大正四年,23岁之时,龙之介以柳川龙之介的笔名发表了《罗生门》。但是这部作品却没有引起很大反响。之后的《鼻子》却受到老师夏目漱石的盛赞,成为龙之介的成名作。 恋に落ちた龍之介|龙之介的恋爱 22歳の時、龍之介は上総一ノ宮で一夏を過ごした。吉田弥生という女性に恋をした龍之介はここで恋文を書いた。しかし、この恋は養家の猛反対に遭い、止むを得ず結婚を断念した。翌年心の痛みを癒すべく、龍之介は旅を出たりした。 22岁那年,龙之介在千叶县的一之宫町度过了一个夏天。那时,他正和一名叫吉田弥生的女性谈恋爱,在此地给对方写过情书。但是这场恋爱却遭到养父母的反对,最终他不得不放弃了结婚的念头。第二年,为了平复情伤,龙之介出外旅行。 面白いことに、龍之介は24歳の時にも同じここ一宮で恋文を綴った。この女性こそのちの妻となる塚本文。恋文はとても暖かくて、文に対する深い愛情が読み取られる。恋文はこう書かれてあった。 「僕のやってゐる商売は 今の日本で、一番金にならない商売です。 その上、僕自身も碌に金はありません。 ですから、生活の程度から云へば何時までたってても知れたものです。 それから、僕はからだもあたまもあまり上等に出来上がってゐません。 (あたまの方はそれでもまだ少しは自信があります。) うちには、父、母、叔母としよりが三人ゐます。それでよければ来て下さい。 繰返して書きますが、理由は一つしかありません。 僕は文ちゃんが好きです。それでよければ来て下さい。」 有趣的是,24岁的时候,还是在一之宫,龙之介又给另一位女性写了情书,她就是后来的妻子,塚本文。这封情书写得温情脉脉,从中可窥见他对妻子的深情。 “我从事的职业,在当今日本最不赚钱。 而且,我本人也没什么财产。

论芥川龙之介的

论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 摘要:《罗生门》发表于1915 年,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作品。独特的选材,深刻的内涵,精练的语言以及简单严谨的结构使其成为芥川龙之介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的梗概如下:被主人解雇的仆人站在罗生门下正考虑要不要当强盗以免自己会饿死。仆人在茫然中爬上城楼,看到一个形象可怕的老太婆在拔死人头上的头发。仆人对这种行为感到愤慨,上前制止并询问其原因,老太婆说要拿死人的头发做假发,并解释她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就会饿死。而这个死人生前为了不饿死同样也干过坏事。这都是为了生存。仆人听了老太婆的解释后,迅速剥掉了老太婆的衣服,离开了罗生门,没人知道他的去向。《罗生门》取材于日本平安时代末期说话文学的代表作《今昔物语》,作者借用历史舞台,揭示人本性当中的利己主义。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浓重、阴沉、诡异、悲观主义 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 最早知道《罗生门》,是因为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同名电影,电影《罗生门》可谓是电影艺术的一部杰作,是东方电影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对日本登上世界影坛和进入国际市场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也标志着日本的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通过学习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我接触到了小说《罗生门》,小说篇幅不长,但情节却扣人心弦,通过一个家将思想的转变,从对老太婆的行为感到愤慨,到剥掉老太婆的衣服逃走,反映出人的本质。在生存的面前,人性是如此的无力,为了生存,又有什么是不会变的呢?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不仅仅是一篇小说,还留给我们许多问题去思考,无论是对人性的思考,还是对利己主义的思考,都不是容易的问题,但通过阅读文章,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或许可以有一点更深入的了解。 本论: 一、芥川龙之介简历 芥川龙之介(1892~1927)他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子》(1916)、《芋粥》(1916)、《手巾》(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_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

国外文学(季刊) 1998年第1期(总第69期)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 ——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 王向远 一、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新理智派的代表人物,是日本现代文学中的有数的几位一流作家之一。鉴于芥川龙之介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文坛也给了他一定的重视。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先生最早译介芥川的作品,之后,芥川的作品便大量地、陆续不断地译成中文。特别是1927年芥川龙之介自杀,对中国文坛也造成了一定的震动,并在其后二三年间形成了一股“芥川龙之介热”,许多刊物纷纷刊登芥川的作品,发表公司芥川的文章。影响很大的《小说月报》还迅速推出了《芥川龙之介专辑》。从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翻译出版的芥川的作品集至少有八种,见诸杂志报端的译文更多。日本学者实藤惠秀把20、30年代中国翻译的日本作家的作品按数量多少排了一个队,结果芥川龙之介名列第二。1然而,这种热心的译介,并不表明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认同。相反,芥川龙之介在中国文坛所受的激烈批评、排斥乃至否定,是日本其他作家所没有遇到过的。当中国文坛从日本文学史的角度评论芥川时,尚能对芥川作出客观的肯定评价,如刘大杰、查士元、郑伯奇等就是这样做的;而当站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独特的立场上评论芥川时,则鲜有对芥川表示完全赞赏者,更有不少作家对芥川表示了不满、批判甚至是讨厌的态度。这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一方面是热心的大量的译介,一方面是激烈的否定和批评。 对芥川龙之介在译介中含有保留和批评,最早始于鲁迅。鲁迅在1921年写的《〈鼻子〉译者附记》中,坦率地指出: 不满于芥川氏的,大约因为这两点:一是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一是老手的气息太浓厚,易使读者不欢欣。o 1929年,评论家韩侍桁在《杂谈日本现代文学》中写道: 说来也奇怪,我自从看过芥川氏的《中国游记》后,我总对他不抱好感,乃至再一看他的出世作品《鼻》与《罗生门》,我对于这位作家的艺术良心就根本起了疑问了。(中略)只是从这两篇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全部作品的长处和短处。他文字的美好与构造的精练,在这两篇中也可以说是已达到完成了吧!但同时这位作家对于艺术的缺少真实的态度,也表现得清清楚楚。他的作品是很能给读者一时的兴奋的,但是它们决经不住深思。你若是一细细地琢磨起来,它们的架子将要完全倒毁。? 1931年,冯子韬(乃超)在为他翻译的《芥川龙之介集》写的题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作风和艺术观》的序言中,以讥笑的口吻说: 当芥川龙之介在《新思潮》发表小说《鼻子》的时候,他的先生夏目漱石曾以这样的话去激励 118

芥川龙之介的遗书

遗书 寄给某个旧友的手记 无论哪个自杀的人都没有将自杀者自己的心路历程原原本本地写出来过。这大概是自杀者的自尊心所致,亦或者他们对自己的心理没什么太大的兴趣吧。而我在这封最后寄给你的信里,我想要将这样的心理清楚地传达给你,虽然我其实并不是非得要将我自杀的动机告诉你不可。雷尼尔([一八六四~一九三六]法国诗人?小说家)在他的短篇中曾描写过某个自杀者,但是在这短篇中主角自杀的理由其实连他自己都不了解。你或许会说只靠写报纸的杂记生活很困苦啦、病痛啦、亦或者是精神上的苦痛啦,我猜想到时候你会为我找出许多自杀的动机吧。但是,以我的经验来看,那将不会是我动机的全部,最多只能说这些动机大致上是条通往我真正的动机的道路。自杀的人大多都像雷尼尔所描写的一样,理不清自己究竟是为何而自杀吧。跟我们的行为一样、在行为背后的动机也总是复杂的,虽如此,至少现在的我确实是茫然不安、我对我的未来是茫然不安的。你大概没办法相信我说的话吧,但以我最近这十年的经验,只要我的周遭的人没有跟我有类似经验的话,我的话语应该会像风中的歌一样消失,所以要是真变成那样,我也怪不得你吧…… 我在这两年间一直只想着死,最近这段时间,我开始仔细阅读麦兰德(Pilipp Mainlander(1841-76)业馀哲学家)的书,他确实是抽象而巧妙地描写出向死前进的路径,但,我想描写的东西是更为具体的。对家人的同情在这种欲望之前什么都不是。对此,你大概不得

不以Inhuman来评判我吧。只不过,这种作法要是真的没人性的话,那我大概就是具有没人性的一面吧。 老实说,我觉得我有不得不真实记录的义务在。(我也曾把我自己对将来的不安加以解剖,而我在‘某个傻瓜的一生’中也已大致说明过了,虽然加诸在我身上的社会性条件-但是封建时代在我身上的投影,我故意没写出来。至于为何故意不写出来,这是因为到现在我们每个人仍或多或少活在封建时代的阴影中,而我再在那舞台之外加上背景、照明和登场人物等社会性条件-大多都已表现在我的作品当中,但是,只因为我自己也活在社会性条件中就认定自己一定了解社会性条件是不行的吧。)-我最先考虑到的就是要怎么死才能不痛苦,吊死应该是最符合这目的的手段吧。或许是我要求太多,但我只要一想到自己吊死的样子,我就感到一股出自美感的厌恶。(我记得曾在爱上某个女人时,只因为她的文章写的太差,就突然醒觉而不再爱她。)投水自杀对会游泳的我来说也是行不通的,就算可行那也还是比吊死痛苦多了吧。卧轨自杀的话也同样违背我的美学。用枪或刀自杀的话,很可能会因我手抖得太厉害而失败。从大楼跳下来毫无疑问会死得很难看。考虑到这些理由,我决定服毒自杀。服毒自杀应该会比吊死痛苦吧,但是跟上吊相比,服毒自杀不但符合我的美学,而且还有难以救活的优点。但想要弄到毒药对我来说当然不容易,因此我在决意自杀后,一方面想尽办法、希望能得到毒药,另一方面也积极学习毒药学的知识。 再下来我考虑的是自杀的地点。我的家人在我死后仍要靠我遗产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日)芥川龙之介小说《沼泽地》阅读(完美整理版)

(日)芥川龙之介小说《沼泽地》阅读 高考阅读练习与指导 0320 1937 :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

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经典」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话说一天黄昏时分,有个仆役在罗生门下等待雨住。 宽阔的门下,此人孑然一身。朱漆斑驳的硕大圆柱上,惟独落着一只蟋蟀。罗生门既然位于朱雀大路,这个男子而外,按说还会有两三个避雨的戴市女笠或软乌帽子的人,然而,除了他,谁都没有。 原因是,近两三年来,在京都,地震啦,旋风啦,失火啦,饥馑啦,一桩桩灾难接连发生。从而京城之荒凉不同寻常。据古籍记载,曾把佛像和佛具击碎,将沾着朱漆或金银箔的木头码在路旁,当做柴禾来卖。京城里尚且落到这步田地,整修罗生门等事,根本就被弃置不顾。于是,墙倒众人推,狐狸住进来了,盗贼住进来了。到头来,甚至将无人认领的尸体也拖到这座门楼来丢弃,竟习以为常。所以太阳西坠后,人人都感到毛骨悚然,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知打哪儿倒是又聚来了许多乌鸦。白昼,只见好几只乌鸦正在盘旋,边啼叫边围绕高高的鸱尾飞翔。尤其是当门楼上空被晚霞映红了的时候,就像撒了芝麻似的,看得一清二楚。当然,鸟鸦是来啄食门楼上的死人肉的。——不过,今天兴许时间已晚,一只也看不见。仅仅能瞧见东一处西一处快要坍塌了的、而且夹缝儿里长草滋生的石阶上那斑斑点点也巴着的白色乌鸦粪。身穿褪了色的藏青袄的仆役,一屁股坐在七磴石阶的最高一磴上,边挂念长在右颊上的那颗大粉刺,边茫然地眺望落雨。 雨包围着罗生门,从远处把刷刷的雨声聚拢过来。薄暮使天空逐渐低垂下来,抬头一看,门楼顶那斜伸出去的雕甍,正支撑着沉甸甸的乌去。 为了从无可奈何中好歹想办法,就顾不得择手段了。倘若择手段就只有饿死在板心泥墙角下或路旁的土上。然后被拖到这座门楼上,像狗一样遗弃拉倒。倘若不择手段呢——仆役针对同一个问题转了好几次念头,终于得出这个结论。然而,这个“倘若”不论拖到什么时候,归根到底还是“倘若”。尽管仆役对不择手段是加以肯定的,然而“除了当盗贼,别无他法”这条路子就理所当然地跟踪而至。他却拿不出勇气来积极地予以肯定。 仆役打了个大喷嚏,随后很吃力似的站起来。京都的傍晚阴冷,冷得恨不能来上一只火钵才好。暮色渐深,风毫不客气地从门楼那一根根柱子之间刮过去。落在朱漆柱子上的蟋蟀也已不知去向。 仆役缩着脖儿,高高耸起在金黄色汗衫外面套着藏青袄的肩头,打量着门楼四周。要是不必担忧风吹雨打,不必害怕被撞见,能够舒舒服服睡上一宿的地方,他就想在那儿对付着过夜。这当儿,一副登门楼用的、同时也涂了朱漆的宽梯映人眼帘。上面即使有人,横竖也都是死人。于是,仆役留意着腰间所挂木柄长刀,不让它出鞘,抬起穿着草鞋的脚,踏上楼梯的最下面一磴。 过了几分钟。在通到罗生门门楼的宽梯中段,有个男人像猫那样蜷缩着身子,憋息窥视上边的动静儿。从门楼上照射下来的火光,依稀浸润了此人的右颊。颊上,胡碴当中长了一颗红红的灌了脓的粉刺。仆役一开始就以为门楼上左不过净是死人而已。然而,上了两三磴楼梯,上边有人笼了火,好像还东一下、西一下地拨着火。由于混浊的淡黄色的光摇曳着映在遍布蜘蛛网的顶棚上,所以立即晓得了这一点。雨夜在这座罗生门楼上笼火。反正不是等闲之辈。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浅析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浅析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展现了在极端的社会环境下,世人不同的利己主义思维与表现,将乱世中人性的兽性,为生存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芥川在《罗生门》中塑造的“家丁”与“老婆子”的形象无不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暴露的利己主义以及人性的弱点。芥川通过对家丁的心理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家丁由“恶”到“善”再到“大恶”的多次心理转变。而最终,家丁成为一名通过伤害他人来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典型利己主义代表。 关键词:《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利己主义;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早期的作品,取材于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主要讲了一个傍晚里罗生门内发生的故事。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精致考究,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震撼。而我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不少的想法,现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 正如多数的日本作家是比较喜欢而且善于描写人的内心的细微变化的,芥川龙之介也通过笔下家丁这一人物形象极大地展现了个体从心性健全到人性泯灭、损人利己的心理变化的整个过程。“服侍主人有年却被辞退”[2]的家丁因无家可归躲雨在城门下,思考如何继续过接下来的日子。他反复考虑“要不要不择手段地生活”[2]。这说明原本他只是一名忠诚老实的普通人,并非是天生无恶不作的邪恶之人。他尚存理智和良知,以偷盗为耻,认为勤恳踏实才是生活之本,就是这样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堕落成强盗的。在家丁登上罗生门城楼,发现了老婆子在拔死人的头发时,他是“对一切罪恶的反感越来越强烈”[2],甚至刚刚自己一直在考虑的是否为了生存而做强盗的想法也被瞬间否定了。他人性中的良知在看到老妪不道德的行为时如同火焰般燃烧,从之前的为生存思考的道德选择骤然间清楚起来,身上的正义感也促使着他去遏制自己身上的不道德的想法,而在听完老太婆的叙述后,他的心理再次发生了改变。他为自己为恶找到理由,于是立即付诸实施。将人性的软弱和无原则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生存成为第一需要的时候,在人性善与恶的天平上,人性就倾向了恶。”[1]老太婆为恶有她的理由:女尸活着的时候,用蛇假冒鱼干卖掉赚钱;家丁也有理由:老太婆做的事情实在恶心。而女尸、老婆子和家丁在极端物质条件的威胁下:不为恶,就会饿死。所有人都有正当的理由,人性的善良和诚实就这样消失不见了。 二 大多著名日本文学家的作品中带着病态色彩,甚至觉得认为这些文学家自身的性格中也存在着某种病态的成分。我相信芥川龙之介的心底,也存在着某个角落,他时常躲进那个角落,暗自揣摩,这世上最恐怖的地狱是什么模样。然后他把一切想象诉诸笔端,努力身临其境——他成功了。在他所创造的地狱里,是经历过地震台风、大火饥荒几度灾难后的京都,一个亦真亦幻的荒凉鬼城。那里连日暮都是难以描述的阴森,狐狸作窝,乌鸦觅食,强盗流窜,尸体遍地。

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道教思想探析_潘贵民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不仅留下了诸多与佛教、基督教相关的作品,亦留下了不少与道教相关的作品,如《杜子春》《仙人》《酒虫》《黄粱梦》等。这些蕴含道教思想的作品反映了道教思想在日本及日本文学中的受容情况,对了解道教在日本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引言:芥川龙之介(以下简称芥川)学贯东西,被誉为“一代鬼才”,其离世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结束和现代文学的开端,是日本近现代文学承前启后式的人物。其文学涉及宗教题材众多,主要为佛教、基督教题材,但道教题材及反映道教思想的文学作品亦有不少,如《杜子春》《酒虫》《仙人》等。芥川道教题材及道教思想作品,不仅反映了芥川对中国道教思想的接受情形,亦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文学家对中国道教思想的受容情况,反映了道教对日本文学的深刻影响。 一、道教思想与日本文学 道教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奈良之前就已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据《日本书纪》记载,在奈良、平安朝时期,我国道教的经典、方术、神仙思想、长生信仰等开始大量传入日本,对日本古代的政治、宗教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道教的神仙思想、老庄的生死观及无为思想广泛影响了日本文学,给日本文学提供了思想武器及道教素材。 道教思想的传入,对日本文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日本古代文学,对日本近现代文学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古典文学中显露道教思想痕迹的作品众多,如《古事记》《万叶集》《怀风藻》《竹取物语》等均是这方面的代表。奈良时代重要的和歌诗人大伴旅人的《大宰大伴卿赞酒歌十三首》即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其中不乏老子“无为”思想的表述及老庄神仙思想的光辉。日本著名歌人吉田兼好博学多才,精通中国古典,推崇老庄思想,其代表作《徒然草》多处引用老庄语句、典故及有关道教思想的中国作品内容。著名俳谐诗人松尾芭蕉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其俳谐中亦多处透露老庄思想的影响,其中《拜庄周尊象》中就直接涉及到了“庄周梦蝶”的故事。日本近现代文豪夏目漱石受道教思想影响亦较大,尤其他崇尚“自然”及“向生乐死”的生死观与道教思想不谋而合,其《梦十夜》及汉诗均体现了其道教思想。新思潮派代表人物芥川龙之介亦受道教思想影响,在其文学中多处表现了道教思想,如《杜子春》《酒虫》等。此外,太宰治、国木田独步等亦从道教思想浓厚的《聊斋志异》中吸取养分,间接地接受了我国道教思想的影响,这些都体现了道教与日本文学及文学家的紧密联系。 二、芥川文学中的道教思想具体表现 芥川所创作的道教题材作品众多,虽然有些作品仅简单提及道教或涉及道教思想,但道教思想贯穿于芥川的整个文学之中却是不争的事实。下文将从《杜子春》《酒虫》《仙人》等作品来考察芥川文学中所蕴含的道教思想。 《杜子春》创作于1920年,初次刊登在《赤鸟》杂志上,典据来源为唐朝李复言的《续玄怪录》之《杜子春传》,主要人物为杜子春、铁冠子、阎王、杜子春父母等。该作品是关于我国唐朝洛阳的一个财主之子杜子春在家财荡尽后受仙人铁冠子三次救助,后被收受为徒并试图指引成仙的故事。杜子春在被告诫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许出声的情形下,依然被在地狱中变成瘦马的母亲的亲情所打动而出声,杜子春虽未能成仙,但却得到了铁冠子的奖赏。作品以道教故事贯穿全篇,尤以直接引用诗句:“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①最为体现道教思想光芒。该诗相传为吕洞宾所作,出自吕洞宾三醉岳阳,飞渡洞庭的神话故事,现存于岳阳楼三醉亭。该文虽取材于中国古典,但芥川进行了改编,尤其在结局方面给予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足见他在接受中国道教故事后的深入思考。 《酒虫》创作于1916年,初次刊登在《新思潮》上,作品取材于《聊斋志异》卷十四《酒虫》。小说围绕西域蛮僧主动为刘大成驱除体内的酒虫而展开,通过对酒虫存在于刘大成体内之前与酒虫被驱除后刘大成的身体与家境的变化的描述来发表议论。文中虽未直接表明与道教相关,但从刘大成驱除酒虫之前嗜酒如命,虽有“万无豪饮而累及家产之虞”,但也是“长山一带屈指可数的富翁之一”,有“圆鼓肥胖的风采”及酒虫被驱除后变成“家业每况愈下”、“身体日渐衰弱”、“不得不拖着病弱之身,下地干活,勉强打发清贫的日子”来看,除去酒虫不一定就好,文中亦有“酒虫是刘大成之福,并非其病”、“酒虫是刘大成之病,并非其福”两种不同的议论,体现了“祸福相依”的道教思想。②“祸福相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③芥川该文虽亦取材于我国古典《聊斋志异》,但亦进行了改编,尤其结尾部分提供的三种推断令人回味,并将“祸福相依”的道教思想进行了认真的再演绎,足见其对道教思想的深刻理解。 《仙人》创作于1915年,小说描述的是一位靠 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道教思想探析 潘贵民 18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