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

保留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去

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

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

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

散、稀释、吸收。

(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

5~10mg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

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5cm2,

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

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程序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环封→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加强心理疏导

附: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的应急程序

渗出分级

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的应急程序

1、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后要立即停止化疗药的注入。

2、保留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针头。

3、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4、遵医嘱用2%利多卡因1ml加生理盐水4ml配制封闭液进行局部封闭,封闭

范围应超过渗液的范围,可起到减慢化疗药的吸收和局部镇痛作用。

5、抬高患肢,根据化疗药物性质在24小时之内采取冷敷或热敷,减少化疗药的

吸收。

6、避免患侧局部受压。外渗局部肿胀严重者可用50%硫酸镁湿敷。

7、加强交接班,密切观察局部变化。

渗出分级标准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救援预案与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一)、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是否为强碱性药物、高渗液体、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阳离子药物(钙剂)、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注意观察皮肤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0.5%的654-2局部湿敷;酚妥拉明10mg+生理盐水10ml-15ml局部环封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缺氧。(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10-15ml+透明质酸酶2000u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维生素C或利多卡因10ml-15ml+地塞米松5mg-10mg局部环封。(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ml-15ml+地

塞米松5mg-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h。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面积≥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如果局部组织发生溃疡、坏死,应给予外科清创、换药等处理。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程序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封闭→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破溃、感染时应换药处理→加强心理疏导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输液治疗时应加强巡视,如发生输液反应(寒战、高热等)应立即停止该药物输入,保留静脉通路,更换液体和输液器。 2、报告医生和护士长,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吸氧、保暖等处理措施。 3、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按病情情况进行心肺复苏、人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给药是临床主要给药途径之一, 在输渡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药液外渗, 造成皮肤血管受损, 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不是输液外渗 = 护理事故? 一、药物外渗的病因学 1、药物因素 2、机械损伤 3、生理因素 4、血管因素 1、药物因素 ?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 ?速度过快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透压改变,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 ?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输液外渗的高危药物 ?高渗液体如: 500g / L 葡萄糖注射液、200g/ L 甘露醇; ?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垂体素 ?阳离子液如:氯化钠、葡萄糖酸钙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 ?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甲氨碟呤等。 2、机械损伤 机械性损伤的原因多为: 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者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体适当束缚、固定防止针头脱出)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凝血不正常) 给药方法不当对长期静脉给药者可选用留置针保留血管, 以减少穿刺的次数 3、生理因素 病人静脉弹性降低,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 靠近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 血 管长期营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降低, 损伤后修复功能降低,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昏迷、严重脱水,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手术麻醉、外周血管 疾病、糖尿病患者, 反复接受静脉给药的癌症患者以及静脉炎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结构与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 ?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的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的完整 性并导致破损。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_措施(3)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小玲年级 2011 层次专升本专业护理学 [摘要]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的需要[1]。因此,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

意义。 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2]。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 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 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 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概率要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 1.1.3 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参考模板)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 保留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去 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 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 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 散、稀释、吸收。 (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 5~10mg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 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5cm2, 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 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程序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环封→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加强心理疏导

静脉输液外渗地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外渗的定义 静脉用药期间,药液从血管漏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 输液外渗发生率 外渗可以发生在外周及中心静脉,也可发生于任何种类的注射通道装置,包括隧道及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泵、甚至骨内和硬膜外的输液方式。据统计,外周静脉化疗药物的外渗发生率为0.1-6.5%。其中,58%的外渗发生于小儿(Camp-Sorrell,1998)。中心静脉外渗发生率为0.3-4.7 %(Schulmeister and Camp- Sorrell, 2000)。 外渗的分类 发泡剂为:对组织有危害,如果进入周围组织,可引起组织损伤的溶液,包括化疗药,某些电解质溶液,放射照影对比媒介,血管加压素等。发泡剂与非发泡剂的区别:就是药物外渗后是否引起组织坏死,例如氯化钠深处,一般不会引起组织坏死。 外渗分类--按照药物发泡性能分: a. 非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非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b. 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化疗外渗的分类及特点--按照是否与DNA结合分为:

a. 不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立刻产生损伤,代谢迅速。愈合快。外渗面积大时需要手术。如:长春碱类损伤不向深度发展,3-5周愈合。 b. 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不但立刻产生损伤,而且毒性进入深部组织,毒性的作用时间长。由于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使这些细胞丧失了自身愈合的能力。常见的如:氮芥、阿霉素。 外渗的临床表现 1) 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疼痛,性质通常为烧灼痛、刺痛。局部出现红、肿。穿刺导管无回血。(并不是所有以上症状都出现) 2) 水疱:局部可出现水疱。 3) 皮肤发黑变硬:发黑变硬的皮肤下溃疡可能已经形成。 4) 当厚的表皮坏死时,创面苍白,毛细血管缺血,创面逐渐形成干黑色结痂。 5) 溃疡早期不明显,当损伤后的1-2周结痂脱落溃疡的空洞即表现出来。典型的溃疡为:基地面坏死的、黄色纤维坏死,周围为红色的边缘。 外渗的临床分级 a. 0级:没有临床表现。 b.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47175教学文稿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 序4717 5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保留 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 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 (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⑶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 稀释、吸收。 ⑷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 松5?10mg局部环圭寸.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轻度外渗(面积三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三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 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程序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f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f局部皮下环封f湿热敷f抬咼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加强心理疏导 附: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的应急程序 渗出分级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 患者因素 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送馍 目赡堋?/P 1.1.4 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 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 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 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和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而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一旦发生,尤其是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性大,组织坏死严重,就会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也大大增加了病人的痛苦。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 患者因素。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短且不直、皮肤薄等原因,给穿刺增加了难度;另外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好动的天性使针尖容易滑出血管外,导致输液外渗。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机体逐渐衰老,滴速需减慢,往往由于时间较长而发生外渗[1]。 1.2 药物因素。输入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药物刺激性太大如甘露醇、钙剂等,均可损伤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而发生外渗。 1.3疾病因素。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此外,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都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反复退针而造成静脉壁的损伤[2]。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没有经验,对血管的弹性及位置没有恰当评估,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在末梢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由于这些护理技术方面的缺陷造成了输液外渗。 2 静脉输液外渗的表现及处理 2.1 静脉输液外渗的表现。静脉输液外渗后,局部组织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灼烧刺痛,局部红肿甚至形成静脉炎,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2.2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 2.2.1 当输液致药液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物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及药液渗出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2.2.2 外渗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便会很快消退。

静脉输液时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完整版

静脉输液时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处置流程及演练参考脚本 场景:护士吕丹丹在巡视病房时发现12床李红正在输注化疗药物0.9%NS100ml+吉西他滨1600mg在化疗开始20分钟后,输液的左手出现约1cm的输液外渗,局部皮肤呈红色。 地点:肿瘤内科病房时间:2018-4-2911:10 角色扮演:护士吕丹丹刘日凤张纯覃柳霏江丽媛病人熊毅护士长赵秀珍林医生科主任叶建忠 总导演:曾华玲 旁白: 护士吕丹丹:李红,你的输液有些外渗,你先别动,我马上来处理。(关闭输液调节器,并按铃呼叫护士张纯) 护士吕丹丹:张纯,请叫12床李红的管床医生到床边来, 护士张纯回到护士办打电话(1379)林医生,12床李红病人出现了药物外渗,请您马上赶过来。 林医生:李红,有哪里不舒服呢 病人:我左手痛。 林医生:那让我检查一下看看是什么问题呢(检查后左手出现约1cm的输液外渗,局部皮肤呈红色)有点小问题,是药物外渗了,没事的了。 林医生:利多卡因2ml加地塞米松5mg扇形封闭后冰敷。 病人(熊毅):医生,这怎么办啊,会不会烂掉啊那我的药没打到血管里去怎么办,药量不够会影响治疗吗

林医生:你别急,我们会处理的。别担心,根据外渗的面积估计你的药量损失不足10%,不会影响治疗的。 返回办公室开医嘱,并电话?告知科主任 护士吕丹丹:好的,我马上执行医嘱。李红,不必担心的,我们用药之后就会好的,放宽心。 护士吕丹丹:(回治疗室准备用物) 护士刘日凤马上校对并执行医嘱,与护士张纯双人核对医嘱,护士吕丹丹与护士张纯双人核对药液,护士吕丹丹抽吸药液,携带用物到病人床旁。 护士吕丹丹与护士张纯再次双人核对药液。 护士吕丹丹:李红,我现在先来给你抽回血,做个封闭,会有一点疼,坚持一下,我会尽量轻一点,你别紧张啊。(由原部位抽取3—5ml血液,拔针,局部行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放射状封闭。) 护士吕丹丹:(将病人的患肢用枕头垫高)李红,封闭已经做完了,这只胳膊垫高起来,恢复会快一些。 护士张纯:现在再给你做个冰敷,冰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因化疗药物刺激而引起的水肿。你先休息,待会儿我再来看你。 病人(熊毅):好,谢谢你们。 护士张纯:清理用物,洗手。(用后的物品按消毒技术规范分类处理) 护士吕丹丹:到电脑旁书写护理记录。 15分钟后护士吕丹丹:李红,你的外渗处好一些了,医生已经给你开了一支多磺酸粘多糖,冷敷6小时后到时我会交班护士帮你擦。 病人(熊毅):谢谢你,我的手会烂掉吗?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一、非药物处理 1.一般护理静脉给药过程中,如发现外渗情况,首先立即停止给药,快速拔针,按压力度适中,切忌在按压处揉动,至不出血为止。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液体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针尖2厘米处的输液管,仅挤出0.01ml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2.冷敷冷敷可导致血管收缩,外渗范围局限,并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痛苦。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阿霉素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 3.热敷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二、药物处理 1.生理盐水、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 2.局部封闭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常用利多卡因100mg加地塞米松5mg局部环形封闭。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地

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3.解毒剂的应用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 4.中医疗法 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 土豆片外敷:土豆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的功效,将土豆切成薄片覆盖在肿胀部位,妥善固定,间隔3-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明显。既可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 芦荟涂抹外敷:芦荟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如芦荟酊可起到消炎杀菌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加血管壁弹性。使用时只需将芦荟洗净后,除去刺和表皮,每小时涂抹患处2-4次即可。 三、外科处理 一旦患者发生药物外渗,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如保守疗法失败,溃烂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住肢体的功能和外观。 药物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该类问题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疗效,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增加了很多矛盾。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基础做起,首先掌握精湛的穿刺技术。其次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 题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学2014 年9 月10 日 2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摘要] 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3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 1 [ 。因此,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2 [ 。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1 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概率要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1.1.3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减退,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1.1.4 重病患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 4 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3 [ 。 1.1.5 缺乏感知的患者此类患者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不能正常地表达身体感受,如出现无意识肢体抽动等突发状况,很可能导致外渗现象,且病员无法表述机体疼痛,若未及时发现,会令机体损伤程度变得更大。1.2 护理人员技术因素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因素,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失当,穿刺技术不熟练,这些行为将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当,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给药方法不当,使用发生外渗概率高的钢针,大力推药,忽略病人心理护理造成病人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 1.3 理化因素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不溶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 4 [ 。1.4 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主要药物包括: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 5 [ 这些药物一般会影响血管周围渗透压,改变血管壁通透性,或是多次施药后令静脉变得更为脆弱,因此将导致输液外渗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 1.5 疾病因素 1.5.1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64812179.html,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护理 作者:贺书霞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22期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引起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不同原因并给予适当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100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总结,查找分析引起患者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患者的不同原因适当的给予患者一定的预防以及护理措 施。结果 100例患者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主要原因:输液工具不当36例,滋生静脉条件不好22例,穿刺部位不当24例,护士操作不当18例;100例患者中1~3 d痊愈50例, 4~8 d 痊愈47例,境外可清创换药后痊愈2例,经植皮后痊愈1例。结论积极认真的总结分析患者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具体原因,并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显著的降低患者出 现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的几率,对患者输液时的安全提供了积极的保障,并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预防护理 DOI:10.14163/https://www.wendangku.net/doc/864812179.html,ki.11-5547/r.2016.22.155 静脉输液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各种疾病的主要给药方式,是将药物甚至血液注入患者血 液循环的一种治疗方式。在患者的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患 者出现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入患者体内的药液发生漏出或者渗浸至患者皮下组织的现象, 是目前临床护理中的最常见问题[1, 2]。本研究旨在探究分析本院100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归总结,查找分析引起患者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患者的不同原因适当的给予患者一定的预防以及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中随机抽取本院2014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患者的组织损伤程度不尽相同,均表现为肿胀、皮温增高、溃破以及疼痛和水泡等。出生时间为1 h~7个月患儿13例, 1~5岁患儿4例, 18~59岁患者40例, >60岁患者43例。采用外周静脉给药方式患者94例,采用中心静脉给药方式患者6例。 1. 2 原因分析对本院100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并对导致患者 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了总结,主要原因如下。 1. 2. 1 人的因素①管理者对护士的专业知识培训力度不足,并缺乏规范的静脉输液指导 以及输液注意事项和患者发生外渗时的专业处理指导。②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的操作者操作方法不规范,操作技术不过关。且操作者对患者所使用的药物性质并不了解,且患者并未做到对患者一次穿刺成功。操作者在患者的静脉输液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并无目的的使用血管,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讲解学习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给药是临床主要给药途径之一, 在输渡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药液外渗, 造成皮肤血管受损, 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不是输液外渗 = 护理事故? 一、药物外渗的病因学 1、药物因素 2、机械损伤 3、生理因素 4、血管因素 1、药物因素 ?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 ?速度过快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透压改变,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 ?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输液外渗的高危药物 ?高渗液体如: 500g / L 葡萄糖注射液、200g/ L 甘露醇; ?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垂体素 ?阳离子液如:氯化钠、葡萄糖酸钙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 ?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甲氨碟呤 等。 2、机械损伤 机械性损伤的原因多为: 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者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体适当束缚、固定防止针头脱出)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凝血不正常) 给药方法不当对长期静脉给药者可选用留置针保留血管, 以减少穿刺的次数 3、生理因素 病人静脉弹性降低,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 靠近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 血管长期营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降低, 损伤后修复功能降低,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昏迷、严重脱水,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手术麻醉、外周血 管疾病、糖尿病患者, 反复接受静脉给药的癌症患者以及静脉炎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结构与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 ?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的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的完 整性并导致破损。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

[摘要] 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 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1[。因此,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 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2[。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1.1 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概率要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 1.1.3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减退,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 1.1.4 重病患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3[。 1.1.5 缺乏感知的患者此类患者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与护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1、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保留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 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2) 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 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4) 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 (5) 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处理程序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环封→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加强心理疏导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就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得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得措施 将会发生严重得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得原因采取积极得预防措施及相应 得护理对策具有重要得意义。 1静脉输液外渗得原因分析 1.1 患者因素 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得就是皮肤苍白有得就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得地方只有头皮可见得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 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 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 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得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 于成人。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 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送馍目赡堋?/P> 1、1、4 无法沟通得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得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 状态得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与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得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 药物因素刺激性大得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 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得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得后果。 1.3 疾病因素1癌症就是外渗得危险因素这就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 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得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 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得情况: 1 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得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就是留置针得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得观察。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7使用输液泵, 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得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 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得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静脉输液外渗得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得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 刺激引起炎症介质得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3液体静压增加。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得作用 炎症细胞得聚集及炎症介质得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静脉输液外渗得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 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4静脉输液外渗得后果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 序 一、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 液体输入,保留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 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 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 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 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 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 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 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 外渗(≧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 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_措施(3)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姓名张小玲年级 2011 层次专升本专业护理学[摘要]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1]。因此,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

重要的意义。 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2]。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 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 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 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概率要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 1.1.3 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