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教程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的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关系又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2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社会传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A 开放性系统

B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C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D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第三节

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1).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3).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多大的差异。

2.论述精神生产的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发应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3.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

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关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3)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信息既然是产品,也必然凝结着人的劳动,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1节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

答: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分音阶语言、

2.人类语言与动物的信号的区别的跟本特征、

答: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具体的抽象的事物,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且具有发音的经济性。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2节

1.人类传播经理拉那些发展阶段?

A.语言传播时代

B.文字传播时代

C.印刷传播时代

D.电子传播时代

E.互连网传播时代

2.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系统符号系统是什么?意义?

口语的传播,他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也是猿与人的分界线,其意义远远大于直立行走和离开森林

3.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答:他不仅给中国,也给欧洲和整个世界文明带来了曙光,使人类社会产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并引导人类传播真正的步入了

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

第3节

1.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媒介既信息,这个观点的核心内容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来看,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是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

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起开创的可能性

2.试述哈特对媒介的系统的分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在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

3.什么是信息社会?他具有那些特点?

特点: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也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劳动主体不在是机械的操作者,交易结算不在主要依靠现金,

而是信用,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4.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功能分化和多样性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要新系统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社会信息系统的相对自主性不断增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制约作用不断增大。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是这个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体外话信息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

1、简述符号的定义。

答:符号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在数学中即表示运算关系和运算规则符号;在传播学中,符号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简言之,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

答:(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答: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第二节

1、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答: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meaning)。它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时间的产物。从社会传播的角度对意义作出如下界定: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意义是普遍存在的。意义活动是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但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意义本身是抽象的和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2、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答: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3、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答:在具体的社会传播活动中,参与或介入进来的并不仅仅是符号本身的意义,还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以及传播情境所形成的意义等等。

第三节

1、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功能?

答: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功能,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的象征关系,并从个别事物和眼前事物、从森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涑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人类创造出了最完整的象征符体系,利用这种体系,人类能够保存和传达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协调和控制社会行为,创造和继承社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象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机制。

2、谈谈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

答: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

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答: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找。第一,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新”意味着“创造性”、“时代

性”和“个性化”,而这些永远是人们追求的价值和目标。第二,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在传统社会里,社会的精神生产主体只是少数特权群体,而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合法群体和个人都有了从事这种生产和传播的能力和社会,其结果必然会带来象征符创造活动的活跃化、象征体系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答:(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

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其区别是什么?

答:(1)拉斯韦尔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2) 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信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受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败或失真。

3、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答:(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二节

1、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答: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系统各自有自己的内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这个模式可以看到,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2.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答: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就是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因而被成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3.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

答: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能量交往;物质交往,符号交往,传播的双方都有着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背景,而每一方传播活动都受到条件或环境的制约。

4.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那么,要考察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传播学既然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宗旨,那么就不能单存的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

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否则不能揭示这种关系的实质。综上所述,唯物史观是在与宏观社会结构的普遍联系上来把握社会传播过程的,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二节:

1、什么是人际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2、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识状况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除自我认知以外,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只有在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社会协作才能顺利进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大量的人际传播。

3、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答: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它的媒体。在这里,媒体也可以理解为任何能够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渠道。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提出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它的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4、试述姿态的传播功能。

答:(1)强调语言。(2)补充语言。(3)代替语言。(4)控制语言。(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5、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答:在一个讲究礼貌的社会里,任何粗鲁的语言、低俗的动作都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同;在一个以谦虚为美德的社会里,任何傲慢的态度和无视他人的行为都的不到别人的尊重;在一个以诚信为做人基本准则的社会里,任何不着边际的大话、假话、和空话也都终究不会得到好的效果。展示个性是自我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种展示如果超出普遍认可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规范的范畴而达到伤风败俗的程度,同样会受到他人的蔑视而陷于社会…………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

1、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答: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简言之即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局部社会“。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之际,首先是作为局部社会——群体的一员出现的,一个人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群体成员,同样也做不了合格的社会成员。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因此,群体对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不仅如此,群体还通过社会分工与

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因此,群体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群体对个人成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什么是群体意识?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群体意识无疑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来说,信息的流量大,意味着信息覆盖面广,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另一方面,信息的流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拥有传播的机会等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双向性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一句话,群体的凝聚力更强。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

答: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每个群体都有一般成员承认并且拥护的规范体系,成员个人的群体归属意识越强,也就越倾向于积极维护群体规范。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在成员个人对群体作出了贡献的时候,可以得到群体的奖励,包括获得其他成员的赞扬和在群体内角色地位的上升等等;当从事了不利于群体或违背群体规范的行为之际,个人成员将会受到群体的制裁,包括受到其他成员冷淡而陷于孤立状态、各种不同程度的处分直至被排除于群体之外。因此,当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规范发生冲突时,他所面临的群体压力是巨大的。群体规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

4、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答: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本身的传播,二是与两种传播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这两种传播都摆脱不了暗示与感染机制的支配。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与群体暗示相联系的另一种机制是群体感染。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5、谈谈集合行为中信息流与传播机制。

答: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是受到许多异常的、非合理的机制制约的。集合行为是一种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带来破坏性结果的行为,是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社会科学的传播学,不但要研究常态的传播现象,同样也应该探索非常态传播现象,只有这样,传播学才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较全面的贡献。

第二节

1、试述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答: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功能也是如此。概括起来说,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2、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答: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一般来说,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此,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3、谈谈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

答: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如组织成员工作之余的交谈、单位内外的各种私人交往等等;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如各种自发的革新小组、兴趣小组或联谊会中的信息交流等等。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是一种摆脱了组织的制度性结构压力的一种传播活动。

4、试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答: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以企业组织为例,企业的目标是从事生产,生产的产品是否为消费者所需要、能否在市场上销售出去,直接关系到生产活动的成败;同时,消费者需求和外部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能不能及时把握这些变化并根据变化的情况来调整生产活动,同样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组织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输入渠道。

5、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作用?

答: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1)公关宣传。指的是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

(2)广告宣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

(3)企业标识系统宣传。主要是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其效果非常显著。在现代社会里,除了企业以外,其他机构、团体等是社会组织也都普遍展开了企业标识宣传活动。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一节:

1.什么是大众传播?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有那些特点?

答:所谓的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

答:(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3.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观点。

答:(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指出,大众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

第二节

1.大众报纸(廉价报纸)的特点是什么?

答:(1)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生活。

(2)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到几十万份。

(3)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4)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2.你认为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

答: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3、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讯手段,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与电报不同,电影一开始出现就是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的,电影很快成了艺术和娱乐和大商业和现代技术的融合。电影虽然创造了新的大众文化,但它并没有进入一般人的家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是广播。它成为现代人获得信息和娱乐的便利媒介。4、试析电视的媒介特性。

答: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与一体,通过影象,画面,音声,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的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多

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电视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三节

1.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答: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这两种态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播学研究当中。

2.试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答: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者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环境本身,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3.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那些方面?

答: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理解:一、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

二、一系列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而且包含这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三,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4.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答: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生产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一节:

1、什么是传播制度?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答: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

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2、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义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

答:(1)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活动。

4、为什么说受众传播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受众行使这种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传播内容,例如报道的新闻或传播的信息是否真实、刊登的广告是否真可靠、提供的文化和娱乐内容是否健康有益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因此,广大受众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

包括四个方面:

(1)个人的信息反馈。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3)诉讼于法律手段。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第二节:

1、简析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答:极权主义理论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理论,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同样体现了极权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的观点,它是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利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极权主义的媒介制度以及它所内含的规范理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

2、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答: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在17世纪、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

3、简析”社会责任“理论。

答: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著作是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4、简析“民主参与”理论。

答: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与每个社会成员发生了越来越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现实的媒介垄断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在资本主义的排他性私人占有制下,一般民众接近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少。

5、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答: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多种媒介规范理论对大众传播活动发生着影响,但它们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民主参与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仍然只不过作为民众的要求在体制外起着一种牵制作用。在资本主义的排他性私人占有制下,受众的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在客观上是很有限的。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媒介规范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和法律机构主要是通过这两种理论来协调和平衡国家内外的传播关系。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传播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重要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4)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职能。

7、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

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国语言。

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利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观点有哪些?它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答:主要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局限性:(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发出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

2、“电视人”、“容器人”是说明什么问题的概念?

答: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所谓“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3、什么是“媒介依存症”?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第一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他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它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中的特有属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多个复杂变量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圣才出品】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过程及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见表4-1)★★

表4-1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考点二: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 它是传播学史上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5W模式”见表4-2。 表4-2 “5W模式”

图4-1 “5W 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由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一文中提出。香农—韦弗模式见表4-3。 表4-3 香农—韦弗模式 图4-2 香农—韦弗模式

考点三: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 E. 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见表4-4。 表4-4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图4-3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见表4-5) 表4-5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大众传播 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过程)时,我们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当我们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我们把传播看作是(系统)时,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5.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传播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6.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7.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自我传播)、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8.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则主要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9.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一些学者认为,(施拉姆)“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这主要是指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11.香农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1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而实现这种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 13.传播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主要的两个流派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14.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指的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指的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15.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之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16.经验学派认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是(变革)现在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 17.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它是现代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之一,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 18.批判学派中的流派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19.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G.默多克)和(P.格尔丁)。 20.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学者主要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第111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 1.传播的定义(见表1-1) 表1-1 传播的定义

要点具体内容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见表1-2) 表1-2 信息

要点具体内容 2.社会信息(见表1-3) 表1-3 社会信息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

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 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 表1-4 社会信息系统 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 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

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②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两类:a.物质生产,即生产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b.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则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在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目录 隐藏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2.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3.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4.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5.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6.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大众传播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7.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8.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9.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0.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1.1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整理版答案(全)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①这是由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无知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可以将信息分成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②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信息一样具有物质属性。而社会信息及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第一,社会信息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异同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也就是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的基本特点有: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是一个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信息的传播要进过符号的中介,就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①施拉姆认为,传播与社区关系密切,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社区是指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关系是纵向或者横向的。 ③传播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都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上说,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不同的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通过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开放性是执行其对内对外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就是物理载体与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与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就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就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2、什么就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就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与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就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就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就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与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与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就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与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与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就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就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就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就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就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与传达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就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与功能,与其她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她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与创造性,不断发现与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与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传播学教程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的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关系又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2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社会传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A 开放性系统 B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C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D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第三节 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1).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3).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多大的差异。 2.论述精神生产的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发应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3.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

传播学教程复习题

传播学教程复习指南 1、什么是传播?什么是信息?什么是社会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社会传播分为哪几种类型?什么是意义? 3、在传播学的奠基人中,拉斯维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的主要贡 献分别是什么? 4、简述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过程。标志着人类进入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是 什么? 5、什么是符号,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人类语言具有那几个特点? 6、什么是反馈?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有哪些要素构成? 7、简述拉斯维尔的传播过程模式和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可用图示) 8、传统的“三论”被认为是什么?(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 9、世界著名四大通讯社分别是哪几个?(美联社、路透社、合众国际社和法 新社。) 10、论述“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的图示含义; 11、什么是“两级传播”?简述“两级传播论”的主要观点。 12、什么是集合行为?简述意见领袖的特征。 13、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什么是象征性社会互动? 14、说说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 15、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媒介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6、什么是群体压力,举例说明群体压力和群体趋同。 17、什么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18、举例说明大众传播的功能。简述赖特关于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 19、什么是“拟态环境”?如何理解?举例说明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20、资本主义传播制度分为两个阶段?简述社会责任理论的主要观点。(自由主义,社会责任)简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中的“民主参与理论”

的主要观点。 21、什么是受众,简述受众权利。 22、什么是把关人?简述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23、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或三个层面是什么? 24、简述麦奎尔“1969年电视节目调查”中得出的能提供“满足”的四种不同类型。(心绪转换的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检测效用) 25、谈谈建立大众传媒公信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6、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 27、超级女声传播学分析。电视传媒的发展趋势(平民化、娱乐化、大众化)、“超级女声”的社会影响、电视传媒的社会责任、电视娱乐的标准以及对传媒人的启示。

人大新传考研复习参考书目笔记知识点重点习题解答

人大新传考研复习参考书目、笔记、知识点、 重点、习题解答 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新闻编辑学》蔡雯 《新闻写作精要》高刚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 《广告学教程》倪宁 第一节组织传播 组织:广义上,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结合而形成 的同一整体。狭义上,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的目标更明确、更系统,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组织的结构特点: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指挥管理制度。 组织按照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建立起来。 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决策应变 4、形成共识 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组织传播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纵向传播分为下行传播(自上而下)和上行传 播(自下而上)。 横向传播: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非正式渠道: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组织内的人际传播、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特点:1、交流的信息广泛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正式渠道体现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非正式渠道体现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霍桑实验: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 系统 组织外传播,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 信息输入: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 活动。 是否拥有一个迅捷可靠的信息系统,是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POS系统。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公关宣传(PR):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 种宣传活动。举办大型公共活动以引起大众传媒的注意和报道、主办新闻发布会等为传媒提供报道材料,是现代公关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组织体开展公关宣传的最终目的是广泛取得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 外部环境。 广告宣传:广告是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动。非商业广告和商业广告。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 企业标识系统(CIS) 宣传:企业表征系统。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象征符号系统来 塑造、保持或更新企业形象的活动。三个要素构成: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行为 规范标识;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CIS宣传主要是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 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 课后练习题: 1、群体的定义和社会功能 ①定义: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②社会功能: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a.对社会:主要是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并保持其连续性;通过分工与协 作,集结分散的个人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也会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 b.对个人: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 提供者;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也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2、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①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群体凝聚力的核心);②成员间的协作意愿,即个人参与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③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3、群体意识的定义及其形成

传播学教程历年真题及答案

传播学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 领域有【BCD】 A.“子弹论”研究 B. “传播流”研究 C.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D. “使用与满足”研究 2.拉维斯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ACD】 A.环境检测功能 B. 文化娱乐功能 C. 社会协调功能 D.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3.美国学者赖特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ABCD】 A.环境检测 B. 解释与规定 C.社会化功能 D. 提供娱乐 4.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主要学派是【AC】 A. 经济学派 B. 发展学派 C. 批判学派 D. 文化学派 5. 以下研究项目中属于经济学派所做的传播效果研究的是【ABD】 A.对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引起的社会恐慌研究 B. 1940年的“伊里调查” C.“意识形态”霸权理论研究 D.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议程设置”研究 6. 美国学者F.S.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则【AB】 A. “观点的公开市场” B. 自我修正过程 C. 沉默的螺旋 D. 民主参与 7.“培养”理论为称为【ABD】 A. 培养分析 B. 教化分析 C. 媒介素养理论 D. 涵化分析 8. 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ABD】 A. 动态性 B. 序列性 C. 系统性 D. 结构性 9.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学说的主要观点有【ABC】 A. 媒介即讯息 B. 媒介:人的延伸 C. 热媒介与冷媒介 D.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10.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发 展阶段【ABCD】 A. 口语传播阶段 B. 文字传播时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圣才出品】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符号、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象征性社会互动。本章的重点包括: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符号(见表3-1)★★★

表3-1 符号 考点二: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见表3-2)★★ 表3-2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考点三:象征性社会互动★★★★★ 1.人类的象征行为(见表3-3) 表3-3 人类的象征行为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见表3-4) 表3-4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要点主要内容 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1)吉尔兹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指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2)象征符体系 ①象征符体系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且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②象征符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生活本身的变化而发生变革,这种变革体现为对旧象征符的舍弃和对新象征符的创造。 (3)现代文化的象征化(见表3-5) 表3-5 现代文化的象征化

要点具体内容 3.2 课后习题详解 1.简述符号的定义。 答:(1)国外学者对符号的定义 ①日本学者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②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能指和所指。a.能指又称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b.所指又称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③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a.代表事物的形式;b.被符号指涉的对象;c.对符号的意义解释,又称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④上述定义说明了三点:a.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没有这种关系,也就不会有符号。b.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它虽然和指称的对象事物或意义密不可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他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

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它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