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震勘探习题及解答

地震勘探习题及解答

地震勘探习题及解答
地震勘探习题及解答

地震勘探习题及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 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4、依据岩石物理性质的差异,可以分为很多的勘探方法,请说出几种物探方法,各是依据什么样的物理性质差异?(同第二题各种勘探方法的原理)

5、什么是地震勘探,它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包括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重建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6、地震勘探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在20世纪中,按地震信息记录方式,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发展经历了光点记录,模拟磁带记录,数学记录三个阶段。

7、你认为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的地位重要吗?为什么?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迄今为止,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基于岩石中波传播性质的地震方法是目前地球物理勘探中最主要的方法。

第一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2. 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规律与地下的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流体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

3. 地震波: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频率较低(与天然地震的频率相近)的波,弹性波在岩层中传播的一种通俗说法。地震波由一个震源激发。

4. 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地震子波看作组成一道地震记录的基本元素。

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

6.射线:是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路线的一种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观测的一点P。这是一条假想的路径,也叫波线。射线总是与波阵面垂直,波动经过每一点都可以设想有这么一条波线。

7. 振动图和波剖面: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8. 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做首波。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

9.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 ,即sinθ2 > sinθ1 ,θ2 > θ1。当θ1还没到90o时,θ2 到达90o,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同向轴是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11.时间场和等时面:

12.地震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

13 波阻抗:指的是介质(地层)的密度和波的速度的乘积(Zi=ρiVi,i为地层),在声学中称为声阻抗,在地震学中称波阻抗。波的反射和透射与分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有关。只有在Z1 ≠Z2的条件下,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差别越大,反射也越强。

14.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最快。又称压缩波、膨胀波、纵波

或P-波。

15.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比纵波慢,也称剪切波、旋转波、横波或S-波,速度小于纵波约0.7倍。横波分为SV和SH波两种形式。

16.体波:波在无穷大均匀介质(固体)中传播时有两种类型的波(纵波和横波),它们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合称体波。

17.面波:波在自由表面或岩体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种类型的波。

18.纵测线和非纵测线:激发点与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测线称为纵测线。用纵测线进行观测得到的时距曲线称为纵时距曲线。激发点不在测线上,用非纵测线进行观测得到的时距曲线称为非纵时距曲线。

19、垂直地震剖面:把检波器放入井中,在地面激发,即地面距井口一定距离激发,称作地震测井。这种观测方法得出剖面是垂直地震剖面(简称VSP ),得出的是地震波垂直时距曲线。

20 平均速度:就是用这组地层的总厚度去除以波在垂直层面的方向旅行的总时间。

二、填空题

1物体在作用下,弹性体____________所发生的_________或________的变化,就叫做_____________形变.

2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若去掉外力以后,物体仍旧保持其受外力时的形状,这样的特性称为塑性.这种物体称为__塑性体。

3 弹性和塑性是物质具有两种互相__转换___的特性,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_同时具有这两种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产生_弹性_形变.也产生_塑性_形变.

4 弹性和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___弹性___形变或_塑性_形变.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_物理性质___,作用其上的外力__大小__,作用力延续时间的__长短__,变化快慢,以及物体所处_温度__、压力等外界条件.

5 地震波遇到岩层分界面时主要产生两种波是___瑞利波、拉夫波__。

三、选择题

1. 连续介质中,常见的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深度Z关系是(A)

A)V=V o(1+βZ) B)V=Vo(1+β+Z) C)V=V oβZ D)V=(1+2βZ)V o

2. 连续介质地震波射线为()

A)直线B)曲射线C)双曲线D)抛物线

3. 费马原理认为,地震波沿()

A)最大路径传播B)最小路径传播C)二次抛物线路径传播D)双曲线路径传播

4. 物理地震学认为,地震波是(C)

A)一条条射线B)沿射线路径在介质中传播C)一种波动D)面波

5. 地震波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A)

A)垂直B)一致C)相同D)相反

6. 波的传播方向上,单位长度内的波长数目,叫做(C)

A)波长B)周期C)波数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惠更斯原理?

前进的波前成上每一点都可以看作一个二次的震(波)源,且后一时刻的波前面就是基于前一

时刻的波前面所激发的所有二次波的包络面。

2. 什么是费玛原理?

由Snell定律可知,波在介质中由一点传播到另一点的可以沿许多条不同路线传播。

费马原理指出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旅行时为极小)。这条路径正是垂直于波前面的路径,即射线路径。

3. 什么是反射定律、透射定律、斯奈尔定律?

反射定律:

①反射线、入射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②反射线位于入射面内;

③反射角θ′等于入射角θ;

④反射线、入射线和法线所构成的的平面为射线平面,垂直与界面。

透射定律:

①透射线也位于入射面内,

②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第一和第二两种介质的波速之比。

综合反射定律和透射定律,扩展到多层水平层状介质的情况,可以得到斯奈尔(Snell)定律:Vp1, Vs1, Vp2,Vs2,......Vpi, Vsi —为各层的纵波、横波速度。P—为一常数,称为射线路径参数。

4. 什么是折射波的盲区?

由于折射波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地表某个

区段观测不到折射波,这个区段称为折射波的盲区。

5. 什么是虚震源原理?

入射线OP在分界面P点入射,过P点的法线为NN′从震源O向分界面作垂线OD并延长,与反射线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O*,把此点作为一个虚震源。这时反射线可以看成是由O*点射出来的。虚震源是一个假设的震源,引入它可以简化波的入射和反射路径的计算。

6. 试叙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最快。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比纵波慢。

7. 波前和射线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均匀介质地震波的波前和射线的特点?

射线的特征总是与波阵面垂直,即与波前垂直。在均匀介质中(V一定)认为地震波以直线形式向外传播,射线垂直于波面。

8、根据波前面的形状,可以把地震波分为几大类?

波阵面的形状决定波的类型,可分为球面、平面和柱面波等。

平面波--波前是平面(无曲率),象是一种在极远的震源产生的。这是地震波解析中的一种常用的假设。

球面波--由点源产生的波,向四周传播,波面是球面

9.地震波的波前的形状取决于哪些因素?

波面的形状取决于波源的形状和介质的性质。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同一个震源,在近距离的波为球面波,在远距离的地方可看成平面波。

10.从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机制,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1)当波从介质1传到介质2,两种介质的阻抗不同时,在分界面上会产生透射和反射,且满足斯奈尔定律。

2)当V2﹥V1时,透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达到临界角θC,时透射角达到90度,这

时波沿界面滑行,称滑行波。

3)滑行波是以下层的介质速度V2传播。

4)由于两种介质是密接的,为了满足边界条件,滑行波的传播引起了上层介质的扰动,在第一种介质中要激发出新的波动,即地震折射波。

11、在纵测线,一个水平分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炮点的直达波时距曲线有何特点?

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是一直线。

12、在纵测线,一个水平分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炮点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何特点?

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最小值为x=0,t= h0

13、在纵测线,一个倾斜分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炮点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何特点?和水平界面条件下有和异同?

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据双曲线的特点可知,该方程的极小坐标为:。都是双曲线,但极小点位置不同。

14.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一定是直线吗?

不一定,只有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才为直线,当速度与其他因素有关时就不是直线。15.在纵测线,一个水平分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炮点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直达波时距曲线以及折射波时距曲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折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在M1点相切,切点坐标:

直达波时距曲线与折射波时距曲线相交,相交处为超前时间。

16.在纵测线,一个水平分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炮点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有何特点?

水平界面折射波的时距曲线,这是一条标准的直线方程,其斜率k=1/V1,直线的截距为ti ,V1是下层介质的速度;

根据视速度的定义,折射波的视速度应为V1,即为第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时把这种速度称为“界面速度”,因为滑行波正是以这个速度沿界面滑行的。

ti为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后与时间轴(x=0)的交点,称之为与时间轴的交叉时。17.地震勘探野外工作中为什么不采用自激自收的观测方式?

从实际生产考虑,不采用自激自收方式,要得到M点正下方的反射反射,则需在M点两边对称的点上进行激发(O)和接收(S)。21、形成地震反射波必要条件是什么?各层介质之间有波阻抗的差异。

23、地震波的反射强弱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各层介质之间的波阻抗差.

24、为什么地震反射波有强有弱,有正有负?

25、在地震勘探中,经常把地下的介质做哪些简化?

地震勘探中建立的多种地层介质结构模型①均匀介质②层状介质③连续介质。认为反射界面R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层内介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如地震波速度是一个常数V0。反射界面R是平面,可以是水平的或是倾斜面。认为地层剖面是层状结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层之间的速度不相同,介质性质的突变。界面R可以是水平(称水平层状介质)或是倾斜的。把实际介质理想化为层状介质,因为沉积岩地区一般为层性较好,岩层的成层性又由不同岩性决定,不同岩性则往往有不同的弹性性质,因此岩层的岩性分解面有时同岩层的弹性分界面相一致。所谓连续介质是认为在界面R两侧介质1与介质2的速度不相等,有突变。但界面R的上覆地层(即介质1)的波速是空间连续变化的函数。

最常见的是速度只是深度的函数V(z)。连续介质是层状介质的演变,当层状介质中的层数无限增加,每一层的厚度无限减小,这时层状介质就过渡为连续介质。

26、层状介质情况下,引入平均速度的条件是什么?

①假想的均匀介质的厚度应当和水平层状介质总厚度相等;

②假想的均匀介质的t0与水平层状介质t0相等。

27、连续介质情况下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有何特点?射线和等时面有何特点?

在炮检距不大时,可以把多层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看成双曲线。射线与等时面处处垂直,具有正交关系。在V(z)=Vo(1+βz)的条件下,地震波的射线轨迹是一个圆弧,在V(z)=V o(1+βz)的条件下,地震波的等时线是一族圆,圆心在z轴上。

29、浅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深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弯曲程度有差异,为什么?

反射界面埋藏越深,则视速度越大,即时距曲线越平缓。

30、水平界面情况下,如何根据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求取浅层地层的埋深和速度?

31、连续介质情况下地震直达波时距曲线有何特征?

波从震源出发沿一条圆弧形的射线,先向下到达某一深度后,在没有遇到反射界面又向上拐回地面到达观测点,把这种“直达波”称回折波。它与均匀介质中直达波不同,直达波沿直线传播到达地面各观测点,它是沿着一条圆弧。

回折波时距曲线方程特点:它是一条向下弯的曲线,当x不太大时,它同速度等于v0的均匀介质中的直达波时距曲线(直线)是基本上重合的。回折波时距曲线在直达波时距曲线之下。回折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在A点相切。

第二章练习题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地震资料的频谱分析?

所谓频谱分析,就是利用付立叶方法来对振动信号进行分解并进而对它进行研究和处理的一种过程。

2、什么是地震波的主频、频带宽度?

主频:频谱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

频宽:振幅谱等于最大值的0.707倍处的两个频率值之间的宽度。

3、什么是时间域采样定理?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假频?

采样频率为fs时,信号频率为f,则满足这样的条件,即当采样频率fs大于信号频率f的2倍时,采集到的离散信号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连续信号。

某一频率的连续信号,在离散采样时,由于采样频率小于信号频率的两倍,于是在连续信号的每一个周期内取样不足两个,取样后变成另一种频率的新信号,这就是假频。当时,有

二、填空题

1、一个谐振动是由__振幅__频率_和__初相位_三个量确定的,改变其中的任一量,振动波形都会发生变化.

2、描述滤波器的特性有两种方式,在时间域用____时域______响应描述滤波器的特性;在频率域,则用_____频域_____响应描述滤波器的特性。

3、由时间域函数到频率域的变换称为傅里叶正变换,由频率域到时间域的变换称为傅里叶逆变换。

第三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炮检距:激发点(炮)点到接收点(检)点的距离。

2.偏移距:指炮点离第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等于最小炮检距,μΔx 。

3.观测系统: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观测系统分单边和双边放炮两大类,以上两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点观测系统和有偏移距观测系统。

4.规则干扰:具有一定频谱和视速度,能在地震记录以上一定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

5.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次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次.

6.低速带、降速带:地表附近的地层,由于长期受地质风化的作用,变得较疏松,其波的传播速度比下层未风化层的速度要低很多,称该低速层为低速带. :某些地区,在低速带与相对高速地层之间还有一层速度偏低的过渡区,称为降速带。

7 空间采样定理:空间采样间隔△x(道间距)必须小于视波长λ*的一半,即在一个视波长内空间采样不能少于两个点,否则产生空间假频。

8、随机干扰:表现为无一定频率、传播方向的干扰波,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形成形成因素很多,自然条件、激发条件、人为条件,如风吹草动、人的走动等;随机干扰也可能出现重复,如地表不均匀引起的散射。

9、排列:用来记录反射地震波的炮点与检波点(检波器)组合中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个工区,此关系是固定的。

二、填空题

1、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非纵侧线和纵侧线两类。

2、地震勘探中,一般用井中放炮,炸药埋藏应在潜水面以下,尽量避开低速度带,以保证能量损失小。

3、在布置测线时,一般主测线应为直线和垂直构造走向。

四、简答题

1、地震测线布置的两点基本要求

1)测线应为直线;2)测线一般垂直地下构造的走向。

2、简述勘探的几个阶段

路线普查、面积普查、面积详查、构造细测

3、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试验工作干扰波的调查,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低速带、潜水面、地质构造特性等,激发、接收条件的选择

(2)生产工作生产测量,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

4、面波的特点

(1)频率低(几-30Hz)

(2)速度低(100-1000m/s),常见的速度在200-500m/s,时距曲线是直线,

(3)频散现象(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变化V=V(f)。在地震记录上呈扫帚状。

(4)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深度和地质条件有关。

5、如何根据确定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

在施工中,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移动的道数m为

式中: N是排列中的接收道数:n是覆盖次数;S是一端放炮时等于1,两端放炮时等于2。

故可得,即可确定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

6、地震震源有哪些类型?对震源有何基本要求?

震源分为两大类

(1)、炸药震源(普通炸药、聚能弹、炸药索)

(2)、非炸药震源(气动、重锤、可控震源、电火花)

要求:(1)使地震波具有足够强的能量

(2)使有效波具有较强的能量、显著的频谱特征和较高的分辨率

7、影响炸药震源的因素有哪些?

(1)、激发方式:井中、坑中和水中激发,以井中爆炸的效果最好。

优点:1)降低面波和声波的强度;2)减少炸药量;3)地震波有较宽的振动频谱。(2)、激发介质性质的影响

在低速疏松岩石中激发时,能量被大量吸收,产生的振动频率低、能量弱;在坚硬岩石中激发所得到的振动频率偏高;应选用可塑性岩层,在胶泥、泥岩中激发得到的振动频率比较适中。

(3)、激发深度的影响

激发是应选在潜水面以下,利用潜水面的较强声阻抗使能量向下传播。

(4)、炸药量对地震波的关系——炸药量影响地震脉冲的特征

(5)、炸药量包的形状也影响激发波的特性

(6)、炸药与介质的耦合关系影响波的能量

(7)、小炸药组合爆破组合爆炸提高有效波振幅与其它干扰的比值,有利于有效波的方向选择接收

(8)定向药柱采用多节延迟爆破,爆破速度与地震波下传速度相等。

8、简述可控震源的工作原理

定义:

—利用气体或水力,驱动地面上或水介质中的钢板,使其产生一种频率可控制的波列,作为地震勘探的震源,震源的波列示已知的。

工作原理:

通过增加波列的延续时间来增加地震波的能量。使频率呈线性增加,然后利用相关技术来解决分辨率的问题。

工作方法:

根据相关分析原理,采用脉冲压缩记录方法(也称连续振动法Vibroseis),向地下输入一个延续时间很长的脉冲信号,记录的地震响应在资料处理阶段将其压缩成一个短脉冲,从而达到既增强信号能量,又不降低分辨能力的目的。

9、如何选择合适的道间距才能避免空间假频?

满足空间采样定理,空间采样间隔△x(道间距)必须小于视波长λ*的一半

fm为反射波最高频率;Vm为反射波视速度。x为最大炮检距。

10、低速带对地震波有哪些影响?

低速带的存在对地震波能量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和产生散射及噪音,并使反射波旅行时显著增大。

低速带厚度、速度都会沿测线方向改变,导致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畸变,使地下构造形态受到歪曲。

低速带底部有明显的速度突变,是地震射线剧烈弯曲。

低速带的测定,是为了静校正提供参数

11、测定低速带有哪些方法?

浅层折射法和微地震测井

第四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地震组合法: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不同而提出的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方法。可以压制规则干扰,也可以压制随机干扰。

震源组合法:用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总的震源

组合的方向特性:为了估算组合对信噪比改善的程度,定义组合的方向效应为组合后的有效波与干扰波的振幅比与组合前的有效波与干扰波的振幅比之比。

相关半径

面积组合

不等灵敏度组合:采用某些办法使同一组内各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幅度不一样。

二、简答题

1、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1)、在传播方向上不同,即干扰波的最大真速度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

(2)、有效波和干扰波可能在频谱上有差别

(3)、有效波和干扰波经过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

(4)、有效波和干扰波在出现的规律上可能不同

2、为什么要采用地震组合?地震组合有那几种形式?

当激发地震波时,既产生有效波,也产生干扰波,所记录的地震信息是在干扰的背景下记录的有效波。

为了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就要求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使地震资料更能真实地反映地下的地质情况。

在野外施工的主要技术为组合和多次覆盖。

组合的形式:1)野外检波器组合2)野外的震源组合3)室内混波

3、组合的类型:1)简单线性组合2)加权组合3)面积组合

4、组合的目的:增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对于规则干扰波,组合具有方向特性,对不同方向来的波,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对于随机干扰也可压制。

5、检波器组合压制线性干扰的原理

6、组合方向特性曲线图形特点

(1)极值点

(2)零值点

(3)通放带

(4)压制区

(5)压制区极值

7、组合方向效应的特点: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组合的方向性效应与组内的检波器的个数n 相等,检波器个数越多,信噪比的改善越大。

8、地震勘探中,随机干扰的统计特点

地震勘探中,随机干扰可视为具有各态历经性质的平稳随机过程,其统计性质不随时间变化,只需几个统计参数就可以描述这个随机过程。

9、组合对随机干扰的压制效果如何?

关于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随机干扰,提高信噪比的结论是:当组内各检波器之间的距离大于该地区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m个检波器组合后,其信噪比增大倍。

在组内距(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的前提下,组合的统计效应G与组内检波器个数m的平方根成正比。

10、检波器组合对地震波频率有何影响

组合相当于一个低通滤波器,组合后信号的频谱与组合前单个检波器的信号频谱有差异,即组合前后的波形发生了畸变。

组合是为了利用地震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虽然组合本身具有一定的频率选择作用,但我们不是利用这种频率选择作用进行频率滤波。

组合的这种低通频率特性只能起着使有效波波形畸变的不良作用,不是利用它,而是要尽量避免这种低通滤波特性。

为此,对于有效反射波应尽可能通过野外工作方法增大视速度,即减小△t,以获得最佳组合效果。

11、组合的平均效应

包括两方面内容:

(1)对地表的平均效应。

当检波器在安置条件上有差异时,包括地形的起伏和表层的低降速带的变化,组合的作用是把它们平均,使反射波受地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减少,组合对地表的平均效应是有利的。(2)对地下界面的平均效应

因为组内各检波器接收的反射波是来自反射面上的许多点,如果这许多点位于一个平面上,则组合后的反射点可以认为处于这些点的中心;如果各反射点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高低不平,比如在断层两侧,则组合后所得的波是起伏不平的面或断层两侧反射波平均的结果,这对细致研究断块特点不利,所以高分辨率或高精度地震勘探要求小组合基距就是为了避免组合对地下界面的平均效应。

12、线性组合与面积组合的差异

简单线性组合只能压制沿测线方向的规则干扰波,而不能压制垂直或斜交与测线方向的规则干扰波,因此常采用面积组合。面积组合的方向特性,可以将其分解为x和y两个方向的简单线性组合。

第五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多次反射波:一些往来于分界面之间几次反射的波。

水平叠加:利用有效波与规则干扰波之间的剩余时差的差异,来压制规则干扰波。

在水平界面的共反射点道集上,反射波同相轴经动校正之后,由双曲线变成一条直线,经叠加后变成一道,只反映地下界面上一个反射点。对于共反射点道集来说,动校正之后,来自同一反射点的不同位置相同时间的波不仅波形相似,且没有相位差,进行叠加,其叠加道反射波的能量必然达到最大加强。把叠加后的总振动作为共中心点M一个点的自激自收时间的输出,就实现了共反射点多次叠加的输出。

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0之差叫剩余时差。即由于未能完全将正常时差消除而剩下来的那一小部分正常时差。

共反射点叠加

二、简答题

1、简述共反射点叠加原理

2、共反射点叠加的目的。

3、水平和倾斜界面的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的特点。

4、比较共炮点与共中心点时距曲线的异同点

5、共中心点道集动校正后时距曲线的特点

6、多次反射波有哪些常见的有几种?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多次波?

7、全程多次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有何特点

8、多次波的剩余时差有何特点

9、多次叠加的特性曲线的特点

10、多次叠加的频率特性、统计效应有何特点?

11、地层倾斜时对水平叠加效果有那些影响?

12、简述地震组合与多次叠加的差异。

第六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层速度射线平均速度

二、填空题

1、地震波的速度与岩石的孔隙度成————,同种岩石,孔隙度越大地震波速度也————,反之则越————;与岩石的密度成——————。

2、岩石孔隙中充满水时,速度————充满油时的速度,充满油时的速度

————充满气时的速度。

3、地震波速度,一般随地层深度的————而增大,随地层压力的增大而————。

4、用VSP能够得到的速度资料包括————和——————资料。

5、用于计算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可以得到——————速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速度的因素

2、什么是叠加速度?

3、平均速度概念是如何引入?

4、均方根速度概念是如何引入?

5、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的关系

6、简述测定平均速度有哪些方法

7、如何用速度谱计算层速度?

四、计算岩石的速度:已知岩石骨架速度为5200m/s ,孔隙中充满气体,气的速度是430m/s,求: 孔隙度是0.1时,岩石的速度?

第六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同相轴、褶积模型、合成地震记录、绕射波、广义绕射、垂向分辨率、横向分辨率、真倾角、视倾角、法线深度、铅垂深度、视铅垂深度、波场延拓、偏移

二、简答题

1、识别有效波的四大标志

2、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主要特点

3、绕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4、几何地震学与物理地震学的区别

5、影响垂向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垂向辨率?

6、影响横向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横向分辨率?

7、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8、偏移方法的目的

9、二维和三维偏移的区别是什么?

10、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的区别?

11、凸界面反射波特点

12、凹界面反射波特点。

13、回转波的形成条件,特点?

14、物理地震学的基本观点

15、地震子波对分辨率的影响有哪些?

地震概论答案

第一章地震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三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一) 中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区地震最多最密布的国家之一。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 1,200余次,其中的1/10发生在中国。近年以来,在中国平均每年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7.6万余人,伤者约76.3万人;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仅对1949年以来的12次7级以上地震的统计,房屋倒塌600多万间,合1亿平方米,价值逾百亿元。其它工农业生产设施及各种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左右。 下面例出了近代其中几次灾害严重的地震损失和伤亡情况。 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和22日邢台6.8级、7.2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第一次大地震,共有8064人丧生、38000馀人受伤。受灾面积达23000平方公里; 唐山地震:中国唐山大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区。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多人伤残,财产损失达100亿元以上。 汶川地震:2008 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烈度达到9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 芦山地震: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 (二) 美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美国的地震分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造成城市供水系统破坏,并因火炉倾倒引发大火,大火持续三天三夜,将10平方公里的市区化为灰烬,死亡700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美元。这场地震及随之而来的大火,对旧金山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主要城市所遭受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994年1月17日凌晨4时31分,在洛杉矶市发生里氏6.6级地震。在持续30秒的震撼中,震中30公里范围内高速公路、高层建筑或毁坏或倒塌,煤气、自来水管爆裂,电讯中断,火灾四起,直接和间接死亡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 (三) 日本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活动活跃,碰撞频繁,所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日本关东大地震:关东大地震是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的7.9级强烈地震。地震灾区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65亿日元。 日本神户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晨5时46分,日本神户市发生7.2级直下型地震,5400多人丧生,3.4万多人受伤,19万多幢房屋倒塌和损坏,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震后又发生500多处火灾。这是自1923年来在日本城市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共造成数千人死亡,地震给日本造成的全部损失达数万亿日元。 三国地震灾害的不同特点 (一)中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中国的地震活动,在大陆地区中,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地区占全部国土面积的32%,其中有136个城市分布在上述地区,约占全国城市的 45%。 (1)空间分布特点 我国陆地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从地震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往往呈带状展布,被称为地震带。且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除了东北(日本海西)和东海一带中深源地震外,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40km以内,大陆东部震源更浅,多在10-20km左右。 (2)时间分布特点 中国的地震活跃期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能量积累阶段、能量大释放阶段和能

数字图像处理-徐秀刚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数字图像处理课是地球物理勘探、数字图像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学科基础课,课程学习不仅让本科学生学习数字图像处理、应用地球物理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通过上机实践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Matlab语言或者C语言等编程工具进行图形图像处理算法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既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授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授课,理论讲解过程中加入上机实践,让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动手实践,通过这种方式,加深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理论讲授内容包括:系统学习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论,如图像采集和输出、图像变换(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图像增强(空域增强、频域增强)、图像退化与恢复、图像重建、彩色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论讲授过程中,为了实现数字图像处理知识能够和地球物理专业知识相结合,每个章节的授课过程中,都融入了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在地球物理勘探的应用实例,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紧密结合。上机实践内容共安排了七次上机实践,上机实践内容除了融会贯通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外,还安排了二次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如何对于地球物理资料处理的上机实践,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体会数字图像处理与应用地球物理勘探的密切联系,激发他们学习 - 5 -

专业课程的兴趣。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以具有一定数理基础的本科生为授课对象,需要学生前期掌握地球物理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如地震勘探原理或者勘探地震学、数字信号分析、MATLAB或者C语言编程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本门课程。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学习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论,还能够锻炼和提高他们运用MA TLAB编程语言或C语言实现图像处理基本算法的编程能力。此外,通过将应用地球物理的知识融入到数字图像处理中,实现应用数字图像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技术进行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相关图像处理和软件开发,培养学生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要求 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结合紧密的课程,作为地球信息科学工程师,在校期间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要达到以上学习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本课程包含有课下作业、数字图像处理与地球物理勘探讨论、上机实践等教学活动。 2、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课下作业。课下作业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复习、巩固与提高,因此要求学生需按时完成相应的课下作业,只有在作业中才能够不断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3、在前期各阶段课上讨论、上机实践、课外作业的基础上,学期结束前每位同学准备一个5-10分钟的PPT,以“数字图像与地球物理”为主题开展一堂研讨课,让学生各抒己见,以交流学习本门课程的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内容 - 5 -

北大地震概论复习笔记_第7章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第一节什么是地震学? 第二节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 第三节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 第四节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 第五节地震学发展简史 ◆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的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6级以上的地震具有破坏性。我国79%地震烈度在VI以上。 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1556年陕西关中8.0级地震,死亡83万人。 中国经济损失最多的地震:1990年江苏常熟-太仓5.1级地震,损失13亿元。 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地震: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大地震,7万人死亡。 ◆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候风地动仪。 智利大地震:1960年,9.5级。 唐山大地震:1976年,7.8级。 中国减灾法:1998年3月1日。 印度海啸:2004年12月26日。 国际减灾日:10月的第2个星期三。 汶川大地震:2008年,8.0级。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6.8级大地震,损失巨大。 中国地震局成立于1971年,时称国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XX发布→政府部门;检查监督→地震部门。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当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前3种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频率地震波的幅度来衡量地震的相对大小的一个量。矩震级MW是由基本的物理参数所计算的震级。 1.1什么是地震学? ◆概念: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内容: ①地震的科学以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后者主要研究地震波的传播,从而得出地球内部结构的结论; ②弹性波(地震波)的科学,主要研究地震、爆炸等激发的弹性波的产生、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记录以及记录的解释; ③应用:地震勘探、工程地震学、识别核爆。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某矿南三采区进行探测,探测区内解释断层71条,其中可靠断层61条,较可靠断层10条,31个无煤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on the south third mining area of a certain coal mine. 71 faults were showed in this exploration area, in which there are 61 reliable faults, 10 relatively reliable faults and 31 areas without any coal. those inform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safty of the coal mine and saves the cost. [key words]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mining area 0.引言 随着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炭系统的应用与推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进行小构造勘探成为现实,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五大关键技术之一。[1]

标准化物探考试题库

标准化物探考试题库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2018年矿井物探标准化考试题库(100题) 一、填空题(共35题) 1、物探依据物理性质不同可分为电法勘探、磁法勘探和重力勘探等。 2、电阻率法是以不同岩矿石之间导电性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实现解决各类地质问题的电法勘探。 3、实践中,人们常把AB/2的深度看作电阻率法的影响深度,而把AB/4的深度看作勘探深度来看待。 3、煤矿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标准化装备管理中明确要求地质工作至少采用 1 种有效的物探装备。 4、煤矿严格执行有掘必探原则,对掘进巷道进行超前探测工作,实行物探先行、化探跟进、钻探验证组合方法进行探测。 5、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电极向地下发送脉冲式一次电磁场,用线圈观测由该脉冲电磁感应的地下涡流产生的二次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解决有关地质问题。 6、地面瞬变电磁场为半空间分布,井下瞬变电磁场为全空间分布。 7、井下超前物探直流电法最常用的施工方法是三点源探测法。 8、根据同煤经地字【2016】460号文件要求掘进工作面至少采用 2 种物探方法。 9、根据同煤经地字【2016】460号文件要求超前物探成果严禁作假,一旦发现按“有掘必探”假探、不探进行处理。

10、综采工作面回采前可采用电法、地震勘探法进行隐伏地质构造的探测。 11、井下瞬变电磁法超前物探施工应至少布置三条测线,分别是 顺层测线、朝上测线、朝下测线。 12、超前物探原始数据及报告必须及时保存、备份并及时上传至信息平台。 13、YDZ(B)直流电法仪的最大发射电流不大于_65_mA,施工时的发射电流不小于__20__mA。 14、直流电法施工布置时,如果在电极周围浇水是为了__减小 ______电极周围的接地电阻。 15、YDZ(B)直流电法仪主要两类施工方法,分别是__超前___探测和测深探测,其中测深勘探又分为___三极____测深和对称四极测深。 16、在三极超前探测施工中,需布置3种电极,分别是____发射 ____电极,___测量__电极和无穷远电极。如果所有电极的间距均为4米,那么A1前方的盲区为__14__米。 17、钻孔超前探水方法采用极化率和电导率二个参数。 18、矿井瞬变电磁法经常使用的工作装置形式一般有两种,分别是中心回线装置、重叠回线装置。 19、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防治水工程中用物探和钻探 等手段查明疏干、带压开采工作面隐伏构造、构造破碎带及其含(导)水情况,制定防治水措施。

地震勘探仪器原理作业及最终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作业整理 作业一 1、地震勘探的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需要的设备? 地震勘探基本上可分如下三个阶段: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相应的设备,地震勘探装备是地震勘探的物质基础。 需要的设备分别是:地震勘探仪器,大型计算机集群和交互的工作站。 2、地震勘探仪器的任务是什么? 地震勘探仪器的任务是将由震源激发的,并经地层传播反射回地表的地震波接收并记录下来3、地震勘探第一个阶段的成果是什么? 地震勘探第一阶段的最终成果,就是地震勘探仪器产生的野外地震记录,它是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的原始依据和工作基础 4、地震勘探仪器大致分为哪几代? 地震勘探仪器经历了六代: 第一代:模拟光点记录地震仪 第二代: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 第三代:集中控制式数字地震仪 第四代:分布式遥测地震仪 第五代:新一代分布式遥测地震仪 第六代:全数字地震仪 5、地震信号有效范围是0.001毫伏-100毫伏,要求地震勘探仪器的动态范围至 少为多少? DR=20log(V max/V min)=20log(100/0.001)=100dB,仪器动态范围为0-100dB 6、对于一个满量程为4096毫伏的10位二进制电压表,输入信号电压为2231.5 毫伏,转换的二进制数据是(不含符号位)多少位,量化电平是多少毫伏?输入信号电压>1/2满量程,所以转换的二进制数据是10位的 量化电平q=V FSR/2N=4096mV/210=4mV 7、叙述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运动学特征:反射波到达时间有关的特征,如到达时间、速度等,称为运动学特征。 动力学特征:地震波的波形特征称为动力学特征,它包括振幅特征和频率特征。 8、叙述采样定理。 用低通滤波器从离散信号中恢复原信号的条件是采样频率(f s)大于信号最高频率(f m)的两倍。 作业二 1、叙述讲过的四种地震勘探检波器的种类,并说明哪种检波器是速度检波器, 哪种检波器是加速度检波器。 速度检波器:电动式地震检波器、涡流式地震检波器 加速度检波器:压电式地震检波器、数字地震检波器-MEMS加速度传感器 2、叙述电动式检波器的性能参数? 1、失真度(畸变系数) 检波器是一线性振动系统,按理想状态,它的输出应当是一纯正的正弦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它的上面总含有其它的倍频于它的高频成分,使其看上去就不那么纯,这就叫做检波器的失真度。

第一学期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二

2008-9第一学期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 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分界面时,一般情况下在界面上将产生波的和。 2.只有当表层介质的横波速度下层介质的横波速度才能出现勒夫面波,与体波不同,它的速度还与相关,这种特征称为地震波的。 3.当震中距较小时,天然地震的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呈分布,而爆破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 4.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地震。 5.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发明了。 二、名词解释①地震基本参数②烈度③震级 三、问答题 ①试阐述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 ②当只测得四个台站的P到时,何种条件下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和发震时刻,何种条件下不能确定,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地区按照抗8级地震设防,正确吗?为什么? ④如何识别震相? 四、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假设地球完全均匀,半径为R,P波速度为V0,若震源和出射点间的地心夹角为θ,P波走时为T。问:①当震源深度为0时,T=?②当震源深度为h时,T=? 补充:判断 1、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昆山的震级为4级。(错) 2、减轻地震灾害的唯一措施是地震预报。(错) 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错) 4、地震预报是由地震专家发布的。(错) 5、地震发生时,尽可能把门打开。(Yes) 6、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Yes) 7、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抗震能力越强,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少。(错) 8、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感到颠动很轻,只有晃动,可以判断地震离我们比较远。(Yes) 9、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由液态物质组成。(错) 10、在上地幔中,地震波速度由浅到深一直都是逐渐加快的。(错) 答案一、填空 1.反射、折射 2.小于、波的频率、频散 3.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4.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 5.张衡、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 1.地震基本参数:也称地震的三要素,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震级)。 2.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3.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三、问答(要点) 1.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欧亚地震带),除了沿着大陆边缘或贯穿大陆的两个地震带外,在大洋中还有延伸非常长的地震带,沿着大洋

标准化物探考试题库

2018年矿井物探标准化考试题库(100题) 一、填空题(共35题) 1、物探依据物理性质不同可分为电法勘探、磁法勘探和重力勘探等。 2、电阻率法是以不同岩矿石之间导电性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实现解决各类地质问题的电法勘探。 3、实践中,人们常把AB/2的深度看作电阻率法的影响深度,而把AB/4的深度看作勘探深度来看待。 3、煤矿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标准化装备管理中明确要求地质工作至少采用 1 种有效的物探装备。 4、煤矿严格执行有掘必探原则,对掘进巷道进行超前探测工作,实行物探先行、化探跟进、钻探验证组合方法进行探测。 5、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电极向地下发送脉冲式一次电磁场,用线圈观测由该脉冲电磁感应的地下涡流产生的二次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解决有关地质问题。 6、地面瞬变电磁场为半空间分布,井下瞬变电磁场为全空间分布。 7、井下超前物探直流电法最常用的施工方法是三点源探测法。 8、根据同煤经地字【2016】460号文件要求掘进工作面至少采用 2 种物探方法。 9、根据同煤经地字【2016】460号文件要求超前物探成果严禁作假,一旦发现按“有掘必探”假探、不探进行处理。 10、综采工作面回采前可采用电法、地震勘探法进行隐伏地质构

造的探测。 11、井下瞬变电磁法超前物探施工应至少布置三条测线,分别是顺层测线、朝上测线、朝下测线。 12、超前物探原始数据及报告必须及时保存、备份并及时上传至信息平台。 13、YDZ(B)直流电法仪的最大发射电流不大于_65_mA,施工时的发射电流不小于__20__mA。 14、直流电法施工布置时,如果在电极周围浇水是为了__减小______电极周围的接地电阻。 15、YDZ(B)直流电法仪主要两类施工方法,分别是__超前___探测和测深探测,其中测深勘探又分为___三极____测深和对称四极测深。 16、在三极超前探测施工中,需布置3种电极,分别是____发射____电极,___测量__电极和无穷远电极。如果所有电极的间距均为4米,那么A1前方的盲区为__14__米。 17、钻孔超前探水方法采用极化率和电导率二个参数。 18、矿井瞬变电磁法经常使用的工作装置形式一般有两种,分别是中心回线装置、重叠回线装置。 19、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防治水工程中用物探和钻探等手段查明疏干、带压开采工作面隐伏构造、构造破碎带及其含(导)水情况,制定防治水措施。 20、按照DZ/T0187-2016地面磁性源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中规定,常用物探工作测网比例尺1:2000时,点距为 10 米。

地震概论习题及答案

第2章习题答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有何关系? 2、划分烈度的依据是什么? 3、什么是基本地震烈度、研究基本烈度有什么意义? 4、简述我国基本地震烈度状态,并分析我国地震危险性,说明抗震烈度的意义。 5、什么是抗震烈度? 6、利用地震烈度知识,解释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震灾情况。 二、填空题 1、1883年,第一个烈度表是由_罗西、__弗瑞尔_____制定,分___七____级。 2震级和烈度的含义不同。震级是衡量地震__能量大小_的级别。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__越大_ ___。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__强弱或破坏程度__。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3、防震减灾三大体系是_监测预报、震害防御_和应急救援。 4、抗震设防目标总概括是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5、上网查寻《我国主要城市设防烈度》,查找你的家乡是_____ ___、当地的设防烈度为,基本烈度为____ __。 6、划分不同烈度地区的线称为等烈度线,简称等震线。正常情况下,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离的增加而递减。通常等震线是封闭的。 7、某地区基本烈度是6度,在该地区建水库、大坝设防烈度应为7度、建小学校防烈度应为__6度___。 三、选择题 1、在地震灾情分析,怎样定量描述各地方人对地震感受不同,建筑物破坏程度?(B ) A 用震级 B 用地震烈度 C 用发震时间段 D 用本区地质构造条件 2、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发布施行时间是( B ) A、1956年 B 1990年 C 1977年 3、反映某地区地震风险用(C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4、反映某建筑物质量用( D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一、填空题 1、密度,弹性性质 2、一致,垂直 3、逆进椭圆 4、东西向,南北向,垂直向 5、震中距,地震波走时 二、选择题 1、C; 2、B; 3、C; 4、A; 5、A 第4章习题答案

现代地震勘探技术作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震属性综述 报告名称: 地震属性综述 学生姓名:王丹 学号:2010120052 所在院(系):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地震属性分类及其地质意义 地震勘探是在地表激发人工震源,由震源所引起的震动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地下传播,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向上反射传回地表,然后由地表的仪器(检波器)记录反射回来的地震波,从而得到地震记录(也叫地震资料);之后对地震资料进行相关的处理与解释便可以间接地反映和得到地下相关信息。由于地下介质是地震波传播的载体,所以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如岩性、孔隙度、密度以及流体性质等都会对传播中的地震波产生影响,如地震波的能量、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将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而这种影响和变化又将在地震记录中保留相应的信息。所以,通过对地震记录(地震资料)的“深加工”或者特殊处理,将会从地震资料中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以为地质服务。在早期的油气资源勘探中,地震勘探的目标主要是寻找地下有利的大尺度的构造圈闭,所以只需利用有限的地震资料信息便可达到目的。但是,随着油气勘探与开发难度的加大,人们迫切地需要更多地了解地下地层的岩性、流体性质等信息。这就促使人们运用新的技术和思想去从地震资料中发掘出更多的有用信息。从而,也就推动了地震属性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地震属性技术延伸了人类的视觉,从而有助于人们发现更多的隐藏于地震资料中的信息,也有助于人们从多角度去获取和分析地下地质信息,从而实现对地下地质的充分与准确认识。 1地震属性的发展与分类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也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获取不易的地震资料,现今的地震解释人员需要从地震数据中提取越来越多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综合解释地下构造、地层和岩性特征以及流体性质,最终定义精确的油藏模型,用于钻井决策、估计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由于生成地震属性是获取所需信急的一条重要捷径,因此,长期以来地震属性技术一直是地震特殊处理和解释的主要研究内容。 地震属性是叠前或者叠后地震数据,经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长期以来以来地震数据的使用仅仅局限于对地震波同相轴的拾取,以实现面对油气储集体的几何形态、构造特征的描述。但是地震数据中隐藏着更加丰富的有关岩性、物性及流体成分等相关信

工程物探试题库

工程物探试题(一) 一、解释概念(共16分) 1.观测系统 2.惠更斯原理 3.频谱 4.波动曲线 5.静校正 6.地球物理勘探 7.折射定理 8.视速度 二、填空题(共13分) 1.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传播,岩土介质可视为介质,产生的波可视为波,按传播方向与介质振动方向的不同,波主要可细分为、和波,同一岩土层波速大小关系为。 2.原始地震记录上主要包含的地震波、、、和。 3.浅层折射波法勘测时,常用的观测系统为,资料处理的主要流程、、。 4.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有:、、 、和。 三、简答题:(共20分) 1.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其能量衰减有什么规律?(4分) 1.(4分) 2.什么是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有什么优越性?(4分) 3. 为什么水平叠加时间剖面需要做偏移归位?(4分) 4.t0法的原理。(8分) 四、证明题:(共12分) 假设均匀介质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 证明:1.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2.该界面产生的折射波时距曲线在盲区半径点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五、(共24分)假设地质模型如图1所示。 1.推导R界面共激发点反射波理论时距曲线方程 2.写出R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3.讨论两方程共同点和不同点。 4.绘制R界面直达波、反射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 5.绘出图2水平叠加后时间地震剖面。 地面 h1=50m v1=800m/s R v2=1000m/s 图1 地面 (a)(b) 图2 六、(共15分)已知4次覆盖,接收道数N=24,道间距ΔX=4米, 偏移距=1个道间距,单边放炮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求: 1.为达到满覆盖次数,炮间距应为多少? 2.排列长度和最大炮检距为多少? 3.写出共CDP点道集?

地震勘探原理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 思考题 1、 什么叫弹性波? 2、 怎样理解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 3、 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和人工地震产生的地震波以及微震各有什么特点? 研究和应用有何差别? 4、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岩石的什么物理性质的差异探测地下地质情况? 5、 地震体波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地震面波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6、 地震纵波和地震横波的速度利用弹性模量来表示有何不同? 7、 什么叫波的振动图?地震勘探中的地震波振动图指的是什么? 8、 什么叫波的波剖面?地震勘探中的波剖面指的是什么? 9、 描述地震波的主要特征量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10、请你思考同其他类型的波相比地震勘探的频率,波长,速度? 11、什么是波前,什么是射线,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12、根据波前面的形状,可以把地震波分为几大类? 13、地震波的波前的形状取决于哪些因素? 14、利用惠更斯原理如何证明反射定律,透射定律,如何说明折射波的形成? 15、利用费马原理如何证明反射定律,透射定律? 16、地震波的射线的形状取决于哪些因素? 17、形成折射波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18、为什么在激发点附近观测不到折射波? 19、地震波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对地震勘探的接收有何特殊要求? 20、透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吗? 21、什么叫转换波,如果是纵波入射,转换的反射横波的反射角度为什么不等于 入射纵波的入射角? 22、形成地震反射波必要条件是什么? 23、地震波的反射强弱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24、为什么地震反射波有强有弱,有正有负? 25、地震纵波非垂直入射情况下,反射纵波系数,反射横波系数主要与什么因素 有关系?地震反射波振幅会随入射角变化而变化吗?

物探试题及答案

物探试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填空题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勘探,勘探,勘探和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答:地震;重力;电法;磁法。 2.用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方法,叫地震勘探。 答:人工;地下;地下;物探。 3.地震勘探分地震法、地震法和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答: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反射波。 4.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时,会产生成反射波。 答:地层;传播;分界面;反射。 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检波器把地表的转换成,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地震记录。 答:振动;机械振动;电振动;数字磁带。 6.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等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做出地震,并提出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答:处理;解释;构造图;井位。

7.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层状,这样的特性称为。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 答:形变;恢复;弹性;弹性体。 8.、物体在作用下,弹性体所发生的或的变化,就叫做形变。 答:外力;体积;开关;弹性。 9.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若去掉外力以后,物体仍旧其受外力时的开关,这样的特性称为。这种物体称为。 答:形变;保持;塑性;塑性体。 10弹性和塑性是物质具有两种互相的特性,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具在这两种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产生形变。也产生形变。 答:对立;同时;弹性;塑性。 11.弹性和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形变或形变。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物质,作用其中上的外力作用力延续时间的,变化快慢,以及物体所处、压力等外界条件。 答:弹性、塑性;物理;大小;长短;温度。 12.当外力作用,而且作用时间又,大部分物质主表现为弹性性质。 答:很小;很短。 13.当外力作用,且作用时间时,所有物质都表现为塑性性质。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 绪论 一、地球科学概况 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 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 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 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 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 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 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 二、宇宙演化 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 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 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 三、太阳系 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 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 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 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 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 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 灾变说和爆发说 新星云说 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 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 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 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 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中95%以上伤亡由建筑倒塌造成。 4、地球物理学包含固体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包含地震学 5、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发生、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门科学 6、地震的成因:中国——阴阳论古希腊——气动说日本——地震鲶

地震勘探原理作业习题

地震勘探原理 1.什么是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介质?什么是的均匀介质和非均匀介质?什么是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 2.什么是应力?简述正应力和剪切应力的物理含义。 3.什么是应变?简述正应变和剪切应变的物理含义。 4.试叙述杨氏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及泊松比的物理含义。 5.试叙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6.设流体中的压强为P =Kθ,试证明流体中的纵波满足以下方程 01222=??-?t P V P p , ρK V p = 7.解释名词: (1)波前和波尾; (2)振动图和波剖面;(3)波的球面扩散; (4)同相轴和等相位面;(5)时间场和等时面;(6)频谱分析 8.什么叫视速度定理? 9.从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机制,分析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10.试述面波传播的特点及频散现象? 11.一个三层模型如下图所示, 如果波从第一层顶界面出发振幅为A 0,法线入射波到第二层,试写出波在第三曾底界面上反射波返回至第一层顶界面时的振幅值。模型中R 表示反射系数;h 表示地层厚度;α表示吸收系数。 12.地震波在薄层介质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如何? 13.讨论绕射的产生过程。 14.什么是大地滤波作用? 15.一个以α=300出射的反射波的视周期T *=40ms ,视波长λ*=250m 。试计算其视频率f *和介质中的波速。当视周期不变,出射角变为200时,f *,λ*、、k *、v * 有无变化?若有变化,应当变为多少? 16.若脉冲g 1(t)的谱为G 1(f),而脉冲g 2(t)=g 1(at), a 为常数,试求g 2(t)的谱G 2(f),并分析其结果的物理意义。 试绘出点震源激发的p 波、SH 波和SV 波的振动方向示意图 17.假设声波、面波、直达纵波沿界面传播的视速度分别为350、700、1400(m/s),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时距曲线。 18.水平反射界面以上介质的传播速度为2000m/s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h=500, 1000, 1500, 2000 m 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19.水平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为2000m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v 1=1500, 2000, 3000, 4000m/s 时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20.简述“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射线速度”等的定义及R 1 R 2 R 3

地震概论模拟试题

2009年秋地震概论模拟试题 一、填空 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分界面时,一般情况下在界面上将产生波的反射和折射。 2.只有在介质具有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出现面波,与体波不同,它的速度还与波的频率相关,这种特征称为地震波的频散。 1.3.当震中距较小时,天然地震的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呈分布,而爆破P波垂 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4.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地震。 5.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①地震基本参数②烈度③震级 三、问答题 ①试阐述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 ②当只测得四个台站的P到时,何种条件下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和发震时刻,何种条件下不能确定,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地区按照抗8级地震设防,正确吗?为什么? ④如何识别震相? 四、综合题 假设地球完全均匀,半径为R,P波速度为V ,若震源和出射点间的地心夹角为θ,P波走 时为T。问:①当震源深度为0时,T=?②当震源深度为h时,T=? 补充:判断 1、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昆山的震级为4级。(错) 2、减轻地震灾害的唯一措施是地震预报。(错) 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错) 4、地震预报是由地震专家发布的。(错) 5、地震发生时,尽可能把门打开。(Yes) 6、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Yes) 7、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抗震能力越强,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少。(错) 8、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感到颠动很轻,只有晃动,可以判断地震离我们比较远。(Yes) 9、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由液态物质组成。(错) 10、在上地幔中,地震波速度由浅到深一直都是逐渐加快的。(错) 答案一、填空 2.反射、折射 3.波的频率、频散 4.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5.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 6.张衡、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 1.地震基本参数:也称地震的三要素,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震级)。 2.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3.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三、问答(要点) 1.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欧亚地震带),除了沿着大陆边缘或贯穿大陆的两个地震带外,在大洋中还有延伸非常长的地震带,沿着大洋

地震概论习题

地震学: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地震:地震(earthquake)是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的现象。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如右图。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序的一种量度。按烈度值的大小排列成表,称为烈度表。将地面上等烈度的点联成线,称为等震线。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用字母M表示。 地震序列:地震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成丛发生的倾向。这种成丛发生的地震称地震序列。按时间顺序和震级分布,地震序列分为:主震型和震群型。 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90%);火山地震(7%);塌陷地震(3%);碰撞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深度小于60千米);中源(深度为60~300

千米);深源(深度大于300千米)。 按观测台站到震中距离分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近震(震中距100-1000千米);远震(震中距1000千米以上)。 按震级大小分类:弱震(M<3);有感地震(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