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国时期电影杂志的发展状况

民国时期电影杂志的发展状况

民国时期电影杂志的发展状况
民国时期电影杂志的发展状况

课题名称民国时期的影评浅析

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专业广播电视编导

课程教师闫凯蕾

学生姓名钟尹琛学号1450653

摘要

民国时期是中国电影最为繁荣的时期,许多国内的电影工作者都在国际上有着较高的

声誉,而在背后默默支撑他们的,是一篇篇电影理论家和观众悉心撰写的影评,这些

影评给了国产电影鼓励,也指出了国产电影的不足,更指导了国产电影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民国时期的电影,离不开当时的影评。

关键词:民国电影;影评;电影理论家;观众。

一.民国影评的规模与特点

1.专业性逐步加强

民国初期,纸质传媒突飞猛进,上海的《申报》、天津的《大公报》、国民政府的《中央日报》和之后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都拥有相当数量的特约记者和读者。作为民国时期同样在飞速发展的电影产业,自然也和纸媒有了深度的合作——《申报》专门开设了电影版块,发表当时沪上各大电影院的排片表和一些简短的影评以及采访;《中央日报》作为国民政府的政治窗口,经常刊登国民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政策等信息,比如当时国立中央大学影视系的招生信息等动态;《解放日报》是抗战时期的特殊产物,也刊登了《英雄的中华儿女》、《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等电影的介绍和专题…可见,在民国初期,电影已经成为了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纸媒一方面是为了获取阅读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服务社会,纷纷开设了电影版块,而且各大报社也根据自身的定位和风格,选取了不同的角度报道电影的相关内容。

但是这也导致了电影信息的分散,加上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传统报纸里的一个小小版块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了,因此,开始有人创办专门的电影杂志,整合了包括电影排片、影人访谈、观众来稿、电影教育等等多方面的版块,供影人和资深影迷查阅,而公认的第一本杂志,就是明星公司张光宇所在1921年4月创刊的《影戏杂志》,虽然受限于来稿数量和销量,《影戏杂志》于1922年5月就停刊了,但它仍然为之后的电影杂志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在三四十年代,各大电影杂志百花齐放,而最出彩的几本,应该是上海的《新影坛》、《电影杂志》,香港的《银光》和武汉的《抗战电影》,它们也是各自找准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才能在众多的电影杂志中脱颖而出,卖好又卖座——《电影杂志》利用好了民国电影大本营——“十里洋场”上海滩,大篇幅的刊登了蔡楚生、张石川、孙瑜、阮玲玉等国内知名影人甚至国外影人的专访;《新影坛》则靠着沈凤威、灞陵等电影理论家对于电影摄影、音乐、剪辑等专业的、学术的指导文章而广受好评;《银光》则倚靠了香港这座宝岛,呈现出与上海影坛迥然不同的岭南风貌;《抗战电影》是《解放日报》电影版的衍生,在抗战时期发挥了依靠电影鼓动人心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民国三四十年代,电影杂志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这些出色杂志的出现,一方面为影人和影迷都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影

产业的发展,可谓“起源于电影,作用于电影“。它们的出现使得影评有了一众平台得以发表,在“影人——理论家——观众”三者之间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意义重大。

2.来源专业的电影理论家和素质较高的观众

除了优秀的平台,投稿的主体也是影评重要的部分。民国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著称,因此民国时期已经有很多有志之士前往法国、苏联、美国等电影大国学习电影并学成归国,他们有的参与了电影的拍摄工作,如孙瑜(学于纽约摄影学院),也有的投身于理论事业,成为了专业的电影理论家,如沈凤威(学于法国),这些理论家对民国电影提出了相当具体的指导性建议与意见、同时通过杂志传授了相当多的电影基础理论知识,如蒙太奇、韵律、剧本创作等,可以说,他们对于民国电影的贡献,绝不比参与实践的电影人要少,沈凤威的《谈蒙太奇》系列文章还一度成为电影人的教材,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得益于民国政府对电影教育的支持和电影教育者的努力,民国的电影观众具有相当高的电影赏析水平,加之民国时期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他们对于民国电影也有很多自己的观点想要表达。《电影杂志》和《新影坛》两本杂志都开设有观众来稿的版块,相当数量的影迷都踊跃投稿和提问,在他们的来稿中,“蒙太奇”、“斯式体系”、“伏笔”等专业词汇屡见不鲜,可见当时的观众也都具有极高的观影素质和知识储备,为民国的影评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

专业与业余两个部分都有源源不断的影评发表,这使得民国时期的影评兼顾数量与质量,为民国电影的改进提供了多方面的角度——既有电影硬性的学术改进,也有迎合观众的软性改进,两者相辅相成,鞭策着电影的发展。

3.与国际接轨

民国初期是中国电影的萌芽期,事实上全世界对电影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不同派别的理论非常繁杂,其中两个大的派别要属格里菲斯、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巴赞的场面调度理论,他们主张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表现电影的魅力,即剪辑和表演,这对当时对电影还一无所知的中国观众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让中国观众了解电影基础理论的两个重要人物,就是沈凤威和灞陵,沈凤威的《谈蒙太奇》系列和灞陵的《论表演》一文为当时懵懂的中国观众初步揭开了蒙太奇和场面调度的神秘面纱,使得民国时期电影的理论体系开始瑜国际接轨,两部重要的电影《渔光曲》(蔡楚生)和《小城之春》(费穆)均受到了其影响,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尽管吸收了大量的法国、美国电影的手法和技艺,但对外国电影本身,民国影评却纷纷报以排斥的态度,当时的电影院也少看到外国电影的身影,国产电影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外国电影的传播圈子,大多数还是在局限在电影人的内部交流和学习之中。

《新影坛》第五期专门刊登了《各国电影之展览》一文,展览了英美法意德苏日七国的当家电影和七国的电影风格,但并没有一味地表扬,而是客观地分析了西方电影的

优缺点,重点在于让国产电影取长补短,特别说到“愿国产电影取长补短,理性看待西洋电影入华”,另《我论好莱坞》、《美国电影之我所见》等文章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可见当时因对国产电影的私心与偏爱,对于西洋电影,影评人们都是持“学习但排斥”的态度;至于普通观众,接触西洋电影的渠道较少,其观点也是偏中立。

但笔者却以为这是民国影评的一个弊端,对于西洋先进电影入华的排斥使得民众欣赏西洋电影的渠道变少,来自民众对西洋电影的评价也变少,一味支持国产电影使得国产电影听不到来自民众对于西方电影的评价,好的方面是保证了国产电影的原汁原味和独特的中国风貌,而另一方面,也使得国产电影独立于世界电影发展的趋势之外,难有大的突破。

总之,民国时期客观公正的电影交流平台、知识储备丰富的理论家和观众以及较广阔的国际视野均为影评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环境,而影评也的确不负众望,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电影的发展,使得民国电影成为了当时世界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于西方电影的偏排斥态度,又使得影评到了后期批判的作用减弱,对西方电影的学习也浅薄,国产电影的质量也逐步下滑。

二.民国影评的内容

1.电影技巧

即使在世界范围内,电影也是一种新鲜事物,因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手法技巧尚未完全成型。民国电影理论家们对电影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一部电影在制作时的一些问题或者是优点,他们也都会在各大杂志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在一段时间后做出一个系统的理论的总结,以连载或是长篇的形式发表,像影人和观介绍一个大类的电影技巧,诸如蒙太奇、声画关系等等。

前文有说到,《新影坛》曾经连载过沈凤威的著作《谈蒙太奇》,是中国人第一次较为详细系统地教授蒙太奇的相关知识,为中国电影的剪辑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银光杂志》也曾连载过江山的《电影的秘密》系列文章,大致梳理了电影包括摄影、配乐、剪辑、造型、表演等各方面的基本工作流程,但碍于篇幅的关系,并没有细讲,《电影的秘密》也具有电影基础入门百科的重要作用,让中国观众对电影有了启蒙性的认识。除理论家外,电影工作者也通过实践,对于拍摄技巧有自己的感悟,《电影杂志》在第三期特别开设了《野草闲花》专栏,采访了孙瑜和金焰,他们分别交流了以《野草闲花》为例的导演和表演经验,也谈到了小部分的对未来电影的展望。

可见当时的针对电影本身的专业影评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而且形成了详略结合的格局,让电影工作者和普通观众都能从自己的角度解读影评、探索电影。这一类针对电影本身的影评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当代的影评风格。但是当时对电影技巧的解读仍旧不

甚深入,而且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始终也不是决定性的,这也是后世影评着重改变的方向。

2.观众的观后感

前文已经说到,民国时期的电影观众已经具有相当的素质,他们作为非专业人士,对于当时电影的观点更多的会从自身出发,他们的建议对于电影更加通俗化、大众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电影杂志》专门开设有观众来信板块,第四期《电影杂志》上市时恰逢《小城之春》热映,有许多观众都来函谈了对《小城之春》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疑问,有一位观众说到“看完《小城之春》,被周玉纹和章志忱之爱情感动,也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也有观众想通过杂志这个平台问导演和其他制作人诸如“为何男主角为乡绅”之类的问题,更有观众敢于挑战权威,指出《小城之春》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观众来稿板块十分火爆,而且来函质量也较高。

与电影理论家有着及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同,观众看电影更多的是从电影中感悟自身,而观众又是电影拍出来的受众,因此这些观众的来函对于电影工作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改进方向的指导。当时的观众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加上国的动荡以及家的漂泊,让当时观众的观影是感悟颇深的,这些好的观众们也给电影人的创作带来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3.对国产电影未来发展的剖析

民国时期,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也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民国电影与世界也不至于望其项背,大师辈出的民国时代在文艺方面具有的探索的精神,使得民国电影能给世界展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尤其是大上海风貌),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声誉。好的电影自然不乏好的评价人和好的观众,他们密切关注着民国电影的发展,而他们的态度,自然是希望民国电影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

在《银光》杂志第二期中的《联华制片公司的成立与感想》一文中,作者直接写到“我仅代表个人对联华影片公司大力支持,愿提供财力物力人力多方面帮助,希望国产影片至此蓬勃发展,赶上世界潮流”,可见当时的电影圈对于国产电影都抱有极高的期望,更有着极大的信心;《电影杂志》第三期《野草闲花》专题里,孙瑜、金焰等电影人也对《野草闲花》抱有极大的期望,灞桥来稿谈到“愿国产电影学习《野草闲花》之摄影技艺,取长补短”,可见当时电影圈内互相学习之风盛行,呈良性趋势。

民国电影的发达与观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优秀的电影吸收了优秀的研究者和观众,优秀的研究者和观众又倾囊支持优秀的电影,这个良性的循环圈使得民国三四十年代,电影迎来了真正的春天,一大批蜚声中外的导演和演员横空出世,成为了国产电影的中坚力量。

有优点自然就有不足,电影毕竟是西洋人的产物,与戏剧表演截然不同的表演体系来到古老的中国大陆难免水土不服,在剧本创作、拍摄手法等多方面都有“硬伤”,民国的理论家们对于这些“硬伤”作出的反应不是一味的批判,而是以自然的方式提出意见和具体入微的改进建议,如在《电影的价值及其使命》(《银光杂志》第一期)中,觉文说到“愿今后之国产电影守电影之本,多多学习电影之内涵,编剧追求贴合生活首当其冲”,笔者认为这是值得当代电影批评家学习的。

当时的影评已经具有了当代影评的雏形,而且内容也比较专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促进作用,重点是对于在制片过程中一些基础知识的指导,基本上是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反作用于实践。

三.民国影评的作用与启示

解决民国电影的技术性困难。在早期的国产电影中,受制于设备与经验,剪辑漏帧、重复,虚焦等等技术性问题时有出现,但是经过理论家的分析与指导,和观众日益提升的辨析能力以及电影人自身的克服,使得国产电影到了三四十年代技术性错误已经凤毛麟角,国产电影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剧本、表演等等更能体现电影魅力的创造性问题上去了。

扩大了民国电影的影响力。民国时期,观众对于电影具有极高的参与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观众与电影人有影评这样一个可以很好的交流的平台,这样观众能找到地方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观众参与电影的积极性,这对当代的电影发展有极大的启示,笔者认为当代的电影事业可以很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个高效的平台,让观众和电影人多多沟通,深入沟通,而不是目前电影网站观众们的孤军奋战而双方缺少更密切的交流。

一定程度上使得国产电影受局限。这主要指的是当时的影坛对于西方电影的排斥和民族主义的盛行,这样的做法虽然在某个层面上保护了国产电影,但缺乏比较与竞争,加上战乱的来袭,使得国产电影在四十年代之后走向了下坡,一直萎靡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觉醒。而上世纪的觉醒,恰巧是因为国产电影开始与国家一起对外开放,大量学习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之精髓,由此而见,电影的发展与交流是密不可分的,本国的电影要发展,就不能排斥他国的优秀影片和基础理论。

文献列表

理论类文献:

1.李运河.菏泽学院.左翼影评视野中的美国电影[J].

电影文学, 2013,15:008-009

2.李建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网络影评的兴起与发展[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1.36:44-52

3.黄莉莉.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研究所.三十年代“新兴影评”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108-109,117

4.张波.济南大学.纠结与失衡的批评立场——《新影坛》中的“事仇民族主义”向度[J]. 当代电影, 2014,10:054-058

2020年(发展战略)中国电影发展状态

(发展战略)中国电影发展状态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 于全球经济均出现衰退时,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了稳步的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由18.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8万亿美元)增加至3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7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3%。2009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中国城镇总人口由2005年的5.621亿增加至2009年的6.21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43.0%增加至2009年的46.6%。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使得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据艺恩咨询,中国城镇家庭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10,493元人民币(约合1568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7,900元人民币(约合2675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3%.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均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于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于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居民于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电影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且逐渐被国际市场所认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于威尼斯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和柏林电影节上均获得了奖项及提名。而像章子怡等电影巨星也均频频出当下国际电影大片上。中国电影凭借其广泛的题材如喜剧和动作,恐怖和科幻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中国电影的年产量由2005年的262部增加至2009年的456部,票房过亿元人民币的电影数量由2005年的壹部增加至2009年的12部。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于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播放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众多大型购物中心,而这些也均建了许多多剧场影剧院。为了提高观众的体验效果,这些新建的电影院壹般均配备了现代化的视听放映设施。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多剧场影剧院数目已由2005年的838家增加至2009年的1,509家。电影院和银幕的数目也分别由2005年的1,243和2,668增加至2009年的1687和4723. ——电影产业的市场渗透潜力巨大: 尽管增长迅速,但跟美国,日本,韩国及印度等较成熟的市场比,中国的电影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也主要靠票房拉动,非院线渠道发展仍比较落后。但我们相信这壹块产业的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电影娱乐的市场渗透也将持续增加。 ——有利的监管环境: 中国政府壹直均支持电影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使得中国整个电影产业价值链上的参和者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摘要:这几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正文: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走得颇为艰辛,但毕竟还是很有价值的。从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到第一代电影人的长成;从第二代的东方美学电影,到第三代电影人对民族电影的艰苦探索;从“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笼罩下的第四代电影人,到横空出世雄心勃勃地扛起家国重担的第五代,再到如今关注个体自我的第六代电影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都经过了时间与人们挑剔的评价,得到了公众的认同。 这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正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热”。近十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让国际电影人和各国观众逐渐从知道中国电影到了解中国电影,再到关注中国电影,到现在喜欢中国电影。这些明显而迅速的变化,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从近期几部电影的高票房也可看出电影市场的火热,从创下最高票房纪录12.6亿的《泰囧》到同样突破12亿票房的《西游降魔》,再到这两天票房持续增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不禁惊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迅速。来自中国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无疑给业界打了一剂强心针,现在国产电影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大量资本正往里涌。 (二)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首先是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和跟风。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题材虽好但是看多了不免感到乏味。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喜欢跟风拍摄,有一个题材的电影大热之后便一窝蜂的出现好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的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如去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引发观影热潮后,今年电影市场上便出现许多类似的爱情题材的小清新的电影,就像最近上映的《分手合约》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2002年创下205亿票房的《英雄》拉开了当下国产大片营销产业的序幕。为了争取高票房,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用明星来造势,用宏大的场景来吸引观众,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除了各种叫座不叫好的商业大片之外,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也让人诟病。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最后便是中国的电影渐渐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就是西化严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电影是一门离不开科技更新的艺术,对于西方发达的科技,我们应该借鉴。可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引用的是他们的科技,借鉴的是他们的技术和方法,我们的电影故事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大地上的故事,需要中国电影人们用影像抒写的还很多,又何必非得要中国人穿上西方人的外套像个小丑似的扮演他们的悲欢离合呢?中国电影更多面向的是中国观众,所以应该选择中国人的审美、娱乐取向,而不是一味讨好西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随着国内娱乐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正在不断改进与提高。电影正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家户户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放松的最佳途径。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量的激增以及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中国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现时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预计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 从1905年中国出现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的2015年,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颇为艰辛,但却是极有价值的。第一代电影人的出现,使他们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黑白默片虽然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由萌芽阶段逐渐过渡到了起步阶段,迎来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第二代电影人”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使中国电影进入了“春华秋实两辉煌”的时代。而紧接着,在夹缝中生存的第四代电影人,虽然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但他们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代电影人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现在,第六代电影人横空出世,他们带着年轻新潮的思想,力图在电影界闯出一片天。 中国电影这是在这六代电影人的步步努力推动下,才逐渐走向了今日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电影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典型的“大片救市”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影片,特别是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比较萧条,直到2002年张艺谋所拍大片《英雄》上市,当年《英雄》票房收入达到了2.5亿元,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让很多人看到中国人拍大片也能赚钱,于是很多人开始投资拍大片。到了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的发展态势。我认为中国电影大片主要呈现5大特征:题材封闭化(故事情节多与现实生活脱节,经常是自说自话)、故事幼稚化(有些故事情节已经幼稚到侮辱观众智商的地步,特别是一些历史剧,漏洞百出,台词“穿越”)、视觉平面化(很多大片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法提供给观众任何精神营养)、审美低俗化(主题低俗化,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很多负面的内容;场景也低俗化,很多影片为了追求震撼效果,一再突破观众的审美底线,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画面)、营销过度化(很多大片炒作过度)。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炒作过度的话题。有人曾经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我们现在应该对过度炒作引起足够重视,毕竟电影不是物质产品,它是精神文化产品,如果电影的票房收入与其本身质量没有多大联系的话,这个市场就真的乱套了。我们现在电影市场不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电影都是“一锤子买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先“骗”进电影院再说,而鲜有电影能拍得了续集,所以说,我国目前电影产业还没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文艺片不能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影片获得了某某国际上的大奖,但是在国内上映后票房却不容乐观。观众看完后都反映看不懂,不明白在说什么,转而又投向那些所谓的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对我而言,看电影的目的不仅在于放松

找寻最IN民国风——电影《风声》拍摄地

找寻最IN民国风——电影《风声》拍摄地 景点1:大连海滨——电影《风声》的重要场景“裘庄”就在大连石槽风景区。“裘庄”建在两座海边山崖顶端,由隔海相望的东西两栋楼组成,两楼之间仅有一桥跨海相连。“裘庄”楼体尚未完工,其中一栋楼覆盖着蓝布,将用后期特效完善“裘庄”全貌。东楼一侧悬崖处凭空搭起一方露台。麦家看了这个场景非常满意:“两幢楼中间有个峡谷,以铁桥相连,一下子有了一种险峻、奇异的立体感,画面感。”悬崖上的“裘庄”二楼、跨海吊桥、山间石阶以及悬崖上的木制露台,全部是由剧组工作人员“手拿背扛”运上山并手工打造而成,两栋楼的搭建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 在滨海路上演了“一场阳光下的鸿门宴”,动用上百万的好莱坞专业设备进行航拍,三天航拍花费数百万。(来自爱卡汽车论坛“作家”版主霹雳@战神的推荐)。 景点2:南京总统府——没有任何一座城市、也没有任何一个建筑群像南京长江路292号“总统府”这样,毫无遗漏地见证了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历史,中国一系列重大事件或在这里发生,或与这里密切相关,一些重要人物都在此活动过。这一建筑群,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遗址。同时,它完整地保存着如此众多的中国近代史的文物古迹,成为中国近代百年史上最有力的物证。。 “总统府”整栋建筑物是以正大门入口小楼为基础,一层一层紧密相连,结构严谨,造型对称,设计精细。“总统府”内随处可见高耸的圆柱,雅致的雕饰,深邃的回廊,精巧的拱门,充分表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之建筑特色。现在,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来自马蜂窝旅游网的推荐)。

景点3:天津五大道——在电影《风声》中,一位共产党员被捕后被关押在监狱里,这个“监狱”,就是天津干部俱乐部。剧组在此搭建“监狱”外景,为营造逼真的现场,他们首先打了龙骨架,贴上石膏板,然后在板子上勾勒出监狱的黑暗场景。。 天津干部俱乐部的南楼是《风声》在天津取景最多的地方,这栋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近年来因为保护完好,成为众多近代戏拍摄的选景地。。 意式风情街亦是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外景地。意式风情区,又名新意街,是意大利本国以外在世界上唯一一处大型建筑群。全区1902年建成,有很多意大利租界时期留下的小洋楼和名人故居。新意街的建筑中最著名的是梁启超饮冰室,冯国璋故居,曹禺故居,华世奎故居,第一工人文化宫(原回力球馆)和意大利兵营等风貌建筑。(来自马蜂窝旅游网的推荐)。 。 #跟着大片去旅行#。 爱乐活生活医疗旅行。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作者:张英进发布时间:2004-8-25 13:20:40 一电影与「知识考古学」 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的成功,使中国电影研究自80年代中期开始就成为在西方颇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领域。与此相反,1949年以前的电影却罕有问津者。本书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将学者的注意力转移到1910-40年之间的中国电影。对民国时期城市文化语境下的早期中国电影进行持续的研究,将大大地扩阔中国电影研究的历史视角。除此之外,本书的第二个目标是将电影建构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文化力量,并将电影研究与正在发展的上海文化史研究联系起来。本书将论证,电影文化作为特定社会政治语境下的文化现象,是一个能为现代中国知识考古学提供丰富资源的据点。 我在这里引用福柯(Michel Foucault)「知识考古学」的概念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首先,民国时期的大众电影文化还没在中国研究领域得到深入探索,大量文献研究还有待于电影与历史学者去做。其次,由于大批原创电影流失,早期中国电影的探索就像考古学一样旨在挖掘人文遗迹。它必然根据那些繁杂的资料来源,像广告、影迷杂志、电影说明书、海报、影评、传记等,来描述这些文化现象在早期历史文本中的构造和功能。第三,由于文献不能被彻底描述,这些被考古研究所披露的信息有待进一步提炼甚至修改。而新文献的出现将对那些文化遗迹的制作、管理、发行、流通、运作的种种假设提出新的挑战。有鉴于此,本书在方法论上与知识考古学相连接,系统地研究那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和文献,而这些文献往往是被现代中国的标准化的社会政治历史书籍所埋葬和草率处理掉。 本文将简述本书所集论文,并把它们分为三大主题:机构与革新、再现与实践、建构与争辩。最后,我将通过对某些文献来源的概述,指出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题目。 二电影与城市文化:机构与革新 本书的第一部分,「电影罗曼史:茶馆、影院、观众」,侧重于1910-30年间城市电影观众所感兴趣的家庭罗曼史。张真的〈茶馆、影戏、《劳工之爱情》〉,讨论1922年的由郑正秋所写的这部尚存的最早电影短片。该文叙述了20年代传统中国戏剧的巨大影响渐渐被电影手段和情节处理所取代的过程。在重构茶馆文化气氛的同时,张真指出电影从戏剧的外在性(滑稽戏的表演)到情节的内在性(心理动机)的转变留下了很多矛盾,这些矛盾在当时需要以阶级和性别的观念来解释。 从机构的历史来看,中国电影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不只是张真所说的茶馆文化,还包括文明戏。郑正秋早期的影戏中就体现了文明戏的模式。二十世纪初,文明戏本身的改变很大,由清末与政治息息相关的创作转化为家庭伦理剧。郑正秋的文明戏传统,尤其是它对城市文化和流行趣味的重新重视,被后来的电影投资者和制片人所采用。因此,它也可以说是20年代上海电影观众和电影工业定型的重要因素。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分析

【摘要】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至今,它已经逐步成为中国的文化产业龙头。它的快速发展,使之在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进步,不断地刷新票房记录,增长我国经济。本文将通过收集近年来的相关电影产业数据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及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电影产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扶持,即便自身仍会存在问题,但依旧会高速增长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数据产业收益 绪论 中国电影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迈出了一步又一步的体制改革步伐,度过了无数的改革阶段,在不断地探索和开发过程中,我国的电影制作、发行、推广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和发展,并且展现了独具一格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崛起,不仅赢得了多方的高度关注,还大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运转,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然而就在2018年里,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再次打破了记录,达到了609.76亿,同比增长了9.06%,其中国产电影的总票房占据票房份额的62.15%,到达了378.97亿元,同比增长了25.89%,相比去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并且2018年里票房过亿的电影就多达82部,其中国产电影就占据了一半的数量,有44部。一次次的新纪录表明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经济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第一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市场规模发展快 我国的电影产业从2003年改革至今,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便一直保持着每年30%左右的增长。在2005年,中国电影在度过百年华诞之后,国内的电影产业迎来了发展的“膨胀期”。电影产业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电影产业化改革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电影票房持续增长 从21世纪初年起中国的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就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我国的电影市场的票房也开始逐年增长,在2010年,中国电影的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大关,然而这样的趋势并没有停止,每年的票房都在持续增长,到了2014年开始,中国票房凭借每年百亿的增长速度,在2018年的时候达到了609.8亿的惊人数目,相比于2017年的票房同比增长9.06%(见表1.1)。从一步一步的突破亿,十亿,百亿,达到现在的609.76亿,中国的电影票房不断地在刷新,使之电影产业走上经济市场的主导地位。

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现状

现代电影的发展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在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在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中国居民在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播放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众多大型购物中心,而这些也都建了许多多剧场影剧院。为了提高观众的体验效果,这些新建的电影院一般都配备了现代化的视听放映设施。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多剧场影剧院数目已由2005年的838家增加至2013年的3,000家。电影院和银幕的数目也分别由2005年的1,243和2,668增加至2014年的将近20,000。 ——有利的监管环境: 中国政府一直都支持电影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使得中国整个电影产业价值链上的参与者获益。这些政策包括私人资本投资,电影院数字化,金融机构参与电影融资及电影的出口等。而对电影产业实施的税收减免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电影公司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及进口税方面的负担。此外,政府还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来保护版权内容,其中就包括在

网络内容共享方面的政策。除了这些政策,政府也在实现电影产业逐步开放方面一直作不懈努力。从2000年初的私人电影公司放行授权政策到增加电影出口配额,在过去20几年中,中国政府不断简化电影审查程序,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 电影制作包含所有在电影制作有关的活动,如电影素材选取,电影融资,制作团队和演员选取,拍摄,后期制作及获取监管部门的批准。 近几年,中国国内电影制作板块变得尤为活跃。根据资料显示,从2005年到2014年期间,中国电影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4.9%。2012年国产产量总量达到最高745部,2013年共产出近638部电影。进入门槛低和从非电影公司和金融机构获取的融资不断增加使得电影制作市场出现高度分散,现在全国范围类总共拥有约300个电影制片厂。 总的来说,一部成功的电影包含以下关键因素:优秀的电影制作团队和演员,电影剧情的市场化,获得一家有实力的电影发行公司的支持。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电影巨星频频亮相国际市场,电影制作成本,特别是演员成本,未来将不断出现攀升。 近年来,电影制片人通过不同渠道来获得电影融资,其中包括电影制片厂,电影业之外的投资者,电视台,海外预售发行权,电影植入广告和政府支持等。此外,凭借票房和版权以及个人信誉担保,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参与电影融资领域。一些电影制片厂也能够通过向公共和私人发行股票来融资。 通过建立中外电影制片商的合作不仅给了外国电影制片商更好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机会,同时也使得外国电影不受进口配合的限制可以在中国放映。《十月围城》就是通过香港电影制片商和中国内陆投资者合作创造出的佳作。 ——电影发行 电影发行对电影商业化运作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发行商通过在各大院线安排电影的放映和媒体宣传来创造公共利益。电影发行商主要负责制作

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 汉师0902 1502090217 宋诗玉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走向复兴,电影市场不断壮大,人们对电影的关注度不断上升。而电影产业中,大制作电影叫座不叫好,小成本电影叫好不叫座已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突出特色。本文作者从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大制作电影和小成本电影的矛盾及电影产业的突出问题等方面提出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电影产业大制作小成本现状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热”,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中国电影从90年代中期以来稳步扩张,国产影片的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产业正在走出困境,逐步复兴。中国电影也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但是复兴之下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 从最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国产电影故事片的产量正在不断增长。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常量达到406部,跻身于世界前三名,并且电影票房攀升到创纪录的42.15亿元,首次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中国电影产业总体上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势态。我们知道,随着电影产业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电影的后期制作基础设备较之前相比先进很多,后期制作较精良,无论是从投资规模上,还是制作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而从另一个方面说,电影制作人越来越重视宣传的作用。往往大制作的电影会再拍摄初期,甚至还未开拍时就进行较为广泛的宣传预热,以此提升大众对影片的期待值。并且电影与其他相关的产品一同

推出,促进电影品牌的提升,带动整体经济效益。电影制作人越来越充分了解大众对电影市场的重要性,接受美学从未像现在这样被广泛理解和运用。制作人及导演越来越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观众需要看到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电影效果,观众期待哪些电影明星的演出,这些都成为影响电影的重要因素。而因此引发的电影产业的问题下文中会进一步提到。 二.大制作电影与小成本电影的矛盾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结构严重失衡。国产影片市场出现了众多商业大片,往往是大制作、大投资、明星阵容,典型的“大片救市”的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大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影市场一直都比较萧条,除了产量基本维持之外,观影人次,票房收入等都明显呈下降趋势。知道2002年张艺谋的大片《英雄》上市,票房收入达到创纪录的2.5亿元,这使得中国电影人看到了国产影片的希望,引发了一股投资大片的风潮。纵观近些年来票房收入颇高的影片,绝大多数都是商业大片,中国电影产业也由此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发展态势。 中国电影大片有几个突出的特征,首先是情节简单幼稚,随意篡改历史,甚至有时为了电影效果完全不顾史实,成为观众诟病之处。其次大片数量的增多使得视觉冲击变得平淡,观众在观赏了众多效果类似的大片之后往往会产生视觉疲劳,且很多大片片面的追求视觉效果,严重影响了电影情节的发展,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精神层次上无法与观众需求接轨。第三,炒作过度,

浅析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摘要:电影产业化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与电影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电影市场现状与市场潜力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进口影片与国产影片、市场"大片"与普通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票房份额严重失衡,特别是发行业、放映业与制片业利益冲突日益激化,则说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和调整时期,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关键词:中国电影电影产业好莱坞电影发展现状 第一、电影产业体制的改革阵痛。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的,电影业在市场压力下逐渐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一过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转变。电影制作机构的增扩,电影出品权的逐渐放开,部分地分散了电影生产的垄断性,为电影作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来,不仅国家或者电影企业投资生产影片,而且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国营和民营、电影企业与非电影企业、大陆与港台、中国与外国联合拍摄的影片,各种社会资金注入电影企业,使国产影片的投资规模年增长幅度从90年代以来达到了10%以上,国产电影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这些资金所代表的运作机制、文化观念、以及市场竞争意识,这为提高电影的创作、制作水平和艺术、技术质量提供了经济前提。其次是发行方式的转变。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垄断经营的电影发行体制解体,多种机制、多种形式的发行放映模式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发行、放映业的积极性;扩大引进发行外国电影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引进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电影市场的同时也影响到本土电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风格。 (一)近年来电影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发行业和制片业的相互渗透和参与趋势仍在增加,许多地区和机构已经建立或者正在酝酿建立制作、发行甚至放映

民国时期经典电影

1 - ****************************************************************1、压岁钱(Ya sui qian) 上映:1937 年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国语类型:剧情片画面:黑白导演:张石川编剧:夏衍,洪深主演:龚稼农,黎明晖Minghui Li,龚秋霞Qiuxia Gong (龚莎莎、龚秋香(原名)),胡蓉蓉Rongrong Hu,李丽莲Lilian Li 出品:天艺音像文化公司故事梗概: 除夕之夜,何老先生因儿子未归,便十分平淡地吃了年夜饭。家中只有可爱的孙女融融和融融的表妹秀霞及其未婚夫孙家明。夜深人静,何老先生将一块贴着红喜字的银元放到融融的枕下,第二天,融融拿着压岁钱去买金钱炮。银元从烟纸店老板娘手中来到一个交际花手中,随后是某小娘姨、汽车夫、白相人、孙家明、苦孩子、老医生、女骗子、银行听差、捡垃圾的、白相人、秀霞等,最后是收归国有,小小银元的经历充分展现了世间百态。一句话点评:《压岁钱》:并非儿童题材,而是成人的事情。2、八千里路云和月(Eight Thousand Li of Cloud and Moon) 上映:1947 年别名:胜利前后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国语类型:剧情片画面:黑白导演:史东山编剧:史东山主演:白杨Yang Bai (杨成芳(原名)),吴茵Ying Wu,周峰Feng Zhou,黄晨Chen Huang,高正Zheng Gao 出品:Kunlun Film Co. [cn] 故事梗概: ...十年中的战斗生涯,餐风饮露,披星载月,艰苦鏖战,流血牺牲,“八千里路云和月”;面对敌人燃起的连绵烽火,他决心“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全词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感情。鼓舞着人们抗敌卫国的斗志。************- 2 - 一句话点评:《八千里路云和月》:白杨和陶金的“银幕搭档”的开门之作。3、新旧上海(Urban Petty Bourgeois of Shanghai) 上映:1936 年地区:中国大陆类型:剧情片画面:黑白导演:程步高Bugao Cheng 编剧:洪深Shen Hong 主演:舒绣文Xiuwen Shu,王献斋Xianzhai Wang,黄耐霜Naishuang Huang,顾梅君Meijun Gu,朱秋痕Qiuhen Zhu 出品: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故事梗概: 一幢两层小楼里住着身份各异的六户人家,大家都在生活的重压下挣扎。为了给儿子凑赌金,二房东不得不逼着大家交房租。袁瑞三被丝厂停了职,为证明自己还在上班天天坐茶馆。因为借债,瑞三逼太太当掉了心爱的首饰,却又好心借钱给邻居看病。好事积德,袁太太中了航空大奖,丝厂重新开业,袁家夫妇陡然成为富人,却再也洒脱不起来,

中国电影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预测(1)

中国电影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预测 专业必修课程:服务经济学 指导老师:刘国平 1415000133 顾云婷 摘要:近年来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为改善民生、拉动消费、促进消费升级持续发力。其中文化及相关产业服务业同比增长14.7%。幸福产业带动消费需求增长,且对吸纳就业的作用积极。文化产业中,电影产业发展尤为突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据普华永道报告显示,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从2013年的31.3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9亿美元,涨幅高达88%,这表明中国电影产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已释放出巨大的文化产品购买意愿和消费能力。在国家拉动内需、鼓励消费的政策背景下,中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消费需求早已超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阶段,而更多地进入具有满足精神需求特征的高层次消费阶段,逐年增加的文化消费规模正体现了这一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不断向好,经济结构稳步调整,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升,对教育、文化、娱乐等的需求持续增加。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已从2000 年的628 元,增长到2014 年的2142.3 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10%。在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推动下,

人民群众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还将持续增长。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促进电影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了高速增长,居民文化消费能力不断提升。2015 年,中国人均GDP 约为8280 美元,按照世界各国的经验,当人均GDP 超过3000 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 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井喷。目前,中国正处于文化消费发展的大好时期,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迎来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票房和银幕数仍偏小,电影市场还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关键词:市场广大潜力无穷 正文: 一.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与现状 1.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纵观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国电影行业可以说先后经历了“高峰—低谷—上升”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曾经辉煌过,由于人民收入水平提升,票价低廉,再加上人民对精神食粮的渴求以及其他娱乐方式极度匮乏,看电影的人数和票房收入节节攀升,到了1991 年达到顶点,年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人均年观影10次以上。然而,自1992年之后,随着电视普及率的提高、节目质量的提升,再加上电影盗版猖獗,中国电影行业步入了低谷,到1999年,票房收入跌入谷底,票房收入8.1亿元。到了2002年,为了挽救濒死的电影行业,应对WTO 之后进口影片对国产电影的冲击,国家开始推行电影产业化改革,允许民营、外资进入电影投资、制作、发行、放映环节。根据“数太奇”电影大数据平台的最新数据显示,19~35岁的年轻观众

中国电影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国电影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现状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电影创作、产业规模、公共文化服务、海外传播等各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电影产业已经进入到由产业化初级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 1、票房 近年票房收入概览 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01.72亿元在2009年电影票房增长42 96%的强势基础上,再次增长63 9%。。全国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数1533块,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突破6200块。 截止3月底,2011年季度全国城市影院电影票房收入为26.75亿元,今年国产影片无论入市数量还是票房收入,均完胜进口影片, 增幅超五成。 影片类型 2010年,全年故事影片产量达到526部;生产动画影片16部,纪录影片16部,科教影片54部,特种影片9部,电影频道出品数字电影100部。此外,2010年进入城市主流院线的国产影片260多部。 2、中国电影企业

华谊兄弟2009年上市后,于2010年开始进军电影院线领域。同年12月,博纳影业成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电影企业。但从2010年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国产影片可以发现,尽管每部影片的制作都有民营电影企业的加入,但真正能推出在市场上具有票房号召力影片的企业仍然很少,民营电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亟须加强。 3、电影产业链 传统意义上的电影产业链是指包括电影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简称“制-发-放”)的一体化流程。在原有产业链前后端进行延伸,前端加入电影投融资,后端加入电影衍生产品(如音像制品、广告、游戏)和拓展其他放映渠道(如在有线电视、MP4、网络等媒介播放)。中国尚处于由传统电影产业链向大电影产业链的过渡时期。4、政策扶持 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陆续对电影行业进行了体制改革,从政策环境上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电影业,形成竞争机制。同时,国有电影制片厂也在进行转企改制。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集中化程度比较高,我国核心电影企业初具规模。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电影业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态势,电影已成为我国传媒产业中最具成长潜力的行业。 5、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题目: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已逐步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发展道路,电影产业收益逐年大幅提高。然而与美国等电影产业已趋向成熟的西方国家相比较,规模偏小和资金短缺已成为抑制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怎样通过扩大融资渠道来实现中国电影的规模经济效应,成为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将从SCP分析框架下,结合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和困境,研究以融资拓展、集团化经营等产业行为作为提高中国电影产业绩效对策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对策 一、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自1993年开始,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电影业也开始进行市场化探索,中国电影直到2003年真正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2005年,借助于2002年以来电影发展的趋势,加上中国电影百年华诞、抗战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些年度契机,中国电影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几年(2005-2013),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屡创新高,并且连续第8年超越进口大片;电影投资和融资市场空前活跃;国产影片放映份额和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国产电影参加国际影展的数量和获奖数都超过历史水平;国产影片的海外交易情况令人欣喜;大电影产业收入持续增加;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快速增长;数字电影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影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中心话题。 我国人口众多,电影潜在观众堪称世界之最,这一庞大的电影市场被外国人称为有待开发的钻石矿。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消费能力的中国人口已经达到2.5亿~3.5亿,其中大部分是城市居民,在未来的十年,这一数字有可能会翻一番。在美国每人每年平均观看5部电影占世界人口25%的中国,每人只要多看一部,电影

中国早期电影_新女性_与民国上海的女性话语建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11年第2期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总第199期) 中国电影研究 中国早期电影《新女性》与民国上海的女性话语建构 张 淳 摘要:《新女性》这部影片于1935年春节之际上映,其女主角的原型是自杀的“作 家明星”艾霞,而扮演女主角的阮玲玉又在影片上映后不久像影片里那样服安眠药自杀。这部影片台前幕后的种种故事、 讨论和纠纷在民国时期的上海形成了一个轰动性的事件。通过比较分析艾霞的生平、电影剧本和报刊评论,我们可以看出各种媒体在此共同参与了一场“新女性”的讨论和建构,从中演绎出那个时代的妇女问题、性别想象和社会政治的变迁。 关键词:“新女性”;摩登女郎;革命女性中图分类号:J9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1)02-0106-08 收稿日期:2011- 02-09作者简介:张淳,女,安徽安庆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9) 《新女性》由孙师毅编剧,蔡楚生导演。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牵涉到中国早期电影人中两位在事业高峰时期先后自杀身亡的女明星— ——艾霞和阮玲玉,而自杀也正是片中女主角韦明的最后选择。在阮玲玉轰动上海的葬礼中,编剧孙师毅夫人的挽联写道:“韦明之前,尚存万难。艾霞而后,此又一 人!” [1](p.20)这幅挽联将电影文本中虚构的女主角与其原型人物———有左翼色彩的女演员艾霞,和女主角的扮演者— ——当时正炙手可热的大明星阮玲玉联系在一起,她们三个或虚构或真实的人物共同成为当时中国 “新女性”群像的具体化代表,汇聚成各种有关性别想象和国家建构的书写场所。在对电影文本、报刊媒体和电影史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新女性”话语的建构如何演绎出那个时代的性别 想象和社会政治的变迁和矛盾。 阮玲玉在当时已经是上海家喻户晓的女明星,她在银幕上扮演自杀的同行艾霞,又在影片放映后一个月同样自杀身亡。这三位或虚构或真实、 由这部以“新女性”命名的电影连结起来的三位女性的三重自杀, 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线,使真实的历史、虚构的电影媒体的话语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民国时期都市女性的命运,并提出了女性主体性危机的问题。 一、历史人物与女性文本: 艾霞与《现代一女性》 艾霞原名严以南,福建厦门人。她早年随经 6 01

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现状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 在全球经济都出现衰退时,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了稳步的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由18.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8万亿美元)增加至3 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7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3%。2009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 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中国城镇总人口由2005年的5.621亿增加至2009年的6.21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43. 0%增加至2009年的46.6%。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使得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据艺恩咨询,中国城镇家庭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10,493元人民币(约合1568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7,900元人民币(约合2675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3%.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在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在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居民在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电影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并逐渐被国际市场所认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和柏林电影节上都获得了奖项及提名。而像章子怡等电影巨星也都频频出现在国际电影大片上。中国电影凭借其广泛的题材如喜剧和动作,恐怖和科幻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中国电影的年产量由2005年的262部增加至2009年的456部,票房过亿元人民币的电影数量由2005年的一部增加至2009年的12部。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2019年中国电影特效行业发展现状,电影市场突飞猛进,国产特效公司将崛起「图」

2019年中国电影特效行业发展现状,电影市场突飞猛进,国产特效公司将崛起「图」 一、电影特效行业发展历程 电影特效是在电影作品中,用数字技术制造出来的假象和幻觉,通常用来表现拍摄技术难以达到的环境或者表现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科幻场景。这种新技术的发明不仅仅可以扩展电影的想象世界,也可以减少演员的危险程度,节省实景拍摄的成本。 按照时间划分,电影特效可分为四大阶段:特效技术研发、前期视觉设计、现场视效拍摄、特效制作等阶段。 电影特效的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电影特效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影视特效服务于持续成长的影视市场,包括电影、电视剧、动画影视、网络剧。2012年起电影的制作数量基本稳定在600-700部之间,2019年上半年国内电影票房为311.7亿元,同比下滑2.7%,2018年国内电影票房达609.8亿元。 2012-2019年上半年国内电影票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特效的主要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占比超过60%),软件成本(占比10%-20%)和硬件成本(占比20%-30%)。 特效的成本结构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除了硬件配置、软件开发,还需要电影后期工作者或开发人员对特效电影中的非自然现象、奇幻场景、特殊角色造型等进行长时间的编程、研发、模拟与不断验证调整,从而最终实现以假乱真的电影画面。在重视技术这一点上,好莱坞电影制作人对专业技术的无止境追求与严谨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每一部90分钟的电影背后,都有一大群相关领域专家的技术理论支撑,甚至还聘请科学家为电影中谈论到的知识进行论证与推导。这也是好莱坞科幻电影繁荣发达的原因。 随着消费升级的持续推动,影视特效市场开始从接单阶段转向技术驱动阶段,虽然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大片在后期制作上存在一定差距,但从早期的胶片叠印到化妆弥补术,再到三维建模、CG技术等,国内电影制作工业整体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越来越小。 一方面大型特效公司开始承担电影大片的特效制作,《战狼》、《万万没想到》、《捉妖记》等电影的特效主要都是由国内团队操刀;另一方面,特效公司通过外包、引入多家特效团队合作等方式来完成电影大片的特效,如《大圣归来》、《九层妖塔》、《寻龙诀》等影片的特效制作。 更多内容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电影后期制作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三、电影特效制作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随着近年来技术门槛降低和特效大片不断升温,我国越来越多的资金和人力向特效行业聚集,特效制作公司纷纷成立,以争夺市场份额。 国内主要特效公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