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 AAGBI 指南:血液成分及其替代品的应用中文版

2016 AAGBI 指南:血液成分及其替代品的应用中文版

2016 AAGBI 指南:血液成分及其替代品的应用中文版
2016 AAGBI 指南:血液成分及其替代品的应用中文版

2016 AAGBI指南:血液成分及其替代品的应用

一、推荐意见

1. 所有择期大手术的患者在术前均应检测血红蛋白(Hb)水平

2.所有贫血患者(男性Hb<130g/L,女性<120g/L)均应予以适当治疗(病因治疗),除了剖宫产手术,其他择期非紧急手术均应延迟。

3.预计需要输血时,术前均需与患者沟通输血情况及输血替代情况并予以记录

4.输红细胞时每次应输一个单位,应在输每单位红细胞前对患者Hb水平进行评估,除非存在持续出血或大量失血。

5.对于所有非产科患者,当失血量可能>500ml、创伤性大出血或产科大出血时应考虑术中血液回收及给予氨甲环酸。

6.儿童输血制品时均应以体积为单位而不是U。

7.每家单位应有一个大量输血方案并定期接受审计及修订。

8.临床上应储备O型红细胞,型红细胞应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得(15-

20min)。

9.创伤及产科大出血时,应优先考虑输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FFP),其次才是其他液体。

10.持续活动性出血的患者需利用即时和/或常规的凝血试验对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及功能进行监测。如果INR>1.5则输FFP,纤维蛋白原

<1.5g/L时输冷沉淀,血小板计数<75′109/L。

二、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

术前:

1.检测Hb水平,记录,优化

2.贫血未纠正时择期手术应予以推迟

3.术前考虑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

4.考虑侵入性小的或腔镜手术

5.应具备即时凝血检测技术的硬软件条件

术中:

1.避免影响静脉回流的体位因素

2.维持患者体温>36℃

3.预计出血>500ml时考虑血液回收

4.预计出血>500ml时考虑给与1g氨甲环酸

5.限制性输血阈值(一般情况下Hb目标70-80g/l,取决于患者状况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在缺血性心脏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心脏术后可能需要维持Hb目标为80g/l)

6.考虑局部止血药物

术后:

1.维持氧输送,目标氧合>95%

2.单一单位输血策略-重新评估Hb水平

三、大出血的定义

24h内丢失一倍血容量(大约70ml/kg,70kg患者>5L);3h内丢失1/2的血容量;或出现速度>150ml/min。实用性的临床判断是出血导致收缩压<90mmHg或心率>110次/分。处理:发现、止血、即时输血制品。

四、关于O型血的使用

儿童及育龄女性需要输O型RH-红细胞;成人男性可使用O型RH+红细胞

五、该指南同时还关注低体温、酸中毒、低钙血症及高钾血症,钙离子应维持在1mmol/l以上。

六、儿童患者

输血制品时均应以体积为单位而不是U。特别提示:

1.输10ml/kg的红细胞可增加20g/l的Hb。

2.冷沉淀剂量应是5-10ml/kg。

3.血小板剂量应是10-20ml/kg。

4.FFP的剂量可以是10-15ml/kg。

5.儿童创伤可使用氨甲环酸:负荷剂量15mg/kg,然后2mg/kg/h。

6.技术允许时即便是绝对失血量少于500ml也可以进行血液回收。

七、关于凝血功能的支持

氨甲环酸的使用和之前发布的指南类似,但有不同的是,损伤3h后避免使用氨甲环酸,除非有纤溶亢进的依据(如血栓弹力图)

八、华法林

一般来说服用华法林者INR维持在2.0-2.5。需要手术时,对这些高危患者的抗凝推荐使用低分子量肝素进行过度。围术期的处理推荐如下:

术前5天:最后一剂华法林

术前4、3、2天:低分子量肝素(如果INR>2.5则考虑使用维生素K)

术前1天:半剂量低分子量肝素

手术当日:停用低分子量肝素,检查INR。

术后:预防性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直到启用华法林。

如紧急情况需逆转华法林,推荐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PCC)50IU/kg。如没有PCC可使用FFP。

九、新型口服抗凝药

1.达比加群酯:是凝血酶抑制剂,半衰期通常为48-72h(取决于肾功能),择期大手术、神经阻滞及肾功能不全时,术前五天停药,其他情况则术前3天停药。

2.利伐沙班与阿哌沙班:Xa抑制剂,半衰期5-13h(与肾功能关系不大),择期大手术、神经阻滞及肾功能不全时,术前三天停药,其他情况则术前24-48h 停药。

3.如果紧急手术,可考虑使用PCC50IU/kg,纠正其他凝血功能障碍,检查血小板。除非三个月内有肺栓塞或DVT史,否则不需要进行低分子量肝素过度。

十、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心血管事件低位风险患者需行大手术以及需行颅内手术患者,应于术前5天停药。

2.氯吡格雷:术前7天停药(除非血栓弹力图可以监测血小板功能)。

十一、冠脉支架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及非心脏手术时机

1.处理上取决于支架类型、冠脉支架术后时间,非心脏手术类型。此时需与心脏方面专家进行沟通。择期手术裸金属支架植入术后至少4-6周后才能开展择期手术。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后需要6个月时间才能开展择期手术。围术期可以继续使用阿司匹林(密闭空间手术如颅内、脊柱手术除外)。

2.急诊手术的处理取决于抗血小板药物及最后一次服用时间。对于严重出血时可考虑输血小板。

十二、关于FFP

1.FFP的解冻:烘箱(10min),微波炉(2-3min),水浴(20min)。FFP解冻后在4℃情况下可在24h内使用,而对于创伤大出血,这一时间可延长至5天(4℃条件下)。需注意的是,一旦FFP离开了冰箱,就必须在30min内使用,一旦解冻,不应再冻回去。

2.指征:补充大出血期间丢失的凝血因子,尤其是创伤或产科大出血;DIC出血;活动性出血且INR>1.5;紧急逆转华法林引起的出血。

十三、关于冷沉淀

指征:大出血、大量输血后低纤维蛋白血症;大出血时,纤维蛋白原应维持在1.5g/l以上,而产科出血应维持在2.0g/l以上;肝肾衰竭伴出血;溶栓治疗伴出血;DIC伴纤维蛋白原<10.g/l;肝病晚期,维持纤维蛋白原>1.0g/l。

十四、关于血小板

1.每袋含250-350ml血小板,血小板计数>

2.4′1010/L,可使血小板计数升高30′109/L。

2.指征:预防或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功能不全引起的出血;活动性出血,输血小板使其>75′109/L;如果没有出血,则按以下阈值输:常规预防性

使用(10′109/L)、伴有额外风险的预防性使用(如脓毒症)(10-20′

109/L)、其他大手术或侵入性操作(50′109/L)、神经阻滞(50′109/L)、密闭空间手术(如颅内)(100′109/L)。

十五、关于VIIa

不推荐使用

江苏省血液净化技术管理规范2014版

关于印发《江苏省血液净化技术管理规范(2014版)》 的通知 苏卫医〔2014〕68号 各市卫生局,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卫生局,省管有关医院: 为规范和加强血液净化技术管理,我委组织制定了《江苏省血液净化技术 管理规范(2014版)》(见附件,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你们,并就 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我省已将血液净化技术列入“第二类医疗技术”管理,凡未经审核批 准的医疗机构一律不得擅自开展该项技术。 二、医疗机构开展血液净化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避免盲目追 求扩大规模,忽视医疗安全和内涵质量。各有关医疗机构,要认真对照本《规范》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加强对血液净化中心(室)管理, 落实血液净化中心(室)的医护人员配置和岗位培训要求,保证血液净化的医 疗护理质量和安全。 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科学规划辖区内血液净化中心(室)的设置,充 分考虑城郊偏远和广大农村地区血液净化的可及性,满足农村患者的医疗需求。要切实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监督与考核,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指导与督查,在督查中发现医疗机构血液净化中心(室)不符合规定、存在医疗安全隐 患的,应立即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责令其暂停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各 地要加强血液净化质量控制工作,建立健全质控组织体系和制度,对辖区内血 液净化中心(室)的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评估与检查指导,促进血液净化质量 的持续改进。 原省卫生厅《江苏省血液净化技术管理规范(试行)》(苏卫医﹝2010﹞ 6号)自此文下发之日起废止。 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4年10月17日 抄送:无锡市医管中心,省医院协会、省肾脏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江苏省血液净化技术管理规范(2014版)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3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血液成分制备是用离心分离、照射、过滤及光化学等方法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品等。 血液成分制备的一般要求: 3.1.1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要求 3.1.1.1 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应整洁卫生,定期有效消毒。 3.1.1.2 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可在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3.1.1.3 开放系统制备血液成分,整体须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Ⅱ类环境、局部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Ⅰ类环境中进行。 3.1.1.4 辐照室的环境,须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要求。 3.1.1.5 血液成分制备环境温度应满足冷链的要求。血液成分制备应尽可能缩短室温条件下的制备时间,以确保血液成分制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1.2 血液成分制备的设备要求 3.1.2.1 血液成分制备所涉及的设备应与相应工作匹配,其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3.1.2.2 血液成分制备的关键设备,必须建立设备档案;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惟一性标签及状态标记,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3.1.3 血液成分制备的物料要求 3.1.3.1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3.1.3.2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确认。 3.1.3.3 使用物料前,必须检查物料的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对不合格物料,进行有效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3.1.4 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的审核确认 开展新的血液成分制品制备前或原血液成分制品制备条件发生改变时,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需进行确认。 3.1.5 血液成分制备前的血液要求 3.1.5.1 血液接收时,须核对血液数量,检查血液外观、血袋标签及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记录等内容,确认符合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进行成分制备。 3.1.5.2 用于制备手工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血液应采集顺利、无凝血。

血液净化

血液净化 血透室吕元桑 一.血液净化的概念:血液净化疗法是指应用各种不同的血液净化技术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及血中的代谢废物、毒物、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等致病性物质,同时补充人体所需的电解质和碱基,以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的一种治疗方法。血液净化疗法主要包括血液透析(HD)、血液滤过(HF)、血液透析滤过(HDF)、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血液灌流(HP)、血浆置换(PE)、免疫吸附(IA)、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及腹膜透析(PD)。 二.设施配备及其要求: 1.一般设施配备 (1)双路供电系统及稳定电源 (2)机器电源和照明电源应分开安装 (3)中心管道氧气供给,负压吸引 (4)专供透析中心用的进水通路 (5) 抢救车及药物、心电监护仪、输液泵、除颤器、简易呼吸器 (6) 有条件的净化中心可配备呼吸机 2.特殊设施配备 (1)血液透析机 (2)水处理系统 (3) 透析液 (4)透析器 三.血液透析机按其功能分为三大系统:循环控制系统、透析液供给系统、超滤控制系统。 1.血液透析机之循环控制系统 (1)血泵 (2)动、静脉壶

(3)肝素泵 (4)动、静脉压力监测器 (5)空气探测器和静脉夹 2.血液透析机之透析液供给系统 (1) 从反渗水进入透析机到透析液进入透析器之前旁路阀为止这段距离 (2)分为反渗水预处理、透析液配比和透析液监控三部分 (3) 透析液的配制由A液泵、B液泵、反渗水进水泵,将A液、B液和反渗水按一定比 例泵入混合室形成最终的透析液 (4)透析液电导度主要反映钠离子浓度 (5)漏血报警装置位于透析液流出道上 3.血液透析机之超滤控制系统 (1)超滤的准确性是衡量透析机性能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 (2)超滤液的产生是通过跨膜压来实现的分为压力超滤和容量超滤(压力超滤是通过控制透析液的负压,直接改变跨膜压的大小,从而产生相应的超滤量。容量超滤是通过超滤泵直接抽取所需的超滤量,而跨膜压的大小则随透析液负压的改变而变化) 四.水处理系统:水处理系统可提供满足透析要求的透析用水,其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透析患者因水质造成的各种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它是由反渗机前处理装置 ( 砂滤、软化、活性炭吸附、纱芯滤过 ) 、反渗机、反渗机后装置组成。水处理的基本流程为:自来水→加压泵→砂滤→炭滤→软化→纱滤→反渗机反渗→贮水器→加压泵→紫外线消毒→透析机。 1.反渗机前装置 砂滤滤过悬浮在水中杂质,如泥土、细菌和金属复合物 软化硬水在钠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中通过时,钙、镁离子与树脂结合,去除了水中的钙、镁离子,使硬水变成软水 活性炭吸附主要吸附游离氯和氯胺,这两种物质反渗膜亦无法清除 纱芯滤过去除水中的细菌或活性炭罐脱下的颗粒。 2.反渗机

血液净化SOP简版

血液净化S O P简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CRRT-SOP简化版-不同疾病状态CRRT规范 一、CRRT指征: 1.液体过负荷-保持水平衡 2.代谢产物堆积(氮质血症)-清除代谢产物 3.严重的酸碱/电解质失衡-恢复电解质/酸碱失衡 4.容量治疗受限-营养支持,补充胶体 5.严重的组织器官水肿 6.炎症反应-清除或吸附炎症介质 7.中毒-清除毒物或药物 8.恶性高热-降温 二、不同疾病时的CRRT: 1.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循环动力学不稳定或其他严重疾病时: 1).模式:CVVHDF 2).血泵速度:引血时:80mL/h;正式开始后:150-200mL/h 3).剂量: 透析液速度:2000ml/h 置换液速度:35mL/kg·h 标准体重:男性=(身高cm-80)×70﹪;女性=(身高cm-70)×60﹪ 4).前/后稀释:常规选择后稀释。若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管路不通畅、进行无抗 凝RRT等情况时,为延长滤器使用寿命可选用前稀释。 后稀释时必须FF<30%

后稀释FF=(置换流速+除水速度)/[血流速度×(1-HCT)×60] 5).抗凝及抗凝监测:见后。 6).监测指标及频率:根据合并疾病不同,监测生命体征、肾功能及内环境情况 的同时应着重监测血流动力学及相关脏器功能情况。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应进行PiCCO监测,并根据PiCCO监测结果应用CRRT进行第3级液体管理,每小时监测、调整1次。 液体分级管理及调整标准见后。 7).结束时机: 单次:根据液体分级管理的第一级标准确定脱水目标,单次治疗时间 应>8h。是否进行持续性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如患者病情趋于稳定,评估两次治疗间期生命体征可保持平稳,则可间断治疗;反之需持续进行。单次持续最长时间应<72h。 最终:患者最终停止CRRT治疗的标准为:①病情好转,肾功能恢复;②生命体征稳定,能承受规律透析治疗。 2.单纯急、慢性肾功能不全,不合并其他严重病理生理状态: 1).模式:CVVHD 2).血泵速度:引血时:80mL/h;正式开始后:200mL/h 3).剂量:透析液速度:2000ml/h 4).抗凝及抗凝监测:见后 5).监测指标及频率:由于为单纯肾功不全,可只监测生命体征、肾功能及内环 境情况。详见后。 6).结束时机:

血液成分制备

血液成分制备 3.1 血液成分品种 3.1.1 血液成分品种见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3.2 制备环境 3.2.1 制备环境应卫生整洁,定期消毒。 3.2.2 应尽可能以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 3.2.3 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开放系统,制备室环境应达到10000级、操作台局部应达到100级(或在超净台中进行)。 3.2.4 制备需要冷藏的血液成分时,应尽可能缩短室温下的制备时间。 3.3 设备 3.3.1 设备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3.3.2 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惟一性标识及使用状态标识,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3.4 物料 3.4.1 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3.4.2 物料质量及其生产和供应方的资质应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3.4.3 物料使用前,应检查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对不合格物料应进行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3.4.4 制备方法制备新的血液品种或制备条件发生明显改变时,应对血液制备方法进行确认。 3.5 起始血液 3.5.1 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起始血液应符合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要求。 3.5.2 起始血液的保存和运输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3.5.3 接收起始血液时,应核对数量,检查外观、血袋标签等内容,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用于血液成分制备。 3.6 制备方法

3.6.1 离心 3.6.1.1 根据所制备血液成分要求和离心机操作手册,确定离心转速、加速和减速、离心时间和温度等参数,编制离心程序。 3.6.1.2 制备血小板、粒细胞的离心温度为22±2℃。 3.6.1.3 制备其他血液成分的离心温度为4±2℃。 3.6.1.4 离心程序应经过确认,应能分离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血液成分。 3.6.1.5 对已经投入常规使用的离心程序的变更实施控制,定期检查核对,防止被非授权修改。 3.6.1.6 每批血液制备的离心记录应包括离心操作者签名和所采用的离心程序。 3.6.2 分离 3.6.2.1 离心结束后,从离心机中取出离心杯,从离心杯中取出血袋,避免振动,进行目视检查,观察离心效果、血袋及其导管有无渗漏,离心杯中有无血迹,如有破损应查找渗漏点。血袋破漏的,应作消毒和报废处理。 3.6.2.2 将血袋置于分浆夹或血液分离机。将不同分层的血液成分转移至密闭系统的转移联袋中,以最大限度收集目的成分(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并且使不需要的其他成分的残留量最小的方式进行分离和转移。 3.6.3 速冻 3.6.3.1 速冻是保存凝血因子Ⅷ的关键加工步骤,冷冻速率和血浆中心温度是2个关键参数。 3.6.3.2 应当使用专用设备,按操作说明书进行冷冻操作。 3.6.3.3 应当将拟速冻的血袋逐袋平放,而不应重叠堆放。 3.6.3.4 应当将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快速冻结,最好在60 min内将血浆中心温度降至-30℃以下。 3.7 标识 3.7.1 使用联袋制备时,在原袋和转移袋分离之前,应当检查每个血袋上献血条码的一致性。宜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核对,以避免人为差错。 3.7.2 需要连接新的血袋(过滤、分装等)时,应当保证每一血袋献血条码一致。宜采用按需打印方式产生标签,粘贴完毕,经计算机系统核对无误后,才给予断离。

ICU血液净化指南

ICU中血液净化的应用指南 血液净化(blood purification)技术指各种连续或间断清除体内过多水分、溶质方法的总称,该技术是在肾脏替代治疗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血液净化方法有肾脏替代治疗、血液灌流、免疫吸附、内毒素吸附和血浆置换等。每一 种血液净化方式都各有特点,且各适用于不同疾病或不同疾病状态。本指南仅对ICU中应用最多的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RRT)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血液净化概念和常见种类 上世纪70年代末,RRT主要用于治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着技术不 断发展,近30年, RRT已用于全身过度炎症反应(如严重创伤、重症急性胰腺 炎等)、脓毒血症、中毒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的救治。另外,对重症患者 并发的特殊情况,如严重电解质紊乱、过高热等, RRT也能显示良好疗效。 RRT在重症患者救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ICU医师应予掌握的基本技术。基于此,国内ICU有关专家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制定本指南。 制定本指南的意义 循证医学证据按照Delphi 分级标准(见表1)。循证医学证据时间跨度为1999年1月至2009年3月;数据主要来自Medline、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views (EBMR)、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LWW)和万方数据库等4个数据库。主题词采用以下几个:①hemofiltration;②dialysis;③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④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⑤critical illness;⑥acute renal failure

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第一章血液制品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血液制品是指从人类血液提取的任何治疗物质,包括全血、血液成分和血浆源医药产品。目前,血液是一种稀缺资源,血液制品资源有限,虽进行严格检测,但仍具有传播疾病的风险,不当输注血液制品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针对目前血液制品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以下血液制品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应用指征 血液制品限用于有生命危险或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其它手段、方法不可替代的患者。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注血液制品,如治疗或预防血液成分的减少或丢失,应尽量选用血液制品替代物。 二、血液制品的选择 夺适;年龄较大的儿童,应当尽量选择多种亚型相配,根据患者的需求,合理选择血液制品的种类。选择血液制品时,要保障来源合法性。安全的血液制品来自无偿献血者和国家法定的采、供血机构。商业来源的血液制品传播疾病的风险最高。 三、避免输注血液制品的不良反应 在输注血液制品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输注情况,避免可能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并做好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第二章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管理 一、管理要求

(一)全血及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管理要求。 设立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做好以下管理工作: 1、来源管理。 临床治疗所使用的全血及血液成分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医疗机构开展的患者自体储血、自体输血除外)。输注前经过输血相容性检测,确定与受血者相容。因应急用血需要临时采集血液时,必须遵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 2、程序管理。 制定包括全血及血液成分库存管理(包括用血计划、入库、复核、保存等),患者用血需求评估,输血治疗告知程序,输血前实验室检查,输血申请(包括血液成分选择,填写申请,血样采集,输血科接收并审核等),输血相容性检测,全血及血液成分的发放,临床输注管理(包括核对、输注、监测等),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评估及处理,输血治疗效果评估等临床用血各阶段的操作程序。 3、人员管理。 输血相关医技人员应掌握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以及其它血液替代品或相关药物等。临床输血相关的医护人员要详细核对患者与血液制品的相关信息,确保输血安全。 4、临床用血分级管理。 (1)根据本医疗机构特点,制定不同级别临床医师的申请用血量权

血液制剂使用规范

血液制剂使用规范 血液制剂是指从人类血液提取的任何治疗物质,包括全血、血液成分和血浆源医药产品。目前,血液是一种稀缺资源,血液制剂资源有限,虽进行严格检测,但仍具有传播疾病的风险,不当输注血液制剂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针对目前血液制剂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以下血液制剂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一、血液制剂使用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应用指征 血液制剂限用于有生命危险或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其它手段、方法不可替代的患者。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注血液制剂,如治疗或预防血液成分的减少或丢失,应尽量选用血液制剂替代物。 (二)血液制剂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需求,合理选择血液制剂的种类。选择血液制剂时,要保障来源合法性。安全的血液制剂来自无偿献血者和国家法定的采、供血机构。商业来源的血液制剂传播疾病的风险最高。 (三)避免输注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 在输注血液制剂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输注情况,避免可能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并做好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二、血液制剂的管理制度 (一)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应当加强血液制剂临床应用的管理,并促进、指导、监督血液制剂临床合理使用。 (二)将血液制剂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三)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和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要履行职责,开展合理应用血液制剂的培训与教育,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合理使用血液制剂的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四)全血及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管理要求。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做好以下管理工作: 1.来源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治疗所使用的全血及血液成分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医疗机构开展的患者自体储血、自体输血除外)。输注前经过输血相容性检测,确定与受血者相容。医疗机构因应急用血需要临时采集血液时,必须遵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 2.程序管理 制定包括全血及血液成分库存管理(包括用血计划、入库、复核、保存等)、患者用血需求评估、输血治疗告知程序、输血前实验室检查、输血申请(包括血液成分选择,填写申请,血样采集,输血科接收并审核等)、输血相容性检测、全血及血液成分的发放、临床输注管理(包括核对、输注、监测等)、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评估及处理、输血治疗效果评估等临床用血各阶段的操作程序。 3.人员管理 输血相关医技人员应掌握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以及其它血液替代品或相关药物等。临床输血相关的医护人员要详细核对患者与血液制剂的相关信息,确保输血安全。 4.临床用血分级管理 (1)根据本医疗机构特点,制定不同级别临床医师的申请用血量权限。 (2)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含)的临床医师负责签发输血申请单。 (3)一次临床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需经输血科(血库)医师会诊,由用血科室主任和输血科(血库)会诊医师签名后报医务处(科)批准。 (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高于上条所列权限使用全血及血液成分,并严格记录救治过程。 (五)血浆源医药产品的管理要求。 1. 来源管理 (1)为保证我院使用的血浆源医药产品的质量,凡在我院使用的血浆源医药产品,其

血液净化SOP简版汇总

CRRT-SOP简化版-不同疾病状态CRRT规范 一、C RRT指征: 1.液体过负荷-保持水平衡 2.代谢产物堆积(氮质血症)-清除代谢产物 3.严重的酸碱/电解质失衡-恢复电解质/酸碱失衡 4.容量治疗受限-营养支持,补充胶体 5.严重的组织器官水肿 6.炎症反应-清除或吸附炎症介质 7.中毒-清除毒物或药物 8.恶性高热-降温 二、不同疾病时的CRRT: 1. 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循环动力学不稳定或其他严重疾病时: 1). 模式:CVVHDF 2). 血泵速度:引血时:80mL/h;正式开始后:150-200 mL/h 3). 剂量: 透析液速度:2000ml/h 置换液速度:35mL/kg·h 标准体重:男性=(身高cm-80)×70﹪;女性=(身高cm-70)×60﹪ 4). 前/后稀释:常规选择后稀释。若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管路不通畅、进行无抗凝RRT等 情况时,为延长滤器使用寿命可选用前稀释。 后稀释时必须FF<30% 后稀释FF=(置换流速+除水速度)/ [血流速度×(1-HCT) ×60] 5). 抗凝及抗凝监测:见后。 6). 监测指标及频率:根据合并疾病不同,监测生命体征、肾功能及内环境情况的同时应着 重监测血流动力学及相关脏器功能情况。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应进行PiCCO监测,并根据PiCCO监测结果应用CRRT进行第3级液体管理,每小时监测、调整1次。 液体分级管理及调整标准见后。 7). 结束时机: 单次:根据液体分级管理的第一级标准确定脱水目标,单次治疗时间应>8h。是否进行持续性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如患者病情趋于稳定,评估两次治疗间期生命体征可保持平稳,则可间断治疗;反之需持续进行。单次持续最长时间应<72h。 最终:患者最终停止CRRT治疗的标准为:①病情好转,肾功能恢复;②生命体征稳定,能承受规律透析治疗。 2. 单纯急、慢性肾功能不全,不合并其他严重病理生理状态: 1). 模式:CVVHD 2). 血泵速度:引血时:80mL/h;正式开始后:200 mL/h 3). 剂量:透析液速度:2000ml/h 4). 抗凝及抗凝监测:见后 5). 监测指标及频率:由于为单纯肾功不全,可只监测生命体征、肾功能及内环境情况。详 见后。 6). 结束时机: 单次:液体出入量达平衡,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恢复正常范围。 最终:肾功能恢复或可开始进行规律透析。

血液成分的制备

血液成分的制备 邱艳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 一、血液成分的制备 (一)血液成分的制备原理 人体血液经过抗凝处理后称为全血,全血离心后主要分为三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血浆层、白膜层和红细胞层。血浆层主要包含血浆、水、蛋白质、盐类和各种离子等;白膜层主要包括富含血小板区、富含淋巴细胞区、富含单核细胞区和富含粒细胞区,这些有形细胞比重接近,因此聚集在白膜层;红细胞层可简单分为年轻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由于二者处于红细胞的不同生长时期,因此比重略有差别。根据全血离心后分层的原理,可以将各层中不同的血液成分分离、制备成成分血,这样就可以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满足患者对不同成分血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二)血液成分的分离策略 目前血液成分的分离策略主要有离机血液成分分离和联机血液成分分离。离机分离策略在血液成分的制备过程中不需要献血者同步参与,先将从献血者身上采集到的全血放入无菌袋,然后再进一步离心、分离为成分血;而联机分离策略要求献血者必须配合医务工作者,同步参与血液成分制备,即一边采集献血者的全血,一边分离成分血。 (三)血液成分的分离方法 1、离机血液成分分离 离机血液成分分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采集到的全血放入无菌多连袋中,离心后用手工方法将其分为不同的成分血。其优点是比较经济,操作简单。但也有下列缺点:(1)重复性较差;(2)去血小板血浆(PPP)、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和浓缩血小板(PC)制品中易污染其他细胞;(3)必须配备血袋封口机;(4)对血液成分的重量无法设立对照和记录;(5)制备浓缩血小板较为困难;(6)无法进行标准化和条行码识别处理。 另一种方法是将采集到的血液放入无菌多连袋,离心后用自动血液分离机将其分离并装入别的

成分输血

常用血液成分一览表(品名,规格,性质,适应症,剂量与用法 ) 品名 1红细胞悬液 2浓缩红细胞 3洗涤红细胞 4冷沉淀 5新鲜冰冻血浆6普通冰冻血浆7少白细胞红细胞8机采血小板规格 1 1u/袋 2 1u/袋 3 1u/袋 4 1u/袋(20-30mL)或依临床需要的规格制备 5 每袋200mL 100mL 50mL 25mL 四种规格6每袋 200mL 100mL 50mL 25mL 四种规格 7 1u/袋 8 机采法:一个治疗量/袋 (200mL) 性质 1红细胞悬液 200mL全血去除90%以上血浆后加适量添加液(氯化钠、腺嘌呤、葡萄糖、甘露醇)制成。 2浓缩红细胞:一个单位含200mL全血中全部红细胞,30mL左右血浆,Hct0.75±0.05,携氧能力同全血,容量仅为全血的1/2--2/3。 3洗涤红细胞:1个单位含200mL全血中70%的红细胞(60-70mL)及生理盐水50mL。该制品去除了80%以上的白细胞和99%的血浆,也去除了钾、氨、乳酸、抗凝剂和微小凝块。 4冷沉淀:200mL新鲜冰冻血浆制备1个单位。其中含凝白因子Ⅷ和因子Ⅷ约100u,纤维蛋白原250mg,还有丰富的纤维结合蛋白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5新鲜冰冻血浆:每袋除血小板外含全部凝血因子,其浓度与新鲜全血相似,200mL本制品含血浆蛋白60-80g/L 纤维蛋白原2-4g/L 6 普通冰冻血浆:除缺乏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Ⅴ和Ⅷ外,其余成份同新鲜冰冻血浆。 7少白细胞红细胞: 1个单位由200mL全血制备,含红细胞60-80mL,适量添加液,离心去除约70%的白细胞。 8机采血小板:机采法:一个治疗量约处理全血量3500mL,平均含血小板3.0*10的11次方个,混入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少,产品纯度高。 适应症 1各种慢性贫血;急性出血或手术失血。因血浆基本移出,故输血反应较少。 2心、肾功能不全者输血;小儿、老人、及孕娠期输血 3 ①输全血或血浆发生过敏反应或发仍贿 ②高钾血症;肝、肾功能障碍 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①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

成份输血及临床应用

成份输血及临床应用 一全血输注及不良反应 (一)输血的历史 我国古代的“滴血认亲”(大宋提刑官) 18世纪初,Blundell给大出血产妇人的血液,并获成功 1900年Landstainer发现了ABO血型系统,使输血得以完善 二次世界大战输血治疗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输血的误区及不良反应 1、误区 由于近代医学史中输血治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人们错把输血误认为是一种的治疗,“返老还童”、“吸血鬼”的神话,使人们错把输血当成“营养品”、“保险血”、“安慰剂”当作一种奢侈的治疗方法。 2、不良反应 (1)发热反应: 症状:输血后15~60分钟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皮肤潮红、持续15~60分钟好转。 原因:①致热原↓②多次妊娠女性,多次反复输血者。粒细胞,血小板→同种异体抗体 抗体→内热原释放 处理:降温、抗体

(2)过敏反应 症状: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肌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咽喉水肿、过敏性休克。 原因:A过敏体质。供者血中含有患者的过敏物质,引起反应的抗体lgE。 lgE+抗原→肥大细胞脱颗粒→活性物质→毛细血管通透性↑血管扩张平滑肌痉挛。 B多次输血:血浆蛋白质→同种异型抗原→机体→抗体。 特异型lgA抗体:1人/700血浆缺乏lgA,反复输血或妊娠→抗lgA+输入lgA→过敏 同种异型特异型抗体:反复输血及血浆蛋白→同种异型抗lgA+输入lgA 治疗:荨麻疹——抗过敏 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肾上腺素、地米、间胺、气管切开或插管 警惕不能血先兆——放慢速度,观察 (3)溶血反应 症状:轻、重、缓、急,轻者如发热反应,重者占1/3,迅速休克,1/3。 A、输血中突然腰痛、头胀、胸闷、寒战、发热、恶心、呕吐、呼 吸急促、大汗、休克 B、Rbe破坏导致大量增加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及近端肾

ICU中血液净化的应用指南

I C U中血液净化的应用 指南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I C U中血液净化的应用指南(2010) ——中华医学会重症分会 血液净化(bloodpurification)技术指各种连续或间断清除体内过多水分、溶质方法的总称,该技术是在肾脏替代治疗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血液净化方法有肾脏替代治疗、血液灌流、免疫吸附、内毒素吸附和血浆置换等。每一种血液净化方式都各有特点,且各适用于不同疾病或不同疾病状态。本指南仅对ICU中应用最多的肾脏替代治疗(renalreplacementtherapy,RRT)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血液净化概念和常见种类 上世纪70年代末,RRT主要用于治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近30年,RRT已用于全身过度炎症反应(如严重创伤、重症急性胰腺炎等)、脓毒血症、中毒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的救治。另外,对重症患者并发的特殊情况,如严重电解质紊乱、过高热等,RRT也能显示良好疗效。 RRT在重症患者救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ICU医师应予掌握的基本技术。基于此,国内ICU有关专家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制定本指南。 制定本指南的意义: 循证医学证据按照Delphi分级标准(见表1)。循证医学证据时间跨度为1999年1月至2009年3月;数据主要来自Medline、Evidence-BasedMedicineReviews(EBMR)、LippincottWilliams&Wilkins(LWW)和万方数据库等4个数据库。主题词采用以下几个:①hemofiltration②dialysis③renalreplacementtherapy④continuousrenalreplacementtherapy⑤criticalillness;⑥acuterenalfailure Delphi循证医学分级标准 指导建议分 级

血液净化技术管理规范

血液净化及介入肾脏病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血液净化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技术审核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临床应用血液净化技术进行技术审核的依据,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血液净化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血液净化技术,指通过体外循环、借助各种净化装置清除体内代谢废物、血液中的毒素或毒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一系列治疗方法,以达到血液净化的目的。血液净化技术,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免疫吸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技术。 一、区域规划设置要求 开展血液净化技术的医疗机构设置应根据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人口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布局。省辖市城区每20万人口可设立1所开展血液净化技术的医疗机构,县及县级市每20~30万人口可设立1所开展血液净化技术的医疗机构。 新开展血液净化技术的医疗机构,原则上与已准入开展血液净化技术医疗机构间的直线距离大于5公里。 二、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分区布局 1、血液透析室应当包括透析治疗区、水处理区、治疗室、候诊区、接诊区、办公区、污洗间、处置间、更衣室和库房等基本功能区域。各功能区域应当合理布局,清洁区、污染区及其通

道必须区分,清洁区包括透析治疗区、治疗室、水处理区和库房等,污染区主要包括污洗间、处置间。 2、透析治疗区由若干透析单元组成。每个透析单元由一台透析机和一张透析床(椅)组成,每个透析单元面积不少于平方米,床(椅)间距不小于米。 3、血液透析室应当设置10个以上透析单元。 4、水处理区面积应为水处理机占地面积的倍以上,地面承重应符合设备要求,地面进行防水处理并设置地漏,水处理设备应避免日光直射。 5、血液透析室应设置护士站,护士站应便于对患者实施观察及技术操作。 6、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当分别在各自隔离透析治疗间或隔离透析治疗区进行专机血液透析,治疗间或者治疗区、血液透析机相互不能混用。艾滋病、开放性结核病及烈性传染病患者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要求进行集中规范管理。 (二)设施设备 1、血液透析室应当配备符合规定的透析机、水处理装置、抢救基本设备(抢救车、心电监护、除颤仪、简易呼吸器)、供氧装置、中心负压装置或可移动负压抽吸装置、双路供电系统、电子计算机网络设备和通风设备。 2、血液透析室使用的医疗设备、医疗耗材、医疗用品等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使用和管理。 3、具有较强的肾衰竭治疗工作基础和血液净化相关急、慢

血液成分

搜索答案 ]血液成分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一)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质(6.5%~8.5% )和20g低分子物质(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由于这些溶 (二)血细胞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见彩图)。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部分CO2。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只由无氧糖酵解产生;一旦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102mmHg),CO2分压低(40mmHg),血红蛋白(氧分压40mmHg,二氧化碳分压46mmHg)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46mmHg)而O2分压低(40mmHg),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150g/L,女性约105~135g/L。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为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00g/L则为缺铁性贫血。此时常伴有红细胞的直径及形态的改变,如大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9μm,小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6μm。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由于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ghost)。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素,如脂溶剂、蛇毒、溶血性细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较多,可达3%~6%。网织红细胞的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与成熟红细胞区分。用煌焦蓝作体外活体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核糖体的存在,表明网织红细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贫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贫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樗,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2、白细胞

血液制品临床使用管理规定

血液制品临床使用管理 规定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血液制品临床使用管理制度(试行) 1.血液制品使用原则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血液制品限用于有生命危险或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其它手段、方法不可替代的患者。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注血液制品,如治疗或预防血液成分的减少或丢失,应尽量选用血液制品替代物。 合理选择血液制品的种类。选择血液制品时,要保障来源合法性。禁止使用商业及其他来源的血液制品。 在输注血液制品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输注情况,避免可能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并做好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2.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管理 全血及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管理 2.1.1医院领导、医务部、输血科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做好全血及血液成分的管理工作。 2.1.2本院临床治疗所使用的全血及血液成分均由湖南省卫生厅指定的血站供给(本院开展的患者自体储血、自体输血除外)。输注前需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确定与受血者相容。因应急用血需要临时采集血液时,必须遵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2.1.3输血科制定包括全血及血液成分库存管理(包括用血计划、入库、复核、保存等),患者用血需求评估,输血治疗告知程序,输血前实验室检查,输血申请(包括血液成分选择,填写申请,血样采集,输血科接收并审核等),输血相容性检测,全血及血液成分的发放,临床输注管理(包括核对、

输注、监测等),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评估及处理,输血治疗效果评估等临床用血各阶段的操作程序。 2.1.4输血相关医技人员应掌握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以及其它血液替代品或相关药物等。与临床输血相关的医护人员要详细核对患者与血液制品的相关信息,确保输血安全。 2.1.5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用血实行分级管理。 2.1.5.1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主治及主治以上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2.1.5.2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主治及主治以上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主任或副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2.1.5.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主治及主治以上医师提出申请,科主任或副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批准,方可备血。 2.1.5.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高于上述所列权限使用全血及血液成分,并在病历中严格记录救治过程。 血浆源医药产品的临床应用管理 2.2.1医院领导、医务部、药学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做好血浆源医药产品的管理工作。 2.2.2医院必须使用经国家审批的血浆源医药产品。药库设置血浆源医药产品药品待验区、合格区、不合格区,且应严格划分。需仔细检查检验报告书,进口者还需查验进口药品注册证及审批签发的报告。入库药品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贮存。

中国血液透析充分性临床实践指南

中国血液透析充分性临床实践指南 我国尿毒症防治形势严峻,据全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数据,截至2014 年底我国在透血液透析者近34 万。但根据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我国慢性肾脏病(CKD)患者 1.2 亿,其中 3 期以上CKD 患者1900 余万,糖尿病患者1. 1 亿,高血压患者 2.5 亿。 因此,随着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数据将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必将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率、获得卫生经济学最佳化,已经成为政府与广大血液净化学者共同关心的重要内容。 自2010 年颁布《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 版)》以来,国家肾病学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血液透析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结果显示我国血液透析的整体治疗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血液透析充分性的检测及其达标率亟待提升。 因此,以循证医学结果为依据,参考相关国际指南,在对《血液净化标准作规程(2010 版)》中透析充分性部分加以细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血液透析充分性临床实践指南。旨在立足现实可行并指导临床实践的原则,给予临床一线工作者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我国血液透析充分性的提高。

血液透析充分性是指通过血液透析能有效地清除尿毒症患者体内潴留水分和尿毒症毒素,各种并发症得以有效控制,透析过程中患者感觉舒适,患者具有较好的生存质量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虽然每次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好坏能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长期生存率,部分客观数据或指标可以反映长期透析质量水平,并预测患者未来不良预后。 但既往血液透析充分性评价更多关注单次透析的过程,如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超滤脱水,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长期生存率的主要并发症控制关注不足。为此,本指南加人了血液透析患者的医疗质量指标及标准的参数,希望更好地推动血液透析长期医疗质量的提升。 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医保等基础条件不一,而血液透析医疗质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临床医生在参照本指南时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本指南也将不断进行完善与更新,以更好地为血液透析医护人员提供指导,更好地服务血液透析患者。 单次血液透析充分性评价指标与标准 推荐单次血液透析的尿素清除率:单室尿素清除率(spKt/V)≥ 1.2;尿素下降率(URR)≥ 65%;尿素清除率监测频率:推荐每 3 个月 1 次,建议每月 1 次。 (一)血液透析充分性的指标及其计算与血液样本采集 1.血液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清除率:代表小分子溶质清除水平,常用指标为spKt/V 或URR;β2- 微球蛋白(β2-MG)清除率:代表中分子毒素清除水平。 2.spKt/V 的测定方法:采集透前、透后患者血液样本,获得尿素氮数据,然后根据治疗时间、尿素分布容积以及超滤量来计算Kt/V 的方法,常用为Daugirdas 单室模型公式:Kt/V =-In(R- 0.008t)+(4- 3.5R)x?BW/BW,R 为透后尿素氮/ 透前尿素氮,t 为治疗时间,?BW 为超滤量,BW 为透后体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