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议宋代纸币制度及对当前借鉴意义

浅议宋代纸币制度及对当前借鉴意义

浅议宋代纸币制度及对当前借鉴意义
浅议宋代纸币制度及对当前借鉴意义

浅议宋代纸币制度及对当前借鉴意义

摘要

我国最早的纸币产生于宋代。随着纸币的产生,出现了纸币的发行和管理办法,以及探讨纸币流通的理论。宋代采取的是钱楮并用的兑换纸币,它的纸币发行和纸币管理理论自然是在钱楮并用的背景下的,并非现代的纸币理论。但与金属铸币完全脱钩的现代纸币是从兑换纸币发展而来的,所以,考察宋代的纸币理论可以对现代纸币制度形成一些思考。因此,笔者参考了相关的文献,详细的讨论了宋代纸币流通和管理制度,从中总结了宋代发行纸币和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和教训,并对目前制定货币政策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宋代;交子;纸币发行;称提之术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并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时期的交子被公认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产生发展与当时经济状况有关。唐宋时期, 商贸活动十分发达,贸易范围广大,交易额度也随之迅速上升,客观要求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之相匹配。而唐朝以来产生的钱荒一直延续到宋,且北宋民间藏币蔚然成风,加剧了钱荒严重性。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金属货币的短缺滞后促使新型货币的诞生。

五代时, 四川地区曾经推行过铁钱。为解决铜钱使用紧张问题,北宋政府在此地大量发行铁钱。但铁钱价值低廉,携带不便,对四川商人而言则增加了运营成本,阻碍了本地的商业发展和商品交流。因此,纸币首创于四川并不偶然。加上宋朝承袭百年动乱之余,长期受外族军事上的威胁,军费开支庞大,财政极为困难,急欲寻找财源,交子的出现正中下怀。

纸币的流通大大缓解了财政需求,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同时,宋朝官员通过对当时经济的考察,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来稳定纸币币值和信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确实维持了交子币值的相对稳定。但众所周知,国家的货币政策是国家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它必须符合商品经济的市场规律。宋朝的货币经济政策不是以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为杠杆,而是以政府政治行为为基础,并通过财政运作来实现目的的一种经济手段。这种国家垄断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由兑换纸币变成了不兑换纸币,政府此时运用发行纸币的方法来

筹集军饷和补充国库,导致了纸币的泛滥,最终带来严重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并退出历史舞台。

本文的意义就在于详细的探讨宋朝的纸币制度,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当代的信用货币制度提出建议。

二、宋代纸币发行和管理的制度

(一)、设置兑换准备金的必要性以及准备金的比例问题。

宋代, 纸币的发行准备金一般被称为“本钱”、“交子本钱”或“见(现)钱”,其构成则为铁钱。在宋政府设立益州交子务,官营交子之前,民间就已经常有“行交子而伤本钱”、“侵欺贫民”、“争讼数起”[1]的事情发生。这样的事实, 自然会启发宋政府, 使其从中悟出想要推行交子,必须储备本钱以为支撑的道理。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交子之法,以方寸之纸,飞钱致远,然不积本钱,亦不得以空文行。”[2]即只有在设置兑换准备金,保证交子的兑换的前提下,交子才能进人流通领域行使货币的职能。南宋时,政府以“官无本钱,民何以信”为指导思想,也很重视纸币发行准备全间题。宋人这种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具有内在价值的金属货币的长期使用,人们完全有理由对仅由方寸之纸制成的交子的货币职能表示怀疑。所以,只有当交子能够与金属货币相兑换,成为金属货币的代表出现时,才可以“飞钱致远”,满足人们交换需要。

四川官交子实行的并非全额准备金制度,而是部分准备金制度。政府每界发行交子125万缗,备本钱36万缗[3],故其发行准备金比例为发行额的28%。事实证明, 这一比例能够保证信用货币制度的正常运行。应当指出,上述30%左右的纸币发行准备金不可看死,它实为一个具有很大弹性的可变量。而且,该准备金当由铁钱构成。由于宋代四川因传统, 被宋政府划定为铁钱流通区,产生于铁钱充作流通手段“厚重难用”弊端的宋代纸币,作为铁钱的代表符号,自然得以铁钱充当自己的发行准备金。当纸币的行用地拓展到陕西等地后,作为一般的原则,纸币的发行准备金仍应视为铁钱。只是由于陕西等地是铜,铁钱混合流通区,或是比较单一的铜钱流通区,纸币发行准备金构成在各地势必要因地制宜,作些调整变易。

北宋的周行已,最早从理论上探讨了设置部分准备金制度的可能性。他认为,国家在发行纸币时可获得“三一之利”,“盖必有水火之失、盗贼之虞、往来之积常居其一, 是以岁出交子,公据,常以二分之实,可为三分之用”[4]。意即每界都有三分之一数额的纸币,由于上述三个原因,不能被兑换为金属货币,所以政府只要设置相当于发行额三分之二的准备

金, 就足以回笼纸币。

另外,宋代政府采用部分准备金的措施,还因为纸币印发与其兑现均是交错而为,印发之时收纳铸币,兑现之时付出铸币,但兑现并不是非常时期的挤兑,铸币有出有进,收付之间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铸币余额可为支撑纸币的发行准备金。况且, 整个宋代,政府一直为钱荒所困, 客观上也无力采行全额准备措施。尤其到了南宋时期,这种部分准备金制度实际上已经渐渐名存实亡,南宋政府迫于压力滥发纸币,而当时受铜产量和人们藏币的影响,纸币已经不可能兑现,一些研究人员也称此期的纸币为不可兑现的发行制度。

(二)纸币发行的期限

最初的私交子并没有什么“界”的划分。后来,随着交子铺信誉的破坏,交子不能随时兑换为现钱。于是政府规定:交子的流通必须限制在一定的期限内,届时必须利用现钱或新交子来回收旧交子。交子收归官营后, 分界发行的方法也随之沿续下来。在信用货币的管理中,界限的划分可以保证纸币的按期兑换。而当信用货币沦为不兑换纸币后,界限划分则起着限制纸币发行量、鉴别纸币伪造情况的作用。所以宋人一般都反对不立界限的纸币发行或几界并用。如南宋哀甫所谈货币发行“四戒”中有“两戒”与界限有关。他认为,纸币发行“一戒新旧三界并用;……四戒新会不立界限”。

关于每届的年限, 从历史文献看略有分歧。《宋史·食货志》中有“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可见这里说的是三年一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有“四川钱引,旧成都十六户主之。天圣元年冬, 始置官交子务。每四年两界, 印给一百二十万。”书中另有“自天圣立川交子法, 每再岁一易。”《宋朝事实》也是两年一界。到了南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六中有“庆元四年(1198)冬,丁端叔自四川茶马代还,入见言:川交子二年一兑,每引纳贯头钱八十文足,民甚苦之。今计所多算财,每请界展一年,永为定制…明年春有旨许之…嘉泰二年(1202)盖复以二年一兑,盖军晌所仰,可复展矣。”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每届大致为两年或三年,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分界发行办法在当时确有它的积极作用,通过发行检查可以发现上界旧纸币是否有民间伪造或经管人员额外非法增发行为。同时,分界发行杜绝了交子的发行者利用种种原因和借口拖延和拒绝兑现,可以树立交子的信用。另外分界发行还可以防止交子长期使用,磨损折叠多造成的票面模糊,滋生诈伪。最后,对宋朝政府而言,收兑交子时,每贯收取3%的纸墨手续费,也就是每贯30文的手续费,这也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三)每届发行量的限制

关于宋代纸币的发行限额问题,大多数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虽有些细节上的差异,但均认可了宋代政府官交子在条律上存在数量上的限额,但实际发行中并非如此。在《宋史·食货志》、《文献通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楮币谱》等中均有记录,为1256340贯。但为何宋代要将每届发行额定于此?彭信威先生认为所谓的“百二十余万缗”并非每年的实数,只是最高的限额,“如果请领的人不多,发行数就达不到限额”。由于后来用交子,钱引和会子来充当军饷和补充国库,发行量都要大于上述规定了。下面的两表[5]是北宋交子和后来的钱引、会子的发行情况:

表一:北宋交子的发行情况[5]

表二:宋朝后期钱引和会子的发行情况[5](万贯)

表一中给的数据只到了崇宁元年,在这之前80年的时间里,交子的发行量并不大,交子价值的比较稳定,为民树立了良好的信誉。百姓用交子从事市场贸易, 用交子交纳租税。宋徽宗时,由于与西夏连绵不断的战争,军费开支日趋庞大,同时以徽宗、蔡京、童贯为首的统治集团竞为奢靡,聚敛财富,几年就将国库挥霍一空。政府用增印纸币的办法来解决前述问题。大观元年(1107),发行四十三界交子,达到2694万贯。至此,“引法大坏, 每兑界,以四引而易其一,蔡京患之。”[6]一贯交子本来应该值1000文铁钱,此时仅仅几文钱,尚不足以支付30文的手续费。至此,交子信誉尽失。

大观元年(1107),宋徽宗进行币制调整,“诏改四川交子务为钱引务”。钱引代替交子来实现纸币的功能。大观三年(1109),成都发行了四十四界钱引。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里, 每界钱引的发放量控制在500万贯左右,四川钱引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南宋初。

从表二来看,从乾道五年起,有了会子和钱引两种纸币一起发行。此时,政府发行纸币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财政上的需要。正如宋高宗所说:“行会子诚不得已,他时若省得

养兵,尽取消会子”。南宋偏安江左,铜产量减少,每年只能铸造铜钱约十万贯,比北宋大大减少,又不能禁止铜钱销熔,私铸和外流,只能靠发行纸币来解决通货问题。同时,这些铜钱不是直接进入流通领域,而是作为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存进国库。“国家故事,诸监所铸钱悉入于王府,岁出其奇羡,给之三司,方流布与天下”[7]。铸钱监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 宋神宗元丰三年东南诸钱监生产了434万贯铜钱,占当年铸钱总额的85.7%,这些钱被直接纳入国库, 就是说政府财政每年要占新铸钱的绝大部分。

总结一下,在北宋时期交子的发行比较稳定,只是到了徽宗才突然滥发,导致了交子的破灭。而南宋仅仅有二三十年稳定的纸币发行,由于战事需要和铜币的缺乏,后来的纸币一直在贬值之中,发行量也远远超出商品流通中的需求。

(四)维持纸币币值的措施

历史证明,官交子的发行管理办法和政策,基本上符合早起兑换纸币的流动规律,是比较正确的。文献记载从天圣二年发行第一届官交子,到哲宗时期(1086-1100)交子币值都比较稳定。在神宗、哲宗时期,交子贬值的幅度亦只有10%左右,只有在徽宗、崇宁、大观年间大量滥发交子,致使交子彻底贬值如同废纸,才不能流通。大观三年(1109)被迫改弦更张,改交子为钱引,重新按天圣旧法,恢复每届发行125万贯,准备本金50万贯,纸币又得到稳定。

在长期的纸币管理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丰富的不兑换纸币管理思想。

(1)为对有关纸币发行量理论的认识

南宋初年,四川转运史赵开发现“褚多则轻”,即纸币发行量过多,会使其单位币值下降,从而降低纸币的购买力。后来,宋孝宗进一步完善了这种观点,指出,“纸币少则重, 多则轻”,即纸币发行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其币位的高低。正是在此基础上,宋孝宗为减少流通领城内纸币数量做了许多努力,使得当时日趋贬损的会子价值逐渐稳定下来,甚至出现了“褚币重于黄金”的现象。继宋孝宗后,袁燮的纸币发行量理论已经抛弃了传统的模糊的轻重概念,指出了纸币发行量大小与其自身命运间的关系。他说:“盖褚之为物也,多则贱,少则贵,收之则少矣;贱则壅,贵则通,收之则通矣。”[8]有必要指出,这里的“贱则壅”是指纸币贬值后,不被人们取信使用,因而不能顺畅地进行流通的现象,与现代的通货膨胀刺激货币流通的观点并不矛盾。

(2)“称提之术”

关于“称提”的含义,国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从“称提”本身的字义上看,“称”是对一件物品进行称量,侧定物的轻重。“提”,引起,携带前进,引之向上谓之“提”,因此,

“提”有使某物自下而上提起之意。总的来看“称提”的本义就是衡量提高。

在宋代,“称提”一词最初并非用来分析纸币问题, 而是指在“铁钱太轻”时,设法“称提铁钱稍重,物价稍轻”。既提高已经贬损的铁钱购买力,从而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后来,北宋末年的周行己开始利用“称提”概念分析纸币问题。到了南宋,更多的人开始将“称提”同纸币问题联系起来。从沈该的“至论折阅称提之说”中可以看出“称提”与“折阅”是直接相关的,只有纸币发生了折阅现象,才会有“称提”之说的产生。因此,在纸币管理中,“称提”就是使已经贬损的纸币价值得到提高。而“称提之术”则是用以提高纸币价位的一系列措施。下面介绍主要的几种方法:

(2.1)以金属货币、实物、茶盐钞引回笼纸币

南宋前期,人们经常利用金属货币来回收、称提纸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曾得到宋高宗赞许的沈该“称提之说”的主要内容就是“但得官中有钱百万缗,遇交子减价则用钱自买, 方得无弊”[9]。南宋中期以后,纸币的发行量日趋庞大,铜钱的数量则由于“钱荒”局面的严重而急剧减少,因此利用金属货币回收纸币,已无异于杯水车薪。南宋后期,为了减少财政支出,统治者已开始避免使用这一称提之术。

绍兴三十一年,高宗下诏,命令有关机构利用茶、盐等实物回收纸币“阴助称提”,这一措施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就连认为纸币“断无可称提之理”的许衡,也把“以实货收虚券”,作为挽救纸币危机的灵丹妙药,至于统治者将茶盐钞引等有价证券用于称提之术中,其实质仍是以茶、盐的实际生产量为基础的,与实物称提没有本质区别。

(2.2)以度牒和官诰来回收纸币

度牒是官府发给僧尼证明身份的文件,可以使持有者免交赋税和服劳役。官诰是皇帝赐爵或授官的诏令。利用度牒和官诰来回收纸币,始于乾道三年,孝宗“诏先次给降度牒并助教贴各五百道”[10]。少量地出卖度牒和官诰可以起到称提纸币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南宋后期纸币贬损日益庞大,结果使国家陷人恶性循环的经济危机中。一方面,这一称提措施可以暂时缓和通货膨胀局面;另一方面,这一措施本身又减少了国家财政收人,加大了对官员俸禄的支出,使财政危机现象更加严重。为弥补财政赤字, 统治者不得不再次增发纸币,结果通货膨胀现象反而再次加重。

(2.3)利用计亩征会子、盐钞限期搭配会子购买盐等措施回收、称提纸币

端平二年, 右示相郑清之提出“计亩征会子”的主张,即民户每亩田地交纳一贯会子,后来政府又开始在富户中实行这一制度。与此同时,吴潜等人则主张,限令商贾在数月内用盐钞购买食盐时必须搭配会子。事实上,当时纸币流通制度已受到严重破坏,这种强制的措

施收效甚微。

(2.4)纳税用会子

最初政府允许人民纳税时交纳的纸币与铜钱比例不断发生变化,直到乾道九年,才正式确立了钱会中半制度,并基本上持续到南宋灭亡。“钱会中半”就是指在封建财政的支出和收人中,铜钱和纸币所占比重各为一半的制度。钱会中半制度的推行,一方面能够保证纸币的法偿性, 起到称提纸币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南宋纸币法偿性的不完整性,因为当时政府己经限制了贬损的纸币的上交数额。事实上, 在纸币贬损严重的南宋时期,否定会子的法偿性,会使纸币流通壅塞。如果会子具有无限的法偿能力,又会使政府陷人更深的财政困境。因此,钱会中半制度实是南宋的折中的可行方案。

(2.5)称提金属货币以达到称提纸币的目的

陈者卿反对人们仅从纸币角度谈称提之术,认为应重视对金属货币的管理,“褚之难行者,不独以褚之多,而正以钱之少矣;今日之务,不专在于称提纸币,又在于称提铜钱也”

[11]。事实上,由于铜钱的奇缺,钱会中半制度的推行日益困难。陈者卿能从理论上第一次阐明管理铜钱的必要性实属难能可贵。

在称提铜钱的具体措施上,叶适发展了北宋沈括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提出了加快铜钱流通速度以增加流通领域内铜钱数量的主张。他认为“钱积而不发,无异于一物也”[12],反映了人们对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的更加重视。

上述的两个人都是提出了理论上可行的方案,但是,当时南宋铸造铜币是十分有限的,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提高金属货币的流通量。另外,货币的流通速度取决的商品经济的繁荣程度和经济体中人们认可的货币量,不可能在不考虑前两者的情况下,单独的提高货币流通速度而产生更多的铜币流动量,以此来支持纸币不贬值。

(2.6)扩大纸币流通区域以称提纸币

辛弃疾认为“夫会子无所以轻者,良以印造之数多,而行使之地不广”[13]。可见,他已经认识到,一定的流通区域内所需的纸币数量是有限的,纸币的数量如果超过流通中的需要量,就会发生贬值。因此,他主张通过扩大纸币的流通区域来称提纸币。这种称提之术,只能在纸币流通尚未普遍时,人们尚都认可纸币价值时才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其认识到纸发行量与流通区域间关系的认识,却是值得予以肯定的。

总的来看,大部分“称提之术”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在纸币发行量扩张不大的情况取得良好的称提效果,使得纸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维持了币值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但是当南宋后期,政府为了财政需要无限制地扩大纸币发行量时,这些称提

之术的作用显然是有限的,甚至无效了。

三、对当前的借鉴意义

(一)对货币本质的认识

宋代对纸币本质的认识,从开始时“积本钱”,理论上有“子母相权说”[14]、“钱实楮虚”[15],后来也有人提出“货币名目论”——“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铜褚其实一也”[16]。实际上人们更偏爱金属铸币,宋代纸币与铜钱并行流通,人们纷纷将金属铸币藏于家中或销熔,出现了纸币充斥流通领域的情况,由此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叶适指出“四方所集不复有金钱之用”,并认为,“褚在而钱亡,褚尊而钱贱者,固其势也”。意在表明:纸币排斥铜钱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可见,叶适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人。当时的人们并不清楚货币的本质,只是认为金属货币更有价值,所以假如交子得不到本金的保障,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从而宋代大多数时间实施的是有准备金的纸币发行。

我们现在实施的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已经不是一般等价物了,仅仅是一个价值符号。从本质上说并不比宋代的纸币更有保障,为什么我们并没有感到不踏实?因为在国家信用的保证下,在商品生产加大丰富的情况下,纸币就可以获得人们信赖,也可以说我们现在都是“货币名目论”的遵循者。况且,现在的纸币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并非绝对的概念,即纸币并没有价值,只是用来衡量不同人在单位劳动时间的不同劳动的价值,用来衡量不同商品所蕴含的价值的不同,并不是为了衡量商品和劳动的绝对价值。这里说的价值以及绝对价值实际是指的交换价值,并非使用价值。人们现在追逐的纸币,就是追逐以纸币来衡量的对他人劳动的享受权的多少。可以抽象出,拥有更多纸币,代表了更高的社会阶层,所以,现在的纸币本质是代表了一种社会支配力能力。

(二)、货币政策要与政府财政相分离

国家的货币政策要符合商品经济的市场规律,使货币的供应量不能超过货币的客观需求量。南宋政府推行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以满足自身对货币的需求,直接使用印制的纸币来充当军饷和补充国库,实际就是在赤裸裸的剥削劳动人民,也无疑会导致纸币价值大幅下跌,扰乱经济发展,动摇南宋政府的统治基础。即使是在曾经实行金本位和银本位的欧洲国家,那些国君也往往采用减少每个银币和金币的含金量含银量来隐蔽的剥削劳动人民,这类似与通货膨胀税。

我们现在的各国政府也有这方面的倾向,可以说已经不存在完全独立的货币政策,各地的政府通过大量举债来刺激经济,提高自己的政绩,今年我国开始凸显的地方债务危机就是这个问题导致的。现在我们国家扩大货币供给的方式主要是扩大贷款额和基础货币占款,

并不像宋代那样,直接通过印纸币来扩大货币供给,通过印纸币来货币扩大供给则完全把货币政策当成了一种财政收入的渠道。目前的各地政府的所谓的财政政策的刺激计划,实际是干扰了货币政策,因为那些刺激计划的资金并非源自财政收入,而是发行地方债和银行贷款,而这两种方式都是货币政策,都本身是在扩大货币供给。现在政府通过不断增大贷款和负债引起了通货膨胀,再来偿还前期债务,其实是对老百姓的收取了了“通货膨胀税”。假如一下子贷款很多的话,就会出现宋代的情形,老百姓就不信纸币了。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这种伪装成“财政政策”的货币政策,减少这种剥削和干扰。

(三)、对货币供应总量要有目标额并进行控制

现实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经济学家至今未能求出达到货币均衡时精确发行数据的实践准则。可是在宋代确定了发行限额,并保持前几十年的币值基本稳定,当时的政策制定者必然考察了市场的需求情况,符合了实际的要求。当然,这里要说明,宋代的政府并没有完全按照限额来发行纸币,而是慢慢的提高了发行额。慢慢提高发行额才是正确的,因为经济体的发展需要日益增多的货币来支撑。假如实施完全受限的发行量,可能反而抑制商品交换和经济扩张。后期被迫滥发纸币,导致了经济的混乱,这是另一回事了。我们目前实行的完全的信用货币政策,这个经济体若要获得利润和增长,也必然要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多增长的哪一部分货币就我们的利润。问题是我们如何来确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我们有哪些手段来控制货币的扩张速度?

在宋代的理论中,他们仅仅是经验的判断并慢慢的增加纸币供给,后期的急速增发是其他因素造成的。我们现在也应该保持一个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这样才能保证一个稳定的利润率和GDP增长速度。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新兴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当时都是维持了20年左右的稳定的高额M2增长率。我们现在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供给环境,比如保持在每年20%。我国现在的货币政策的转换速度太快,扰乱了经济的运行。比如08年比07年M2增长了17%,货币供给太少,引起了经济衰退,因此09年的刺激政策导致了M2比08年增长了28%,结果是导致了货币供给过剩,引起房价和物价的双上涨,10年开始打压,M2增长了18%。由于政策的时滞性,现在通货膨胀依然存在,今年继续打压,到5月份,M2比去年年底增长了5%(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整理而得)。我觉得,不出意外的话,我们央行此次调控又过度了,会引起衰退,可能今年年底又要扩张。这样的来回调节经济,把我们的生产活动搅乱了,而且缩短了经济周期,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我们应该有一个合适的M2扩张比率,尽量维持这个比率,在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或紧缩之前,不必频繁调整。

(四)、抑制通货膨胀的手段

宋代在应对纸币时采取了一系列的“称提之术”,这些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中的一些条目甚至可以为现在所借鉴。我们当前所谓的抵制通膨,其实是抵制CPI上涨,而CPI 只是一般家庭消费品的价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价格。采取的措施就是紧缩信贷,提高准备金,当然提高准备金主要是为了兑付激增的热钱,不完全是治理通膨。但是由于提高准备金率导致目前的信贷确实有所下降。然而,我们要意识到,这种抵制物价上涨的发张只是针对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对于结构型通货膨胀、供给减少引起的通货膨胀和输入性通货膨胀不一定有效,反而可能引起经济衰退。

宋代采取的“以金属货币、实物、茶盐钞引, 回笼纸币”的措施,我们现在当然不能用金属货币来回笼了,但是我们可以采用商品来回笼货币,这个尚不存在一个合理的方法。但可以在以后尝试,我们可以在一些商品储备上做一些伸缩的余地,比如猪肉和蔬菜等。在通货膨胀时,卖出一部分储备的生活物资,在通货紧缩时,买回一部分商品储备。以此来尽量熨平物价。

“称提金属货币以达到称提纸币”的方法,乍一看在现在不可实现,但我们可以把金属货币当成是商品供给,那么这个方法就类似与供给学派的观点,我们扩大商品的供给,这样就可以解决“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的问题了。怎么提高供给,我们可以减少纳税,提高对一些行业的成本补贴等。商品供给的增加会降低商品本身的价值,以此会提高纸币的价值。

“以度牒和官诰来回收纸币”也是可以借鉴的,这类似与发行有价证券来收回货币,现在大额的发行国债也是类似的效果。但又是不一样的,度牒和官诰并非面向对未来的债权,而类似一种权利的性质。如何来实施?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十分有效,必然要损失一部分政府的未来利益。比如我们卖给个人一个权力,比如一个国有企业的股份,收回货币,当期会减少市场上的资金,但将来会引起政府收入的减少。

伴随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一个必然的趋势,往往工资的上涨都会出现在物价上涨之后。所以,我们面对不太恶劣的通货膨胀时,不必大动干戈,只有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严重物价上涨时,才需运用上述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参见《宋朝事实》、《楮币谱》

[2]《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二五九

[3]《宋史·食货篇》

[4]《浮沚篇》卷一《上皇帝书》

[5] 《宋史研究论文集》中《宋代财政与商品经济》46页

[6] 《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六

[7]《乐全集》中《论免役钱札子》

[8]《续文献统考》卷七,袁燮《便民疏》

[9]《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二,绍兴二十七年二月丁亥

[10]《皇帝中兴两朝圣政》卷四六孝宗皇帝第六

[11]《续文献统考》卷七,《钱币(一)》

[12]《水心别集》卷二《财计中》

[13]《辛稼轩诗文钞存·论行用会子疏》

[14]《诚斋集》卷七十《乞罢江南军州铁钱会子奏议》

[15]杨冠卿《客亭类稿》卷九《重楮币说》

[16]《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

[17]王同勋,刘晓蕙.宋代的纸币管理思想[J].河南师大大学学报.1991,(3):28-33

[18]缪明杨.宋代纸币发行准备金略述[J].财经科学.1995,(5):75-76

[19]贾大泉.宋代的纸币发行和纸币理论[J].社会科学研究.1996,(1):79-86

[20]叶世昌.中国古代的纸币管理思想[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2):126-132

[21]李跃.从宋朝的货币政策看纸币的流通[J].东方博物.2005,(4):70-76

[22]贾大泉.宋代四川政府稳定钱引币值的措施[J].四川金融.1998,(11):2-5

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

2018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历史试题1 24.“方镇相望于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A.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 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25.田庄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考古发现的风车、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都出土于东汉豪强地主的墓中。这主要说明()A. 豪强威胁到个体经济的发展 B. 汉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当时厚葬风气逐渐盛行 D. 田庄经济有一定的进步性 26 有学者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27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朝初期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 友谅兵败投降 B. 朱元璋讨伐友谅 C. 基智取城 D. 朱元璋兵败城 28.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但在1901年后数量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 B.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 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D.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29.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说:“1820年中国GDP为199.212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8.7%。1870年中国为187.175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6.6%。……估计这两个年头中国人均GDP都是523美元。”这说明,当时中国() A. 民族经济开始衰落 B. 传统经济受到冲击 C. 经济受到战争影响 D. 海外移民现象严重 30.《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纪实》一文中记载:“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联红军胜利万岁”的口号声震动山谷。游行队伍簇拥着斯大林元帅、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巨幅画像齐步向前。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正义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B.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 国际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 D. 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31.1961年,国家规定在1960年底12900万城镇人口的基础上,3年减少2000万以上……并要求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特别是1958年以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凡是能回农村的,都动员回农村支援农业生产。这一规定意在() A. 减轻城市工业发展负担 B. 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C. 支援农村地区工业建设 D. 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2.据史料记载:古希腊的司法审判程序通常包括原告和被告在规定的时限进行申诉和辩论,最后由陪审团秘密投票决定有罪无罪。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反映了一定的和平等观念 B. 原告和被告进行申诉和辩论是审判程序的必需条件 C. 说明古希腊法律程序的完善、规 D. 体现了辩论是当时判案唯一的法律证据 33.下表是《1832—1935年英国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

一、防弊之政:赵宋“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 循守“祖宗家法”:赵宋突出的历史现象两宋时期,对于“祖宗之法”的重视与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讨论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各层级权力结构的分立与集中、“守内虚外”格局的展开、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官僚机制运作过程中上下左右的维系,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如此等等,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宋代政治史中诸多事端的纽结正在于此。离开对于“祖宗之法”的深切认识,则难以真正透过表层问题,揭开宋代政治史之奥秘;同时也难以真正把握宋代制度史之精髓。 (一)“祖宗之法”的形成:从太祖到真宗 (二)对于“祖宗之法”的理解与诠释 自三代以后,唯本朝百三十年中外无事,盖由祖宗所立家法最善。大防本朝祖宗家法,自三代以还盖未之有,由汉以下皆不及也。范祖禹 宋三百年间,其家法严,故吕、武之变不生于肘腋;其国体顺,故莽、卓之祸不作于朝廷。陈邦瞻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故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吕颐浩:臣尝见太祖皇帝与赵 普论事书数百通,其一有云: “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控御禁军兵权,二府制衡 地方:收藩镇行政、财政、军政权 稍夺其权:置文臣知州、通判;罢支郡 制其钱谷: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 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 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 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 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策略,二十余万禁 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十余万,地方分驻十余万。 防弊之政:赵宋“祖宗之法”的核心内容 宋太宗即位诏书: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 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守内虚外: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帝王合当用心于此。 奉行成规”真宗即位制书:“先朝庶政,尽有成规,务在遵 行,不敢失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仁宗乾兴元年登极赦:“夙侍圣颜,备承宝训,凡百机务,尽有成规,谨当奉行,不敢失坠。”英宗嘉祐八年即位诏:“夙奉圣颜,备闻圣训,在于庶政,悉有成规,惟谨奉行,罔敢废失。” 祖宗之法”的提出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二《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是时(按指景德后期)契丹初请盟,赵德明亦纳誓约,愿守河西故地,二边兵罢不用,真宗遂欲以无事治天下。公以谓宋兴三世,祖宗之法具在,故其为相务行故事,慎所改作。进退能否,赏罚必当。真宗久而益信之,所言无不听。真宗朝是北宋许多制度的定型期。此时正当北宋王朝自开创向守成转型的时期,皇帝和参与决策的士大夫们都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遵循“祖宗法度”(“祖宗典故”),提供着一条被共同接受的出路,希望以此防范过失,对国家政治体制行使有效制约。

宋代司法制度研究

宋代司法制度研究 篇一:宋代司法制度特点 宋代司法制度特点 摘要:宋代是中国封建法制发展的成熟时期,不仅重视立法,而且建立了一套周密的司法制度,以保证严格执行法律。尽管由于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限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难以实现“有法必依”的要求,但在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安定方面,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宋代的司法制度的特点揭示宋代贵族、官僚、地主在司法上的特权,及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司法隶属于行政,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对司法的危害,刑讯逼供、刑罚残酷、胥吏卖法等司法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宋代在防止司法官员舞弊、防止冤假错案、提高司法效率、防止刑狱淹延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显示出宋代司法制度的特色。 关键词:宋代司法中央集权封建法制 一、诉讼意识的觉醒一定程度反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民事立法和诉讼法的增多。 中国古代立法的一个总体趋向是重视刑法和实体法,却忽视了民法和程序法,甚至民、刑混淆。但宋代的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所谓虚市、药市、草市等十分兴旺,甚至土地买卖也实行了合法化,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往明显增多。与此相适应的是必须有法律来调整

人与人之间的民事关系。因此,在宋代的编敕中,较多地制定出了调整这类关系的立法。在田宅交易上,由于宋朝法律允许土地买卖,以至出现了“贫富无定式、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且这类买卖均以契约的形式出现,民事纠纷自然增多。整个宋朝又不断 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人口迁移、田宅易主频繁。其他如典当、赎屋、抵押、赁屋、立继、归宗、遗嘱等方面的民事活动在宋朝也尤为活跃。随着这类民事关系的增多,有关调整这类关系的立法也相继出台,“官中条令,惟交易一事最为详备”①,其中主要涉及到断案准则、诉讼程序和诉讼时效诸方面的规定。如在诉讼时效方面,宋朝即明确规定“应交易田宅过三年而论有利债负准折,官司并不得受理”,“诸理诉田宅,而契要不明,过二十年,钱主或业主死者,不得受理”。②除此之外,宋代在诉讼制度的其他方面如起诉、越诉、上诉、死刑复审与覆核、诉讼管辖等方面均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定。民事立法和诉讼程序方面立法的增多并逐步完善,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它表明中国立法正在逐步摆脱民刑不分、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状态。(二)民间好讼之风形成。 “兴讼”、“嚣讼”、“健讼”等词语在宋代的史料中俯拾皆是,其意皆为善于或喜欢打官司的意思。宋朝,至迟在宋仁宗之后,随着私有制的深入发展及商品经济的繁荣,经济利益多元纷呈,民间善讼之风已初露端倪。《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一》称“登、莱、高密负海之北,楚商兼凑,民性愎戾而好讼斗”。 伴随着民间好讼之风的兴起,一种专门教人打官司的学问与职业也应

河南省南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 题 24.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性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 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上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25.曾小华在《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中说:“御史大夫,秦官,位 上卿,银印青绥,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官员俸禄)千石……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文中的“御史大夫”和“监御史” A.前者是中央监察官,后者是地方监察官 B.两者相互监督和奉制,确保君主专制 C.两者相互配合,使监察制度行之有效 D.监督执政,从源头上杜绝腐败 26.北宋仁宗时一改前代食盐政府专卖的做法,创立了“盐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四 贯八百售一钞,至解池请盐二百斤,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都被运之劳”。 此做法 A.强化了“重农抑商”改策 B.打破了“重农抑商”政策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盐业市场的稳定 27.长期以来,中国古代“以士为尊,农工商卑”。而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天下之 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儒商成为商人主体 B.社会观念发生转变 C.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D.取士制度发生变化 28.鸦片战争之后的近十年,在西方工业品冲击下,棉纺织业、制针业等行业日益衰落,但 类如制茶,缫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这时发展较快的行业能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 A.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B.继承传统工艺,品质优良 C.清廷允许民间设厂 D.产品适合国际市场需求

国际货币制度演变

国际货币制度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大部分国家的货币同美元或黄金挂钩,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国际金汇兑本制, 也即黄金-美元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主要内容是: ①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这是根据1944 年7 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城举行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而形成的。《协定》规定, 一美元含金量为0.888671 克,即35 美元= 一盎司黄金。各成员国须协助美国维持美元官价。美国则承担接受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②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实行固定汇率制。通过这个挂钩, 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各国的重要国际支付手段和外汇储备。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保证向会员国提供辅

助性储备供应。④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首先,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等同于黄金,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其次,固定汇率制使汇率保持相对的稳定,为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投资和信贷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活动促进了国际货币合作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但从20 世纪60 年代起, 美元发生多次危机,美国政府被迫于1971 年8 月15 日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先后实行浮动汇率。金汇兑本位崩溃, 实行不兑现的纸币制度。1974年4月1日国际协定正式排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表现在:(1)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操纵国际金融活动。(2)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美国若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

隋朝宋朝法律制度

一、《开皇律》的主要成就 (一)体例 《开皇律》总结以往的立法成果,以《北齐律》为基础,调整了篇目内容,确定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篇体例,共500条。中国古代刑法典的篇目体例经过从简到繁、从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开皇律》的12篇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成,显示了中国古代立法技术的进步与成熟。“刑网简要,疏而不失”的12篇体例为后来的唐律所沿用。 (二)内容 1.《开皇律》删除了前代的残酷刑罚,把刑罚定型为笞、杖、徒、流、死五刑。其中笞刑从笞十至笞五十,杖刑从杖六十至杖一百,各分五等;徒刑从一年至三年五等,各以半年相差;流刑从一千里至二千里三等,各以五百里相差;死刑为绞、斩两种。封建五刑制度自此正式确立,并一直沿用至清末。 2.《开皇律》在北齐“重罪十条”基础上正式确立“十恶”罪名。“十恶”是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种最严重的犯罪行为。 3.《开皇律》还进一步完善“八议”和“官当”制度。“八议”是对

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种人犯罪,须按特别程序认定,并依法减免处罚。“官当”是指官员犯罪至徒刑、流刑者,可以官品抵折刑罚,并因所犯私罪、公罪有所区别。“八议”和“官当”制度的完善,使得封建特权法得到进一步发展,走向系统化和固定化。 一、立法概况 《宋刑统》 宋太祖建隆初年由窦仪等人,主持修律。至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宋刑统》修成,经太祖批准,“模印颁行”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首先,《宋刑统》在结构内容上沿袭《唐律疏议》,但在12篇律下分213门,所谓“门”,就是将调整大体同一类社会关系的律文汇编为一个单元。其次,律后附有唐中期以后至宋初的敕文。《宋刑统》在体例上取法于唐末五代的《大中刑统》和《大周刑统》,成为一部综合性的封建成文法典。宋代后期,法律形式和内容虽有变化,但它作为国家基本性法典,“终宋之世,用之不改”。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标导 航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 制度的演变 2.了解关税、个人所 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 在中国的实行 1.了解秦汉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募役 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制度,从“历史解释” 角度认识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征 2.搜寻有关古代关税起源和近代关税主权丧失与 收回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我国关税 的演变历程及意义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 田赋 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②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休养生息的体现 人头税 ①秦朝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 ②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汉朝还征 收财产税对成年人征收 徭役 ①更卒: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 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②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 ③戍卒: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 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3.唐朝

(1)“租庸调”制???? ?①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是一种土地国有制②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 (2)两税法???? ?①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②实施:780年,唐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③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以适应当时大部分地区普及二作制的情况 4.宋代 (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且经常派发各种徭役。 (2)募役法: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5.元朝 (1)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2)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 代徭税,相似于更赋、力庸 6.明朝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一条鞭法 ①背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③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7.清朝 (1)康熙时期:1712年,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2)摊丁入亩 ①时间:雍正帝即位后。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盐铁论·错币》中并有“夏后以玄贝”的记载。海贝是产自南方暖海的远方外来交换品,是美丽珍贵的装饰品。它开始起货币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产生的时候。商和西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在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至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形成正式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另一种最早的货币是铜质的钱、镈、刀。钱、镈是农具,刀是多种用途的工具,它们也是人们可以让渡的财产,在殷周或更早的遗址中都有出土。大概在殷商晚期和西周,这些铜工具在不同地区形成一般等价物。钱、镈至春秋发展为专职货币,即后人所称的空首布;虽保存青铜铲的基本结构,有细长的銎,但已不适宜装木柄,不能作工具使用,而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先秦铸币。至战国进一步发展为略具铲形小铜片的布币,主要流通于北方周、晋、郑、卫地区。青铜刀至东周发展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国及燕、赵地区。 战国中后期使用一种更便于授受使用的圆形金属铸币圜钱,在周、魏、赵、秦、齐、燕等地出现,特别是秦国正式采用圜钱制度,为圜钱发展成全国统一的铸币形式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 贵金属黄金也作为货币进入流通。它以镒(20两)、斤(16两)计。南方盛产黄金的楚国还出现铭文“郢爰”等字样的金版。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但在中国是最早的黄金铸币。 秦汉的法定货币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以前铸造的包括贝币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地方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即主要在上层统治阶级范围内行使的货币,单位以镒计。又以原秦国的铜铸币,圆形方孔半两圜钱为下币,主要供民间日常交易使用。这样,实现了中国货币种类及其单位的首次统一。半两钱的圆形方孔形式,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相符合,又便于在经济生活中授受使用,故这一铸币形式沿用到清末。 汉承秦制——黄金为一等币单位以斤计。以铜钱为二等币,汉初曾允许私铸。

第六章宋元时期法律制度

一两宋的法律思想 1北宋初至仁宗末年强化中央集权并以法律为保障崇文抑武儒道并用大度兼容强调慎法 2神宗熙丰变法至北宋末年义利并用重视民事立法经济立法3南渡后至宋亡于元程朱理学注重狱事与清理民诉对一般犯罪刑罚有所宽缓等 3翻异别推自唐朝以来即有此规定犯人翻供即改换审判官重新审理但对翻异次数有限制4理雪制度犯人及其家属不服判决可依程序逐级申诉期限为三年 5检验制度《封诊式》较完善的现场勘查及尸伤检验制贼死经死穴盗出子等南宋《庆元条法事类》专设检验章唐宋元一般要求县尉主持检验明清则州县正印官主持检验检验有时间限制宋慈的《洗冤集录》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内容自条令起至验状说终共5卷53条从目录来看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检验官员应有的态度和原则各种尸伤的检验方法和区分保辜和各种救急处理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但凡人命之事须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俱全方可推问成为后代验尸的标准文本 6务限法农务繁忙季节停止民事诉讼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制度时间每年二月初一至九月三十日为务限期明清规定词讼日农忙止讼无讼与和息民之有讼出于不得已而后控官官之听讼亦出于不得已而后准皆非乐于有事者也四元朝主要法律特点一立法概况 1《大扎撒》蒙古国第一项立法 2《至元新格》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颁行的一部诸法合体的综合性法典 3《大元通制》断狱定罪量刑的律条条格唐以来

适合元统治需要的令格式的汇编诏制皇帝敕令的汇编 4《元典章》 编纂体例直接影响大明律的制定第六章宋元时期法律制 度本章讲授内容一宋朝的立法概况a 二宋朝法律制度的进 一步发展 b 三宋朝司法审判制度 c 四元朝法制主要特点 d 阿云之狱司法机构大理寺刑部审刑院两制两院立法律敕关系 法律谋杀自首应否减等礼法礼为治国之本一宋朝的立法活动 二宋代立法概况 1《宋刑统》两者篇目内容大体相同篇下 分门共分213门律文后附以相关敕令格式 2编敕宋时亦称宣敕 宋代最主要最经常的立法活动指编纂历年所颁敕文的立法活动及由 此产生的敕文集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编敕经 历了以下阶段宋初以敕补律律敕并行宋真宗完成编敕的 刑法化宋神宗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以敕南宋孝宗编制条法事类 3令格式《刑统》编敕以外最主要的法律形式令正面指令人们 应为不应为的法律格有关奖赏和惩罚的具体定量性法规式规定 公私文书的体例模式及名讳语词等的法规 4编例判例编纂成集 的立法活动及由此产生的案例集断例由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 部编集的判例汇编指挥尚书省枢密院等中央官署就具体公事发 给下级官署的指令也叫批状指挥二宋朝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发 展一刑事法律 1刑罚折杖法笞杖徒流四刑分别折为脊杖和臀 杖使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 a 刺配集刺面配流 决杖于一身的刑罚编管主要适用于命官犯罪当配隶者诸罪缘坐家 属应编管者以及某些杂犯罪凌迟b 2重惩盗贼《重法地

2019-2020年高三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云南省红河州2014届高三下学期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2019-2020年高三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含答案 24.中国近代史学家夏曾佑说:“智莫大于知。何以能知?据往辜以为推而已矣。故史学者,人所不可无之学也。”他强调的是 A.历史规律的存在 B.历史循环论思想 C.历史进化论思想 D.历史学的功能 25.《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 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 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 C.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D.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26.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 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C.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27.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民贵君 轻D.天下为公 28.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国家政策的影响 C.元朝的高压统治D.科考功名的需要 29.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C.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D.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30. 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 年后消失,1978 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 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电大金融学课后练习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电大金融学课后练习第2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思考题 1、你是如何看待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与影响的? 市场经济离不开货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货币不仅充当着商品流通的媒介,其本身也在作为财产的代表成为信用活动的工具.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与货币收支有关的交易和借贷等经济活动,就是金融活动.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以物换物.没有货币的物物交换往往颇费周折,如果甲需要乙的商品,乙却不需要甲的商品,两人就不能成交.其缺点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而日益明显. 1.货币执行交换媒介的功能在交换的实践中,人们逐渐习惯与用某种比较容易为大家接受的商品来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人",先把自己生产的商品设法换成这种商品,然后再用它去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从而导致了货币的产生. 2.货币执行计价单位的功能货币执行计价单位功能,就是赋予商品一定的价格.市场上的商品有千万种,个人对同一种商品效用的评价又千差万别,因此人们往往难以弄清各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交易自然也就难以做到公平.由于某个商品出卖后可以得到的货币就是该商品的价格,一旦该商品在市场交易中形成了被广泛接受的价格,人们再也不必一一记住各种商品相互之间的交换比例,只要一看价格就一目了然. 货币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演变过程.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票据形式的记帐货币和近年出现的各种电子货币取代了部分纸币进行流通. 货币可以随时方便地换成各种各样的商品和财务.因此,货币除了在商品交换中执行交换媒介和计价单位的功能,货币本身也成为了财产的代表.货币作为财产的代表,不仅可以储存起来作为未来的购买力,而且可以通过出让给别人收取利息实现增值.让渡货币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权,就是货币的借贷活动. 在让渡货币使用权的借贷活动中,当事人双方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暂时出让货币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权,货币的使用人(债务人)有义务在一定期限之后归还,并支付一定的利息. 2、货币形式不断演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未来货币形式会如何变化? 货币形式的演变跟随人类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和商品贸易的高度复杂运行的脚步,具体而言,从实物货币,到贵金属,再到信用货币,每一次升级都是人类认知不断前进的结果。贵金属币实物货币好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稀缺性和与人类农耕时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信用货币,则是由于人类工业动力革命导致生产力大幅跃升,需要大额资本投资与货币交易流通,信用带来的是货币运输成本降低(个体携带,到专业化规模化运作),资金缺口大幅收窄,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信用货币,在经济发展平稳时期或经济发展缓慢时期,与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质量增长率有关(人口数量意味着硬性需求和人口质量影响居民收入与产品容纳能力),同时需要对信用货币进行约束,防止通胀侵蚀劳动财富,防止过度投资带来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运营能力不足(如美国2003年信息与互联网不成熟的过度投资,导致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和经济停滞); 货币的未来发展一定要结合人类工业经济发展的新成果,包括技术应用层面如(曾经的石油化工行业带来轻工业生产效率与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生活便利)与贸易方向与规则的变化,这样未来货币的形式就能够很好的把握。目前的重点在怎样规制信用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胀风险,线上货币交易规范; 3、为什么会出现货币制度?它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1)规定货币材料。即规定可以用作货币的材料,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2)规定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

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因此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中、短期呈现静态、长期呈动态的变化过程。汇率制度是货币比价一系列关系总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只不过是中国经济体制中关于外汇资源配置的一种价格机制,但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不仅涉及到国内经济主体之间,而且还涉及到国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演变为一种国际政治关系。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1.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以前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但是,人民币名义汇率进行了一次性贬值,至1994年年初人民币元/美元下浮8.17人民币元/美元,同时,中行汇买价、中行钞卖价|汇卖价、央行中间价成同等趋势的下降。由于现汇的买入需要支付包装费、运费、保险费等费用,所以中行钞买价略低于中行钞卖价。 2.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为稳定货币不贬值,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选定了汇率不贬值,并逐渐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我国货币基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现汇和现钞买卖价保持相对稳定。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性开放阶段,僵化的、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度也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01年9月31日,现钞买价陡然上升到了819.38,比上个月上升了12.33。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再次市场化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必然结果。 3.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自公告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说明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钉住美元,人民币汇率在向更富弹性的方向转变。人民币的升值同时导致现钞和现汇买卖价持续下降,中行的尽管汇率水平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并不明显,这说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尚待进一步完善。

试论宋代司法制度的发展_傅日晶

2006年第3期N o.3,2006 学 术 探 索 A cademic E xploration 2006年6月 J un.,2006  收稿日期:2006-04-10  作者简介:傅日晶,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学生。 ① 徐道邻:《中国法制史论集》,志文出版社,1976,第89页。  ② 《宋史?刑法志》 (卷152),中华书局,1977。 ③ 《宋史?刑法志》 (卷152),中华书局,1977。 ④ 《宋史?刑法志》 (卷152),中华书局,1977。 ⑤ 《宋史?刑法志》 (卷152),中华书局,1977。 ⑥ 《朱子语类》 (卷128)。 ⑦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试论宋代司法制度的发展 傅日晶 (浙江工商大学 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宋代在司法机构、审判制度、监察等方面表现出很有个性的“自立一王之法”。中央司法机构建立了审刑院,地方有了专门的司法职务和司法人员;审判上建立独具特色的鞫(审)谳(判)分司制度与翻异别勘制度,打开了越诉之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察机制。关键词:宋代;司法制度;特点 中图分类号:K 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 (2006)03-0105-04 宋朝在中国封建发展史上,是一个私有制高 度发展,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科学文化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内外矛盾突出,社会关系激剧变化的朝代。宋朝既是我国封建统治十分重视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法制成就的高峰。徐道邻先生说:“中国的传 统法律,到了宋朝,才发达到最高峰。”① 本人认为宋代司法制度的发展表现在司法机构、审判制度、监察制度等方面,因此本文在这些方面论述宋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宋代司法机构有中央司法机构和地方司法 机构之分。中央司法机构包括刑部、大理寺、审刑院。 宋代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构,主要负责评断全国各州县报请复审的刑事案件。审刑院是神宗前为加强皇帝对司法的控制而增设的中央审判机关,后并入刑部。刑部的职能主要是复核大理寺所评断的全国死刑已决案件及官员叙复、昭雪等事。刑部正副长官分别为尚书和侍郎。 审刑院是皇帝为了厉行封建中央集权制而设置的。这是不同于以往的,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司法机构。宋太宗于淳化二年(公元992 年)以“慎刑”为目的设置审刑院于禁中。北宋王 朝是在唐末五代长期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称:五代乱世,本无刑章,“藩镇跋扈,专杀为威,朝廷姑息,率置不问,刑部按 复之职废矣。”② 北宋王朝建立后,“时天下甫定,刑典废弛,吏不明习律令,牧守又多武人,率意用 法。”③ 在这种情况下,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大力整饬司法审判秩序,建隆三年以后凡大辟一律要报请刑部复查。宋太宗即位后,要求诸州长吏“每五日一虑囚”,又制“听狱之限”,限 期审结案件,以防拖延④ 。雍熙元年,令诸州十日一具囚帐及所犯罪名。系禁日数以闻,俾刑部专 意纠举;⑤ 淳化二年,置诸路提点刑狱司,进一步限制地方司法权力,于是,“赏罚刑政一切收 了”。⑥ 司法权迅速向中央政府集中,因此,太宗设审刑院对大理、刑部断复的案件详加评议,是强化中央司法机关组织建设,防范因大理寺、刑部“用法之失”导致冤假错案的一项措施。而设审刑院的直接动机则是“法官议居道安狱,依违卤 莽,皆坐迁谪,因置审刑院。”⑦ 将其视为“患中书权太重”而采取的分割。 审刑院在其长官知院事下又设评议官6人。其职责主要是复核大理寺所裁断的案件,实际上是代表皇帝控制司法。当时凡属上奏的案件,皆须送审刑院备案,再交大理寺断复,然后再返回 5 01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④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 E、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

宋代治安之巨献:王安石创建保甲

宋代治安之巨献:王安石创建保甲 公元10至13世纪的宋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人民生活水平之高,在当时世界上无出其右者。但偏偏宋代又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如何维护地方治安,是宋代300年一直探索的问题,保甲就是宋代最为伟大的贡献之一。 1、养兵百万,处处无兵 维护地方治安,不仅需要物质上和制度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需要人力。在中国古代,军队一直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治安的主力。宋代自建立之后,是很重视军队的建设的。据研究,在王安石变法前的北宋前六任皇帝时期,宋代总兵力分别是378000、666000、912000、1410000、110000、1070000人1,兵力几乎增长了3倍。养兵的费用,据宋仁宗时熟悉中央财政状况的蔡襄的说法,占到了全国总收入的60-70%2。但养兵百万的宋代,却出现了“处处无兵”警备地方的怪事。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春夏之交,京东路沂州在接连几年的蝗灾之后,又遭遇百年大旱,粮价飞涨,路有饿殍。但沂州官府依旧不放松赋税的催收。饥民忍无可忍,冲进官府,抢夺粮食财物。宋仁宗急令巡检使朱进带领“捉贼虎翼卒”前往镇压。但虎翼卒大多出身贫民和流民,训练和纪律本就不强,平日里饷钱又常被军官克扣,因此,不堪忍受皮鞭、棍棒催赶下的急行军,在军卒王伦的领导下,揭竿而起。王伦兵变的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史料记载,王伦挥师南下扬州,行程千里,沿途“盗贼”纷纷加入,如入无人之地。之所以如此,当时欧阳修给皇帝的上书中认为与兵制有关。“今自京发兵,则道远不及;外处就拨,则处处无兵”。镇压王伦兵变,如果自京师调兵,需要长途行军,时间上来不及;如从外地调兵,则外地又无兵警卫,顾此失彼,处处无兵3。 其实,欧阳修的总结,固然没有错,但他没有也不可能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养兵百万、处处无兵,总的根源在于宋代皇权的加强。960年,赵匡胤黄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宋代开国皇帝。为防止他人效法,赵匡胤就采取多种措施以加强皇权,巩固赵家天下。不幸,这些被奉为“赵氏家法”的措施,却导致了宋代的三大危机。 一是财政危机。宋代皇帝采取分化事权以使百官互相牵制、恩荫为官拉拢官僚阶层、大兴科举拉拢读书人等方式加强皇帝集权,导致“冗官;为防止社会经济大发展导致的大规模流民对皇权的冲击,宋代大规模招募流民入伍,导致“冗兵”;而“冗官”、“冗兵”,再加上以丰厚的财富、俸禄优待将领、官僚,大大加剧了财政负担,导致“冗费”。 二是社会危机。宋代彻底停止了汉唐时期给农民授田的制度,又不限制土地买卖、兼并,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导致农民流离失所,暴动频繁,盗贼遍地。 三是边地危机。宋代为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大批招募流民入伍,缺乏必要的训练和纪律约束;兼之财政危机军费无保障;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无力应对边患。 在上述的王伦兵变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三大危机的影响。例如:为什么面对蝗灾、大旱,沂州官府不敢采取减免赋税徭役的传统措施?因为财政危机下不敢减免。为什么“捉贼虎翼卒”主要是由流民构成?因为社会危机下流离失所的农民太多。为什么本是去“捉贼”的“虎翼卒”会兵变?因为财政危机下军费无保障,训练、纪律无保障,兵饷被克扣。为什么镇压王伦兵变需要外地调兵?因为边地危机下军队集中到了京畿和边地。因此,三大危机的相互交织,使得宋代基层秩序乱象呈现,王伦兵变就是典型的事例。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军队维护地方治安的模式,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1程民生.宋代兵力部署考察.史学集刊.2009,(5),66-81. 2蔡象.端明集卷22,”论兵十事”条.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6册,卷142,庆历三年八月辛亥条,3419 - 3420.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附答案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一) 一、填空题 1.货币形态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发展阶段,直到当前最现代化的电子货币。2.货币的五大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4.现代不兑换信用货币主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 5.金银复本位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也叫格雷欣法则。 6. 铸币是国家权力进人货币流通领域的第一现象。 7.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8.纸币是国家依靠国家权力发行,强制进人流通的货币符号,它是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9.法律规定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 10.格雷欣法则中,市场上流通的是实际价值低于法定比价的货币。 1l.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 12.我国流通中的货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人民币是纸制的信用货币,是货币的符号或代表,起一般等价物作用。 13.为保持本位币地位,国家规定其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称为无限法偿。 14. 代用货币是由足值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中介性、过渡性 的货币形态。 15.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按国家是否规定金、银币之间的交换比价,货币制度划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三种。16.货币制度最基本的要素是货币材料的确定。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总额增加l倍.则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将会 B 。 A、增加2倍; B、增加1倍; C、减少1倍; D、不变。

2.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用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称为 A 。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等价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3.货币形态的总的演进趋势是 D 。 A、实物货币——信用货币——金属货币——电子货币; B、信用货币——电子货币——金属货币——实物货币; C、金属货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实物货币; D、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4.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是 D 。 A、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 B、流通手段和世界货币; C、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5.货币在执行 A ,最早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6.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大体 是 D 。 A、银本位制——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B、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C、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银本位制——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D、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7.“金币可自由铸造.可自由输出人,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这是 B 。 A、金块本位制; B、金币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D、美元一黄金本位制。 8.“格雷欣法则”这一现象一般发生在 C 。 A、银本位制; B、金本位制; C、双本位制; D、平行本位制。 9.一国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和基本通货是 B 。 A、法偿货币; B、本位币; C、现钞货币; D、存款货币。 10.金块本位制又称 A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