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成药针剂类别

中成药针剂类别

中成药针剂类别
中成药针剂类别

代码产品名称说明

2704050100 解表针剂包括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中成药针剂2704050200 泻下针剂包括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0300 和解针剂

包括表里双解、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0400 温里针剂

包括温中祛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0500 清热针剂

包括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清热生津、清脏腑热、清虚热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0600 祛暑针剂

包括清热祛暑、利湿祛暑、解表祛暑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0700 补益针剂

包括补气、益气养阴、益气活血、补血、气血双补、补阴、滋阴养血、补阳、阴阳并补、补肝肾、强筋骨中成药针剂

2704050800 固涩针剂包括固表止汗、固肾止遗中成药针剂2704050900 安神针剂包括重镇安神、清热安神、补养安神中成药针剂2704051000 开窍针剂包括凉开、温开中成药针剂

2704051100 理气针剂

包括理气行滞(活血、通络、散结)、理气宽胸、理气舒肝、理气调中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1200 理血针剂

包括活血祛瘀、宽胸、散结消症、舒筋通络、消肿止痛、活血养血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1300 止血针剂

包括凉血止血、补益止血、活血止血、收敛止血、舒筋通络、消肿止痛、活血养血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1400 治风针剂

包括疏散外风、平熄内风、平肝熄风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1500 祛湿针剂

包括清热祛湿、清肝胆湿热、排石通淋、利水渗湿、化湿和胃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1600 祛风湿针剂

包括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强筋壮骨、活血止痛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1700 祛痰针剂

包括祛痰止咳、清热化痰、温化寒痰、燥湿化痰、润燥化痰、化痰散结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1800 止咳平喘针剂

包括祛痰止咳平喘、清热止咳平喘、补益止咳平喘、降气止咳平喘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1900 消食针剂

包括清热消食导滞、解表消食、健脾消食、理气消痞化食、理气消疳化食、降气止咳平喘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2000 治泻、痢针剂

包括清热利湿止泻(止痢)、清热凉血止泻(止痢)、温中止泻(止痢)、补益止泻(止痢)、涩肠止泻(止痢)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2100 小儿镇惊针剂

2704052200 调经、止带针剂

包括清利湿热调经、清利湿热止带、温经暖宫调经、温经暖宫止带、补益调经、补益止带、行气理血调经、行气理血止带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2300 治产后病针剂

2704052400 安胎针剂

包括清热安胎、补益安胎、理气安胎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2500 利咽针剂

包括清热解毒利咽、疏风散热利咽、养阴清热利咽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2600 明目针剂

包括清肝明目、疏风散热明目、补益明目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2700 通鼻针剂

包括清热祛湿疏风通鼻、散寒祛湿化浊通鼻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2800 治耳针剂包括清热消肿利耳、清热祛湿利耳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2900 驱虫、杀虫、止痒针剂

包括驱虫、杀虫、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祛风除湿杀虫止痒、健脾驱虫、杀虫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3000 治痔针剂

2704053100 治疮疡针剂

包括清热解毒治疡、清热燥湿治疡、凉血止血治疡、活血化瘀治疡等中成药针剂

2704053200 止酸解痉治胃痛针剂包括止酸治胃痛、解痉治胃痛等中成药针剂2704053300 抗痨针剂

2704053400 抗癌针剂

2704059900 其他中成药针剂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明细介绍》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 一、概述 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50.9%、87.2%,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用。

中药分类一览表-太难得了!(必须收藏)

中药分类一览表,太难得了!(必须收藏) 中药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若是不加以分类,笼统而学,怕是难以厘清各药 之间的关系,也不易掌握各药的效用,影响临床的发挥。如何快速掌握中药的 作用?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若将中药分门别类,学习起来就容 易多了。具体怎么分呢? 现在一般分法比较明朗,大致如下: 1、解表药 具有发散作用,包括疏解风寒、风热、风湿、暑气等外邪犯表。辛温解表,如 麻黄、桂枝、紫苏、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细辛、香薷、白芷、秦艽;辛 凉解表,如葛根、柴胡、薄荷、豆豉、豆卷、桑叶、菊花、浮萍、升麻;驱风湿,如威灵仙、白芷、络石藤、五加皮、海风藤等。 2、泻下药 具有通大便作用(包括泻水)。寒下,如大黄、玄明粉;热下,如巴豆;润下,如麻仁、瓜蒌仁、郁李仁;泻水,如大戟、芫花、甘遂、牵牛子、商陆、葶苈等。 3、理湿药

具有除湿渗利作用。芳香化湿,如藿香、佩兰、佛手、苍术、厚朴、草果;淡渗,如茯苓、通草、苡仁;利尿,如车前、泽泻、木通、防己、瞿麦、猪苓、 萆薢、萹蓄等。 4、祛寒药 具有温中作用(包括回阳)。温中散寒,如吴萸、丁香、干姜、茴香、乌头; 扶阳壮火,如附子、肉桂、益智仁、肉果、巴戟天等。 5、清热药 具有清解内热作用(包括解毒)。苦寒清热,如黄连、黄芩、黄柏、知母、山栀、龙胆草、连翘、青蒿、夏枯草、丹皮、银花;甘寒清热,如鲜生地、石膏、竹叶、竹茹、天花粉、地骨皮、芦根、茅根;清热解毒,如玄参、犀角、青黛、大青叶、马勃、射干、山豆根、地丁草、板蓝根等。 6、涌吐药 具有催吐作用。如瓜蒂、藜芦、胆矾等。 7、消化药 具有消食健胃作用。如神曲、山楂、麦芽、砂仁、蔻仁、莱菔子、鸡内金等。 8、止咳药 具有肃肺作用(包括化痰平喘)。清肺止咳,如前胡、牛蒡、杏仁、贝母、桔梗、桑白皮、枇杷叶、马兜铃、百合、百部、胖大海;温肺止咳,如白前、旋 覆花、紫菀、款冬花;消痰平喘,如胆星、半夏、白芥子、苏子、天竺黄、海 浮石、鹅管石、竹沥、海藻、昆布、海蜇等。 9、理气药 具有舒畅气机作用。行气,如陈皮、乌药、木香、香附、郁金、金铃子、香橼;破气,如枳实、青皮、沉香、厚朴等。

活血化瘀中成药

活血化瘀中成药 活血化瘀类有复方丹参片、心可舒片、血塞通片、地奥心血康、步长脑心通、通心络胶囊、山海丹胶囊、金泽冠心胶囊、川芎颗粒、松龄血脉康胶囊等;复方丹参滴丸及速效救心丸兼具温通与活血化瘀双重作用。 1.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服或舌下含服。功能主治: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治疗、急救。用于预防:长期服用可降低血脂、降低血黏度、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其作用优于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治疗:扩张心脑血管,增加心脏供血,改善微循环。用于急救:滴丸剂型起效、吸收快,3分钟便可迅速缓解心绞痛 2.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适应症状: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用于瘀血内阻,头痛或胸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善怒。 3.通心络胶囊,每次2~4粒,每日3次,口服。功能与主治: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证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者。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4.乐脉冲剂,每次1~2包,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本品行气活血,解郁化瘀,养血通脉。 5.海王银杏叶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或银杏叶胶囊每次1粒,每日3次,口服。【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络。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脑梗塞见上述症候者。 6.愈风宁心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功效主治】解痉止痛增强脑及冠脉血流量用于高血压头晕头痛颈项疼痛冠心病心绞痛神经性头痛早期突发性耳聋等症。【药理作用】主要有降压增加脑及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抗心肌缺血改善外周微循环解痉等作用。【注意事项】该品性凉,胃寒者慎用。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 摘要:随着中药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应用于临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逐年增多,尤其是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大部分临床医生只注重中药药理作用,而不能从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功效结合患 者的舌脉症象进行辨证分析用药,无法实现药证相符的目的。本文就临床中常用 的几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药理作用、中医辨证使用,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活血化瘀 心血管疾病是心脏和血管疾患引起的,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该类疾 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现已成为全球的头号死因。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同 样居于死亡原因首位,每年约有270万死于该类疾病[1]。基于这种情况,心血管 疾病治疗药物,特别是中药活血化瘀药的临床用量非常大,相应的,活血化瘀药 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多。笔者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针对临 床用量较大的几种活血化瘀药进行药性分析,希望能给临床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1 活血化瘀药临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活血化瘀药属中药注射剂,其临床应用应遵循中医诊疗的原则。但由于目前 多数医院的临床医师更擅长于西药的药物治疗,中医中药基础薄弱,导致在活血 化瘀药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即未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既辨病又 辨证,不仅区别“病”的异同,更注重“证”的区别。例如,同为感冒,中医临床又 根据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将其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 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 予适当的治疗。同样,同一种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存在中医证型上的区别,用药理 应加以区别。例如,葛根素注射液及川芎嗪注射液同为活血化瘀药,但葛根素注 射液原生药性凉;而川芎嗪注射液原生药性温。依据中医辨证原则,葛根素注射 液适用于心血管病热证患者,体质虚寒患者不宜使用。而川芎嗪注射液适用于心 血管病虚证患者,对阴虚阳亢、痰热内盛等热证患者不宜使用[2]。 另外,由于心血管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患者多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因此中 西药合用、多种药物制剂同时应用现象普遍,一方面,不合理的中药-中药及中药-西药配伍在临床上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为了追求临床疗效,很多临床医生将具有相似功能的活血化瘀药联用,不仅增加了用药风险,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更加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此类药品临床上广泛使用,很多医生只注重现代药理研究,而不注意其不良反应,尤其是一些活动性出血疾病,出凝血功能障碍及糜烂 性胃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在临床应用中要格外慎重。 2 临床常用活血化瘀药分析 针对活血化瘀药临床应用中的主要问题,为方便临床辩证用药参考,下面就 目前临床应用量较大的几种活血化瘀药的性能进行分析介绍。 2.1 丹红注射液其组成成分为丹参、红花。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通 血脉、散瘀血,为主药;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化瘀血、通经络为辅药。丹 参为沉降之物,红花为升浮之品,二药配合一升一降,内外通和,去瘀生新以奏 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之功,临床适用于瘀血阻络型胸痹、卒中。 2.2 脉络宁注射液其组成成分为牛膝、元参、石斛、金银花、红花。牛膝味 酸性平,具有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之功;元参味甘性寒,具有清热养阴之效;石 斛味甘性寒,养阴清热;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红花性温,化瘀通络。五药相

处方点评指南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50.9%、87.2%,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用。 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2008年,卫生部发布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指出,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做到:1. 选用品种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2. 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3. 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4. 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5. 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慎用;6. 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重使用,加强监测;7. 加强用药监护。 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着:1. 剂量选择不当,过量使用;2. 未辨证用药;3. 联合用药方法不当; 4. 溶媒选择不适宜; 5. 操作不当引起污染; 6. 给药途径选择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的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的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发表时间:2015-11-04T11:05:27.203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期作者:刘康雷素华唐高文 [导读] 安岳县中医院四川资阳 642350 在临床上,针对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并对其用量进行严格控制;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还必须加强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 安岳县中医院四川资阳 642350 【摘要】目的:通过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针对5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在2013年临床应用中出现的94例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经统计,在常用的5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中血栓通注射液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最多,并且和其他的药物相比明显高于其他的药物。统计的数据之间明显存在着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上,针对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并对其用量进行严格控制;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还必须加强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重视,中医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开始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中药注射剂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使得在临床上出现了较多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本文对我院收集的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产生临床不良反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为以后临床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作指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主要研究的内容:在2013年1月到12月,我院5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在临床诊治中出现的94例药物不良反应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1例,患者的年龄在38岁到80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在59岁左右。用于本文研究的数据和报告都来自于我院住院部的各科室。 1.2方法 通过对不良反应的药品、累及部位、临床表现以及相关的比例进行统计,最后做整体的分析。为了更加有效的切合本实验的研究,医院自身结合患者制定《活血化瘀类中药不良反应观察与统计调查表》,并且从医院的患者资料中调去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源,并且经过专业的人员对本次获得的数据和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对患者的临床病症、所患疾病、用药名称、计量和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进行了统计。 1.3统计学处理 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2.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采用单项分析法处理,以p<0.05作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针对专业人员统计出来的数据和资料,使用SPSS12.0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并且分析,计量出所得的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并且计数的资料则使用X2进行检验。并且对得出的数据进行P值检验,若P<0.05,那么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无。 2.结果 2.1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经过专业人员进行统计和统计学处理之后,得出我院5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在一年中出现了94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说明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则是血栓通注射液。由下图可以看出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值<0.05。如下表1所示。 3.结论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活血化瘀中药对人体的各个系统、组织和器官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能够有效发挥药物的作用,对病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在机体处于病理的状态之下,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受到了人体自身的免疫和药物的数量的影响,从而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起到了一定的额外影响,这就导致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在患者用药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患者自身的病理特点和自身的免疫情况。通过对我院5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临床100例药物不良反应的案例统计分析,发现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的药物不良反应具有发生率

常用中药1讲解

常用中药大全 1.杜仲: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 功效分类:补益药。 科属分类:杜仲科。 别名:思仙、思仲、木绵、檰、石思仙、扯丝皮、丝连皮、玉丝皮、丝棉皮。性味:甘;微辛;性温 归经:肝经;肾经。 功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腰脊酸疼;阳痿;尿频;小便余沥;风湿痹痛;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2.桑白皮:桑科植物桑的根皮。 功效分类:清热药;利水药。 科属分类:桑科。 别名: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桑皮、根皮、桑皮、双皮、桑白皮、双白皮、炙桑皮等。 性味:甘;辛;性寒。 归经:肺经;脾经。 功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肺热喘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3. 秦皮: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小叶白蜡树或秦岭白蜡树的树皮。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 科属分类:木犀科。 别名:岑皮,梣皮,秦白皮,蜡树皮,苦榴皮。 性味:味苦,寒。 归经:归肝经、胆经、大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收涩止痢,止带。 主治:用于热毒泻痢,带下阴痒,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4. 柴胡:是多年生草本。 功效分类:辛凉解表药。 科属分类:伞形科。 别名:茈胡、北柴胡、硬柴胡。 性味:微有香气,味淡。性微寒,味苦。 归经:归肝经、胆经。 功能: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5. 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 科属分类:石竹科。 别名:银夏柴胡、银胡、山菜根、山马踏菜根、牛肚根、沙参儿、白根子、土参、丝石竹、霞草、欧石头花、山蚂蚱、锥花丝石竹、线形瞿麦、圆叶丝石竹、蝇子草、鹤草、旱麦瓶草、黄柴胡、铁柴胡。 性味:甘,微寒,无毒。 归经:入肝经、胃经。 功能:清虚热;除疳热。 主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积发热。 6. 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石蟾蜍的根。 别名:防已、粉防己、白木香。 性味:性寒,味苦。 归经:归膀胱经、肾经、脾经。 功能:利水消肿,祛风止痛。 主治:咽喉炎、中暑、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痛、肾炎水肿、痛、尿路感染、坐骨神经痛、脚气湿肿、蛇虫蛟伤。

解表类中成药分类及应用

第一部分解表类中成药分类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何为解表剂? 解表剂的分类 解表剂的药理作用 一、何为解表剂? 解表剂(即指解表类中成药)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属于“八法”中“汗法”的范畴。 临床辨证要点: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二、解表剂的分类 辛温解表类 辛凉解表类 解表胜湿类 祛暑解表类 解表消食类 扶正解表类 表里双解类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类成药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脉浮紧等。 代表成药:风寒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桂枝汤冲剂(合剂)、正柴胡饮颗粒、荆防颗粒等。 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类成药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证,症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有汗或汗出不畅,口渴咽痛,咳嗽,苔白微黄,脉浮数等。 代表成药:风热感冒颗粒、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感冒退热口服液、羚翘解毒片等。 解表胜湿 解表胜湿类中成药具有解表除湿的作用,用于外感风寒/风热挟湿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苔白厚或腻,脉濡滑或濡缓等/发热头痛,咽痛,肢体痛,鼻塞,胃纳减退,舌尖红,苔薄或腻,脉浮数等。 代表成药:九味羌活丸、柴连口服液 祛暑解表 祛暑解表类中成药具有祛除暑热或暑湿,解除表证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暑热/暑湿所致感冒。

代表成药:藿香正气水(颗粒、片、合剂、口服液、滴丸、胶囊、软胶囊)、暑湿感冒颗粒、暑热感冒颗粒等。 解表消食 解表消食类中成药具有解表祛邪,消食导滞的作用,适用于小儿外感,脾胃不健,乳食停滞之证。 代表成药:小儿至宝锭 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类成药具有解表兼以扶正的作用,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此时既要解表,又虑正虚,所以常用补益或助阳药与解表药配合组成方剂,使表证得解。 代表成药:荆防败毒丸、人参败毒胶囊、参苏丸(胶囊)、玉屏风散(颗粒)。 表里双解 表里双解类成药具有表里同治,内外分解作用,适用于表里同病之证。 代表成物:防风通圣丸、双清口服液等。 三、解表剂的药理作用 发汗作用 解热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镇痛、镇静作用 抗炎作用 调节免疫作用 其它作用 发汗作用 “解表法即汗法”,绝大多数解表药都有一定的发汗作用,特别是辛温解表剂。 发汗的意义: 发汗是人体散热的方式之一 通过发汗排出体内少量代谢产物(包括毒素),推测解表药可通过发汗将皮下血管内的异物排出体外,以减少抗原数量,这在感染性疾病早期有其意义。 实验方法 着色法:原理为碘与淀粉遇汗液产生紫色反应 指标:放大镜下观察大鼠足跖部着色点(汗点)数量 阳性药:毛果芸香碱 桂枝汤煎剂(桂枝合剂)能增加正常大鼠足跖部的汗腺分泌,抑制安痛定所致的汗腺分泌亢进和拮抗阿托品引起的汗腺分泌减少。 解热作用 本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解热作用,以辛凉解表剂解热作用较强。

我院五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评价

我院五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评价 摘要】目的:对我院五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为临床 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分别随机抽取医嘱有注射 用血栓通(冻干)、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灯盏花素、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丹 参川芎嗪注射液的住院病历各60例共计300例,从药品的适应症、给药途径、 用量、溶媒(包括品种选择及用量)、疗程及联合用药方面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五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例数为267例,合理率为89%,不合理 使用主要表现在超适应症用药6例(2%)、药品剂量不合理17例(5.67%),溶 媒用量不合理6例(2%),超疗程使用4例(1.33%)。结论:我院五种活血化 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整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应引起重视,促进合 理使用。 【关键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合理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7-0-03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天 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具有起效快、作用迅速等特点[1]。 活血化瘀类是中药注射剂的一种,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活络的作用[2],主要 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其用药合理性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采用回顾性调 查分析方法对我院使用量居前的五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规格:150mg/支)、注射用血塞通(规格:200mg/支)、注射用灯盏花素(规格25mg/支)、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规格50mg/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规格5ml/支)的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从我院2016年3月-6月出院病历中,随机抽取医嘱中有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规格:150mg/支)、注射用血塞通(规格:200mg/支)、注射用灯盏花素(规格25mg/支)、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规格50mg/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规格5ml/支)的病历各60例,共计3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 1.2 资料采集 用EXCEL表分别记录患者的就诊科室、临床诊断、性别、年龄、中药注射剂 及溶媒名称、用量,给药途径、疗程、联合用药等信息。 1.3 评价标准 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 号)、《中药 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3]及药品说明书等为依据,从药品的适应症、给药途径、用量、溶媒(包括品种选择及用量)、疗程及联合用药方面进行合理性评价。 2.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抽取病历300例,男性患者189例(63%),女性患者111例(37%);年龄(61.06±13.3)岁。 2.2 五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评价 根据制定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评价标准,分别对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规格: 150mg/支)、注射用血塞通(规格:200mg/支)、注射用灯盏花素(规格25mg/支)、注射 用丹参多酚酸盐(规格50mg/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规格5ml/支)进行合理性评价,其

中药学题库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药 一、填空题: 1.川芎的功效是____ 2.延胡索的功效是____ 3.郁金的功效是____ 4. 姜黄的功效是____ 5.乳香的功效是____ 6.丹参的功效是____ 7.红花的功效是____ 8.桃仁的功效是____ 9.益母草的功效是____ 10.牛膝的功效是____ 11.鸡血藤的功效是____ 12.骨碎补的功效是____ 13.马钱子的功效是____ 14.莪术的功效是____ 15.穿山甲的功效是____ 16.活血化瘀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四类。 17.具有活血行气止痛功效的药物有____。 二、简答题: 1.川芎为何称为治头痛要药? 2.牛膝“引血下行”功效的主治病证有哪些? 3.比较桃仁与红花功效主治异同。 4.简述姜黄的功效及主治证候。 三、论述题: 1.试述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证、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 2.试述郁金与姜黄的功效和应用有何异同。 3.试述牛膝的性味、功效与应用。 4.试述丹参的功效及应用。 四、选择题: 1.具有行气解郁作用的药是:( ) A.川芎 B.丹参 C.桃仁 D.红花 2.治肝郁气滞,气血失调,胁肋疼痛,以何药为宜?( ) A.红花 B.川芎 C.桃仁 D.丹参 3.何药被誉为治头痛要药?( ) A.川芎 B.郁金 C.丹参 D.延胡索 4.下列哪项是川芎的功效?( ) A.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B.活血上止痛,消肿 生肌 C.活血行气,止痛 D.破血祛瘀,行气止 痛

5.治疗肝经有热,经前腹痛,宜选用:( ) A.川芎 B.郁金 C.乳香 D.莪术 6.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是何药的功效?( ) A.川芎 B.乳香 C.丹参 D.郁金 7.下列哪项一般不宜使用川芎?( ) A.风寒头痛 B.风热头痛 C.风湿头痛 D.阴虚阳亢头痛 8.疮疡溃破久不收口,何药常与没药研末外敷?( ) A.川芎 B.乳香 C.延胡索 D.丹参 9.何药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适用于身体各部位多种疼痛?( ) A.延胡索 B.桃仁 C.益母草 D.水蛭 10.治疗湿温病,湿浊蒙蔽清窍,胸脘痞闷,神志不清,宜选:( ) A.红花 B.郁金 C.川芎 D.虎杖 11.治疗肝郁化热,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宜选:( ) A.川芎 B.郁金 C.益母草 D.丹参 12.何药有利胆退黄作用?( ) A.川芎 B.郁金 C.延胡索 D.乳香 13.下列哪项是姜黄的功效?( ) A.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B.活血止痛,消肿生 肌 C.行血补血,舒筋活 络 D.活血祛瘀,利尿消 肿 14.何药能行气血、通络止痛,善治风湿臂痛?( ) A.姜黄 B.郁金 C.丹参 D.没药 15.下列哪项是莪术与三棱的共同功效?( ) A.破血祛瘀,行气止痛 B.活血止痛,消肿生 肌 C.活血祛瘀,祛风止 痛 D.行血补血,舒筋活 络 16.下列何药善于消癥散结?( ) A.莪术 B.乳香 C.川芎 D.姜黄 17.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首选:( ) A.丹参 B.郁金 C.延胡索 D.益母草

常用中药注射液使用参考

我院常用中药注射液使用参考 国家于2008年12月24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并附件《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为加强我院在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现就我院现有中药注射剂用法用量、临床适应症以及注意事项归纳总结如下,以供临床科室参考。 纯中药且以国药准“中”(Z)字为批准文号: 品名成分功能主治静脉用 溶媒 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备注 丹参注射液丹参、氢氧 化钠、注射 用水。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用于冠心 病胸闷,心绞痛。 5%葡萄 糖注射 液 有过敏反应、低钾软病、皮肤 瘙痒、心慌、致热原样反应; 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 1.本品活血化瘀,孕妇慎用,月经期及有出血倾向者禁 用。 2.不得与普萘洛尔、维生素C等注射液混合使用,以免 产生混浊或沉淀。 3.服用期间宜清淡饮食。 4.过敏体质慎用 5.在治疗期间,心绞痛持续发作,宜加用硝酸脂类药。 若出现剧烈心绞痛,或见气促、汗出、面色苍白者, 心肌梗死,应及时急诊救治。 6.本品是中药制剂,有效成分较多,保存不当可能影响 产品质量,所以使用前必须对光检查,发现药液出现混 浊、沉淀、变色、漏气、变质等现象时不能使用。 7.本品不宜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合使用。 1.对本品过 敏者禁用。 2.尚无与其 他药物相互 作用的信息。 3.密封,遮光 保存。 舒血宁注射液银杏叶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用于缺 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 绞痛,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 5%葡萄 糖注射 液 偶见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紫癜, 急性荨麻疹,胸闷、心悸、喉咙 水肿、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1.孕妇、过敏体质者及心力衰竭者慎用。 2.对老人、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乙醇过敏等特殊人群和 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1.对银杏叶 制剂过敏体 质者禁用。

中成药分类大全

中成药分类大全 解表药: 白带丸玉泉丸云香精感冒清感冒通安贝特暑症丸甘和茶祛暑丸 都梁丸凉膈散参苏丸全鹿丸凉膈散蛾苓丸五积丸(散)午时茶(冲剂) 小柴胡丸头风痛丸桂枝合剂玉屏风丸(玉屏风颗粒剂、固表防感冲剂) 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枕中健脑液养命宝胶囊防风通圣丸 时疫清瘟丸银翘解毒丸维C银翘片羚翘解毒丸夏桑菊冲剂芎菊上清丸 时疫救急丹荆防败毒丸(冲剂)川芎茶调散(丸、口服液)羚翘解毒片(羚羊感冒片) 桑菊感冒片(丸、合剂、冲剂) 风寒感冒冲剂荆防感冒冲剂速效伤风胶囊陈夏六君子丸少阳感冒冲剂 暑热感冒冲剂秋燥感冒冲剂暑热感冒冲剂风热感冒冲剂 风寒表虚感冒冲剂卓丹复方消食冲剂 清热药: 上清丸无极丸熊胆丸导赤丸六一散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龟苓膏

黄连素片穿心莲片金银花露八正合剂白虎合剂蒲公英片(冲剂) 银黄注射液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冲剂牛黄消炎丸黄连上清丸清热消炎宁 金熊炎必克黄连清胃丸牛黄上清丸血美宝胶囊银黄口服液 甘露消毒丸(丹)牛黄解毒片(丸)龙胆泻肝丸(片) 暑湿感冒冲剂板蓝根注射波抗病毒口服液抗病毒注射液清暑益气合剂(丸) 清开灵口服液(冲剂,胶囊) 甘露解毒口服液复方板蓝根冲剂万氏牛黄清心丸(片) 白花蛇舌草注射液 泻下药: 清宁丸(1)清宁丸(2)清宁丸(3)麻仁丸通便灵半硫丸更衣丸当归龙荟丸五仁润肠丸 利尿通淋逐水药: 结石通五苓丸舟车丸十枣丸控涎丸(丹)胃苓丸(散) 慢肾宝液排石冲剂 金钱草冲剂尿感灵冲剂 祛风湿疗痹痛药: 桐丸(片、胶囊) 风痛安风痛灵木瓜丸通痹片痹冲剂天麻酒风湿膏龟蛇

酒健步膏 热敷散寒痛乐国公酒三蛇酒络络通 雷公藤片风湿圣药海蛇药酒风湿药酊金不换膏汉桃叶片 独活寄生丸壮腰健肾丸昆明山海棠正清风痛灵舒筋活血片舒筋活血丸 强筋壮骨丸腰椎痹痛丸追风透骨丸麝香风湿油风湿跌打膏附桂风湿膏 消炎镇痛膏壮骨风湿膏关节止痛膏伤湿止痛膏关节镇痛膏宝光风湿液 辣椒痛可贴史国公药酒冯了性药酒风湿一檫灵 肿节风注射液风湿宁注射液 伤湿涂膜气雾剂 复方高效夏天无片 化痰止咳平喘药: 二陈丸橘红丸咳特灵消咳喘痰咳净鸡苏丸桃花散黛哈散黑锡丹 秋梨膏 气管炎丸急支糖浆 牡荆油滴丸奇力咳感康海珠喘息定蛇胆川贝散川贝枇杷露复方甘草片 苏子降气丸礞石滚痰丸蛤蚧定喘丸补肾防喘片固本咳喘片蛇胆

活血化瘀中药学上划分为四类

活血化瘀中药 活血止痛药: 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等 主要治疗血瘀气滞痛证 温经散寒的常用药物 肉桂.附子.艾叶.吴茱萸.干姜.补骨脂.小茴香.川椒.等.活血花瘀的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泽兰.灵脂.蒲黄.三棱.赤芍.水蛭. 活血止痛散:本品为急、慢性软组织扭挫伤类非处方药药品。 成份:当归、三七、乳香(制)、冰片、土鳖虫、自然铜(煅)。 本品为灰褐色的粉末;气香,味辛、苦、凉。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用法用量: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5克,一日2次。 活血通经止痛散跌损 【处方】三棱、莪术、黄柏、黄连、青皮、赤芍、紫苏、香附、柴胡、乳香、红花、苏木、菖蒲、千里马。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主治跌打损伤,瘀血冲心,气紧急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名称:安息香 类别:开窍药 药用部位:干燥树脂 药材性状:本品为球形颗粒压结成的团块,大小不等,外面红棕色至灰棕色,嵌有黄白色及灰白色不透明的杏仁样颗粒,表面粗糙不平坦。常温下质坚脆,加热即软化。气芳香、味微辛。 在夏、秋季割胶。收集的液体树脂放阴凉处,自然干燥。 性味归经:平;辛、苦;归心、肝、脾经 功能主治:开窍清神行气,活血,止痛。用于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心腹疼痛,产后血虚,小儿惊风。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3~1.5g;或入丸、散。 丹参、三七禁忌:气虚不足、阴虚火旺者慎服。 (2)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鸡血藤等 主要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3)活血疗伤药:土鳖虫,马钱子,苏木,骨补碎,血竭等 主要治疗骨折损伤,瘀肿疼痛 (4)活血逐瘀药:莪术,三棱,水蛭,穿山甲等

中药分类大全

中药分类大全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附药:紫苏梗)、生姜(附药:生姜皮、生姜汁)、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附药:苍耳草)、辛夷、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 2、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附药:葛花)、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夜明砂、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乌蛇胆、猪胆汁 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苦参、白鲜皮、苦豆子、三颗针、马尾连、椿皮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附药:忍冬藤)、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红藤)、败酱草(附药:墓头回)、射干、山豆根(附药:北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附药:绿豆衣)、蚤休、马鞭草、雪胆、三丫苦、木芙蓉叶、半枝莲、铁苋、橄榄、余甘子、朱砂根、土牛膝、肿节风 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附药:紫草茸)、水牛角、溪黄草 5、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三、泻下药 1、攻下药:大黄(后下)、芒硝、番泻叶、芦荟 2、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附药:红芽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乌柏根皮 3、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四、祛风湿药 1、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附药:草乌)、蕲蛇(附药:金钱白花蛇)、乌梢蛇(附药:蛇蜕)、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

175种常用中药大全彩图

74.赤芍: 为芍药的一种。现今药材赤芍都为芍药组多种野生植物的根,经直接晒干而得。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活血祛瘀药。 科属分类:芍药科。 别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草芍药。性味:苦;微寒 归经:肝经;脾经。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75.白芍:是芍药的一种,属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无毛。根肥大,纺锤形或圆柱形,黑褐色。 别名:金芍药、芍药。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肝经;脾经。 功能: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 主治: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各城市和村镇多有栽培。 药材基源:为芍药科植物芍药(栽培品)及毛果芍药的根。 用药禁忌:虚寒之证不宜单独应用。反藜芦。

76.蒲黄: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狭 叶香蒲、宽叶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 的花粉。 功效分类:凉血止血药;活血祛瘀药。 科属分类:香蒲科。 别名:蒲厘花粉、蒲花、蒲棒花粉、 蒲草黄。 性味:味甘、微辛;性平。 归经:肝经;心经;脾经。 功能:止血;祛瘀;利尿。 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备痢;便 血;崩漏;外伤出血;心腹疼痛;经 闭腹痛;产后瘀痛;痛经;跌扑肿痛; 血淋涩痛;带下;重舌;口疮;聤耳; 阴下湿痒。 用药禁忌:孕妇慎服。 77.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 仁。 功效分类:收涩药;补肾药;健脾药 科属分类:睡莲科。 别名:卵菱、鸡头实、雁喙实、鸡头、雁头、 乌头、水流黄、水鸡头、肇实、刺莲藕、刀 芡实、鸡头果、鸡头苞、刺莲蓬实。 性味:甘;涩;平。 归经:脾经;肾经;心经;胃经;肝经。 功能:固肾涩精;补脾止泄。 主治:遗精;白浊;淋浊;带下;小便不禁; 大便泄泻。 用药禁忌:大小便不利者禁服;食滞不化 者慎服。

常用中药分类精编版

常用中药分类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中药分类查询 解表药 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又称发表药。 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藁本、香薷、生姜、葱白、辛夷、芫荽 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柴胡、蝉蜕、浮萍、西河柳、淡豆豉、水蜈蚣、天胡荽、蔓荆子、木贼草 清热药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淡竹叶、夏枯草、鸭跖草、西瓜皮、荷叶、莲子心 清肝明目药: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千里光 清热凉血药:生地、紫草、犀角、牛黄、牡丹皮、赤芍药、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玄参、茅根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忍冬藤、忍冬叶、银花子、金银花露、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犁头草、山慈菇、漏芦、四季青、乌蔹莓、芙蓉花、芙蓉叶、白蔹、鱼腥草、野荞麦根、虎耳草、红藤、败酱草、鬼针草、地耳草、垂盆草、土茯苓、马兰根、射干、山豆根、马勃、橄榄、金果榄、白毛夏枯草、点地梅、一枝黄花、爵床、人中黄、人中白、淡秋石、白头翁、马齿苋、鸭胆子、橄核莲、小飞蓬、鸡眼草、叶下珠、绿豆、绿豆衣、七叶一枝花、半枝莲、白英、龙葵、蛇莓、白花蛇舌草、凤尾草、猪殃殃、天葵子、藤梨根、猪胆汁 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芩、黄柏、胡黄连、龙胆草、秦皮、苦参、白藓皮 清虚热药:银柴胡、地骨皮、青蒿、白薇、葎草 泻下药 以滑利大肠、通利大便、引起腹泻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攻下药:大黄、芒硝、西瓜霜、铁扁担、番泻叶、芦荟 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胡麻仁、蜂蜜 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红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千金子、巴豆、泽漆、狼毒、腹水草、鸢尾 祛风湿药 以祛风除湿,解除痹痛,用治风湿痹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 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络石藤、雷公藤、豨莶草、臭梧桐、桑枝、老鹳草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 芳香化湿药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理使用分析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理使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25T13:33:41.36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作者:黑娥杏 [导读] 针对目前临床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使用现状,对其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予以把控,再通过针对性措施的施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 黑娥杏 云南省大理州中医医院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针对目前临床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使用现状,对其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予以把控,再通过针对性措施的施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提高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规范使用,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提升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成药;合理使用 中医学理论中,将瘀血认定为气滞、血虚引起血行不畅或凝滞等现象,个别情况下还可在外伤、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内出血难以消散或排出,少部分患者因寒邪入体内引起的血脉或血凝,也可称为血淤,而能够祛瘀通滞、通利血脉的药物均可称为活血化瘀药。也正因如此,活血化瘀类中成药逐渐成为医疗机构救治的首选,但由于使用量的增加,使之面临滥用的现象。对此,笔者依据自身工作经验,对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理使用体会总结如下: 1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使用现状、原则、常见类别 1.1使用现状 目前,临床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使用极为普遍,且销售金额和使用数量均远超于其他类药物,是目前使用面最广,最为常见的中成药,适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类疾病、骨科疾病等。但是医疗机构中使用中成药西医医师较常见,往往在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即按照西医学的角度,对中成药予以使用,甚至在缺少医理和辨证论治的状态下,为其使用效果埋下隐患。另外,个别医师仅依据药名、药物功效对患者予以用药,但却和患者自身病情出现矛盾,不仅会为患者带来身体机能的损伤,还会危及其生命安全[1]。 1.2使用原则 中医治疗中,讲究的是“辨证论治”、“随证治之”、“随症用药”、“同病不同药”等原则,即核心点为“辨证论治”。例如:气滞血瘀类患者,在中成药使用中应以活血、化瘀和通脉为主导;若存在体质虚弱的症状,可使用益气活血化瘀类药物;若存在血寒滞瘀血的症状,则可使用温阳、活血、化瘀类药物。虽上述三种疾病均可化为瘀血证的范畴,但致病机理的不同,决定其治疗药物的差别。对此,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使用中,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患者病症寒热、虚实和缓急等症状予以辨别。例如:益心舒胶囊,存在祛瘀和益气活脉的效果,多在气阴体虚型冠心病患者中使用;复方丹参滴丸作为丸剂类药物,包含冰片、丹参和三七等中药,存在镇痛和活血化瘀的效果[2]。 1.3常见类别 包含水蜜丸华佗再造丸、滴丸(复方丹参滴丸)、片剂(血府逐瘀片)、颗粒剂(颈舒颗粒)、胶囊剂(血塞通软胶囊)、散剂(云南白药散)、口服液(通天口服液)、气雾剂(云南白药气雾剂)、搽剂(骨友灵搽剂)、膏剂(消痛贴膏)、注射剂(注射用血塞通)等。 2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临床使用合理性分析 2.1 欠缺中医辨证、药证不符 目前,在施行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中,西医医师开具医嘱处方较常见,存在欠缺中医辨证、药证不符现象较普遍。其辨证用药是制约治疗效果、用药安全的关键,否则会在药证不符的状态下滋生患者不良反应。由此可见,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使用中,应以“辨证用药、辨病辨证给药”的原则为准绳。 2.2 超功能主治用药 注射剂作为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中较为突出的代表,多在常规救治的基础上,面临超功能主治用药的问题。例如:注射用血塞通,具有活血祛瘀和通脉活络的功效,主治中风偏瘫;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脑栓塞、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症。若从主治功能上来讲,该药适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但在骨折、腰椎间盘突出和关节炎、颈椎病等疾患中也较为常见,属超功能主治用药。 2.3 大剂量或长期使用 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使用中,医师未依据说明书剂量、给药方式予以开具,擅自增加剂量和给药频次,易导致出血的风险。另外,临床上活血化瘀类注射剂使用疗程相对较长,例如注射用血栓通使用疗程>15d,有些甚至从入院使用到出院,严重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2.4 注射剂使用不规范 (1)溶媒不合理,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要依据注射剂本身的酸碱性等特点来选择适宜的溶媒稀释。如说明书规定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缓慢滴注,但临床经常见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加入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由于中药注射液的成分复杂,如溶媒选择不当,溶液的pH改变,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包括、澄明度变化、絮状物或沉淀出现、颜色改变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2)滴速过快、配制溶媒剂量不足等现象,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该种现象的存在,会使药物浓度相对较高,不溶微粒超标,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为避免此问题的滋生,则可依据药品说明书,对溶媒、用量和配制浓度进行把控。 2.5 重复用药 诸多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虽药名存在差别,但其主治功效却相似。例如:伤科接骨片,主治功效为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和舒筋壮骨;痛舒胶囊,主治功效为舒筋活络、化痞散结和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但在骨科治疗中,往往将二者予以联合给药,活血作用增强,但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的风险也增加。再如:个别处方中还存在3种以上活血化瘀类给药的现象,即银杏叶片、血塞通片和通心络、复方丹参滴丸及益脉康胶囊等5种药物联用,既出现药物浪费的问题,还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叠加的问题。 2.6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与抗血栓化学药联用 临床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见将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与抗血栓化学药联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本身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