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儒家道德教育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论儒家道德教育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论儒家道德教育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论儒家道德教育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116?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收稿日期]2009-11-01[作者简介]顾秀英(1974-),汉族,江苏金湖人,淮安市富士康实验小学幼儿园园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0)01—0116—03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教育,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季羡林先生说:“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重视伦理道

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 [1]

中国道德传统的核心是儒家伦

理道德。在儒家道德传统中,不仅形成了系统的规范德目,还形成了深刻而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这对当代幼儿道德教育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一、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

儒家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尽管古人也有主张性恶的,但不占主流。孟子是中国古代最早明确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德性是人先天就具有的,不是外在力量强加于人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还通过一些感性经验来证明人性本善,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教育,把每个生命个体视为价值主体,尊重人格的尊严。因为每个人包括儿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价值主体,因此儒家主张对儿童进行正面引导,提倡诗教和礼教,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而且认为每个人都有成贤成圣的潜力,只要善于引导,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

儒家这些思想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重要文件的精神是一致的,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文件的理解,并更好地在日常教育中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纲要》说:“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因为幼儿是与教师同样具有人格尊严的生命价值主体,在人格上与教师完全平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教育中应充

分尊重幼儿的人格,维护其做人的尊严。正因为幼儿和教师的人格是平等的,因此《规程》要求教师“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儒家人性本善思想有助于教师树立教育的信心,相信每个孩子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都会成为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好孩子,从而真正自觉地“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

西方人性论的主流思想是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对其恶性加以遏制,他们主张对儿童进行管制和惩罚,强迫其接受道德规则。康德认为,只有管束才可防范人性中受动物本能冲动支配的部分。赫尔巴特特别强调惩罚的作用,他认为惩罚最容易使儿童就范,从而消除儿童的反抗行为。皮亚杰认为,在规则面前,儿童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而挫折是其掌握规则的主要方法。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

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家都曾作过深入的探讨。尽管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性。德国近代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 “五种道德观念”说,即内心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仁慈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公平的观念。赫尔巴特认为这五种观念具有普世性。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以仁、义、礼、智、信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如果赋予时代内容,依然是现代人最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我们认为,这些道德规范应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一)仁

在儒家的德目中,仁被视为“众善之源,百行之本”。仁的内涵是“爱人”。《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是一种大

论儒家道德教育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顾秀英

(富士康实验小学幼儿园,江苏

淮安

 223238)

摘要:儒家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在教育方法上重情感、重身教、重

知行统一、重因材施教。儒家在实践中形成的道德教育内容、原则和方法对当代幼儿道德教育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儒家;道德;教育;幼儿;价值

?117?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爱,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开始,然后推及于他人,即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是一种恻隐之心,即同情心。《论语》有这样一段记载:乐师冕见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都坐定了,孔子告诉他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论语?卫灵公》)因为乐师是盲人,所以孔子才这样细致地引导,体现了对师冕的关心。这些事虽然容易做到,但坚持这样做却并不容易,这是孔子既认为仁很容易做到,又不把仁轻许于人的原因。儒家还仁爱推及于物,推及于宇宙万物,体现了对生命、对自然的关爱。

对幼儿教育进行教育也应该从“爱”开始,培养幼儿“爱”的意识,教育幼儿爱父母、爱身边的小朋友、爱护有生命的花草树林,着力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幼儿园工作规程》说幼儿园的道德教育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等的情感,却没有提到对“人”的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放在了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前面,这是对《规程》的重要修正。试想一个不知道爱父母的人,怎么知道去爱别人,更不要说什么家乡、集体和祖国了。

(二)义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义利论。在儒家的义利论中,有一条不变的原则,即“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儒家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始终应该把义放在第一位,用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把义作为价值选择的标准,在义利冲突中,要用义去约束利,在必要时甚至用生命去捍卫义,做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利益因素已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浸润其中。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正确的义利观教育是必要的。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义”是羞恶之心。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者该做的事没有去做,应该感到羞愧。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荣辱意识越来越淡泊,这是道德危机的重要表现。幼儿园教育应该重视幼儿荣辱意识的培养。我们注意到,《规程》、《纲要》等重要指导文件对培养幼儿的荣辱意识没有用出明确的规定,这不能不能是一个严重的疏漏。

(三)礼

在中国古代社会,礼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礼记?曲礼》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礼义,即礼的精神实质;二是指礼仪。儒家非常重视礼的内涵。孔子认为,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礼,要看这种行为是否体现了礼的精神。《论语》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赡养只是礼的形式,“敬”才是礼的实质,显然,孔子更重礼的实质。礼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即礼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礼让的经典案例。

儒家不仅重视礼的内涵,也非常重视礼的形式,即礼

仪。董仲舒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在与人交往中,要做到礼貌待人,必须从悦目、悦耳、悦心三个方面着手。要做到悦目,必须衣帽整齐,仪容可观;要做到悦耳,必须在言语应对方面谦逊谨慎;要做到悦心,则必须做到仁厚善良。(《春秋繁露?基义》)礼貌教育是现代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园教育也不例外。我们要善于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中关于礼的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培养幼儿的礼让意识,教育幼儿讲礼貌,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

(四)智

智也是儒家道德的重要规范之一。智就是明是非、别善恶。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荀子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就是说,是所当是,非所当非,即明辨是非就是智。幼儿期是儿童是非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2],幼儿教育在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同时,也应重视培养幼儿的是非观念,为幼儿的道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信

信就是诚实不欺、遵守诺言。“信”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尤其重“信”,孔子把信作为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意思是,人如果不讲诚信,那怎么立身处世呢?信的基本要求是诚实不欺,与诚相通,故诚、信常合为一词。诚信就是要说话算数,信守诺言。另外,诚信又是与义联系在一起的。信不是无条件,它要受到道义的制约。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复,即实践所诺之言。孟子也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诚信对处理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培养人的诚信品质应从幼儿抓起,要教育幼儿信守自己的承诺,培养幼儿的诚信意识。我们注意到,在《规程》中只有“诚实”的要求,没有“守信”的要求。在《纲要》中只是笼统地提出了“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则”,并没有对“诚实守信”作出具体的要求。

三、道德教育的方法

儒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以情感人

注重发挥情感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孔子特别注重诗和乐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中的作用。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要从《诗》入手,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论语》中多处提到孔子用《诗》进行道德教育的案例。孔子认为音乐的感染力对人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有助于人格的最终完成,所以他特别重视乐教,身边总是弦歌之声不绝于耳。对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有深刻的认识,如王阳明就特别重视情感教育。他说:“今教童子者,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培植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

?118?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可见,道德教育不只是空洞的说教,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儿童进行渗透,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规程》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对中国古代情感教育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表率作用可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重身教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意思是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上)意思是,假若端正了自己,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呢?连本身都不能端正,怎么端正别人呢?孔子这里虽然谈的是执政者的身教对治理国家的影响,但是,很显然,也适用于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明代大儒曹端说:“人能无私,方能率人以无私,所谓有善于己而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而后可以正人之恶也。”(《通书述解》)又说:“未有私于己而能率人以无私者焉,所谓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也。”(同上)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如果回到八岁以下儿童的社会,我们就会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早期社会似乎最有利于年长者意见的流传,乃至最利于他们对儿童的约束;没有一种小孩姿态不受他们的影响或暗示,在这里,没有一个自主的个人,没有一个自觉的心灵,他们都不能根据他们内心服从的法则使他们自己产生某种行为。”[3]皮亚杰说儿童没有自主意识,没有自觉的心灵,我们不敢苟同,但是他认为儿童会受到成人的影响或暗示是非常正确的。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们要注意用自己的正确的言行影响幼儿,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

(三)因材施教

道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主要指依据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培养、教育人的目的。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他善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论语》中有一段记载被视为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冉有懦弱,做事犹豫不决,故孔子要培养他的果断品质;子路性格急躁,做事独断,故孔子要培养他的谦和品质。因材施教原则对幼儿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因材施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幼儿教育要根据幼儿的性格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弱点,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四)知行统一

儒家道德教育十分重视知行统一或言行一致。儒家认为,道德修养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道德修养的水平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和检验。孔子认为,对人的德行的考察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即不仅要看他的道德认识水平,还要看他的道德实践情况。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认为应先教育儿童有正确的道德认识,然后再根据这些认识去行动。因此,他专门为儿童编了《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规矩、行为细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教导儿童按照这些规定去做,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真正的知必见之于行,如果道德观念不能落实到道德行动中,就不能算是有了真正的道德观念。他说:“夫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传习录中》)在王阳明看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只灌输一些道德观念是不够的,比如说“孝”,判断一个人对“孝”是否有正确的认识,要看他在日常行为中是否表现出孝行,如果表现出孝行,就说明他对孝是真知,如果没有表现出孝行,说明他对什么是“孝”并没有真正的认识。

当前幼儿园教育存在着重道德观念教育、轻道德行为培养的不良倾向,教师只满足于幼儿对道德观念作出符合成人预期的选择,而不重视这些道德观念在幼儿实际生活中的落实。幼儿教育应重视幼儿道德行为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悠久的道德历史 灿烂的道德文化[A].传统与选择-中国传统道德大家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6.

[2]邹晓燕,杨丽珠.养成教育与幼儿道德教育[J].幼儿教育,2005,(2).

[3][瑞士]皮亚杰. 傅统先,陆有铨译.儿童的道德判断[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05.

(责任编辑:杨晓娜)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 (一)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体系以宗法等级的社会结构为基础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始终建立在经济社会结构上。在周朝的时候,以周公为主的奴隶主贵族根据当时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社会结构和等级分封制,就建立了“有孝有德”的伦理思想。“孝”成为宗法道德规范的核心,“孝”本身的等级观念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周人为了使自己的政权取得合法化,永远牢固,还提出了“修德配命”与“敬德保民”的思想。[1]到了汉代,小农经济取代了周朝时的国土王有制,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家族宗法制代替了氏族宗法制。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化了的儒家思想维护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整个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始终占着统治地位,这不是天命,也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封建社会始终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人们靠土地生活,同一个家庭的后代,由于经济的原因,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2]经济环境成为这种社会制度的基础,儒家思想的一大部分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性论证,反映了它的伦理价值。 伦理道德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规范,它是从现实中提取出来,反过来又去约束现实,让现存的一切合理起来。儒家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实际存在着的宗法、等级关系,具有更多的现实可行性,因而被历史所选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墨家思想尽管有很多美妙的东西,但由于其脱离现实,而被历史所淘汰。 (二)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变革始终以传统为基础 伦理思想尽管为社会的上层所制定,为维护一定集团的利益服务,但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存在价值,在实践中积淀为人们稳定的价值信仰,成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规范。这种思想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又存在于民族的群体意识中,它不会随着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而彻底消亡。因此,当时代发生巨变时,一些有形的制度可能会完全变革,但伦理思想不能彻底抛弃。如果抛弃了这种已经内化于民族生命之中的伦理思想,不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新的伦理思想体系就很难产生。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既适应当时的经济社会结构,又从前辈身上吸收有益的东西,尊重中华民族已经形成的伦理道德传统。 二、把握当今经济社会结构,创造适应新时代的道德观 (一)当今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特点 中国现在的经济社会结构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经济形式上几种经济形态并存,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工业经济,也有知识经济的成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方面有了更多的追求。二是社会正逐渐打破封闭,人口流动开始加剧,旧有的家族观念也在解体。三是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个人选择的自由性在加大,人们对自由和民主有了更多的向往。 (二)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 在道德建设方面要强调多元化,我们不仅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价值观,还要吸收西方的一些有益的价值观,更要向年轻一代传播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在介绍古代道德教育传统方面,我们不仅要介绍占主导地位的儒家的主流道德教育思想,还应介绍先秦诸子及后来儒家及其它学派的道德伦理思想。比如对义利观的介绍,不仅让人们知道儒家主流派别所提倡的“重义轻利”思想,还应该让人们知道墨子的“既贵义,又尚利”的义利统一观,以及明末清初以来近代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义利思想。通过这种介绍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性,消除人们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误解,增强其对民众的亲和力。 在加强多元性的同时,应不断培养国民尤其是中小学生道德的判断力,让他们通过各种道德伦理思想 屈彩霞丰向日 (山西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摘要]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宗法等级的社会结构为基础,二 是重视继承传统。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把握时代社会特点,不断汲取传统中有益的营养,以传统 的智慧解决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道德教育古代成功启示 道德教育研究 99

幼儿园未来发展趋势

幼儿园未来发展趋势 2015-02-05 目前,我国的幼儿园正处在一个历史上最大的变革时期,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都面临着自身深刻的变革,机遇和桃战并存,能否抓住机遇,顺应未来,决定着很多幼儿园的生死存亡,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更是如此。 1、未来十年幼儿园数量会继续急剧增长 按照国家十年规划纲要,2020年前后全国平均入园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根据目前的人口出生率、城乡入园率测算,未来十年幼儿园缺口将会是现有的十分之三左右,如果考虑到城市改造、农村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新开发区建设、园所升级换代等因素,未来可能新增八万到十万所左右幼儿园。全国平均每个省未来十年约增加3000所左右。以陕西省为例,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新增了1000所幼儿园,按此增长速度至少还需要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共9年)才能完成3000所左右的幼儿园建设任务。考虑到目前城乡入园率不均衡的现实,未来幼儿园的增长重点在农村和县城地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农村,包括县城将会是下一个十年幼儿园的发展热土。 2、公办民办竞争加剧,分工明确

公办园由于国家财政支持,办园成本相比民办园低得多,容易实行低收费、普惠性办园思路;民办园自收自支,办园成本高,只能面向高收入家庭、对孩子保育有更高需求的人群走高端办园路线。普惠性幼儿园和优质优价的名园是未来公办民办发展的基本趋势。 考虑到政府有可能对民办园给予支持,通过奖补、购买服务等措施调节民办园的收费,但从我国民办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家购买服务和奖补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降低民办幼儿园的运营成本。 , 公办园---- 普惠性 民办园---- 优质名园 结论是:民办园必须改变思路了,优质优价、名园是唯一的选择。 3、数量增加逐步过渡到质量提升 建国以来,由于在发展幼儿园问题上国家欠债太多,面对越来越多的孩子入托需求,首先重点解决的是入园难的矛盾,随着入园难问题的逐步解决,必然会面临入好园的矛盾。在目前这个新老交替的时代,入园难和入好园难相伴而生。所以,在有些地区不存在入园难,而是入好园难,有些地区是入园贵或者入好园贵。这种矛盾实际上反映的问题是幼儿园数量和质量的矛盾。以陕西为例,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解决数量不足问题,尤其是农村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第二

浅谈儒家审美文化

浅谈儒家审美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其文化底蕴是极其深厚的,也是世界文明中唯一的其文明史是同一和连续的没有突然停顿的文明,是最为独特的一个。东周时期诸国征战社会秩序混乱是我国思想文化变动而又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史称“诸子百家”时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探讨流传了几千年,对我国文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几大思想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儒家是孔子创立,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又经孟子,荀子等人的丰富加工成为现今影响世界的学说。其内容博大精深,从个人到社会到自然规律无所不有。下面我将以孔子孟子为对象,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就我所喜欢的,了解的儒家文化做一浅谈。 孔子 一,孔子的比兴,比德与天人合一 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刘向《说苑杂言》。 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 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家语》。比兴,是文学里常用的手法,也是古人常用的抒情言志的方法。上文中都是孔子关于君子德行的论述,借自然流水和美玉表达自己对个人品德的追求天人合一也是对一个人品德的审美和品评。 二,孔子的人生观审美 孔子的人生观是以顺情适性的自然之道为前提的。孔子认为顺应自然,并将自然规律发扬光大,是成就人生最高境界的前提。“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矩”既包括宇宙的生命法则,有包括人类的生命法则,体现了和规律与合目的统一。这种对自然的顺应,即能动地适应对象,是人生审美价值的重要内涵。人生情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即在生命畅达的大好春光里,在闲适的生活中,孔子力图让自我活泼泼的生命与宇宙生命沟通起来,在外在形态中流露出内在情怀,使人的生命在”万物一体“的物我契合中得以畅达。这是一种顺情适性得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然境界及其自然这道的表现。 三,孔子的“尽善尽美”与“文质彬冰”的文艺审美 “文质彬彬”的文艺标准包含了形式之美与内容之美相结合的原则,是“尽善尽美”说在另一层面上的表述。都体现了孔子“仁”的精神。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原本是就个人道德修养而言,强调君子的文质皆备,即内质和外在纹饰的统一,“文”最初是指不同色彩的线条交错形成客观之视觉形象,也变成后天的文化包括礼,乐对人的造就,是一种形式美;“质”指基质和内容,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彬彬”朱熹注为“物相杂而适均之貌”,即文与质恰当的配合,“文质彬彬”不仅是道德评价也包括审美评价。 四,孔子独立不迁的人格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即其人格特立不迁之志;“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见其热情痴迷之境乐观进取之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见其教人之心;“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论语泰伯》,见其为公之情。

读《道德教育当代论域》有感

读《道德教育当代论域》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琼海市第一小学梁喜妹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一书是作者探寻新世纪德育路向的最新成果。作者通过对德育基本问题的反思,深入探讨道德教育的人学基础,道德教育与当代人之生成、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境遇等问题,以求探寻与发现德育的新路向。书中提出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对开创生活德育新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人学观照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阐述当代德育的人学主题,揭示德育本性与德性生成的基础和德育的享用功能及人文观照的新取向。第二编现代化语境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从道德危机的反思中提出道

德教育功能观的转变,通过对个人和社会历史与范畴演变的考察提出在针对全球化、科技革命、网络社会、生态危机、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第三编生活论视域中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提出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使其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精彩片断赏析: 选段一:第一编Ⅱ“人自己创造自己”中“人怎样发展自己” 人的发展的历史总趋势是人的全面发展,亦即人的各方面才能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所谓人的各方面才能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在个体发展中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再现那种由历史形成的,以对象化形式表现的人类能力及其发展成就。如前所述,人的发展首先要经过一个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以后再在交往中、

在个体身上得到再现和归复。这种再现、归复就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笔者感悟:在人的自身发展过程中,他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促使这种发展的客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自己创造了自己。这是因为人的自我创造是在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中实现的,而人所面对的是凝聚着人类世代相继的精神力和体力的客观对象,这种“人化的自然界”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发展,使人成为人。所以,自然界越是人化,蕴涵人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越是丰富,则使人在与人化的自然界的交往中能够获取更多的发展动力,挖掘自身更大的潜能,日益完善自身的器官与生理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以往的历史中,人的这种对象化能力和成就在个体发展中是不充分的,甚至是片面的。德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引导与促使个体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再现由历史形成的以对象化形式表现的能力及其发展的成就。

《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d5929454.html, 《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作者:杭烨严杨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极大地丰富,但是道德的滑坡却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现象。然而,现实的困境更加剧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道德教育在当今很难得到深入人心的效果。面对不容乐观的现状,本文旨在通过探究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德教育思想,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道德经;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169-01 一、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带来的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繁荣的背后仍存在不少人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感到迷惘,甚至会走入重大的道德困境,继而产生重大的道德失范,这对我国当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重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一方面需要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回看中国先哲们的道德教育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为我国当今教育思想提供的许多可借鉴之处,探究《道德经》的教育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二、《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探究 老子并没有像孔子一样,成为教育事业的实践者。但老子著书立人,他以自己的睿智与丰满的人生经验为后人留下了饱含道德教育思想的《道德经》,细细探究,将会发现许多对当今道德教育有借鉴意义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脚踏实地,切莫空谈 老子是十分推崇踏实苦干的,他最忌讳的就是夸夸其谈,在老子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到这一点。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老子看到孔子一副年少气盛、春风得意的样子,就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批评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予子之身”。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主张内敛平实的为人之道。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写“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也就是说老子认为:真实的话语不华丽,华丽的言辞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的人未必广博,广博的人未必有真知。老子所欣赏的就是一种脚踏实地,切莫空谈的躬行实践法,这在我国现今大学的道德教育极力所倡导的。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琼海市第一小学梁喜妹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一书是作者探寻新世纪德育路向的最新成果。作者通过对德育基本问题的反思,深入探讨道德教育的人学基础,道德教育与当代人之生成、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境遇等问题,以求探寻与发现德育的新路向。书中提出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对开创生活德育新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人学观照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阐述当代德育的人学主题,揭示德育本性与德性生成的基础和德育的享用功能及人文观照的新取向。第二编现代化语境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从道德危机的反思中提出道德教育功能观的转变,通过对个人和社会历史与范畴演变的考察提出在针对全球化、科技革命、网络社会、生态危机、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第三编生活论视域中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提出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使其成为最有

魅力的课程。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精彩片断赏析: 选段一:第一编Ⅱ“人自己创造自己”中“人怎样发展自己” 人的发展的历史总趋势是人的全面发展,亦即人的各方面才能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所谓人的各方面才能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在个体发展中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再现那种由历史形成的,以对象化形式表现的人类能力及其发展成就。如前所述,人的发展首先要经过一个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以后再在交往中、在个体身上得到再现和归复。这种再现、归复就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笔者感悟:在人的自身发展过程中,他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促使这种发展的客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自己创造了自己。这是因为人的自我创造是在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中实现的,而人所面对的是凝聚着人类世代相继的精神力和体力的客观对象,这种“人化的自然界”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发展,使人成为人。所以,自然界越是人化,蕴涵人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越是丰富,则使人在与人化的自然界的交往中能够获取更多的发展动力,挖掘自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刘永弘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摘要:振兴道德是人在迈进21世纪的一项重大使命,在发展20世纪光荣道德传统的同时,又要积极回应道德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理应主支借鉴吸收中外已有道德教育理论的精髓,不断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西文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仍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认知发展;阶段论;实践观;启示 20世纪是人类道德迅速发展的一个世纪。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道德生气勃勃的发展。革命意志、爱国情操、崇尚科学、敬业精神等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都是20世纪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大变革的20世纪里,道德又经受着来自强权政治、各种严峻社会问题、现代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秩序等方面的严重挑战,以致使人们发出了“道德沦丧”的惊叹。因此振兴道德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一项重大使命。在继承发展20世纪光荣的道德传统的同时,回应道德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在普遍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的过程中,着重以高尚的道德风貌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一代。我国学校教育一贯坚持将德育置于首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在学校其他学科教学中,也注意渗透德育内容,学校的各项工作,也注意育人。然而,毋庸讳言,我们整个这校道德教育的现状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令人堪忧。因此教育家、广大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主体,一致主张在强化科学精神的同时,要强化教育的人文精神,把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塑青少年的人格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批语各种轻视道德教育、忽视人格价值的倾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必须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应充分理解、吸收中外前人道德理论研究的成果,努力寻找适合现阶段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模式。在当前西方教育的理论中,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能是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理论,深刻理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内涵,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建设一定有所助益。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The Cognitive Moral Development Mode)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这一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80年代初起,科尔佰格对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修订,并加强了其研究成果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由于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被西方学者誉为“现代德育认知发展理论之父”。其理论有三个来源: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道德社会学。其中道德哲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本质、原理等问题,道德心理学注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推理的过程等问题,道德社会学研究道德的社会影响以及教育对道德发展的功能等问题。科尔伯格受到杜威、皮亚杰的影响很深。除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外,科尔伯格还花了约16年时间,考察比较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还对美国75名儿童进行了16年的跟踪道德发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资料,从理论上对已有的学校道德教育理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科尔伯格的努力之下,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在改革传统德育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可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李建波 №.1 :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谋攻篇》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发展的内因(根本原因);事物发展的外因(重要条件) ※ 人的发展亦是如此,我们应明确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 ※ 关于学前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 狭义: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第 3 页注:学前教育对象的年龄界定 1.古代至 19C 初:母育教育(母亲就是教师) 2. 19C 初至 20C50 年代:学前公共教育( 3 岁—入学前) 3.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 0~3 岁的早期教育和3~6 岁的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既 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发展幼儿教育。许多国家都把对幼儿教育的投资看作是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并根据这种观点来制定社会和教育政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 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运动,已经不只是保护儿童本身了,从一定意义上 说,也是保护国家和民族。《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文件也对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加以清 晰的说明并提出保护的要求。其中对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游戏的权利、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 的权利等的强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的确认。 正是在这些新的共识与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促进步。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学前教育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涉及幼儿园,而且需要国家政府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以及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不仅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因此,尽管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 问题,不为别的,为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积极进行改革。 № .2 :当前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也是西方道德教育的鼻祖。他创立了一套以“善”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等道德教育观念。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产婆术”等道德教育方法。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美德可教是道德教育的前提。苏格拉底对于“美德是否可教”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的“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上。苏格拉底宣称,“如果美德是知识,那么它是可教的,反之亦然,美德若是可教的,那么它是知识”。也就是说美德是知识是其可教的前提与基础。苏格拉底所认为的知识并不是我们定义的那样,是对事物认知以及对其内部存在规律了解,而是人们通过理性的判断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种“普适”的概念认知。而且他认为有用的知识主要是指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有关知识,善的知识,是一种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但是美德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一方面,美德的教授并没有专门的“美德教师”来帮助受教育者,另一方面,这种知识并不像某种具体的学科或者技能,能够通过经验的积累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道德教育目的是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行。在苏格拉底看来,善是道德的最高追求和最高价值取向,而美德的获取要通过人们对自身的理性认识,也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就是“认识你自己”。所以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挖掘受教者本身就具有,但是被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好品行,使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发掘来实践德性、确立坚定的道德价值观而达到“善”的境界。 通过“产婆术”来实现道德教育。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已由神赋予在人的心中,“教”其实就是唤醒人们前世美德的记忆的过程。苏格拉底说:“我是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从不直接向受教育者传输所谓的概念或者规范,而是通过“产婆术”,也就是问答法来启发受教育者,使其通过独立的思考获得美德的知识。“产婆术”主要包含四个过程:(1)讥讽: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对自己的回答产生疑问;2)助产:通过一系列的逻辑论证启发诱导对方思考,引出自身具有的知识;(3)归纳:找出事物的本质特性;(4)定义:概括出一般定义。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启示意义主要有: 关注美德的知识性,为受教育者创造学习的环境。苏格拉底告诉人们“美德即知识”就是在启发我们,美德是一种知识,是知识便是可教的。就像知识的传授需要学习的环境,美德的传授也要有一定的环境。但是美德这种知识又具有特殊性,我们需要区别它与其他知识技能教授方法,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仅仅通过教授有关美德的知识和规范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通过道德教育,我们不仅

当今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龄、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财产和职业状况、社会出身和居住地点等, 均可接受教育, 并得到保障。不让每一个儿童因贫困、疾病和身体缺陷等原因失学或辍学, 保证每个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而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布后, 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 泛关注, 很多人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在网上有关学前教育的4357 条建议中, 实施学前教育“扶贫计划” 的有201 条, 占意见总数的 4.6%。从中可看出, 社会对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贫困儿童和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有所诉求, 而且也反映出对学前教育公平性的关注越来越深入人心。 1、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发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并将公共财政支持作为国家介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美国每年都增加对“开端计划” 的投入, 到1997 年拨款达到39.8 亿美元, 比1965 年增长了40 倍, 这一年全美有80 万幼儿得到了资助。1998 年, 克林顿政府制定了学前教育的五年计划, 包括增加对开端计划的投入、加强师资培训、设立专项奖学金等。在联邦政府不断增加儿童发展事业经费的推动下, 各州政府也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纷纷增加投 资支持公立学前教育。英国1995 年实施了“儿童凭证计划”, 发给每位 4 岁儿童家长价值11000 英镑的凭证, 以支付孩子的学前教育费用。从1997 年以来, 英国已对学前教育投入了85 亿英镑。日本在近几年也不断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比例, 1990 年比1985 年增加了27%, 1993 年又比1990 年增加了8%。这些国家财政支持学前教育的举措, 极大地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快了学 前教育民主化步伐, 同时也为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传播学

选择题 1.美国爱哈特把传播媒介分成三类:机器媒介、示现、再现。 2.传播符号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可认知性、继承性、可创造性。 3.大众传播的提出者:施拉姆。 4.最早提出守门人和守门新闻概念的是:勒温。 5.拉斯韦尔的五大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商品性、文化性。 7.沉默螺旋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那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8.金属活字印刷术的提出者:约翰.古登堡 9.传播的特点: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互动性。10.受众的权利:选择权、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督权、隐私权。11.霍弗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控制实验法;发现劝服传播与态度改变的因素。 12.麦克鲁汉的中心论点是:媒介决定论13.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14.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实体性、中介行、负载性、还原性、扩张性。15.人际传播的定义: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新的信息传播系统。特点: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式灵活;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多彩,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道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具有自发性、自立性和非强制性,是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人际传播的覆盖面有限。 16.传播模式的典范: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互动传播模式。 简答题 1 大众传媒中守门人的功能。a检查功能。b加工功能。c评价功能。d导向功能。e桥梁功能。 2 如何正确对待反馈。a注意吸纳多数受众的反馈意见。b注意听取传播学者和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c充分尊重“守门人”的反馈意见。d注意征求同行、同业的反馈意见。e注意疏导庸俗需求,引避不良倾向。 3 从哪些方面去适应和引导受众接受信息时的动机?a强度。b深度。c亮度。d广度。 4 符号与信号的区别与联系:信号和符号属于两个不同的论域,信号是物理的存在世界之一部分;符号则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之一部分。信号是“操作者”;而符号则是“指称者”。信号即使在被这样理解和运用时,也仍然有着某种物理的或实体性的存在;而符号则仅有功能性的价值,分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5 议程设置论:观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特点:1、“议程设置”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3“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用”的机构。 名词解释 1 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需要经过这些人员的过滤和筛选,才能通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2 刻板印象:也叫“定性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物稳定不变的看法。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2012-12-02 德育管理论文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苏楠(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东莞 523808)摘要: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以后,就对当时及以后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虽然其理论自身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其“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等精辟思想依然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对今天我们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关键词:实用主义;德育思想;重要启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创立和倡导,并通过长期卓越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构筑了一个丰富、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被视为人类教育思想史上难得的佳作。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以来,褒贬不一,但无法否认的是,它在美国甚至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等短语集中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精髓。“作为整个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一个组成部分的德育教育理论,处处渗透着实用主义强调经验、重视行动、追求实用、尊重儿童个性等基本特征。” 杜威于1919年“五四”运动时曾到中国讲学,传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胡适认为,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

浅谈儒家思想在中国设计理念中的体现

浅谈儒家美学思想在中国设计中的体现 不同国家的设计因为本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展现出它不同的艺术特色与风貌。设计师切尔马耶夫有一句话:“历史的设计是设计的历史”。有什么样的素质、品格与本蕴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哲学、美学与艺术审美,就会有什么样的设计。中国的设计之所以具备它与众不同的审美格调和艺术风尚,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生活观念与审美品位的影响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儒家传统美学的理念在设计中也处处散发出它与众不同的芬芳和光彩。 (一)、爱人之美 儒家的主导思想就是“仁”。孔子曰:“仁者人也”,这个人,就是指爱人,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者爱人,是儒家最高道德理念,体现着一种朴素的对人的关怀。孔子对器具的议论非常多,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子不器”。这些思想常常被运用在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中。大部分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点,实用。因为有需求,所以有了设计,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实用是摆在第一位的。这种实用,就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是一种爱人之美。比如:陶器的设计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如作为取水器的小口鼓腹尖底瓶。设计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设计。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提出“设计到底是什么?”这个看似普通的疑问。设计究竟是什么?这样的自问在设计之初就应该纳入我们思考的行列。2002年美国第一夫人劳拉邀请荣获“国家设计奖”人士的白宫早午餐会上,谈到白宫这座精美的建筑时说:“设计,无论是哪个领域的设计,都是世界最伟大的推动力量——它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追求的快乐”。从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来看,设计对社会的巨大推动力显而易见,设计的“人性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体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有一些公共艺术设计上一味的追逐纪念碑式的“标志性”而忽略了本应该具备的人文情怀;再如政府规划设计中对“绿色设计”近乎盲目的崇拜,不顾自身城市的实际情况兴建大面积的绿地、水面,而不考虑本已紧张到极限的城市水资源,如此等等。这些事情都违背了设计为人的思想,无疑是和儒家爱人的思想背道而驰的,也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二)、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这一美学思想,是孔子中庸哲学在美学上的反映,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最深远的美学思想。设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实用,更在实用和审美的完美结合。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在艺术中常常表现为一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审美形态。中国人往往欣赏“高雅”、“雅致”格调的艺术作品,同样在设计中也会追求一种美善和谐、形神和谐,强调以形表现神,神笼罩行,尽善尽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反对华而不实。这些思想体现在设计中都要求处理好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任何因素都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所以在大量的中国设计作品中,体现的都是一种和谐之美。使得中国设计始终洋溢着一种和谐柔美的精神,达到一种均衡、稳定、平和、典雅之美。 (三)、教化之美 儒家思想尽善尽美不仅仅是孔子对艺术的品评标准,也是对“君子人格”的要求。儒家思想从审美态度上来讲,确实有它重要的教化功能。而一个好的设计,感动和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背后支撑着它的设计理念。包豪斯的建立者格鲁皮乌斯也说过:“每一件作品都可以看做是内心深处的自我表现。只有那些事内在冲动之产物的作品才具有精神的含义。”一个好的设计首先应该具备正确的高尚的设计伦理观,而这个作品能够给观众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巨大的。

深一模作文立意及评分

深圳市2014届高三一模作文试题解读及评分说明 茹清平范磊(执笔) 作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选择一题作文,不少于800字。(60分)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请以“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为题,写一篇命题作文,文体自选。 【试题解读】 这是一道“材料+命题”型的题目。 材料选自《南方周末》专栏作家刘瑜博士的《送你一颗子弹》,材料主体部分为一首诗,诗歌里的形象(活得像一支队伍的人)内蕴丰富,诗句进行了诠释性拓展,所以对题目“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不宜孤立地理解,而应着眼全诗,推敲字句,整体理解。 其一:“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 “一个人”和“一支队伍”是对比,触发我们联想思维。一个人是个体的、孤独的、力量弱小的;一支队伍是集体的,壮大的,有力量的。而诗里面,“一个人”是“一支队伍”的组建者、统驭者、领导者,这个领导千军万马的统帅是伟大的,有感召力,有组织能力和胸襟气魄的。 其二:“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 心灵世界丰富多彩,异常复杂;心灵世界潜能巨大,能量无限。心灵世界呈现多种状态与色彩:单纯的、芜杂的;黑暗的、明亮的;愚钝的、智慧的;自大的、自卑的;温和的,冷漠的;安于现状的、积极进取的;封闭的,开放的;保守的,创新的;感性的,理性的;平和的,极端的;包容的,排斥的;慈悲的,暴虐的;旷达乐观的,自怨自艾的……总之,心灵的特质,心灵的状态,心灵的弱点,精神的面貌,思想意志的活动,都构成心灵的世界。心灵可以辨别是非,可以感受万物,可以审美,可以产生意志,激发情感,可以化做行动的力量,创造奇迹。 “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实际上就是让心灵丰富完善提升壮大。“对着自己的心灵”,可以是心灵的特质优势的加强,比如,更加聪慧、独立,忠厚,睿智;可以是性格弱点的克服弥补,比如:克服狭隘、怯懦、偏执、孤僻、依附、嫉妒、极端;可以是精神意志的强化,比如:更加坚强、隐忍、进取;可以是情感特质的孕育滋养,比如,学会关爱、孝顺、感恩;可以是人格的完善:比如懂

当今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谈当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11学6田云丹 通过三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对当前学前教育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看法。我第一天走进将要实习三个月的幼儿园时,眼前的景象我只能用农家小院来形容。可能是因为这所幼儿园属于乡镇幼儿园,所以规模特别的小,孩子们的教室是那种水泥做的平房,而且没有怎么经过装饰,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教室里面只有一个旧的铃鼓,一个小黑板,一盒粉笔。卫生间都是在外面公用的。后来经过了解,发现当地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了,而且大多数老师的第一学历都为初中。这里的老师都讲着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刚开始时,我真的觉得很郁闷,因为和这里的老师沟通有一点点问题。而且,开大会时也是用方言讲的。总而言之:一、农村幼儿园里的师资队伍基本情况——年龄大、素质低、公办教师少。这些教师的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专业素质低,教育理念落后。虽然多数教师已取得中等幼师学历,但第一学历大都为初中。因经费不足、盯班教学等原因,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很少,教学活动在低水平徘徊。公办教师比例太低,也造成了教师工资挤占教育经费的现象。二、幼儿园布局不合理、办园条件差,规范化程度低。农村幼儿园特别是村级幼儿园是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一是幼儿园布局不合理,规模小,房屋拥挤、陈旧,设备简陋,办园条件极差;二是办幼儿园人数少,办园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三、教师待遇较低,医保、养老缺乏保障。幼儿园仅依靠收费维持运转,教师的大部分工资也靠

收费支付。教师工资待遇低,医保、养老等方面缺乏有效保障。幼儿教师一方面严重超编,另一方面难以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幼教师资队伍;大龄教师退养制度难以落实,存在大龄教师“粘岗”的问题。所谓粘岗,是到龄后占着岗位等政策的现象。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所以对于这样的发展趋势,我觉得学前教育还有些地方需要改善。分别是一下几点: 1、加强师资建设。一是加强幼儿教师培训,挖掘培训资源,精心设置课程,构建多元、开放、多向选择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他们较为系统的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提高教育技能。二是鼓励优秀毕业生从事幼教工作,逐步增加公办幼师比例。三是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适当淘汰一部分不合格人员。 2、认真落实“规范化建设标准”。一是各乡镇认真制定长远的规划和近期的建设目标,让幼儿园建设少走弯路。二是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建议市、县政府把“幼儿园危房改造”列入年度重点工程,落实扶持资金,为进一步提高办园水平提供保证。三是落实政府责任,明确办园主体,改变多条腿走路的混乱状况。特别是对于联办幼儿园,要形成乡镇政府为主的“联办机制”,大力加强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卫生系统把专项资金扶持和“小康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的办法 3、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完善的教师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幼师工资政府拨款的比例,切实解决当前非常迫切的教师待遇低的问题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幼教工作。二是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第12卷 第4期 2005年8月 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 JO URNAL O F HUNAN BUS I NESS COLL EGE Vo1112 No 14 Aug 12005 〔收稿日期〕20050510〔作者简介〕肖  (1959-),女,湖南武冈人,湖南商学院学生工作处副教授。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念 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肖  (湖南商学院 学生工作处,长沙 410205) 〔摘 要〕当代西方德育理念在西方道德教育危机中孕育,在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演变中生长,在当代西方道德环境变革中形成。当代西方德育理念对我国德育具有启示意义。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德育应树立全球开放德育理念、大德育理念、人本德育理念、个性化德育理念和快乐德育理念。 〔关键词〕西方道德教育;德育理念;我国德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107(2005)04011904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念是指从上个世纪中叶至今在西方国家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与现代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相适应的道德教育观念和主体德育精神。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朗,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各国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同时西方各国青少年学生中的道德问题也日益严重,需要通过树立新的德育理念,以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因此,许多新的德育理念应运而生,成为引导各国道德教育的重要思想武器。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念对我国德育教育也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当代西方德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任何一种思想观念和理论的产生既不是历史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历史隔绝的无根的创造,它应是历史与现实统一的产物。当代西方德育理念也不能例外,它在现代西方道德教育危机中孕育,在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演变中生长,在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环境变革中形成。11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危机中孕育着当代道德教育理念的萌芽。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全球青少年道德教育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面临巨大危机。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99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社会和道德危机。危机在西方发达国家表现尤为突出:第一,犯罪率上升。从1980年起,世界各国犯罪率平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美国为最,每年犯罪3500多万起。第二,毒品走私猖獗。全世界毒品交易年获利高达5000亿美元,美国、西欧最为严重。第三,失业率猛增。1995年西方主要国家的失业率:西班牙24.4%,法国12. 2%,意大利11.9%,加拿大10.2%,德国10%,英国8.2%。第四,腐败现象越来越普遍。有人估计,由腐败给各国带来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第五,青少年道德日益沦落。据统计,美国每年有100万以上10多岁的少女怀孕,其中80%是未婚女孩。第六,暴力行为、吸毒和酗 酒等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些危机,引发了人们普遍的“ 道德恐慌” ,使各个国家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促使各个国家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这种反思,使许多社会学家、教育学家认识到必须在新的理念指导下, “让道德教育来解决道德问题”。而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道德教育中负有重要责任。在当今的美国,有许多的家庭、学校和教学已不再履行他们作为道德标准的维护者和促进者的传统职责。而是在家庭、学校、企业、政府以及 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重新提倡具有美国传统的核心道德标准,用新的眼光审视当代青少年,用新的理念指导道德教育。正如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S ?拉姆勒指出:为培养21世纪的公民,我们必须建立一种要求我们为地球上人们更好地生活负责的价值体系。 21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的发展演变推动了当代西方德育理念的形成。重视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特征。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及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教学理论工作者把青少年道德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人们开始逐步调整道德教育的思路与策略,探讨道德教育的新模式与新方法,促进了新的道德教育理念的形成。近代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赫尔巴特曾经断言:“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