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曲霉素中毒不能吃什么,黄曲霉素中毒的注意事项

黄曲霉素中毒不能吃什么,黄曲霉素中毒的注意事项

黄曲霉素中毒不能吃什么,黄曲霉素中毒的注意事项
黄曲霉素中毒不能吃什么,黄曲霉素中毒的注意事项

黄曲霉素中毒不能吃什么,黄曲霉素中毒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黄曲霉素中毒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黄曲霉素中毒的饮食注意事项2. 黄曲霉素中毒的其他注意事项*二、黄曲霉素中毒的简介*三、黄曲霉素中毒的高发人群和危害

黄曲霉素中毒的饮食和注意事项

1、黄曲霉素中毒的饮食注意事项饮食禁忌:

1.1、忌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1.2、忌吃不易消化的食物。

1.3、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忌吃食物:

鸡腿菇:猪肝胆固醇含量高,黄曲霉素中毒后,肝功能受到影响,过多的胆固醇无法进入肝脏代谢,会增加其他器官的负担。禁忌食用高胆固醇的食物,比如猪脑、蛋黄、内脏等。

糯米糕:糯米不易消化,会加重胃肠负担,不利于其他食物消化吸收,影响机体的康复。治疗期间应清淡饮食,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

白酒:酒精类的饮品,比如白酒、红酒、啤酒等等,都含有乙醇,乙醇需要进入肝脏代谢,中毒的病人禁忌饮酒。禁忌饮酒。

饮食适宜:

1.1、宜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的食物。

1.2、宜吃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

宜吃食物:

鱼肉:鱼肉具有暖胃和中、平降肝阳的作用,可以开胃滋补。每周3-5次,可熬汤饮用或者鱼肉末与粥混合食用。

西兰花:西兰花含有丰富的抗坏血酸,能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每周1-2次。

绿豆:绿豆具有益气、厚肠胃、通经脉的功效,能够益气、止渴利尿,黄曲霉素会破坏肝细胞,影响肝功能,黄曲霉素中毒的患者可以食用绿豆,达到保护肝肾的作用可将小米与绿豆共同烹饪,营养更全面。

2、黄曲霉素中毒的其他注意事项 2.1、补充体内水分,呕吐和腹泻会造成体内水分大量的流失,说一步从水分尤为重要。

2.2、补充因上吐下泻所流失的电解质,如钾、钠及葡萄糖,这一类物质也是人体所需的物质。

2.3、避开醋酸或制酸剂一类的酸性物品。

2.4、发生腹泻情况,先别止泻,腹泻可以让体内毒素排出体外,然后再去医院向医生咨询。

2.5、有些朋友一旦感觉自己有了食物中毒迹象,都会使用一些方法迫使自己吐出来,其实这是不必要的。

2.6、在毒素排完之后,要注意饮食要清淡,先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容易刺激胃的食品。

黄曲霉素中毒的简介黄曲霉素为真菌毒素,主要损害人体肝脏及肾脏,有较强的致癌性。黄曲霉素中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厌食、呕吐、胃肠道出血等。2~3周后出现腹水、下肢水肿、脾脏增大变硬、胃肠道出血、昏迷甚至死亡。

我国规定大米、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10ug/Kg,其他粮食、豆类及发酵食品为5ug/Kg。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标准为15ng/kg。30~50ua/kg为低毒,50~100ug/kg为中毒,100~1000ug/kg为高毒,1000ug/kg以上为极毒,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此外,黄曲霉毒素有很强的致癌性。

黄曲霉素中毒的高发人群和危害高发人群:误食发霉食品的人群。

危害:心脏扩大,肺水肿,甚至痉挛,昏迷等,多数患者在死前可有胃肠道大出血表现心脏扩大,肺水肿,甚至痉挛,昏迷等,多数患者在死前可有胃肠道大出血表现。

黄曲霉毒素中毒

黄曲霉毒素中毒(AflatOXiCOSiS) 奶牛因长期或大量摄食经黄曲霉、寄生曲霉污染的饲料所致的中毒性疾病称黄曲霉毒素中毒。其临床特征是消化机能紊乱、神经症状和流产;剖检见肝变性、坏死和纤维化硬变。 病的发生 1961年Loosmore等首先报道了反刍兽的黄曲霉毒素中毒。20世纪60年代初,在英国东南部一些农场,约有l0万只火鸡死亡,病因不明,以肝坏死为特征,称为“火鸡X病”。经研究确定此病为黄曲霉毒素所致。 牛的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自然病例日趋增多。奶牛和肥育牛发病较高,尤以犊牛更为常见。由于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被污染的饲料不仅对牛,而且对鸭、鹅、鸡、猪、马和人都呈现中毒作用,同时黄曲霉毒素(AFT)还具有极强的致癌作用,因此现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病因 各种饲料如干花生苗、花生饼、玉米粉、谷类、豆类及其饼类、棉籽粉、酒糟,以及贮藏过的混合饲料,由于保管、贮存不当,在高温、高湿的坯境条件,极易为黄曲霉、寄生曲霉生长,产生黄曲霉毒素。有的是动物食人受黄曲霉污染饲料后在体内形成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结构类似的化合物,都含有二呋喃环和香豆素。目前已明确其结构的有十多种,主要有AFTB1、AFTB2、AFTG1、AFTG2、AFTM1和AFTM2。其中以AFTBl含量最高,毒性最大。所以当奶牛长期或大量摄取这些饲料后,即能引起中毒。AFT毒性比氰化钾还大。肝脏是AFT的靶器官。由于其品种、年龄、性别及个体的耐受性不同,因此中毒量各异。实验表明,体重183kg的肥育牛,采食含其毒素650—800ug/kg饲料的日粮,经17.5周后有轻度病变;奶牛每日每千克体重摄人o.5mg黄曲霉毒素,19周后出现产乳量降低,乳中可检出毒素;断乳犊牛采食含黄曲霉素0.22~2.2mg/kg体重的日粮,16周后出现了生长缓慢、肝损伤,甚至死亡;海伏特公犊,每千克体重口服0.1~1.0mgAFT,42d内3头牛无死亡;口服1.2—1.6mg 的3头牛,2头死亡,日服1.8mg的3头牛全部死亡。 Patterson指出,饲料中含有AFT 100ug/kg即对牛有害。对3月龄犊牛,AFT 中毒量为110ug/kg饲料,对成年牛低于这一剂量仍能引起中毒。 临床症状 急性中毒食欲废绝,精神沉郁,拱背,惊厥,磨牙,转圈运动,站立不稳,易摔倒。黏膜黄染,结膜炎甚至失明,对光过敏反应;颌下水肿;腹泻呈里急后重,脱肛,虚脱;约于48h内死亡。 慢性中毒犊牛表现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缓慢,惊恐、转圈或无目的徘徊,腹泻,消瘦。成年牛表现前胃弛缓,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奶产量下降,黄疸;妊娠牛流产,排足月的死胎,或早产。因奶中含有黄曲霉毒素,故可引起哺乳犊牛中毒。由于毒素抑制淋巴细胞活性,损伤免疫系统,故机体抵抗力降低,易引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综述) 易中华1 吴兴利2 (1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2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100094 ) 饲料霉变的典型特征是产生霉菌毒素,可造成高达10%的经济损失,是饲料工业和畜牧业 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霉菌毒素不但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动物对霉菌毒素的临床反应与其它化学毒物的反应相似,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症,并具 有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急性中毒可产生毁灭性影响,而且由于可疑饲料在检测前就被采食,中毒难以诊断和治疗。由于大量化学结构不相关的霉菌毒素产自不同真菌,很难准确指出某特定疾病发作是何种毒素造成的。动物慢性中毒症可降低生产性能、降低体重和饲料转化效率、降低肉和蛋的产量、抑制免疫并增加疾病发生率、损害重要组织器官、扰乱繁殖性能,引起的经济负面影响是急性发病和死亡的几倍。饲料和食品中的霉菌毒素有致癌的潜在危险,还有一些微妙的未知毒性作用,这与全球关注的健康危机紧密相关。现将饲料中几种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介绍如下: 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 Aspergillus flavus )的一种代谢产物,目前已发现黄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 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种,以毒素B1、B2、G1和G2的毒力最强,在紫外线照射下,B1、B2呈蓝紫色荧光,G1、G 2呈黄绿色荧光,它们都具有致癌作用,导致动物和人类肝损害和肝癌, 其中又以B1 的致癌性最强。当B1 进入机体后,在肝细胞内质网中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催化下,转变为环氧化黄曲霉毒素B1,再与DNA及RNA吉合,并发生变异,使正常肝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可见,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肝毒性很强的毒素。黄曲霉毒素作用机理是影响细胞膜,抑制RNA合成并干扰某些酶的感应方式,中毒症状无特异表现,按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临床可表现为发育迟缓、腹泻、肝肿大、肝出血、肝硬化、肝坏死、脂肪渗透、胆道增生等。其毒性因剂量、中毒持续时间、动物种类、品种、饲粮或营养状况等因素不同而不同(见图 1 )。家畜对黄曲霉毒素的 易感性其顺序是:小鸭>小猪>犊牛>肥育猪>成年牛>绵羊。 图 1 黄曲霉毒素攻毒递增剂量与豚鼠肝脏变化。上排最左边豚鼠未接毒,下排最右边豚鼠接毒剂量最大。注意到,豚鼠肝的苍白色随黄曲霉毒素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黄曲霉毒素摄入剂量过大时可致死,亚致死量可产生慢性毒性,长期摄入低剂量黄曲霉毒素可致癌(Sin nhuber 等,1977;Wogan和Newberne,1967)。一般情况下,动物年龄越小,其敏感性越高;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具有更强的耐受性;营养状况越差越容易发病;怀孕母畜比未怀孕母畜更容易产生反应。黄曲霉毒素已引起人们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强烈关注,因为黄曲霉毒素广 泛存在于被污染的花生、玉米、大豆、油类等食物中,是人类致癌的潜在因子。虹鳟鱼是早期研究黄曲霉毒素的试验动物,它们对黄曲霉毒素很敏感,其半数致死量按等比例混合黄曲霉毒素B1和G1计算为0.5?1.0 mg/kg(Lee等,1991)。饲粮中黄曲霉毒素的肝细胞恶性瘤致病几率高达8.0 x 10-8。虹鳟鱼在早期发育阶段对性疾病很敏感。将鱼苗或胚胎浸在黄曲霉毒素含量为0.5 mg/kg 的水中半小时,9 个月后30%?40%的鱼患有肝细胞癌(Sinnhuber 等,1977)。根据Lee 等(1991)综述黄曲霉毒素在对鱼的毒性,黄曲霉毒素导致加利福尼亚州鱼苗孵化场黄曲霉毒素中毒症流行,并很可能是鱼肝癌流行的原因。据调查,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棉籽粕是发病的原因。虹鳟鱼采食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逐渐发展为肝癌(Sin nhuber 等,1977)黄曲霉毒素的中毒症在哺乳仔猪、生长猪、育肥猪和种猪上有报道。临床和病理症状包括:体增重减速,饲料转换效率下降,中毒性肝炎,肾病变,全身出血(Hoerr 和Andrea ,1983 ;Miller 等,1981 ,1982)。黄曲霉毒素对猪的毒性作用因年龄、饲粮、含量和中毒持续时间等的变化而 变化。猪从断奶至上市,饲粮黄曲霉毒素耐受量为0.3 mg/kg(Monegue 等,1977)。猪饲喂了毒素含量

黄曲霉毒素中毒DOC

病因:黄曲霉毒素中毒病是由曲霉所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中毒病。可以发生于多种动物和禽类,在家禽中以鸭和火鸡易感。不同品种和不同龄的鸭其敏感性亦不相同,例如麻鸭比京鸭敏感,雏鸭比成年鸭更为易感。 分布:黄曲霉毒素分布的范围广,凡是被黄曲霉污染了的粮食和饲料都有黄曲霉毒素存在的可能。黄曲霉素有多种,其中以B1产生最多,毒性最。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必要条件是:有合适的培养基,诸如花生、大豆、玉米、麦、干草等;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最温度范围为24℃一30℃,最适相对湿度为80%以上),以及适当的培养时间。这在我国南方的自然条件较适合,故易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病例。鸭采食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而发生,至于发病与否取决于采食毒素的量、鸭的日龄等多种因素。病鸭最初症状为采食量减少,精神萎顿,衰弱无力,拱背和尾下垂,步态不稳(图141),倒地后常不能站立,叫声嘶哑。生长缓慢,羽毛脱落,腿和趾部可出现紫色出血斑点。雏鸭于死前常有共济失调,抽搐,角弓反张。 剖检:皮下胶样浸润,眼和蹼皮下出血以及肝脏病变(图14. 2)。1周龄左黄曲霉毒素中毒病患鸭拱背和尾下垂。右的雏鸭,常见肝脏肿大,色发灰黄,肾苍白肿大,或有小点出血。胸脏亦可能有出血点.3周龄以上的中鸭肝脏病变明显,肝苍白,萎缩与肝硬变。在较大的鸭见肝肿大、发黄、质脆,此外,尚可见心包积液和腹水,肾肿胀出血与胰脏出血。病程长者,则肝实质见有结节状增生- -肝癌(图14.3)。 防治:有效药物治疗,经验证明,一旦更换掉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很快即停止生病死亡.平时预防应注意加强粮食和饲料的保管工作,尤其在温暖

多雨季节更应注意防霉。 黄曲霉素中毒是一种常见的中毒病,发霉的玉米、花生、谷、豆饼、米糠中往往有大量的黄曲霉菌株生长繁殖,在使这些饲料发生霉变的同时产生了很多黄曲霉毒素。 1.症状不同年龄鸡吃入不同的毒素表现出不同的症状。雏鸡中毒时往往未有明显的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则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委顿,贫血,衰弱,排血色粪便,最后衰竭死亡。 2.防治坚持不喂发霉的饲料,尤其是不喂发霉的玉米。饲料仓库如果被黄曲霉毒素所污染,要用福尔马林熏蒸或用过氧乙酸喷雾,以消灭霉菌的孢子。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用具可用2%次氯酸钠溶液消毒,或在浓石灰乳中浸泡消毒。病鸡粪便含有毒素,要彻底清除,集中用漂白粉处理,以免污染地面和水源。 1. 病因 在温暖潮湿的地区或季节,玉米、花生、大米等被产毒黄曲霉污染,鸭、鹅吃了这种饲料即可发生中毒。 黄曲霉毒素有十几种,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最大,家禽少量食入即可引起慢性肝损害;若食入量过大,可引起肝炎;若长期食入,则可引起肝癌。雏鸭的敏感性高。 2. 症状

家禽黄曲霉毒素中毒 -文库

家禽黄曲霉毒素中毒 一、概述 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炎热夏季,温热潮湿的环境很容易导致黄曲霉菌在谷物中滋生,产生黄曲霉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最强,易导致幼龄家禽中毒。日常饲养管理不当,疏于管理,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起到诱发作用。该病如果诊治不及时,可造成大比雏鸡死亡。本病可降低幼龄家禽的生产性能,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日增重以及饲料转化率降低。引起肝损伤的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肝毒素,病理剖检可见肝增大、苍白、变脆、脂肪肝、胆管上皮增生等;黄曲霉毒素可使家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强,导致疫苗接种失败。 动物对黄曲霉毒素的易感顺序是:雏鸭>雏鸡>火鸡>仔猪>犊牛>肥育猪>成年牛>绵羊。 二、发病原因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目前,可统计的黄曲霉素及衍生物有20多种,以毒素B1、B2、G1、G2的毒力最强,并具有致癌作用,致使畜禽和人类肝损害和肝癌。黄曲霉毒素中毒是由于幼龄家禽误食了被黄曲霉素污染的玉米、麸皮、棉子饼、混合饲料等所所致。引起家禽中毒的包括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M1、黄曲霉毒素M2等。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易导致雏鸡感染发病。 黄曲霉最适宜的繁殖温度为24~30℃,在2~5℃以下和40~50℃以上即不能繁殖,繁殖的最适宜相对湿度为80%以上,因而遭受水灾的年份和潮湿多雨季节,本病发生率较高。 三、临床症状 牛多呈慢性经过。表现为厌食消瘦,精神淡漠及萎顿,一侧或两侧角膜混浊(犊牛固有症状),伴有前胃弛缓和瘤胃积食症状,任何年龄的牛都出现间歇性腹水,粪中夹有血液及粘液,或粪便秘结与腹泻交替出现。乳牛泌乳量减少或停止,妊娠母牛发生早产或流产。有的病牛呈现中枢神经兴奋症状,惊恐和转圈运动,后期往往昏迷而死亡。犊牛的死亡率较高,成年牛的死亡率极低。 猪常在吃食后5~15d出现症状。急性病例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食欲旺盛、体质健壮的小猪,往往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程稍缓的病例,体温正常或升高1~1.5℃,

黄曲霉毒素的知识

黄曲霉素的相关知识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东南部的一些农场,大约有10万只火鸡不明原由地突然死亡,一时间造成了极度恐慌和不安,其震惊的程度不亚于二三年前的疯牛症,关于病因当时也弄不清,只得取名为X 病,这就是美国闻名的“火鸡X病”事件。后来经过食品、毒理和细菌学方面专家的通力合作,终于找出了引起火鸡大批死亡的原因:他们从饲料玉米粉中分离出一种前所未知的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命名为“黄曲霉毒素”。 另报道。1974年印度西部曾发生一次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居民吃了发霉(黄曲霉菌感染)的玉米后,有397人发生急性中毒肝炎,死亡106人。还有成批的狗发生腹水和黄疸,多在2~3周内死亡。该毒素中毒的症状主要为发热、呕吐、食欲不佳,继而出现黄疸,重者可出现腹水。可见黄曲霉毒素之危害严重性。发霉的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 有两种通过膳食的摄入途径: 一是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的植物性食物中摄入;

二是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不要将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喂养牲畜。如黄曲霉毒素B1在奶牛体内能转化为有致癌作用的黄曲霉毒素M1而进入牛奶,进而进入人体。所以它又是一类细胞毒素。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其致癌能力是二甲基偶氮苯的900倍[5],黄曲霉毒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的作用。主要诱发肝癌,故它是一类肝毒素。此外,还能诱发胃腺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黄曲霉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动物中毒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急性中毒表现为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排泄停止,肝炎,黄疸,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和坏死,并伴有严重的血管和中枢神经损伤,动物中毒后几小时至数天内死亡。慢性中毒者早期症状表现为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生产性能降低,胴体和蛋壳品质下降,后期出现黄疸,脂肪肝、肝损伤及抑制动物免疫机能和致癌作用。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总局(IARC)把黄曲霉毒素B1列为人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 1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 ⑴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黄曲霉、寄生曲霉和温特曲霉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是一类有相似结构的化合物,都有一个二呋呋喃结构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结构。在紫外线下,根据荧光颜色Rf 值及结构等分别命名B1、B2、G1、G2、M1、M2、P、Q毒醇GM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doc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 概述:概述 黄曲霉毒素中毒主要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临诊上以全身出血、消化机能紊乱、腹水、神经症状等为特征。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并不是单一物质,而是一类结构极相似的化合物。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污染玉米、花生、豆类、麦类、秸秆等。黄曲霉毒素主要分布在肝脏,可经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而发生羟化、脱甲基和环氧化反应。黄曲霉毒素影响DNA、RNA的合成和降解,蛋白质、脂肪的合成和代谢,线粒体代谢以及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黄曲霉毒素还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形性。 临床症状 急性型发生于2~4月龄的仔,病精神沉郁、食欲缺乏、消瘦。可视黏膜苍白,后期黄染。一般食欲旺盛和体格健壮的发病率高。体温升高或正常,精神沉郁;粪便干硬呈球状,表面被覆黏液和血液。步态不稳,间歇性抽搐,角弓反张,皮肤表面出现紫斑。发病后期出现神经症状。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贫血和出血。全身黏膜、浆膜、皮下和肌肉出血;肾、胃弥漫性出血,肠黏膜出血、水肿,肝脏肿大,脾脏出血。急性病例

呈急性中毒性肝炎,慢性病例可见肝细胞和间质组织增生。 诊断鉴别 结合病史和临诊表现(黄疸,出血,水肿,消化障碍及神经症状)和病理学变化(肝细胞变性、坏死)等情况,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做霉菌分离培养,以及中黄曲霉毒素含量测定。 防治措施 (一)治疗无特效疗法。发现中毒时,立即停喂霉败,改喂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青绿和高蛋白。采取相应的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 (二)预防禁止饲喂霉败变质的,防止饲草、发霉。应置荫凉干燥处,勿使受潮、淋雨。可通过连续水洗、化学去毒、浸泡等方法而去除霉变的毒素。如用5%~8%石灰水浸泡霉败3~5h后,即可去除大部分毒物。

(整理)几种常见的霉菌毒素对猪的影响.

几种常见的霉菌毒素对猪的影响 在猪场上,仔猪的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各种呼吸道疾病和种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发病率极高。虽然免疫程序一步不缺、常规消毒按规定进行,用药也很到位,但是猪的各种疾病依然是层出不穷。其原因主要是猪场上存在着隐形杀手——霉菌毒素。 不管过去对霉菌污染下过多大功夫及防患措施,霉菌毒素的产生至今仍是全世界养猪业无时不存在的自然威协,给饲养者极大的危害与损失。本文主要针对各种霉菌毒素对猪只的影响及预防措施作一一的阐述。 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基质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毒素在谷物的生产过程、饲料制造、贮存及运输过程中都会产生。畜禽食入这些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称为霉菌毒素中毒。霉菌毒素产生的临床症状会因饲料中毒素的含量、饲喂的时间、其他霉菌毒素的存在与否、动物本身的物种、年龄及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 一、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其他曲菌、青霉菌、镰孢霉菌和链霉菌属的放线菌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所有的动物对黄曲霉毒素敏感,然而不同动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在家禽中以雏鸭尤其敏感,在家畜中以仔猪最为敏感。依污染的严重程度,造成的损失包括饲料效率下降、生长延迟、屠体品质不佳、死亡。 在20~200ppb的低浓度时,黄曲霉毒素减少饲料摄入量、降低饲料利用率和免疫抑制。泌乳母猪的饲粮中若出现500ppb以上含量时,则会因乳汁中的黄曲霉毒素而造成仔猪迟缓和死亡。即使离乳后不再饲喂含黄曲霉毒素饲粮,但是仔猪生长受阻,饲养效果下降的情况一直至上市。而且低浓度的黄曲霉毒素还会造成微血管脆弱而容易引起皮下出血及挫伤等。长期饲喂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动物,其肝脏、免疫系统及造血功能都会受损。黄曲霉毒素通过干扰肝脏中脂肪向其它组织的输送,使脂肪大量堆积在肝脏而产生斑点,同时还会干扰肝脏的合成维生素和解毒的其他功能。 而黄曲霉毒素对免疫系统所造成的伤害比肝脏要严重,即使是在较低剂量下的黄曲霉毒素也会伤及免疫系统。黄曲霉毒素通过与DNA 和RNA结合并抑制其合成,引起胸腺发育不良和萎缩,淋巴细胞减少,影响肝脏和巨噬细胞的功能,抑制补体(C4)的产生和T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及其他淋巴因子。黄曲霉毒素还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组织的发育。而且黄曲霉毒素还能危害通过接种疫苗的获得性免疫,如黄曲霉毒素B1会干扰猪丹毒免疫所获得的免疫力。 二、呕吐毒素 直到最近,呕吐毒素已被作为梭霉菌属的霉菌毒素污染的“标记”,故即使在饲料中发现含量很低的呕吐毒素,但仍会有梭霉菌属霉菌毒 精品文档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能使人体或动物的免疫功能丧失,诱导畸形、癌症的发生。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化合物,AFB1的急性毒性为成年人半至死量(LD50)10.0。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厌食、发热、黄疸和腹水等肝炎症状。而黄曲霉毒素的“三致”(致突变、致癌、致畸性)危害性,更引起人们的关注。黄曲霉毒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对鱼类、禽类、家畜和灵长目类动物的实验肿瘤诱导作用极大,并且能同时诱导多种癌症。黄曲霉毒素对人的致癌性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黄曲霉毒素的高摄入量和人类肝癌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因此,世界各国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黄霉菌是微生物世界的一个大家族,黄曲霉菌是这个大家族的一员。黄曲霉菌本身是无毒的,但在其繁殖代谢的过程中可分泌出有毒的物质黄曲霉毒素。黄曲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它损害动物的肝脏,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 1 主要可诱发肝痛,还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目前已确定其化学结构,黄曲霉毒素B1、B2、C1、G2等17种,其中趴毒性最大。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寿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我国卫生标准规定,花生、花生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食用油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食品中不得有黄曲毒素。 2 受黄曲霉菌污染的粮及食品不能食用 轻度污染的粮及其他食品,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将毒素破坏掉或除去。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以下方法去毒: 2.1 剔除霉变粮粒因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变的粮粒中,凡表面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花生米和玉米,都有可能污染黄曲霉毒素。在食用前应仔细挑选,剔除霉变粒。2.2 提高加工精度稻谷污染黄曲霉菌后,米中的毒素主要集中在米糠层,如果在稻谷加工时,将糙米碾得精一点,尽量除去米糠层,可降低大米中毒素的含量。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有 54~72%集中在皮层和胚中,如在加工时提取胚,可除去大部分毒素。用含黄曲霉毒素的玉米制成玉米淀粉,毒素的含量仅为原有含量的1%。 2.3 水洗去毒将污染上黄曲霉菌的大米用清水反复搓洗五六次,一直洗到水清时再煮饭,可除去大部分毒素。 2.4 加热去毒蒸煮、爆炒或油炸可减少一部分黄曲霉毒素。轻度污染的花生米,爆炒可使黄曲霉毒素B1、C1含量分别减少65%和62%;若用油炸,可使黄曲霉毒素Bl、 Cl含量分别减少69%和67%。大米煮成米饭,一般能破坏20%的黄曲霉毒素。用高压锅煮米饭,去毒效果比普通锅煮饭好。 2.5 植物油中的去毒在含黄曲霉毒素的植物油中,加入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剂,搅拌后静置沉淀,取上层清油,毒素含量大为降低。如在含毒花生油中加入1.5%的白陶土,可使含毒量从每公斤100微克降至10微克以下。用含黄曲霉毒较低的植物油烹调食物时,先将油倒入锅内烧至冒微烟(约120℃时),可除去油中90%以上的毒素。如果菜肴中加葱、姜、蒜等辛香料,对除去黄曲霉毒素效果更为理想。 2.6 山苍子去毒用中药山苍子或山苍子胶丸均可,每百公斤粮食用十四五粒胶丸。用法是先把胶丸剖开,放在小瓶中,用透气纱布扎住瓶口,然后连瓶埋人米缸中,盖上缸盖,让芳香油自然挥发,熏蒸粮食,即可消除黄曲霉毒素。将山苍子野果或干果直接埋人粮食中,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3 黄曲霉素的去除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黄曲霉在食品的加工、生产、贮存、运输等各个

黄曲霉毒素解毒方法

1.1.4 黄曲霉毒素的解毒措施 黄曲霉毒素危害严重,分析每一批家禽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是不可能的,当慢性霉菌毒素中毒发生时,除了轻微的生产性能下降外,没有任何明确的临床症状。在发展中国家中,每年黄曲霉毒素都会给饲料业及畜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尽量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所做的努力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避免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超过规定允许的浓度是预防和治疗毒素中毒的方法之一。为减少黄曲霉毒素及其代谢物残留在动物性食品中以及减轻毒性反应,适当的方法包括物理分离,化学方法和毒素粘合剂是必须要使用的[42],如沸石化合物,活性炭,珍珠岩,膨润土,硅藻土等已经被使用。 1.1.4.1 物理去毒方法 传统用于霉菌毒素的物理去毒方法主要有混合稀释法、水洗法、热处理、脱壳、磨粉、放射、萃取、吸附等。混合稀释法是将简单地将霉变饲料与未霉变饲料进行混合,以降低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浓度,此法成本低,工作量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饲料中毒素的问题。水洗法可显著减少毒素,但只用于湿磨或发酵的前处理,否则干燥成本太高。霉菌素素在谷物表面含量高,脱壳可有效降低霉菌毒素水平,但工作量大。黄曲霉毒素耐热,一些试验表明热处理似乎能降低一些毒素水平,然而实际效果存疑。磨粉处理只能改变毒素的分布,不能减少毒素总量。放射能杀真菌孢子,但不减少毒素含量。有机溶剂可提取花生油、棉籽油中的黄曲霉毒素,几乎可将油中所有的黄曲霉毒素除去,但成本高,应用不广[43]。 在当前的实际生产中,往饲料中添加可以吸附霉菌毒素的物质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利用吸附剂来降低机体对毒素的吸收率,减少毒素对机体的毒害作用,众所周知的吸附剂主要有水合硅铝酸钙钠盐、蒙脱石、膨润土、粘土、沸石和活性炭等。汪前红、齐德生等[44,45]报道含有矿物、酵母等的复合吸附剂以及蒙脱石均能降低AFB1对动物的负面作用。在含黄曲霉毒素日粮中添加复合吸附剂或蒙脱石,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AFB1对动物的毒性作用,降低AFB1中毒的死淘率,一定程度上恢复动物的生产性能,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物理吸附法虽在一定条件下能吸附霉菌毒素,但其吸附毒素的特异性与广谱性的统一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1.1.4.2 化学去毒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6044432.html, 2004-9-24 中国畜牧网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对动物和人的危害、在畜产品中的残留以及预防和去毒措施。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危害措施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写AF)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在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的粮食和饲料,凡被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污染都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最易污染花生、玉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制品,其次是小麦、高粱和甘薯,大豆粕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程度轻些。我国粮食和饲料被黄曲毒素污染率很高,给饲料企业和养殖业主带来了很大损失,人们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危害到人体健康。 1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 目前已确定黄曲霉毒素结构的有AFB1、AFB2、AFM1等18种,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又名香豆素),前者为其毒性结构,后者可能与其致癌有关。黄曲霉毒素难溶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对其破坏很小,只有在熔点温度下才发生分解。黄曲霉毒素遇碱能迅速分解,但此反应可逆,即在酸性条件下又复原。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在24-34℃之间,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基质。 2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2.1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很大,是目前已发现霉菌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目前发现的18种黄曲霉菌毒素中,AFB1毒性最强,AFM1、AFG1次之,AFB2、AFG2、AFM2毒性较弱。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其毒性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和体况以及营养状况的不同有差异,年幼动物、雄性动物较敏感。 黄曲霉毒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的作用。黄曲霉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动物中毒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急性中毒表现为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排泄停止,肝炎,黄疸,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和坏死,并伴有严重的血管和中枢神经损伤,动物中毒后几小时至数天内死亡。慢性中毒者早期症状表现为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生产性能降低,胴体和蛋壳品质下降,后期出现黄疸,脂肪肝、肝损伤及抑制动物免疫机能和致癌作用。 猪 猪对霉菌毒素敏感,特别是哺乳或哺乳仔猪。一般来讲,当水平相对较低时,霉菌毒素降低饲料采食量、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20-200ppb的黄曲霉毒素B1可引起饲料采食量和生产性能下降,但可通过提高特殊日粮养分如赖氨酸或蛋氨酸水平来抵消;严重黄曲霉毒素中毒(1000-5000ppb),可发生急性影响,包括对呼吸的影响。据报道,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为2.0mg/kg时,可使猪体重由对照组的33.7kg减少到29.7kg。黄曲霉毒素通过胎盘屏障转移到胎儿,引起胎儿畸形,导致产仔数减少、产弱仔、死胎和木乃伊。急性中毒的个别母畜会发生流产。公猪黄曲霉毒素中毒则表现性欲下降。 家禽

浅谈如何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

浅谈如何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 黄霉菌是微生物世界的一个大家族,黄曲霉菌是这个大家族的一员。黄曲霉菌本身是无毒的,但在其繁殖代谢的过程中可分泌出有毒的物质黄曲霉毒素。黄曲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它损害动物的肝脏,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 1主要可诱发肝痛,还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 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目前已确定其化学结构,黄曲霉毒素B1、B2、C1、G2等17种,其中趴毒性最大。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寿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我国卫生标准规定,花生、花生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食用油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食品中不得有黄曲毒素。 2受黄曲霉菌污染的粮及食品不能食用 轻度污染的粮及其他食品,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将毒素破坏掉或除去。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以下方法去毒: 2.1剔除霉变粮粒因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变的粮粒中,凡表面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花生米和玉米,都有可能污染黄曲霉毒素。在食用前应仔细挑选,剔除霉变粒。 2.2提高加工精度稻谷污染黄曲霉菌后,米中的毒素主要集中在米糠层,如果在稻谷加工时,将糙米碾得精一点,尽量除去米糠层,可降低大米中毒素的含量。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有54~72%集中在皮层和胚中,如在加工时提取胚,可除去大部分毒素。用含黄曲霉毒素的玉米制成玉米淀粉,毒素的含量仅为原有含量的1%。 2.3 水洗去毒将污染上黄曲霉菌的大米用清水反复搓洗五六次,一直洗到水清时再煮饭,可除去大部分毒素。 2.4加热去毒蒸煮、爆炒或油炸可减少一部分黄曲霉毒素。轻度污染的花生米,爆炒可使黄曲霉毒素B1、C1含量分别减少65%和62%;若用油炸,可使黄曲霉毒素Bl、Cl 含量分别减少69%和67%。大米煮成米饭,一般能破坏20%的黄曲霉毒素。用高压锅煮米饭,去毒效果比普通锅煮饭好。 2.5植物油中的去毒在含黄曲霉毒素的植物油中,加入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剂,搅拌后静置沉淀,取上层清油,毒素含量大为降低。如在含毒花生油中加入1.5%的白陶土,可使含毒量从每公斤100微克降至10微克以下。用含黄曲霉毒较低的植物油烹调食物时,先将油倒入锅内烧至冒微烟(约120℃时),可除去油中90%以上的毒素。如果菜肴中加葱、姜、蒜等辛香料,对除去黄曲霉毒素效果更为理想。 2.6山苍子去毒用中药山苍子或山苍子胶丸均可,每百公斤粮食用十四五粒胶丸。用法是先把胶丸剖开,放在小瓶中,用透气纱布扎住瓶口,然后连瓶埋人米缸中,盖上缸盖,让芳香油自然挥发,熏蒸粮食,即可消除黄曲霉毒素。将山苍子野果或干果直接埋人粮食中,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霉菌毒素中毒案例

2014-07-28pig333pig333 世界猪业之窗 猪场概述 问题在几个场同时出现,涉及总共15000头母猪。该公司在欧洲南部有几个种猪场,用于生产仔猪和保育,每个场大约有1500-2000头母猪。保育完成后小猪被送往分布在不同地点的800-3000头规模的育肥场进行育肥。猪场的健康状况一般,主要的一些猪传染病(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均为阳性。母猪免疫接种大肠杆菌、猪丹毒、猪细小病毒和蓝耳病疫苗。在保育舍中,仔猪接种猪圆环病毒疫苗。抗生素不作常规添加。母猪料和育肥猪料在两个不同的饲料厂加工。 既往病史和症状 2012年,猪场受胎率出现了问题,当时兽医所做的病历显示,猪的繁殖性能起伏非常大,即使对于一个感染了PRRS的场也超出了可接受的范围。并且出现很多临床症状无法归因到具体的某一个管理、营养或者疾病因素。 并且,有的仔猪和育肥猪的耳尖和尾尖部位出现坏死,腹泻频发,特别是大体重和大日龄的猪,脱肛,生产性能下降,治疗支出增高。

图1:仔猪耳尖和体侧皮肤出现组织坏死(典型葡萄球菌感染) 图2:耳尖组织严重坏死仔猪并引起二次感染 为了对症状进行确认,我们选择对相隔较远的几个场进行研究。几个猪场无论是管理还是卫生都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在访问猪场过程中看到的症状比较多变且散发。 ?产仔率波动(表1是其中一个猪场的实际数据); ?有些月份出现流产高峰,有些持续很长时间; ?妊娠母猪没有食欲,采食量不规律的下降,母猪在产后前几周有泌乳障碍; ?新生仔猪乳头和外阴变红; ?断奶仔猪耳尖组织坏死; ?仔猪身上不同部位皮肤溃疡; ?腹泻反复和结膜炎; ?日增重不规律。

黄曲霉毒素中毒

简介:一、病因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代谢产生的一种有毒物质,对禽类有较大的毒害,主要侵害肝脏,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玉米、花生、稻和麦子等谷物以及棉籽饼、 豆饼、麸皮、米糠等饲料易被黄曲霉菌或 ... 关键字:黄曲霉毒素中毒 一、病因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代谢产生的一种有毒物质,对禽类有较大的毒害,主要侵害肝脏,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玉米、花生、稻和麦子等谷物以及棉籽饼、豆饼、麸皮、米糠等饲料易被黄曲霉菌或寄生曲霉菌污染产出毒素。禽类采食了这些被污染的发霉变质饲料即可发生中毒,尤以幼鸭的敏感性最高。 二、主要症状 幼禽中毒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生长不良,贫血,冠苍白,拉血取消稀粪,叫声嘶哑。幼鸭还常有鸣叫,脱毛,步态不稳,跛行,呈企鹅状行走,腿和脚呈淡紫色。死亡前出现共济失调,角弓反张等症状。慢性中毒,症状不明显,主要食欲减少,消瘦,衰弱,贫血,表现全身恶病质现象,时间长者可产生肝组织变性(即肝癌)。开产期推迟,产蛋量下降,蛋个小。有时颈部肌肉痉挛,头向后背。 三、剖检特征 特征病变主要在肝脏。急性中毒时肝脏肿大(为正常的2~3倍),质变硬(有肿瘤结节),色泽苍白变淡,有出血斑点或坏死;胆囊扩张。肾脏苍白、肿大,质地脆弱。胰腺有出血点。胸、腿部肌肉有出血点。小肠有炎症。慢性中毒时,肝脏发生硬化、萎缩。肝呈土黄色,偶见紫红色,质地坚硬,表面有白色点状或结节状增生病灶。肾出血、心 包和腹腔有积水。 四、实验室诊断

可疑饲料直观法:取代表可疑饲料样品(玉米、花生等)2~3千克,分批放盘内,摊成薄层,直接放在365纳米波长的紫外线灯下观察荧光;如样品中有黄曲霉毒素G1、G2,可见G族毒素的饲料颗粒发出亮黄绿色荧光;若含黄曲霉B族毒素,可见蓝紫色荧光。若不见荧光,可 将颗粒摔碎后再观察。 化学分析法:将可疑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提取和净化,用薄层层析法与已知标准黄曲霉毒素相对照,可知所测毒素性质和数量(参照我国食 品卫生法有关资料)。 生物鉴定法:取待测样品溶于丙二醇或水中,经胃管投给1日龄雏鸭,连喂4~5天。对照的各雏鸭给喂黄曲霉毒素B1的总量从0~16微克。在最后1次喂毒素后再饲养2天。然后扑杀全部雏鸭,按胆管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的程度(一般分为0到4或5+几个等级),来判定黄曲霉毒素含量的多少。雏鸭黄曲霉毒素B1的LD50为12.0~28.2微克/只。也可取肝组织固定,作组织检查。上述法为世界法定通用的方法。也可将可疑饲 料作动物发病试验。 五、防制要点 (1)对霉变饲料可用以下方法去除黄曲霉毒素:挑选霉粒或霉团去毒法:用石灰水浸泡或碱煮、漂白粉、氯气等方法解毒;辐射处理法;氨气处理法;利用微微物(无根霉、米根霉)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黄曲霉毒素解毒,转变成毒性低的物质;采用热盐水浸泡,是经济安全的好方法,但需时较长;加热加压相结合的办法对许多霉菌及毒素有破坏作用,但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毒素对热的反应稳定。某些研究者报道了水合硅酸钠钙与黄曲霉毒素有高度亲和力,它能与毒素形成稳定化合物,使毒素活性下降。有报道称酶能使玉米赤霉烯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限量标准及快速定量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限量标准及快速定量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简写 AF)主要为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温暖与潮湿的气候地区粮食和饲料凡是被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污染的都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最易污染的有花生、玉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制品,其次是小麦、高粱和甘薯,大豆粕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程度轻些。 在我国,粮食和饲料被黄曲毒素污染的 概率很高, 给饲料企业以及养殖业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人 们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危害到人体健康。 一、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 目前已经确定的黄曲霉毒素的结构有AFB1、AFB2、AFM1等 18 种, 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又名香豆素), 前者为其具有毒性的结构,后者可能与其的致癌性有关。黄曲霉毒素很难溶解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以及二甲基甲酰胺(DMF)等有机溶剂中。分子量为 312-346,熔点为 200-300℃,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方式对其的破坏很小, 只有在熔点的温度下才能发生分解。 黄曲霉毒素遇碱情况下能迅速分解, 但此应可逆, 即在酸性的条件下又能复原。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在 24-34℃之间, 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 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基质。

二、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和人的危害 2.1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非常高,是目前已发现霉菌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目前发现的18种黄曲霉菌毒素家族中, AFB1的毒性最为最为强烈,AFM1、AFG1 次之,AFB2、AFG2、AFM2 毒性较弱。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其诱发肝癌的能力甚至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之多。其毒性的大小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体况及营养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年幼动物、雄性动物较敏感。 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诱导突变、抑制免疫以及强致癌的作用。黄曲霉毒素起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动物的中毒症状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发生障碍及神经系统的紊乱为特征。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排泄停止,肝炎,黄疸,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和坏死,并且伴有比较严重的血管和中枢神经的损伤,动物中毒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发生死亡。慢性中毒的早期症状表现为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生产性能降低,胴体和蛋壳品质出现下降,后期出现黄疸,脂肪肝、肝损伤以及抑制动物的免疫机能和致癌等作用。 2.2 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被公认为强致肝癌的物质,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致癌性最强。如果长期食用含有低水平黄曲霉毒素的食物的人,其肝脏将受到较大的损害。最近在第三世界的国家报道了人许多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的新证据,其综合病症的显著特征为呕吐、腹痛、肺水肿、惊厥痉挛、昏迷、大脑水肿而引起死亡和肝脏、肾形矿脉和心脏的脂肪过多。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黄曲霉毒素B1列为人类的强烈致癌物之一,这已经被许多亚洲和非洲的流行病研究者证明在日粮黄曲霉毒素和肝细胞癌(LCC)有正效应得到证实。另外,人因黄曲霉毒素而致癌可能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以及肝或者寄生虫感染有关。Shank 等(1972)在泰国调查市售的食品和家庭的熟食(膳食),计算出每人每日平均摄入的黄曲霉毒素量,发现黄曲霉毒素的摄入量与肝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相一致。菲律宾的玉米和自制花生酱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其中一个以玉米做为主食的地区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及其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及其检测方法 【摘要】黄曲霉毒素性质较稳定,其产生菌黄曲霉菌在自然条件下较易生长繁殖,并产生具有毒性的黄曲霉毒素,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本文就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条件、危害及检测方法等内容做一综述。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生长条件;毒性及其危害;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T)是一类具有强致癌性和强免疫抑制性的毒性物质,广泛存于发霉花生、花生油、玉米及其制品、乳与乳制品、动物饲料中,它不仅直接对人体及动物造成毒害,还可以通过食物链从动物转移到人体,严重危胁着人类的健康。正确认识黄曲霉毒素以及黄曲霉毒素对食品污染的危害性,对于有效防治粮食及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黄曲霉毒素的性质及生长条件 1.1黄曲霉毒素的性质 黄曲霉毒素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甲醇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中,黄曲霉毒素在紫外区域具有强烈的荧光特性,黄曲霉毒素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在pH为1~3时稍有分解,在碱性条件下分解且荧光消失,但有可逆性。结晶的黄曲霉毒素B1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为268℃左右,故烹调中的一般加热不能破坏黄曲霉毒素。在有氧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可以去毒。 1.2黄曲霉毒素的生长条件 产生黄曲霉毒素的最基本条件是产毒真菌的存在"经过大量实验证明,能产生AF的真菌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而黄曲霉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区的比较常见的腐生菌,适宜的条件是它产生毒素的温床"影响曲霉菌生长繁殖及产毒的因素有很多,与食品关系密切的主要有水分、温度、食品基质、通风条件等。 2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及其危害 2.1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在粮食和油料等食品中生长繁殖时产生的,其中以花生、玉米、小麦和大米最容易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人们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和食品,牲畜使用被污染的饲料后均可引起中毒。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剧毒和强致癌物质。 黄曲霉毒素的LD50(半数动物致死量)为0.249mg/kg,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是 砒霜的68倍。黄曲霉毒素主要通过食物摄入后经消化道吸收,大部分分布在肝

黄曲霉素

黄曲霉毒素 目录[隐藏] [编辑本段] 【概述】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

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寄生曲霉(a.parasiticus) 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AFT目前已发现20余种。AFT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毒素污染。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严重。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毒素,尤其是高温高湿地区的粮油及制品种捡出率更高。 [编辑本段] 【发现】 上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 ,G1 ,G2 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 ,M2.其中M1 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 ,G1 ,G2 ,M1 和M2的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编辑本段] 【化学结构】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包括B1,B2,G1,G2,M1,M2,P1,Q,H1,GM,B2a和毒醇.黄曲霉毒素的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即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有关.M1是黄曲霉毒素B1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分子型式含B1,B2,G1,G2 ,M1,M2等.其中M1和M2 主要存在于牛奶中.B1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化学结构式》 黄曲霉毒素B1 分子式:C17H12O6 分子量:312.27 黄曲霉毒素B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