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国共两党关系的转变看西安事变_申东允

从国共两党关系的转变看西安事变_申东允

从国共两党关系的转变看西安事变_申东允
从国共两党关系的转变看西安事变_申东允

153

从国共两党关系的转变看西安事变

申 东 允

关于西安事变,国民党方面说是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共共同谋划的,①而中共方面则主张事变完全是张学良、杨虎城所为,事前并没有同中共进行任何商量。②而张学良本人对此还没任何解释,因此对于中共与西安事变的关系,难有明确的说法。

尽管各方的主张不同,但各方的资料表明,西安事变的主动者张学良、杨虎城同中共之间早有来往,例如,1936年4月6日毛泽东与张学良通电③以后,张学良同周恩来直接接触,在延安(当时为国民政府军地区)一所天主教堂商量有关“联共抗日”的问题。④此后张学良与杨虎城通过一些渠道同中共联络,但是西安事变以前,他们同中共之间互相商讨的问题与目的在于“联蒋反日”、“逼蒋反日”。

张学良主张的“联蒋抗日”口号被中共接受,因而中共的“反蒋”立场转变为“联蒋抗日”立场,接着中共又向张学良提出“逼蒋抗日”,其策略也见效。这是中国共产党所重视的统一战线策略的模范。关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原因,国共两方都承认事变是由中共的统战所引起的。

一、西安事变前国内外形势及其变化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内左、右派为了掌握革命主导权发生了分歧。1925年国民革命军取得广东第一次东征胜利后,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暗杀,党内左右派之间的矛盾加深。同年11月底,在第二次东征中,蒋介石突然对所有国民党员要加入共产党一事表示不满,于1926年3月制造了中山舰事件。之后,蒋介石开始倾向国民党右派,进而成为国民党右派。

1927年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于同年3月在上海发动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成立了工人政府。但是由于“四·一二事变”与北伐军对工人起义的武装镇压,国民党左右派的矛盾尖锐激化。左右派斗争中,虽然容共的左派树立武汉政府对付蒋介石的右派,但是局势已经对左派不利,1927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宣布撤回参加国民政府的共产党员,同日,武汉政府宣布反共政策,⑤维持了三年七个月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结束。

154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历史学研究

2.国民政府的围剿与红军的长征

国共合作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建立武装力量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于是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来对抗国民党的反共政策。虽然南昌起义、湖南暴动等多次起义都失败了,但是由从城市撤下来的部队建立起来的各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对南京国民党政府逐渐构成严重的威胁。⑥因此,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前四次都告失败。

1933年10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经过一年多的围剿,围剿兵力已推进到中央根据地的腹地,红军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分别离开瑞金、雩都地区,开始长征。目的是寻找新的根据地。

3.日本侵略中国与国共两党对日本扩张的相应对策

(1)日本侵略中国。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关东军以巡视铁路为名,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沟村附近的南满铁路,却谎称中国军队破坏了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突然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至1932年1月2日,整个东北地区沦陷。

日本为了保护和扩大侵略利益,在东北地区扶植傀儡政权,1931年9月24日,日本提出建立所谓的“满洲国”计划。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正式成立,同年9月,日本通过“满洲政权”控制了当地的资源,1932年9月15日,与“满洲国”签定了《日满议定书》。该议定书承认日本有权负责“满洲国”的国防和治安,管理铁路和港湾,开发建筑和矿产资源。日本又分别于1933年3月和1934年9月与“满洲国”签定了《满洲经济建设要纲》和《日满经济统治方策要纲》等文件,使“满洲国”经济完全依附于日本,成为附庸式的殖民地经济,给中国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⑦由于“九·一八事变”与“满洲国计划”,日本无法避免由此而来的国际关注和压力,为了转移视线和减轻压力,他们企图在上海建立桥头堡。1932年1月28日晚11时30分,驻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中国十九路军发动攻击,“一·二八事变”爆发,这是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关内的新步骤。

(2)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国民政府推行的两次剿共失败后⑧,在1931年6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三届五次全会上,通过了《为一致协力扑剿灭赤匪告全国同胞书》,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视为“民族大患”,正式确定了以剿共为重点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蒋介石将国民政府采取的这一政策解释为:“中华民国在民国十八年苏俄发动的满洲里事变,民国二十年日本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等两国邻国夹攻之中,———一直在血路中前行。中东路事件虽以`地方事件'而暂告解决,但是共匪在莫斯科的指示下,以武装暴动策应日阀的侵略行为,仍然是这两个夹击的变形。因此国民政府决定安内攘外的政策,先制共匪,共谋抗日。”⑨他解释的攘外就是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而妥协退让。安内就是攘外的先决条件,对象是妨碍统一的“红军”。剿共工作实是抗日的前提,因此国民政府先实施了剿共作战。

国民政府自1930年至1935年之间,根据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实施了五次围剿作战,但是安内和攘外政策的矛盾越来越深。其矛盾的激化点就在于国民政府将九一八事变看作是由一个地方事件引起的,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九一八事变”正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根本性的转变———武力灭亡中国的新阶段的开始。⑩

(3)中国共产党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政策。面对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

停止内战,一致抗战的政策。这与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截然相反。“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931年9月20日、9月21日和9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分别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和《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第二次宣言》,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揭露国民党的妥协退让和不抵抗政策。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前一天及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连续发表了《紧急通知》、《为武装保卫中国革命告全国民众》、《为上海事变第二次宣言》和《关于上海事件的斗争纲领》等文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了《宣布对日战争宣言》、《为对日宣战向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宣言》、《关于动员对日宣传的训令》及《反对国民党出卖淞沪协定通电》等文件,继续揭露和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国民党的对日妥协退让罪行,表明中共的抗日决心。

1933年上半年,当日本派兵占领山海关、热河和长城各口,将其魔爪伸向华北威胁到平、津的时候,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的决议》、《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山海关和进攻华北告全国民众书》等文件,明确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进入残杀中国民众

及瓜分中国的新阶段。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抗日的态度,实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抗日运动。

二、西安事变的成因及其过程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一二·九爱国运动

1935年,日本要把它的势力扩张到华北以及全中国的野心愈发明显。在国家生存危亡的紧要关头,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下,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的学生和青年,在北平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

国游行。一二·九学生运动,使中国人民长期被压抑的爱国情绪猛烈地爆发出来。 12不仅工人

学生纷纷举行集会,发表宣言、通电,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工商界、文化教育界、宗教界、海外华侨以及国民党内部一些爱国人士,也积极响应民众抗日的呼声。

(2)建立对国民政府的统一战线与联合张学良、杨虎城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陈绍禹(王明),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及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出《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实际是呼吁国民党积极抗日,这就是“八一宣言”。

13八一宣言不同于以前的“宣言”,其对象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力量。

八一宣言阐明:无论各界各党派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为或分歧,都应该真诚觉悟,停止内战。为了集中一切抗日力量,中共郑重宣言,只要国民党军人停止进攻苏区行动,红军不但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动,而且愿意与之携手共同救国。它的内容显示,中共统一战线政策逐渐旋回,由“反蒋”方针转变为“逼蒋”的方针。

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一方面积极地促进在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党的抗日155

从国共两党关系的转变看西安事变

156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历史学研究

主张,并开展争取同盟者的工作。在积极争取的国民政府上层领导人中,最重要的对象有张学良、杨虎城。

杨虎城在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后,曾经保护过许多共产党员,14因此中共中央首先与杨虎城联系。1935年11月,杨虎城表示赞成中共的联合抗日的主张。还在瓦窑堡会议前后,毛泽东、周恩来等通过传递信件等方式同张学良建立了联系。此后,中共中央与张学良之间,逐渐建立起了秘密的统一战线关系。1936年4月9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与张学良举行秘密会议,张接受中共的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并提出争取蒋介石抗日的意见。张学良也建议他在里面劝,中共在外面逼,迫使蒋改变错误政策,走上抗日的道路。15从1936年上半年开始,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之间,实际上停止了敌对行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2.西安事变的发动与解决

(1)西安事变的发动

1936年,国民政府仍坚持“安内攘外”政策,他们一面准备第六次围剿,16一面继续与中共进行秘密谈判。但是中国的国内情况从华北自治运动以后,一直对国民政府不利。1936年2月,红军东入山西。1936年中旬,发生了“两广事变”,7月,上海“救国会”会员四人,即沈钧儒、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向国共两党发表宣言,要求废止安内攘外方针和“没收富农地主的土地”方针。同年9月,中共与阎锡山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合作关系等等。

这些情况对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飞到西安,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强调剿共方针。10月29日,蒋介石以五十大寿为名,由西安到洛阳作寿,31日,他的五十寿辰之日,祝寿典礼完毕后,张学良和阎锡山一起劝蒋介石“停止剿共”。蒋介石严辞拒绝,他仍然强调“攘外必先安内”的必要性,并指出:共产党是心腹之患。1712月3日(或指为2日),18张学良飞抵洛阳向蒋介石报告,说部下因请求援绥抗日受阻,群情激愤,他已无法控制,请蒋委员长亲自去解释政策。蒋介石接受张学良的意见,决定再赴西安解决剿共问题。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以临潼华清池为临时住所,连日分批或个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师以上军官进行剿共训示;召开军事会议,研究部署剿共计划。同一时期,张学良与杨虎城也连续几天,向蒋介石说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必要性。但是他仍然置若罔闻,并提议,如东北军、十七路军剿共有困难,则将东北军调闽,十七路军调皖。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与杨虎城都感到双方之间的原则分歧,已经无法化解。12月8日上午,张、杨向蒋介石作了最后一次苦谏,被严辞拒绝了。19此后,张与杨决定要选择走兵谏的道路。

12月9日,西安青年学生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联合举行爱国请愿活动,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参加游行的一万多人,决定徒步走到华清池,向蒋委员长当面请愿。蒋介石闻讯,立即电令张学良加以制止。张学良亲自乘车赶到,向群众保证说“一星期内用事实给你们回答”后,劝大家先回城。

12月12日零时后,张学良率领十几名高级将领与幕僚来到杨虎城公馆,共同坐镇指挥兵谏作战。晨三时左右,20东北军外线部队包围了华清池,震惊中外的兵谏———西安事变发生了。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当日,国民政府内部一片混乱,对如何处理事变问题,分成了尖锐对立的两派。以何应钦为首的强硬派,在国民党政务会议上决议褫职张学良,宣布讨伐张学良、杨虎城“叛逆”。21以冯玉祥、李烈钧、孙科等为首,则主张以蒋委员长的生命为重,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主张营救蒋介石2,赞同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初期,因为10年的“剿共与冤仇”,中共坚持反蒋的立场,但毛泽东主席对当时的情况分析和估计后23,加之接到斯大林的电报指示24,立场随之而变,立即开会,决定在对张学良、杨虎城的支持与保护政策上,以“不把反蒋抗日并列”的方法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此后,12月17日,周恩来去西安和张学良对西安事变进行协商解决。12月23日,政府代表宋子文、宋美龄与张学良、杨虎城,中共代表周恩来商量中共提出的“六项条件”, 12月24日,他们反复商量、讨论,达成了“十项协议”。25

谈判达成协议后,12月25日,蒋介石夫妇在张学良、宋子文等陪同下,乘机离开西安回南京。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宣告和平解决。

三、西安事变的评价

1.西安事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蒋事件

西安事变强调“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必要性,是完全符合中国群众的抗日情绪和民族意识的,也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所指向的目标。因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就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愿望,也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

2.张学良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张学良是一个有爱国热忱的人,他也确信在抗日运动中高涨的群众力量。他愿意把“统一的群众力量”转变为“一致抗日的力量”。张学良发动了西安兵谏,促使国共联合一致抗日提前实现,打开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道路。同时,张学良在事变和平解决以后,陪同蒋一行回南京,保护了领袖的威信。张学良的举动,一方面顺应了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忠于了自己的领袖。

3.中国共产党与西安事变的关系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步入了革命的新阶段。陕北根据地随之扩大。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取得了合法地位,在抗日战争中力量不断壮大,日益走上成熟,为中国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注释:

① 蒋中正:《苏俄在中国》,台湾:中央文物供应

社,民国46年10月,p.76。

② 黄修荣:《国共关系七十年》下卷,广州:广东

教育出版社,1998,12,p.971。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编:《毛泽东彭德

怀致王以哲张学良电报》,《西安事变资料》第1

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0,p41。

④ 张永滨、李毅:《张学良传》,哈尔滨: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1995,1,pp.186—189。

⑤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1993,1,pp.88—139。

⑥ 《中国近代史》,pp.288—289.

157

从国共两党关系的转变看西安事变

⑦ 程啸、温乐群主编:《近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

1840—194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1),p.233。

⑧ 《苏俄在中国》,p.62。

⑨ 《苏俄在中国》,p.66。

⑩ 王维礼:《中日战争15年及其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9,p33。

1 马齐彬主编:《国共两党关系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7,pp.477—482。

1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pp.401—

402。

13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pp.642—643。

14 刘禹:《张学良大传》,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8,p.202。

15 申佰纯:《西安事变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1,pp.32—35。

16 《中国现代史》,Seoul:韩吉社,1988,10,p.

420。

17 张永滨:《张学良传》,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7,pp.204—205,《西安事变纪实》,

pp.95—100。

18 刘禹:《张学良大传》,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8,p.256。19 郭绪印主编:《国民党派系斗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9,pp.487—489。

20 兵谏的发动时间,各书籍记载不一,这里采取《西安事变简史》、《国民党派系斗争史》等记载

一致的时间———凌晨三时左右,一些书籍记载时

间———晨五时左右。

21 国民党政府对张学良褫职严办令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中政会关于讨伐张学良之决议,国民

党政府颁讨伐令,《西安事变资料》第一辑,p.

148,p.154,p.154。

2 宋子文发表谈话1936年12月14日,何应钦与孔祥熙、居正、孙科等会商决定,《西安事变资料》

第一辑,p.153,p.155—156。

23 申佰纯:《西安事变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11,pp.138—139。

24 《中国近代史纲》,pp.653。

25 范小方、毛磊:《国共谈判史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10,pp.82—84,六项条件如下:

1、停战,撤兵至潼关外。

2、改造南京政府,排

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3、释放政治犯,保

障民主权利。4、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

产党公开活动红军保存独立组织领导,在召开民

主国会前,苏区仍旧,名称可冠抗日或救国。5、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6、与同情抗

日国家合作。

作者单位:韩国湖西大学中国学系 责任编辑:尚永琪

158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历史学研究

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变化是什么

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变化是什么 西安事变是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那么你了解西安事变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变化,希望能帮到你。 自从张学良被扣押之后,蒋介石就对他手下的东北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吸收和改编,很快将这支几乎达到了二十万兵力的军队收为己用,这是东北军的命运。那么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杨虎城并没有被扣留甚至还拥有着原来的职位,那么在这种情形下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是否会发生变化? 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领导人杨虎城觉得自己的处境十分的尴尬,尤其是在张学良被扣押在南京之后,东北军被蒋介石控制住,而他的西北军也开始变得举步维艰起来,西安事变的西北军让杨虎城左右为难,他不能指望向原来设想的那样形成新的局面,同时又对手下的西北军有着深深的愧疚,不久之后在蒋介石的压迫下他辞去了身上的职务,然后被安排出国考察。其实这只是蒋介石为了吸收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的一种手段而已。 从此之后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走上了和东北军相差无几的道路,然后不停的被蒋介石拆散重整,逐渐的失去了很多的力量,最后融入到国民党军队的大团体之中。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支西北军同时也是所有国民党军队中,包含共产党人数最多的队伍,很多将领都通过各

种手段加入了共产党,但是在这队伍中也有一部分人很早就被蒋介石收买,在西安事变之后一些西北军很快就投到了蒋介石的队伍之中,除此之外大部分的西北军还是被蒋介石重新进行了整编,一些原来的队伍也被撤销。 西安事变的发生时间西安事变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事件,通过这次事变两党之间的矛盾暂时化解,同时还站到了统一的战线上,这对于今后开展对日抗战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西安事变是哪一年发生的呢? 西安事变是哪一年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大家都知道其实这一次的事变也就是发生在1936年,既然是如此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这样问呢?其实西安事变发生在哪一年还是十分重要的。 之前已经说过了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内战线的完全统一,同时也让张学良成为一个人们心中的英勇战士,那么也就是说在西安事变之后的战争当中,两党之间的矛盾已经渐渐淡化,转而面对的是抗日这个十分重大的战争,而1937年全面爆发的战争几乎让中国变得混乱起来,这时候再看看统一战线就十分的重要了,这样看来西安事变发生在哪一年也的确有很大关系。 另外知道了西安事变哪一年这个问题的答案,再来看看那年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首先从大局着手就会发现那时候的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了,而且中国在之前的胜利中并没有得到什么好的结局,也就是属于总是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共的战败也让北平常常爆发示威游行等活动,人民的心声已经被喊了出来,蒋介石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不和中共

西安事变观后感1500字3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1500字3篇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西安事变观后感1500字3篇,可以借鉴的哈。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最近这段时间中央八台在热播《西安事变》,最开始看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他的长相与我心目中张学良的形象相差太远,他不是我以往看到的任何一届“张少帅”那样帅,那样英浚虽然胡军本人并不太难看,也挺潇洒,但他外形的感觉和味道实在是与张学良的味道相差太远。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转折,我觉得在本剧中胡兵还是把张少帅那种匪气给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昨天看的那三集。 胡兵是我看过的,把张学良演得最具匪气的一个。 虽然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但我还是觉得胡兵演出了张学良的另一面。 在整个连续剧中,我个人认为演得不错的当属杨虎城、毛泽东、周恩来、赵四小姐。 在整情节转化和人物表演中,我觉得杨虎城演得非常不错,他把一个爱国、抗日、联共、一方军阀的特点都表演的很是到位。 他抗蒋,不唯蒋是从,就是一方军阀的思想的表露,但他很会为人处事,万事不轻易从口中说出,他比张学良老谋深算多了。 但他的本质是好的,他联俄联共抗日,是民族英雄的代

表。 在整个西安事变中,他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戏虽然不多,但我觉得他们的对白和演技都非常的精彩,让我不住的喝彩,尤其是毛泽东说的那句:“给我狠狠地打,打出谈判桌上的发言权。” 还有昨天那集:苏联报纸上对张、杨行为给予否定,毛和周说的对白及演技,都是非常的精练和精彩的。 此戏中的赵四小姐,让我看到了四小姐聪明、机智、乖巧的一面,戏不多但也讨人喜欢。 我们的蒋夫人虽然对白不错,演技不错,但外形和气质与本人相差甚远,以致感觉略逊一筹了。 当然整部戏里扮演蒋介石的演员表演得也是非常优秀的,他把内心的那种矛盾、武断、自私、自负都刻划得很深刻。 西安事变无论是对于中共还是中国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他的历史意义是永远值得世人谨记的。 在看电视时,女儿在边上说着: 我要过安稳的生活,我不要死得那么早。 (杨虎城养女被害,一直未找寻到时的情景播出时女儿名言)。 老公在边上说: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想怎么死? 女儿:现在又没有战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存亡面临新的严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下,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但蒋介石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围剿”红军。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张杨的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之后,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张、杨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均被拒绝。蒋蒋介石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使其继续进攻红军,蒋介石盲目的内战更加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十余人;并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八项主张:(1)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2)停止一切内战;(3)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4)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5)开放民众爱国运动;(6)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等一切政治自由;(7)确实遵行总理遗嘱;(8)立即召开救国会议。随后,张、杨又采取了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由张、杨担任正副委员长的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解散国民党省党部,成立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等重大军政举措。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映,形成了极其错综复杂的紧张局面中国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首先,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是虎视眈眈盯着中国局势的发展,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磨刀霍霍乘机大肆侵略中国。第二个集团是以国民党南京政府中汪精卫、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立即调遣军队,竭力策动“讨伐”张、杨,轰炸、进攻西安,扩大内战,汪精卫、何应钦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南京政府于16下令讨伐张、杨,任何应钦为讨伐军总司令,汪、何蠢蠢欲动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第三是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希望和平解决事变,同时英美为使其在华利益不受损害,也主张与张、杨妥协,继续保持蒋介石的领袖地位。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并派出代表团赴西安谈判,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另外,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应张学良、杨虎城电请,派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调停。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周恩来等于16日到达西安以后,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蒋答应抗日就释放他。并于15、19日通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促其接受张、杨主张,和平解决;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主要有四种观点。 1.中共抗日主张作用说。持此说者主要有李新等。 李新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中共中央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而作出的。对于西安事变,“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认为,事变关系十分重大,必须根据中国革命的根本利益和抗日斗争的需要,决定我党的方针”。由于我党当时“已经是一个政治上完全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能够从复杂的事变中看到无产阶级的长远利益所在,而不为一切暂时的因素所动摇”。党首先肯定了事变的进步性质,认为,这是“中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国民党中实力派之一部,不满意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剿共’,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的结果”。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斗争形势,深刻指出事变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爆发大规模内战”,“另一种前途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阵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的各党各派各界所竭诚拥护井为之实现的。”在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杀掉了蒋介石,那么,这就给“南京政府的‘讨伐派’即有了口实,大规模的内战就必然爆发,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事业必将蒙受极大的损失”。中共中央认为,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就应当“采取联合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亲日派的策略,竭力制止新的内战爆发,敦促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和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事变”。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保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地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西安处理事变”。“经过中共多方面努力,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持此观点的还有胡华等。 2.国民党内部矛盾决定说。持此说者有姬天舒等。 姬天舒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是国民党内部矛盾和斗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主要依据是:“第一,从发动西安事变的当事人来说,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就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因此,他们是坚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的。”“第二,国民党内部实力派,即以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亲英、美派是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的。”“第三,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左派,如冯玉祥等人,是能够看清大局的,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避免内战,共同抗日。”“第四,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地方实力派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国民党内部,尽管有何应钦等亲日派和某些地方实力派,为了自己的利益,企图利用西安事变来发动内战,但他们只是主要矛盾中的次要方面,不占主导地位。”因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民党内部矛盾斗争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3.一果多因、合力作用说持此观点的主要是侯雄飞、杨拯民、李淑等人。 侯雄飞认为:“要科学地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必须按照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一果多因、合力作用的原理,对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进行具体分析和探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之 间“相互作用,交错牵制,形成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其表现是:“一、张、杨二将军在和平解决事变中的主体作用。”他们在事变和平解决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体作用”。从张、杨二将军发动事变的初衷看,他们“是从民族利益出发,要求蒋介石结束内战,领导全民抗日。他们实行兵谏,是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逼使蒋介石接受建议的一种方式”。在事变的部署中,“张学良严令执行捉蒋任务的孙铭久,不准伤害,并绝对保障蒋的安全”。在事变发生后,“张、杨还多次电邀中共派代表到西安协商解决事变。与此同时,他们也先后致电各地实力派……共同协商政治解决事变”。尽管蒋介石已成为阶下囚,“但张学良还是以部下礼节,向蒋再度陈述自己的良苦用心,盼其纳谏。蒋介石虽顽固不化,但张学良的至诚行为,对他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张学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只要蒋介石基本上答应了他们的主张,就尽早将其释放”。在事变十分严重的紧急关头,“张学良果断决定立即放蒋,并说服了杨虎城将军,这就为和平解决事变跨出了决定性一步”。张学良不仅决定立即放蒋,还亲自送蒋回南京,这“有利于最终实现事变的和平解决”。当张学良在南京被扣时,西安形势骤然紧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张学良不计较个人身处逆境,以民族利益为重,本着和平解决事变的初衷,对杨虎城和东北军将领进行劝解,使可能爆发的战争得以制止。”“二、蒋介石被迫反省,客观上配合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蒋介石,虽然成为张、杨的阶下囚,但他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并没有损伤,因而他具有一般囚徒所不能起的特殊作用,他的行为对事变的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事变之初,蒋介石不相信张、杨的真实用心,“确实抱有一死之念”。但经过端纳、宋美龄等的劝说和蒋的实际观察,终于“改变了以死来对抗事变的态度”,接受了张的要求,派蒋鼎文持手谕令南京停止轰炸,“从而暂时制止了何应钦的军事进攻,有利于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宋美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5篇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5篇老师、同学们: 今天是12月12日,大家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1936年的12月12日凌晨由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怀着对民族的忧患,策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从而挽救了民族危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1937年12月13日,六朝古都南京沦陷后,在南京长达六周的大屠杀。无论是老人、妇女还是小孩,一律杀光;还进行了“百人斩”比赛,“万人坑”的填埋,老百姓的头颅被侩子手拧在手中炫耀,南京城里尸体成山,血流成河,染红了长江水。无辜死难的老百姓多达30多万。纪念是一种手段,它所担当的角色只是推动器,而它真正所要推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但它早已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今天,我们虽然生长在和平年代,但我们要牢记历史,牢记五星红旗是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这是爱国志士和英雄儿女们前赴后继,才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民族的耻辱! 纪念是一种手段,它所担当的角色只是推动器,而它真正所要推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 爱国不应消极地满足于现状,而应该是生气勃勃地希望改进现状,并尽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这一点。在今天和平年

代里,我们看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强国,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所欲为,我们只能说落后只能被挨打,只能任人宰割,结合我们学校的情况,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在心理上维护和树立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思想。 结合上几周我还要说,有个别人在民族团结方面上做的不够好,在我们的女厕所上乱写乱画,还写着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如果是你做的,请你在没人的时候把它擦掉,随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却体现了我们学校是多么的不团结,带着歧视的眼光,我们的学校能搞好吗,我们的祖国如果都是这样窝里闹窝里斗,能强大吗,反而被另有企图的国家所利用了?在学校里我们不光要学会学习好好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这样我们才会进步。 今天,我们只有将国耻铭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在学习上不怕吃苦,肯下苦功夫,报着“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我们祖国明天填充更多的优秀人才,祖国的强大离不开大家,大家是我们祖国明天的未来。祖国明天的强大是你们的。让我们一起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吧。

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13.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能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和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2)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安事娈》电影片段 提问:这一电影片段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西安事娈)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的概念 2、西安事变的原因 提问:张、杨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形势。边展示边叙述: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各界民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主张抗日。 (蒋介石拒绝接受,并亲赴西安督战“剿共”。) 师生共同归纳:① 日军占领华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根本原因)②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影响;③中共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主张抗日;⑤ 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剿共”。(直接原因) 3、和平解决 提问1:蒋介石被扣押后该如何处置?是杀,还是放? (1)你认为呢?(各抒己见) (2)民众有什么呼声呢? (3)中国共产党对此采取了怎样的主张呢? (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 提问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呢?(可从“杀蒋”“放蒋”可能产生的结果方面思考。) 学生讨论交流后点拨: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群雄割据的局面,日本便有机可乘;如果放了蒋介石,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接受抗日主张。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地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地位 摘要: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取得了和平的解决,不但毁了主战派军阀争权夺利的诡计;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更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关键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历史地位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和平解决的西安事变,几乎搅动了整个中国,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史上左右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正如郭冠英所说“如果没有西安事变,没有全国的大统一,没有惨烈的武装抗战,则人事全非,一个独裁专制的领袖,和一个忍辱含羞的政党,在历史舞台上将以何种脸谱出现。”[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中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其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毁了主战派军阀争权夺利诡计。 西安事变发生时,蒋介石既是国民党党魁,又是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集党、政、军权于一身。他在西安被扣,使得南京政府群龙无首、乱成一团。在如何应对,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上,南京政府各派政治势力,都从自身的立场和利益出发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南京政府内部迅速分裂成尖锐对立的“主战”和“主和”两派。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主战”派中别有用心的关键人物何应钦和佯称治病屈居德国的汪精卫。正如宋美龄给蒋介石的信中说“最后告诉你一句话:南京的情形是戏中有戏”。[2]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都打破了他们的如意算盘。 (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粉碎了国民党以何应钦为首的反蒋势力争夺权利的阴谋。 “事变”发生的当天早晨,南京就收到蒋介石被扣的消息。下午,何应钦在他的寓所邀请党政军首脑会晤,商议如何对待西安事变?他“情绪激动,态度坚决:张学良、杨虎城劫持统帅,大胆妄为羞党国,纲纪何在!不讨伐不足以雪耻,不足以振军威,不足以平举国之愤。”[3]当晚十一时半,国民党中常会和中政会召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矗。 蒋介石对张、杨很不放心,除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外,并于1936年10月间,特飞西安进行催逼。12月 4日再飞西安,进一步要挟张、杨:如不实力“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蒋闻qiang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十余人拘押,邵元冲在逃跑时被击身亡。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

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今天,我看了妈妈推荐的一部红色电影《西安事变》。看完后,我被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个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西安事变是讲述了张学良将军在劝说蒋介石无效的情况下,毅然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劫持了蒋介石,逼他抗日,并且最后在蒋介石同意抗日的情况下送他回南京,对此很多人不理解。对于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解释的:“我本来就没给蒋介石面子,我和他一起回南京就是要给他面子,使他没有反悔的理由......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到了世上能有多少人能像张将军一样深明大义,为了祖国,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文谏不行的情况下直接用兵谏他的上司蒋介石,让他不得不抗日。因为他意识到了他的敌人不是共-产-党,而是日军。所以他一直与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并且不顾蒋介石的劝阻坚持抗日,总结起来,张学良少帅的特点就是敢作敢当,深明大义。他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选择了民族利益。 以上是对张学良的认识,下面,我再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西安的红色记忆

西安的红色记忆 1937年,在西安事变发生后的第41天,一位新闻工作者为了揭示事实真相,澄清社会舆论,以利于促成团结、民主、全面抗战的政治局面,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从宁夏飞抵兰州,又由兰州进入举世瞩目的事变中心西安。他就是中国报道西安事变的第一人——范长江。1937年2月15日,《大公报》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他写道:“照中国实际政治情形需要,国家的政治机构应当走到‘统一的民族阵线’,即是同一国力,集中力量,以求对外图存……” 星河流转至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抵达他的出生地———西安,展开他大陆之行中最为温馨的一段乡情之旅。他提到了最难忘的是防空洞,那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军民为躲日本飞机轰炸而在城墙上挖就的,洞洞交错,纵横相连,足有近千个之多。在参观了秦兵马俑博物馆之后,他题词“游秦冢而悯万民,跨海峡为求双蠃”。 西安的变迁,正是新旧中国“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典型缩影。几十年的沧桑,如翻开一部共和国的恢弘史诗,也弹拨出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强音,对历史的尊重,对故土的怀念和对和平祝福。 在建党90周年之际,人行的组织下,我们开始了西安的红色之旅。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但它不仅在古代历史浓墨重彩,而且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

馆、临潼华清池。这片土地上,闪耀着革命的光辉,印记着红色的史迹。 1936年12月12日的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入了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介石卫队交火,张学良和杨虎城将蒋介石及其高级党政官员十余人拘押。张学良、杨虎城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12月13日,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以及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继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改编、出征抗日。 红色之旅尽管只有几天,却胜似平时千百堂政治课。在红色的征程中,我们深受一次丰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重温西安红色的光辉历史。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危难关头的勇气和智慧,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灵魂、气质和精神。 经验给人启示,历史昭示未来。历史的红色旅程已经结束,未来的红色画卷正在展开,建党90年后的今天,中国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平心看当下,放眼量未来,在高起点、新理念之上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西安事变观后感(一) 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观后感(二) 东北军原系奉军改编,1930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奉军由此改编为东北军,成为中国东北边防部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在短时间内沦陷,各界纷纷谴责政府,蒋介石为了缓解舆论压力,把张学良当作“替罪

初中历史_《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亲爱的同学,认真是一种态度,努力是一种精神。相信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让我们在对历史的共同回望中,更好地珍惜今天,绽放光彩。 【学习目标】 1.知道九一八事变经过、结果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 2.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学习重点) 3.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学习难点) 一、东北沦陷局部战 自主学习: 九一八 事变 名称 时间 地点 策划者 经过 结果 合作探究: 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和影响? 面对日本的暴行,作为学生,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 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 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 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指什么? 学生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口号是什么?表达了中国民众什么态度和主张?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课本剧《西安事变》事变后,各派政治力量态度如何? 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课堂训练 1、歌曲《松花江上》唱到:“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A、1930年皇姑屯 B、1931年沈阳 C、1933年山海关 D、1931年长春 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 A、抵抗 B、不表态 C、片面抗战 D、不抵抗 3、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是() A、吉鸿昌 B、杨靖宇 C、佟麟阁 D、赵登禹 4、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 A.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5.右图中的建筑物位于沈阳北郊柳条湖地区,它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与该建筑物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6.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全面反攻阶段 7、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张学良将军始终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张学良将军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从捉蒋,放蒋,到送蒋,体现了张学良将军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爱国情怀。扣蒋的第二天,张学良对部下发表讲话,宣布“蒋委员长极为安全,我们对委员长绝对没有私仇私怨……反对他的主张和办法,使他反省,正是爱护他!……如蒋委员长能毅然主持抗日工作,我们马上绝对拥护他,服从他!”12月17日下午,当周恩来率领红军代表团飞抵西安,张学良表示,只要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释放他,并拥护他做抗日领袖。以上事实表明了张学良始终保护蒋介石的安危,并积极主张一致抗日。 2、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对事变进行反复研究讨论后确立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就在西安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即12月13日,张闻天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结果产生了极大地分歧,毛泽东认为应以西安为中心来领导全国,控制南京,以西北为抗日战线的中心。于是他提出审蒋、罢蒋、除蒋,朱德,博古张国焘等都纷纷表示支持毛泽东的决定。但张闻天对解决事变的方针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在前后的发言中指出,“第一,政治形势很紧张,不断发生全国性的政治问题,在抗日问题上表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民族妥协派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总要发生一种冲突。第二,张学良这次行动是开始揭破民族妥协派的行动,向着全国性的抗日方向发展。”在策略上,张闻天主张,“对妥协派应尽量争取与分化、孤立,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在军事上,采取防御,在政治上,采取进攻。中共中央13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就争取南京抗日政府方面取得了一致意见,可以说张闻天的发言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奠定了基础。以至1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大家都达成了一致意见,这次会议,以张闻天和毛泽东的共同认识为基础产生了两大文件,一是对外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对西安事变通电》,二是对党内的《指示》,从而走向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道路。 3、蒋介石的配合 蒋介石在被扣押后,一直拒绝与张、杨进行谈判,并表示即使牺牲也绝不改变自己的观点,绝不向任何人投降,张学良多次拜见,请求与之谈论国事,他一直置之不理。直到端纳来看望他以后,张学良再次提出与蒋谈判,蒋才答应。蒋介石被迫口头应允六项条件,所以说,蒋介石的被迫反省也是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要因素。 4、何应钦的军事讨伐客观上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事变消息传到南京,国民党中央召开了会议,会上何应钦力主讨伐张、杨,何应钦于17日通电就职讨逆军总司令后,令西路集团军向西安挺进,但并未进攻西安,18日接到蒋介石致何应钦的亲笔信后立即停止轰炸,到19日,蒋介石仍未被释放,何应钦又下令继续轰炸,但军队并未行动。因此何应钦只是为了威胁张、杨,增加谈判的筹码。因此何应钦的军事行动反而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致电 事变发生后共产国际致电中共,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苏联也通过《真理报》、《消息报》倡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6、宋氏兄妹等人的促进作用 宋美龄亲自飞往西安,劝说蒋介石,并与宋子文一起,与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等进行谈判,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总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共同努力和促进的结果。

西安事变有感精选

西安事变有感精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西安事变有感精选,可以借鉴的哈。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总的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但是,该剧不像以前的一些侑关影视剧那样把蒋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卖国贼”,也不再把“西安事变”完全归结为张学良受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使它减少了一些与历史真相的隔膜。 但另一方面,该剧仍然侑意无意地隐去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比如共产国际在中共从“反蒋抗日”“联蒋抗日”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张学良、杨虎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最初是出自于一些长期隐藏在其军队中的中共党员和一些被称为“托派”的中共“左派反对派”,等等。 因此,作为一部“历史剧”,它带给观众的“历史认识”仍然不免肤浅和偏颇。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

回老家去的期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 蒋介石侑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侑“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侑道理,只是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状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但是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侑“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显然是过于自信了。 由此能够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的表演都侑其“合理性”,“合理性”既包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些在必须程度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在剧中,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英气、帅气、刚毅、果断、霸气,些许匪气,豪爽伟岸,尽显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又不失儿女情长,想象当年的张学良似乎就应当是样。 杨虎城老谋深算,沉稳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

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

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 真正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喜欢读历史的同学,可能会很轻松地说 出很多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其实, 掌握越多历史常识,对于我们的历史学习越有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历史书 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部分历史知识。 华清池“捉蒋”的经过是:12月11日下午4点多钟,张学良与蒋介石谈话 后,从蒋介石住处五间厅三号房出来,走到头道门时,王玉瓒正在那里值勤。张学良说:“王营长,跟我回城去!”王玉瓒奉命来到西安市金家巷一号张公馆,当时客厅内就张学良和王玉瓒两人,张学良镇静地说:“命令你去把蒋委员长 请进城来,要抓活的,不要打死他。”王玉瓒立即回答:“保证完成任务。蒋委 员长的卫队只有二三十人,华清池外宪兵也只不过几十人,我用步、骑两个 连三百多人的兵力去包围,保证捉来。”张学良瞧了瞧王玉瓒,又以深沉的口 气说:“明天,你死我死都说不定,要有思想准备,要作好行动部署。”顿了一下,张学良又说:“你和孙铭九要互相协助,做好这件事。你们一营是华清池 行辕守卫者,应先行动。”讲到这里,于学忠军长进入客厅,他神色急迫地问:“一切都准备好了吗?”张学良没有立即回答他,嘱咐王玉瓒改穿蓝色棉军服, 以便与蒋介石的贴身侍卫着黄色军服有所区别,说:“具体事情由谭海副官长 告诉你。”王玉瓒退出客厅后,找到谭海,把张学良的话转告他,谭海说:“好!开始时间是明天拂晓,你先换衣服吧!”谭海让侍卫把蓝色棉军服取来,王玉瓒 边换衣服边想:我不能回家过夜,也不能回华清池,万一走漏风声,叫蒋介 石跑了,可就误事了。当夜,王玉瓒就在谭海办公室内椅子上坐了一阵,又 上床躺了一会,可他一点也不想睡,心里总思索着如何完成张学良交付的重

关于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心得体会

关于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心得体会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接下来就跟着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吧。 篇1 今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去重温了那一段峥嵘岁月,见识了老一辈革命将领的报国之志和敢于斗争的历史使命感,我受益颇多。张学良和杨武城将军不顾个人安危,在以文谏,泪谏,哭谏和苦谏无果的情况下,不得已发动兵谏,促成了国共合作,为全国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敌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永远是我们当代军人的楷模和榜样,而我们同样需要在未来的道路上发扬并传承这种精神。 当我们再次走近历史,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张杨二位将军不顾个人荣辱得失,为了民族大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也看到了在那段艰苦岁月里,我党带领下的八路军,不惧艰苦,坚持与敌作战的高尚品质,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一名国防生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这种精神,我祖国奋斗终身. 篇2 说到西安,最先让你想到的是什么?大雁塔?兵马俑?羊肉泡馍?我最先想到的是西安事变,因为我小时候学过一篇

课文,题目就是西安事变,那个时候年龄还比较小,学完课文,也不知道西安在什么地方?但是从那个时候就特别地敬佩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就想着,长大了,一定要来西安,长大了,一定要当兵,要做像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似的人物。今天来到西安,就急着要先去西安事变纪念馆。 现在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就是张学良将军公馆和杨虎城总将军公馆,他们的公馆都是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小楼。室内展出的张、杨将军的生平、史迹,从这些展品,足以表明他们是一位坚毅、自信、深沉、乐观的铮铮铁汉。 几十年过去了,西安事变纪念馆,已成为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当年的一代风流,一个壮志未酬年轻爱国将军,在这里,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张、杨二位将军,他们的名字将记录在千古功业的史册,将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一个上午,我一直在激动、惊叹的情感交融之中,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并在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的公馆拍照留念。只可惜西安事变纪念馆留言桌上的笔没有水了,我的留言,只在在电脑上写了。 篇3 渭河正阳大桥项目人员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公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69号,大门开在北墙正中,四周筑砌青砖围墙,公馆整体布局分两部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

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和平解决_彭传芹

理解教材 "#$%年"&月"&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而复杂的反响,国际上,日本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英美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介石地位的前提下同中共实行某种形式的合作。在国内,广大中间阶层担心事变会引发更大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亲英美派也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广大西北人民痛恨蒋镇压抗日运动,强烈要求杀蒋。然而西安事变最终结果却是和平解决,如此复杂的形势下,事变为什么能得到如此结果’ 首先,中共的调停起了关键作用。中共经过严肃认真的分析,认为存在着两个前途,一是由此引发新的内战,削弱全国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一是由此结束内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了解决事变的方针:和平解决,反对新的内战,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政治军事上积极援助张、杨。为此,中共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参加谈判。周恩来和张、杨谈判,坚定了张学良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并在东北军中做了大量工作;宋子文、宋美龄等到达西安后,周恩来等参与谈判,使谈判获得成功;蒋介石被释放后,中共又做了大量工作,督促蒋遵守诺言。中共做的这些工作,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张、杨在事变中起了主体作用。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本意是用兵谏逼蒋抗日,因此在事变中,张学良严令不准伤害蒋介石,并绝对保障蒋的安全,事变发生后,多次电邀中共派代表到西安协商解决,还致电各地实力派共同协商政治解决西安事变,在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后,张学良说服杨虎城立即放蒋,并送蒋回南京,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迈出了决定性一步。 第三,国民党内爱国力量要求团结抗日。在国民政府组织讨逆军时,北平的宋哲元,广西的李济深等国民党的地方实力派都发表通电,要求用政治手段解决事变,反对军事进攻,这对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四,亲英美派的努力起了促进作用。事变发生后,孔祥熙以代院长的身份,致电各省军政长官及地方实力派,以免内乱;宋美龄斥责主张军事进攻的人实想炸死蒋介石以取而代之,使其不致贸然进攻西安,又请美国顾问端纳赴西安;之后,宋子文、宋美龄飞往西安,大大加快了和平解决的步伐。 第五,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西安事变发生后,一些社会团体联合通电全国,强烈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际上,苏联想利用中国力量牵制日本,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直接影响到中共的决策;英美担心亲日派掌权,日本在华势力扩大,因此主张和平解决,这直接影响亲英美派的决策,英美也给予亲英美派一定支持。 第六,蒋介石被迫反省,客观上配合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加上宋子文、宋美龄的劝说以及日本的侵华威胁到其自身统治,种种因素迫使他进行深刻反省,最终接受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以后,蒋介石基本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至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综上所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显示出中国各个阶层,包括国民党内部的许多人士,要求实现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和平解决"山东潍坊市高密二中彭传芹(&%"!)!*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