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加热和冷却》说课稿

《加热和冷却》说课稿

《加热和冷却》说课稿
《加热和冷却》说课稿

《加热和冷却》说课稿

说课者:孙向东

一、说教材:《加热和冷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它与《冷热与温度》、《热的传递》、《吸热和散热》、《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组成科学课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内容。本单元将三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有关物体的“冷和热”的知识,认识温度计和测量温度的技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课由三个大活动组成,“铜球穿越铁环”、“有色液体液面上升或下降”、“瘪乒乓球自动鼓起来”。其中前两个活动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模仿、共同归纳总结现象;第三个活动主要由学生亲自设计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说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模仿、实验、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

2、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思想情感目标

(1)通过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风。

(2)通过温度计发明的故事,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体积产生变化。

2、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将教师的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带头问题,动手操作,从实验现象中思考、质疑、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整体思路为:教师设疑学生探索性实验→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小结→学生练习反馈。

2、学法

“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教的过程中,关键是教学生学法。本节课要教给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出物质性质的能力;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1、教师演示(以小魔术的方式)固体(铜球穿越铁环)、液体(有色液面上升或下降)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观察、模仿、归纳总结。

2、创设情景,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部分教学一开始,我以孩子们感兴趣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让学生明确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

2、学生自己动手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

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师前面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的基础上“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事实说话。在这里安排了较多的教学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

3、联系生活,知识运用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课后,我设计了钢轨伸缩缝、夏冬季节的电线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六、说教学得失(教学反思)

自然科学是一门理科综合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科学素质教育为主线,强调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讲得

如何清楚,而是学生学得怎样主动。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模式,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到知识和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享受到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的有机结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限制,不能让学生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去实地考察、研究,仅局限于一节课的课堂学习时间,否则效果更佳。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武冈市邓元泰镇中学潘用江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对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2、实验重难点 重点知识: (1)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 (2)会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 难点知识: 如何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

②、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 有关的物理现象。 ③、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使学生学会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理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学生体验:实验桌上放着两个完全相同的铝块和铅块,你能用什么方法鉴别它们?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除了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外,也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和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动手实践。

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3、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导致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设计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教学准备: 1、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铜球、铁圈等)、酒精灯、火柴、实验记录表、水槽、湿抹布、 2、为每组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20个、细塑料管、胶塞)、冷水,热水,红墨水、烧杯20个、酒精、暖壶(内装热水)。 3、烧瓶、插有弯玻璃管的胶塞、气球、空瓶子、热水、滴管、乒乓球、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实验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过我们学校综合楼前面美丽的喷泉吧?那你有没有见过自己制造的小喷泉?想不想亲自看看?(想)好!那我就为大家做个“小喷泉”,用一个烧瓶,里面装一些水,为了便于观察,我把水染成了红色,现在我往这个烧瓶上倒热水,请大家仔细观察。(教师演示“喷泉实验”:水从塑料管中喷出来,形成一个小喷泉)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往烧瓶上倒热水就会使里面的水喷出来? 生:水是怎样出来的?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 师:是呀,为什么往烧瓶上倒热水就会使里面的水喷出来?“小喷泉”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第3课《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看看加热和冷却除了像我们上节课研究的,可以影响物体的形态以外,还会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气体体积的影响

促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 固城中学白建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促进民族团结》,我主要从教学内容要求、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学内容要求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中的第一框内容。本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懂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来实现。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国情,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感,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加强、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本节课在中考的地位也很重要,每年都会涉及到3分——5分的考试内容。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国家加强和巩固、促进民族地区的所做的努力。能力目标是团结各民族同学,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核心素养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难点是国家为维护和促进民族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 4、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上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身体和心理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身心发展较快,成人感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因此应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地了解我国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正确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完善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教法的选择遵循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物示人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

苏教版科学四上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原创]《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董茂娉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第二课时 教学策略: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热胀冷缩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身去经历,从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铜球、铁圈等)、酒精灯、火柴、水槽(装冷水)、湿抹布 2、为每组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20个、细塑料管、胶塞,课前需检查液柱高度)、烧杯20个、红墨水、醋、酒精、食用油、橙汁、牛奶、冷水、暖壶(实验中用到的热水要课前准备好)。 3、备用:烧瓶、插有弯玻璃管的胶塞、气球、空瓶子、热水、滴管、乒乓球 4、多媒体课件(液体热胀冷缩动画需提前调好顺序)、实验记录表(需提前打印好下发)、课前黑板上写好实验注意事项 5、课前提醒学生注意:①分组实验时播放轻音乐,音乐停,大家就停止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如果时间允许,要把实验再做一遍,认真观察和做实验记录。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并不被我们注意。可是往往在平常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加热装满水的水壶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什么现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这段录像(出示烧开水的视频:水壶烧水,水溢出)。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生:我看到在炉子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烧开,壶里的水就直往外溢,这是为什么呢? 生:水在加热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 2、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还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壶里的水为什么会往外溢呢?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继续学习第3课《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看看加热和冷却可以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液体体积的影响 1、谈话: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一下,壶里的水为什么会往外溢呢?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 反思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反思 龙川小学刘小朋 本课有两个概念:蒸发和凝结的教学。观察和实验是获取事实、证据的根本途径,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如何设计观察和实验来获取事实形成概念呢?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科学概念形成服务?较好的策略是:注重科学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的同时渗透核心概念;指导探究设计恰当的探究活动;揭示核心概念,汇报交流;形成科学概念游戏活动,加深概念理解。本课一开始通过电磁炉烧水演示实验,就让学生来理解蒸发,水加热后由有形变为无形,用观察和讨论加上猜想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蒸发概念,然后进行后面的教学。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用恰当的设计组织教学,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有多少技能训练?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还有小组合作。科学课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目标:宁愿少学一点,但扎实一些;阐述得具体一点,详细一点,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多展开一点。这样,学得也扎实一点,印象深刻一点;学生兴趣也大一点,自信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多一点。宁愿少学一点知识,而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 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这节课,有哪些技能培养?首先是实验,本课安排了演示实验:烧水;分组实验:造雾雨,造霜,应该说在实验方法上,学生还只是入门,表现在不会动,不敢做,“等”“靠”的现象很明显,实验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第二是观察:观察贯串课的始终,但是怎么观察,观察目的交代不到位,指导不足。第三是讨论,应该说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但是说不到点子上,需要其他课程与科学课良好的整合。另外还有交流、假设预测、解释、小组合作等。只是学生质疑的培养是欠缺的,如“造雨”实验,由于受气候条件和实验材料准备不合适的影响,实验效果不理想,没能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和欲望,指导不够。 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科学课,教师要完全知道自己要教学生什么,但是不要去灌输,而是要让孩子学得很开心,要鼓动学生主动地来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但又不是让学生去瞎摸。科学教师有责任在学生心目中传输科学课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一门课程,让更多的领导和老师认为科学课是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要测出物质的密度,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师生互答

加热和冷却 科学四年级苏教版 教学设计

四年级《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加热和冷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三课,热胀冷缩是热学的基本现象,《加热和冷却》课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冷和热的动手实践课程。本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现象质疑,通过学生活动,得出热胀冷缩的结论,揭示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本质,再联系身边的实际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为《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认识液体》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本章前两节,初步理解了冷、热和温度等概念,但对常见的热学现象不能给出科学的解释,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基本原理以及实践操作还不甚以解。而这些问题恰好为本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切入点,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逐步树立“做中学”的学习意识。 【设计理念】 《加热和冷却》本单元承上启下的一课,热胀冷缩现象是物体的基本性质,结合学生学情以及小学科学的探究式学习特点,这一课我通过“观察瓶装液体的共同点进行探究质疑” 来导入,旨在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分组实践操作“探究加热和冷却对液体体积的影响”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分工、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习惯;再次鼓励小组自主设计“探究加热和冷却对固体和气体体积的影响”的实验,逐步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体现由帮扶到放手的转变,并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意识。通过探究让事实说话、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在加热与冷却时体积的变化,讨论总结出热胀冷缩的原理,养成通过实验现象形成科学态度的学习习惯。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大多数液体、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会利用热胀冷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能为生活生产服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模仿实验,体验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设计实验,认识固体、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学会合作交流,树立“做中学”的意识。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3.理解事物都有两面性的道理,学会扬长避短。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的现象以及利用。 【教学准备】(各8组) 1.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8个、玻璃管8根、单孔橡皮塞8个、杯子16个、红墨水若干、酱油若干、牛奶若干、果汁若干、冷水若干、热水若干 2.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一二三四组):铜球铁圈4套、酒精灯4个、打火机4个、杯子8个、冷水若干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本单元的教学要通过感受我们神圣的国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民族关系等问题,培养学生爱国土、爱祖国的情感及民族团结意识,这是本单元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的第2课,教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等活动园,安排了阅读角和知识链接,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新型民族关系,使学生懂得各民族共同为中华腾飞做出贡献,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的情感。本课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三部分内容。分两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感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

国土,发展经济,创造中华文化; 3.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4.感受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尊重,守望相助,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懂得各民族互相尊重、守望相助。 2.教学难点: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初入高年级的时期,他们经过前四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道德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民族团结情感,但对我国民族状况及各民族的关系认识不多,因此,教学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已具备将外界环境状况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思考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特制订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完整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反思 龙川小学刘小朋 本课有两个概念:蒸发和凝结的教学。观察和实验是获取事实、证据的根本途径,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如何设计观察和实验来获取事实形成概念呢?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科学概念形成服务?较好的策略是:注重科学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的同时渗透核心概念;指导探究设计恰当的探究活动;揭示核心概念,汇报交流;形成科学概念游戏活动,加深概念理解。本课一开始通过电磁炉烧水演示实验,就让学生来理解蒸发,水加热后由有形变为无形,用观察和讨论加上猜想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蒸发概念,然后进行后面的教学。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用恰当的设计组织教学,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有多少技能训练?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还有小组合作。科学课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目标:宁愿少学一点,但扎实一些;阐述得具体一点,详细一点,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多展开一点。这样,学得也扎实一点,印象深刻一点;学生兴趣也大一点,自信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多一点。宁愿少学一点知识,而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 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这节课,有哪些技能培养?首先是实验,本课安排了演示实验:烧水;分组实验:造雾雨,造霜,应该说在实验方法上,学生还只是入门,表现在不会动,不敢做,“等”“靠”的现象很明显,实验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第二是观察:观察贯串课的始终,但是怎么观察,观察目的交代不到位,指导不足。第三是讨论,应该说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但是说不到点子上,需要其他课程与科学课良好的整合。另外还有交流、假设预测、解释、小组合作等。只是学生质疑的培养是欠缺的,如“造雨”实验,由于受气候条件和实验材料准备不合适的影响,实验效果不理想,没能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和欲望,指导不够。 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科学课,教师要完全知道自己要教学生什么,但是不要去灌输,而是要让孩子学得很开心,要鼓动学生主动地来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但又不是让学生去瞎摸。科学教师有责任在学生心目中传输科学课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一门课程,让更多的领导和老师认为科学课是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六章《密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深化了质量这一知识,又引发学生思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全册而言为今后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做准备,并且“比值定义法”是今后学习很多物理量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把“密度”列为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密度的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将重点确定为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并会进行简单计算。难点为通过探究实验对密

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二、教法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认为: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与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能力的发展。 教具学具准备:天平、量筒、立方体组、铁钉、铁球、细线、烧杯、水。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物质的气味、颜色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以及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没有涉及。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感悟、去探索 学法指导:基于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过程。突出重难点,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学以致用—回放反思—作业设计(一)激趣导入 我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是《汶川不相信眼泪》的电影片段,在生活中

四年级科学上册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1) 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5.水在加热和 冷却后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 1.了解水、金属等多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 3.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知识

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xx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奇特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xx、雨、露、霜的成因。 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学材料: 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导入新课 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 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很奇怪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 探索和调查进行有关“水的变化”的实验。

加 热 与 冷 却

加热与冷却 张颖娟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除了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外,也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导致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设计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教学准备: 1、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铜球、铁圈等)、酒精灯、火柴、实验记录表、水槽、湿抹布、 2、为每组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20个、细塑料管、胶塞)、冷水,热水,红墨水、烧杯20个、酒精、暖壶(内装热水)。 3、烧瓶、插有弯玻璃管的胶塞、气球、空瓶子、热水、滴管、乒乓球、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实验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过我们学校综合楼前面美丽的喷泉吧?那你有没有见过自己制造的小喷泉?想不想亲自看看?(想)好!那我就为大家做个“小喷泉”,用一个烧瓶,里面装一些水,为了便于观察,我把水染成了红色,现在我往这个烧瓶上倒热水,请大家仔细观察。(教师演示“喷泉实验”:水从塑料管中喷出来,形成一个小喷泉)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往烧瓶上倒热水就会使里面的水喷出来? 生:水是怎样出来的?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 师:是呀,为什么往烧瓶上倒热水就会使里面的水喷出来?“小喷泉”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第3课《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看看加热和冷却除了像我们上节课研究的,可以影响物体的形态以外,还会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气体体积的影响 1、谈话:真不错,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大胆猜想,猜想对于科学研究非常重要,我们的很多科学研究都是从大胆的想象开始的。 2、提问:烧瓶中的空气看不见,我们怎么知道它有没有膨胀或收缩呢?能想出观察的办法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看看你们组能不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我们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最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3、提示:设计之前请大家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用什么来装空气进行研究?(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并将物品呈现出来。例如:可以用烧瓶、气球、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 (2)怎样才能有利于观察?(空气的体积变化不容易观察,所以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橡皮塞等。通过密闭容器的凹凸变化来发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当密闭的容器变凹时,说明空气体积缩小了。当密闭的容器变鼓时,说明空气体积膨胀了。) (3)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将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呈现出来。例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4)可以在实验记录表中画出你们的想法,等会请小组汇报。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说课稿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民族大团结》一课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这节我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做线索贯穿本课。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图片及视频,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说学法 由于历史课分值较少,课时不多,学生普遍不是太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对于近代史的内容了解较少且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根据八年级的学生的了解,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强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所以,本课采用的学法有: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7.3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探究:物质的密度 邛崃市宝林中学郑睽 一、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的第七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鉴别外表相同,实质不同的物体这一问题开始,用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和讨论得出密度公式和单位,进而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并找寻特点进入密度知识的应用,通过练习的形式将之具体化: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来研究空心问题。 2、学生情况 我所教学生现阶段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较弱,许多学生已建立了“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不正确概念。大多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动手操作的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行深入科学探究的经验相当欠缺,本课将通过猜想、实验、讨论、辨析、归纳、交流和训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和比较概括的方法,认识到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体会比值定义法在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把有关密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密度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意义。 2、难点:让学生相对完整地体验对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二、教学方法 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作为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是初二学生

苏教版科学四上《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上《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第二单元冷和热 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科学知识: 1.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 3.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知识 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云、雨、露、霜的成因。 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学材料: 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导入新课 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 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很好奇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 探索和调查进行有关“水的变化”的实验。 1.请你联系自己平日的生活,想一想这些自然现象,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见的?{霜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霜是什么东西[水]水汽凝华成霜露是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实验时放两块冰] 云和雾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云和雾主要是高度不同云是怎样产生的[冷热空气相遇]}。 2.你们想不想把这些自然现象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再现呢?黑板上写的这些自然现象哪些可以利用实验在教室里进行再现? 3.黑板上写的这些形态的水哪些是你感兴趣的?你想研究什么?先请你在心里想好研究的内容,下面根据你们的选择组成新的研究小组,先安排好的小组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每组前面放一个牌子,并宣布组长) 4.讲解表的填写要求。 (请组长带领大家讨论的同时,记录下你们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你们准备如何实验的步骤,并写出你们预计的实验结果。在记录的过程中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利用符号和简笔画进行记录。) 5.指导小组讨论。 6.下面同学来交流你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请认真听讲并给他们纠错。 “请代表上台来展示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 云的实验:你们准备利用哪些材料?怎样做?你觉得在哪能观察到云或雾?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固体、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1、为每组准备: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1套,酒精灯1盏,火柴一盒,饮料瓶1个,气球 1个,量杯1个,水槽1个,暖壶(实验中用到的热水要课前准备好) 2、课前提醒学生注意: ①分组实验时播放轻音乐,音乐停,大家就停止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如果时间允许,要把实验再做一遍,认真观察和做实验记录。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课前通过PPT给同学展示几幅精美的糖画作品。学生被美丽的糖画所震撼。教师讲述糖 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艺术瑰宝之一。 2、提问:糖画是如何制作的呢?糖画的制作过程就涉及到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从而 引出本课课题: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

学生讲述糖画制作过程。教师展示糖画艺人制作糖画的照片,接着讲述糖画的制作过程。(重点点出糖画制作过程中糖形态的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并不被我们注意。可是往往在平常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糖一样加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固成固体? 学生举例回答(多找几个同学补充)。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几种具有这一性质物体。 教师补充小资料:当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它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室温时又会变回到气体状态。科学中有一重要规律:性质决定用途。教师介绍二氧化碳的一种用途————制作舞台烟雾。 (二)研究加热与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刚才我们讲到加热与冷却对物体的形态会产生影响。那在现实生活中,加热与冷却对物体的体积有没有影响呢?又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大胆的提出猜测。(多找几名同学进行猜测,同学之间会产生分歧)刚刚我们同学的猜测产生了分歧。到底谁说的正确呢?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用实验说话,实验最具有权威性。 1、固体的热胀冷缩 下面我给每个小组提供以下器材。大屏幕展示铁圈、铁球、酒精灯、水槽。接下来请小组讨论,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刚才我们自己的猜测。然后请同学介绍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PPT展示学生的实验方案。确定好实验方案后,师生一起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教师温馨提示实验注意事项(PPT展示温馨提示)。教师播放音乐,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后,找小组分别介绍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固体具有加热后体积变大冷却后体积变小的性质。 2、气体的热胀冷缩 将准备好的一些实验材料打在大屏幕上。如:饮料瓶、气球、水槽等。接下来请小组讨论,根据所需选取适当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空气是否具有加热后体积变大冷却后体积变小的性质。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步骤,PPT展示实验注意事项,教师播放音乐然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相应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倒热水后进行巡视指导。音乐停止,实验结束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空气也具有加热后体积变大冷却后体积变小的性质。 这个教学环节是在学生们观察实验、模拟实验基础上的一个升华。通过所给的材料,经过思考、讨论、分析,最终做到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这是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学的

民族团结说课稿

《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首先,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来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个子目。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是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加强民族团结是建设美好喀什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读图识图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问爷爷奶奶或父母了解他们

在小时候生活情况,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我设置的讲故事、说事实等环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讲故事、读图识史以及分析归纳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认识我们生活中的改变,使学生感谢党和祖国对我们新疆及喀什各民族人民的关怀,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了解喀什的过去和现在,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重点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发展的政策;难点是了解团结与发展的关系。由于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一年级级学生不好掌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大多是七岁的学生,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处于他们对抽象事物不了解,并且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且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的特点以及政策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内容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的教材与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以前故事教学法进行新课导入,在讲授新课方面,我将采用图示法、兴趣激励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则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