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五章检测试题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五章检测试题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五章检测试题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五章检测试题

第五章 检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3蚌埠第二次质检)碳元素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自然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碳循环过程的转变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全球气象灾害频度增加

B.全球各地水循环更加活跃

C.对地表塑造能力增强

D.加剧高低纬度间气温差异

解析:1.D 2.A 第1题,全球变暖加剧是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释放出二

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致,故答案为D。第2题,全球变暖会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北半球高纬和中纬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增加,而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热带气旋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增加,故A正确。

净初级生产量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能量。图甲为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随气温变化图,图乙为净初级生产量随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仅考虑气温的影响,净初级生产量( )

A.随气温升高而增加

B.随气温升高而减少

C.随气温升高先增后减

D.最大值在25℃

4.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均值最大的是( )

A.温带沼泽湿地

B.针叶林

C.中纬度草地

D.荒漠

解析:3.C 4.A 第3题,根据净初级生产量的定义,结合图甲,净初级生产量在图上的显示为光合作用曲线和呼吸作用曲线之间的部分,其变化趋势

是随气温上升先增后减,C项正确。第4题,由图乙可知,净初级生产量随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四选项中的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量由小到大排列为:荒漠、中纬度草地、针叶林、温带沼泽湿地。

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 )

①大气环流②海陆位置③地壳运动④地形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③地理要素的联系性④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5.C 6.B 第5题,地壳运动形成山地,在山地背风坡,降水减少,形成草地、荒漠。第6题,该图主要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地理要素的联系性。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大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8.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解析:7.C 8.C 第7题,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故甲是森林破坏。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9~10题:

9.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10.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造成臭氧层空洞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9.B 10.D 第9题,从图中分析大气中CO2的来源有:①生物的遗体分解;②呼吸作用;③燃烧化石燃料。其中燃烧化石燃料是最主要的来源。第10题,臭氧层空洞的形成主要与人类使用的制冷设施释放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有关,与森林破坏无关。

(2013淄博模拟)2012年7月2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下辖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及海域,涉及岛屿面积1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据此回答11~12题:

11.永兴岛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

A.热带季雨林

B.热带稀树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针叶林

12.随着三沙市的建立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海南省计划在永兴岛大力发展海岛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是( )

A.滨海湿地消失

B.淡水资源短缺

C.海水污染加剧

D.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11.A 12.C 第11题,永兴岛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第12题,发展旅游业会产生垃圾等废弃物污染,海水养殖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海洋污染。

(2013湖北六校模拟)如图是我国北纬30°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读图,回答13~14题:

13.造成我国100°E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降水

C.冰川

D.土壤

14.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解析:13.A 14.B 第13题,我国30°N、100°E以西为青藏高原,因海拔高而寒冷,所以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第14题,图中显示我国30°N、100°E 以东地区,越往东叶面积指数越高,说明植被覆盖率越好,这与向东更接近海洋而水分条件越好有关,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经度地带性规律)。

(2013开封四模)在世界上温带的某些地区,冬暖夏凉,年降水量高达 2 000mm以上,有着特殊的植被类型——温带雨林。步步皆苔藓,处处现藤萝。据此回答15~16题:

15.下列四地中,最有可能分布温带雨林的是( )

A.长白山地

B.加拿大西部

C.朝鲜半岛

D.日本东部

16.关于热带雨林与温带雨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只分布在赤道附近

B.温带雨林的生物种类比热带雨林多

C.温带雨林多出现在大陆东岸

D.热带雨林中降水类型多为对流雨,温带雨林中降水类型多为地形雨

解析:15.B 16.D 第15题,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冬暖夏凉,降水量丰富的温带地区。加拿大西部常年受西风影响,西风从太平洋上带来暖湿气流,在地形阻挡下形成降水,因此该地区冬暖夏凉,降水量大、最可能分布有温带

雨林。第16题,热带雨林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对流雨;温带雨林主要是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山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热带雨林不仅仅分布在赤道附近,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西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等远离赤道的地区也有热带雨林分布;温带雨林的生物种类比热带雨林少;温带雨林多出现在中纬度大陆西岸,主要受来自海洋温暖湿润的西风影响。

(2013绍兴二模)如图为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判断甲坡坡向及图例①代表的景观类型( )

A.东坡常绿阔叶林

B.西坡常绿硬叶林

C.东坡亚热带草原

D.西坡落叶阔叶林

18.导致20°S附近甲乙两坡垂直景观复杂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高差

解析:17.B 18.C 第17题,图中山地基带在5°S~30°S之间为荒漠,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大陆西岸;甲坡赤道附近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说明该坡位于西坡,主要是在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下形成的。30°S~40°S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分布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故正确选项为B。第18题,20°S附近,山地西侧以荒漠为主,自然带比较单一,山地东侧分布有雨林等多种自然带,说明两者的水分条件差别较大,主导因素是水分。

(2013南昌调研)如图是某山地植被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9~20题:

19.该山地位于( )

A.北半球低纬度

B.北半球中纬度

C.南半球低纬度

D.南半球中纬度

20.与北坡相比,南坡的自然特征表现为( )

A.水土流失较重

B.自然带数量较多

C.年降水量较少

D.气温垂直递减率更大

解析:19.B 20.A 第19题,该山地除冰川外,自然带南坡高于北坡,故位于北半球;根据基带判断该山地位于中纬度。第20题,南坡雪线低于北坡,因为地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且坡度较大,易发生水土流失。根据自然带分布的高低判断,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更小。

(2014济南调研)读“天山博格达峰北坡垂直自然带图”,回答21~22题:

21.图中甲自然带的类型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针阔混交林带

22.博格达峰北坡自然带丰富完整,是体现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典范,其形成因素最不可能的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海拔高度

解析:21.C 22.B 第21题,天山位于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形成温带荒漠带,图中甲地为天山山麓自然带,故为温带荒漠带。第22题,天山博格达峰北坡的纬度位置影响自然带的类型,海拔较高,水热条件变化明显,再加上处于山地地形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故形成了自然带随高度变化的垂直地带性。

如图示意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过程。据此回答23~25题:

23.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⑥共同构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则表示沉积岩的是( )

A.a

B.b

C.c

D.d

24.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⑤共同构成了生物循环过程,则表示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5.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④共同构成了海陆间的水循环过程,且字母b表示海洋上空,则塑造地表形态最明显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23.B 24.D 25.D 第23题,结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知a、b、c、d分别表示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和岩浆。第24题,结合生物循环过程,可知④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第25题,结合题意可知④为地表径流,对地表形态有明显的塑造作用。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据青海省气象部门监测,青海湖面积自2005年以来持续增大,2011年达到近11年来的最大值。而2004年之前的近30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面积曾不断萎缩。

(1)说出该流域内的地势特征及AB河段河流水文特征。(8分)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2004年之前青海湖湖面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6分)

(3)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推断2005年以来青海湖面积不断增大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由图中河流可以看出该流域地势四周高、中间低;该河位于青藏高原,河流径流量小,有冰期,流量季节变化大。第(2)题,青海湖湖面萎缩会导致周围地区气候更加干旱,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第(3)题,青海湖湖面增大与径流量增大有关:自然原因有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等;

人为原因有生态保护、退耕还林等。

答案:(1)地势特征:四周高、中部低(地势自四周向中部降低)。水文特征: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有夏汛);有冰期,含沙量较大。(8分)

(2)导致局地气候更趋干旱;植被退化,风沙危害加剧,荒漠化扩展;生物多样性锐减等。(6分)

(3)自然: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造成冰川退缩、水量增加,导致青海湖流域降雨量增加;(4分)人类活动:政府支持下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的实施。(2分)

27.(2013年北京文综,40(2)题改编)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①②之间看到常绿阔叶林景观,在③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回答问题:(16分)

(1)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③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8分)

(2)与我国相比,南美洲常绿阔叶林分布范围较小,试分析原因。(8分)

解析:①地远离赤道地区,但仍然有热带雨林景观,说明其形成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分析时主要从纬度、洋流以及从海洋上吹来信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③地纬度低,基带为热带植被,而安第斯山脉海拔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答案:(1)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③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

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8分) (2)亚欧大陆面积大于南美洲面积,太平洋面积大于大西洋面积,使我国比南美洲季风更显著,我国夏季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结合扩大了季风的影响范围,南美洲夏季风弱,仅能影响①②之间距海较近的地区。(8分)

28.右图为我国某著名地形区内部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指出该地形区的名称,并说明判断理由。(10分)

(2)简述该山地东西自然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题,根据基带海拔判断地形类型,根据基带植被判断气候类型,再结合我国地理分布综合判断。第(2)题,导致东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

答案:(1)黄土高原;(2分)该山地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应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基带海拔约1 000米,应为高原地形,故为黄土高原。(8分)

(2)东部为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自然带分布高度低。(4分)

自然地理大题练习题

大题练习 1.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城镇登山步行道规划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7分) (1)在图上绘出M点地表坡面径流的流向。(3分) (2)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特征。(6分) (3)分析甲聚落规模大于乙聚落的自然原因。(4分) (4)比较L1、L2两条登山步行道方案的差异。(4分) 答案: (1)略 ⑵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起伏大。 ⑶甲地较乙地:地势较平坦开阔;河流汇聚、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便于农耕; 海拔较低、气温更适宜。 (4) L1线路较L2:线路长;坡度陡;造价大;沿途风景优美,空气质量较好;接近 城区主要水源地,易造成水源污染。 2.(共19分)

(1)①以山地丘陵为主;②南部、西部、东部为山地丘陵,北部为平原;③地势西、南和东部偏高,中部和北部较低。(每小点1分,共3分) (2)①湖南有色金属资源丰富;②湖南省水能资源丰富,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动力;③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④株洲处于铁路枢纽处,交通便利;⑤湖南省东部地区工业基础好;⑥技术先进。(每小点1分,共6分)) (3))①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技术导向型工业和轻工业;②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要向精加工和深加工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减少废弃物的排放;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④加大技术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⑤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达标排放;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每小点1分,共4分。任答4点得全分) (4) ①夏季,长沙正午太阳高度高,昼长长,接受的太阳辐射多;②7、8月份,长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伏旱天气时间长;③副高势力强,长沙长时间降水少,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温度高;④长沙位于夏季风的背风侧,焚风效应明显;⑤工业发达,人口众多,排放的二氧化碳比较多,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明显。(每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得全分。) 3.(30分)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图14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中国自然地理测试题

中国自然地理测试题 一、单选题 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别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离支”后写成“荔枝”。荔枝在我国主要分布于18°N-29°N,两广地区栽培最盛。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北方某中学地理小组研究贵妃所食荔枝来源,发现存在四种学说,下图为四种学说运输路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四种学说涉及的荔枝产地中,两广地区栽种荔枝最突出的自然条件是 A. 气候 B.地形 C.水源 D.土壤 2. 地理小组查阅资料后发现 A. 说路线翻越南岭 B. 说路线翻越秦岭 C. 两广说路线经过云贵高原 D. 合江说路线经过青藏高原 3. 地理小组所在学校附近居民如今也能吃到新鲜的荔枝,这主要得益于 A. 荔枝新品种的培育 B.当地种植规模的扩大 C. 市场需求快速增加 D. 交通和保鲜技术发展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 N为塔里木盆地的陆湖,M为湖边的小绿洲,N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与M绿洲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分别是( ) A. 地下水、夏季 B. 冰雪融水、冬季 C. 冰雪融水、夏季 D. 地下水、秋季 5. 下列有关该地区农业与农产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湖泊水是主要水源 B. 棉花、瓜果是主要经济作物

C. 土壤贫瘠是制约因素 D. 农作物分布在山坡地区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面小题。 6. 此时,( ) A. 降水量较大 B. 气压较高 C. 以晴天为主 D. 气温日较差小 7. 与省相比,省( ) A. 冬季低温危害较大 B. 全年太阳辐射充足 C. 洪涝灾害多在冬季 D. 生物种类更加丰富 下图所示右侧圆形区域是左图P区域的放大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8. P地形区名称及成因分别是:( ) A. 华北平原;流水沉积 B. 华北平原;风力沉积 C. 黄土高原;流水沉积 D.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9. P区域大部分地区的地貌特征及成因分别是( ) A.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流水沉积 B. 地势较高,开阔平整;风力沉积 C. 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流水侵蚀 D. 地表崎岖,岩石裸露;风力侵蚀 10. 上图中甲、乙、丙代表黄河流域拥有的能源资源,从甲至丙依次是 A. 水能、煤炭、石油 B. 煤炭、水能、石油 C. 煤炭、石油、水能 D. 太阳能、风能、煤炭 黄河入一带盛产海盐,使滨州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之一。下图为及周边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黄河入一带盛产海盐的原因是

七年级下册地理阶段检测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地理阶段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 1.有关亚洲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B.大河自东向西注入大西洋 C.位于亚欧大陆西部D.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广大 2.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3.亚洲的半球位置() A.西半球、南半球 B.东半球、南半球C.东半球、北半球 D.西半球、北半球 4.亚洲河流大多() A.从四周流向中间 B.自西向东 C.自东向西 D.呈放射状注入海洋 5.有“世界屋脊”之称且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原是() A.青藏高原B.伊朗高原C.黄土高原D.巴西高原 6.亚洲南部的三大半岛从西向东依次是() A.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B.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 C.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 D.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马来半岛 7.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大洲是()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大洋洲 8.某地理兴趣小组仔细研究了“亚洲的气候类型”图,从中获得了一些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A.亚洲具有世界上所有的气候类型 B.亚洲跨经度最广,气候复杂多样 C.亚洲东部和南部旱涝灾害频繁 D.中南半岛的自然景观是热带雨林 9.亚洲的地势特点是() A.西部高中部低 B.东部高西部低 C.中部低四周高 D.中部高四周低 10.亚洲面积最大和缺失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冰原气候

11.“东方十字路口”是指地处东南亚的() A.马六甲海峡 B.台湾海峡 C.英吉利海峡 D.霍尔木兹海峡 12.近年来,越南种植并大量出口咖啡,最重要的自然条件是()A.海岸线较长 B.气候高温多雨C.平原面积较广 D.河流众多13.一艘货轮正在位于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港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可能是()A.椰子、棕油 B.稻谷、石油 C.天然橡胶、油棕 D.椰子、石油 14.近年来,东南亚称为亚洲新兴的旅游热点地区。小明去年7月下旬到新马泰旅游,下面是他写的旅游见闻,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当地人大多吃米饭,每天午后时常下一场雨 B.从车窗向外看,看到了成片的橡胶林和油棕种植园 C.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D.在新加坡,用汉语和当地人交流,还看到了火山喷发时的奇观 15.关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位于赤道附近,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B.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 C.地形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 D.在平原地区和河口三角洲大量种植水稻 16.长期以来,中东地区战火纷飞、冲突不断,被称为“世界的火药桶”。关于中东地区战争不断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形以高原为主B.民族、宗教矛盾突出C.石油资源丰富D.地理位置重要 17.近年来,由于国际粮价高涨,人口飞速增长,中东许多国家在海外租用农田。中东国家到海外租地的主要原因是() A.便于本地区的粮食出口赚取外汇B.中东地区水源和耕地极度缺乏 C.国内缺乏足够的劳动力D.帮助较穷的发展中国家创造就业机会以及改善农业技术 18.中东绝大部分居民信仰()A.基督教B.天主教C.伊斯兰教D.犹太教 19.中东一直是个热点地区,下列不属于引起中东战乱不断的原因的是() A.位于“三洲五海”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B.多元的文化,民族文化差异大C.世界石油宝库D.丰富的水资源 20.中东位于“五海三洲之地”下列不属于“五海”的是() A.黑海B.里海C.死海D.阿拉伯海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测试题(有解析)

2019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测试题(有解析) 做题是帮助考生提高成绩最直接的办法,下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测试题,请考生参考。 一、选择题 我国广西省引进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作为造纸原料。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因为其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下图示意广西种植桉树前后的变化。读图回答1~4题。 1.广西的主要地带性植被为()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答案】A 【解析】广西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季风气候,主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2.广西适合种植桉树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地形 C.水分 D.光照 【答案】A 【解析】桉树为热带树种,广西适合种植桉树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3.广西大量引进桉树,可能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多 B.湿地面积变大 C.地下水水位下降 D.降水量增大 【答案】C 【解析】桉树具有吸水量大的特性,大量吸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南地区应扩大速生桉的种植面积,以保护生态环境 B.速生桉用以发展造纸业,可以增加就业,促进地方经济高速发展 C.广西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不适合大规模种植桉树 D.广西引入桉树后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影响很小 【答案】C 【解析】桉树成材时间短,用作造纸的原料可以发展地方经济,带动劳动力的就业,但其产业附加值不高,不能促进地方经济高速发展。广西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大规模种植桉树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破坏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2019承德二模)2019年11月18日,被称为中国环球航行第一人的郭川,从青岛出发,驾驶无动力帆船,历经138天不间断的航行,于2019年4月5日成功返回青岛。读下图,回答5~7题。 5.假如郭川在④地附近海域投放一漂流瓶,该漂流瓶可能最

自然地理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地理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右图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①以丘陵、下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 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2.图中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 A.山脊、山谷 B.山脊、山脊 C.山谷、山脊 D.山谷、山谷

2013年3月5日,太阳剧烈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太阳表面还催生了一团炽热气体,该气体以每小时322万公里的速度向火星挺进。结合图丈资料回答小题。 3.图文资料中显示的太阳活动类型,主 要是() A.黑子和耀斑 B.黑子和太阳风 C.耀斑和日珥 D.耀斑和太阳风 4.伴随着太阳的剧烈活动,不可能产生的 影响是() A.全球降水异常 B.影响固定电话通话信号 C.自然灾害频率增加 D.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5.若全球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界线的变化最可能发生的是() A.高山雪线的海拔高度下降 B.高山的森林、草原界线海拔高度不变 C.水稻、小麦生长分界线向低纬度推移 D.橡胶、甘蔗栽培北界向高纬度推移

6.若全球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 A.高纬大陆上冬季高压势力增强 B.低纬海区台风强度增大 C.中纬内陆地区干旱面积减小 D.全球水旱灾害发生频次降低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回答问题。 7. 如果该图为在热力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 面,则()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气流①从高压流向低压 8. 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使地表崎岖不平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9. 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洋流②为寒流,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该环流在北半球 C.洋流③沿岸有渔场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自然地理考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中国自然地理考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大陆度-表征大陆性气候强弱的用气温年较差计算的一种参数。 干燥度-年最大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 季风-广义指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化(方向变化120°)有明显转变的现象。 狭义指海陆热力学变化引起的风向变化的现象。 大陆性气候-指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 海洋性气候-临近海洋地区受海洋气团控制的气候。 水团-海洋中理化性质(温度,密度,盐度等)比较均一的大块水体。 地理区划-根据地理环境总体特征、结构、发生发展规律,地域差异和利用改造、保护进行不同目的不同尺度区块划分的过程。 二简述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 自然区划原则,是反映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自然区划的指导思想,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采用不同方法的基本准绳。 1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贯彻综合性原则,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位,是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主导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并且特别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按统一的指标来划分。 2 发生学原则。发生学原则应理解为区域单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性质的共同性原则。由于地域分异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追溯发展历史以论证其发生、发展的异同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发生学原则,有利于深入研究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区划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再了解区域分异规律。 3 区域共轭性原则。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区划的这一属性,称为区域共轭性。这一原则决定了区划单位永远是个体的,不能存在着某一区划单位的分离部分。 区域单位的划分与合并,主要是根据区域发生上的共同性,景观特征的相似性和区域共同性来进行,因此,上述三个原则是进行自然区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概述中国土壤、植被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 1.水平地带分布规律 我国土壤的水平分布总的规律是:在东部湿润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温度和降水都是由高纬向低纬递增。土壤带基本随着纬度变化,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北而南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寒棕壤;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 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南亚热带和热带雨林、季雨林赤红壤与砖红壤。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与暖温带广大地区,自东而西,干燥度逐渐增加,土壤按东西近乎经度方向更替,表现出干湿带性分布规律。在温带,土壤的演替顺序是从暗棕壤经东北平原的黑土,向西出现黑钙土、栗钙土以至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暖温带土壤分布则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依次为褐土、黑垆土、灰钙土,而止于欧亚大陆干旱中心的棕漠土。 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带性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干湿带性分布中仍有纬度地带性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含参考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平衡功能,各要素的变化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下列体现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火山喷发喷出的尘埃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 B.我国东南沿海多雨而西北内陆干旱 C.在热带草原中生活着善跑便于迁徙的长颈鹿、羚羊等动物 D.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上游森林的大量砍伐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A.蒸发量减少B.下渗量减少C.径流总量增多 D.气候更加湿润 3.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自然灾害减少 C.生物多样性增加D.土壤肥力下降 2019年4月以来,我国多地发生森林火灾,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我国森林火灾呈现火势大、灭火难的特点.计划烧除是指在经营和保护森林中,通过控制火强度,在规定范围内,烧除林区内积累的可燃物,达到预防森林火灾、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等多目的的科学用火。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导致我国近年来森林火灾呈现火势大特点的人为原因是

A.枯枝落叶分解产生易燃气体,加剧火势 B.林区植被以松、柏类为主 C.生活用能源从薪柴向其他能源转变 D.山区生态环境良好,枯枝落叶积累多 5.计划烧除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 A.不利于促进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转化 B.可以防治病虫害,促进森林更新成长 C.在较短时期内,有利于森林植被的恢复 D.可直接提高森林叶子的光合效率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质因素 B.人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植被因素 7.4-6月份,导致该河流深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温②降水③泥沙淤积④地壳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4-6月河床抬高,水位上升B.8月水量减少,泥沙淤积 C.4-6月河水侵蚀作用增强D.6月水量大,含沙量大

高考自然地理100题整理含答案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地理综合测试 姓名学号成绩 范围:地图与地球、地球与宇宙、岩石与地貌、大气与天气气候部分内容满分100分 文组织共同发起,主题是“探索我们的宇宙”,希望通过星空探索,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他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1.下列有关恒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 B.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呈云雾状外表 C.与星云比恒星具有质量小、体积小、密度小的特点 D.在天空中的位置固定不变 2.在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层次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二)2010年1月1日和15日天象奇观“月偏食”与“日环食”分别上演。 3.1月1日的月相应为 A.满月 B.新月 C.蛾眉月 D.下弦月 4.发生月食的当天,月球上中天时刻为 A.夜半 B.傍晚 C.黎明 D.正午 5.发生日环食的必要条件是 A.日地月基本在一条线上,地球在中间 B.日、地、月基本在一条线上,月球在中间C.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D.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三)经过4天昼夜奋战,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于当地区时2009年11月16日1时圆满完成在长城站(62°13'S,58°58'W)的物资卸运任务,离开长城站奔赴中山站。 6.此时北京时间约为: A.16日12点 B.16日13点 C.15日11点 D.15日14点

7.南极考察队员们遇到的危险有: ① 暴风雪迎面扑来,看不清路 ② 积雪覆盖的冰隙随时都有可能吞没队员 ③ 酷冷的严寒,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 ④ 整个南极洲上碰不到任何人,无法求援 ⑤ 随时会遭到熊的袭击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⑤ (四)右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③位于北回归线。 8、此日,①地的日期为 A 、3.21 B 、6.22 C 、9.23 D 、12.22 9、此刻,①、④两地的太阳高度分别为 A 、66°34′,90° B 、0°,23°26′ C 、0°,66°34′ D 、23°26′,66°34′ 10、某日,②地的日出时刻为北京时间6:00,此日,当②地日落时,④地的地方时为 A 、1时 B 、7时 C 、13时 D 、19时 (五)下表是2009年某日我国三个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表(北京时间)。 11.下列节日最可能出现在表中所示日期前后的是 A .儿童节 B .五一劳动节 C .元旦 D .清明节 12.表中三个地点纬度排列由高到低依次是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②③① 13.表中①地位于②地的方向是 A .东北 B .西南 C .东南 D .西北 (六)下表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R )和正午 14A .②④①③ B .③②①④ C .④③①② D .①③④② 15、④地的最短昼长为 A .8小时31分 B .9小时9分 C .10小时42分 D .11小时22分 16、当国际标准时为10时24分,①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则①地的经纬度可能为 A .43°26′N ,156°E B .23°26′N ,24°E C .20°S ,24°E D .46°34′S ,156°E (七)图一为晨昏线与北半球纬线圈相切点P 的纬度年变化示意图,图二为太阳直射点Q 位置周年变化图。 17、图一中①~⑤代表一个回归年中P 点五个的纬度位置,图二中a~e 代表一个回归年中Q 点的五个纬度位置,下列关于PQ 两点位置相关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P 点位于①时,Q 可能在a 处 B .P 点位于③时,Q 可能在b 处 C .P 点位于④时,Q 一定在c 处 D .P 点位于⑤时,Q 一定在d 处 18、下列关于P 点的纬度变化与现象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00W 66034’N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地理 试题 (2020.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 为我国某山脉地形图,图2为图 1中某地的景观图,据学者推测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约为 3500~3600米。完成1、2题。 第 1、2 题图 1 第1、2 题图 2 1.图 2景观可见于图 1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地形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岩层挤压弯曲形成 B.乙为冰川向北推移形成 C.丙为岩层断裂下陷形成 D.丁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读以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此时P 点为正午且太阳高度为0°。读图完成3、4题。 3.此时北半球的季节和全球新的一天所占的时间分别为 A.冬季 18小时 B.夏季 16小时 C.冬季 6小时 D.夏季 6小时 4.此时北京时间为 A.6点 B.10点 C.14点 D.18点 “水煮黄河”景观是指在较低的水温、气温和较高的湿度条件下,河面上的水汽遇到冷空气瞬间凝 结成小水珠,形成一层雾气笼罩水面,在阳光下宛若水面沸腾的自然现象。下图是某时段内蒙古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库区出现的“水煮黄河”景观。据此完成5、6题。 5.水煮黄河, 景观最可能出现的季节和时间是 A.冬季、4:30左右 B.冬季、8:30左右 C.夏季、14:30左右 D.夏季、18:30左右 6.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后库区可能 A.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B.下游凌汛灾害加剧 C.上游径流季节变化减小 D.下游泥沙含量增大 山地城市的沟谷绿地位于雨水径流过程的下游,对雨水有终端处理的作用,因此将沟谷绿地中的自然洼地或水塘与调蓄水塘、人工湿地和多功能调蓄水池等人工的雨水终端处理构筑物建设相结合,建立良好的入渗场地,接纳山地城市其他海绵绿地以及城市用地中的雨水径流。根据功能不同设置边缘区、缓冲区和蓄水区(如下图)。据此完成7、8题。 第7、8题图 7.边缘区设置预处理前池,底部布置大卵石,主要目的是降雨初期 A.防止前池水分蒸发 B.削减雨水径流量 C.沉降径流携带的杂物 D.净化雨水有机质 8.与同等规模平原城市比较,山地城市的沟谷绿地蓄水区应该 A.增加面积和深度 B.面积减小、深度增加 C.减小面积和深度 D.面积增加、深度减小 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0℃的一条曲线,是划分霜冻区域的标志。霜冻是致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的农 第5、6题图 湖泊 沙漠 等年降水量线 ° 水利枢纽 山脉 河流 第3、4题图 ° 长城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一 月 七 月 一 月 七 月 全 年 ①23° 08′②39° 48′③48° 58′

4.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着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海南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0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 11据图4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特征是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中国自然地理测试题

中国自然地理测试题 2016年3月13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大风降温,出现雨雪天气,与此同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干旱黄色预警:我国西南地区的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2016年3月13日我国北方风雨降温,而西南地区高温干旱持续,形成这种气象格局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北纬度差异较大B南北地形差异大C.南北受冬季风影响差异大D.南北海陆位置差异大2.我国西南地区基本不受本次寒潮影响的最主要原因是() A.高原地形的阻挡B.距离冬季风源地遥远C.位于较低纬度D.距离较远 3.材料中显示的内容,充分说明了我国季风气候的() A.不稳定性B.规律性C.可预测性D.地区间的相似性 4.这次西南地区旱灾中,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因难,为此国家适时启动了抗灾应急预案,但该地自然条件影响了抗灾的进行。则最有可能影响抗灾的自然因素是() A.干旱的气候B.崎岖的地形C.广布的沙漠D.复杂的地质条件 读“某流域图”,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流域为() A.黄河流域B.海河流域C.淮河流域D.长江流域 6.关于图中五台山北侧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②河流径流量比较小,但季节变化大③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 ④有结冰期,含沙量比较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读东经106.8°地形剖面图及沿剖面各地年平均降水量曲线图,回答7~9题。 7.山脉①是() A.陕西省和四川省的分界线B.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C.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D.一年两熟制和两年三熟制的分界线 8.地形区④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主要原因是() A.夜间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 B.夜间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水汽容易凝结 C.夜间大气逆辐射强,近地面气温高,上升气流强 D.夜间地面辐射强,近地面气温低,水汽容易凝结 9.该图反映出降水与地形的关系是() A.海拔越高,降水越少B.海拔越高,降水越多 C.山脉的南坡降水多于北坡D.山脉的南坡降水少于北坡 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关于①、②山脉的正确叙述是()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B.地势阶梯的分界线 C.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D.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分界线 11.右图中M区域不易发生的问题是() A.干旱B.洪灾C.土地盐碱化D.沙尘暴 读我国某地区某月等温线图,回答12~16题。

综合自然地理练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辐射干燥指数 辐射干燥指数=R/Lr ,式中,R 为年辐射平衡;L 为蒸发潜热;r 为年降水总量。2.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3.耗散结构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才 能维持,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4、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 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5、自然区是在发生上相同又能表现自然地带特征的区域。在它的范围内可观察到地质构造、地形形态、地表水和地下水、地方气候、土壤类型、生物群落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组成的综合体有规律地典型地重复出现。 6.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7.波尔兹曼统计熵 公式是S=kl n Q,其中S为波尔兹曼统计熵,k为波尔兹曼常数,Q为热力学几率或无序度。 8.干湿度地带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9、平亢地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10、水迁移元素:以简单的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通过水圈进行迁移的11、自然地理区划:一方面要把具有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有规律的地域联系的自然地理单元自下而上地合并联结起来,另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的共同性、自然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区域内部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而与其外部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地方自上而下地划分开来。12季节节律 由于地球公转而出现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以季节(年)为周期的节律性变化13旋回性节律 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14阶段性节律 是指生物类群在周期性或旋回性变化的背景上,以一定阶段为周期表现出的突变性的重复。 15负反馈如果反馈的结果是抑制系统偏离原状态则称为负反馈。 16正反馈如果反馈的结果加剧了系统脱离原状态则为正反馈。 17天然环境 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 18.人为环境 自然条件经过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 二、填空题 1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 2.“七山一水二分田”代表的是一个区域的(土地结构)。 3?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 4.综合自然区划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5?地球表层的界限是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底部)。 6?自然地理系统最先出现的圈层是(大气圈)和(岩石圈),而后出现(水 _ 圈),再后出现了(生物圈),与此同时,地球表层的最后一个自然圈层(土 _ 壤圈)也产生了。7?综合自然区划的三个一般性原则是(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轭性原则)。 8?土地分级单位自下而上可分为(相)、(限区)和(地方)。 9. (正)反馈的作用是自我组织,(负)反馈的作用是自我调节。 10?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如下四种:(供给功能)、(处置功能)、(抵 制功能)和(保存功能)。 11辐射干燥指数R/Lr的变化从0-4,景观由森林、(草原)、半荒漠变成(荒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进行着相互作用;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认识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联系第二单元所介绍的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明确相伴进行的能量交换;以圈层作用和地球上的碳循环为案例,分析具体过程,明确实际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尝试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自然界中的碳平衡,防御全球变暖。【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结构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 1、从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入手认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回忆前面已学过的大气环流、水循环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的,最后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所引起的环境效应来印证这一基本 结论。 2、联系海洋与大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传输来理解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尤其是生物循环过程中的能量交换。 3、结合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迁移和运动理解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过程和结果,明确碳循环、氮循环等都超越了圈层界线,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和体现。【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内在的联系呢?这也是我们这一节的开头就给出的问题,呈现读图3-2-1,说明先不讨论答案,而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最后再作回答。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

中国自然地理练习题

中国自然地理练习题 第一章国土概况 1.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基本特征?2.中国土地资源有哪些特点?3. 中国地理位置和疆域对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的形成有何作用? 第二章地貌*1.中国地貌的特点有哪些?对自然环境发展有何意义?*2.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各影响因素的主要表现如何?3.比较我国东西部的地质构造和地 貌特征的主要差异。(以贺兰山——大雪山为界)4.简述燕山运动以来我国地貌的发 育过程。(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对我国地貌格局的形成有何意义?)5.中国矿产 资源有哪些特征?6.分析煤铁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经济建设的意义。7.矿产资源 开发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8.名词释义:燕山运动喜 马拉雅运动新构造运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北平原长江 中下游平原红层丘陵喀斯特地貌 第三章气候*1.我国气候有哪些基本特征?原因何在?(影响因素) 2.我国冬季比全球同纬低,夏季比同纬高,为什么?*3.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气候有何影响?4.控制 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活动在我国境内的锋面主要有哪些?5. 评价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6.为什么说中国季风气候显著?中国季风气候的 特点有哪些?7.中国气候大陆性强表现在哪?8.名词释义:华西秋雨吐鲁番火州 东北三寒四温青藏暖高压季风极锋寒潮冷锋昆明准静止锋梅雨西南季 风东南季风 第四章陆地水 1.试述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河流的特征。*2.黄河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症结在哪?如何治理?3叙述长江(黄河)水系和干流河道特征, 并指出其水文特征。4.造成长江中游洪涝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5.指出我国水 资源的区域分布特点、水能资源的分布特点。论述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和可行 性。6. 21世纪我国水资源的供求形势如何?有何对策?7.名词释义:长江三峡工 程 第五章近海*1.指出我国五大海区的界线及自然地理特点。2.叙述我国海岸和岛屿的主要类型、分布及特征。3.简述我国海洋资源。近海渔场水产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第六章土壤和生物* 1.中国土壤和生物的分布有何特征?土壤和生物的形成有何特点? (中国北方土壤和生物分布有和特点。)*2.结合气候的水热分布变化,论述中国土 壤的水平分布规律。3.中国森林资源有何特点?简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 4.名词释义:湿润型和干旱型土壤垂直带谱粘化过程钙化过程脱硅富铝化过 程 第七章环境演变 1.更新世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演化有何意义?2.更新世(全新世)中国自然环境演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自然地理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25分,每小题5分) 1、溶沟与石芽 溶沟一般长数米至数十米,宽0.05—0.5m,深0.15—1.5m,其断面呈“V”型或“U”型。石芽顶部多呈平滑的形态。溶沟、石芽构成的棋盘格状地面比较常见,多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平缓山麓地带。 2、径流系数 同一流域面积、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降水量(P)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以小数或百分数计,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径流的比例,其余部分水量则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3、沙尘暴 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 的天气现象。西北地区的人们常根据沙尘暴出现时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称之为“黑风”。 4、泥漠 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它形成于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这里是洪流从山区搬来的细粒粘上物质淤积的地方。变干时发生多边形网状裂隙,形成龟裂地。 5、地域分异 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它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二、影响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25分) 丹霞地貌是指发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 (1)红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又是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主要指发育于中生代至新生代早第三纪的红色、紫红色砂砾岩为主,夹有泥岩、火山碎屑岩等,在流水及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大约在1亿年前,山地隆起时,下陷地区形成山间盆地。周围山上的泥沙碎石被流水带到盆地内部沉积下来,形成了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及砾岩、砂岩、粉砂岩。由于当时地球上的温度比较高,盆地内部降水较少,形成一种高温、干湿季节分明的气候环境,F e2O3在沉积物中大量富集,成为赤红色。直到距今约3Ma以前,形成了一套厚度约数千米粗细相间的红色沉积地层,地质学上称为第三系地层。

自然地理测试题

自然地理测试题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国自然地理测试题 2016年3月13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大风降温,出现雨雪天气,与此同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干旱黄色预警:我国西南地区的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2016年3月13日我国北方风雨降温,而西南地区高温干旱持续,形成这种气象格局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北纬度差异较大B南北地形差异大C.南北受冬季风影响差异大D.南北海陆位置差异大 2.我国西南地区基本不受本次寒潮影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高原地形的阻挡B.距离冬季风源地遥远C.位于较低纬度D.距离较远 3.材料中显示的内容,充分说明了我国季风气候的( ) A.不稳定性B.规律性C.可预测性D.地区间的相似性 4.这次西南地区旱灾中,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因难,为此国家适时启动了抗灾应急预案,但该地自然条件影响了抗灾的进行。则最有可能影响抗灾的自然因素是( ) A.干旱的气候B.崎岖的地形C.广布的沙漠D.复杂的地质条件 读“某流域图”,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流域为( ) A.黄河流域B.海河流域C.淮河流域D.长江流域 6.关于图中五台山北侧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②河流径流量比较小,但季节变化大 ③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④有结冰期,含沙量比较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读东经106.8°地形剖面图及沿剖面各地年平均降水量曲线图,回答7~9题。 7.山脉①是( ) A.陕西省和四川省的分界线B.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C.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D.一年两熟制和两年三熟制的分界线 8.地形区④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主要原因是( ) A.夜间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 B.夜间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水汽容易凝结 C.夜间大气逆辐射强,近地面气温高,上升气流强 D.夜间地面辐射强,近地面气温低,水汽容易凝结 9.该图反映出降水与地形的关系是(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