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调研报告-“武汉城市圈”内各地级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

调研报告-“武汉城市圈”内各地级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

调研报告-“武汉城市圈”内各地级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
调研报告-“武汉城市圈”内各地级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

“武汉城市圈”内各地级城市综合竞争力调查

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3年1月份

单位:湖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10级市场营销(一)班

小组成员:闫丽娜,曾萍,陈桂兰,范名峰,骆名江,姜楠

摘要:

为了实现国内三大经济带的平衡发展,促进中部地区跟上东部和西部的发展步伐,2006年前后中央制定了“中部崛起”战略,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武汉城市圈”——进入世人的瞩目,其战略意义和政策拉动能力是否符合预期,目前来看还无法得出合理的结论,但是武汉城市圈内部发展不平衡却是显而易见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也在于此,即研究“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地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此份报告中,本小组将综合收集到的数据和观点,陈述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得出的结论。

由于能力的不足和信息来源的局限性,对于报告中的错误和误差,敬请谅解和指导。

目录:

一、调研背景

1、宏观背景--------------------------------------------------------------------------3

2、调研对象基本介绍--------------------------------------------------------------3

二、调研目的-----------------------------------------------------------------------------4

三、调研方法

1、信息搜集途径-------------------------------------------------------------------4

2、问卷调查收集信息-------------------------------------------------------------4

3、数据和信息统计方法----------------------------------------------------------4

四、调研内容与结果

1、八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在数据上的对比--------------------------------------4-7

2、八地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对比--------------------------------------8

3、八地市的环境状况的对比-----------------------------------------------------9

4、八地市综合竞争力排名--------------------------------------------------------10

5、八地市城市发展定位与方向--------------------------------------------------11-12

五、调研结论------------------------------------------------------------------------------12

六、调研局限------------------------------------------------------------------------------12

附录:

调研计划书---------------------------------------------------------------------------------13-15 调查问卷------------------------------------------------------------------------------------16

一、调研背景

1、宏观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不到30年间,东南沿海以超乎人们预测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之后国家分别提出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这些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拉动下获得了极大的成就,而人口密集、农业发达、工业和服务业长期落后的中部地区则没有享受到平等的国家政策倾斜,以至于这近三十年间,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甚至低于西部地区。

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实现中国三大经济带的平衡发展,促进东中西发展步伐一致,2006年前后,中央正式制定了“中部崛起”战略,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人口最多、经济基础最雄厚的大型城市,其领导成立了“武汉城市圈”,并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重视,被列为中部崛起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武汉城市圈”内的很多城市和地区原本经济基础十分薄弱,33个县级城市有10个属于国家贫困县行列,这些除武汉之外的各个地级城市能否像武汉一样,得到迅速持续的发展、各城市能否实现平衡发展和共同进步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2、调研对象基本介绍

“武汉城市圈”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为城市圈中心城市,黄石市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湖北9市,即武汉、黄石、咸宁、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天门、潜江,政府部门主动拆除市场壁垒,搭建合作平台,工商、人事、教育等部门承诺在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子女入学、居民就业等方面,建立一体化的政策框架,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武汉是老牌工业城市,地处长江汉江交汇处,素有“九省通衢”之名,而其周围的各地级市则多为经济长期落后、地势起伏不平、交通通信闭塞的落后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能否因“武汉城市圈”的影响而得到有效的发展,值得期待。

二、调研目的

比较“武汉城市圈”范围内八个地级市(黄石、咸宁、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天门、潜江)的综合竞争力,分析这八个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调研方法

1、信息搜集途径

调查所需的信息和数据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收集,特别是从政府网站、统计机构网站收集,部分信息从论坛或者网民反馈中获得。

2、问卷调查收集信息

由于本次调研的问卷全部由网络论坛发出,回收问卷数量过少,其中有效问卷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各个城市论坛回收的问卷数量极不平衡,因此,问卷调查所得信息和数据没有纳入统计和分析范畴。

3、数据和信息统计方法

本次调研所得有效数据均通过EXCEL表格进行整合与陈述。

四、调研内容与结果

I、八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在数据上的对比。

(数据来自“湖北统计局”)

1、人口和土地

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可用地面积大小和质量是重要的衡量指标,由于本次调查没有收集到各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比例、地形构成等方面的数据,所以我们仅从简单的土地面积和常住人口数量来统计。

权重:人口1.0,土地1.0

2、GDP总额与人均GDP

地区生产总值(GDP)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人均GDP则代表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程度,本次调查更侧重于采用人均GDP数据。三大产业各自所占比例没有着重采纳。

权重:GDP总额1.0,人均GDP1.5

3、工农业总产值

这两项指标在表格已经明显能够对比出各城市的先后排名,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目标重心显然不在农业,因此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工业发展状况,农业发展相关状况将另辟一个项目进行总结。

权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工业总产值2.0

4、居民消费与收入

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消费能力,我们缺乏消费品组成结构方面的数据,因此不能据此项指标判断哪座城市的居民消费最合理、水平最高。在统计分析中,我们将综合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来进行一个粗浅的判断。

权重:消费品零售总额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

5、进出口与外商投资

进出口总额,尤其是出口总额,往往更能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外商投资则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投资环境、工业基础和城市适应性的好坏强弱。

权重:海关进出口总额1.0,出口总额0.5,外商直接投资1.0

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此项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活跃程度,但是本次调查缺乏居民存贷款和企业存贷款的比例对比方面的数据,因此我们无法了解到这些存贷款的的性质、组成结构,仅能采用其总额。

权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贷款余额1.0

八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在数据上的对比,我们采用以上六项的总分排名进行加权统计。

表格中红色部分为第一名,黄色部分为第二名,蓝色部分为第三名,各名次得分分别为:一,8:;二,7;三,6;四,5;五,4;六,3;七,2;八,1.

加权统计后各城市各项指标得分及总分和排名如表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八地市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排名由高至低分别为黄石、孝感、黄冈、咸宁、鄂州、仙桃、潜江、天门,该结果反映了八市在经济上的实力排名,这也是本次调查所探求的最重要的一个结论。

II、八地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对比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即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工业基础与经济实力,又能够极大的促进一个地区在社会经济上的整体发展。

本次调研单独将“八地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列为一项,进行单独统计和分析,以期为最终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名提供更多科学、准确的信息。

下表数据反映了八地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基本数据。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局)

八地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我们根据“产品销售收入”的高低来进行排名,排名结果由高至低分别为:黄石、孝感、鄂州、黄冈、仙桃、咸宁、潜江、天门。

III、八地市的环境状况的对比

一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好坏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越恶劣,通常工业也更发达,相反的,环境越是宜人,城市居民的工作热情甚至工作能力会更高,城市的发展前景会更好,也更利于知识密集型、信息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环境状况作为反映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影响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将其单独列为一项进行了分析。

八地市2005年至2010年单位GDP能耗及其变动率如下表所示。

本次调查中,没有对各个城市的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的规划和分布进行对比,也没有实地考察各个城市的市容建设和自然环境条件,因此仅采用最近期

的单位GDP能耗进行排名,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由低至高排名为:天门,仙桃,黄冈,咸宁,孝感,潜江,黄石,鄂州。

这里我们也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武汉城市圈内大部分地级城市的单位GDP能耗都高于湖北省全省水平,这反映八地市整体工业发展水平高于全省水平,但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未来可能会成为其持续健康发展的阻碍因素。

IV、八地市综合竞争力排名

在此项排名中,我们对“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排名”和“环境状况排名”进行加权统计,权重为1,统计结果加上“经济发展水平在数据上的对比”中的总分,得出的分数进行排名,即为综合竞争力排名。结果如下表:

V、八地市城市发展定位与方向

支持黄石实施“大产业、大园区、大城市”战略,建设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

鼓励和支持鄂州成为全省地级市综合改革的示范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支持孝感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支持黄冈大别山试验区建设,全力打造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

支持和推动咸宁绿色崛起,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

支持仙桃、潜江、天门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成为全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先行区。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从前文统计的数据来看,武汉城市圈内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八地市中,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只有鄂州、黄石、潜江;各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人均纯收入则有黄冈、黄石、咸宁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其中黄冈更是比平均水平低20%。

由此可见,武汉城市圈拉动八地市的经济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1、黄石

黄石作为湖北老牌工业城市,其工业基础十分雄厚,冶炼、机械、服装等产业极为发达,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湖北省东南部,人口密集,长江中游南岸;港区吞吐能力为4500万-5000万吨;有“三纵三横”六条高速公路过境;黄石站为二级客货运输站。

由于两百多年来对黄石矿产资源的开发,黄石资源趋于枯竭,其城市转型已经逐步展开,机械、服装等原有强势产业继续巩固,新兴旅游业在“矿冶文化节”等大型活动的鼓励下也蒸蒸日上。

黄石今后的发展方向,首要是维持传统产业,充分利用市外矿产资源来维持优秀冶炼企业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其次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如机械、服装、食品等产业,通过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再次是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如金融业、服务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培养新的城市增长极。

重工业发展对黄石环境的破坏不容忽视,黄石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和解决。

2、鄂州

鄂州的历史和黄石一样,充斥了重工业元素,近代以来,鄂州的重型工业有较大的发展,以鄂钢为龙头,钢铁冶炼与加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核心。鄂州位于长江南岸,有优良深水码头,武九铁路、武黄高速穿插境内,交通条件较好。

鄂州水资源丰富,境内湖泊众多,是鄂东南地区最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同时也有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鄂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底蕴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推动甚至领导作用。

鄂州未来的发展,首先是大力利用市内矿产资源,发展冶炼业和金属加工业,其次是巩固农业,尤其是加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巩固农村经济的优势地位,再

次是充分利用境内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以武汉市场为目标,发展文化旅游业。

3、孝感

孝感地处湖北省东北部,目前定位是“湖北省区域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从数据上看,孝感近年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受武汉的影响较大。

孝感的矿产资源不丰富,但是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首先是要充分利用靠近武汉的天然区位优势,承接从武汉转移的企业,与武汉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其次积极开发其旅游文化资源,面向武汉大市场,发展新兴产业。

4、黄冈

黄冈地处湖北省东北部的“大别山麓,杨子江边”,是武汉城市圈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交通方面有极大的优势,京九铁路、武麻铁路、沪蓉高速贯穿境内大部分县市,长江沿岸中小型港口众多。黄冈境内多山,境内北部的麻城、罗田、浠水等县市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优秀,农林资源丰富。黄冈文化底蕴深厚,古代科技文化名人众多,文物古迹遍布全市,基础教育世界闻名。黄冈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境内的红安、麻城两地为中国近代革命事业做出杰出贡献。黄冈境内还有大量涵待开发的矿产资源。

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黄冈,经济却较为落后,尤其是农村经济,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和服务业方面总体上局武汉城市圈前列,但是根据人口和面积平均来看,则明显落后。

在未来的发展中,黄冈首先要充分利用北部地区的“大别山”资源,在“杜鹃文化节”等大型活动的引导下,进一步壮大旅游、服务业,其次要根据境内农村人口众多这一条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步带动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经济发展。

5、咸宁

咸宁地处湖北南部,与湖南、江西两省接壤,多山林地,地质构造较复杂,地热资源丰富,近年来交通发展较快,“交通枢纽城市”轮廓渐成,中国首座内陆核电站也选址咸宁。

从数据上看,咸宁经济较为落后,在今后的发展中,咸宁首先要充分利用其不断壮大的交通优势,发展省内和省际交通运输业,壮大物流行业,其次要充分利用地热资源,进一步加强温泉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再次,依托通山核电站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如电力和交通需求大的冶炼业。

6、仙桃、潜江、天门

仙桃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定位是“西翼中心城市”,是湖北省政府规划的六大物流枢纽之一,其县域经济较为发达,经济总量连续二十年局湖北省县级市首位。

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地上农业发达,地下油气资源丰富,境内江汉油田是全国十大油田之一,依托这些资源,潜江经济较为发达,连续五年入选中部地区百强县市。

天门历史文化悠久,基础教育先进,境内蕴藏油气、盐矿较丰富,其农业较为发达,是全国闻名的内地侨乡、文化之乡、蒸菜之乡、棉花之乡,多年入选全

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

仙桃、潜江、天门作为武汉城市圈内的三个副地级城市,在经济总量上无法同其他武士竞争,但是其平均发展水平较高、未来发展潜力较大。这三地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和条件,积极发展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产业,冲击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行榜,成为全省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的先行者。

五、调研结论

1、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武汉城市圈”各地级市经济实力排名由高至低为:

黄石、孝感、黄冈、咸宁、鄂州、仙桃、潜江、天门

2、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武汉城市圈”各地级市科技实力排名由高至低为:

黄石、孝感、鄂州、黄冈、仙桃、咸宁、潜江、天门

3、从环境状况的角度看,“武汉城市圈”各地级市的环境宜人程度排名由高至低为:

天门,仙桃,黄冈,咸宁,孝感,潜江,黄石,鄂州

4、综合各项排名,我们得出“武汉城市圈”各地级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

第一名,黄石、孝感

第三名,黄冈

第四名,咸宁

第五名,鄂州

第六名,仙桃

第七名,潜江

第八名,天门

六、调研局限性

本次调研所使用的数据大部分来自网络,综合数据均由EXCEL进行统计,而不是专业的统计软件进行,所以,数据较为落后,统计结果比较单一,存在一定的误差。此外,没有对不同年份的数据进行对比,统计结果无法反映调研对象的时间变化。

调查问卷的发放全部面向网络,但是收回的有效问卷数量过少,同时考虑到将“喜欢逛论坛的网民”作为样本,并不能很好的代表总体居民的意见,因此本次调研放弃了调查问卷这一环节。

附录1:

“武汉城市圈”内各地级城市综合竞争力

调研计划书

目录:

1、调查背景

2、调查目的

3、调查内容

4、调查方法

5、调查进度

6、小组成员

1、宏观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不到30年间,东南沿海以超乎人们预测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之后国家分别提出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而人口密集、农业发达、工业和服务业长期落后的中部地区则没有享受到平等的国家政策倾斜,以至于这近三十年间,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远落后于东部和西部。

在这一背景下,2006年前后,中央正式制定了“中部崛起”战略,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人口最多、经济基础最雄厚的大型城市,其领导的“武汉城市圈”能否在这一战略下得到迅速持续的发展、城市圈内各城市能否实现平衡发展共同进步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2、调查对象基本介绍

“武汉城市圈”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为城市圈中心城市,黄石市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湖北9市,即武汉、黄石、咸宁、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天门、潜江,政府部门主动拆除市场壁垒,搭建合作平台,工商、人事、教育等部门承诺在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子女入学、居民就业等方面,建立一体化的政策框架,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武汉是老牌工业城市,地处长江汉江交汇处,素有“九省通衢”之名,而其周围的各地级市则多为经济长期落后、地势起伏不平、交通通信闭塞的落后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能否因“武汉城市圈”的影响而得到有效的发展,值得期待。

二、调查目的

比较“武汉城市圈”范围内八个地级市(黄石、咸宁、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天门、潜江)的综合竞争力,分析这八个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调查内容

从自然条件、工农业发展情况、环境保护、居民收入、物价等方面,收集有关“武汉城市圈”八个地级市的各项社会经济数据,通过分析综合来评价和对比八市的城市竞争力。

调查各地居民对这八市的竞争力强弱的认知和态度,其统计结果也将作为评价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1、信息搜集

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特别是从政府网站、统计机构网站收集,部分信息从论坛或者网民手中收集。

2、问卷调查

设计“居民对八市竞争力的认知和态度”调查问卷,发至八市市域网络论坛和社区,部分发至湖北其他城市网络论坛和社区。

五、调查进度

1、寻找网络数据来源网站,收集和统计相关数据

2、设计调查问卷,并投送至网络

3、甄选政府和机构数据,综合问卷反馈数据,统计结果

4、对统计完成的数据和其他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得出调研结果

六、调查小组成员

闫丽娜,曾萍,陈桂兰,范名峰,骆名江,姜楠

附录2:

湖北居民对“武汉城市圈部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认知和态度调查

您好,我们是湖北理工学院的学生,在此做一项市场调查,所得数据仅用于学习讨论和研究,不会另作他用,如果您有时间,请根据您的经验和看法填写一下这份问卷,谢谢!

请从下列城市中选择:

A、黄石

B、鄂州

C、孝感

D、咸宁

E、黄冈

F、仙桃

G、潜江

H、天门(注意不含武汉)

第一部分:

1、您认为哪三个城市的工业最发达?请排名。

第一,第二,第三

2、您认为哪三个城市的环境最宜人?请排名。

第一,第二,第三

3、您认为哪三个个城市的交通条件最好?请排名

第一,第二,第三

第二部分:

4、这些城市中,您去过哪些?

去过

5、路过这些城市时,您觉得哪一个的农村发展得最好?

6、您去过的这些城市中,您觉得哪个城市的居民最幸福?为什么?

,因为

7、如果让您重新选择居住地或者工作地,您会选择哪里?

第三部分:

8、综合您的经验和看法,您觉得哪座城市最有发展前途?为什么?

,因为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 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据统计2007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高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四是发展模式粗

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 1、空间规划理念 “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

中国建筑行业年度研究报告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谢玲通讯员武仁)高温时节正值人才市场供需淡季,建筑业猎头却频频出手。记者获悉,今年来该行业需求量增幅超两成,企业之间互挖墙脚也成为人才流动的关 键原因。 武汉市人才中心昨日举行的一场中高级人才封闭招聘会上,数家建筑房产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前来揽才,吸引了不少职场人士的关注,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管理模式是中高级人才求职时最关注的因素。 武汉市人才中心招聘负责人朱培介绍,今年3月以来建筑类职位需求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两成,项目总经理、财务总监、景观设计等职位需求量增长高达150%以上。年薪10万以上的中高级人才需求旺盛,年薪20万元以上的总监、副总级别人才更是一将难求。 业内人士分析,房地产调控政策造成人员流失成为需求量上升的主要原因,而企业互挖人才也加剧了人才流动。另外,北京、深圳等地已成为该行业一线人才吸纳地,但武汉在薪酬待遇上竞争力不足,不仅无法吸引外流人才,甚至面临人才外流的窘境,不得不提前储备人才。 第一才经网猎头分析,建筑行业规模还在扩大,人才梯队却没有跟上来,而且不少企业缺乏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其它行业的人才想进入的机会减小,难度增大,行业外人才向房地产行业流动趋缓,人才主要在行业内调整,也使得“挖人”趋势愈发明显。

(2011-2012年)中国建筑行业 年度研究报告 ?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行业发展周期分析 ?行业财务数据分析 ?各省市竞争力对比分析 ?细分市场分析 ?产业链上下游分析 ?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重点企业分析 ?行业贷款规模及结构分析 ?行业融资需求及特征分析 ?行业准入标准 ?行业目标授信客户指引 ?行业风险预警及风险评级

城市设计调研报告

城市设计调研报告 调研提纲 1、查资料:a、调研地段历史状况 b、地段的发展过程 c、地段及附近建筑和居民生活现状 d、其他城市对老城区改造的成功案例 2、现场调研内容:a、建筑的现状、功能及风格特色(附表) b、地段内居民的居住状况、生活状况 c、商业设施、开放空间的分布 d、交通状况、人车流量(附表) 3、寻找侧重点,确定主题 通过简单的分析讨论,我们决定在调研后,寻找低端的优点并发扬,改善地段的短处,将我们的设计主题围绕地段的特色展开。 调研报告 1、地段现状:a、建筑多为中华巴洛克风格,但是损坏严重 b、大多建筑一层用来作为店铺,二层以上很少有人居住,周围街 道脏乱差,生活环境恶劣 c、缺少公共绿地 d、交通混乱,人车混行

2、建筑及街区的保留价值:a、历史价值——道外区的店铺大多是老字号,并且 多数是在外国势力侵入下发展的民族资本,这可 以看做是民族资本的发展史 b、文化价值——东西方交融下的市井文化,体现了 哈尔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c、建筑价值——中东铁路修建后,道里区大多为俄 国人居住,而道外是中国人聚居区,在中国文 化的长期熏陶下,民族工匠吸收外国文化,创 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目前为止,道 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d、商业价值——文化资源引发人文意义,从而振兴 传统商市 e、旅游价值——哈尔滨本土的人文景观,不仅可以 吸引外地人,更可以让本地人流 连,创造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3、保护方式:a、腾迁——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建筑特色,但老道外的真实生活 得不到保护 b、局部回迁——保留传统老店和部分老居民,复原老道外人的生 活方式 思考 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总结出地段内现存的几点矛盾: 1、建筑老化与现代生活需求的矛盾 2、生活环境差、绿地较少与现在高水平的生活品质之间的矛盾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及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组成的“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会处。 《规划》用了一幅“弓箭图”描绘了中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格局。在这幅图中,武汉城市圈正处于箭和弓弦交会处,是这张“中国弓”的搭箭点和发力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规划》以每5年为一个阶段,提出了未来十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 ——近期阶段(2005~2010年)为城市圈建设的结构优化升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发展阶段,主要是为城市圈顺利进入工业现代化奠定基础。该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将稳定在12%的年均增长速度,人均GDP增长速度为11.4%。到2010年,实现GDP总量和人均GDP比2003年翻一番。在这一阶段,武汉、黄石、鄂州应率先加快发展,圈内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格局。 ——中期阶段(2011~2015年)为城市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GDP总量年均增长11%,人均GDP年均增长10.6%。到2015年,城市圈将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基本现代化,其中武汉、黄石、潜江、仙桃等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远期阶段(2016~2020年)城市圈将全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将成为工业主体,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GDP总量保持10%年均增长率,人均GDP保持9.6%的年均增速。人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城镇化水平达到61.2%,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环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基本建成生态型城市圈。整个城市圈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武汉城市圈将实现五大转变 《规划》将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定位于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规划》提出,要达到这一目标,未来的武汉城市圈将实现5大转变: ——由发展中的城市圈转变为较发达的城市圈; ——由发育型城市圈转变为成长型城市圈,进一步转变为成熟型城市圈; ——由“一强众弱”型城市圈转变为“一核多强”的城市圈; ——由省域内生型城市圈转变为省际外生型城市圈; ——由内需型城市圈转变为外向与内需融合型城市圈。 ★城市圈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规划》认为,发展武汉城市圈面临着优势与劣势共存,机遇和挑战同在的格局: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5大优势。但也存在着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较弱;结构性矛盾突出,二元结构明显;国有企业改制任务艰巨,行政体制分割严重;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等5个劣势。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面临着内需拉动与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统筹区域发展与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政策,湖北省建设武汉城市圈战略决策与政策倾斜,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4大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市场风险加大,沿海地区及周边城市群加快发展与竞争,粮棉油主产区“三农问题”复杂性与长期性以及观念体制障碍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4大严峻挑战。 目前,武汉城市圈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但圈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武汉以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黄石、鄂州、仙桃处于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而孝感、咸宁、黄冈、天门则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潜江 要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具实力、最富活力的增长极之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实现梯度推进与非平

武汉产业园调查报告(整合)

武汉工业地产项目实地调查报告 踩盘时间: 2012年2月25日(周六);2012年2月27日(周一) 踩盘人员: 罗斌;方如君;韩立山 踩盘项目: 江城壹号;汇丰企业天地;中部慧谷;阳逻港华中国际产业园;第一企业社区;美国新都市工业城镇;商控华顶工业园;光谷金融港;武汉研创中心 踩盘目的: 1、实地调查了解武汉知名产业园及工业地产项目,通过现场咨询销售人员最大限度收集竞 争对手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为葛店、黄陂项目定位及规划提供市场依据。 2、了解武汉各区域规划配套,掌握最新的工业地产区域市场资料,并详细调查具有影响力 的工业地产项目,为掌握武汉市工业地产发展提供一手信息。 第一站:江城壹号 项目地址:售楼处和项目均位于硚口区古田四路47号(原轻汽厂地块) 开发商:上海圣博华康集团 项目面积:占地110亩,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 物业类型:商业、写字楼 区位交通:目前仅有3条公交线路,预计2017年前地铁3号线延长线会通车 价格:每平米每天3元物业管理费8.00元/平方米·月 销售情况:预计5月份一期项目开盘目前已经开始招商 项目特点:该项目保留和利用旧的工业厂房,以文化创意聚集区为基本功能定位,分成创意办公孵化区、文化创意展示区、时尚休闲体验区三个功能区,作模式类似于北京798和上海的新天地,目前该类型项目在武汉天地已经成功运作。 项目实景拍摄:

总结分析:该项目以文化产业园的概念取得了政府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并顺利取得了110亩土地,实际上该项目是一个商业项目,以餐饮、娱乐为主,大学生自主创业、企业办公位辅,该项目的概念化操作值得借鉴。 第二站:汇丰企业天地 项目地址:售楼处地址在汇丰企业总部,项目地址在古田二路与长风路交汇处 开发商:武汉汇丰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面积:占地180亩,总建筑面积约30余万方 物业类型:写字楼、商务酒店、公寓、商业等功能组成的城市综合体 区位交通:目前仅有3条公交线路,预计2017年前地铁3号线延长线会通车 价格:均价8000元/平米 销售情况:预计今年五月份前盘,目前一期项目已经开始招商 项目特点:该项目囊括了新科技产业区、国际企业总部区、主题生态景观大道、创意文化产业区、灵动商业风情街、企业综合服务中心、金融企业总部区,在物业形态形态上市汇丰企业天地的一个升级。 项目效果图:

城市规划专业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专业调研报告 篇一:城市规划专业历年获奖调研报告选题一览表 城市规划专业历年获奖调研报告选题一览表 篇二: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评估调研报告 精选范文: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评估调研报告(共2篇)据统计,截止到XX年8月,在所有的专业院校中通过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有18所,占总数的十分之一;通过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有33所,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绝大部分院校因办学时间太短或自知办学条件与水平存在差距而未申请参加评估。通过对建设部《评估标准》的学习,对我校建筑专业、城市规划专业现状的分析,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评估工作的紧迫性和严峻性:硬件(实验设备、教学科研面积、教学经费等)不足,软件(职称评定、成果认定、绩效考核)落后,迎评时间短,工作任务重。XX年6—9月,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先后考察浙江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对外校办学经验、评估经验进行了学习和借鉴,同时在“师生与教学管理用房”、“实验室”、“图书资料”、“科研与课程建设”四个方面与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进行了横向比较,提出基本问题与建设建议如下。 一、师生与教学管理用房建设建议1、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招生数量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为30人以上,满足

评估标准。2、增加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教师数量按目前的招生规模来计,建筑学专业需要引进10名专业教师,城市规划专业学要引进7专业教师,建议XX年达到1:12左右。 3、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评估前应达到“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人数不低于本系(学院)专职教师总数的30%,并有正教授2人以上”的评估要求,并需增加2-3名副教授以上教师。 4、扩大职称成果认定范畴(1)认可教师获奖作品和学生竞赛获奖作品,提高其科研级别,划入职称成果认定范畴;(2)增设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核心期刊种类。 5、增加教学管理用房根据生均10平方米的评估要求和其它高校平均水平,我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需教学管理用房的建筑总面积6880 m2。现有设计教室、办公室总建筑2400 m2,需增加面积4280 m2,必须增加以下用房,并满足相应的面积:(1)教学用房(使用面积2400 m2 建筑面积3500 m2 )①专业教室20间,按每间容纳30人,每间80 m2 左右,使用面积1600 m2建筑面积xx m2。②多媒体教室二间 90~100 m2/间③计算机教室一间 150 m2/间(现有学院机房70 m2/间)④评图室一间 90~100 m2/间⑤报告厅 300 m2⑥师生展览厅 200 m2(2)办公管理用房(使用面积290 m2 建筑面积450 m2 )①教学与行政办公室 250 m2②接待室 40~50 m2 6、相对独立并集中教学管理用房(1)

浅析武汉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班级:1118552 学生学号:111855218 课程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 题目:浅析武汉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姓名:谢雄 专业名称:城市规划 指导教师:洪光荣 2013年12月31日

浅析武汉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武汉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以武汉为中心形成的武汉城市圈最有条件成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因此,武汉的崛起具有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利用武汉龙头带动湖北发展,力争武汉和湖北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所作为等层次的战略意图。在这一契机下,尤其是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的实验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武汉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全市经济呈现出良好运行态势,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了武汉近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后,探讨了推进武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武汉经济发展问题成就对策 1 引言 从国家实行中部崛起战略至今,武汉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其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许多经济指标都见证了这一成就。当然由于地理位置及产业结构等问题,武汉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推进武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2 武汉城市发展现状及规划情况 2、1 城市发展规划 根据《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0年,市域需住人口994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440万人;2020年达1180万人左

右,主城区为502万人;未来城市将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多轴多心”空间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部和背部的六大新城组团。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强城市文化的研究,对于加快城市化、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的成果总和。广义上讲,发明、研究、语言、建筑等等都属于文化范畴。城市形成衍生出建筑的构造———对宗教的需求产生了教堂,对集会的需求产生了广场,对居住的需求产生了住宅,对交换的需求产生了市场,对艺术行为的需求产生了剧院,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以武汉为例,滨江滨湖的水域文化、龟蛇二山的自然文化、黄鹤楼等建筑文化、文人墨客遗留的诗词文化、包括老城区的街道文化、辛亥革命等纪念性文化等等综合起来,才是城市文化的全部意义,才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武汉市地处华中,长江、汉江两江交汇,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有3500年文明传承,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都、明清四大古镇,汉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基础良好。近年来,在承接“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级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武汉市文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武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商文化和楚文化, 为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殷实的资源。 专业艺术呈现新的繁荣

(一)舞台艺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全市现有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 个,包括京剧、汉剧、楚剧、音乐(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舞蹈、话剧、儿童剧、木偶剧、杂技、说唱等10 余个艺术品种。近年来,市直文艺院团按照“一团一戏”的工作目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新创作演出京剧《三寸金莲》、《生活秀》,汉剧《王昭君》,楚剧《三月茶香》,舞剧《山水谣》、《筑城记》、话剧《同船过渡》、《母亲》,儿童剧《春雨沙沙》、《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杂技《英雄天地间》等一批优秀剧(节)目。2002 年以来,每年新创作剧(节)目10 余台,获国际级奖10 余项,国家级奖70 余项。其中,舞剧《筑城记》获得文华大奖;京剧《三寸金莲》、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楚剧《三月茶香》等获得文化部文华剧目奖;舞剧《筑城记》、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二)涌现了一批艺术人才。全市现拥有副高以上专业艺术骨干256 人,著名艺术家40 人。其中,于盛乐、张家昭、邓敏、胡和颜、邱玲、冷佳华、强音、刘薇等8 人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同时还涌现了一批文艺新秀。 (三)演出市场繁荣有序。市直8 个文艺院团每年演出1800 多场。配合党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每年举办10 多场公益性主题性大型演出活动。武汉杂技团大型杂技晚会《英雄天地间》演出超过800 场,其中在欧洲演出420 场,观众30 多万人,收入超过1500 万元。“双休(假日)天天演”、“月末音乐会”、文化下乡、暑期未成年人艺术鉴赏月等文化品牌活动效益明显。 社会文化取得新的成绩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下载)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第四稿)》解读 时间:2006-07-28 【编者按】未来的武汉城市圈究竟是什么样?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将发挥何种作用?昨日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一部长达140多页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第四稿)》(以下简称《规划》)令与会者眼前一亮。 这份历时1年多、数易其稿编制的《规划》,为武汉城市圈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据了解,《规划》经进一步修订后,不久将提交省人大审议通过。本报今日择其要点予以报道,以飨关心城市圈建设的各界读者。 ★“中国弓”的发力点 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及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组成的“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会处。 《规划》用了一幅“弓箭图”描绘了中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格局。在这幅图中,武汉城市圈正处于箭和弓弦交会处,是这张“中国弓”的搭箭点和发力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武汉城市圈发展目标 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规划》以每5年为一个阶段,提出了未来十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 ——近期阶段(2005~2010年)为城市圈建设的结构优化升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发展阶段,主要是为城市圈顺利进入工业现代化奠定基础。该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将稳定在12%的年均增长速度,人均GDP增长速度为11.4%。到2010年,实现GDP总量和人均GDP比2003年翻一番。在这一阶段,武汉、黄石、鄂州应率先加快发展,圈内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格局。 ——中期阶段(2011~2015年)为城市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GDP总量年均增长11%,人均GDP年均增长10.6%。到2015年,城市圈将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基本现代化,其中武汉、黄石、潜江、仙桃等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远期阶段(2016~2020年)城市圈将全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将成为工业主体,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GDP总量保持10%年均增长率,人均GDP保持9.6%的年均增速。人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城镇化水平达到61.2%,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环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基本建成生态型城市圈。整个城市圈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武汉建筑行业调研报告

武汉市民营经济百亿行业——建筑行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市工商联《关于开展打造我市民营经济百亿行业调研活动的工作方案》的部署,2007年9月,由市委统战部、武汉市工商联、武汉青年国民经济研究所组成的课题组,对全市民营建筑行业进行了全面调研。在这次调研活动中,课题组通过面向全市建筑行业民营企业下发调查问卷,走访重点民营建筑企业,认真听取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见,对武汉市民营建筑行业进行了初步的摸底,着重分析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武汉市民营建筑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武汉市不断完善民营经济的法规和政策,突破性地发展民营经济,民营建筑经济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已经占有总体建筑经济的半壁江山,多种经济成份的建筑业企业并驾齐驱的发展局面已经形成。从历史看,武汉建筑业民营企业大多起步于上世纪中后期,且大多是从个体经济演变而来,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炼和艰苦创业,已经走出了一条依托当地资源和企业自身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和未来态势的稳步发展路子。特别是近几年来,国有和集体建筑企业纷纷加快改革改制步伐,民营建筑企业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武汉市总体民营建筑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规模,对武汉市建筑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武汉民营建筑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主要体现在: 1、生产规模扩大,民营建筑比重提升。由于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对高速公路、铁路、电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大力推进商品住房建设,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武汉市民营建筑业企业总产值、竣工面积稳定增长。统计显示,2006年我市建筑业实现总产值962亿元,民营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一半以上,超过60%的民营建筑企业对行业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显著提升,更有利于这一劳动密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的新陈代谢,促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总体建筑业企业改革,为武汉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企业施工技术水平提高显著,市场竞争力加强。武汉市民营建筑业企业技术水平提高显著,建筑产品的产品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技术含量由低变高,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资质等级普遍提高。我市是传统的建筑业大市,建筑企业总体资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4)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武汉城市圈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武汉城市圈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1规范 本标准规定是武汉城市圈得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基本规定、交通影响评价的范围、年限、时段与评价日、交通需求的预测、交通影响的评价、交通改善措施与评价和评价结论与建议。 2规范性应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适用于本文件。 GB50180-19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19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JJ15-1987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 CJJ37-19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T 141-2010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JGJ 100-199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7年第7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3年第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89年第2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国务院令2004年第40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建设部令2005年第146号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术语的定义 CJJ/T 141-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CJJ/T 141-2010中的术语和定义。3.1武汉城市圈 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所组成的区域范围。 3.2建设项目 具有交通生成的永久性或临时性拟建设(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CJJ/T 141-2010,定义2.0.1】 3.3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 对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新生成交通需求对周围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消减建设项目交通影响的技术方法。【CJJ/T 141-2010,定义2.0.2】 3.4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用地类型、建筑物使用功能和项目生成的交通需求特征对建设项目进行分类。【CJJ/T 141-2010,定义2.0.3】 3.5交通影响评价范围 建设项目新生成交通需求对周围交通系统进行产生影响的空间范围。 3.6交通影响要素 是指建设项目选址、方案和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交通子系统。 3.7交通影响评价因子 是指交通子系统交通供需状况和服务水平的主要技术指标。 3.8出行率 建设项目单位指标(建筑面积、住宅户数、座位数等)在单位

武汉城市圈空间模式分析

“1+8”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结构规划与分析 1.实验目的: 熟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掌握区域空间结构规划要点,识别区域规划中的空间结构。 2.实验内容: 以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为基础,学习区域规划中空间布局的结构、形态和类型,以“1+8”武汉城市圈数据为例。 3.实验要求: 进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学习,选择“1+8”武汉城市圈区域,以实例进行分析。4.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计算机、网络、office软件、“1+8”武汉城市圈分析所需数据。 5.实验结果: 一、区域名称和概况 “1+8”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行政区划包括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土地面积5.78万平方公里,2005年底总人口3086.73万人,GDP总量3999.8亿元。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1+8”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区域空间结构图

“1+8”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可归结为:“一核、一脊、两轴、两环、两带、四组团”。 一核:武汉主城区 一脊:由沪汉蓉高速公路和与汉丹铁路及汉十高速公路构成的“Y”字型东西复合发展脊梁。 两轴:京珠—京广复合主轴和京九—大广复合发展次轴。 两环:武汉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圈准高速外环构成。 两带:大别—桐柏山生态带和幕阜山生态带。 四组团:东翼黄鄂黄组团,西翼仙潜天组团,西北翼孝汉应组团和南翼咸赤嘉组团。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图 三、区域空间布局分析 “1+8”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发展模式涉及到了圈层结构模式、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核心边缘理论,其中圈层结构模式、增长极模式表现尤为显著。(一)、圈层结构模式 1.特点: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城市与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如土地利用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式样、人口密度、土地等级、地租价格、职业构成、产业结构、道路密度、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等等,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化。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与外围区呈圈层状的空间结构和沿点-轴线在空间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并非完全对立。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课程名称:区域规划 课程主持老师:周鹏 课程参加人员:刘榕 代国准 屠正伟 王滢 龚越

目录 第一章武汉1+8城市圈2012—2015的发展现状 (3) 第一节:GDP发展现状 (3) 第二节: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4) 第三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 (4) 第二章武汉1+8城市圈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 (5) 第一节:发展条件 (5) 第二节:发展战略 (5)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设 (6) 第一节:城镇体系现状与问题 (6) 第二节: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6) 第三节: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与产业分工 (7) 第四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7) 第四章现代农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 (7) 第一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 (7) 第二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8) 第三节:重点发展八大优特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8) 第五章旅游业发展规划 (9) 第一节:旅游资源评价 (9) 第二节:旅游市场潜力 (10) 第三节:旅游业发展规划 (11) 第六章城市圈交通一体化 (11) 第一节:武汉城市圈交通建设现状 (11) 第二节:对武汉城市圈现状交通评价 (12) 第三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12) 第四节:城市圈交通网络结构 (12) 第七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12) 第一节:生态环境现状 (12) 第二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3) 第三节:提高环境承载力的途径与对策 (14) 第四节:生态示范区建设 (14) 第八章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措施 (15) 第一节: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15) 第二节:武汉城市圈建设措施 (16) 第三节:推进武汉城市圈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6)

装配式建筑调研报告

装配式建筑调研报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关于装配式建筑考察学习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或部件,在工地现场装配而成的居住建筑和商业等公共建筑。装配式建筑性能优越,能顺应绿色制造与节能环保需求,具有建造速度快、节能环保、强度高、自重轻、空间利用率大、隔热性能好等优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供给侧改革组合拳之一,在“三去一降一补”中,装配式建筑承担生态文明补短板和钢铁行业去库存重任。 2017年4月,**省首个装配式住宅项目——**工程已经正式开始施工。由于**省住宅产业化起步较晚,相关经验还较为缺乏,为了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提高**省建筑工业化发展速度,我局特组织本次观摩考察活动,了解学习外省及相关企业在住宅产业化建设情况、先进经验及管理措施办法,更好的为建设**省住宅产业化项目的推进和政策实施提供参考。 二、装配式建筑行业现状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把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度。中发〔2016〕6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计划用10年时间,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30%。住建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积极扩大装配式建筑应用规模,明确重点应用区域,提高应用比例。2016年10月,贵州省政府

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为加快推进贵州省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切实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培育重要支柱产业提出了明确意见。《意见》提出,到2017年,全省新型建筑建材业完成总产值1200亿元以上,完成增加值4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全省新型建筑建材业总产值达2200亿元以上,完成增加值600亿元以上。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5%以上。基本建立健全与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标准体系。本次考察学习的武汉市和深圳市,在装配式建筑方面明显走在了前面。深圳市自2016年起,新建项目采用装配式,单体预制率不低于40%,装配率不低于60%;湖北省规定2015-2017年,装配率不低于20%,2018年开始,装配率不低于30%,每年按照5%的增长速度推进装配式项目的实施。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各地出台了大量的鼓励及奖励政策:小区容积率奖励3%-5%;装配式项目鼓励采用EPC模式招标;免交新墙体基金;购买装配式房屋享受首套房优惠;完成主体结构50%即可预售;购买装配式房屋可异地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绿色建筑评审上调一个等级;单个项目节能补助60-100元/平方米。 三、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不同点及监管重点、难点 1、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不是纯粹的装配式结构,对关键的框架梁柱节点及楼板叠合层均采用现浇处理,既增加了结构的整体性,达到了与现浇“同等型”;又解决了建筑部件、暖通空调、给排水系统、电气系统等建筑和设备专业的要求,做到了协调统一、优化配置,在不降低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化了建筑性能和功能。

武汉市发展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武汉市发展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一概括 武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现在也是国家“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验区。2009年度国民生产总值(GDP)4560亿币,全市现有人口950万。湖北省省会。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当今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开始肩负新的责任,而现今武汉的情况如何,需要我们深入的了解。我对武汉市的发展条件做了调查和分析,情况如下: 二武汉现状 (一)农业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酷热、冬季较冷的特点;有长江和汉江流过,湖泊广布,武汉有“百湖之城”的美誉;有充足的劳动力;整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临近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农业十分发达。 (二)工业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三大钢铁集团公司之一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总部都位于武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着以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部、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总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总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车企业总部和以东武汉江汉关大楼风汽车技术中心、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等一批顶尖汽车研发机构以及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自主品牌和东风渝安等整车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集中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是中国最大且最具实力的光电子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三)交通 武汉是华中地区航空中心。现运营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4E级机场和国家一级民用机场,,是中国民航总局指定的综合枢纽机场(华中唯一、中国第四),是华中地区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港和最大的飞机检修基地及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武汉是长江的重要港口,是华中第一大港,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中转站。铁路有京广线和襄渝线,京珠高速从武汉越境而过,立体式交通,四通八达。 (四)科技 武汉拥有科研机构106 所,国家实验室1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项(华中科技大学脉冲强磁场),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30年精品文档85页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性质和规模 (3) 第三章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4) 第四章区域协调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27) 第六章主城区用地规划 (35) 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44) 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 (50) 第九章景观特色营造规划 (52) 第十章旅游体系规划 (55) 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与综合防灾规划 (57) 第十二章空间发展时序与近期建设规划 (69)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及管理措施 (72) 附则 (73) 附表 (74) 附件一专家评审意见 (80) 附件二、咸宁市委专题会评审意见 (80)

附件三、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文件 (80)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第一条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以京广高速铁路、武咸城际铁路、大畈核电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上马为契机,地处“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中心位置的咸宁,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按照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战略决定和“五个一工程”为核心的战略目标,结合当前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完善城乡规划成为咸宁市立足武汉城市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008年10月咸宁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湖北咸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获专家评审通过。经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咸宁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主要任务 第二条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咸宁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咸宁在武汉城市圈南部地区中心的辐射、带动与链接作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思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和谐城市。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xxxx-2020).doc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课题委托单位: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课题参加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1.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前言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罗清泉省长、周坚卫、李春明两位副省长的直接过问与指导下进行的。2004 年7 月,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罗清泉省长的批示,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的联合课题组。 《规划》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规划》的集中调研工作从2005 年4 月中旬开始,至5 月底结束。2005 年7月1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并对《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2005 年10 月初,课题组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方案。2005 年11 月~12 月,城市圈办公室

将修改后的《规划》总报告第二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3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2006 年1~2 月,课题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于3 月初再次将修改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2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于2006 年4 月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修改。2006 年5 月15 日,在湖北省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罗清泉省长、周坚卫常务副省长、李春明副省长及省政府所属的30 多个厅、委、局负责同志和武汉城市圈所属9 市市长,听取了课题组长所作的《规划》要点汇报。省领导对《规划》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抓紧进一步完善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及时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2006 年7 月29 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邀请由吴良镛院士、吴传钧院士、邹德慈院士、叶大年院士及陆大道院士等15 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最终结论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创新性强,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为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评审专家们一致通过评审。”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市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并通过整合、协调,以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