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历史政治史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中国历史政治史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中国历史政治史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1、线索:《1》古代史的线索:历史朝代歌

《2》近代史的线索:

(1)课本线索:

十课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英国为了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由于鸦片战争激化了本身存在的阶级矛盾,所以爆发了(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中感觉到国家的危难,于是进行洋务运动,而此时的日本也在进行类似的明治维新,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于是,发动的(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战胜的日本为西方国家创造了侵略权利,肆掠中国,激起了中国义和团反抗,引来了(十三课)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操作当中,民族危亡,民主人士—孙中山利用一切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于是爆发了(十四课)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和会中国外加的失败,导致了(第十四课)五四运动的兴起,领导五四运动的领导人组建了共产党,并和当时最大的国民党合作,发起了国民革命运动,进行北伐战争,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但是到后期,国民党叛变革命,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要爆发起义来完成革命,于是,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十五课),此时,日本和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也随之到来(十六课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为继续完成革命,着手打败蒋介石的解放战争(十七课解放战争)。

(2)侵略史:1840—1842年鸦片战争(开端);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八国两军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7—1945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3)抗争史: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三元里抗英斗争;1851—1864年太平天国;甲午中日中日战争中的邓世昌和丁汝昌的抗日斗争;1900年义和团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6—1927年北伐战争;1937年—1945年的抗日战争。

2、要掌握的知识点: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确立的根本原因和时间:生产力的发展、夏朝

2、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1)依据: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2)、中央有相、卿士等;地方有候、伯;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4、时间:西周(周武王—周公旦)

5、内容(分封对象、诸侯义务、诸侯权利):(1)、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周公旦推行分封制度,拓展范围,大多是同姓子弟。(2)、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见述职的义务。(3)、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可以实行再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别赐给士,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6、分封制的特点:(1)、对象类型多。(2)、规定周王与诸侯相对严格的君臣关系。(3)、层层分封形成等级序列,严格的等级制度。

7、对分封制的评价(作用或影响):(1)、课本6页第二段。(2)、课本6页第三段第一句。(3)、课本第三段第二和第三句。

8、宗法制的目的: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9、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10、宗法制的内容:课本6页倒数第二段从“规定。。。。。。。。。。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11、宗法制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12、影响或作用:课本最后一句。

13、提示:注意西周分封示意图的诸侯国分布和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示意图。

1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

项目分封制宗法制

实行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保证王权的稳定

核心内容广建诸侯,拱卫王室嫡长子继承制

权利义务课本课本

双方关系君臣君臣和血缘

历史作用课本课本

相同点(1)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2)都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

要组成部分。(3)都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笔记)

2、完成统一的过程:(笔记)

3、完成统一的意义(笔记)

4、皇帝制度的建立:(1)皇帝称号的由来(课本第9页);(2)皇帝制度的内容: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广地纵览;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有皇帝控制。

5、特点:(课本9页)

6、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注意理解他们的职责)

7、作用:课本第10页第一段。

8、郡县制推行(1)由来:春秋战国时期有郡县制的设置;(2)郡县制的机构设置(笔记)。

9、郡县制的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2、中央与地方之间、中央皇权内部之间产生了的矛盾为中国历史两大基本矛盾。3、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10、影响:(1)秦朝国力日益强盛,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2)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4)这种制度使得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11、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笔记)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汉朝:郡县与封国并存——七国之乱(汉景帝)——推恩令(汉武帝)——中央集权加强;

唐朝:节度使(相当于诸侯)——安史之乱——中央集权削弱;

北宋:收归兵权、财权、政权(宋太祖)——中央集权加强——重文轻武而导致的冗官、冗兵、冗费;

元朝: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等由中央直接管理,其余设行中书省,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影响(课本13页)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削弱相权;(1)、背景: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于一身,位高权重。(2)、原因与措施: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官制,加强皇权。

2、三省六部制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三省体制;隋朝以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关;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

3、三省六部制作用:(1)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2)使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相权。

4、宋代加强皇权:设立中书门下作为中央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立三司使管理财政、设立枢密使管理军事。

5、元朝加强皇权:元朝设立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后期宰相职权越来越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的察举制:

(1)含义: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为官的县官制度;

(2)目的:广泛收罗、管理人才;

(3)途径:汉武帝命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

(4)作用:察举制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摆脱世袭制。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1)、含义:(课本)

(2)、目的:广泛收罗、管理人才。

(3)、途径:汉武帝命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弊端:(课本)

(5)、衰落:(课本)

<五>、隋以后的科举制

(1)、演变: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增加了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增加考试人数,增设武举——唐宋元等朝继续发展那科举制。

(2)意义:(课本)

<六>、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比较,

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影响。

2、不同点:(1)实施的时代:分封制产生于奴隶制时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后两者都处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元朝;

(2)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相对独立;郡县制是中央政权隶属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县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省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于中书省。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丞相权势过重;

2、废除以及增设的机构:(课本16页)

3、影响: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

4、设内阁:明太祖设置点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

5、对内阁的评价:(课本17页)

6、军机处设置过程:(课本18页)

7、军机大臣的职责:(课本18页)

8、军机处的作用:(课本18页最后四行)

9、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积极方面:(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3)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大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方面:(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抑和打击,(3)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第10课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原因:(1)根本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满足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迫切需求,想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2、背景:a

(1):

项目英国中国

政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国力强盛。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阶级矛盾尖锐,危机四伏。

经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思想思想文化活跃,近代科技世界领先愚昧无知,夜郎自大,科技落后,文化专

外交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成为世界霸主闭关锁国,封建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2)过程:书上

(3)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笔记)

(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书上)

(2)过程(时间和事件)

(3)《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书上)

(4)《资政新篇》的内容和评价(书上和笔记)

(5)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3》太平天国战略上的重大失误

(6)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1》加速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清王朝的奔溃;

《2》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制度的任务;

《3》同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太平天国的领袖还主张同各国通商贸易,后期又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7)《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资料书上)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

(1)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

(2)日本经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萌生对外侵略野心,并制定“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根本原因

(3)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列强对日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有利条件)

(4)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与软弱妥协

2、《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书上)

3、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资料书上)

4、《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书上)

第13课辛亥革命

1、背景:(资料书上和笔记)

2、了解同盟会(时间、地点、成员组成、政治纲领、主要领导人、机关刊物、性质和意义)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目的、意义(书上和笔记)

4、失败的原因:(1)袁世凯自身条件:政治手腕、军权

(2)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3)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

(4)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5)孙中山希望争取袁世凯

5、辛亥革命的影响:(笔记)

6、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的比较(资料书上有的)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背景:

国际

背景

①帝国主义侵略反帝情绪高涨

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指明方向

国内

背景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阶级基础

马列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一、五四运动背景

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原因

①政治:

②经济:

③阶级:

④思想

导火线:

阶级矛盾激化

——根本原因

——思想基础

2、意义

1、性质:彻底地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

2、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

工人阶级—主力军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3、伟大功绩:启导人民觉悟(人民空前思想解放和民族意识觉醒),体现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民主与科学精神、革命力量空前团结(各阶层大团结)

4、群众基础:和以往的革命运动相比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各种政治力量联合参加)

5、作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6、影响: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共产党产生的条件:(笔记)

4、中共一大的内容、时间、地点。

5、国共合作的条件:(笔记)

6、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观上:(1)陈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权

(2)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

客观上:

(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 2)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

1、背景:主观①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②中共中央的改组;③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客观:南昌附近敌人兵力较薄弱

2、意义(书上)

3、八七会议(时间、地点、内容)

4、土地革命(笔记)

5、红军长征(原因、时间段、经过的省份、影响)(笔记和书上)

6、遵义会议(内容和意义)(书上和笔记)

7、长征精神:(笔记)

第16课抗日战争

1、原因:日

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

既定国策侵略方针的必要结果现实原因:30年代年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的

冲击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中国:

国际:

国共对峙的局面

绥靖之风盛行

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

摆脱困境的对策

一、

2、过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几次战役、几次屠杀)(书上和笔记)

3、百团战争和远征军的相关知识点(书上)

4、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2)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战败、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因素5、意义(书上)

第17课解放战争

1、重庆谈判的背景和成果(笔记)

2、重点进攻和全面进攻的地点和结果

3、土地革命(文件、内容、意义)(书上)

4、三大战役(时间段、序幕、战场、战术、成果)

5、北平和平谈判的背景和结果(笔记)

6、解放战争的意义(书上)

7、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笔记)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时间、代表、内容和意义)(书上)

2、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时间和内容)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时间、地位、特点、内容和意义)

4、5.意义

1.含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

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

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

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2.原因

4.建立

《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

确认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建立、1947年内蒙古自治

区成立。

3.依据

5、七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笔记)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笔记)

(1)根本原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记)(2)毛泽东对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做出错误判断.(直接原因)

(3)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削弱。

(4)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践踏的表现:(书上)

3、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法制建设的方针:(书上)

4、82宪法

5、民主建设与重建(时间和内容)(书上)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的形成: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

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C、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D、1982年宪法的相关规定为一国两制提供了法

律依据;

E、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2、一国两制的意义:(笔记)

3、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文件和区旗

4、台湾和大陆关系改善的过程(书上)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重点: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书上为主)

2、重中之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和意义(笔记)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1、重点: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时间、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和过程、新时期外交建树的主要内容。

2、难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意义和发对霸权主义(资料书上)

第5课古希腊民主政治

1、重点:索伦改革、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改革内容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书上和资料书上)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法发展过程、以及罗马法的影响

2、难点:自然法原则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光荣革命的由来(书上)

2、议会权力确立的标志、内容、代议制、1832年议会改革(书上)

3、内阁的形成以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示意图(笔记)

第8课美国联邦制政府的建立

1、美国联邦宪法的时间和内容以及影响(书上)

2、美国整体示意图(笔记)

3、两党制形成以及本质(书上)

4、第一届总统和任期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时间和内容(书上)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时间、内容、评价(书上)

第18课马克思主义诞生

1、诞生条件(资料书上)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内容(书上)

3、巴黎公社的措施、失败的原因和意义(书上和笔记)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

1、重点: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过程、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巩固政权的措施(资料书上、课本、笔记)

2、难点:十月革命的特点(资料书上)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1、冷战形成的背景(资料书上和笔记)

2、冷战开始的信号和标志(课本)

3、正式形成:华约和北约的建立

4、冷战之下的国际关系(表现)(书上和笔记)

5、马切尔的对欧经济政策(资料书上)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盟形成的过程(笔记)

2、日本经济崛起的过程(课本)

3、三足鼎立(美国、欧盟、日本)

4、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国家(书上)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的原因、实质、表现(笔记和资料书上)

2、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标志(书上)

3、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表现)(书上)

4、一超多强的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