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永远行走在创新的高地_记浙江省_钱江高级人才_董新永教授

永远行走在创新的高地_记浙江省_钱江高级人才_董新永教授

38

2010.08

永远行走在创新的高地

︱记浙江省﹃钱江高级人才﹄董新永教

孙菊红

曾经从全球1000多名选拔者中脱颖而出,拿到“新加坡千禧年基金博士后奖”;他曾经获

得由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由于成就突出,他的简历被收录于美国《世界名人录》、《亚洲名人录》、《科学与工程名人录》,并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和美国光学学会(OSA)的会员;他还曾陆续担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ACP、POEM、CMC、ICAIT、ICOCN 等的技术委员会成员或分会主持,应邀10余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并长期担任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Chinese

Physics

Letters 等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的审稿

人……他就是年仅35岁的中国计量学院“光学工程”学科负责人、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董新永教授。今年,他又被聘为浙江省“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

集中精力做科研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成功背后必定包含着当事人倍于常人的艰辛努力和付出。祖籍山东的董新永教授大学毕业即考入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从此和光学结缘,6年内先后取得理学硕博士学位。2002年毕业之后,董新永便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网络技术研究中心聘为研究员,从事下一代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那时我在新加坡工作,午间休

息同事们都在闲聊,我却感到昏昏沉沉,脑子里一片空白。自知身体不如别人,所以我决定把有限的精力全用在工作上,集中精力做科研。”回忆起在新加坡的工作经历时,董新永教授如是说。

由神经衰弱导致的失眠曾困扰他很多年,因此让他养成了“另类”的科研习惯。“科研是件费脑的事情,白天思考的东西,夜里很容易想起来,导致失眠加重。当然,失眠也有好的一面,白天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夜里醒来时大脑里往往会蹦出个解决方案,于是兴奋得再也睡不着,索性起床到实验室开工,等同事来上班时,我已经把一天的活都干完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4年,他从全球1000多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所在研究中心第一个,也是4年里唯一一个“新加坡千禧年基金博士后奖”获得者。新加坡千禧年基金堪比德国的洪堡基金,面向全世界选拔,主要以个人资历、取得成果及科研计划为评判标准。当年全球共有1107人提交申请,最终申请成功者为37人,而董新永教授正是这3%的入选者中的一员。2006年,他又获得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基金资助,受聘该校。当时学校面向全球仅招聘了14人。

荣誉与头衔逐渐增多,但他每一次都把获得的成功当作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在追求和获取的态度上不搞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勤奋严谨,坚持以一

名最普通的科研工作者的心态去追求知识和真理,

39

2010.08

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攻坚克难勇创新

董新永教授对科研执着追求,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终于在光纤通信、光纤传感研究及应用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参与撰写英文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并成功使部分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造福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创新,需要无比的勇气和热忱。无论做什么项目,都有大量的技术细节需要克服和突破。譬如在光纤光栅传感系统中,核心传感单元是比头发还细的玻璃丝,但如何将其固定在待检测的桥梁等物体上是一个难题,因此需要做大量的实验来深入地研究各种固定方式、材料、位置等对传感系统性能的影响。”董新永教授说。正是这种精益求精、执着不懈的精神,使他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作出创新性的成就和突出贡献。

在光纤激光器的研究方面,董新永教授曾首次报道了铒离子浓度对可调谐激光器输出特性的影响,并提出多项多波长稳定技术和波长间隔调谐技术,在Optics

Letter、Optics

Express 等国际权

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已被SCI 他引150余次;在光纤滤波器研究方面,他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光纤光栅啁啾调谐方案,并将其应用于光纤光栅滤波器的带宽调谐、波长间隔调谐、色散调谐等,在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IEEE

PTL 等

国际期刊发表了系列论文,已被SCI 他引100余次;在光纤传感器研究方面,他提出多种创新性的设计,在光纤光栅传感器、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的温度补偿等方面获得众多成果,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Optics

Letter 等国际期刊发

表数十篇高水平论文;在新型光纤传感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多项创新,参与研发的“光纤光栅传感系统”被成功用于香港九广智能铁路系统和广州电视塔的结构健康监测项目;他带领的团队目前承担的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公路隧道和桥梁安全在线监测系统”一旦被应用,也将在大型公共设施和环境的安全监测及灾变预警中发挥重大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我近期的工作很多,除了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的两个研究项目外,还参与国家的973项目研究。”董新永教授永远都是一个大忙人,“我们与国外的大学,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的目标是创立一个国际先进的光纤传感研究中心,我们还有许多国际前沿的研究工作要做。”

亦师亦友育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书育人,是董新永教授最大的人生乐趣。在2008年初归国后,他担任了中国计量学院光学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自信,使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和长处。”董新永教授说。

为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他严格要求、耐心指导、言传身教,努力创造条件让研究生独立承担科研任务,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指导的8名硕士研究生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8名研究生总共发表了5篇SCI 论文,EI 论文十余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做英文口头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肯定和赞扬。他治学极其严谨,对待科研一丝不苟,指导学生修改论文时,经常与学生一起逐字逐句地反复修改,力争在内容上、表达上准确无误。论文被第20届光纤传感国际会议录用的08级研究生何少灵,回忆起当初论文的写作过程,连连感叹:“董老师对我们的论文进行了近20次的修改与论证,连一个标点符号、一个语病都不放过!”

除了学术上的谨严,生活中董教授也很关心学生。08级研究生李岚说:“老板(这是学生对董老师的昵称)经常把他的科研经费腾出来给我们,鼓励我们去爬山或其它活动,增加体育锻炼。有的时候,他也过来和我们一起打羽毛球。”

对学生如此,对他所领导的由海归、青年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科研团队,董教授也格外用心。他根据团队成员的特长分配工作,做到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统筹兼顾。他关心团队成员在业务上和思想上的成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惜才如命、胸襟宽广、手把手地对团队成员加以培养,耐心细致地传帮带。他甘为人梯,举荐成绩突出、勤恳工作、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使他们茁壮成长。而谈到科研成果时,他总会强调团队精神,认为每一个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团队成员的心血。在团队成员的眼中,董新永教授亦师亦友,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科研作风和温情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着他们。

钱学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而今,千千万万的海外学子学成回国,报效国家,董新永教授就是其中一员。他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钱老的誓言,在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为推进我国在光纤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水平而努力奋斗。

(本栏目编辑

李原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