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权衡取舍

权衡取舍

权衡取舍
权衡取舍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什么经济学把“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作为十大原理之首呢?

为什么经济学把“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作为十大原理之首呢?是因为每个人都会对这条原理深有感触,生活中人们的欲望很多,得到满足的却很少。而真正的原因在于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权衡取舍引出来的。例如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同时参加系学会和院学生会,只能选择其一的话,就要面临权衡取舍了。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权衡的角度也不同,从而做出的取舍也有差异。第一原理就告诉我们经济学研究对象就是“稀缺性资源”。

第一原理就告诉我们经济学研究对象就是“稀缺性资源”。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性的,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次选择。曼昆在第十八章(生产要素市场)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对于我们学生乃至所有人,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我们总是发出同样的感叹:“一下子又过去了几年!当初说要xxx都没来得及做呢!”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

当个人组成社会时,这时将会面临更多的权衡取舍。《孟子·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就充分说明了当人在生活中,会面临各种抉择,同样,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如何抉择,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做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新闻报纸上说到写到的我国政府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时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这是科学性的选择。

关于作出决策这个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关于作出决策这个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下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我们假设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管理心理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

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以用于休息、坐公车、看电视、玩电脑或兼职赚些零花钱的时间。

还可以以联想到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用于衣、食、住、行等方面。或者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人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元用于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权衡取舍例子“田忌赛马”,孙膑不需要更换马匹就能赢了齐威王,只是稍稍换了上、中、下马的出场顺序,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然后用上等马对中等马,再用中等马对下等马。在权衡取舍中先让自己输掉一盘,接下来就能赢了下面两盘赛马。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食品安全与高收入水平之间的取舍关系。国家出台了食品行业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导致生产商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了,从而使这些企业赚取的利润少了,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就相对应少了,收取的价格也就高了。因此,食品卫生得到了保障,给予了我们安全卫生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就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

人们面临的权衡取舍的重要性

我从中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时候,人们将会或是作出什么决策。就像综上所诉,一个学生不应该因为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在比赛的时候怎样去取舍调整战略,从而更大的机率赢得比赛;社会不应该因为食品卫生安全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注意食品卫生安全。认识到人们面临的权衡取舍的重要性,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35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学生)

第35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本章是关于经济短期波动的最后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在短期与长期内的关系,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以及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两个因素,理解减少通货膨胀的短期成本。 在长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是不相关的,而短期中,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35.1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是负相关的,政府要降低失业率,就只能选择一个更高的通货膨胀率。 35.2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预期的作用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经过自然失业率的垂线。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α(实际通货膨胀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对于一个既定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如果实际通货膨胀高于预期通货膨胀,那么失业率就将下降到低于自然失业率。但在长期中,人们预期到实际存在的通货膨胀,失业就等于自然失业率。 35.3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供给冲击的作用 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中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事件 如果企业成本上涨,SRAS向左移动,价格上升,产出与就业下降,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都上升,菲利普斯曲线就会向右移动。 35.4 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 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必须减少货币供给,以减少总需求,短期内产出下降,失业上升。

习题 名词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 判断题 1、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2、在短期中,总需求增加提高了物价,增加了产量,并减少了失业。 3、价格预期提高使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并使通货膨胀--失业的权衡取舍不 利。 4、货币供给增加提高了通货膨胀,并持久地减少了失业。 5、在长期中失业率不取决于通货膨胀,而且,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经过自然失 业率的垂线。 6、当实际通货膨胀大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率大于自然失业率。 7、不利的供给冲击,例如,进口石油价格上升使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并使 通货膨胀--失业的权衡取舍不利。 8、失业补助减少降低了自然失业率,并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 9、总需求增加暂时减少了失业、但在人们提高了自己的通货膨胀预期以后,失 业又回到自然失业率。 10、突然的货币紧缩使经济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减少了失业提 高了通货膨胀。 选择题 1、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 A.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 B.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C. 产量和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 D. 产量和失业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2、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A. 高产量增长率与低失业率相关 B. 高产量增长率与高失业率相关 C. 高通货膨胀率与低失业率相关 D. 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相关 3、在长期中,如果人们调整自己的价格预期,以致所有物价和收入都与物水平的上升同比例交动,那么长期菲利晋斯曲线 A. 向右上方倾斜 B. 向右下方倾斜 C. 是垂直的 D. 斜率由人们调整自己的价格预期的快慢决定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精修订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 理现象和案例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经济学原理 一、决策中的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机会选择 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满足人类欲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无限的选择之中。人们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必然在众多食物中权衡取舍。选择是一个得到一样事物同时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的过程,这样的选择就产生了机会成本。被放弃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选择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的有限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稀缺性。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 作为例子,我们考虑我们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并且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 还有一个经典例子就是面包和大炮的事例。在战争年代这个决策是关乎国家兴旺的抉择。当时俄罗斯较多比例的选择了大炮,因此它的军事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而有了较强的军事实力用来对抗美国。另一方面,由于它较少的选择了面包,它的轻工业和食品业发展十分落后,很难满足人民生活供给。这是一个机会选择的经典案例,在需要扞卫祖国安定的情况下就要较多的选择大炮,而在和平年代就要较大的选择面包,以取得更快的经济发展。 认识到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中的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机会成本 在我们做出选择的同时机会成本就已经产生了,机会成本的代销可以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

曼昆《经济学原理》笔记

曼昆《经济学原理》汇总 第一章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做出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比如读大学,要考虑到不能工作带来的工资损失)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比如应该读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最好的工资,博士,硕士呵呵)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很便宜,于是我们去买,结果买了很多的不需要的东西,反倒花了更多的钱) 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5)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想想如果没有贸易,我们还处于自然经济的状况,那么我们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需要去做冰箱,彩电……不可能吧。没有贸易就没有竞争了,那么我们就可能在某一领域被人们垄断,想想封闭的中国,我们可能不能得到很多的先进的科技,但是我们现在和很多的国家贸易,这样我们可以享用更多的先进的技术)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个东西从我学过的邓小平理论当中可以反复地看到,无形的手,价格!) 7) 政府有的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我们需要政府来维持这个社会的治安……,抄一句: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尽管很多的时候他们是一对矛盾,有的时候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市场失灵)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就是劳动生产率,你工作一个小时,那么你能够创造出多少的财富。那么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就需要去得到良好教育,现在我就在这么做,呵呵,拥有生产工

具——我现在需要一台电脑,速度要快些,屏幕要液晶的更好,以及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这我需要向导师和图书馆,师兄多多请教了,还要自己去争取机会!)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现象和案例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经济学原理 一、决策中的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机会选择 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满足人类欲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无限的选择之中。人们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必然在众多食物中权衡取舍。选择是一个得到一样事物同时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的过程,这样的选择就产生了机会成本。被放弃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选择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的有限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稀缺性。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 作为例子,我们考虑我们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并且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 还有一个经典例子就是面包和大炮的事例。在战争年代这个决策是关乎国家兴旺的抉择。当时俄罗斯较多比例的选择了大炮,因此它的军事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而有了较强的军事实力用来对抗美国。另一方面,由于它较少的选择了面包,它的轻工业和食品业发展十分落后,很难满足人民生活供给。这是一个机会选择的经典案例,在需要捍卫祖国安定的情况下就要较多的选择大炮,而在和平年代就要较大的选择面包,以取得更快的经济发展。 认识到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中的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机会成本 在我们做出选择的同时机会成本就已经产生了,机会成本的代销可以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

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

经济学原理 一、决策中的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机会选择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满足人类欲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无限的选择之中。人们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必然在众多食物中权衡取舍。选择是一个得到一样事物同时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的过程,这样的选择就产生了机会成本。被放弃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选择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的有限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稀缺性。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作为例子,我们考虑我们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并且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还有一个经典例子就是面包和大炮的事例。在战争年代这个决策是关乎国家兴旺的抉择。当时俄罗斯较多比例的选择了大炮,因此它的军事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而有了较强的军事实力用来对抗美国。另一方面,由于它较少的选择了面包,它的轻工业和食品业发展十分落后,很难满足人民生活供给。这是一个机会选择的经典案例,在需要捍卫祖国安定的情况下就要较多的选择大炮,而在和平年代就要较大的选择面包,以取得更快的经济发展。认识到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中的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机会成本在我们做出选择的同时机会成本就已经产生了,机会成本的代销可以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就像我们上大学的选择上就包含了很大的机会成本。如果我们不上大学就会得到一份工资乘以十二乘以三就是我们三年所放弃的其中一项机会成本,另外我们上大学还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这个学费再乘以三就是我们所付出的实实在在的成本。并且我们不可能不吃东西,我们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一项生活开支,这也是一项比较大的机会成本。最后就是我们所投入的时间成本,这也是我们上大学投入的最大的机会成本。当我们把时间用来听课读书时,我们就不能用它来工作或干别的事了。从这些方面就可以衡量出我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而且可以看到的是这个机会成本是相当之大的。 原理三、运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做出抉择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例如飞机票的价格原本是200元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本次航班的票没有全部售完,现在机长提出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这样有可行性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它的边际成本就可能是乘客在飞机上喝的饮料或吃的饭,这些肯定小于100的。但是如果你不将票售出,你就要白白损失好些票的价格。所以权衡之下得出边际效益要大于边际成本,理性的销售人员都会将票低价处理掉,而不是白白损失它们的价值。原理四、消费者偏好和对未来预计影响消费选择 经济学现象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例如当苹果价格提高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就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吃苹果的成本高了。对于果园园主就会增加种植和采收人员,以提高产量,因为苹果的价格提高可以增加收益。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 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 解释: 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解释: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经济学原理 (12.4)--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II (Spring 2012) Homework #6 (Lecture 11-13, due on June 11, 2012, submitted out of class) Note:All textbook problem numbers refer to “Problems and Application” part in corresponding chapter, the 5th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ition of the textbook. For Chapter 33 1.Textbook, Chapter 33, #1 2.Textbook, Chapter 33, # 2 3.Textbook, Chapter 33, # 5 4.Textbook, Chapter 33, # 9 5.Textbook, Chapter 33, # 10 6.Textbook, Chapter 33, #12 7.Textbook, Chapter 33, # 14 8.True or false? Keynes's primary message in The General Theory was that short-run economic fluctuations were the result of inadequate aggregate demand that could be corrected by using government policy. For Chapter 34 9.Textbook, Chapter 34, # 1 10.Textbook, Chapter 34, # 2 (Hint: An increase in money supply will increase the aggregate demand.) 11.Textbook, Chapter 34, # 3 12.Textbook, Chapter 34, #6 13.Textbook, Chapter 34, #8 14.Textbook, Chapter 34, # 9 For Chapter 35 15.Textbook, Chapter 35, #1 16.Textbook, Chapter 35, #2

任务驱动型作文指导 权衡选择类

任务驱动型作文指导——权衡选择类一、审题指导 【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对于登山,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但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梁漱溟则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有无成就,亦可不管。 同样是登山,三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你更认可何种观点?请综合考虑三类人“登山”的判断,体现你的思考、权衡、选择。 1.观点任务: 2.写作任务: 3.找出三则材料的异同点: 4.明确自己的立场: 5. 自己不选择其它两则材料的理由: 6. 自己选择材料的理由: 7.你能想到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写作模板参考: 【模板一】 第一段:引材料(概括)+明确自己的选择(c) 第二段:权衡比较a和c 第三段:权衡比较b和c 第四段:进一步分析自己选择c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第五段:总结前文,收束全篇,再强调自己的观点。 【模版二】 第一段:引材料(概括)+明确自己的选择(c) 第二段:权衡比较abc,说明自己不选ab的原因,和选择c的原因 第三段:进一步分析自己选择c的原因,并举例说明(正面论证) 第四段:结合现实,辩证思考/ 反向假设说理 第五段:总结前文,收束全篇,再强调自己的观点。 三、写作示例 风景,山腰独好 驻足于山脚,林荫翳翳,闲适惬意;屹立于山顶,既有“山高人为峰”的喜悦,

又有君临天下的气概。然吾独爱山腰之胜景:仰可揽山顶之雄奇,俯可收山脚之俊秀。(权衡山脚、山顶与山腰三者优点,并表态“吾独爱山腰”,凸显观点。)相比于山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开阔,半山确有小器局之嫌。然而,身临绝顶之时,固然风光无限;殊不知,绝顶的另一面就是悬崖。若能长期处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态,则固守山顶似乎也是可能之事;但是,人不可能长期紧绷着弦,稍有不慎则粉身碎骨。山腰则不然,于人生而言,既经历了由山脚到山腰的奋斗,又不会有一脚不慎坠入万丈深渊的危机;坐拥收放自如之境,保持向上奋斗的势能。(谈及山顶之优劣,相较于山腰,肯定山腰之好。) 也许有人会说,那山脚比山腰更舒适,省却向上攀爬的劳顿,闲适恬淡的生活也触手可及。诚然,山脚那份闲适恬淡的确更容易获得。梁漱溟先生渡尽劫波后也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感斯人言:人生当于在山脚,安分守己,踏实于当下,何尝不是一种惬意人生!(谈及山脚之优势:安分守已,踏实于当下。) 然则,不知诸君有否关注到梁漱溟先生“寻常人过寻常人生”中的“寻常”之意?这份“寻常”,是阅尽红尘之后平常心,即使驻足于山脚也能寻找闲适恬淡之境。但长相平常、学识平常、身份平常的寻常人,很少会有人拥有梁先生那份平常心,若还是以平常理念来要求自己,更多的恐怕是沦为庸常而非梁漱溟先生所追求的那份闲适恬淡了。因为太容易得到的事物是特别容易产生倦怠的,当寻常人在倦怠中沉沦、在沉沦中倦怠时,又何谈拥有那份让人心明境净的闲适恬淡呢?(反弹琵琶,引入梁漱溟先生的“寻常"二字,阐释角度新颖,意味深长地否定了山脚。)而山腰则不然,它的获取并非唾手可得,它需要人们维持攀爬的姿态方能到达,

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运(marginal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运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现在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曼昆经济学原理 课后答案

第一篇导言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复习题 1.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面临的重要权衡取舍的例子。 答:①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选择继续上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就意味着在今后三年中放弃参加工作、赚工资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②在学习内容上也面临着很重要的权衡取舍,如果学习《经济学》,就要减少学习英语或其他专业课的时间;③对于不多的生活费的分配同样面临权衡取舍,要多买书,就要减少在吃饭、买衣服等其他方面的开支。 2.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答: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在看电影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例如:看书、打零工。 3.水是生活必需的。一杯水的边际利益是大还是小呢? 答:这要看这杯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喝,如果这是一个人五分钟内喝下的第五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很小,有可能为负;如果这是一个极度干渴的人喝下的第一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将会极大。 4.为什么决策者应该考虑激励? 答:因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它将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行为如何由于政策的原因而变化时,他们的政策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5.为什么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像竞赛一样有赢家和输家呢? 答:因为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从中享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通过贸易使每个国家可供消费的物质财富增加,经济状况变得更好。因此,各个贸易国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经济合作伙伴。在公平的贸易中是“双赢”或者“多赢”的结果。 6.市场中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做什么呢? 答: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商品价格,价格反映商品自身的价值和社会成本,市场中的企业和家庭在作出买卖决策时都要关注价格。因此,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考虑自己行为的(社会)收益和成本。从而,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千百万个体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社会福利趋向最大化。 7.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答: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和市场势力。 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当一个人不完全承担(或享受)他的行为所造成的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举例:如果一个人不承担他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全部成本,他就会毫无顾忌地吸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规章制度来增加经济福利。 市场势力是指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某种商品的垄断生产者由于几乎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可以向消费者收取过高的垄断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有可能提高经济效率。 8.为什么生产率是重要的? 答:因为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而对这种能力的最重要的衡量度就是生产率。生产率越高,一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就越多。

第35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35章通货膨胀与失业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一、选择题 1. 一些评论者建议衡量经济正常状态的痛苦指数是?________ A. 产量增长率和通货膨胀之和。 B.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 C. 道·琼斯工业指数与联邦基金率之和。 D. 自然失业率和实际失业率之和。 2. 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________ A.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 B.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C. 产量和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 D. 产量和失业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3. 菲利普斯曲线是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的扩展,应为在短期中,总需求增加提高了物价水平,以及________ A. 降低了增长。 B. 降低了通货膨胀。 C. 增加了失业。 D. 减少了失业。 4. 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________ A. 高产量增长率与低失业相关。 B. 高产量增长率与高失业相关。 C. 高通货膨胀率与低失业相关。 D. 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相关。 5. 在长期中,如果人们调整自己的价格预期,以致所有物价和收入都与物价水平的上升同比例变动,那么长期菲利普斯曲线________ A. 向右上方倾斜。 B. 想右下方倾斜。 C. 是垂直的。

D. 斜率由人们调整自己的价格预期的快慢决定。 6.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中,如果决策者选择扩张性政策来降低失业率,那么________ A. 经济将经历通货膨胀的下降。 B. 经济将经历通红膨胀的上升。 C. 如果价格预期不变,通货膨胀将不受影响。 D. 以上各项都不是。 7. 预期通货膨胀上升,则________ A.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而且,失业—通货膨的权衡取舍不利。 B.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下移动,而且,失业—通货膨的权衡取舍有利。 C.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而且,失业—通货膨的权衡取舍有利。 D.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下移动,而且,失业—通货膨的权衡取舍不利。 8. 以下哪一项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________ A. 国外石油价格上升。 B. 预期通货膨胀上升。 C. 总需求增加。 D. 最低工资提高。 9. 当实际通货膨胀大于预期通货膨胀时________ A. 失业大于自然失业率 B. 失业小于自然失业率 C. 失业等于自然失业率 D. 人们降低自己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 10. 外国石油价格下降,则 A.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而且失业—通货膨胀的权衡取舍有利 B.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而且失业—通货膨胀的权衡取舍不利 C.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下移动,而且失业—通货膨胀的权衡取舍有利 D.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下移动,而且失业—通货膨胀的权衡取舍不利 11. 自然率假说认为 A. 失业总是高于自然失业率

用“权衡比较”增强作文的深刻性

用“权衡比较”增强作文的深刻性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权衡比较”而言,大致分两大类: 一类是“权衡比较”类——它又包含两种情况:①“显性比较”类。其特点是:题目要求中带了“权衡比较”字眼的;②“隐性比较”类。其特点是:题目要求中虽没有带“权衡比较”二字,但实际写作中仍需使用比较手法的。另一类是“无须比较”类:其特点是:材料提供的几个对象无需横向比较。比如,2015全国I卷: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手机。 (一)标准类(以2015年发源的全国I、II卷为标准) (1)表态说理类(无须比较) 2015年全国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解析:本文写作要就事论事。——此题不用“权衡比较”,考生只要围绕相关事件分别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言之成理就行了。 (2)权衡选择类:(“显性比较”,必须“比”) 2016厦门5月质检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粉笔灰怎么飘动?如何才能消除她对师生健康的危害。大部分人可能没有关注,但中学生小郭却注意了,他希望找到解决办法,于是他邀请几位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合作;并花费大量课余时间自学了大学微积分流体力学等知识。 尽管小郭因此学业成绩波动,但他们还是赢得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学校也特地为他们提供了一间创新型实验室,每天课后,他们就戴着口罩在实验室与粉笔灰亲密接触,测量粉笔灰的浓度及分布情况。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他们坚持反复实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的成果获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丘成桐科学奖铜奖。 小郭团队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粉笔灰怎么飘动?如何才能消除她对师生健康的危害。大部分人可能没有关注,但中学生小郭却注意了。——善于观察、捕捉细节、发现未知的眼睛,帮助其意识到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颇可探究的问题。 他希望找到解决办法。——解决问题的主观意愿,即对于事物的“初恋般的热情”和目标感。 他邀请几位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合作;——团队与分工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志同道合者的助力。“分工合作“是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中认为的现代西方社会生产力极大丰富的根本原因。 他花费大量课余时间自学了大学微积分流体力学等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与学科素养,永远是研究的前提。 尽管小郭因此学业成绩波动,但他们还是赢得了父母的理解支持。学校也特地为他们提供了一间创新型实验室。——周遭之人的肯定、理解、关怀(精神支持)与学校的设备设施(物质支持)。特别是身为未成年人,需要监护人不以分数与名次为唯一评价标准和要求的宽容。宽容的氛围,永远是天才诞生的前提。 每天课后,他们就戴着口罩在实验室与粉笔灰亲密接触,测量粉笔灰的浓度及分布情况。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他们坚持反复实验。——沉潜、坚持、投入。“宗教般的意志”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 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征税=社会成本 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 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征税。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限制排污,强制使用某项技术。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决策者提供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激励。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庇古税。理想的矫正税=外部成本。 对于正外部性的活动,理想的矫正补贴=外部利益。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使私人激励和社会利益结合,使私人决策者做决策时考虑行为的外部利益和外部成本,使经济向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方向移动。 不同企业削减污染成本不同,有效率的结果: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减少最多的污染。污染税是有效率的: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减少污染,进而减少税收负担;减排成本高的企业更愿意支付税收。 管制是无效率的:需要所有企业都减少一定数量的污染。矫正性税收对环境更有利:给企业激励, 只要减污成本低于税收。而管制没有给企业继续减排的激励。汽油税,消除三种负外部性:拥挤,车祸,污染。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制度能比管制以更低的成本降低污染。低成本企业出售污染许可证,高成本企业购买之。 污染的减少主要集中在那些减少污染成本低的企业。企业对污染权的需求也是污染价格的减函数。矫正税增加污染价格,减少了企业污染需求的数量。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制度限制了供给污染的权利,与税收有同样的效果。当政策制定者不知道需求曲线位置,许可证制度能更好的达到减少污染的目标。庇古税与污染许可证的等同性。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的类型: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慈善组织,把不同经营类型的商业组织合并,利益各方签订合约。

作文指导:“权衡与选择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权衡与选择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所谓“权衡与选择”,就是命题者给出有争议、有分歧的材料,让考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研究、探讨,通过权衡、比较,然后进行选择,最终得出观点并写出一篇文章。该类题目,围绕作文的探究性,加强了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这一类型的考题,常常在材料中展现出矛盾与对立,可能以多则材料的形式出现,也可能在一则材料中呈现出多个不同的选项。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Ⅱ要求考生就“三名候选人”进行“思考、权衡与选择”,回答“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问题,这显然属于该类型作文。 任务指令往往要求考生从中进行权衡和选择。只有在衡量、考虑、斟酌之后,考生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然后在文章中展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一、审题立意技法 类型1 选择无限制 材料呈现出针对一个主题的不同现象或看法,这些现象或看法没有正误或优劣之分。写作任务为考生从其中权衡与选择,并论证选择的原因。 对于这种没有正误或优劣之分的现象或看法,在权衡与选择时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所论议题必须符合社会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二是切入口要小,越小越能发挥写作水平。 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流程: 第一步:分析。仔细分析所给的不同选项,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步:理解。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各个现象的不同意义或寓意。 第三步:选择。通过权衡与比较,根据写作任务做出合理选择,得出自己的观点 类型2 选择有限制

材料呈现出针对一个主题的不同现象或看法,这些现象或看法有正误或优劣之分。写作任务为考生从其中进行选择与权衡,并论证选择的原因。 对于这种有正误或优劣之分的现象或看法,首先要认真审读材料,通过认真比对,分出孰正孰误或孰优孰劣,找出正误或优劣的原因,然后再找出切入的角度,选择出要写的话题。 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流程: 第一步:分析。分析两个现象(或不同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步:理解。结合材料,深度理解各现象或看法的意义(或材料背后的深层主题)。 第三步:选择。根据任务指令进行选择,确立自己的观点。 二、审题立意示例 [典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地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而共享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共享单车符合低碳出行理念,为解决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力支撑。3个多月前,成都街头开始兴起共享单车,为市民短距离出行和与公共交通系统接轨换乘提供了方便。但也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乱停乱放、单车被盗、私自加锁、用户私藏、改装兜售等。特别是近日三圣花乡共享单车被烧案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有人据此断言:“凭国人现在的素质,共享单车我们还玩不起。” 是“共享单车提供了方便”,还是“共享单车我们还玩不起”?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第一步:分析(区别与联系)

当人们面临权衡取舍1

权衡与取舍 中南大学赵梦溪 在人们的社会或经济生活中,要经常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权衡取舍,可能会有许多种选择。出于人的本能,人们总是倾向于做出有利于自身最大利益方面的选择。但是更多的时候,出于各个方面的考虑或限制,我们需要在各个选择之间做出权衡。 经济这个词源自希腊语,意为“掌管整个家庭的那个人”。现在看经济学和掌管家庭的人之间似乎风牛马不相及。但事实上,家庭和经济之间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家庭中的很多看似浅显的取舍中,其实常常包含有很深刻的经济学原理。 一个家庭经常要面临很多的选择。例如,夫妻双方是不是都要出去做工;孩子是要自己抚养,还是要请个保姆,或是托付给父母;谁洗衣,谁做饭,谁掌握经济权;甚至是今天吃什么晚饭等等。每个家庭都需要在这之间做出权衡取舍,努力满足每个人的愿望,努力平衡各个方面的关系。 一个社会,亦或是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一个社会要考虑如何兼顾平衡各个阶层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水平,以及他们因此所应得到的收入水平,谁能入住花园洋房,谁只能挤在窝

棚里,谁能开得起法拉第,谁只能挤公交。 对于国家,在权衡取舍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大炮和黄油”之间的选择。当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国土免受外国(大炮)入侵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而对于我们当今的世界,获取高利益与舒适的生活和保持清洁适宜的生存环境之间也存在着权衡取舍,而且可以说是很急迫,很重要的取舍。 《哥本哈根协议》是2009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达成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根据哥本哈根协议,在2020年之前,建立一个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基金,以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希望能在2050年之前把全球升温控制在两度以内。但该协议对各国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 2010年3月9号,中国致信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表示批准《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 accord),成为最新一个批准该协议的重要经济体。印度在同一天稍早些时候表示加入该协议。中国的批准,标志着世界主要的经济体和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除俄罗斯外都批准了《哥本哈根协议》。 这本是一个早该签署并且应有更详细明确减排计划及目标的协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环境性灾难日益频发的星

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终极必过版)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注:最佳复习方法是对照考题啃书,熟悉相关知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只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即机会成本)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看不见的手)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正。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 a) 货币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从而刺激物品与劳务需求 b)长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价,继而引起企业更多的生产,更多的雇佣 c)更多的雇佣则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二、名词解释(大家最好还要看书,把概念和具体应用都看懂) 1.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2.需求: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3.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4.边际效用: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 5.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效用水平)的线。 6.边际替代率: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量。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7.消费者均衡: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并保持不变的状态。 8.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9.替代效应:因该种商品价格变化,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比例变动,即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效应 10.生产可能性曲线: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 11.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经济学原理习题答案 (2)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复习题 1.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面临的重要权衡取舍的例子。 答:①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选择继续上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就意味着在今后三年中放弃参加工作、赚工资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②在学习内容上也面临着很重要的权衡取舍,如果学习《经济学》,就要减少学习英语或其他专业课的时间;③对于不多的生活费的分配同样面临权衡取舍,要多买书,就要减少在吃饭、买衣服等其他方面的开支。 2.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答: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在看电影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例如:看书、打零工。 3.水是生活必需的。一杯水的边际利益是大还是小呢? 答:这要看这杯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喝,如果这是一个人五分钟内喝下的第五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很小,有可能为负;如果这是一个极度干渴的人喝下的第一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将会极大。 4.为什么决策者应该考虑激励? 答:因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它将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行为如何由于政策的原因而变化时,他们的政策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5.为什么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像竞赛一样有赢家和输家呢? 答:因为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从中享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通过贸易使每个国家可供消费的物质财富增加,经济状况变得更好。因此,各个贸易国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经济合作伙伴。在公平的贸易中是“双赢”或者“多赢”的结果。 6.市场中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做什么呢? 答: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商品价格,价格反映商品自身的价值和社会成本,市场中的企业和家庭在作出买卖决策时都要关注价格。因此,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考虑自己行为的(社会)收益和成本。从而,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千百万个体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社会福利趋向最大化。 7.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答: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和市场势力。 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当一个人不完全承担(或享受)他的行为所造成的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举例:如果一个人不承担他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全部成本,他就会毫无顾忌地吸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规章制度来增加经济福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