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染病护理

传染病护理

传染病护理
传染病护理

第十章传染病人的护理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及蠕虫等。其中,由原虫和里蠕虫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又称寄生虫病。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并非所有感染性疾病都具有传染性。许多传染病曾严重威胁过人类的健康,给我国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传染病被消灭或得到控制。但仍有一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腹泻等广泛存在;一些曾经被控制的传染病如肺结核、血吸虫病、霍乱等又死灰复燃;新发传染病的危害已为世人共知,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搏拉出血热及疯牛病等。因此,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仍值高度重视。

传染病护理是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传染病病人的早日康复,对控制和终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也十分重要。

一、感染的概念及感染过程的表现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此过程与病原体的作用及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有关。由于病原体和人体宿主之间适应程度不同,双方斗争的结果也名异,因而产生了感染过程的不同表现。感染过程的表现包括: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将病原体消灭或排除,无病理变化,也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令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后可获得对该病的特异性免疫力,病原体被清除。少数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病原携带者和重要的传染源。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后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显性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少数成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的状态。按携带的病原体不同可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事业虫者。按其携带病原的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病原携带者(3个月)和慢性病原携带者(3个月)。按发生的时期不同可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和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若发生于隐性感染之后为无症状病原携带者。

5、潜伏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机体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导致机体发病。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不会成为传染源,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上述5种感染的表现形式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比例最小。

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致病机制

(一)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

1、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人体内扩散的能力。有些病原体可直接侵入人体,有些病原体的表面成分可抑制机体的吞噬作用而促使病原体扩散。

2、毒力包括内毒素、外毒素及毒力因子(如穿透能力、溶组织能力等)

3、数量在同一种传染病中,侵入机体中的病原体数量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4、变异病原体可因遗传或环境等诸多因素而发生变异。病原体通过抗原变异而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从而不断引起疾病发生或使疾病慢性化。

(二)致病机制

1、入侵门户传播病的发病机制与病原体的入侵门户有密切关系,只有入侵门户适当,病原体才能定居、繁殖并引起病变。

2、机体内定位病原体成功入侵后,或在入侵部位繁殖,分泌毒素;或远离入侵部位引起病变;或进入血液循环,定位于某一靶器官引起该脏器的病变;或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最后在某脏器中定居。

三、感染过程中人体反应性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是机体对进入人体内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通过遗传而获得,无抗原特异性,又称为先天性免疫。

1、天然屏障有外部屏障,如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内部屏障,如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等。

2、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可清除体液中的颗粒状病原体。

3、体液因子包括补体、溶菌酶和各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可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清除病原体。

(二)特异性免疫

通过对抗原识别后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后天获得的一种主动免疫,包括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四、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病原体中以病毒和细菌最常见。临床上检出病原体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2、传染性指病原体由宿主体内排出,经一定途径传染给另一个宿主的特性。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最重要的区别。任何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强弱不等,同一疾病的不同病期,其传染性也不同。传染病病人具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其长短是确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3、流行性: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病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蔓延的特性称为流行性。按其强度可分为:(1)散发;指某传染病在某地区常年一般发病水平。(2)流行;指某传染病在某地区的改建病率显著高于常年一般发病率(一般3-10倍)。(3)大流行:指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波及范围广泛,超出国界或洲界。(4)暴发:指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通常为该病的潜伏期内),这些病例多由同一传染源或共同的传播途径所引起。(2)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在每年一定季节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如冬春季节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而夏秋季节消化道传染病发病率高;虫媒传染病则与媒介节肢动物活跃季节相一致。

(3)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或人们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仅局限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称为地方必传染病。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疫。存在这种疾病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人进入这个地区就有受感染的可能。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也属于地方性传染病。

(4)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均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不同病原体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长短和强弱不同。一般而言,病毒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时间最长,甚至可保持终身,但有例外,如流感;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时间较短,仅为数月或数年,但也有例外,如伤寒;蠕虫感染后一般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往往发生重复感染。

(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传染病的病程从发生、发展至恢复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一般分为4期,尤以急性传染病最明显。(1)潜伏期: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证状为止的一段时期。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对传染病的诊断、确定检疫期限和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意义。

(2)前驱期:指从起病至出现明显症状为止的一段时期。病人多表现为头痛、发热、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等,无特异性,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持续约1-3天,起病急骤者可无此期。多数传染病在此期已有较强的传染性。

(3)症状明显期:指前驱期后,病情逐渐加重而达到高峰,出现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体征的时期。本期传染性较强且易产生并发症。

(4)恢复期:指机体的免疫力增加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病人的症状、体征逐渐消失的时期。此期病人的食欲和体力逐渐恢复,血清中抗体效价逐渐上升到最高水平,但体内病原体还未完全清除,其传染性还可持续一段时间。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恢复正常者称为后遗症,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系统传染病。

有些传染病病人进入恢复期,体温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当病情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恢复至正常,又再发热,称为再燃。

2、常见症状与体征

(1)发热:是许多传染病所共有的最常见、最突出的症状,热型是鉴别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2)发疹:许多传染病常出现发疹现象,又称为发疹性感染。发疹包括皮疹(外疹)和黏膜疹(内疹)两大类。不同传染病疹的形态,出疹时间、分布部位、出疹顺序、疹的消退及伴发症状等方面有其特点。如斑丘疹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伤寒,疱疹见于水痘、带状疱疹,出血疹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荨麻疹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水痘、风疹多发生于病程第1天,猩红热于第2天,天花于第3天,麻疹于第4天,斑疹伤寒于第5天,伤寒于第6天等;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流行性出血热的出血点多见于腋下;麻疹的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最后达手、足等。

(3)毒血症状:由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称为毒血症状,如头痛、关节痛、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是多种传染病常见的共同表现。

3、临床类型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暴发型;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传染病。临床分型对治疗、隔离及护理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导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若三者同时存在,则会使传染病不断传播蔓延。

1、传染源指导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1)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病人可借其排泄物或呕吐物引起病原体的播散。轻型病人因症状不典型而不易被识别,慢性病人可长期污染环境。

(2)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由于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而不易被发现,因此在某些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不出现症状,但其能排出病原体,因而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对某些传染病(如伤寒)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4)受感染的动物动物源性传染病可由动物体内排出病原体,导致人类发病,如鼠疫、狂犬病等。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经过的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主要见于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易感者吸入病人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从鼻咽部排出的含有病原体的空气、飞沫,或地面上含有病原体的干燥痰液形成的尘埃而感染。

(2)水、食物:主要见于经消化道传染病。易感者因进食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源、食物、患病动物的肉、蛋等受到感染。某些传染病还可通过接触疫水引起感染。

(3)手、用具、玩具:易感者因接触被传染源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具(如餐具、洗漱用具、玩具)等被感染,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也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

(4)媒介昆虫:一是机械性传播:是通过昆虫媒介机械携带病原体,污染水源和食物而传播疾病。二是生物传播:是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在患病动物与人间叮咬、吸吮血液而传播疾病。

(5)血液、血制品、体液:易感者通过输入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血制品或性交等接触病人的体液而感染。

(6)母婴传播:病原体通过母亲胎血、分娩、哺乳等方式感染胎儿或婴儿。

(7)土壤传播:易感者通过接触被病原体的芽胞、幼虫、虫卵等污染的土壤而感染。

3、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性的高低影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易感人群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传染病越容易发生流行。进行有计划地预防接种,普遍推行人工自动免疫,可把人群易感性降到最低。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通过作用于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对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2、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社会制度起主导作用。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可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预防工作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

1、对病人的管理对病人应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健全的医疗卫生防疫机构,设定传染病监测制度,开展传染病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群对传染现的识别能力,有计划地进行健康体检,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传染病有重要意义。一旦发现确诊、疑似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有关部门报告疫情,所有的医务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立即隔离治疗,隔离期由传染病的传染期而定。根据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甲类传染病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上报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农村不超过12h。乙类传染病为严格管理传染病,要求于发现后12h内上报当地卫生防疫机构。丙内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要求于发现后24h内上报当地卫生防疫机构。

2、对接触者的管理对接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叫检疫。检疫期限是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在检疫期间根据所接触的传染病和接触者的健康状况,分别进行医学观察、留验或卫生处理、紧急免疫接种或预防服药。

医学观察是指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不加限制,但每天进行必要的诊查,以了解有无早期发病的征象。适用于乙类传染病的接触者。

留验又称隔离观察,是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加以限制,并非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确诊后立即隔离治疗。对集体单位的留验又称集体检疫。适用于甲类传染病接触者。

3、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应做到早期发现。凡是传染病的接触者,曾患过传染病者,流行地区居民和某些职业人员(如服务性行业、托幼机构、饮食和供水行业的工作人员),均并定期随访观察,必要时应调换工作、隔离治疗等,尽可能减少其传播机会。

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应根据动物的病种和经济价值,予以隔离、治疗或杀灭。在流行地区对家禽、家畜进行预防接种,可降低发病率。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要彻底消毒。

(二)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是以消灭被污染环境中的病原体及传递病原体的生物媒介为目的的措施。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分别采取一般性卫生措施、消毒、杀虫、加强管理、防止医源性传播等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可以提高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保护易感群应采取以下措施;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包括: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规律、调节饮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改善居住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愉快的心情等。

2、增强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是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的关键,特别是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对传染病预防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1)人工自动免疫:将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纯化的抗原和类毒素制成菌(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在接种后1-4周内产生抗体,称为人工自动免疫。免疫力可保持数月至数年。用细菌制成的免疫制剂称为菌苗,用病毒制成的称为疫苗。计划免疫是根据规定的免疫程序,对易感人群有计划地进行有关生物制品的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儿童计划免疫要求对所有的适龄儿童全部接种百白破联合菌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等五种免疫制品,使儿童获得恒定的免疫,实现基本消灭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把结核病、麻疹、破伤风、乙型肝炎发病率控制在最低水平的目标。

(2)人工被动免疫:将制备好的含抗体的血清或抗毒互注入易感者体内,使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的方法,称为人工被动免疫。免疫持续时间仅2-3周。常用于治疗或对接解者的紧急预防。常用制剂有抗毒血清、人血丙种球蛋白、胎血球蛋白和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等。

另外,对某些尚无特异性免疫方法或免疫效果不理想的传染病,在流行期间可通过品服预防药物降低发病率和控制其流行,如口服乙胺嘧啶预防疟疾等。

七、传染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传染病的诊断要综合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料

1、临床资料全面而准确的临床资料来源于详尽的病史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在收集临床资料的过程中,特别应注意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和体征。

2、流行病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在传染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生活习惯、旅居地区、发病季节、接触史、家庭或集体发病情况、既往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等。

3、辅助检查资料辅助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有特殊意义,包括一般实验室检查(血液、尿液粪便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血清学抗体检测、皮肤试验)等。

(二)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传染病治疗的目的,不但在于促进病人的康复,还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病进一步传播,因此要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高热患者按高热护理常规,昏迷患 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随时消毒,患者出院、转科、死亡均进行终末消毒。 2、详细介绍传染病科(院)环境、制度,对患者进行消毒隔离指导、 疾病知识教育。 3、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稳定患者情绪,配合治疗。对 出院患者进行康复指导。 4、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传染病的临床特点,重点 观察体温、热型变化及伴随症状:皮肤的颜色、皮疹、粘膜疹的特点;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和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5、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指导患者休息和活动。急性期需卧床 休息,疾病危重时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可下床活动。保持病室清洁、安静,并经常开窗通风。 6、根据各种传染病治疗护理要求,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7、根据各种传染病病原体的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的要求,正确采集 标本。

传染病疾病的护理常规 一、肺结核护理常规 执行传染科一般护理,按呼吸道传染病常规隔离。 做好心理护理,结核病患者由于长期休养而悲观失望,对治疗无信心,护士应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予以解释和安慰以消除顾虑,树立信心,安心治病。 急性活动期应卧床休息。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严格按消毒规定,做好消毒处理工作,尤其是痰的处理,痰吐入硬纸盒内用火焚烧或煮沸或用漂白粉搅拌消毒。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病人出现胸闷,烦躁,呼吸困难及咯血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对大咯血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躁动不安者,可加床栏,必要时专人护理。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病人出现耳鸣,口唇麻木,皮疹,胃肠道不适及肝功能损害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做好保健及出院指导,向患者介绍有关消毒,隔离,严格按医嘱服药及定期复查等知识,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二、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1。隔离:对病毒性肝炎实施接触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題 第一套:单选题(分数:20分)得分:20 1.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1.甲类1种、乙类23种、丙类11种 2.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3.甲类3种、乙类28种、丙类9种 4.甲类3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5.甲类3种、乙类30种、丙类10种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2.在感染过程的5种不同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3.传染病的临床病程发生、发展规律是 1.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发热、皮疹、毒血症、败血症 3.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后遗症期 4.病原体入侵、生长、繁殖、排出、消灭 5.有病原体并能产生感染后免疫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 4.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1.前驱期

2.潜伏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5.复发期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5.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 1.最短潜伏期 2.平均潜伏期 3.最长潜伏期 4.传染期 5.前驱期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6.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1.隔离治疗病人 2.隔离治疗带菌者 3.切断传播途径 4.疫苗预防接种 5.接触者预防服药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7.关于传染病的区域划分错误的是 1.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病室、厕所、浴室是污染区 3.医护办公室是半污染区 4.更衣室是清洁区 5.医护值班室为污染区 你所选的答案:5是正确的

8.疾病已进入恢复期,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 1.再感染 2.重复感染 3.复发 4.再燃 5.重叠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9.关于消化道隔离,错误的描述是 1.最好同一病种病人收住同一病室 2.接触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及口罩,穿隔离鞋 3.病室应有防蝇、灭蝇设施 4.病人出院后不必进行终末消毒 5.病人的用品、食具、便器等应专用 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 10.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1.输血传播 2.唾液传播 3.母婴传播 4.粪-口传播 5.飞沫传播 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 11.乙肝病人血清中检出抗-HBs,说明 1.免疫耐受,病情迁延不愈 2.获得免疫,疾病已治愈 3.仍有传染性,需继续隔离

传染病护理重点

感染的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2、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5、潜伏性感染 感染过程病原体的致病作用:1、侵袭力2、毒力3、数量4、变异性 感染过程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一)、非特异性免疫1、天然屏障2、吞噬作用3、体液因子(二)特异性免疫1、细胞免疫2、体液免疫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 传染病感染条件:病原体、环境、人体抵抗力 传染病的特征: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3、有流行病学的特征①流行性②地方性③季节性4、感染后免疫 急性传染病的发展阶段:1、潜伏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 传染病的诊断原则:1、临床资料2、流行病学资料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原治疗是治疗传染病的关键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标准预防的措施:洗手、手套、面罩、护目镜和口罩、隔离衣、隔离室等。 黄色--空气传播粉色--飞沫传播蓝色---接触传播 水痘、风疹(第1天)猩红热(第2天)麻疹(第4天)斑疹伤寒(第5天)伤寒(第6天) 发热的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出入量、体重、发热引起的身心反应的变化、治疗及其护理效果2、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适度3休息:绝对卧床休息4饮食护理: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5降温: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6口腔、皮肤护理7按医嘱给药8健康教育 皮疹的皮肤护理:1、保持皮肤清洁,禁用肥皂水、酒精擦拭皮肤2、皮肤瘙痒者避免搔抓,防止抓伤皮肤造成感染3、皮肤结痂后让其自行脱落,禁强行撕脱4、大面积瘀斑的坏死皮肤应注意保护,定时进行皮肤消毒5、皮疹发生破溃后注意及时处理,防止继发感染6、衣着宽松,内衣裤勤换洗7、伴有口腔黏膜疹,做好口腔护理 5.何谓人工主动免疫?何谓人工被动免疫?试举例说。 采用人工免疫的方法给易感者接种疫苗称为人工主动免疫;直接给易感者注射抗体,称为人工被动免疫。如给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及卡介苗以预防乙型肝炎及结核为人工主动免疫;给乙肝病毒携带者所生新生儿或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属人工被动免疫。 主动免疫机制:也称自动免疫,即利用抗原刺激,使机体产生抗体的方法,而非直接自体外引入抗体。 被动免疫机制:机体被动接受抗体,致敏淋巴细胞或其产物所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能力,效应快,不需经过潜伏期,一经引入,立即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 主与被区别:主是机体受抗原产生的,而被是机体接受异体产生的免疫细胞、抗体、细胞因子等而获得免疫力。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1)粪-口传播: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2)体液和血液传播:乙型、丁型、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3)母婴传播:主要经胎盘、产道分娩、哺乳和喂养等方式传播,亦是HBV感染的一种重要传播途径。 乙肝病理生理:黄疸、肝性脑病、出血、腹水、肝肾综合征 分型:1、急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急性 黄疸型可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一过性 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区压痛及叩痛等,而急性无黄疸型多较隐匿, 症状轻,似有轻度乏力、纳差、恶心等不适,恢复较快,常常体检化验时 才被发现。 2、慢性乙型肝炎: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 头晕、 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3、重型肝炎: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 安、昏迷等) 4、淤胆型肝炎:黄疸持续不退大于3周,称为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 种特殊临床类型,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慢性淤胆型肝炎常在肝硬 化基础上发生,不易消退,常伴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 酸升高。 5、肝炎肝硬化:①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活动 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明显,ALT升高, 黄疸,白蛋白下降。静止性肝硬化: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 特异性,可有上述体征。②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性肝 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代偿性肝硬化:ALB≧35g/L,TBil﹤ 35μmol/L,PTA﹥60%。可有门脉高压征,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 大出血。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 代偿征象,如ALB﹤35 g/L,白蛋白/球蛋白(A/G)﹤1.0,TBil﹥35μmol/L, PTA﹤60%。可有腹水、肝性脑病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 曲张或破裂出血。、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清酶的检测:ALT,AST升高 2、血清蛋白检测:清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和A/G下降 3、血清和尿胆红素检测: 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查:重型肝炎PTA常<40%,PTA越低,预后越差。 5.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标记物) 乙型肝炎: ①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HBsAg 阳性见于HBV感染者,HBV感染后3 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 。抗-HBs阳性主要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 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 ②e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HBeAg 一般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HBeAg 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抗-HBe在HBeAg消失后出现。 ③核心抗原(HBcAg)与其抗体(抗-HBc):HBcAg 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抗-HBc 出现于HBsAg出现后的3~5周。IgM型抗-HBc存在于急性期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IgG型抗-HBc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④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和DNAP: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最 灵敏的指标。两者阳性提示HBV的存在、复制,传染性强。治疗慢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 1)干扰素:慢性肝炎的使用指征:①HBV在活动性复制中;②肝炎处于活动期。 干扰素一般用于10~65岁病人,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失代偿期禁用。 2)核苷类药物:对HBV DNA复制有强力抑制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拉米夫定最先用于临床。其他:阿的福韦、恩替卡韦。 3)中草药:山豆根制剂如肝炎灵注射液等。 【病毒性肝炎】常用的护理诊断/措施 ⑴活动无耐力与肝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①休息与活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重型肝炎应卧床休息,肝功能正常1~3月 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但应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②生活护理:病情严重者需协助病人做好进餐、沐浴、入厕等生活护理。③心理疏导。 ⑵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有关。1)介绍合理饮食的重要性;2)饮食原则: ①肝炎急性期:宜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葡萄糖、脂 肪乳和维生素。②黄疸消退期:逐渐增加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③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清淡、低盐④各型肝炎病人的饮食禁忌:不宜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腹胀者可减少产气食品(牛奶、豆制品)的摄入。各型肝炎病人均应禁饮酒。3)观察胃肠道症状:观察病人食欲,有无恶心、呕吐、返酸等症状。 4)评估病人营养情况:每周测体重,评估每天进食量。 ⑶潜在并发症:出血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乙肝的预防:首先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国内十分重视,自80年代起HBsAg 阳性孕妇出生的婴儿均普遍注射乙肝疫苗。其次严格筛选献血员,确保医用血液及血制品不被污染。最后要加强对乙肝病人的治疗,慢性活动性乙肝首选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加强卫生常识普及宣传,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通过上述各种措施,相信不久的将来,乙肝病人将大大大减少 1重型肝炎及肝硬化产生腹水的原因有:白蛋白含量低下,致血浆胶体渗透压过低,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腹腔;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致钠水储留;门脉压增高使水分及淋巴液漏出到腹腔。 3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重型乙型肝炎时,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入侵出现强烈的免疫反应,目的是清除乙肝病毒,但由于免疫反应过于强烈,在清除病毒的同时,造成带有乙肝病毒的肝细胞也大量破坏死亡,导致肝功能衰竭,而出现重型肝炎。 2腹水类型: Ⅰ型:多是初发少量腹水病人。经卧床、限钠、停利尿药,在数天至 2周发生自发性利尿,腹水逐渐消退。 Ⅱ型:多为中量腹水,常在摄人过多钠盐时发生 Ⅲ型:多为大量腹水持续在3个月以上,即所谓“难治性腹水”。 肝性脑病的分期和表现: 一期(前驱期),有轻度的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如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应答尚准确,但吐词不清较慢,双手伸直可有震颤,称为扑翼样震颤。 二期(昏迷前期),表现为意识错乱,睡眠障碍,以行为失常为主,前一期的症状加重。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对时间、地点、人物的概念混乱,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言语不清、书写障碍、举止反常。多有睡眠时间的倒错,昼睡夜醒、有幻觉、恐惧、狂躁、常被看成一般精神病。 三期(昏睡期),病人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大部分时间呈昏睡状态,但可以晚醒,醒时可应答问话,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四肢运动有抵抗、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显示异常波型。四期(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疼痛刺激和不适体位尚有反应,体检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脑电图明显异常。 切断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措施:应针对乙肝的三个主要传播途径来回答此题。 答:⑴对血液传播途径的措施:①加强血源管理,保证血液、血制品及生物制品的安全生产供应。②医疗及预防用的注射器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制”:各种医疗器械应进行严格消毒。 ⑵对母婴传播途径的措施:进行疫苗接种。 ⑶对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途径的措施:①家庭中有HBsAg(+)者应实行分餐制。 ②加强托幼单位和服务行业卫生管理,洗漱用具专用;公用茶具、面巾、理发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艾滋病表现可分为4个时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综合期艾滋病期

传染病护理学复习题及答案.doc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按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除了对甲类传染病患者的病原携带者外,还应对乙类传染病 中的 ___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__采取强制性隔离治疗措施。 2 .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共有 5 型,包括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 3.阿米巴病痢疾病变主要在_______________,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最明显。 4.水痘皮疹分布特点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 EHF 可通过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5 种途径进行传播。 6.甲型和戊型肝炎都以________________ 为主要传播途径。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 7.狂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为___________,以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损害最为明显。 8.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钩体病黄疸出血型的主要死亡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狂犬病毒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传播,也可由____________,少数可在 ____________ 等过程中被感染。蝙蝠群居的洞穴中的含病毒气溶胶也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有报告 _______________可传播狂犬病。 11.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处理原则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和预防 _______________ 。 1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 1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培养多采用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 标本。

中职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复习题目

传染病病人护理 (1).传染病的下列特征中最主要的是A.有病原体B.有传染性C.有地方性D.有季节性E.有感染免疫 (2).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A.甲类1种、乙类23种、丙类11种 B.甲类2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C.甲类3种、乙类28种、丙类9种 D.甲类3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E.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3).关于消化道隔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最好同一病种病人收住同一病室B.工作人员密切接触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及口罩、穿隔离鞋 C.病人的用品、食具、便器、排泄物、呕吐物均须消毒 D.病室应有防蝇及灭蝇设施E.病人可交换使用物品 (4).传染病在发病前出现一般轻微症状的阶段称为 A.潜伏期B.前驱期 C.症状明显期D.恢复期E.以上都不是 (5).关于消毒的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消毒的种类包括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 B.疫源地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C.终末消毒指预防性消毒D.预防性消毒是指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所做的消毒措施

E.病室的日常:卫生处理、餐具消毒等属预防性消毒 (6).传染病在较小范围、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同类病例,称为A.流行 B.大流行C.散发D.暴发流行E.以上都不是 (7).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A.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免疫性B.有病原体、流行性、传染性 C.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免疫性 D.有传染性、免疫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E.有病原体、传染性、免疫性 (8).国务院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的时限是A.甲类传染病在城市6h 内,农村12h内B.甲类传染病在城市、农村均应在12h以内C.甲类传染病在城市12h内,农村24h内D.乙类传染病在城市6h内,农村12h内 E.乙类传染病在城市8h内,农村16h内 (9).传染病感染后最易识别的是 A.潜在性感染B.亚临床感染 C.慢性病原携带者D.隐性感染E.显性感染 (10).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A.潜伏期B.传染期C.症状明显期D.恢复期E.前驱期 (11).一日间体温之差在1℃以上,但低温未到正常,称为A.稽留热B.弛张热C.间歇热D.波状热E.回归热 (12).构成传染的最基本因素:A.机体免疫状态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数:1.5 学时数:30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二、课程地位和任务 传染病护理学是内科护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理论和实践。传染病护理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9年9月,我国法定传染病已增至39种。在我国,传染病虽然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存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防治工作十分艰巨。 通过学习传染病护理学,使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掌握传染病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传染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克服惧怕被传染的心理,培养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真正关爱患者,积极配合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本大纲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的第五版《内科护理学》,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传染病护理学分总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等。各论部分重点介绍我国当前常见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特征、诊断、预防和护理等内容,同时关注学科进展和护理新理念、新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自学、讨论、作业、角色互换、互动、幻灯、录像、实践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流行的基本条件。 2.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和预防措施。 3. 了解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法,理解消毒、隔离方法和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内容。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辨认常见传染病的症状,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 2.能够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和保健指导。 (三)素质目标: 1.能够科学、正确地认识传染病。 2.关爱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2021年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題 欧阳光明(2021.03.07)第一套:单选题(分数:20分)得分:20 1.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1.甲类1种、乙类23种、丙类11种 2.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3.甲类3种、乙类28种、丙类9种 4.甲类3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5.甲类3种、乙类30种、丙类10种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2.在感染过程的5种不同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3.传染病的临床病程发生、发展规律是 1.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发热、皮疹、毒血症、败血症 3.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后遗症期 4.病原体入侵、生长、繁殖、排出、消灭 5.有病原体并能产生感染后免疫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 4.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 1.前驱期 2.潜伏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5.复发期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5.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

2.平均潜伏期 3.最长潜伏期 4.传染期 5.前驱期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6.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1.隔离治疗病人 2.隔离治疗带菌者 3.切断传播途径 4.疫苗预防接种 5.接触者预防服药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7.关于传染病的区域划分错误的是 1.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病室、厕所、浴室是污染区

3.医护办公室是半污染区 4.更衣室是清洁区 5.医护值班室为污染区 你所选的答案:5是正确的 8.疾病已进入恢复期,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 1.再感染 2.重复感染 3.复发 4.再燃 5.重叠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9.关于消化道隔离,错误的描述是 1.最好同一病种病人收住同一病室 2.接触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及口罩,穿隔离鞋 3.病室应有防蝇、灭蝇设施 4.病人出院后不必进行终末消毒

传染病护理

1.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2.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 3.皮疹的分布特点对某些传染病有重要的鉴别价值。() 4.每一个传染病可由多个病原体引起。() 5.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目前仍是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 6.任何传染病都有一定的传染性。() 7.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疾病,属于地方性传染病。() 8.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9.母婴传播指病原体由胎盘方式给胎儿或婴儿。() 10.蠕虫病感染后一般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因而往往产生重复感染。() 11.动物间的传染病,均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传染病。() 12.空气、食物、土壤、用具均可成为某些疾病的传播途径。() 13.寄生虫病和虫媒传染病对自然条件的领域性多不明显。() 14.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天花的皮疹多分布于面部及四肢。() 15.传染病的护理诊断中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原体排出有关。() 三、填空题 1.传染病具有传染的特殊性,所以在传染病的护理中要强调、等。 2.传染科护士不仅要有和,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3.传染病的4个基本特征为、、和。 4.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3个基本条件:、和。 5.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包括、。 6.传染病的皮疹形态可分为、、和。 7.传染病护理评估包括、、。 8 .严密隔离适用的病有、、、、、 。 9.常用的化学消毒剂为、、、、、。 10.对传染病病人必须做到五早,即、、、、。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时间是:() A.1989年9月1日B.1998年9月1日 C.1979年9月1日D.1989年10月1日E. 1989年8月1日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A.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免疫性 B.有病原体、流行性、传染性 C.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免疫性 D.有传染性、免疫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E.有病原体、传染性、免疫性3.某传染病在一个较小范围内短时间突然出现大批同类病例,称为:() A. 流行 B大流行 C散发 D暴发 E以上都是 4.构成传染的最基本因素是:() A. 机体免疫状态 B. 病原体 C. 季节变化

内科护理学(含传染病护理)复习题

内科护理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护理单元病室的最适湿度是:() A.10-20% B.20-30% C.30-40% D.40-60% E.50-60% 2.对大剂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病人加强口腔护理主要目的是 () A.防止交叉感染 B.防止龋齿 C.防止药物过敏 D.防止血象降低 E.防止霉菌感染 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洋地黄最易诱发:() A.栓塞 B.室性心律失常 C.房室传导阻滞 D.室壁膨胀瘤 E.扩大心肌梗塞面积 4.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主要危险是:() A.感染 B.肌肉萎缩 C.感觉障碍 D.呼吸麻痹 E.瘫痪 5.帕金森病的治疗首选药物为:() A.金刚烷胺 B.复方左旋多巴 C.溴隐亭 D.安坦 E.左旋多巴 6.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的功能是:() A.为气体从肺泡进出的通道 B.为气体交换的场所 C.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滤过 D.调节吸入气体量 E.以上均不是 7.下列哪项不是护理诊断:() A.大叶性肺炎 B.有感染的危险 C.知识缺乏 D.予感的悲哀 E.自我形象紊乱 8.呼吸衰竭病人的病情观察下列哪项对发现肺性脑病先兆极为重要:() A.呼吸变化 B心率与血压变化 C.神志与精神变化 . D.皮肤及面部变化 E.瞳孔变化 9.对发热病人的护理不正确的是:() A.动态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 B.正确采用降温措施 C.不用观察药物反应 D.重视皮肤.口腔饮食护理 E.注意病人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10.对昏迷病人感染的护理措施不正确的是:() A.口腔护理 B.皮肤护理 C.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D.保持导尿管通畅定时外阴冲洗 E.给予鼻饲饮食 11.生命体征不包括:() A.体温 B.瞳孔大小 C.脉搏 D.呼吸 E.血压 12.关于便秘病人的护理不正确的是:() A.多食蔬菜水果 B.应进无渣饮食 C.尽量下床活动 D.适当服用缓泻剂 E培养定时大便的习惯 13.需要留置导尿的患者是:() A.急性心肌梗死 B.呼吸衰竭 C.休克 D.昏睡 E.窒息 14.对昏迷病人应做好的护理工作除了:() A.口腔皮肤护理 B.保持呼吸道通畅 C.注意安全加护栏 D.禁食 E.保持大便通畅 15.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最重要的是:()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 第一套:单选题(分数:20 分)得分:20 1. 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1. 甲类1 种、乙类23 种、丙类11 种 2. 甲类2 种、乙类25 种、丙类10 种 3. 甲类3 种、乙类28种、丙类9 种 4. 甲类3 种、乙类24种、丙类9 种 5. 甲类3 种、乙类30 种、丙类10 种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2. 在感染过程的5 种不同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1. 病原体被清除 2. 隐性感染 3. 显性感染 4. 病原携带状态 5. 潜伏性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3. 传染病的临床病程发生、发展规律是 1.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 发热、皮疹、毒血症、败血症 3.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后遗症期 4. 病原体入侵、生长、繁殖、排出、消灭 5. 有病原体并能产生感染后免疫 你所选的答案: 1 是正确的

4.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 1. 前驱期 2. 潜伏期 3. 症状明显期 4. 恢复期 5. 复发期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5. 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 1. 最短潜伏期 2. 平均潜伏期 3. 最长潜伏期 4. 传染期 5. 前驱期 你所选的答案: 3 是正确的 6.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1. 隔离治疗病人 2. 隔离治疗带菌者 3. 切断传播途径 4. 疫苗预防接种 5. 接触者预防服药 你所选的答案: 3 是正确的 7. 关于传染病的区域划分错误的是 1. 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 病室、厕所、浴室是污染区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安阳市中医药学校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任务《传染病护理学》是从内科护理学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科病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以达到恢复和保持病人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能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学会运用护理程序,掌握传染病护理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以及传染病护理的特殊性。使学生获得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内科及传染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对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实施护理,在护理实践中表现

出关心、爱护、尊重他人、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爱护观念。二.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常见传染病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能进行护理估计、做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和实施措施、评价护理效果,对每个传染病人能按护理程序完成系统化整体护理。【能力目标】掌握隔离消毒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切断传播途径,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防止传染病播散和院内交叉感染。熟悉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及预防措施,对一般人群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是法定报告人,应及时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思想教育目标】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克服惧怕被传染的心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同情心,加强护理,才能使病人减轻痛苦,早日恢复健康。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关心病人,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解释或帮助解决病 人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由于疾病和隔离措施所引起的各种焦虑、恐惧、紧张、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总论【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感染,隐性感染,病原体携带状态的定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1-2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1-2 (总分:35.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2型题(总题数:22,分数:22.00) 1.男性,20岁,患流行性乙型脑炎,并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B.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C.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 ?D.静脉滴注20%甘露醇 ?E.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2.男性,18岁,曾有被狗咬伤史,未接种狂犬疫苗,病人近来出现恐怖、咽肌痉挛和呼吸困难,正确的治疗原则是 ?A.使用狂犬病免疫血清及病原治疗药物 ?B.用大量丙种球蛋白及抗菌药物 ?C.立即接种狂犬疫苗及注射免疫血清 ?D.应用免疫球蛋白及输血、输血浆等支持疗法 ?E.给予病人维持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对症治疗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3.女性,9岁,8月的某1d突然出现高热,体温:40.5℃,头痛,恶心、呕吐。考虑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给予积极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又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困难。体检:深度昏迷,呼吸深浅不匀,节律不齐,时有叹息样呼吸。目前最首要的处理是 ?A.补充液体、钠盐 ?B.纠正水代谢紊乱

?C.镇静止痉药 ?D.脱水及呼吸兴奋剂 ?E.纠正酸中毒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4.男性,5岁,高热3d,神志不清1d入院,体检:T:39.6℃,颈有抵抗,巴氏征(+)。化验:血白细胞18×109/L,中性粒细胞85%。脑脊液细胞数500×106/L,糖和氯化物正常,诊断为乙脑。入院后患儿昏迷加深,呼吸节律不整,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患儿出现的并发症是 ?A.脑疝 ?B.脑出血 ?C.脑水肿 ?D.呼吸衰竭 ?E.心功能不全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5.男,3岁,高热2h,腹泻,抽搐3次,神志不清,于2002年8月急诊入院应首先作的检查是 ?A.脑脊液检查 ?B.脑电图检查 ?C.血白细胞分类 ?D.血涂片找疟原虫 ?E.灌肠或肛门试子检查粪便常规 (分数:1.00) A. B. C.

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常规

铜梁县人民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常见传染病护理常规 一、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1.甲、戊型肝炎按消化道隔离,乙、丙、丁型肝炎按血液/体液隔离。有条件时,按病原学分型分室收治。 2.患者使用的食具,大小便器和排泄物,均按规定消毒。接触乙、丙、丁型肝炎患者的血液/体液后要立即洗手;工作中注意避免碰伤皮肤。 3.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的精神、食欲及疲乏程度,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皮肤、巩膜黄染情况;尿、便的颜色;黄疸消退情况;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消化道有无出血等。 4.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需卧床休息,慢性肝炎注意劳逸结合,要避免过度劳累。 5.合理营养:进高蛋白质、低脂肪、适量糖类和热能的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 6.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牙龈出血、皮肤淤血淤斑等早期出血征象,通知医师作相应处理。注意观察尿量,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测

量腹围、体重。保持室内清洁,定时通风,重症患者做好病房内物体表面和空气定期消毒,加强口腔护理,可用3%碳酸氢钠溶液漱口,防止皮肤、肺部感染。 二、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尽量安排住单人房间,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根据病情给予适合的体位,加床栏,防止坠床。 2.饮食根据病情发展阶段而调整,发热期应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低血压休克不能进食可给予静脉营养,少尿期限制蛋白质饮食,给予低钾、低盐饮食,多尿期的后期酌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注意补充含钾的食物;恢复期应少量多餐,给予高营养饮食。 3.发热期护理:绝对卧床休息,禁忌搬动,严密观察病情定时测量体温,发热末期要注意血压、脉搏、尿量情况,及时送检尿标本,发热时可于体表大血管处进行冷敷,不宜用酒精擦浴,协助患者洗漱,保持皮肤、五官的清洁。 4.低血压休克期的护理: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0℃左右,可加盖棉被,毛毯等蔓,严密观察并记录脉搏、血压、意识状态、皮肤温度及24小时出入量等。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利于快速补充血容量和静脉用药。

传染病护理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组织操作或病理损害轻微, 临床上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只有经免疫学检验才发现已被感染。 2、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在传染过程中,人体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时,保持暂时 的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一旦人体防御机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便乘机繁殖,引起发病。 3、显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机体变 态反应而产生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4、重型肝炎:黄疸迅速加深,肝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肝功能异常,多数患者出现酶 -胆分离现象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起病两周内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表现。5、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病史、体征和 肝功能损害,预后较差,病死率高。 6、传播途径: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到达另一个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水 平传播-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血液体液和垂直传播-母婴。 7、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由霍乱弧菌污染水和食物而引起 传播。临床上以起病急骤、剧烈泻吐、排泄大量米泔水样肠内容物、脱水、肌痉挛少尿和无尿为特征。严重者可因休克、尿毒症或酸中毒而死亡。在医疗水平低下和治疗措施不力的情况下,病死率甚高。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 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9、黑尿热: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红蛋白血症,出现腰 痛、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出现中毒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称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亦称黑尿热。9、后遗症: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10、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 11、D 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 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 12、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 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13、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 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14、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表情淡漠,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15、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广义:由一些致病菌(志贺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 等)引起的痢疾样疾病。狭义:仅指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法定乙类肠道传染病。发展中国家夏秋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病变:结肠黏膜化脓性、溃疡性病变。 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程迁延。 16、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中枢 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17、主动免疫:将特异性抗原,如菌苗、疫苗、类毒素等接种于人体,使人体在接种后l~ 2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称为主动免疫。 18、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艾 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致命性传染病。1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 器系统的特殊肺炎,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性呼吸综合征。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疾病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02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按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除了对甲类传染病患者的病原携带者外,还应对乙类传染病中的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采取强制性隔离治疗措施。 2.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阿米巴病痢疾病变主要在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最明显。 4.水痘皮疹分布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EHF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5种途径进行传播。 6.甲型和戊型肝炎都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传播途径。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7.狂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为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损害最为明显。8.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钩体病黄疸出血型的主要死亡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狂犬病毒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传播,也可由____________,少数可在____________等过程中被感染。蝙蝠群居的洞穴中的含病毒气溶胶也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有报告_______________可传播狂犬病。 11.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处理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预防_______________。 1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1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培养多采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标本。 14.伤寒典型临床经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型的治疗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乙型脑炎抢救必须闯过的三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不典型伤寒的临床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疟疾的传染源是.疟疾患者无症状带疟原虫者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 后的括号内。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E] A、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2.确定传染病检疫期限的重要依据是:[C] A、传染期 B、隔离期 C、潜伏期 D、前驱期 E、免疫期 3.对于消化道传染病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是:[C] A、隔离、治疗患者 B、发现、治疗带菌者 C、切断传播途径 D、疫苗预防接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