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发性支气管肺类癌的_18_F_FDG PET_CT诊断价值

原发性支气管肺类癌的_18_F_FDG PET_CT诊断价值

原发性支气管肺类癌的_18_F_FDG PET_CT诊断价值
原发性支气管肺类癌的_18_F_FDG PET_CT诊断价值

作者介绍:黎海涛(1953-),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

研究方向:临床分子影像学方面的研究。

支气管肺类癌是来源于支气管上皮组织嗜银细胞的恶性肿瘤,故又称为支气管嗜银细胞瘤(Bronchialargentaffinoma),肿瘤细胞内含有神经内分泌颗粒,属肺部低度恶性肿瘤,较少见,分别占原

发性肺肿瘤的1% ̄7%和原发性肺恶性肿瘤的0.64% ̄1.13%[1]。其临床表现及常规影像学征象与肺癌较为相似,缺乏特征性,使其术前确诊较为困难,易漏诊、

误诊。PET/CT对肺部肿瘤的诊断、分期、预后及疗效监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尤其是对肺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和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方面

原发性支气管肺类癌的18F-FDG PET/CT 诊断价值

黎海涛1,陈

伟1,黎

川1,厉红民2,陈

霖1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1.放射科;2.核医学科,重庆400038)

【摘要】目的:探讨18F-FDGPET/CT对支气管肺类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胸片及CT和18F-FDGPET/CT检查的周围型支气管肺类癌,分析病灶的影像学特点、测定PET/CT标准摄取值,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右上肺尖段和前段各1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2例,左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各1例。病灶直径3.4 ̄6.2cm,平均5.4cm。CT显示病灶形态为肺内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病灶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其中2例有浅分叶,2例有短毛刺征,1例病灶周围可见条片影,2例边缘光滑。病灶均表现为病灶内18F-FDG轻度或明显增高,SUV值为3.3±1.4(2.8 ̄5.3),2例病灶内放射性分布不均匀,可见不规则斑片状及条索状放射性缺损影。1例表现为纵隔和腹腔淋巴结FDG摄取增高。手术病理均证实为非典型神经内分泌癌(类癌)及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PET显像可清晰显示支气管肺类癌的FDG异常浓集,根据病灶的浓集程度和结构变化对病灶的恶性程度进行判断。同时CT可对病灶进行精确定位并对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面为疾病的判断提供详细的资料。【关键词】PET/CT;支气管肺类癌;病理【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号】R322.3+4;R445.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8-11-01

Diagnosticvalueof

18

F-FDGPET/CTonprimarybronchial-pulmonary

carcinoid

LI Hai-tao ,et al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 Hospit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

【Abstract】Objective :approachtothediagnosticvalueof18F-FDGPET/CTonprimarybronchial-pulmonarycarcinoid.Methods :7casesofperipheralbronchial-pulmonarycarcinoidcheckedwithCTand

18

F-FDGPET/CT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the

imagecharacteristics,PET/CTstandarduptakevaluesweremeasuredandcomparedwithpathologyresults.Results :carcinoidwerefound1onapexandfrontaloftheupperrightlungeach,1onmiddlelobe,2onlowerrightlung,and1onapicoposteriorsegmentoftheupperleftlungandposterioroflowersegmenteach.Thediameterwere3.4 ̄6.2cm,average5.4cm.CTshowsthelesionswereroundorirregularnoduswithclearedgeandevendensitysimilartosofttissue,2amongwhichwereslightlylobulated,1withspicularsignand1withpatchingshadearound.

18

F-FDGinall7caseswereslightor

significantlyincreased,SUVvalued3.3±1.4(2.8 ̄5.3),2casesshowedunevendistributionwithirregularpatchingandlineardefect.FDGuptakeinmediastinalandceliaclymphnodeswereincreasedin1case.Allcaseswerelaterproventobeatypicalneuroendocrinecarcomacarcinoidbysurgicalpathologyand1casewithmediastinallymphnodesmetastasisConclusion :bronchial-pulmonarycarcinoidcanclearlybeshownbyabnormalFDGconcentrationonPETimage,anditsmalignancycanbejudgedbaseonconcentrationandstructuralchanges,meanwhile,CTcanpreciselylocatethelesionandprovidedetaileddataofitsrelationshipwithsurroundingtissue.

【Keywords】PET/CT;Bronchial-pulmonarycarcinoid;Pathology

文章编号:0253-3626(2008)12-1513-03

论著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我们对2006年11月到2007年10月经18F-FDGPET/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7例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18F-FDGPET/CT诊断支气管肺类癌的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43 ̄62岁,平均54.2岁。临床表现均有咳嗽,其中胸痛伴咳嗽2例,咳嗽伴痰中带血1例。7例均于PET/CT检查前1 ̄2周内行胸部X线摄片和CT检查。

1.218F-FDG PET/CT显像资料

1.3.1显像剂和显像设备显像剂采用18FDG(氟脱氧葡萄糖),放化纯度>95%。显像设备为西门子公司的biogaphyPET/CT全身扫描仪。

1.3.2检查前准备患者于检查前6h保持空腹,并多饮水。注射显像剂前常规检查血糖水平,以维持空腹血糖水平在6 ̄8mmol/L的正常范围。按370MBq/kg静脉注射18FDG后要求患者静息30min,检查前排空膀胱以避免膀胱内放射性物质影响对盆腔内的观察。

1.3.3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先进行CT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后进行CT扫描及图像重建,完成后检查床进入PET位进行PET图像采集,范围同CT,每床位采集时间为5min,以CT数据进行PET采集数据的衰减校正,图像重建用迭代法(OSEM),得到全身三维投射图像(轴位、冠状和矢状面断层显像),将CT及PET数据传输至eSOFT工作站,在eSOFT工作站进行CT与PET的图像融合、显示及存储。1.3.4分析诊断方法由CT室及核医学科医师在检查前采集病史等临床资料,检查完成后分别阅读CT、PET及融合图像,测定病灶的SUV(Standarduptakevolume)值及病变大小等指标。

2结果

2.1胸片和CT表现

本组病例均属周围型,其中位于右上肺尖段和前段各1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背段和外侧基底段各1例,左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各1例。病灶直径3.4 ̄6.2cm,平均5.4cm。CT显示病灶形态为肺内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病灶内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楚,其中2例有浅分叶,2例有短毛刺征,1例病灶周围可见条片影,2例边缘光滑。

2.218F-FDG PET/CT显像表现

7例病灶均表现为病灶内18F-FDG轻度增高和明显增高,SUV值为3.3±1.4(2.8 ̄5.3),2例病灶内放射性分布不均匀,可见不规则斑片状及条索状放射性缺损影。1例表现为纵隔和腹腔淋巴结FDG摄取增高,病理证实为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图1、2)。

2.3病理组织学表现

本组病例手术病理均证实为非典型神经内分泌癌(类癌)。纵隔及腹腔内淋巴结转移1例。

3讨论

类癌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以消化道最为多见(约占90%),而支气管肺类癌属于少见肿瘤。由于类癌具有侵袭性和经淋巴道血行转移性特点,WHO分类中将它划为肺恶性肿瘤。与肺癌相比,其病程缓慢,生存期长,预后较好。

图1CT示右肺下叶背段肿块,边缘见分叶,并与胸膜粘连(左图);PET/CT示肿块18F-FDG摄取明显增高(右图)

图2PET/CT示左肺下叶背段肿块影FDG摄取明显增高,SUV值3.4(左图);纵隔及腹腔内见多个淋巴结FDG摄取异

常(右图)

病理上将类癌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种,典型支气管肺类癌具有较好的生物学行为,临床上以中央型居多,症状出现早,表现为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有咳嗽、咯血和黄痰、发热等临床症状,淋巴结转移较少而预后较好。非典型类癌以周围型居多,具有恶性肿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于体检时偶然发现,较早发生淋巴道转移,预后差(有称为恶性类癌)。由于类癌具有内分泌潜能而分泌多种激素,主要作用激素有5-羟色胺和缓激肽,这些物质未经肝脏灭活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引起类癌特有的临床症状,如皮肤潮红、腹泻、哮喘及心悸等(类癌综合症)[2]。

组织学统计支气管肺类癌中约70% ̄90%为典型类癌,其中中央型占85%,而本组病例中均为周围型,与文献报道不相一致,考虑可能与病例数量尚少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周围型支气管肺类癌以右肺居多,常规影像学表现为病灶呈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结节状或球形肿块,诊断缺乏特异性,与周围型肺癌较难鉴别,本组病例中6例位于右肺,其中2例表现为病灶边缘呈浅分叶状、1例病灶边缘可见短毛刺,均报告为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另1例左上肺的病灶由于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而考虑为肺部良性肿瘤。由于支气管肺类癌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有作者提出以下情况可作为支气管肺类癌的参考依据:(1)肺内单发境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病程进展缓慢;(2)患者临床出现咳嗽、咯血并伴有胸痛及类癌综合症及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症,常规影像学发现肺内占位病灶者;(3)尿中5-羟吲哚醋酸测定值明显增高等[3 ̄5]。

实践表明18F-FDG肿瘤代谢显像与传统的以解剖结构为诊断基础的影像学技术(如CT、MRI等)比较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它能够提供肿瘤细胞生物代谢过程中独特的分子影像学诊断信息。作为新型功能分子影像技术,PET/CT在缩短检查时间、提高图像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了CT和PET各自在临床诊断领域中的技术优势,互相弥补了在临床应用中的弱点,一次检查可完成全身的CT和PET扫描,分别显示其三维断层图像,PET和CT图像的信息可以互相参考,互为印证。由于18F-FDGPET/CT显像原理所决定,与常规影像学技术以单纯肿瘤结构变化为诊断标准不同,PET/CT通过肿瘤细胞对FDG摄取的变化反映肿瘤的生物学变化,直接代表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以及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方面18F-FDGPET/CT优于常规影像学技术。本组病例中PET清晰显示出病灶的18F-FDG异常摄取,根据病灶摄取对18F-FDG的摄取程度、部位和SUV值的半定量分析,为病灶的鉴别诊断提供了较准确的依据。此外,18F-FDGPET/CT还观察到1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的转移,从而明确了肿瘤的分期,确定了治疗方案。PET/CT中CT除对肿瘤明确定位外,还对肿瘤的密度、大小、边缘以及周围组织的变化的观察有优势。PET与CT的有机结合,可谓是“强强结合、优势互补”,明显提高了肿瘤病灶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减少了漏诊、误诊,为肿瘤的早期明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领域[6,7]。

参考文献

[1]张敦华,任长裕,陈长春.17例支气管肺类癌的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1992,31:284-286.

[2]李保庆,谭国良.支气管类癌[J].河北医药,2004,26:107-108.[3]万洁,陈宪.支气管肺类癌的影像学诊断(附13例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0,15:347-349.

[4]王成林,李雅琴,陆普选,等.原发性支气管肺类癌的临床、X线及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1624-1626.

[5]KulkeMH,MayerRJ.Carcinoidtumors[J].NEnglJMed,1999,30:858-865.

[6]ErasmusJE,McAdamsHP,PatzEFJ,etal.EvaluationofprimarypulmonarycarcinoidtumorsusingFDGPET[J].AJR,1998,170:1369-1373.

[7]GerhardWG,GustavK,HansCS.WhymostPEToflungandhead-and-neckcancerwillbePET/CT[J].JNuclMed,2004,45(s):66-71.

(责任编辑:冉明会)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原发性支气管癌(primary bronchogenic carcinoma),简称肺癌(lung cancer),为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肺癌发病率为男性肿瘤的首位,并由于早期诊断不足致使预后差。目前随着诊断方法进步、新药以及靶向治疗药物出现,规范有序的诊断、分期以及根据肺癌临床行为进行多学科治疗的进步,生存率已经有所延长。然而,要想大幅度地延长生存率,仍有赖于早期诊断和早期规范治疗。 【流行病学】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3年公布的资料显示,肺癌无论是发病率(120万/年)还是死亡率(110万/年),均居全球癌症首位。在我国,肺癌已超过癌症死因的20%,且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迅速增长。自2000年至2005年,我国肺癌的发病人数即增加了11.6万,死亡人数增加了10.1万。英国肿瘤学家R.Peto预言:如果我国不及时控制吸烟和空气污染,到2025年我国每年肺癌发病人数将超过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病因和发病机制】 虽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通常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吸烟 大量研究表明,吸烟是肺癌死亡率进行性增加的首要原因。烟雾中的苯并芘、尼古丁、亚硝胺和少量放射性元素钋等均有致癌作用,尤其易致鳞状上皮细胞癌和未分化小细胞癌。与不吸烟者比较,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性平均高4-10倍,重度吸烟者可达10-25倍。吸烟量与肺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量一效关系,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肺癌的发病率越高。一支烟的致癌危险性相当于0.01-0.04mGy的放射线,每天吸30支纸烟,相当于1.2mGy的放射线剂量。 被动吸烟或环境吸烟也是肺癌的病因之一。丈夫吸烟的非吸烟妻子中,发生肺癌的危险性为夫妻均不吸烟家庭中妻子的2倍,而且其危险性随丈夫的吸烟量而升高。令人鼓舞的是戒烟后肺癌发病危险性逐年减少,戒烟1-5年后可减半。美国的研究结果表明,戒烟后2-15年期间肺癌发生的危险性进行性减少,此后的发病率相当于终生不吸烟者。 (二)职业致癌因子 已被确认的致人类肺癌的职业因素包括石棉、砷、铬、镍、铍、煤焦油、芥子气、三氯甲醚、氯甲甲醚、烟草的加热产物以及铀、镭等放射性物质衰变时产生的氡和氡子气,电离辐射和微波辐射等。这些因素可使肺癌发生危险性增加3-30倍。其中石棉是公认的致癌物质,接触者肺癌、胸膜和腹膜间皮瘤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潜伏期可达2O年或更久。接触石棉的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为非接触吸烟者的8倍。此外,铀暴露和肺癌发生之间也有很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小细胞肺癌,吸烟可明显加重这一危险。 (三)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包括室内小环境和室外大环境污染,室内被动吸烟、燃料燃烧和烹调过程中均可能产生致癌物。有资料表明,室内用煤、接触煤烟或其不完全燃烧物为肺癌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对女性腺癌的影响较大。烹调时加热所释放出的油烟雾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癌因素。在重工业城市大气中,存在着3,4-苯并芘、氧化亚砷、放射性物质、镍、铬化合物以及不燃的脂肪族碳氢化合物等致癌物质。污染严重的大城市居民每日吸入空气含有的苯并芘量可超过20支纸烟的含量,并增加纸烟的致癌作用。大气中苯并芘含量每增加1ug/m2,肺癌的死亡率可增加1%-15%。 (四)电离辐射

不典型哮喘的肺功能诊断

不典型哮喘的肺功能诊断 2013/06/18 戴元荣李凤琴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 325027 肺功能检查是哮喘诊治过程中最重要的辅助检查,对于哮喘的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分级、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哮喘控制的分级、疗效的评价、指导用药、不典型哮喘的诊断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典型哮喘肺功能的改变主要有1.急性发作期:肺功能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呼气流速指标均显著下降如一秒 钟用力呼气量(FEV 1)、一秒率 FEV 1 /FVC%、呼气流速峰值(PEF)等;2.缓解 期:急性发作期的肺功能改变可逐渐恢复,但V 50、V 25 仍低于正常值。而不典型 哮喘的肺功能改变应有下列三项中的至少一项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③昼夜PEF变异率≥20%。 二、支气管舒张试验(bronchial dilation test,BDT) BDT是测定气道阻塞可逆性的,系对已有支气管痉挛、狭窄的患者,采用一定剂量的支气管扩张剂,使狭窄的支气管得以舒张,以测定其舒张程度的肺功能试验。临床上通过该试验来判断气道阻塞的可逆性和评价平喘药的疗效,对哮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不典型哮喘的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BDP阳性标准:1.FEV 1 较用药前增加12%或以上(以前:吸药后FEV1改善率≥15%),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以上;2.PEF较治疗前增加60L/min或增加≥20%; BDP结果阴性除提示气道阻塞的可逆性差、不支持哮喘的诊断以外,还需考虑以下可能的情况:轻度气道缩窄或处于哮喘的缓解期;存在气道粘膜水肿、气道痰栓和气道重塑;药物吸入方法不当致使药物作用不佳使用药物剂量不足;缩窄的气道对该种支气管扩张剂不敏感;在试验前数小时内已经使用了支气管扩张剂;仪器操作不正确或呼气动作不规范等。为充分了解受试者气道阻塞是否真正不可逆,对于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后BDP阴性的患者可进一步行口服强的松试

类癌

类癌 类癌瘤是一种能产生小分子多肽类或肽类激素的肿瘤,即APUD细胞瘤,它能通过靶细胞增加环腺甙单磷酸盐起作用,能分泌具有强烈生理活性的血清素(5-羟色胺),胰舒血管素和组织胺外,有的还可分泌其它肽类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抗利尿素、促性腺激素、胰岛素、胰升血糖素、前列腺素、胃泌素、胃动素等物质。产生类癌综合征的主要物质是血清素和缓激肽,组织胺也参与一部分作用。 中文学名:类癌二名法:类癌瘤界:病毒界分布区 域: 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具有嗜铬亲银的 颗粒,能产生多种肽胺类激素, 简介 类癌(carcinoid)又称类癌瘤(carcinoid tumor),是一组发生于胃肠道和其他器官嗜铬细胞的新生物,其临床、组织化学和生化特征可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异。此种肿瘤能分泌5-羟色胺(血清素)、激肽类、组织胺等生物学活性因子,引起血管运动障碍、胃肠症状、心脏和肺部病变等,称为类癌综合征(carcinoid syndrome)。 病因学 本病病因尚未阐明。类癌瘤是一种能产生小分子多肽类或肽类激素的肿瘤,即apud细胞瘤,它能通过靶细胞增加环腺甙单磷酸盐起作用,能分泌具有强烈生理活性的血清素(5-羟色胺),胰舒血管素和组织胺外,有的还可分泌其它肽类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抗利尿素、促性腺激素、胰岛素、胰升血糖素、前列腺素、胃泌素、胃动素等物质。产生类癌综合征的主要物质是血清素和缓激肽,组织胺也参与一部分作用。血清素对周围血管和肺血管均有直接收缩作用,对支气管也有强烈收缩作用,对胃肠道节前迷走神经和神经节细胞有刺激作用,使胃肠道蠕动增强,分泌增多。缓激肽有强烈的扩血管作用,有些类癌瘤尤其是胃类癌可产生大量的缓激肽、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而引起皮肤潮红。循环中血清素增高还可引起心内膜纤维化。正常情况下,食物中摄入的色氨酸仅2%左右被用作5-羟色胺(5-ht)的合成,98%进入烟酸及蛋白合成的代谢途径。但在类癌综合征的病人,60%的色氨酸可被瘤细胞摄取,造成5-ht合成增加,烟酸合成减少。60%摄入瘤细胞的色氨酸经色氨酸羟化酶催化成5-羟色氨酸(5-htp),再经多巴脱羧酶变成5-ht,部分储存于瘤细胞的分泌颗粒内,其余部分直接进入血液内。在血液中游离的5-ht大部分经肝、肺、脑中的单胺氧化酶(mao)降解成5-羟吲哚乙酸(5-hiaa)自尿内排出。起源于中肠系统的类癌病人血清中5-ht水平升高,而尿内5-hiaa排出增加,此属典型的类癌综合征。此类约占类癌综合征病例的75%以上。前肠系统类癌往往缺乏多巴脱羧酶,不能使5-htp转变成5-ht,5-htp就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诊疗心得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诊疗心得 发表时间:2012-07-19T16:47:35.4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郭丹[导读] 吸烟是肺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吸烟量越多、年限越长、开始吸烟年龄越早,肺癌的死亡率越高。 郭丹(大兴安岭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165000) 【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2-0245-03 【关键词】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诊断治疗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已知肺癌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吸烟 吸烟是肺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吸烟量越多、年限越长、开始吸烟年龄越早,肺癌的死亡率越高。吸纸烟者肺癌发病率高,因纸烟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其中苯并芘是主要的致癌物。被动吸烟也容易引起肺癌。 (二)空气污染 包括室外大环境及室内小环境污染。 (三)职业因素 如从事石棉、砷、煤焦油和沥青等职业者肺癌的发病率高。 (四)电离辐射 大剂量电离辐射可引起肺癌。 (五)饮食与营养 食物中维生素A含量低患肺癌的危险性增高。 (六)其他 结核病、慢性肺部疾病、病毒感染、内分泌失调、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遗传因素等对肺癌的发生可能也起一定作用。 【临床表现】 肺癌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与肿瘤的生长部位、大小、类型、发展阶段、有无并发症及转移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由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1.呼吸系统症状 (1)咳嗽:约3/4患者有咳嗽症状,为肺癌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常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或有少量黏液痰。当肿瘤引起支气管狭窄时,咳嗽加重,并为持续性,且有高调金属音,是一种特征性的阻塞性咳嗽。发生继发感染时痰量增多,且呈黏液脓性。 (2)咯血:由于癌组织中血管丰富,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故肺癌患者常有咯血,多为痰中带血或间断血痰,如侵蚀大血管,也可出现大咯血。咯血以中央型肺癌多见。 (3)胸闷、气急:因癌肿阻塞支气管,多见于中央型肺癌;或肿瘤转移至肺门淋巴结,压迫主支气管或隆突;或肿瘤转移引起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以及肺部广泛受累、膈肌麻痹等,均可引起胸闷、气急。 (4)喘鸣:约有2%患者可有局限性喘鸣,由于肿瘤引起支气管部分阻塞所致。 2.全身症状 (1)发热:多由于继发肺炎或肿瘤组织坏死引起,多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2)体重下降:为肿瘤的常见症状之一,至肿瘤晚期,由于肿瘤消耗及感染、疼痛所致的食欲减退,可表现为消瘦或恶病质。 (二)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1.胸痛 肿瘤侵犯胸膜时,引起钝痛或隐痛,在呼吸和咳嗽时加重。肿瘤侵犯肋骨、胸壁或胸椎时,可出现持续、固定的胸痛,与呼吸和咳嗽无关,而可有压痛点。肿瘤压迫肋间神经,胸痛累及其分布区。 2.呼吸困难 肿瘤压迫大支气管,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 3.吞咽困难 肿瘤侵犯或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 4.声音嘶哑 肿瘤直接压迫或转移至纵隔淋巴结,压迫喉返神经,可造成声音嘶哑。 5.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肿瘤侵犯纵隔压迫上腔静脉时,使上腔静脉回流受阻,致头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前胸部淤血和静脉曲张,并可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 6.Homer综合征 位于肺尖部的肺癌称肺上沟癌(Pancoast癌),可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及胸部少汗或无汗,称Homer综合征。 (三)肿瘤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肺癌早期的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患者有时因转移表现为首要症状而就诊。 1.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 较常见,可有头痛、头晕、呕吐等颅压增高的症状,少数可有复视、偏瘫、共济失调等表现。 2.转移至浅表淋巴结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题库7-1-8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题 库7-1-8

问题: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男性,66岁。5个月前起刺激性干咳,右上胸痛,呈进行性加重就诊。近2周来疼痛沿右肩向右上臂及前臂放射,并出现右额部不出汗、右眼难以睁开。体检:右侧瞳孔缩小,眼球内凹上睑下垂。右上肺叩浊,呼吸音降低。余肺清,心脏无阳性发现。X线示右肺尖团块影,边缘不清。患者右上臂疼痛进一步加剧,肤色苍白,皮温降低,这是由于() A.A.肿块压迫锁骨下动脉 B.肿块压迫锁骨下静脉 C.肿块压迫腋动脉 D.肿块引起锁骨下动脉癌栓 E.肿块引起锁骨下动脉血栓

问题: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男性,66岁。5个月前起刺激性干咳,右上胸痛,呈进行性加重就诊。近2周来疼痛沿右肩向右上臂及前臂放射,并出现右额部不出汗、右眼难以睁开。体检:右侧瞳孔缩小,眼球内凹上睑下垂。右上肺叩浊,呼吸音降低。余肺清,心脏无阳性发现。X线示右肺尖团块影,边缘不清。患者右臂疼痛原因是() A.A.肿块压迫锁骨下动脉 B.肿块压迫腋窝神经 C.肿块压迫臂丛神经 D.肿块压迫尺神经 E.肿块压迫桡神经

问题: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男性,66岁。5个月前起刺激性干咳,右上胸痛,呈进行性加重就诊。近2周来疼痛沿右肩向右上臂及前臂放射,并出现右额部不出汗、右眼难以睁开。体检:右侧瞳孔缩小,眼球内凹上睑下垂。右上肺叩浊,呼吸音降低。余肺清,心脏无阳性发现。X线示右肺尖团块影,边缘不清。患者面部征象是由于() A.A.肿块压迫三叉神经 B.肿瘤发生脑转移 C.肿块压迫面神经 D.肿块压迫动眼神经 E.肿块压迫颈交感干 出处:辽宁11选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36661678.html,;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组化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组化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占所有肺癌的80%,可以分为不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包括腺癌(≥ 40%)和鳞癌(30%),以及较为少见的大细胞癌(large cell carcinoma,LCC)(10%)。随着肺腺癌和鳞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日趋不同,临床强烈要求对不同组织学类型的NSCLC 明确诊断。 对于绝大多数手术切除病例而言,经充分取材均能够正确诊断,但病理医师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面临的是小活检标本(占70%)的诊断,此时有效的免疫标志物在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尤显重要。免疫标志物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NSCLC 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肺原发癌与诸多类型转移癌之间的鉴别诊断,还在于明确特征性的分子学改变(如EGFR、EML4-ALK),用于满足NSCLC 个体化治疗和预后判断的需要。 在越来越多的免疫标志物中,如何选择简单而有效的抗体(组合)达到对NSCLC,特别是小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目的,本文综合国内外权威文献形成以下共识。NSCLC 常用免疫标志物 1. 肺腺癌常用免疫标志物 (1)TTF-1 TTF-1 是肺腺癌最常用的免疫标志物之一,75%-85% 的肺腺癌表达TTF-1,且常呈弥漫一致性的强阳性,约20% 的肺腺癌不表达TTF-1。TTF-1 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有关,总体而言,肿瘤分化程度越差,TTF-1 越可能表达缺失,具有Ⅱ型肺泡上皮细胞/Calar细胞特征的腺癌几乎全部表达TTF-1,泌黏液性腺癌(浸润性黏液腺癌、胶样腺癌等)呈不同程度表达(表1)。 TTF-1 也表达于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tumors,NETs)、部分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非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约50% 的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LCNEC)及90% 的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SCLC)。通常认为肺鳞癌不表达TTF-1。因此,TTF-1 主要用于肺腺癌和鳞癌的鉴别,不能鉴别肺腺癌和肺NETs。 在非肺源性肿瘤中,除了甲状腺癌几乎全部表达TTF-1 以外,少量子宫内膜、子宫颈、卵巢、乳腺和结直肠的腺癌也表达TTF-1。与Napsin A 不同,所有类型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均不表达TTF-1。 表1. TTF-1 和Napsin A 在不同组织学类型肺腺癌中的表达

气管肿瘤的介入治疗及方案选择

气管肿瘤的介入治疗及方案选择 *导读:原发性气管肿瘤主要以腺样囊性癌、鳞癌、腺癌、类癌和小细胞癌为主。…… 气管肿瘤常见病理类型 原发性气管肿瘤主要以腺样囊性癌、鳞癌、腺癌、类癌和小细胞癌为主。 腺样囊性癌以局部浸润性、低度恶性肿瘤,占气管癌的20%~35%。约2/3的腺样囊性癌发生于气管下段,近隆突和左右支气管的起始水平。1/3发生于大支气管的起始点。肿瘤呈息肉状,质硬,灰白色、粉红色或浅褐色,最大直径可达数厘米,并穿过软骨壁扩展到周围组织,表面黏膜一般不受损,有时可见溃疡。 鳞癌和小细胞癌以管壁浸润性生长为主,质脆,触之易出血,发生于支气管内的几率高于气管内。 黏液表皮样癌发生于主支气管内,较少见。癌肿呈侵蚀性生长,但大多数生长缓慢,病程较长。 乳头状瘤起源于黏膜上皮组织,为良性肿瘤,常发生于支气管近端,入支气管腔内,呈簇状或单个息肉状,有短蒂附着于支气管壁的黏膜或黏膜下层,表面呈白色颗粒状,质脆易碎。 类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的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的 Kulchitsky细胞,与腺样囊性癌不同,好发于主支气管和远段支气管。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病病程隐匿, 约20%的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 有症状者也缺乏特异性, 一般的体检及X线胸片难以发现, 因此常诊断 为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炎等。若病灶较小,没有造成明显的管腔堵塞,患者可能仅有咳嗽等症状,偶有少量咯血。若病灶较大,堵塞管腔2/3以上,则会引起明显的喘息、呼吸困难等,且与体位有关,颈部听诊可闻及粗大的哮鸣音。有不少患者因出现上呼吸道梗阻行紧急气管切开时, 才被发现肿瘤。类癌时可伴有类癌综合征,出现皮肤潮红、腹泻、哮喘和心动过速。 早期诊断主要根据气管镜检查或仿真气管镜检查,若发现气管黏膜有病变,应行黏膜活检或刷检。近年来荧光支气管镜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原位癌的诊断阳性率。因此,对慢性咳嗽、咯血的患者,应尽早行气管镜检查。 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处理流程 既往原发性气管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Regnard 等报道一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结果, 原发性气管肿瘤 5、10年生存率分别为 73 %和 57%。气管腺样囊性癌可侵犯管壁全层, 但临床进展较慢, 常沿黏膜下和神经鞘膜生长, 手术难以彻底 切除, 在间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 有复发或转移的倾向,术后配合放疗,可明显延长生存率。但对超过3cm的肿瘤,手术切除后需行气管移植,由于供体及技术所限,临床尚难广泛开展。因此,气管癌的微创治疗在临床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gA、CD56、Syn表达对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CgA、CD56、Syn表达对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沈剑,钱璐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40例小细胞肺癌中传统神经内分泌(NE)标记物CgA、CD56、Syn表达对小细胞肺癌(SCLC)的预后影响。方法方便收集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40例。CgA、CD56、Syn的表达情况依据免疫组化报告,随访所有病例至少12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日期截止到2016年4月。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作统计分析。结果小细胞肺癌中,CgA阳性率30.0%,CD56阳性率87.5%,Syn阳性率62.5%。CgA、CD56、Syn的表达均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显示,NE表型与SCLC的无进展生存相关(P<0.05)。结论SCLC的预后的影响因素之一是神经内分泌表型,CgA、CD56、Syn的共同表达,是其无进展生存期较长的影响因素。 【期刊名称】中外医疗 【年(卷),期】2016(035)029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神经内分泌表型;CgA;CD56;Syn;小细胞肺癌 小细胞肺癌(SCLC)作为肺类癌的一种类型,其预后差;虽然化疗敏感,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但病情进展快[1-2]。因此,对于SCLC来说,应用早期、简便的诊断方法对病情及预后作有效的判断显得尤为重要[3]。多项研究指出NE标记物CgA、CD56、Syn表达对SCLC的预后密切相关[4]。该文方便选取了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40例,总结了CgA、CD56、Syn的表达与SCL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与无进展生存期的关系,现

哮喘肺功能特点.docx

支气管哮喘( bronchlal asthma 简称支气管哮喘)为常见的慢性病,大多在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基础上由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不同程度的弥漫性支气管痉挛、粘膜水肿、粘液分泌增多及粘膜纤毛功能障碍等变化。临床特点为发作性胸闷、咳嗽,或典型的以呼气为主的伴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可经平喘药物或自行缓解。 肺功能测定对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鉴别诊断、评价病情严重度和判断疗 效均具有极大帮助,而且也可以为临床上确定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判断预后提 供有意义的依据。 肺容积测定 1.肺活量 正常人吸气肺活量与呼气肺活量基本相等,而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吸气肺活 量大于呼气肺活量,这是因为某些支气管哮喘患者深吸气后再做深呼气容易引 起支气管痉孪从而使呼气肺活量明显减少,因此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来说,测定 肺活量时最好先用力呼气到残气位再用力吸气,测定吸气肺活量。 2.残气容积( RV)、肺总量( TLC)、 RV/TLC% 支气管哮喘发作期RV、TL C、RV/TLC%均增大,、但是缓解期上述指标可恢复正常,这与肺气肿时的变化不同,这是因为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由于气道平滑肌收缩、粘膜水肿、管 腔内痰液潴留,呼气时下肺区气道提前关闭,因而气流受限,出现过度充气, 而进入缓解期时由于上述变化消失,故过度充气现象消失。 肺通气功能测定(用力呼气肺功能测定) 1.FVC 正常人的 FVC与 VC基本相等。支气管哮喘患者 VC可能正常,但 FVC可减低,因而出现 FVC<VC现象。这是因为用力呼气过程中胸内压迅速升高,在较高肺容积水平时即超过小气道临界闭合压,使小气道提前闭合,造成部分气体

滞留于肺内,因而呼出气体容积减少,临床上应用气体陷闭指数(airtrapping) 来表示其数量大小: AT=( VC-FVC)/ VC5100% 2.FEV1 正常人 FEV1/FVC%380%,同时 FEV1实测值 / 预计值( FEV1%pre)>80%。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发作期 FEV1%pre和 FEV1/FVC%常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表明 气道阻塞程度。而在缓解期上述两个指标可在正常范围内。 FEV1测定在支气管哮喘临床诊断上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目前世界上各国均 将 FEVi测定列为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之中,作为支气管哮喘诊断的辅助指标,3.最大呼气中段流速( MM EF、FEF25~75%)及用力呼气中、未段流速(FEF50%、FEF75%) 这两项指标均用来反映小气道通畅情况。支气管哮喘患者,尤其是发作期 这两项指标常显著降低。 4.流速-容量曲线( F-V 曲线) 正常人的 F-V 曲线其升支陡峭,上升到高峰( Vpeak)后迅速转为降支,降 支呈光滑直线,斜行向下,直到 RV位。而支气管哮喘患者的 F-V 曲线,由 于等压点上游段阻力增加,因而呼气流速显著下降,表现在 F- V 曲线上,其特点 是降支凹向横轴,相应的 Vmax 参数,如 V 50、V25 显著低于正常值。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大小气道均受累,而进入 缓解期小气道功能异常仍旧存在 换气功能 1.气体分布 通气分布不均是观察支气管哮喘最敏感指标,往往即使患者处于缓解期, 常规通气功能指标已恢复正常,通气分布不均仍可持续存在。临床上可采用一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临床路径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一、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ICD-10:C34/D02.2): 1.非小细胞肺癌IIa期-Ⅲa期,需行术前或完全性切除术后辅助化疗患者; 2.小细胞肺癌患者; 3.无手术指征的IIIb、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4.复发或转移的肺癌患者; 5.需进行维持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诊断标准》(2010年版)。 1.高危因素:吸烟指数>400年支,年龄>45岁,肺癌家族史等。 2.临床症状:刺激性咳嗽、血痰或咯血、胸痛、气促、发热等。 3.辅助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血肿瘤标记物,痰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等。 4.细胞、组织学等病理学诊断阳性为确诊标准。

(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5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34/D0 2.2 肺癌疾病编码,有明确病理细胞学诊断。 2.符合化疗适应症、无化疗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 (3)胸部CT、心电图; (4)细胞学检查、病理检查。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超声心动图; (2)肿瘤标志物; (3)肺功能; (4)非小细胞肺癌行EGFR突变检测; (5)症状提示可能有转移时,全身骨扫描、头MRI、腹部CT; (6)合并其他疾病的相关检查。 (五)化疗前准备。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病理和分类

一、按解剖学部位分类(一)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上至主支气管的癌肿称为中央型,约占3/4,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较多见。(二)周围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肿瘤称为周围型,约占1/4,以腺癌较为多见。二、按组织学分类目前国内外对癌组织学分类仍不十分统一,但多数按细胞分化程度和形态特征分为鳞状上皮细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大细胞未分化癌和腺癌。(一)鳞状上皮细胞癌(简称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原发性肺癌的40%-50%,多见于老年男性,与吸烟关系非常密切。以中央型肺癌多见,并有向管腔内生长的倾向,常早期引起支气管狭窄,导致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癌组织易变性、坏死,形成空洞或癌性肺脓肿。鳞癌生长缓慢,转移晚,手术切除的机会相对多,5年生存率较多,但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不如小细胞未分化癌敏感。由于支气管粘膜柱状上皮细胞受慢性刺激和损伤、纤毛丧失、基底细胞鳞状化生、不典型增生和发育不全,最易突变成癌。典型的鳞状上皮样排列。电镜检查:癌细胞间有大量核粒与张力纤维束相连接。有时偶见鳞癌和腺癌混合存在称混合型肺癌(鳞腺癌)。(二)小细胞未分化癌(简称小细胞癌)是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约占原发性肺癌的1/5。患者年龄较轻,多在40-50岁左右,多有吸烟史。多发于肺门附近的大支气管,倾向于粘膜下层生长,常侵犯管外肺实质,易与肺门、纵隔淋巴结融合成团块。癌细胞生长快,侵袭力强,远处转移早,手术时发现60%-100%血管受侵犯,尸检证明80%-100%有淋巴结转移,常转移至脑、肝、骨、肾上腺等脏器。本型对放疗和化疗比较敏感。癌细胞多为类圆形或棱形,胞浆少,类似淋巴细胞、燕麦细胞型和中间型可能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Kulchitiky 细胞或嗜银细胞。核细胞浆内含有神经分泌型颗粒,具有内分泌和化学受体功能,能分泌5-羟色胺、儿茶酚胺、组胺、激肽等肽类物质,可引起副癌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三)大细胞未分化癌(大细胞癌)可发生在肺门附近或肺边缘的支气管,细胞较大,但大小不一,常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呈实性巢状排列,常见大片出血性坏死;癌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常见,胞浆丰富,可分巨细胞型和透明细胞型。巨细胞型癌细胞团周围常有多核巨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透明细胞型易误认为转移性肾腺癌。大细胞癌转移较小细胞未分化癌晚,手术切除机会较大。(四)腺癌女性多见,与吸烟关系不大,多生长在肺边缘小支气管的粘液腺,因此,在周围型肺癌中以腺癌为最常见。腺癌约占原发性肺癌的25%。腺癌倾向于管外生长,但也可循肺泡壁蔓延,常在肺边缘部形成直径2-4cm的肿块。腺癌富血管,故局部浸润和血行转移较鳞癌早。易转移至肝、脑和骨,更易累及胸膜而引起胸腔积液。典型的腺癌细胞,呈腺体样或乳头状结构,细胞大小比较一致,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丰富,常含有粘液,核大、染色深,常有核仁,核膜比较清楚。细支气管-肺泡癌(简称肺泡癌)是腺癌的一个亚型,发病年龄较轻,男女发病率近似,约占原发性肺癌的2%-5%,病因尚不明确。有人认为其发生与慢性炎症引起的瘢痕和肺间质纤维化有关,而与吸烟关系不大。其表现有结节型与弥漫型之分。前者为肺内孤立圆形灶,后者为弥漫性播散小结节灶或大片炎症样浸润,可能由于癌细胞循肺泡孔(Kohn孔)或经支气管直接播散引起,亦有认为是多源性发生。它的组织起源多数认为来自支气管末端的上皮细胞。电镜检查发现癌细胞浆内含有似Ⅱ型肺泡细胞内的板层包涵体。典型的本型癌细胞呈高柱状,核大小均匀,无畸形,多位于细胞基底部。胞浆丰富,呈嗜酸染色,癌细胞沿支气管和肺泡壁生长。肺泡结构保持完整,肺泡内常有粘液沉积。单发性结节型肺泡癌的病程较长,转移慢,手术切除机会多,术后5年生存率较高。但细胞分化差者,其预后与一般腺癌无异。

支气管肺类癌的CT表现

支气管肺类癌的CT表现 类癌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最常见于消化道、小肠和阑尾[1] ,肺类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极低,占所有肺癌 的1%- 2%[2、3]。回顾性分析本院8例肺类癌,结合文献总结其CT 表现,增加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2年2月至2006年11 月间的经手术和/或病理学证实的肺类癌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6~70岁,平均50岁,50岁以下3例(占37.5%)。临床症状:咳嗽3 例,其中1 例伴咳血痰,1 例伴发热;胸闷2 例,其中1 例有胸痛;仅表现为发热者1 例;体检发现2 例,追问病史无任何不适。术前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1. 2检查方法使用德国西门子16排CT机,扫描参数:电压120?140kv,电流240?300 mA 螺距1. 375?1. 75,层厚7. 5 mm 矩阵512X512,重建层厚0. 625?1 . 25 mm用高压注射器,从肘正中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100?120 ml 。注射速度3. 5?4. 0 ml/s 。? CT表现:本组病例均为单发的类圆形(6例)、分叶型(1 例)或不规则型肺内肿块,中央型及周围型各4例,肿块边界尚清, 2例见短毛刺, 6例位于右肺,其中1 例右肺门, 2例右上叶,2例右下

叶,1例右中叶,2例位于左肺,分别位于上叶和下叶;肿块大小不一,最小3 cm x2 cm,最大7 cm x6 cm,平均直径4. 8 cm;平扫肿块密度均匀6例(占75% , 2例不均中心密度稍低,增强后中度以上强化(CT值上升40 Hu以上)5 例,轻度强化3例(CT值上升小于30 Hu),CT值平均上升40. 3 Hu;未见明显的钙化、空洞及出血坏死。本组病例见阻塞性肺炎 1例,未见阻塞性肺气肿和阻塞性肺不张。同侧纵隔淋巴结肿大 2例,未见有远处转移(肝脏)。? 2手术及病理结果? 6 例行手术切除, 2 例经纤维支气管内镜活检,其中典型类癌(TC)5 例,不典型类癌(AC)3 例,手术中行局部淋巴结清扫, 2例有肺门淋巴结转移。? 3讨论? 类癌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 肺部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小细胞肺癌。支气管肺类癌起源于支气管肺黏膜及黏膜下腺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 其中约 80%~90%是典型类癌,余为非典型类癌[4] ,本病的发病年龄较非小细胞肺癌(NSLC小,且女性多见[1],国内有文献报道平均年龄49 岁[5] ,与本研究报道的相似。研究发现支气管肺类癌与吸烟的相关性不及NCLC显著⑹,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国外较早时期有报道51%的患者就诊时无明显症状,称其呈惰性表现[7] ,本组病例也呈咳嗽、胸闷胸痛及发热等非特异症状,

支气管腺瘤20 例临床分析

支气管腺瘤20 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10-16T15:37:20.803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作者:赵雄飞张伟罗昭全徐鹏 [导读] 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剖胸手术治疗支气管腺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提高患者治愈率,避免患者死亡,降低术后复发率,极大改善患者预后。 赵雄飞张伟罗昭全徐鹏 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探析支气管腺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20例支气管腺瘤患者,利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20例患者均恢复,死亡率为0%,未见严重并发症。20例患者的病理检查最终为12例支气管类癌、3例粘液表皮样癌、5例支气管囊性腺样。结论:剖胸手术治疗支气管腺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提高患者治愈率,避免患者死亡,降低术后复发率,极大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支气管腺瘤;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481-02 Bronchial adenoma of 20 cases of clinical analysis Xiong-fei zhao, zhang wei, Luo Zhaoquan Xu Peng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621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bronchial adenoma. Methods: to collect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1 and December 2011, treatment of 20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denoma, using retrospective analysis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Results: postoperative, 20 patients were restored, mortality was 0%,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Pathologic examination of 20 cases with end of 12 cases of bronchial carcinoid tumor, 3 cases of mucous epidermoid carcinoma, 5 cases of bronchial cysts gonads. Conclusion: cut open chest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denoma better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mprove the cure rate in patients with, to avoid patients died,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ate, greatly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Key words】bronchial adenoma; Clinical treatment; The effect 支气管腺瘤[1]主要是指患者的支气管粘膜出现良性腺样增生,在我国肺癌发病中占1.5—2%。但是我国临床诊断中,把其与腺样囊性癌、支气管类癌、粘液表皮样瘤等都归入支气管腺瘤的范围中。支气管腺瘤属于低度恶性肿瘤的一种,其发病率很低,集中发病于中青年群体中。类癌型腺癌普遍存在局部侵犯现象,严重时影响患者支气管壁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其向外生长,出现肺门肿块[2],发生远处转移。笔者随机抽选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接收的20例支气管腺瘤患者,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支气管腺瘤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1年1月—2014年12月救治的20例支气管腺瘤患者,其中男患者10例,女患者10例,患者年龄堆笑是16岁,最大是50岁,平均是(35.6± 2.4)岁,患者普遍存在胸闷、气短、咳嗽、气急、发热、间歇性咯血等临床表现,2例患者的右侧胸痛伴有上下肢关节肿痛。20例患者肿瘤部位如下:5例患者左主支气管,4例右中间段支气管,2例左上叶支气管,5例右主支气管,3例右上叶支气管,1例右下叶背段支气管。 1.2方法 1.2.1诊断 20例患者在胸部X线摄片诊断中,4例患者没有发现异常所在,改换胸部CT检查;在胸部CT检查中,20例患者中,18例患者的支气管内存在肿瘤阴影,另2例患者的右肺下叶存在炎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20例患者中14例患者的支气管表面较为光滑,与息肉样新生物较为相似,4例患者质软,存在暗红色的肿块,且带蒂,2例患者的管腔较为狭窄,且不规则。20例患者均接受刷检,16例患者开展组织活检,其病例结果证实是支气管腺瘤,4例患者是阴性。而在痰细胞检查中,20例患者均是阴性。 1.2.2手术方法 20例患者均存在手术指征,开展剖胸手术,其中10例患者接受单纯支气管壁楔形切除术,8例患者接受肺叶切除联合支气管成形术,1例患者开展下叶支气管袖式切除术,1例患者使用肺叶切除术进行治疗。 2 结果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20例患者在我院治疗后,均顺利恢复,没有手术死亡患者,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例如呼吸系统、切口感染与循环系统等。术后2周患者均进行放疗。病理检查中确定,12例患者为支气管类癌、3例患者为粘液表皮样癌、5例患者为支气管囊性腺样。 3 讨论 支气管腺瘤主要存在于患者气管黏膜腺体与气管粘膜中,主要向2个方向生长:肺组织与支气管腔。一般情况下,女性群体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群体[3]。支气管腺瘤的细胞较为均匀,且排列整齐,以实体细胞群、腺泡状等较为常见,有丝分裂较少,且细胞生长极为缓慢。在早前支气管腺瘤的临床诊断中,将其纳入良性肿瘤的范围中,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10%患者的支气管腺瘤能够对邻近组织或是器官进行侵袭[4],并转移至患者淋巴结中,严重时,可转移至患者血道。若患者出现肿瘤远处转移现象的话,原发肿瘤仍具备良性肿瘤特征,因此把支气管腺瘤纳入低度恶性肿瘤范围中。 支气管腺瘤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支气管类癌:本研究中,12例患者属于支气管类癌,占60%,属于较为多发的一种支气管腺瘤类型,以存在于患者支气管壁粘液中的嗜银细胞为起源,在电镜检查中证实类癌细胞中存在神经分泌颗粒,且存在瘤细胞腺腔,细胞较为分化与成熟,不存在异型,在免疫组化染色中结果为NSE(++)[5];(2)粘液表皮样癌:本研究中,3例患者为粘液表皮样癌,占15%,较为少见,以患者主支气管黏膜的分泌腺或是肺叶支气管为起源,但恶性程度不一,恶性严重患者会出现纵膈淋巴结与肺门转移等现象;(3)支气管囊性腺样:本研究中,5例患者为支气管囊性腺样,占25%,以患者粘膜、腺管为起源,集中发生于支气管腔中,具有较高的恶性,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多存在外侵现象,根治目的难度较高。 支气管腺瘤的体征与临床症状受到患者肿瘤位置的影响,分为周围型与中央型。本研究中的20例研究对象中,包括18例中央型,2例周围型。一般情况下,周围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是胸部X线检查中存在肺部结节影。患者支气管腔中的中央型腺瘤会对患者支气管产生阻塞作用,导致患者存在咯痰、气短、咯血、咳嗽、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少数患者存在皮肤潮红、腹痛、水肿、心悸、腹泻、皮肤瘙痒等临床表现[6],是类癌综合征的一种表现,需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类癌组织中的毛细血管较为丰富,会造成患者存在咯血

原发性肺癌的临床表现

肺癌的临床表现与其部位、大小、类型、发展的阶段、有无并发症或转移有密切关系。有5%-15%的患者于发现肺癌时无症状。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方面。一、由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一)咳嗽为常见的早期症状,肿瘤在气管内可有刺激性干咳或少量粘液痰。肺泡癌可有大量粘液痰。肿瘤引起远端支气管狭窄,咳嗽加重,多为持续性,且呈高音调金属音。是一种特征性的阻塞性咳嗽。当有继发感染时,痰量增高,且呈粘液脓性。(二)咯血由于癌肿组织血管丰富常引起咯血。以中央型肺癌多见,多为痰中带血或间断血痰,常不易引起患者重视而延误早期诊断。如侵蚀大血管,可引起大咯血。(三)喘鸣由于肿瘤引起支气管部分阻塞,约有2%的患者,可引起局限性喘鸣音。(四)胸闷、气急肿瘤引起支气管狭窄,特别是中央型肺癌,或肿瘤转移到肺门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压迫主支气管或隆突,或转移至胸膜,发生大量胸腔积液,或转移至心包发生心包积液,或有腺麻痹、上腔静脉阻塞以及肺部广泛受累,均可影响肺功能,发生胸闷,气急,如果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合并有自发性气胸,胸闷、气急更为严重。(五)体重下降消瘦为肿瘤的常见症状之一。肿瘤发展到晚期,由于肿瘤毒素和消耗的原因,并有感染、疼痛所致的食欲减退,可表现为消瘦或恶液质。(六)发热一般肿瘤可因坏死引起发热,多数发热的原因是由于肿瘤引起的继发性肺炎所致,抗生素药物治疗疗效不佳。二、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一)胸痛约有30%的肿瘤直接侵犯胸膜、肋骨和胸壁,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胸痛。若肿瘤位于胸膜附近时,则产生不规则的钝痛或隐痛,疼痛于呼吸、咳嗽时加重。肋骨、脊柱受侵犯时,则有压痛点,而与呼吸、咳嗽无关。肿瘤压迫肋间神经,胸痛可累及其分布区。(二)呼吸困难肿瘤压迫大气道,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咽下困难癌肿侵犯或压迫食管可引起咽下困难,尚可引起支气管-食管瘘,导致肺部感染。(四)声音嘶哑癌肿直接压迫或转移至纵隔淋巴结肿大后压迫喉返神经(多见左侧),可发生声音嘶哑。(五)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癌肿侵犯纵隔,压迫上腔静脉时,上腔静脉回流受阻,产生头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以及胸前部淤血和静脉曲张,可引起头痛或头昏或眩晕。(六)Horner综合征位于肺尖部的肺癌称上沟癌(Pancoast癌),可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与胸壁无汗或少汗,也常有肿瘤压迫臂丛神经造成以下腋下为主、向上肢内侧放射的火灼样疼痛,在夜间尤甚。三、由癌肿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 1.肺癌转移至胸、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发生头痛、呕吐、眩晕、复视、共济失调、脑神经麻痹、一侧肢体无力甚至半身不遂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颅内高压的症状。 2.转移至骨骼,特别是肋骨、脊椎骨、骨盆时,则有局部疼痛和压痛。 3.转移至肝时,可有厌食,肝区疼痛,肝肿大、黄疸和腹水等。 4.肺癌转移至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常是肺癌转移的部位,可以毫无症状,病人自已发现而来就诊。典型的多位于前斜角肌区,固定而坚硬,逐渐增大、增多,可以融合。淋巴结大小不一定反映病程的早晚,多无痛感,皮下转移时可触及皮下结节。四、癌肿作用于其他系统引起的肺外表现包括内分泌、神经肌肉、结缔组织、血液系统和血管的异常改变,又称副癌综合征。有下列几种表现: 1.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hypertrophic pulmonry osteoarthropathy)常见于肺癌,也见于胸膜局限性间皮瘤和肺转移瘤(胸腺、子宫、前列腺的转移)。多侵犯上下肢长骨远端,发生杵状指(趾)和肥大性骨关节病。前者具有发生快、指端疼痛、甲床周围环境红晕的特点。两者常同时存在,多见于鳞癌。切除肺癌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肿瘤复发又可出现。 2.分泌促性激素引起男性乳房发育,常伴有肥大骨关节病。 3.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物,可引起Cushing综合征,表现为肌力减弱、浮肿、高血压、尿糖增高等。 4.分泌抗利尿激素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表现为食欲不佳、恶心、呕吐、乏力、嗜睡、定向障碍等水中毒症状,称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 ,SIADH)。 5.神经肌肉综合征包括小脑皮质变性、脊髓小脑变性、周围神经病变、重症肌无力和肌病等。发生原因不明确。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