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最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最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最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在党的文献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而且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003年9月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也是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检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型的、为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的政治文明,是政治文明发展史上更高阶段和最新类型,代表着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政治文明重在建设,遵照十六大提出的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规划,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全面建设。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实践,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政治文明,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在历史长期演进中产生并形成的文化形态,体现着人民主权、法治、尊重和保障个人自由与权利等社会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马克思主义把政治文明看作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概念,并赋予它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多重内涵。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并总是以宪政文化和法治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宪政文化推动法治社会的成长,是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的必然规律。也就是说,宪政文化是政治文明的思想文化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和目标,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应该说,这已经在现代的意义上,为中国规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政框架和内核。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把宪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不但要在思想政治领域继续肃清人治的残余影响,逐步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和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地位和权威,而且要进一步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切实把重大决策与立法结合起来;不但要依法科学配置国家权力,使之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高效运行,而且要形成严密、有效的监督网络与制约机制,不但要形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法制保障和促进机制,而且要形成切实保障人权的法治机制和尊重人权的政治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实现三个代表的要求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文明。其本质是社会的进步状态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政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党和国家要始终坚持在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来寻求解决社

会矛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佳方式,逐步宽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以及构建政权良性运作的最佳制度。从这一意义上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几乎所有有利于社会制度建设及其成果,都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实现三个代表的要求,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政治权威合格性的重要特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政治权威合法性的重要特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要求,在政治上就是要发展民主政治、坚持执政为民,就是要通过党的执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使政治资源按照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进行合理配置,保证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的全面实现,特别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并为其提供了理论原则和评判标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回答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的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即一切以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首要原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刻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否成功,就要看他是否符合三个代表具体要求。符合三个代表具体要求的政治文明,才是代表人民意志、体现人民利益要求,被人民所拥护的政治文明。这种政治文明能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民主权利,能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各面的发展,使民富国强,使中国和中国人民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 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牢牢把握

这一点极为重要。坚持政治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其他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首要内容和突出特色。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搞好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并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的发展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进步和体现政治文明的发展。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首先意味着保障和实现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民主权利。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完善党的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要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们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要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这些政治制度。

五、全面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

胡锦涛同志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努力。政治文明建设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地加以推进。我们要建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用科学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健全民主程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符合人民利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根据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形成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以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关键岗位和薄弱环节为重点,改革和完善监督机制,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切实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总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做了深刻阐释。提出了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是五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精神,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乃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谁胜谁负,集中地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较量上,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取决于它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它的科技、教育,说到底取决于人的素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各种思想文化的撞击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能否正确地吸收、借鉴全人类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能否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乃至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市场经济是健康、文明的市场经济。坑蒙拐骗、制假造劣,与现代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没有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没有科技教育的持续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那种讲平等竞争、讲信誉、讲质量、讲效率的观念和氛围是难以形成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表明,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精神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很大程度寄希望于科技的投入和进步,寄希望于人才的培育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同时,攻克深化改革中的难关也需要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障,需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可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 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1、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的素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同时又给社会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与人之间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 一、什么是政治文明 1.政治文明概念 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摘自《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14页) 2.政治文明概念辨析 政治意识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包含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是母概念与子概念的关系。 制度文明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中的政治制度文明属于政治文明,但制度文明中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文明则不好放入政治文明之中。 政治文明与法治文明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但不等于全部政治文明,不能以法治文明取代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上层建筑中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但上层建筑中还有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等。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政治文化是个中性词,并不表示价值内涵,即不表示政治文化的进步与否;而政治文明是一个褒义词,表明政治进步状态。 (参见:虞崇胜:《政治文明概念辨析》,《理论前沿》,2002年第4期。)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一种政治文明,在价值选择上,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表现剥削、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以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社会共同富裕为鲜明的价值倾向;在政治文明的主体地位上,否定了社会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专政,确保了占人口绝大多数人的统治地位;在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上,以其对以往旧的政治活动原则和政治运行格局的极大批评勇气,和对新的政治文明构成的极大创造精神,展示了其远大发展前景。 (参见:高健生:《政治文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思考》,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2 期)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直接使用了政治文明概念。他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2002年,他在“5.31”讲话中进而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情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间题。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灼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 参考文献:《南都学坛》1983年第01期作者:胡隆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正文: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情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间题。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灼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这段活精辟地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极端重要性。重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关论述,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对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它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发展。它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及思想保证,也是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是抵制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重要武器,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武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而且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生活的精神面貌的大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党和全国人民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由于经济、体制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原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一些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情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蔓延以及封建迷信活动在一些地方死灰复燃。这些消极丑恶的现象,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妨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由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近几年来,社会中出现很多事件: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了解,该男子名为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 富二代成娱乐圈女星新宠:周迅抛弃李大齐恋上“富二代”王烁,汤唯的现任男友是某知名汽车企业家的儿子,张雨绮拍拖的对象是俏江南总裁的儿子…….娱乐圈女明星集体爱上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 证。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 水平的重要条件。 什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它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基本特征是: 第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精神文明创造者第一次成为精神文明的主人,结束了精神文明的创造和享用的分离状

态。 精神文明成果不再是奴役劳动人民的手段,而是用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为人民群众造福。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越多,他们的精神生活就越丰富。 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共产主义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居于指导地位。精神文明指导思想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根本点,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各项文化事业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协调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文化和思想两个方面彻底铲除剥削阶级观念的烙印和痕迹,清除一切愚昧、无知、粗野的不文明现象,努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什么是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明确的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究竟全面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它跟小康有什么不同?十六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和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胡鞍钢阐述如下观点。 小康社会跟小康有何不同? 小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初步达到小康水平。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所谓低水平就是现在仅仅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不全面,因为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研究的成果,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

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况和发展程度的标志,它是与政治蒙昧和政治野蛮相对立的范畴。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这是我国生产力发生深刻变革,生产关系不断发展之后,对上层建筑领域发展提出的必然性要求。政治文明其本质是一种回归主体性的文明,它强调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十六大报告在一系列论述“民享”的基础上,提出政治文明,其核心意义就在于“民治”,也就是让公民真正成为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政治上的主人。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文明,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明,是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基本方略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可分为政治民主化、政治公开化、政治法制化、政治科学化、政治高效化、政治清廉化六个层面。 因此,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体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体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方略。 具体讲,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从现代意义上理解政治文明,可有以下三个角度:一是政治文明意味着一种得以产生并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政治形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有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也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人类共同的政治文明。二是政治文明意味着社会政治领域的进步。三是政治文明更意味着政治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法制建设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依法执政 (3)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决策机制 (4)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人大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是衡量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水平的一个重 机制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政治文明建设,在制度层面上应着重人大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完善人大审议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人大监督的力度。各级人大除严格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外,还应加强对财政项目的审议。建立重大活动和重大项目的财政支出必须经过人大审批的制度,切实改变政府决策“先斩后奏”,人大事后认可的形式主义。

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制度创新、政治观念变革和政治行为调整等各个方面,而制度建设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里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着重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成功实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政治制度建设不仅塑造了稳定有序的利益格局,而且规范了社会成员的交往行为,在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活的安定和谐。这充分地说明了政治制度建设作为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在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层面上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密切联系,并构成了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含义 政治制度作为人类交往的产物和实践性结果,既是学术界探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在现实生活特别是在政治实践领域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般来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政治制度进行分析。从广义的层面理解,政治制度是同政治现象或人类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制度; 属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及文化制度范畴的某些具体制度,在一般意义上也可以被不同程度地视为政治制度。从狭义的层面理解,政治制度不仅与政治现象或政治生活直接相关,而且同政治研究的根本问题和核心概念存在密切联系。从这两个层面理解政治制度,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政治制度作出过于宽泛的界定,不必将政治制度这一概念漫无标准地加诸过多现象; 另一方面可以为政治研究的权力分析提供更为有限且具体的对象,使政治制度理论的建构具有合理的基础成分。 政治制度建设是人类社会生活在政治领域之中以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为主要目标和形式的实践性活动,它在建立政治制度、完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从我做起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从我做起 Xxx (10电信x班 201030580xxx) 内容提要: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从我做起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和道德,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和道德,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道德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集体的脸面,更是社会大家庭。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精神包涵了各种优秀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可是,如此快速的发展必然有着隐藏的弊端,中国在精神文明上的建设远远落后物质文明的建设,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中国需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而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中坚力量,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大学生开始做起。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严峻考验 不久前,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不全面,主要表现为没有全面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标准;一些现代化指标同国际通用标准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经济领域和经济体制、政治领域和政治体制、文化领域和文化体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所谓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小康社会程度的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不平衡;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同时,使社会更加和谐;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是第一次。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活力,集中表现在切实保证和充分发挥社会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在全社会切实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协调好各个社会阶层以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从而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要经过艰苦努力,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证。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体现时代进步的政治的领导,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政治文明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因为,先进的、强大的政党能够以其有效的执政,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并提供和创造政治文明的发展所需要的安定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处于执政地位。体现时代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与执政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最终解放,而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宗旨和承担的历史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标,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朝着人类前进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时代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党通过其强有力的领导及其有效的执政,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先进生产力提供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执政党,承担着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其本质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和精神内核。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江泽民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注:江泽民:《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3页。)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用科学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党,代表了先进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主导性动力,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朝着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高度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和宗旨所决定的,它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注:江泽民:《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坚持党的领导,就是为了要保证广 大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需要其先锋队进行概括和表达,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作用,能够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而保证了人民民主实践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体现了进代的先进性,坚持和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主导性力量和根本保证。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了人类政治文明演进中的革命性变革,在我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先进形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在广东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国家富强之本 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前提。国家富强昭示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国家富强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精神文明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和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力量,也包括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愈益频繁,精神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两种力量同步增强,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其二,精神文明建设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知识动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第一位推动力量,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推动科技创新,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其三,精神文明建设为国家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邓小平同志曾尖锐地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他还强调:“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只有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前进。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民族振兴之根 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价值。民族振兴是指一个民族以自强、自主、自信的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要实现民族振兴,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方面,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复兴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没有强大民族文化的国家,

关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

关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课程学习,深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严峻性与必要性。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在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放在重要位置,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应吸取的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的政党制度同西方政党制度产生的历史过程存在巨大差异。西方国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先建立了议会制度,后来由于政治发展的需要在议会活动基础上产生了政党。因此,西方的政党要想获得组建政府的机会,必须遵守议会规则,通过竞争获得执政资格。而中国则情况完全不同。在中国,是先有了一个按照科学理论组织起来的先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武装斗争赢得政权,进而在新中国的人民政权中成为执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地位是有着历史合法性的。同时,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历史漫长悠久、现实情况错综复杂的国度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一个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善于总揽全局、有效协调各方的政治核心作为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不断进步是不可能的。维护中国共产党这个政治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生活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对于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政体和政党制度。作为我国政体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便利的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展民主,就必须坚持这些基本政治制度,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西方的政体模式。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政治”是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的产物,与中国国情有着区别。如果简单地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实行立法、行政、司法平行设置,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政体就会改变,人民权力高于一切的现实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在中国发展民主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体和政党制度。 第三,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民主发展目标模式和实现道路。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实现高度发展,受此影响,文化建设还不可能十分发达。因此,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不很发达的国度发展民主,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确定目标模式和实现道路。在当代中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导语: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文章,仅供参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基本目标 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新人”的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思想在中国当前阶段的具体化。“四有”是一个完整概念,包括了人的素质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四有”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和文化,可以说理想是根本,文化是基础。这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培养起一代四有新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一个民族的素质如何,对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

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内容编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

简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辩证关系

17、简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四者是有机统一的,他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的条件。文明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一定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形态、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政治行为实践所规定和体现的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规定性与现代政治文明规定性相统一的政治文明。所谓社会主义规定性,就是政治文明,在主体地位上,否定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实行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真正开始推行人民当家做主;在政治制度上,否定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政治制度,广大人民群众上升到了统治阶级的地位;在价值选择上,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表现剥削、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以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共同富裕为社会价值

取向。所谓现代政治文明的规定性,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尊重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证。物质文明建设水平高,人们才会有更多时间、物力和能力提高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物质文明还是推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决定力量,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总是在发现、解决物质文明建设遇到新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精神文明作为思想上层建筑,不仅服务于作为经济基础的物质文明,而且服务于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离不开充分而持久的智力支持。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正确方向和政治保证。政治文明保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向着有利于本阶级需要的方向发展。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和 政治制度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有着本质上的内在一致性,呈三足鼎立之势,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标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继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又一重大举措。 “政治文明”的概念,马克思曾经使用过。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不可能详细论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究竟是怎样的。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领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命题。这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十六大以前,我国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使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概念反映人类文明建设的成果和目标。在十六大报告、党章和相关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三者互制互动、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核心,精神文明是灵魂。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制约并影响着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而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又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不仅如此,物质文明和精神的许多成果,往往要以政治这一制度化、组织化、程序化程度极高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也就是说,在整个文明系统中,政治文明发挥着引导、规范和保证的功能。 政治文明本身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三维结构的整体。政治意识文明为政治制度文明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是政治行为文明的指南;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发展的结果,是政治主体在政治行为模式上的组织化、程序化安排;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集中体现,政治行为文明程序不断提升和进步,能够给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政治资源。通过三方面的交互作用,人类的政治文明才呈现出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形态演化的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建成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该指出:高度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绝大多数人享有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先进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发展 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中共中央曾多次郑重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最早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1979年9月2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讨论的叶剑英准备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叶剑英在这个讲话中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80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把精神文明建设列为重要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邓小平在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所谓

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个要点之一,并第一次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1982年4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的会议上,作了题为《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讲话,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之一。同年7月,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 同年9月,胡耀邦在党的十二大上的报告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论述,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的一个方面。把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为党的一个战略方针。并指出,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报告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概括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大方面,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共产党的思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把在全社会形成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振奋起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状态,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代替资本主义民主,标志着政治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飞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的政治文明,同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政治文明相比较,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鲜明的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我们党的领导和执政,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不谋求自己的私利,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是全社会的表率。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与党的领导制度和执政方式紧密联系。发展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我们要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先导,带动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核心和精髓是人民民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我们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进行了党政机构改革,实行了县、乡两级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积极扩大城乡基层直接民主,推进村民自治,发展社区民主,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全国人民依法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广泛权利。完全可以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没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就没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就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不断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三)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发扬民主必须同加强法制有机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党领导人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