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公共财政理论》

1、试从不同方面阐述政府的局限性:a、公共决策参与主体的局限性。具有相同经济利益的投票者会联合起来从而形成特殊利益集团,不仅因为联合起来耗费较低,而且因为联合起来能左右公共决策,使有利于自己的方案获得通过。特殊利益集团可能会与政治家、官员形成“铁三角”:政治家批准某一方案,官员实施某一方案,特殊利益集团则从中获益。;b、投票悖论。在这一种情形中,没有一种提案能够赢得超过其他所有提案的多数票,这意味着简单多数票规则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这一现象称为投票悖论;c、官员预算最大化模型。(见15页图)

《第二章:财政的本质》

1、财政的定义: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他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2、财政的本质: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这就是财政的本质。具体来说,财政在本质上隐含着两种基本分配关系:一是经济体系中的个人、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尤其是个人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二是政府机构系统内政府部门之间与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尤其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

3、试述财政的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

公共性:指财政具有满足公共需要的属性。公共性是不同社会形态下财政的共性。财政的公共性又具有历史性。公共产品的构成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而变化。公共产品的构成可能因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利益集团性:指财政反映着参与财政分配活动的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这一属性是财政的个性。在不同的社会形态,财政体现出不同的利益集团性。

《第三章:公共产品》

1.为什么公共产品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

答:从本质上讲,生产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公共产品的。而公共产品是全社会成员所必须消费的产品,它的满足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这样一来公共产品生产的滞后与社会成员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市场失灵简单的说就是市场在配置资源时候的无效或者低效。很显然,公共品不能由市场进行有效的供给。

《第四章:财政支出》

1.如何看待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

答:财政支出不断增长似乎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条规律。增长原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随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更加突出,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有效地配置整个社会资源,需要政府对资源进行再配置,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2)政治因素:政局、行政效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不断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这需要建立司法体系和管理制度,以规范行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3)社会因素:人口、文化等。城市化以及高居住密度会导致外部性和拥挤现象,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和管制。最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以及福利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要求政府在这些方面增加支出。这就是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上述服务的需求增加得更快,政府要为此增加支出。(4)国际关系。《第五章:社会救助支出》

1.我国当前主要有哪些社会救助项目

答:(1)农村反贫困计划:1扶贫贷款。是农村扶贫计划中最大的项目,重点支持有助于直

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中效益好、有还贷能力的项目;2发展资金。也称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发展贫困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用于改变贫困农户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上;3以工代赈。主要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2)城市反贫计划: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比较实物转移和现金补助的经济效应

《第六章:社会保险支出》

1、试述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理由

答:(1)政府的介入可以弥补保险市场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残缺问题。(2)政府介入可以弥补收入分配上的缺陷。(3)社会保险是一种优值品,人们对它的评价低于它实际能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政府介入体现了父爱主义的观念。(4)相对于商业保险来说,政府介入社会保险还具有其他的优势①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尤其是决策成本。②更有利于分散风险。③社会保险支出可以实行指数化

3.比较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

(1)定义: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筹资方式,其特征是建立个人帐户,使退休金直接来源于社会成员本身的储蓄积累。

(2)具体做法:首先确定受益人的待遇标准,并据此作出支付养老金额数的预测,再通过税收(工薪税和社会保险税)等强制性缴费来融资,使养老保险的收支在年度内保持大体平衡。要求人们在工作期间逐年积累基金,退休后使用,强调劳动者的自我保护。

(3)筹集基金的基本形式: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

(4)优点:费率调整灵活,社会共济性强。缓解养老保障制度受老龄化的冲击;避免现收现付制所需的工薪税增加;完全靠劳动者本人融资,没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不会造成政府额外的财政负担;由于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独立账户,对自己缴的费用享有充分的权益,不会期待政府的补助和津贴,因此这一模式不会扭曲个人的工作和储蓄行为;该模式会产生更多的储蓄,有助于资本积累。

(5)缺点:老龄化倾向加大财政负担,老龄化趋势带来的税率上升将抑制经济发展。过渡时期的缴费率过高的问题;应对基金的长期积累过程中面临的通货膨胀和投资风险,即如何通过适当的基金管理,使养老基金保值和增值。

4.养老保险经济效应:负效应+正效应(=退休效应+遗产效应)。负效应:又称财产替代效应,养老金制度会减少职工为应对老年风险而储蓄的动机。退休效应:指养老保险制度诱使职工提前退休,又会反过来促使职工为应付更长的退休期而增加储蓄遗产效应:指养老保险可以将收入从纳税者手中转移到养老金收益者手中,使得老年人可能会增加储蓄,更多地给以子女馈赠,以便抵消养老保险对其子女收入的影响。

《第八章:财政收入概述》

1、财政收入取得的形式有哪些?列举三种主要的财政收入取得的形式,并比较它们的差异。答:(1)税收:税收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是指政府为了发展社会保险事业而设立的。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征收取得的专项资金收入。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国有资产收入: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上交利润、股息、红利、产权转让等形式取得的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和以资产占用费、租金、使用费等形式取得国有资源性资产的收入。主要包括从国有企业取得的国有资本投资收益;从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取得的产权转让收入;从国有资源行资产有偿使用取得的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债务收入:指国家或政府以债务人身份,采取信用的形式通过举债的方式,向国内外取得债务所形成的收入。(5)非税收入:指除税收、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债务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主要包括:

政府型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入、罚没收入、其他收入等。

2.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经济发展决定了财政收入,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财政收入规模,发展越快,效益越高,财政收入规模增长越快。(2)经济结构决定财政收入结构。不同产业结构产生了不同的财政收入格局,生产力地区布局决定财政收入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决定财政收入的来源构成。(3)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财力大小决定宏观调控能力,财力大小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保障。

《第九章》

1.什么是税收?国家征税的依据是什么?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取得的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

依据:税收法律制度

2、税收有哪些特征?如何区别税收与公债、收费等其他的财政收入形式?

答:特征:(1)强制性:指国家征税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法律、法令进行的。是一种强制的课税。(2)无偿性: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3)固定性:指国家征税前,税法就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税法所规定的这些征收标准,国家和纳税人双方都必须遵守。税收的固定性实际上不是税法的确定性,不能把固定性误解为永久不变。

区别:税收和公债的区别: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债务,可分为内债和外债。内债是国家在国内举借的债,通常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募集,或由政府委托银行代募。外债是国家在国外举借的债,包括在国外发行或推销的公债和向外国政府、经济组织和私人的借款。公债虽然也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但一般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因为它属于一种信用关系,有借有还,必须按时支付利息。在发行公债的年份,表现为财政收入;而在还本付息的年分,则表现为财政支出。马克思曾把公债称为“税收的预征”,他说:“募债的方法,在政府有额外开支时,固然使纳税人可以不立即感到负担,但结果总有增加赋收的必要。”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税收形式取得财政收入,只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有限度、有节制地采用公债形式。至于公债同税收之间的区别,则须从“三性”方面进行对比。

第一,从强制性特征看:国家发行公债,国家与认购公债者之间是一种信用关系,是自愿认购,不能强迫推销。至于税收则是一种强制征收,不管纳税人是否自愿,都必须依国家法律规定纳税,违法者要受到法律制裁。

第二,从无偿性特征看:国家发行公债,它与公债认购者是一种债务与债权的关系,国家作为债务人,到期要偿还本息,公债认购者作为债权人,以到期后能收回本息为认购条件,到期要收回本息。而税收则是一种无偿征收,根本不存在需要偿还的问题。

第三,从固定性特征看:国家发行公债,一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发行,不是经常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同时,公债以有偿、自愿为原则,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协商办事,发行与认购多少,很难固定。而税收则在法律上规定了征收标准或数额,具有法律固定性特征。

此外,公债和税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时间也各不相同。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公债则是到中世纪才在欧洲出现的。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公债不具有“三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债虽然可以作为财政收入形式,但不宜作为经常性的财政手段,只能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和补充手段。国家在发行国内公债、国库券,向外借款时,要慎重考虑还本付息。尤其是向国外借款,必须注意经济效益,要和偿还能力相适应。

2、税与费的区别,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1)看征收主体是谁。属于代表政府所得的各级税务机关、海关收取的一般是税;由经济部门和事业单位收取的一般是费。(2)看是否具有无偿性。无偿课征的是税,有偿收取的是费,

这是两间的主要不同之处。当然从强制性和固定性上看,也是不同的。(3)看款项是否专款专用。税款一般是由国家通过预算统一支出,用于全社会的需要,不采取专项专用的原则;而各项收费亦多用于满足本身业务支出的需要,一般具有专款专用的性质。

3.什么是税收的公平、效率和财政收入原则?如何理解和贯彻这些原则?

答:(1)公平性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税收负担的公平,包括税收的横向公平——相同纳税能力的人缴纳相同的税和纵向公平——不同的纳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二是税收的经济公平,即通过税收机制建立机会平等的经济环境,实现七点的公平;三是税收的社会公平,即通过税收机制对社会成员个人的收入进行调节,以征税或补贴方式实现社会成员间利益上相对平等,实现结果的公平。

效率原则:指以尽量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量大的税收收益,它通过税收成本与税收收益的比较得以衡量。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

财政收入原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稳定,即税收收入必须充分、稳定地满足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二是弹性,即税收收入不仅要对财政收入保持充分的弹性,更要与经济增长保持灵活的弹性;三是适度,即税收收入必须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极限内。(2)财政原则并不意味着就是税率越高,税收收入就越大。税收的经济公平,是与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使公司、企业成为重要的纳税主体,它们与个人相比,要求经济方面的公平比社会公平更迫切、更现实。而且,经济公平也是税收效率原则的必然要求。税收效率原则也是税收的重要原则之一,而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特别是经济公平是以效率为目标的,要使税收有效率,就需要经济公平。税收不仅应是公平的,而且应是有效率的。税收行政效率,可以税收成本率即税收的行政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率来反映,有效率就是要求以尽可能少的税收行政成本征收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即税收成本率越低越好。从税收经济效率的不同层次可以看出,税收是否有效率,必须结合经济运行本身的效率来考察。如果经济运转本身是高效率的,则应以税收不干扰或少干扰经济运行视为有效率,即以税收的经济成本最小作为判断税收效率的依据;而当经济运行处于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状态,则税收效率应反映在对经济运行的有效干预。遵循行政效率是征税的最基本、最直接的要求,而追求经济效率,则是税收的高层次要求,它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税收调控作用的认识的提高

《第十章:税收制度》

试述我国增值税的基本内容:

答:(1)纳税人是指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2)征税范围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等。(3)税率包括基本税率、低税率、零税率以及征税率等(4)应纳税额的计算

a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其中销项税额=销售额*适用税率 b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 c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其中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

《第十一章:国有资产收入分配》

请分别按经济用途和存在形态对国有资产进行分类

答:(1)按国有资产的经济用途划分,国有资产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各类企业经营使用的和按企业要求经营使用的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用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而不直接参与生产、流通的国有资产。(2)按国有资产的存在形态划分,国有资产可分为国有有形资产和国有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是指具有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不具备实物形态,却能在一定时期提供收益的资产。

《第十二章》

如何进行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答:①.理顺财政管理体制②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③建立并完善债务管理制度,明确政府债务的范围和管理体制④.严格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调整优化债务投向结构,明确政府举债主要是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的资本项目支出⑤.减少政府对生产领域和金融领域的不适当介入,控制经济社会风险向政府的转移,强化金融监管和约束⑥.建立政府担保风险管理制度,控制或有债务规模,严格执行《担保法》,政府及部门不得为竞争性领域的融资提供担保,过去已出具担保的要通过清理后,合法的退出担保⑦.针对显性直接债务,改“堵”为“疏”,适度赋予政府举债权,并严格监管⑧.整合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资源,构建风险管理应急机制。

《第十三章》

1.财政管理的内涵

答: 研究资金如何有效流入各个政府机构、如何在各政府机构内合理流动以及如何有效流出的过程,以确保财政运行过程能做到合法、合理、合规和有效率等。或者说财政管理就是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对政府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所进行的计划、领导、组织、控制、协调和监督等活动。

2.财政管理的目标有哪些?

答:①.构建良性循环的财政运行机制②.建立有效保障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的机制③.构造财政支出的有效监控机制④.确保财政收支平衡⑤.提高财政效率⑥.管理财政风险

3.简述有效财政管理的要素

答:①.责任制。责任制的实施意味着政府部门的官员必须对他们的行为负责。②.透明度。透明度意味着可以用很低的成本获得相关的信息③.可预见性。可预见性意味着有明确的法律和法规,以及这些法律和法规统一而能有效的实施④.参与性。参与性对于提供可信的信息和监督政府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

4.论述财政管理的原则

答:①.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我国财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在财政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是由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可以概括为中央有三个统一,地方有三个职权。财政管理必须坚持统一领导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上不排斥有计划、协调发展,财政管理应在宏观经济计划和中央领导下,有计划的筹集和使用资金。第二,财政管理必须服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对财政资金分配制定统一政策。第三,各地区、各名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实行统一的财政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财政管理必须实行分级管理是与国家政权实行分级管理相适应的。一方面,财政管理必须实行分级管理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另一方面,在各级地方政府、公共部门都有一定的事权的同时,赋予其一定的财力和财权,有利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当地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规划,调动各级政府和基层单位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确保国家财政任务的顺利完成。②.依据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财政管理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管理的基础之一。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要把政府对市场的行政管理转变为服务、协调和引导,实现财政职能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转化。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也改变成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角度进行粗线条的控制,把微观调控的职能让给市场。③.经济管理、法律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用经济方法管理财政,是在不损害各经济主体各种权利与市场机制运行条件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以市场经济的一定发展为条件。要采用经济手段,把微观经济管理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更好的结合起来。国家立法机关要加快财经立法,即把不可缺少的行政手段以及必须遵

守的行为准则,逐步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化。财政的行政管理,是指财政机关采用命令指示、规定、指令性计划、规章制度等行政手段,对财政收支活动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指挥和控制。

5.直接财政管理包含哪些内容

答:包括政府预算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税收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投资管理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等内容。

《第十四章》

1.什么是政府预算?它的级次组成是什么?

答:政府预算是一定时期内,政府实现特定目标所必须完成的各种项目的计划,即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

级次组成:有一级财政收支活动主体,也应有一级预算。我国政府预算组成体系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的。

2.简述财政预算的原则

答:①.计划性。”预算“就是预先的计划,是事先对活动进程所安排的计划。②.完整性。指的是所有的政府收入和支出,除了某些特殊的例外,都应当纳入政府预算,都必须处于政府预算的约束和规范下。③.公开性。即政府收支活动的透明性,政府所有的收支计划和活动过程,除了某些特殊的例外,都必须向立法机构和社会公众公开,都必须接受立法机构、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④.法治性。是立法机构所通过的政府预算就是法律,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违背政府预算就是违法行为,任何人违背政府预算都必须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⑤.统一性。所有地方政府预算联通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政府预算。⑥.年度性。通常为一年。

3.论述部门预算改革的必要性。

答①实行部门预算有利于实行政府预算管理的统一性:实行部门预算,有利于克服这种条块分割管理模式造成的弊端,实现预算的统一管理,也有利于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增强部门管理资金的责任心

②实行部门预算有利于保证政府预算的完整性:实行部门预算,有利于将所有政府财政性资金全面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建立完整、全面的政府预算收支管理体系

③实行部门预算有利于统一预算编制标准,采取科学的预算分类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实行部门预算,由于各项政府性资金统一纳入部门预算的编制范围,按照统一标准,一个部门编制一本预算,从而使预算的科学分类和充分细化成为可能

④实行部门预算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部门预算采用按具体支出因素逐项据实核定的方法(简称“因素法”),可有效克服“基数法”存在的问题,使预算分配更加科学、合理4.什么是预算外资金?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含义:①预算外资金属于国家财政资金的范畴②预算外资金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财政制度的规定设置的③预算外资金是政府预算必要的补充,其收入有规定的来源,支出有指定的用途,都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不能看成自有资金,不能再收入和支出上违反国家统一规定④预算外资金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财政资金,这就决定了它既要放在预算之外,又要纳入财政管理,接受监督

基本特征:法定性、专用性、分散性与繁杂性

《第十五章》

1、财政体制的内涵是什么?

答①财政体制所管理和规范的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②财政体制的核心内容是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权,其实质是关于财权财力的集中与分散的一项基本制度

③财政体制是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简述财政体制的内容。

答:①确定财政管理机构体系(基本):就是在财政体制中把财政管理的组织机构确定下来,并明确系统内部各机构的管理职权。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五级:中央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各级财政部门内部有设置不同的业务机构,分别负责各项财政业务管理;

②划分财政管理权责(重要):这种职权的划分要与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相适应、相一致。财政既然是一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经济行为,那么国家就可以根据公共需要的覆盖面和收益范围划分不同层次,来科学地、合理地确定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范围和财政管理权责;

③划分财政收支范围(核心):一种财政体制是集权,还是分权,是通过财政收支范围划分的集散程度体现出来的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的结构呈现出这样的情况:在财政收入的划分中,侧重于中央政府;在财政支出的划分中,侧重于地方政府;

④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a、为地方财政提供额外收入来源,弥补地方财政收支差额,以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b、中央政府通过对地方财政的财力补助,使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符合中央政府宏观政策的实施要求;c、由于地方政府提高的某些公共产品或服务产生的利益,不仅为本辖区的居民所享受,而且具有外溢性;d、在分级财政体制中,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方的财力悬殊巨大,中央政府可通过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促进各地方财政经济发展的均衡化;e、中央政府还可利用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国家某些特殊社会目标的实现。

3建立财政体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①财政体制与国家政权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首先财政体制必须确定分几级管理,财政的分级管理必须与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划相一致:其次财政管理体制是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需随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②财权和事权相匹配、权责结合的原则:财权和财力是两种手段,两者之间无必然联系,是彼此独立的,所以只要财力或财权相匹配,就可使一级政府运转正常。而要实现财权、事权的相匹配,还必须权责的结合,权责结合反映在财政体制上,就是要使各级财政有各自的收入来源和支出范围,并把财政的收支尽量挂起钩来

③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公平有两种含义:一是基于财力均等要求的上解负担公平,体现在收入划分,二是基于机会均等要求的发展条件公平,体现在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效率有两种含义:一是基于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二是基于这一制度有效运转的行政效率4.论述财政体制的核心问题

《第十六章》

1、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活动

2、什么是财政监督?它具有哪些性质?

答:概念:财政监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本质属性,其主要作用就是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保证财政分配的科学、正确和有效

性质:①财政监督是经济监督制度的组成部分,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②财政监督体现着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3、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财政监督的主体(国家财政机关、各级财政部门)、财政监督的职责权限(提现了财政管理的范围和权限)、财政监督范围(包括:预算、税务、国有资产、财务会计、预算外资金)4、简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答:①总体性: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应社会经济活动总体出发,把财政资金的支拨与使用放

在国民经济的生产总过程来考察

②多样性: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就要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学的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

③多层次性:评价财政支出效益要从总效益、中央财政支出效益、地方财政支出效益等多角度出发,展开多层次分析

④外在性:财政支出活动对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对财政支出效益的衡量,不仅要考虑财政分配活动的直接结果,还要考虑间接结果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财政学的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纯粹是个人整理,准确与否自行定夺) 1、财政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要条件是经济条件(剩余产品),必要条件是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根源是公共需求。 2、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调节控制和监督管理的活动等。 3、三种财政各自的特点: ①家计财政(自然经济):作为私人性质的财政,基本上是不干预经济的,追求财政年度平衡,通过实物和力役的征调使用来开展活动。 ②国家财政(计划经济):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 ③公共财政(市场经济):弥补市场失效;一视同仁服务;非市场营利性;法制化的财政。 4、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1)生产决定财政分配:①生产为财政分配提供对象;②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③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④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财政分配的特定形式。 (2)财政分配制约生产:①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首先,财政资金的积累和投资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其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正常进行;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结构;③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巩固和发展。 5、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 (1)区别: 财政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具有强制性、无偿性、长期使用性特点的分配,除债务收入外,都是以无偿的方式取得的,因而在资金使用上可以不受资金来源的限制,主要供无偿使用,也可以要求有偿,主要供长期占用,也可以短期占用,因此可以用于满足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需要。 信贷分配是以银行为主体,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周转性的特点的分配。银行与货币资金的供应方或需求方处于同等地位,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信贷分配让渡的使用权必然以有偿为

(精选)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财政学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公共产品的共同消费性产生免费搭车等行为,决定了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失效或失灵,即市场无法或者基本上无法提供这类产品。 2.瓦格纳法则:瓦格纳认为:“随着人均产出的增长,政府支出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把导致政府支出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3.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即通过公共支出将财政资金向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单方面的无偿支付。这类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捐赠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5.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指在一国的中央财政预算中,国债收入与财政支出之比。6.国家预算:政府预算,也称为国家预算.财政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的,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7.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8.阶梯发展理论:皮考克和威斯曼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这种非均衡增长是在一个较大时期内交替进行的,因而,这一理论主要是通过考察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形态,从这些特定的时间形态中来寻找政府支出增长的根本原因。 9.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分配形式叱,“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10.国债:又称公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式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1.预算管理体制:是指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12.投资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或其授权单位)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投资市场所发生的支出。特定的投资支出意味着所投资金不仅可以收回,而且可以得到增值,国家生产性投资都具有这一性质。广义的投资支出还包括国家财政用于非生产性领域的基本建设支出,如行政机关办公楼的兴建.国有医院医疗设备的采买等。 13.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指针对什么样的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明确对什么征税,又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14.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制定的用来约束人们征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为实现其国家职能和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整套税收法规.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办法的总称,是国家责成其代理人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财政学复习重点98907

财政学复习重点 导论 一、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两种) 实证分析法: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基本结论。不要求价值判断,它的目的在于描述。——创始人马歇尔——可“验证”轨道——牛顿方法 规分析法: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即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具有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存在偏离,应当如何调整。需要有伦理标准。——创始人庇古——“伦理”轨道 二、研究对象 ◆一个立场 ◆两个“度”:集中度、集权度 ◆三大职能:资源配制、收入分配、宏观调控 ◆四项要素:收、支、平、管 ◆五级体制:中央、省、市、县、乡 ◆六点原则: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和观;二是应坚持正确的市场观和效率观;三是应该 坚持正确的公共观和公平观;四是应该坚持正确的民生观和福利观;五是应该坚持正确的目标观和绩效观;六是应该坚持正确的社会观和发展观。 三、财政学与相关科学的关系 1、财政学与主要的基础经济学课程 ◆财政学与微观经济学容的衔接关系。两者首尾相接。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单位的经济 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说明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其最后要降到市场失灵,引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财政学正是从市场失灵讲起。 ◆财政学与宏观经济学容的衔接关系。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研究整个国家的运行情况,核心是讲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和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增长问题。其中的主要容之一是宏观市场失灵和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增长。学也要讲财政在经济稳定和增长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财政政策问题。两者在这一点上是重合的。 ◆财政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容的衔接关系。马克是注意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容之一是 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在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财政收支属分配畴。财政学要研究财政分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 2、财政学与其它相关经济管理课程 ◆财政学与金融学。财政学与金融学都是关于钱的学问,但财政学实验纠政府的钱怎么来, 怎么用,金融学是研究市场上的钱怎么来、怎么用,是讲各个经济主体如何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资金融通,也包括政府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融资活动;财政收支一般是无偿的,属政府行为,通过金融活动形成的资金收支是有偿的,属市场行为。 ◆财政学与财务管理学。两者也都是关于钱的学问,但财政学实验纠政府的钱怎么来,怎 么用,财务管理学是研究企业的钱怎么来、怎么用;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这要是个政策问题,企业的钱怎么来怎么用主要是个经营问题;政府财政的理财目标是实现社会整

财政学第三章政府预算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政府制定财政预算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完成政府财政政策目标而确定财政活动重点及其优先顺序,并且据此监控财政活动进程。() 2、1945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局局长史密斯提出了政府预算八原则,或称为预算管理原则,是对传统预算原则的完全替代。() 3、按政府级别分类,可把预算划分为总预算和分预算。() 4、古典经济学家之所以不主张政府实行赤字预算,主要出于两种基本考虑:一是政府财政出现赤字就要发行公债,发行公债不仅会减少私人投资,而且还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危险;二是财政赤字本质上属于经济生活中的巨大浪费,应该严加控制。() 5、凯恩斯主义的财政理论认为,不管国民经济形势如何,政府坚持保持年度预算收支平衡,不仅不会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而且能够稳定宏观经济运行。() 6、提倡“非平衡预算”的经济学家,不仅反对年度预算平衡,而且并不指望政府在使预算发挥熨平经济周期作用的同时,实现预算的周期平衡。() 7、单式预算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是:(1)将政府各种财政收入与支出分别汇集,并分别编入各自的预算报表内。(2)按照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分别进行总额预算。()

8、美国预算周期的特点是,在日历年的每一个时间点上,都有3到4个预算周期并存运行。() 9、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国会作为独立的立法机构,它与总统在预算决策的最终决策活动中起着几乎同等的作用。国会和总统之间这种相互制约的政府预算制度,实际已经把政府财政活动、尤其是财政支出活动置于国民、代议机关的监控之下,该制度在防止政府预算规模失控,减少财政资源的浪费,约束个别官员、政府机构的随意性行为等方面均能发挥积极作用。() 10、美国政府的预算的执行要遵循严格的法律和程序进行,各类政府部门只能按照法定拨款数额组织各自的开支,不能超过预算授权,但是,某些开支活动可以不按照国会预算审议结果所规定的用途或目的进行。() 二、选择题(从以下各题所给答案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以下对于预算的描述正确的有() A、预算是关于政府的收入和开支计划 B、预算是关于政府借款或偿还借款的计划 C、预算说明公共财政活动对国民经济生活的影响 D、预算说明预期国民经济活动对公共财政的影响 E、预算是关于政府财政活动的一种历史记录 2、按照古典经济学及其预算平衡理论,政府进行其财政预算编制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A、预算的完整性 B、预算的年度性 C、预算的灵活性 D、预算的可靠性 E、预算的公开性 F、预算的明确性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

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两种含义: ?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 ?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特别注意,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而应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税收中性强调税收对经济不发生额外的影响,经济体系仅仅承受税收负担,不再给纳税人和社会造成其他额外损失或额外收益。其实质是,国家征税不应对市场机制产生影响,课税时,市场机制仍然是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决策的主要力量,税收不应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 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移向政府部门的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表现两个方面: –1、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 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2、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税收超额负担是由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提出的,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是获得净福利的多少,如图示: 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答:税收效率涉及税收中性问题。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会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一般是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了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税收理

财政学重点

1.市场失灵;市场经济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固有的缺陷或不足,西方经济理论将它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性;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3.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可供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的产品,即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 4.公地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5.免费搭车;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6.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7.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也称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而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8.瓦格纳法则;19世纪后期,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提出。其含义是: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9.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指的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制度。 10.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是 一种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 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 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 开支的制度。 11.完全积累制完全积累制,即 完全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 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 具体说来,就是一个人在就业期 间向政府管理的基金缴款,该基 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生息增 值,当这个人退休后,其所获养 老金来自于该基金的利息收入。 换句话说,也就是任何时点上累 计的社会保险费总和连同其投 资收益,能够以现值清偿未来的 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 12.部分积累制部分积累制也称 “部分基金制”,是现收现付制 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结合。 在部分积累制情况下,退休人员 的养老金一部分来自于现收现 付式的筹资方式,另一部分来自 于完全积累式的筹资方式。与完 全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的两种 方式相比,部分基金制既保持了 现收现付制下的代际间的收入 再分配功能,又能通过部分资金 积累,降低现收现付制下当代人 的负担与完全基金制下货币贬 值的风险和资金保值增值的压 力。 13.社会统筹;社会统筹是指政 府通过工薪税或社会保险税筹 集资金,计入专门的社会统筹帐 户,作为公共养老基金,并由政 府将这些资金用于退休职工的 养老开支。 14.个人账户;个人帐户是指由 政府推行的职工在职期间的强 制储蓄,个人帐户资金属于个人 所有。 15.税收负担;税收负担是指纳 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纳税 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 称税负。从绝对额考察,它是指 纳税人缴纳的税款额,即税收负 担额;从相对额考察,它是指纳 税人缴纳的税额占计税依据价 值的比重,即税收负担率。税收 负担具体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是税收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关系 到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 分配关系,也是税收发挥经济杠 杆作用的着力点。 16.税负转嫁;税负转嫁就是纳 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 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 给他人负担的过程。税收归宿是 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也是税收 负担的实际承受者。 17.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从单 一预算组织形式演变而来的。其 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 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 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 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预算。 18.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 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为均 衡各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协调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将中央政府 掌握的部分财力转移给地方政 府使用的一种调节制度。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无法消 除外部性;3.无法消除垄断造成 的福利损失;4.市场不完全;5. 信息不完全;6.收入分配差距; 7.宏观经济失衡。 2.举例说明外部性。 ①生产中的负外部性。工厂在生 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 负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 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 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 健康造成的危害。 ②生产中的正外部性。教育是一 种正外部性。完善的教育系统培 育出的人才,会对社会建设作出 贡献,这是对所有人都有益的。 建设一栋造型美观的建筑,让这 个地区的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 这一道风景线,也是一种正外部 性。 ③消费中的负外部性。某人养了 一只狗,这只狗喜欢每天夜里不 停地叫。这个人由于习惯于夜生 活,所以并不会对此感到困扰。 可是他的邻居习惯于早睡,每天 就会被狗的叫声弄得失眠,于是 不得不花钱买安眠药。在这里养 狗对于这个邻居就是一种负外 部性。 ④消费中的正外部性。以最近的 例子来说,某人去注射了甲流疫 苗,这场消费不仅对于他自己有 好处,对他周围的人也有一定的 好处,即接触到病毒的传染源减 少。这也是一种正外部性。 3.公共产品及其主要特征。 定义:公共产品是指可供社会成 员共同消费的产品,即满足社会 公共需要的产品。 主要特征: 1.非竞争性。指产品和服务一旦 被提供,新增消费的额外成本为 零。(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 本为零) 2.非排他性。指技术上很难将那 些不愿付款者排除在产品和服 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3.非盈利性。 4.从经济性质的角度可以将财 政支出分为哪两类? 1.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 出,是指将形成对产品或劳务需 求的一类财政支出。 2.转移性支出,是指不直接形成 对产品或劳务需求,而仅仅是政 府对企业或个人单方面货币或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讲解学习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

1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 2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5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6消费的排他性:指产品一旦被供给,不能将任何人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 7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明确或界定不当 8庇古税:通过使卖者支付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的费用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9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整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0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1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12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单方面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常财政拨款,不以获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作为补偿,受益者得到财政的转移资金后也不需要返还给政府 13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14财政投资性支出:也称为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15现收现付制:是指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当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受益人开支的制度 16财政补贴: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财政分配,向特定的企业或私人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17支付能力原则: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18税收收入效应:对消费者表现为国家征税之后会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对生产者表现为政府课税之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因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而处于较低的生产水平。 19税收中性: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20次优税收:是指在满足政府一定收入规模的前提下,课税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 21宏观税收负担:亦称总体税负,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以税收形式集中的收入总额。 22公平定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23债务负担率:是指当年国债累积余额占GDP的比例

财政学复习题(含答案)

财政学复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 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市场是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这已经为经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经济发展史所证实,而且为各种经济学说所论证和肯定。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看不见的手”,认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干预,市场就可以自动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而且宣称当每个人在追求私人利益的同时,就会被这只手牵动着去实现社会福利。简而言之,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帕累托效率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作为我们分析经济效率和财政效率的一个规范性参照标准。

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及政府失灵的表现 ?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失灵的表现什么?答:(一)政治家往往成为少数有钱人的俘虏,而不管大多数人的利益。(二)政府行动往往不能或不肯按成本-效益原则来选择最优方案。(三)政府官员的目标往往是追求机构规模最大化(四)政治家和政府官员谋求的是他们自身的内部私利(五)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也同样不能解决。 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表现 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答:(一)外部效应的存在(二)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三)垄断(四)信息失灵 (五)对非市场性目标无能为力(六)市场不能解决经济稳定问题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财政学重点知识总结

财政 学 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社会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颇广,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特征:(l)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2)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无须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4)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产生的结果时,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 (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 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 简述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 段。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 府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手段干预市 场运行:(1)行政法律手段,即制 定市场法规,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 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引导和调 节经济运行。(2)组织公共生产, 即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 办的所有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 单位。(3)财政手段,即以税收、 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收入,又通 过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以及财 政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的财政职能 下的财政职能。 。(l)资源配置职能。 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 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②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确定生产 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购 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③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 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 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 方向,提高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率。 ⑤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①划清市 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 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 范围,财政应尽其职。②规范由国 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 以及相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 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 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 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 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 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 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 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 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 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 赠予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④通过 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 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 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① 财政政策,紧松交替。②通过一种 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 定作用,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 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

财政学重点复习及答案

第一章 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使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 主要表现: (1)垄断。市场效率是由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及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因此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4)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话的,市场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5)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影响效率。 (6)经济波动。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也是其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 手段: a.立法和行政手段。主要是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公共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有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再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和醋鱼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c.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业不是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财政的目标是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失效的原因: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1)非排他性和排他性(2)非竞争性和竞争性。 第二章 免费搭车: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

《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含义与基本特征。 财政就是一个经济范畴,就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就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 二、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排她性与非排她性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她性与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 三、财政有哪些职能?如何实现这些职能? 1、配置资源:①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结构效率。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与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的投资、税收政策与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与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与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分配收入: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②规范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④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与福利水平。 第二章 四、试述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的理由。 1、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就是不可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2、非竞争性与非排她性决定。 3、政府的性质与运行机制决定了她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难题。 五、什么就是公共定价?它有哪些方法?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与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与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与收费标准就的确定就就是公共定价。 方法:平均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 六、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也成为成本----收入分析法,就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分析对比,更多的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对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社会效益与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第三章 八、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1、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中长期发展战略与当前经济政策 2、政治因素:财政就是否稳定、政体结构与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因素: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

一、私人物品:排他性竞争性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提供公共物品财政分配目的:弥补市场缺陷分配主体: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分配对象:剩余产品 二、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公共产品问题混合产品和外溢性问题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失衡偏好不合理分配不公平 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领域几个方面:提供司法制度商品与服务行政管理调节经济运行管理金融市场调节收入分配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的困惑公关经济政策的失效政府行为职能作用失效 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资源配置作用范围作用层次(宏观微观) 公共与效率准则的实现(政府致力于公平,市场于效率) 三、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资源配置职能含义: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分配,直接或间接引导资源流量、流向,从而引起资源最优分配的功能。内容:涉及社会总资源的划分比例(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合理,则政府分配资源的份额也就比较合理)涉及政府内部资源配置(提高政府部门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在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是财政投资结构)涉及非政府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运用间接方式如税收、补贴)手段:支出和税收 分配职能含义: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分配状态的功能。手段:制定公平的财富制度合理运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对低收入者能够获益的项目提供资金或进行补贴 经济稳定含义:以财政政策为手段,以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程度的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功能。手段:既定的预算杠杆影响总需求预算政策上的变化影响总需求财政制度的内在适应性影响总需求(收入和支出水平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在适应性) 四、公共支出:1按用途分: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国债利息支出其他2按经济性质: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商品或劳务流通资源配置,挤出效应,拉动效用)转移性支出(实质在国民收入分配基础上再次分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西方关于公增摸增长:1,瓦格纳:政府扩张法则2,皮考克和魏斯曼:公共收入增长引致3,马斯格雷夫:公支增长发展模型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 公共支出结构:1,正确界定支出范围2,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保证国家实现基本职能需要确保社会实现公共性开支需要(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重视基础产业领域投资(工业社会公共建设基础,农业)支持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当资源量一定时,要完成某个项目在多种方案中,根据一定方法计算出各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后选择方案。 费用最低选择法公共劳务定价法 五、科教文卫支出性质:静: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不能对当年物质生产发挥作用动:具有部分生产性支出性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技术革新,生产率提高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所占比例会增高 分析发展科教文卫管理:明确指出范围,完善财务制度,改革财务管理方式,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多方式发展,筹集资金 六、政府投资:政府为实现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特点:微观上可以是不赢利和低利项目,资金来源无常,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项目,具有开发性和战略性 原则:弥补市场失效原则,维持市场配置功能,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原则 领域:(竞争性,基础性,公益性)1,社会公共性公益性领域2,基础性投资领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