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由意识与禁闭处境的博弈——福克纳创作的存在主义解读

自由意识与禁闭处境的博弈——福克纳创作的存在主义解读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自由意识与禁闭处境的博弈——福克纳创作的存在主义解读

姓名:张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指导教师:李小林

20090501

2禁闭困境:福克纳鼎盛时期的创作主题

2?1萨特哲学中的自由与处境

正如亨利?伯格森极富洞见的论断所指出的那样,“抽象理性不足以把握经验的丰富性,自然科学定量分析方法测不出精神生活的内在深度”①。在一个宗教日趋衰微的现代社会中,诸如焦虑、死亡、精神与生活相离异、对上帝之死的体验,这些被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拒之门外的论题,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生存难题,人无法逃离异己处境带来的窒息感,自由之岛越来越小。兴起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存在主义哲学把人重新置于世界之中,赋予入的焦虑、痛苦和反抗以价值,强调从个人的具体处境出发考察人与他人.世界的关系。人类心灵对有限性与偶然性的感触、冲动与疏远、失望与恐惧,特别是对死亡的忧虑等非理性心理体验是存在主义的全部主题。

尼采、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从不同的出发点探究了“存在”这一哲学命题,而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萨特则运用胡塞尔提供的现象学方法,把意识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将自由作为其核心论题,强调自由选择和行动对争取个人自由的重要性。然而,如果说人的自由实际上是选择和行动的自由,那么为什么在自由意志支配下做出的行动常常以失败告终呢?萨特研究的是处境中的入,他的自由理论是和“处境”o联系在一起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使人生变为可能的学说:这种学说还肯定任何真理和任何行动既包含客观环境,又包含人的主观性在内”o,萨特正是通过自由与处境的悖论关系来揭示人类具体的生存困境,并认为自由意识和不自由处境间的冲突,造成了人类走投无路的悲剧。

萨特在其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1943)中,把自由提到本体论层面,与意识结合在一起,将自由等同于人的意识存在。“我们置身在一个纯粹偶然性的地基上”④,这导致了世界的荒诞状态,萨特据此把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国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指自然界客观对象的存在,“是处在时间性之外的存在,它没有变化和发展,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没有可能性”⑦;而“自为的存在”是与意识领域同一范畴的,“意识的性质包含着它被投入到未来中去的意思;我们只能通过它将变成什么来理解它是什么,

①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②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585页。

③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④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591页。

⑤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5页。

⑥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16页。

⑦夏基松、段小光著:‘存在主义哲学评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5页。

它现在的存在是被自己的各种潜在性所决定的”①。可见,自为的存在是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界限的创造活动,也就是面向未来的行动和实践,人可以完全自由地决定和造就他自己.处境“这种自在的偶然性和自由的共同产物是一种模棱两可的现象”o,与自由之间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悖论关系:“人的存在处于一个并不知道他的宇宙中间,是荒谬的;他能赋予自己的唯一意义是经过自由筹划,从自己的虚无中冲出去”o。一方面,自由是一定处境中的自由,“人只是在其自由的领域里才碰到障碍”固,也就是说只有当你面向外部世界的某一个目标行动时,外界的东西对你来说才是障碍,处境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敌对力量,将制约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萨特反对一切机械决定论,虽然“人的实在到处都碰到不是他创造的抵抗和障碍”o,有来自自身或他人的,也有来自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但自由对处境具有超越性和主导作用,人的绝对自由正是体现在他对这些抵抗和障碍的超越中一一一是自由的’这种表述绝不意味着‘获得人们所要求的东西’,而是‘由自己决定(按选择的广义)去要求”@,越是处在困境中就越能够体现出人的自由,因此“只有在处境中的自由,也只有通过自由的处境”o,处境只限制目的的实现,并不限制选择的自由。

《禁闭》∞(1qoExit,1944)作为萨特境遇剧的代表作,正是通过地狱中三个鬼魂间互相压制的关系,更为生动地演绎了自由与处境间的悖论,揭示出入谋划选择时意识的绝对自由和进行选择时处境的相对自由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是“禁闭”境遇的根源,并提倡以积极的自我选择获得精神自由,实现对生存意义的追寻。《禁闭》一剧所体现的是萨特自由哲学的双重意蕴:一是人与自由行动的关系,人生而自由的本质决定了人必须自由选择,人的存在充满可能性,需要由人自己的行动来充实这些可能性;二是人与处境的关系,我的自由和他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绝对对立的,因为人的选择不可避免的以排斥他人和异己处境为前提,当自我与他人的选择相冲突时,便丧失了行动的可能性,自我强烈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这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沉重的精神危机.

萨特早期哲学从单个的意识存在出发论证个人的绝对自由,所论及的意识自由不同于

①萨特:<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喧哗与骚动>>,出自李文俊主编:‘福克纳评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80

年版,第165页。

②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592页.

③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266页。

④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593页。

⑤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594页。

@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587页。

⑦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594页。

⑧‘禁闭》的法文原名是HnisCIos,意为法律上的“禁止旁听”,而这也正揭示戏剧中三个鬼魂彼此的胶着状态——互

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自由,后者要受多种具体条件的限制,而意识的自由是人对自己所面临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的自由,是脱离了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不受任何客观规律和社会规范支配的抽象自由.萨特在其哲学研究的后期,逐渐意识到人是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异化的处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对个人的自由实践所起的制约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以及《辩证理性批判》(1960)中,萨特对存在主义自由观进行澄清和完善,开始看到每个个体对其他所有个体的依附性,并将注意力从主观自由转向活动领域的自由,从否认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过渡到承认这种制约性。他还把共同实践活动看成实现自由的手段,开始在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考察个人自由问题,认为只有通过共同的行为,才能超越和克服必然性,达到共同的自由.至此,萨特将原来的绝对自由观发展为相对自由观,转换角度重新解释了自由,既强调个人自由,也看到人们的共同自由,认为有时共同的自由也是可能的,这一转变反映了萨特对处境中的人如何求得生存、获取自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萨特说,“在法国青年的心目中,福克纳是神”o。福克纳鼎盛时期的创作致力于从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中探索人类的精神出路,这与萨特的自由哲学有共通之处。笔者在深入阅读福克纳作品的基础上发现,福克纳从中期到后期创作的转变历程与萨特存在哲学从绝对自由观向相对自由观的转变也是十分契合的,福克纳后期创作中所体现的超越个体“禁闭”困境、关注人类共同自由的倾向也与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致力于探索的我与他人共在这一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本文重点引入萨特哲学中自由和处境的悖论关系,通过萨特的自由哲学来观照小说家福克纳,解读福克纳创作的“禁闭”主题,全面把握20世纪“公认的最有分量的美国小说家”o。

2?2福克纳创作的誓禁闭"主题

一个时代不仅把它自己映射在它的宗教、哲学和社会形势中,更是深刻而清楚地显现在它的艺术里.对人类生存的非理性状态的关注,给现代艺术和存在主义哲学带来许多接触点,“传统的人的形象的破坏”。是它们处理的共同主题,其精神内核也是一致的,“都从危机感和与西方传统决裂出发”④,把发现和承认人的精神贫瘠和束缚视为哲学研究或艺术创作的出发点。

①戴维?敏特:《福克纳传》,顾连理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序言第l页。

②HaroldBloom,ed.Moderngrin'ca/lYews.?t≯/i/b'amFaulkner.NewYork:ChelseaHousePublishers,1986,p1.

③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④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禁闭困境:福克纳鼎盛时期的创作主题

沙龙,押沙龙!》的主题则是“一个人蹂躏了土地,而土地反过来毁灭了这个人的家庭”

①,福克纳通过讲述萨德本家族从1860年到1910年左右所经历的激烈的分崩离析,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以往作品中的所有主题,如战争、私有制、种族、家庭、两性以及南方历史等,表现了背负多重身份的个人最后是如何被仇恨和利己主义所毁灭,在其中不仅探讨了美国南方的种族问题,还触及了美德与邪恶、道德与行动、罪与罚等诸多与人类境遇有关的普遍性问题。

“境遇是一种召唤,它包围我们,给我们提供几种出路,但应当由我们自己选择”⑦.福克纳创作于鼎盛时期的五部小说虽在风格上大相径庭,但作为在思想上具有连贯性的作品,它们体现了福克纳创作的全部用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要写的毋宁是“人的心灵与它自己相冲突的问题”o。福克纳作为一个从不逃避现实的作家,几乎从一开始就“对同时代人的混乱以及价值观念的丧失有强烈的敏感”④,他把人放到某种濒于崩塌的极端化处境或面临死亡的荒诞性冲突局面中,提倡人在历史、地域、种族、性别等多重困遇中的自由选择和决断,引导人们反恩人类面临的真正的生存状况,相信人的意志能令人类的状况得到改善,并充分显示了人类的精神尊严.深化了对“人”的个体命运思考,丰富了现代文学“禁闭”主题。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福克纳是一个存在主义者。

①转引自威廉?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序言第1页。

②萨特:《萨特谈“萨特戏剧”》,出自《萨特戏剧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013页。

③古斯塔夫?哈尔斯特隆:《诺贝尔文学授奖词》,陈颀译:出自‘福克纳的神话》,李文俊编,2008年,第227页。

④罗伯特?E?斯皮勒:‘美国文学的周期一历史评论专著》,王长荣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

230页。

3自由与处境的冲突:福克纳鼎盛时期作品中的生存困境自由是处境中的自由,人在选择时所面临的处境作为对自由的一种限制,既包括人生活的外在环境,又包括人对此种环境的内在体验。“人除掉行动外,什么都不是,除掉他的生命外,什么都不是”①,人在进行自由选择时,没有一种普遍的伦理学指示他该怎样做,选择的责任必须完全由个人来承担,而这内在和外在的双重体验无疑加重了人在选择面前因无法依赖他人和社会而感到绝望情绪和焦虑意识。萨特认为,人只有通过领悟焦虑、孤寂、绝望等情绪才有可能真正领悟自由。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的《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殿》、《八月之光》和《押沙龙,押沙龙!》这5部有“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心脏”之称的小说中,福克纳描述了一系列人物企图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意志获取生存空间和精神自由的命运悲剧,通过对自由与处境问题的探讨,实现他对美国南方乃至整个人类的哲学思考。本章将从信仰失落的社会困境、黑白冲突的种族困境、相互压制的性别困境和生死的最后博弈这四个维度来对福克纳小说中的禁闭主题展开分析.

3-1信仰失落的社会困境

福克纳生活在变革中的南方,传统价值观的丧失是他小说的重要主题。他的创作虽然以美国南方特定时期动荡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伦理状况为背景,但却把描写的重心从外部世界转移到人的内心世界,个人精神自由最终能否实现的问题,在人物的身上便转化成信仰与现实的问题,人类在信仰失落的社会中的遭遇是通过人物内心对传统社会不可挽回的崩溃体验来表达的。这令他的小说呈现出三方面特征:一是南方社会的兴衰是通过身处其中的个人来进行表述的,比如从某一个家庭成员的观察视角来发现家族史的某一侧面,而这一家族的兴衰又折射出南方历史的进程;第二,福克纳将南方社会的动荡、崩溃与重建所带来的历史压迫和重负,内化为人物的精神困境,家族的衰败、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冲袭带来人物焦虑情绪和充满狂躁、暴力、死亡的行动;第三,南方社会的传统美德丧失通过象征化的事件来表达的.

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南北战争中失败的南方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迁和文化震荡,随着蓄奴制的废除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开始,农业经济正在瓦解,濒于崩溃的社会秩序带来的是更严峻的束缚。南方人“被战败,也受到了侮辱……出于道德的防御和感情逃避而①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旭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4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