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结合律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结合律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结合律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结合律第2课时教案

课题:加法结合律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加法结合律并进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跟随李叔叔骑车旅行,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李叔叔又有一个问题考我们,同学们能解决吗?(多媒体展示例2)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探究新知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若有学生提出例1算得的结果是全天一共骑了96千米,怎么这里第一天骑的路程却是88千米?对此,教师可以让看懂了的同学说一说这是怎么回事。即例1求的是第三天一共行了96千米,到现在李叔叔一共骑车旅行了三天。)

1、学生列式,师板书:88+104+96

2、学生计算并交流计算顺序,多媒体展示两种计算方法,即:按顺序算和先算104+96。

3、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异同。

相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

不同:运算顺序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计算方法的对比,体现先算104+96的优越性,发现将后面两个加数凑成整百数能使计算更加简便,使学生能在后面的计算中能有意识的将加数凑成整百。

4、通过比较两个算式,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猜想。

5、这个猜想正确吗?分小组举例验证。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发现规律并进行验证。使学生经历验证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6、同学们通过举例,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你能为这条规律起个名字吗?

说说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

7、你能像上节课那样,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小组讨论,完成29页“用符号表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符号感的培养,且方便记忆,也为以后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8、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运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概括性及应用的广泛性。

三、方法应用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60+255+40 282+41+159

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使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在巩固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运用规律的意识,体验运用规律带来的方便。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总结能力,又能够整理学习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课堂检测A答案:

1、 1、a

2、36

3、78、65

4、18、276

2、86+(75+125)

(230+170)+387

(85+15)+(136+64)

课堂检测B

课堂检测B答案:

六、布置作业

32页“你知道吗”180 464 180

253

335

236

824

部编新人教版四下数学: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这五条定律的一些简单的运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有余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同时,这五条运算定律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它的基础作用。 1.使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培养为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探究和理解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乘法分配律的逆用。 2.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课时) (2)加法的简便计算 (1课时) (3)减法的简便计算 (1课时) (4)练习课 (1课时) (5)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课时) (6)乘法分配律 (1课时)

(7)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1课时)(8)练习课(1课时)(9)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生的迁移,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文字、符号、字母表示出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又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做了一些铺垫。本节内容先安排加法交换律。再教学加法结合律,由易到难,便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目标1.探究并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运算定律,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学习难点 1.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并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根据学过的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5+()=65+()()+147=()+274 56+74=()+()a+200=()+()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 562+147=147+562 a+800=800+a a+b=c+d 我们已经认识了加法里的交换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法里的另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现两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写出一组算式并加以概括。 师:你能再写出一组算式吗?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320+150)+230 320+(150+230) =470+230 =320+380 =700 =700 (320+150)+230 =320+(150+230)(学生回答不唯一)师:那么,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320、150和230这三个数相加,先把320和150相加,再同230相加;或者先把150和230相加,再同320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出示情境图 果园里:一颗苹果树上有50个苹果,一颗桃树上有30个桃,一颗梨树上有40个梨。 沙滩商店:足球20元/个,游泳圈23元/个,皮球6元/个。

小学四年级数学大数的认识——第二课时

大数的认识——第二课时 四年级数学教案 学习内容 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例2、例3) “一”p/1,“作”p/1的分析 课时进度 4-1-2 学习目标 1、分析“一”p/1,“作”p/1,使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亿以内数,知道该数的某一位在什么数位上,且表示什么;是由什么组成的。 2、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概括出读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以有的知识,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课前分析 教材 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

学生 学生对于万以内数的读写很是熟练,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关键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 教学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 设计意图 由于时间的关系(一天只有一节数学课),所以在新课前,先分析前一天的作业,而后在进行新授。学生对于万以内数的读写很是熟练,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安排学生先自由读、写,而后组织讨论,老师参与引导,最终得出含两级的数怎么读,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的异同及如何写数。而后进行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作业的讲评 利用课前准备时间与学生交流,使得在黑板上出示数位顺序表 1、“一”p/1 (1)借助数位顺序表 (2)一个多位数加上1后等于100万,这个数是()填一填第四小题方法一:可以将100万写成1000000,而后用1000000—1,算出结果就可以了。

方法二:将100万对照数位顺序表写下来,而后去掉1,这样看着顺序表也能知道答案了。 2、“作”p/1 (1)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84507600,8表示8个(),4表示()个(),5表示()第四题 要看清题目意思,认真仔细 二、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拿出作业本上的最末题 ……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8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鸡西市铁路小学姜丽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29页的例2《加法结合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引入,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加法结合律,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为此,本人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加法结合律难度不太大。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能推导出加法结合律。在应用运算定律时,学生容易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混淆,这里要加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教学处理 依据对教材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教学本课时应在学生对运算规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运用于所学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准备:A、B两组题的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例题,求李叔叔前三天的路程。教学时让学生看着例2的插图叙述图意。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复习。 ⑴提问: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⑵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36+()=64+() a+100=()+() ⑶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①230+370=300+30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观察物体》第二课时教案

观察物体(二)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重难点: 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老师带来了两件立体图形,你们认识吗?右边的图形是从左边的立体图形的什么方向看到的呢?对上面。两个完全不同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居然看到的都是圆形。这是怎么回事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观察物体的第二个课时: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2的三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分别摆出这三组立体图形。 (2)摆好后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把看到的形状记录下来。 提问:从上面看3个物体,形状相同吗?从左面和前面看呢? 思考后,课件出示每组立体图形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平面图。

小结: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形状相同,从左面看,形状也相同。但从前面看,形状不相同。 (3)教师小结: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4)对应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 4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 提问: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思考后,课件出示结果。 (三)巩固发散 1.夯实基础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解,课件出示结果。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解,课件出示结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课时作业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课时作业 一、根据25×4=100直接写得数。 25×8= 25×20= 25×32= 25×12= 25×24= 25×36= 25×16= 25×28= 二、如果食堂每天烧煤的吨数不变,请完成表格。 三、填空题。 (1)两个因数分别是25和8,积是(),如果把第二个因数8乘4,第一个因数25不变,积是()。 (2)两个因数分别是125和20,积是(),如果把第二个因数20除以5,第一个因数125不变,积是()。 四、选择题。 (1)由210×11=2310,可得210×22的积是()。 A.2310 B.4620 C.1155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

B.除以8 C.不变 (3)一个因数不变,要使积扩大为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应()。 A.不变 B.扩大为原来的9倍 C.扩大为原来的3倍 五、先口算,再填空。 (1)2×5= 2×10= 2×20= 2×200= 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_________。(2)900×3= 300×3= 30×3= 15×3= 规律: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也_________。 六、列竖式计算。 710×18= 306×54=

519×24= 225×60= 42×78= 七、解决问题。 (1)一箱货物重297千克,62箱这种货物共重多少千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准备将练习本发给15个班级,每班144,学校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有一块面积是360平方米的长方形草坪,宽是9米。现在要把宽扩大到36米,长不变,扩大后的草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果店2千克梨售价5元,3千克香蕉售价10元。小明的妈妈要买6千克梨和9千克香蕉,共需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数学智慧园。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人教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学校: 执教者::四(2)班 教学内容:教科书17、18页例1,2.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揭示课题。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4)反馈交流。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用字母又可以怎样表示呢? a+b=b+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初步应用。 师:25+65=65+_____ 78+64=______ +78 b+100=( )+b m+( )=n+( )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 2.探索加法结合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交流汇报。得出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汇报预测: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泾源县六盘山镇东山坡小学:周宏杰 设计说明: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加法交换律之后的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因此,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同样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下进行,让学生根据笔记本上记录的三天行程的数据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2.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20 36+()=64+() 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230+270=300+200 (2)60+80+40=60+40+80 (3)48+d=d+4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加法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 探究新知1.教学例2。出示例2: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 km,第二天骑了104 km,第三天骑了96 km。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师:这道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列式后与同桌交流。(如果学生没有给出第二种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方法一(88+104)+96 =192+96 =288(km) 方法二88+(104+96) =88+200 =288(km)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预设生1:方法一先求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三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生2:方法二先求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一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88+104)+96○88+(104+96) 预设生:可以用“=”连接。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1)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预设生1:这几个算式的相同点是加数不变,位置不变,和不变;不同点是运算顺序改变了。生2:这几个算式的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生3:我们小组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师板书) 生4:我们小组列举了4组这样的算式: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笔记 第2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例2、例3,完成教科书P6“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尝试、比较、归纳等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 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读万以内的数。 课件出示一组数。 师:你会读这些数吗?(指名读数) 师:怎样读万以内的数呢? 【学情预设】学生一般都知道万以内数的读法,会读这些数,也能说出怎么读。少 数学生说不完整,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2.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教科书P2主题图。 师:像这样比万更大的数我们又该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打 下基础。再一次展示教科书P2的主题图,让学生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 二、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探究整万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2。 师:第一个数怎么读?读一读。 【学情预设】万以内的数,学生都会读。 师:第二个数怎么读?试一试。 先同桌互相读,教师再指名读。 【教学提示】 重点让学生说 一说这些数中间和 末尾的“0”怎么 读。

◎教学笔记【学情预设】预设1: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预设2: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哪一种更简便?(后一种) 师小结: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第一种读法中都有一个万字,可以提取出来,就成 了第二种读法,这种读法更简便。 师:最后两个数怎么读?再试一试。 学生先读给同桌听,再读给大家听。 三百零八万和四千零五十万。 (2)比较归纳方法。 师:你发现整万数的读法和万以内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读法相同,只是整万数读完后要在最后面加个“万”字。 师小结:读整万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练一练。 课件展示教科书P6“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对比读出四组数,加深学生对万级的数与个级的数读法一致的感受,从而更 好地掌握整万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此题重在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每个计数单位的个数,把个 级上的数移到万级上,使学生感受含有两级数的读法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从而得出整万数的读法。 2.探索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3。 师:这些数又该怎么读? 让学生自己先结合数位顺序表试着读一读,再读给同桌听。 (2)师: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学情预设】预设1:这些数也有两级,但是个级上有数。 预设2:先读前面的万级,读完还是在后面加上“万”字。然后读个级上的数。 当学生给出不同答案时,鼓励各抒己见,但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3)师:上面有的数中有0,有些0我们就读出来了,有些0就没有读出来。我们 再读一读,边读边找,哪些0读出来了?哪些0没有读出来?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4)师:想一想,0什么时候不读?什么时候要读?怎么读? 【学情预设】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 都只读一个0。 (5)引导学生总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数规则。 师:读数时有哪些规则?先读哪一级,怎样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什么情况下“0” 不读出来,什么情况下“0”要读出来? 【学情预设】预设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预设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预设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 读一个0。 师小结并板书。 【教学提示】 通过两种读法 的对比,学生能感 受到第二种读法更 简便。 【教学提示】 每级中“0”的 读法是读数的难 点,教师要让学生 自主发现方法,并 指导读数。 【教学提示】 对于总结读数 的方法这一环节, 要给学生充足的时 间说清自己的想 法,最后教师再进 行规范小结。

四年级数学上册 从克到吨(第二课时)教案 沪教版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从克到吨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从克到吨(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做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 2.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回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通过换算,将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克、千克的活动经验、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丰富1吨米的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进行克、千克、吨之间的单位换算,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常规积累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的重量单位,请 你回忆一下我们一共学习了哪些重量单位? 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t=1000kg 1kg=1000g 1t=1000kg=1000000g 学生回答 二、换算、加减法 (一)同一单位量的换算 研究书上25页第4题的前八题:师巡视 核对:选2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 的? 独立完成 说理由使学生会通 过换算,将不同

(二)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 例:8t-4500kg=()kg 1.尝试解决 2.发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 3.组织汇报 4.归纳:将不同单位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5.练习:剩下的5题 6.小结观察 尝试 质疑 讨论 独立完成 再核对 单位的两个量之 间的加减计算转 换成同一的两个 量之间的计算。 三、应用 1.进一题(题5) (1)读题、审题 (2)试列式并计算 (3)交流反馈 (4)怎样写答句 (5)归纳: 2.去尾题(题6) (1)读题、审题 (2)试列式并计算 (3)交流反馈 (4)怎样写答句 (5)归纳: 3.小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具体的 题。 4.练习:针对班级情况出2题: 比较大小: 2700千克()27吨 30000千克()30吨 2吨()1900克 7100000千克()7吨 5.小船可载重58吨,大船的载重量比小 学生尝试完成 会处理简单 的结果出现“进 1”或“去尾”实 际问题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_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P28-29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96+35=35+() 204+()=57+204 23+()=15+()()+257=()+63 ☆+()=△+()()+□ =()+○ 【预测:前4小题是填数字,学生的思维会比较直接,基本上能填对;有了前4小题的铺垫,后2小题填符号,学生也基本上能填对。】 2、观察与发现 提问:仔细观察这6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测:有的学生会说,前4小题的算式里都是用数字,后2小题的算式里用的是符号,这时老师要及时地提醒学生——这6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老师不需要再引导,学生自己会发现每个算式的等号左边与右边相等,加数没有变化,位置发生了变化。】 3、猜测与尝试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加数交换位置以后,结果都相等呢? 试一试吧! 【预测:有的学生可能只是傻傻的“想”,不会去动笔列举一些算式来验证猜想;老师及时表扬动笔进行列举的孩子,并且宣读出这个孩子列举出的算式,再给时间让学生继续尝试。】【预测:也许有的学生在之前使用符号的的练习的启发下,写出使用了汉字或者别的符号的算式,老师可以对他进行引导:使用字母行不行?】 指名宣读出自己列举的算式,选择有代表性的算式进行板书。 4、生活中的应用 图示: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 【预测:学生通常会列出28+17这样的算式,如果出现了17+28,让学生评议是否正确?28+17表示什么?17+28表示什么?】 5、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测:学生的说法可能不够简练和准确,教师用肢体、表情等引导学生说清楚,再归纳】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口算下面两题50+70+30240+105+95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针对先算70+30和105+95提出质疑:这样算对吗?有什么依据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2、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一次。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认识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并提问,学生对提出的'题进行解答,师引导学生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学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88+104)+96=288(千米)88+(104+96)88+104+96104+96+88 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88+104)+9688+(104+96) (2)、猜一猜:这两个式子相等吗?怎样证明? 观察思考:比较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通过这两个式子,你作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2、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按照任务要求认真完成。 3、展示交流 说说你有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任务二、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你会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3、展示交流: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方法,重点介绍图形表示法和字母表示法。 任务三、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1、任务呈现:你会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四年级数学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105页回顾整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整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熟练的进行相关的计算。 2、在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归纳总结能力,提高从系统概括的能力。 3、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系统梳理知识要点,整体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难点:系统梳理的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实物投影、表格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整理复习课,要整理复习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大家也拿出笔来,在纸上和老师一起写,既要快,又要写工整。(板书:整理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2、明确目标。 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看本节课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然后把你学到的知识点记下来,形成一个知识的框架,看看谁设计的内容最完整,最美观。你可以用树枝图、表格、图画等形式整理,整理完之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交流完后让每个小组的一位代表汇报你们组的情况,开始吧!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进行创造性的回顾、整理、交流,梳理成知识网络,初步内化知识结构。) 展示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对遗忘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再现或看书,教师要恰如气愤的引导和点拨。如有设计的比较好的,教师可直接使用学生设计的知识网络。)同学们整理的真的太完美了,如果你感到你的整理还有不完美之处,就修改一下吧! (设计意图:留出自主时间,让学生实施第二次创造优化。)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口算练习。 (课件出示新课堂总复习第2课时第1题) 直接写得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二课时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估算和笔算 教材第9页的内容。 1.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巩固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算理。 2.通过比较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和商是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概括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学过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细心计算、认真检验的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且有余数的计算。 难点:掌握商的估算方法。 口算卡、图片、配套光盘。 1.口算卡。 420÷20=270÷90=640÷20=840÷40= 800÷80= 360÷30= 460÷20= 360÷40= 2.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930÷30 280÷20 69÷30 1.教学估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商大约是多少。 (1)出示教材第9页例2。 (2)估计商大约在什么范围内,可以引导学生计算: 30×10=……得数是300,所以商要比10大; 30×20=……得数是600,所以商要比20小。 因此,商应该在10到20之间。 2.明确算法,理解算理。 (1)用竖式计算。

所以,380÷30=12(个)……20(根)。引导学生理解“1”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2)演示验算步骤: 自己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3)算一算这些题,比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425÷30 425÷50 526÷40 526÷80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第9页“练一练”) 1.630÷15=144÷12=300÷30=220÷18= 675÷45= 480÷64= 240÷12= 580÷29= 2.在○里填上“>”“<”或“=”。 240÷40○2×3500÷50○132÷12 730÷90○640÷80 21×20○980÷2 3.用竖式计算。 8 4 2÷27 4 6 6÷33 1 0 1÷89 2 0÷19 2 1 5÷5 6 8 0÷78 4.解决问题。 如果每名同学要分得54本书,可以怎样分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课后作业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课后作 业 为了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加法结合律课后作业,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到大家,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课后作业 1.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吗? 28+37=37+ A+45=45+ 45+85+67= +(85+ ) A+(27+B)=( + )+B 2.下面的等式各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65+18=18+65运用了 37+54+46=37+(54+46)运用了 28+(72+65)=(28+72)+65运用了 73+84+27=(73+27)+84运用了和 3.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47+168 638+74 4.先算一算,再比一比,那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 (37+98)+63 98+(37+63) 5.你能很快找出那两个方框上的数的和是100吗?连一连。智力冲浪: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数与代数(2)-同步练习-人教

第2课时数与代数(2) 1.填一填。 (1)用0、3、6、8和小数点组成下列各数,每小题每个数字都要用上并且只能用1次。 ①写出一个小于1并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是( ),省略这个数百分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②小数部分是两位小数且最大的数是( ),这个数读作( )。 ③保留一位小数约是6.3的小数是( ),这个数中,“8”在( )位上。 ④将以上三小题中的三个小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 )>( )>( )。 (2)零点零四八写作( ),它是由( )个0.001组成的。 (3)3.5和它的计数单位的和是( ),1.89和它的计数单位的差是( )。 (4) 9.495保留整数是( ),精确到百分位是( )。 (5)0.3 m=( )cm 3050 kg=( )t( )kg 80 m=( )km 4m25 dm2=( ) m2 2.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 (1) 0.78是两位小数,9.78是三位小数。( ) (2)35.35读作三十五点三十五。( ) (3)把480730000四舍五人到亿位是4.8亿。( ) 3.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4.8和4.9之间有( )个小数。 A.1 B.10 C.无数 D.无法判断 (2)把3.7607保留三位小数是( )。 A. 3.760 B.3.76 C.3.761 D.3.767 (3)下面各数,把0去掉后大小不变的是( )。 A. 780 B.7.80 C.7.08 D.7.008 (4)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结果是1.09。这个小数是( )。 A. 10.9 B.0.109 C.1.09 D.109 (5)鸡兔同笼,上数12个头,下数40只脚,笼子里有鸡( )只。 A.8 B.6 C.4 D.2 4.按要求做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