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法界佛教总会皈依五戒报名表

法界佛教总会皈依五戒报名表

法界佛教总会皈依五戒报名表
法界佛教总会皈依五戒报名表

for Taking Refuge/ Five Precepts

法界佛教總會皈依/五戒報名表 Which language are you most fluent in? 申請者慣於使用何種語言?

English Mandarin Vietnamese Others

英 文 國 語 越 文 其 它 ________

性別Gender 國籍Nationalit y

姓名 Name 法名 Dharma Name (親 Chin)

電話T elephone 地址Address

學歷Education 出生地Place of Birth

出生日期Date of Birth

職業Occupation 婚姻狀況Marital Status: 單身Single 已婚Married

離婚Divorced

此次您要 I am registering to 皈依 take Refuge / 五戒take Five Precepts

曾皈依否 Have you taken Refuge before ? 是Yes 否No

何時When _______ 從何師Master Name_____________

曾受五戒否 Have you taken Five Precepts ? 是Yes 否No

何時When _______ 從何師Master Name_____________

此次前來皈依/受五戒的因由 Your reasons for taking Refuge and/or Five Precepts

申請人簽名Signa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 期Date ________________

【如欲受五戒者,請續後頁。If you want to take Five Precepts, please continue the back.】

欲受五戒者應知….Five Precepts Instructions

The five precepts are: no killing (including abortion), no stealing, no sexual misconduct (sexual relations outside of marriage), no lying, and no intoxicants (including alcohol, cigarettes, and illicit drugs). The Buddha established the Five Moral Precepts as basic virtues for human life and the foundation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 From keeping the precepts, you stop creating many of the causes of suffering for yourself and others. Below is a list of some of the benefits of holding the precepts.

1. 不殺生(含:墮胎)。這一生和未來世長壽,沒有疾病,相貌莊嚴。

The benefits of refraining from killing are that in this life and in all future lives, one will have a long life, be free from illness, and have a handsome appearance.

2. 不偷盜。這一生和未來世受用圓滿,旁人亦不會侵犯您的財富。

The benefit of refraining from stealing is that in this life and in all future lives, one will have abundant wealth that others cannot ruin.

3. 不邪淫(凡非自己的配偶皆不可行淫及無同性戀)。這一生和未來世相貌莊嚴和忠實眷屬常相伴。

The benefits of refraining from sexual misconduct are that in this life and in all future lives, one will have a handsome appearance and a faithful spouse.

4. 不妄語。這一生和未來世受人尊敬,不受人欺騙。

The benefits of refraining from lying are that in this life and in all future lives, one will not be cheated and will be respected by others.

5. 不飲酒(含:酒、毒品、迷幻藥和煙)。這一生和未來世,有清醒的頭腦,五官靈敏,智慧圓滿。

The benefits of refraining from taking intoxicants are that in this life and in all future lives, one will possess a lucid and alert mind, keen senses, and perfect wisdom.

根據您的情形,您可以決定要受一戒、二戒、三戒、四戒或五戒全受。受一戒乃至五戒後,要盡力持戒。若真的無法繼續持戒時(如:惡緣逼迫),在您未破戒前可以捨戒,將來可以再重新受戒。若未捨戒而破戒者,則五戒戒體全失,必須經取相懺,見好相後方可再重受。如果無心犯戒,不算破戒。(如:不小心在路上踩死一隻螞蟻。)Depending on your situation, you may take one, two, three, four, or all five precepts. After taking them, you must do your best to keep them. However, if you truly cannot hold them, you should renounce the precepts and let someone know it before committing the offence. In the future you still can take the precepts again. But if you do not renounce the precepts before committing the offence, you will completely destroy your Precept Substance. If you want to take the precepts again after that, you must purify your body and mind through repentance and make a vow to change your ways until you see an auspicious sign or experience a wholesome and serene state of mind. After that you can take the precepts again. Unintentionally going against the precepts (e.g. stepping on an ant accidentally) is not considered breaking the precepts.

【凡欲受一戒至五戒者,須於受五戒法會時,至誠發願受持欲受之戒。唯五戒全受者,方有戒牒。】

(If you are not taking all five precepts, please do not sign below. To take less than five precepts, simply respond to the questions during the ceremony. However, you will not receive the Certificate of Taking the Five Precepts.)

I agree to keep all Five Precepts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我已讀此資料,可以盡形壽,受持滿分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及不飲酒)。

受持滿分五戒人簽名Signa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Date _______________.

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办法.doc

第一条为了保障宗教教职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及备案管理,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宗教教职人员,是指宗教团体按照本宗教的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认定的从事宗教教务活动的人员。 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由全国性宗教团体结合本宗教的实际分别制定,并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是宗教教职人员的备案部门。 第四条宗教团体应当将其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自认定之日起20日内,报相应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全国性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设区的市(地、州、盟)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县(市、区、旗)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五条履行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应当填写《宗教教职人员备案表》,同时提交该宗教教职人员的户籍证明复印件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第六条备案部门自收到宗教团体提交的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未答复的,视为已完成备案程序。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备案: (一)未按照本宗教的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认定的; (二)提供的备案材料不属实的。

第八条宗教团体在宗教教职人员备案程序完成后,向该宗教教职人员颁发宗教教职人员证书。未取得宗教教职人员证书的,不得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从事宗教教务活动。 第九条宗教团体依照本宗教的有关规定解除宗教教职人员身份,应当到备案部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 第十条宗教教职人员在宗教教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情节严重的,除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外,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由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建议原认定该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团体取消其宗教教职人员身份,并办理注销备案手续。 第十一条宗教教职人员放弃或者因其他原因丧失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原认定其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宗教团体应当到备案部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 第十二条宗教教职人员出现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丧失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宗教团体应当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后收回其宗教教职人员证书,并以适当方式公告。 第十三条宗教团体未按照本办法办理宗教教职人员备案手续,或者备案时弄虚作假的,由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第十四条藏传佛教活佛传承继位的审批、天主教主教的备案,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及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在每年的3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的宗教教职人员备案情况报国家宗教事务局。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佛教五戒与社会秩序的维持

佛教五戒与社会秩序的维持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12-8 23:24:38繁體版 一般人不能完全脱离社会族群而独自生存,出家佛弟子宗教的生活形态,虽与世俗人有所不同,或速离喧闹,同居静处,过着少欲知足的生活。或说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但只要是生存在这世间,还是会面临日常生活的压力、经济的压力,以及老、病、死的种种过程。今佛教立足在这二十一世纪的人间,多元讯息万变的社会,无论北传、藏传、南传佛教,都有着深刻广泛的社会需求,出家众与一般居士的互动也甚为频繁。主因来自佛法教义受到社会民间肯定之外,严谨的戒律学处,所坚持的善行,如五戒的人间正行,正是立足在世间人类伦理与道德之上,顺应着社会人情国法而存在的。 佛法导以人心向善,五戒的人同正行,是佛陀为在家学佛信众,优婆塞(在家学佛男众),优婆夷(在家学佛女众)所立,也是出家五众弟子,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乃至受菩萨戒行者,所共同遵守的根本戒法。因为五戒,是通往一切善法之门,亦是成佛的基石。所以,三世诸佛同以五戒为根本。所谓五戒,如佛陀在《佛开解梵志阿颰经》中,为在家弟子开示: “欲居家修道者,名曰清信士,当持五戒:一不好杀禽畜蠕动之类,无所克伤,以己况彼不加刀杖,心念为仁,口不及杀。二不偷盗,食殆人财,欺同秤尺,如圭铢分,不得侵人,心存於义,口不教取。三不好欲淫犯人妇女,不观花色,不听好音乐,心修体禁,言不失法。四不妄语,藉入人罪;时而后言,言必诚信;心不漏慢。五不饮酒,纵情酗醟,心管好嗜,口无味尝,酒有三十六失,勿以劝人。是名为我清信士之戒也。” 从经文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所说五戒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儒家所讲五常:仁、义、礼、智、信,有着非常明显相近之处。因此佛说五戒,是建立在人类和乐相处的伦理准则之上,为在家学佛弟子应受持。五戒与五常:不杀生为仁、不偷盗为义、不邪淫为礼、不妄语为信、不饮酒为智。此纯净善良风气,不仅出家、在家佛弟子皆应遵守,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富强,社会人民要能安居乐业,都必须从五戒做起。 一、不杀生、仁怀慈心

三皈五戒(排版)

三皈五戒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生死苦海 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从中国飘洋过海来南洋讨生活的人儿,他们离乡背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地在一个人地生疏的新环境里生活,真是可怜;又比如为了避开战火的蹂躏,从越南逃来新加坡的难民,他们无依无靠,连一个亲人也没有,只依靠他国与社会热心人士的救济,过着寄人篱下地凄惨生活。这与我们在生死轮回的业海中飘浮,无依无靠的情景时一样的。以世间法来说,我们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等;但依佛法来讲,以生死的观点来看,这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我都还在生死轮回之中,怎么能做别人的依怙呢?比如,两个不会游泳的人同时跌进海中,谁能够搭救、扶持谁呢?我们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来说,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做我们众生的依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二、三皈依: ㈠、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学习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所谓 的依靠了。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一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来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今生是好人,来世可能坠落,这样的人我们怎样依靠呢?所以唯有脱离六道轮回,大觉大悟的圣者--佛陀,才能做为我们的依怙。 佛陀觉悟世间的真相,他的三业清净,没有过失,这就是他的清净处。另一方面,你我都有烦恼,谁都依靠不得,但是佛陀是个断除烦恼的圣者,所以我们要皈依他。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愿度一切众生,他会以各种善巧方便来接引依靠他的学佛者,所以我们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并不是依赖佛陀,不能象小孩子依赖母亲那样,我们皈依佛是以他为导师,亲近佛。我们要有生生世世见到佛的愿心,希望能够遇到佛陀。不只是凡夫要依靠佛陀,甚至于阿罗汉也要依靠佛陀;佛弟子中有很多阿罗汉,

三皈五戒详细

第一章受三皈依、五戒程序 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在家信眾在作佈施、禪修、聞法等功德之前,一般都會先向比庫1請求受三皈依和五戒,令其戒行清淨,從而使所作之功德更加殊勝。同時,守持淨戒本身也是一種功德。 在傳統上,受三皈依和五戒都是使用巴利語來進行的。本文在受皈戒的巴利語下面也把中文的意思翻譯出來,以供參考。在受皈戒的過程中則可以不唸中文。 以下所列舉的是依照緬甸傳統的受三皈依和五戒程序。斯裏蘭卡和泰國的傳統則大同小異。 1. 請求受三皈五戒 求戒者禮敬比庫三拜,然後唸誦求受三皈五戒文:Ahaü, bhante, tisara?ena saha pa¤cas?laü dhammaü yàcàmi, anuggahaü katvà s?laü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請尊者在攝受後授戒給我! 1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有行乞者、見怖畏、持割截衣者等義。即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bhikùu音譯爲「比丘」「苾芻」等。

Dutiyam'pi, ahaü, bhante, tisara?ena saha pa¤cas?laüdhammaü yàcàmi, anuggahaü katvà s?laü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第二次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請尊者在攝受後授戒給我! Tatiyam'pi, ahaü, bhante, tisara?ena saha pa¤cas?laüdhammaü yàcàmi, anuggahaü katvà s?laü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第三次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請尊者在攝受後授戒給我! 比庫:Yamahaü vadàmi taü vadehi (vadetha). 我唸什麼你(你們)也跟著唸。 求戒者:ama, bhante. 是的,尊者! 2. 三皈依(Tisara?agamanaü) 比庫引領求戒者唸誦禮敬偈: 比庫: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求戒者隨後唸誦三次: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接下來,比庫唸誦三皈依文,求戒者跟著唸:

三皈五戒含义

什么是三皈五戒? 一、皈依三宝(三皈依)是学佛的开始 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但有着共同的要领;而在修学上,也有基本的规则。无论哪一个宗派和法门,都绕不开这些要领和规则。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根本。任何人的修行,都应建立于这些基本建设上。而皈依,更是重中之重,是每个学佛者必须高度重视的。 正如入党需要宣誓,入学需要注册那样,通过相应仪式获得合法身份,皈依,是成为佛教徒必须履行的入门手续,一切众生,只要发心向佛陀学习,都可以平等获得。当我们认识清楚,真正理解了,我们就应当发心求学,愿作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既然要来求学,那先要正式的拜老师,老师就把你修学的方向、修学的纲领、修学的目标传授给你,这就是「传授三皈依」,所以三皈依就是正式拜老师,也是我们远离三恶道苦,迈向菩提之道的开端。我们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是根本的老师,佛陀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一直传到今天,代代承传。我们始终不忘本,不忘记这位根本的老师。 时常有人询问:若不皈依,可否依法修行?当然,若按佛法教义调整身心,按相应法门修习实践,多少总会有一些受益,但所得极为有限。若不曾生起恳切皈依之心,正说明对三宝的信心尚未具足。尽管在学,尽管在修,多是按个人喜好进行抉择,而非全身心投归三宝怀抱,以此为人生唯一目标。没有坚不可摧的信心和改造生命的决心作为动力,如何从无始劫来的生命状态中脱颖而出,焕然重生? 所以,学佛首先应皈依三宝,而且是真切、投入、全身心的皈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存在患得患失的反覆。唯有这样的皈依,才能使我们真正站到菩提大道的起跑线上;否则的话,终究还是在场外徘徊。即使领到一张属于自己的皈依证,也只是拥有了入场的通行证,还需自己走过去,才能使之生效。这段距离,正是靠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来跨越。 二、三皈依的含义 各人走入佛门的因缘不同,或是基于对轮回及三恶道的恐惧而寻求皈依,或是在现实中缺乏安全感而寻求依赖,或是为解脱轮回苦而寻求皈依,或是为保平安而寻求保障,或是真正认识到三宝功德而发心皈依,或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泛泛信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些不同的皈依之因,将直接影响到日后学佛的态度及深度。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皈依? 「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从一切错误回头,去依靠佛陀真实的教诲,求做佛陀的学生。皈依不是皈依一个法师,不是皈依某一个人,也不是皈依某一个寺院,而是皈依佛、法、僧三宝,这样才对了,我们是三宝弟子,世尊是这样传授下来的,我们应当如是接受,依教奉行。《六祖坛经》上看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为学生传授三皈,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把佛、法、僧三宝的意义明显的跟我们说出来,「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一)皈依佛:佛是「觉悟」的意思。佛陀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觉」的反面是迷惑。我们今天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在生活、工作、应酬之中,常常犯过错。为什么会犯过错?因为不了解彼此的关系跟事实真相,所以犯了许多错误。佛菩萨是明白人,佛菩萨了解其中的关系,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佛菩萨的生活没有错误,佛菩萨做工作没有错误,佛菩萨处事待人接物都没有错误,这确实可以做我们的榜样。所以我们从不觉、从迷惑颠倒回头,依觉悟,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

三皈五戒(排版)

三皈五戒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从中国飘洋过海来南洋讨生活的人儿,他们离乡背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地在一个人地生疏的新环境里生活,真是可怜;又比如为了避开战火的蹂躏,从越南逃来新加坡的难民,他们无依无靠,连一个亲人也没有,只依靠他国与社会热心人士的救济,过着寄人篱下地凄惨生活。这与我们在生死轮回的业海中飘浮,无依无靠的情景时一样的。以世间法来说,我们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等;但依佛法来讲,以生死的观点来看,这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我都还在生死轮回之中,怎么能做别人的依怙呢?比如,两个不会游泳的人同时跌进海中,谁能够搭救、扶持谁呢?我们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来说,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做我们众生的依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二、三皈依: ㈠、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学习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所谓的依靠了。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一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来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今生是好人,来世可能坠落,这样的人我们怎样依靠呢?所以唯有脱离六道轮回,大觉大悟的圣者--佛陀,才能做为我们的依怙。 佛陀觉悟世间的真相,他的三业清净,没有过失,这就是他的清净处。另一方面,你我都有烦恼,谁都依靠不得,但是佛陀是个断除烦恼的圣者,所以我们要皈依他。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愿度一切众生,他会以各种善巧方便来接引依靠他的学佛者,所以我们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并不是依赖佛陀,不能象小孩子依赖母亲那样,我们皈依佛是以他为导师,亲近佛。我们要有生生世世见到佛的愿心,希望能够遇到佛陀。不只是凡夫要依靠佛陀,甚至于阿罗汉也要依靠佛陀;佛弟子中有很多阿罗汉,他们生生世世追随佛陀,因为阿罗汉证悟后深深的体验到解脱的自在,他们清楚的知道,唯有佛陀才是他们真正的皈依处。 我们皈依佛后,应以佛陀为导师,向他学习,如见恩人般,生起恭敬之心而礼拜他。佛陀在生死轮回,还没觉悟的时候,所做之一切都是为了众生;佛陀无量劫努力不懈,修种种的难行、苦行都是为了度化众生;佛陀修行圆满,证得涅槃,不辞劳苦的为众生阐释佛法,把世间的真相告诉我们,使我们也能解脱生死,故佛陀对我们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如此伟大的圣者,我们应该报答他的恩典。所以我们应该感恩知情,恭敬的心礼拜佛陀。礼拜佛陀并不是向他祈求什么,而是向佛陀表示崇高的敬意。 ㈡、皈依法:凡是能够消除烦恼,调伏咱们的心的道理,就是法。法的意思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