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年金沙赋

2014年金沙赋

2014年金沙赋
2014年金沙赋

新金沙赋

陈国平李远霖

丽水金沙,新场打鼓[1]。中华毓秀,神州巍巍。世纪开元,万象更新。西部开发,举国劳力。外资东进,内资西移。挟滨海[2]财智,开乾坤[3]疆土。大雨落鲁黔,飞虹架两天。紫气东来,干部援疆。仰东西,开放带动;瞰利势,转型发展[4]。北扩东延,南拓西保。南挺贵阳,北融成渝,东襟遵义而西幘毕节。据要塞之道,拥金土[5]之地,乘改革之风。万民共举,建设,三个金沙,创活力宜居,享安乐幸福[6]。五个一流[7],争头羊引路,搏岁月峥嵘。

墨泼于素,狼毫援引,自是国画丹青。新区伫地,政策扶持,亦成黔中翘楚[8]。三农亦根亦本,保创;工业亦躯亦干,壮强;服务亦杆亦枝,繁盛。厂房淡黄,电子园区。奥斯科尔,工业先驱。白纱[9]千丈,台金观光。现代农业,晨辉争举,产业突围。煤电经济,延链朝夕。四化同步,惠泽民生。工业立县,项目支撑。统筹协调,反哺三农。传技授业,职教中心。园区人才培养,产学研一条路。聚其气,造其势,成其强,基地金沙,迈向全国。天六地五[11],经纬弈盘[12],姣。城镇建设,人口集中。沙土扩并,城市中心[10]。多业并摘七星[13],布经济板块,借势用力,助推跨越。一区多园,环环相连。经济循环,和谐发展。引企业一百四十六家,促

就业二万余人。展城区千万丈[14],聚世界五百强。清风两袖偏偏心中多少,探索发展未忘掉。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效城市建设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万世开太平社会安矣!

执民政兮,重人本。谋民利兮,思民生。富蒸民[15]兮,贵以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川盐入黔,集镇之首。贡茶原乡,醉美古镇。白酒“双核”[16],联袂出击。举杯邀月饮,举杯风拭泪。经贸发达,商贾攘攘。外接大道,内连路网。骑山跨水,穿云拱月。黄河长江双龙阡之南北,昆仑长白两峰陌之左右[17]。纵横交错,城乡一体。筑堰立湖,三难[18]并举。广厦安得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富学乐美在农家,生态移民奔小康。门开厅堂聚八方客,灯上紫电射十二宫[19]。

嗟夫!披金捡沙,生民俱慧。枕赤水,踏乌江。浪淘沙,澹平野。燕凝眸,梅侧耳。抚青史,叹古今。噫!梦千年,雨万家。玉柱擎天,金梁架海。大道出金沙,正当跨越时。万马奔腾频添阔步,三羊开泰更举华章!

注释:

1、黔北四大名镇:一打鼓、二永兴、三茅台、四鸭溪。金沙县城所在地,原名打鼓新场

2、东部沿海一带

3、八卦,乾在西北,坤在西南

4、金沙之路:开放带动,转型发展

5、金沙,取古人“政治修明,可使黄金与沙土同价”

6、三个金沙:活力金沙、宜居金沙、幸福金沙

7、五个一流:建成全省经济发展一流县、统筹城乡发展一流县、城镇建设一流县、生态文明一流县、社会和谐一流县的“五个一流”奋斗目标

8、金沙经济开发区2012年6月被省经信委确定为“511”民营经济示范园区;8月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9、大棚

10、2011年4月,毕节地委决定将金沙列为“三化同步”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县,将沙土作为毕节地区“三化同步”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区

11、语出:《国语〃周语》天有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地有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这是数里的常识。用天的六气为经,用地的五行为纬,就可以干成大事

12、城市板块,指城市建设布局

13、金沙七大经济板块:“以商贸、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以煤盐电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园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聚集区;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交通物流、农产品集散为一体的乌江旅游开发区;冷水河民族风情生态观光区;以农业产业化聚集发展为主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煤炭物流为主的新安矿产工贸园区”的“七大特色经济板块”,通过板块经济的迅速崛起,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14、现在金沙城区已拓展为118平方公里,即一千万平方丈左右

15、蒸,通“烝”;百姓。《后汉书〃文艺传上〃杜笃》:“济蒸人於涂炭,成兆庶之亹亹

16、仁怀酒业和金沙回沙酒业

17、金沙县人民政府以纵山衡水对“六纵四横”一连线道路进行命名。即北面黄河路,南面长江路,西面昆仑山路,东面长白山路

18、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金沙县: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性用水短缺、居民用水难问题

19、占星学的黄道十二宫定义是指在黄道带上十二个均分的区域,此处为万家灯火辉煌,照射到天上

成都金沙博物馆参观笔记1000字

金沙博物馆参观笔记 今年春节,我回到了故乡成都。看到路边那带花纹的圆环标志,好像似曾相识——那正是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啊!带着期待的心情,我便坐车前往了那里。 进入金沙遗址公园,圆形的遗迹馆映入眼帘。走进馆内,是一大片考古发掘的地点,土地上一个个正方形的深坑整齐地排列在一起。从上面往下看,我仿佛望见考古工作者们当年辛勤工作的身影和他们挖掘到文物时的喜悦。指示牌上标明了各个重要文物的出土地点,我仿佛离那些神秘的古代文明又走进了一步。在一个“方块”里有一堆不起眼的土,原来,那里出土了数量极多的象牙,不过因为保护象牙的规定,采取了回填的措施。我站在那里,隔着那堆土,已经感受到了历史文物那股强大的魅力。 走进陈列馆,我们跨越时光的长河,轻轻叩响古蜀王国神秘的大门,3000年前的一段辉煌文明梦幻般地呈现在眼前。 第一展厅——远古家园。一个个古蜀人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的情景被真实地还原。他们住在简陋的泥砌房子里,端着陶罐,用石器耕种。沿着展厅,我们进入了原始人的世界,仿佛与他们生活在一起。 第二展厅——王都剪影。这里展出的,是出土的一个个当时的建筑碎片、生活用的器皿、各种工具。其中工具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古代人能够制造出如此实用的工具,是非常了不起的。严谨的建筑布局,规整的丧葬墓地,精湛的生产工具与手工制品。这一切,犹如一块块文明的碎片,拼接出一幅朦胧的古蜀社会的历史画卷。 第三展厅——天地不绝。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万物有灵,对自然神与祖先神充满了敬畏之情,常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旨在与天地神灵沟通,希望得庇佑。展厅以古蜀人“沟通天地”的内容为主题,再现古蜀国宗教祭祀的场景。其中展示了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卜甲等文物来彰显出这个古老王国曾经对宗教祭仪的重视。 第四展厅——千载遗珍。这个精心布置的展厅里陈列着金沙遗址出土的最为珍贵的文物。中央是最为著名的文物——“太阳神鸟”金饰。在玻璃展示柜里,这薄薄的一片圆环形金饰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四只神鸟美丽而又神秘。围绕这件无价之宝的数件玉器、镀金铜器等,都十分美丽,向世人展现出金沙先民瑰丽奇幻的精神世界。 第五展厅——解读金沙。金沙遗址等遗迹证明了古蜀国的存在,可是我们对此的了解还远远不足。古蜀文明来自哪里?它们去向何方,为何断代?究竟是谁铸就了这个文明?在这个展厅里,学者们搜寻的证据正渐渐地理清历史的来去缘由,以现有的遗迹证据,为我们解读这个神秘的文明。 此时此刻,参观完毕的我,心中依旧盘旋着这些问题。我虽身处现代,但是内心仿佛已经乘上时光飞船,来到这片古老土地上,与我的祖先们共同生长,见证古蜀文明历史的发展……

金沙遗迹馆至陈列馆导游词

金沙遗迹馆至陈列馆导游词 (走出遗迹馆) 各位游客朋友们在我们的对面就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陈列馆。陈列馆是一座斜坡式的方形全钢结构建筑,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它与遗迹馆的外形一方一圆,一起构成博物馆内的两个主体建筑。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它们均采用斜坡的方式,喻示着金沙遗址从大地上冉冉升起。其顶上的方格就像考古发掘中的一个个探方,显示着金沙遗址的大量遗迹尚未发掘,神秘的宝藏还未彻底探明。两座建筑就象两片叶子飘落在摸底河两岸的大地上,建筑在这里与地界充分的交融,在交界处模糊了彼此,让我们不要去惊扰这片神圣的土地和那些沉睡了千年的精灵,而那些已经被破译的远古信息却在清晰地再现与表达。 我们面前这条静静流淌的河流被称为摸底河,她由西向东把金沙遗址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几千年来她默默无闻的陪伴着金沙遗址,但是它到底源于何时,却不得而知了。而“金沙”这个美丽的名字,启用于何时,我们也不得而知。在金沙遗址范围内发掘的一座五代后蜀时期墓葬出土的墓碑上,将此处称为“金沙乡”,隶属当时的犀浦县,说明至少在五代时期“金沙”这一名称就已存在了,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过摸底河后)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陈列馆展览面积约6000平方米。分为五个展厅,主要以金沙遗址所发掘的重要遗迹和遗物为主要内容,在这里发现的一号坑是目前金沙遗址祭祀区发现的形状最规整,也是埋藏文 物最集中的祭祀遗存。虽然由于机械施工破坏,原坑的形制已不清楚,但从残存的坑部情况看,坑内的器物分层叠放。其上层全部堆积象牙,从断面观察,象牙

多达8层,最长的象牙近1.6米。摆放极有规律,场面非常壮观。在这个坑的下层还埋葬着玉器和铜器等,由于还没有发掘至底部,玉器、铜器的数量还是未知数。 大家不禁要问,祭祀中用这么多的象牙,这些大象来自哪儿,成都平原有野生大象吗,当年三星堆出土81根象牙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对象牙的来源作了种种猜测。那时候,专家们似乎倾向于大象外来说,人们认为,这些象牙也许来自云南或者印度。当人们面对金沙如此众多的象牙时,这些大象的来源再次困扰着考古学家。与三星堆不同的是,这次,大象本地说占据了上风。而现在成都地区乃至四川境内根本没有野生大象,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么是否预示着3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的气候与现在有较大的区别。经科学研究,距今3000年前后是全球的温暖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3度,从文献记载看,在当时的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大象的存在。在甲骨文卜辞中有商王猎取野生大象的记载,中原地区还曾用象兵作战。 但是目前对象牙的保护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首先是由于考古发掘出土的象牙十分有限,保护研究很不深入,此前,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保护象牙成功的先例,其次是象牙的结构和树木的树轮相似,分层组成,一旦表层的象牙质受到破坏,很快就会风化成为粉末,再也无法固定,更无法保护。金沙遗址发现象牙后,文物保护专家积极寻找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目前主要采用了就地回填处理和有机硅 封存两种办法来对象牙进行保护。 我们接下来的参观将从二楼走下一楼,再从一楼走到地下一层。在地下一层里,不仅有我们的最后一个展厅《金沙之谜》,还有我们的4D影院,每隔20分钟会放映精彩的四维特效影片《金沙传奇》,那里还有许多参与互动项目,它们将会诱发你的思古之情,让你重温古蜀文化的传统智慧,而各项有趣的游戏更会为你增添一份快乐与惊喜。在地下一层中还设有书吧、礼品商店、咖啡厅、快餐店等休闲

中国当代文学常识

中国当代文学常识 一、概说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举行,大会成立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议决议把毛泽东的文艺为人民,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作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 ????第二次文代会于1953年9月在北京举行,确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把创造英雄人物的问题作为创作上的首要任务提出来。 1951年5月,批判孙瑜的《武训传》。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全国批判《武训传》,混淆学术、思想问题和政治问题。 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评。李希凡、蓝翎评《红楼梦研究》是正常的。对俞平伯进行政治性围攻是不正确的,这种做法不符合党对学术艺术采取的“双百”方针。 ????1955年,全国开展反胡风集团的斗争,严重混淆了思想问题和政治问题、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对胡风分子定罪,开创以无产阶级政权力量镇压文艺不同思想派别的先例。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报告。1957年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阐述这一方针。 双百方针内涵:①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②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自由讨论解决;③辨别香花和毒草运用六条政治标准,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 ????1957年6月起,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这一斗争发生了扩大化错误。 1958年,对所谓修正主义文艺思想批判1959年冬、1960年,再掀高潮。 1958年,新民歌运动,是当时经济上违背客观规律和实事求是精神的“大跃进”和浮夸风在文艺上的表现。提倡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的三结合创作方法。 1958年,提出“两结合”即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是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建立的一座遗址类博物馆,也是展示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古蜀文化的专题类博物馆。博物馆于2004年底立项建设,2007年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由遗迹馆、陈列馆、游客中心、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金沙剧场、园林区等部分组成。是一座集教育、研究、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博物馆。并成为展示成都悠久历史的标志性景观。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2月8日,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址。遗址分布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遗址内目前已发现祭祀区、宫殿区、墓葬区、居民生活区等,据考证,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文明以后古蜀文化的又一都邑所在,也是3000多年前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沙遗址发现当年即被评选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也被誉为本世纪初中国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目前,金沙文化已经和都江堰、大熊猫一道被列为成都市的三大文化品牌。 金沙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456亩,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成都市区的摸底河自西向东从馆内流过,两岸的河岸风光构成了博物馆的横向景观轴;游客则从南自北依次参观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和陈列馆,而这条南北向的开放空间又构成了博物馆的纵向文化轴。环绕在博物馆建筑周围的,则是植被茂盛的园林区,游客在领略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可在林间小憩,感受自然之趣。整座博物馆以其合理的功能布局,充分实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各种社会功能。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两大主体建筑为遗迹馆和陈列馆,都采用了斜坡的方式,喻示着金沙遗址的冉冉升起。遗迹馆为近圆形,陈列馆为方形,一圆一方象征着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两座建筑分布在摸底河的南北两岸,相得益彰,同时与园林区融为一体。当飞机飞过成都的上空,人们会看到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两座建筑就像两片叶子飘落在绿色的草地上,而博物馆也成为了成都市重要的地标性建筑。 遗址特色 金沙遗址是2001年2月8日在一次基建施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目前已发现的重要遗迹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活动场所、一般居址、大型墓地等。出土文物有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器等6000余件,其中,数以吨计的象牙、璀璨的金器和五彩斑斓的玉器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迄今为止,金沙遗址是世界范围内出土金器、玉器最丰富,象牙埋藏最密集的遗址。目前可以确认,金沙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600年,极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后,成都平原兴起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古蜀国在商

100本红色书籍目录1

100本红色书籍目录 1. 《白毛女》延安鲁迅文艺学院集体创作 2. 《平原烈火》徐光耀著 3. 《三千里江山》杨朔著 4. 《风云初记》孙犁著 5.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丁玲著 6. 《保卫延安》杜鹏程著 7. 《暴风骤雨》周立波著 8. 《欢笑的金沙江》李乔著 9. 《吕梁英雄传》马烽,西戎著 10. 《小城春秋》高云览著 11. 《新儿女英雄传》袁静,孔厥著 12. 《红旗谱·第一部,红旗谱》梁斌著 13. 《红旗谱·第二部,播火记》梁斌著 14. 《红旗谱·第三部,烽烟图》梁斌著 15. 《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著 16. 《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著 17. 《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著 18. 《大波》李劼人著 19. 《红日》吴强著 20. 《李有才板话》赵树理著 21. 《林家铺子》茅盾著 22. 《青春之歌》杨沫著 23.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著 24. 《王贵与李香香》李季著 25. 《风雪之夜》王汶石著 26. 《我们播种爱情》徐怀中著 27.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著 28. 《逐鹿中原》柯岗著 29. 《茫茫的草原》玛拉沁夫著 30. 《雷锋之歌》贺敬之著 31. 《风雨桐江》司马文森著 32. 《林海雪原》曲波著 33. 《前驱》陈立德著 34. 《三里湾》赵树理著 35. 《古城春色》张东林著 36. 《海岛女民兵》黎汝清著 37. 《欧阳海之歌》金敬迈著 38. 《沸腾的群山》李云德著 39. 《渔岛怒潮》姜树茂著 40.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著 41. 《艳阳天》浩然著 42. 《铜墙铁壁》柳青著

43. 《李双双小传》李准著 44. 《铁木前传》孙犁著 45. 《百合花》茹志鹃著 46. 《平原枪声》李晓明,韩安庆著 47. 《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著 48. 《清江壮歌》马识途著 49. 《山菊花》冯德英著 50. 《星火燎原》战士出版社编 51. 《第二次握手》张扬著 52.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 53. 《沉重的翅膀》张洁著 54. 《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著 55. 《男人的风格》张贤亮著 56. 《高玉宝》高玉宝著 57. 《在这片国土上》李延国著 58. 《东方》魏巍著 59. 《新星》柯云路著 60. 《钟鼓楼》刘心武著 61. 《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著 62.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路遥著 63.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路遥著 64.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路遥著 65. 《浮躁》贾平凹著 66. 《雪城·上》梁晓声著 67. 《雪城·下》梁晓声著 68. 《商界》钱石昌,欧伟雄著 69. 《轮椅上的梦》张海迪著 70. 《醉太平》朱苏进著 71. 《金光大道》浩然著 72. 《抉择》张平著 73. 《虹霓》余松岩著 74. 《中国制造》周梅森著 75. 《牵手》王海鸰著 76. 《大浴女》铁凝著 77. 《歇马山庄》孙惠芬著 78.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著 79. 《人气》蒋子龙著 80. 《痛失》刘醒龙著 81. 《沧浪之水》阎真著 82. 《血玲珑》毕淑敏著 83. 《省委书记:K省纪事》陆天明著 84. 《山乡巨变》周立波著 85. 《大赢家》胡月伟,兰之光著 86. 《雷锋日记选》总政治部编

颂歌时代的文学素材与体现思想

颂歌时代的文学素材与体现思想 摘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普遍产生了强烈的解放感、翻身感、民族自豪感和当家做主的历史使命感。作为时代敏感神经的诗歌,便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情绪,开始出现了大量写作对于时代、人民、祖国、党、以及领袖的真诚颂歌。于是,颂歌作为一种新的美学规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使人们几乎是对于一切生活领域的题材和主题都以颂歌形式加以歌颂和表现。 颂歌在十七年时期兴起,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规范得到很大发展,并迅速成为十七年文学时期的主导性潮流。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建国初期的文学以对新生活的赞颂为基本基调,开创了一个颂歌时代,并且奠定了十七年文学时代以颂歌为主的基本格局。 本文将从颂歌的文学素材以及思想体现入手,剖析主导十七年文学格调的颂歌文学。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颂歌时代文学素材颂歌形式思想体现 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规范得到很大发展,迅速成为了十七年文学乃至诗歌的主导性潮流。它的主要特点为对时代,人民,祖国和领导人民夺取胜利的党与领袖的真诚歌颂,颂歌的抒情主人公追求诗人的“自我”跟阶级,人民的“大我”相结合。十七年文学时期的颂歌文学,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在这种颂歌文学中,没有丝毫的阿谀奉承与虚情假意。有的是真诚,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是翻身得解放的自豪与幸福。颂歌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一)颂歌时代的诗歌文学 咏革命者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李季《玉门诗抄》、闻捷《天山牧歌》、田间的《祖国颂》、艾青的《国旗》、臧克家的《有的人》、冯至的《我的感谢》具有代表性。其中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成为颂歌高潮之作。 写新中国的诗歌唱的是翻天覆地的颂歌;写的是抗美援朝的诗;唱的是英雄的颂歌;写的是经济建设的诗;唱的是创造新生活的劳动颂歌;写的是农业合作化、士兵生活化、边疆少数民族生活、革命斗争历史、男女爱情……唱的几乎都是昂扬欢乐的颂歌。因此,建国初期,以对新生活的赞颂为基调,开创了一个颂歌时代! 歌颂新中国,歌颂新生活,是建国初期诗歌的共同主题。在颂歌诗潮中,老一辈诗人更感到连绵战火之后自由与独立的可贵,他们的颂歌流露出激越的感激之情。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冯至的《我的感谢》,以及艾青、臧克家等的不少诗作都是其中的代表。在《新华颂》中,老诗人写道:“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诗句虽然流于浮泛,但作为当代诗歌的开篇之作,无论从表达内容还是形式的散文化上,都具有先行的意义。此外,艾青的“礼炮震动着整个地壳,

讲义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 叶从容 第一编十七年文学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新中国文艺方针的确立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 二、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三、第二次文代会的召开 四、双百方针的提出 第二章十七年文艺运动 一、文艺界政治运动的开端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毛泽东作千余字的批示: (二)对“新红学”的批判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1902-1985 “主观战斗精神”,突出强调主体能动的实践,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二、左倾文艺思潮的步步推进 (一)57年反右斗争 ●这一场斗争,将55万人被划成右派。做法是: ●A把双百方针提出后出现的好的、较好的干预生活的作品一律打成毒草,给予严厉批评。 ●B 把一些坚持现实主义原则,批评教条主义和左倾的文章斥之为修正主义观点。 ●C 把不少有才华、有胆识的作家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 ●左的思想体系: ●A文艺与生活上,形成只能歌颂不能暴露。 ●B 在写真实上,重申不能运用鲁迅笔法,不能容忍写阴暗面。 ●从此,左的思潮不仅在文艺界站住脚,而且得势。 过程: ●对“丁陈反党集团”的斗争。这是指丁玲、陈企霞、冯雪峰、艾青、李又然、罗烽、白朗一批比较接近的文艺工作者。 ●对理论界和创作界的清洗:1956年9月,秦兆阳发表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当时就被认为文艺界“右派”向党进攻的“最初浪头”;1956年12月,钟惦棐的《电影锣鼓》也被成为文艺界右派向党进攻的“一个信号”。1957年5月15日,毛泽东《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发给党内干部阅读,6月8日又为党中央起草了党内指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7月1日,亲自为《人民日报》写了《“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社论。 ●1958年1月,《文艺报》辟了《再批判》专栏,把王实味、丁玲、萧军、罗烽、艾青等人在延安时期写的一些作品重新发表,毛泽东亲自写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编者按语。这样,又把“反右派”斗争和清算历史旧帐结合起来。 ●1958年2月,周扬写成《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作为这次“反右派”斗争的总结。(二)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运动与“左”的倾向50年代的一首童谣: (三)批判修正主义的高潮 1959年秋至1960年7月第三次文代会召开前后,再一次掀起批判所谓“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高潮。 ●(四)第三次文代会时间:1960、7、22-8、13 ●主要任务:反修正主义 三、文艺政策的调整

金沙遗址博物馆讲解材料(英文)

Tour Guide Wording for Jinsha Site Museum Edited by Chengdu Jinsha Site Museum October 2006

Tour Guide Wording for Jinsha Site Museum (Tour guide starting from the Southern Entrance Gate) 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ryone, welcome your presence and visit to Jinsha Site Museum. My name is , a tour guide special for Jinsha Site Museum. It i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stay with you today in your visit to Jinsha Site Museum. You may be ignored that you have already stood upon the land where splendid Jinsha cultural relic site with a profound history of more than 3000 years has been buried. Let’s go through the tunnel of time for a journey of Jinsha discovery. (After access into the Museum Entrance Gate) Discovered on February 8, 2001, Jinsha Site is identified as the ancient Shu cultural relic attract which was prosperous in the Shang Dynasty (16th—11th Century BC) and Zhou Dynasty (after the Shang Dynasty to 221 BC). Jinsha Site is situ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Chengdu City, between the 2nd Ring Road and the 3rd Ring Road, 5 kilometers away from Chengdu City Center the Tianfu Square. Jinsha Site was discovered by accident in a capital construction site which was on progress. This discovery was awarded as “2001 China Top Ten Archaeological Dis coveries” in the same year when it was unearthed. Through years’ archaeological study and excavation, it is quite certain that the site distribution is scattered over 5 square kilometers around. Within this historical cultural site, some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s such as large-scale palace-style buildings, sites for worship activities, civilian housing area and Graves have been discovered. About over 6000 pieces of precious cultural relics including gold wares, bronze wares, jade wares, stone wares, lacquered wooden wares along with a large number of ceramic wares, ivories, wild boar buckteeth and deer horns have been unearthed. These unearthed discoveries help us a lot in understanding in general the living style, production, custom for burying the death, religious worship of ancient Shu people in Jinsha Time; in addition, they are also helpful for us to draw an initial conclusion regarding the nature and age of the heritage site. Up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scale of the Site and some high honorable traces and relics discovered in the Site, Jinsha Site can be conjectured once to be the Capital of

中国现代文学的三部曲

中国现代文学的三部曲 "三部曲"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贯的文学作品. 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茅盾的"蚀"三部曲:《幻来>,《动摇》,《追求》.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深入》,《转移》,《复兴》.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叶君健的"土地"三部曲:《火龙》,《自由》,《曙光》. 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三部曲:《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 另外,巴金的"抗战"三部曲指长篇小说《火》,共三部分. 沙丁的"三记"指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和《还乡记》 田间的《中国农村的故事》三部曲:《饥饿》、《扬子江上》、《去》。 蒲风的《抗战》三部曲:《茫茫夜》、《生活》、《钢铁的歌唱》。 黄谷柳的《虾球传》三部曲:《春风秋雨》、《白云珠海》、 《山长永远》。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三部曲:《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今夜有暴风雨》、《雪城》。 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沉沦》、《沧溟行》、 《插天山之歌》。 冯德英《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 杨沫《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赵德发《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 《青烟或白雾》 韩素音自传体三部曲《伤残的河》《凋谢的花》《无鸟的夏天》李乔《欢笑的金沙江》三步曲:《醒了的土地》《早来的春天》《呼啸的山风》 李满天《水向东流》三步曲:《水向东流》《水转千转》 《水归大海》

金沙遗址博物馆总结修改

金沙遗址博物馆总结 今天,我们班一起参观了金沙遗址博物馆,历时2小时,走马观花似的看完。当面对眼前神秘的东方神器时,叹为观止。作为炎黄子孙,谁不为自己伟大祖先创造的光辉成就而自豪?谁不感到我们的历史何其辉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对金沙遗址内已经出土了的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以及对金沙时期古蜀人的生活、生产、丧葬习俗、宗教祭祀有了初步了解。 对金沙遗址的参观,使我们了解了金沙的历史;三千年前金沙人的聪明能干;三千年前金沙人的顽强意志;更使我们了解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当我们追溯完金沙遗址的来源与去向后不难看出,古蜀历史是如此的源远流长。我们了解到其实当历史的脚步在跨进金沙时代之前,早就有着厚重的积淀,而当它迈过金沙之后,仍在继续向前,最终,百川归海,大势所趋。至此,历经千载沧桑的古蜀文明古蜀社会顺应时代潮流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大家庭中。非常感谢学校利用金沙遗址平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励我么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通过这种平台的搭建,我们的爱国热情、自我修养都会得到一定的提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的实践活动我们收获的远远比书本上的多得多,使我们开阔了眼见,增长了知识,获益良多。

爱国组织活动总结 工程造价1班2班在10.21——10.29进行了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组织活动 两个班的同学都积极参与,期间观看了解了古今爱国人士的英雄事迹,同学们都被烈士一腔爱国热忱所深深感染,在对爱国英雄感到钦佩与敬重的同时,对祖国的认知有了进一步提升,强烈的责任感也油然而生,祖国的伟大形象在心中巍然屹立。 接着,我们集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金沙遗址,看到了先人令人赞叹的智慧的结晶,联想到古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复兴、发展、繁荣的坎坷历程,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无不为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为身上流淌着龙的传人的血液而自豪;为是祖国未来的脊梁和支柱而振奋。 相信同学们经过这次有意义的活动,能把个人的奋进与国家的发展相联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用实际行动投入到对祖国的热情中,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中,我们可以与祖国共奋进,与祖国共发展,与祖国共繁荣。 金牛校区2014工程造价1、2班

现当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演进

现当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演进 摘要:从时代发展角度考察现当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可以看到四个明显进程,即现代文学的探索、新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复苏后的选择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背景下的写作。它所展示的乃是时代发展对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力量。在丰富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世界中,立足于时代变迁所形成的文化影响,在这种影响中看到文学的历史脉络,将有利于获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现当代;历史进程 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他们大都有着自己灿烂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提到云南民族文学,首先想到的就是云南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这些民间文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各民族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写照,它默默滋养着作家的文学创作。新中国成立前,除了少数几个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民族出现了作家文学,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多以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形式存在。但从这个起点开始,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一路探索,开创了当代蔚为壮观的宏大阵容。它所展示的乃是时代发展对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力量。 一、现代文学的探索历程 上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声浪叩响了遥远的西南边陲,新思想、新文化为保守落后的边地带来了新鲜气息。云南民族文学的先驱者们开辟出了传播新思想的阵地,“1920年10月25日,云南的第一份新文化期刊——《滇潮》在《新青年》杂志的影响下创刊。该刊开宗明义地表明要‘做云南新文化的导管’,‘相信未来之世界,一定是‘德谟克拉西’之世界无疑’。不久,《翠湖之友》、《云波》等刊物相继推出,致使因封闭而沉寂已久的边陲云南,从此‘滇潮’起伏,‘云波’激荡。”…《滇潮》、《云波》的主要成员及撰稿人中就有马子华、柯仲平等一些少数民族作者。从这些极其难得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窥见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先行者满怀激情与壮志,他们呼应着当时文化变革的主流思潮,开始了新的写作。云南现代民族文学的先驱者如马子华、李乔、李寒谷、李纳、张子斋等多来自于“文献名邦”。彝族作家李乔出生于“文学南滇第一州”的石屏县,这座具有深厚文化渊源的小城读书风气尤盛,李乔此时已不愿再读“枯燥无味的‘四书’、‘五经”’,经再三恳求,“父母亲终于同意让他由私塾转入‘洋学堂’念书”,后来,他考入石屏县立中学,求知若渴的他“第一次知道了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倡的‘文学革命’的主张,接触到‘科学’、‘民主’等一些新的概念和思想”。【20饱读诗书的白族诗人马曜,1927年在大理“偶接触《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遂“步行15天至昆明,考入高级农校,而每日旷课,到省教育会图书室阅读五四运动后新兴文学作品,尝在小报上发表白话诗。”[3]……由此可见,正是时代主潮的感召启动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现代进程。 特定的时代必定在那代人身上打上特殊印记。当求新、求变的时代洪流奔涌在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属于个体的思想意识每每会被时代特性所挤占。在马子华、李乔等民族作家致力于与时代主潮相衔接的创作背后,是少数民族角色的淡化与遗忘。因而这一时期云南民族文学,其实质正如张直心指出的那样,还是“现代意义上的云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而非民族意义上的云南现代文学。”【43许多少数民族作家在初入文坛之时,也许是为避免民族身份歧视,都不愿公开显明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或者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为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揭开新的序幕,而是主动服从于火热的斗争生活和富于激情的时代精神所激发的创作欲望。因此,云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带有很强的政

关于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的调研报告

关于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的调研报告 08建筑1班 1.区位 1.1地理位置 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南边缘地带,成都市区的西部,地处成都市西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北纬30°40′,东经104°。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周边道路关系 东距市中心约5公里,其范围北达羊西线,东临同和路和青羊大道,西至三环路,南接清江中路和西路。陈列馆位于摸底河以北,河的南面为金沙村,北面为黄忠村。出校门赶96或者13路到金沙车站,下车后一直向后走,到了第二个十字路口的时候向左拐,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金沙遗址的售票厅。买学生票40元进入 金沙遗址,一直向前走,过了摸 底河,就看到了陈列馆,途中还 可以见到遗迹馆。 2.历史沿革 金沙遗址是民工在开挖蜀风 花园大街工地的时候发现的,在沉睡了3000年之后,遗址被发觉。2001年2月考古工作人员在遗址中清理出来了珍贵文物多大千余件,包括了金器、玉器、铜器、石器、象牙器,出土的象牙总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并确定金沙遗址是商末至西周时期古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鉴于大量的文物保护、研究问题,在此就地建立了金沙遗址主题公园式博物馆,更好的展示金沙遗址及出土文物。陈列馆展示了大部分的文物,起到了很大作用。2007年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并在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项目类型 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在金沙遗址原址建设起来的专题博物馆,与国内其他遗址博物馆有一定的特殊性,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城市中已经够建设得比较成熟的地区,而其他的遗址博物馆一般是远离城市的郊野遗址博物馆,可以着眼于自然环境和历史积淀,营造天地洪荒、雄浑粗犷的气势氛围,金沙遗址博物馆解决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城市对文物的影响,同时又不阻碍城市的正常的生活,取得了资源的适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金沙遗址博物馆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区和游客接待中心五部分组成。建筑总面积37895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28000多平方米,地下面积约9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38000平方米,绿地率约70%,栽种的植被有银杏、水杉、桢南等古老树木。官方投资金额是3.89亿元。 陈列馆呈方形,建筑面积约162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一个下沉式建筑,地下一层,地上3层,南高北低。陈列馆是一座斜坡式的方形全钢结构建筑,它与遗迹馆的外形一方一圆,一起构成博物馆内的两个主体建筑,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其中采用了斜坡的方式赋予了陈列馆独特的建筑文化,喻示着金沙遗址从大地上冉冉升起。 4.交通流线 由陈列馆的南面入口进去,从左边上一段很高的台阶进入第一展厅“远古家园”,面积约900平方米,位于二层西厅。整个第一展厅的流线是一条迂回的S 型,流线十分明确,且不易造成拥堵,又能很好的浏览展品。进入第一展厅直接进入眼帘的是关于远古时期的一幅半景画,模型和画面同时展现;在半景画前,4座类似吧台坐椅的机器颇为引人注意,这就是红外感应定向查询系统,只需要转动显示器,屏幕上的箭头便会在半景画上移动,点到某处时屏幕便会出现关于此处的视频资料;半景画的对面是击拍式多媒体互动系统,是博物馆采用的高科技设施,全国唯一,在多媒体系统左右还有各有一个展柜,里面是一些挖掘的动物骨骼,两个展柜和多媒体系统形成三面围和;在多媒体右前方,是一个斜坡,通往第二展厅;在斜坡处还有两棵朽木,造型独特。 第一展厅的特色点有如下几点。一,独特的入口设计,从最下面的台阶开始到入口,高度差差不多有六米;采用了大理石石材做为台阶和柱式的装饰,整个

金沙江的资料

金沙江的资料 金沙江古称绳水、丽水,长江上游宜宾以上河段,因江中沙土呈黄色得名,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干流长2308公里,穿行于川、藏、滇3省区之间,流域面积50万平方公里。它在江达县和四川的石渠县交界处进入昌都地区边界,经江达、贡觉和芒康等县,至巴塘县的麦曲河口的金沙汇口处入云南,然后在云南丽江折向东流,为长江上游。金沙江属典型的峡谷河流,在云南境内的虎跳峡是世界深峡之一。金沙江还以滩多湾急而著称,仅新市镇到金江街千余公里河段,就有较大险滩400多处。金沙江是中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溪罗渡、白鹤滩、二滩、虎跳峡和向家坝等均属特大型水电站坝址。金沙江水质少有污染,水产资源丰富,下游有中华鲟、达式鲟产卵场;知名鱼类有鲤、圆口铜鱼、长吻鮠、口鲇、岩原鲤、墨头鱼、泉水鱼、鮈类等。流域内为藏、彝等族杂居之地,以牧业经济为主体,盛产牦牛、绵羊及名贵中药材。土特产有白玉藏刀、巴塘苹果、宁南香蕉、金阳花椒、雷波马湖莼菜等。沿途名胜有石渠县的志玛拉空庙(观音庙)及照阿娜姆古石刻、德格印经院及八邦寺、得荣龙绒寺及翁佳寺、攀枝花玉泉仙人洞及龙洞石林、金阳龙乡及天生桥、雷波马湖及落水湖、屏山清凉寺及锦屏山等。 发源于青海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它在江达县和四川的石渠县交界处(江达县邓柯乡的盖哈河口)进入昌都地区边界,经江达、贡觉和芒康等县东部边缘,至巴塘县中心线附近的麦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汇口处入云南,然后在云南丽江折向东流,为长江上游。金沙江在昌都地区段河长587公里,江面海拔自3340米至2296米,落差1044米,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957.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01.9亿立方米(巴塘站)。金沙江河谷地貌特征可以德格县白曲河口和马塘县玛曲河口附近分为上、中、下三段。其中上段为峡宽相间河谷段,中段为深切峡谷段,下段为峡谷间窄谷段。 上段:峡宽相间河谷段,自邓柯乡盖哈河口至德格白曲河口长207公里,江面海拔3340——2980米,落差360米,平均坡降为1 . 74?。本段河谷对割深度为1000——1500米,河谷谷坡一般在30°左右。河谷形态受地质构造与谷坡岩性影响,呈峡谷与窄谷(宽谷)相间分布。峡谷段河床单一,阶地不发育。河宽一般90米左右,河流切入基岩。窄谷段谷底一般宽度在500米左右,支沟口有洪积或泥石流台地发育。其中最大的谷地在本段河谷的北端邓柯宽谷,该段河长40公里左右,江面海拔3300米左右,河谷开阔而平直,呈北西西走向,是受构造控制的河谷。谷底宽达2——3公里,此段江面多分汊,河漫滩、江心洲发育,两侧支沟洪积扇发育,促使河道迂迥曲折,河流阶地呈不对称分布,该段谷地是昌都地区各大河流地中最宽大的谷地。在其它河谷段,河床仍为单一河道为主,江心滩十分少见。 中段:深切峡谷段,自德格白曲河口至巴塘玛曲河口,河长为291公里,江面海拔高度在2980——2482米之间,落差498米,平均坡降为1.71?。本段河谷相对切割深度在1500——2000米之间,河谷谷坡一般在30°以上。河段谷中谷现象明显,河谷上部谷坡较缓,下部陡峻,河谷上有另星的谷肩平台分布。谷坡不稳定,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频繁发生。河流深切基岩,河床中多急流、险滩,绝大部分地段河床即为谷底。在一些较小支沟汇入处偶见滑坡泥石流扇台地发育,局部稍宽谷地里偶见阶地分布,如江达岗托附近有两级阶地,分别高出江面25米和65米。本段河谷是昌都境内金沙江最狭窄的一段河谷。 下段:峡谷间窄谷段,本段河谷自巴塘玛曲河口至巴塘县中心线附近的麦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江汇口,长87公里,江面海拔2482——2296米,落差186米,平均坡降为2.14?。本段河谷相对切割深度在2000米左右,河谷谷坡一般为30°左右。峡谷段江面宽在100米左右,河床单一,河流切入基岩,阶地不发育。本河段所夹的窄谷段,谷底一般宽度在500米左右,河床较宽,有狭窄的阶地和支沟口洪积或泥石流台地发育。如巴塘竹巴笼金沙江大桥附近江面宽约200多米,其下游可见河漫滩和江心洲发育。 大渡河 中国岷江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古称沫水。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的果洛山东南麓。东源有阿柯河和麻尔柯河,于阿坝南部汇合后称足木足河;西源有多柯河和色曲河,于垠塘南部汇合后称绰斯甲河。足木足河与绰斯甲河汇合后称大金川,是大渡河主流,南流至丹巴同来自东北的小金川汇合后称大渡河。在石棉县折向东流,到乐山市草鞋渡纳青衣江后入岷江。长1062千米,流域面积7.77万平方千米。流域内沟谷纵横,支流众多,干支流之间组合呈羽状水系。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56 亿立方米,河口处多年平均流量1490立方米/秒。水力理论蕴藏量丰富,可开发装机2336.8万千瓦。其中干流别格尔至乐山市长584千米,天然落差2788米,水力蕴藏量2075万千瓦,是水能资源比较集中的河段。已建有龚咀水电站,装机70万千瓦,最终扩大到210万千瓦,铜街子电站装机60万千瓦。已被列为中国水电能源十大基地之一。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强渡石棉县安顺场渡口和夺取泸定桥。

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同时也宣告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而新时期中国文学又是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学”为主潮。建国后十七年即1949——1966年的中国文学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在: (一)题材领域日益拓展。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文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文革以前同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学相比,历史题材、农村生活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城市工矿题材等无疑都得到了较大的开拓,尤其是在革命斗争、农场生活题材方面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梁斌的红旗谱》、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吴强的《红日》、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少数民族方面的有:蒙古族玛拉沁夫的《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茫茫的草原》(上部)、扎拉嘎胡的《春到草原》,黎族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等。城市工矿方面的有:艾芜的《夜归》《百炼钢铁》,杜鹏程的《工地之夜》等。 (二)作家队伍的不断壮大。新中国成立时,作家队伍大致由三部分人构成。第一部分来自延安和解放区的作家。如:丁玲、赵树理、柳青、周立波、周而复、沙汀、欧阳胜、孙犁、萧军等。第二部分是来自“国统区”的作家,有矛盾、巴金、叶圣陶、冰心、沈从文、张天翼、艾芜、路翔等。第三部分则是新起的作家,新中国成立后,这“三大队伍”的会师促进了作家队伍的迅速壮大,而新起作家的不断涌现又促使作家队伍的日益壮大。 (三)人物形象的日益丰富。在就文学的艺术舞台上,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占着统治地位,而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直接继承并发扬新民主主义时期工农兵群体的多样性又促使人物形象的日益多样化。 (四)创作方法日益多样。建国后,作家们在继承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和古典浪漫主义的传统又在发扬“五四”以来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基础上,批判性的吸收西方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因素。另外,作家们通过艺术实践,形成了不少独自的艺术创作风格 二 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其中也不乏缺陷。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中国文学更好的发展。十七年中国文学的教训经验有 (一)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决定着我国文艺的性质和方向,为我国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开创了无比广阔的前景,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这一根本原则。 (二)必须坚持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党中央提出的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这一“双百”方针充分尊重了文人的自主性,有效的加强了理论创作的引导力度,推进文艺繁荣。 (三)坚持实事求是、真善美统一的原则。“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文坛出现大批公式化、概念化甚至标准化、口语化等缺乏审美特征的作品。这使得文艺失去了存在价值。我们坚持这一原则既是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的文艺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