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归化异化角度看沈从文_丈夫_的英译

从归化异化角度看沈从文_丈夫_的英译

从归化异化角度看沈从文_丈夫_的英译
从归化异化角度看沈从文_丈夫_的英译

从归化异化角度看沈从文《丈夫》的英译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翻译实践中的两种主要策略———归化和异化,是近年来翻译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对文学翻译来说,

译作要尽可能传递原文的文化和语言色彩,沈从文短篇小说《丈夫》带有浓郁的湘西地域特征和民俗特点,金介甫先生运用异化与归化结合的翻译策略,在尽量保持原语文化色彩的同时,也考虑到译入语的可接受性,这种翻译策略的成功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关键词:

《丈夫》;归化;异化;湘西风情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916(2012)01-0095-02A study o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SHEN Cong -wen ’s The Husb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WEN Hong

(Dept.of Foreign Languages ,Sanquan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453007,China )

Abstract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he two main strategies ,are the bone of contention in translation circle in

recent years.To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delivered as far as possible the original color of the culture and language of source text.SHEN Cong -wen ’s short story The Husband has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lk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Hunan Province ,so Jeffrey C.Kinkley used both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ies ,not only keeping the original language and cultural flavor ,but also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target lan-guage.The success of this translation strategy has some inspiration to literary translation.

Key words :The Husband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Hunan 《丈夫》是沈从文先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带有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由于其地域性和民族特征,金介甫先生成功运用了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

译策略,

使两者相得益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异化和归化的定义

早在1813年,施莱尔马赫就指出:“有两种翻译

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

靠拢。”这两种方法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异化”和“归化”

。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将其称作“异化法”和“归化法”[1]

。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

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

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2《丈夫》中的归化异化翻译

韦努蒂指出,异化翻译的前提是文化有差异,异

化的翻译把差异放在异国文化之中,它追求文化的多样性,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异化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引进、吸收外来文化营养,为目的语文化及语言带来全新的成分,促进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渗透。对于归化翻译,韦努蒂认为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目的语进行翻译,译者被隐身,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原文的陌生感也被淡化。归化翻译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总是依照译入语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

对译语进行调整,使翻译读起来不像是翻译。在《丈

夫》中,金介甫先生成功运用了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

收稿日期:2012-02-16作者简介:温

弘(1977-),女,河南驻马店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

59·第22卷第1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22No.12012年3月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Mar.2012

翻译策略,使两者相得益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1对地名的翻译

原文1:在四海春茶馆楼上喝茶的闲汉子,……[2](212)

译文1:A man sipping his tea at leisure in the Spri-ngtime All Over the World teahouse…[3](32)

这里译者没有采用拼音把地名直接写出来,而是把“四海春”译成了“the Springtime All Over the World”,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让目的语读者更能明白原文的意思。

原文2:船上的大娘自然还得留他上“三元宫”看夜戏,……[2](214)

译文2:…the old lady who oversees the boat natu-rally wants him to go with her to the night performance at the Palace of the Three-Top Scholars opera house and…[3](38)

这里译者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对“三元”加以解析,译成了“Three-Top Scholars”,但是还是很难让人明白其中的含义。“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的合称,三者分别指明清时代开科取试的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译者显然是明白其中的含义的,但是虽然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还是没有准确地传递出原文的意思,如果加以注释会更有利于读者对这个名字和中国文化的理解。

2.2对湘西地方特色的翻译

原文3:河中涨了水,平常时节泊在河滩的烟船妓船,离岸极近,船皆系在吊脚楼的支柱上。[2](212)译文3:Rising waters submerge the sandbanks where floating opium dens and brothel boats are used to mooring.They are close in to shore now,lashed to the support piers of houses hanging over the water on stilts,the"balconies with hanging feet."[3](32)

吊脚楼具有浓郁的苗族建筑特色,一端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在水面,以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金介甫先生以异化的翻译方法对它进行了翻译,并且加以解释,使读者对这一极具湘西民族特色的建筑有了直观的印象,准确地传递了其内涵意义。

2.3对乐器的翻译

原文4:五多手上拿得有一把胡琴,……[2](222)

译文4:Wuduo was carrying a two-stringed huqin -fiddle.[3](62)

原文5:三个女人都听到从河街上飘来的锣鼓、唢呐声音,……[2](227)

译文5:The three women heard the sounds of drums,gongs and suonas wafting down.(added with footnote:Brass-belled Chinese oboes.)[3](76)

对于这两处中国特色乐器的处理,译者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在文中用拼音标出,但为了避免目的语读者的生疏感,他又加了注释,使读者对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既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又照顾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度。

2.4对服饰的翻译

原文6:来了客,一个船主或一个商人,……抱兜一角露出粗而发亮的银链,……[2](214)

译文6:A customer arrives,a boat owner or a mer-chant,……gleaming silver chain that hangs out from his waist pouch.[3](36)

抱兜是一种附有钱包的阔腰带,译者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细化了这个词在英语中的含义,传达了地方特色。

原文7:胸搭上绣了“鸳鸯戏荷”。[2](223)

译文7:Embroidered on it(her coquettish bra of thin damask silk)were a pair of“mandarin ducks dall-ying between the lily pads”.[3](64)

“鸳鸯戏荷”具有传统寓意,为吉祥图案,因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鸳鸯象征爱情中的男女,故常以鸳鸯在荷花池中顾盼戏游来比喻夫妻和睦、相亲相爱。作为英语读者,如果不明白这层含义,是很难理解文中的意义的,金先生虽然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但是没有进行传统寓意的介绍和解释,读起来仍不免有生硬之感。

3结语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当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包容力。源语文化的新鲜事物很容易通过异化而为目的语文化的人们所接受,具体选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可以由译者多方考虑、估量,努力在文化对等和可接受性之间寻求平衡,实现文化交流与文学欣赏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5.20.

[2]赵园.沈从文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3]沈从文著.沈从文短篇小说选[M].金介甫,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刘彩霞)

·

69

·

第22卷第1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3月

(英语毕业论文)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围城》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2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3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 4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 5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6 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7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人物冲突分析 8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 9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 10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 11 在经济全球化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 12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13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14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15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16 公益广告的词汇特点: 以美国红十字会广告语为例 17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18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19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20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 21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 22 When Chinese Tradition Meets Western Culture: Comparis on between Qi Xi and Valentine’s Day 23 24 浅析田纳西.威廉斯剧作《欲望号街车》的同性恋倾向 25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菜单翻译 26 论苔丝悲剧的根源 27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 28 爱情,悲剧和战争——《永别了武器》关键元素的分析 29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 30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31 分析《绯闻女孩》中的美国社会文化特征 32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 33 浅谈英汉人体部位的隐喻 34 浅谈英语中歧义 35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 36 对《秀拉》中死亡事件的探究 37 从《蝴蝶梦》看女性社会身份 38 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 39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 40 英语影视作品中字幕翻译的幽默转化策略——以老友记为例 41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班级:外语学院、075班 学号:074050143 姓名:张学美 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标签:归化;异化;翻译 归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要将语言本土化,尽可能地减少语言中的“异域色彩”,也就是将目的语读者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并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设身处地地为目的语读者考虑,将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和理解放在第一位。译者翻译出来的作品语言要地道、流畅,不能让目的语读者看不懂或理解不了。译者在归化翻译时,要不着痕迹,即抹去翻译的痕迹,将翻译这一步骤隐于作品间,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这才是成功的归化翻译。既然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那么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就是翻译成功的表现。翻译的本质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译文的意思,也就是说翻译的本质暗示翻译是一个归化的过程(蔡平,2002)。而且归化翻译有助于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欣赏理解译文,达到文化传播交流的目的。 但过度使用归化翻译,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若时时刻刻注重翻译的本土化、本地化,拒绝国外新式语言表达,这就阻碍了翻译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对归化翻译手段的使用要恰当且有度。 二、异化 异化翻译方法是尽可能地体现并还原原作品中的“异域色彩”。在翻译特点上就是尽量采用符合外国语言表述习惯的表达方式,力求表达源语言的特色和原作品的内容。当译者想尽可能突出民族差异、不同民族特色和不同语言風格特征时,会考虑使用异化策略。因为使用这种翻译方法,既能将原作品的内容表述清楚,又能带来新式有特色的译文,使翻译得到进步与发展。使用异化翻译方法,还能使读者感受到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与特点,让读者领略异国作者的风采。 但有学者认为,归化翻译法无法传达原作蕴含于文字的异国文化特色及不同民族特点。由此可能会造成对原文的理解偏差。同时,归化翻译法限制了对翻译语言的丰富。译者若总是采取归化翻译法,将故步自封,很难使外国文化走入国内,更不利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孙致礼教授(2000)曾指出,虽然归化翻译在二十世纪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现在局势已有所改变。目前,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内许多领域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原来看似困难的异化,现在接受起来也变得容易得多。因此孙致礼教授断言,在二十一世纪之时,文学翻译将会以异化为主。 但是在使用异化翻译方法时,应注意一些事项。译者在使用异化方法进行翻译时,仍要注重保持译文的通顺和流畅,不能让译文读起来十分拗口,甚至令读者费解。当译者要引入新的翻译时,就更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接受性,不能译得匪夷所思,要译得恰到好处,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较而言,英译汉时更适合使用异化翻译手段。中国目前发展迅速,并致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从韦努蒂归化与异化法看中英文习语翻译

从韦努蒂归化与异化法看中英文习语翻译 【摘要】长期以来,中英文习语就被学者以及其他对其感兴趣或经常运用它们的人广泛研究。而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翻译事业的飞速发展,有诸多耳熟能详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建立起来并被投入使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习语往往出自日常生活及经历,它们形式灵活、通俗易懂。可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翻译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固定而老套的,因此它们很难同实际翻译操作,尤其是同中外习语翻译结合起来。基于此,本文以韦努蒂的归化及异化理论为中心,力图针对该理论展开对各类习语以及它们实际运用的分析和分类,继而归总了归化及异化理论何时、如何被应用于习语翻译,而这一部分也构成了本文的主旨所在。总言之,该论文目的在于运用结合实例和理论指导的观点看习语翻译,以表明两者间和谐一致之关系。 【关键词】习语翻译;韦努蒂;归化;异化an analysis of idiom translation based on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abstract】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have long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by scholars as well as other people who are interested in or actively make use of them. on the other hand,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along with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various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methods have been formed and put into use. more and more people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对比分析《红楼梦》中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对比分析《红楼梦》中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著名翻译家Nida把翻译涉及的文化因素划分为五类,宗教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儒家的忠孝节义,佛教的因缘轮回,道教的创世神话等方方面面,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奇书。《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负载词蕴涵了丰富的中国宗教文化,它们构成了跨文化交际和汉英翻译中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以《红楼梦》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为例,从异化和归化角度对比分析了中英文化背景下对《红楼梦》中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一、文化负载词 由于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等,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们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传统。这种不同的传统表现在词汇系统里面就被称为“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主要有以下特点:(1)文化负载词通常为某一文化所特有。比如,阴、阳、八卦、风水、秀才、状元、旗袍等词语只存在于中国文化之中;(2)文化负载词往往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或丰富的联想意义。比如,“龙”在汉文化中是褒义词,象征高贵尊荣,但在英语中,dragon是贬义词,让人联想到邪恶、罪孽;(3)文化負载词很难在其它文化中找到对等词。如汉语中的“风水”一词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确切的词语表达相同意思。 二、归化和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主张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克服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同时,译者也是文化传播者,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言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指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主张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文化间的交流,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也有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讲,在《红楼梦》的翻译中,杨宪益主要采用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翻译策略,旨在能够把原作中的表现中国封建社会现实的部分在译文中得到传达,并向英美读者介绍中国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霍克斯则主要采用以译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旨在取悦读者,使译文更好的为西方读者接受。 三、杨霍译本中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比 中国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伦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而在西方国家,基督教为主要宗教,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从《红楼梦》两译本中摘出宗教文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和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的两策略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应当认识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别,适度地采用两种策略。 【关键词】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翻译与文化 [Abstract]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in culture translation and two strategies in dealing with the culture in translation. This essay tries to analyze the two strategies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and concludes that the translators should use them appropriately. [Key Word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translation strategy;translation and culture 一、归化和异化概念的提出及各自的理由 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的人们需要交流就需要翻译。翻译就是要克服这些“异”来保持交流的畅通,但是同时又要显现出这些“异”。关于翻译的策略,传统的提法是直译和意译,也就是本文的归化和异化。归化派的代表任务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异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籍意大利翻译家苇努蒂。归化翻译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主张在翻译中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方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目的语读者。奈达认为“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Nida 1964a:159)。他用他提出的“功能对等”学说将汉语中的“雨后春笋”译为“to grow like mushrooms”,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苇努蒂则基于德理达的解构主义学说,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他公开宣称“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与实践,以抵抗目的语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优势,从而突出语篇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Venuti:1991)。所以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提倡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形式,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更好地传递源语文化地异国情调。 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趋势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翻译历史,首先谈到佛经翻译上的《金刚经》,鸠摩罗什的翻译最为流畅、富于文采,是归化派的代表作。再看文学翻译,从晚清时期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个世纪里,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先后出现了四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初,第二次是“五四”以后,第三次是建国后的十几年,第四次20世纪末。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文学翻译家们在翻译策略方面基本都是以归化为主。只是到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鲁迅等人才开始提倡欧化译法。鲁迅明确表示反对“归化”,主张“尽量保存洋气”:所谓“洋气”,就是“必须有异国情调”。(陈福康,1992:301)可以说他的观念颇为超前。在鲁迅、瞿秋白等人的带动下,不少翻译家有意识地采取异化译法,促使了汉语白话文的最终发展成熟。当然这也致使当时很多翻译从汉语语言文化的角度来看尤为生硬。从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作者:熊启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5,26(8) 被引用次数:14次 参考文献(3条)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2.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3.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引证文献(15条) 1.郭锋一小议英语翻译当中的信达雅[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1(4) 2.许丽红论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7) 3.王笑东浅谈汉英语言中的差异与翻译方法[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6) 4.王宁中西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 2010(12) 5.鲍勤.陈利平英语隐喻类型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6.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7.白蓝跨文化视野下文学作品的英译策略[期刊论文]-湖南社会科学 2009(5) 8.王梦颖探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8) 9.常晖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10.常晖对翻译文化建构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11.常晖认知——功能视角下隐喻的汉译策略[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1) 12.赵勇刚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时代文学 2008(6) 13.常晖.胡渝镛从文化角度看文学作品的翻译[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7) 14.曾凤英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英语隐喻的翻译[期刊论文]-各界 2007(6) 15.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808574674.html,/Periodical_xnmzxyxb-zxshkxb200508090.aspx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08574674.html,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夏娟 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11期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其他文学小说风格不同,其语言特点鲜明而富有个性,故 此小说翻译难度颇大。本篇论文将简要从翻译策略的归化异化视角之下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文(本文选取的是施咸荣译本和孙仲旭译本),笔者认为此举不仅能提高译文质量,更将对文学翻译及策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一、文本介绍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杰·戴·塞林格(J.D.Salinger)于195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当代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受到广大美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推崇。小说中,16岁主人公 霍尔顿自述自己因被学校开除在纽约城游荡近三天的经历和感受。最后他大彻大悟,说要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表现了年轻人通过叛逆的行径来掩盖空虚寂寞的生活。本文只选取了施咸荣和孙仲旭的两个中文译本来进行比较,分析了这类文学作品在翻译策略上选择归化还是异化。 二、翻译策略之归化与异化 1995年美国解构主义翻译家韦努蒂(Laurence Venuti)曾正式提出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他认为:归化以目的语为导向,异化以源语言为导向。许多学者一直在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上进行分析比较。本文试图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的语言和文化分析翻译策略的选择。 从文化角度分析,翻译策略关系着文化交流。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再现原作的风格及文化内涵,让译语读者享受到异国文化情调。然而在异化的同时又应该在语言上让译语读者容易理解,做到行文流畅。《麦田里的守望者》由于语言特色明显,文化内涵显著,因此在文化传递方面异化是比较可行的翻译策略。 三、译文对比分析 例1:I knew she wouldn’t let him get to first base with her… 施译:我知道她决不会让他攻入一垒…… 孙译:我知道她根本不会让斯特拉雷德占到什么便宜。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 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A.归化 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 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3、不同层面上的归化与异化 1、句式 翻译中“归化”表现在把原文的句式(syntactical structure)按照中文的习惯句式译出。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1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XX: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自1969年面世以来,凭借着高度的艺术价值,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眼球。在中国市场上也流传着此书的多个译本,本文就旨在透过《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两处题词的译作分析在具体翻译文本中如何对待归化与异化的问题。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题词;归化;异化 一、归化与异化 在翻译领域最早提出归化与异化两个词的学者是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归化一词在《翻译研究词典》中的定义为:归化指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尽可能减弱译语读者对外语语篇的生疏感的翻译策略。异化一词的定义为:指刻意打破目的语的行文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特色的翻译策略。韦努蒂主张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使用异化,倡导看起来不通顺的译文,注重突出原文的异域风格、语言特色与文化背景。 二、如何看待归化与异化 鲁迅说对于归化与异化,我们不能绝对的宣称哪种是绝对的好的,另一种是绝对的不好的。翻译的过程中归化与异化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具体使用哪种方法不仅需要依据翻译目的以及译文的读者群来判断。这也正是本文对待归化异化的一个态度。下面就通过分析刘蔺译本与陈译本在处理《法国中尉的女人》第五章的引言丁尼生《悼念集》时的例子来具体分析这一点。对于原文 at first as death, love had not been, or in his coarsest satyr-shape had bruised the herb and crush’d the grape, 刘蔺译本将此处翻译为 啊,天哪,提这样的问题 又有保益?如果死亡 首先意味着生命了结, 那爱情,如果不是 在涓涓细流中戛然中止, 就是一种平庸的友情, 或是最粗野的色迷 在树林中肆意饕餮, 全不顾折断茎叶, 揉碎葡萄―― 而此时陈译本却将此诗译作 哦,我啊,提出一个无益的问题 又有何用?如果人们认为死亡 就是生命的终结,那么,爱却不是这样, 否则,爱只是在短暂的空闲时 那懒散而没激情的友谊, 或者披着他萨梯粗犷的外套 已踩伤了芳草,并摧残了葡萄, 在树林里悠闲自在,开怀喝吃。 两篇译作各有千秋,从这首诗整体着眼刘蔺译本更趋向于归化手法,陈译本更倾向于异化处理。刘蔺译本将satyr一词译色迷采用了归化的技巧,而陈译本却将satyr一词译为萨梯,采用了异化的手法。satyr原指人羊合体的丛林之神,其实刘蔺译本与陈译本在处理satyr 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就是因为翻译目的及读者文化群不同引起的。1986年出的刘蔺译本出版时,

文学翻译unit 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

第二部分翻译方法 Lecture 2 :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归化和异化之源 翻译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之争,可谓由来已久。而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之争,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随着文化日益成为翻译的重心,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的争论声也越来越大。 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认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所作的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的演讲. 斯莱尔马赫说: “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作者靠拢读者。”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文努蒂(Venuti)便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因素,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术语提出。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郭建中 提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这一区分是基于对中国古典名著5红楼梦6的两种英译本在隐喻、明喻和典故等方面翻译的分析上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价值。以上的分析也希望有助于调和有关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争论,即/归化0与/异化0之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翻译目的论 Abstr act:Approaches to culture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methods:SL culture 2oriented and T L culture 2or iented.T his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r anslations of the figur ative use of language in the t 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Honglou Meng .The analys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both methods may be justified in their own r ight if w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ur pose of translat ion,t he type of texts,the intention of the aut hor and the r eadership.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daptation,alienation,skopos theory 一 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Christiane Nord (1991)干脆用/跨文化交际0(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来替代/翻译0这一术语;H olz 2Manttari (1984:17)甚至用/跨文化合作0(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来替代/翻译0。Andre Lefevere(1992)则把翻译看作/文化交融0(acculturation),而R.Daniel Shaw(1988)创造了/transculturation 0(跨文化交际)这个词。翻译已不再仅仅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这一点在学术界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共识。 正因为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正如Juri Lotman 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0(Juri Lotman &B.A.U spensky 1978)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因为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而词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二 翻译既然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Reeves 1994)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0 #12#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总第114期)

归化与异化翻译实例

翻译作业10 Nov 15 一、请按归化法(Domestic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add fuel to the flames / pour oil on the flames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every dog has his day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live a dog’s life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a lucky dog an ass in a lion’s skin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Love me, love my dog. a lion in the way lick one’s boots as timid as a hare at a stone’s throw as stupid as a goose wet like a drown rat as dumb as an oyster lead a dog’s life talk horse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and three boys nobody.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cry up, to praise; extol: to cry up one's profession) Once bitten, twice sh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 New booms sweep clean. take French leave 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 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 Justice has long arms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He that lives with cripples learns to limp.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 二、请按异化法(foreigniz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和异化

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 枣庄学院外国语系 姜大维 [摘 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已成为翻译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本文将运用翻译理论,重点讨论跨文化翻译当中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以及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态度来具体选择运用异化或归化原则。作者得出结论,我们不能把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辩证地研究这两种翻译策略才有利于翻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 文化 归化 异化 一.引言 翻译作为语码间内容和形式的转换过程,要涉及到两种语言,也就必然要涉及到两种文化。因此翻译中如何考虑文化因素,尤其是在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何搞好翻译,是所有翻译工作者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一般而言,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 归化是指尽量将译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两难选择,因而一篇译作也必然会出现归化或异化的倾向。可以说,归化和异化的课题是翻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各国语言学家、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手段,归化与异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本文着重探讨翻译当中涉及文化因素的这两种翻译策略,并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 二.归化法和异化法 1.归化法 N ida可以算是归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这一概念。他主张把读者放在首位,认为译文的表达应该是自然流畅的,应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同时他提出,翻译的目的是进行交际,把一种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是在译文读者理解范围之内,读者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译文,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提出过高的要求。例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考虑到在英美国家文化中,龙给人的是一种可怕的印象,所以这里的“龙”不宜直译为“dr ago n”,一些译者译为“four-tig ers”,堪称佳译。 按照柯平在《释义?归化和回译》的说法,归化是用与原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的一种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撇开原文的词语和句法,抓住其语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而译之。”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似和相通性,这是翻译中可以并且应该采用归化方法的客观依据。汉语里的许多成语、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到与之一一相对应的说法,但表达不一、内涵一致的情况比比皆是,注意比较,用归化译法翻译这些成语、惯用语,易于被读者理解,读来比较地道、生动,尚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果。例如: A n ho ur in t he mo rning is w o rth tw o in the evening。译为“一日之计在于晨”。 L ov e me,lov 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 2.异化法 L aw rence Venuti是异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读者毫不妥协,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刻意地在译文中突出原文风格和其他方面之异,并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异化法的支持者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它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在目的语文化中引进源语文化既可以丰富和完善目的语的表达力,使表达的手段更为多样化,也为了解源语文化提供了一个桥梁。和归化的做法相反,异化是在译语中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也就是直译派主张的“保留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即要输入新的表现法。”现代汉语中异化翻译表现在不同层次上。 (1)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如ballet译作“芭蕾舞”, laser过去译成“莱塞”,现译作“镭射”、“激光”,以至于目前大街小巷都风行的“卡拉O K”等。 (2)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如“cro 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a n oliv e branch”译作“橄榄枝”,“the co ld w ar”译作“冷战”等等。 异化揭示了深层含义,又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力,使表达意思的手段更准确,更多样化;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必然要反映文化,传递文化。 三.归化法与异化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究竟选择异化还是归化,还是兼而有之,往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译文读者,译者的价值取向,甚至批评者的态度等等。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处和局限性。下面就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归化法和异化法作简单分析。 1.翻译目的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正如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M anttar i所说,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根据该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换言之,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其它法则如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如果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源语的社会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了解、沟通和交流,开拓译文读者的视野或启迪译文读者,一般宜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如果主要目的是消遣、取悦译文读者,并力图避免其阅读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障碍或文化冲突,则宜采用归化为主的策略。 例如,杨宪益夫妇在把《红楼梦》这部有着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经典著作译成英语时,就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方法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保留源语(汉语)文化,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与此相反,霍克斯(David Haw kes)在英译《红楼梦》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为了取悦英语读者、增强译文的可读性,避免中英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他对 — 119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