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 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 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 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 影响因素分析

2011.3

- 69 -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

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全国10个省份1000余位农民的调查数据

于长永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2009年对全国10个省份1000余位农民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 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民个体特征层面的年龄、民族、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其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性别、婚姻状况则影响不显著;家庭特征层面的家庭关系、是否有儿子、家庭规模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家庭存款则影响不显著;社区特征层面的职业类型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农户类型、在社区中的身份则影响不显著;地区特征层面的村地理环境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村经济发展情况、所在区位、是否试行了新农保则影响不显著。那些年龄大、健康状况差、为少数民族、家庭关系好、有儿子、家庭为非纯农户、务农和处于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农民,更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

关键词:“养儿防老”观念 农民 态度 Logistic 逐步回归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刘翠霄,2005;李成贵,2010)。老龄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最突出和最根本的问题是养老问题(刘书鹤,1995)。而养老问题的解决,除受人口政策、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法制因素等影响外,养老观念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探讨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大量的经验研究证明,农民是风险厌恶型的(Roumasset ,1976;Ellis ,1988;詹姆斯·斯科特,2001),农民持有的养老观念,是一种基于保障其老年生活安全的理性预期,是农民权衡养老风险与保障之后对养老模式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在农民养老商品化手段缺失和制度化安排缺位的农业经济时代,“养儿防老”是一种保险的选择,也即“‘养儿防老’是农民养老的风险最小化选择”(杜林,2006),是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认识。作为一种传统的养老观念,“养儿防老”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血亲价值为基础的家庭养老,是这种观念支配下农民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但 *本文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09年度项目“风险与保障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编号:09Y JA810027)和中国第45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农民养老风险与保障策略研究”(编号:20090451059)的资助。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的缩小、人口流动的加剧以及风险社会的到来,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已经弱化(邬沧萍,1998;李玲、郑功成,2005),迫切需要建立起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由于养老观念对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实践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风笑天,2006),因此,“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的前提是转变传统养老观念”(刘向红,1997)。而要想转变农民的传统养老观念,就必须先了解农民养老观念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回顾已有的研究文献,关于养老观念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养儿防老”观念的实质。例如,费孝通(1983)认为,“养儿防老”是均衡社会成员世代间取予的中国传统模式;陈志武(2006)指出,在传统农业经济时代,“养儿防老”实际上是农民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为自己的未来生活而“买”的一种人格化的保险。二是对养老观念进行分类。例如,柳玉芝等(2004)从养老观念与养老方式同构的角度,提出了独立养老观、社会养老观和“养儿防老”观;风笑天(2006)在分析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时,提出了“依赖养老“和”独立养老“的养老观念。三是分析养老观念的作用。对于老年人而言,养老观念影响着他们的老年生活(崔丽娟等,2000)。养老观念不仅会影响养老模式的选择(宋宝安、杨铁光,2003),还会对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等产生重要影响(周清扬,1986;郭俊霞,2008)。四是分析人们养老观念的变化。例如,张大勇等(2005)从养老方式的变化推断,“养儿防老”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葛剑雄(2009)基于上海市低生育率的现状认为,“养儿防老”观念已经基本消解了;祝昌鸿(2006)指出,当前农村养老观念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意再单纯依附年轻人来养老。五是分析养老观念转变滞后的原因。例如,赵瑞政等(2002)认为,传统养老观念至今在农村根深蒂固的原因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六是分析人们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例如,刘向红(1997)基于“北京老年多维纵向研究”基线调查数据,分析了北京市3257例55岁以上的老年人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该研究发现,城市有34.8%的老年人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而农村老年人的这一比例仅为3.6%;从影响“养儿防老”观念的因素看,与影响城市老年人“养儿防老”观念的因素相比,除受教育程度这一变量的影响方向与其一致且影响程度更大以外,其他变量对农村老年人“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均与其大相径庭①。崔丽娟等(2000)基于小规模样本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上海市老年人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受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情况,认为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健康状况等都不影响老年人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

综合来看,当前关于农民养老观念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地停留在规范分析的层面,实证研究较少;第二,从研究角度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地建立在养老方式与养老观念同构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养老方式的变化来推断养老观念的变化;第三,有关农民养老观念影响因素的指标设计不全面,一些重要的变量没有得到考虑,例如民族、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鉴于上述这些不足和养老观念对农民养老行为和生育行为的指导意义,本文研究将主要从农民主观认识的角度来分析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分析当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将其与10年前的相关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以考察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变化情况;第二,拓展解释变量指标,探究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具体因素有哪些,为构建多层次(包括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等)的农民养

①其他变量包括:地区、年龄、婚姻状况、职业、供养状况、依赖或独立、子女数、医疗费支付(纯自付或自付一定比例或公费)、家庭关系、愿与谁同住、晚年幸福标准、是否给子女添负担、看病困难情况,这13个自变量对老年人“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包括显著性和影响程度)皆表现出城乡差异。

- 70 -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71 -老保障体系及其侧重点安排提供政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其基本情况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所在2009年2月进行的一项面向全国10个省(区)30个行政村的“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调查。调查采取经验分层和非严格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该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地理位置等须具有代表性的原则,首先,分别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选取能够较好代表这3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省(区),其中,东部选取江苏省等3个省,中部选取河南省等4个省,西部选取陕西省等3个省(区);然后,在每个省(区),分别选取能够较好代表每个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3个县;进一步地,在每个县选取1个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接着,再在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1个自然村,在每个自然村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35户农户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并对其中一部分农户进行深度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2份,有效回收率为98%。最终选取的被调查对象的地区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在东部地区,江苏省的被调查对象分布在苏州市昆山市淀山湖镇(35份)、无锡市宜兴市鲸塘镇(35份)和锡山区鹅湖镇(35份),浙江省被调查对象分布在金华市兰溪市诸葛镇(35份)、台州市临海市东塍镇(35份)和黄岩区北城镇(35份),山东省被调查对象分布在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35份)、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34份)和冠县桑阿镇(35份);在中部地区,河南省的被调查对象分布在周口市淮阳县许湾乡(35份)、商丘市睢县周塘镇(35份)和南阳市邓州市汲滩镇(35份),湖北省的被调查对象分布在洪湖市大沙湖农场三分场(35份)、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35份)和黄冈市浠水县清泉镇(35份),湖南省的被调查对象分布在永州市江华县沱江镇(35份)、衡阳市常宁市蓬塘乡(35份)和湘潭市湘乡市东郊乡(35份),安徽省的被调查对象分布在安庆市枞阳县官埠桥镇(35份)、巢湖市含山县林头镇(35份)和巢湖市庐江县白湖镇(35份);在西部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被调查对象分布在南宁市西乡塘区心圩乡(35份)、河池市罗城县兼爱乡(35份)和玉林市博白县文地镇(35份),陕西省的被调查对象分布在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35份)、西安市户县渭丰乡(33份)和宝鸡市千阳县崔家头镇(35份),四川省的被调查对象分布在广元市青川县营盘乡(35份)、成都市都江堰县玉堂乡(35份)和南充市嘉陵区白家乡(20份)。

表1 被调查对象的地区分布情况 单位:个/份 地区

省(区) 行政村个数 发放问卷数 有效回收问卷数东部

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 9 315 314 中部

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 12 420 420 西部

陕西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9 315 298 合计 10 30 1050 1032 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看(见表2),被调查对象以男性、中老年、汉族、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农民占多数,健康状况为“较好“及以上程度的农民所占比例超过了70%,且超过80%的被调查对象处于在婚状态。由此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不仅符合中国农民的总体状况,又适应了中老年人养老观念更为稳定的特点,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

表2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项目

类别 百分比(%) 项目 类别 百分比(%) 男

59.5 汉族

93.0 性别 女 40.5 民族 少数民族 7.0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72 - (续表2) 没上过学

15.1 18~29岁 11.7 小学

29.5 30~44岁 31.1 初中

35.5 45~59岁 31.5 高中中专

15.6 60~75岁 22.0 受教育程度 大专以上

4.3 年龄 75岁以上 3.7 很好

34.6 未婚 8.3 较好

37.4 在婚 82.8 一般

20.2 离异 1.4 不太好

7.2 婚姻状况 丧偶 7.5 健康状况 很不好 0.6

三、变量设定与模型选择

(一)变量设定

1.因变量。本文的因变量是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观念作为一种客观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在调查设计中,本文通过设定“您同意养儿可以防老吗?”这一问题来反映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农民对这一问题回答“同意”,表示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也即农民有“养儿防老”观念,反之则说明农民没有“养儿防老”观念。在实际调查中,这一问题的答项有两种设计方式:一是直接设计成二分选项,即“同意”和“不同意”;二是分成多个选项,即“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不知道”、“不太同意”和“不同意”。本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设计。不过,由于本文主要考察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影响因素,如果把因变量当作分类变量来分析,就不能严格区分选择“同意”和“不同意”的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因变量的选项做适当处理和转化。本文在此把“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合并为“同意”,把“不太同意”、“不同意”、“不知道”合并为“没有同意”①。

2.自变量。养老的基本含义是度过老年生活(穆光宗,2007),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含了经济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心理关怀多个层面(于长永,2010)。养老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使社会进入了一个风险更高的时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及其程度的逐步加深,养老风险已经成为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引申到养老问题层面,也即是养老资源供求之间的差异(于长永,2009)。在养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养老风险及其大小就取决于养老资源的供给情况。从社会支持的角度来说,农民养老资源的供给,体现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是指从各级政府、机构以及企业等正式组织获得的养老支持;非正式支持是指从家庭成员(配偶、子女、其他亲属)、邻居、朋友等处获得的养老支持(徐瑾,1995)。农民养老观念反映了他们的一种理性的安全预期,而这种安全预期源自他们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中得到养老保障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从现实层面来看,农民获得的非正式支持和正式支持受他们的个体特征层面、家庭特征层面、社区特征层面和地区特征层面这4大类17个自变量的影响。

从个体特征层面来说,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将首先受到其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的

严格来说,“不知道”不能归并到“没有同意”,因为这会造成部分信息丢失。本文对该结果这样处理,主要是因为选择“不知道”的被调查对象所占比例较小。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健康状况越好,农民的自我养老能力就越强,就越可能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其养老风险意识会更强,对于正规化养老模式的认知程度会更高,传统的养老观念对其约束力会减弱(吴海盛、江巍,2008)。因此,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越可能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雍岚等(2007)的研究表明,男性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强,眼光相对长远,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意愿强于女性。同时,孔祥智、涂圣伟(2007)认为,女性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她们的经济安全状况和自我保障能力相对于男性要差一些,因此,在养老方面,她们对子女的依赖性较强,将更趋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养儿防老”是一种传统观念,年龄越大的农民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会越深。同时,农民年龄越大特别是在老年阶段,其身体健康状况就会越差,独立养老能力会降低,因此,在正规化养老保障体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年龄越大的农民将可能越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少年夫妻,老来伴”,相对于“非在婚”的老年人来说,夫妻双方都健在的老年人可以通过互相照顾来降低对子女或他人的依赖,因此,在婚的农民将更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

从家庭特征层面来说,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是以家庭为单位来处理其所面对的风险的(赵曼、张广科,2009)。因此,家庭资源禀赋是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养老的基本含义及其包含的维度不难推断,家庭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农民用于养老的经济资源的获得,还将影响其用于养老的非经济资源的获得。家庭规模越大,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子女越多;同时,在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的现代社会,家庭规模越大,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老年人越可能从子女那获得用于养老的资源。因此,家庭规模越大,农民越可能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养老的核心是经济保障问题,家庭存款越多,农民越可能会因选择“独立养老”而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因此将更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养儿防老”的载体是儿子,因此,有没有儿子将直接决定农民的养老观念。有儿子的农民将更可能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而没有儿子的农民将更可能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

从社区特征层面来说,法国农村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孟德拉斯(2005)认为,农村社区是一个成员之间相互熟识的社会。大体相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构成农村社区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对生活在这一社区的农民具有行为约束功能,而这一约束功能实现的条件之一是农村社区的相对封闭性。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区从封闭走向开放,劳动力也从过去的不流动或少流动趋向常态化流动,进而导致基于社区内成员之间的模范、监督和惩罚性约束作用在下降。因此,相对于务农的农民来说,那些外出务工、上学、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将更少地受这种约束的限制,其思想观念和行为等将更加趋向现代化,将更可能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赵曼、吕国营(2010)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农民“养儿防老”观念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相对于纯农户来说,农业兼业户和非农户的农民将更可能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在社区中的身份为“管理者”(包括村干部、教师、医生、信贷工作人员、水电管理员等)的农民,不仅拥有相应的技术资本,同时也是当地相对比较开明的人士,他们对养老风险的认识将更加理性。当他们认识到“养儿防老”不能实现或出现困难时,他们会率先转变这种传统观念而接受新的养老观念。因此,在社区中的身份为“管理者”的农民,将可能更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

从地区特征层面来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各地区之间差异非常明显。不同地区农民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皆不相同,农民养老资源特别是制度性养老资源的可得性与可及性也有很大不同,这可能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如今有了新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简称),等于有了半个儿!”(何安瑞,2009)这种看法和认识,体现了制度性因素对农民“养儿防

- 73 -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74 - 老”观念的影响。郭金丰、和丕禅(2004)认为,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需求层次也会提高,从而开始有了比较自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增强,将弱化“养儿防老”的观念。因此,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好的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农民将更可能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一般是比较落后的。这种落后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还体现为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社会服务可及性比较差和社会相对封闭等。因此,相对于平原地区的农民来说,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农民将可能更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所在区位、乡村经济发展情况、乡村地理环境以及是否试行了新农保,共同构成了农民的地区养老资源特征。

各个变量的含义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变量解释及其统计描述

变量名称 变量含义与赋值 均值

标准差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

是否同意“养儿可以防老”?同意=1;没有同意=0 0.65

0.48 性别

被调查对象的性别。男=1;女=0 0.59 0.49 年龄

被调查对象的实际年龄(岁),取值范围为18~95 47.96 15.04 民族

被调查对象所属的民族。少数民族=1;汉族=0 0.07 0.26 健康状况

很不好=1;不太好=2;一般=3;比较好=4;非常好=5 3.98 0.94 婚姻状况

在婚=1;非在婚(包括未婚、离婚、丧偶)=0 0.83 0.38 受教育程度

没上过学=1;小学=2;初中=3;高中、中专=4;大专以上=5 2.64 1.05 家庭关系

很不好=1;不太好=2;一般=3;比较好=4;非常好=5 4.36 0.64 家庭规模

被调查对象的家庭实际规模(人),取值范围为1~7 3.32 1.36 是否有儿子

被调查对象是否有儿子。有儿子=1;没有儿子=0 0.59 0.49 家庭存款数

被调查对象所在家庭的实际存款(万元),取值范围为0~115 3.69 8.78E+04农户类型

被调查对象所在家庭的类型。纯农户=1;农业兼业户、非农户=0 0.62 0.49 职业类型

务农=1;外出务工、乡镇企业职工、上学、个体户=0 0.54 0.50 在社区中的身份

村干部、教师、医生、信贷工作人员、水电管理员等=1;一般群众=0 0.10 0.30 所在区位

被调查对象所在村的区位情况。东部地区=1;中西部地区=0 0.30 0.46 乡村经济发展情况

很富裕=1;较富裕=2;一般=3;比较穷=4;非常穷=5 2.98 0.62 乡村地理环境

被调查对象所在村的地理环境。山区或丘陵=1;平原=0 0.37 0.48 是否试行了新农保 被调查对象所在村是否试行了新农保。没有试行=1;试行了=0 0.76 0.43

(二)模型选择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考察以上4个层面17个自变量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由于因变量是一个二分类变量,不满足线性回归关于因变量必须是连续变量这一基本条件,因此,本文采用Logistic 模型进行分析。

设因变量为y ,取值1表示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也即农民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取值0表示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也即农民没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影响y 的m 个自变量分别记为1x ,2x ,…,m x (1≤m ≤17)。设农民i 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

发生的条件概率为()1|i p y X p ==,1i p ?则表示农民i 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发生的概

率,它们均是由自变量向量X 构成的非线性函数: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75 -111()

111m i i i m m i i i i

i i x i x x e p e e αβαβαβ===+

?+∑+∑=

=∑++,11111111m i i i m m i i

i i

i i x i x x e p e e αβαβαβ===+++∑?=?=∑∑++ (1)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与否定态度的概率之比/(1)i i p p ?被称为事件发生比,简写为Odds 。Odds 一定为正值(因为01i p <<),且没有上界。对Odds 进行对数变换,得到Logistic

回归模型的线性表达式为:

1

(1m i i i i i p Ln x p αβ==+?∑ (2) (1)式和(2)式中,α为常数项,m 为自变量的个数,其中,i β是自变量的系数,反映自变量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方向及程度。

四、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

从统计结果来看,目前大多数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所占比例达到64.6%,而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的农民只占35%左右。这与“北京老年多维纵向研究”基线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刘向红,1997)不同。后一研究显示,城市老年人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的占65.2%,持否定态度的占34.8%;而农村老年人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的占96.4%,持否定态度的只占3.6%。本文的结果也与上海市小规模抽样调查显示的有43.6%的被调查对象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的研究结论(崔丽娟等,2000)不同。因此,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这一态度在城乡之间具有差异。

(二)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影响因素

为了检验上述4个层面17个自变量是否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及其影响程度,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方法①进行定量研究。在(2)式中引入农民个体特征层面的变量(性别、年龄、民族、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为自变量,得到模型1;在控制农民个体特征层面自变量的情况下,在(2)式中加入农民家庭特征层面的变量(包括家庭关系、是否有儿子、家庭存款数和家庭规模),得到模型2;在控制农民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层面自变量的情况下,在(2)式中加入农民社区特征层面的变量(包括农户类型、职业类型和在社区中的身份),得到模型3;在控制农民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区特征层面自变量的情况下,在(2)式中加入农民地区特征层面的变量(包括所在区位、乡村经济发展情况、乡村地理环境和是否试行了新农保),得到模型4。从回归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农民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区特征和地区特征4个层面中的部分自变量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

1.农民个体特征层面变量的影响。年龄、民族、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4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略有变化,但

笔者曾经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社会统计学教授姬建军讨论过多个自变量的回归方法问题。他指出,采取逐步回归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并能够更好地研究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所选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76 - 显著性没变。这说明,年龄、民族、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这与崔丽娟等(2000)的研究结论相异,而与刘向红(1997)的研究结论相同①。

从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来看,年龄正向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即年龄越大的农民,越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Exp β=1.03)②。调查统计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在18~29岁年龄组中,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和否定态度的农民分别占38.7%和61.3%;而在60~75岁年龄组中,这两个比例分别为75.2%和24.8%。可能的解释是,年龄越大的农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深,人力资本越少,“养儿防老”观念的转变就越滞后。不同民族的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差异非常大,少数民族农民更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Exp β=5.17)。调查统计结果也显示,汉族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的占62.4%,而少数民族农民的这一比例高达93.1%。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少数民族农民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相对更封闭,他们在生活观念与信仰方面更推崇“养儿防老”,并且他们所在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更低。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显著负向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即农民健康状况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调查统计结果也显示,在健康状况“很不好”的农民中,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的占35.1%;而在健康状况“很好”的农民中,这一比例仅为0.8%。在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农民中,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的占27.1%;而在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农民中,这一比例仅为4.2%。农民的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负向影响其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这一结果反映了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农民的健康状况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人力资本水平就越高,就业能力、收入水平和接受新观念的能力也就越高。因此,健康状况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民越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受其性别和婚姻状况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其显著性仍不变。这说明,性别和婚姻状况与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无显著关系。这一研究结果与崔丽娟等(2000)的研究结论相同,而与刘向红(1997)的研究结论不同。因此,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农民家庭特征层面变量的影响。家庭关系、是否有儿子以及家庭规模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良好的家庭关系,不仅为老年人获得物质帮助提供了可能,更为非经济养老资源的获得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因此,家庭关系越好的农民,越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Exp β=1.31)。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的农民中,家庭关系“非常好”的农民占47.6%,而家庭关系“很不好”的农民仅占0.2%。农民“养儿防老”的实现,首先要有儿子才行,所以,是否有儿子这一变量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有儿子的农民更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Exp β=1.90)。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的农民中,有儿子的农民占65.2%,而没有儿子的农民仅占34.8%。家庭规模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状况可能是复合的,家庭规模越大,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各种养老资源越多,因而导致农民更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Exp β=1.13)。调查结果显示,家庭规模为3人以下的农民中,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的比例为58.7%;家庭规模为4~5人的农民中,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的比例为67.8%;家庭规模为6人及以上的农民中,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的比例上升到76.9%。家庭存款在模型2至模型4中始终

刘向红的研究没有考察农民的健康状况和民族两个变量的影响。

②在逐步回归分析中,新自变量的加入及其加入顺序都会对回归模型中自变量的()Exp β值产生些许影响。为了解释的统一性,本文以模型4中各自变量的指数幂值为解释依据。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77 -

没有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这一结果与前文的理论分析结果不同,其原因可能是,农村父权地位的衰弱,造成了农村老年人对家庭财富控制权力和分配权力的弱化。

表4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结果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β ()Exp ββ ()Exp ββ ()Exp ββ ()Exp β性别

-0.017 0.983 0.039 1.04 0.012 1.012 0.022 1.022 年龄

0.031*** 1.031 0.033*** 1.034 0.030*** 1.030 0.031*** 1.032 民族

2.034*** 7.641 1.787*** 5.969 1.791*** 5.996 1.644*** 5.174 健康状况

-0.276*** 1.318 -0.282*** 1.325 -0.301*** 1.352 -0.314*** 1.369 婚姻状况

-0.198 0.821 0.191 1.211 0.298 1.348 0.282 1.325 受教育程度

-0.301*** 0.740 -3.63*** 0.696 -0.334***0.931 -0.317*** 0.729 家庭关系

— — 0.26** 1.297 0.259** 1.295 0.268** 1.307 家庭存款数

— — 0.000 1.000 0.000 1.000 0.000 1.000 是否有儿子

— — 0.658*** 1.93 0.626*** 1.87 0.641*** 1.899 家庭规模

— — 0.155** 1.168 0.137* 1.147 0.124* 1.132 农户类型

— — — — -0.258 0.773 -0.310* 0.734 职业类型

— — — — 0.540*** 1.716 0.542*** 1.721 在社区中的身份

— — — — -0.071 0.931 -0.035 0.966 所在区位

— — — — — — -0.031 0.971 乡村经济发展情况

— — — — — — -0.006 0.994 乡村地理环境

— — — — — — 0.292* 1.339 是否试行了新农保

— — — — — — 0.141 1.151 常数项

-1.545*** 0.213 -3.725***0.024 -3.747***0.024 -4.122*** 0.016 卡方值

104.29 141.23 151.61 155.77 模型显著性 0.000 0.000 0.000 0.000 注:***、**和*分别表示变量在1%、5%和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3.农民社区特征层面变量的影响。农户类型和职业类型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纯农户更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Exp β=0.73)。调查结果显示,在其家庭为纯农户的农民中,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的占37.4%;而在其家庭为非纯农户的农民中,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的占32.2%,低于纯农户的这一比例。可能的解释是,纯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一般比较低,“鸡毛蒜皮”的家务事恶化了家庭关系,导致纯农户家庭的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更倾向于持否定态度。从职业类型的影响来看,非农就业的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更倾向于持否定态度(()Exp β=1.72)。调查结果显示,务农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的占28.8%,而非农就业的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的占43.3%,远高于务农农民的这一比例。这一结果并不难理解。非农就业的农民,不仅具有较强的谋生能力和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而且对新观念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更容易改变传统的旧观念,树立新型养老观。农民的社区身份与其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并无显著关系。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农民在社区中的身份并不显著影响其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78 - 4.农民地区特征层面变量的影响。乡村地理环境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农民更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Exp β=1.34)。其原因是,山区或丘陵地区一般较为贫困、落后,农民受传统文化束缚更深,思想观念更陈旧,且地区开放程度更低,与外界接触更少。调查结果显示,在平原地区的农民中,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的占35.8%;而在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农民中,这一比例则达到了64.2%。农民所在区位、乡村经济发展情况和是否试行了新农保与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之间并无显著关系。前两个变量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养老是未来的事情;并且,所在区位和乡村经济发展情况对农民养老状况能否产生积极影响,依赖于村内农民之间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方面,乡村当前经济发展情况好,并不意味着将来经济发展情况就一定会好或更好;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内农民之间的人际关系日渐复杂和疏远。是否试行了新农保与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之间关系不显著,可能是因为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试行新农保(均值为0.76),即使有近25%的农民所在地区试行了新农保,也可能因为保障水平较低而起不到显著影响农民养老观念的作用。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一)研究结论

本文所选择的4个层面的17个自变量中,有10个自变量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其中,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和农户类型显著负向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即健康状况好、受教育程度高和其家庭为纯农户的农民更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年龄、民族、家庭关系、家庭规模、是否有儿子、职业类型和乡村地理环境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即年龄大、是少数民族、家庭关系好、家庭规模大、有儿子、职业为务农、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农民,更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从总体上看,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的农民依然占大多数。

(二)政策含义

从本文的研究结论中,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第一,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显著负向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突出了加大对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健康投资、教育投资和医疗卫生投资等)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农村健身性福利设施、促进农村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发展,将有助于农民转变“养儿防老”观念。第二,从农民的家庭关系、职业类型以及乡村地理环境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这一点可以发现,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将有助于家庭养老保障作用的发挥;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加大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这些地区的开放程度等,将有助于农民“养儿防老”观念的转变。第三,大多数农民仍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的现实提醒人们,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在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不能忽视“养儿防老”观念支配下的家庭养老模式作用的合理发挥,至少目前仍需要重视家庭养老的作用。同时,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提示人们,在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代际分离加大以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居趋势加强的背景下,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应用商品化的养老风险转嫁手段以解决农民面临的养老困境,已经成为农民的即时之需。

参考文献

〔1〕Roumasset, J. A.: Rice and Risk: Decision Making among Low Income Farmers ,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76.

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Ellis, F.: Peasant Econom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3〕刘翠霄:《农民养老:靠儿,靠地,不如靠制度》,《检察日报》,2005年3月29日。

〔4〕李成贵:《新农保:为农民养老保了险》,《时事报告》2010年第2期。

〔5〕刘书鹤:《全世界关注的家庭养老》,《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5年第1期。

〔6〕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生存与反叛》,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7〕杜林:《后农业税时代农村改革探讨》,《新观点》2006年第3期。

〔8〕邬沧萍:《农村养老:迈向二十一世纪老龄问题中的一大难题》,《中国社会保险》1998年第3期。

〔9〕李玲、郑功成:《养儿防老还是社会养老》,《书摘》2005年第7期。

〔10〕风笑天:《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11〕刘向红:《从养老观念的差异看养老方式的发展方向》,《中国老年学杂志》1997年第2期。

〔12〕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13〕陈志武:《尊严中国——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11期。

〔14〕柳玉芝、周云、郑真真:《农村不同年龄人群养老观念的比较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增刊。

〔15〕崔丽娟、徐硕、王小慧:《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与养老模式》,《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年第1期。

〔16〕宋宝安、杨铁光:《观念与需求:社会养老制度设计的重要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养老方式与需求意愿的调查与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7〕周清扬:《“养儿防老”和农村育龄青年生育意愿关系的实际考察与分析》,《南方人口》1986年第4期。〔18〕郭俊霞:《当前农村代际关系与“养儿防老”——皖北李圩村调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9〕张大勇、李茜、于占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现途径仍需探索》,《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0〕葛剑雄:《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现代化》,《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1〕祝昌鸿:《当前农村养老观变化探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2〕赵瑞政、王爱丽、任伶:《中国农民养老保障之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23〕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浙江学刊》2007年第3期。

〔24〕于长永:《农民养老风险、策略与期望的地区差异分析》,《人口学刊》2010年第6期。

〔25〕于长永:《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及其保障》,《西北人口》2009年第6期。

〔26〕徐瑾:《我国老年人口的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人口研究》1995年第5期。

〔27〕吴海盛、江巍:《中青年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1期。

〔28〕雍岚、孙博、张冬敏:《西部地区从业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安市农民工的调查》,《西北人口》2007年第6期。

〔29〕孔祥智、涂圣伟:《我国现阶段农民养老意愿探讨——基于福建省永安、邵武、光泽三县(市)抽样调查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30〕赵曼、张广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

〔31〕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2〕赵曼、吕国营:《城乡养老保障模式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

〔33〕何安瑞:《新农保的近喜与远忧》,《中国金融》2009年第22期。

〔34〕郭金丰、和丕禅:《城市化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商业研究》2004 年第2期。

(责任编辑:陈秋红)

- 79 -

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9.5 % ,但二元经济结构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农村人口占了中国总人口的70 %多,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不发达,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势必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障碍。正确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其中,农民收入增长是核心,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力图应用适当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有关农民收入的历史数据和现状进行分析,寻找其根源,探讨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收入增长影响因素计量模型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lthough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9.5% on average, but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bring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 is still outstanding. The rural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70% of China's population is much, unreasonabl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economic underdevelopment, and farmers' income growth slow is bound to become an obstacle to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Correctly and effectively solve the "SAN nong" issue is China's economy out of trouble, the key to achieve long-term, stable growth. Among them, the farmers' income growth is the core, also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this paper tries to apply the appropriate to the related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status quo of farmers' income were analyzed, and find the root cause, and discuss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farmers' income, and on this basis on how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revenue growthInfluencing factorsEconometric model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分析及对策选择

摘要:“九五”时期,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幅度逐年下降。因此,研究农业结构、农民就业、农民素质、农民负担、体制因素等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九五”时期,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幅度逐年下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趋缓已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占总人口近70%的农村居民,在社会消费品的购买份额中却不足40%。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1998年开始,农户家庭经营的生产费用开支连续下降,这意味着今后一段时间内农业增长乏力。生产投入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必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 一、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结构 1、近几年,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非农业收入的增长,而来自于农业的收入绝对额已持续减少。2000年农民人均种植业收入为784元,比上年减少98元,下降11.2%。种植业收入大幅度减少主要是由于粮食减产和价格下降,全年农民出售粮食平均价格比上年下降了15%。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快增长,而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则相对滞后。从生产者角度看,农民手中的低质量农产品大量积压,价格一再下降使农民利益不断流失,收入增长趋缓。从消费者角度看,城镇居民(尤其是高收入阶层)所需要的高质量农产品和个性化农产品却严重供给不足,生产者收入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都无法实现。 3、我国已加入WTO,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国内有些农产品价格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的价格,而质量却比较低。 (二)农民就业 1、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超常规高速增长之后,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合乎逻辑地放慢。由于增长速度的放慢,就业增长也随之下降。加上乡镇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金趋密,就业弹性明显下降。 2、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30.9%,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5%,发达国家为75%。我国城市化的严重滞后,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素质 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指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即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程度。我国农民文化程度虽在逐步提高,但增幅不大。农业商品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但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低,受传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民商品意识淡薄,不能及时捕捉经济信息,导致农民的生产行为常常是走在市场需求变动之后。再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转产慢,受洪涝、干旱、气候、季节等自然因素影响,农民又不能很好地预测未来,常使得农产品需求反差过大,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反过来又导致市场行为扭曲。 (四)农民负担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方面实行占有全部工农业劳动者剩余价值,投入以重工业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高积累分配政策和制度;另一方面实行过度提取农业剩余,为工业发展积累资本和对城市进行补贴的城市偏向的分配政策和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弃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改革了高积累的分配政策和制度,使国民收入分配不断向城乡居民倾斜。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已经占国民总收入的60%以上。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改革城市偏向的分配政策,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占国民收入份额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五)体制因素 1、财政体制

观念与心态

观念与心态 各位安利伙伴大家晚上好!能够有这样一个成长的机会,首先要感谢我们团队的领导人程美月老师。能够有机会站在这个舞台上更加要感谢我的介绍人。我加入安利事业已经有半年时间了,虽然现在还没有赚到多少钱,但是在这半年里我个人能力的提升、对生命价值的定义、对生活态度的改变、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未来趋势的把握是无价的,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对我未来的人生道路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谢谢你吴金凤老师! 我认为经营安利事业不是会做产品示范,会讲OPP,就一切OK,没有正确的观念和积极的心态,安利事业是做不起来的,更不会成功的。没有正确的观念就可能会想着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甚至是一夜暴富。现在有一部分安利人为了获利冲业绩然后销价销售,一部分做捷星,还有一部分因为高回报的诱惑去其他公司。那么销价的给公司查到开除了,做捷星的不仅开除还要承担法律责任,虽然捷星也是安利母公司安达高公司属下的分公司,但是捷星只允许在北美开展业务,在中国属于非法传销,因为高回报去其他公司的,现在直销法出台,回报率只能30%。这些人能不能做长久?我们选择了这个事业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天能获得能让自己满意的,长长久久的回报,如果只是想捞一票,做传统生意赚的更快,做传统的非法生意更是暴利! 现在有很多其他公司的竞争,说什么我们的产品比你们安利的好,比你们安利的便宜,安利现在不好做了,安利现在做不出的。拜托!我想我们国家高层领导人决不会是笨蛋吧,为什么中国南、北极科考队选择安利产品,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选择安利产品,没有选择你们的产品?为什么去年中国直销排名前2、3位的公司一年的销售业绩总和都只相当于安利公司去年向国家缴纳的37亿税收?注意是营业额跟纳税额的比较!甚至是全中国其他上千家直销公司一年的业绩总和都达不到安利公司去年170亿人民币的业绩?因为我们公司刚刚开始没几年,你们安利10年了,以后我们公司会超越你们安利的。来吧,我们公司刚刚成立没多久,我们喝的是头口水,你们做安利是给上面的人做垫脚石。安利46年来依然是世界直销业的龙头老大,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做到第一。不是没有其他好公司,虽然有的公司能在某方面有竞争优势,但是要总体超越安利公司是不可能的。进入中国市场安利不是最早的,但今天安利是最成功的,从来只有我们超越别人。就象跑步比赛,枪 声“啪”一响,大家争先恐后的跑出去,别人跑在你的前面,你还能看见他,直道、转弯你都还能看的见,是不是还有得比。要是别人跑到你的

中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一、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研究课题 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国内总产值、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和化肥施用量、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的相关性研究。 二、郑重申明 用于此项研究的相关数据是从国研网、国家统计局网站等可靠网站获得,数据具有权威信。 三、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步骤) 1、引言 2、理论假说 3、样本数据 4、建立模型 5、图形展示 6、模型分析 7、检验假设 8、结论及政策建议 四、引言 农民增收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一直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它事关国家粮食的安全、社会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当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下,农民增收将从本质上减小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理论假说 1、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增加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将下降,这是由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而引起的。 2、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2000 年之前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2000 年以后为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此解释变量的数据是以1978 年为基期的定基数据。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是反映农产品价格的主要指标,也是影响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重要因素,其一般与农民收入呈负相关。 3、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等等。从理论上讲,农业属于弱势部门,国家财政的支持有利于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4、当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越多,即在化肥的边际效益还大于其边际成本时,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则农业收入越多。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农民收入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六、样本数据

最新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分析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 分析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分析 张颖经济学基地班 40501105 一、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民收入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近年来农民收入绝对量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不断下滑;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极低;农民收入的来源由以农业收入为主转向来源形式多样化等方面。农民收入增速下滑,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民收入的严重失衡,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村市场的扩大,使农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也制约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严重阻碍了我国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二、研究现状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对于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探讨,学术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从农业、农村本身入手,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农村经济来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托达罗的理论,发展中国家应改变“重工业、轻农业”的现状,要重视对农业的投资,大力开发、挖掘农村本身的就业潜力。叶祥松、罗海平(2006)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农村和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生产力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张宁(2006)认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应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方面加大力度。陈颂

东(2006)提出,选择比较优势战略、建立高效率的农业产业体系,应该成为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取向。二是认为农业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歧视,是因为城市阶层在政治上具有过大的影响力。农民虽然人数众多,但对于政策的影响力却很小,缺乏政治力量,由此便形成农民人数众多而政治影响力微弱这种所谓“数量悖论”(M·Olson,1985)。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应从政策和制度因素入手,通过政府政策和制度创新,给予农民国民待遇来促进农民增收。实际上,这两类因素对我国农民收入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理论基础 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如国家财政的投入,国家税收的减免,农村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等等。另外还有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解决农民收入的办法在农村之外。现有的研究大都从理论上进行说明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关于农民收入主要决定于农村之外的说法,大多都是从中国的二元结构出发,说明农村劳动生产率不高,需要依靠城市化和向城市转移劳动力来解决,而且也是根本的解决农村居民收入的办法。但很少做有关实证的分析,特别是把转移劳动力与农村自身的发展联合在一起来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的根本因素。由于数据难于统计,在此将农民的农业外收入不加入模型,可能会造成模型的不准确。 四、模型设定 通过参考诸多相关文献,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状况,选取农业税收,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农副产品收购价指数,作为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考虑建立如下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β4 X4+u 其中:Y代表农民收入(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

农民人均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07信息刘建梅0135 农民人均收入和消费的分析 一、研究目的 三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困扰国家政府的一大难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由1994年的1340.28元上升到2008年的4761元。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也由1994年的1150.42上升到2008年的3560.27元。但是在我国GDP快速增长、工业产品物价不断提高,农产品物价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居民在生活必需品包括食品、日用品、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消费支出方面不断增大。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消费支出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低要求。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否得到提高?提高的幅度有多大?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农民消费水平的上升的相关程度有多大?这是我分析的目的。 二、模型设定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很多,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应该被考虑进去,再考虑到各个地区人均收入以及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不同,选用了全国各地区平均人均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作为计量数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比如利率和汇率的变化、CPI的变化,都会影响农民的消费水平。因此农民的消费价格指数以及生产价格指数也应该加以考虑。因此,准备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消费模型可设定为 式中,Y t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X2 t为农村人均居民纯收入,X3t 为每年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X4 t 为每年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u t为随机误差项。表1是从《中国统计年鉴》收集的中国农村居民1994——2008年的收入、消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数据。 表1 1994——2008年年度数据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与对策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2-11-28T11:22:34.450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11期供稿作者:张晔[导读]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采取十大举措,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张晔/山东省郓城县农业局【摘要】认真贯彻中央的会议精神,把“三农”工作落到实处,分析了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农民的收入,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农民;收入;措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采取十大举措,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为国之根,农为民之本。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十六界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精神,把“三农”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对于建设小康社会,继而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三农”的重中之重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本文将试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并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做出思考。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传统农产品太多,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现有果业和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不能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要。农产品的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力较弱,加工增值少,大量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低价出售,有部分甚至由于滞销而报废。由于农业龙头企业少、种植大户不多、农产品市场较窄,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未能真正形成农业生产的有效产业链。 二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科技含量高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地理、气候、种养传统等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通过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落实对“龙头”的扶持政策,引导他们做大做强做优。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领更多的群众创业致富。二是要完善“龙头”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密切的经济协作关系,带动本地农产品基地建设。三是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着力探索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社,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发展农产品中介组织,在农户、企业与市场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 比如:我们郓城县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能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群,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木材加工、棉纺织、畜产品加工、搪瓷、钢球制造和酒类包装这六大产业在一定地域集聚,并把木材加工、棉纺织、畜产品加工确定为发展民营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并努力做大做强。目前,全县木材加工业户已发展到6100余家,板材生产线620条,科技木材生产线50余条,木材加工从业人员7.2万人,并在黄安镇、唐庙乡形成一个总面积11平方公里、200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聚集的块状产业;全县畜产品加工企业达178家,畜产品加工从业人员达1.7万人,形成了以潘渡镇、郓城镇等乡镇为主的畜牧产品加工业板块。位于黄河岸边的李集、黄集和侯咽集等三个乡镇就拥有钢球生产企业120家,年产钢球15万吨,年实现营业额12亿元,成为闻名全国的钢球生产基地。所以,各级政府要最大限度地放宽政策,放开领域,为全民创业提供宽松优质的创业环境。举办创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增强群众创业技能、致富本领。通过发放贷款扶持企业,发放小额贷款扶持群众,满足全民创业的资金需求。 我国资源环境局限性大,缺乏大规模发展大中城市的地理条件,不可能走只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一部分农民进入小城镇,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降低了城镇化的社会成本。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不仅有利于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还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使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退出,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三)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县、乡政府要积极的把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依托县域资源、市场需求、社会关系等,鼓励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开办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为他们提供足额贷款满足群众的资金需求,最大限度的放宽政策、放开领域,为群众提供宽松优质的创业环境。我们郓城县31个执法部门全部进入中心集中办理审批事项,实行承诺服务,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重拳纠风治乱,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132起违法行为进行了公开曝光,142名干部职工受到严肃处理,20名违纪人员被清理出执法队伍。切实为群众解决养老、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问题,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为增加农民的收入尽职尽责。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作者:罗广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12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切实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期存在的制约农民收入提高的因素,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武乡县农民收入也长期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增长速度缓慢,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所以,针对武乡县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研究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武乡县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增收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3.8;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2-0024-04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关系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好农民的收入问题,就等于抓住了农村工作的关键,就会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对武乡县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对武乡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武乡县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1.农民的纯收入增长不稳定。据对武乡县农民收支情况调查得到的有关数据,武乡县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 846元,到了2017年为5 586元,2014—2017年武乡县农民收入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2016年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1 852元。但是在2016—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从变化情况看,2016—2017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年减少84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对生活消费的支出增多。近年来,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种植业抗御大灾大害的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较弱,台风侵袭、农产品

经营安利正确的心态与观念

经营安利正确的心态与观念-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经营安利正确的心态与观念 态度是决定一个事业成败的关键。要成功,正确的心态占99%,技巧只占1%。 安利事业是大树,心态就是树根。由此可见心态永远比技能和技巧更重要。 心态就是态度和观念。哲学家说“观念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轨迹”。任何人类的的活动,都是来自于人类的思想。因此从事安利事业,树立正确的心态极为重要。运作安利用心强于用脑,心态重于技巧。 (一)正确的心态 一、准确定位的心态 多数人在开始从事安利时,是为了增加收入而来。但是一旦了解了安利的制度和其企业文化,就要对自己作出一个准确定位。即,是把安利当成工作,当成生意,还是当成事业来做?定位不同,自然所做方法不同,投入精力不同,当然结果也就会不同。 二、积极的心态 不断地给自己和别人筑梦,永远表现和看积极的一面。永远与成功者同行,不要与失败者为伍。强者之所以能成为强者,是因为他们对待事物从不理睬消极的一面,只取积极的一面。拿破仑.希尔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本身只有很小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结果差别!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三.学习的心态 任何一个行业,只有专家、内行人,才能赚到外行人的钱。所以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成为专家或内行人。而要成为专家,就得学习。隔行如隔山,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了解安利的产品,熟练掌握产品示范技巧,熟悉奖金分配制度,会独立运做3S工作等等。谁学得快谁就成功得快。 A、参加各种会议,且善于阅读,在课堂内外不断学习。 B、在实践中学习,遇到困难,向成功的人士请教学习。 四.老板的心态 一定要做自己当成老板,因为安利是自己的生意。必须自主经营,自动自发自主自律。因此,依赖别人,懒惰,都是要不得的。无论是专职或兼职,思想上必须100%投入。永远不要为失败找借口,而要为成功找方法。

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 专业: 题目: 指导教师: 2011年 6 月

(空2行) 目录(4号黑体,居中) 1引言(或绪论)(作为正文第1章,小4号宋体,行距1.25—1.5倍)……… 1 2 ××××××(正文第2章)…………………………………………………Y 2.1 ××××××(正文第2章第1条)………………………………………Y 2.2 ××××××(正文第2章第2条)………………………………………Y 2.X ××××××(正文第2章第X条)………………………………………Y 3×××××(正文第3章)……………………………………………Y ………………………………………(略) X ×××××(正文第X章)………………………………………………………Y 结论…………………………………………………………………………………Y 参考文献………………………………………………………………………………Y 注:1. 目次中的内容一般列出“章”、“条”二级标题即可; 2.X表示具体的阿拉伯数字。

第三步:进行模型的结果分析,对模型进行经济解释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未来的年份的收入进行预测。 第二章建立回归模型并估计回归系数 1.设定模型 农村居民纯收入以及其主要收入构成数据表2.1 建立模型最小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01/13 Time: 18:38 Sample: 1997 2011 Included observations: 15 X1 0.900367 0.184675 4.875406 0.0009 X2 1.369304 0.165974 8.250109 0.0000 X3 0.010014 0.003231 3.099489 0.0127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9.5 % ,但二元经济结构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农村人口占了中国总人口的70 %多,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不发达,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势必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障碍。正确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其中,农民收入增长是核心,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力图应用适当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有关农民收入的历史数据和现状进行分析,寻找其根源,探讨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回归模型的建立 (1)数据的收集 根据实际的调查分析,我们在影响农民收入因素中引入3个解释变量。即:X2-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的比重, X3-乡村从业人员占农村人口的比重, X4-农作物播种面积

(1)回归模型的构建 Y i=1+2X2+3X3+4X4+u i 二、回归模型的分析 (1)多重共线性检验 系数a 模型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 t Sig. 共线性统计量 B 标准误差试用版容差VIF 1 (常量) -2983.479 803.141 -3.715 .003 X2 -14.221 15.007 -.141 -.948 .361 .579 1.726 X3 5.201 3.760 .258 1.383 .190 .368 2.717 X4 .021 .006 .614 3.677 .003 .459 2.177 a. 因变量: y 表1 多重共线性是指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判断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一般可看方差膨胀因子VIF和容忍度这两个指标,如果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一般采用逐步剔除VIF最大的解释变量来消除解释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的问题。从表1可知,解释变量,X1,X2,X3三者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分别为1.726,2.717和2.177,均小于10。且三者的容忍度均大于0.1。所以可以判断解释变量X1,X2,X3三者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模型异方差的检验 异方差产生的原因有:数据质量原因、模型设定原因。由异方差 引起的后果一般会导致回归系数估计结果误差较大、有关统计检验失 去意义、模型的预测失效等危害,所以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必须要检 验模型之间是否存在异方差。若存在异方差解决办法——加权最小二 乘法。

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 专业: 题目: 指导教师: 2011年 6 月 (空2行) 目录(4号黑体,居中) 1引言(或绪论)(作为正文第1章,小4号宋体,行距1.25—1.5倍)……… 1 2 ××××××(正文第2章)…………………………………………………Y 2.1 ××××××(正文第2章第1条)………………………………………Y 2.2 ××××××(正文第2章第2条)………………………………………Y 2.X ××××××(正文第2章第X条)………………………………………Y 3×××××(正文第3章)……………………………………………Y ………………………………………(略) X ×××××(正文第X章)………………………………………………………Y 结论…………………………………………………………………………………Y 参考文献………………………………………………………………………………Y 注:1. 目次中的内容一般列出“章”、“条”二级标题即可; 2.X表示具体的阿拉伯数字。 第1章导论

1.研究背景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增加农民收入是检验农村工作各项工作的有效指标,改革开发 以来,青岛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但 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人均收入增长不高,相对于全国一些新农 村的人均收入水平,还存有一定差距。在新的发展阶段,理性的认识 农村居民收入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认真分析研究青岛市农民增收 的主要问题所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具有 重要意义。 2.问题的提出及变量的选择 农民收入水平的度量,通常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变动的有内部的外部的诸多因素,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面: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等内部主要因素,及农作物总播种 面积、恩格尔系数、整半劳动力占常住人口比重等主要外部因素。 我们将以上面5个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有效的建立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对各解释变量 对国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作具体分析,从而找出影响程度较大的一些 解释变量相对应的影响因素,保证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以下是定义 的5个解释变量: ――――――――――――家庭经营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农民人均纯收入 3. 研究目的和框架 3.1 目的: 通过模型的确定,我们可以掌握以上变量间的因果回归关系,进而对影响年农民纯收入的主要因素进行控制,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 3.2 框架: 第一步:引入线性回归模型,利用现有数据,确定各因素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具体线性关系,写出回归模型基本形式;并对回归系数和回归模型进行T检验和F检验,从而确定线性回归模型是否具有代表性。 第二步:检验回归方程是否具有“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虚拟变量等现象,如果存在这些现象,分析它们所导致的结果;并利用相应的方法把这些现象进行消除,从而提高回归模型的代表性。 第三步:进行模型的结果分析,对模型进行经济解释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未来的年份的收入进行预测。

2019年整理--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世人所瞩目;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随经济的发展亦有很大提高。但居民收入在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近几年却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且变得越来越突出,开始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和解决这一问题,逐步形成一个随经济发展使农民稳定增收的良好机制。 一、近一时期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我国农民的增收构成发生了积极变化,即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增长幅度也大有超过农业收入增幅的势头。农

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主要由这两部分支撑,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据有关专家测算,1979—1996年农业增收中增产占其增长比重的11.9%,而涨价因素则高达88%。而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农产品的价格近几年连续下降,农民增收由依靠增产和涨价转到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另外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发展趋势看将成为影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二、影响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

成功者的正确心态与观念

成功者的正确心态与观念 观念决定往哪里走,心态决定走多久 一,成功者应当具备的正确心态 1.积极的心态, 成功99%靠心态,1%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白云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喻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 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白云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 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白云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PS: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2.学习的心态 每会必到, 3.谦卑的心态 稻穗的故事空杯心态 (以前,总是听人说:“做人,一定要谦虚!”但这一次在学习中学到了“谦卑”,“谦卑是一种心态”!开始很不理解,谦虚就谦虚吗?为什么要用“谦卑”呢? 稻穗的低头,是因为他的收获......头低的越低的稻穗,收获就越多;而越是直立于天的稻穗,反而只有极少的颗粒,甚至是空壳....... 而我们的低头,是因为我们想要学习更多...... 谦卑是一种“态度”。如果掌握和运用了,相信一定会在人生之路上有所收获!“谦”指的是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观念、为人处世方法、优点;而“卑”则指的是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可取之处,认清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 如果,做人也如稻穗一样“谦卑”的话,相信一定会收获满满的! 4.舍得的心态 猴子变人的故事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罗广期年第122019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文档Word `

文档Word `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切实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期存在的制约农民收入提高的因素,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武乡县农民收入也长期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增长速度缓慢,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所以,针对武乡县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研究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武乡县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增收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3.8;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2-0024-04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关系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好农民的收入问题,就等于抓住了农村工作的关键,就会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对武乡县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对武乡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武乡县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1.农民的纯收入增长不稳定。据对武乡县农民收支情况调查得到的有关数据,武乡县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 846元,到了2017年为5 586元,2014—2017年武乡县农民收入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2016年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1 852元。但是在2016—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从变化情况看,2016—2017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年减少84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对生活消费的支出增多。近年来,由于农村基础

一流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心态与观念

时代管理 企业员工全面激励训练整体解决方案 (节选) ★课程提纲 ——通过本课程,您能学到什么? 第一讲优秀员工如何迎接多变的企业环境 1.一流的企业由一流的员工组成 2.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3.自我品质的形成 4.金钱是价值的交换 第二讲一流的企业员工所应具备的心态 1.要有企业主人的心态 2.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特质 3.优秀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心态 第三讲情绪控制的重要性 1.要有巅峰成就,首先要有巅峰情绪 2.成功的速度取决于情绪调整的速度

3.巅峰状态的情绪可以提高自身能力 4.成功者要自己控制情绪 5.保持巅峰状态很重要 第四讲掌握情绪的关键 1.影响情绪的关键之一 ——强烈肢体动作 2.影响情绪的关键之二 ——注意力的调控 3.影响情绪的关键之三 ——思考影响情绪 4.影响情绪的关键之四 ——输入决定输出 第五讲控制情绪的方法(一) 1.及时的思考非常重要 2.注意问题背后的机会 3.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 4.同自己进行良好沟通 第六讲控制情绪的方法(二) 1.任何事情没有任何定义 2.重新框视的模式 3.语言用字的魔力 4.平衡才会持续 第七讲为什么要有自信心 1.相信的力量 2.如何运用相信的力量 3.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

4.自信心会产生磁场 5.员工是企业形象的代言人 第八讲如何建立自信心 1.自信心只是一种心理状态 2.建立良好的“自我心象” 3.找到支撑信心的信念 4.找到自己独特的优点 5.积极地自我暗示与确认 6.进入有强烈自信的状态 第九讲目标引导行动 1.人生目标的重要性 2.如何设定人生目标 3.目标和计划的关系 4.设定计划的重点 5.实现计划的步骤 6.平衡思考力和行动力 第十讲让行动变得快乐 1.为什么行动比怎么行动更重要 2.建立行动和快乐的链接 3.凡事要主动出击 4.开发你的潜意识 5.改掉拖延的习惯 第十一讲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 1.成长的快乐 2.最好的投资 3.打造学习型组织

影响农民收入因素及有效对策研究

影响农民收入因素及有效对策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在庞大的我国人口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群体。广大农民收入的改善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的正确执行,使得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农村经济也得到飞速发展,广大农民的生活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大多数农民的收入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对影响广大农民收入的因素进行科学地研究和分析,从而寻找积极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的经验和对策帮助农民尽快实现增收,从而使农村经济尽快繁荣起来。 标签: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农村发展 doi:10.193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898782770.html,ki.1672-3198.2016.29.013 0 引言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中有文件指出:应该把发展城乡经济放在发展经济的第一位,尤其是应该重点从发展农村经济抓起,要高度重视增加大多数农民的经济收入,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实现农民增收,从而促进全国经济的有效循环。那么在积极发展城乡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工作进程中,我们要理性分析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和阻碍着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找出积极的解决应对办法后尽快实现我国大多数地区农村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的宏伟奋斗目标。 1 影响广大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分析 我们通过实际调查不难发现: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日常经济负担过重,经济能力有限,执行决策不强,大多数农民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民的负担过重,让大多数农民对增加经济收入这一目标产生了倦怠心理。又由于农民思想的局限性,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也很难得到发挥。但是综合考虑,影响农村农民收入的因素还很多,具体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1 单一的农村种植业经济收入不稳定 现如今,大多数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还来源于单一的种植业收入。这种靠天吃饭的种植业,有时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会使种植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之大。其次,大部分农民种田科技性太低,不懂得利用科学技术种地。再者,受市场流通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有时会使得农民辛苦一年收入却少得可怜。而且,农产品结构也不合理,大多数农村地区发展种植业也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几乎占到了种植业总数的90%以上,油料作物、药材、蔬菜瓜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种植所占的比重仅占到总数的10%左右。所以单一的农村种植业使农民经济收入极其不稳定。 1.2 畜牧业收入波动性较大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录 引言 (3) 一,当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 (3) (一)我国农民入的内涵 (3) (二)我国农民收入现状 (4) 二,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4) (一)结构因素 (4) (二)人力资本因素 (5) (三)制度因素 (5) (四)科技因素 (6) (五)产业因素 (6) 三,解决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的对策 (7) (一)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效增收 (7) (二)加大培训力度,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 (8) (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8) (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8) (五)逐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 (9) (六)加大政府扶持、明确政府职能 (9) 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0)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探索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以及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本文分析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并从产业因素、结构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制度因素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并根据其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与论述,提出了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转移农村劳动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政府扶持、明确政府职能、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等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原因,对策 Abstr act: "three rural" issue, namely: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 and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three rural" issue key to the solution is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Increase income for farmers to maintain steady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new target well-off society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all have a vital role.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come of peasants and farmers a steady income growth imperative fundamental wa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low growth in peasant incomes, and from industry factors, structural factors, human capital factors, institutional factors point of view of the Chinese peasants reasons for the slow income growth and, based on the reasons for its slow growth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proposed changes the concept of farme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asants,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adjusting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a clear government functions,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crease their efforts in protecting agriculture and other series of specific measures to increase income of farmers. Key w or ds: farmers incom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