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

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

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
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

U n R e g i s t e r e d

鞍区常见肿瘤的MRI诊断(一)

鞍区常见肿瘤的MRI诊断(一) 【摘要】目的:探讨鞍区肿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对鞍区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6例鞍区肿瘤的MRI表现。结果:垂体瘤17例,颅咽管瘤6例,脑膜瘤3例,MRI具有特征性,术前诊断准确率较高。结论:MRI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垂体肿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磁共振成像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MRIcharacteristicsoftumorsinsellaregiongaandimproveitsdiagnosticaccuracy. elyanalyzed.Results:Rpituitaryadenoma(n=17),craniopharyngioma(n=6)andmeningioma(n=3)had characteristicsignsandmostofthemwereconfirmedbyMRI.Conclusion:MRIhasgreatvalueinthediffer entialdiagnosisforthesellarregionaltumor. 【KEYWORDS】PituitaryNeoplasms,Craniopharyngjoma,Meningioma,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鞍区是颅内肿瘤好发部位之一,且肿瘤类型较多,多数病例根据其MRI表现可以定性,少数有一定困难。现对我院2003—2009年收治的26例病例作回顾性分析,对鞍区常见肿瘤MRI表现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2009年6月许敏等:鞍区常见肿瘤的MRI诊断第3期2009年6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3期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7~80岁;垂体瘤17例,颅咽管瘤6例,脑膜瘤3例。临床主要表现:头痛、呕吐,视觉障碍,闭经泌乳和肢端肥大等症状。 1.2方法MRI检查采用宁波鑫高益磁共振扫描装置。使用头部线圈,常规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T2WI扫描,扫描参数为T1WI:TR/TE:350/16ms,T2WI:TR/TE:4000/130ms。其中13例平扫后应用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行增强扫描,剂量为0.1mmol/kg,经肘静脉注入后行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扫描,扫描参数同平扫。 2结果 2.1垂体瘤17例垂体腺瘤13例,垂体微腺瘤4例。垂体腺瘤MRI平扫,呈圆形或类圆形,见分叶,T1WI呈中等偏低信号,T2WI呈中等偏高信号;4例瘤内发生坏死囊变,囊变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瘤内出血(亚急性期),T1WI及T2WI呈均呈高信号。10例肿瘤较大,突破鞍隔向上生长压迫视交叉,且包绕两侧的颈内动脉和海绵窦,形成较典型的“腰身征”(图1)。9例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明显均匀强化(图2)。 4例垂体微腺瘤,MRI平扫表现为垂体不对称增大,增大垂体上缘局限性上突,垂体柄向对侧移位,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 2.2颅咽管瘤6例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均位于鞍上,突向鞍上池。囊实性4例,实性1例,囊性1例。囊性成分在T1WI呈低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实性部分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欠均匀(图3)。增强扫描3例,肿瘤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图4)。 2.3脑膜瘤3例呈类圆形,形态较规则,边缘清晰。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图5,6)。1例增强扫描肿瘤明显较均匀强化,见相邻脑膜明显增厚强化,即“脑膜尾征”。 3讨论 鞍区解剖结构较复杂,鞍内为垂体,鞍上是视交叉,鞍前下为蝶窦,鞍后为斜坡,两侧为海绵窦。鞍区肿瘤种类较多。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多序列、多方位成像,不但容易

腮腺

腮腺肿块的治疗新进展 完善了腮腺功能性外科的生物学基础 李扬等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残余腺体具有强大再生能力及代偿作用,腺体功能得以保存或部分保存。Zhao等用锝放射自显影的结果显示,保留主导管的浅叶部分切除后剩余腺体的功能完全正常。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报道.对于腮腺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腺癌.采用完整切除肿瘤和必要的最少量正常腺体组织.不但不会增加肿瘤复发的机会,而且具有简化手术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显著优点。以上研究均表明.保留腮腺主导管,能够保全剩余腺体组织的功能。在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中,保留腮腺主导管与保护面神经具有同等重要性据此,为腮腺功能性外科奠定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2.2功能性外科与整形外科美学观念的融合和实施使腮腺肿瘤治疗真正进入了功能与形态俱佳的时代。 2.2.1切口的选择结合面部除皱切口改良而来的美容切口有:(1耳前发际入路,适用于高于耳垂平面.可行部分腮腺切除的肿瘤;(2耳后发际入路.其依照面部除皱切口设计类“N”形腮腺切除术切口.于腮腺下极深浅叶、可行部分腮腺切除的肿瘤[51。(3)耳前耳后发际路适用于腮腺浅叶肿瘤。可以完整从下颌后窝取出的腮腺深叶肿瘤。这些入路的应用.通过隐蔽切口的设计.可以在根治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正常组织结构和面容不被破坏.术区与切口错开,使由于深层组织对切口牵拉而形成瘢痕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基本上达到了手术

不留可见瘢痕的美学效果。 2.2术区凹陷的处理腮腺大部分腺体位于下颌升支后方,因而腮腺肿瘤切除后常出现耳垂区及颔后区软组织凹陷。组织瓣及生物材料填塞可减轻畸形的程度。目前.临床常用填塞耳垂区及颌后区软组织凹的组织瓣,包括颞浅筋膜瓣、二腹肌瓣、颈阔肌瓣、颊脂垫及胸锁乳突肌瓣等,因胸锁乳突肌瓣具有方便、创伤小的优势,应用最为广泛;而郭锡久等运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植入整复腮腺切除后凹陷畸形亦取得了良好的美容效果[7】。 2.3耳大神经的保留切除耳大神经及其分支所引起的外耳廓及周围皮肤的麻木、刺痒、痛温觉丧失等症状已成为患者术后复查时较为突出的主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像保护面神经那样去保留耳大神经”就成为功能性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近年,许多学者通过对耳大神经深入细致的解剖、观察。熟练掌握了耳大神经的解剖位置、走形、层次、分支、分布,在行翻瓣、解剖面神经、切除肿瘤步骤进行改进,成功的避开或解剖耳大神经主干及主要分支,保留了耳大神经主干及主要分支。术后无术区皮肤长期麻木的并发症.明显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耳大神经主干近分叉处和各分支起始段均走行于腮腺筋膜浅层表面,牙祖蒙等通过制各蒂在后的扇形腮腺咬肌筋膜瓣并保留之,将耳大神经与瓣一并翻起。避免了耳大神经的解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对Fery’s综合征及涎瘘的预防也有一定效果。 2.3建立了规范化的个体化诊治程序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病理学、

MRI诊断软组织肿瘤

MRI诊断软组织肿瘤 软组织的定义 主要来源于中胚层,部分来源于神经外胚层,除网状内皮系统、神经胶质以及各种实质器官以外的非骨骼及非上皮组织,包括随意肌、脂肪、纤维组织以及伴行其间的血管组织,还包括外周神经组织。 良性软组织肿瘤的发生率大约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100倍 软组织肿瘤的组织学特点: 良性肿瘤的体积较小,仅有5%的良性肿瘤直径达到5cm或更大,而53%的肉瘤直径可大于5cm。 大多数良性软组织肿物起源于表浅部位及浅表的筋膜[3],仅1%的良性肿瘤位置较深;但73%的软组织肉瘤位于浅筋膜的深方,仅有12%肉瘤位置较浅。 常见良性软组织肿瘤 脂肪瘤48% 纤维瘤和纤维组织细胞瘤18% 血管性肿瘤14% 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5% 平滑肌瘤和血管肌瘤4% 巨细胞瘤0.3% 粘液瘤2% 常见恶性软组织肿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最常见,脂肪肉瘤,占肉瘤的2%-15%,滑膜肉瘤占8%-10%,恶性许旺氏细胞瘤、软骨肉瘤等较少见。 脂肪瘤 良性脂肪性肿瘤表现为各个序列中信号强度均与皮下脂肪相同 边缘锐利,整齐 瘤内可包含其它间充质成分,最常见的是纤维结缔组织 脂肪肉瘤 包含不同脂肪成分的恶性间充质肿瘤 约50%其它组织学亚型的脂肪肉瘤在影像上不显示脂肪成分 其他组织亚型的脂肪肉瘤中包含较少或不含脂肪成分 血管瘤 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软组织血管性肿瘤 T2WI上血管瘤常显示特征性条带状的改变,表现为匍匐状的高信号区(代表了血管中停滞的血流),间隔以低信号的线形或圆形区(代表了纤维脂肪分隔和栓塞的血管),病灶内还可见不同形态的脂肪成分。钙化较常见,表现为各个序列均为小灶性的低信号灶。 (一)平滑肌瘤 是由成熟平滑肌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常见于子宫及胃肠道等,但也可见于其他器官或皮肤的软组织。 肿瘤常为圆形或卵圆形结节,可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楚,无包膜。

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腮腺混合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左右居多,表面光滑呈结节状。具有结缔组织包膜,包膜较完整,可有上皮细胞、软骨样组织、黏液样组织,偶可出血、液化、坏死、囊变,有时可见钙化,具有多形性和混合性。 腮腺混合瘤检查: 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依据全面的采集病史,以及进行局部体格检查,手术前需要行CT摄片检查,CT:形态规则,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一致,周围及皮下脂肪层清晰,咬肌、翼内肌、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等均清晰可见。最终病理检查以确诊。 腮腺混合瘤鉴别诊断: 1、涎腺部的慢性淋巴结炎 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特别颌下去多见,但皆有感染来源的病史,如面部、口腔或咽部的炎症史,淋巴结炎常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和急性发作史,对抗感染治疗有效。 2、腮腺淋巴结核 主要是腮腺区淋巴结的结核性感染,多数由头颈部皮肤、口咽,尤其是扁桃体部的结核菌经淋巴结引流所致。肿块增长缓慢,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偶有轻度疼痛或压痛,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明显缩小。结核菌素实验常为阳性。如为腺实质性结核,腺体弥漫性肿大、挤压腺体可见脓性分泌物从导管口流出。肿块可硬可软,也可扪及波动感。 3、腮腺腺淋巴瘤 多发于男性,体积较小,一般位于腮腺下极或其后份,常为多灶性。B超检查其声像图上的特点是有完整的包膜回声光带,内部回声较腮腺混合瘤强,后壁回声多整齐,呈圆形、边界光滑、内部呈网格状和均匀的低回声肿块,有助于与腮腺混合瘤鉴别。TC核素显像呈热结节是其重要鉴别诊断特征。 4、第一颈椎横突肥大 为一硬性肿块,可在乳突尖至下颌角连线的中点被扪及,常为误诊为腮腺深叶肿瘤,肥大的横突位置深在,硬而不活动。通过X线摄片进行两侧对比可明确诊断。 5、涎腺囊肿 涎腺囊肿分潴留性和先天性两类。表现为涎腺区无痛性包块。潴留性囊肿扪诊时肿物柔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囊液,其中含淀粉酶。B超检查为囊性影像,周界清晰,周围可

脑肿瘤MRI的诊断要点

脑肿瘤MRI的诊断要点 近些年来,MRI在检查颅内肿瘤方面进展很快,颇受临床关注。由于MRI显示了一些CT未 能显示的肿瘤,因此普遍认为它比CT敏感。MRI较满意地显示了肿瘤的内部结构,它比CT 更有效地反映了肿瘤的本质,尤其是它具有的三维成像特点,为了手术方案的拟订、放射计 划的确定以及立体针吸活检的入路选择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1 肿瘤的部位 区分脑内抑或脑外肿瘤是行MRI检查的第一步,脑外肿瘤常呈现以下表现①肿瘤有一宽基 底部,紧贴于颅骨内面;②肿瘤邻近蛛网膜下腔(脑池)增高,或在脑池、脑沟内有异常信号;③邻近脑白质受挤压且向脑室方向移位;④肿瘤的脑室缘附近有裂隙状脑脊液信号, 系脑池或脑沟向脑室方向移位所致。此外,脑外肿瘤可以呈现“假包膜”征象,但并非脑外肿 瘤所特有,部分脑内肿瘤亦有此征象。通常,邻近颅骨有变化以脑外肿瘤为多见。 2 肿瘤信号特点 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在 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尽管个别肿瘤T1和T2时 间延长程度尚不足以作肿瘤定性诊断。有一些肿瘤由于含有一些较特殊的结构,其MRI信号 强度不同于绝大多数肿瘤。在T1加权图像上,它们可整体或部分地呈高信号,如颅咽管瘤、胶样囊肿、脂肪瘤、皮样囊肿、畸胎瘤、错构瘤、出血性肿瘤以及黑色素瘤转移等;在T2 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如脑膜瘤(70%)、结肠癌或前列腺癌脑转移、少突神经胶 质瘤(30%)、淋巴瘤(10%~15%)及成人髓母细胞瘤等。虽然单靠信号强度特征仍不能很 正确地对上术肿瘤作定性诊断,但它们毕竟与上述大多数肿瘤的信号强度不同,如辅以正确 的定位,可望大体上得到定性诊断。 3 肿瘤的边缘 信号强度均匀的肿瘤往往边缘光整,如脑膜瘤、垂体瘤;信号强度不均匀的肿瘤如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常常提示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如恶性胶质瘤。有的肿瘤在异常对比增强时 边缘较清晰,但平扫时边缘模糊,若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平扫肿瘤边缘所见较接近肿瘤病 理所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肿瘤具有假包膜。假包膜对于肿瘤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如 脑膜瘤的假包膜在多种脉冲序列中可以呈低信号,反映了瘤周血管受压、移位,或瘤周脑实 质受挤压,或为纤维化的粘连环状结构,在T2加权图像中呈低信号,在T1加权图像中信号 减低不明显,反映了瘤周有含铁血黄素沉着,约有30%的胶质瘤有此征象。 4 肿瘤的血供 肿瘤的血供及其与颅内大血管的关系在MRI上能清晰显示。由于绝大多数肿瘤在T2加权图 像上呈高信号,因此,T2加权图像有利于具有流空现象肿瘤血管的显示。它可表现为曲线状 或圆点状低信号,有的在肿瘤底部呈顶替根样低信号,进入肿瘤后如曲线状或圆点状低信号,有的在肿瘤底部呈树根样低信号,进入肿瘤后如曲线状或圆柱状散在性分布,这在大脑凸面 脑膜瘤并非少见,有上述征象者提示肿瘤血供丰富。此外,MRI较CT更好地显示了肿瘤包绕邻近血管如垂体瘤、肿瘤侵入静脉窦如窦旁脑膜瘤。对于血流的速度也可作一个大概的估计,如低信号往往提示静脉血流或流速较快的静脉血;高信号常常代表缓慢流动的静脉血。为了 有效地显示肿瘤血供及其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扫描时采用血流敏感的脉冲序列不失为一种 简易有效的方法。 5 肿瘤的增强情况 颅内肿瘤灌注性能较差,血脑屏障损害时异常对比增强。所以,在常规MRI检查之后行Gd-DTPA增强MRI扫描,可提高平扫阴性颅内肿瘤的显示率,如直径2cm以下的等信号脑膜瘤;

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

?头颈部放射学? 作者单位:510080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刘其顺、梁长虹、黄飚、张忠林),病理科(刘艳辉、林华欢) 腮腺腺淋巴瘤的CT 及MRI 诊断 刘其顺 梁长虹 黄飚 张忠林 刘艳辉 林华欢 【摘要】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 及MRI 表现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组 织病理学证实的30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 及MR 的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学改变,影像学分析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为了探讨腮腺腺淋巴瘤发病部位特征,在腮腺矢状面将其分成4个象限。30例中男29例(96.67%),女1例;50岁以上者26例(86.67%)。结果 30例患者37侧发病,共44个病灶,其中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25个(56.82%);多发者10例(33.33%);42个病灶边界清楚;22例行CT 检查共发现32个病灶,其中增强CT 值上升的平均值为(29.27±14.11)HU ,3例CT 延迟扫描显示3个病灶强化延迟。8例行MR 检查,共发现12个病灶,其内信号全不均匀。结论 >50岁的男性患者,CT 和(或)MRI 发现腮腺浅叶的后下象限病灶,边界 光整,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有明显强化,而且多发者,诊断时应首先考虑腺淋巴瘤可能。 【关键词】 腺淋巴瘤; 腮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The CT and MRI diagnosis of parotid adenolymphomas LIU Qi-shun *,LIANG Chang-hong ,HUANG Biao ,ZHANG Zhong-lin ,LIU Yan-hui ,LIN Hua-hua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Guangdo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Guangzhou 510080,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T and MRI manifestations of adenolymphomas of the parotid gland.Methods The CT and MRI characteristics of 30cases (37sides , 44lesions )with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confirmed adenolymphomas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Th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included the number ,position ,size ,shape ,density and intensity of signal of the focus.In this article 4quadrants in sagittal section of the parotid gland were created to help the diagnosis. Among 30cases , 29(96.67%)patients were male ,26(86.67%)patients were more than 50years old.Results Forty-four lesions were found among 30cases (37sides ).56.82%(25/44)adenolymphomas were located in the posterior and inferior quadrant.Multiple synchronous adenolymphomas in one side or bilateral parotids were found in 33.33%(10/30) .The margins in 42lesions were well-defined.The mean CT value of 32lesions (22cases with CT scanning )increased (29.27±14.11)HU after contrast administration.Delay enhancements of the lesions were observed in 3lesions in 3cases.12lesions (8cases with MR )were all inhomogeneous in signal ,presenting as intermediate signal intensity on T 1WI ,heterogeneous high and intermediate signal intensity on T 2WI ,and slight-marked inhomogeneous enhancement after contrast administration.Conclusion Adenolymphomas of the parotid should be first considered when the male patient over 50years has lesions located in the posterior and inferior quadrant and with well-defined margin ,especially when the lesion is multiple or bilaterally located. 【Key words 】 Adenolymphomas ; Parotid tumor ;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腮腺腺淋巴瘤是腮腺肿瘤中居第2位的常见良性肿瘤, 近年来此病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1] 。据流行病学统计,腮腺腺淋巴瘤在国内以广东省的发病率最高[2,3]。国内、外放 射诊断学方面文献对此病的报告较少,笔者搜集本院从1998至2003年12月间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30例,并就腮腺腺淋巴瘤CT 及MR 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影像学诊断特点。 一、材料与方法 经组织学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30例,其中男29例 (96.67%),女1例。年龄37~80岁,平均61.9岁,其中50岁以上者26例(86.67%)。病史最长者6年,最短2个月,平均1年3个月。 30例中22例行CT 平扫与增强扫描,层厚5mm ,间距5mm 。对比剂采用碘海醇或碘普胺(300mg I /ml ),剂量1.0ml /kg 体重,以3.0~3.5ml /s 的流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注射开始后18~24s 启动扫描。3例加做了CT 延迟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120s 后扫描)。 8例行MR 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横断面SE T 1WI ,快速自旋回波(TSE )T 2WI ,脂肪信号抑制TSE T 2WI ,注射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后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SE T 1WI 。

MRI诊断脑肿瘤要点

MRI诊断脑肿瘤要点 近些年来,MRI在检查颅内肿瘤方面进展很快,颇受临床关注。由于MRI显示了一些CT未能显示的肿瘤,因此普遍认为它比CT敏感。MRI较满意地显示了肿瘤的内部结构,它比CT更有效地反映了肿瘤的本质,尤其是它所具有的三维成像特点,为手术方案的拟订、放疗计划的确定以及立体针吸收活检的入路选择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MRI定位、定性颅内肿瘤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肿瘤的部位区分脑骨抑或脑外肿瘤是行MRI检查的第一步。脑外肿瘤常呈现以下表现:①肿瘤有一宽底部,紧贴于颅骨内面;②肿瘤邻近蛛网膜下腔(脑池)增宽,或在脑池、脑沟内有异常信号;③邻近脑白质受挤压且向脑室方向移动;④肿瘤的脑室缘附近有裂隙状脑脊液信号,系脑池或脑沟向脑室方向移位所致。此外,脑外肿瘤可以呈现"假包膜"征象,但并非脑外肿瘤所特有,部分脑内肿瘤亦可有此征象。通常,邻近颅骨有变化以脑外肿瘤为多见。 为了显示脑外肿瘤的常见表现,T1加权图像是关键,因为它有利于病理解剖关系之显示。为了明确脑池、脑沟增宽与否或是否向脑室方向移位,T2加权图像必不可缺,以便于与脑室内脑脊液信号作比较,除外其他原因引起T1加权图像上肿瘤的脑室侧有低信号,如移位的血管、胶质增生等。冠状位扫描有助于观察头顶部、脑底部以及天幕附近占位性病普通,并作出脑外肿瘤之判断。 (二)肿瘤信号特点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尽管个别肿瘤T1 和T2 延长时间上有差异,如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在T1与T2延长程度上顺序递减,但总体上讲,肿瘤T1和T2延长程度尚不足以作肿瘤定性诊断。有一些肿瘤由于含有有一些较特殊的结构,其MRI信号强度不同于绝大多数肿瘤。在T1 加权图像上,它们可整体或部分地呈现高信号,如颅咽管瘤、胶样囊肿、脂肪瘤、皮样囊肿、畸胎瘤、错构瘤、出血性肿瘤以及黑色素瘤转移等;在T2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如脑膜瘤(70%)、结肠癌或前列腺癌脑转移,少突神经胶质瘤(30%)、淋巴瘤(10%-15%)及成人髓母细胞瘤等。虽然单靠信号强度特征仍不能很正确地对上述肿瘤作定性诊断,但它们毕竟与上述绝大多数肿瘤的信号强度不同,如辅以正确的定位,可望大体上得到定性诊断。 信号强度均匀的脑内肿瘤绝大多数是良性的,如I级星形胶质细胞瘤、囊肿等,但也有例外,如脑转移;信号强度不均匀的脑内肿瘤,多半是恶性的,如胶质母细胞瘤、脑转移。有一些良性肿瘤如颅咽瘤的信号强度可以很不均匀。肿瘤若发生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其原有的信号强度可发生变化。囊变或坏死在T1加权图像上呈较肿瘤更低的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较肿瘤更高的信号;出血若处于亚急性期均呈高信号;钙化明显时,都表现为低信号。它们都使原来比较均匀的肿瘤信号变得不均匀,使原来不均匀的肿瘤信号变得更不均匀。(三)肿瘤的边缘信号强度均匀的肿瘤往往边缘光整,如脑膜瘤、垂体瘤;信号强度不均匀的肿瘤如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常常提示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如恶性胶质瘤。有的肿瘤在异常对比增强时边缘较清晰,但平扫时边缘模糊,若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平扫肿瘤边缘所见较接近肿瘤病理所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肿瘤具有假包膜。假包膜对于肿瘤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如脑膜瘤的假包膜在多种脉冲序列中可以呈低信号,反映了瘤周血管受压、移位,或瘤周脱离实质受挤压,或为纤维化的粘连环状结构,或显示了硬脑膜。直径大于4CM的脑膜瘤中,70%有假包膜。又如胶质瘤的假包膜信号强度可变,在T2加权图像中呈低信号,在T1加权图像中信号减低不明显,反映了瘤周有含铁血黄素沉着,约有30%的胶质瘤有此征象。 (四)肿瘤的血供及其与颅内大血管的关系在MRI上能清晰显示。由于绝大多数肿瘤在T2

脑胶质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胶质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胶质瘤(gl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肿瘤,脑肿瘤中胶质瘤发病率最高,约占半数,其中75%为星形细胞瘤。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新疆哈密红星医院放射科20xx年7月~20xx年12月及河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20xx年5月~20xx年11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3例脑胶质瘤,包括弥弥漫型星形细胞瘤13例、胶质母细胞瘤10例、少突胶质细胞瘤7例、室管膜瘤6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各5例、混合性胶质瘤4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2例、间变型室管膜瘤1例。年龄:3岁~73岁,平均45岁,性别:男30例,女23例。采用GE1.5T及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常规行SE序列T1WI和T2WI轴切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DWI及ADC图。扫描参数T1WI:TR 400ms,TE 14ms;T2WI:TR 5000ms,TE 128ms;视野(FOV)24cm,层厚6mm,间距2mm,矩阵256256,激励次数(NEX)2。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使用Gd-DTPA,剂量为0.2ml/kg体重,注射流率为3ml/s。 2 结果 2.1 30例星形细胞瘤 2.1.1 13例弥漫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2例T1WI低信号,T2WI 高信号,瘤周水肿明显,2例为薄壁环状强化(其中1例为多环状,1例为单环状),11例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水肿不明显,

增强扫描6例无强化,3例不均匀斑点、片状轻中度强化,2例斑片状明显强化。 2.1.2 5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2例为囊实性,2例为大囊壁伴壁结节,T1WI呈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壁结节明显强化,最大囊壁直径达5.5cm,1例为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增强扫无强化。 2.2 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MRI表现为均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均含囊变及钙化灶,瘤周轻中度水肿,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斑点状、线条状强化。 2.3 4例混合性胶质瘤中3例少突星形细胞瘤MRI表现均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病灶1例不强化,1例不规则环状强化,1例斑片状强化;1例间变型少突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明显实性成分偏侧性团块状强化,病变囊性部分较多,囊壁光滑。 3 讨论 目前,WHO脑肿瘤分类神经胶质瘤特指由神经胶质细胞起源的肿瘤,包括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少突-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室管膜起源肿瘤、脉络丛起源肿瘤和其它神经胶质细胞起源肿瘤。按照肿瘤的组织学分化和间变程度,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其中一般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良恶性过渡,Ⅲ、Ⅳ级为恶性。 3.1 星形细胞瘤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弥漫型星形细胞瘤、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为WHOⅠ级,

腮腺腺淋巴瘤

腮腺腺淋巴瘤 腺淋巴瘤(Warthin tumor)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Warthin瘤,是仅次于多形性腺瘤而居第2位的腮腺良性肿瘤。男女发病率为5:1。发病年龄在45-75岁,平均55岁。近年的研究认为本病与免疫功能减退、吸烟及EB病毒感染有关。约12%的病例可双侧发生,并有上升趋势。肿块可有消长史,是Warthin 瘤的突出临床特点之一。好发于腮腺浅叶、后下极,生长缓慢,瘤体一般较小,直径很少超过3cm,少数可达6cm。虽有良性组织学形态,但具有多中心生长的特点。多数学者认为此瘤的组织发生来源于腺体内淋巴结或残存于邻近淋巴结构内的异位涎腺组织。肿块外被覆有较薄的包膜,有时包膜不完整。瘤内有大小不等囊腔,少数为实性。囊腔含粘液、胶冻样物或与干酪样坏死相似物质,可有乳头状突起。瘤内有上皮构成腺管和囊腔壁;淋巴成分极为丰富,并伴有淋巴滤泡。 临床表现上,腺淋巴瘤患者常以无痛性涎腺肿块来就诊,偶有轻度疼痛者考虑伴有炎症或肿物过大引起。腺淋巴瘤病程较长,生长相对缓慢,直径多在 3cm~5cm,很少超过5cm。肿物活动度良好,当肿物过大时,因活动范围受限,可以活动不良,术中可以看到肿物包膜薄而完整。 声像图上,B超虽然是形态学诊断,但其声像图基础是来源于病理组织结构的特点,腺淋巴瘤由腺体及囊性结构组成,内有粘液或胶冻样物,有的囊内还可见类似干酪坏死物质,故在声像图上可表现为欠均匀或不均匀分布。超声上肿块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形、卵圆形肿块,少数呈分叶状,边界清晰,包膜回声薄且多完整。内部回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实性,内部回声极低,欠均匀或不均匀分布,可见强回声带呈“网格状”分布,而后方回声大多增强,还有一种为囊实性肿块其内可见分隔,可以呈均匀细小的分隔,也可以呈大小不一的分隔,分隔区内可以是无回声,也可以是少许实性部分。CDFI通常血流丰富,阻力指数通常为高速低阻,可显示一根或多根血管伸进瘤内呈树枝状分布,当腺淋巴瘤为混合性肿块时,血流仅在实性部分显示。

磁共振波谱分析脑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应用

磁共振波谱分析脑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对脑肿瘤患者应用磁共振波谱的诊断准确率和鉴别准确率。方法:选择我院中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脑内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脑内肿瘤。所有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波谱,对其脑肿瘤进行诊断,并分析其类型,评价所有患者的磁共振波谱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本次研究中,采用磁共振波谱进行脑肿瘤诊断的准确率为89(89.00%)。而整出结果中与病理诊断结果吻合度较高。结论:在对临床脑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能够采用磁共振波谱方式,对患者的脑肿瘤以及类型进行鉴别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是一种积极的诊断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脑肿瘤;诊断方案;肿瘤鉴别 脑肿瘤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且严重的肿瘤类型,主要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健康威胁,严重时甚至可能剥夺患者的生命。所以不仅在治疗时需要采用积极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而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也需要,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明确,才能保证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磁共振波谱分析是目前临床上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案,对于分子结构具有较强的解析能力,所以在对患者进行脑内肿瘤的诊断时,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中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脑内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对脑肿瘤患者应用磁共振波谱的诊断准确率和鉴别准确率,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中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脑内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患者44例,患者年龄为36~68岁,平均年龄为(48.52±5.2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病例检查后确认为脑内肿瘤,并经行磁共振波谱检查诊断为脑内肿瘤患者,其中顶叶肿瘤患者36例、颞叶肿瘤患者28例、丘脑肿瘤患者13例、脑内其他部位肿瘤患者为23例。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均不患有其他全身器质性疾病或手术禁忌症。所有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西门子 HDXT 1.5T进行磁共振扫描治疗,采用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对患者进行磁共振波谱检查。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患者脑肿瘤区域的大致部位,并选择其最大层面作为磁共振波谱扫描的感兴趣区,做好相应的陈列定位工作。除此之外,在对患者进行脑肿瘤诊断时,使用点分辨波谱的分析数列进行分析。在诊断完毕后,采用机械自带的后期处理软件,对诊断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患者的脑肿瘤实际代谢物质来对患者的病灶合并症状况进行判断,确定患者的脑肿瘤类型和部位。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或是SPSS19.0处理,其中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检验,若p<0.05,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