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学小组”教学模式解读

“三学小组”教学模式解读

“三学小组”教学模式解读
“三学小组”教学模式解读

“三学小组”教学模式解读

寺坪镇中心学校

一、“三学小组”的基本含义

“三学”一方面表示生本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即预学、互学、评学;另一方面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和策略。“小组”是指学生的学习主要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它是生本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与基本形式,也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最基本的环境条件。

二、“三学小组”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预学

互小组

评学

第一环节:预学。预学即“先学”、“前置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内容之前,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的自主尝试性学习。它是构建认知、交流、合作的基础,是教学有的放矢的前提。预学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主,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其他时间。生本课堂要求学生的学习从预学开始,通过预学,学生带着成就感和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预学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通过预学,基本完成导学案上的预学内容(教师提供的学习目标任务),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和重点知识,达到“预知”效果;检索自己不明白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对将要进行的课堂教学产生期待感,激发想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动力和热情;二是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应经常辅导学生预学,教给学生预学的基本要求和技能,学生在常态化的预学实践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形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预学环节,小组成员要尽量独立思考来完成自学任务,对讨论题有自己初步的想法或答案,对自己不明白或不会的地方用双色笔做好标记,并主动接受组长的检查和帮辅;组长要在完成自学任务的基础上,督促并帮辅困难较多的成员完成预学任务,协助老师进行预学情况检查和答案矫正;教师要把提前设置好导学案发给学生(或呈现给学生),学生在预学时,要深入到各小组了解学生的预学情况,集中共性的问题或困难,对不按要求完成的小组进行纠正,对困难较大的小组给予帮助。教师设计的预学任务难度要尽量低,确保80%以上的学生能通过预学自行解决。组织预学前,要说明预学的目标、方法、流程与要求,预学结束,要出示答案或查看小组自改、互改或小组长批改的情况。

第二环节:互学。互学即学生间交流探究,质疑释义,包括对学、群学、组学、帮学、辅学和组内小展示等学习过程,是生本课堂的最核心环节。

合作交流与组内小展示是互学环节的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因此这个环节也称之为合学。课堂中要用不少于二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自由地互学,以保证学生交流探究充分,质疑释义清晰透彻。在互学环节,由小组长组织或主持,以小组内成员、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合作学习,互动探究学习、交流展示学习、帮辅答疑学习等为主要学习形式,重点解决预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对学和群学。“对学”指两名学习能力和水平相当的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合作学习或具体指“学习对子”间的帮扶学习。“学习对子”是指学习小组内相邻层次学生相互结成对子,进行学习帮扶,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对学的一般流程为:分享——求教——讨论——结论或疑惑。主要方法有对议(共同商议)、对抗(争议问题辩论明晰)、对问(互相提问和对查(互相检查)等。群学的一般流程为:帮学——合学——研学——提问(提出班级讨论的问题)。群学的目的是解决共性问题、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

组学,是指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方式,分组内合作和组间合作。组内合作的形式主要有:(1)组长依次讲解,组员倾听、质疑;(2)组长重点讲解,组员发问;(3)潜能生说,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4)中等生讲,优等生追问,潜能生提问;(5)独立思考,争议时讨论。组内合作应按照由小到大的原则进行,即先对学后群学,再到整组学。先把自己的观点或疑问与结对子的同学进行交流、解惑,然后把与对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组间合作学习是把在组内合作学习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其他小组求教,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或组长与其他小组组长交流,形成更加准确的答案或结果。此外,也可以是小组之间自发组织进行的组间小展示,目的是相互倾听,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通过组间小展示,确保更多的学生有充足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解决了班级大展示时间不够,机会不多的问题,能有效增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无论是组内交流还是组间小展示,声音都要适度,以双方及组内听清为准,切忌大喊大叫,小组交流起立时,不要拥挤。学生交流离座,要把凳子轻轻放入桌下,便于交流活动。交流时,鼓励畅所欲言、神采飞扬、各抒己见的积极表现,反对缄默不语、麻木迟钝、人云亦云的依赖心理。严禁假交流,随意交流,更不能借交流之机嬉戏、玩耍;合作分工要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行动要迅速,切忌游手好闲。

第三环节:评学。评学即展示提升,练测反馈,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学习过程,是生本课堂的第二核心环节。

(1)展示提升。学生通过“互学”后,组内“组团”或“派员”面向全班学生用读(念所得答案)、背(记下答案内容)、说(用自己的话)、演(通过情景剧等形式表演出来)等方式展示小组学习成果,使得所有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提升,也称“大展示”。学生可以在座位上原地口述,也可以到展示台边演示边讲解,教师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发现问题及时质疑补充,可以对展示者采用追问的形式让其讲明白,讲精确,并对展示者(组)的表现及展示的质量和水平作出客观评价。评价应以激励优秀为主,先讲优点,再说不足。教师要根据薄弱组优先的原则确定展示小组,鼓励不同形式或有创意的展示。教师要有全员学生参与意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动”,随心所欲的“说”,积极客观的“评”,对展示者(组)的评价应以学生参与评价为主,教师适当定性为辅,可以是学生个人评,其他小组评,教师评,全班学生评,形式不拘一格。评价要有结果显示,可以给优秀小组加分,也可以口头表彰激励,也可以实物相赠。

(2)点拨释义。针对展示者(组)所展示内容,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完善、拓展、深化、升华和总结。对展示错的地方要予以纠正,对的或者有创意的展示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也可以让班级特别优秀的学生对展示者(组)进行点

拨,然后教师再补充,教师也可以把对展示需要点拨的内容融入到课堂小结中完成。教师要根据学生展示的效果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要能比较准确预估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进而确定是否要继续展示或是否需要讲解或补救。

(3)练测反馈。教师把提前设计好的练习题呈现给学生,或者根据课堂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当堂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完成。练测阶段,应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确有必要,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基本完成后,要指导学生在组内自改、对改或组改,教师可以出示答案或者让特别优秀的学生展示答案。设计的题目要精选,要紧扣学习目标,起到以一当十的练习作用。

无论是互学,还是评学环节,教师都要置身于学生之中,与学生近距离交流,或者参与某一小组学习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交流和展示的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小组或学生解除疑惑,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搜集学生的创意之处,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活动。

二、“三学”小组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及操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1、课前准备

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即“新三备”。

教师备课方式:先由教师轮流出“个案”,然后学科组研究出“预案”,再返还教师出“方案”,“方案”即“导学案”。导学案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知识的基础性、认知的规律性,导学案与教案有着本质的区别,导学案的核心是“导学”,教案的核心是“导教”。

教师临课前的准备:双色笔、小黑板、记录本,即教学“三宝”。

双色笔:双色粉笔。白色的用于一般性书写,其他颜色的用于圈划错误。

小黑板:教师把检测、拓展内容事先写在小黑板上,主要是为了节约时间。

记录本:用于随堂记录学情,是教师研究学生的第一手资料。

对学生课堂前期要求:由学科代表提前下发导学案,一般情况是上课前或提前两三天,最多不超过一周。学生按照课程表提前做好预习。

预习就是“先学”,是“事先准备”,是建构认识、交流、合作的基础,是教学有的放矢的前提,缺乏预习的课不可能成为好课。预习的手段包括独学、对学、群学,预习可在课上,也可以在其他时间。

学生临课前的准备:双色笔、活页夹、纠错本,即学习“三宝”。

双色笔:白色粉笔用于自己展示,其他颜色用于评价。

活页夹:用于放置导学案,一般按科目准备不同的活页夹。

纠错本:学习记录,一般用于易出错问题的收集和学习整理。

2、课中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关注小组活动、利用学案导学、课堂流程调控。

小组活动:关注小组的学习状态、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

学案导学:小组成员学习的路线图。

课堂流程:预学、互学、评学

教师的课堂调控:盯、观、跟。“盯”即盯紧学习目标;“观”即关注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跟”即跟踪问题与问题反馈,尤其是跟踪新的思维和创新方法。

对学生的要求:依靠同伴、紧扣学案、大胆展示。

依靠同伴:同伴是学习中最可信赖的资源。

紧扣学案:导学案是学习内容的载体。

大胆展示:展示是学情暴露的需要,又是情感的体现和人格培养的需要。

3、课后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课后座谈、再备学案、个别辅导。

课后座谈:可采用抽谈的方式,比如每个层次抽出一二名学生进行座谈。

再备学案:教师要基于本课具体的得与失,修订导学案,然后留档,供下一届教师借鉴。

个别辅导:指对那些当堂还存在困惑的学生,在课后给予帮扶。

对学生的要求:整理纠错本、个人反馈、寻找帮助。

整理纠错本:把容易出错的问题的整个学习过程整理出来。

个人反馈:即个人测评。

寻找帮助: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课后要找同伴或教师帮助解决。

4、课堂三段的关系处理

教师在操作上要“抓两头、促中间”,即抓好课前准备和课后的修补,课中则要敢于放手,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中又分为三段,即预学、互学、评学。基本要求是预学要充分,互学要厚实,评学要精当。

预学要充分:自学要保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尽量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于自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要有所体悟、认识;

互学要厚实:以小组为单位的交流和小展示要要有内涵,时间要充足,交流要充分,展示要到位,内容要落实,真正体现出学生由不会到会,由表象认识到内涵理解等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体现由“困难”到分享“成功”的互助过程,教师集中挖掘学生的思维,开发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评学要精当:以班级为单位的大展示主要围绕“易错题”、“典型案”、“分歧点”、“偏离肤浅”等开展集中展示交流,教师的点拨、引导要即时、精准、到位。

(二)具体要求:

1、预学

预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问题入手:对照导学案或教师安排的预学任务主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开展调查访问,操作实验,自主解决问题,独立完成任务。

(2)做好标注:首先记录下自己用什么方法和途径解决了问题,其次对于经过预学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做好标注,把要提出的问题用红笔写在导学案的旁页上或书上或预学本上,带着这些问题通过互学解决。

(3)认真检查:完成之后要从头到尾检查一遍。有时间,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围绕预学问题进行适当的知识链接和拓展。

(4)主动反馈:教师组织反馈时,积极向本组组员交流自己的预学情况,主动帮助他人,虚心向组员请教,解决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

预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设计好预学提纲(前置性作业)。教师要钻研教材,针对不同的学段、年段、学科内容以及学情设计科学合理的预学提纲(前置性作业)。

(2)选择好简洁实用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小黑板,可以是多媒体,也可以是纸质稿,还可以是口头安排。

(3)安排灵活充分的完成时间。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内容等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或课外,或课内,一定要保证时间足够。

(4)建立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对安排的预学任务教师要组织及时反馈,

根据预学任务和实际情况,或教师亲自检查,或组长负责检查,或学生相互检查,确保有安排,有反馈,有评价。

(5)培养学生良好的预学习惯。对预学任务要即时反馈,要即时评价,褒奖分明,促使学生养成自觉完成预学任务的习惯。

2、互学

互学包括对学、群学和组内小展示

对学的流程及要求:第一步:收获分享。小组内的同质学生进入对学环节后,不能简单地核对答案,而是各自将预学中收获的成果与对方分享、交流。第二步:质疑求证。对预学环节中遗留的问题及难以互相解释的疑惑交换意见,进行质疑求证;第三步:探究提升。依据对学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探究,对所探究知识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挖掘。将对学未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做好标注并向组长报告,以便在群学环节中交流。

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关注学习状态。在对学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困生或C层对子间的倾听、交流、等情况。

(2)调查学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各组对学问题的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3)点评小结。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对各学习小组给予鼓励性、客观性和针对性的评价。

群学

群学的含义:“群学”指学习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学习对子”(异质结对)间的帮扶学习。群学在生本课堂上一般安排在预学或同质学生的对学环节之后。群学体现的是整个小组同学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交流,交流的问题主要包括小组学习成果的分享、小组共同关注的焦点性的问题、共性度高的疑难问题,此外还有综合实践类活动任务的合作等。

群学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群学的流程。(1)分享。分享预学或对学的学习成果;(2)解惑。解决对学过程中各对子间存在的问题、难以互相解释的疑惑;(问题、困惑可写在小黑板上)(3)拓展。对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易错点、拓展点等进行有价值的拓展、延伸,对所探究的知识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挖掘;(4)合作探究。对于有综合实践类活动的课程与课型,由学科组长安排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探究任务; 5)帮扶。对子(异质结对)帮扶学习,解决遗留问题。

对学生的要求: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科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异质结对)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对教师的要求:

(1)关注学习状态;

(2)进行学情调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小组学习问题的跟踪调查,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

(3)适时点拨指导;

(4)点评小结激励: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各学习小组群学的环节给予鼓励性、

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的评价。

小展示的含义。“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小展示的目的:一是组员分享群学的学习收获;二是暴露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将学习收获和疑问板书在暴露区,便于组间互学和教师掌握学情,为大展示做好充分准备。

小展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站位:小展示时,组员碰头聚拢,轻轻地、快速地把凳子移到课桌下面。

(2)声音:声音适中,以本组组员听清为宜。

(3)内容:先分享群学的学习收获,再暴露问题。重点展示学习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焦点、生成点等问题

(4)基本流程:(1)群学结束后,学习组长宣布:“现在我们开始展示。”全体组员立即聚拢。(2)人人参与发言,建议由C等学生发言;B等学生补充、纠正、完善;A等学生点评。(3)组长带领全组明确大展示的任务,进行分工和排练,为大展示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安排一位组员做好记录,并将本组学习的重点内容和疑问分别暴露在小黑板的左右两侧。

小展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时,教师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以此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方式。

(2)即时性评价:在小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在关注学情的过程中,开展即时性评价,三言两语,一语中的,以此激励学生。

(3)组织组间互学:教师巡视发现各小组暴露的问题,组织组间互相解疑答惑。

3、评学

评学包括大展示交流和练测反馈

大展示。大展示是“生本课堂”最关键的环节,是整个课堂的主旋律。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来展示预习的成果,以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目的。教师要有全员学生参与的意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动”,随心所欲的“说”,主动求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

对学生的要求

展示要体现“四性”: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

(1)内容展示: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生成点等问题;听展者在补充评价时,要用第二人称,目视被评价者;不做重复、无意义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指出不足;大胆鼓励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表露,达到质疑对抗、文本批判、个性解读、创新生成的目的;被点评同学要认真对待他人评价,及时改进。

(2)分工展示:要尽量回避精英展示(课改初期可鼓励精英积极展示,然后逐步影响带动其他组员主动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

(3)方式展示: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

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4)深层展示: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

(5)站位展示:展示学生要提前进入预定位置,学生展示行为中要聚焦问题,避免“平行站位”;听展者的站位要合理,前后由低到高,保证全员观看、听展;坐要端正,站要直立,要做到拥而不挤。

(6)肢体展示:展示的同学用手势、用表情、用姿态,帮助其说明,增加他表达讲说的内容效果,有作为口头语言的补充。讲解时不挡住同学视线,用手作必要指示,大部分时间面向同学。发言的学生假如需用板书协助说明观点时,一定要侧身而立,不要挡住旁边同学的视线。

(7)语言展示: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展示要声音洪亮,语言规范;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展示者展示完后,听展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听展者主动质疑、补充要做到有抢有让、语言规范、简明扼要;进行对抗质疑时无需举手,可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

(8)板书展示: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书写位置、应以全班同学能看清为准。展示可提前公布内容,但不能公布由谁展示。未到黑板展示的同学要认真修改订导学案,使全体学生在展示点评环节都处于紧张而高效的学习状态,有事可做。

对老师的要求

(1)大展示过程中,当学生表达停留在浅层次,甚至偏离主题时,教师要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及时评价各小组同学展示的情况,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在备课中要针对有关问题做相关的预案准备,以便能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

(2)即时评价时,学生主要评价知识,老师主要评价情感态度、过程方法、肢体语言、声音宏亮、语言表达等,每节课都要评出最佳表现个人和学习小组。

3、在各个环节,教师、组长、组员各自的职责(角色分工)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指明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使学生面对问题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开始时,学生面对这些任务有些茫然,但它不是令人绝望的深渊,它只是挑战一个人的智慧,只是一时的“山穷水尽疑无路”,经过教师的引导,经过学生自己的认真阅读思考,经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久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问题迎刃而解。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了设计的问题后,先组织学生自学探究。这是落实“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有效举措。这时,教师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进行提炼、思考、综合、拟草答案。这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感悟获取知识,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得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体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增强独立自主探究意识。 二、细心组织,形成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互动互助。一方的动带动另一方的动,而在互动中,互动双方有知识、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小组来实现。学生学习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同时也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注意做好细心的组织工作,依需要而定,把一个班级划分为3、5个或更多的小组,同时运作,发挥作用。在对班级进行分组时,我注意了下列三点:

五环十步教学模式

初中“五环十步”教学模式 一、“五环十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一)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2.杜威的思维五步骤和教学法五要素 3.斯腾伯格的思维教学理论 4.关于有效教师的相关研究 (二)实践基础 1.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经验 2.杜郎口中学的三板块六环节自主学习模式 3.“宁津现象”与十种当堂达标教学模式 4. 领跑高中领着“改” ——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5. 这里的学生管老师 ——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6. 不让教师进课堂 ——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7. 这里的学生怕下课 ——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8. 立的首先是“人” ——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9. 丑小鸭如何变天鹅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10. 新技术与新文化高度融合 ——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11. 安徽课改的“小岗村” ——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 (三)我市近年来的改革经验 1.单元达标教学经验; 2.语文双轨教学的改革经验; 3.差异教学的经验; 4.海阳市高效教学的经验(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学科推进的策略); 5.龙口市教学模式的探索; 6.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新课堂教学的理论探研究与实践探索。 二、“五环十步”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 环节一备学 复习旧知衔接铺垫;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目标明了内容; 环节二自学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环节三互学 对组群学展示点拨; 环节四践学 学以致用反馈矫正; 环节五检学

知识梳理整体构建;分层堂检实时达标;分层作业深化新知; 把握学情同步评价; 三、“五环十步”教学模式解读 “五学十环”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我国传统教学的优良传统,在继承中消除其中部分不合理的要素,全力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实施过程着眼于学习的主体--学生,评价标准直指学生学习的效果,让学生五种学习方式的帮助下,由学会、会学至乐学的拾级登高境界,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自主、健康的长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五学”是指学生的五种学习方式:备学、自学、互学、践学、检学,这五种学习方式适合于所有学科,不可增删;“十步”是指具体的实施步骤,可以根据具体的学科、具体的学习内容做增删。 在“五学十环”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明线是“五学”,暗线是展示和评价。有展示才有比较,才有互学的机会与标杆;科学评价是学生持续学习的源动力。 四、“五环十步”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1.以学为主 2.面向全体 3. 分层原则 4. 赏识原则 5.科学适用 五、“五环十步”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 (一)“十步”详解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方案

鹤伴小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根据邹平县2014年教学视导反馈中提到学校要研究“课堂教学创新,打造高效课堂”的要求,学习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活动要注重实效性。学校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抓落实,抓深化,抓学习,提成绩,在课堂教学上全面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以“鼓励冒尖,整体推进”原则,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树立了中等生和后进生的信心,形成“让每一个学生进步”的教学氛围。 二、参与对象 全科全员参与,以级部为单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校制定校级方案,级部制定级部方案,班主任协同任课教师制定学科方案。 三、小组合作学习操作体系及环节 (一)小组的建立 1.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根据本班人数,每个小组4人或5人。依据学习基础,每组有一名优等生,两名(或三名)中等生,一名(或两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座位的摆放,班级自主设计,一二年级提倡并桌摆放,高年级提倡并桌摆放的形式。 2.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开展有效的学习。同时,组长又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4人(或5人)小组内,除了组长外,还设置一名副组长,一名(或两名)发言人,一名纪律委员。组内分工落实后,要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3.分组、计分、奖惩 在此借鉴天津北辰区普育学校小组合作。分组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按语文数学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总成绩的排名依次分为ABCD,每组级别的学生坐的位置是固定的,老师一看位置便知道他学习的等级,每次上课前在黑板一侧标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小组。如何计分:为了让学生优帮差,计分的规则为:A同学0.1,B同学0.2,C同学0.3,D同学0.4,总分为1分,这样计分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小学的教学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习课本 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这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之一。为了能 够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在小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方式 进行教学,本文将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引言 新课程改革之后,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受到广大教师的 喜爱。通过小组合作式教学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培养,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了很 大的提高,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就是指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令小学生通过团 队或者小组合作方式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探索式的学习 [1] 。数学教师通过采用小 组合作式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达到老师的教学要求,同时还吻合素 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合作中达到优势的互补,从而使得学习的效率提高。在传 统的教学模式中所产生的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没有学生与学生 之间的互动。通过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为广泛, 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是立体互动,具备多元化的特性,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 顺利完成。小组合作式教学更具备开放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 实践,将数学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们实际的生活结合到一起,引导学生们进行合作、沟通去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使得学生们的知识面更加宽广,知识的储备上 也更加丰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小组合作式教学的有效措施 1. 将小组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处理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 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让学 生能够正确地树立价值观。当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 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引 导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灵活 运用,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教师应该科学地去处理合作式学习与独立学 习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时,教师要先去鼓励学生进行独自的思考,然后再与同学进行探究和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可以使平时不爱动脑的学生 得到锻炼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该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小组合作式学习 的方式进行选择,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探 究能力。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时,要构建和谐平等的教学 模式,能够确保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都具备提问和发言的机会,从而使得合作交 流更有效的进行。 2. 教学目标要明确,使得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锻炼在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教 学前,教师应该对教学的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确立,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确保教学目标高效地完成。每个学生的学习 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其数学思维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 中应该一视同仁,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

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 一、概述和概念 针对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逐年增加的状况,我们进行了“分层、分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所谓分层分组合作教学,就是针对教学班内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意等方面有差异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一方面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利用差异资源开展合作学习。我们认为,学生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利用这种资源的主要手段是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在合作学习中,这种差异资源的效益方可释放。“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它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因内容、要求、方法同步划一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而且保证了教师、学生在教学程序中的不同环节上主体作用的发挥,保持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把教学系统诸要素合理组合,并把“合作”融入“分层”之中,较一般的“分层”教学更具有优越性和创新性。 二、理论和主张 ⒈“掌握学习”理论。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并能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 ⒉教学形式最优化。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认为,个别指导、分组学习和集体讲授的最佳结合是教学形式的最优化。

⒊合作学习理论。我国古老的教育专著《学记》中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 三、方法和程序 (一)准备 ⒈调查学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兴趣、动机、意志、合作精神等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问题。调查的形式采用集体问卷、个别谈话和心理咨询。我们设计了六份调查或测试问卷,其中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考察;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智力因素的测试;对学生的人文性格的测试。我们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尽量采用统计量化的方法,为教学班分层分组做好准备。 ⒉培训教师。“分层、分组、合作”教学实质上是在探索新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模式,因此,它必然会涉及到课程和课程改革的诸多领域。我们注重教师重新认识现代教育的本质;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任务;认识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性;认识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以及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认识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高起点的理论学习为教学模式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 ⒈对教学班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在掌握了学生学习成绩、心理情

“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

“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 太谷二中 模式概要 “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从2008年开始已试行了五年,五年来在中央教科所及省、市、县课改专家的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尝试、探究下,初步形成了正确的理念及学导行为,为规范实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了进一步规范全校师生实施“三·五·三”学导型有效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依标施教,以学定教,先学后导,问题评价”,体现“先学后导”的核心理念,使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始终处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激情状态,确实提升“三·五·三”学导型课堂的品位和质量,为每名学生因“三·五·三”学导型课堂终身受益而奠基。太谷二中制定了“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办法。 一、师生必须确立的课堂先进理念 1. 依标施教,以学定教,先学后导,问题评价。 2. 对学导型潜心研究就是对自身专业发展负责。 3. 善待学导型课改就是在善待自己的未来。 4. 善待改进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就是对课改负责。 二、“三·五·三”学导型课堂基本内涵 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模式,在学生行动上突出如何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在教师行动上突出如何引导、指导学生研究学习。 “三?五?三”学导型教学模式的第一个“三”为课堂的三种课型即“问题生成学导课”、“问题展示解决课”、“问题拓展提升课”。“五”为三种课型中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即“情境设置”、“自主合作”、“展示交流”、“师生互导”、“拓展提升”。“三”为支撑三种课型的三个评价单,即“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拓展—评价单”。 这三种课型之间紧密联系,以螺旋式动态相互支撑。五个环节之间相互促进,三个评价单相辅相成,他们彼此之间融为一体,相互交错,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课堂。 三、“三·五·三”学导型课堂三种课型的模式 1. 依标施教:问题生成学导课——教师根据对课题三维目标的准确把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深入文本,感知内容,体验意义,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和学生实际,在充分讨论及探究的基础上,提前制作“问题导读—评价单”,课前统一发放给学生,学生借助此工具单,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成效的自主学习,从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尝试训练题等,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记忆、提取信息的能力,实现有效预习,问题评价。 基本程序: 一是学生通过六动预习法进行20分钟的结构化预习,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对“问题导读—评价单”预设的目标进行思考,找出重点、难点、疑点。 二是自学完成后,学科长组织组内成员围绕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优点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的热情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我们欣喜的看到,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思考积极,发言有序,讨论热烈,甚至为某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主体地位大大提高。 二、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得多,他们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各方面技能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 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为小组而奋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组员十分珍惜合作的时间,紧张而有序,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分析、同化别人的想法,他们的思想不断融合,感情不断融洽,有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 四、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初步学会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审视和评价,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合作学习所必须的基本能力。如:学会收集、学会讨论、学会倾听、学会尊重等。

(三)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形成了热爱集体的良好品德。 (四)提高了探究学习能力。学生初步具备了个人探究和集体探究的意识,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校本研修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一)校本研修使教师们更加认真钻研业务、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所有参研教师能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 (二)所有参研教师对“课标”、“教材”了然于胸,能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比较自如地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灵活处理。 (三)所有参研教师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效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们都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不再像以前那样累了,学生也变得爱学、乐学、会学了。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合作学习常用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之一: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 【主导教学模式】 【基本概况】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英文全称为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是由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大学的合作学习专家Robert Slavin及其同事于1986年设计成型的。关于这一模式的汉语命名,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用词,暂采用我国著名的合作学习专家王坦的命名。STAD是众多合作学习模式中最为简单、最为灵活的一种,几乎与任何学科都可以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程序】其完整的教学程序一般由五个阶段构成: [1] 知识传授(Class Presentation):教师以讲座方式授课,将主要概念传授给全班学生; [2] 小组学习(Team Study):学生按异质分组原则形成若干个4人或5人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使每个组员都做到完全掌握所教内容; [3] 个人测验(Individual Test):每位学生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 [4] 得分计算(Individual Improvement Score Calculating):教师将每个学生的得分与其以往的测试得分(基础分)相比较,并计算其个人提高分,接着根据各组的个人提高分总和的平均值,计算出每组的最终小组得分。 个人提高分的计算方法:个人测验成绩低于基础分10分以上,个人提高分为0分;低于基础分10分之内,则 个人提高分为10分;等于或超过基础分10分之内,个人提高分为20;超过基础分10分以上,则个人提高分 为满分,即30分。比如一个学生以往的英语成绩的平均分是85分,那么基础分便可以取这个85分;经过这 次合作学习活动后,其独立测试的得分是90分,那么他的成绩较基础分提高了5分,由于高过基础分10分以 内,所以其个人提高分便是20分,也就是说他为本小组赢得了20分。如果他所在的小组各成员的个人提高分 分别是10,0,20,30,那么该组的小组得分则为4/(10+0+20+30)=15分。 [5] 小组奖励(Team Recognition):根据一定的标准按最终小组得分给予各组相应的公开认可或某种形式的奖励。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奖励方式是授予小组荣誉称号,如小组得分0-15对应于“较好组”,16—20对应于“良好组”,21—25对应于“优秀组”,26—30对应于“超级组”。上例中的15分组自然是较好组(OK Team)。除了这种奖励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其它的替代方式,如口头表扬,赠送小礼物等等。 【注意事项】 [1] 事先向学生介绍清楚整个记分体系,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分取决于自己对小组的贡献程度大小,同时取决于对自己以往成绩的超越程度而非与他人成绩的横向对比。不交待清楚这一点,学生会不断地质疑这种评分体系的公平性。 [2] 随时调整基础分的分值。如果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基础分很高(如95分),那么他的提高分自然会很低,他就会因自己对小组总成绩贡献小而受到本组内部的压力。解决办法是,在经过几次测验之后,将各次测验的平均分定为新的基础分。 [3] 在进行小组奖励时,要重点表扬那些因自身的努力而为小组做出很大贡献的学生,且这样的学生多半会是以前学习成绩较低的人(因为他的基础分一般都是很低的,很容易超越)。如果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但教师注意到了他在小组活动中表现优越之处,那么就一定要进行公开的奖励。因为在合作学习当中,成绩只代表学能这一项,而人的优点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来看至少还有另外八种,要想找到其非凡的一面一点也不难。 [4] 知识传授阶段要做到精炼,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讲授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利用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式教学等等。 [5] 按异质分组原则进行分组很耗费精力,但这是合作学习的根本保障条件,切不可代之以随意的分组,否则其后的一切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 [6] 为了做好个人提高分及小组得分的计算工作,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的表格,大致所需的表格有以下这些:(1)小组基本概况表;(2)小组个人提高分统计表;(3)各组小组得分统计表。 [7] 教师需要在每节课前都要进行小组活动任务的设计,设计活动任务时要使任务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另外教师几乎每堂课都需要印制一定数量的活动用表格,这一点在我们校园里办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五环渐进式教学模式

良心堡中学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受条件所限可不按中学模式开展,但要渗透课改理念和课改模式中的某些环节) 一、模式:五环渐进式学习法 练习回顾→自学讨论→展示交流→浏览巩固→抽测达标 二、基本操作流程: 第一环节:练习回顾(时量5分钟,内容一般不在学案中设计,在二次备课中设计,尽量设计单双号)。任务:1、确定检测内容,2、出示检测题目,3、学生上黑板,4、及时评价反馈。 【小组培训】:上课前,组长提醒学生准备好本节课的书本、学案、文具、粉笔等,督促本组学生将展示区的黑板擦干净。 预备铃一响,小组长督促本组学生到各自的展示区前,保持安静,等待课前检测。 科代表报检测题,站在前门或后门边,大声报两遍,注意报题速度,不要走动。 第二环节:自学讨论 1、学生自主学习(时量15分钟,如内容难度大,必须提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此环节可提前在课外完成或部分完成。学习内容包括阅读教材、做习题、解答问题等。设计六个问题或六个习题或六组习题,要求人人都完成。)任务:(1)学生通读教材,(2)独立完成导学案,(3)老师课堂巡视。 【小组培训】:独立完成,保持安静。科目组长要及时检查完成情况,督促本组学生快速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可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完成。 2、小组讨论交流(时量10分钟,教师将六个问题随机分给六个小组,各小组内部开展合作学习。)任务:(1)互助探讨疑难,(2)分配学习任务 【小组培训】:合作学习时,组长组织或协助科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快速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完成后,站立举手示意老师,接受展示任务。在组长或学科组长的带领下,迅速形成较为完善的答案,确定问题的重点、难点,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易错点、易混点,并分配组内的展示任务,组织学生上黑板板演,板演时先标示组号,再标示题号,再写答案。指定学生做好口头展示的准备。 第三个环节:展示交流(时量12分钟,小组上黑板展示,或口头展示。)任务:1、展示内容要适当,2、板书使用双色笔,3、交流展示都参与,4、穿插点评不忘记。 【小组培训】:教师指定了展示顺序的,各小组按安排的顺序依次展示。展示前,要进行展示预演。展示时,报组名——大声朗读题目——朗读答案——讲解答案(阐述理由,讲解重点、难点,提示关键点、易错点、易混点)——归纳总结——询问意见。教师没有指定展示顺序的,以声音的大小确定展示的先后顺序,由声音最大的小组开始展示。讲解时,要求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层次顺序讲解,人人参与。所有展示,学生均可离开座位,但要求严格遵守纪律和秩序,别人展示时只能保持安静倾听或做笔记。展示时注意文明礼仪,一方面要积极争先,另一方面要学会谦让,尊重他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再者还要多用“请”“谢谢”等语言。 第四个环节:浏览巩固(时量5分钟,各小组整理并掌握其他五组展示的内容,老师作适当的课堂知识总结。)任务:1、快速浏览板书内容加深印象,2、解决学习疑难问题。 【小组培训】:此环节可在上一个环节中同时进行,边听边补充、完善自己的答案。展示完毕后,采用笔练、朗读、兵教兵、兵练兵的方法在课堂内当堂掌握。学会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五个环节:抽测达标(时量3—5分钟,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精选习题进行巩固练习。检测题要在学案上设计。)任务:1、确定抽测内容,2、灵活运用抽测方式。 1、抽测达标: 【小组培训】:学生独立完成,科组长检查掌握检测结果。对于未能当堂达标的学生,组长或科目组长采用“兵教兵、兵练兵”的方式,督促其在课后掌握。 2、小组评价及作业布置(总结各项评价,采用正10分制对各小组进行总评,到少一个组为10分,其他组参照评价,将评价分写在“小组课堂评价栏”内,并记录在“二次备课本”上。《小组课堂评价的方法与技巧》附后。布置20分钟左右时量的课余作业,写在黑板的“今日作业布置栏”内。) 【小组培训】:值日生将教师的“小组课堂评价”记录在班级日志上。科代表在晚自习前将本科作业的范围和内容写在“今日作业栏”内;每天及时督促小组长检查本科作业,确保95%以上的学生按时完成;负责本科目作业本的收发;经常与科任老师联系,通报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协助科任老师搞好后进生的辅导与督促工作。小组长及时督查本组学生完成各科作业;晚自习时配合下班老师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维护自习纪律,严格监督抄袭作业的行为。学生每天对照黑板上“今日作业布置栏”,自查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整好做作业的时间,确保每日的作业能按时完成;晚自习时将一天内的作业全部整理一遍,放在桌上以备小组长检查、或科代表抽查、或下班教师抽查。随时归类整理好各科的学案,不得遗失学案,随时接受学校组织的学案大检查。

运用“三学”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9047718.html, 运用“三学”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黄少芬吴秀春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2017年第07期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需要依赖于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三学”(导学、互学、悟学)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三学”模式;导学;互学;悟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9/22-0035-03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教育提出了不同的 要求:从知识的传授改变为能力培养。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农村小学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等因素制约,以及家庭教育跟不上,学生的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品格形成主要依托于学校教育,这对学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素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科学高效、质朴实用的课堂教学流程,是农村小学教育自身积极应对形势、谋求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校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数学“三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全校教师通过几年的积极探索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以二年级数学《4的乘法口诀》为例谈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一、导学——学案领航,培养自学能力 “导学”是指课前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把课堂上需要学生学会的新知识、新任务,以“导学案”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通过“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方法指点,完成知识类、理解类、应用类、拓展类等相应级别的练习。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工具书等学习资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将疑难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在导学案中相应的地方标出,以便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下一环节。导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前对知识进行感知,激发学习欲望,产生学习疑问,使他们能以学习主人的身份进入课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 如本节课,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學情,精心编写了如下的“导学案”,并于教学前一天布置给学生。(一)学一学:自学课本第38页,完成课本相应练习,并思考以下问题。①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②观察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③你觉得哪句口诀不太好记?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二)做一做:①直接写出得数。8×4=() 4×3=() 4×9=()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 一、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依据 众所周知,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的性质有单一接受性逐渐转变探究性、创造性。初中生是否具备这个能力呢?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初中学生一般介于11~15岁之间,可以处理各种可能性和假设,进行抽象的、创新型的逻辑思维。而且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凡事有疑必问,常常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给学生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对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潜力,教师应充分估计并积极采取引导措施。但由于学生个人文化程度和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当今时代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探究。科学探究工作的开展,通常是组建课题小组,按照一定的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探究并最终达到探究目的。学生进行探究也是如此。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探究性教

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可以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与同伴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操作要求及程序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体验到成功感,共享团队学习资源。我们引导和协助学生组建较为完整的原则性分组策略:优势互补,即同一小组成员之间有时在学科上能够互相取长补短;性别搭配;学困生分散;身高视力因素等。我们尽可能使每个小组的平均学习能力趋于平衡,使组间竞争态势呈良性发展。优生在团体中置于导学的位置,学困生置于优生、中等生、教师三者的协助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勇于赶超的学习热情,在使小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趋于和谐的同时,更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树立自信不断求进。小组成员以四人较为合适,分为:首席发言人、二、三、四号好发言人。 2.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如何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则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问题提出之后,总要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行列之中。课前,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到学校图书馆查找各种资料,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踏入教育行业已经10年了,回顾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时常让我兴奋不已,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点点成绩,还是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让我欣慰,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事值得反思和总结,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进步与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打造高效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被时代所淘汰。通过几年的课程改革的实践摸索,我觉得新理念就是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一切,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的学习,通过小组的互助,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尝到合作成功的喜悦,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结合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将我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的点滴与大家分享。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

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我以4人为一组,按学习能力的强弱、语言表达能力强弱等进行搭配,在这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配,从而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 二、培养组长的组织能力 在建立小组之前,先提出当小组长的要求、职责,然后实行民主竞选,或毛遂自荐,或我来试试看等办法产生小组长。培养小组长关键在于培养他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如怎样进行预习检查,怎样组织讨论,怎样提问同学,怎样指挥操作等领导小组协作互助和掌握小组的秩序等,尤其要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向老师汇报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同时,要树立小组长的威信,并教育他们在偶尔犯错时,要勇于自我批评改过,消除同学间的意见隔阂,这样更有利于小组合作,有效地调动团队精神力量。有一个得力的小组长,是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这样小组长的作用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一)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一) 摘要: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有效地提升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通过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探索实施了校企合作机制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在人才教育培养和技术开发、改造、创新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校企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本质要求。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是软件技术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相应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综合实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为进人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因此,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进来,提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进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之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的组织者,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需求规格人才培养的任务。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开展了讲座、师资互补、教学方式、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讲座 讲座较之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宽泛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知识面。立体指讲座可以跳出书本、传授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宽泛指讲座本身带来的知识面、知识的体系更加宽。通过校企合作,针对“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有针对地邀请到合作企业资深人员来学校举办“软件项目管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PS页面设计”、“编码规范”等知识讲座。 “软件项目管理”讲座主要从软件开发团队组建、团队管理、成员之间如何进行相互协作,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及各个流程在资源(人力和时间)开销上占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了解软件公司如何组织人员进行项目的开发,项目开发的真实流程,以及项目如何进行管理等知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讲座主要介绍了数据库、表、视图等创建及在创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合项目的业务流程,介绍了项目业务流程中设计到的数据表及对表的查询SQL 语句及SQL语句的优化。结合项目中常见的几大问题,介绍了事务的处理方法及程序中如何实现事务的处理,数据库异常的处理等知识,本讲座结合企业中一些实例项目介绍了数据库的常见操作。“PS页面设计”讲座主要结合常见的网页设计软件,利用PS软件进行页面的设计,并对所设计出来的图片进行切片,结合CSS样式,实现将各切片图片制作成完整转换成网页。“编码规范”讲座介绍了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对编码的要求以及规范性的命名方法等知识。这几个讲座分不同知识面、不同项目开发阶段为学生在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二、师资 师资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企业工程师有着对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以及有着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等优势;学校教师有着组织教学知识的丰富经验。企业人员可以有力的补充学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为教学提供较真实“仿真”。学校将教师定期派遣到企业,以“访问工程师”,对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培训,同时也学习企业中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切身的体会企业文化。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先后从企业中引入了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设计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数位企业人员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使得实训课程更加贴近企业软件真实开发过程。 三、教学方式

“三部五环”教学模式简介

附件5 中学数学“三部五环”教学模式简介 一、内容综述: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就是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理念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此模式旨在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划分成“问题、诱思、活动”三个部分,而所有这些部分的课堂实施需要五个环节,即:导课、探课、练习、结课、作业,这五个环节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同时也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建构课堂教学的部件和要素,在教学流程设计中,以“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在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诱思探究,获取新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全课小结,细化新知——推荐作业,延展新知”等五个有层次梯度的活动序列展开。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首要代表人物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另外,维

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即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因此,问题设计的难度处于“最近发展区”时,问题的信度和效度方可达到最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到最佳。 2、布鲁纳(J.S.Bruner)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认为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懂得基本原理可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有利于记忆,适于迁移;能够缩小知识间的初、高级水平层次的间隙。布鲁纳的知识建构观点,揭示了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方法、途径及内化过程。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通过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才能促使学生在积极而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吸纳存储和筛选加工信息,从而实现主动而有效地意义建构。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标》还明确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

小学英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课题名称:小学英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在小组学习的环境里学会与他人互相交流合作,例如彼此尊重、理解和宽容、表达、倾听和说服他人等等,从根本上能改善课堂的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合作学习比竞争学习和个体学习能产生更大的成功、更积极的关系和更好的心理调节。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二、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目前已经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合作学习的途径,帮助学习者在互动和交流中获取信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是值得我们英语教师思考的问题。 我们提出“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与研究”,旨在以课堂教学为突破

口,来加强实验研究,该课题的研究特色是为所有学生,特别是为潜能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相互发展,开拓思路,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识,注重人际关系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该课题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表现意识、贡献意识等。凸显了每个学生的地位,增强他们对小组成员的责任感,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效率,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 我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这个模式中,学生要超前学习,要课堂中展示,而这些任务要完成的好就得靠小组合作。 三、课题界定 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完成某一行为,是个体间协调作用的最高水平的行为”。方晓义和周宗奎等人认为“合作是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别人结合在一起,以共同达到目标的行为或态度、情感。”还有的国外研究者认为:“合作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或获得共同的奖赏而共同工作,以最小的付出来获得最大限度的共同利益。”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这些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自主的、探究的、互助性的,来实现合作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得到共同发展目标的学习。明确的学习目标、个人责任和组内合作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