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神性之“边城”诗性之寓言

——解读迟子建《采浆果的人》

鹰潭一中陈建生

在不少女作家以时尚的笔法书写城市欲望的当下,迟子建却仍然蘸着诗意书写乡村的神性,这种不含媚俗的美学追求,使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体风格,以致能使我们仅仅依靠浏览小说文本就可以敏感地判别出来。在阅读《采浆果的人》时,我想起了她的另一篇小说《微风入林》:

女医生方雪贞在医院里值夜班,这一天也正是她经期的第二天,本该是血流汹涌的日子,可是在那个晚上,当方雪贞还在梦乡之际,值班室的门突然“嘭——”地一声巨响,撞进来了一个满脸是血的鄂伦春猎人,方雪贞认为遇见鬼了,吓得心慌气短,腿也软了……后来才发现,经这么一吓,月经被吓没了,越来越疏于夫妻生活的丈夫陈奎也竟然毫无察觉,还是方雪贞告诉他各中委曲。陈奎获知内情之后,将此事闹得路人皆知,当然也被那个鄂伦春男人——孟和哲知道了,对方雪贞说:“你们汉族女人就是娇气,这么不禁吓!我们的女人,上山能打狍子,下河能抓鱼,六十岁了那个东西也不回去!”方认为孟在侮辱她,而孟声称是来给她治病——“有灵验的药给你”。有着现代医学知识的方竟然听信了,值班的夜晚跟着孟来到了风景秀丽的东山坡,孟“强奸”(医治)了方,而方却“感觉体內被一场淋漓尽致的暴雨冲洗过了,有几分被鞭打的疼痛,也有几分快意的清凉”。如此这般,从春天到夏天,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方风雨不误地接受孟的这种“治疗”,因为孟说“雨也是药,风也是药”。居然方雪贞被“治”好了。

故事就是这么荒诞神秘,我不知道是否有临床医学的根据,但在迟子建充满诗性的叙述里,体验不到一丝色情,反而觉得神圣、庄严,能感受到的是令人敬畏的原始神性。迟子建通过年过花甲的鄂伦春女人/方雪贞、孟和哲/陈奎的原始本能强弱对比,讲述了一个诗性寓言:原始生活能保存生命活力,现代文明人的身体里原始生命力正在衰退而变得脆弱。原始的,才是本真的,它是一剂药,能医治“现代”。

在我看来,《采浆果的人》是《微风入林》的姊妹篇。在《采浆果的人》中,继续动情地叙述人和自然的融合无间,继续肯定乡村生活的原始神性。而神性又是以工商活动为标志的现代文明所缺少的东西。现代社会在商品化、市场化的强势催化剂作用之下,正在迅猛消解乡村的素朴与原始,使人逐步失去“自然人”的本色,使人异化为谋利的“机器”,正因为如此,迟子建才不惜笔墨为原始乡村谱写一曲曲赞歌。从这一点来看,当与沈从文的创作思想相似。

《微风入林》中的“罗里奇”,《采浆果的人》中的“金井”,都是地处偏僻、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文化落后、信息闭塞的山村,就如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原始态“边城”是现代城市的对立面。迟子建暗承了沈从文的“乡村/城市”、“原始文明/现代文明”二元对立语境的叙事模式。这种模式为人们认识中国人精神生命的存在与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可供阐述的文化语境。

“金井”是个小农庄,只有十来户人家,“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当城市商人出高价收购浆果时,正在忙于秋收的人们竟然扔下手中的镐、铁齿、镰

刀、耙子等农具,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去了。

这一事件,可视为以商业为标志的现代文明社会对仍然保存着古朴的农耕文明的一种侵蚀。商业成功地策划了一次对农耕文明的袭击。作者写道:“一年一度的秋收本来像根缜密坚实的绳子,可那些小小的浆果汇集在一起,就化成了锐利无比的牙齿,生生地把它给咬断了。”“乡村”在“城市”的面前溃不成军,“唯利唯实的庸俗人生观”(沈从文语)瓦解了“金井”村民的世代坚守的处世观念。

“采浆果”这一事件,被作者作为故事的切入点,被作者处理为诗意化的叙事载体。“金井”的人事,如果用平实的笔调去写,只能是毫无价值的“一地鸡毛”,而迟子建在神性观念的烛照下,山水、草木都显得诗意摇曳,进而赋予了它们以神性,连平凡的人都有了某种神性。不难推断出,迟子建的这一写作资源,来自于她童年生活,来自萨满教。萨满教是广泛流传于中国东北的一种原始宗教。该教没有成文的经典,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崇拜对象极为广泛。迟子建出生在漠河最北(大约北纬53度)的北极村,从小就耳濡目染。正如她自己在《梦开始的地方》中所说:“在这样一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我喜欢神话和传说,因为它们就是艺术的温床。"正源于此,迟子建创造了这么一种独特的诗性叙事。这种诗性叙事也暗合泛神论思想。歌德、雪莱、泰戈尔都有泛神论思想,他们笔下的自然与人一样充满着活跃的生命。迟子建有意无意地暗承了这一文化遗产。当然更有可能是萨满教义中的“万物有灵"观念直接形成了她的诗性叙事方式。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赢得了国际文学界的褒扬,二零零三年“世界悬念句子文学奖"授予了迟子建,该奖项的评语是“具有诗的意蕴"。

在小说《采浆果的人》中,我们能够体验到这种由神性与诗性融合而产生的独特美感。

首先,迟子建努力发掘潜藏于物体或景象之里的神性意味,使诗性描述成为了克莱夫·贝尔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如小说开头:

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紧下田播种……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开始秋收了。

这无疑是诗性的描述,也是对神性的隐性书写。

有严重智障的大鲁二鲁之所以能够丰衣足食,可以说生活得很好,应该说是一个“神迹”。其原因就是他们兄妹有“慧心”,能够“读”懂大自然的“神谕”。在这里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使“雪”“风”“霜”都具有灵性,这种灵性与他们兄妹的心灵能够相通,而其他村民对待这样的“神谕”,却有时“充耳不闻”,这不?竟然全都置秋收而不顾,扔下手中的农具,奔入深山采浆果卖小钱去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再如小说写到“青鱼河”:“……水花就扬起巴掌,劈头盖脸地朝他打来,他呻吟着,惊恐地看着白花花的水欢笑着从脖颈下跃过。”在迟子建笔下,青鱼河无疑是有神性的,它以这种方式来鞭挞曹大平,甚至连他的裤子也“充当了叛徒”。曹大平发现一片隐藏在河谷转弯处的山丁子,“想独享这片果实”,即想谋取最大的利益。在去采果的路上,夫妇两人就为拿到钱后买这买那讨论得很欢,“唯利唯实的庸俗人生观”昭然若揭,结果浆果没采到,差一点丢掉了性命,回

家后又发高烧,一会儿说家里的炕洞里钻进一只绿眼睛的狼,一会儿又说星星掉下来,砸漏了他家的屋顶……其他采浆果的人,有人撞见蛇,有人被蚊盯肿了眼睛,有人看见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鸟,它发出的叫声像小孩子的哭声……小说不动声色地营造出诡秘不祥的氛围——一种神性空间。

作者在写到其他景物或景象(诸如都柿果、晚霞、夜空、狗、家畜们、熊、林中的鸟、干草、卡车等等)无一不采用拟人手法,用满含诗性的笔触去复活“万物有灵”的古老观念,从而创作出具有强大审美功能的艺术话语,并且构成了一种神性的隐喻。

其次,迟子建写出了人的神性。王一五,只缝制只有精灵鬼怪才能穿得上的小衣裳;他的儿子豆芽只爱用铅笔画花鸟虫鱼、房屋、河流,并称“世上的人都是丑的,不能入画”。他俩的艺术作品具有超功利性、非社会化、自然性的特点。他们为何创作?这是商业社会所不能回答的。毫无疑问,迟子建在此不仅赋予王一五父子作品以神性,还赋予王一五父子以诗性人格。他俩为何能创造出如此的作品?荣格的“神话原型说”或可解释这个问题。荣格认为,所有的艺术品都是原始的神话原型的衍化。然而,令我们在阅读中感到惊讶的是,王一五父子也堕为“采浆果的人”,灵巧的手采的浆果最多,从商人那里拿到的钱也最多。王一五父子身上的神性与诗性是如何丧失的呢?在此,我听到迟子建轻声地、忧伤地为原始文明唱起了挽歌。正如她在《梦开始的地方》所透露的:“尽管我如此热衷于神话传说,但我也迫切感觉到它们正日渐委顿和失传。”王氏父子神性、诗性的丧失,这也是一个极大的隐喻。。

在乡村/城市、原始文明/现代文明的对决中,前者溃败了,商业社会的力量似乎无所不能。

苍苍婆是一个对商业社会说“不”的人。她的言行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她也去采浆果了,但后来却将都柿当酒吃,醉了。醉了的时候,常常拖着长腔软绵绵地说:“美——啊——”这使我们自然地联想到浮士德的那句名言:“美啊,你停一下!”我甚至觉得她的身上有尼采所谓的“酒神精神”。收浆果的人见她两手空空,一摇一摆,就“慷慨”地给了她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喝,苍苍婆却运足一口气,把它吹落,并说:“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吗?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给蚂蚁们举着玩儿,当遮阳伞吧!”说得何等的诗意盎然。

作者写道,苍苍婆“与水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虽然性欲亢奋,却从不偷其他男人的“雨露”,因为“她大约也是不缺乏雨露的”。她男人在她三十岁时就瘫到炕上,她却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以泪洗面,唉声叹气,而是即使在雾里雨里都“放声歌唱”。六十岁了,仍不离不弃侍候着丈夫,“但她的眼睛,却没有年老人的那种混浊,依然那么明亮、清澈逼人,好像她的眼底浸着一汪泪,使她的眼睛永远湿润而明净”。这分明是“女神”的形象。作者不惜诗性笔墨,勾画出这么一个形象,使庸常的描写对象带着神性的力量飞翔。商业社会能产生苍苍婆这样的人吗?

故此,在小说行将结束之处,迟子建意味深长地构想了这样一个情节:豆芽,那个声称“人都是丑的,不能入画”的小孩子,竟然神奇地画出了“一个年轻的女人”,“她披散着长发,有着狐狸一样秀丽的脸庞,唇角漾着笑意,眼睛明亮极了,所有在场的人都认出那是年轻时的苍苍婆”。但是苍苍婆却来到大鲁二鲁家,望着这户唯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先是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她看到二鲁的脖颈带着野刺莓串成的“项链”。看来二鲁也是

“采浆果的人”,只不过是把浆果做了“最美的镶嵌”,而没有将浆果作为获取金钱的东西。

毫无疑问,寓意存焉。迟子建在这两兄妹的身上倾注无限的怜爱与敬意,因为唯有这对有智障的双胞胎崇奉先辈的生存经验,恪守先辈的生活方式。大鲁二鲁对于父亲临终的两点遗训,有着教徒对宗教一样的虔诚,始终不渝地坚守,这令人深思,令人感动。

迟子建通过苍苍婆对大鲁二鲁的羡慕之情,转达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大鲁二鲁才是真正可以“入画的人”。

在这篇小说中,迟子建实际上有意识地构建了一个“罪与罚”的寓言:乡村是圣洁的,是充满神性的,是坚守农业文明的堡垒,也是抵抗商业文明侵袭的最后阵地,当世界逐渐被商业化的物质文明所吞噬的时候,乡村应该继续唱着农业文明的牧歌,否则谁亵渎,谁就会遭到惩罚。曹大平就是一个受到重惩的人,其他“采浆果的人”也全都失去一年的收获,“有的女人甚至扑倒在雪地上哭了起来,哭他们的土豆、白菜和红红的萝卜”,这个时候,“金井人恨不能戳瞎自己的眼睛,他们认定那辆卡车是魔鬼变成的”。

正如迟子建在《梦开始的地方》的自白:“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栏、猪舍、菜园、坟墓、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一不沾染了神话的色彩和气韵,我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我希望能够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看出深刻来,同时又能够把一些似深刻的事物看破。这样的话,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我都能够保持一股率真之气、自由之气。”诚如此言,迟子建在《采浆果的人》这篇小说中成功地实践了自己的写作追求。

在当今中国文坛上,坚守着以诗性之寓意书写“边城”的神性,唯迟子建一人而已。神性+诗性=迟子建小说的风格。。

文学评论写法

文学评论写作 一、文学评论的几个要求 1.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4.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二、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精选优秀作文赏析

高一语文周练:考场优秀作文欣赏 (新课标一卷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了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考题解析】 XXXX年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是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这种类型的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个热点题型。这是一种直击社会热门话题的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充分体现公民意识、彰显大语文教学理念、洋溢着强烈时代责任感。社会现象类作文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考生来说,写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题目没有做要求可以自拟,可根据你的立意拟一个贴切的题目,也可以直接写“给XXX的一封信”。注意材料中特别提醒,写信人姓名为“明华”。 可以写给老陈,也就是材料中的父亲。从感情上来说女儿报警了,表面上看是大义灭亲的行为,但是实际上是对父亲换一种方式的关心。提醒父亲,注意行车安全,这既是对父亲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其他行人负责,是为了父亲和更多人的安全。所以写给父亲老陈的信,可以从责任这个角度来写。可以提醒父亲,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不可以违反交通规则,不可以在开车的时候打电话。 可以写给小陈,也就是材料中的女儿。女儿举报父亲,对她这一行为,你有什么

名师教你怎么写文学评论

短有短的难处——评张慧敏短篇三题兼谈短篇艺术 王熙凤在《红楼梦》里第一次接见刘姥姥时,随口说出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叫作“大有大的难处”。彼时彼地的王熙凤口出此言,一方面当然带有几分“端架子”、“摆谱”的意思,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泄露了她在荣国府初掌家政企图励精图治而受到上下左右掣肘的难言之隐。不管怎样说,这句名言饱蕴了王熙凤一份治家理财的经验和智慧、一种为人处世的精明和练达,甚至还闪现出了某些朴素的辩证法眼光;而且,这句名言还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神奇魅力,它简朴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之间的鲜明反差形成了一种极大的弹性和张力,使它实际所可能包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特定语境所规定的治家之谈,它甚至可以成为“×有×的×处”的公式而随意套用——譬如,在我们即将展开的关于长篇和短篇等小说样式的讨论中,就可以很方便地这样做了。 我们先说“长有长的难处”。 是的,写好长篇确实不易。构架宏大与严谨、人物繁复与多样、主旨深厚与丰满、文气磅礴与连贯、才情充沛与丰瞻……任何一个作家要想得心应手地驾驭这些长篇的基本要求都不能不感到嘎嘎其难。也正因为其难,人们才往往把长篇小说的成就视为衡量一个作家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的文学整体水准的标尺。同样因为其难,人们也才常常告诫那些初学写作者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稀里糊涂地干长篇,而是要从短篇开始练笔,由短而长,先易后难。如此这般,语重心长。 一般说来,这种劝诫是正确的。尤其相比较长篇而言,短篇小说的确篇幅短小、人物单纯、结构简单,是比较易于学习和掌握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短有短的好处。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短篇小说好写,甚至仅仅把写作短篇看成是创作中、长篇的一个过渡、一个“练笔”阶段,从而忽略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要素,那就误会得比较严重了。我们既要看到“短有短的好处”,更要注意到“短有短的难处”。 短篇之难不见人言为时久矣。 短篇何难?首先,短篇小说是有崇高地位的,它和中篇、长篇三足鼎立共同支撑着小说的庞大家族,它决不是中、长篇的附庸或“副产品”。(有些人总喜欢把中、长篇的“边角料”处理成短篇,这种做法并不聪明。)文学大师中固然更多的是因其长篇而成名,但同样也有像梅里美、莫泊桑、契诃夫、茨威格、欧?亨利、都德、鲁迅等一批主要是因了短篇而奠定地位的小说大家。同样作为世界名著的一部短篇和一部长篇,其容量和分量当然是有大小与轻重的差异,但它们的艺术品位却无疑具有相同的高度。作为各自独立的文学样式,我们只能说长、中、短篇小说各有价值、各有千秋、各有特点,要经营好其中任何一种都决非易事。换言之,也就叫作“各有各的难处”。 笼统地说,短篇小说难就难在一个“短”字。这似乎有了一点悖论的意味了:易也在短,难也在短。 是,也不是。这要分两层意思来讲。其一,对于一个作者尤其是一个初学者而言,短篇因为其短,它总是便于分析、便于揣摸、便于把握也便于临摹。一句话,学习创作从短篇“入门”易。其二,入得门来后,还想继续登堂入室,窥其堂奥,得其真谛,写出地道的短篇精品来,那就太不易了。因为其短,首先在篇幅上就有了一个严格的限制,正好比“戴着镣铐的跳舞”,你就不能像在长篇小说中那样纵情挥洒、天马行空了。而且,短篇的短又决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短小而

文学考研文学评论写作专题

关于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也是我当初自己头疼的东西,大家反映都较难。其实真的不一定是难,而是平常见得少,写得少,老师的指导也少,因此没有把握而已。我不指望自己能给大家多高深的指导,只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找一些自己觉得有用的资料给大家看看,希望有所启发,定有不足,望见谅。 一、什么是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文学评论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学评论的两个标准即: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政治标准是为了解决文学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艺术标准则是为了解决文学如何服务好的问题。这两个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文学艺术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文学评论的写法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2019-优秀排版赏析-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优秀排版赏析 篇一:优秀经典杂志排版欣赏 杂志以其精致的印刷及充满创意的版面设计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一本富有 创意的杂志设计作品,往往能在瞬间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当然,话说会来,一 般杂志要想在众多同类中脱颖而出,除了内容上要与众不同之外,极具创意的 杂志排版是其关键的关键。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些杂志排版欣赏作 品吧,保你大开眼界 ! 杂志排版欣赏之杂志版面设计的要点: 从版面编排角度看,形式美法则是多方面的,可概括为七个方面加以探讨:统 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条理与反复、动感与静感、整体与局部。 1、杂志设计统一与变化 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我们在设计版面时应注意处理好统一与变化的比重 关系。统一是主导,变化是从属。统一强化了版面的整体感,多样变化突破了 版面的单调、死板。但过分地追求变化,则可能杂乱无章,失去整体感。统一 之美,是指版面构成中某种视觉元素占绝对优势的比重。如在线条方面,或以 直线为主,或以曲线为主;在编排走文上,或以单栏为主,或以变栏为主;在版 面色彩上,或以冷色调为主调,或以暖色调为主调;在情调方面,或以幽雅为主,或以强悍为主;在疏密方面,或以繁密为主,或以疏朗为主。如北京晚报繁密,中国青年报则疏朗。多样变化之美,是指版面构成中某种视觉元素占较小比重 的一种形态,多样变化可使版面生动活泼,丰富而有层次感。 2、插图设计表现将方案的内容、主题的表达或产品的重点以绘书的形式加以 表现,其目的在于图解内文、强调原安,且具有完整独立性的视觉化造形图安 均谓之插图。商业广告频繁的现代社会、插图几乎被应用于任何肯有广告性质 的印刷物中,因此插图的形式与内、技巧等也成为广告诉求效果的重点之一。 3、色彩的设计表现色彩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它具有喜怒哀乐的表情,有时会 便人心花怒放、有时欲使人惊心动魄,除了对视觉发生作用,色彩同时也影响 于感觉器官,便如黄色使人联想到酸,柔软的色彩是触觉,很香的色彩是嗅觉,

优秀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赏析800字

优秀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赏析800字 导读:本文优秀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赏析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书生】上苍赐人以三书,一曰有字之书,二曰无字之书,三曰心灵之书。此三者,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读书者可称书生,而凡世间之人,或多或寡,必读此三书,故世间之人皆为书生也。 有字之书,文章着述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录。往圣先贤着经典,而后人传习之;诗仙词圣书佳句,而后人吟咏之。有字之书,乃作文章者之见闻经历、所思所想,付诸于文。孔夫子所着之《春秋》,太史公所着之《史记》,皆属有字之书也。李太白狂歌之《将进酒》,杜子美哀叹之《石壕吏》,亦属有字之书也。以文章传道义,以诗篇记良辰,此有字书之真谛也。 无字之书,生活经历也。以一字概之,是为行。劳心柴米油盐,远游名山大川,皆读无字之书也。无字之书是为行万里路,如古徐霞客之游览,如马可波罗之远渡。于万化冥合之间,读自然造物之书。鬼斧神工,最美之书乃天成。无字之书亦是平日生活,秋风卷屋,五斗折腰,利锁名缰,虚苦劳神。于困顿失意之时,读泪湿汗浸之书。披荆斩棘,最重之书乃人生。 心灵之书,思想精神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己。人即心,心即道,道即天,天人合一。人以心观宇宙,观宇宙亦是观心。陆九渊曾言: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灵之书包罗万象,可绝非万象本身也。康德、柏拉图之思考,于此二人乃心灵之书,而其着述非心灵之书,故此书无法外借也。心灵之书乃思想本身,发于人,终于人。凡世间之人皆有心灵之书,而此中玄奥不可言传。 文人以有字之书录无字之书,圣人以有字之书传心灵之书;学者以无字之书习有字之书,行者以无字之书证心灵之书;贤者以心灵之书衍有字之书,哲人以心灵之书明无字之书。此三书连环相扣,缺一不可。书生在世,读尽经典,而读此三书断不可厚此薄彼,需雨露均沾,相辅相成。 失有字之书,则文明难以传承发展;略无字之书,则学问皆如纸上谈兵;缺心灵之书,则人生浑若傀儡木偶。幸上苍非悭吝之辈,播此三书于人间。是故世人尽能读此三书,行此三书,传此三书。 故世人皆能成书生也。 【篇二:良性循环】读罢“船主与漆工”,深深地触动起我埋藏已久的心扉。 其实,我们不需要什么大道理,也不需要宏言阔论,只要我们用心地对待身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多一份宽容,多一些微笑,每一次小小的举手之劳,就能换来知恩图报的良性循环! 某一天炎热的周未下午,闲来无事,我与几个朋友开车在街道上游荡。在某条街道,我下车买几瓶矿泉水,掏钱时,一张50元的纸币不小心掉了下来,不远处的朋友大声地提醒我,而我没意识地神态也误导了他,但事实上我并不知道他在叫什么。

文学评论提纲格式

文学评论提纲格式 Outline I.Introduction (1) II. The Craftsmanship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1) A. The aesthetics feat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2) 1. Purity and simplicity (2) 2. Humor and joy (3) 3. Dream (3) 4.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new era (3) B. What Is a good children’ book? (4) It must consist of the above fine qualities and Harry Potter is such a model. Ⅲ. The Impact of Harry Potter on children all over the world (5) A. Harry Potter in China (5) B. Harry Potter in western countries (6) IV. Analysis of Harry Potter’s craftsmanship A. Plot (8) B. Character (10) 1.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11) 2.Harry Potter (11) 3.Others (12) C. Theme (12) D. Language (14) 1.1.The use of language (14) 1.2.The name created (15) V. Conclusion (16) VI. Works Consulted................................................................... . (18)

新闻评论优秀作品赏析

新闻评论优秀作品赏析 作者:丁刚来源:人民网人民时评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爱国是一种尊严,更是一种信念。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面对一些涉及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的问题,用一定形式来做出理性的表达是爱国热情的具体体现。最近, 日本右翼势力再次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激起了曾深受战争戕害的亚洲和 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连日来,针对日本政府纵容右翼分子,伤害中国人民感情 的作法,中国民众表达了强烈不满,展现了爱国主义热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日本右翼还有如此劣行,是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原因的。它既与日本对战争缺乏深刻反思有关,也与亚洲地缘政治格局近年来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快速发展有关,而美国的亚洲战略又一直影响着日 本对待历史、对待中国的态度。这些不同层次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日本出现了 右倾化的思潮。在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遭受严重伤害之际,我们理应表达自己的 义愤。但是,仅仅表达义愤是不够的。采取一些有违法制的过激行动也无助于问 题的解决。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爱国既要有热情的表达,更要能够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在表达义愤的时候,难免有一些过激的言词,但义愤的宣泄不应超越法律,非理性的无序举动不仅无助于揭露日 本右翼的真实面目,反而会授人以柄,给右翼分子攻击中国、欺骗日本民众增加 口实,甚至伤害一些真心与中国友好的朋友。 我们应当看到,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也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的。改变这一基础,既要有义愤和激情,更需要智慧与自信,做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当年犹太人为揭露德国纳粹的罪恶,为了让世界人民认识到纳粹的危害,扎扎实 实地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他们通过深入揭露德国纳粹反人类罪行,通过对战犯 坚持不懈的追查,让纳粹分子在国际上成为丧家之犬。二战的反思能够渗透到德 国和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与犹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今,“奥斯威辛”早 就超越了地名的含义,这个建有毒气室的集中营已经成为20世纪种族灭绝主义 的象征。在历史学、哲学、神学、文学等诸多人文学科中,它不仅是一个学术名 词,更意味着人类对历史苦难和人性的重新认识。而在战后这些学科的发展中,

文学评论经典范文————永远的蝴蝶

无尽的伤痛,永远的牵念 作者:孙新峰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随着电视剧《梅花三弄》和《大话西游》 的播出和风行,这句歌词曾经打动了多少痴男信女的心,促使他们前赴后继,品情尝情, 演绎出 多少让人唏嘘的情爱之颂歌?“情”这个字眼的确是既迷人又磨人。《永远的蝴蝶》也是这样,作者用画布般的文笔,浓墨重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间至爱至情的梦幻之境,让人读 后心情久久不能轻松。 《永远的蝴蝶》是台湾著名作家陈启佑先生写的一篇微型小说。 仅有524字。写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在一个雨天,“我”的恋人樱子自愿帮“我”到 马路对面去寄信。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年轻的生命消失 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至极 的故事,却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原因就在于作品巧妙而高超的表现艺 术。正因 为作家善于谋篇布局,匠心独运,作品才有了很强的感染力。其实,本文的情节完全可以概括为:未婚妻樱子寄信时不幸出车祸身亡。即文章由一个动作——樱子寄信和一个反动 作 ——被车撞死来组织文章,将环境、人物、情节缀连了起来。小说的线索很清晰,一封 信、 一场雨、一个寄信的动作、“我”的内心情感的变化等贯穿全篇,读起来丝毫没有阻和隔的感觉。众所周知,微型小说是一种篇幅短小、情节单一、结构完整、讲求寓意的小说品 种。 也被称为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袖珍小说。《永远的蝴蝶》故事情节虽简单,但给人 的 思想、情感带来的审美冲撞却是巨大的,让人回味无穷。与那些充满着政治烟火味的小说 不 同,本篇小说没有反映深刻的现实问题,它宣泄的只是个人的小情感,也就是男主人公那种失去恋人后的悲痛、悔恨、自责、惋惜、眷恋等种种情感浸润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使小 说景 中有情,事中有情,像一团烟雾笼罩在文章中,使小说整体意境营造上显示出氤氲之 美。 《永远的蝴蝶》一文的景物描写并不多,但是它却具有非常丰富的意蕴,为人物活动提 供了一个极富于诗意的活动场景。主要采用了第一人称主人公视角的叙事方 式,使文章具有 浓厚的抒情色彩。富有意味的景物描写和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使小说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股 悲情,具有一种清新别致之美。作者着重抒写了“我”在雨中目睹车祸时的心理感 受。樱子 的死是那样突然,下月的喜庆婚礼变为泡影。面对惨剧,“我”心如刀绞。虽是春天, 却分 明感受到了深秋的凄冷。好像世间的一切都为之停转静默了。而且,这种第一人称叙事还和 “雨”这个大环境融合在一起。“我”所有的感受都是在客观的雨中发 生,这就为主客观相 融合传情写意创造了条件。这里的“雨”不只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 境,更重要的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观照和再现。如文章开头写道:“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寥寥 几笔就营造了一种愁苦的氛围,它为全文定下了一个伤感的基调,并暗示了后面的不幸。读者完全可以感觉到,作者笔下的“雨”没有杜甫笔下“润物细无声”的可人和亮度,有的只是李后主笔下的灰暗和凄迷。它是自然的春雨,如“那时候刚好下着雨”;它又是灾难和不

文学评论写作模板

文学评论简单来说就是运用文学理论来批评鉴赏文学作品。那么除了要求写作者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文学理论。 具体的操作来说: 1.可以先看一些关于文学批评方法系统讲解的专著,在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批评方法,如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这本书比较好的就是会结合案例来讲批评方法;还有王一川的《文学批评方法教程》,这本书比较好的就是涉及了中国现代的批评方法,像王国维的意境说等。 前一本更适合外国文学,因为里面涉及的作品大多数是外国文学作品,后一本更适合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不过两本都对于掌握批评方法是有帮助的,属于入门级别吧。 2.去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的文章,关键词输入某种批评方法就行。搜文章的目的在于学会运用批评方法,看看别人是怎么运用方法来评论具体的作品的。我当时考研就是这么做的。 3.有一本叫做《文学评论》的期刊,是中文里比较顶级的期刊了,学术性很强,也可以适当读一读。 如果是深入研究文学评论,建议从文学批评方法开始;如果是浅尝辄止,搜一些具体的文章就够了。

评论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和能力考查。它往往在初试或复试中独立构成考试科目,或者在一科目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分值。评论写作往往要求学生对文章有着敏锐的发现力与感悟力、有着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考题提供的原文往往短小精湛,内涵要么蕴藉丰富,要么尖锐深刻。对于前者,考生可从中引发多种论题,可从不同的阐释角度切入文章;后者则论题较为单一,但需要特殊的阐释角度(如女性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若没有特殊理论的支撑则无法阐释作品。要写好评论文,需要平时大量的阅读,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文字功夫。此外,在备考阶段,有意识地进行专项训练也是很有帮助的。

文学评论_《活着》

浅谈《活着》的叙事艺术 《活着》是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苦难,领悟苦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在于活着。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为了活着,所以我在活着。虽然比较拗口,但是是一句话还是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悲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就是这样的恍悟与沉重。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在这我从叙事的角度来淡淡对于《活着》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作家余华善用意象,且其意象很少停留在普通意义上的单纯描写和象征,而往往都是前后关联,自成一个隐喻系统,成为主题的点睛意象。“牛”作为《活着》中的一个意象,是不能被置换的。因为牛在这部小说中与人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它是小说主题抒写的点睛意象。福贵在年老之后,只有那条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它本是一条不能再耕作的老牛,被主人卖给了屠宰场,福贵是从屠刀下将它救回的。这可以看作是福贵对生命的尊重,但小说并不仅仅想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悲悯,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小说中“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心想我早就知道它像我了。”“话还得说回来,你(指牛)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这里,福贵把他自己的生命投射到老牛身上,通过老牛追忆亲人缅怀生命,老牛成了晚年的福贵,晚年的福贵成了默默承受孤独终老命运的老牛。活着的意义在福贵与老牛生命的相互指涉中凸现出来,老牛成为小说的点睛意象,从整体上完成了小说的隐喻功能。 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来观察故事。《活着》一书可以分为两个叙述视角层。第一层中的“我”是去民间采集歌谣的采风人,也就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第二层中的“我”即福贵,在这里福贵以主人公和自己故事叙述者的双重身份,感慨万千地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苦难和幸福。在第一视角层中,作为主人公的采风人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而这种关系也是为了交代故事的由来,使得小说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在第二视角层中,作为故事叙述者的福贵同时也是故事的主人公,面对一次次亲人的离去,福贵的叙述里充满了安详与从容。这种视角模式的运用很容易就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好像我们就坐在他们的面前,听他们娓娓的道来。例如“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讲述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读者被引入到当时“我”听故事时的内心感受,同叙述者一起感受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叙事循环是指小说的叙事序列呈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封闭结构。小说起笔是以“我”在夏日的阳光下听福贵老人讲述他的人生之旅开始的,结尾又以黄昏时老人的故事结束,这本

书评范文大全

书评范文大全 书评范文大全10篇 书评范文大全(一): 《爱的教育》书评 《爱的教育》是用日记的形式写成的小说,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一样的态度,不一样的情感,与不一样的做事处置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真挚的爱。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意大利男孩子恩里科,他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在父亲的悉心教育和影响下,他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生活中诚挚友善,是一个优秀的少年在小说中,作者以一个四年级孩子的视觉角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整整一个学年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全文有一百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把爱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家,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家,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文章有三个部分穿插而成的:第一部分是小主人公的生活纪实,记述了从开学第一天到学期末整整一个学年中的学习和生活;第二部分是教师讲的每月故事一共有九则,每一则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第三部分是恩里科的妈妈、爸爸、姐姐写给恩里科的书信。三大部分构成了一个小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学校、社会和家庭各个方面。经过一件件平凡的、细微的事,展示了人性的善良与纯洁,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凝聚了一种纯美的情感。让人们因我的存在

而感动幸福。这句话就是《爱的教育》全书的精髓,完美地诠释了每一篇小故事深刻的内涵。作者用爱塑造人,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缺少不了爱,爱引导着我们永远坚持一颗勇敢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充满爱的世界。 《爱的教育》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把自我的劳动所得的三十个铜子丢了,在校外的街道上悲痛的哭泣,同时,一群三年级的女孩子走过来,她们纷纷拿出了自我口袋中所有的钱币,三十个铜子已经凑齐了,可钱还是源源不断地送到他的手中。 爱,就如同尘埃一般时时刻刻漂浮在空中,每一天都围绕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踪而常常会被我们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里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应当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教师、父母、同学、邻居包括所有那些素不相识却渴望温暖的不幸者。爱的教育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平凡生活中真真切切地感受。 《爱的教育》虽然写的是有关意大利孩子的故事,但我们仍能够学到很多有关爱的故事,体验爱的伟大,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纯洁。善良与爱是心灵上的鲜花,愿这鲜花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人的精神原野上! 书评范文大全(二): 爱与宽容

文学短评范文

文学短评范文 浅析《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衬托手法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北宋豪放词的代表,流传近千年。这首词获得如此高的地位,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因素。其中衬托手法的巧妙运用便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苏东坡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他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感慨之中有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词作不是直接怀念古人,感慨自身,而是运用了衬托之法,极尽其妙。 为了引出赤壁古战场,词人先从眼前的长江着眼,用长江作赤壁的陪衬。但他笔下的长江又不是自然的大江,而是历史的象征。长江之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也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而英雄豪杰中,极让词人仰慕的是三国周郎——周瑜。因此,词人在“赤壁”前冠以“三国周郎”,让周瑜来独占这千古赤壁。很多人认为,这里是由长江而引出赤壁,其实词人的心里早把赤壁给了周瑜。词人不仅用长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心中的周瑜壮威,还以千古的英雄豪杰作陪衬。一时多少豪杰,大都被无情的历史长河涤荡干净了。只有青春年少、英姿勃发、干练儒雅的周瑜立于词人心中。 为了描摹心中的英雄豪杰的英武形象,词人在下片更是精心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衬托:一是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美女小乔。用美人衬托英雄,更见周瑜的风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二是指挥赤壁大战时周瑜的仪态。他装束儒雅,风度翩翩,而不是周身铠甲,如临大敌,这样的仪态装束衬托出周瑜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三是战争的过程,本来是惊心动魄的一场恶战,而周瑜却在谈笑之间就让曹军灰飞烟灭。曹军在周瑜面前不堪一击,衬托了周瑜用兵如神、战功卓著。这里通过美人、装束、战争的过程等衬托出词人心中的风流人物——周瑜。 以周瑜的伟大功业来衬托自己的岁月蹉跎。年轻的周公瑾拿着羽扇,戴着纶巾,在谈笑之间,就把强大的曹军击溃。而自己呢?屡遭困顿,功业未树。表达了词人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但他所描绘的背景开阔,历史悠久,把写景、咏史融入抒情之中。 浅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曲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以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诗人描绘音乐的手法有: 一是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诗人用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诗人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凄厉短促、直击人心。诗人在妙喻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有声有色、具体可感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是以声传情,声情交融。诗人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乐曲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

文学评论范文

文学评论范文 导读:范文文学评论范文 【篇一:《暴风骤雨》景物描写之我见】 20世纪40年代末,农村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给思维敏捷的作家提供了创作的广阔空间和丰富素材,其中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就是一部独特优秀的作品。 它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样,都重视相关的景物描写。据粗略统计,该作品较明显的景物描写共38处,分别扮演着寓喻、气氛烘托、深化作品主旨、暗示社会环境等角色。 一、景物寓喻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重视意象的运用与匹配,如离别的"柳"、相思的"红豆"。情感细腻的作家甚至在这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如张爱玲的"月亮"系列、萧红的动物意象。寓情于景于物、托物言情言志,素来是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一笔。该作品也继承发展了此手法,在整个环境描写中,景物的寓喻意义非常突出,且极为注意与每个阶层、每个本体之特征的结合。

1。静物寓喻 在该作品38处的环境描写中,至少涉及了35个突出的景物。根据景物和本体的关系,可把这些景物分为以下三类: 暗喻革命的希望与胜利、展示稳步壮大的革命力量、昭示反面势力的削弱 ①独立单个的事物:太阳、亮着的灯、闪亮的银河、光亮的刺刀、红似火的云、鸣晓的鸡、冒红的东方、向阳的向日葵、红绸旗子、晃动的火苗等。没有摆脱历史遗留下来的审美取向,该作品寓喻希望、胜利的事物,均带着一定的"光芒"与"明亮",披上一股"血红"色彩,刺眼而又充满温暖、力量与朝气,展示着人们对革命的热情与美好的憧憬。 ②整体意境:对革命未来的美好憧憬,是这部作品环境描写中最为重视的一面。在这38处中,通过整体意境昭示革命美好未来的大概有7处。如: "雪停风住,天放晴了。日头慢慢照到窗户玻璃上。" "东方天头开始露青色,稍后又转成灰白,再以后,又化作绯红。

2019优秀高考满分作文赏析

2019优秀高考满分作文赏析 【篇一:有句话常挂嘴边】 我怎么这么倒霉呢!” 这是有些人在生活不顺、事业受挫,人际关系紧张、 意外遭遇打击等等不如意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我怎么这么倒霉” ,言外之意很丰富:一、我本不应该有这些不如意,但却偏偏让 我 赶上了,倒霉!二、别人遇到这些事往往会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而我却屋漏偏逢连阴雨,霉上加霉!于是捶胸顿足、呼天抢地、怨天 尤人,好像自己是天底下第一大窦娥似的。 生活中,谁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月有阴晴圆缺” ,工作上出了点儿差错,婚姻上荡几个漩涡,闯红灯被扣分罚款,逛商场买到了伪劣产品,走在大街上被无赖纠缠, 到机关办 事被抢白*,等等。事儿发生了,吐一吐苦水,抱怨两三声,对 着苍天高喊“我怎么那么倒霉呢” ,舒缓一下内心的紧张,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未尝不是一个好 的办法。但若沉湎 于“我怎么那么倒霉呢”的旋涡中不能自拔,我认为是一种很危 险的情绪:轻者,情绪处于一种非常态的场中, 没心思工作,没精神享受生活,这会影响自己的生命质量,还会 影响自

己的家庭、朋友、同事;重者,任这种失衡的情绪繁衍、泛滥,可能会对他人、对社会产生 无名的敌意,冲动之下还可能做出不理智的事,危害他人,也害自己。所以,我要奉劝这些人:喊“我怎么这么倒霉呢”一定要适可而止,该刹车时必须刹车。 心理平静下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工作出差错是谁的责任?如果是别人的原因, 想一想是有意还是无心之失?如果是自己的原因,想一想该怎么补救?闯红灯被扣分罚款,是不 是理所理应?买了伪劣产品,应该怎样去维护自己的权利?被无赖纠缠, 应该怎么与之斗智 斗勇?遭“衙役”冷眼,要想想该如何挺直“主人”的腰板……少一些抱怨,多一些争取;少一些牢*,多一些阳光笑脸,那样的话,挂在嘴边的将不再是“我怎么这么倒霉呢” ,而是“我怎么这么勇敢、大度、幸运呢”。 换一种思维,就应了那句常被某些人挂在嘴边的广告词:“原来生活能够更美的!” 【篇二: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 道学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依相赖而存有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

文学评论之《一个偏见》

文学评论之《一个偏见》 《一个偏见》写的是钱钟书先生自己的一个偏见,即对喧闹的人籁的厌恶感受。 第一段写他对偏见的认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作者对偏见持赞成态度并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反面: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正面: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他认为有一些说得冠冕堂皇的真理不比直言不讳、坦诚的偏见来的令人信服。在消除读者对偏见的“偏见”(误解)后,随即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 第二、三、四、五段则围绕作者的这个“偏见”,运用正反对比天籁与人籁的表现、特点、优缺点进行论证。 第二段采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将天籁与人籁的特点罗列出来,语言褒贬分明并在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直言不讳地表达对喧闹的人籁的厌恶之情。 第三段从人籁的缺点和天籁的优点进行对比,如“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与“我们忘了鸟转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化一种有声音的寂静”;以及“忽闻人籁嘈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清净”与“虫鸟鸣噪,反添静境”,直接明快、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对人籁的恶、对天籁的喜。 第四、五段更是分别以一整段写寂静充满了未发出声音的隐动;人籁则令人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一样“忍无可忍”,进一步论证了作者对人籁的厌恶。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归纳和升华,作者提出“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直接点明主旨,同时又认为这也许是哲学家产生思想的根源,利用反语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人声嘈杂的厌恶。 全文的语言幽默、睿智、洒脱、富含哲理、发人深省,秉承了钱钟书先生一贯学者式的幽默讽刺风格,这得益于他综合、灵活、新颖地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用典、排比、双关等使文章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饱满、富含哲理,发人深省。 文章采用新颖大胆的比喻,有的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如“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象要啄破了这个寂静:乌鹊的声音清利象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象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以及“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有的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中寻找别人难以发现的共同点,用新奇的喻体表现本体,出奇制胜,如“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象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将不能有偏见比喻为只有客厅没有卧室的屋子,以及在浴室里的镜子前摆照相的姿势,讽刺了一味否定偏见的人的无知可笑和造作。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文章中引经据典,有旦丁的《地狱曲》,有阿铁斯的《哲人言行录》,叔本华的《哲学小品》,有《红楼梦》、《山海经》;在论证“虫鸟鸣噪,反添静境”时,一口气连举《诗经》《颜氏家训》《风瑟》的诗句。并且熟悉、灵活、技巧性地处理典故,使之发挥出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效果,如“教你感到象《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一句,以赵姨娘受府里上下的“压迫”,左右不是人的尴尬的处境,恰如其分地形容了人在人籁吵杂中的无可奈何和愤懑。 机智、犀利的双关手法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如“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利用生理学常识,既说明了偏见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又讽刺了当时政界流行、追捧的“左倾”思想也如偏见一般带有盲目性。又如,“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既说出了情书等作为感情偏激的产物所具有的坦诚真切,又暗讽所谓“偏中正”等学术理论的

教学设计1_文学短评的写作1

《文学短评的写作》教学设计 【复习指导】 文学评论的任务,主要是分析文学作品,评论作家创作的得与失,总结艺术规律,高中生写文学评论,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作品作评论,文学评论的写作过程,是对文学作品之美——内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的感悟、发现过程,也是对文学作品之美的感悟、发现的个性化的传达过程。写文学评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 这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关键。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觉;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2.要确定评论点,有明确的评价。 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不过,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我们知道,在任何议论性的文章中,材料同观

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文学评论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台在一起,其中尤以边叙边议的方式较多,而评价有的是通过分析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的。 如何在复习与考试中避免陷入写作误区,拿到理想的分数呢? 误区一:不会选题,甚至无题 对策:扬长避短,有话可话。选题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自己对所鉴赏文章的阅读理解程度,结合自己在文学鉴赏方面的知识储备,做出恰当的选择,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去选题,不要选择自己看起来陌生甚至根本不懂的题目来写,要保证对所选的题目有话可说,而且能够说得准确恰当。 误区二:观点模糊,不知所云 对策:开门见山,画龙点睛。无论是鉴赏原文的主题思想,还是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都应该在鉴赏中明确无误地指出或揭示出来。可采用“起笔开门见山,收笔画龙点睛”的方法来明确、突出主题,做到开宗明义,卒章显志。 误区三:断章取义或面面俱到 对策:立足整体,集中笔力。赏析文写作必须统揽原文全部内容,把握原文主要观点,洞悉原文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剖析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一篇文章整体上运用了象征、对比等艺术手法,则不宜再对局部,如个别的语句进行修辞分析(有特殊要求的另当别论)。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抓住1~2个要点即可,集中笔墨,定点鉴赏,对问题做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切不可贪多求全,主次不分。 误区四:另起炉灶,文不对题 对策:加强审题,紧扣原文。如标题是要求赏析原文的主题,结果却写成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