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和培养探索创新精神需要的一种数学课堂教学行为。它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内在的动力支持,并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关键词】求知欲望;探索空间;分层教学

就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学生学习被动,缺乏个性,参与意识不强,动手实践能力差等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如何在课堂中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精神,尊重学生,发挥、完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用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问题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才能迅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萌发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参与数学解答活动之中。

如在学习《函数》这一节内容时,“常量”、“变量”、“自变量”、“函数”几个概念很难直接说清楚,于是,我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菜场里买菜的时候,我们经常用到电子秤,电子秤上显示三个数字,这三个数字代表什么呢?”学生回答:“一个是商贩设定的菜的价格,如2元,公斤,一个表示菜的重量,而第三个数字则表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核心问题被摆到重要位置。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源于问题,爱因斯坦曾强调,对问题的发现可能要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然而,各类学校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现象仍然没有较大改观。这里,我们试图对“问题意识是什么、与哪些因素相关及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探讨。 何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仅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而且在思维和认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问题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质疑的思维品质,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反映了个体思维具有质疑特色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第二是认知的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学生个体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困惑、探索的状态。第三是元认知控制、调整与评估认知活动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个体的反思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中国历代教育家都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既高度评价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又重视学、思结合。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和倡导个体的怀疑精神。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进一步对问题意识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而又辩证的阐述。在国外,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非常强调设置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而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探究—发现”式学习方法。布鲁纳在批判继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发现学习”模式和理论,他主张让学生个体主动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总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欲望,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哪些因素与问题意识相关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 知识因素为问题意识提供了可能性,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力,要使个体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信息为问题意识提供背景材料,背景材料越丰富,就越有提出问题的可能性。知识因素的丰富与提高促使知识范围增大,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也提高了个体认知结构不平衡状态的频率,客观上为形成问题意识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造了条件。因此,积累知识、建构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避免提出的问题在较低水平上重复,从而有所创新。 思维因素为知识转化为问题意识创造了必然条件,问题意识建立于严谨的思维基础之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种类型。依据吉尔福特的界定,聚合思维等同于传统智力,它和知识对问题意识形成的影响一样;而发散思维不仅是创造力的基础,

浅谈小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江西省上饶市河北小学王俊 主动参与教育是指教师采取各种措施,在其引导下,注重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发潜能,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学生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外部条件,但是同时也必须通过自身的主动实践过程才能求得发展。因此,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在大体相同的教育条件下,学生发展水平往往出现不同,其原因就在于此。所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1、课堂上还学生主动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 1、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广大教师应积极投身到新课改中来,彻底抛弃满堂灌的做法,要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思考、实践、总结。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创设优美的外部环境和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优美的外部环境和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融洽的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乐于主动交流并参与合作学习。 3、激发兴趣是主动参与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切实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发展硬操作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即:要广泛应用电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超越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水平。 4、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更乐于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也可以培养老师小帮手,发挥其榜样作用。以点带面,使大家乐于参与到班级管理和建设中来,人人争当小主人翁。可以让小帮手们轮流带读、领读、检查卫生和作业等,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继而提高其能力。 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家长应摒弃“促进学生学习是学校的责任”这一传统观念,而教师也应摒弃“重教轻学” 的观念。要知道家庭教育的质量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和发展。 1、家长给予正确的期望和要求。每个儿童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家长对 儿童的期望和要求要与之相符合。过高的话,儿童会在一次次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下,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怀疑。过低的话,儿童会骄傲自大,同时也会缺乏学习的动力。 2、家长应联系生活实际和学习内容,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一般的家长只会采取说教的形式教育孩子,对于这些老调重弹,孩子会习以为常。所以家长可以利用一些联系生活的学习内容,提高孩子的兴趣,也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打扫卫生、洗碗等,并给予鼓励下的语言,让孩子得到精神奖励,儿童的认同感上升,同时积极性、主动性也能有所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韦庄中心学校崔刘成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已被当今教育界广泛关注。在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太少。他们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上课时能独立主动提出问题的潜在意识,远比不上解决问题的意识强。学生在这种只学答不学问的氛围中学习,怎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呢所以,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让孩子们敢于提问在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做了不少的尝试。现列举一二。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要善于创设疑惑情景,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入新课时,出示课件新“龟兔赛跑”:森林中在开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

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创设轻松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帮助学生克服不敢提问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师与学生谈话引出×年×月×日,通过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单位的词来揭题(板书课题),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会提出许多问题,如:“一年为什么是十二个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比年还大的单位吗”等等。虽然有些问题本节课无法解决,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学生积极质疑课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还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不论学生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让同学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在学习“乘数是一位数乘法”时,我改变了以往例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小熊猫的“小小百货商店”开始营业了,陈列着一些商品及价格:(有实物的用实物,没有实物的用图片,花花绿绿得很漂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圆珠笔每支2元、小鹿玩具每个10元、一双运动鞋200元、《十万个为什么》每套40元、滑板车213元笔记本4元、足球每个12元、学生背包106元、《英语磁带》每盒14元…… 请每位同学到商店里买奖品,要求是购买4件相同的商品,(每小组有四位同学)。每位同学算一算自己需要用多少钱?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兰西五小王少英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在现代教学方法中,启发式教学独领风骚。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弱。所以又有人称启发式教学为问题式教学。由此可见,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那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第一、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的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应考虑到问题设置的“五度”、“五要”原则。 第二、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

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五度”指:难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桃子”;跨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主次、轻重之分。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主体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出准确的判断。 总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设计好的情节,游戏情景,把学生思维带入新的情景中,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2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摘要: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让学生自觉的参与数学教学,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觉探索中、在亲身体验中、在活动中以及在感受成功的体验中学数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关键词:自觉参与 数学较其它学科的特点就是理论性、逻辑性强。数学概念、定理枯燥无味,繁杂的计算让学生望而却步、兴趣索然。大部份学生对数学都是报着“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态度。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让学生自觉的参与数学教学,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下面结合我的教学经历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让学生在自觉探索中学数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给学生;“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也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它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如果数学课程把握住了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积极地、更自觉的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性质”时,我不是直截了当的把梯形的定义、分类和性质一一罗列出来,然后让学生证明、应用;而是积极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了三个探索活动: 活动(一)探索梯形的分类 1、首先给每位同学发一张课前剪好的平行四边形; 2、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折一个梯形并且把它剪下来; 3、引导学生探索由一个普通的梯形还能折出哪些特殊的梯形; 4、请学生把折出的等腰梯形剪下来; 5、学生很容易发现梯形可以分为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活动(二)探索梯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对手中的等腰梯形,通过观察、画线、测量、对折等探索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发现: 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 2、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阶段性小结.doc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阶段小结 李文兵 我组从2012年承担了课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完成了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作。在第一阶段中,我们对目前学生问题意识现状作了一定的调查研究,建立了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了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第二阶段,我们对课题方案作了修改,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基本的培训,教研组安排了研究子课题并写出了实验方案,开展了初步的实验工作。之后,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包括教研组为单位的三课课活动、优质课竞赛、评课和其他研究活动,期末进行阶段性小结,并注重了资料的收集工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分享思想、见识,知识、情感,过程、方法,求得新发现的共同发展过程。对教学而言,它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课堂气氛的和谐、合作意义的建构。它不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更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凸现学生主体性及创造性的过程。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过程的要素。形成了下面的一致认识。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为问题意识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的是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空间,与学生平等交流,使教师具有“亲和力”,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使学生很好地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要公平地对待班级

中的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思维,点燃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之火。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实质上是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动学生的创造思维,驱使学生去回忆、想象和创造。1、运用电教创设情景。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电教吸引学生注意力,寓抽象的事物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使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教学活动。2、借助图片创设情境。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远难于用语言讲清楚的内容。这时要利用形象的图片来渲染情景。栩栩如生的画面,易唤起学生的创造激情,学生易在激情中发现问题。3、精设导语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语,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使学生受到新异的刺激,对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同样至关重要。4、师生良好的心理场也是情景创设的有效手段。教师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及学生轻松愉快的心理,也是极好的人文情景,同样能极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改变课堂教学方法。要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为师生共同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理科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寻找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学会探究问题。当学生还未养成提出问题意识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另外,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作者天涯西湖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其个性特征,体现自我价值,才便于与因材施教。能否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笔者就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设疑提问,引导参与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系统性和严密性,教师要善于在课堂牵涉以提问,铺路奠基,启发思考。这样便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学习对数运算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将一张白纸对折100次后,把这张纸分成了多少小块?你能数的得清吗?如果将这些小块摞起来,有多高呢?,有人说,从地球摞到月亮,你相信吗?”只要通过我们对数运算的学习,这一问题便可解决。这样学生便可质疑探究,产生兴趣,心理上渴求新知,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创设情境,刺激参与 善于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的关键一环,教师可从教学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去探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区感知教材、领悟教材。如在学习直角坐标系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今天老师提问同学不叫姓名,也不用手指,谁能给老师出个主意,应如何确定回答问题的某个同学?”

生:“只需指明第几排第几座即可。” 师:“同学们去电影院看电影,怎样才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先找排后找号。” 这样的情境创设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有效的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有,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信心,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集体讨论,共同参与 数学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敢想、敢说、质疑提问,同时要倡导学生共同讨论,互相交流的风气,既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个体的竞争意识,使其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学习的群体协作精神。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下图,然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碰成如图所示的三小块,现需要到玻璃店照原样配一块,问:是否一定得把这三小块玻璃都带上? 生甲:只需带第一块和第三块即可。 师:很好请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甲:把第一块和第三块如图放置,使AD和BD在一条直线上,连接点E和点F,这样所做出的三角形就和原三角形玻璃一样大了(其他同学纷纷议论有的给与肯定有的持质疑态度) 师:生甲同学回答得很好,说明他善于动脑,同学们再好好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有的同学似乎得到启发,爱动手的同学都在作图比拼)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结题报告

《新课程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 究结题报告 西乡县峡口镇初级中学张固华 【内容摘要】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知识的生成,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培养和开发。而问题意识的教学正是有目的地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培养学生了解,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思维品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减轻学习,教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改变学习方式培养思维 一、立项背景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深入进行思考,才能进行深层、真实的学习。因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考查、评价制度的束缚,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习惯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造成了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窘境。因此,对学生问题意识缺失进行必要的分析,并对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主动、富有个性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教师若能深入地去研究并完成这一课题,将是对自身的专业素质的一次考验挑战,是对以往经验的一次总结,是对自身素质的一次提高和升华,更是对打造高效课堂的一种落实。

二、“初中学生数学课堂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内容 1、学生问题意识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策略。 3、“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个案分析。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14年9月—10月:上报申报表,提交个人申请课题;制定研修方案。 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6月:理论学习、实施方案、实验探究。 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5年7月:整理课题的过程资料,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总结评估、接受鉴定。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文献法 利用网络,收集、检索国内国际与“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与研究”相关理论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我们借鉴了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校先进经验,在课题研究中,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论述,使课题的研究能有较科学的定位和更高的层次,使课题成果更具普适性 2、调查研究法: 追踪调查“实验班学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分类整理统计数据。 3、经验总结法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思考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思考 【摘要】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小学生而言,十分重要。数学问题意识能够使小学生轻松发现条件和目的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利用已知条件获得最终答案,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获取新的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任何发现过程无不是从提问开始。对于小学数学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习惯也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问题解决教学,忽视了对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得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营造出学生敢于提出质疑的课堂气氛 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胆大妄为”,在课堂上遇到什么问题就能够立刻进行提问,期待教师的回答和看法。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高年级的小学生反而遇到问题不愿意说话,宁肯带着疑问也不会在课堂上直截了当地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与我国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教育理念不无关系。传统教育体制以应试能力为教学目标,学生考试成绩好则被认为学习好,忽视了在课堂中对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认为自身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带领学生遨游识海洋的领头人,因此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到哪学生听到哪,养成了一种权威性,使学生不敢提出问题。另外,班级提问气氛不佳,导致小学生在提问时害怕被嘲笑也是他们不敢提问的原因之一。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一言堂”式的数学教学课堂已经逐步遭到摒弃,教师们开始营造出平等、轻松愉快的民主课堂,让学生能够自主发言。这种轻松的课堂气氛,能够给予学生一种安全感,消除学生的发言恐惧和紧张压抑感,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活跃将导致无数新鲜的问题产生,对于学生而言正是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则应当放下权威的架子,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进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课《分一分与除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进行提问。如:森林的小动物们捡到了一袋小苹果,但是不知道怎么分才能最公平,数了数一共有24个苹果,有6只小动物,应该怎么分呢?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学习中产生对知识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此时,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潜力很容易就被激活,也会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过于严格,没有留下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更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

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X 欧阳文 摘 要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目前学生问题意识不强,主要原因在于观念障碍;信息障碍;教师权威障碍;教学方法障碍;技能障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采取以下可行性策略:(一)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三)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应有正确的态度,应当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 学生 问题意识 成因 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驶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1。目前,很多教师发现,现代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但很少有问题意识。尽管我们越来越注重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的培养,但仍局限在课堂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言语交流活动中。在提问这一行为上,师生的课堂参与机会严重不公,教师没有着意培养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这势必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最优发挥。因此,本文试图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积极意义,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学生提问技能的培养作初步的探讨。 一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积极意义 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培根是实验科学的鼻祖,他说,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果。培根的成功就是他抓住了那个时代要解决的问题。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在更高的境界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o以杜威、布鲁纳、赞可夫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将这种观点深入教学领域。布鲁纳提倡让学生自己思考课题,建立假说,并且创造性地解决课题;杜威认为科学教育的任务不单是传授知识,而且应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赞可夫强调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具体来说,它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信息量,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 知识信息量及思维方法是思维结构的内在系统的基础,是全部思维活动的支撑点。人们思维结构的进化和完善程度同知识的质量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如果有问题意识,他们的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而启动。这时,一方面学生原有的以各种类型的知识、表象和智力行为方式而存在的已有经验起重要作用,学生思维内部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并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当学生思维遇到疑惑、产生探究心理时,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就会采用查找资料、请教师长等手段,在有意或无意注意之中大大扩充了广泛领域的知识量。而当思维材料零散、不系统或者主要的和次要的、真实的和虚伪的、本质的和现象的信息混杂在一起时,学生要把它们按某种联系系统化、有序化,变成人们所需要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就必须运用 X 收稿日期:199825

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国培有感 汉师附小王长军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技术应用与工具的使用是需要学生亲自操作实践的。学习单纯的理论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只有亲手操作、亲自经历情境、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学会、掌握。所以,信息技术学科要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而不是老师把单纯的知识传给学生,也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让学生操作,学生就操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才能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呢? 一、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心理处在萌芽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新鲜、好奇而学的,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老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图像、动画、声音等图文音像并茂的特征,显示逼真的画面,播放动听的音乐……创设逼真的情景,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思维活跃,兴趣大增,许许多多“为什么”在他们的脑海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不由自主地

向同学向老师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老师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短时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怎样使学生长时间的、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导语,诸如发问式:你能在计算机里“写信”吗?你能用计算机听歌曲的吗?你能用计算机画出美丽的图画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参与其中,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思考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像情景导入法、自主探究、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等等。在备课时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正确使用,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 例如,“我的名片”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名片,学生是会竭尽全力去完成的。在学生动手设计贺卡之前,要引导学生首先要考虑名片的样式、构图、所表现的主题等方面的问题,然后再去尝试设计名片,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名片的构成,思考如何设计名片等问题。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乐于思

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处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从斯 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到我国育才中学的“八字 教学法”,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原则”,都强调了学生参与的思想和意识.因此,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 当今高中生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也就是说 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一、我们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 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中学数学教师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 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1.模特儿 要演示正确的、规范的、典型的过程,又要演示错误的、不严密的途径,更要演示学生中优 秀的或错误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2.评论员和仲裁人 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并用精辟的、深刻的观点阐述内容的要点、重点及难点,同时以专家般的理论让学生折服.指出学生做的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把怎样做留给他们. 3.欣赏者 支持学生的大胆参与,不论他们做得怎么样,抓住学生奇妙的思想火花,大加赞赏. 4.顾问和朋友 帮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是否保持了正确性,并及时纠正错误.耐心地倾听学生对数学问题的 想法和看法,有时哪怕是错误的甚至是荒唐的.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取得学生的信 任和爱戴.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地学习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 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 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 的参与意识.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 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 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

《浅析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析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教师只有主动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课题研究。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在现在的教学中,学生上课的时候提问非常少,基本上都是老师的“满堂问”,一节课里面十几次的提问,但是问的知识内容却是很浅显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在这样的情况下,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和创新精神,还需要提高老师自身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发展数学思维,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解疑,最终达到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从而创新。所以说,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成就事业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得出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所具有的重要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教师转变角色,依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一些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同时,教师也应明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不是代替教师的提问,教师的提问应起到加深探索、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提问意识 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综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但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有主观能力作用的人。学生接受教师的教,都要通过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从这个意义讲,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

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例如在教学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星期天,小红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来做客,妈妈让小红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呢?接着,老师通过课件展示沏茶所要做的各种工序,以及做每件事情所需要的 时间。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极强,最后通过讨论找到了合理、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有一个池塘,探测队在探测池塘深度时,选择了五处不同的地方,探测的结果分别是9米、10米、12米、11米、8米,你能说出这个池塘有多深吗? 有的学生认为是12米,有的学生认为是9米,有的学生认为是10米……学生自由争论,谁也说不服谁,谁又都意识到自己理由不足。正感困惑时,教师提出问题:1。如果说是12米,是深了还是浅了?2。如果说是9米,是深了还是浅了?3。怎样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这个池塘的深度呢?经过积极思考,有学生认为:“可以取这五个数的平均数作为这个池塘的深度。”这一方法得到很多同学的一致赞同。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了“移多补少”这一求平均数的思想方法。 三、组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

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论文摘要: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方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研究者,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怡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所,共同发展之所。 关键词:课堂教学参与意识 正文: 我校地处乡镇,生源参差不齐,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被动,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主动参与意识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很多成功的教学法都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获得新知识,培养能力。 下面谈谈本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参与机会,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学透“新课标”,教师要转变好教学观念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要着眼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融合的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教学现状是师生都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教师主要是顾虑太多怕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完不成教学任务,习惯于传统教学搞满堂灌。而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是实施新课改的需要,是现代教学的趋势。要在数学教学中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目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根本的传统教学状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打破“师道尊严”,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学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师生交互”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变换“角色”,既是组织者,又是导演者,同时也是参与者之一,数学教师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既要充当“模特儿”演示知识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又要充当“评论员”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指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又是“欣赏者”支持学生的大胆参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大加赞赏。 三、提高“参与程度”,使学生能主动、快乐、有效地学习。 数学概念的建立,规律、定理的发现和总结,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都是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