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高考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练习

2014高考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练习

2014高考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练习
2014高考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练习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练习

考点典题

㈠(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注,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臵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臵。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曰:?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注]安堵:安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充.岭南采访使充:代理B.庆礼躬.至其境躬:亲自

C.遂罢.镇兵五千人罢:撤去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乖:背离

2.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④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

⑴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译文:。

⑵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译文:。

㈡(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臵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公戒而舍之。巫现岁数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觋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矗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着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一县大耸.耸:震惊B.以公少年易.之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戟:约束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蠲:免除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①公戒而舍之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毁淫祠数百区,勒巫觋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

⑵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文:。

⑶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

热点考题

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②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爰以

..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③悲、鬼神泣”者?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且长寿者几人欤?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文章有删节)

注释:①零甃(zhòu)断甓(pì):残墙碎砖。②冶华:美丽繁华。③鼯狖(wúyòu):鼯鼠(大飞鼠)、黑色长尾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贽:见面礼,礼物

B.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爰:变更,更改

C.引为恨.恨:憎恨

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和:写和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曩所信宿之.西园卧而思之.

B.客有请吊蜀冈者.知有极不然者.

C.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D.有以.经义请质难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5.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

译文:。

②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

译文:。

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贫,事亲孝,服膺宋儒之学。嘉庆七年进士,以知县发山东,假归养母。母丧,服阕,补邹平。⑴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以.官累,不得归。十九年,大吏闻其干略,起复补原官。

在邹平五年,治尚.教化。民妇陈诉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善捕盗,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①。尝曰:“治盗必真心卫民,身虽不能及者,精神及之,声名及之。”终任,盗风屏息。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民呼李教官,又呼为李青天。调冠县,迁胶州,浚云、墨二河。道光二年,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巡抚琦善特荐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调沂州,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能对百姓,后然可以教百姓。”属吏皆化之。沂郡产檞树,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捕盗如为令时。⑵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属厅请浚淤沙,需银五万,往视之,曰:“无庸!春涨,即刷去矣。”果如其言。

五年,迁浙江盐运使,未几,调山东。时盐业疲累,充商者多无籍游民。文耕知其弊,请分别征缓,以纾商力。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课渐裕。七年,擢湖北按察使,复调山东。严治胥役,诈赃犯辄置重典。⑶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谓:“山东民气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居三岁,调贵州。州县瘠苦,希更调,不事事。适权布政使,请以殿最②为调剂,俾久任专责成。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黔产绸,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十三年,休致归。

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在山东久,民感之尤深,殁祀名宦。

(《清史稿·李文耕传》[注]①窝顿:盗匪多的地方。②殿最:古代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殿”指政绩差,“最”指政绩好。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尚.教化尚:崇尚

B.宣宗夙.知其名夙:早

C.重利而薄.伦常薄:迫近

D.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挽:扭转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济宁直隶州,未之.任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以.官累,不得归以.乱易整,不武

C.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不如因.善遇之

D.山东民气粗而.性直吾尝终日而.思矣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李文耕直接“为百姓做实事”的一组是()

①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②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

③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课渐裕④严治胥役,诈赃犯辄置重典

⑤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⑥黔产绸,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文耕出身贫寒,极具孝心,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他以知县身份到山东后,就请假回家奉养母亲,直到母亲去世,守孝期满,才补上了邹平知县。

B.李文耕从政,强调做官要以勤为本、以身作则。肃清盗贼,他亲自到盗匪多的地方去巡查、去追究;治理河道,修筑防水设施,他都一定亲临现场。

C.调任贵州后,由于地方贫瘠,李文耕心生懈怠,希望朝廷重新调动自己的工作。因为朝廷要考核官员政绩,他除水患,教纺织,劝导民众重视伦常。

D.在山东任职期间,李文耕清讼息盗,疏通河淤,扶持农桑,建义仓备荒,同时整治盐业弊病,严肃吏治,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深受老百姓好评。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

译文:。

⑵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

译文:。

⑶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

译文:。

实战空间

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百门泉记

刘大魁

辉县之西北七里许,有山曰苏门山,盖即太行之支麓。而山之西南,有泉百道,自平地石窦中涌而上出,累累若珠然,《卫风》所谓泉源者也。汇为巨浸,方广殆数百亩。

其东北岸上有佛寺,甚宏丽。寺西有卫泉神祠。西有百泉书院。明万历时县令纪云鹤筑亭于水上之中央。其亭三室,室重屋,可远眺望。亭外,廊四周。廊之内,老柏十数株,蔽日,长夏坐其内,不知有暑也。

其水清澈,见其下藻荇交横蒙密,而水上无之。小鱼虾蟹无数,游泳于其中;押鸥驯鹭,好音之鸟,翔集于其上。有舟舣其旁,可耀。亭前为石桥。过而东南,为屋三间者二,皆夹窗玲拢,石户障其南。水自户下出,其流乃驶,溉民田数百顷,世俗谓之卫河。自此而南,经新乡,东逞卫辉之城,北合淇水,历睿县、馆陶、临清入漕河,以达于海。

昔孙登尝隐此山,阮籍诣之,不言而啸。呜呼!使余不幸而生于登之时,其践履亦将与登同耶?登谓嵇康曰:?子才多识寡?,而其后康果见杀。虽然,使登不幸而与余同,欲买山而无其力,孰使之长居此土邪?然则隐者之生于世,其又有幸不幸邪?余自幼读《诗》,知卫有泉源,稍长又知泉上有苏门山,思一见之无由。今老矣,乃得终日憩息于此,是则余之幸也已。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汇为巨浸.,方广殆数百亩浸:湖泽

B.亭外,廊四周.周:环绕

C.石户障.其南障:阻碍

D.阮籍诣.之,不言而啸诣:造访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有山曰苏门山,盖即太行之.支麓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①是则.余之幸也已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水自户下出,其流乃.驶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①其.东北岸上有佛寺,甚宏丽②而余亦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之乐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者简要交代了百门泉所处的地理位置,描绘了百门泉壮观的自然风光,语言简练,意境开阔。

B.文章的第二段,主要写百门泉一带的建筑物,特别突出了对百泉书院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交相辉映。

C.文章的第三段,作者从水下与水上两个方面比较详细地刻画了百门泉的风光,把动景与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富有诗情画意。

D.文章的最后一段,借晋朝名士们的遭遇,联系自己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围绕“幸”与“不幸”,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泉百道,自平地石窦中涌而上出,累累若珠然,《卫风》所谓泉源者也。

译文:。

⑵使余不幸而生于登之时,其践履亦将与登同耶?登谓嵇康曰:“子才多识寡”,而其后康果见杀。

译文:。

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

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日:“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选自《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版)【注】①瘠:通“胔”,尸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计:账册

B.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达到

C.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觞:酒杯

D.世之都.三公位都:处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所入,给其所聚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B.承其志,如公之.存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亲亲而.仁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A.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B.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C.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D.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8.下列各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第1段写范仲淹置办义田“以养济群族”,养济之法很是明细,从中可窥范公的仁心。

B.补写范仲淹参政而“位充禄厚”,才实现义田壮举,意在说明范公用俸禄购田的无私。

C.作者用孟子“亲亲而仁民”的话凸显晏子的克己好仁,认为范仲淹的义举与之相接近。

D.将范仲淹救济亲族士人的行为,比照一毛不拔的公卿大夫,愈见范公“后乐”的美德。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译文:。

⑵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⑶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译文:。

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日:“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曾言,则白:“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它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出自《宋史》卷三百一十)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寇准奇.之奇:认为……奇异

B.出知.应天府知:主持、掌管

C.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班:排列、位次

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解:隐瞒

11.下列句子全部属于侧面表现王曾的才华和为政才能的一项是()

①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

②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③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④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⑤仲淹服其言⑥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

A.①③⑥B.①②④C.②④⑤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大臣杨亿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认为他是奇才。

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

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在个人感情上有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毫无办法,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

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

13.把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⑵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译文:。

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帖《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臵《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孝文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戏卢昶日:?昔流共工于幽州,北裔之地,那得忽有此子??昶对曰:?当是才为世生。?

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司徒彭城王勰法曹行参军。帝顾谓勰曰:?萧赜以王元长为子良法曹,今为汝用祖莹,岂非伦匹也??敕令掌勰书记。莹与陈郡袁翻齐名秀出,时人为之语曰:?京师楚楚袁与祖,洛中翩翩祖与袁。?再迁尚书三公耶中。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彭城王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公可更为诵《悲彭城》诗。?肃因戏勰云:?何意呼《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雎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卿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卒,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

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盖讥世人好窃他文以为已用。而莹之笔扎,亦无乏天才,但不能均调,玉石兼有,其制裁之体减于袁、常焉。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选自《北史·祖莹传》,有删改)【注】①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②勰:元勰,本名拓跋勰,北魏政治家、诗人。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耽:沉溺

B.尤好属.文属:连缀,撰写

C.再.迁尚书三公郎中再;两次

D.莹以文学见.重见:见识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常密于.灰中藏火②当其欣于.所遇

B.①为.家人所觉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①以.才名拜太学博士②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D.①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莹年少时酷爱读书。他的父母担心他得病。禁止他读书,而他却经常趁父母睡熟之后,点火偷偷读书。他由此声名大作,被称为“圣小儿”。

B.祖莹吟诵诗文记忆非凡。他在张天龙讲《尚书》时被选为都讲,表现出惊人的记忆能力,孝文帝听到后把他召人宫中诵《五经》并讲述要旨。

C.祖莹虽有天赋,但是他文章水平参差不齐,体裁也比不上袁翻、常景。他为人豪侠,但是因为不分好坏,都给予救助,所以有人认为他多事。

D.祖莹因才气获赏识。他被征召安排在彭城王元勰府做法曹行参军,后升为尚书三公郎中;他和袁翻齐名,人们把两人相提并论。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译文:。

⑵卿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

译文:。

⑶盖讥世人好窃他文以为己用。

译文:。

考点典题:

㈠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中的?充?在这里是?充当??担任?的意思。

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③是玄宗下诏让宋庆礼等人做的事,应排除;⑤是说宋庆礼为政清廉严正,并且勤于处理政务,与?雅有方略?没有联系;⑥是宋庆礼执法严格和勤政的结果,也应排除。

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宋庆礼处事求实?表述有误,原文是?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这表明他做事虚浮不实。

4.⑴答案: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关键字:?功役"、?嗤?、?切事?。

⑵答案: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关键字:?苦节?、?所?。

参考译文:

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他参加明经考试,被授予卫县尉。武则天时期,侍御史桓彦范接受诏令在河北隔断要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用来防备突厥,特地征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些事情。宋庆礼向来很有谋略,桓彦范对他非常礼遇。宋庆礼不久后升任大理评事,仍然担任岭南采访使一职。当时崖、振等五州的头领,相互侵袭骚掠,岭南地区不安定,以前的采访使,害怕那个地方炎热有瘴气,没有人到那里去。宋庆礼亲自去那个地方,询问当地的风俗人情,把侵袭骚掠造成的危害告诉他们。于是当地安定下来,宋庆礼便撤离了镇守的士兵五千人。开元年间,他担任河北支度营田使。起初,营州都督府设臵在柳城,控制了奚、契丹。武则天时期,都督赵文翙处理政事不合规矩,两番的人反叛,攻陷了州城。其后将营州都督府迁移到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臵。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前来通好归附。玄宗想要在旧城恢复营州都督府,侍中宋更璟坚决争辩认为不可,唯独宋庆礼竭力陈述这样做的好处。于是皇上下诏让宋庆礼等人充当使者,改在柳城修建营州城,动工三十天就完成了。不久庆礼被授予御史中丞一职,兼任检校营州都督!开垦屯田八十余处,并招集前来经商的胡人,为他们设立店铺。几年之间,营州官府仓库很充实,营州人民渐渐富足起来。宋庆礼为政清廉严正,并且勤于处理政务,所到之处,百姓和官吏都不敢触犯刑法。但是他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开元七年宋庆礼去世,被追赠为工部尚书。大常博士张星评价说:?宋庆礼过于刚强则容易被摧折,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东北地区发生战事,死去的人数以万计,按照制定谥号的规矩,好虚浮不实而又自以为是叫‘专’,请赐给他谥号‘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反驳说:?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别人享受家庭之乐,唯独他安心在外为官;他能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又能充实军库。始终坚持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全力地守护坚贞准则。在这方面做到这一点,是别人难以做到的。请把我的意见,重新交给太常,大概他平常的行为事迹可以探寻到,更改其谥号的典礼不能失掉。?于是朝廷赐给他谥号?敬?。

㈡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易,轻视,看不起。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严而不残?是严厉却不残暴的意思:②表现了他的严厉却不能表现他的不残暴;③写了陈公严防盗贼,保护老百姓的事,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⑤不是陈公所为。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原句是?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即是皇帝下诏命令恢复任命王正民为鄂州知州,而非陈公弼安排。

8.答案:⑴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⑵(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

⑶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参考译文:

陈公名叫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考中进士。起初担任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和尚,交结权贵,放肆地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老百姓都不敢正视他。陈公把他抓获并按法律处臵他,全县的人都感到十分震惊。他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认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处理政事那天,首先发现了他(所犯)的大罪,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表示)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告后放了他。巫师每年收拢老百姓的钱财用于祭鬼,称为春斋,不这样的话就会有火灾。陈公禁止了这件事,老百姓不敢触犯禁令,火灾也没有发生。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盗贼起事,陈公弼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时没有军队守备,老百姓非常害怕想要逃走。陈公用牢城卒夹杂山河户,得到几百人,对他们日夜训练,(他们的)名声震动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一百多个士兵,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约束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许多)残暴之事。有人上报说有许多盗贼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率士兵沿河列阵抵抗盗贼,(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士兵都如同木偶人一样笔直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一动不动,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判处自己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官吏和士兵请求斩杀雷甲以示众。陈公不答应,只惩治了做下残暴之事的十几个人,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自己的罪。

淮南发生饥荒,安抚使、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称职。王正民被免职。上帝下诏命令陈公前往该地代替王正民。转运使征收吏役米而免除他们的徭役,共征收米十三万石,称为折役米。米价飞快上涨,老百姓更加饥贫。陈公一到任就废止了这种做法,并上报此事。又说王正民没有罪。说他称职负责,皇帝下诏命令恢复任命王正民为鄂州知州。

陈公调任庐州知州,虎翼军士中驻扎在寿春的人,以谋反罪被诛杀,其余没有谋反的数百人被迁到庐州,这些人都疑惧不安。一天,有人偷偷溜进官府准备袭击陈公。陈公笑着说:?这人一定是喝醉了。?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陈公做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发动叛乱,他们的首领叫周元,震动汝洛一带,陈公知道了,当天就带少数几个人出城巡视。斩了周元示众,把其余的人都派去继续像当初那样服役。陈公退休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他为人仁爱,所以虽严厉却不残暴。

热点考题:

㈠1.答案:C

解析:恨:遗憾。

2.答案:D

解析:之:结构助词,的/代词,它;者:……的人/……的地方;其:指示代词,那/副词,表推测;以:介词,拿。

3.答案:C

解析:①是客人所说的话;③是郡里的人知道我来到这里,非常喜悦;⑥是作者的身世状况。

4.答案:A

解析:文章开头并没有作者的所见。

5.⑴答案: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答案不完整)

⑵答案:①到了街市上之后,想买一些熟肉,街市上各种声音也显得喧闹。买到肉之后,宿处的人送了一瓶酒,一筐虾。

②天地间的四季,最伤人的是酷夏,最好的是初秋。

参考译文:

在礼部期间,有访客对我说:“你知道现在的扬州是什么样吗?读一读鲍照的《芜城赋》就知道了,就是文章中所描写的那样”。我听了他的话,感到悲伤。

第二年,我请了假期,到南方游玩。到达扬州时,碰巧有人说粮食不够请我给予资助,于是下船上岸,找地方居住。过夜之后,沿着住处的东墙步行,遇到一座小桥,俯身看桥下小溪,溪流声很欢畅;过了桥之后,是一堵城墙,有一些地方已经毁坏(比较低),于是登上城墙。登上之后,扬州方圆三十里内的景观都呈现在眼前。清晨雨后,屋瓦象鱼鳞一样齐整,没有残破的景象,我就开始怀疑那位访客的话不真实了。

到了街市上之后,想买一些熟肉,街市上各种声音也显得喧闹。买到肉之后,宿处的人送了一瓶酒,一筐虾。喝醉之后,(我们)趴在窗上唱起宋元时代的词、乐府,对岸有女子被吵醒,夜起,于是就不唱了。

客人中有人提议去蜀冈上凭吊一番(于是便去了),船很轻快,船上的帘幕都绣有花纹,疑心船窗是否用贝壳装饰,细细的看,船上的玻璃都是五色的(比较奢华)。船上的人不时的指着两岸说,“这是某园的故址”、“这是某酒家的故址”,大概指了八九处。其中只有倚虹园完全没有了(其余都有故址在)。之前住过两晚的西园,门还在,题榜也还在,还可以辨认出来。其中可以登临的(毁坏得不是十分厉害的)尚有八九处。码头上有桂树,水中有荷花、菱、芡等。这一处在扬州城外的西北角,地势最高,风景也最好。往南可以看到长江,往北可以看到淮河(可能言过其实了),长江淮河之间数十处州县的治所,都没有这里繁华。回忆起京师访客的话,知道他说的非常不对。

回到住处后,郡中的士人都知道我来了,于是一起欢会。有人与我辩论经义,有人提出史事向我询问,有人询问京城近来的事情,有人呈上他所研习的,比如文章(骈文)、诗歌、散文、词、杂著,也有人拿出(他所撰著的)丛书央求我为他们写序或者题辞,也有人描绘他的先人的行事,央求我为他的先人写铭文,也有人央求我为他们题书册、题扇,人多得站不下,仿佛是嘉庆年间的旧模样。谁能说现在不是承平年代呢?只不过窗外的船,夜间往往没有乐声,即使有,也不是通宵都有。也有女子用栀子花为贽礼求我的字,爱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共有三人。她们既美艳又凄清的气质,在桥亭舰舫之间缭绕,我虽然澹定,那晚也觉得难以自持。我已住了四夜,看到这些流风余韵,哪里有《芜城赋》里所描写的破败景象呢?嘉庆末年,我曾经在这里和友人宋翔凤的艳诗。听说他病了,现在是生是死也不知道。又问起当年一起赋诗的人,也找不到那人,引为憾事。

躺在床上想想,我的年纪快到五十了,想起今昔的感慨,自然的运行,古代的美人名士,能够富贵又长寿的,能有几个人呢?这哪里和扬州的盛衰有关,而偏偏把感慨发泄在江边呢?或者我现在年纪已老,写艳诗已经不适合了,但品评人物,搜辑文献,做这些事,还不算老罢?天地间的四季,最伤人的是酷夏,最好的是初秋。初秋可以一扫盛夏的酷热,使之变成萧疏淡荡。初秋的清凉之气,又不至于使人觉得太过萧索。现在的扬州,正是初秋吗?以我的身世,即使要饭,也不至于立刻就饿死吧,我也处在我生命的初秋吗?写下这篇《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㈡6.答案:C

解析:薄:轻视。

7.答案:A

解析:A.①②均为动词,到。B.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用。C.①介词,因为;②介词,趁着、趁机。D.①连词,表并列,并且;②连词,表修饰,相当于“地”。

8.答案:B

解析:③是李文耕维护朝廷对盐业的垄断地位,增加税收。④是李文耕严肃吏治,惩治讹诈贪污。

9.答案:C

解析:原文意思是州县官吏因为土地贫瘠,希望调换任职,工作懈怠。李文耕“除水患,教纺织,劝导民众重视伦常”也不是因为“朝廷要考核官员政绩”。

10.⑴答案:到官任过了四个月,由于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称病离任。

解析:关键词:“阅”“其”“引”。

⑵答案:不久提拔做兖沂曹道,掌管治河事务,修建防水工程一定亲自践行。

解析:关键词:“寻”“擢”“司”。

⑶答案:李文耕断案宽容平和,他责令属官清理积压的案子,几个月后,积压的案卷就清理干净。

解析:关键词:“狱”“宽平”“滞”。

参考译文: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庭贫困,对父母有孝心,衷心信奉程朱理学。嘉庆七年考中进士,凭借知县的身份被派遣到山东,请假回家奉养母亲。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补任邹平知县。到官任过了四个月,由于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推病离任。因为辞官牵累,没有旅费回家。嘉庆十九年,巡抚大吏听说他的才干和谋略,起用他重新补任邹平知县。

在邹平五年,治理注重教育感化。有个妇女控告她儿子忤逆不孝,李文耕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责备自己,妇女的儿子叩头到流血,他母亲深受感动,请求释放她儿子,最终撤销了案子。李文耕审案不搞株连,时间长了,打官司的人日渐减少。李文耕善于搜捕盗贼,他供养逮治盗贼的差役,让他们生活富足,不受盗贼的引诱利用,多次亲自巡查,到贼多的地方去查问追究。他曾经说:“治理盗贼一定要真心保护百姓,自己即使不能亲自做到,精神方面要达到,声望影响要达到。”结束任职时,邹平的盗贼敛迹消失。李文耕教儒生们读书,亲自给他们指导讲授,用“为自己读书”劝导他们,百姓都尊称他为“李教官”,又称他为“李青天”。调任冠县知县,不久升迁到胶州,疏浚了云河和墨河。道光二年,李文耕又升任济宁直隶州,还没有到任,巡抚琦善特向朝廷推荐他,宣宗早就听说李文耕的名声,就提拔他出任泰安知府。

调任沂州,李文耕订立下属官吏的学业课程,说:“官员不勤奋,政事就会荒废,百姓受伤害。政教风化应该从自身做起,能认真对待百姓,然后才可以教化百姓。”下属官吏都得到教化。沂郡产檞树,李文耕鼓励百姓养蚕,建造义仓防备荒年,搜捕盗贼跟做县令时一样。不久,提拔做兖沂曹道,掌管治河的事情,修建堤防工程一定亲自践行。属官请求疏浚河中淤沙,需要五万两银子,李文耕亲自去查看河事,说:“不需要!春水涨的时候,就冲走淤泥了。”后来果然跟他说的一样。

道光五年,李文耕调升浙江盐运使,不久,调回山东。当时山东盐业不振,充任盐商的多半是无业游民。李文耕查知其中弊病,请准朝廷缓征盐税,来缓解盐商的压力。他责令富商总领盐运,不准因为借口积压而贱价私卖,盐税渐渐充裕。道光七年,他升任湖北按察使,不久又调回山东。他严肃整治官吏差役,对讹诈贪赃的人犯就用严厉的法典进行处臵。李文耕断案宽容平和,他责令属官清理积压的案子,几个月后,积压的卷宗就清理得干干净净。他说:“山东的百姓脾气粗犷,性子刚直,容易犯法,也更容易向善,所以教育感化不可不先行。”

过了三年,李文耕调任贵州。州县官吏由于地方瘠苦,都希望调换任职,不积极做事。恰好李文耕暂且代理步政使,请求朝廷用官员考绩作为调剂官员的标准,使他们能长时间地专心于自己的职责。李文耕主持开凿桐梓葫芦口,来免除水患。贵州产丝绸,没有棉布,他开设专部教百姓纺织。贫苦百姓生计艰难,看重利益却轻视伦理纲常,他就写文章规劝开导,文章的名字叫《家喻户晓篇》。道光十三年,李文耕退休回到故乡。

李文耕一生把推崇正学和纠正不良社会风气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在山东做官时间最长,山东百姓感激他最深,他死后人们在名宦祠祭祀他。

实战空间:

㈠1.答案:C

解析:障:遮挡。

2.答案:B

解析:均为副词,表示判断,就是。A.①结构助词,的;②指示代词,这。C.①副词,才或就;②副词,竟。D.①第三人称物主代词,它的;②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3.答案:B

解析:文章着重描写的是纪云鹤所建的亭子,而非百泉书院。

4.⑴答案:有上百道的泉水,汩汩地从平地的石缝中向上涌流出来,就像一颗颗珍珠连续不断,这就是《卫风》中所说的泉源啊。

解析:注意“百道”定语后臵,“上”名词作状语,判断句式及“累累”“所谓”的翻译。

⑵答案:假如我不幸出生在孙登那个时代,我的生活经历也会和孙登相同吗?孙登对嵇康说:“您呀,才高八斗,倡见识浅薄啊!”后来,嵇康果然被朝廷杀了。

解析:注意“见杀”被动句式、“使”“践履”“才多识寡”的翻译。

参考译文:

辉县县城的西北边七里左右,有一座山叫苏门山,是太行山的支脉。苏门山的西南面,有上百道的泉水,汩汩地从平地的石缝中向上涌流出来,就像一颗颗珍珠连续不断,这就是《卫风》中所说的泉源啊!(涓涓清泉)汇流成巨大的湖泊,方圆大约有上百亩的样子。

湖的东北岸上,有一座佛寺,非常宏大壮丽。寺的西边,有一座卫泉神祠。祠的西边,又有一所百泉忆院。明朝万历年间,辉县县令纪云鹤在湖的中心建了一座亭子。这个亭子有三间房屋,都是两层的小楼,可以供游人登临远眺。亭子外边,有流廊环绕。游廊之内,有十几株古老的柏树,洒下一片浓阴。夏天坐在游廊上,根本感受不到哪怕一丝的炎热。

湖中的水,非常的清澈,可以看见水底丛密的水草交织在一起,可是水面上却明净如镜。小鱼小虾小蟹在水草中自由地畅游;白鸥、白鹭等各种美丽的鸟儿,叫着悦耳动听的歌曲,围着游人,在水面上空翩翩地飞翔。有条小船停靠在亭子旁边,可以划着它欣赏湖中美丽的风景。亭子前面,造了一条小小的石桥,过了桥向东南走,建了两栋房子,各有三间,门的两边,都开着窗子,玲珑别致。前面有一座石门,在南边遮着。水从石门下流出,才开始快起来,灌溉数百顷的良田,当地人叫它卫河。从这里向南流,经过新乡,再朝东到达卫辉,折向北与淇水汇合,经过睿县、馆陶、临清汇入漕河,最后流向大海。

晋朝时,孙登曾经在这座山上隐居,阮籍来拜访他,两人一句话都不说,只是长啸数声。唉,假如我不幸出生在孙登那个时代,我的生活经历也会和孙登相同吗?孙登对嵇康说:“您呀,才高八斗,但是见识浅薄啊!”后来,嵇康果然被朝廷杀了。虽然如此,假如孙登不幸跟我一样,想买一块山来发、隐居,却没有那份财力,谁又能让他长期在这里隐居呢?这样说来,隐者生活在社会上,大概还是有幸和不幸的区别吧?我从小读《诗经》,就知道卫地有泉源,年纪稍大后,又知道泉源的附近还有苏门山,很想来此一游,却一直没有机会。现在,(我)老了,却能够整天在这里生活,这又是我的幸运吧!

㈡5.答案:C

解析:觞:罚饮酒。

6.答案:C

解析:于:均为介词,表对象,在…上。A.介词,表对象,用/连词,表目的,来。B.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件事。D.连词,表承接,接着/连词,表转折,却。

7.答案:D

解析: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8.答案:C

解析:原文的意思是,晏子自己“敝车羸马”,却不吝君赐供养亲族士人的行为与孟子的理想接近,范仲淹克己好仁的义田之举,超过了晏子。故作者用孟子“亲亲而仁民”的话,意在凸显范仲淹的贤德,说范仲淹的义举与晏子接近,不合文意。

9.⑴答案:购臵临近城邑常年丰收的千亩田地,叫做义田。

解析:关键词:臵、负郭、常稔。

⑵答案:退职回家等待补缺的人,也提供资助。

解析:关键词:屏、俟代、与。

⑶答案:官府供给粮食这样充裕,朝廷俸禄这样优厚,(却)停留在一己私欲罢了。

解析:关键词:廪稍、厚、止、一己。

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是苏州人,生平喜好用财物助人。选择那些亲近却贫困、疏远却贤良的人,全都救济他们。当他富贵显达时,购臵了临近城邑常年丰收的千亩田地,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助全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时,都有供养。选择族中年长又贤能的人管理那账册,在按时共同掌管收支。每天吃饭,每人一升米;每年制衣,每人一匹绢。嫁女的给钱五十贯,再嫁的给钱三十贯;娶妻的给钱三十贯,再娶的给钱十五贯;丧葬的比照再嫁的钱数,葬小孩的给钱十贯。族人聚居的九十多人,(义田)每年收入提供稻谷八百斛,用田中收入的,供给聚居在这里的人,充足有余而且取用不尽。退职回家等待补缺的人,也提供资助;出仕为官的人,就免去供给。这就是义田大概的情形。

先前,范文正公尚未富贵显达时,曾立志设臵义田,但他力量不能达到,搁延了二十年。不久他当了西路边帅,接着参与朝廷政事,至此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来达成他的愿望。文正公去世后,后代子孙治理他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的遗志,和他在世时一样。他虽然位高禄多,却清贫一生。去世时,自身沒有用来入敛的东西,子孙沒有用来办丧的东西。只是把布施贫民和养活族人的义行,留传给他的子孙罢了。

从前晏婴坐破車驾瘦马,桓子说:“你这样做是隐藏国君的赐予啊!”晏子回答说:“自从我富贵之后,父亲一族,沒有不乘车的;母亲一族,沒有不在衣食上丰足的;妻子一族,沒有受冻挨饿的;齐国有三百多的士人,等我来救助才能升火做饭。像这样,是隐藏国君的赏赐呢,还是彰显国君的赏赐呢?”于是齐侯端起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我曾喜爱晏子的好行仁德,齐侯的了解贤能,以及桓子的诚服大义;又喜爱晏子的仁爱有亲疏,而且言谈有先后。先是父族,其次母族,再其次是妻族,然后推及到那些疏远的贤士。孟子说:“亲爱自己的亲人,进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进而爱惜天下万物。”晏子的作为接近孟子的理想。现在我观察范文正公的义田之举,比晏婴更贤能,他的义田格局可长久推行,又似乎胜过了晏子。

唉!世上身居三公高位,享受万钟俸禄的人,他们的府第如此雄伟,车马如此装饰,声色如此繁盛,妻儿如此富裕,都停留在一己私欲罢了,但亲族中不能踏入他家大门的人,难道是少数吗?更何况对于施救贤人呢!其次那些任卿、大夫,任士的人,官府供给粮食这样充裕,朝廷俸禄这样优厚,停留在一己私欲罢了。但他的族人手持壶瓢乞食,最终抛尸沟壑,难道是少数吗?更何况对待他人呢!这些人都是愧对文正公的罪人啊!

范文正公忠义充满朝廷,功业遍及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世必定有史官加以书写,我可以省略不记。只是推崇他的义行,借此将他的义行流传后世。

㈢10.答案:D

解析:此处为“开脱”。

11.答案:C

解析:①③⑥属于直接描写,分别写了他的行为、语言、神情,表现了王曾的威严。

12.答案:C

解析:“尝以理折之”不是“毫无办法”。

13.⑴答案:因为早些时候十分想念爱卿,所以来不及穿戴朝服见你,爱卿不要以为我是傲慢了。

解析:向:向来、刚刚;不及:来不及;朝服:穿戴朝服;慢:傲慢。

⑵答案:宣传提拔人才,这是宰相的职责。您的高尚品德中,唯独缺少这一项啊!

解析:明扬:宣传提拔、选拔;宰相之任也:判断句;盛:高尚、美好;独:唯独、只是、只有。

参考译文:

王曾,字孝先,青州府益都县人。少年丧父,从师于本地学者张震,善写文章词赋。宋代咸平年间,以单人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大臣杨亿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宰相

寇准认为他是奇才,特地在政事堂考验他的才华,授予他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的职务。皇帝曾经有一次晚上在承明殿处理政务,召见他并跟他对谈很长时间;王曾回到寓所后,皇帝派太监传达口谕跟他说:“因为早些时候十分想念爱卿,所以来不及穿戴朝服见你,爱卿不要以为我是傲慢了。”他受到朝廷的尊重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

(后来)他外任应天府知府。天禧年问,民间传言说有个形状像帽子的妖怪。夜里袭扰百姓,从京师往南的地方,百姓都很惊慌。王曾命令夜里打开城门(以安民心),(发现)那些胆敢散布谣言的人立即速捕,最终也没有发现什么妖怪。天圣四年夏天,天降大雨。有人传言说汴河决口,洪水很快就要到京师了,京城的人很惊恐,想往东逃难。皇帝问王曾怎么办,王曾说:“汴河决口,却没有奏书报上来,(看来这)只是民间的传言罢了,不值得忧虑。”不久证明果然是这样。陕西转运使设立管理食醋的部门,通过食醋专卖来谋利,而且请求在全国推行这个做法,王曾请示朝廷取消了这种做法。

大臣曹利用嫉妒王曾地位在自己之上,曾经流露出不满情绪。等到曹利用因事犯法,太后很生气,王曾却为他开脱。太后说:“爱卿曾经说过曹利用专横跋扈,现在为何却替他开脱?"王曾说:“曹利用向来依仗朝廷恩宠(而专横跋扈),所以我曾经以理驳斥回击他。现在加给他很大的罪名,我就不理解了。”太后的怒气这才稍稍缓解,最后从轻发落曹利用。

(后来)以彰信军节度使的身份又一次掌管天雄军,契丹使者经过此地,(总是)先约束自己的车马随从才敢过境,没有敢喧哗闹事的。当地百姓对他的施政很满意,为他画像而并为他立生祠供奉他。王曾提拔或退官吏,都不让人知道是他的原因。范仲淹曾经质问他说:“宣传提拔人才,这是宰相的职责。您的高尚品德中,唯独缺少这一项啊!”王曾回答:“作为执政的人,对人有恩德的事,想加到自己身上;那些得罪人的事让它给谁呢?”范仲淹对这番话深感佩服。

王曾天性端庄仁厚,相貌俊秀。在朝廷上,言谈举止有一定之规,平日里则不苟言笑,别人都不敢拿个人私事来求他。年轻时与杨亿都在皇帝侍从之列,杨亿喜欢开玩笑,同僚和朋友没有不被他玩笑戏谑的。等到与王曾交谈时,却说:“我不敢跟他开玩笑啊!"王曾平生生活十分简朴,有个老朋友的孩子叫孙京的来辞别,王曾留下他吃饭,饭后,用盒子送给他几卷信纸。孙京打开一看,都是别人写信后裁减下来的纸边。

㈣14.答案:D

解析: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15.答案:D

解析:①②副词,竟然。A.①介词,在;②介词,对。B.①介词,被,②介词,替。C.①介词,凭借;②介词,用、拿。

16.答案:C

解析:“多”不是“多事”,而是“称赞”。

17.答案:⑴这孩子的才干,不是—般的年轻人所能赶得上的,将来一定会有远大的前程。

⑵您的口才真是如有神助,今天要不是您在场,差不多要被吴地的人屈辱。

⑶他大概是讥讽社会生上有些人喜欢剽窃他人的文章为己所用。

参考译文: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祖莹八岁时就能吟诵《诗经》和《尚书》,十二岁成为中书学生,沉溺于书籍之中。他的父母担心他得病,禁止他读书却不能制止。祖莹经常悄悄地在炭灰里藏起火种,赶走僮仆,趁父母睡熟之后,点燃灯火读书,用衣服被褥遮蔽堵塞门窗,害怕漏出光亮,被家人所察觉。因此,祖茔嗜读书的声誉十分大,里里外外的亲属都称他为“圣小儿”。祖莹尤其喜欢写文章,中书监高允常感叹说:“这孩子的才干,不是一般的年轻人所能赶得上的,将来一定会有远大的前程。”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他为都讲。生徒全部会集在一起。祖莹挑灯夜读十分疲倦,不知道天已亮了,催促讲学已经很急迫,于是误拿了同宿舍的学生赵郡人李孝怡的《曲礼》卷入座。(他的老师)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三篇《尚书》,没有遗漏一个字。孝文听说这件事后,召他入官,让他背诵《五经》的章句并陈述其中的要旨。皇帝开玩笑地对卢昶说:“从前共工被流放到幽州,在边远的北方怎么会突

然冒出这样一个人?”卢昶回答说:“当是人才为了时代而生。”

祖莹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名望被授任为太学学士。他被征召安排在司徒彭城王元勰府担任法曹行参军。皇帝看着元勰说:“萧赜让王元长担任萧子良的法曹,现在让你用祖莹,难道不是与萧子良等同了吗?”皇帝命令祖莹主管元勰文书。祖莹与陈郡人袁翻一样有名气且才华出众。当时的人因此说:“京师楚楚袁与祖,洛十翩翩祖与袁。”两次升迁做了尚书三公郎中。尚书令王肃曾经在官署中吟咏《悲平城》诗道:“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彭城王元勰十分慨叹这诗的优美,想叫王肃再次吟咏,竟然失言说:“您可否再为我吟咏《悲彭城》诗吗?”王肃于是开玩笑地对元勰说:“为什么把《悲平城》说成《悲彭城》呢?”元勰面有惭愧之色。祖莹当时在座,马上说道:“《悲彭城》一诗,王公自然没有听说过。”王肃说:“可以读给我听听。”祖莹应声答到:“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粱亭,血流睢水里。”王肃高度赞叹并欣赏这首诗。元勰也非常高兴,退出来后对祖莹说:“您的口才真是如有神助,今天要不是您在场,差不多要被吴地的才子屈辱。”祖莹去世后,被追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

祖莹凭着自己的文章和博学被重用。他常对人说:“文章一定要自出心裁,形成独特的风格,怎么能与别人相同呢?”他大概是讥讽社会上有些人喜欢剽窃他人的文章为己所用。而且在祖莹的文书中也不缺乏天才之作,只是这些作品水平不齐,好的和不够好的兼而有之,他的文章体裁比袁翻、常景二人要差。祖莹性格豪爽有侠义,有节气,文士有生活贫困,想依附他,祖莹一定抚恤和救济他们,当时的人们也因此称赞他。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word版含解析

绝密★ 启用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文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大纲卷)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大纲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B) A.龃龉.(yǔ) 系.鞋带(xi) 舐.犊情深(shi) 曲.意逢迎(qū) B.倜傥.(tǎng) 纤.维素(xiān) 羽扇纶.巾(guān ) 针砭.时弊(biān) C.感喟.(kuì) 揭疮.疤(chuāng) 按捺.不住(nài) 大相径.庭(jing) D.霰.弹(xiàn ) 涮.羊肉(shuàn) 以儆.效尤(jǐng) 纵横捭.阖必(b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 ....,,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 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 ....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 ....,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 通人叹为观止 ....,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答:D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答:C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真题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二卷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臵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

2014高考文言翻译

直译为主意译辅,信达为要雅不俗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包括断句)考点一: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 【考点解读】 从近几年来看,凡自主命题的省份几乎都以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来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预测2014年的题型及其分值变化不大。各个省份文言翻译的评分标准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原则却是一致的:即句子大意+重点字词句,其中侧重考查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些既是采分的重点,也是翻译的难点。有些省份还专门用断句的题型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要注意对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准确理解。 4.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去把握文句意思。 5.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 6.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技法指津】解答翻译的技巧方法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它把语言表达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综合考查的有效手段。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决 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决:留、删、增、调、变。①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②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③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④删,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⑤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9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专项对点练29 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①,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②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文正公,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节选自《三槐堂铭》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注】请简要概括。“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 ③魏国公辅②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①晋公亲手种了三棵槐树;][答案 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到家看到槐树掩映庭院;④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参考译文】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们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于是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第二天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从上天那里得到回报。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像手持契约,亲手交付一样。我因此知道天理一定能彰显。……- 1 - 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记叙了这些事。铭文是: 啊,多么美好!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辛勤地培植,一定要经历世代才能长成。(魏国公)辅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家一看,槐树掩映庭院。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那些君子,国家怎么成为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居住的地方。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

2014年山东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湛.蓝/斟.酌崛.起/倔.脾气提.防/醍.醐灌顶 B.跻.身/犄.角女红./彩虹.桥沟壑./豁.然开朗 C.毛坯./胚.芽蒜薹./跆.拳道拙.劣/咄.咄逼人 D.劲.敌/浸.渍咆哮./酵.母菌着.陆/着.手成春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缠绵梗概打寒噤震聋发聩 B.扼守晋升伏卧撑杞人忧天 C.滥觞脉博摇篮曲大快朵颐 D.伛偻驯顺笑吟吟锄强扶弱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____之强烈出乎意料。 ○2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灾情,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_____。 ○3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____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 A.○1反映○2曼延○3总算 B.○1反应○2蔓延○3总算 C.○1反映○2蔓延○3终于 D.○1反应○2曼延○3终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汇编:字形题(含详细解答)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字形题汇编 (浙江卷)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个节目融合了京剧、粤剧、秦腔等中国戏曲的精萃,舞者多变的动作和戏剧化的表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喜怒哀乐的情绪。 B.城郊的这座园林,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溪流小径曲折萦纡,到了春天,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真是一处世外桃源。 C.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些备受国人青睐的外国名品,其实是用中国的原料,在中国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已不是地道的泊来品。 D.该公司在把握市场脉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依靠独树一帜的管理理念以及出奇不意的营销策略赢得了商机,获得了发展。 1.答案:B 解析:A项,“精萃”应为“精粹”;C项,“泊来品”应为“舶来品”;D项,“出奇不意”应为“出其不意”。 (安徽卷)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切磋编纂归谬法满腹经纶循循善诱 B.水榭巍峨紫禁城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C.暮霭霓虹雷震雨春风骀荡静水流深 D.关隘戍守烽火台克敌致胜捷报频传 【解析】B(A切磋;C雷阵雨;D克敌制胜) (江西卷)2、下列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组是 A、弭乱国粹泊来品入不敷出 B、伺候斐声煞风景得鱼忘筌 C、日晷陨落挖墙脚纵横捭阖 D、萦回撺掇黑黢黢入目三分 【答案】C。 【解析】【A、泊(舶)来品——“舶”读bó,意思是“航海大船”,“舶来品”原指通过航船从国外进口来的物品。旧时外国商品主要由水路用船舶载运而来,故名。引申为国外的东西,即从外国传入本国的意识、物品、语言等等。可以是一种文化,也可以是本国没有,从外国引进来的东西或技术。比如“沙发”、“浪漫”、“巧克力”······词语。B、斐(蜚fēi))声——闻名于。C、入目(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湖北卷)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俸禄切磋投桃报李一笑泯恩仇 B.发轫枢纽并行不悖久旱逢甘霖 C.花哨原委如雷贯耳时事造英雄 D.调剂伸张促不及防真人不露相 1. 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难度较低。 【解题思路】A项中应为“切磋”,从石字旁,多与磨刀石或磨刀动作有关。足旁与走路有关,故“蹉跎”

文言文高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 ——精做江苏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考点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级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级 (1)辨析文句意义;(2)归纳内容要点。 一、(2014·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 ..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第一时段(8~10分钟):读懂文言 第一步:粗读——感知标题,浏览全文,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 1.圈点勾画:圈点出关键性词句,概括各段内容。 答:答案第一段:针对严生的来信谈自己“二文”的主旨,并借此委婉道出自己不愿成为严生老师的原因——内不足为,外不足当。 第二段:进一步指出拒为严生师的原因,但并不拒绝以“言道、讲古、穷文辞”为师。 第三段:称赞严生为文畅远,向严生指出求师之道,并希望两人“交以为师”。 2.明意辨理: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答案为师之道,不在乎“名”,而在乎“实”;为师之“实”,在于“言道、讲古、穷文辞”,在于“好道”“求道”;在为师之“方”方面,可以“交以为师”。

高考语文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错项辨析例说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概括题错项辨析例说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往往是在基本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的错误。解答这类题,我们主要掌握“读找比”法:①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读)——②在阅读文本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句(找)——③将选项与文本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那么,命题者是怎样设计错项的呢?下面对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错项的规律进行探究,并作分类解析,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作出判断。 一、背离原文,曲解词义 选项在对原文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时,故意曲解个别字词句的含义,造成一字、一词或一句之差;或故意对一些关键词语删去不译,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例1,[题目选项](2008年广东卷第8题)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对应原文]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题文比较]文中原意是讲周访“蒙冤不会忍气吞声”“帝不之罪”,并未说因此“被皇帝赏识”。选项将“帝不之罪”曲解为: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 例2,[题目选项](2008年全国卷Ⅰ第10题)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 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对应原文]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 [题文比较]金人叛盟,廖刚乞求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并非他直接“起用”,选项故意删去“乞”不译,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例3,[题目选项](2008年湖南卷第12题)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对应原文]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①狴bì:监狱。②箦zé:竹席。) [题文比较]原文说“冠带偃箦,恬如也”意思是他们看待坐牢带刑具,就像穿衣戴帽躺在席子上一样满不在乎,安然舒适。而选项中将“偃箦”曲解为“自带凉席”,将“恬如也”曲解为“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二、不识言行,误解形象 人物传记,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典型言行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据此,命题者在设计错项时,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题目选项](2008年福建卷第5题)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

2014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文及其答案精细注解

2014高考新课标卷1文言文 《旧唐书于休烈传》精细注解 于休烈,河南人也。休烈至性(天赋的卓绝的品性)贞悫(zhēn què坚贞诚信),机鉴(明察;鉴识)敏悟(聪明)。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古代官署名。三国魏始设,为尚书的一个办 事机关。后几代因之。隋、唐、宋属刑部。元以后废。其长官,三国魏以下为比部曹,隋初为比部侍郎,后改称比部郎;唐宋为比部郎中及员外郎。其职原掌稽核 簿籍。后变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归附自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gòu nán结成怨仇。引申为发动叛乱),肃宗践祚(即位;登基),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振奋精神,致力于某种事业或工作。)听受(听从接受),尝谓休烈曰:“君 荡覆(动摇颠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撰写;编纂)多时,今并无本。伏望(表希望的敬词。多用于下对上。)下御史台推勘(考察;推求)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悬赏;奖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

殊不介意。 代宗即位,甄别(审核官吏的行状资历而分别去留。)名品(名位品级),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照旧;仍旧)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高显重要的政务),家无儋石(dàn shí儋受一石,故称儋石。用以计量谷物。儋,石罂。一说一石为石,二石为儋,谓一人所担。)之蓄。恭俭(恭谨谦逊)温仁(温厚仁爱), 坟籍(古代典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帝王的特别诏令)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鼓吹(演奏乐曲的乐队。)。及闻休烈卒,追悼(追念死者表示哀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儒者(一般读书人)之荣,少有其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及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 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 绝密★启用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2) 语文 使用地区:海南、宁夏、黑龙江、吉林、新疆、云南、内蒙古、青海、贵州、甘肃、西藏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做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 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 《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 .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 《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 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 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 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 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 在 --------------------此 -------------------- 卷--------------------上 -------------------- 答-------------------- 题--------------------无 -------------------- 效------------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精校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学生版含答案)(完美整理版)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学生版含答案) 基础知识 0103 1041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新课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山西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山西省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

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共8 页,150 分。考试时长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 . (r 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 □□□□□□” 。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 . (gāi ),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 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甲(题写/题签)的楹 . (yíng)联 等。对联的撰 . 写,往往注重其乙(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 对,文辞讲究,意蕴 .丰富,丙(吟咏/涵咏)起来锒 . 锒 . 上口, 齿 .颊 . 留香。对联或镌 . (j 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 . 确 .. 的一项是(2 分) A.秋稔 . (r ěn)冬祥意蕴. B.楹 . (yíng)联齿.颊.留香 C.言简意赅 . (gāi)撰.写 D.镌 . (j ùn)刻锒.锒.上口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能力层级为识 记A。 【试题解析】镌 . (ju ā n)刻,琅琅上口。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万户杨柳依依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D.春来微风缕缕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对联等考点的理解。

201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文言文重点词语注释

(2014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任命,授职)工科给事中,出(出任)为湖广右参议。中贵(即中官、宦官。古代泛指皇帝宠爱的近臣)督(视察)太和山,干没(1. 侥幸取利2.冒险侥幸3.贪求贪得)公费。文力遏(阻拦阻止)之,以(用)其羡(盈余)易(交换)粟万石(定后),备振(通“赈”救济)贷。九

溪土酋(酋长,部族之长)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特指皇帝的命令),皆服。弘治十六年拜(授予官职)南京兵部尚书。岁(年成收成)侵(荒歉),米价翔踊(物价飞涨)。文请预发军饷三月(定后),户部难(对…感到为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担当,承担)之。”乃发廪(官府发给的粮)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第二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

粹,居(平时)常抑抑(①美好的样子②不舒畅)。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阻止)。武宗即位,赏赉(赏赐)及山陵(①山岳②比喻帝王③帝王 的坟墓)、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jī余数零数),部帑(tǎng清代称中央各部所掌握的库银)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国库)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增加)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

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对照,考察)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削减淘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又)欲夺任丘民业(百姓的产业),文力争(竭力抗争)乃止。文司(掌管,主管)国计(治国的大计)二年,力遏权幸(指得帝王宠幸,有权势的人),权幸深疾(憎恶怨恨)之。而

2014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语文 本试题卷共七道大题,22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深()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守祖训,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家风。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萃孚fóu 佳恪géB.粹负fú佳恪kè C.粹负fù嘉恪géD.萃孚fú嘉恪kè 【答案】 D 【解析】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指同类丛聚。后以?出类拔萃?形容卓越出众,不同一般。?萃?字从?草?不从?米?,据义定形。 深孚众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孚:使人信服、信任、相信。读fú,褒义词。 深负众望:指辜负了大家的期望。负:辜负,读fù,贬义词。 懿行嘉言:嘉,?美好?的意思,不能写作?佳?。常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2009年湖南卷字音题曾考过?嘉言懿行?(yì)。 恪守:谨慎而恭敬遵守。?恪?读kè,形声不能套读半边。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一题多考,既考字音、字形,又考成语运用。题目新颖,含金量极高。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A.家风是一个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B.家风即便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C.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D.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答案】C. 【解析】一看搭配,?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主谓搭配不当;二看语序,按由实到虚的顺序,先?必备的要素?再?精神财富?, 试题分析:本题选料紧扣热点和经典,出自《光明日报:家风乃吾国之民风》,作者系著名文化学者鲍鹏山。原文是:?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家风对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没有淳厚家风,无法使一个家族瓜瓞不绝,更无法使一个家族不分崩离析。有认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这种认同感显然不可能是家族财产,因为财产常常被瓜分而最终罄尽,只有一种东西可以被家族中所有成员分沾,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增值——那就是让所有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家风?,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一题三考,考病句辨析、句式选用和简明连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