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5张大均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2005张大均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2005张大均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2005张大均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综 述?

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张大均Ξ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胥兴春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 近20年我国教育心理学空前繁荣,不但学科体系日臻完善,其研究成果从多方面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领域拓展及研究取向的中国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二是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为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心理科学基础;四是致力于为中国当代教育实践服务。关键词:教育心理学研究 我国教育改革 推动作用

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但真正发展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近20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者跟踪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前沿,针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致力于中国特色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设,紧密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研究,将大批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 近20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1.1 中国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日臻完善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相继恢复了《教育

心理学》课程。1980年出版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心理系、教育系以及相关专业的第一本全国性统编教育心理学教材。此后,我国教育心理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开展了科学构建中国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探索,编写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满足不同教育对象,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如邵

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1983),

《教育心理学》(1988),

《学与教的心理学》(1990,皮连生主编修订的第二版1997,第三版2003);韩进之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纲要》(1989);陈琦等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

(1997);张大均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全国教育硕士教材,第一版1999,第二版2004);吴庆麟,《教育心理学》(1999);冯忠良等编写的《教育心

理学》(2000);莫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2002);张大均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普通高等学校“十五”规划国家级教材,2005)等。上述教材可能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取舍详略不尽一致,但

比较趋同的是:都注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前沿的总结概括;都力求于从我国现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来建构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都倾向于从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与学的条件等基本方面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1.2 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近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展开了一系列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基础研究主要涉及构建中国教育心理学体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及其对学习的影响、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

健全的培育、创造力及其培养、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与教的理论等研究领域。应用研究主要涉及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和培养、提高学与教效率、教与学的策略、学科教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研究领域。此外,还在美育心理、汉语认知、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拓展了研究领域,而且直接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3 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日益丰富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诞生于西方的学科,其研究结论基本上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影响。我国教育心理学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早期多是做一些验证性研究,带有明显重复、印证西方研究的烙印。通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教育心理学逐渐显现出中国的研究特色,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如美育心理研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探讨、中国儿童青年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中国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研究、中国独有的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研究、汉语学习认知的研究、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教与学策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学科教学心理学研究、教师心理研究等,紧密结合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教学实际,有理论有实践更有独特的建树和创新,初步体现出了中国特色。

2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

依据

2.1 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的研究

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源于知

识和规范的学习,而且受到复杂多变环境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环境限于学校范围的物理环境,我国教育心理学已将教育环境扩展到影响教育活动的一切条件上,既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学校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教育生态环境等,也涉及如何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改革考试选拔制度,给学校、教师和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教育心理学在教育环境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地被运用到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为良好课堂环境的创设、班风的建立、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教育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全面地、真实地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

Ξ通讯作者:张大均。E 2mail :zhangdj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d9518112.html,.

1418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6):1418-1420

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灵,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2.2 学生智能发展与知识学习的研究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如何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是教育者共同关心的课题。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学生)如何获得(学习)知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非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且发现三类知识之间是可以不断转化的。陈述性知识中的事实性知识可经过不断的变式练习,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而在应用程序性知识对内调控和对外办事的过程中,又形成了策略性知识。这表明,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这就为解决知识与智能之间的转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我国教育心理学者主张把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结合起来,已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为智育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2.3 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

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还包括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发展反应了个体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适应是其核心内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是不可分割的。规范学习是指个体把社会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自己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需要的过程,即规范的内化。关于规范学习的研究,冯忠良认为,规范学习涉及思想的、道德的、法律的、态度的等多方面的内容;张大均认为,规范学习既包含认知性内容的学习,又包含情感性内容学习与行为性内容学习。规范的学习和接受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和信奉三个连续的阶段,而且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有其相应的条件;学生的品德、态度、观念等社会性发展均体现在认知-情感-行为等规范接受的过程中。上述理论观点对素质教育中学生社会性发展,尤其是社会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4 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

长期以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主题,然而对教学有效性的系统研究和探讨却是近年的事。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为此,教师必须有条理有组织地呈现材料,把新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态,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等。教育心理学者构建出了针对不同内容的有效教学模式,如指导教学、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发展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如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等。研究还表明,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如教学内容本身的有效性、教学调控的有效性、教学方法选择的有效性、教学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教学交往的有效性等。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科教学实践中,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有用的理论和方法。

2.5 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优化”转变。教师不仅应该看作是一种职业,更应该成为一种专业。培养专家型教师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和方向。教师专业化发展目的和核心是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心理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研

究中受到重视,如刘兆吉等人研究了教师威信及其形成问题;张大均等人研究了教师心理素质,尤其是师范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及其教育问题;申继亮等人研究了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职业承诺、知识结构和教学反思等。这些研究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教育心理学研究为我国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心理科学基础

3.1 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培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我国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尊重学习主体、压制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应试教育”倾向,开始了以充分调动和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的探索。然而这一探索在理论上源于教育心理学对主体性的研究成果。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即是说,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对自身活动调控的主动性、实践活动中有明确目的、计划和选择的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等方面。其中创造性又是主体性的核心内容。主体性研究的成果体现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为:在教育观念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看作有生命的主体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教育目标上确立多层次、多维度的目标体系,力求让学生在达到最基本的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自主发展;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上,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生活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的躬身实践和体验,使学生做到自主、自立和自信。

3.2 提倡探究学习培养创造性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强调“研究性学习”,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等。也就是说创造性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而有关创造性问题的研究一直都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领域。国内不少教育心理学者对创造性的心理结构、种类、创造力的测量及培养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心理科学基础。同时教育心理学关于发现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也体现在探究学习上,而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是学生创造性培养的重要途径。

3.3 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充分和谐发展

教育心理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关注个体差异。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对个体差异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不同智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领会速度快;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学习过程也不相同,如场独立型风格的学生较适合那

张大均等: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1419

 

些不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对科学、机械等强调认知能力的专业感兴趣,而场依存者则相反;成就动机方面,研究发现有些学生希望自己独立取得学习成绩,另一些则希望通过顺从、迎合教师的需要来取得相应的成绩。另外在性别方面,如女生的语言能力较男生强,而空间想象和数学能力较男生差等。智力水平、能力结构、认知风格及性别差异等逐渐形成学生的个性。教育活动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心理学关于个别差异的研究,其实践意义是为解决素质教育关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问题及因材施教提供了科学基础。如在学习困难学生、智力超常及智力低常儿童的特殊教育和干预方面,在同质分组、个别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和技术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

3.4 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

多元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的多元化,就是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评价等方面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质则是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在能力水平、个性结构和认知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多元智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兴起,人们对全面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多元化”。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就摆脱了单一化的课程设置模式,建构以“全面发展”和“多元化”为指导的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构成因素的多元性,建立起包含知识获得、智力培养和个性和谐等多元因素的整体性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内容体系的多元化,从单一的国家统一规定到设置符合实际、反应科学文化成果内容的课程,使课程具有迁移性和张力,如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形式的多元化,逐渐减少必修课,增大选修课、活动课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发等;课程实施模式的多元化,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侧重教学的实践性与活动性,如探究学习。多元设置的课程既依据于全面发展心理研究又通过推动教育个性化,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致力于为中国现实教育服务

4.1 德育心理研究为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服务

德育心理研究主要是从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过程及其变化的规律着手,为德育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德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品德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即道德品质培养上。近20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渐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和教育实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心理研究路子。如李伯黍教授等以皮亚杰的研究路线分析了我国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及教育影响因素,发现了不少中国儿童自己的特点;章志光教授领导的有关学生品德形成问题的课题研究,多方面分析了影响品德的各种内部因素;曾欣然教授则主张从现实社会人的本质联系和人的实际品德行为中研究人的品德心理。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品德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形成了我国德育心理研究的特色,促进了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2 美育心理研究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服务

从20世纪初开始,美育就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兹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美育很长一段时期末受到应有的重视。美育地位在我国教育中重新得到确认的同时,刘兆吉教授提出美育心理学概念并致力于美育心理学研究,1990年出版了《美育心理学》,标志着美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初步确立,推动了美育心理研究的发展。全国教育规划的“七五”、

“八五”和“九五”中都有美育心理的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初步形成了美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学校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413 智力与非智力及其培养研究为全面发展教育实践服务智力培养和开发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单纯的智力培养和开发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非智力因素在个体成长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开始受到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也迅速开展。沈德立等对“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了专著《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吴福元等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成绩的影响要大于智力因素,而且还随入学时间推移而增强;燕国材等对非智力因素作了理论概括,划分了不同的理论层次。不少学者还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措施,并结合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长期的实证研究。非智力因素的提出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素质教育实践。

414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心理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我国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情感困扰、社会适应等心理问题突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日显重要。张大均等从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出发,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力图通过培养健全心理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系列的实证研究,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415 教学心理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课堂教学始终居于学校教育中心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心理学研究备受青睐。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学校教育的综合整体改革试验,还是创办特色学校、示范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客观上都要求深故地进行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该领域研究中,张大均等初步构建了我国的教学心理学体系;冯忠良提出了“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的理论,皮连生提出了“知识分类教学的理论,李蔚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心理规律,张大均等探讨了课堂学科教学中渗透“策略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申继亮等研究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等。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心理学的内容;另一方面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5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1教育心理学进展1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下转第1423页)

1420

 心 理 科 学

6 参考文献

1Baddeley ,A.D.,and Logie ,R.H.The multiple -component m odel.In :A.Miyake and P.Shah (Eds ).Models of working mem ory :Mechanisms of active maintenance and executive v ontrol.New Y ork :Cambridge Univer 2sity Press ,1999;28-61

2Baddeley ,A.D.The epis odic buffer :a new component of working mem o 2ry ?T rends in C ognitive Sciences ,2000,4(11):12

3Daneman ,M.,and Carpenter ,P.A.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 ory and reading.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pr ,1980,19:450-4664

T owse ,J.N.,Hitch ,G..J.,and Hutton ,U.On the nature of the ra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ing activity and item retention in childre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2,82:156-1845

Pierre Barrouillet ,S ophie Bernardin and Valerie Cam os.Time C onstraints and Res ource Sharing in Adult ’s W orking Mem ory S pans.Journal of Ex 2perimental Psychology :G eneral ,2004,133:83-1006

Rosen ,V.M.,and Engle ,R.W.The role of working mem ory capacity in retriev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 eneral ,1997,126:211-227

7C onwan ,N.Attention and mem ory :an integrated framework.Oxford U 2niversity Press ,1995,353-373

8

Eric ruthruff ,Harold E.Pashler and Alwin K laassen.Processing bottle 2necks in dual -task performance :Structural limitation or strategic post 2ponement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2001,8(1):73-80

9Rohrer ,D.,and Pashler ,H.C oncurrent task effects on mem ory re 2trieval.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2003,10:96-103

10G aravan ,H.Serial attention within working mem ory.Mem ory and C og 2nition ,1998,26:263-276

11Case ,R.,Kurland ,M.,and G oldberg ,J.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the growth of short -term mem or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 2gy ,1982:33:386-404

12C onway ,A.R.A.,and Engle ,R.W.W orking mem ory and retrieval :a res ource -dependent inhibition m ode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 2gy :G eneral ,1994,123:354-373

13G ordon D.Logan.W orking mem ory ,task switching ,and executive con 2trol in the task span procedur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 en 2eral.2004,133:218-236

14Engle ,R.W.,K ane ,M.J.,and Thholski ,S.W.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 ory capacity 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controlled attention ,general fluid intelligence ,and functions of the frontal cortex.In : A.Miyake and P.Shah (Eds.).Models of working mem ory :Mechanisms of active maintenance and executive control.New Y ork :Cambridge Universi 2ty Press ,1999:102-134

A R eview on I ndividu al Difference Models in W orking Memory Sp ans

L i L ihong 1

,L iu L i 1

,Che Wenbo

2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2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review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 m odels in working mem ory span tasks ,and points out three main factors limit 2ing working mem ory performance in working mem ory span tasks.

K ey w ords :working mem ory span task ,time 2based res ource 2sharing ,task 2switching controlled 2attention ,cognitive load (上接第1420页)

2 张大均1教育心理学(第二版)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张大均1教学心理学1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张大均1师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特点与教育1重庆:西南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

5 李伯黍,燕国材1教育心理学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冯忠良1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8

7 皮连生1学与教的心理学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 陈琦,刘儒德1当代教育心理学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 张大均1教与学的策略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张向葵1课堂教学监控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1 林崇德,俞国良1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和道路1心理科学,

1996(4)

12 张爱卿1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1华东师范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

13 张大均等1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1西南师范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Psychology R esearches ’Impetus to Educational R eform in the R ecent 20Years in China

Zhang Dajun 1,Xu Xingchun 2

(1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 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2School of Education ,S on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e recent 20years see an unprecedented flourish in researches 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China.This includes not only the gradual perfection of the subjects ’system but als o the prom otion of our country ’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First ,rapid advance has been made in the setup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research field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research orientation.Second ,the theo 2retic basis for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en found b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 researches.Third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for curricula ’s re 2form and instruction has been laid.Fourth ,a commitment to serving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ractices of China has been built.K ey w ord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es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prom otion effect

李力红等: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模型述评

1423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6章学习策略 6.1复习笔记 一、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点 (1)学习策略的概念 ①学术界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学习策略进行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a.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方法,即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程序、方法或者规则。 b.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对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进行调控的技能。 c.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法与调控技能的结合。 ②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中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学习策略可分为: a.学习认知策略,即学习过程中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策略; b.学习监控策略,即用来调节与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策略。 (2)学习策略的特点 ①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②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③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④生成性和指向性的有机统一。

2.学习策略的分类 (1)麦基奇的分类 麦基奇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包括以下三部分: ①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 ②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 ③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麦基奇等人的学习策略分类 (2)丹塞罗的分类 丹塞罗等人提出了MURDER学习策略,认为学习策略由两个策略系统构成: ①基本策略系统,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赖以应用的主导性策略。 ②支持策略系统,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适宜的认知气氛,维持一种合适的内部心理定向,使已有的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性策略。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15-18章)【圣才出品】

第15章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选择题 1.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A 【解析】场依存型是指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它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 2.面向差异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A.个别化教学系统 B.自学辅导教学方法 C.分层教学 D.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 【答案】ABCD 【解析】个别化教学系统是由凯勒及其同事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代办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学习时在保证对教材真正掌握的前提下按照适合自己的速度前进;自学辅导教学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等人提出的以中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分层教学是指学习在一个年级内的

某些学科上开设几种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上述四种教学方法都是面向学生差异的教学,因此选ABCD。 二、概念题 1.个体心理差异 答:个体心理差异又称个别心理差异,是指个体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在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持续性、独特性等心理特点。个体心理差异集中表现为两方面:①认知差异,又包括认知水平、认知类型、认知结构、认知过程等方面的差异;②人格差异,又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个体心理差异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多个方面。 2.计算机辅助教学 答: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同现代电子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它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系统相连的终端设备,与计算机系统一系列的教学程序相互作用,从计算机系统中的这些教学程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七个模式:①个别指导模式;②操练与练习模式;③对话模式;④模拟模式;⑤游戏模式; ⑥问题解决模式;⑦发现式学习模式等。 3.多媒体计算机教学 答: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是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将多媒体计算机用于教学活动中,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信息综合处理和控制,并使各种信息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育心理学100题精选及答案

1.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2.科学的反射观念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建立的?()A.笛卡尔B.谢切诺夫 C.巴甫洛夫 D.韦克斯勒 3.感性材料是想像活动进行的() A.原因B.动力C.基础 D.目标 4.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要经历四个阶段,下列哪一项是其关键的阶段() A.提出问题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行为主义疗法常用下列哪项心理治疗法() A.疏导宣泄B.当事人中心 C.自由联想 D.系统脱敏6.有的青少年抽烟、喝酒,打扮怪异,以此显示自己的()A.独立性B.自我认识C.自

尊 D.对抗性 7.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遗传素质B.早期营养C.环境 D.实践活动 8.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摸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A.补偿B.相互作用C.对比 D.适应 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 .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D .集中性与紧张性 10.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倾心和迷恋是() A.需要B.目的C.动机 D.兴趣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 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

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 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 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 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 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a.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等。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

[电子书+打印版]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文章来源:才聪学习网/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方面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关键期,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统考2019年研] A.差异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关键期是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不同时期的关键期体现了人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人的身心发展并不总是匀速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年龄

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期。 2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论是()。[统考2019年研]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常常也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建构。 3根据问题的构成要素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统考2019年研] A.结构不良问题 B.结构良好问题 C.一般性问题 D.认知性问题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问题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则没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结构不良问题。

2020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20年《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12、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 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1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15、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心理)【圣才出品】

第11章美育心理 11.1复习笔记 一、美育心理概述 1.美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1)美育的含义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心理学 美育心理学是研究美育心理的学问,主要是研究美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美育心理学既可以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2.美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1)美育心理学的对象 美育心理学以美育过程中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可概括为美育心理现象和美育心理规律。 (2)美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实践任务 揭示美育过程中主体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为选择美育策略、提高美育的效果提供心理学的依据,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②理论任务 美育心理学在解决美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的过程中,要总结各级学校、各门美育课程和有关美育活动的经验,上升为美育心理学的理论,为建立科学的美育心理学提供实践和理论的依据,为学校美育的科学化提供理论的证据。 3.美育心理学的简史 美育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学家自己开创的新兴学科。 (1)美育心理学是由刘兆吉教授领导一批中青年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创立和发展起来的。1981年,刘兆吉在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美育心理学”的概念。1983年,刘兆吉以“试论美育心理学中的几个问题”为题,公开发表了美育心理学的第一篇论文,这标志着美育心理学学科的正式诞生。1985年,刘兆吉撰写的“美育心理”词条被收入《中国大百科伞书·教育卷》,标志着美育心理学正式得到国家承认。 (2)1987年,“美育心理研究”被列为国家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国家级重点项目,美育心理学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此后,刘兆吉组织重庆、成都及河南的心理学工作者,组成了美育心理学的全国协作组,共同开展美育心理研究.美育心理学开始得到推广,并逐步走向礼会。 (3)1989年,韩进之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纲要》采纳刘兆吉的建议,首次在教育心理学体系中增加了“美育心理”一章,确立了美育心理学在统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中的地位。1990年,刘兆吉主编的《美育心理学》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美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初步确立。 (4)1997~2002年,赵伶俐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版了《新世纪美育科研成果书系》,对审美化教学原理在

《教育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学 2. 实验法 3. 性格 4. 教师威信 5. 遗忘 6. 健康 7. 身心发展 8. 主导性动机 9. 智力技能 10. 学习 11. 知识迁移 12. 学习策略 二、填空题 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和集中。 2. 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 3.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4. 情绪一般分为心境、()、应激和热情四种。 5.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等于()乘期望值。 6.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 7. 心理学是一门界与自然科学与()之间的跨界学科。 8. 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或依从变量。 9.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的内部动力。 10. 诱因可分为()和负诱因两种。 11. 据动机目标的远近,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动机。 12. 教育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13. 心理学(psychology) 是以()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14. 以调查法搜集资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调查,一是访谈式调查。 15.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 16. 动机是由需要内驱力和各种内外()相互作用形成的。 17. 根据动机的自主性水平,可分为内在动机和()。 18.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体验。 19. 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人类的()与教育。 20. 需要是由人的生理或社会的、物质或精神的某些()与不平衡引起的机体的状态。 21. 动机的形成是以()为根本的内驱力。 22. 根据动机的意义,可分为合理动机和()动机。 23. 兴趣是带有积极()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三、选择题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2.怎样理解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 3.怎样科学研究教育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百年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5.当代教育心理学面临哪些主要研究领域?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识记】P3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 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这种观点最早见于潘寂1963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第二,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的“学”,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即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三方面的学习。这种观点最早见于邵瑞珍1982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一学与教的原理》一书中。目前,这一定义影响较大,许多教科书都采用这种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点鲜明的学科,其交叉性特点主要表现在:(1)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2)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和它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密切联系的。教育心理学的交叉性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多维性决定了其研究任务的两重性,具体分为理论探索任务和实践指导任务。 1.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任务。 首先,教育心理学从学科属性看,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其理论任务应兼顾这两个学科。其次,教育心理学从价值特性看,既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作为理论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教与学情境中主体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服务,推动整个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 2.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指导任务。教育心理学以研究教与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规律为已任,主体的心理反映和变化总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 总之,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主要有两个方面: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即首要任务) 是揭示教育过程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从而为教育服务。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要为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1.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 2.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学习或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认识教与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效益。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得学科,一般被认为产生于()。 A、18世纪末 B、19世纪末 C、18世纪中期 D、19世纪中期 2、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得成熟时期所对应得年代就是()。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以后 3、美国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得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4、美国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得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5、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得著名心理学家就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编著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就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得专著。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华生 D、桑代克 7、教育心理学得创始人就是()。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得作者就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9、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7~1869年出版了(),对当时得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 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得奠基人”。 A、《大教学论》 B、《人就是教育得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大纲》 10、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得著作就是俄国得()1877年出版得《教育心理学》。 A、卡普杰列夫 B、乌申斯基 C、维果斯基 D、布隆斯基 11、()就是教学内容得载体,就是教学内容得表现形式,就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得工具。 A、教学环境 B、教学过程 C、教学媒体 D、教学手段 12、()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得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得研究成果。 A、布鲁纳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乌申斯基 13、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得分支来进行研究,反对把普通心理学得成果简单得移植到教育心理学, 并创立了心理学得“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得观点,她就是前苏联著名得心理学家()。 A、维果斯基 B、布隆斯基 C、鲁宾斯坦 D、列昂节夫 14、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得原理,认为心理过程不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也就是在活动中形成得,就是前 苏联著名得教育心理学家()。 A、鲁宾斯坦 B、维果斯基 C、布隆斯基 D、列昂节夫 15、在教育心理学中,()不仅就是课堂管理研究得主要范畴,也就是学习过程研究与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 得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评价/反思过程 16、在学与教得过程中,要有意传递得主要信息就是()。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17、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得就是()。 A、教学媒体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18、学习得主体因素就是(),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它起作用。 A、教师 B、教学环境 C、学生 D、学校领导 19、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就是以1903年《教育心理学》得出版为标志,其作者就是()。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姆 D、詹姆士 20、教育心理学研究得核心内容就是()。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得要素有()。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22、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D、管理过程 E、互动过程 23、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得研究课题,即()。 A、如何教 B、如何评价 C、如何学 D、如何管理 E、学与教之间得相互作用 1、B 2、C 3、C 4、D 5、D 6、D 7、B 8、D 9、B 10、A 11、C12、A13、A 14、A 15、C 16、C 17、B 18、C 19、B 20、B 21、ABCDE 22、ABC 23、ACE 24、ACDE 25、BD 26、ABCDE 27、ABDE 28、BE 29、ABCDE 30、BCE 31、ABC 32、ABCDE 33、ABCDE 34、ABCD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绪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包含三层意思: ①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 ②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 ③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发展来看,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且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对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心理进行研究: (1)客观描述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点;

(2)揭示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规律; (3)为促进主体心理健康发展、顺利成长和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科学方法指导。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当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体系包括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能力与个别差异、美育心理、体育心理、教育社会心理等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的原则。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而加以综合考虑的原则。只有采取系统性原则,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它们的必然联系。 (3)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的原则,这是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原则。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变量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B.情感迁移C.知识与技能迁移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类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 A.感受与体验B.前人经验C.记忆的内容D.信息及其组织[ D] 21.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B.实用的知识C.直观的知识D.可应用的知识[ A] 2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B.形象直观C.感知直观D.表象直观[ A] 23.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B.内隐记忆C.操作记忆D.形式记忆[ A] 24. 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B.没有限制C.非常之小D.为7土2个组块[ D] 25.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B.快者愈快C.先快后慢D.先慢后快[ C] 26. 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B.巴甫洛夫C.冯特D.弗洛伊德[ A] 27. 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8章学习策略 8.1复习笔记 一、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的含义 (1)国外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①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的具体方法或技能。 ②学习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的调控技能。 ③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与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统一体。 (2)国内学者给学习策略下的定义: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办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应从以下三点理解学习策略的含义: ①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学习策略范畴。 ②学习策略既有内隐、外显之分,又有水平层次之别。 ③学习策略是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是会不会学的标志。 (3)学习策略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①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在一次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措施。

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区别表现在: a.具体的学习办法与具体学习任务相联系,有较强的情境性,而学习策略既与具体任务相联系,又与一般学习过程相联系; b.学习方法经学习者反复运用,熟练掌握后,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往往凭习惯加以运用,而学习策略则是学习者经过对学习任务、学习者自身特点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反复考虑之后才产生的方案或谋划; c.具体的学习方法可以用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但不考虑最佳效益,而学习策略则是以追求最佳效益为基本点的。 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联系表现在: a.学习策略虽不同于具体方法,但它又不能脱离具体方法,学习策略的谋划最终要落实到学习方法上,借助学习方法表现出来; b.只有那些经过学习者整体谋划之后启用的方法才会获得策略的性质,成为学习策略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则,不动脑筋随意运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 ②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来调节自己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其功能在于使学习者不断反省自己的认知活动。认知策略的学习有助于学习策略的发展,但认知策略并不等同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比认知策略更广的概念。 ③学习策略与元认知 元认知是指任何以认知过程及其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 元认知和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 a.学习策略是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元认知知识,它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10-14章)【圣才出品】

第10章教学策略 一、概念题 1.教学策略[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其含义为: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2.有效教学策略[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是针对教学策略的效果而言的。有效教学策略的获得与实施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条件。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系统综合性、灵活性、启发性等。影响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状况、教师的自身素质、课堂教学的环境等。 二、论述题 1.论述精细加工策略及其教学要求。[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1)精细加工策略的含义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在简单知识的教学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在复杂知识的教学中,可采用指导学生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出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 (2)精细加工策略的内容 ①记忆术 记忆术是指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比较流行的一些记忆术有以下几种:a.位置记忆法 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它是通过与你熟悉的某种地点顺序相联系起来记忆一些名称或者客体顺序的方法。位置记忆法对于记忆有顺序的系列项目特别有用。 b.首字联词法 首字联词法是利用每个词的第一个字形成一个缩写。 c.谐音联想法 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有帮助。 d.琴栓——单词法 琴栓——单词法类似于位置记忆法,只是你要把序列中的项目与一系列线索而不是熟悉的地点相联系。典型的琴栓——单词法是将数字和单词联系起来的一些韵律。 e.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是指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这种方法在教外语词汇时非常有用。 f.视觉想象

《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 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30分) A、教学媒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标准答案:B 2.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3.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4. ()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不朽的教学心理学思想。(30分)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标准答案:B

5.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6. ()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33.33分) A、思考 B、记忆 C、认知 D、感觉 标准答案:C 7.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4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标准答案:D 8.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9.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3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10. 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对于具体运算阶段描述正确的是()。(33.34分) A、没有守恒概念 B、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C、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 D、理解原则和规则,并尝试改变 标准答案:C 11.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把个体认知的发展区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7岁是()阶段。(33.33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标准答案:B 12. 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的形成。(33.33分) A、可逆性 B、灵活性 C、守恒性 D、补偿性 标准答案:C 13.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14. 人际交往中大胆、胆小、豪迈、内敛等属于交往中的()方面的体现。(30分) A、交往动机的迫切性 B、交往内容的多样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