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备,以德服天下

刘备,以德服天下

刘备,以德服天下
刘备,以德服天下

刘备,以德服天下

刘备字玄德,涿郡人氏,汉景帝的第十四个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在东汉末年,虽然能与汉景帝靠上血缘关系的人就不只万把,但刘备的家世也多少算得上汉室宗亲,出生皇族了。加之后来又被汉献帝陈留王尊称为“皇叔”,更加抬高了刘备的身份,显示了刘备的尊贵。

出身没落贵族的世家,从小家境贫寒,靠织席贩履为生,造就了刘备忧国忧民,体察民生之仁德品质和胸怀天下的鸿鹄大志。

儿时的刘备与汉高祖刘邦有很多共同之处,不务正业,不谙世分,好游侠结交,喜漂流浪荡。但又满怀愤世之情,胸中有燕雀不知的鸿鹄大志。《三国志》言“先主少时,与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当乘此羽葆盖车”。言下之意,他要是做了皇帝,就会乘坐车盖有此树大之大的马车。此言可不可小觑,以致他的叔父都骂他“勿妄语,灭吾门也”。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敢发此言论,要是传到天子耳中,可是要杀头的。

少年的刘备便胸怀大志,广交天下豪杰,这是他日后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及年长后,他的长相也为他的成功塑造了一些外在的条件。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顾自见其耳”。这种长相可称得上是玉树凌风,相貌堂堂。特别是手垂过膝,耳垂及肩的特殊外表处处受人称奇暗叹。

当年大商张世平,苏双能以千金资缧相送,投其门下,使刘备能聚千人之重,起而造反,走上起义的道路,就是由于两人贩马于刘备家乡时被他的长相所吸引,见他长相不凡,器宇轩昂,感觉他是个成就大事业的人,才倾家相随的。

但刘备之所以能走上帝王之路,尔后割据一方,与各路诸侯抗衡,最主要还在于他的个人品质。这种品质便是那个时代成功人士的必备品格,所谓“德才兼备”。

对于刘备而言,可称得上“德才兼备”了,并且这两种品质中,它主要是有德,其次才是有才,德胜于才,而以德胜诸侯。与曹操相比,这是他胜操一筹之处,曹操也称得上德才兼备,但对于操而言,“才德兼备”更能体现他的品格。

曹操是同时代人中唯一能与刘备并称的君王,两人的成功经历虽不尽相同,但成就不相上下,都各自雄霸一方。但对于操而言,他的江山主要是有他的“才”取得的,他自己善于运筹帷幄,能领兵打仗,有将才也有谋策,能笼络人心,收聚天下英才良将。但曹操忌讳别人比自己聪明,特别是不该聪明的时候表现出聪明的人才,如杨修、荀彧就是这方面列子,所以曹操的江山多半是他自己一脚一脚的才出来的。

对于刘备而言,他的江山就来的不是那么自立了。但刘备能之人善任,会识英才良将,以德行感化他们,以归顺自己,以豁达的胸襟包容天下英豪而收为己用,这是他成功的首要条件,不似曹操靠的是

个人英雄品质,也不像孙权有父兄为自己打下一片江山,留下一批良臣猛将。

刘备的江山来之不易,直到退居新野,遇到诸葛亮之前,他都一直是漂泊不定,形单影支,似孤魂野鬼,处处寄人篱下。这个过程中,他之所以有时辉煌,而时而没落,主要是在他的门下缺少谋臣,武将有关张二人,可谓是武林双壁,但由于没有奇人谋士,没能发挥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注定他大半身的流离颠乱。而后来刘备能得到到徐庶的追随,三顾茅庐,荣幸地请到孔明出山相助,知遇庞统,收为己用,都是因为他们看中刘备的仁德这一品质,这是刘备靠他的德行而取得的。

刘备的个人品质中,德行是第一位的,而这种德行正是与儒家倡导的以德治天下,以德服众生的理念相一致的,所以刘备在颠沛流离的落魄时期会处处受人民爱戴,受贤人同情,先有至交杀妻款待,后又陶谦三让徐州,就是吕布掳其家小也没有对他们有丝毫伤害,献帝见了他更是尊称“皇叔”而委以天下,共谋曹贼。

刘备能如此行走于乱世之中而人见人爱,备受尊崇,这全归于他高尚的道德品质,论此,可谓是为仁至极。当年曹操南征刘表,想一网打尽刘备及其党羽,以雪有刘备参与的“共诛操贼”的背叛之仇,刘表死后,刘琮归降曹操后,刘备自领荆州十万民众,辎重数千,达到当阳时,由于曹操穷追不舍,眼看只能丢下行动迟缓的百姓逃亡江陵,但刘备在这种时候依然保持着一颗仁德之心,言“济大事必以民

为本,今人归吾,何忍弃之”。可见刘备的仁德不是像曹操那样假惺惺的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心为民请命,诚意替民消灾。

刘备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一颗爱民之心,保持着仁德的品质,所以才能在当时流芳于世,广为人知,大到英雄才子,小到黎民百姓都愿意心悦诚服地归顺他而永不离弃。

国学经典85--100翻译

8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86.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87.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88.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这样才叫心安理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以上解释二选一 89.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译文】 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王阳明 大学古本傍释

大学古本傍释 大学古本原序 [号内为《大学古本序》补文与定文,〈〉号内为《大学古本原序》删文。] 庚辰春,王伯安以《大学》古本见惠,其序乃戊寅七月所作。序云: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格物以诚意,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复而体正,体正而无不善之动矣!是之谓止至善。〉(致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实也。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本体,是之谓止至善。)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覆其辞。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本〉(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其

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庶几复见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噫!〈罪我者其亦以是矣夫!〉(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大学古本原序》作于正德十三年,《大学古本序》为嘉靖二年改作。今据罗钦顺《困知记》三续二十章录入。 大学古本傍释 [以续四库本为底本,续四库所用为百陵学山本,另过录函海本异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明德、亲民,犹修己安百姓。明德、亲民无他,惟在止于至善,尽其心之本体,谓之止至善。至善者,心之本体;知至善,惟在于吾心,则求之有定向。[此条函海本作:“亲,爱也。明明德、亲民,犹言修己安百姓。至善者,心之本体,尽其心之本体,谓之至善。”又以“知至善惟在吾心,则求之有定向。”为第二条。])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明明德天下,犹《尧典》“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至“协和万邦”。)先治其国;

大学之道 读后感

读《大学之道》之感想 早在上大学时期就常听人说读大学就得读《大学》,也能摇头晃脑的念一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但是从来没明白过这是什么意思,也曾在图书馆拿起过相关书籍,最后总是被里面是是而非的语句噎住,直到拿上这边《大学之道》才隐约明白了点。 明明德,凭良心实施德政。 对于一个中层管理人员来说,明德和明明德同样重要,明明德先明德,你自己理解的良心不能是坏良心、黑良心、歪良心、狭义的良心,就得修心、修身、修德,让自己的良心是广义的良心、大义的良心,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引导、带领团队的人员团结一心、积极向上,不断的也明明德。 亲民,推己及人,把众人当亲人般看待。 作为管理人员一定要真正的关心自己的员工,把下属当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同时又要站在公司这个大集体上做好天、地中间的人,承上启下、上情下达、顺天应人。 “亲民”又要“新民”,对下属的所作所为负有监督、导正的责任,即不能打击下属积极性和创新性,也不能让其随意乱变,在大环境下予以有效的导正和合理的节制。重视变中有不变的原则,如公司的产品设计,牢固、可靠、大气和设计根本不能变,既定标准化不乱变变。

止于至善,站在合理的立场,寻求有效措施 上下同欲者胜,顺应时势、天理,站在当下合理的立场,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并根据时机变化予以改正。同理一个公司的产品方针,质量方针,设计标准也应当如此,方可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 《大学之道》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紧贴现实生活的丰富引述,结合当代时事、政治娓娓道来又发人深省,真的是相见恨晚,实应长伴身旁,温故而知新。 机械设计部:罗少勇 2014-12.20

古文《大学》拼音版

大dà学xu? 大dà学xu?之zhī道dào,在zài明mínɡ明mínɡ德d?,在zài亲qīn民mín,在zài止zhǐ于yú至zhì善shàn。知zhī止zhǐ而?r后h?u 有yǒu定dìnɡ,定dìnɡ而?r后h?u能n?nɡ静jìnɡ,静jìnɡ而?r后h?u能n?nɡ安ān,安ān而?r后h?u能n?nɡ虑lǜ,虑lǜ而?r后h?u能n?nɡ得d?。物wù有yǒu本běn末m?,事shì有yǒu终zhōnɡ始shǐ,知zhī所suǒ先xiān后h?u,则z?近jìn道dào矣yǐ。 古gǔ之zhī欲yù明mínɡ明mínɡ德d?于yú天tiān下xià者zhě,先xiān治zhì其qí国gu?;欲yù治zhì其qí国gu?者zhě,先xiān齐qí其qí家jiā;欲yù齐qí其qí家jiā者zhě,先xiān修xiū其qí身shēn;欲yù修xiū其qí身shēn者zhě,先xiān正zhanɡ其qí心xīn;欲yù正zhanɡ其qí心xīn者zhě,先xiān诚ch?nɡ其qí意yì;欲yù诚ch?nɡ其qí意yì者zhě,先xiān致zhì其qí知zhī;致zhì知zhī在zài 格g?物wù。 物wù格g?而?r后h?u知zhī至zhì,知zhī至zhì而?r后h?u意yì诚ch?nɡ,意yì诚ch?nɡ而?r后h?u心xīn正zhanɡ,心xīn正zhanɡ而?r后h?u身shēn修xiū,身shēn修xiū而?r后h?u家jiā齐qí,家jiā齐qí而?r后h?u国gu?治zhì,国gu?治zhì而?r后h?u天tiān下xià平pínɡ。自zì天tiān子zǐ以yǐ至zhì于yú庶shù人r?n,一yī是shì皆jiē以yǐ修xiū身shēn为w?i本běn。其qí本běn乱luàn而?r末m?治zhì者zhě,否fǒu矣yǐ;其qí所suǒ厚h?u者zhě薄b?,而?r其qí所suǒ薄b?者zhě厚h?u,未wai之zhī有yǒu也yě。此cǐ谓wai知zhī本běn。此cǐ谓wai知zhī之zhī至zhì也yě。 ②所suǒ谓wai诚ch?nɡ其qí意yì者zhě,毋wú自zì欺qī也yě。如rú恶wù恶a臭xiù,如rú好hào好hǎo色sa,此cǐ之zhī谓wai自zì谦qia。故ɡù君jūn子zǐ必bì慎shan其qí独dú也yě。小xiǎo人r?n闲xián居jū为w?i不bù善shàn,无wú所suǒ不bù至zhì;见jiàn君jūn子zǐ而?r后h?u厌yàn然rán,掩yǎn其qí不bù善shàn,而?r著zhù其qí善shàn。人r?n之zhī视shì己j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闵行区华博利星行小学教育担当着传递文明、培育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责任,这是万世不易的真理。教师的职责我们的前人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总结。两千年前的大教育家孔丘就明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大学”非今天的大专院校教育,而是指教育人成人的教育,不同于教人识文断字的教育(古人称为“小学”),实质上就将教师的职责定位为育人。唐代韩愈在《师说》这篇千古名文中是更明确了教师的职责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将“道”和“惑”列为与“业”同等的教学的两个重要内容。北宋大儒张横渠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职责更是高看一眼,他认为教育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与当代我们高唱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如出一辙。由此观之,教师的职责重在教书能完成如此宏伟、艰巨的任务吗? 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这一目的决定,教师的唯一职责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避免单一、片面的教育行为。把“育人”上升到高于“读书”“教书”的唯一目标或职责的地位,既有教育目标理论上的重大意义,更有教育实践上的指导意义。育人不能只是“教书”,成人不只是“读书”,不只需要知识,更需要德育培养、动手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因而更多地需要学习生活、艺术、健体、交际、心品训练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需要活动、实践。教育活动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应该是相等的,教育场所应该包括课堂和课外,从书本扩展到生活,在包括读书在内的多种多样、多种形式的学习中育人,学习、培养与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角度上说,教师不是“经师”,而是学习活动的先行者、示范者、指导者,是道师、导师和人师;学生在学习中不是追随者、模仿者,而是探索者、践行者、开拓者。教师的职责定位为“育人”才是准确和科学的,才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规范教育行为,树立以人为本、宽容差别、个性发展的理念,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同等的重视、尊重,每一个教师都围绕学生发展来实施教育。也唯其如此,才能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有用之人,才能全面提高民族素质。 对教师职责的这一定位,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全面、更高标准的要求。育人的责任,要求教育不是让学生以吸纳以往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从人一生发展打基础的需要出发,学习各方面的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注重德育、智育、体育、艺术、心理、交际等全面发展;作为教育者,必须摈弃选优汰劣的教育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有差异的教育和发展;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家;欲修其家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译文就是通过格物致知而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恋,来让自己的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一个国家的缩影,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有能力把国家治理的好。一个能把国家治理的好的人,那么他就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修身,也即正心修身,应力克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正心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喜爱一个人的同时,能够同时知道他的不足,厌恶一个人时,能了解他的长处。 在当代的社会中,修身不应该只是。。。,在一个时代的主题上,我们一方面要识事务,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完备的知识体系明白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好比我们身边的软件。电子硬件等,从而影响了客观事物的存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志存高远,成为社会的栋梁。另一方面,要兴事业,为自己的梦想或者抱负作下积淀 齐家,也即是起家,是自己的家庭或者家族兴旺起来。齐家的前提应该为修身,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敬,对于其他的长辈都不尊重,那我们又问能奢望他能在家庭,家族中作为楷模,为家庭乃至家族的孝文化能弘扬起来呢,因此,一个人能齐家,必须的前提条件应为修身。除此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家庭和谐,一个人的家庭和不和谐就知道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带领好一个家族,对内。严格要求子女,让子女能在成长的路上明白责任心的重要,不但要言传,更要身教,这也印证了欲齐家,先修身的准则,一个人若能对配偶能琴瑟相鸣,相敬如宾,对子女寻寻上肉,悉心教导,这样的家庭必会是和谐美满的。,如此以往,若能在家族中奖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推行下去,那么这种家庭便可以得到延续,这种的家族将的到兴旺。 治国,就是治理国家。这是一个人成功的标识。古人的思路是先正心,随后修身,齐家,治国。治国在齐其家,连家都不能齐的人,又怎敢将一个国家交付于他手里呢。所以古代思想强调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优秀企业家,农民出身的政治家之类的世道新星相继陨落的原因把。再者,治国并非要求每个人都在国家中担上一官半职,他要求的是我们能在自己的时代中有一种管理自己国家的主人翁意识,关心社会发生的事情,关心社会低下群体的生活,为国家出谋划策,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一方面,这要求我们通过学习知识的办法使自己有能管理国家的能力,另一方面,它又要求我们用自身的力量去感化身边的人,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真正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平天下,就是用自己的行为使天下公平,和谐。用一种积极向上的话来说就是自己改变世界。当这个社会不再有所谓的贪官,当这个社会不再为应不应该扶起倒地的老人,当这个社会能

大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 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读《大学》有感范文二 国学是积淀华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随着历史的骆铃悠悠,开卷轻启《大学》之扉,收获良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儒学中提倡内修与外治,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秉承"兼者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抱负。《大学》潜移默化地塑造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学生

建湖二中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 强化语境意识,采分翻译到位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己对语句的翻译,归纳总结出语句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2、通过训练,落实掌握好高考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2016年江苏《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翻译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并且要求古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具备两项能力:第一能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的能力;第二,能准确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 二、高考例题 例1:(2015年高考江苏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例2:(2014年高考江苏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三.方法指导 (一).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 文言文翻译仍是二轮复习的重点,也是令考生最为头疼的部分。因为经过一轮复习,很多考生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都能准确把握,字字落实,但翻译出来的句子往往还是支离破碎,词不达意,得分并不高。其中症结在于太在意“翻译”而忽略了“理解”。《考试说明》对翻译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理解”在前,“翻译”在后。什么是“理解”?就是让词语回到句子,让句子回归段中乃至全篇,总之,就是回归语境。这也许是走出翻译困境的唯一途径。考生不仅要强化语境意识,而且要把这种语境意识用于翻译实际,进而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不断提高翻译能力。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读《大学》心得体会4篇

读《大学》心得体会4篇 篇一 《大学》开篇名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直接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美好的品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是对"明德"的一个阐述,要完善自身的美好品德就要不断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最终达到一个"至善"的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明白了事物什么事"本",什么是"末"。而完善自己的品德就是学习之"本"。然后提出按步骤实施达到目的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后逐层、逐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方法和要点。找准自己的位置,事抓住根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从古时起,人们就很注重品格修养的问题了,一个被世人念念不忘的人,不在于他的贡献有多大,而在于他的高尚的品格、德行。 古时的人为什么那样重视个人修养呢?为什么如今的人都很难做到呢?古时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够发达,社会诱惑相对较小。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就少。只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就可以去做学问,去修养身心了。现如今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一个人要生存下去,要生活的好,不拉人后,就得不停地学习,工作、挣钱。 篇二 《读书心得《大学》之道》所以生存压力就大,整天忙都忙不过来,谁还会顾得上修养身心?再加上外界诱惑太多,生存不仅仅是生下来,活下去。面对种种诱惑,有了还想要更好的,说到底不过是一种虚荣心作祟。不断的攀比,只能是自己累上加累,徒劳身心。说句题外话,这跟如今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为了提高"挤兑屁(GDP)"也不是没有关系的。一个小孩从三四岁就开始为了自己以后的生存开始学习,有的从一两岁、甚至从未出生就开始学。学的啥?学的无非都是生存的技能。生存都成问题了,谁还去做那些没有的事!?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其实是现代人们把问题弄反了。"生存"也就是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也就是"明德")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德"是"本","生存"是"末"。现代人却把本末倒置,弃本逐末。无怪乎精神压力大,整天烦恼,痛苦不堪了。文中用孔子的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阐述了抓事物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要明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听诉是为了无诉",不久之后很多达官显贵就本末倒置了,他们不是为了减少案件,护佑人民的权益而办案,却是把此作为捞取利益、实惠的机会。因此才有了"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只说,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天似乎更是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并且被掩饰天衣无缝。 这里的译文注释里有一句话很是耐人寻味,"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看看当今的社会,多少医院"医生"为了金钱利益,给病人开贵药,开没用的药,让病人浪费钱财,还身体,心理上倍受折磨。不用说那些满天飞的假药,虚假广告引得无数病人"竞折腰"。说到这里,似乎有点远了。如果把本和末弄反了,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我想这就是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人的幸福感日益减退的根本原因吧。也是政府对人民的态度和人民对政府态度重大反差的原因吧。

大学__全文与翻译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文的根本宗旨,就是弘扬本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将以身作则使普通的人知道去垢显真的道理,并达到至善完美的境界作为最高的人生目的。只要明确人生目的就能意志坚定;只要意志坚定就能够镇静不乱;只有镇静不乱才能够心平气和;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够深思远虑;深思远虑必然有所获益。万物都有主干和枝节,万事都有起始和结束。知道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了解那万事万物发展的主次关系、时空顺序、相互联系,这就接近了解“道”的本质了。古往今来的圣贤为了使天下正大光明,往往会先治理好自己的属国;而想治理好自己的属国,往往会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想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就必须先竭力提升自己的品行;而提升自己的品行的关键就是使自己的思想摆正;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就必须表现出虔敬般真诚;想要表现出虔敬般真诚,就必须获得真正的智识;获得真正的智识的方法,就是观察与研究万事万物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知晓了规律后就自然得到了如何面对纷纭世界的智识;得到了智识就会更加虔敬,虔敬真诚就会成为正人君子;成为正人君子就更注重修身养性;修身养性使品德高尚;品德高尚自然使家族安定;家族安定后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后治理天下,天下自然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以修身养性为人生的根本,从来没有听说过忽略此根本就将天下治理好的事发生。努力加厚的地方却越来越薄,努力变薄的地方却越来越厚,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想做好事但本末倒置,目的明确却不分轻重缓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 读《大学》心得体会 精品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读《大学》心得体会 我国文学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名著,可谓是国之瑰宝.而我们学校为了引导我们从国学经典中领悟国学精髓,就安排了我们去读《大学》这本书.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现代,当物质极度丰富的时候,人们更容易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心被物转,越来越关注物质的重要性.技术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堕落,有如一把秤的两头,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 对于儒家孔孟学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先贤明见,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有重新认识、深思的必要. 总书记提出讲文明以德治国. 要以德治国,首先要明明德.要明明德,就要学四书. 学习四书的宗旨是崇德辩惑,使同志们从困惑中走出来,把儒学的核心--——仁、义、礼、智、信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学以致用,进而达到大学之道的要求——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 古语说,知人先知己,就是说人应该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该前则前,该后则后,前后不能颠倒.安份守己,按层次、级别尽职尽责,不越轨,不越级,不犯上作乱,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工作、生活当中,就会安定团结,兴旺发达. 智中出礼,用礼来约束自己,做到克己复礼,诚于中,形于外.礼中出义(勇),义中生仁. 仁、义、礼、智总归一信(五德).学以致用,使自己不断提高,敢于攀登. 一生无怨无悔,不半途而费,好好的做下去,做到至忠至孝,天人合 一、就是真正的得道成圣. 仁、义、礼、智、信是人之根本,人以德为本. 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 下太平,人民真正幸福!!! 《大学》这本书我们知道了对国家要尽忠,对朋友要义气,对长辈要尽孝,对身边的人仁慈.还了解了许多古代的名人故事,使我大饱眼福.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令我终身难忘!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简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原文: 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⑵《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历来圣贤屈指可数,所以大学不会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圣贤,而是让我们去向圣贤学习,去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讲的是成年人应该学会的东西。可是在当今社会上,由于百家讲坛上某个专家的一句“伪君子不如真小人”之后,这句话就在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小人只要在为非作歹之后,说句“我是真小人,不像某些人表里不一,虚伪”,然后就将做坏事推到了光明磊落的耀眼处。好像他自己做了一件伟大崇高且神圣的事情。就这样,明知道一件事情是不正确的时候,还偏偏去做的真小人倒成了当代人膜拜的对象,在我看来,这正是非明德的表现,一个连是非曲直都分不清楚的人值得现在大家的崇拜么?这就成了明恶德,这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学习的德行么?再来说这伪君子,何为伪君子?就是那些知道是非功过的

读《大学》有感

1.《大学》 ——曾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基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暄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湜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

《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读解

《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读解.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前言 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 不相同。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 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 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 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 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 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 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读《大学》有感范文二国学是积淀华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随着历史的骆铃悠悠,开卷轻启《大学》之扉,收获良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儒学中提倡内修与外治,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秉承"兼者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的思想抱负。《大学》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炎黄子孙的思想,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心理,《大学》将生命的历程铺设在层层阶梯之上,进而鼓励我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联系大学生活,我们踏着高中的尾巴朝大学款款走来,对于大学生活我们充满未知,有迷茫、有憧憬、有抱

古文释文

大学节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同“新”,使人弃旧图新)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6、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作为君主要做到仁,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别人交往要讲诚信。 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如果心思不在应在的地方,那么虽然眼睛在看,却什么也看不见;虽然耳朵在听,却什么也听不见;虽然在吃东西,却品尝不出什么滋味。这就是所谓的修养品德首先在于端正思想。 8、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败坏)事,一人定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