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名词解释—于童

名词解释—于童

名词解释—于童
名词解释—于童

组胚

血岛(blood island):人胚第15~16天,在卵黄囊壁的体外中胚层出现。血岛是间充质细胞密集而成的细胞团,其周围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并围城原始血管,中央游离细胞分化为原始血细胞。

围心腔(pericardial coelom):人胚第18天,口咽膜头端生心区中胚层出现的一个腔,左右各一,腹侧有生心索。围心腔最终分化为心包腔。

生心索(cardiogenic plate):围心腔腹侧中胚层细胞形成的两条纵行走向、左右并列的细胞索。最终合成一条,分化为原始心脏。

心内膜垫(endocardial cushion):房室管背侧和腹侧的心内膜下组织增生、隆起,并融合形成心内膜垫,将房室管分隔成左、右房室孔。其上下最终分别和原发隔、室间隔膜部相连。

原发隔(septum primum):人胚第4周末,原始心房头端背侧壁中部出现的一个薄的半月形失状隔。其向心内膜垫生长,其游离缘与心内膜垫之间留有原发孔。

原发孔(foramen primum):指原发隔向心内膜垫生长,其游离缘与心内膜垫之间暂留的通道。原发孔最终由于原发隔继续向心内膜垫生长而闭合。

继发孔(foramen secundum):在原发孔闭合前,原发隔中央被吸收变薄,出现一些小孔,并逐渐融合成一个大孔,称继发孔。

继发隔(septum secundum):人胚第5周末,原发隔右侧腹面产生的一个较厚的新月形隔。其向心内膜垫生长,前后缘于心内膜垫融合,下方留有卵圆孔。

卵圆孔(foramen ovaie):继发隔与心内膜垫之间留有的以卵圆形孔。出生前右心房血液经其进入左心房,出生后原发隔与继发隔愈合,卵圆孔关闭。

室间孔(interventricular foramen):室间隔肌部上缘凹陷,与心内膜垫之间留有的孔。其最终被室间隔膜部封闭。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心脏先天畸形的一种,最常见的为卵圆孔未闭。常见原因有卵圆孔瓣穿孔、原发隔吸收过度和继发隔发育不全,听诊可闻及第二心音固定分裂。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分膜性和肌性两种。膜性常见,是心内膜垫未能与球嵴和室间隔肌部融合所致;肌性少见,是室间隔肌部过度吸收所致。听诊可于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闻及粗糙喷射性收缩期杂音。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由于动脉干分隔不均,致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和右心室肥大。临床表现有缺血缺氧,嘴唇发紫。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多见于女性,出生后动脉

导管壁肌组织未能收缩所致,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

毛细血管(capillary):连接于动静脉之间,体内分布最广和管径最细的血管。管壁由一层细胞和基膜构成,内皮外有周细胞。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三种,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生理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脏从一次收缩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的时段,包括心房的收缩期、舒张期和心室的收缩期、舒张期。成年人心动周期约0.8s,心房收缩期0.1s,舒张期0.7s,心室收缩期0.3s,舒张期0.5s。

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增加,房室瓣关闭,但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未开放。此时心肌虽然收缩,但不射血,心室容积不变,称等容收缩期。次期心肌张力及室内压升高极快。

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等容收缩期之后,当左室压生高到略高于主动脉压,半月瓣开放,血液被快速射入动脉内,之后心肌继续收缩,心室容积快速缩小,室内压继续升高,至最高值,这段时间称快速射血期。此期时间占收缩期的1/3,射血量占收缩期的70%。

减慢射血期(period of slow ejection):快速射血期之后,心室收缩力和室内压开始减小,射血速度减慢,称减慢射血期。此时室内压略低于动脉压,但心室射出血液仍具较大动量,继续流向动脉,心室容积继续缩小。此期时间占收缩期的2/3,射血量占收缩期的30%。

等容舒张期(period of isovolumic relaxation):收缩期结束后,射血中止,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下降,半月瓣关闭,但此时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房室瓣仍关闭。此时心室容积无变化,称等容舒张期。此期室内压急剧下降。

快速充盈期(period of rapid filling):等容舒张期末,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心室快速充盈。之后心室继续扩张,心房和静脉血液快速流入心室,,心室容积迅速增大,称快速充盈期。此期占充盈期前1/3。

减慢充盈期(period of reduced filling):在快速充盈期之后,心室与心房、静脉间压力减小,血液流入心室速度减慢,称减慢充盈期。此期只有少量血液流入心室,但在末期心房收缩,使额外血液挤入心室。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每搏输出量,成年人静息平卧时约70ml。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心末期容量和每搏输出量的百分比。静息状态下射血分数约60%,心强烈收缩时,射血分数可增加。机体通过增加舒张末期容量和减少收缩末期容量,改变射血分数,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加约一倍。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即每分钟有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心率75次时,约5~6L。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可提高心输出量,但心率过快时,心输出量可下降。

心指数(cardiac index):空腹和静息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可全面比较不同个体间心功能,减小身材对不同个体心功能评价的影响。

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指心泵功能的储备,是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其取决于心率、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储备。心率加快,收缩能力增强,静脉回流增加,分别启动了心率、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储备,以增加心输出量。

Starling机制:指在一定范围内,回心血量越多,心脏充盈越大,心肌初长度就越大,心室收缩力也随之增强,搏出血量增多。Starling机制是心泵功能的异长自身调节,意义是在生理范围内,心脏将回流的血液全部泵出,使血液不会在静脉内蓄积。

心肌收缩能力(cardiac contractility):指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其受兴奋-收缩藕联中各个环节的影响,如钙离子浓度、横桥与肌纤蛋白连接体的数量等,儿茶酚胺是增加首缩能力的原因之一。心肌通过改变其收缩能力调节心脏泵血功能的机制,称心肌的等长调节。

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从除级开始至复极达-60mV这段时期内,给与刺激均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称有效不应期。其原因是这短时间内钠通道完全时候或仅有少量钠通道刚开始复活,大部分钠通道没有恢复到备用状态。

期前收缩(prematures):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为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意外的收缩,其发生在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收缩之前,称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会使下一次窦房结兴奋落在其有效不应期内,从而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

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其后的窦房结兴奋落在这次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故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代偿间歇。

抢先占领(preoccupation):窦房结自律性高于其他潜在起搏点,其他潜在起搏点4期自动除极尚未达阈电位时,被窦房结发出的兴奋激动而产生动作电位,其自身的自动兴奋便不能出现。

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 delay):房室交界区传导性很低,其中结区更低,仅0.2m/s,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耗时约0.1s,且房室结是唯一联系心房和心室的通路,所以心房和心室的兴奋相聚0.1s,称房室延搁。

PR间期: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反映去极化从窦房结产生经过房室交界、房室束、束枝和浦肯野纤维网到达心室肌所需的时间。

ST段:QRS波之后之后,电位回到接近基线直到T波开始的短暂等电位相,是心室各部处

于去极化状态的一个时期,反应了动作电位平台期的长短。

QT间期:从QRS波开始到T波结束,反应了心室从开始去极到完成复极所经历的时程,与心率负相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

弹性储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指主动脉和肺动脉的主干及较大分支。这些血管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这些大动脉有弹性储期作用,,使心脏间断的射血成为血管中连续的血流。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pre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s):指小动脉和微动脉,这些动脉管径小,对血流阻力大,其管壁富含平滑肌,它的舒缩活动可改变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指静脉。静脉容量大,且可扩张性大,静息状态下容纳全身循环血量的60-70%,起着血液储存的作用。

血流阻力(resistance of blood flow):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其与血管长度和粘滞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湍流是比层流时血流阻力要大。机体对循环功能的调节是通过控制阻力血管口径以改变血流阻力,调节各器官之间的血流分布。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指心脏停止射血时,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压力均相等,,这一数值即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其反应了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血量增多或容量减小,其上升。约7mmHg。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是的动脉血压称收缩压,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我国青年人正常为100~120mmHg。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我国正常青年人为60~80mmHg。

脉搏压(pulse pressure):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在每搏输出量上升,心率减慢,外周阻力减小,动脉管壁硬化时,脉搏压上升。我国青年人正常为30~40mmHg。

脉搏(pulse):在心动周期中,动脉压力发生周期性波动,这种压力变化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动脉脉搏。其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下降支上有一个切记称降中峡,降中峡后有短暂向上的降中波。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提示心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正常为4~12cmH2O。中心静脉压用于指导输液治疗,下降提示输液不足,上升提示输液过快或心功能不全。

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各器官静脉的血压。其与中心静脉压的差值和外周阻力决定静脉回心血量。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组成,承担着血液和组织间

的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thoroughfare channel):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处于常开状态,不进行物质交换,而是使一部分血液能快速通过微循环,在骨骼肌组织中常见。

动-静脉吻合(arteriovenous anastomosis):是吻合微动脉和微静脉的通道,在皮肤和皮下组织较多,功能上不进行物质交换,而是在体温调节中起作用。其开放增多可增加皮肤血流量,进行散热。

血管舒缩活动(vasomotion):指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不断发生每分5~10次的交替性收缩和舒张,其与代谢活动有关,使微循环的血流量和组织代谢活动水平相适应。

交感缩血管紧张(vasomotor tone):指在静息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1~3次/s 的低平冲动,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其活性的升高和降低可使血管发生收缩和舒张,,以控制其营养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有效过滤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为毛细血管血压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之和减去组织液静水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之和,其与过滤系数的乘积为通过毛细血管壁滤过的液体量。

压力感受性反射(baroreceptor reflex):动脉血压升高时引起的降压反射,以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动脉压力感受器感受动脉管壁牵张程度来感受血压,并发出冲动传入孤束核,抑制交感,兴奋迷走,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其在血压快速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在血压长期调节中作用不大。

缓冲神经(buffer nerves):指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它们将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动脉压力感受器感受到的血压变化传入孤束核,已进行血压的快速调节。

脑血管缺血反应(brain ischemic response):指当脑血流量减少时,心血管中枢神经元可对脑缺血发生反应,使交感缩血管紧张加强,外周血管收缩,动脉血压升高。

病理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AS是心血管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病变特征是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泡沫细胞(foamy cell):AS板块内出现的特征性病理细胞,有单核源性和肌源性泡沫细胞,是单核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通过表面LDL受体吞噬脂质形成的。

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AS的基本病变之一,由脂纹发展而来。肉眼观为内膜面散在不规则隆起的瓷白色板块,镜下观为表层纤维帽由发生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平滑肌细胞、弹性纤维及蛋白聚糖组成,帽下见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细胞外脂质。

200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200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

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市场调查与预测期末考试题:名词解释和简答完整版

市场调查与预测期末考试题:名词解释和简答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名词解释 1. 探测性市场调查:为了界定调查问题的性质以及更好地理解问题的环境而进行的小规模调查活动。 2. 描述性市场调查:调查内容着重于市场状况特征,将所需调查的现象具体化。 3. 因果性市场调查:是调查一个变量是否引起或决定另一个变量的研究过程,其目的是识别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4. 预测性调查:是指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行情的变动趋势进行的调查,属于市场预测的范畴。 5. 哈雷斯培训法:哈雷斯培训法是经济学家哈雷斯根据市场调查的经验提出的。他认为对于调查人员,除了进行一般的调查知识的培训外,还应针对市场调查人员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内容的培训。在培训对象上,他认为应将受训者分为监督员和访问员。在培训方法上,他认为应采用书面训练法和口头训练法。 6. 文案调查:所谓文案调查又称间接调查法,是指通过查阅、阅读、收集历史和现实的各种资料,并经过甄别、统计分析得到的调查者想要得到的各类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7. 重点市场调查:重点市场调查方式就是指在调查总体中,针对选取的一部分重点样本进行的非全面市场调查。 8. 市场调查表:指调查者根据调查目的的要求,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备选答案及说明等组成的向被调查者搜集资料的一种工具。 9. 交叉列表分析技术:是同时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有限类目数和确定值的变量,按照一定顺序,对应排列在一张表中,从中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科学结论的技术。 10. 语义差别法:是美国伊利诺大学奥斯古发明的测量态度的方法,它适用于对商 品、品牌、公司、商标等印象的调查。 11. 态度测量法:调查消费者购买意愿及购买行动的形成过程。 12. 样本轮换:是指对某一时期抽出的固定样本进行调查估计,到一定时候,对原 有的样本按照一定的方法保留其中的一部分样本单位,淘汰另一部分样本单位,再在该总体中抽出与被淘汰的样本单位规模相同的新样本单位,对这个样本进行调查,做出估计。过一段时间,再对这个样本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轮换。

药理学常见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半数致死量(LD50):反应药物毒性大小的重要数据。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交叉耐药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种药物也的敏感性也降低。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黏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疫苗;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抗微生物药物的范畴。 抗微生物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化学治疗: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抗菌谱: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抗生素后效应十分明显。PAE 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 1专业沟通特权:有保密的咨询关系中,咨询准则允许咨询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来访者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私人探讨。 2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潜意识:个体无法感知、不能意识到的精神活动。前意识:个体虽然当时意识不到,但可在集中注意、努力思索后同忆起来的那部分经验。 意识:个体可以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3本我、自我和超我: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部分,非理性,受本能支配,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自我:人格结构中的意识部分,遵守“现实原则”。超我:社会化的产物,遵守“至善原则”,主要在潜意识部分。 4.焦虑: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焦虑是由被压抑的精神力量转化而来的,分为三种: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5.自我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当个体的自我无法借助理性用直接的方法去控制焦虑时,就逐渐发展出一些习惯性的反应方式,这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6.空白屏幕: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精神分析中,强调咨询师的匿名立场,防止自我表露,对移情保持中立。 7.虚构目的论:阿德勒疗法的观点。人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我们对现实的解释以及我们赋予我们经历的意义比客观现实更重要。 8.自卑情结与追求优越:阿德勒疗法的观点。随着诞生而产生的自卑感是人成长的力量,通过追求控制和掌握来达到完美和克服自卑足人的本能。其模式有两类:成长性模式和伤害性模式。 9.生活风格:阿德勒疗法的观点。生活风格是个体为了确保自己在世界上安全和生存而选择的抱负和目标。 10.社会兴趣:阿德勒疗法的观点。社会兴趣是指 人倾向与他人发生联系, 并愿意为社会福祉做出自 己的贡献。 11.现象场:以人为中心 疗法的观点。现象场是个 人特定的主观经验世界。 12.实现趋同: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表现为充 分实现在遗传限度内自己 的潜能。 13.机体智慧: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人类个体 借助机体智慧评价好坏, 以符合自我实现趋向。 14.自我概念: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足自我知 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 15.价值条件: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社会对个 体的尊重和关怀足有条件 的,这种条件就包含了礼 会的价值。 16.未完成事件:完形疗 法的观点。指未表达出来 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 怨恨、痛苦、焦虑、罪恶、 遗弃感等。 17.逃避:完形疗法的观 点。与未完成事件相关, 指人们用来避免面对未完 成事件、被免去体验未完 成情境所引发的不愉快情 绪所使用的工具。 18.品质世界:现实疗法 的观点。存在于大脑中的、 形象的、自我感觉良好的 事情,反映了个体需要得 到满足的状况。 19.行为:现实疗法的观 点。由行动、思考、感觉 和生理四个相互联系的要 素组成。 20.融入:现实疗法的观 点。是个体建立的一种有 意义的双向关系。融入关 系使个体具有成功的认 同。 21.画家谱图:家庭治疗 的观点。足一种将家庭现 实结果和关系直观化的方 法,既可以用作评估家庭, 也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技 术。 22.家庭雕塑:家庭治疗 的观点。是一种非语言的 经验性技术。方法足让家 庭成员将自己臵于一种空 间上的安排,构成一个戏 剧性的场面,家庭成员取 各种姿态。其场面象征家 庭成员对家庭关系的观 点。 23.广义的咨询目标:又 称一般目标,足指某一流 派或某一流派的咨询师所 持的,适用于其所有来访 者的目标。 24.狭义的咨询目标:又 称个别目标,是针对某个 特定来访者确定的咨询目 标,是一般目标在某个来 访者那里的具体化。 25.外部目标:咨询专业 组织或机构设定的咨询目 标,通常带有职业规范和 伦理要求的性质。 26.内部目标:咨询师个 人所持有的咨询目标。 27.终极目标:不针对来 访者需要协助解决的具体 问题,而是引导来访者走 向某种生活或成长之路的 咨询目标。终极目标即受 到咨询流派的理论影响, 又受到咨询师自身的价值 观影响。 28.中间目标:在具体的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和来 访者共同商定的目标。 29.直接目标:达到中间 目标过程中的每项工作。 30.漏斗效应:对心理健 康的观点有如漏斗,窄端 咨询师和来访者关于心理 异常的观点趋同,宽端_二 者关于心理健康的观点趋 异。 31.价值中立:咨询师小 对来访者进行价值评判, 也不强迫来访者服从治疗 师或咨询帅的价值观念, 而足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 所持的价值观给予完全的 接纳和充分的尊重。 32.咨询关系:在心理咨 询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 之间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 际关系,通过这种专业关 系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获得 心理帮助,促进自我成长。 33.初级认同层次:来访 者认同咨询师的专业角色 和专业能力。 34.高级认同层次:来访 者认同咨询师的个人风格 和人格魅力。 35.共情:能体验他人的 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 己的精神世界一样的能 力。 36.具体化:在咨询会谈 中具体澄清重要的事实以 及特殊的情感。 37.即时化:咨询师对咨 询会谈中发生的事情作出 反应,引导来访者注意此 时此地的情况。 1.自我卷入性陈述:咨询 师在咨询过程中暴露自己 当时的想法和感情。 2.关系即时化:咨询师与 来访者讨论白己在咨询关 系中的感受及看法。 3.此时此地:咨询师与来 访者就会谈过程中发生的 事情展开讨论。 4.阻抗:伍咨询过程中来 访者反抗心理咨询的适宜 程序,并以此干扰产生领 悟性效果的所有努力。 5.积极关注:咨询师以积 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注 意强调他们的长处,有选 择地突山来访者言语及行 为中的积极的方面,帮助 来访者认识并利用自身的 积极因素。 6.移情:在咨询关系中, 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的情 感和态度,即米访者将早 期对父母或重要他人的情 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 7.反移情:在咨询关系中, 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的情 感和态度,即在咨询中咨 询师以不适当的行为对待 来访者。 8.收集资料:伞面而准确 的获知与来访肯求助的问 题相关的信息。 9.个案概念化:咨询师依 据某种心理理论对来坊者 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 10.相倚性:在交流中一 方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依 赖于另一方的行为。 11.选择性知觉:人们倾 向十知觉并记住符合自己 需要的信息。 12.关注:咨询师能够与 来访者同在的方式,既包 括躯体方面,也包括心理 方面。 13.倾听:咨询师攫取和 理解米访肯所传达的信息 的能力,无论这些信息是 言语或非言语,足清晰或 含糊。 14.封闭式提问:提问给 对方的回答提供了备选答 案,具有非常明显的引导 性和强制性。 15.开放式提问:提问没 有限制米访肯的思路,无 备选答案,以引导短语提 提出,需要对方给与详细 的解释说明。 16.鼓励:咨询帅借助肯 定式的苦语或非言语,或 重复谈话关键语句等方 式,来强化来访者的叙述, 鼓肋其继续讲述。 17.澄清:要求来访者对 其陈述中含义模糊、意思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药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绪论 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 药物diug 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5.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受试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查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 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5. 特异性specifity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6. 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7.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8.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9.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0.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 11.副反应side reaction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反应,亦称副作用。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是因药物选择性低而引起的,一般不严重,难避免. 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敏感性过高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毒性反应。一般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和避免。 1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病情加重现象。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 1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iton)药物对过敏特质病人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1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发生的与往常性质不同的不良良应。是由于遗传缺陷造成的。

教师招聘试题及名词解释

一单选。 1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 教育目的 B 教育方针 C 教育目标 D 教育政策 2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 认知活动 B 智育活动 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 3 ——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在世纪之交。我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A 1999 B 2001 C 2002 D 2003 4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A 杜威 B 夸美纽斯 C 华生 D 赫尔巴特 5“生而知之”的天才论,“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都是——观点. A 环境决定论 B 实践决定论 C 经验决定论 D 遗传决定论 6 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A 谈话论 B 谈论法 C 讲授法 D 实验法 7 观察,计算,做广播体操,都属于技能中的——类型。 A 一般技能 B 特殊技能 C 动作技能 D 操作技能 8 ——是教师备课上课的主要依据。 A 教学大纲 B 教科书 C 参考书D填写进度计划 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明在教学过程应该贯彻——的原则 A 启发性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直观性 D 因材施教 10 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 知道自我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11 按学生的成绩分班,属于测验中的——。 A 安置性测验 B 形成性测验 C 指代性测验 D 总结性测验 12 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 A童年期B 少年期C 青年初期D 青年晚期 13 张明的感受性低,耐受性高,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反应迅速灵活。这种气质属于—— A 多血质 B 粘液质C胆汁质D 抑郁质 14 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个无底洞,没有明显的时空界限,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 复杂性和创造性 B 主体性和示范性 C 长期性和间接性 D 连续性和广延性 15 ——指出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A 奥苏伯尔 B 卡特尔 C 霍兰德 D 斯普兰格 16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A 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B 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C协调好各任课老师的关系D 搞好家校联系工作 17 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他所在的形式,使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的本质特征,这种方式被称为—— A 直观教学 B 启发教学 C 比较 D 变式 18 当一个人的外表有魅力的时,他的一些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是—— A 宽大效应 B 晕论效应 C 刻板效应 D 近因效应

微观经济学试题及名词解释

一、单选题( 分)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假定对于红茶和咖啡, 更喜欢红茶, 更喜欢咖啡,两种饮料的价格对两人是相同的,在效用最大化时( ) 、 的红茶对咖啡的边际替代比率比 大 、 将消费比 更多的咖啡 、两人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如果某商品是吉芬品,则当其价格上升时,其他条件不变,该商品( ) 购买增加,因收入效应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绝对值 购买增加,因收入效应绝对值小于替代效应绝对值 、购买减少,因收入效应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绝对值 、购买减少,因收入效应绝对值小于替代效应绝对值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成为 形的原因与( ) 、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有关

、规模报酬有关 、外部经济与不经济有关 、不变成本与可变成本所占比重有关 、一完全竞争的厂商现能生产产品 = ,其价格 = ,总成本 = ,其规模收益不变,则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将( ) 、进行技术创新 、将价格定为 、扩大生产规模,以期在长期内获得超额利润 、将价格定为 、当羽毛球拍的价格下降时,对羽毛球的需求量将( ) 减少 不变 增加 以上都有可能 、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 ) 平均产量增加 平均产量减少 平均产量不变 平均产量达到最低点 、已知产量为 个单位时,总成本为 元,当产量增加到 个单位时,平均成本为 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成本为( ) 元 元 元 无法确定

、一个行业由竞争演变成垄断行业时,则( ) 、垄断市场的价格等于竞争市场的价格 、垄断市场的价格大于竞争市场的价格 、垄断市场的价格小于竞争市场的价格 、垄断价格具有任意性 、如果一个行业是一个成本递增行业,则( ) 、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索一正的斜率; 、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有一负的斜率: 、生产中使用的要素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不是 型的; 、中国移动公司针对普通客户的通话收费 元 分钟,而对学生市场的通话收费是 元 分钟,这种定价策略是( ) 、一级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 、三级价格歧视 、四级价格歧视 、某消费者消费更多的某种商品时( ) 、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递增 、消费得获得的总效用递减 、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增 、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减 、若张某关于牛奶对面包的替代率为 ,即一单位牛奶相当于 单位面包则( ) 、牛奶价格为 ,面包价格为 时,张某获得最大效用 、牛奶价格为 ,面包价格为 时,张某获得最大效用

药理学名词解释14058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机制。药动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者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高低表示其作用强度。 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或在吸收入血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不到机体各部位发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反应性的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人体有防治疾病作用的一方面,又有引起病人不利反应的另一方面,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称为个体差异。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的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害,称为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大反映药物愈安全,范围愈大。 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之为治疗系数,用于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比值愈大愈安全。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间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其血药浓度成正比,也与药理效应的强弱成正比。 受体:是指某些特定的细胞蛋白组分,能识别并与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配体(如药物、激素等)结合,并通过放大系统触发药理或者生理效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内源性物质(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等)或药物。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的物质。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产生受体生物效应的物质。 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拮抗作用是可逆的,可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非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竞争受体不同部位,可使激动剂量曲线右移,斜率降低,最大效应降低。 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一定的亲和力,内在活性低,有小剂量激动,大剂量拮抗受体的双重作用。 药物的效价:是指产生一定效应(常为最大效应的一半)时所需要的药物剂量大小,剂量愈小,效价(强度)愈高。 药物的效能:指的是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名词解释题

第1章名词解释 1、软件开发工具: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第三代语言)的基础上,为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从规划、分析、设计、测试、成文和管理各阶段,对软件开发者提供各种不同程度帮助(支持)的一类广泛的软件。 2、第一代语言:即机器语言,是用0、1组成的二进制字符串书写的程序,用纸带等光电设备或通过控制台上的扳键送入机器,得以存储和执行。 3、第四代语言(4GL):第四代语言的原意是非过程化的程序设计语言。针对以处理过程为中心的第三代语言,它希望通过某些标准处理过程的自动生成,使用户可以只要求做什么,而把具体的执行步骤的安排交给软件自动处理。 4、CASE工具:CASE工具指“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或“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它的基本思想与软件开发工具完全一致,即应用计算机自身处理信息的巨大能力,帮助人们开发复杂的软件或应用系统。 5、所见即所得:“所见即所得”原则力图实现编程工作的可视化,即随时可以看到结果,程序的调整与后果的调整同步进行。 6、需求分析:从用户提出的初始要求出发,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抽象出应用领域中实际的信息需求,设计出在计算机系统内外的、合理的信息流程,并规定软件的功能与性能要求,最后形成严格的、明确的、可供实际开发使用的“软件功能说明书”,这个阶段称为需求分析。 7、总体设计:根据软件功能说明书的要求,完成软件的总体设计,包括整个软件的结构设计、公用数据库文件或数据库的设计、各部分的连接方式及信息交换的标准等。 8、结构设计:所谓结构设计是把软件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指定每个模块的功能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9、模块测试:根据整体设计时制定的各个模块的设计任务书,对程序员完成的模块进行验收,看它们是否实现了所要求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10、总体测试:每个模块都达到了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后,还要测试整个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另外还要检查完成的软件与编写的文档是否一致,这个工作成为总体测试。 11、设计工具:设计工具是最具体的,它是指在实现阶段对人们提供帮助的工具,是最直接帮助人们编写与调试软件的工具。 12、分析工具:分析工具主要指用于支持需求分析的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与表述信息需求和信息流程,从逻辑上明确软件功能与要求。 13、计划工具:计划工具从宏观角度看待软件开发,它不仅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帮助人们组织与实施项目,而且把有关进度、资源、质量、验收情况等信息管理起来,同时考虑到了项目的反复循环、版本更新,实现了“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与共享,为信息和软件重用创造了条件。 14、工具的可靠程度:软件开发工具应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即在各种各样的干扰下仍能保持正常工作,而不致丢失或弄错信息。 第2章名词解释 1、软件危机:指随着软件功能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引出一系列问题:软件产品交付拖延、错误多、不可靠、费用增大、不能适应应用变化等,因此怀疑大型软件的复杂性是否超越了人的处理能力。 2、水波效应:因修改程序带来的连带影响。当人们修改程序的某一处时,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修改对相关部分带来的影响,结果出现了新的错误。 3、黑箱检验:输入一些信息,通过观察是否能得出预期输出来判断软件是否正确的一种软件测试方法。黑箱检验只能证明程序有错,而不能证明程序没错。 4、模块的凝聚性:模块的功能在逻辑上尽可能的单一化、明确化,最好做到模块与任务的一一对应,即每个模块完成一个任务,反之每一项任务仅由一个模块来完成。这也称为模块的凝聚性。 5、模块间的耦合(耦合性):模块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称为耦合。 6、模块间逻辑耦合:如果模块间传递的是控制信号,则称模块间具有逻辑耦合。 7、(对象的)封装性:把对象的静态属性和相关操作作为一个整体,对外不必公开这些属性与操作。 8、(对象的)遗传性: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包括静态属性和动态操作,自然地成为其子类的性质,不必加以重复说明或规定。 9、即插即用程序设计:即插即用程序设计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制造硬件的思路来生产软件。一部分人专门生产软件组件,一部分人设计整个软件结构,并且把软件组件插入这个结构,以便迅速完成大型软件的研制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诗界革命: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黄遵宪为主将。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 2.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吸收西方的雄辩体、随笔体,结合魏晋文风,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3.小说界革命: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1902)等文中阐释了他的小说革命主张。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小说之力表现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小说具有新民救国的效力。 4.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5.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创作方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批评了鸳鸯蝴蝶派的游戏和消遣文学观,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 6. 创造社:1921年6月8日于日本东京成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团之一。发起人:前期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后期:冯乃超、杨汉生等。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后期: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 7. 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胡适等发起聚会,1924年底发展为新月社俱乐部,1933年消亡。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8.语丝社: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因孙伏园创办的《语丝》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散文群,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成熟,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 药效学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作用原理、量效关系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科学,也是选用药物的主要依据。 药动学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及体内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治疗作用 凡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作用。 不良反应 用药后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它作用。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症状轻。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 指少数人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它也是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与毒性反应不同。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绛至有效水平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 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三致反应 致畸、致癌、致突变 个体差异 个体之间同一药物的反应可以有明显差异 高敏性 对同一个药物,有的个体特别敏感,只需很小剂量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应,常规剂量就能产生强烈效应或中毒反应。 耐受性 有的个体对药物敏感性低,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同等药效 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的大小和效应强弱之间呈一定关系 治疗量 大于最小有效量,并能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极量 是由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比治疗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也是医生用药选量的最大限度。 效能 指继续增加剂量药效不在提高时的效应。 效价强度 该药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 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由反复用药造成 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 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即部分患者首次给予哌唑 嗪(2mg以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心悸、昏厥等。 20稳态浓度: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 律,如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药浓度 平稳上升,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 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率 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 为稳态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骤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是指药物在一群动 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的菌群处于 一种平衡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 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 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 降低到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 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 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 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 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 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用于补充身体内生理 剂量不足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细菌 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 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 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 来不适或痛苦。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 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 生变化。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 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变化 规律。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 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 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 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 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 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 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 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 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 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 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 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 剂量。 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 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 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 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 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 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 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 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 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 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 的作用,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 发生作用。 质反应:药物效应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 反应。 量反应:可以数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治疗指数:指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 LD50/ED50的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 全。 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 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22.配伍禁忌:指药物在体外配伍间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变化,出现如沉淀、变色、潮解或失效,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消失。 23.拮抗作用:两药配伍(联合用药)使药效小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 24.增强作用:又称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超过各药单用时的效应之总和,如磺胺类与增效剂甲氧苄啶(tmp)并用,其抗菌活力远远大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的几倍或十几倍。25.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为各药单用效应的总和,如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 26.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27.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 28.抗菌活性: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其活性高低表示抗菌能力的大小。29.耐药性:又称抗菌性,指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