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各院(系)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名单

各院(系)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名单

各院(系)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名单
各院(系)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名单

附件

各院(系)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名单

一、历史学系

1.历史学专业

①双学位(5人)

11306027 单寒玉法学院法学

11306146 王燕法学院法学

12329254 朱光华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11333005 陈东莹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

11333034 刘亦璿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

二、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1.人类学专业

①双学位 (3人)

12302022 覃知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

12302038 周金苗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

12339013 廖玉外国语学院英语

2.考古学专业

①双专业 (2人)

12314064 高娉娉管理学院市场营销

09314024 樊迪外国语学院法语

3.社会学专业

①双专业(3人)

12307238 林文习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 11309037 徐琳翔工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12332067 闫雅琪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

②双学位 (9人)

12301016 陈思媚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学

12311011 傅晋岳工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11311057 赵宁茜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

12325006 黄伟才教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12325009 李智豪教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12325022 熊千里教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12334123 刘哲依生命科学大学院生物科学

12355040 陶小雨哲学系哲学

12359006 陈诗欢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

三、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①双专业 (11人)

12305023 吉傲霜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地质学

11317054 李法强国际商学院经济学

12327061 关浚贤岭南学院金融学

12317036 樊家瑞生命科学大学院生态学

12334081 雷雨田生命科学大学院生态学

12334012 陈梦秋生命科学大学院生物技术

12334079 赖晓明生命科学大学院生物技术

12334098 梁明睿生命科学大学院生物技术

12334103 林建臻生命科学大学院生物技术

11345030 毛桦清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物理学

12348156 张琳茹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②双学位 (7人)

12314254 孙雷钧管理学院财务管理

12314278 王轶男管理学院会计学

12318121 汪阳天国际商学院金融学

12327018 陈洁琼岭南学院保险

12327002 毕景烨岭南学院金融学

12327260 杨拓岭南学院金融学

12329061 胡妍旅游学院酒店管理

2.统计学专业

①双专业 (12人)

12317013 陈俊霖国际商学院金融学

12322094 李佳发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化学

12322035 董嘉乐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

12329249 赵宗洋旅游学院酒店管理

12333022 和寿君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工作

12333070 姚丽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

12334016 陈宛琦生命科学大学院生物技术

12334041 甘璐生命科学大学院生物科学

10378006 车畅心理学系心理学

12345067 曾紫君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12348143 姚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1320187 石俊昇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化学

②双学位 (15人)

12301112 孙正阳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学12307121 黄迪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 11313316 曾祥标管理学院财务管理12314227 潘啸宇管理学院财务管理12314345 张大卫管理学院财务管理12327218 唐耀斌岭南学院金融学12329052 韩叔君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12329102 李忆宁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12329146 宋佳伟旅游学院酒店管理12329053 韩熙旅游学院旅游管理12333025 胡赵晓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12336012 李嘉仪外国语学院德语

12341005 陈雪融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微电子学12356003 蔡翩翩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12356030 黄凯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

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①双专业 (8人)

12322114 梁志樵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12334202 曾卓涵生命科学大学院生物科学11341019 凌静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材料物理12340024 谭博文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材料物理12342079 张晋纬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11345017 华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物理学

12346144 朱伟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2354009 李顺利哲学系逻辑学

②双学位 (3人)

12364111 张中麟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

12341057 肖康林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微电子学12354006 黄文冠哲学系逻辑学

四、旅游学院

1.旅游管理专业

①双专业(1人)

12307509 张穆翻译学院翻译

2.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①双专业 (2人)

12307139 黄舒楠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72 刘哲琛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

②双学位 (1人)

12345056 萧颖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

3.酒店管理专业

①双专业 (2人)

12307541 郑静文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 12353240 杨雨晴移动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

五、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1.化学生物学专业

①双专业 (1人)

12303184 于雪莹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

2.材料化学专业

①双学位 (1人)

12330149 柯锦源软件学院软件工程

六、工学院

1.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

①双专业(1人)

12334048 郭奥登生命科学大学院生态学

七、外语教学中心

1.英语专业

①双专业(12人)

12301035 郭嘉敏传播与设计学院媒体创意

12301121 王美璇传播与设计学院媒体创意

12304026 谢林环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12327046 邓翠然岭南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12330201 林亿开软件学院软件工程

11333083 郑淳丹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

12364003 陈虹吕资讯管理学院档案学

12364006 陈曼莹资讯管理学院档案学

12364010 陈思羽资讯管理学院档案学

12364015 陈泽慧资讯管理学院档案学

12364034 黄颖茹资讯管理学院档案学

12364057 刘籽欣资讯管理学院档案学

八、翻译学院

1.朝鲜语专业

①双专业(19人)

12307087 郭海珊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24 黄华妮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35 黄少惠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62 靳双双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70 蓝肖兰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79 李海华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31 林静敏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50 刘敬娜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54 江隽婷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194 李诗韵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394 王香麟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118 黄贝茹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212 梁静萍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327 丘张萍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043 陈雯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107 何诗华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219 梁倬韵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436 徐禅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456 杨纯琪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

2.德语专业

①双专业 (49人)

12307011 柴思羽翻译学院翻译

12307024 陈嘉玮翻译学院翻译

12307031 陈铭凤翻译学院翻译

12307069 范小瑜翻译学院翻译

12307074 冯敏颖翻译学院翻译

12307080 高紫烟翻译学院翻译

12307089 郭琪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15 侯淇之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16 胡楚鹏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87 李科文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11 李卓芙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16 梁雪敏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23 廖昀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44 刘高蕾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70 刘颖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77 卢敏翻译学院翻译

12307314 聂欣妍翻译学院翻译

12307391 王文绪翻译学院翻译

12307416 吴雅婷翻译学院翻译

12307463 杨茗媛翻译学院翻译

12307487 詹宇晴翻译学院翻译

12307503 张靖雨翻译学院翻译

12307508 张陆祺翻译学院翻译

12307533 赵佳楠翻译学院翻译

12307013 常彦传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037 陈适莹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168 赖尹芝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242 林芋辰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350 孙明艳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106 何曼青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174 黎子慧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204 李欣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302 马慧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339 施欣怡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413 吴思慧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435 熊逸轩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549 郑喆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560 周芃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048 陈秀慧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110 何闻意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193 李诗咏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

12307197 李素谊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280 陆宝雯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401 王紫璇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408 吴浩然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438 徐可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457 杨丹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476 易宇轩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539 郑晨昀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

3.俄语专业

①双专业 (13人)

12307036 陈若茵翻译学院翻译

12307429 谢雯珊翻译学院翻译

12307431 辛淑娟翻译学院翻译

12307491 张长斌翻译学院翻译

12307077 付诗迪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131 黄丽丽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462 杨曼雨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019 陈丹红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175 李冰晶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323 彭蕾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405 温海雯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459 杨静媛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480 贠潇洒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

4.法语专业

①双专业 (40人)

12307023 陈佳榆翻译学院翻译

12307050 陈雅钰翻译学院翻译

12307073 冯梦萱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13 洪欣欣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67 寇志斌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78 李丹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81 李慧微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82 李佳真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58 刘欣莉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64 刘阳荷翻译学院翻译

12307363 唐文娟翻译学院翻译

12307402 韦思慧翻译学院翻译

12307447 许辛欣翻译学院翻译

12307450 许叶翻译学院翻译

12307466 杨玥翻译学院翻译

12307495 张荻翻译学院翻译

12307506 张丽颖翻译学院翻译

12307569 周月乔翻译学院翻译

12307346 宋萦颡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453 闫玉洁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076 冯韵婷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109 何童欣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188 李霖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221 廖婷婷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252 刘荣坤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419 伍正佳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425 肖李艺佳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465 杨思遥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516 张淑仪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538 赵紫薇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150 纪佳丽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214 梁舒涵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306 毛玉冰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330 邱小铿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358 汤雨舟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359 唐惠晴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524 张洋菲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527 张熠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564 周也歆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565 周一然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

5.日语专业

①双专业 (13人)

12307161 金小薇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78 卢敏翎翻译学院翻译

12307546 郑晓玉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38 黄诗韵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285 罗佳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308 孟纹夙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518 张晓洁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021 陈丹彤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225 林楚琪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233 林利智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294 罗雪菁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356 汤琦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362 唐姗珊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

6.西班牙语专业

①双专业 (52人)

12307039 陈思羽翻译学院翻译

12307072 冯嘉玮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14 洪宣翻译学院翻译

12307190 李曼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00 李玮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03 李潇萌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05 李欣欣翻译学院翻译

12307307 毛志珊翻译学院翻译

12307311 莫金铭翻译学院翻译

12307333 尚书翻译学院翻译

12307347 苏俏英翻译学院翻译

12307360 唐静孜翻译学院翻译

12307379 王洁仪翻译学院翻译

12307411 吴玲志翻译学院翻译

12307422 夏艳翻译学院翻译

12307444 许玲玲翻译学院翻译

12307446 许文婷翻译学院翻译

12307449 许旭东翻译学院翻译

12307547 郑欣翻译学院翻译

12307575 邹跃萍翻译学院翻译

12307041 陈文汇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159 金广乐娃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164 柯敏慧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263 刘彦君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312 莫静文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424 萧舒友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430 谢燕瑜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454 颜馨凤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468 姚莎莎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552 钟倩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566 周翊娴翻译学院英语(对外汉语)12307018 陈慈芬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265 刘烨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365 陶雪莲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384 王绮蓉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410 吴劲松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441 徐星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490 张贝芃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12307500 张剑桥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

12307022 陈慧欣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034 陈晴岚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044 陈希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053 陈颖源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063 邓诗瑶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149 黄雨君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176 李淳嫔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322 彭程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404 魏红红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427 谢嘉慧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433 熊曼媛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489 张安琪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515 张淑琳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

7.英语专业

①双专业(74人)

12307014 常子君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047 陈晓文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054 陈堉婷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078 高丽莉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083 龚悦恒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103 何嘉珉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112 洪桂玲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132 黄媚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196 李思雨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229 林海漫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245 刘寒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248 刘佳昕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251 刘丽娜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289 罗曼绮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452 薛嫦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479 余晓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481 袁婕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574 朱韵妍翻译学院朝鲜语12307015 车莹莹翻译学院俄语

12307062 邓柳卿翻译学院俄语

12307126 黄嘉倩翻译学院俄语

12307130 黄丽冰翻译学院俄语

12307160 金天昊翻译学院俄语

12307206 李雪怡翻译学院俄语

12307208 李玉兰翻译学院俄语

12307243 刘翠翻译学院俄语

12307284 栾鸾翻译学院俄语

12307406 翁翠鸿翻译学院俄语

12307504 张黎霞翻译学院俄语

12307522 张雅雯翻译学院俄语

12307002 白璐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009 蔡玉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026 陈隽婷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032 陈霂杋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075 冯天韵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086 关雅文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142 黄文韬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171 老令娴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185 李君卓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210 李祉彦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220 廖诗露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239 林欣晓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254 刘思彤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261 刘雪莹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361 唐荣蕴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375 王霏耘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376 王冠人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388 王思玮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395 王昕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397 王雅俊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421 夏祺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475 叶梦田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540 郑慧晰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07553 钟玮昕翻译学院西班牙语

12329002 蔡伊菁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010 陈芳芳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013 陈晶晶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016 陈俊旭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020 陈玛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038 段思楠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049 郭泳仪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056 何金花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092 黎映彤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110 林静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135 聂玉凤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156 谭定贤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164 汪艺格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167 王涵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169 王乐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170 王梦迪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

12329179 王昭韵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224 姚宇希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227 尹园园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12329234 翟雪婷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旅游)

8.阿拉伯语专业

①双专业(9人)

12307028 陈磊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55 刘文迪翻译学院翻译

12307299 马迪雅翻译学院翻译

12307335 佘田田翻译学院翻译

12307502 张靖栩翻译学院翻译

12307355 谭宇智翻译学院英语(国际事务)

12307065 邓文慧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

12307169 赖玉霞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

12307349 孙安安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

九、管理学院

1.会计学专业

①双学位(53人)

12303106 罗允萱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信息系统

12303013 陈葳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2303054 胡炜豪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2303101 刘若开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2307400 王云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12305038 柳力程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12305042 邱捷敏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12306141 王瑾法学院法学

12306178 许梦桐法学院法学

12306218 郑未法学院法学

12307514 张诗琳翻译学院翻译

12307044 陈希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293 罗欣欣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8042 杨鸣工学院交通工程12311060 卓树泽工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12312028 李帅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12301068 练冰国际商学院金融学

12318051 何曦文国际商学院金融学12318169 张翔国际商学院金融学12322209 辛芳园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化学12322268 周宁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2324113 闫奕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12324131 郑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12324013 崔冰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12324117 杨展翼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12324143 朱相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12323036 李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气象学12323057 孙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气象学12329239 张琳岭南学院金融学12330276 石越软件学院软件工程12332050 王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12332075 张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12334138 齐璨生命科学大学院生态学12334194 杨翌聪生命科学大学院生态学12335187 唐榕泽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12335038 段士美子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统计学12335065 黄海键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统计学12335123 林盛富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统计学12335150 鲁济华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统计学12335156 罗智健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统计学12335188 陶冠兰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统计学12335250 杨婷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统计学12335290 周超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统计学12336002 陈美君外国语学院德语

12336009 赖昭容外国语学院德语

12344029 王翰池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

物理学

12348077 林婷婷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工程12351022 马晓望亚太研究院国际政治12352010 陈心意药学院药学12352121 朱逸颖药学院药学12354010 李啸天哲学系逻辑学

12356022 顾浩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

12359075 田东汉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

2.市场营销专业

①双学位(52人)

12301011 陈俊宇博雅学院哲学(博雅)

12303091 廖卓凡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

12303214 周靖雯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资源与城乡规划管理12304009 黄炎庆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12304024 田雨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12303027 邓超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2303032 董衍含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2303037 范诗彤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2303113 欧阳子健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2303175 许舒婷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2306020 邓李军法学院法学

12307051 陈漪培翻译学院翻译

12307061 党笑嫣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122 黄菲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202 李文竞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7288 罗凌霄翻译学院英语(商务英语)12308018 李子曈工学院交通工程

12311002 陈灿斌工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12311018 黄培锋工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12312046 王瑛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12318040 付可心国际商学院金融学

12322127 林艳铃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化学

12321020 廖蕾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

12322113 梁炎君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

12322255 赵鹏钰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

12322157 区绮雯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

12322180 王珊珊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

12324037 黄汝颖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

12324078 麦芷茵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

12324095 谭茜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

12324100 巫青蔓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

12326005 陈嫦华历史学系历史学

12326009 陈烁历史学系历史学

12326073 朱隽雅历史学系历史学

12333012 陈宇翔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工作

12333028 姜泽钧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

12333082 郑小兰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

12334040 甘露生命科学大学院生物技术

12334225 赵帅生命科学大学院生物技术

12335003 薄晓琳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统计学

12336003 陈雨桐外国语学院德语

12339007 高鹏外国语学院英语

12342089 朱程恋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12345010 陈炜枫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

12346084 施炜炜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2346112 杨东林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

12346120 叶思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

12348154 张浩宇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工程

12354005 呼秦越哲学系逻辑学

12354023 王曼人哲学系逻辑学

12354041 周小燕哲学系逻辑学

12355046 王昭楠哲学系哲学

3.工商管理专业

①双专业(26人)

12364014 陈星传播与设计学院公共关系学

11303083 李建树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1306053 黄一强法学院法学

12306189 杨旭法学院法学

11311052 袁轶群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12314010 陈华晶管理学院会计学

12314016 陈建汉管理学院会计学CPA

12314282 王子博管理学院市场营销

12325020 王艺衡教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12325021 吴周四海教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12330375 杨煜荣软件学院软件工程

12330381 尤远软件学院软件工程

11333029 李毓烨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学

11334059 汤儒阳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工作

11336030 丁浩然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12335232 徐伯宇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统计学

11336282 张羽白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11336308 朱鑫泰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

11343075 魏振胜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12348063 梁恒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工程11352001 艾黎平亚太研究院国际政治11354005 段峰岭哲学系逻辑学12354014 刘绮筠哲学系逻辑学

11356070 王燊成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

行政管理

11356103 赵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

行政管理

12356070 彭定宇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

行政管理

②双学位(21人)

12303139 王佳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

12304002 陈炜欣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12303215 周思恩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12305039 马莉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

地质学

12322097 李锦胜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12322112 梁婷钰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11335071 黄伟鹏软件学院软件工程12332076 张建行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12333035 李妍菲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12333078 张宁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12333079 张文馨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12334038 冯民朝生命科学大学院生态学12334013 陈默生命科学大学院生物技术12334229 钟仕凯生命科学大学院生物技术12334087 李立凡生命科学大学院生物科学

12342086 郑瀚轩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12348120 王严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2348121 王樾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2348130 肖耿南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2353057 郭泽阳移动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

12353274 赵毓佳移动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

十、亚太研究院

1.国际政治专业

①双专业(2人)

12317178 赵逸国际商学院会计学

12332083 邹莹莹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

②双学位(1人)

12312010 单橙橙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

上海财经大学双专业双学位

上海财经大学本科双专业、双学位教育试行条例 一、宗旨 1、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学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更好地实现学校确定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有发展后劲的“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的经济、管理、法律、人文领域的高质量优秀人才的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经校长批准,财政部人事教育司同意,决定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在我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中试行双专业、双学位教育。 二、组织管理 2、双专业和双学位教育是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正常管理体系。双专业和双学位教育实行两级管理。校教务处在校长领导下对学校的双专业和双学位教育实行统一管理。 3、有关院系部负责本部门所设副修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师配备、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条件的提供及教学实践的落实、教材的选定等。学生所在单位负责组织学生选报工作。 三、专业设置 4、双专业是指学生修读主修专业以外,还副修另一个专业(本条例以副修专业谓之);双学位是指学生修读跨学科门类的副修专业,并符合有关学位管理条例规定而获取的双学士学位(本条例以副修专业学位谓之)。 5、副修专业原则上应按照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设置。 6、副修专业的开设由教务处与主办院系部协同确定,主办院系部要根据学校统一规定的学分(课时)和课程设置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好师资,并形成教学文件,报教务处审核。 7、计划为新一届学生开设副修专业的院系部必须在每年二月份之前办理申报手续。经校长批准后,由教务处于每年五月初统一向学生公布。 8、副修专业总学分为32-37(480-555课时),其中专业基础课12学分;专业方向课12-15学分;专业选修课8-10学分;副修专业学位另加毕业论文8学分,总学分40-45(600-675课时)。 9、副修专业和副修学位应在原定学制中完成学业。 四、对象和条件 10、副修专业和副修专业学位在上海财经大学全日制本科在册学生中试行。 11、凡修读副修专业和副修专业学位者须符合下列条件:

双专业实施方案(试行) -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双学位、双专业实施方案(试行) 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本科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决定在中国本科生中推行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机制的试点。 一、专业设置 双学位、双专业是指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同时,修读其他专业获得的第二学位或第二专业毕业资格。在主修之外修读的其他专业,统称辅修专业。 (一)双学位,指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规定的教学计划外,修读另一学科的专业课程,并达到学士学位授予要求而获得的学位。双专业,指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规定的教学计划外,修读同一学科的其他专业课程,并达到毕业要求而获得毕业资格的专业。(我校现有专业所属学科门类附后) (二)本办法所指双学位专业和双专业均指学校现设的、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并已有三届以上毕业生的本科专业。 (三)双学位的获得须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双专业的获得须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学分。 二、修读条件 (一)我校注册在籍的,且已完成第1学期主修专业课程的全日制本科生。

(二)思想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主修专业学习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无不及格现象,且学有余力; (四)通过辅修专业设置的入学资格考试; (五)学生在修读双学位、双专业期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修读资格: 1.受到学校记过及以上处分; 2.主修专业两门以上(含两门)必修课不及格且补考不及格; 3.辅修专业两门以上(含两门)课程重新修读不及格。 三、申请程序 双学位、双专业的修读一律以自愿为原则,并实行缴费就学,学生经审批同意和交费注册后,方可获得修读资格。 (一)每学年第一学期第十教学周,学校教务处统一在网站公布开设的双学位、双专业教学计划、招收名额、招生对象、收费标准、附加报名条件及录取资格等。 (二)第十一教学周,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学习计划,到本学院进行预报名。(不用提交报名表) (三)开课学院根据预报名情况组织入学考试,并初步拟定工作方案。 (四)第十五教学周,需进行入学考试的专业所在开课学院组织入学考试。 (五)新学期报到周,开课学院公布入学考试结果;

2016年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辅修双学位专业招生简章(1)全解

中国传媒大学 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辅修/双学位专业 2016年秋季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结合当前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突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领域界限,以文化创意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各级政府宣传部门、电视台、传媒公司等媒介机构为就业走向,培养拥有多重学科视野,能够胜任各种媒介形态下的节目策划与运营,同时具备采访、写作、导演、编排、拍摄、编辑等多种实践操作能力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招生对象及条件: 1.招生对象: 校内:本校2015级及以上年级在校本科生、研究生。 校外:即将或已经获得教育部承认本科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生需为2015 级及以上年级,所在读学历层次需为能授予学士学位的本科或续本层次) 或社会人员(具有本科学士学位)。 2.招生条件: 校内: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完成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全部必修课程及格(重 修重考及格课程视为及格),学有余力。 校外:学生要求全部必修课程及格(重修重考及格课程视为及格),学有 余力;已工作人员请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能坚持学习,慎重考虑报 名事宜。 如符合招生条件者仍超过招生人数,将根据具体学习成绩设条件筛选。 三、修业年限:两年(本科校外同学的辅修/双学位学制统一为两年,不再予以申请一年辅修毕业) 四、免修公共选修课 本校学生所学辅修/双学位学分可计入公共选修课学分。 五、授予证书 两年学习完毕,成绩合格,在主修专业获得相应学士学位时,授予中国传媒大学辅修/双学位学士学位证书。 六、招生时间安排及咨询电话:(见附件8) 七、授课时间: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周六、日授课(寒暑假除外)。 八、辅修学费:

参照我校本科专业收费标准,按学分收取费用。课程380元/1学分,论文340元/1学分。总计16780元,第一学期收费5320元。(具体将根据课程安排进行调整) 九、开设课程及简介:(见附表1、2) 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 2016年6月

辅修专业常见问题解答

辅修专业常见问题解答 1.学生什么时候申请修读辅修专业? 大一下学期。 2.辅修专业的收费标准、行课方式、成绩如何记载? 学生修读辅修专业的费用,严格按重庆市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执行(即80元/学分)。 根据修读学生人数及学院师资等因素,行课方式有两种,单开班或跟班修读。 辅修专业课程的考核和成绩记载方式与主修专业相同。3学生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的条件是什么? 申请基本条件:主修专业课程成绩平均学分绩点≥2.5。部分学院根据专业要求及教学资源等制定辅修专业录取细则。 4.辅修专业与双学士学位的区别和关系是什么? 第一,辅修专业是指学生完成主修专业学业同时辅修其他专业的统称。学生只需申请辅修专业。 第二,获得辅修专业培养方案学分≥25学分,同时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的,可发给辅修专业证书。获得辅修专业培养方案学分≥50学分,且跨学科门类,同时获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的,可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和双学士学位证书。

5.中途终止辅修专业学习怎么办? 中途终止辅修专业课程学习的,需到辅修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已取得的辅修专业课程学分,经主修专业学院认定可以作为主修专业非限制选修课或任意选修课学分。 6.辅修专业怎么选课? 由学校规定时间统一选课。 7.如何处理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课程冲突问题? 若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课程冲突时,原则上应参加主修专业的课程学习,凭课表向辅修专业课程任课老师请假。学生可以通过免修考核,获取相应课程的学分。 8.辅修专业考试与主修专业考试产生冲突如何处理? 学生可以提出辅修专业课程的缓考申请,经所在学院和辅修专业学院同意后,延缓进行考试。 9.关于学位证书问题? 跨学科修读辅修专业,原则上可获得双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不同于第二学士学位。按教育部规定,在同一学科门类中,修完一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再攻读第二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10.辅修专业课程考核不合格,是否纳入该学生的学籍管理? 不纳入学籍管理。辅修专业课程考试按《重庆大学本科

四川大学本科生双学位管理办法

四川大学本科生双学位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双学位”教育的通知》(川学位[]号)文件精神,学校实行全日制本科生跨学科修读双学位教育,允许学有余力本科生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基础上,跨学科修读双学位,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了规范管理,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四川大学“双学位”是指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在保证完成主修专业的同时,以辅修方式修读跨学科门类的另一专业课程(医学类专业除外)。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并完成跨学科门类的另一专业规定课程者,可同时获得另一个学科门类的学士学位。 第二章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方式 第三条根据社会需要、学生专业需求和学科特点,由教务处和学院协商确定开设专业,报四川省学位办审批同意后确定。 第四条双学位教学培养计划和教学要求原则上与现有本科各主修专业相同,以确保双学位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条由学院根据主修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确定~学分课程作为双学位的核心课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含毕业论文或设计)。 第六条双学位培养计划由教务处于每学年统一向学生公布。 第七条本科生修读双学位教育实行单独组班和跟班修读管理。 、单独组班的专业,采取周末或晚上集中授课的方式开设双学位课程,完成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跟班修读的专业,按照主修专业选课方式选修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完成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第三章修读条件 第八条四川大学在校全日制本科二年级学生(年及以上学制的学生可在三年级),学有余力,均可申请双学位学习资格(学生须跨学科门类选择双学位学习),经双方学院审核同意,教务处审批后,择优录取。 第四章学籍管理 第九条获得修读双学位学生的学籍关系保持在其主修专业不变。确因无法坚持学习或有其他特殊原因需中止学习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双学位所在学院和教务处同意后,可终止双学位学习。 第十条获准修读双学位的学生,依据双学位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和教学要求,参加双学位组班学习或跟班修读,完成修课、考试(考核)、实习、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及培养环节,并按规定交纳学费。 第十一条其他未及事项按照“四川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等相关文件执行。 第五章双学位资格审定与证书发放 第十二条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并修满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学分者,颁发双学位证书;未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者,不能颁发双学位证书;完成双学位教学计划以上,未修满全部学分者,颁发四川大学辅修证书。 第十三条获准中途退出双学位学习或未获得双学位证书者,所取得的双学位学习的学分,经本人申请,学院审查,报教务处审核签字后,可以转为主修专业任选课学分。 第十四条对在修读双学位期间,受记过及其以上违纪处分者,取消其修读双学位资格。 第六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进行解释。

AA农业大学双学士学位专业招生简章

AA农业大学双学士学位专业招生简章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增强我校学生的适应性和就业、择业及转换职业的竞争能力,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保证完成本专业学习任务、学习成绩优良的前提下,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人才素质,经AA教育厅批准,我校开展了双学士学位教育。这也是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大改革,通过优中选优,必然使一批学生脱颖而出,在竞争中体现出人才优势。 一、开设专业: 双学士学位制是指在校本科学生在主修一个专业学士学位课程的同时副修另一个专业学士学位的制度。学生学业期满且成绩合格者,可授予主修和副修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 本学年我校开设双学士学位专业有:艺术设计、森林工程、工商管理、金融学、行政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园林共八个专业。 二、学制及课程安排: 双学士学位专业学制为3年,总学分为60学分。 课程设置为20门左右,均为专业主干课程。每学期开设3门左右课程,上课时间为晚上或双休日。 三、修读资格: 凡具备以下条件的我校2009级本科生均可报名修读双学士学位专业。 1.修读主修专业学位已满二学期; 2.思想品德良好,未受过纪律处分; 3.主修学士学位所有课程平均成绩在70分以上,且无不及格记录。 四、报名程序 1.报名时间:2010年9月16日—9月21日。其中9月16日—19日为预报名阶段,9月20、21日为正式报名阶段。 2.报名方式:网上报名(详情见附件)。

3. 报名审核及现场确认:学生报名后打印《AA农业大学副修双学士学位申请表》一式三份,由所在学院办公室对学生进行资格初审并填写意见,学生凭报名表以及学院统一出具的教学秘书签字并加盖公章的成绩单现场确认报名信息(现场确认时需缴纳报名费10元)。现场确认时间定于9月25日至9月27日,地点为西校区新教学楼409。 五、录取、注册及退学: 1.双学士学位各专业分别计划招生60人/班,按必修课平均成绩由高到低依次录取。 2.被录取学生统一到学校计划财务处交纳学费。双学士学位各专业学费标准为80元/学分,共计4800元。学生按学年每次交纳学费1600元,分三次交清。申请学习双学士学位专业的学生,不允许拖欠学费。 3. 学生交费后登录教务处主页,点击进入双学位管理系统进行注册。 4.副修双学士学位专业的学生交纳学费后如无特殊情况不可办理退学手续,从第三周开始办理退学手续者不再退还学费。 5.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其双学位学习资格: (1)一学年有3门二学位课程考试不及格或累计5门二学位课程不及格者; (2)因伤、病休学者; (3)本人要求中止攻读双学位者。 六、学位授予: 1. 学生在规定的双学士学位专业学制内,学完规定的课程并取得规定的学分,毕业论文答辩通过,主修专业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则可授予所修双学士学位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毕业时学校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 2. 学位授予:

双学位、双专业和辅修各专业教学计划

工商管理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双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面向广东省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组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懂经济、专管理、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具有专业分析、决策和管理才能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双学位、双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工商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达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能适应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实际管理工作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辅修专业:培养掌握工商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具备工商管理人员基本素质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毕业生具有的知识、素质、能力 毕业生具有的知识 1、工商管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2、人文社科公共基础类知识; 3、信息技术及管理软件知识; 4、现代管理、经济理论知识; 5、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及相关知识; 6、经济法规及政策知识。 毕业生具有的素质 1、现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2、良好的身体素质; 3、稳定的心理素质; 4、管理伦理素质; 5、职业道德素质; 6、法纪素质; 7、综合管理素质 毕业生具有的能力 1、中文及外文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2、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组织、协调和公共关系能力; 5、对企业管理环境分析、判断及处理的能力; 6、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专业培养特色 1.人才培养紧扣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 教学内容及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根据广东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及特色品牌教材建设,鼓励教师加大对广东经济前沿问题研究,加强对本地企业实际问题的探讨,建立企业、学校、毕业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人才适应能力动态跟踪体系,以适应广东省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并重的师资队伍结构 建立企业导师,组建专兼结合的理论水平高、企业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参与专业课讲授、毕业论文指导的整个教学活动的互动机制,探索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建立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完善选派、考评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机制,提高教师实践知识的授课能力;建立专业教师出国交流制度,提高双语授课能力。 3、双专业、双学位和辅修都是利用周末和假期进行课程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修读双专业、双学位和辅修课程,在有限的大学期间能获取第二专业和学位,实现拓宽学生专业领域和就业面。 四.专业主干学科 经济学、管理学 五.专业核心课程 管理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学、技术经济学。 六.毕业学分要求 双专业、双学位课内总学分不低于67.0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少于18学分。辅修专业课内总学分不低于34.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少于4学分。 七.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 八.课程设置 类别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学 分 学时 集 中 周 数 各学期计划学分 先修 课程 总 学 时 含 实 验 含 上 机 四五六七八九 理论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 3.5 56 3.5 微观经济学 3.048 3.0 管理学 3.0 48 3.0 *应用文写作 2.0 32 2.0 基础会计 3.0 48 3.0 经济法 3.0 48 3.0 宏观经济学 3.048 3.0 统计学 3.0 48 3.0

中国农业大学本科学生修读双学位,辅修专业的暂行规定

中国农业大学本科学生 修读双学位、辅修专业的暂行规定 (2005年8月制定) 为了培养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实行双学位、辅修专业制度。本科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申请修读双学位或辅修专业。为进一步做好双学位、辅修专业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制订本规定。 一、双学位和辅修专业设置及教学要求 开设双学位、辅修专业的学院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制订双学位、辅修专业教学计划,经教务处核准后实施。双学位的教学计划一般安排40学分左右。辅修专业的教学计划一般安排30学分左右。 双学位、辅修专业的教学形式,各学院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随班听课或单独开课两种上课形式。 二、双学位、辅修专业的管理 1.申请修读双学位的学生应跨学科门类;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应跨专业类。 2.学生在选课期间应按照双学位、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网上选课,并按规定时间到承办学院办理交费手续,领取听课证。 3.学生每学期修读的课程成绩,不纳入主修专业成绩评定。如成绩不合格,随下一年级进行重修,并按照双学位、辅修

收费标准交费。 4.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只限修读一个双学位或辅修专业。 5.获得双学位、辅修证书的学生,可免修同类公选课。 三、毕业与学位资格审定 1.学生应在最长学习年限内同时达到主修专业和双学位、辅修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的要求,学校颁发双学位证书或辅修专业证书。 2.双学位、辅修专业学生的学位或辅修资格由开设学院负责审查,与应届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查工作同时进行。 3.获得主修专业学位证书,且修满双学位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成绩合格,符合《中国农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授予双学位。 4.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且修满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者,颁发辅修证书。 5.未获得双学士学位,但符合辅修专业要求的学生,颁发辅修专业证书。 6.未完成双学位、辅修专业计划的学生,其所修读课程成绩,可作为选修课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并纳入智育评估。 四、收费标准及办法 双学位、辅修专业按学分交费,标准为100元/学分。每学期在规定时间按选课学分数交纳。中途退课者,不退学费。 五、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双学历,双学位,第二学位的区别

双学历,双学位,第二学位的区别 首先我们从双学位说起,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辅修,双学位是一般高校大学生都会开设的,目的就是培养多方面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可塑形。招生一般都是面向本校准大二的学生,然后学习三年,对学生的成绩有要求,但不是很高。学的内容和质量,当然好的学校,他们学的越好,越负责,对于一般高校,主要看老师负责态度,我们可以通过往届学生进行了解,同时,主要自己热爱还是最重要的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半功倍。对于证书的发放,你要修满主修学分得到,同时修满辅修学科,学校会给你两个学位证,一个毕业证,毕业证会有说明什么是辅修,什么是主修,同时学位证,只有部分单位认可。因为没有进行电子注册,在网上查不到,所以对于功利的人来讲,为了混证的话,我不建议修,因为耽误时间,讲的也不是很全面,就业也不认可。但是对于自主创业,还有单纯想学习的,可以,至少技多不压身。我想说的是,最好选择一个和本学科同类的,这样可以融会贯通,有助于主修,让自己更加的专业。但是出兴趣,还有创业等等,可以自己选择,跨学科,基本没有限制。最好不要多想,以后工作到底有什么用,所以还是要自己全衡。至于上课时间都是小学期,还有周末,晚上。进行学习。 对于双学历,我要说的是,双学历就是自考模式,就是那种和函授还有成人自考差不多,招生对象,面向社会,需要什么条件,各个地方不同,具体自己查询。但是这个和双学位的区别就是国家认可的,发放证书是你已经得到一个学位证,还有毕业证。然后另外自己通过自考,获得另一份学位证,还有毕业证。那么我们想问,这个认可么?答案是认可的。这个证书可以报考公务员还有很多都可以的,但是这个区别就是统招与自考的区别。自考第二学历,单独拿出来,和统招竞争力并不大。因为从原则上将你还是本科生。而且你可以无限的自考,拥有更多学历,但是你还是本科生,不享受研究生般待遇.也就是我们不用在大学时候修以后也可以自己去修。而双学位只有一次机会。至于好坏看个人理解。 对于第二学位,这个要求是必须在取得本科学位证书,继续攻读2年另一门不同类别学科。当然有的时候政策放宽也可以相关学科。他是要通过统一考试,也就是只有当你大学毕业,拥有学位证,也可是应届毕业生,才可以申报的。而且是脱产全日进行学习。最后通过论文答辩,最后颁发第二学位的毕业证,还有学位证。这个是国家认可的。同时也是国家明文出规定拥有研究生般待遇。就是在本科和研究生之间。这个含金量高。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说毕业后学习两年,之后毕业,用人单位用我还不如用更加专业的研究生,而且开放第二学位的学校很少,只有100所学校有资格,同时,专业也是很少。所以还是要看个人爱好。最后我想说,如果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应该选择的是转专业,考研之后转专业都是很困难的。出于不甘心,可以选择修双学位,但是用处大不大,自己不后悔就行。对于第二学历,我认为还是考研比较好,又正规,不至于让自己出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也想说,那些不喜欢的专业的人,你们是真的不喜欢,还是感觉枯燥。如果枯燥的话,我要说没有一个学科是不枯燥的。有人说的,当你喜欢的成为你的职业,就不会在喜欢他了。所以做出选择要慎重,更要果断客观。

学士双学位及辅修专业修读管理办法

xx双学位及辅修专业修读管理办法 教字[2017]30号 我校双学位及辅修专业自1995 年开办以来,在培养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为了继续办好双学位专业教育,进一步扩大其覆盖面,提高办学效率和办学水平,同时充分考虑我校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要求,现制定此办法。 一、开办专业 我校目前已设置的所有本科专业。 二、开办方式 1.“单独开课”式:有单独开课条件的院系可在周末开办双学位班,非本学科(专业)的学生,通过修读双学位或辅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符合双学位或辅修专业要求的,可申请该专业的双学位或辅修专业证书。 2.“自主选课”式:学生可在正常教学时段内自主选修非本学科(专业)的双学位课程,达到双学位或辅修专业要求的,可申请该专业的双学位或辅修专业证书。 - 114 -

三、报名及修读时间 1.报名时间: (1)学生在二年级秋季学期期末,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学习负担情况,报名修读双学位或辅修专业。 (2)学生在二年级春季学期、三年级秋季学期期末,可以报名修读辅修专业。 2.修读时间: (1)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双学位专业课程的开设学期自二年级春季学期至四年级秋季学期,毕业论文在四年级秋季学期进行。 (2)学生可以在四年级离校前申请补修或重修双学位课程,离校后不得继续选修双学位课程。 四、选修资格 1.学生选修双学位专业要求与其主修专业分属不同学科门类,即跨学科选修;辅修专业要求不同于主修专业即可。 2.学生在选修双学位或辅修专业时,主修专业计划内已修读课程必须全部及格,成绩优秀,学有余力(排名居前50%或GPA 不低于 3.0)。 3.学生在修读双学位过程中,主修专业计划内已修课程出现不及格课程时,建议学生适当减少或暂停双学位课程的修读,将主要精力放至主修专业。 - 115 -

双学位管理办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学生辅修专业及攻读双学位管理办法 ?作者:教务部 ?来源:教务部 ?发布时间:2009-10-30 ?点击量:6063 2001年2月27日颁发 2005年9月14日第3次修订 第一条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普通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办法》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学生修业管理办法(修订)》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校实行主辅修制度,鼓励部分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辅修第二专业或攻读双学位(以下简称辅修或双学位)。 第三条辅修第二专业是指修读本专业之外的另一个专业。攻读双学位是指修读本专业学位的同时修读另一个专业学位;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不属于同一个学科门类的为双学位,属于同一个学科门类的为第二专业学士学位。 第四条我校或其他高等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主修专业已修课程的平均成绩在70分以上,且学有余力的,可申请参加辅修第二专业或攻读双学位的学习。 第五条学校根据具体情况,每年公布开设的辅修双学位的专业目录供学生选择。学生在校期间只允许申请攻读一个辅修专业,修读期间不得改变专业。 第六条辅修、双学位的教学计划根据辅修、双学位教学的实际情况,参照同专业的主修教学计划制定。 第七条辅修、双学位的学习时间一般为五个学期,从第二学年开始修读。不能按期完成辅修、双学位课程学习的学生,可申请延长辅修学习期限一年。 第八条辅修、双学位按所修课程的学分收费。学生必须按规定缴纳相关费用,并办理注册手续。 第九条辅修双学位总学分不低于50学分,辅修专业总学分不低于25学分。 第十条辅修、双学位班实行二级管理,教务部负责辅修、双学位班的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的审核、课程考核、成绩审核、教学质量的监控、结业资格及学位资格的审查、证书的发放;学院负责辅修、双学位班的招生、教学任务的落实与安排、日常教学管理及成绩的录入与管理。

郑州大学各双学位介绍

1、行政管理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710031906.html,/gggl/info_Show.asp?ArticleID=2944 2、商学院 一、招生专业与课程设置 商学院2013年开办本科双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的有: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四个专业。 1.金融学专业 培养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相关的金融政策和法规,具备处理证券、投资、银行和保险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所修课程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中央银行概论、保险学、货币金融理论、银行会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国际投资学、国际结算、金融专题、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金融市场学、税法等。 2.会计学专业 培养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发展动态,并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了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工具解决会计问题,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教学及科研方面的工作。 所修课程有:西方经济学、管理学、证券投资学、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等。 3.经济学专业 培养目标: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现代经济理论,熟悉现代东西方经济学理论,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备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并有发展潜力的,能在政府机关、工商企业及学校从事经济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的以及独立创业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所修课程有: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法、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规制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企业经济学、公司治理、房地产经济学、中国农业经济专题、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专题、企业家精神与中小企业发展专题等。

大学辅修专业和辅修双学位实施办法

XX大学辅修专业和辅修双学位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基础实、适应快、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辅修专业是指学有余力的本科学生在攻读主修专业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选择主修专业以外的另一个修读专业。若辅修专业属于另一学科门类,学生可申请辅修双学位。 第二章辅修专业培养方案设置 第三条辅修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一般不低于30学分,培养方案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中的主要理论课程以及集中实践教学主要环节(不少于3学分)组成。若申请辅修双学位,须另加至少15学分的教学环节,其中含毕业设计(论文)12学分。 第四条辅修专业培养方案中各教学环节含毕业设计(论文)的学分和教学要求应与主修专业培养方案一致。 第五条辅修专业培养方案由辅修开设学院负责制定,报教务处审核、经分管校长批准后实施。 第三章申请条件及程序 第六条申请辅修学习的条件: (一)全日制在校二年级及以上本科学生; (二)修满第一学年主修专业全部课程学分,且学有余力者。 第七条辅修专业开设前一学期进行辅修报名、审批工作。教务处审核汇总相关学院申请开设辅修情况,在全校公布;学生所在学院对提出辅修申请的学生资格进行初审,辅修开设学院确定最终辅修学生名单后报教务处备案。 第四章教学组织与管理 第八条辅修开设学院应严格按照培养计划组织教学。 第九条辅修课程原则采取单独编班形式组织教学,单独考核;人数较少时,可插班学习,随班考核。辅修开设学院将相关课表、考试安排分别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对各教学环节进行检查。

大连海事大学双学位管理办法

大连海事大学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管理办法 (试行)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速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继续实行主辅修制并开设双学士学位专业,学生可以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选修辅修或双学士学位专业。为规范辅修和双学位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简介 (一)辅修专业是指已修读主修本科专业的本科学生,又修读另外一个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 (二)双学位是指已修读并获得主修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又修读并获得另一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 (三)开办辅修专业、双学位种类 学校本着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原则,设立的辅修和双学士学位专业主要有:自动化、环境工程、物流管理、海事管理、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社会工作、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日语、应用物理学等专业(院、系可根据每年人才需求对所开专业进行微调)。教务处于每年四月网上公布所开设的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的招收名额。 二、辅修和双学位专业教学要求 (一)开设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的院、系,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比照该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订辅修和双学位专业教学计划,经教务处核准后实施。 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习均实行学分制管理。 辅修专业必修课设5—8门,辅修结业须取得25学分左右,不得低于22学分; 双学位专业课程可在辅修课基础上再增加3门左右,双学位毕业须取得40学分左右,不得低于36学分(含毕业论文环节10学分)。 辅修和双学位专业与主修专业所开课程和环节的相同部分,由学生提出免修申请。相同部分是指课程名称、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都一致,经开课单位核准后准予免修。修读辅修或双学位专业学生,申请免修课程学分不得超过教学计划规定总学分的五分之一。 (二)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的教学形式:由开课单位根据开课计划单独排课。由开课单位组织学生上课。 三、学生修读辅修或双学位专业的要求

大学高校双学位教育管理办法

大学高校双学位教育管理办法 (一)开设条件与要求 学院可在三校区开设双学位教育。开设学院需将申请报告、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验条件和实习场所等材料报送学校审批同意后,方可开办。 双学位专业修读总学分人文类专业不低于70学分,理工类专业不低于80学分。修读期限不超过主修专业修读完成时间,且最低修读年限不低于2年。所设课程为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毕业论文(设计)。 (二)修读与报名 1.修读条件 (1)学生所修读的双学位专业须为主修专业学科门类以外的专业,且只允许修读一个双学位专业。 (2)二年级或三年级本科生,各科成绩合格(修读英语双学位专业须通过英语四级等级考试)均可申请修读双学位专业。 (3)学生不得跨校区修读。 2.报名程序 (1)开办双学位教育的学院,应于春季学期第13周前,将下学年拟开设的专业、报名条件和招收名额等材料报教务处,经审核后公布。 (2)每学年秋季学期第2周前,学生向所在学院网上

报名申请,经主管教学院长批准后,交开办学院审核。 (3)报名结束后,开办学院负责录取并报教务处审核。 (4)学分学费按修读专业标准缴纳。 (三)教学组织与管理 1.教学组织 (1)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开办学院负责招生、资格审查、培养方案制定、组织教学及成绩管理等工作;教务处负责学籍管理、培养方案审核、教学质量监控、证书发放等。 (2)实行单独编班,于每学期第20、21周集中组织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开设学院应在开课前2周将开课课表、考试前1周将考试安排、考试结束之后1周将考试成绩分别上传到教务管理系统。 2.教学管理 (1)双学位课程若与已取得学分的主修专业课程相似,可申请免修;双学位课程不能免修主修专业课程。 (2)双学位课程不合格,给予1次免费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按50%的学分学费缴纳后可进行再修。 (3)在修读双学位期间,如学生转入的新专业与双学位修读专业为同一学科门类或主修专业受到学分预警者,终止双学位专业的学习。 (4)学生因特殊原因需要终止双学位学习,应向双学位开设学院提交退读申请,经教务处批准后,学院及时在教

2015年北京大学艺术学双学位招生简章

2015年艺术学院艺术史论专业双学位/辅修招生简章 一、艺术史论(原艺术学)专业介绍 艺术学院开办艺术史论辅修、双学位,拟在校内各院、系学生中,从主修专业第二年开始,招收部分对艺术感兴趣,有良好艺术素质的同学,为其提供一个学习艺术的机会,并进一步打通专业,拓宽知识,使他们通过三年的学习获得双学位。艺术学是人人向往的领域,她为未来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的创造性的人才提供最为内在和精彩的气质,不仅就业和创业需要艺术的滋养,而且整个人生更需她的相伴相随。 艺术学院开设的双学位艺术学专业已经培养了不少人才,有的在国内获得了进一步的深造,有的进入国外名校攻读艺术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欢迎全校本科同学报名参加艺术学院的辅修、双学位艺术史论专业的学习。 二、培养要求、目标 1、旨在让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掌握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较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一定的艺术史研究和艺术评论能力,戏剧影视知识、编导与写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从事艺术教育等行业的工作,艺术研究、影视制作、文化产业管理、媒体、出版社、电影厂等企、事业单位,也可以继续攻读艺术学硕士、博士。三、招生对象 全校各院、系2013级或2014级大一、大二年级的本科生,没有不及格课程,平均学分绩点2.0以上,思想品德好,在原院、系未受过任何处分,均可报名,招生人数50人。 四、上交报名材料 1、学生在教务部网上报名,填写完毕打印报名表纸版一份经院、系 主任批准(签字盖章) 2、附全年学习成绩单 3、个人陈述(《我与艺术》的感想,字数2000字以内)交到艺术学院 (理科5号楼418) 报名时间 5月7日9:00时——15:00时 笔试时间 5月8日下午1:00---2:50 地点:二教207 必修课详见2014年版艺术史论双学位教学计划 五、毕业与学位授予 经三年学习成绩合格,修满50学分,完成毕业论文并能取得所在院、系毕业资格后,授予双学位学士学位(其中毕业论文4学分);辅修(满30学分)发结业证书。(详情请参见2003校发文件相关规定) 六、收费标准 按学校规定,每一学分收取100元。 咨询电话:62755949 胡老师 地点:理科五号楼418室艺术学院

中国大学第二学士学位与双学位的区别

中国大学第二学士学位与双学位的区别 第一:概念不同 第二学士学位是指已修完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课程,已准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再攻读另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如果国家有特殊需要,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同一学科门类中,修完一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再攻读第二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也可以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双学位,通常指双学士学位,指在获得第一学士学位的基础上,全日制再主修另一学科门类本科专业,达到某高校规定条件后,被授予第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不同,辅修二学位是在本科学习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跨学科门类学习辅修另一专业的学位课程,达到规定要求后同时获得另一学科的辅修学士学位,未达到申请学士学位要求者可视相应条件获得辅修结业证书。 第二:培养模式 第二学士学位着重培养目前国家急需的高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一批国家急需的知识面宽、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第二学士位是经批准设立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高校,按照招生计划,经学校组织统一考试后录取进校学习的一种培养方式,学制二年。鉴于高等学校的容量有限,而培养本专科学生的任务又很重,第二学士学位生只能根据国家的特殊需要有计划地按需培养,不大面积铺开,招生规模要从严控制,原则上限在部分办学历史较久,师资力量较强,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本科院校中实行。 一般地凡是已修完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课程,已准予毕业或已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再攻读另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或者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再攻读同一学科门类中的另一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具有教育部网上可查询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双证)。由于他们已经接受过严

第二学士学位

第二学士学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所规定的十一个学科门类(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农学、医学、工学、管理学),一般地凡是已修完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课程,已准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再攻读另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如果国家有特殊需要,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同一学科门类中,修完一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再攻读第二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也可以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实施办法:所规定的十一个学科门类 学制与待遇 第二学位修业年限一般限定为二年,有的专业如中医学专业为三年。在校攻读第二学士学位,修业期满,可获得由学校颁发的普通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攻读第二学士学位者在校期间按硕士研究生待遇的有关规定执行。应届大学毕业生,发给生活补助标准费和另加当地副食补贴。入学前为国家正式职工的,按本人的基本工资、职务工资之和的百分之九十,另加本人工龄津贴计算,由原单位负担。 档案管理 应届毕业生获得第二学士学位后原则上应根据国家需要,按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参加双向选择和学校就业派遣;在职人员攻读第二学士学位者,不转户口、工资关系及人事档案,修业期满无论是否获得第二学士学位,均回原单位安排工作,不参加高校的双向选择和就业派遣。只要是学习期满获得第二学位者,毕业工作后起点工资与研究生班毕业生工资待遇相同,而没有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者,仍按本科毕业生对待。 学业规划 第二学士人才就业面宽,前景看好;因为社会对复合型、跨学科高级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也使二学士逐渐走俏人才市场;企业对全面人才的需求远大于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因此选修二学位、拥有更宽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加上“双保险”;第二学士学位的人才就业比较容易,这并不意味着的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可以随兴所选。如果选择不当,非但无法为就业增加“砝码”,还会削弱第一专业在就业时的优势。比如第一本科专业为数学的,如果第二本科专业是中文,日后就业的时候就体现不出多大的优势,1+1仍然等于1;而第一本科专业是法律,第二本科专业选择经济学,日后就业时会成为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全才,可以得到1+1>2的效果。 学业层次 全日制普通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生层次上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与培养研究生一样,同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途径。 学业性质 普通第二学士学位属于普通高等教育类别,第二学士学位学历证书代码(03)待遇优于普通全日制本科学历代码(04),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认可上,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待遇远远高于本科生。 报考条件

七校联合跨校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及双学位管理规定

★七校联合跨校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及双学位管理规定 七校联合跨校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及双学位管理规定 第一条总则 根据《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办学协议书》和《联合办学实施办法》的有关精神,结合近两年来联合办学的管理经验,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及双学位 1.辅修专业指学生根据个人的志趣和发展的需要,择定其他学校的某一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 2.第二专业学士学位指通过参加辅修专业(与主修专业属于同一学科门类)的学习所获得的学位。 3.双学位指通过参加辅修专业(与主修专业属于不同学科门类)的学习所获得的学位。 第三条组织与管理 1.“七校联合办学”执行机构为“七校联合办学协调小组”,协调小组成员由各学校的教务处(部)长组成,各学校的教务处(部)长按序轮流担任联合办学协调小组秘书长,任期一年。 2.七校联合办学秘书长单位职责:①定期召开联合办学协调小组工作会议;②进一步修改、完善辅修管理规定。③公布每年开设专业及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学习要求等信息;④汇总并通报辅修数据和信息,发布各类通知;⑤负责“七校联合办学”的宣传与报道;⑥协调解决相关事件。 第四条课程、学分、学制 1.各高校依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定50学分为该专业的双学位课程学分供其他高校学生辅修学习。 2.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双学位的教学从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至四年级下学期结束。在此期间共5个学期的双修日与2个暑假均可用于教学。 3.根据湖北省教育厅鄂教高[2000]028号文件规定,跨校攻读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双学位可适当延长在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 第五条申请参加跨校辅修学习的条件 1.申请人必须为各高校全日制普通本科二年级在读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且无记过及记过以上处分; 2.学生选择的辅修专业原则上应和主修专业分属不同的学科门类,与主修专业相近的专业不能作为辅修专业; 3.学生在校期间只允许申请辅修一个专业; 4.各学校可在此基础上对报名条件作进一步的要求,具体以各学校的报名通知为准。 第六条教学管理 1.辅修学生的学籍由学生所在学校和辅修学校的教务部(处)共同管理。学生参加跨校辅修学习的报名、缴费等手续在所在学校进行,并由学生所在学校教务部(处)负责提供详细的学生信息(学生所在学校的学号、姓名、性别、主修专业全称、身份证号、籍贯及教育部要求的学生数码照片电子档案)给各辅修学校(开课学校)教务部(处)。学生所在学校需归档保存辅修学校提供的学生成绩单。 2.获得主修专业学位证书,并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获得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及双学位证书。其中辅修结业原则上要求修满培养计划中的25学分以上,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及双学位要求修满50学分以上。如果对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等有特殊要求的,请在学生报名时作出说明,并由学生所在学校提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