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教学反思的误区及影响

语文教学反思的误区及影响

语文教学反思的误区及影响
语文教学反思的误区及影响

语文教学反思的误区及影响

“教学反思”作为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可以说,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最可行、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任何一种研修形式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走入了误区,在认识和行动上产生了偏差,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些误区?影响教学反思的因素有哪些?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节语文教学反思的误区

我们发现在具体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深,在写教学反思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误区。

一、认识上的误区

1.教学反思就是教后记

在课改之前,教师上完一节课以后,简单记录一下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后记。课改以后,我们摒弃了教后记,引入了教学反思。由于教学反思与教后记有相同之处,因此,好多教师就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后记。其实不然,由教后记到教学反思,这不是在玩文字游戏,它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替代旧的教学思想。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想、策略、方法、过程、效果的反映、思考和探索。教学反思的内涵不只是教后记,它还包括对教学深层次地思考。可以这样说:教学反思有“反”也有“思”,重点在“思”;而教后记只是“反”,缺少“思”。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反思就是教学研究,而这是教后记难以实现的。同时,教学反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且它的外延延伸到教学之外,而教后记知识针对某一节课,而且是在教完以后进行的。

2.教学反思就是走形式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形式主义,有写教学反思的时间,不如深入课堂。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有些教师的教学反思千篇一律、泛泛而谈。所以也就出现了,我们很多老师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学校的检查,干脆就在网上抄教学反思,这样的教学反思价值可想而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堂,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明显提高,而有些优秀教师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你会说:他的方法好。但好方法怎么来的呢?好方法来源于教师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哪怕只是一句话的反思,哪怕只是对课堂上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的追问都是一个老师生命成长的过程。而反之,当教学反思成为形式和任务,教学反思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教学反思就是写论文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反思要像教学论文一样,观点明确、论证严密。这种想法,说对也不完全对:虽然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都属于教学研究,但它们是有区别的,教学反思侧重有感而发,哪怕你说的是错误的,也可以写出来。可以说教学反思更倾向于教师的教学随笔,它比写教学论文要容易得多,也灵活得多。我们不必要人为地将教学反思复杂化,一句也行,十句也行;写学生学习情况也行,写自己的教学得失也行;探讨教育时事也行,研究教育热点问题也行……甚至教师之间的谈话都可以是教学反思的内容。当我们将反思看作论文的时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将我们与反思的距离拉远了。所以,我们应更多的将反思看成一种自己教学生活的一部分,看作课堂的一种延续,然后以一种最轻松的心态来看待他,把作为自己教学生活的消化剂。

二、行为上的误区

1.只有反思,没有执行

毋庸置疑,教学反思能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在我们一些教学反思的评比中也发现,有些反思,没有教学实践的支撑就架起空中楼阁,纸上谈兵,那么也就失却了他的意义。另外,一些教师在反思的时候,说得(写得)情真意切,对自己在课堂上的疏忽懊恼不已,并且深刻地剖析其背后的什么理念的缺席之类,还千思百虑想出了策略。可第二节上课时依然故我,比如在反思时侃侃而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可是上课时又是心不在焉地对学生的回答哼哈敷衍;在反思时振振有词要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上课时又是越俎代庖,事事包办;在反思时大放厥词说教学是师生的平等对话,临上课时又是我行我素灌输说教……很多时候,反思与行动脱节,言行不一,言不由衷。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师反思只留于夸夸其谈,甚至成了文字游戏。

2.浮在水面,泛泛而谈

我们经常会在各种教研活动中遇到这样的场景:主持人请上课的教师谈谈这节课的反思,教师摊开一叠讲稿,从教材处理说到学生的学情,涉及到教学重难点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然后例行公事地说,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无完课,这节课还存在着一些缺憾。如教师没能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教师还是较为困惑。在偶发事件的处理方面教师还不够机智等等。其间,一会儿这个名家的话、那个学者的观点,一会儿课程标准里讲到,一会儿新课程理念……听起来铺锦列绣,细细琢磨却是若有若无、恍兮惚兮,真有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感觉。

嚼味再三,原来许多上课教师的反思都是上课之前就准备得满满当当、严阵以待,一待讲述反思,就长篇大论洋洋洒洒说上一大通。这些所谓的反思听起来冠冕堂皇,确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正确固然正确。然而大多是与现实的课堂教学细节相去甚远,让人觉得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难免有无的放矢之嫌。

3.闭门造车,思无方向

我们都知道教学反思对一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帮助,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长时间地在自己的世界里反思,在自己的田地里耕作,他反思的深度与价值是否可以不断延展,他的价值是否不断提升,他的成长是否可以不断加速。是的,我们也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埋头苦干,精心钻研,但就是看不到他的顿悟与成长,相反,我们疑惑地发现,他离我们教学主流方向渐行渐远,这里面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交流与共享。古人云:“水常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只有那些不断学习,懂得借鉴的老师才会有不断发展的可能。教师要做教学的的有心人,对自己在教学的亮点和精彩、灵感和顿悟也应该在课后及时进行记录和整理,并认真加以总结和提炼,同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事及时交流。这样长期坚持,日集月累,合作分享,不仅会为自己的的教学增添更多的自信,而且还将为自己日后的教学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为自己的教学成长形成一种合力。

第二节影响教学反思的因素

既然,老师们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与行为上存在一些误区,那么究竟影响教学反思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主要从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客观因素两方面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教师自身因素

1. 观念意识方面: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

反思作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自觉关照,是思想的反刍;同样,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自觉地对已有的教学事件进行的审视、梳理、再认识和再思考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即需要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

简言之,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

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它需要教师的自觉坚持,主动维持,需要教师思想意识层面的认同,行为实践层面的落实,而不只是口头的宣讲,或者是胡乱应付;它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方面予以充分的重视,才不会将教学反思视为额外的负担而敷衍了事,凑合完成;才不会使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层。

2. 理论分析方面:对理论学习的运用不够。

有研究者认为“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这充分说明教育实践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不断予以调整改进的过程。而在其中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还应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影响作用、教育的伦理价值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原理基础等等宽厚的理论功底作支撑,否则,反思、实践都只能处于浅层次和低水平的模仿、重复阶段,难于有深入的提高和实质性的飞跃。而现实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已经做了什么”“效果如何”“下一步怎么做”等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即使有些分析也多凭个人的感觉进行,个人经验性的感性的认识较多,缺乏相应的理论作依据,这种分析个人的主观认知成分占很大比例,还没有达到真正反思意义的水平,我们只能称之为“准反思水平”。

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愿意反思,主动思考外,还应多多学习和接受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做指导。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开阔视野,才能从“怎样教”的小圈子里跳出来,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工作方式、教学策略、研究方法等诸多宏观、中观的问题进行探讨;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思”三者一体化。

3. 思维品质方面:对教学实践的思考不深。

教学反思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尽管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仿佛来无踪去无影的,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品质。人们一般认为思维具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四类品质。同样,教学反思也应该具有这四种品质。但反观目前我们的教学反思,不难发现其深度、广度是极为欠缺的。

(1)反思的广度,就是指能够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某个教育问题的一般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有关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也可称之为“立体反思”。比如我们多数教师在反思时只关注自己“怎么教”的问题,某个知识点如何讲解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等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内容,就事论事,关注点狭窄,难以深入下去。往往比较容易忽略对学生、课堂、学校、社会等相关的较为宏观层面的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视界不够广泛和开阔。

下面是教学反思《“亲历-体验”,让习作指导起步有声———三年级上册习作起步指导的尝试》的部分内容:

小学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因此三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课标规定课内每学年习作16次左右。如何让三年级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作文,喜欢作文,写好作文呢?上好每次的习作指导课显得十分重要。

今年自己担任了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每每要上习作指导课前,我总是忐忑不安,因为自己先得在脑海中写好范文,然后设想好怎样一步步地教学生。课堂上,我先提出作文要求,再详细指导学生第一步怎么写,第二步怎么写,第三步怎么写,在这个过程中,穿插讲述自己的范文,最后让学生写作。虽然我一再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但是交上来的作文近乎

都是我的作文了。我很矛盾,时常在琢磨:这样下去,学生的习作思路完全会被我匡定,学生的创造性会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不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没有多大帮助,也容易让学生养成懒惰的坏毛病……

于是,郑老师切合教学实际,关注到三年级上册的作文困惑,他从自己的一次作文课的失败中,得出“亲历——体验”这个针对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的作文策略,从“引领体验,指导说话,传授技巧”等角度反思了如何在三年级上册这个特殊的阶段,走好作文教学的起步。像这样的反思以一点放眼整个年段,以点带面,观点清晰,值得我们借鉴。

(2)反思的深度,主要指教师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核心部分,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揭露事物的根本原因(包括事物的近因和远因),并且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的这样一种品质。它的对立面是粗枝大叶,浅尝辄止。

下面是教学反思《“日积月累”该怎样积累》的部分内容:

在本学期初有幸初听了一节教研课,同级段同事执教第九册语文第一单元的?回顾〃拓展?,其中的?日积月累?教学片段至今记忆犹新。

这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方法,与本单元?我爱读书?主题相配套。教材中共有五句话:①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③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④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⑤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这位教师实施的教学流程非常清晰:

课后交流,那位同事不无得意地告诉我:这样教,甭愁这块内容考试不过关!

我不禁沉思:难道?日积月累?就该这样积累?无论是积累目的,还是操作形式与方法,乃至教学效果,感觉如骨卡喉,值得反思再反思:

新课程实施至今,教学还是为了考试——教学的目的何在?

如此死记硬背,一味?塞?、?灌?——学生的主体地位何在?

如此机械操作,按部就班——语文课堂的灵气、大气、朝气何在?

……

于是,褚老师通过两堂课的实践比较,从积累的数量和范围、程度与深度、方法与途径、目的和意义等四个方面,对《日积月累》教学作出了理性思考,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适度拓展,因人而异;三维过关,关注写法;不拘一格,读记背写;着眼运用,整合提升。这样的日积月累,提升了积累的意义,丰富了积累的形式,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使积累教学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为我们教学这一内容提供了指导。所有这些都与执教者本人的深入思考,仔细琢磨,积极探索是密不可分的。

二、外部的客观因素

1. 教师工作繁忙、时间紧张。

在我国中小学校的教学任务普遍都很繁重,教师的日程安排很是紧张,这使教师即使愿意也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平日里学校行政工作、课外活动、辅导学生、与家长交流、批改作业、备课等等工作事项已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种现象在班级容量较大、师资相对短缺的城镇及偏远农村更是普遍存在。我们不少老师深感在上课之外还要进行教学反思,把自己搞得过于紧张,加重了教学负担,故对写反思日记也就没有太高的积极性和意愿。甚至有些老师还将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作为有利的借口,为自己不进行教学反思进行辩解和搪塞。

2. 学校对教学反思的管理与评价导向有误。

一直以来,教师上课一定要写教案已是学校教学的常规要求之一。当前,不少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也将对教师书写教案的检查列入常规检查之一,但很少有对教学反思进行检查或者组织相关的考核、评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老师们在意识中淡化了对教学反思的重视程度。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市教育局充分重视对教师教学反思的引领,每年定期举行教师教学反思评比活动,并以论坛、专家点评等方式深化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老师们的反思意识、激发了老师们的反思热情,对教师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具体在写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下面笔者结合“市首届教学反思评比”中部分小学语文老师的优秀反思,谈几点看法。

一、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老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已“反思”的目标与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优秀反思举例]

文言文教学?读?占鳌头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缘起灯火阑珊处的邂逅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我喜欢它简约文字中蕴含的深远意义;喜欢它简炼语言中蕴藏的那份形象生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下册起编排了文言文阅读,出现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当我第一次通读这册教材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以至于当我接到教导处的通知,要求我上一堂以?走进古诗词?为主题的教研课时,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杨氏之子》一文,由此也开启了一段我与文言文的邂逅之旅。

备课过程中,我曾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彷徨无助黯然神伤过,也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而欢欣鼓舞。几易其稿,终究在课堂展示后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我心里如释重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谢那几个改进后的教学片断,为我打开了一扇窗,铺开了一条历史通道,得以让我和学生们一起徜徉在文言文的世界里,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案例回放秋水共长天一色

《杨氏之子》一文短小精悍,语言浅显易懂,但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学习

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学生读通有困难,读懂有困难,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对答之巧有困难,从此以后能望文言文而不却步,喜欢上文言文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朗读教学上,以?读?为主线,层层推进,使学生读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学过程和谐有效。

片段一:读正确,读通顺。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自己先读一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通顺了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

[出示三个生字:惠、曰、禽] 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字的意思。

师:大家学得十分投入,看来生字难不倒我们,谁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

师:看得出,你读得很认真,也很仔细,想不想听老师读?

生(众):想。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画出老师与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

师:你听出了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我听出了两处不同:一是家禽,老师是分开读的,刚才他读的时候是连起来读的。二是老师读?孔君平/诣其父?,而他读时中间没有停顿。

师:老师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停顿?不急着回答,你再认真地去读读课文,想想句子的意思,读懂了也就明白了。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师:现在你有什么发现?

生:?家/禽?是指?你家里的鸟?,所以?家?和?禽?中间要停顿。而家禽是指鸡、鸭、鹅等。

师:请你来读,读好这中间的停顿。

生:(朗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但?家?与?禽?有明显的断开。)

师:这里的停顿有助于读出意思,但要保持气息的连贯,不能感觉中间断开了。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读,我读一句,你们跟读一句。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自己试着读一读,把文中的几处停顿都读正确,争取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师:读得真好,读到这里,你们一定对文章的大致意思有所了解了吧!老师考考你们,我来说一句意思,你们能不能对应着读一读文章当中的句子。

师: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这种读不是盲目的,而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以上教学片段我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主练读、文白对读等形式,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文言文断句的规律,读出了文言文的节奏和音韵,加深了对文意的感悟。

片段二:读懂文,悟其理

师: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是什么意思?

生:这杨梅是你杨家的水果。

师:孔君平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板书:言外之意)

生1:你和杨梅是一家嘛!

生2:你和杨梅同姓。

生3:逗孩子玩。

师:你能想象着孔君平的神态、动作,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吗?

指名读。(该生边读,边做手势)

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孔君平已穿越时空隧道,到了我们身边。

师:我们读出了言外之意,杨氏子听出来没有,他怎么说的?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根据俩人的对话,你能说出一一对应的词吗?

师:孔雀。

生:杨梅。

师:夫子。

生:君家。

师:禽。

生:果。

师:杨梅是君家果。

生: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我们来比较读这两句话,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1:这样说很巧妙。

生2:这样说话比较婉转。

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杨氏子呢?

生1:聪明过人。

生2:伶牙俐齿。

师:知道了这个人,记住这个故事,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读:先请困难学生读,基本流畅;再请中上学生读,该生读时摇头晃脑(表扬);

再请该生读,该生基本达到背诵。)

师:真好,咱们一次次地读,读着读着,就把课文背下来了。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主要采用的是逐字逐句翻译的策略,学生学习时比较枯燥乏味,了无生趣。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文中的对话,品味语言的精妙,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读、记诵,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在更深层次上感悟文本内涵。

反思春风能度玉门关

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不难看出,此次人教版教材中引入文言文,已是一大进步,反映了编者重视文言文阅读的良好愿望。这样的编排注意了第三、四学段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为第四学段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作为教师,我们现在急需要做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播下喜欢阅读的种子。通过本课的教学尝试,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朗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文言文教学不但要抓住?读?这个?根本?,还要采用恰当的?读?的方法,使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效果。

一、初读古文,知其韵。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个陌生的文体,最重要的是要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觉得文言文是生动、有趣的。老师要把握初读这个契机,依据学情,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初读阶段的朗读应该注意把握两点。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多音多义词,又间有通假字,所以首要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学生朗读时,也要围绕是否读正确进行评价。其次,鉴于文言文朗读在停顿、重音、节奏等方面的特殊性,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音韵节奏变化,运用声音变化来表情达意。此时教师的示范朗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朗读的意义在于?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读有榜样,读有方法,自然读得有滋有味,逐渐养成文言语感。

二、精读古文,会其意。

文言文教学的读正确,读通顺,仅仅是扫清字词障碍,能文从字顺地读下来。但这只是朗读的第一重境界。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在学生自主阅读时辅之以恰当的方法,达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⑴探究停顿。文言文朗读一定要读出句读,正确地进行朗读停顿,我在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采用范读的形式,让学生明白该如何断句,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将朗读停顿与理解意思结合起来,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⑵创设情境。教学文言文,要将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最大的?宣泄?。在教学本文时,我让学生体验角色,想象人物的表情、动作,进行模拟表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让文言文的朗

读由晦涩变得畅达。

⑶巧对对子。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读古文其实就是跟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读《杨氏之子》,让我们看到一个伶牙俐齿、聪明乖巧、思维敏捷的杨氏子。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他,得认真研读杨氏子和孔君平的对话。这段对话惜墨如金,一些字词的意蕴却十分丰富,值得慢慢咀嚼品味。在教学中,我摈弃了繁琐的分析,抓住语言的特点,运用对对子的策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婉转对答。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又感受到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使?文?、?言?和谐共生。

三、诵读古文,悟其神。

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再加上文言文精炼的语言,特殊的表达方式,若引导学生背诵,对于积累语言、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

我在教学本文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如此聪慧过人的杨氏子,同学们想去会会他吗?如果姓柳,姓梅的去拜访该怎么说。学生迁移改文,用文言文表达的欲望在创设的情境中被大大激发,学习兴趣不断升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背古文,自然水到渠成。

诚如叶老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阅读教学讲求学以致用,学习文言文也应该鼓励学生融入文本,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将现代人的思维与文言文的言语形式融为一体。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总之,朗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文言文教学更应该体现这一点。书声琅琅,?读?占鳌头,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让?之乎者也?的悠悠古韵,如一杯芳香四溢的清茶在学生心中荡漾开去!

附课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文言文教学“读”占鳌头》,她就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文言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展开反思,分别就“初读古文,知其韵”、“精读古文,会其意”、“诵读古文,悟其神”三方面谈了自己教学后的思考,告诉我们文言文教学不但要抓住“读”这个“根本”,还要采用恰当的“读”的方法,使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效果。这样,抓住一点“读”,进行深入的反思,也就让自己的反思有一个坚实的落脚点。

二、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优秀反思举例]

关注?一组?之共性更关注?一课?之个性

——关于一组教材解读的反思

人教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编写教材,而大多数又以内容主题为专题,比如六上年级有以?关爱他人??珍爱我们的家园??人与动物?等人文主题为专题的单元。这样的教材组织与编排,易于教师把握文本主题,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弊端,使得有些教师在解读教材出现?标签化?的倾向,设计教案时陷入?模式化?的误区。在同一主题统帅下的一组课文,如何发掘每一篇课文在一组教材中的独特性,力争让学生在不同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同的收获?我一直思考着。

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六上第七单元《跑进家来的松鼠》,边听边思,似乎有所感悟与发现。现将教学片断与反思记录如下。

【案例】执教老师在引导学生以列小标题的形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松鼠在?我?家做的事情后,开始引导学生具体体会?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默读数分钟后开始交流)

生:(读)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儿给它找去呢?从这个句子我看出松鼠和我们的关系非常融洽,可见我们非常喜爱松鼠。

师:你从哪儿看出松鼠和我们的关系非常融洽?

生:我从松鼠的动作中就知道松鼠又想吃糖了,可见松鼠和我们的关系非常融洽。

师:从松鼠的哪些动作中?

生:跳、蹭、咬。

师:?蹭?是怎样的动作?

生:轻轻地擦。

师:你能感受到松鼠有多么亲热吗?一起读一读,读出你体会到的这份情趣。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答略。)

师:这一蹭一咬,把松鼠和我的关系写得多亲密啊。我又是多么了解松鼠,它一跳到我肩上,我就知道它想吃糖,可见我是多么喜爱松鼠。带着这种感情读句子。

……

(以下基本按照以上教学片断的学习方法,逐句朗读,交流,想象,品悟,体会情感)……

师:松鼠在我们家做了许多荒唐事,但我们一家没有一点责备,有的只是——(生答)喜爱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交流过的句子,读出你的感情。

【反思】

疑窦丛生

初听,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朗读具体语句,品味关键词,感受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未尝有什么明显不妥之处。细想,诚然,本课所在的六上第七组是描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故事,表现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的真挚情感的一组课文。《跑进家来的松鼠》这一课通过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体现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那么,是否所有表现人与动物的真情的课文,在情感目标上,就停留在体会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一笼统概括的层面呢?

教材把?人与动物?这一专题的一类文章编排成一组,在人文主题上,我们要读出的是通过故事表现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的情感这一共性,还是这一主题下各篇文章独特的情感内涵这一个性?我想应该是?个性?。换句话说,我们不仅仅要把握这组文章的共性,更要善于发现这组文章中各篇的个性。那么,如何发现属于这篇课文的独特?个性?,设计独到的教学思路,从而把?这一个?与?这一类?区别开来呢?

柳暗花明

反复阅读课文,读到第三遍时,文章结尾?它的天性是这样,跟它说住在我们的房子里不会冷,是没有用的?一句中?天性?一词让人眼前一亮,再往前翻,?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一句中不也有?天性?一词吗?天性!对,就是天性!松鼠来到?我?家发生的第一件趣事中,松鼠贮存冬粮,把糖、面包叼到大柜顶上,写的就是它的天性;第二件趣事中,松鼠把?我们?采来的一篮鲜蘑菇晾到鹿角上,就是它的天性;第三件趣事中,松鼠把?我们?的手套、头巾等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还是它的天性。而?我?不因为方糖不见受冤枉迁怒于松鼠,?我们?一家不因为辛苦采来的蘑菇被松鼠晾得到处都是而恼怒,不因为手套头巾被松鼠用来垫窝而痛恨,这都是因为?我们?尊重松鼠的天性。尊重动物天性,这正是?我们?喜爱松鼠的独特表现,这也正是本课区别于其他课文的?个性?——即独特的教学价值。而这位教师的教学显然只是抓住了本组教材的?共性?,任由学生从散布全文的各个表现人与动物真挚情感的句子中,零零碎碎地去体会对松鼠的喜爱之情,难怪给人平铺直叙、散漫无边、波澜不惊之感。

发现了课文内容上的这一?个性?,仍旧可以?你从哪里感受到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这一问,引导读书思考。在交流时,扣住第一件事情,通过朗读交流松鼠在?我?家的所作所为的内容,体会松鼠的调皮可爱,然后引导换位想象:如果松鼠来到你家这么为所欲为,你会怎么做?学生畅所欲言,学得有情有趣。接着重点通过朗读?我们?对松鼠所作所为的态度的句子,对比、扣词体会,感受并揭示我们一家喜爱松鼠的独特表现——尊重动物的天性,学生怎能没有?发现?后的愉悦与兴奋?这样举一反三,同样可以从其他两件事情中,体会到我们一家喜爱松鼠的独特表现——尊重动物的天性。学生经历了课文这一独特写作角度与主题的发现,学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把对动物的?中国式的爱?与本文中对动物的?外国式的爱?区别开来,给学生的思维以猛烈的碰撞,思想以深深的震撼。学生头脑中?关爱动物?这一思想是否有了更深的内涵?教学效果是否迥然不同?

举一反三

由此,我想到,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大多是按课文的内容主题为专题组织单元的,我们在分析解读一组教材时,不能因为教材围绕某一专题组织课文,题材主题相似,解读时实行?标签化?,设计时实行?模式化?。而是要既关注把握整组教材的共性,更能敏锐地洞察每一篇课文不同于其它的个性。就算是整组课文围绕同一人文主题,我们也应仔细解读教材,努力发现这篇课文的独特情感内涵。更何况,我们还可以从文本内容、选材、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多角度地发现每篇文章的独特个性。

比如人教版六上年级第四单元《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四篇课文,都属于?保护环境,珍爱家园?这个主题。在这一主题统帅下,我们发现各篇课文的独特情感目标:《只有一个地球》采用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阐明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珍惜资源,保护地球。《大瀑布的葬礼》以塞特凯达斯逐渐消失的悲剧故事,号召人类重视和保护生态平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青山不老》则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表现了一位中国老农以年迈之体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可见在同一主题下,四篇文章从多角度、多层面表达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就语文能力训练而言,结合文本表达、语言等方面的的不同特点,我们也可以发现各篇文章的独特价值: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感受本文的用词严谨,表达生动的语言特点是重点之一。但是本文的说明语言简洁,概括,所以需要针对文本特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以生活实际见闻以及课外资料丰富文本语言,帮助理解,深入思考,进而再回归文本,把交流中积淀的情感投入到朗读中,使得本来显得客观理性的语言,也充满着情感的力量,情感目标水到渠成。

《大瀑布的葬礼》重点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并揭示了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就语文能力训练而言,应该通过朗读、品词、想象,感受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积累语言;学文后,结合文本,我们可以创设情境,以文中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的身份,写一份葬礼上的演说稿,给学生以重组、运用文本语言的机会。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文章语言的凝练抽象,造成了理解的很大难度。因此语言训练重点应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对比等方式促进感悟理解,对有些句子甚至可采取模糊化的笼统的理解,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心灵深受震撼。在诵读中积累优美的含有一定哲理的语句,有些语句可以直接提取或稍加改变成为名言,这又是学生学习此文后语言能力方面的收获。

《青山不老》一文,我们可以扣住“奇迹”,在对比朗读感受“奇迹”,积累优美语言;在探究“奇迹”的原因中,感受老农高尚又朴素的情怀。再通过与老农心灵对话的小练笔,

内化运用文本语言,语言情感同时得到有效提升。

共性寓于个性,只有发现各篇文章各自的个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并丰富整组课文的共性。

我们只有发现了某一篇课文在文本内容、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与本组其他课文的不同个性,才能更好地确定本课?教什么?,针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设计,避免了同组课文教学设计的模式化和引导学生文本理解时的?标签化?。这样在进行一组课文的教学时,教师教得别具匠心、另辟蹊径,学生就能学得专注投入,每篇课文有不同收获。

《关注“一组”之共性更关注“一课”之个性》,就抓住单元导语与单篇课文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自己的教学反思。他以六年级第七单元为例,在教学《跑进家来的松鼠》的实践中,发现了贴标签式的教材解读和目标定位,使得这样的教学过程显得僵化,于是在他的研究探索下,在有着共性专题的课文中,发现了每一篇课文的个性,并且以第四单元为例,从文本内容、选材、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多角度地发现每篇文章的独特个性,可谓别具匠心,独辟蹊径。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老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应该放眼整体,进行系统思考,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反思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能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但是对于那些已形成一些不易改变的经验特征的教师而言,应该说经验丰富并不是坏事,丰富经验能使他们在发现问题,处理突发事件老道成熟,然而经验却使他们束缚住了手脚,他们也许会抱着经验一成不变,那些早已被摒弃的理念与做法却仍是他们的主导思想与看家本领并且习以为常。他们在教学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搬用原先成功的经验,但他们却忽视了成功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在变了。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一定会有收获的。

[优秀反思举例]

?让学于生?精彩课堂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缘起——山穷水尽的尴尬

站在省领雁工程培训班展示的课堂上,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缓缓转身,一笔一画地写下?糟糕?两字,对学生说:?杭州饮马井巷的孩子们,老师今天很糟糕,糟糕到了极点!差点见不到你们,大雾封道,车祸堵车,老师想得到大家的一点鼓励!?(更糟糕的是我把课件都跑丢了)。孩子们认真地鼓起掌来。?你们的掌声给了我信心,和大家一起度过一次精彩的40分钟。?(板书?精彩?)要上的课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读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没有了课件,也就意味着预设需要调整,我开始尝试一次?让学于生?下的课堂精彩转身。

让学——柳暗花明的精彩

?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已经学了什么??

?我教什么??第一个问题我必须解决。教学,首先是面对内容,其次才是方法。教学内容从何而来最有价值,?有学才有教?。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你们都已经学了什么??(问题指向学情,为选择?教什么?与

?不教什么?探路)?老师,我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他写过《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作品。?一个小巧的女孩子响亮地回答。?老师,我知道了课文题目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巴迪的爸爸妈妈说的话。?,?我还知道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因为课文中有三个表示不同时间的词语,‘七八岁的时候’、‘几年后’、‘现在’?……?老师,我了解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巴迪在八岁时写了第一首小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巴迪长大后明白了爸爸妈妈小时候对他的评价都出于爱。?一个男孩子流畅而自信地回答。?是呀!学生们都已经知道了作者,还了解了课文内容,我那导入,那填空式的概括课文内容不是多余的吗??我庆幸自己问对了。

?说得不错,简洁而全面。老师知道你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大家能用上一个?却?和一个?才?字,那就更能把主要内容表达得更加有条理了,试一试。?倾听男孩的发言,我觉得概括还可以再有条理,思维再缜密一点。短暂的沉默后,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课文主要写巴迪在八岁时写了第一首小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巴迪长大后才明白了爸爸妈妈小时候对他的评价都出于爱。?一个孩子特别把?却?和?才?字响亮地说了出来。

短短的10分钟,就在我不断倾听学生们课前的预习中,随机肯定、赞赏和引领学生的交流中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课堂学习。

?同学们,你们认为文中的巴迪幸福吗??

?我怎么教??第二个问题我更要解决。教学,教为学所服务,有?学什么?的必要才有?怎么教?的落实,教?促进?学,学?生成?教,教学相长。

?同学们,你们认为文中的巴迪幸福吗??(问题指向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在学生充分地默读和等待后,学生回答:?文中的巴迪是个很幸福的孩子,因为他有一个一直鼓励他,赞赏他的母亲。?,?文中的巴迪是个很幸运的孩子,因为他有一个一直提醒他,严格要求他的父亲。”孩子一边读着相关的语句,一边理解着,让我连连颔首称是。

?这种幸福,是巴迪发自内心的幸福,请同学们再次用心读读描写巴迪内心情感的语句,与巴迪作一次心灵的共呼吸,让一词一句走进你的眼睛。?(引导指向语言的品味和表达的揣摩)还是在学生与文本语言进行静静深深地碰撞后,师生一起与文本进行对话。

?老师,我有不同意见,为什么巴迪的爸爸要这样说——‘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他不能委婉一点吗?如这样说‘我看这首诗不怎么样。’??是呀,为什么不可以委婉一点呢?这可是连我预设时也没有想到的。??巴迪的爸爸能这样说吗??我反诘学生。在再次的与文本对话后,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体验:?不能这样说。因为这样与后面矛盾了:几年后,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不能这样说。因为巴迪的爸爸嘴里说‘糟糕透了’,其实他心里也是高兴的,只是他不想让儿子只听到赞赏,还要警告儿子别从小就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真的很精彩了。?……?真

是一次有价值的研读!请同学们现在读读‘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你现在又有什么感受?在句子旁作个批注。?孩子们带着源于自己探究的问题再次走进文本……

反思——蓦然回首的回归

我的课结束了。从孩子们留恋和兴奋地神情,我读出自己给了孩子一堂精彩的课;从老师们和导师的评课中,我听到了一句话:师生面对文本,让学生自己经历了一次学习语文的过程,知道学习语文该怎么去学。如果说,我被迫放弃的是预设的精彩(我并没有完全演绎既定的教案),而选择的是尝试?让学于生?下的课堂回归。

?让学?是什么?王尚文教授如是诠释:?让学?就是?让热爱?、?让实践?。那么,?让学于生?,我们要做什么?

1.?让学于生?要定向。?让学?的起源是学习需要的集合。薛法根老师曾经有精辟的?三个不教?,它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首先必须?定向?——确定我要教什么。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课前读过几遍课文,字词句篇等内容已有了一个概况,真正要教要学要练的内容并不多了。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需要教师了解学情,善于取舍学习内容。

要重视预习。课前,学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预习了课文,他们自然就有了一种想交流的期待,教师就要满足学生的交流欲望,说作者,说内容,说字词,说顺序等等。我们布臵课前的预习,却忽视预习的反馈和交流,这是?教大于学?,而不是?学大于教?,真正的教学是从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展开的。

要重视取舍。五年级的学生了,自己读过几遍,又有了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什么才是学生?为之心动?的学习内容,我教了两个问题,一是巴迪幸福吗?二是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向我们描述这种幸福的?前一问指向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主人公情感的体验,后一问则是指向对课文表达方法与语言形式的学习揣摩。虽然这两问?不新?,但是很朴实,学生要学会也能学会,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空,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走进人物,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学得轻松(因为简洁)又有效(因为透彻)教学问题的取舍关乎课堂教学是否相对集中,关乎学生思维的切入和深入。

2.?让学于生?要定位。?让学?的本色是动态的学习过程把握。语文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教学的最大精彩在于?无法预约的精彩?。这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教学中出现?老师,我有不同意见,为什么巴迪的爸爸要这样说——‘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他不能委婉一点吗?如这样说‘我看这首诗不怎么样。’?这样动态的、有价值的思维,源于什么?教师又该怎么教?我想,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才能?预约精彩?——

教师首先要有内涵的问题引领,?老师想听听你们认为文中的巴迪幸福吗??,此文直指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情感的体验,学生必须整合全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和体验。整堂课,

对于理解和体验目标的达成,以此问切入,以此问展开,教师没有其它更多的问题,学生就有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去探究问题。

教师必须舍得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只有充分地与文本对话,经历积极主动乃至艰苦的思维过程,只有容纳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和表达,学生才能尽情宣泄。在课后,有听课的老师对我说:整堂课,学生自己读文的时间达到了近20分钟,这就让学生有了充足的思考和品味时间,这就有了个性化的见解和表达。??让学?就得有时间上的保证。

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与点拨,而不是?告知?、?强加?。?以问设问”(?巴迪的爸爸能这样说吗??)就是一种很有效的策略,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以文探问?(引导学生抓住?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联系上下文,通过朗读、想象、体验语言背后的情感流露)更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言来理解、体验,而不是借助文本外面的来取代对学习的反复咀嚼、品味。

3.?让学于生?要定法。?让学?的归根是学生?会学?的引领。?语文?是什么?有一点无容臵疑,语文首先是一种工具。既是工具,那就要懂得去实践,掌握学习语文的门径,知道该怎么去学习语文。面对学生,教师就要?授之以渔?。

?授之以预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会自己预习是迈过学语文的第一道?槛?。指导学生会自学生字新词,扫除阅读文本的障碍;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入手学习课文;会发现课文表达的一定顺序,阅读文章就有条理了,让我们读的人清清楚楚。

?授之以理解?。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会理解内容,会体验情感,是会阅读的表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巴迪内心深感的幸福,是一种与人物对话的好方法;引导学生潜心读语句,读出巴迪彼时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在句子旁作个批注,是一种与语言对话的好方法;引导学生读文章的时候应该这样细细的揣摩一个词、一句话的表达,是一种与运用的好途径。

一句点拨,一句引领,一句提升,它们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学法指导。这种种学法不是教师的?先入?、?灌输?,而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前提下的?水到渠成?:倾听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后,我指导学生内容的把握需要全面、简洁而有条理;知道学生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我提炼文章有条理就得有顺序;发现学生对文本语言有疑惑甚至反诘,我?顺学而导?,导出阅读需要联系上下文,需要揣摩一词一句。

?让学于生?,是一种原生态的教学理念,是一种?以生为本?的课堂呈现。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能看到学生?学有所源?、?学有所依?、?学有所愿?,从而成就精彩课堂。

《“让学于生”精彩课堂》就是老师一次意外的教学经历而引发的对教学的思考。他因为一次未曾预料的堵车导致公开教学课差点迟到,仓促中又忘带了课件,而与此同时教学的灵感也在瞬间被激发,他丢掉了原本的预设,反而带给学生课堂的精彩。于是,他从偶然的成功中捕捉、反思、提炼、总结,提出了“让学于生”这一新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的操作要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的起点,取舍教学的内容,选择教学的突破口(定向);

保证自主阅读的时空,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点拨(定位);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达成对学习方法的领悟或内化(定法);大大提升了“急中生智”的价值。像这样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反思怎会不深刻?怎会没有生命力呢?

四、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能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学会在为断的实践中进行深入的反思,在一次次的反思后再进行不断的实践。因此,反思不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只有这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反思,把反思看成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才能让反思过程不断发展,让我们成长不断丰盈。

[优秀反思举例]

?精?于学,?略?于教

——用?自读卡?优化略读课文教学的反思

[缘起赛课]

人生起于缘,上课亦然。2009年4月,我参加了宁波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参赛课例是四年级下册第32课《渔夫的故事》。课文选自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篇幅很长,怎么教,对我是一个挑战。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这与他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名家朴实的话语里蕴涵着智慧,开启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以学生的学为主,运用学生已有的能力读懂课文!

整整两个月时间,我纠结于渔夫与魔鬼的斗争中,我像着魔了一般,在体会,在揣摩,在斗争。要上出略读课文的特点,有两点必须突破:一是放手让学生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二是根据课前导读语中的提示引导学生试着讲故事。追寻的理想境界若隐若现,似乎看到了希望,但总是差一步。终于,使用?自读卡?的想法开始出现在脑海里。渐渐地,思路开始清晰,尽管在操作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的困惑,但通过一次次的调整,这张卡片还是以他最完美的姿态展示在了宁波市优质课比赛的课堂上。

最终,这一堂集聚教研员陈老师和市内小语名师心血与智慧的参赛课,以?自读卡?的精彩亮相,展现出了学生的?精?学,教师的?略?教,有惊无险地获得了一等奖。

[历程回顾]

从?自读卡?的诞生到最后的亮相,也经历了一个坎坷的过程。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张自读卡的演变过程:

(灰色部分为预设的交流结果)

自读卡的诞生让我看到了希望,如此用填表格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静下心来感受渔夫一步一步把魔鬼引入胆瓶的过程,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又解放了教师。更加难得的

是,如此一来,学生说这部分故事内容也有了凭借,这些重点词都可以作为他们故事中的重要纽带。然而,事与愿违,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样完美。学生学得很吃力,表格里所呈现的学习成果五花八门,学生完成?自读卡?所耗费的时间过多。尽管在老师的引导下,还是呈现出了上图所示的学习结果,但当说学生借助?自读卡?说故事时,又变成了机械地重复表格中的词语,丝毫没有想像的发挥。所以,第一次试教时,尽管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在自主学习,但过程粗糙,交流繁琐,说故事比较机械。

自读卡

(灰色部分为预设的交流结果)

为使学生对?自读卡?任务比较明确,也为了节省学生课堂操练时间并突出重点是感受渔夫的智慧,我将表格中部分内容预先完成。这样,学生完成?自读卡?的难度大大降低,但在借助表格说故事内容时,还是出现和前面一次试教一样的状况,学生过分依赖?自读卡?的内容,学生机械地重复表格内容,缺少对故事的消化与加工。怎么办?看样子,?自读卡?内容既要有清晰步骤,又要有模糊处理,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这就有了宁波赛课时使用的最后一稿。

自读卡

默读课文16到23自然段,想想渔夫是怎样想、怎样做的,请摘录关键词。

(灰色部分为预设的交流结果)

首先,表格上方呈现自学提示语,看似一个小小的细节,但为学生学习明确了方向;其次,将渔夫智斗魔鬼的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直接省略,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将魔鬼被一步步引进胆瓶的表现省略,既淡化非主要内容、节省操练时间,又让学生讲故事时留下发挥的空间。这样,学生自学思考的重点就放在感受渔夫是如何一步一步将魔鬼引入胆瓶的。这样,学习方向清晰,重点明确,既为学生自读减轻负担,又为后面借助表格说故事做好铺垫。在宁波市优质课比赛的课堂上,学生静静地默读课文完成自读卡,学生参与投入,学得轻松,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潜心反思]

面壁十年图破壁,尽管没有十年,但?自读卡?从诞生到赛课亮相的过程如同漫长的面壁过程。在一次次的试教和教研员陈老师手把手地指导下,我渐渐找到了苦苦寻觅的答案,我沉浸在疲倦至极又非常幸福的高峰体验中。细细反思自己使用?自读卡?的过程,慢慢品味打磨这一堂略读课文教学的过程,?自读卡?犹如一根魔杖,让学生沉醉于故事的精彩之中,让教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

?精?于学——浓墨重彩绘本色

1.?精?学习时间。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自读卡?出现在品味渔夫智斗魔鬼部分恰到好处。首先,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重中之重,也是对学生进行复述指导的好材料,所以在此处花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可谓有的放矢。其次,?自读卡?的使用是真正把读书、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舞台中间,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精?语言积累。积累是理解和表达的桥梁,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教学略读课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自读卡?让学生充分沉入课文读文,摘关键词,既是对课文重点信息的梳理,又是一次对关键词语的强化记忆,而试着借助这些关键词讲述故事内容,又是对这些重点词语的一次重组。课堂上,学生在说话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不但消化了课文内容,还穿插了自己的非常精彩的语言,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精?学习过程。略读课文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与把握还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自读卡?上的提示语就是学习方向,要引导学生有重点的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设计?自读卡?时必须细致地考虑,这样才会有学生精彩的展现;其次要注重过程学习,学生在完成自读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老师细心观察,细致指导;另外,要注重?自读卡?的展示与反馈,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困惑需要在交流与展示过程中要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略?于教——繁华落尽见真淳

1.?略?教学环节。我们主张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摒弃过度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要简约、要粗线条,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的时间与空间。在本课重点教学环节渔夫智斗魔鬼部分,以?自读卡?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就抛弃了繁琐的分析、过多的师生互动以及大量的感悟朗读,将大量的教学环节浓缩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潜心的完成?自读卡?的过程中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重现故事内容。

2.?略?教师引导。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要看学生需要不需要,最根本的要做到?放开?。要让学生更多元地理解文本就要为他们提供更开放的阅读,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使教学更突出,更集中。?自读卡?的使用把教师从课堂上解放出来,没有过多的讲解,没有更多的提问,我所要做的就是在交流时的轻轻点拨。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放松,又何乐而不为呢?

3.?略?教学方法。精读课文的教学我们经常采取读、悟、思、品等多种教学方法,而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学生自主学习。?自读卡?使教师的十八班武艺尽夫,但却是成全了学生的技艺提高。略读课文教学中既可以把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语言形式在略读课文中运

用,语文教学多的不是训练,恰恰相反,缺的就是语言训练。?自读卡?的使用正好是简化了教学方法,却强化了学生的学习。

?缘起?于四月芳菲,?精彩?于?自读卡?的魅力。感谢陈老师,感谢帮助过我的每一位老师,感谢?渔夫的故事?。我们相信?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略读课文是孩子们施展拳脚之地,?自读卡?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拐棍,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精?于学生的学,?略?于教师的教,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潜心会文,自由感受,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就能?略?出?不待扬鞭自奋蹄,驰骋千里何足奇?的精彩境界。

《“精”于学,“略”于教》是笔者参加宁波市优质课评比执教《渔夫的故事》后撰写的教学反思,与其说这是一次反思,还不如说那是无数次磨课与反思后的再反思。叶澜教授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琢玉”。我们要“琢”课堂设计细节之美,“琢”课堂师生活动的灵巧之美,更要啄教学科学的理性之美。是的,磨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琢”、“磨”的过程。于是,我抓自读卡的运用这个教学细节,悟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抓住了教学活动的本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简略”是智慧的灵魂,保证了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也努力抓住语文学科教学的本真,“精”于语言的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语文实践中感悟、积累、运用。尽管这只是一次赛课的经历,我们当然不可能每一堂课都这样去进行反思,但至少对我们是一种启示,那就是只有不断的对一个问题进行扣问与思索,才能让反思走向深入。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误区.doc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无论是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还是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为改变这一令人忧虑的局面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中学生语言文字实践能力的低下仍然令人怵目惊心。 一、能力形成需求的差异与实践的错位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而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技巧不是平起平坐的兄弟关系,其主次顺序为:听次于说,说次于读,读次于写,因而写是四种语文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也是最难形成而应用价值较高的能力。 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误区:重视篇目选文和语法的教学而相对轻视写作教学。从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教材看,目前尚缺少系统有序的专门用于写作教学的课本。虽然一些语文课本也提供了用于写作教学的提示和文题,但相比之下形瘦影单,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也未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从教学时间的消耗看,用于选文教学的时间大大超过用于写作教学的时间,而且作文教学课时有时还要被利用于选文教学。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实践已偏离了科学的轨道,步入喧宾

夺主的境地。 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实践训练为载体,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目前中学生每学期写作训练量约在八千字左右,每天的写作训练量只有六十字左右。这样的训练量与核心写作能力的养成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严重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健康发展。魏书生要求他的学生每天写作五百字左右的文章,烟台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每学期写作量不少于二万字。这些做法,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高,我们应当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试想,即便让一个学生在一学期内把一本语文书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对他语文能力的提高又能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呢?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于篇目教学打基储写作教学练能力,把教学实践的重心位移到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上来,这样也许才能真正见效。 二、对理论的肢解导致践行的错位 长期以来,教师为主、课本为主、课堂为主的教学思想一直统治、指导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为主的本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序而高效的学习活动。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置能动有形的学生于不顾,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被支配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被操纵的工具或被灌注的器皿。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尤为突出,虽屡遭挞伐,但阴魂不散,严重窒息着学生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发

教学反思的误区与对策

教学反思的误区与对策 “教学反思”是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它既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立足岗位提升专业素质的一种有效培训途径。可以说,教学反思已经成为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最可行、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的普遍实施,它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其中,从这一研修活动中获益良多。但是,任何一种新的研修形式都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尽善尽美,通过调研,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走入了误区,在认识和行动上产生了偏差。本文试图简要概括这些误区,并尝试着提出走出这些误区的一些对策。 一、当前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些误区 一是敷衍应付。一些教师把写教学反思(课后记、教学随笔等)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为应付常规检查而写反思。这样的“反思”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其内容要么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要么辞不达意,东扯西拉;要么摘抄文稿,权当“反思”。 二是隔靴搔痒。有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表层化,反思不深刻,只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作深层次反思。例如“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除少数同学外,一般掌握得还可以”,“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除个别环节外,其余都实现了教学目标”,如此等等。这类“反思”不痛不痒,它只停留在发现问题—“少数学生”“个别环节”存有缺憾这一层面上,而对产生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未作理性化的思考。 三是写成总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学总结别无两样,把教学反思完全写成了教学工作总结,呈现出的内容是对某一个教学阶段(一个教学单元或一周)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肯定这一阶段的教学成绩,寻找不足。这类“反思”的主体成分主要是检讨阶段性教学的得与失,是对教学工作的自我评价。可以说,上述形式的“反思”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它存在着诸多值得我们反思和需要纠正的问题。 二、走出教学反思误区的对策要使我们的教学反思走出误区,步入正轨,就必须要深刻领会“教学反思”的含义及特征,明确反思对象,掌握反思策略。 1、反思含义再解读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等,进行理性化的审视、分析和反省,并用文字进行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的一种职业化过程。 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批判性,即用批判的眼光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当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用“不满”的心态,对教学进行冷静的思考、分析,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化的总结与提升。显然,当教学反思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时,我们的反思才深刻。 二是创造性,即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寻找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理论的支持与指导下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观点,以此来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教学反思”若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表格式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沁园春?雪》 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学生课时:一课时 提供者:黄元 一、教学内容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 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1、在诵读词的过程中,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2、学习本文正确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形象生动性。 情感与态度: 1、通过诵读词,体会词所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情感。 2、领略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诗作前,已经接触过毛泽东同志的一些作品,初步了解了毛泽东诗词 的风格特点,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所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对诗词的领悟、品味已 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因为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对诗词意境的把握还会比较肤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 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品味能力, 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 中成长。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诗词,分析词中语言形象、精辟、优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意境。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1、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 的看法。 创造宽松的学习氛 围,且使学生对毛泽 东又一个整体的认 识:既有雄才武略, 2、(通过学生谈总结)在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现状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容量大、亮点多、节奏快、追求新异。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在促进学生言语发展上下功夫、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不少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将一篇课文演绎成一个展示教师才华的课堂表演剧,以教师本身的优良素质掩盖了语文教学学理上的贫乏。这表明语文教学的现有形态与应有形态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剪刀差。就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变味的阅读教学依然顽固地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表现在: “例子”并未当例子用,“听说读写”顾此失彼,人文就是爱国,活动就是探究;此外,还有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关系问题,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积累、感悟和分析、训练的关系问题,教师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对语文教育目标认识的不适应,教学方法上的不适应,教学评价上的不适应,“单元教学”并未单元化,“目标教学”目标分散,整合就是叠加等问题,造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让教师和学生背上本不应该背负的罪恶,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少年的生机和灵气! 二、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推进,语文教学必然会发生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死亡之谷。就阅读教学而言,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语文教学的理论正处于新旧更替时期,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大都是一些抽象的上位概念和理论,如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综合实践、创新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等等。这些理论是各门学科普适的共性理论,有的并不十分切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却不成文地演绎成直接指导语文教学的主流观点,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母语教学本位目标,陷入了新的误区。 二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和教学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上世纪的语文教学尚有许多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新课程改革后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探索新问题,就难免出现一些暂时的混乱现象。 三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思想性、人文性等形象易感的外显特征,使语文教学不自觉地演变成了得意忘形式的一般性阅读行为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未能有效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加上滥用多媒体技术,以外在的视觉画面刺激替代了文本阅读,使阅读教学变得内涵空泛,华而不实。 四是教学空间的封闭。学习语文不应只局限于小课堂内,封闭的教学空间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新课程理念要求打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运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下面仅就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从三方面谈谈教育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顺应发展历史,明确教师角色 中国自古就受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为人师表”;也有荀子的内外因在教育中的决定作用,即自我努力和社会环境在教育中起决定作用。 在建国后,我国教育心理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1949~1958年的改造时期,2.1959~1966年的发展时期,3.1966~1976年的停滞时期,4.1977至今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字音,字形,句子,文章这样简单。而教师的角色也不是单纯的教书先生,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的角色也越来越丰富,如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辅导员,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和教育科学的研究者等等。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教育能力。其中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教育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具备活跃的思维力和良好的组织能力更是重中之重。“语文”即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总称。“语”即口头语,就是说,教师说话必须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才能把最不易理解的问题用最精炼的语言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才是语文的真正魅力之所在。而“文”即书面语,其内涵就是书写文章,做文章就是要有活跃的思维,才能贯通古今中外之名人轶事;才能动情于一花一草,一沙一石;才能写得出优美细腻而不是艰涩难懂的好文章。 教师并不是威严而高高在上的,他和学生是平等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在学生之间有威信。威信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只要能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的老师,就是一名成功的老师。如我国著名的优秀语文教师魏书生先生之所以能够把一个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班级管理的井然有序,就是他能够明确自己教师的角色,树立自己在学生中间的威信,顺应时代发展,根据学生心理的变化制定适合的班级管理、学习制度,以此激发学生的管理和学习兴趣,学生个个参与其中,才使得让一个问题班级进行质的变

浅谈语文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策略 (4)讲课教案

浅谈语文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策略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变得焕然一新,原先落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就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难免出现一定问题,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发现的几个问题谈谈几点解决略策。 一、摈弃华而不实的教学作风,还课堂真实面目。 存在问题: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浮华的风气,有的为了体现新理念而丢掉好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有的为了突出某一个维度的目标忽视了另外维度的目标,如不该用课件的地方用了,不该带的画面带了,不该有的声音有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思维;有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思维的打开都没得到保证;有的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让学生书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为了体现合作,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把合作当作了一个教学环节来用等等。 解决策略:应该去掉课堂教学中的浮华,把真实的课堂呈现给学生。到底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从下面课堂教学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李老师被临时通知开课,教的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快乐的节日》,在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便神秘地说:同学们,你知道吗?这首诗还是一首歌呢,等会儿我们一起唱,不过要先过关,先过生词关,学生的注意力被引到了学习生词的活动中。当她感觉学生

没有读出文中感情时,调皮地说:“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试试能不能赶上他们。”《快乐的节日》是一首歌词,课上她和学生一起唱,一起表演,老师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朋友、伙伴。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设计了“小火车开起来”的游戏,为了要全体学生参与,老师说:“如果你认为这个同学读得对,你就跟着读”,把学生注意力引读音上,学生一直在无形的鼓励下进行。整节课上老师没有过多的花样,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客观实际,尽力地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训练。 二、用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存在问题一: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解决策略一: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一要多一些民主和平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师生在平等的对话,让学生心灵舒展,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二要多一些信任和尊重。一方面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

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独店中学 王博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没有反思的经验,就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能停留在经验的积累上。只有经常不断地反思,教师的教育智慧才会随着岁月不断增长。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不断学会教学, 从而教会学生学习。 一、撰写教学反思过程中的问题 最近几年来,教学反思的撰写已逐渐成为各个学校评价、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写教学反思是迫于学校的压力,所以对教学反思在认识上和操作上还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认识上尚有偏差,坚持开展教学反思的教师比率偏低。农村学校教师的课业负担较重,没有时间写教学反思,即使部分教师写了教学反思,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有些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了反思行为的缺失。 问题二:教师缺少相关方法,反思能力较差。部分教师想写教学反思,但不知怎样去写。有些教师虽然写了,但教学反思的质量偏低。一位教师的教案本上有10节课后的教学反思都是同一句话:“进展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些教师的教学反思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简单“回顾”,只是教学过程的重现,而没有思想冲突,没有产生新的感悟。可见,多数教师的反思方法不足,反思能力比较欠缺。 问题三:优势方面写得多,不足之处挖掘得少。一些教师写教学反思时,尽量少写或不写不足之处,担心反思写出来后,被同事或领导看到后会影响自己的形象,或被领导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 问题四:写作形式单一,千人一面。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仅限于写教后记,写作形式千篇一律,一般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不足之处,且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反思中多次出现。由于缺少深度挖掘,空话、套话较多,反思不仅没有任何价值,反而还浪费了时间。 问题五:重现象描述,缺乏深入思考。大量的反思都停留在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对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影响、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教材的运用、学生

小学语文四年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小学语文四年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方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语文四年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新课程改革启动后,语文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随之作出相应调整。在小学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调整、改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问题有:没有很好把握教学的节奏;教师提问的质量偏低;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笼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提问,提高课堂效率;评价学生要以科学、客观为主,鼓励新思路为辅。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新课程改革启动后,语文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随之作出相应调整。然而,在调整、改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没有很好把握教学的节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拓展过多,时间安排不合理,就会经常出现教学任务完不成、拖堂现象,或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蜻蜓点水”的现象。 (二)教师提问过于机械、死板 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具体、死板,造成学生想问题的思维方式局限、思路狭窄的现象出 现。 (三)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笼统 在阅读课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总是以“很好”进行笼统评价,以致学生误以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提问的方式不够正确 在语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而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及关系 济南章丘圣井李福小学 蒋国成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环节提高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成为写作的源泉,把写作理解为阅读的升华。而这两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常很难被把握,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语文阅读与写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浓厚,而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可以提供客观的唯一答案;加上教学对象处于稚幼年龄阶段的特定性,主体没有完全被激活,使得阅读与写作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这样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薄弱环节,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而事实上,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读写资源,课后练习也设计了很多以读促写的习题,我们应认真地利用教材的范式文本提供给教学对象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探讨粹取范式文本、巧得仿写文本。不利于学生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革变化,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我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阐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近些年,课堂教学大量引人多媒体教学,提前制作了精美课件。背景资料、文章结构、段落分析等,逐一在投影屏幕上亮相,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唯独少了学生的读书声。我则认为: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教师都不应忘记引导学生能力的

培养加强朗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又是难点。通过课文分析,探究,运用语言方式与语言沟通这一规律。把语言训练放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训练的理念,语言训练的目标,语言训练的方法。 2、摹仿,化用,融合,创新。 3、白话文书面词和口语的相互转化,文言文词和普通话的相互转化, 普通话和方言词的相互转化。口语和书面语的要素的相互转化。 4、体会作者的感觉表现力,审视作者的心理倾向,理解作者的感情抒发。 5、感觉的沟通,心理间的沟通,感情的沟通,感觉、心理和感情的相互沟通。 6、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生的语言的实践和素养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既要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正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念、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改革过程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语言训练的削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形式,而忽略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学词炼句,进行默念、复述、背诵等训练等等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如今的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又或者过于重视自主性、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使训练不达效果,缺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逐渐淡化了,课堂往往是华而不实。语言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以语言为立足点,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契机,从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知识、语言、技能、情感和思维的同步积累,全面展示阅读教学中的内容美、语言美、方法美和过程美,力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个性,真正让语言教学活起来眼下,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能获得好评,用表演、说唱、课件等形式来代替诵读、感悟、理解,抛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忽略语句的鉴赏的教学形式,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甚至变味。造成学生听不明白,说不得体,读不出感情,写不畅达,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滑坡。正如厨师名家,烹饪菜肴突出菜香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突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的教育对象主要是6~12岁的儿童,他们刚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先后要学会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还要参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针对这样一个现实,小学语文课文课堂教学技能,必然会是丰富多彩、特证鲜明的。 一、课堂导入要新颖有趣,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典故引题,故事导入。小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科学性、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更能受学生们的欢迎,那么就可以通过寓言、故事或典故、传说等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一种情境引入新课。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趣味导入。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使人困惑,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渴望和兴奋,迫切想获得结论,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状态。 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创设情境导入。游戏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果有效地利用游戏,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然后再迁移这种氛围进入课堂教学,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还可以利用实物演示,直接导入。小学生缺乏直接经验,而且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导入新课时,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视频,模型,乃至实物标本或实验操作,能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便于儿童获得生动的表象,带着好象的心理主动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 课堂提问首先要设计精当,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教师的提问要能启发学生勇于发展表自己独立见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况;其次提问要目的明确,紧扣教材内容,要适时、适度;再次,提问要面向全体,有利于多数学生的积极参加,力求使多数学生有回答的机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受到训练,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最后,课堂提问要在“把科学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上下功夫,提问的角度应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总结学习规律。 二、课堂上的讲解和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要注重情感参与性,同时还要关注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课堂教学还应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需要,采用恰当的讲解方法,如果需要演示,教师一定要做好,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如我在教授《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时,让学生参与了这个实验,使孩子们更深刻的体会到课文想要表达的高尚思想。 课堂提问是教师对所教授内容的学生掌握情况的了解过程。课堂提问首先要设计精当,要能启发学生勇于发展表自己独立见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况 三、板书技能 高超精湛的板书艺术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练和浓缩。板书没有固定的形式,它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而

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程改革迅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但是阅读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农村普通中学,在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背景下,仍然是传统教学占主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难以开展,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语文的情绪。从教学方面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点误区。 一、忽视文本阅读,以讲代读,喧宾夺主。 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紧紧围绕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来展开,不可脱离文本的阅读来分析、感悟,不能架空了阅读材料。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准,拔高其道德境界。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不少语文教师在“文本诠释”上投放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实际上,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将参考书对文本的阐析奉为上帝,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师,在分析作品时,虽然能坚持“启发诱导”,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分析预设的彀中,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份的求同取向,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而一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参考书偏离时,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之鸭,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有时还美其名曰“精讲”。 上述做法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满足于教师或参考

浅谈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浅谈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 几点建议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生动的、开放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活动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读、品、悟、写、交流、对话等形式亲近语言和文字。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已经严重走样,教学手段泛滥,仅局限于完成几个既定的程序或流程。作为语文人,我们应该把求真务实教语文当作自己的信仰,我们更有责任寻找回归到“真语文”教学状态。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手段真语文 王开东老师在参加第六届全国“聚焦课堂·课堂教学文化研讨”活动后,写了一篇听课随感。文中,他说:“老实说,三节语文课,让人芒刺在背,骨鲠在喉。诸多复杂情感涌上心头:语文课任重道远!语文课高碳低效!语文课失魂落魄!语文课形销骨立!语文课‘既没有语,也没有文’。” 读完这段评价文字,突然有种大快人心的快感,如同别里科夫被埋葬之后周围人的感觉。但是短暂的快乐,背负的却是长久的痛苦。就像那娇艳美丽的罂粟,如果陶醉于片刻的快乐,终将承受它带来的长久的苦累。语文课堂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当前需要的不是互相理解及安慰,而是所有语文人站出来,携手解决,共同

为自己目前尴尬的身价和地位声讨,为语文课正名。但是,最首要的是弄清自己的症结所在。那么,是什么导致我们的课堂严重走样了呢? 第一,教师缺乏深度解读文本的理念和能力。 这个问题极为重要,可以说,没有了网络和教参,相当多的教师不会解读文本,更不会教书。一本教参包打天下。一味依赖会使我们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要知道,眼睛永远没有心走得远。倘若一个老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了个体意识,没有了开阔的境界,缺失了睿智的思想,这样的课没有人听,一定不是学生的问题,肯定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因为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 第二,教师对文本的核心内容把握不当。 对于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分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当然心里最惦记的就是交给学生一点知识。殊不知,“知识”,不能将其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可以朗读出来的知识,而要视其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倘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我们因缺乏细读文本的理念和能力,自己对文本也是稀里糊涂,只关注了表层,没有深入挖掘,对核心内容把握不当。这样的我们和韩愈斥责的只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彼童子之师”有何本质区别?缺乏文本开掘的课堂教学,也就不要责怪学生对其不够重视了。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这一课,就是教材修订后增加的部分,在这节课里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并且用情境图来反应问题,这种设计有利于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即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理解图意),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用“图里有什么”做提示;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教材用“怎样解答”做提示;对解答的结果和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教材用“解答正确吗”做提示。这样的设计,学生能更好的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为新课标培养学生的“四能”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步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时刻注意以学生情感的最佳发展区为生长点,有效的加强了学生的“四能”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数学本质、帮助学生建立问题表征。 一个生动、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为课堂增色,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对于这节课的情境我思考过很多种,第一次试讲时,我设置了一幅有很多小动物的图画,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但是课后试讲中,觉得这与教材的情境图有些脱节,有点画蛇添足,于是根据一年级孩子年龄特点,我(直接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编了一个童话故事引入,兔妈妈和爸爸带领兔宝宝来草地上摘蘑菇了,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看图画审题时又难免会受到非数学性因素的干扰,课堂上,学生不光关注到了小兔子的只数,还关注到了蘑菇,因此在第二次试讲时,我的问题指向性就更强了,关于小兔子,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这样学生就很快找到了左边有四只兔,右边有2只兔。我随后跟了一句,你真善于观察。课后周老师说我的评价性语言没有及时跟上,点评不到位,这里还能体现出学生能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左右,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并加以描述,以此来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紧接着给学生介绍认识两位新朋友:大括号和问号,让学生结合情境图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从而提炼出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第一次认识大括号,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学生用手势比划比划,边比边说,这样问题就表现得完整而深刻,也让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解决问题是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不仅仅只是获得问题的答案,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关注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在这节课中,一年级的孩子虽然是第一次解决问题,但是绝不是一张白纸,在学前教育中,孩子对加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看到图画多数孩子马上就能说出算式,4+2=6,但对数学知识中的条件与问题是不能完全理解的。正如在试讲中,让孩子根据数学信息,试着提问题时,有位学生说:合起来一共有6人。马上把答案说出来了。课后研讨中,我们认为可以这样因势利导:你已经把答案告诉大家了,能把他换成考一考别人的问题吗?这样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问题,也就会学着提问题了。另外教材中给了解决问题的三个基本步骤,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课堂上逐步引导孩子从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几个步骤去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策略,如:认识大括号让学生借助动作,练习加强学生对比,编写顺口溜帮助学生记住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正是这些细节的处理,学生及时回顾体验、感悟方法,一步步剥离表层信息抓住生成数学信息建构起用加法初步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关注数学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融入数学学习。

浅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策略-文档资料

浅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策略 引言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生对课堂的感受大多是枯燥和乏味,一成不变的讲解式课堂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再加上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设计的课堂环节以及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语文课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单纯的记忆、背诵学习方式导致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记忆、背诵,而这种方式衍变成为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所进行的死记硬背,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来说大都是这种方式,在出题考核时开率更多的往往也是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情况,导致学生无法对文章进行深入和正确的理解,在学习语文时感到枯燥和乏味。[1] 2.教师的教导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 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选择追求教学速度的方式来 进行教学,例如,让一个阅读能力较好一些的学生同学进行范读,然后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进行讲解,再分段的对文章进行剖析,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境,最后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记忆和背诵,这种固定的教学方式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的最主

要原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都要进行更新和改进。[2] 3.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 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往往都是课堂的主体,整堂课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在被动接收知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很多学生都会对教师的讲解似懂非懂,听的迷糊,对于整堂课的重点和关键点都无法进行准确的掌握。还有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感受:不理解教师讲解真正的意思,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很多学生对不懂的地方不敢问,在教师询问学习情况时又不敢说不懂。 二、化和解决当前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问题有效策略 1.尽量引导学生理解性的记忆语文知识 在应试教育对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大环境下,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文知识,以应付考试。特别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来讲,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记忆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对小学教育提出减负的口号提出至今依然只停留在表面,许多学生家长主观意识中依然存在学生没有课后作业是不正常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知识确实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和背诵,比如一些优秀的文章段落和古诗词等,教师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能强行背诵和记忆。当需要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记忆和背诵时,教师就应采取有效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和背诵知识,让学生通过理解和内化语文知

课堂教学中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课堂教学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内容提要]:数学新课改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背后,也隐约着“相爱简单,相处太难”的尴尬.尤其由于:①新课标本身部分观点提法仍存在较大争议有待进一步探讨而传媒舆论却是呈现出“一边倒”的不良倾向。②教材编写的体系创新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如结构松散、跳跃性过大、练习配备不合理等)并且由于强调“生活化”而走向“去数学化”。另外,城市定位与广大农村实际反差强烈,特别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与广大农村教学手段仍处于“冷兵器时代”格格不入。③课改对师资水平的高期望与师资水平现状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而相应的本该“务求实效”的师资培训却又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异化为“收费盖章”。④课改进程“分步到位,滚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敌人们“争先恐后,跨越发展”的主观愿望。 ⑤一线教师所渴望的专家式的“下水指导”往往却被鹦鹉学舌的“岸上吆喝”所取代。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致部分教师从观念到思路,从思路到操作都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尤其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步入了舍本趋末矫枉过正的误区。笔者认为当前课堂教学应走出如下误区:1、情境创设“去数学化”;2、情境创设“去数学化”;3、探究发现似是而非; 4、合作交流形而上学 5、多媒教学竟成制度; 6、尊重学生是非不分 关键词:课堂教学走出误区

无庸讳言,数学新课改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背后,也隐约着“相爱简单,相处太难”的尴尬.尤其由于:①新课标本身部分观点提法仍存在较大争议有待进一步探讨而传媒舆论却是呈现出“一边倒”的不良倾向。②教材编写的体系创新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如结构松散、跳跃性过大、练习配备不合理等)并且由于强调“生活化”而走向“去数学化”。另外,城市定位与广大农村实际反差强烈,特别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与广大农村教学手段仍处于“冷兵器时代”格格不入。③课改对师资水平的高期望与师资水平现状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而相应的本该“务求实效”的师资培训却又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异化为“收费盖章”。④课改进程“分步到位,滚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敌人们“争先恐后,跨越发展”的主观愿望。⑤一线教师所渴望的专家式的“下水指导”往往却被鹦鹉学舌的“岸上吆喝”所取代。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致部分教师从观念到思路,从思路到操作都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尤其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步入了舍本趋末矫枉过正的误区,具体主要表现如下: 1、情境创设“去数学化” 新课标强调教学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因此,情境创设问题引起了一线教师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凡新课引入都要卖下关子。但是由于教师本身对创设情境的本质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教材的误导(湖南师大匡继昌教授:一个学期的教材,竟达200多页,零碎的数学知识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使情境创设步入了“去数学化”的误区。一是取材上独沽生活之流而远离数学之源,二是内容组织上“口水多过茶”非数学任务冲淡数学主题。 比如:有位老师为了讲乘方的概念,先举课本中的细胞分裂的例子后,又举“一传十十传百”的谣言传播例子,足足花了15分钟,乘方的概念“千呼万唤始出来”。 事实上,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有很多是有深刻的生产生活或相关学科的背景,但更多的却是数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其实,乘方的概念应是乘法概念的延伸发展,完全可以类比乘法的概念引出乘方的概念并且可以较好地在认知的源头澄清二者的区别。张奠宙先生一直呼吁:数学教学要反璞归真以数学本原问题驱动展现数学本质。因此,笔者认为,传统教学所提倡的“以旧引新”不但不应废弃而且还很有发扬光大的必要。 又如:一位老师在“补角和余角”这节课中是这样引入的:问学生是否知道比萨斜塔?然后介绍物理学家伽利略曾于1590年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将两个重量不等的球自塔顶垂直自由落下,结果两球同时着地,比萨斜塔因此闻名。然后画出图形,从而引出互为补角的概念。在引出互为余角的概念时设问:如果把斜塔扶直…… 情境创设的本质目的是对知识产生发展背景的艺术再现,为学生提供数学认知的“抓手”,让学生“思有来龙,想有去脉”,化“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情境过于芜杂“王顾左右而言他”,易引起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的保护性抑制。游离数学知识内涵的花花哨哨的情境,所诱发的其他冲突远远大于数学认知冲突,学生往往会流连于“花花世界”,难于进入我们所期望的数学世界。 2、探究发现似是而非 新课标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背景,并试图回归数学的实验归纳性这一面,因此,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于是部分教师误以为数学教学采用讲授法就犯了弥天大错,至少也是不合时宜的,不分青红皂白对所有的数学真理都试图让学生探究发现出来。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由于教材本身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剪拼”、“量度”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于是绝大部分教师是“大媳妇做鞋小媳妇看样”,一节课剪来拼去、量来度去,最终“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试问:假如教材没有写出这条定理来,我们的学生还能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背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2 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做一个有 4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HT5SS〗 四、教学过程HT5SS〗 (一) 1、导语。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暑假以后到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为了讲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的简图。这样,课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