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

2010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

2010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
2010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

2010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时间:2010-06-05 浏览次数:357 次

刘小兵,男,1966年生,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上海市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常委,兼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著作有《政府管制的经济分析》、《2006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中国财政政策分析(1998-2007)》、《中国税收实体法研究》等;主编《公共管制学》、《财政支出学》等教材;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财政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曾获得第八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上海市第七届和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荣誉。

邓淑莲,女,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财税理论与政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预算透明评价标准研究》、《中国财政信息公开情况分析》、《政府财政管理能力评价指标分析》、《基础设施的非政府融资研究》等论文数十篇,其中,《基础设施的非政府融资研究》获2002年上海市中振科研成果奖;完成专著(《中国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研究》和《政府经济学》;完成译著《预算过程中的新政治学(第四版)》和《政府绩效评估之路》,承担或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完成各级课题多项。

杨丹芳,女,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财税理论与政策。在《世界经济》、《财政研究》、《经济管理》、《财经科学》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独立完成专著《财政支出经济分析》;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曾获得上海财经大学“我心目的好老师”称号、上海财经大学“教书育人标兵”提名、上海财经大学中青年优秀成果等嘉奖,并多次获得校级教学奖励基金。

前言

0 总报告

0.1 概述

0.2 中国信息公开进程

0.3 省级财政信息透明度评估

0.4 省级行政单位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评估

0.5 结论与建议

1 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历程回顾

1.1 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进程的推动

1.2 学术界对政府信息公开进程的推动

1.3 政府与人大对政府信息公开进程的推动

2 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重大事件评论

2.1 对财政部公布中央财政“四张预算表”的评论

2.2 对广州市公开114个政府部门预算的评论

2.3 对国资委公开央企经营状况事件的评论

2.4 对全国人大修订《保密法》的评论

2.5 对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政府信息公开司法解释的评论

3 2010年省级财政透明度评估

3.1 概述

3.2 我国各省政府财政透明度态度评估

3.3 我国各省一般政府基金透明度分析

3.4 我国各省社会保障基金透明度分析

3.5 我国各省国有企业基金透明度分析

3.6 基本结论

4 2010年省级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评估

4.1 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的评估思路与方法

4.2 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调查中的态度与责任心评估

4.3 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调查

4.4 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的整体考察

4.5 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5 河南省焦作市财政透明度特别评估

5.1 概述

5.2 一般政府基金的透明度分析

5.3 社会保障基金的透明度分析

5.4 国有企业基金的透明度分析

5.5 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分析

5.6 思考与评论

6 展望与期盼

附录

附录1 项目调研手记三则

附录2 财政信息调查提纲

附录3 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调查提纲

附录4 信息申请函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是上海财经大学211建设规划资助的系列研究项目。继2009年推出《2009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省级财政信息公开状况评估》之后,2010年又推出了《2010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省级财政信息与部门行政收支公开状况评估》。项目研究小组在众多师生的共同参与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对全国31个省级政府财政透明度和一些主要省级部门的行政收支透明度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评分和排序,最后形成了

这份评估报告。

这一项目的产生,最初是基于学科发展的需要来考虑的。公共财政是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关注的主要领域。财政教学和科研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需要大量的财政信息,但长期以来要获得我国的财政信息一直很难,甚至根本无从获取,这成了财政教学和科研中的最大难题。然而,促使我们将财政透明度作为一个项目来研究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的迫切需要,这种需要使得我们下决心对我国的财政透明度进行系统的考察,不仅是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同时也作为参与我国改革开放、推动社会制度变革并向前发展的一项实践活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近百年来革命的根本目标,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健全民主制度来实现,保障人民的权利是民主制度的基础。

《2010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省级财政信息与部门行政收支公开状况评估》项目的顺利完成得到了各方的鼓励、支持与帮助。

2009年3月9日我们的研究成果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四次会议上通过大会发言得以宣布;2009年4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节目对2009年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的研究成果做了专访;2010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节目对2010年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的研究成果做了专访。这些,既是对我们已做工作的肯定,同时也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实践这个项目给予了极大的鼓励。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丛树海教授以及学校其他领导对本项目的整个过程一直保持高度关注,对本项目真知灼见的观点与建议给予了项目组极大的启发。

除前面已提及的项目组成员之外,还有大量前前后后为本项目提供过帮助和支持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他们中的下述人员值得在此特别提出并表示感谢。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彭剑斌、李梅、王彩华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财政信息搜寻和暑期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参与在政府网站和公开出版物上搜寻政府财政信息工作,以及在暑期开展政府行政部门信息调查的有杨尧、钱美舒、尚海金、王珂、耿杨杨、夏爽、徐娟、庞保庆、王晴、刘力、方晟、高天惠、朱彩利、任超然、陈红燕、刘晓清、余菲菲、于继伟、谢艳萍、王俊凯、李静、连鑫、阿旺培德、袁也、宋雅懿、彭远东、邓纳、郭琳雪、刘洋、王程、谢弋远、肖明、谢屹群、李婧怡、李文思、潘文雨、云照坤、邹艺栖、李珊、沈晓玺、何家诚、何璇、程雅思、张佳谊、焦淑雅、曹佳丰、丁亮、孙玉坤、王潇伊、宋恩艺、赵瀛、吴思雨、林夏、姜玮怡等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及其他学院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近百人。

插图:

2010年度的财政透明度报告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增加了一个专题——政府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的透明度调查。该专题以2007年末省本级(不包含下属单位)收支决算数及统计数为调查对象,选择了11个省级行政部门并向它们提出公开包括工资、招待费、单位人员、公车购置情况等在内的25项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的申请(参见附录3)。

(2)财政信息获取。本报告通过信息搜索(网上搜索、公开出版物检索)和依法申请(向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申请)两种途径来获取财政信息,以评估信息公开的情况。信息搜

索由多位教师带领百余名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学生队伍完成。信息申请由专业教师以公开身份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规定依法申请。

(3)信息统计与确认。项目组将得到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并将各省的信息统计结果反馈给各省信息公开机构,要求相关机构对调查信息的情况进行补充确认。

(4)透明度评估。本项目对于各省财政透明度的评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搜集到的财政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估;二是对信息申请过程中各省信息公开机构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责任心进行评估。为直观反映财政透明度的情况,我们对信息公开情况赋予分值进行量化处理,包括信息分和态度分。信息满分为1130分(113项信息×10分),态度满分为50分。将信息评分与态度评分加总,得到各省财政透明度的综合评分,满分为1180分。

对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的透明度评估,我们采用了同样量化计分的做法。每个具体行政部门的信息满分为250分(25项信息×10分),态度满分为10分。将信息评分与态度评分加总,可以得到省级11个不同行政部门的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的总分,也可以得出全国31个相同的行政部门的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的总分。省级11个不同行政部门的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的满分为2860分(11个部门×260分),全国31个相同的行政部门的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的满分为8060分(31个部门×260分)。

我国财政透明度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伴随着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财政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担任生产资料所有者和社会经济生活管理者双重角色,忽视经济杠杆在调节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文革”期间更是把税收看作是压制企业和职工积极性、“管、卡、压”的工具。因此,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历次税制改革都以简化税制为特点。1973年税制调整以后,当时我国对国营企业只征收工商税,对集体企业只征收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改革开放以来,税收的调节功能逐渐得到重视。在商品课税方面,我国陆续开征了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在所得课税方面,陆续开征了国营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城乡工商户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在财产资源课税方面,我国先后恢复和开征了城市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资源税和盐税;在涉外税收方面,我国陆续开征了外国企业所得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我国还开征了工资调节税、奖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建筑税、筵席税等,形成了包括30多个税种、较为完备的税收体系。1993年,我国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原则对工商税制进行改革:建立了以增值税为核心的流转税制;改变按所有制设置税率的做法,统一国内企业所得税;同时统一国内个人所得税,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

同时,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基础上,实行分税制:将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列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税种列为共享税,同时提出要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通过发展经济,提高效益,扩大财源,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合理确定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以调节分配结构和地区结构,特别是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2002年,所得税改革改变了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的传统做法,将所得税转变成为共享税,实行所得税收入增量分享。中央财政同时承诺,因此增加的收入将全部用于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伴随着税制和政府间关系调整的是“两个比重”的调整和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的1978年,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为31.2%.此后,伴随着向企业和地方“放权让利”,“两个比重”不断下降。到1993年,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下降到12.6%,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则由1984年的40.5%下降到12.6%.此后,这种趋势逐渐得到扭转,1996年以来,由于加大了税收征管力度等原因,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02年,这一比重就上升到18%,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提高到55%.伴随着“两个比重”的演变,财政支出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1978年,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64%,此后呈逐年下滑趋势。到1996年,就下降到39.5%.扩大内需期间,政府增发的建设性公债直接投入于大江大河治理、国家储备仓库、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偿还了“两个比重”下降积累下的公共设施建设欠账;部分国债资金通过贷款贴息方式发放,推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国家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立城市最低保障线,确保退休职工按时领取退休金,确保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公共财政支出的框架已初步建立了起来。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准财政性活动的范围和规模也大量减少。改革开放之初,

为政府项目提供建设资金。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获得通过。该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这就明确了商业银行独立开展信贷业务的地位。政策性银行的设立,剥离了专业银行承担的政策性业务,为国有专业银行独立开展商业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平衡经济总量工具的信贷计划也是指令性计划。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地方政府、乃至专业银行的投资冲动逐步得到遏制。在不断完善约束机制的同时,信贷规模控制也逐步放松,并最终在1998年正式废止。

现行财税体制的内在矛盾

同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我国的财税体制也是初步的、不完善的。其内在矛盾主要体现在:

1.在财政收入筹集方面。1993年的税制改革虽着眼于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仍保留了内外两套不同的税制。外商直接投资在税收、用地、用工方面享有大量的政策优惠。我国大幅度开放国内市场,激发了外商投资中国的热情。外资大量涌人中国,在带来先进的产品、技术、管理技能和营销理念的同时,也强化了国内竞争。民族资本痛感“超国民待遇”

强化了外商的竞争优势,强烈要求取消外资企业所享受的优惠政策。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平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功能发挥得十分有限;遗产税、房屋税没有开征;消费税的科目多年未调整。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应通过开征碳税、完善资源税、完善排污收费制度、鼓励采用资源节约型技术和产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税收征管方面,普遍存在相关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执法自主权偏大、纳税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人为调节税收进度、对企业征收“过头税”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

2.在政府间关系方面。从纵向看,1993年的分税制改革,主要侧重于调节中央政府与省级地方政府的关系,对于省级以下各级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收入的来源却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操作中,省、市级政府参照分税制模式处理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财力层层集中、事权逐级下放,财权与事权严重失衡的局面。据统计,全国县乡财政供养人员占地方财政供养人员的70%,但县乡财力却仅占全国地方财力的40%.越到基层,政府支出的自给能力就越低。据统计,1999年,地(市)本级和县本级政府的自给能力系数分别为0.72和0.64(赵阳、罗丹等执笔:“分税制与‘九五’时期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取向的调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4年第3号)。十四届三中全会曾提出要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由于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制度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开征地方税也就成了纸上谈兵。市政债券、地方债是补充地方财政收入、发展地方公用事业的有效措施,国外也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但由于《预算法》的限制,再加上难以有效控制地方政府的借贷行为,近年来虽然一直有人呼吁应允许发行地方债券,却始终没有成为现实。

从横向看,分税制改革在划分增值税分享比例时,过于照顾已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地方政府可以从发展经济中获得大量的税收返还,形成了具有“马太效应”的转移支付分配格局。全国各地的“GDP 崇拜”,“开发区热”、“招商引资热”,乃至为吸引外资而展开的恶性竞争,都可以看到地方政府逐利因素的驱动。一些大城市,甚至也违背社会分工的客观发展规律,不着眼于发展第三产业而大力发展制造业,搞“加工区”、“开发区”。各级地方政府虽然加大了对教育、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统筹力度,但因为中央政府对落后省份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偏小,各地居民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水平,还是存在很大差距。

3.在资金使用方面。财政资金使用存在着大量浪费现象。在项目决策上,缺乏科学论证,标准核算不科学,项目选择屡受长官意志干扰;在工程建设方面,存在大量的贪污、浪费、挪用、以次充好现象,建筑工程质量差,技术上难以达到设计要求。“豆腐渣工程”大量存在,经济效益更是触目惊心。据国家审计署调查:526个利用国债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136个未按期建成,占25%;已建成的320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32个没有投入运营,18个长期处于试运营或开开停停的状态,69个运营水平未达到设计能力。一些工程质量甚至存在重大隐患。例如,长江堤防隐蔽工程的部分施工单位买通建设和监理单位,采取各种手段弄虚作假,偷工减料。抽查5个标段发现,虚报水下抛石量16.54万立方米,占监理确认抛石量的20.4%,目前部分堤段的枯水平台已经崩塌;抽查11个重点险段发现,水上块石护坡工程不合格的标段达50%以上(李金华:《关于200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对项目建设进行审计、评估和反馈,是改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前提条件。但事实上,审计结果难以对被审计单位和当事人员产生强有力的约束。许多

问题甚至是屡查屡犯,不见改进。即便是在2004年的“审计风暴”中,检察机关进行了密切配合,一些性质极为恶劣的案件被查处。但仍有一些机构对审计机关揭露的问题不是采取虚心接受、积极改正的态度,而是指责审计部门干扰了其正常工作。

4.在正式财政收支之外还有大量的准财政活动。如要求商业银行配合人民银行的调控政策,发放政策性贷款;国有企业制度缺失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以协议出让方式转让商业用地使用权,导致土地收益大量流失;政府低价征用农业用地,通过剥夺农民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等。以暗含的政府担保或国有资产为前提的这些活动,积累了财政风险,加大了财政脆弱性。

障碍与困难

1.利益多元化要求政府综合平衡各种矛盾和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国家所有、混合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和外资所有多种所有制竞争发展的格局,并导致社会阶层出现分化。不仅如此,发展市场经济还拉大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加剧了社会紧张。因此,下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决策,综合考虑短期与长期、东部与西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强势群体和弱势社会群体、集团利益与公众利益、民族资本与国际资本、国内矛盾与国际发展潮流等多方面因素。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以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提高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都会加剧社会矛盾和紧张。

2.深化财政改革涉及政府自身的深刻变革。财政体制的种种矛盾是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的外在表现。从根本上讲,建立完善财政体制的过程,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需要依据现代管理理论和科技成就,优化政府内部运作机制和流程;需要转变观念,由管制社会转向服务社会;需要加强政府与企业、社区、社团乃至公众的沟通与互动;需要改变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责任和权力严重失衡的局面,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这些改革涉及到广大公职人员的传统观念(如官本位)、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如招待和迎送)以及公职人员的切身利益(如审批制带来的“灰色收入”),更会遇到庞大利益集团的制约,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来推动改革。

3.财政改革应适应透明度不断增强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增加透明度,披露更多的财经信息,有助于降低跨国经济活动的风险,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已有多项透明度标准获得通过,并成为协调各国行动的重要指南,增加透明度已成为国际发展潮流。以财政透明度为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动下,从1998年到2000年三年间,只有20个国家(地区)提交了财政透明度报告;而此后三年,新增提交财政透明度报告的国家分别为16个、28个和17个(这里需要指出的是,200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修订了财政透明度良好准则,从而使其财政透明度小组完成财政透明度报告的花费急剧增加。据估计,在2000年,完成财政透明度报告所需要的劳动量平均为

4.65人年,而2001年就增加到6.7人年,较上年增加44%.2002年、2003年仍然呈持续上升态势,2002年为7.5

人年,而2003年则为8.26人年)。与此同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表明,腐败不是发展的润滑剂,而是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国家陷于贫困泥淖的重要因素。推进民主法制,依法行政,加强监督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要求,而增加财政透明度,让公众了解政府

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是如何做的,更是推进民主决策,加强监督、消除腐败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4.公民权利意识增强要求实现民主决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强烈要求政府依法行政,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在税种设立、税率设定、税收减免、公共支出决策、公共资金使用等方面行使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要求政府高效使用财政资金,避免贪污和浪费;在征收税款方面体现为纳税人服务的要求。通过低价征地,以农民和城市拆迁户为代价,变相筹措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资金的做法,更是遭到人们的强烈抵制。近一时期以来,与土地有关的上访案件占上访案件的80%以上,就是有力的例证。

四个支柱

为了推动各成员国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工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了《财政透明度》手册和财政透明度问卷,为各成员国提供行动指引。正像IMF 所指出的那样,这些“行动指引”并不是要求各成员国必须采纳的“最优做法”,而是可供成员国选择的“良好做法”。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看法,财政透明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支柱(主要方面的内容):

(一)政府作用和责任的澄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澄清政府的作用与职责,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界定政府范围和明确财政管理框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此推荐的最佳做法是:(1)在明确界定政府范围方面:应当明确政府的结构和职能;明确界定各级政府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的责任;对于预算和预算外活动,应建立明确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对于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应明确安排其相互关系;政府介人私人部门,应采取公开方式,并奉行非歧视性的规则和程序;(2)在明确财政管理框架方面:对公共资金的任何承诺或支出,都应受到综合的预算法律和公开的行政管理规定的约束;税、费应建立在明确的法律基础上,坚持依法征税。同时,应将税法公之于众,使税法通俗易懂,并建立明确的执法规范,限制税收机构的自由裁量权;应确定公务员的行为道德规范,并公之于众。

(二)使公众获得信息。信息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由于存在“收益外溢”现象,仅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公共信息的有效供给必然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因此,需要增加政府(广义的)在披露财政决策和财政运行信息方面的义务。在这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良好做法是:(1)提供有关过去、现在和预测的政府财政活动的充分信息,具体包括:年度预算及其他财政报告应包括中央政府预算和预算外的全部活动,并应公布中央政府合并的财政状况;应提供与年度预算信息可比的前两个财政年度的预算执行结果以及对后两年主要预算总量的预测;预算文件应描述中央或有负债、税收支出、以及准财政活动的性质及其财政重要性;中央政府应发布有关其债务和金融资产规模和结构变动的全面信息;如果地方政府规模较大,中央政府还应公布其加总后的财政状况和广义政府合并后的财政状况;(2)应明确政府公布财政信息的义务,具体包括:就及时公布财政信息做出承诺;预先宣布财政信息的发布日程。

(三)公开预算过程(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报告)。预算是最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公开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实施结果,是预算透明度的核心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良好做法是:(1)在编制预算文件方面:年度预算应包括对财政目标的声明和对财政可持续

性的评估;应明确编制预算所奉行的财政规则;应在全面、一致和量化的宏观经济框架内编制和表述年度预算,应向公众提供编制预算所采用的主要假设;应明确表述年度预算所体现的新政策;应当识别并尽可能量化主要的财政风险;(2)在表述预算文件方面:应在总量基础上报告预算数据,区分收入、支出和融资,并根据经济、职能和行政类别对政府支出进行分类;应申明主要预算目标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反映政府财政状况的指标应当是广义政府的总体差额;当非政府公共部门进行重大的准财政活动时,应报告其收支差额状况;(3)在披露预算执行程序方面,应建立全面、统一的会计制度,为评估支付拖欠提供可靠的基础;有关政府采购和就业的规定应当标准化,并为有关各方所了解;应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审计程序应经得起检验;税收当局应受到法律保护,并免受政治影响,税收当局应定期向公众汇报其活动;(4)在编制和发布财政报告方面,应向立法当局提供有关预算发展情况的年中报告,还应更频繁地(至少每季度一次)公布其报告;应在财政年度结束后一年内向立法当局提供决算账户;应每年向立法当局报告主要预算项目目标的实现情况。

(四)保证财政信息的真实性。财政信息失真会使增加财政透明度失去意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此推荐的良好做法是:(1)在数据质量方面,预算数据应能够反映收入和支出的最近发展趋势、潜在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明确界定的政策承诺;年度预算和决算账户应说明其会计基础、以及用于编制和表述预算数据标准;应就财政数据的质量提供具体保证,以保证财政报告中数据的内部一致性,并与其它来源的数据进行协调;(2)使财政信息接受公开、独立的监督,具体包括:由独立于行政机关的国家审计机构及时向立法当局和公众报告财政数据的真实性;应邀请独立的专家对财政预测及其依据(宏观经济预测及其潜在假设)进行评估;从体制上确保国家统计机构的独立性,以便于其核实财政数据的质量。

提高财政透明度

增加财政透明度,是为了吸引公众参与,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财政运行效率。增加财政透明度,必然会更多披露财政资金运用低效率(如决策失误、资金浪费、效益低下等)的现象,有可能刺激社会不满情绪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强指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审时度势,积极稳妥地推进增加财政透明度的工作。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财政透明度的现状,总体看透明度较差。但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差距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在:依法行政、依法治国落后于法制建设的步伐;预算内收支的透明性大于预算外收支;程序上的差距小于内容披露上的差距;财政透明度大大落后于现实条件提供的潜在可能性。这种局面,为我国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财政透明度、探索中国特色的增加透明度的方式提供了可能。

在近期内,我国应着力于增加披露的内容。具体措施可包括:

公布政府结构图,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公布确定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依据,如宏观经济分析模型、财政收入预测模型、财政支出预测模型及其主要假设等;内债和外债应奉行同样的信息披露标准。国内债务也应发布债务规模、期限结构、持有人结构等信息,发布偿债率、国债负担率等风险指标;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披露国有

经济的运营、保值和增值情况;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把部门预算改革、集中收付制改革和政府采购改革推向基层;细化部门预算的编制,减少年初资金预留;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规范采购程序,惩治采购中的腐败行为;提高财政信息的发布频率。应按季公布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政收入、支出超额完成或没能按时完成预算的主要原因;发掘互联网技术的潜力,更多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信息。

相关热词:财政透明度研究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

根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和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针对中国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运行中遇到的外部障碍,借鉴国际经验,在“十五”期间乃至2010年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公共财政原理,明确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供基础性条件 1.按效率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职责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干什么、能干好什么以及如何干?由私人机构来执行政府的一些任务,能否做得更好?这一直是世界各地的选民和决策者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责尤为紧迫和重要。根据世界银行对转轨国家经验教训的研究结论(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117页),首先政府在生产和产品分配及服务方面的作用应大幅度地削减。由公共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一做法必须是一种例外,而非惯例。只有在市场失败的方面,如国防、初等教育、农村道路和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等,而且在政府干预能够改善市场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才被视为合情合理。其次,政府必须停止对微观经济活动的限制和直接控制,政府应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为私营部门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一种法律上的保证。最后,提供社会保障是所有国家政府的主要功能,但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应该主要针对最需要保护的那些脆弱的群体,政府不应为了使所有的人获得足够的生活标准而提供慷慨的保障,而是有必要强化个人在收入和福利方面的更大的责任心。 2.按分职治事、受益范围和法制原则依法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 分职治事是指在政府事务与民间事务按效率原则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对政府有充足理由承担的事务,在政府内部按照凡是低一级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上一级政府、凡是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中央政府的原则进行合理划分。受益范围原则是指政府行使政治经济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时,若受益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则应划为中央政府事权,若受益范围仅限于特定区域的居民和企业则应划归某一级地方政府。法制原则是指各级政府事权的确认、划分、行使及调整等应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并保持相对稳定性。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国情,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及主导作用应主要包括:(1)制定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GDP分配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2)调节经济总量关系,协调宏观经济结构偏差,促进并保持总供求和部门结构的大体均衡,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运行;(3)在市场失效的领域,有效承担起跨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等;(4)调节GDP分配结构和组织社会保障,从全国着眼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范围内,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5)调控各地区之间的财政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7)自觉组织和推动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8)维护国有财产的所有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9)维护全国的生态平衡,搞好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 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应主要包括:(1)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收入分配关系等具有区域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2)根据本地区居民(包括居民企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数量和质

中财实验报告

《中级财务会计实训》实训报告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财富管理学院

《中级财务会计实训》成绩单

实验报告一资产负债表编制实践训练 【实验目的】 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确认和计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财务报表的定义和作用,明确财务报表列报的基本要求,了解附注的基本内容;掌握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和编制原理;能按照规范流程和方法进行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业务的账务处理;能根据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并据以编制资产负债表。 【实验要求】 在实验大楼机房进行统一实训,要求根据模拟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并根据实践资料编制资产负债表。 【实验环境及材料】 网中网财会实训教学平台http://10.21.5.136:8080 【实验学时】 实训课时10课时 【实验内容】 详情见网中网财会实训教学平台【中级会计(单项)实训教学平台(版本6.1)】 【实验任务】 根据经济业务完成账务处理 【实验结果】 详情见网中网财会实训教学平台【中级会计(单项)实训教学平台(版本6.1)】

【实验小结】

实验报告二利润表编制实践训练 【实验目的】 理解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定义及分类,掌握各种收入、费用确认和计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会办理收入、费用会计核算岗位的各项工作;能按照规范流程和方法进行销售业务的账务处理;能总结出各项收入账务处理上的异同。掌握利润表的基本结构和编制原理;会办理会计报表编制岗位的各项工作;能按照规范流程和方法进行利润表的编制。 【实验要求】 在实验大楼机房进行统一实训,要求根据模拟企业发生的销售业务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掌握一般销售方式和特殊销售方式下销售收入的核算,并根据实践资料编制利润表。 【实验环境及材料】 网中网财会实训教学平台http://10.21.5.136:8080 【实验学时】 实训课时6课时 【实验内容】 详情见网中网财会实训教学平台【中级会计(单项)实训教学平台(版本6.1)】 【实验任务】 根据经济业务完成账务处理 【实验结果】 详情见网中网财会实训教学平台【中级会计(单项)实训教学平台(版本6.1)】

工作报告之2017中国毒品形势报告

2017中国毒品形势报告 【篇一:2017中国毒品形势报告】 2017骞?鏈?6鏃?- 2016骞?鍦ㄥ厷涓?ぎ銆佸浗鍔¢櫌鍧氬己棰嗗?涓?鍥藉?绂佹瘨濮斿憳浼氱粍缁囧 悇鍦板尯鍚勬湁鍏抽儴闂ㄦ繁鍏ヨ疮褰昏惤瀹炰腑澶?叧浜庣?姣掑伐浣滅郴鍒楀喅绛栭儴缃?浠ュ紑灞曠?姣掍汉姘戞垬浜変负涓荤嚎,浠ヨ惤瀹炵?姣掑伐浣滆矗浠讳负鏍?.. 【篇二:2017中国毒品形势报告】 编辑:悄缘中国官方最新发布的一份毒品形势表示,外国籍人员在华贩毒活动呈增多趋势,非洲裔、南亚裔等国际贩毒集团向中国贩运 金新月海洛因突出。贩毒活动的暴力性特点突出。 3月27日上午,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发布《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 报告》。这份报告包括毒品滥用、毒品来源、毒品贩运等内容。 报告表示,中国毒情形势保持稳定,毒品蔓延势头总体可控。但是,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毒品形势仍然严峻。在毒品问题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毒品泛滥对中国构成重大威胁和影响。特别是金三角、金 新月等境外毒源地向中国毒品渗透不断加剧,毒品贩运活动持续高 发多发,毒品社会危害依然严重,总体上毒品问题仍呈快速蔓延的 趋势。 这其中,金三角地区毒品产量增长,仍是中国海洛因和冰片剂主要 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与缅甸中央肃毒委员会、老 挝禁毒委员会合作开展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6年 生长季,缅甸北部地区罂粟种植面积66.5万亩,与上一季同比增长3.7%,可产600多吨鸦片或制成60多吨海洛因;同时,该地区冰毒 片剂年均产量远大于海洛因产量。老挝北部地区罂粟种植面积为8 万亩,与上一季同比增长13.7%。根据中国国家毒品实验室检验数 据分析,全国禁毒执法部门在批发环节缴获的金三角海洛因、冰毒 片剂分别占同期国内缴获海洛因、冰毒片剂总量的95.2%和87%。 金新月仍是全球最大的鸦片和海洛因产地,向中国渗透入境时有发生。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阿富汗禁毒部联合发布的 显示,2016年,阿富汗罂粟种植面积301.5万亩,同比增长10%, 鸦片总产量约为4800吨,可制成海洛因近500吨。2016年中国破 获金新月海洛因走私入境案件22起,缴获金新月海洛因24公斤。此外,南美可卡因贩运案件仍有发生,主要流入中国广东和香港。

政府间财力分配与 中国地方财政能力的差异

地方财政能力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依托公共权力筹集财力,为满足本辖区内广大居民的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能力。地方财政能力差异的形成,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制度原因。本文将从政府间财力分配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制度对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的影响。 一、 地方财政能力差异的统计性描述对地方政府间财力差异的度量,主要采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财政能力自给系数、泰尔指数等。研究财力差异的方法和指标很多,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不平衡性数值有着一定的差异,但反映出来的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在分析地区财力差异的指标时,考虑到我国各地区人口差距较大,本文本着简洁方便、通俗易懂的原则,选择以人口为权数的、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加权变异系数来分析我国地方财政能力的差异。 CVx=  k X其中Xk、Yk分别表示按省份计算的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X、Y分别表示全国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Pk表示各省人口比重系数。 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地区间人均财政支出CVY= Pk Y各地人均财政收入直接反映了各地区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能力,也折射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 异。人均财政支出指标,反映着经过财政体制再分配后的财政支出水平,与人均财政收入相比,也相对真实地反映了地区间的财政能力差异。 (一)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的变动 通过对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的分析可见(见图1),1995~2005年间各地区财政收入差距十分明显。1995年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差异系数为66.36%,人均财 政收入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1.39倍,到了2005年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差异系数提高到81.09%,人均财政收入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7.03倍。2006年后,由于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2006年地区人均财政收入差异系数下降到73.47%,但2007年又迅速提高到77.07%。 (二)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的差距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差异系数明显小于人均财政收入的差异系数,基本在50%上下波动,呈现出比较稳定的趋势。2005年后,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差异系数出现下降趋势,2007年下降到46.42%。由于人均财政支出指标反映了经过财政体制再分配后的财政支出水平,因此,可以基本判断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各地区财政支出的差异,促进了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均衡。但是,从地区人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变异系数的对比情况来看,地区人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变异系数的差距出现了扩大的趋势。这说明各地区财政能力的差异在继续扩大。换言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虽然在缩小地区财政能力差异上 政府间财力分配与 中国地方财政能力的差异 ◆ 陶 勇 内容提要:近些年来,我国地方财政能力的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财政分权改革过程中政府间财力分配体制设计的缺陷,是导致我国地方财政能力差异扩大的体制性原因。本文从中国政府间财力分配的两次过程,来分析这一制度对地方财政能力差异的影响,并对如何完善我国政府间财力分配体制、缩小地方财力差异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间财力分配 政府间转移支付 地方财政能力的差异

2012.6.28陈湛匀教授 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解读

陈湛匀教授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解读 在今天《湛匀妙语》的节目上,著名经济学家、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陈湛匀教授就“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解读”发表演说。陈教授提到:我们还需要消除官本位思想,要改革原有体制,要规范“三公经费”及其标准、统计范围,也可以借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些经验,只有财政达到了透明度,公共财政监督管理就有作用了,这样使政府更加深入人心了。 以下是陈教授的部分观点实录: 最近,清华大学《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报道,根据2010年数据显示,81个市政府,达到全国财政透明度平均水平的仅有43%,即使将平均水平作为及格线,多数市政府仍属“不及格”;如果按照“60分及格”的标准,则仅有7个城市过线,及格率仅为8.6%。在财政公开的信息中,对于预算外花销,81个市政府无一公开。 据悉,清华大学这份报告先提出了基础财政透明度的八项指标:分布政府的结构和职能,公布显示政府与其他公共部门关系图,公布2011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公布2010年决算报告,公布2012年预算会计基础以及编制和介绍预算数据所使用的标准,公布2010年预算外活动,债务和金融资本,或有负债和税收支出信息。 我国曾在2007年发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到;“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上述清华大学这份研究报告表明大多数市政府公共财政信息透明度离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公开政府的预算外收支情况,还有象政府基金、土地出让金、“三公消费”、政府负债信息公布的透明度更少。 最近,在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5月底,财政部谢部长宣布2012年中央本级和各部门“三公经费”预示、决算包括行政经费,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011年中央预算后公开,显然,这方面工作前进了很大一步。 我们还需要消除官本位思想,要改革原有体制,要规范“三公经费”及其标准、统计范围,也可以借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些经验,只有财政达到了透明度,公共财政监督管理就有作用了,这样使政府更加深入人心了。(胡津铭)

会计信息透明度衡量方法述评

会计信息透明度衡量方法述评 摘要:会计信息透明度是上市公司发展的基石。如何准确合理的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已成为国内外各组织机构和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回顾国内外关于会计信息透明度衡量方法的基础上,对相关衡量指标进行了述评,并指出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方法。 关键词:会计信息透明度;透明度衡量方法;信息披露质量目前,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衡量方法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国际相关组织建立的衡量指标和国内外研究者(机构)建立的衡量指标。 一、国际相关组织建立的衡量指标 (一)普华永道的“不透明指数” 普华永道于2001年1月发布了一份关于会计信息“不透明指数”的调查报告,指数值越大,说明信息披露质量越低,即会计信息透明度越低。该报告从腐败、法律、政府宏观与财经政策、会计准则与实务、政府管制等五个方面对包括中国在内的35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调查,然后对不透明指数进行评分和排名。虽然这一排序具有客观性,但仍会存在权重设置的主观性。“不透明指数”是通过调查各个国家会计的整体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整体会计信息透

明度差异,但它还不能确切地区分各国家公司之间的信息透明度情况,原因在于它没有基于公司水平上的调查。 (二)标准普尔的透明度和披露评价体系 “标准普尔透明度与披露研究报告”中指出评价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的98项指标,共3个层面:董事会、管理层结构和程序的披露程度,包含于所有权与投资者两者关系的透明度,财务与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供了该种信息就给予记分,最后得出总体的透明度与披露评分,即通过T&D评级评分。该评价体系重点关注的是公司是否提供某类信息,而不注重其信息的质量,以披露数量作为会计信息透明度替代变量的代表性指数。 (三)CIFAR公布的披露评分 CIFAR指数是由国际财务分析和研究中心所发布的,它用于评价各国公司的信息披露数量。该指数的度量标准主要是参照事先筛选出90个重要的披露项目在公司年报中披露数量,CIFAR指数的大小与披露数量呈正比关系,即披露数量越多,则指数越大,所衡量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就越高。Bushman和Smith(2003),Piotroskian 和Smithe(2004)使用该度量方法对各国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评价。这种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评分方法广泛使用于投资界和理论界,但该方法只关注

论中国政府预算安排的现状与建议分析

论中国政府预算安排的现状与几点建议 赵雨思学号:09941308(交换生) 一绪论 2009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已公之于众,但社会大众对政府预算的关注度与历年一样仍有待提高。民众对政府预算的漠视一方面在于公众缺乏通过政府预算监督政府工作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不得不归咎于政府对于预算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透明度。新中国60周年大庆刚刚过去,我们必须对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客观的看待,认识到政府预算严重不透明的问题,加以改革,方能让我们的祖国在越来越高的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合理的、能够给民众安全感与透明度的政治体制与之同步发展,经济与政治体制双发展才能带动整个社会走向更高的层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本文将从“假如我是政府首脑,安排预算过程中,我会如何行为”的假设出发,运用财政学理论知识,回答假设的问题,并分析政府预算的现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争取使政府预算更合理更透明的对策。 二我国政府预算现状 (一)中国政府预算的概况 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公众监督政府的工具。预算作为衡量政府规模的标准之一。我国政府预算的内容包括政府的一切收入和支出及政府的资产负债信息。秉承政府预算的一般原则:预算必须是全面的、预算的信息必须是具体的、预算应遵循法定程序,我国实施《国家预算管理条例》、《预算法》,实行复式预算。并且,我国从1999年预算制度改革拉开序幕至今,为克服传统政府预算制度的弊端,财政部近年来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预算改革措施:1编制部门预算:为克服传统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编制方法落后等弊端,编制部门预算,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充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增强预算透明度,提高预算管理的法制化程度,实现预算管理公开、公正、公平的基本要求。 2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为将全部财政收支逐步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淡化直至取消预算外收支,我国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对国家机关行政性收费、罚没款收入实行预算管理,做到收是收,支是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3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克服传统分散收付制度的弊端,我国实施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缴、支付和管理。 4建设“金财工程”: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支撑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以及财政经济景气预测等核心业务的政府财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5另外,我国政府还采取改进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等措施,预算改革速度不断加快,其范围逐步扩大,改革措施逐步深入。 但是,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预算管理的法治化水平还较低,预算的完整性、公开性与透明度都仍须提高,预算支出效率也处于较低状态。目前我国政府预算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二)我国政府预算存在的问题

2010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

2010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时间:2010-06-05 浏览次数:357 次 刘小兵,男,1966年生,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上海市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常委,兼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著作有《政府管制的经济分析》、《2006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中国财政政策分析(1998-2007)》、《中国税收实体法研究》等;主编《公共管制学》、《财政支出学》等教材;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财政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曾获得第八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上海市第七届和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荣誉。 邓淑莲,女,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财税理论与政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预算透明评价标准研究》、《中国财政信息公开情况分析》、《政府财政管理能力评价指标分析》、《基础设施的非政府融资研究》等论文数十篇,其中,《基础设施的非政府融资研究》获2002年上海市中振科研成果奖;完成专著(《中国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研究》和《政府经济学》;完成译著《预算过程中的新政治学(第四版)》和《政府绩效评估之路》,承担或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完成各级课题多项。 杨丹芳,女,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财税理论与政策。在《世界经济》、《财政研究》、《经济管理》、《财经科学》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独立完成专著《财政支出经济分析》;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曾获得上海财经大学“我心目的好老师”称号、上海财经大学“教书育人标兵”提名、上海财经大学中青年优秀成果等嘉奖,并多次获得校级教学奖励基金。 前言 0 总报告 0.1 概述 0.2 中国信息公开进程 0.3 省级财政信息透明度评估 0.4 省级行政单位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评估 0.5 结论与建议 1 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历程回顾 1.1 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进程的推动 1.2 学术界对政府信息公开进程的推动 1.3 政府与人大对政府信息公开进程的推动 2 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重大事件评论 2.1 对财政部公布中央财政“四张预算表”的评论

中国财政现状及与国际比较

中国财政现状及与国际比较 姓名:刘巧琪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0级国贸一班 学号:2010022065

目录 内容摘要························ 一、中国财政现状 (一)、财政收入及其分类 1、财政收入分类 2、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3、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二)、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分类 2、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3、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三)收支分类改革对财政透明度的影响 二、中国财政现状与国际现状比较分析 (一)、财政收入与国际的比较 1、财政收入规模的国际比较 2、政收入结构的国际比较 3、我国政府财政研发投入的现状与国际比较(二)、财政支出与国际的比较 1、国和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的对比分析(三)、我国财政透明度的现状及其国际比较

内容摘要 财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职能,财政收入结构及其变动体现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用于社会性的财政支出普遍不足,所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重点就是增加财政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的支出,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我财政收入、支出、透明度与国际财政相比较。 关键词:财政支出收入透明度比较

中国财政现状及与国际比较 一、中国财政现状 (一)、财政收入及其分类 财政收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定量的货币资金。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财政收入首先应理解为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财政分配活动的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在其中形成特定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是以货币来度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财政收入又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的价值,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1、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1978年为1132.3亿元,1995年达6242.2亿元,增长4。5倍,年均增长10.56%。就财政收入本身而言,增长速度不算慢,但相对于GDP的增长而言则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而可以判断增长速度是缓慢的。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的变化趋势同财政支出占G DP的比重的变化趋势一样,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一比重也是很高的,1 978年仍占31.2%,但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则逐年下降,至1995年下降为10.6 7%,17年间每年下降1个多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两者的弹性系数为0.6,特别是改革初期的1979年和1980年,两年的增长弹性系数仅为0.1,

中财实验报告总结怎么写

中财实验报告总结怎么写 通过实习,能够熟悉会计核算的流程,基本掌握记账凭证的编制、各种账簿的登记、财务报表的编制等各种会计核算的方法。能够将书本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业务处理相结合,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xx年02月10日——20xx年02月19日 本校500人阶梯教室 1.建账。根据所给资料给每个账户开设账页,并将期初余额过入各个账户。 2.填制记账凭证。根据所给的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 3.登记账簿。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相应的账户,并在全部经济业务登记入账的基础上,结出各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4.试算平衡。按照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的方法,对账簿记录是否正确进行检查。以保证账簿记录的基本无误。 5.编制财务报表。根据账簿记录,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此次实训,使我在会计理论直接指导下具体掌握会计操作的基本循环过程和方法,将会计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通过此次实训的学习,增强了我的感性认识,提高了我

的独立操作能力,知识的根也扎得更深。现将我在此次实训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介绍如下: 1.在设置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三种账簿过程中,对于总账是对日记账、明细账的综合和控制,日记账、明细账是对总账的进一步细分有了实质性的认知。 而在设置日记账时,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采用订本式账簿,但 此次实训采用活页式账簿代替。对于多栏式明细账则是针对管理上需要了解账户中具体构成项目的账户所采用的账簿,按管理分析需要设置详细分析栏。多栏式明细账账而的第一张的第一面不用,从第一张的第二面开始使用。第一张的第二面与第二张的第一面连起来使用。最后登记期余额。在全部总账与明细账建立完成后,总账期初余额与明细账期初余额之和应核对相符。 2.深刻理解了填制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依据记账规则对原始凭证内容所作的技术处理,将原始凭证转化为会计语言,以便于记账、算账、查账和保管。实训采用的是通用记账凭证,一笔业务填制一次记账凭证。通过实训懂得了填制的方法:要细心填制记账凭证各要素。摘要填写的是业务的内容。借方科目的一级科目、二级科目、金额和贷方科目的一级科目、二级科目、金额是根据业务内容进行思考后填写的。最后一行填写金额栏的合

我国会计透明度现状及相应对策

新经济 2013年12月(中) - 80 - 浅谈我国会计透明度现状及相应对策 陈 萍 摘 要:一个关于会计透明度的报告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所谓的会计透明度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一个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本文主要探讨会计的透明度,解析影响我国会计透明度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此来提高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我国会计的透明度。 关键字:会计透明度 公司治理结构 措施 因素 引言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最早提出会计透明度,而且将其作为一个核心概念经常使用,2001年的时候,普华永道发表了一篇名为“不透明指数”的报告,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会计透明度的广泛关注。 1.会计透明度的简介 随着公司企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激烈,对会计透明度的关注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不曾下降过。会计透明度包含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实现会计透明度方式的全方位概念,而不是一个单一而简单的概念,对会计透明度的定义应该着眼于信息的质量,至少包括一套准确、能被普遍接受的会计准则和有关的监督管理体系,概念还应该包括对这些标准的严格遵守。 2.我国会计透明度现状及其原因 中国出现在普华永道发表的调查报告里,不过不是透明度最好的国家,而是透明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其会计不透明度包括腐败、财经政策等各方面。究其原因,我国会计信息不透明的原因可以从内部和外部来探析。 2.1 内部原因 内部主要是指企业是否遵循和执行会计准则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企业内部的管理层是否愿意遵循会计准则将直接影响到会计透明度,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一般是企业获得了利润,收益大于成本。而成本效益对比取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涉及到企业人员的权力分配和相互制衡,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必将会严格遵守会计准则。 2.1.1 公司治理结构 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能够充分发挥权利的制约机制,使各个相关者的利益达到均衡而不膨胀。经营者为了获得在市场上长期发展的优势地位,就会积极主动而非被动的提供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让公司的董事们知道自己会秉公执法、全心全意的为公司牟利,从而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但是,若是公司治理结构不科学,,那么公司董事就会对经营者放任不管,不能有效进行监督,从而导致经营者隐瞒会计信息,专门为自身利益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最终不利于会计透明度的实现。 2.1.2 公司会计控制制度 当前,很多企业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都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很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不够合理,没能起到监督作用,这样得到的会计资料有时就会不真实,必将影响到透明度。 2.2 外部原因 影响透明度的外部原因主要就是会计法规制度和监管制度。具体表现如下: 2.2.1 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并不健全,没有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比如,会计准则没有囊括所有的事项,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法律存在矛盾之处,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也不完善。这些缺点就导致会计准则不能与会计的实践相适应,导致经营者与监督部门和社会公众之间产生矛盾,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会计透明度就会降低。 2.2.2 惩罚措施的不到位 会计透明度不仅需要一整套科学、准确的会计准则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还需要适当的会计环境为会计准则的执行提供保障,这样有规则并且执行下去的话才能保证会计透明度。但是,目前我国对会计透明度不高的打击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法律惩罚措施,仅仅对透明度不高进行事后惩罚,显然不能威慑提供不透明会计信息的经营者们。当前,很多企业在提供不透明会计信息时候,往往考虑短期利益,觉得有利可图,但实际从长远利益来看,提供不透明会计信息最终会导致企业在市场上的消亡。而我国对此的惩罚力度不够,对不透明会计信息造成的损失不督促经营者们给予赔偿,使得提供者们更加肆无忌惮的提供不透明信息。 3.实现会计透明度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措施 3.1 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会计透明度的实现。第一,要鼓励企业的中小股东积极参加股东大会,防止大股东对股东大会的操纵。增强中小股东的需求,让他们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督促。第二,在企业董事会中多设置几名对立董事,保证其独立性,调查发现外部独立董事越多,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越高,所以鉴于此,应该增加外部独立董事的数量。第三,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真正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利用其独立性进行监督和起诉,并且保证监事会中的组成人员拥有相关的财务知识,以便更好的实施监督。第四,内部控制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使得内部之间能够相互制约,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3.2 完善会计准则,构建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一套完善、清晰、科学、得到普遍承认的会计准则是当务之急,在制定规则过程中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发挥各自的作用,进入基层进行实际调查,开展专家讨论会,集思广益,吸收更好的会计准则方面的信息,使得每一个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切实可行而且具有理论依据。借鉴国外先进的会计准则,让我国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接轨,提升会计透明度。 3.3 加强会计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 高水平的会计准则需要高执行力,否则准则将难以实现,会计透明度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相关的法律责任和惩罚措施需要严格落实。首先,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需要进一步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完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需要改变,能够真正实现自身的独立,尽快制定相应的注册会计师法律,对一些故意或者存在重大过失的审计需要严惩。 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让提供不透明信息的经营者的代价成本大于其收益,让其知难而退,明白提供不透明信息将会受到最严厉的处罚。当发现会计造假或者提供不透明信息时候,就要严肃处理,给予惩罚。如果导致公司破产或者重大财产损失,就需要按照法律来追究刑事责任。 4.结论 会计透明度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必然能够为企业提供足够的信息量,能够反应一个企业和投资人的真实信息,能够清晰的描述企业经营状况,反应公司财务状况,能够提供证券背后的真实信息,反应交易与事项的经济实质,能够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为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汤长胜. 上市公司会计透明度探讨[J]. 蚌埠学院学报. 2013(04). [2] 杨 阳.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影响的文献述评[J]. 商业时代. 2013(20) [3] 赵 瑞 王 芳. 成本会计存在问题探析[J]. 财会研究. 2013(07). [4] 储 婕. 公司内部治理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深市A股2008-2011年的经验数据[J]. 中国证券期货. 2013(06). [5] Ball, R, A Robin, and J. S. Wu. 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Countries. Journal of Accountancy . 2003. 作者简介: 陈 萍 女,1993年11月出生,海南省海口市人,学生,研究方向:会计方向。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海南海口市 571127)

基于财政透明度视角的政府财务报告初探

基于财政透明度视角的政府财务报告初探 一、引言 财政透明是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也是实现财政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财政透明度手册(修订版)》将财政透明定义为:向公众公开政府的结构和职能、财政政策的意向、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预测。Kopits和Craig(1998)则从制度透明度、会计透明度、指标与预测的透明度等三个方面对财政透明度进行了详细说明。政府会计作为整个公共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与重要信息源,对于提升财政透明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其最终产品——政府财务报告是报告主体对一定会计期间财务活动乃至所有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报告,是沟通政府和民众之间的重要信息源,也是体现政府财政透明度的重要载体。IMF指出,政府应向公众提供全面的政府财政信息,至少应当包括预算信息、资产和负债信息以及各级政府的合并财务状况信息等。透明而有效的政府管理已成为提高政府国际竞争力的根本要素(常丽,2008);政府职能的转换、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变化、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以及政府监督的强化等,均对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政府财务报告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刘玉延,2004)。鉴于政府预算支出的成本往往要以税收的形式由公众而非由支出的受益者来分担,支出部门极易将预算资金挪作他用、隐瞒或粉饰过度支出;政府公共部门中的此种道德风险被称为“公共池塘资源问题”;提升政府财政透明度,使公众易于获知财政收支状况的透明度、财政支出的结构及其效果,形成有效的财政制约,

能够显著抑制“公共池塘资源”等问题。在我国,随着政府海外筹资的日益增多,外国政府和投资者也越来越关注我国政府的财政信息,因而,在我国财政透明度尚不高的今天,充分借鉴IMF关于“财政透明度”的要求,积极探索提升财政透明度的实现路径和具体措施,切实提升我国的财政透明度十分必要。 二、我国的预算执行报告难以满足财政透明度要求 时至今日,我国政府对外报告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报告以及政府工作报告;此外,有关中央与地方财政预算决算收支等财政信息还散见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财政年鉴》等文献中。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以预算会计报告为核心的一种预算执行报告体系,主要由财政总预算、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三大板块的财务报表(基本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组成;各板块的报表均分别独立编报,缺乏一套能将各板块报表合并起来、完整反映各级政府的资源、负债和净资产全貌的综合财务报表;一些与预算收支无直接关系的重要信息被忽视或遗漏,财务信息不完整且过于笼统、分散,缺少政府财务状况的全面信息,使用者难以据之全面考评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不利于立法机关和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资金分配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也使政府的财政与经济政策选择和预算编制缺乏充分的依据。归纳起来,我国现行预算执行报告远不能满足IMF有关财政透明度的要求,尚存在不少缺憾。 1.财务报告目标有待重新定位。财务报告旨在满足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我国的《财政总会计制度》第12条:“总预算会计信息,应当符合

中国禁毒日主题

中国禁毒日主题 【篇一:中国禁毒日主题】 今年 6 26 国际禁毒日以美好人生远离毒品-青少年学生防毒行动为 活动主题,结合不让毒品进校园要求,大力宣传毒品预防教育工作 的重要意义,普及禁毒知识以及防范合成毒品的严重危害性,进一 步推动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引导各级领导 和社会各界支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大力倡导禁毒理念,营造校 园禁毒浓厚氛围。 以下是历年的国际禁毒日的主题: 1992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毒品,全球问题,需要全球解决。 1993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实施教育,抵制毒品。 1994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女性,吸毒,抵制毒品。 1995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国际合作禁毒,联合国90年代中禁 毒回顾。 1996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滥用毒品与非法贩运带来的社会和 经济后果。 1997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让大众远离毒品。 1998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无毒世界我们能做到。 1999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亲近音乐,远离毒品。 2000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面对现实,拒绝堕落和暴力。 2001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体育拒绝毒品。 2002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吸毒与艾滋病。 2003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让我们讨论毒品问题 (2003年中国 6 26 国际禁毒日的宣传主题为远离毒品,关爱未来 )。 2004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禁毒。 2005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珍惜自我,健康选择。 2006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毒品不是儿戏。 2007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禁毒。 2008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依法禁毒、构造和谐。 2009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毒品控制了你的生活吗?你的生活, 你的社区,拒绝毒品。 2010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 2011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青少年与合成毒品。 2012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全球行动共建无毒品安全社区。

国内外财政透明度研究成果综述

研究综述 国内外财政透明度研究成果综述 李广舜 (新疆财经学院,乌鲁木齐830012) 提高财政透明度,增强与公共信息交流的“诚 实性”和“共同理解性”,可以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 化、民主化水平,推进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提 高财政运行效率,优化财政管理。鉴于此,认真总结 分析中外学者对财政透明度的研究现状及成果,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学者对财政透明度的研究成果 综述 (一)财政透明度的意义 Kopits和Craig(1998)给出了初始的财政透明度的定义:向公众最大限度地公开关于政府的结构 和职能、财政政策意向、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预测 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是可靠的、详细的、及时的、 容易理解并且可能进行比较的,便于选民和金融市 场准确估计政府的财政地位和政府活动的真实成 本和收益。他们从制度透明度、会计透明度、指标与 预测的透明度等三个方面对财政透明度的含义进 行了详细说明。 (二)预算的复杂性与透明度 Chari?Jones和Marimon(1997)等从委托代理的角度去研究预算复杂性和透明度的关系,考察公民 作为“委托人”是如何向财政当局、预算支出部门、 政治家等从事财政活动的“代理人”施加制约的。 Poterba和VonHagen(1999)则提供了透明的预算程序的例子:对政府财政政策的每个方面都能提 供清晰的信息,包含有特殊账目的预算和不能把所 有的财政活动都合并到一个有约束的预算是不透明的,反之,能够让公众获得信息并且参与政策制 定和提供合并信息的预算是透明的。 J?E?Alt和D?D?Lassen(2003)认为,透明的预 算程序有四个特征:一是在较少的预算文件中能够 披露更多的信息,信息容易得到和便于公众监督; 二是经验显示,在进行有征服力的、可信赖的联系 中,起关键作用的,独立作证的可能性能够促进其 透明度;三是预算用语准确,用词和分类科学、清 晰、意义明确;四是减少预算项目安排的盲目性和 政府的随意干涉性。 (三)财政透明度的效应 1.财政透明度与政府规模。Ferejohn(1999)提出了分析财政透明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他认为,透 明度的增加,将有利于选民控制和管理选举获胜的 政治家,从而迫使政治家更加努力地按照选民的利 益行事。而这又会使选民愿意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在 公共部门,从而导致政府规模的扩大。他提出了一 个委托—代理模型来证明,为吸引更多的资源和 支持政治代理人能够使选民对他的行为更加了解。 这个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透明的环境能够使委 托人和代理人的境况都变得更好。这个模型的直观 意义是:透明度增加产生的政治行为的不确定性减 少了,这使选民增加了对在任政治家的信任或选民 有能力分辨结果的好坏,因此选民会提高对公共产 品的投资(即愿意缴纳较高的税收),最终导致较大 规模政府的产生。

财务报告透明度外文翻译文献

财务报告透明度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财务分析者对某公司进行基本分析进而作出投资决策需要经过具体步骤,一般包括: 了解公司所在行业近期及未来的发展状况;了解公司在该行业中的地位及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判断该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对其会计政策进行全面调整;分析财务报告, 判断公司的盈利性和风险;预测公司未来的盈利性和风险, 对公司及其股票价值进行评估。在这些步骤中, 分析者必须在第三步中确定财务报告是否对公司的经济实质进行了正确反映,才能决定是否进行下面的财务分析步骤, 因此其必须对财务报告的透明度进行确认。文中将财务报告透明度作为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从财务分析角度出

发, 构造一个透明度分析模型,以帮助财务分析人员全面、有效地确认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为了使模型清晰简练,将不考虑财务报告的其他方面, 而集中分析财务报告的信息。 透明度分析模型具有六个等级, 是一个层级分析体系,该体系的最终目标是恰当反映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在此体系中, 等级越高, 其透明度对分析者越重要, 并且高等级透明度的缺失,将会降低所有低等级层级的透明度。 第一层: 交易和事项透明度。该层透明度反映的是财务报告对该公司在本期中所有影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交易和事项的反应程度。这是最重要的透明度,因为不管其他层次的透明度如何, 任何虚假的交易和事项以及对会计数据所属账户的错误归类, 将导致该模型中其他层次的信息闭塞, 而这一层次上任何程度的闭塞都将导致对公司经济状况实质的曲解。一般来说, 财务分析者主要通过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的审计来判断这一层的透明度。然而, 实证研究表明, 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关联方关系对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也有重大影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促使公司财务信息更加透明, 分析者也可以从对关联方关系的解释以及对关联方交易的披露中得出有用的信息。 第二层: 确认与计量透明度。该层透明度反映的是在确认和计量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影响时, 企业是否对相关的会计准则提供了足够的信息。这一层次的透明度要求分析者判断公司所使用的确认计量方法是否恰当, 与同行业中的其他企业是否具有可比性。即使外部审计机构认可公司所使用的会计政策,财务分析者也需要进行独立判断。例如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根据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认可企业将一项长期租赁确认为融资租赁,但这不一定意味着这种处理遵守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分析者不仅要了解企业所使用的会计政策,还要清楚企业如何使用这些会计原则和方法。如果对该层次的信息了解闭塞, 则会导致分析者无法判断公司所使用的会计政策是否在恰当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