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识学习历史感想

认识学习历史感想

认识学习历史感想

认识学习历史感想

生活中处处可以看见前人的文化。父母给我们讲的流转下来的谚语,一些历史改编的电视,小说等等,从这些中我们都可以了解到历史,虽说与历史可能有些出入,其中最正式的是老师给我们上历史课,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古代,还能从中学习到许多文化和经验。

学习历史,是我们必不可缺的一门课程。历史,包含了我国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借鉴历史,有利于人民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乃至我国的发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借鉴,错误的历史经验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弯路,不利于我国的发展,只有正确的历史经验,文化,才能推动我国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拥有更多理性思维,进行更多的理性思考。如果说在遇到一个事件后只凭自己的直觉对其进行分析和推测是种感性思维的话,理性思维则会抽象出一个模型来具体表达和推测该事件。这样不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将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中的经验于我们大有裨益。学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教训,总结前人的经验。在学习了那么多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我们才可能探寻到正确的路。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的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下,中国这个占有人类四分之一的大国,将为人类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将文明推到一个高峰。

中国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作为一份子要把祖国的复兴作为一个责任,一份使命。有朝一日我国一定会成为世界发展的引擎!当然作为中国人的一份子的我们,以及作为中国未来的我们青少年,都该从现在振作起来,好好制定目标,认真地去学习,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好好为自己的和国家的未来努力,争取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一份贡献。

高考历史备考方法

高考历史备考方法 历史试卷考查的内容贴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坚持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历史备考方法,欢迎大家参考。 一、高考全国卷命题特点: 1、考查方向保持稳定。试卷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查的知识点均为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对考生的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较为全面。试题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考生作答都须结合所学知识。 2、试题难度较为平稳。命题材料简洁明了,没有大的阅读障碍。材料体现的逻辑关系清晰贯通,指向性明确具体,考生容易归纳总结出材料主题。选择题区分度较大,多数试题学生较容易做出正确判断;材料分析题中的第41题与42题,材料线索清晰,第42题设问开放,能让考生有话可说;选做题部分均能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和联系所学知识来回答。试卷较好地把握住试题与教材知识的契合点,在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明确主题之后联系教材有关内容来解答,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生作答的难度。 3、注重能力考查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从考查的学科能力来看,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均有考查。 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考查,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在试卷中也得到较好地体现。如第24题借助历史地图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命题均以材料出题,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意识,如第25题和35题所体现的考查方向;对考生历史理解能力的考查在试卷中能够充分体现。总体来看,试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 4、突出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命题材料鲜活生动,丰富多样;从考查方向来看,关注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解读,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材料的选择和命题的导向,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另一方面于潜移默化中表达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历史的现实借鉴意义和纵深感。 二、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1、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深入研究和领会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是了解高考命题方向和命题思路的唯一正确途径。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是指导高考命题和高考复习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高考的考试性质、指导思想、考试范围、试卷结构等等,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 《考试大纲》提出: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表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一些命题专家多次指出:材料第一,论从史出,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主要原则;远离教材,越来越远,是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趋势。 2、认真分析高考命题的特点: (1)、试题形式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征。 选择题基本上为清一色的材料选择题,最佳选择题比例有所上升; 选择题中串题、排列组合题、反项选择题等形式被迅速淘汰; 主观题全部为材料问答题,其背景材料较为丰富;两道必做题中有一道为开放性试题,给考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 图表材料在试卷中每年都有出现,通常是一个表和一幅图。 试卷文字阅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文综卷的历史部分由2007年约2800个字符逐渐增

莫言小说鉴赏:历史观念重构_罪感意识表达与语言形式翻新_评莫言长篇小说_蛙_

几 年前,莫言的《生死疲劳》曾经遭到过一些批评家的诟病。在对《生死疲劳》、《第九个寡妇》(严 歌苓)等作品进行了一番深入剖析之后,批评 家邵燕君认为:“像王葡萄这样的‘一根筋’形象在近来的长篇创作中也并不鲜见。莫言《生死疲劳》中的蓝脸,余华《兄弟》中的宋凡平也都是一条道走到黑的‘牛脾气’,他们能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坚持一种非常的生活方式,完全靠‘本能’支撑。‘本能’是固定的,生物性的,它似乎不受社会观念所左右,但实际上,这样僵硬的傀儡式人物恰是从理念里催生出来的,其纯之又纯的形象和一往直前的姿态其实很像当年芭蕾舞台上的白毛女、洪常青。接受这样的人物不仅需要理解、认同,甚至需要信仰。这提醒人们,意识形态果然是没有终结的。像当年的‘革命历史小说’中那样鲜明的‘规定性’,可以以任何一种新理念的形式在‘重述’中重现,形成对历史新 的遮蔽。”① 结合我自己对于莫言《生死疲劳》的阅读感 受,就应该承认,邵燕君的上述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切中了莫言此作的要害所在。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受到了一种单一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影响遮蔽的缘故,所以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对于历史意识进行的深入思考,自然也就被迫打了不小的折扣。 然而,令人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到了《蛙》这部长篇小说中,所具体呈现出来的却已经是一种带有鲜明自我超越性的历史观。这一点,既突出地体现在作家关于前三十年的描写中,也清晰地体现在他关于后三十年的描写中。其中,最能见出莫言历史观的,是他笔下那些不无血腥气息的关于计划生育场景的描写。一方面,从中国人口的发展历史来看,如果不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就借助于官方的强制性力量,强有力地执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话,那么,拥有祖先崇拜心理以及传宗接代观念的中国人口的急剧膨胀,就实在是无法想象的一件事情。地球就这么大,地球上可资利用的资源越来越枯竭,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已经坚持差不多半个世纪 之久的计划生育政策,就不仅是对中国的发展,而且更是对于世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由于姑姑身为妇科医生,高密东北乡一带具体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她的肩上。因为计划生育便意味着要不断地结扎、流产、引产,所以,姑姑也就由一个使用新法接生的救生的菩萨,而摇身一变为戕害新生生命的刽子手。正是因为有了姑姑对于计划生育政策不折不扣的坚决执行,所以,一幕幕戕害生命的悲剧自然也就逐一出现在了读者面前。虽然制定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确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转换一种视角,从人道主义的思想立场上来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所带来的产妇以及新生儿生命的死亡,则又无论如何都必须受到强烈的批判与谴责。晚年的姑姑之所以会产生一种特别强烈的罪感情结,实际上所体现传达出的,正是作家莫言一种突出的人道主义悲悯情怀的具备。 就这样,围绕着计划生育这一特定时代产物的描写,莫言一种呈现历史复杂性的历史观,也就十分清晰地体现在《蛙》这一小说文本之中。但是,莫言的值得肯定之处,却并不仅仅在于对于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历史以及横贯于两个三十年之间的计划生育这个特定事物进行了足称深入的辩证性批判反思,也在于对所谓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后三十年历史,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批判性反思。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小说中关于“我”的老同学袁腮所一手创办的牛蛙养殖公司的描写上。这一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一位被侮辱被损害者,就是“我”的同学陈鼻的女儿陈眉。天生丽质且具有出污泥而不染品性的陈眉,在小说中曾经先后遭受过两次沉重的打击。第一次是在广东。一场突然降临的大火,对其心理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第二次打击,则是因为她返回故乡之后在袁腮牛蛙养殖公司的代人受孕行为。在这次打击中,陈眉成为了一位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被剥夺者。必须注意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其负面因素已经出现了某种愈演愈烈的可怕状况。一方面是不合理 历史观念重构、罪感意识表达与语言形式翻新 ———评莫言长篇小说《蛙》 王春林

学习历史的心得

学习历史的心得 原创:丑大鸭 我的公众号好久没有更新了 对不起支持我公众号的亲友们~ 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说学习历史的一些心得体会。 当然并不是分享学习经验教训,而是自己学习历史一年半以来的感受。 我现在学习到的有关历史的知识都只是冰山一角,我能掌握到的知识更是冰山一角中的一角了。 xx年,我自己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很多,这里也就不细说了。我并不擅长历史,也曾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但是,现在我越发庆幸自己选择了历史,我对历史也没有以前那么惶恐和不安。我现在更多地是想要去了解它。 (来自《我的77、78》) 虽然我并不是一个远离世界喧嚣的人,相反我往往置身于万千世界中。我没有必要跟别人解释太多或者争个面红耳赤的,告诉他:学习历史有这样那样的用处。这样跟别人解释不就承认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用了。关于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我想没有了解这门学科或者只通过它能不能给你创造经济价值来判定一门学科的用处,会不会有点太过于武断了? 记得上课时衷老师说过,一个人连自己本专业都学习不好,那怎么期待他能够学好其他呢?如果你学好本专业,说明你的学习能力是

可以的。别人看重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的人,他学什么东西或者学习做什么事情都是很快。我想这也可能是我想要学好历史的原因之一。接下来我来聊聊我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想法。 学习 那天有机会和王老师聊天,我很幸运能从那次聊天中有所收获。老师提出学习历史的十二个字“立志、立德、勤奋、坚韧、自信“我想不光是学习历史需要这样的精神品质,任何一门学科或者做什么事情都必需的。老师还提到不要假大空。我们很多时候做事都止于想法,常常因为很多理由没法付出实践。我们通过从小事做起,培养兴趣,积累经验,提高信心。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做。说来惭愧,我有很多想法总是从脑海里蹦出来,我来不及整理,这些想法往往就抓不住了。我就算抓住了,也往往因为没有将其付出实践而导致想法夭折了。我常常有些安于现状,不敢迈出自己的舒适圈: “那样子就可以了”“我已经做很多了。”安于现状,其实是一种不自信。老师鼓励我们去“做”。只有迈开步子去踏实地干了,我们才能有所进步,才能获得信心。 交流 身边有一个能够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人,是一件很幸运很幸福的事。由于我懂得实在有些少,我总是是一个聆听者。但我会在他面前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因为你们可以互相纠正,可以一起思考,不会因为说错话而感到尴尬窘迫。学习不是单枪匹马的,而是并肩作战的。

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理科生,我一直都没有正视历史这门学科。为什么要学?历史得考试,中考算分,高考划等级(江苏考生)。在大环境下,初中三年、高中两年的历史就这么学过来了。得到了什么吗?无非记得几个年份,几大事件。 这么说,听上去,貌似学习历史并没有什么用。不过,神奇的是,假如有人问我,学习历史重要吗?我第一反应一定是:重要。重要在哪儿?说不上来。 这就比较可怕了。这让我在自己身上嗅到了愚民的味道,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一直听老师啊、长辈啊说:牢记历史,历史重要。然后,历史就重要起来了。 在这之前我可以心安理得的把这归咎于填鸭式教育。然而现在,很不幸我是个大学生了,大学生就得有大学生的基本素养,至少独立思维得是其中之一吧。 所以,是时候,好好思考一下,历史、近代史的重要意义在何了。 “长河”是历史的一个挺常见挺普及的喻体。不过,我个人倒是觉得,或许“高山”比“长河”更适合当这个喻体。时间推移,历史演绎,前人的发现,贤者的智慧,在后人的脑袋里头堆积。一代代的认知、意识,必定会被抬高;一代代人的世界观,必定会被不断改善完善。前人辛苦伸手够碰的支点,会变成后人脚下的基石。 我认为,学习历史,学习近代史,就是站在山腰,向下观望的过程。前人的堆积,将我们的视野开拓地越来越广。让我们能看清历史这座高山的岩层构造,看清历史发展的规律趋势。看清山势如何,相应的登山路线又该如何规划。山越高,我们向下能看到的风景便越广。学习历史,便是学习前人,学习登山员们的登山技巧与经验。 一个简单的例子:大清闭关锁国,跌下山去。我们向下看到了这一风景,于是明白了,中国想要跟上世界潮流,富起来,强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试想,一个小白,和一位经验老道的登山员相比,在历史这座山上,谁更占优势呢,答案不言而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些指导思想,不可能凭空而来,伟人们想必也是向下观望,总结前人智慧,向上观察山势,得来的吧。甚至可以说,这些正确的指导思想难道不是从历史中生长出来的吗。 如此观来,学习近现代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考历史备考方案

高三历史学科备考方案 同创中学陈军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考试题的难度不仅仅表现在知识本身的深度、广度上,而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体现出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根本就不表现在知识的深度广度上,而是表现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上。这就告诉我们该怎样依据难度的表现形式,做到有针对性地备考复习: 通过二轮复习,达到对基础知识的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达到对基本能力的史论结合、活用知识、以史为鉴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科应试能力,最终实现抓基础、促能力、提分数的作用。 本届高三学生主要掌握:必修Ⅰ《中外政治史》、必修Ⅱ《中外经济史》、必修Ⅲ《思想科技文化和教育》 大体复习进度是: (1)第一轮复习:高三上学期,复习必修Ⅰ、Ⅱ、Ⅲ。 (2)第二轮复习:高三下学期,专题建设,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高考仿真训练,学生自悟,高考心理建设。 第一轮复习 (1)时间安排:高三上学期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 第一轮复习时使用学校下发的《全品高考复习方案—历史》,同时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 (3)教学安排(按每周5课时)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课时) 第2讲汉代至清明政治制度的演变(1课时)

阶段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课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3讲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1课时) 第4讲罗马法德起源于发展(1课时)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5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课时) 第6讲治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1课时) 阶段检测二西方政治制度(2课时)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7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课时) 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2课时)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3课时) 阶段检测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课时)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0讲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课时) 第11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即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2课时) 第12讲祖国统一大业(1课时) 阶段检测四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现代中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课时)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3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课时) 第14讲开创外交新局面(1课时) 阶段检测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课时)

歌曲中感受历史

“从革命歌曲中感受峥嵘岁月”课题初探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的科学日新月异,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人文主义的回归,处在新世纪的我们,对学习,对生活都应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摆脱以往的束缚,对历史的学习也一样,不应只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应该开辟多种学习的渠道。音乐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历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使那些世代传唱的革命歌曲,耳熟能详,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这些经典作品永远具有无限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它不仅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丰富了人的业余生活,而且还给人以精神的力量。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的革命歌曲,产生于内忧外患的峥嵘岁月,每一首歌都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每一首歌都是一段真实的史实故事,给整个中华民族以无穷的力量,使我们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所以我们应该多探讨研究音乐对历史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当今流行歌曲风靡不断,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正被日渐淡忘的今天,对于中学生来说该研究尤显得迫切。因此我们选择了“从革命歌曲中感受峥嵘岁月””这个课题。 二、研究步骤: (1)选题原由:通过对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史的学习,我们理解到当时的许多革命歌曲对战争的胜利都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其中的很多歌曲广为流传。我们对于历史的回忆,倘若驾着不同年代传唱的歌声,心中就会滋生出一种特殊的感情,历史就是在歌声中不断前进。由于时间紧促,我们五人迅速进行了分工,找资料的找资料,走访的走访,查询的查询,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2)资料查寻:由于已有知识有限,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 1)、先分头到各图书馆寻找,由于资料有限,最终没有多大的收获。 2)、图书馆资料未给我们多大的启发。我们又到书店四处查找。在这个课题方面的资料比较少,要找到较全面准确的资料介绍书籍,有点困难。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本《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它里面介绍了音乐的发展史,有各个时期歌曲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后来的研究过程中这本说也确实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 3)、我们以《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为主要参考,另外,又上网查询部分零散的资料,使整个知识结构得到了补充,由于时间的紧迫,我们未能查找到更多权威性的资料,致使我们的研究难免存在许多遗漏的问题。

对传统史学的历史观的认识

对传统史学的历史观的认识 任大卫 历史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也是一门长青的学问。历史学之所以长青,固然以其深厚扎实的学科底蕴为基础,但不断创新的史学理论、研究方法给学科注入的持续活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史学理论对于历史研究、历史学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探讨历史研究理论方法的新成果不断涌现。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过程的解释、关于历史规律的揭示、关于主体地位和作用的阐述、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整合等,是史学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和根本依据。离开了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过程论的解说,史学理论将无从谈起。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史学意识产生了. 步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史学意识产生了. 史家对于历史记载的态度,史书的表述, 史家对于历史记载的态度,史书的表述,史书的内容与形式,史学的性质与作用, 书的内容与形式,史学的性质与作用,史家自身修养的认识, 自身修养的认识,史家批评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 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使之不断丰富与发展起来《周礼》称“史掌官书以赞治”,这里的“官书”虽非专指史籍,但必然包括历史文献、历史记载在内,正如柳诒徵所说的:“由赞治而有官书,由官书而有国史”。从“赞治”的需要而产生的史学,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辅助政务的宗旨,这是中国古代史学与生俱来的重要特点。而春秋时楚庄王的大夫申叔时论教育太子事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即已包含了十分明确的以史鉴戒和以史教化的思想,并提出了史书有着“耸善抑恶”的作用。以史为鉴戒,就是要根据史书对善人善事的褒扬,对恶人恶事的贬斥而加强道德修养和行为的规范;或者是从历史记载中吸取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以制定和修正政治举措。唐太宗所谓“将欲览前代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鉴”,即为此意。读史、习史吸取鉴戒的观念,成为古代公认的思想准则,在史学和政治上均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修订的《春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私家修成的史籍。私家史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史家著史以用世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扬。《左传》明确地指岀:“《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随着孔子的圣化和《春秋》被奉为经典,惩恶劝善的宗旨成为史学理论中不可置疑的原则。唐代刘知几指岀:“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这里,史家和史学已不仅仅向政界和社会提供鉴戒素材,而是具备了高屋建瓴地指导政治的主动地位。以史教化的观念是以史鉴戒和以史惩劝的延伸,教化的内容大体不出鉴戒和惩劝的范围。但教化宗旨的实施则有着新的特点,一般是由史家与统治者联手,自觉地将教化用意熔铸于史著之中,最终达到辅治的目的。教化的对象也突破了申叔时那样专指太子等一类人物的狭窄范围,而拓展为整个社会。如唐玄宗接受裴光庭编修《续春秋传》的提议,即将“正人伦而美教化”作为宗旨,明宪宗认为史书“劝于为善,惩于为

对专业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的思考

对专业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的分析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对专业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具有丰富性、技术设备先进性、服务管理稳定性、队伍专业性等服务优势的分析,得出专业高校图书馆应成为文献信息中心和教学科研的辅助机构。并指出因经济发展不均衡、收藏主体相对分散、经费缺乏、新书收藏困难等服务制约因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 1 专业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现状 1.1 服务优势 (1)馆藏信息资源特色性、丰富性。专业高校图书馆作为本单位教学科研的信息服务部门,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最明显优势。图书馆蕴含的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类型众多、内容丰富,而且其信息资源具有广泛性、系统性、连续性、共享性等特点。而一般的信息服务机构大都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它们不可能取代图书馆。专业高校图书馆能完整地向专业技术部门的决策和研究者提供有关的科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未来趋势等资料和信息,尤其是馆藏的各种科技和内部资料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优势,基本形成了规模化、具有专业高校特色的藏书体系。除有最全面、最系统的相关专业书籍、资料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期刊、报纸、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以及多种网上资源数据库等,为高校图书馆发展信息服务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2)技术设施的先进性。近几年,专业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数字化建设也已形成一定规模,与其他系统相比较,大部分专业高校图书馆的阅读与研究环境还是较为理想的。专业高校图书馆有较先进的技术设备,基本上保持了与高科技同步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专业高校图书馆开始走向国际互联网,为实现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先进的设施,保障了文献信息的有效、快速传递,促进了知识向信息产品的转化,使专业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效率更加提高。 (3)利用服务的针对性。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到图书馆去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久而久之,形成了庞大的读者群体。读者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社会看重图书馆、依靠图书馆、永远离不开图书馆。同时,图书馆在长期的服务中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服务信誉,有利于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专业高校图书馆相对于其他图书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拥有学生、教师读者群,这是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读者资源,是保证特色信息服务得以实施的最基本、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大量的学生读者,他们需要经常借阅基础学习文献;教师、专家读者,他们教书育人、著书立传、搞科学研究,需要不断的求新求变,到图书馆汲取新的信息和学术营养。上述二类群体与专业高校图书馆可谓固定且关系密切。因此专业高效图书馆服务具有特定的读者群。 (4)服务队伍专业性。人才优势:专业高校图书馆具有大量的信息处

丸山真男历史意识的“古层”论简析

丸山真男历史意识的“古层”论简析 刘文星*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考察丸山真男“古层”论的提出过程,分析历史意识之“古层”思想的内涵,认为丸山提出的“古层”论是对日本思想中解构外来思想的某种共通模式的探究,并非国粹主义,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复古或保守思想;日本的超国家主义随着战败解体,而“古层=执拗低音”却依然持续,并阻碍着近代主体的产生。在今天,如何使“古层”思想融入全球化语境中,也许是日本从传统思想的深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关键所在。关键词:丸山真男 历史意识 “古层”论 日本思想  丸山真男(1914—1996)被誉为“最能洞察和批判日本近代深处”①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第一人。然而,“古层”论(又称“原型”论)的提出,使得曾被认为是日本“战后民主主义的旗手”和“战后精神代表”的丸山,一时间似乎“转向”成了“保守主义者”。相对于日本学界乃至民众中经久不衰的“丸山热”,我国学界也有不少关于丸山真男的研究②,对其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对其“古层”思想的论述还显得不够全面和充分,而“古层”论是丸山日本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理论,贯穿其整个的学术思想体系。 那么,“古层论”的提出究竟是否代表丸山思想的转向呢?丸山为— 136—*① ② 作者系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朝日 1996年8月19日。 目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柴田哲雄和凌维慈:《丸山真男及其日本思想论》(《日本学刊》1999年第5期);孙歌:《丸山真男的两难之境》,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代译序(三联书店,2000年);徐水生:《丸山真男的日本思想古层论初探》(《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施平:《也论丸山真男的两难之境》(《日本学刊》2001年第1期);盛邦和:《丸山真男:传统演化与文化的现代化》(《日本学刊》2002年第3期);韩东育:《丸山真男的“原型论”与“日本主义”》(《读书》2002年第10期);葛兆光:《谁的思想史?为谁写的思想史?———近年来日本学界对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等。

感悟历史品味人生

感悟历史品味人生 历史的车轮在不停地转动,没有人可以使它停下。虽然时间已经逝去,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来感受那过去的岁月,更可以在历史中感悟,去品味。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历史是人类发展的记录”。自从人类有了文字,人类就开始记录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这些事情,在后人眼里就是历史。多读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气息;多读历史,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古人的喜怒哀乐;多读历史,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人类发展的记录,生离死别,朝代更替,沧海桑田都记录其中。历史贯穿着人类的血脉,沉淀着先人用生命写给后人的启示。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要读史书,因为只有了解历史,他们才可以吸取曾经王朝兴盛,衰败的经验。更好的治理自己的国家,使自己的国家长治久安。读历史,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感受历史中所蕴含的勇敢,智慧,忠义。感受历史中那些如高天长风般不衰不朽的事迹。使我们的精神在历史中得到壮大和升华。 一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可以使一部历史;一个民族的兴盛衰亡可以使一部历史;一个人的酸甜苦辣也可以是一部历史。人生的旅途中,可能会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令人感到不厌其烦,但正是这些构成了人生的精彩;人生的旅途中,可能会有坎坷,会有磨难,会有挫折,令人痛彻心扉,但正是这些构成了人生的坚实;人生

的旅途中,可能会有痛苦,可能会有伤心,可能会有辛酸,令人刻骨铭心,但正是这些构成了人生的希望。它们一起谱写了人生的历史。 有的人由于失去生的希望,而望世界最后一眼,便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有的人由于失去目标,而借酒消愁,最终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有的人由于工作埋头苦干,而被人们永远牢记;有的人由于建立功勋,而名垂青史。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不同。 人生的路漫长,就像在大海上航行,有时风平浪静,行驶顺利;有时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心中灯塔不灭,我们就可以前行。人生的路漫长,在阳光中我们欢笑,在狂风中我们坚强,在暴雨中我们努力。人生就如一部史书,这部书是由我们自己书写,它会记录我们的成长历程。就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最美的语言,最细腻的笔法去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 姓名:SJ

我对历史观的看法 历史观就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

我对历史观的看法历史观就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在历史研究中,每遇到一个较大的事情,尤其是事情的发生或者兴衰,人们就会问道:这是真的吗?事情为什么会这样?这事合乎理性吗? 合乎人性吗?这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问题多了,研究者就会进一步抽象地思考: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历史发展有没有目标或目的?等等。这样,就把思考推到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哲学领域中去了。可以说,历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世界观(包括宇宙观)和认识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属于哲学思想。哲学思想原来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不过没有在抽象层次上明确起来,甚至不曾去抽象思考过,但在生活上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不自觉地做出判断和决定。 历史学家也是这样,他们都有自己的历史观,不过有些问题还不肯定,不能系统地表述出来,但遇到具体历史问题时,就会做出选择、解释、判断。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数字人文时代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开题报告

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主要参考文献 [1]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10504151.html,puter science and humanities[M].Digital Cognitive Technologies:Epistemology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2013. [2]王晓光.数字人文与智慧数据[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8(02):32-33. [3]赵生辉.国外档案领域数字人文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档案.2015(9):14-17. [4]周谦豪,戴泽钒,朱奕帆,等.inBooks数字人文工具的设计与实现——基于上海图书馆 开放数据的微信小程序[J].图书馆杂志,2019,38(02):47-54. [5]董聪颖.穿梭千年:数字人文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J].档案管理,2018(2):45-47. [6]Angela Repanovici,Mihai Turcanu,Luciana Cristea,等.Smart library:RFID implementation in libraries[C].Proceedings of the 8th WSE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data bases.2009. [7]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7-11. [8]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Smarter Library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J].图书馆 学刊,2010,032(007):8-10. [9]吴加琪.数字人文兴起及档案工作的参与机制[J].档案与建设,2017(12):12-15. [10]孙琴.数字人文时代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17(04):66-68. [11]周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J].图书馆工作与研 究,2018,No.268(06):52-55. [12]袁爱莲.数字人文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特色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J].智库时 代,2019,000(016):P.271-272. [13]马茂华,陈倩.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J].河北科技图 苑,2017,030(004):9-13. [14]张宸,吴廷照,戴平,等.大数据智能可视化在北美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建 设,2017(8). [15]杨鹤林,李宾,朱前东.从创客空间到数字人文场所: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iSpace建设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8,000(003):56-62. [16]温旭.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理念下的校史建构[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8. [17]孙显斌.数字人文与数字图书馆建设[J].2017. [18]董园园.基于智慧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创新[J].齐鲁师范学院学 报,2019,034(001):P.99-103. [19]刘倩,付方方.智慧时代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规划探析\r——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J].科技资讯,2019,017(006):191-192. [20]滕斌.新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贵图学苑,2018. [21]谭璐.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信息生态模式研究%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on Ecological Model of Intelligent Library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000(006):120-123. [22]李若,邓学军,张帆.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规划实施对策研究[J].情报科 学,2019,037(007):113-117. [23]赵冉.数字人文背景下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模式与策略研究[J].大众标准化,2019(12). [24]曾蕾,王晓光,范炜.图档博领域的智慧数据及其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角色[J].中国图书馆学 报,2018,044(001):17-34. [25]杨鹤林,李宾,朱前东.从创客空间到数字人文场所: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iSpace建设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8(3):56-62. [26]高媛.数字人文时代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 刊,2019,039(007):42-43,46.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高考是对考生智力、知识、能力、心理的综合检测,也是对考生十多年“寒窗苦读”的全面检阅。作为准备参加2004年高考的历史考生,你们此时是否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充分的准备呢? 一、精心研究考试大纲,充分了解历史高考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因为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生复习备考的行动指南。尤其重点领悟大纲中的十项能力要求及题型示例、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从中感悟专家们的命题思路、风格、对知识的处理思维以及对考生的基本能力要求,这对复习备考是大有裨益的。它不仅能让考生方向清晰、目标明确,而且也让考生的复习备考更具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细心研读课本。因为课本既是命题的依托,也是考生答题的载体,考生只有熟练掌握并应用课本知识,才能应对高考试题。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再认、再现课本基础知识的试题大有增加的趋势。在研读课本过程中,需注意:①强化记忆。特别是对重点章节、重点知识要反复阅读、反复理解。如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四章和第六章等。②在阅读中归纳、概括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在阅读、记忆、理解过程中可以将它归纳概括为一条主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二个核心(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股浪潮(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这样可以从纷繁点点的知识记忆中走出来,高屋建瓴地领会和把握课本知识的精髓。③在临近考前,要跳出课本的封锁和包围。可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章节目录回忆法来加强对课本知识的巩固,一方面检验自己的记忆效果,另一方面及时查漏补缺。 三、梳理知识,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即历史知识的专题复习。我们可将高考历史划分为三大版快(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高考出题分值分别约为25%、40%、35%)、十三专题(即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关系史、对外关系史等五专题;中国近现代史分可分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经济史、思想史等五专题;世界近现代史可分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民族解放运动史等四专题),每一专题下又可分若干小专题。在复习中必须将课本内容和具体知识点融入到相关专题之中,切忌离开课本,空洞无物。 四、删繁就简,明晰重点。考纲中没有的和新教材中带★号的内容在近阶段复习中可以忽略,但必须重视重点和难点知识。对历史进程影响重大的事件、人物活动以及制度、统治政策调整要重点把握。 五、坚持用生产力的标准认识、评判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演进。如现代化问题、科技发展及其影响、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等。 六、关注时事和重大热点问题,联想相关问题在历史上的脉络和演进。如由“三农”问题联想到古代史上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水利工程、统治政策,中国近现代史上太平天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英、美、法、日、俄等国的土地政策等;由“台湾政局”联想到古代史上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理、荷兰入侵和郑成功收复台湾,近代史上日本割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现在的历史教学不能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一直以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将课堂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三大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也就形成了引入新课—讲解重点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处理课后作业的模式,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学目的仅限于如何使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方面,不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知,主要表现在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行为;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感知和思考;重视课堂内的知识传授,忽视走出课堂感受历史;教学手段单一,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总是站在当代人的角度看历史,而不注意历史事件所处的历史环境。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具有权威性,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贵在于传,而无须得到学生的认可,也不必考虑学生的感受,这违背了教育成才的科学规律。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成才的目标也是学生,如何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形成自我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所在,即怎样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形成历史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 西方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来源于实践,而实践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感知知识,用自己的参与行为提升理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另外,多维互动模式也要求在教学中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实践,形成创新思维模式。 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过程方法的倾向,从而形成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对历史缺乏兴趣,对历史知识的来源仅限于书本而不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所以,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学习过程,目前,还没有一种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多维互动模式”不失为一种富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旨在改革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局面的出现;通过教学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互动、感情互动、实践互动等,达到学生感知知识的目的。其具体要求是:(1)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2)延缓判断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3)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自我思考和得出结论。 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仅限于从课本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状况,这是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完成知识感知的关键,而“走出去,请进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谓“走出去”,就是打破书本和课堂界限,让学生亲自感受历史。学生可以走出课堂到图书馆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上网下载有关历史信息,也可以参观本地的文物古迹,进行诸如考古、收藏、研究等活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

精品范文-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 初学历史,心中不免有些空虚,历史,从初中便开始接触,洋洋洒洒六年了,不断重复着不变的故事,没有任何的创新。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师只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历史知识,学生只是在下面挥汗如雨的愤笔疾书,这样老师是历史课主角,学生则成为台下的观众。殊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历史课的主角。如今的大学历史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历史事件,入木三分的讲述了具体事实,生动而引人入胜。 当今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这个课堂里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正是因为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老师的分组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能动性,加强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们所在小组做的是有关慈禧的课件,虽然与其他组重合,但是通过资料的收集,我们了解到:从历史上看,慈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心胸狭窄、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而从家族来看,慈禧则是一个有血有肉、孝道先行的封建女人。我们更加知道慈禧太后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是1861年至1920xx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这并不像我以前的认识,我以前的认识都是极其片

面的,这样的教学对于更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是十分有利的。 再者,我喜欢历史,特别是古代的传统文化故事,在您的指引下,我们的认识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初中历史课,在象马营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向来是被认为副科的。学生轻视,家长忽略,学校漠视(中考算分数后情况稍好)。甚至连承担历史教学的老师也有着几许无奈何可怕的淡然。可以说,历史教学环境在今天没有什么真正的改观,这严重影响了历史的教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把历史课当作赶写语数英作业的平台,是进行调整休息的乐土。即使是部分在听课的学生,他们的骨子里也并没有把历史与语数外等科目并驾齐驱,甚至连物理和化学都比历史重要。我在此并非讨论科目的孰重孰轻,只是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 层面说,学生对历史的“不买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教学的缺失,“不能让学生走进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学的失败。”近几年,初中历史不可避免的进行了新课改,可以说,课改后的历史教学更难教了。然而,据我所知,目前的大部分农村中学,包括我校在内对于初一初二的历史课根本不重视,直到初三,要中考了,才把历史课当作主课来对待,所以历史专业的老师年年把手毕业班,初一初二的历史课,又严重打击了任课老师的积极性,只要老师能把课上完就行,好像是综合科和体育课,实际上,这些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上述教学情况的出现让我很怀疑历史教学的成果会有多大?历史教学的明天在哪里?

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全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做为全国师范类教育内的排头兵,其编订的教材一直受到各本科院校的推崇,体系编排合理,严密,适合日常教学,学生易于学习,清晰明白。但是,有些问题涉及不深,点到为止。学术性不够。但是足以应付考研。因为历史学考研考得就是基础。 第二套: 1.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2.李侃《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四版 3.王绘林《中国现代史》北师大版(高教版) 4.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高教版 5.齐世荣《世界史》六卷本,高教出版社 这套教材,也就是网上通常所说的历史学考研11本书。其中,《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比较经典的教材,但缺点是内容庞杂,分量很重,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是个不小的负担。不过还是一部很经典的教材。李侃的《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历史很悠久的教材,但是这部教材已经多年未版,许多观点比较陈旧。齐世荣六卷本《世界史》 是一部多次获奖的教材,是名家领衔编写,其特点是学术性很强,各家观点都有,是国内学术界关于《世界史》研究的较为全面的观点。但是,在体力编排上面,有所欠缺,稍显凌乱。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何沁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通史: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