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阅读

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阅读

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阅读
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阅读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阅读题:

1、请将“A胆识B见地C判断D直觉”填入文中相应的空白处。

2、“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你用这个成语造句吗?

3、这段文字开头的《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对于表现邓稼先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请找出文章里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5、文段结尾的歌词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1、DBAC 2、(释义、造句略)3、悲壮、凄凉;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极其恶劣,说明他工作的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辛劳的精神4、“戈壁滩上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突出环境的恶劣,烘托人物形象。5、赞扬的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暗示邓稼先是这些人物中最闪亮的。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3.简述:下面两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②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4.从“我不能走”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5.请你在邓稼先的墓碑上刻一句最能概括他一生的话

1.引述五四年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上。表现出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更加突出邓稼先的伟大。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2.渲染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极其恶劣,说明他工作条件的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辛劳的精神

3.①写出邓稼先对下属的关怀及其内心的平易近人,表达了邓稼先坚定地信念和坚强的意志。表现了作者对邓稼先的情感的极力赞扬②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手不会抖,因为它具有从事这项工作的……凭借内心坚定地信念和坚强的意志,他对自己的结论充满自信。)

4.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爱国,勇敢,不怕牺牲,执着追求,无私奉献,有责任心的人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 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

6. 概述本文内容。

7. 本文介绍了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8. 如何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意思?

答案:5.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6. 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7.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

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8.见笔记

1.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2.“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3.摘录段中语句回答:①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

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

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

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

4.从上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以表明邓稼先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六.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试从课文中找出具体材料说明:本文作者具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

2.试举例说明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及作用。

1.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热爱祖国

3.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两弹元勋③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④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4.临死前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5.用以表现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六.1.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作者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任人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把眼光射到了历史的深处。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

2.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①中国人民“百年屈辱”史与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现实对比。这为邓稼先出场做背景,使其品质和胸怀显得大气磅礴,突出邓稼先的功勋。②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了邓稼先虚怀若谷的品质和忠厚朴实的美德以及堪为人杰的伟大形象。③邓稼先在“文革”中的出色表现与“两派群众组织”表现对比,展现了邓稼先的隐忍顽强和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表现了他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卓越的领导才能。④中西文化的对比,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的魅力。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①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②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③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④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1、①段中的“那”改为“这”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段如果改为“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哪句效果好?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②段中“今天”与“一个世纪以后”似有重复,如果去掉“一个世纪以后”,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表现邓稼先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析文段在语言上的特点

1、不好。“那”是远指,表追述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作为表现邓稼先的历史背景。

2、原句效果好。原句运用反复,渲染、突出了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3、“一个世纪以后”既表现了中华民族屈辱史时间之长,更突出了结束这种屈辱史的艰辛奋斗历程。

4、主要运用了对比。把邓稼先伟大的历史贡献与其默默无闻的品格作对比,从而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情操和博大、深沉、谦逊的品格形象。

5、文段以饱含激情的短句为主,多以独句成段,运用排比段结构,高度凝练、简洁地概括了邓稼先的伟大历史贡献和主要形象特点,在“大舞台”中把人物写得气势磅礴,以设悬念开头,富有吸引力。

1.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2.3.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是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

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4.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第五部分“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这些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4.5.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5.6.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6.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选文以“我不能走”为标题,如改成“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既能体现邓稼先勤勉奉献的高尚精神,又引用了邓稼先的原话,很感人。

现在各种媒体逐渐发达起来,各种虚构的电视剧喋喋不休地“侃”着生活琐事。杨振宁在文中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你觉得有必要吗?

当然有必要,过去说“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是对真正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们视而不见或抹煞其价值

13结合全文说说邓稼先一生的主要工作及其贡献是什么?他的贡献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意义?

14.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这首歌赞颂了中国男儿__________的精神。朗读这首歌词,应读出_______的气概和_______的情感。

15.文章引用这首歌的目的是什么?

16.“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一句在文中的含义什么?

17.请结合全文,说一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并从多方面说说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例:邓稼先是一位最具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

13主要工作是研制成功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他的工作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日子。

14.顶天立地不怕牺牲献身祖国。豪壮热情歌颂

15.作者用这首歌来歌颂邓稼先的那种献身精神,是对他为祖国国防屡建奇功的赞美,也是对他为中国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命运的贡献的真实写照。

16. 这句话是说邓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不是普通的签字,这签下去的是一个民族的尊严,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名声和地位,邓稼先的手能不颤抖吗?这个问句包含了作者对邓稼先的钦佩和哀思。

17.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高尚人格。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邓稼先是一个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人。邓稼先是一个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人。邓稼先是一个为人忠诚纯正的人。邓稼先是一个具有超凡创造力的人。邓稼先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邓稼先是一个果敢、坚定,具有领导才能的人。

11文章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12.依据文章内容,你认为邓稼先的手是否会颤抖?请说明理由。13.“我不能走。”简短的话语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答案:11表现环境极其恶劣,显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2.答案:①不会颤抖。因为邓稼先作为科学家,他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②会颤抖。因为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评分:只答出“会颤抖”或“不会颤抖”不得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13.答案: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执著、勇敢、无私。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内容)

2、文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我是做了再说(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做什么)“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吹嘘,自诩xǔ)

4、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

“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这”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5、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

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6、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句子的含义。“它”指“深宵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孤单寂寞,但闻一多先生则不然,他在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得的情景。

7、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

这是比喻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8、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做”没有说)

“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的,不是“不动”,而是在废寝忘食的“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的动。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9、“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说明了“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除了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表明闻一多研究学术极专极深。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作为学者有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硕果累累品格。革命家有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大勇、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9、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一句话)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4、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闻一多先生‘说’了”中“说”的意思是:

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宣传动员革命,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

②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

闻一多先生最初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③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作好了牺牲的准备,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5、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争取民主、宣传革命)

6、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说),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做),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7、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充满着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8、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短)

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10、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既有鼓舞人心,极其震撼力的言论,又有伟大的行动实践,言行一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11、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12、(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12、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矛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叙,意图何在?

(尽管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对待说和做的情况迥然不同,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二者在言行上完全一致,而且以宝贵的生命证明了他的“言”和“行”,言行一致是他人格的写照。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不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闻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进的历程。这样记叙,虽然是只言片语,但形象丰满,孜孜不倦与英勇无畏的精神跃然纸上。) 3.文章开头两句是这样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品质。)

6.“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内容上总结全文,结构上照应开头)

第2课说和做课时练习题(有答案)-(语文版语文七年级).doc

《说和做》练习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然()迭.起()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慷慨 ..淋漓()迥.乎不同() 2.下列句子中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楔而不舍。 C.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D.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群众大会上,闻一多先生慷慨淋 ...漓指责民族败类。 B.闻一多潜心贯注 ....于典籍研究十几年。 C.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受到事倍功半 ....的效果。 D.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她都应付自如 ....。 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⑵“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⑶“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⑸“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5.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⑴“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⑵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⑶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⑷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6.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 分阴。()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7.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周末,我最喜欢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有色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A.有散发着鲜花的阵阵清香 B.有鲜花散发着的阵阵清香 C.有鲜花在散发着阵阵清香 D.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鲜花 8.下列句子中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楔而不舍。 C.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D.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阅读答案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⑧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

第2课说和做课时练习题(有答案)-(语文版语文七年级)AwKwKK

说和做》练习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然()迭起()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慷慨淋漓() 迥.乎不同() 2.下列句子中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楔而不舍。 C.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D.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群众大会上,闻一多先生慷慨淋漓指责民族败类。 ? ? ? B.闻一多潜心贯注于典籍研究十几年。 ? ? ? ? C.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 ? ? ? D.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她都应付自如。 ? ? ? ? 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⑵“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⑶“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⑸“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

一的美德。( 5.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⑴“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⑵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⑶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⑷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6.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⑶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咼标。() 7.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周末,我最喜欢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有色 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有散发着鲜花的阵阵清香 B .有鲜花散发着的阵阵清香 C.有鲜花在散发着阵阵清香 D .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鲜花 8下列句子中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B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楔而不舍。 C.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D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附答案教学提纲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附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附答 案)(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附答案)(2)文章 来自: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 一1.概括短文的大意。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2.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用文中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文中“目不窥园,兀兀穷年,足不下楼,沥尽心血”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 运用四个四字词语,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刻苦,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4理解“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细节描写,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字写得多而工整,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5肖像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目不窥园。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6“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及谦逊态度。 7作为学者,这部分写了闻一多的那三件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二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内容) 2、文中“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贴切,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 我是做了再说(向别人告白自己做了什么)“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吹嘘,自诩实干精神谦虚美德) 4、加点的“精神食粮”指代什么?(用原文)

七年级语文说和做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说和做课时练习题及答 案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然()迭.起()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慷慨 ..淋漓() 迥.乎不同() 2.下列句子中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楔而不舍。 C.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D.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群众大会上,闻一多先生慷慨淋 ...漓指责民族败类。 B.闻一多潜心贯注 ....于典籍研究十几年。 C.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受到事倍功半 ....的效果。 D.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她都应付自如 ....。 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

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⑵“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⑶“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⑸“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5.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⑴“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⑵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⑶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⑷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闻一多《一句话》教案

一句话 闻一多 一、学习要点: 1、了解闻一多的诗作情况。 2、把握本诗反映的社会现实及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思 想。 3、把握诗中隐喻、反复、排比手法和闻一多关于新诗 的主张及本诗的特点。 二、出处与作者 1、本文选自《死水》 2、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又名亦多。湖北 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1913年考入 北京清华大学校,“五四”运动曾对他有所触动和 影响。1922年赴美留学,研习美术和文学,颇受西 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同时,目睹美国种族 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实,激起强烈的反帝爱国热 情。1923年出版了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后, 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 华大学等学校教授。1928年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新 月》杂志。同年出版的诗集《死水》,在思想深度 和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较前更前进一步。他的诗继 承了中外诗歌的优良传统,精练、严谨、富有创造 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任教。 1943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影响下,积极参加 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 被国民党特务暗害于昆明,终年四十七岁。有《闻 一多全集》。 三、题解与背景 1、一句话,指“咱们的中国”,即民众的中国,人民 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的中国。诗人通过这一句 话表达了对理想中国的切盼和歌颂,表现了深厚的 爱国主义情感。 2、背景:《一句话》写于1925年留美回国之后,在留 学期间,他对帝国主义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有切 身的感受,激起他强烈的爱国激情。他怀着对祖国 的无限思念和挚爱回国,但他看到的却是封建军阀 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他对祖国和 人民的爱之甚。求之切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 批判,转化为痛苦、失望和焦急的情绪但作者对民 族的复兴和祖国的重新崛起一直是充满期待和自 信的,他渴望现实的变革和祖国的富强,并相信, 这一理想会实现。 表现在创作上,回国后,爱国主义与现实主义更紧这首诗选自闻一多的哪一本诗集?诗歌主要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28年,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创办什么刊物? 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仅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同学多思考,运用真觉得智慧写出更好的答案!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试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赫.然(hè)仰之弥.高(ní)群蚁排衙.(yá) B.典籍.(jí)目不窥.园(kūi)一反既.往(jì) C.卓.越(zhuó)气冲斗.牛(dǒu)潜.心贯注(qián) D.衰.微(shuāi)沥.尽心血(lì)漂.白四壁(piāo) 2.根据解释填写出恰当的成语。 (1)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__________(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声震天地!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____________(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 (3)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一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____________(很不一样),而且一反既往了。 (4)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____________(辛辛苦苦一年到头这样做),沥尽心血。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说”字的不同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和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的结构非常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____________”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5~8题。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闻一多先生上课》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

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关,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

闻一多一句话赏析

闻一多一句话赏析 《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 国!”赏析:咱们的中国!”这句话看似平常,却包含着人民当家作主,反对专制压迫的丰富潜台词。 在封建专制统治时代,中国人处于毫无民主权利的奴隶地位,这句话五千年来都没有说破。 直到新中国成立,人民才有了扬眉吐气当家做主人的希望。 诗人闻一多一腔爱国主义情感燃烧、升腾着,好像快要爆发的火山,他盼望着铁树开花”、火山忍不住了缄默”的那一天,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诗人内心的这股激情强忍着,压制着,终于没有冲破火山的缄默”,情感和理智难忍地保持着平衡。 而在诗的形式上,全诗两节16句,节与节,行与行,音节之间,却对仗工整。 细读前后两节的前五句,字数完全相等(九个字,四个音尺),情感是递进的;后三句词语大致相同(只是将突然”改换成等到”),造成反复回环的效果,这种整齐又有复沓韵味的诗形,也透露出诗人内心情绪的奔放与节制。

闻一多是诗人,也是严谨的学者,高度理性,执着,自制力很强,自称东方老憨”;但他内心有一团火,情感丰富,热情洋溢,理想主义,像一座表层冰冷内蕴火焰的没有爆发的火山”,这种特殊性格在诗中亦有典型的表现。 就感情奔放热烈而言,闻一多的诗和郭沫若的《女神》存在着某种精神联系;可是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与《女神》大不相同。 郭沫若的自由体抒情犹如决堤的江河,飞流直下,一泻无余,而闻一多崇尚节制”美学,主张带着镣铐跳舞”,他的现代格律诗往往将火热的情感浓缩、包裹在一个外壳冰冷的特定的艺术境界里。 《死水》本来可以写成呐喊诅咒式的诗,现在却把愤怒情绪包裹在一个曲折隐蔽的象征里面,故意把丑恶的东西美化,抒写出爱恨纠缠的复杂情绪;而在《一句话》这首诗里,他把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渴望和对于光明美好新中国的追求,浓缩在咱们的中国!”这句平平常常的大众语里面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题 及答案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geming 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题:

1.给上面的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 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3.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5.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6.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

朱自清:《闻一多全集·序》

《闻一多全集·序》 朱自清 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大概从民国十四年参加《北平晨报》的诗刊到十八年任教青岛大学,可以说是他诗人时期,这以后直到三十三年参加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五四历史晚会,可以说是他的学者时期,再以后这两年多,是他的斗士时期。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本集里承臧克家先生抄录来三十二年他的一封信,最可以见出他这种三位一体的态度。他说: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 这是斗士藏在诗人里。他又说: 你们做诗的人老是这样窄狭,一口咬定世上除了诗什么也不存在。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吗?我不能想象一个人不能在历史(现代也在内,因为它是历史的延长)里看出诗来,而还能懂诗。……你不知道我在故纸堆中所作的工作是什么,它的目的何在,……因为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了。方单的形式是什么——一部文学史(诗的史),或一首诗(史的诗),我不知道,也许什么也不是。……你诬枉了我,当我是一个蠹鱼,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虽然二者都藏在书里,他们的作用并不一样。 学者中藏着诗人,也藏着斗士。他又说“今天的我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后来的他却开了“民主”的“方单”,进一步以直接行动的领导者的斗士姿态出现了。但是就在被难的前几个月,他还在和我说要写一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 闻先生真是一团火。就在《死水》那首诗里他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仅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同学多思考,运用真觉得智慧写出更好的答案!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4、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5、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6、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7、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8、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短) 9、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一句话) 10、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11、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20分) 说和做(节选)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2)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4)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5)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6)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7)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8)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9)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0)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1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2)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3.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6分) (1)“闻一多先生‘说’了”中“说”的意思是: (2)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这句话的意思是: (3)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意思是: 14.选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3分) 15.第(2)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3分) 16.选文(11)段中划横线句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17.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4分) 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40分)

一句话 闻一多

二六一句话 上海市民办新华初级中学陈榕 【教学目标】 l.品味关键词句,感受诗人对新中国必将出现的坚定信念。 2.通过朗读,感受闻一多新诗的美,培养阅读新诗的兴趣。 说明: 这首诗感动人心的正是诗中酣畅淋漓表达出来的爱国之情、赤子之情,感受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就成为学习本诗最重要的一个情意目标了。诗歌的情感是通过具体的话句来表达的,无论是新体诗还是旧体诗,要深层理解其内涵,必须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细细品味,这也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就本诗来说,其“个性特点”除了上述的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外,还有韵律整齐、节奏分明、语言朴素等特点,非常适宜朗读,尤其是闻一多一贯遵循的新诗格律法则“建筑美、绘画美、音律美”在这首诗中也有所体现。这些虽不必要求学生全都掌握,但通过朗读及教师适当的引领,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初步了解诗歌的艺术规律。 课时建议:l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l.重点: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中的爱国激情和诗人的坚定信念。 2.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品味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涵。 说明: 诗歌最宜朗读,尤其是情感充沛、激情四溢的诗歌,多读自能读通并沉浸其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朗读是进入文本的主要途径。通过多种形式、反复的朗读,学生会被诗人的激情感染,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也会步步深入。本诗中有一些诗句对于现在生活在逐渐强盛起来的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比如:为什么这一句话“说出就是祸”?为什么说是“火山的缄默”?为什么要提到“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品味关键词句,进而理解诗歌内涵,理解诗人在目睹祖国的黑暗苦难之后含着血泪迸发出的呐喊,理解诗人在这样的时刻对崭新的中国必将出现的坚定信念,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切地体会诗人火热的爱国之心和赤子之情;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很自然地领悟诗中所用的比喻、对比等艺术表现手法的作用。

(完整版)1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及答案

1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及答案 caijuyudonglixi [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钻.探()地壳.()诗兴.不作()气冲斗.牛() 硕.果()校.补()锲.而不舍()昂()首挺胸: 慷慨.()弥.高()迥.乎不同()炯炯 ..目光()() 迭.起()臧.克家()目不窥.园()兀兀 ..穷年()()2.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xiá()hè()然piǎo()白一反jì()往 3.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冲斗牛 ..(星宿名)迥.乎不同(差得远) B.锲.而不舍(刻)气冲北斗.牛(北斗星) C. 仰之弥.高(更加)兀兀 ..穷年(劳苦的样子) D. 迭.起(屡次)沥.尽心血(沥青)(2)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错别字应改为:;(2分) (广东(课改)学业水平题) A.人声鼎沸 B.家喻户晓 C.锲而不舍 D.不记其数 (3)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②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③“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④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A. ①无②排比③引用④对比 B. ①反复②比喻③对比④引用 C. ①无②比喻③对比④.对比 D. ①反复②排比③引用④引用 4.揣摩语言。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这一句话运用了修辞,其作用是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句中的加点词“钻探”的意思是,其作用是 (3)“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个比喻好吗?谈谈你的看法。 5. 根据提供的语境,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湖南株洲(新课程)毕业题) 人生如同山中的树,生于南坡,阳光充足,,可谓顺境;生于,,土壤贫瘠,可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背景,但可以选择生活态度。 6.填空。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运用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方面和作为方面的和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高尚人格。 (2)作者,是闻一多先生的,诗人,山东诸城人,1932年以新诗《》成名,因此被誉为“”,第一部诗集是《》。

闻一多《一句话》写作背景

闻一多《一句话》写作背景 一些论者曾根据现代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压迫的现实,指出,对觊觎中国这块“肥肉”的帝国主义来说,倡导爱国主义就是无法无天,就是犯上作乱的“祸”,这实在有些想当然,在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渗透主要还是经济形态上的,它们毕竟没有控制我们的行政大权,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对一位宣传爱国主义理论的中国知识分子进行直接的干预;掌握着中国人生杀予夺大权的终归还是中国人自己,准确地说,是中国人自己组成的政府。那么,是旧中国的腐朽政权禁止爱国言论吗?恐怕也不够确切。从本质上看,一个封建专制的政权恐惧人民的力量,害怕知识分子的自觉的充满理性精神的民族意识,这毫无疑问,因为,真正的充满理性精神的民族意识,必然引向对民族历史及现实的深刻反省,必然会将思索对准腐朽的现实统治本身(闻一多后来的确是走上了这条道路),这对他们的反动统治是莫大的威胁。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封建专制政府又往往最善于用光彩夺目的、不切实际的“爱国主义”言辞来自我打扮,在通常的情况下,他们也富有利用一般的爱国情绪的本领。——从这个意义来看,一句普普通通的感叹“咱们的中国”显然就算不上什么扰乱纲常的“灾祸”,说不定正是封建专制主义者求之不得的“敲门砖”呢! “祸”与“火”都只能是闻一多自己的,是闻一多心理意义上的,这实际上是源于诗人自我的矛盾和冲突,某一种内在情绪酝酿已久,能量奇大,一旦冲破外壳爆发出来,就会大大地破坏外在的某些平衡关系,仿佛就是“祸”、就是“火”了。 闻一多是一个颇矛盾的诗人,以外表看,行为谨慎,严肃,在生活中保持着高度的理智,以致还自称为“东方老憨”;但是,任何熟识他的人都知道,此人感情丰富,热情洋溢,拥有一个诗人的灵魂。一内一外的这不同的生存方式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尽情发展,终究会发生 闻一多剧烈的冲突。比如诗人曾对臧克家说,诗集《死水》里充满了“火气”,“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他对别人称他是“技巧专家”也很恼火,这说明,从内心情感方面讲,他是更趋向于那种外向的,冲荡的情感;但是,从整部《死水》(包括这首《一句话》)来看,他又的确是位“技巧专家”,而且特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语,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

(完整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复习题(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复习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朗读下手,(1)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也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2)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1.概括选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闻一多潜心钻研学问,学成《唐诗杂论》 2.第1、2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使读者迫不及待要读下去。 3.体会选文中“ ”画线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叙述的表达方式,但却洋溢着赞美之情,十分富有感染力。这句话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潜心研 究、执着追求的精神。对偶的修辞和动词的运用更加形象的表现闻一多的钻研精神。 4.选文中“ ”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对偶的修辞和动词 的运用更加形象的表现闻一多的钻研精神。 5.第3段中加点的“精神食粮”指代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6.选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句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的“动”,用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动。这个“不动”是不 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一多先生的“做”,突出他历尽心血、埋头实干。 7.闻一多钻研文化史和从事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味救济的文化药方。 8.用一个成语概括闻一多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 废寝忘食 9.《唐诗杂论》的硕果论证了闻一多的哪句话? “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10.选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运用了 议论 的表达方式对前文作了总结。 1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这些话表现 12.体会选文中“ ”画线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这句话用的是叙述的表达方式,但却洋溢着赞美之情,十分富有感染力。这句话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