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zgjxdsgy_jy0701

zgjxdsgy_jy0701

zgjxdsgy_jy0701
zgjxdsgy_jy0701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图示本章逻辑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归述:

本章讲授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抗战胜利后的国际格局及对中国之影响

(2)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建国方案

(3)中国共产党力争和平民主新局面努力(重庆谈判、重庆政协会议)以及蒋介石集团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内战。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1)人民解放军军事上的战略进攻和全面反攻(第一条战线)

(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农民广泛发动;国统区学生运动高涨,工人、城镇贫民和农民广泛参与(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3)民主党派的反蒋活动及其中国共产党与其团结合作。

第三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1)战场上的最后决战与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人民政协的召开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

(3)理论上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各节分别讲授: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与国内形势

1.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领会)(按照简答题理解)

(1)帝国主义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

●德、日、意战败,英、法严重削弱,美国开始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称雄。

●社会主义苏联战后,得以较快地恢复和巩固。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民族解放运动在亚、非、拉美洲蓬勃兴起;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这表明,在短时间内,国际帝国主义难以形成足够强大的力量来镇压或干涉各国人民革命。

(2)传统的欧洲中心格局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逐步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

(3)这一格局对战后中国有重大影响:

战后不久,美国在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所谓“全球战略计划”下,继续采取自中国抗战后期就已确立的扶蒋反共政策。(就战后初期,美国扶蒋反共政策主要体现为力促国民党用和平手段诱骗中共向国民党投降。当此手段不成,便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2.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1)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在经历长期抗战后,全国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渴望国内和平、民主、团结。

(2)国民党统治集团,从其根本阶级利益出发,坚持独裁统治,坚持内战方针,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这就使得中国仍面临两种不同命运和不同前途的尖锐斗争。

(3)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综合运用)(按论述题理解)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国内始终存在三种政治力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三种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建国方案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它背离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因为: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它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完整的建国方案。其主要内容是: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这一方案是引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开辟道路的科学的建国方案。(中国共产党建国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斗争

1.“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制定

中国共产党充分依据人心思和、人心思定的国人愿望,考虑到战后的国内国际形势,决定尽最大努力,抓住时机,力争和平建国。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2.重庆谈判(识记1)及“双十协定”

(1)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3.政治协商会议(识记2)及“政协五项协议”

按照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周恩来为首)、民主同盟、青年党及社会贤达代表38人。经中共和中间党派的努力,政协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

4.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1)中共签署并维护协议,反映了中国共和平诚意。其实这些协议与中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有距离,但协议总体上限制并削弱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共产党作出某些重大让步后签署。在一个时期里,是否忠实履行政协决议,成为人们衡量政治是非的重要尺度。

(2)国民党蒋介石的破环并最终撕毁协议

●校场口惨案:(识记3)

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派遣的特务、打手,破坏“陪都各界协进会”等19个团体发起举行的“庆祝政协成功大会”,李公朴、郭沫若、马寅初及新闻记者等多人被打伤,连同失踪、被捕的共有60多人,即校场口惨案。

●蒋介石公开否认协议:

1946年3月,蒋介石在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命令其追随者对政协决议予以“补救”。他以扩大内战的行动,

使政协决议成为一纸空文。之后,国民党不顾国共停战协定,“关外大打,关内小打”,战争在即。

下关惨案:(识记4)

●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请愿团向国民党当局呼吁和平,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当局指使的大批暴徒的围殴。团长马叙伦和代表雷洁琼等多人受伤。

●中共工作重点被迫由争取和平转向准备自卫

抓紧落实45年8月确立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做好自卫战争的各项准备工作。

尽管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中国共产党为此所作的真诚努力,对于推迟全面内战的爆发,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同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并在当天片面下令于11月12日召开由它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

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军力和经济力对比悬殊(国民党的总兵力约430万人,统治着约占全国面积3/4的地区和3亿以上的人口,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交通线。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为127万人,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军的步兵武器;解放区的人口为1.36亿,面积只约占全国的1/4,而且基本上处于被分割、包围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还不是很巩固,在物资上基本得不到外援。)蒋介石认为三个月至六个月,就可以打败人民解放军。

2.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1)必须打败蒋介石,能够打败蒋介石(简单运用)(按照简答题理解)

战争爆发不久,毛泽东代表中共提出了这样的论断:

必须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不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就将变成黑暗世界,中华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

能够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暂时的现象和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人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毛泽东还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2)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内线作战阶段,即防御阶段)

●1946年6月——1947年2月:粉碎全面进攻阶段。

●1947年2月——1947年6月:粉碎重点进攻阶段(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从1946年7月起至1947年6月止,人民军队在一年的内线作战中,共歼敌112万人。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领会1)(按选择题理解)

(1)战略反攻的条件和特点:

条件: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使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军力由战初的几乎4:1变成3:2(军力由430万:127万转变为373:195万,其中正规军为150万:100万)

特点:解放军在数量并未占优势,便发起全国性战略反攻,人民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去。(并无抗日战争过程中的相持阶段出现)

(2)战略进攻的序幕:

外线情况:三军进略(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在鄂豫皖实施战略展开。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内线情况: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于1947年8月中旬结束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晋察冀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渐次转入反攻。期间,晋察冀野战军于11月12日攻占石家庄,开创了人民军队攻占大城市的先例。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反攻,至11月初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战局。

2.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正式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行动口号。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识记1)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识记2)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毛泽东强调,全党同志必须牢牢掌握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必须懂得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注意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善于把党的政策变成群众的行动;必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领导,加强组织性纪律性,以便把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地向前推进。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主要识记两个文献和一条路线

1.两个指导土地改革的文献: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1)《五四指示》:(识记3)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即没收封建地主土地的政策)。

(2)《中国土地法大纲》:(识记4)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在两个文献的指引下,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

2.土地改革总路线(识记5)

1947年下半年和1948年初,中央纠正了土地改革运动期间一度发生过侵犯部分中农利益、侵犯某些民族工商业等“左”的错误。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明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三、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1.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领会2)(按照选择题理解)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

(1)把接收日伪财产变成“劫收”,从而使更多的民众期望破灭。

(2)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违背人民休养生息、和平建国意愿,加剧了对广大人民的疯狂掠夺。

●田赋征实猛增

●滥发法币

●民族工商业愈加走向破产

●农业凋敝

●公教人员的生活也陷入了难熬的困境

2.学生运动的高涨

(1)国统区人民所进行的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以学生运动为发端。

(2)有影响的学生运动

●“一二·一”运动:1945年12月1日,昆明,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基本口号。吹响了国统区爱国学生运动的第一声号角。

●抗暴运动:1946年12月30日,为抗议驻华美军强暴北京大学一女学生,以“抗议美军暴行!” “美军退出中国!”为基本口号的抗暴运动(也称“一二·三○运动”)在北平爆发。

●“五二0”惨案(识记6)及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1947年5月20日,南京和天津游行学生,要求“反饥饿、反内战”,遭到国民党镇压。即“五·二○”惨案。在中国共产党各级相关组织的领导下,“五·二○”以后,运动向着“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目标发展,同工人罢工、教员罢教等各阶层人民的斗争汇合到一起,标志着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

四、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学生运动推动下)

1.工人、城镇贫民和农民运动的发展

2.台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1)台湾“二二八”起义:(识记7)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遭国民党军警镇压。之后,台湾各地各族人民夺取武器,举行起义。国民党当局从大陆调来大批军警、特务,对起义群众进行镇压。3月14日,起义失败。它是全国人民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其它少数民族地区起义:1944年秋,原新疆省的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区革命”。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乌兰夫为主席。

五、各民主党派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

1.各民主党派(识记8)名称、领导人简介

中国各民主党派少数成立于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多数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简要介绍如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1948年1月1日正式成立。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由三党三派联合组成。它们是: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前身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亦称第三党)、青年党、国家社会党。)黄炎培、张澜先后任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1945年12月16日,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以及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黄炎培、胡厥文等当选为常务理事。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1945年12月30日,以文化教育出版界知识分子为主,还有一部分工商界爱国人士,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会务由马叙伦负责。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1930年8月9日,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上海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5年11月10日,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3日,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章伯钧任主席。

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由华侨社团美洲致公堂发起,1925年10月,由华侨社团发起,在美国旧金山成立。

九三学社。1944年底,前身是一批进步学者在重庆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许德珩等当选为理事。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一部分从事爱国主义运动的台湾省人士发起。12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谢雪红任主席。

总结: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在它们的成员和领导骨干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和少数共产党人。

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简单运用)(按照简答题理解)

(1)合作的主要表现:(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奋斗,并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是各民主党派在这个时期表现的主要方面)

第一,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第二,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第三,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民盟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等为此被国民党暗杀。)

第四,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2)“中间路线”(第三条道路)及其破灭:

●主张: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曾经鼓吹“中间路线”,企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他们主张政治上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经济上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实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走的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结果:在战后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客观形势决定了中国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他们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

(民盟例子: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严加取缔”。这就使在国民党统治下进行的和平改良的“第三条道路”的幻想归于破灭。1948年1月,民盟宣告,民盟坚决不能够在是非曲直之间,有中立的态度;表示今后要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综合运用)(按照选择题理解)

(1)中共“五一”口号首提各党派召开政协会议。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2)各民主党派热烈响应。

●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接受中共中央邀请,陆续进入东北、华北解放区。(在哈尔滨的民主人士章伯钧等提出,政治协商会议即等于临时人民代表会议,即可产生临时中央政府。这个意见为中共中央所接受。)

●55人《对时局的意见》表明态度: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拥护中共提出的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个政治声明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同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一道参加建立新中国的各项筹备工作。

第三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历史性的战略决战与国民党政权的覆灭1、三大战役——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识记1)

辽沈战役:自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东北野战军主力70万人在林彪、罗荣桓领导下,共歼敌47.2万人。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地方武装共60万人,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领导下,共歼敌55.5万人。

平津战役:自1948年11月29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入关作战的东北野战军、华北解放军主力与地方武装共100万人,在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领导下,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

三大战役前后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二、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国共北平谈判:(识记2)

1949年1月14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蒋介石的和平阴谋针锋相对的和平谈判八项条件。4月1日起,国共双方代表以中共所提八项条件为基础在北平进行谈判。4月20日,国民党政府电令其和谈代表拒绝在中共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和谈破裂。

(2)占领南京及向全国进军:(识记3)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第二、第三野战军强渡长江天险,摧毁国民党长江防线。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随后,解放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举行胜利的大进军,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广大国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从大陆逃往台湾省。至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

三、人民政协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规定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后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1.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领会)(按照选择题或简答题理解)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其主要内容是:

(1)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2)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3)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论人民民主专政》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主张:(简单运用)(按照简答题理解x)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主张:

(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2)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3)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4)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二)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1.人民政协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备

1949年9月21日—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56年以前政协起着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为主席)、副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随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会议还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通过了若干建立新中国的其他具体决定(国名、国都、国旗、国徽、国歌等)。

2.政协《共同纲领》其主要内容:(综合运用1)(按照论述题理解)

在1954年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前,《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规定了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政体及其组织原则)此项规定,是《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这项规定也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因为中国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是要通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的。

(2)规定了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3)规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共同纲领》规定:“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规定了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

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四、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综合运用2)

1.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按照简答题理解)

(1)党的领导: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人民的广泛参加: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时代。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了无数无畏的英雄和不屈的战士。随着斗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3)国际的帮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按论述题理解)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

●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须深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

●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

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

●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成为了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