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广谱分析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广谱分析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广谱分析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广谱分析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广谱分析

来源:磁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0928755.html,

提要:本文从广谱的角度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所蕴含的价值观、协调观、发展观,揭示了协调发展中的两个等价关系:供求平衡与公正,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定义,即它是自然与社会的协调结构的自等价运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相关概念广谱分析

可持续发展被称为今后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自1992年联合国与发展大会后,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许多国家开始制定和实施可持续。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表明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所提倡的科学的发展观、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小康社会是一脉相承的。本文仅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广谱哲学的视角做一初步的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价值观

从广谱价值论上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属于哲学价值论(而非学意义上的价值论)的范畴。因为:第一,自然界本身无所谓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进一步讲,自然界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对自然界本身无任何利害关系。只是到了近代和当代,人类的行为和活动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秩序和平衡,反过来,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胁和困难,人类才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作为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广义的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在这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客体是环境、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效用是个评价体系,它要综合地评价上述客体对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影响。

第三,哲学上的价值关系是一种广义供求关系。经济活动中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生态学上的供求关系(食肉动物、食草动

物、草场草量等)决定生态是否平衡,系统的供求关系(环境容量(广义供)与旅游人数(广义求)的关系)决定旅游开发的限度等等。

第四,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的基础是公平性原则,既是本代人的公平(公平的分配权和发展权),又是代际间的公平(要使世世代代能满足基本的需求条件)。

上述四条表明,可持续发展观的确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观。旅游环境

旅游人数

门票收入

S1

S2

S3

+

+

+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协调发展

协调是指系统诸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制约机制而达到结构与功能的最优。因而是个整体的概念。

在图1的简化旅游系统中(图中“+”表示正相关),若在旅游环境的允许容量(单位面积上允许的游客人数)范围内,游客越多,门票收入就越多。如果门票收入主要用于改善旅游环境(含工作人员的工资、旅游设施等),则环境好了,游客会更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反之,若不顾环境的允许容量,一味追求游客数量,则可能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反过来导致旅游人数的减少,等等。

这里环境允许容量与游客人数有个最优的比例关系。一般地说,协调的概念往往要考虑比例关系,例如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要考虑农、轻、重的比例关系,高校的协调发展,要考虑教师、学生、藏量等的比例,等等。

比例关系背后的实质是资源的最优匹配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它反映的是广义的供求平衡关系。也就是说,供求平衡关系(规律)客观上决定资源的合理匹配。

例如,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商品的供求平衡。若有若干个企业生产同一种商品,在市场的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要达到平衡,即;(总供给)=;(总需求)。这时,许多买者和卖者的行为会自发地把市场价格推向均衡价格。

上面旅游系统(图1)的协调发展是环境允许容量与旅游人数的平衡。环境允许容量是广义的供给;,旅游者对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是广义的需求,只有供求平衡了,旅游资源不被破坏,才有可持续问题。

牧场系统的协调发展是草场容量(可以用单位面积上允许放牧的牲畜头数表征)与实际放牧牲畜头数的平衡。草场容量是广义的供,牲畜对草场是广义的求。当供草量与需草量平衡时,才有牧场供给、牲畜需求、牧民收入的协调发展。当需草量超过供草量时,则发生“牧场悖论”:即每个牧民都无限制地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导致牧场资源枯竭,灾难最后落到每个牧民头上。

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肉食动物、草食动物、生态系统内的草量的供求平衡。这种平衡的破坏,就导致生态系统的危机。

三、协调发展中的两类等价关系

从数量关系上看,供求平衡是供给量与需求量的相等,而相等满足等价关系的三个条件,因此,供求平衡是个等价关系。我们上面举的例子:经济系统、旅游系统、牧场系统、生态系统,它们的协调发展都遵循供求平衡规律。因此,它们是由等价关系联结起来的等价类,称为协调子系统。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的供求状况往往在平衡附近上下波动。如果这种波动没有大的涨落,称为准协调子系统。

更复杂的供求关系是社会系统,这里的供给与需求都是复杂的。例如有生理需求、需求、身份需求、地位需求、美的需求等等。

相应的广义的资源(学校、学历、官位、对象等)就是供给。这类复杂供求关系,涉及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它们难以用数量关系刻划,因而无法定义数量关系意义上的供求平衡。这种情况下,社会需要“公平”才能使所有的人得到全面发展。所谓“社会公平”就是对社会的广义资源(如升学、就业、职称、职务等等),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分配权和竞争权。这里“社会公平”也是一种等价关系,它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使所有的公民成为一个等价类内的成员。它是按区域组成的等价类。“社会公平”是一系列公平的、广义游戏规则的总和。在这些游戏规则范围内,社会不会发生大的动荡,因此,它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由上所述,按照供求平衡法则,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及其复合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等价类,它们组成协调或准协调子系统。按照“社会公平”的法则,社会也划分成不同的等价类。因此,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这些等价类组成的复合结构的发展。我们把这种复合结构统称为协调结构。

四、可持续发展是协调结构的自等价运动

我们上面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也定义了协调结构的概念,因此,可持续发展就是自然与社会协调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什么是“协调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是协调的,将来也一直协调下去,就叫可持续了。这是按时间之矢展开的等价关系,广谱哲学称为自等价关系。所谓自等价关系,就是在任何时段内,自己和自己等价。这里的“自己”就是协调结构。因此,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自然与社会协调结构的自等价运动。这是到此为止我们得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准确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科学定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及科学定义 答案一: 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义: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巴比尔(Edivard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2020数字平台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2020数字平台可持续发展 研究报告

目录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企业的关系日益密切 (5)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5) (二)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主流期待 (6) 二、数字经济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召唤平台企业力量 (7) (一)数字经济具有巨大的正负外部性 (7) (二)平台型企业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8) 三、数字平台企业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与责任 (9) 四、数字平台阿里巴巴与 SDGS 的对标情况概览 (11) 五、阿里巴巴对 SDGS 的关键影响分析 (12) (一)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促进社会包容发展 (12) 1.电商脱贫帮助贫困地区培育发展优势产业 (12) 2.生态脱贫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14) 3.健康脱贫致力于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16) (二)基于数字技术创新,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18) 1.全面带动就业 (18) 2.重塑传统产业 (20) 3.催生新兴业态 (21) (三)减少群体和国家间的不平等,促进全球包容发展 (22) 1.关注女性平等,支持女性创业 (22) 2.普惠小微企业,赋能弱势群体 (25) 3.投资基础设施,拉动东道国发展 (26) (四)突破城乡教育壁垒,增加学习和创业机会 (27) 1.乡村教育计划为乡村发展注入根本动力 (27) 2.职业培训为海内外提供必要的就业支持 (29)

3.青骄第二课堂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30) (五)数字技术催生变革,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31) 1.开展公益项目,探索环保新模式 (31) 2.减少生产能耗,实现集约式发展 (33) 3.运用创新技术,降低社会运行环境成本 (33) 六、启示与思考 (34) 主要参考文献 (38) 附录 (39) 作者及致谢 (56)

可持续发展案例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例 第六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本环节 明确目标(或考纲要求),确定重难点→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质疑解惑→基础闯关,潜能挑战→课堂小结,反思升华。 第一课时“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1.明确目标(或考纲要求),确定重难点 (1)明确目标(或考纲要求):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参加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做到知行统一。 2)能力目标:结合相关时政材料,综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3)知识目标:①知道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的严峻性; ②知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③能简单阐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2)确定重难点: 重难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正确的选择”既是本节重点,也是本节难点。 作为重难点的原因:之所以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作为本节的重难点,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内涵丰富,抽象程度较高,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再者,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只停留在口头上,现实生活中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现象随处可见,理论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中学生尚未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只有掌握了这一问题,才能使学生科学的认识、理解解决我国面临的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展示丰富多样的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图片、视频、漫画、案例、情景故事等。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世界人口超过67亿,人口问题成为全球的重大问题”视频。 材料二: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即将来临之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面对全 球水资源开发问题,敲响九声警钟。(右图为孟加拉国妇 女在达卡水供应部门外手举空水罐抗议供水短缺。) 材料三:“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链接】 生:分组讨论图片、视频、漫画、案例、情景故事, 选派代表发言谈感悟、感想和体会。(学生讨论期间板书: 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概括总结: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三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那么,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怎样呢?请同学们走进下面一组新闻和图片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2008年8月26日,新疆南疆三地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在新疆喀什召开,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透露,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新疆仍将是全国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地区。 据了解,目前新疆妇女总和生育率比全国高0.4左右,15至19岁妇女生育率比

可持续发展

广泛性定义 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科学性定义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大致归纳如下: 1.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 年 11 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 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 (INCN)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WWF) 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 ·巴比尔(Edivard B.Barbier) 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 Pearce) 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就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它要求人类与自然与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与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国家、企业、政府怎么做? 国家(政府): 1、坚持实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 3、大力宣传计划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 4、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5、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等。 企业 (1)贯彻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2)自觉遵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 (3)在生产中重视科技与科技创新,完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能耗、排放符合国家标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尽

到对子孙后代、对社会的责任。 节约资源中学生该怎么做?(个人) 1、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节约资源的的践行者,用淘米水浇花、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等。 3、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敢于制止并举报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您中有我,我中有您的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有人说:维护民族团结就是国家的事,就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这种说法对不?为什么? 答(1)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与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义务 (2)维护民族团结,不仅仅就是国家的事,也就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不能认为维护民族团结与我们青少年无关或关系不大。 (3)青少年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应该做到: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 1、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

可持续发展工作汇报材料

可持续发展工作汇报材料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不断前进,而发展观也是在与时俱进、不断演变的。传统的狭义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财富增长,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观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与繁荣的主要标志,把经济建设为中心,误以为是以GDP为中心。随着人类进入从工业社会向生态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发展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一种新的广义的科学发展观逐渐形成。这种新的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质量有实质性提高,促进城乡之

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和谐地可持续发展。正如中共全会《决定》所概括指出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高,结构的优化。既是物质的发展,又是精神的发展,既满足基本需要,也追求高级需要。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崭新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要全面发展;二要协调与可持续。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代际公平”。即子孙后代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资源与空间。新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2017蒙牛可持续发展报告》

蒙牛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对标联合国2030目标7月11日,蒙牛集团在港发布《2017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对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围绕“营养健康、成长共赢、环境友好、扶贫攻坚”四个方面,介绍了蒙牛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现状及未来目标。 这是中国乳企首次将SDGs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把ESG管理(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切实融入企业运营管理,自上而下,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行可持续

发展管理思路,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乳业指明发展方向,驱动行业在实现市场增长、品质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同时,更多思考如何实现包容性、协同性与可持续,打造中国乳业未来竞争力。 报告围绕“营养健康、成长共赢、环境友好、扶贫攻坚”四个方面,介绍了蒙牛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成绩。 首先是打造“营养健康”的蒙牛。本着“以消费者为中心,成为创新引领的百年营养健康食品公司”的愿景,蒙牛以“更高的品质”为目标,通过质量安全、新品研发与创新、多元渠道拓展等策略,在食品安全、应用升级、服务创新、健康福祉四个层面持续着力,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评审中,蒙牛有26家工厂通过审查,是乳制品行业中通过数量最多的企业。此外,蒙牛还获得了2017年INTERBRAND最佳中国品牌、BRANDz TM等最具价值中国品牌二十强等众多荣誉。

其次是打造“成长共赢”的蒙牛。以“更好的增长”为目标,蒙牛建立稳健有效的内控机制,调动各方资源,深耕海外布局,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对内,蒙牛同样立足成长与共赢,保障员工权益,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员工幸福计划”强化供应链系统集中管理,带动供应链履责,打造安全、绿色、高品质的责任供应链。 第三是打造“环境友好”的蒙牛。以追求“更绿色的发展”为目标,在生产过程中,蒙牛通过水资源管理、能源管理、碳足迹、动物服务、排放物管理五大层面获得巨大的成果,成为乳业绿色发展的典范。以水资源管理为例,蒙牛通过在全国工厂推广实施3U水资源管理策略(节约使用saveUse、循环使用recycleUse、共同使用commonUse),全国各工厂每年自主制定40余项节水措施,持续加大水资源管理投入,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节水量49.84万吨,相当于约1.2万人一年的用水量,中水回用率9.85%,单吨产品水耗降低2.05%,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不仅有利于当前发展,还要立足长远,有利于长远发展。努力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协调。 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12.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的原因; 协调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重视对河流水资源和矿山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重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对环保的投入。 14.理解党中央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施的振兴战略 (1)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支持的力度;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3)加快为失业人员建立社会保障体制; (4)吸收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等。 15.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实行民主的前提和保证。我国普遍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人大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县级以上的人大代表间接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意志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 16.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宪法,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部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已做到了有法可依。 17.理解十六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全面总结了198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的奋斗目标。会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党的十六大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绘出了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蓝图,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新世纪的历史盛会。 18.理解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 19.理解“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意义及运用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理解中美、中日建交以及20世纪90年代我国奉行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于1979年元旦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北京《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中国在地区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12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一章综述

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就全球而言,中国同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即:“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和跨越国界的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公平,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是具有很大的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联合国文件UNEP/,AnnexⅡ,1989)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因此,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现阶段,要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企业战略-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来源

★★★文档资源★★★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因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中心议题就是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或维持。那么,什么是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是指对于一个企业的整体发展过程来说,在各个市场环境中,当一个企业能够适时地实施相应的创造高度市场价值的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都无法同时成功地实施这些战略,而且也缺乏进行模仿或复制该企业战略所带来的全部收益的信心与能力时,就可以认为该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可持续性。本文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主要方面来自于七个方面: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战略资源、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战略能力、企业家能力、企业文化及持续性创新。下面依次对这些来源因素进行描述。 一、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 企业总是身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所处环境对于竞争优势的获得及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第一,企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源自某种突发性的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这种变革打破了原先市场的平衡;第二,企业外部环境本身并无任何变化,但企业对环境特点的认识产生了变化或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与能力发生了变化;第三,上述两者的结合。产业环境对竞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的影响力取决于他本身的变动性,不同产业环境之间的变动

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产业环境状态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也不相同。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能够明显地影响企业市场行为的效率,由此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竞争优势的创造与维持。一般来说,每一个企业都身处某种外在环境之中,宏观环境主要通过产业环境对企业产生影响力。产业环境相对于宏观环境而言,对个体企业具有更大和更直接的影响,这是由于宏观环境一般不直接影响个体企业的决策与经营绩效,而是通过产业环境产生间接影响或发展作用。由此,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外在条件。 二、企业战略资源 尽管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对其盈利水平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但是相比较而言,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素质更为重要。企业素质实际上就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的外在表现。因为,企业在产业内的相对市场优势的根本基础或源头在于其素质,或者说企业的市场优势实际上是其相对资源优势的市场反映或表现。尽管每个企业都拥有或控制某些资源,但是只是其中的战略资源才能够为竞争优势可持续性创造做出显着贡献。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战略资源在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从理论上讲,某种既定环境对身处其中的所有企业应该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影响。导致企业之间经营绩效差异或竞争优势的有无与强调的原因不仅在于其所处的产业环境,更在于其自身的素质。企业素质表现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运作效率。产业环境只

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导入新课 师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可持续发展理路

可持续发展思潮探源与沿革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到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展开讲座.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事业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10年后,两位著名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Barbara Ward)和雷内?杜博斯(Rene Dubos)的享誉很市制《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扒向一个新境界棗可持续发展的境地界。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棗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一)缘于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对鸟类的关怀 在所有可持续发展大事记中,有一个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的名字总会被提起,她就是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这是因为在上个世纪中叶她推出了一本论述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毁灭性危害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尽管这本书的问世使卡逊一度备受攻击、诋毁,但书中提出的有关生态的观点最终还是被人们所接受。环境问题从此由一个边缘问题逐渐走向全球*、经济议程的中心。在这之后,随着公害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80年代逐步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其概念最初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其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加入了一些新的内涵,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二)从“增长极限问题”的讨论中受到启发 地球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否有界限?发展的道路与地球环境的“负荷极限”如何相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如何规划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既保护人类,也维护地球的健康?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是一个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组织。1972年他们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这项报告发出的警告启发了后来者。从80年代开始,最早见诸于《寂静的春天》中的“可持续发展”一词,逐渐成为流行的概念。 (三)国际化于世界环发大会

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2009 ---- China’s Approach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9年3月

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总策划:曹效业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名誉组长:牛文元 组长:王毅 副组长:刘毅李喜先 成员:胡非蔡晨杨多贵陈劭锋陈锐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组 主题报告首席科学家王毅 研究起草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克王海芹邓梁春付允邢璐曲建升 朱松丽庄幸刘扬刘虹刘强刘怡君 汝醒君苏利阳邹骥邹秀萍汪云林张志强 陈劭锋周元春周宏春 胡秀莲姜克隽傅莎 曾静静 技术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 研究起草组成员陈劭锋刘扬邹秀萍王海燕苏利阳 汝醒君张云芳郑爱丽 本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资助,特此致谢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报 告 摘 要?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围绕防止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及其行动不仅关系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尽管全球气候保护的进程将取决于人类在科学认知、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社会接受程度上的共识和采取的措施,但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却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及其延伸的政治、经济议题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近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并且升温速率不断加快,同时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IPCC,2007a)。这一系列变化将对全球气候系统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化同样给中国的气候、环境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和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近100年的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增加;降水量变化趋势虽不显著,但年代际波动和区域差异大;近50年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委会,2007)。 IPCC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IPCC,2007a),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50年全球的大部分增暖,非常可能(90%以上)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特别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候系统还将继续变暖,其升温幅度将取决于人类现在所采取的行动。IPCC第四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认为(IPCC,2007c),人类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可能的,通过部署各行业关键减缓技术、采取政策和行政干预、改变发展道路等能够对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IPCC的评估报告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政治决策最重要的科学基础。 气候变化科学尽管在过去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因其属于复杂的综合科学领域,所以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应对。一方面,由于涉及众多学科以及研究尚显不足,驾驭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在自然科学研究基础方面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包括气候变化的发生与发展机理、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及影响、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碳捕获和封存(CCS)的可行性等(参见第一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科学及各种社会力量的介入,气候变化已经跨越了自然科学问题,演变成为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并且其“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某种意义上,各国也都在以保护全球气候的名义为其国家或是不同的利益集团的权益寻找对各自有利的证据、指标及相应的制度安排。许多观点也是在自然科学认识的基 ?报告摘要由王毅执笔,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报告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3月出版。进一步信息请浏览“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0928755.html,”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1、提出 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但其理念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寂静的春天》、“太空飞船理论”和罗马俱乐部等。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2、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同时包括: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3、目的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

(完整word版)“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这次会议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 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