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

哲学

哲学 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方东美

哲学是追问意义世界的思想,是 人们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内心信念或信仰,是真正的精神支柱 哲学不是科学,那么哲学是什么呢?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议论:“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他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们在过去 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这就是说,哲学是 敢思科学之不思、敢疑神学之不疑的东西。或者说哲学是心灵提问,头脑回答的学问。因此,哲学既不是科学,也不是神学,但它与科学和神学都有相似性。
哲学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这个观点,国内也有些学者是赞同的。例如,孙正聿教授在他的《哲学通论》中写道:“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它也给予人以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为什么它也赋予人以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为什么它也启迪人以真理?哲学不是道德,为什么它也劝导人以向善? 我们通常把哲学概括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是不错的。但是深入地考察这一概括,也值得质疑。因为,世界观是以提供的“世界图景”为前提的。应该说,提供什么样的“世界图景”才可能确立什么样的世界观。现在我们发现,能够提供“世界图景”的除了哲学之外,宗教、科学、艺术甚至常识等也都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惟有科学提供的“世界图景”是最正确的,因而也唯有科学才能帮 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也许有人会说,科学所描述的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世界的某一个部分。我们说,这个说法在过去是对的,对于现代科学来说就是不对的了。现代各门科学高度发达,它们共同描述的世界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可见,“世界图景”是“建构”起来的,而“世 界观”是在“世界图景”的前提下“树立”起来的;

另外,把哲学概括成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从哲学史来看,也有值得商榷的余地。古代哲学是以本体论研究为重心的哲学,把它概括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确实名副其实。近代以后,哲学渐次实现了认识论的转向、实践论的转向、

语言学的转向等,再把它概括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好像有点勉为其难。很多研究者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关于哲学定义的不同理解愈来愈多,以至于叫人莫衷一是。他们从不同角度所作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

哲学的定义之所以不像其他学问那样比较容易确答,是和这门学问的特性有关的。正因如此,也有学者提出哲学无定义,如陈修斋先生。这也是有道理的。近来,也有学者提出恢复哲学的爱智本性。把哲学定义为智慧或爱智慧,这是很深刻的。
哲学源于智慧。但一般地说哲学是智慧,使人很难了解里面的确切含义。在古代,在哲学和科学没有高度分化的情况下说哲学是智慧是可以的,在现代社会这就需要解释。因为能够称得上智慧的不仅是哲学,科学和其他理性的东西都是一种智慧。
在这里,我想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思考。我认为,哲学是追问意义世界的思想,是人们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内心信念或信仰,是真正的精神支柱。
从把哲学作为人感悟、解读世界和人生的方式来看,哲学是追问意义世界的思想。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里把思维分成三种形式,这就是“表象思维”、“形式思维”和“思辨思维”。所谓“表象思维”,黑格尔认为这是一种“偶然的意识,它完全沉浸在材料里,因而很难从物质里将它自身摆脱出来而同时还能独立存在。”因而它也被称为“物质的思维”。“形式思维”也称“形式推理”,这“乃是以脱离内容为自由,并以超出内容而骄傲”的思维。“思辨思维”是“努力放弃这种自由,不要成为任意调动内容的原则,而把这种自由沉于内容,让内容按照自己的本性,即按照它自己的 自身而自行运动并从而考察这种运动” 的思维。根据这种思想,我尝试把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这就是“存在的世界”、“解释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存在的世界”就是世界的本身即对象世界,包括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解释的世界”是我们认识或意识到的世界,是存在于知识(包括常识和理论知识)之中并表现为知识的世界。从 思维形式来讲,就是黑格尔所说的“表象思维”和 “形式思维”的世界。“意义的世界”就是对认识或意识到的世界进行再认识或再意识的世界,亦即是“自我意识的世界”、“反思的世界”,人们在这个世界里追问的是知识和思想的“意义”。说到“意义”,有人可能会说,无须哲学来寻求,各门科学自身也可以寻求它的意义,如物理实验或物理理论,只有在寻求到它的意义时才能成立。连枯燥的数学公式也有它的意义,否则在数学体系里它是找不到它自己的位置的。但这些“物理意义”或“数学意义”等

等寻求的还只是有限事物的意义,还不是我们所说的“哲学意义”。
“哲学意义”按其宗旨来说,是追求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意义,因而具有“终极性”。这是思维的最高层面的意义。追求这种意义的思维方式,唯有哲学的方式,即黑格尔所说的“思辨的思维”。追求这种意义并不是像一般认哲学为“玄思”的人所想象的那样,是“毫无意义”的,而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在于,它使人类所获得的各种知识在哲学的“理性之光”的“审视”下,获得“人文的表现”,从而不但使这些知识显得深刻,而且使它的内容成为属人的、为人的,具有主体性和思辨性的东西。
所以,我们平常把知识中具有这种哲学的“理性之光“的东西称为 “哲理”。“哲理”也就是包含在知识中的“思想性”;缺乏“哲理”的东西就是缺乏“思想性”的东西。所以,哲学就是一种“思想”,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而是追问“意义世界的思想”。 只有这种思想才能解除“灵魂的烦恼” (德谟克利特),才能追问“有本身” (亚里士多德),才能解决“理性恨” (黑格尔)。这里,哲学的本义即爱智一再地表现出来。黑格尔在给哲学下定义的时候 说:“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 着的考察。”就是讲的这个意思。 从哲学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来看,哲学是人们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内心信念或信仰。人们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观念,这些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产生影响。 但是,由于哲学是通过“反思“而形成的具有思辨性的最高思维层面,是追问意义世界的思想,因此,由哲学所形成的观念必然是最深刻的观念,必然会把人们心中其他的观念“沉浸”于其中并使其同化。当哲学同化了人们心中的其他观念时,哲学观念就变成了信念。所谓“信念”,我的理解是,被人们深信不疑因而植根于人们的内心并在人们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起支配作用和统摄作用的观念。 所以,“哲学信念”也可以说就是一种信仰。说起信仰,人们往往会想起宗教。从信仰这个方面看,哲学和宗教确有相似的一面,但哲学作为信仰和宗教作为信仰却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理性的,后者是非理性的;前者是自觉的,后者是盲目的(尽管是自愿的)。正因为哲学是一种通过理性活动自觉地建立起来并被社会认同的信念或信仰,因此,它往往比宗教信仰具有更大的力量,是人们真正的精神支柱。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的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

在通晓思维 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
爱因斯坦坚持“决定论”,坚信“上帝不会 掷骰子”。玻尔则认为微观粒子的运动具有随机性,不存在“决定论”。只要我们仔细考察这两位巨人所争论问题的实质,就不难看出,他们所争论的问题,与其说是物理学的,不如说是哲学的;与其说是形而下的,不如说是形而上的。他们争论的根源就是他们各自不同的哲学信念,不同的哲学信念可以使相同的科学理论得到不同的理解。
在这里我们且不评说爱因斯坦和玻尔的哲学信念孰优孰劣,这一切让时间来检验;这里我们要证明的一点是,在科学研究乃至一切理论和实践活动中,都存在一个起支配作用的力量,这就是哲学的信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