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6章 建筑物变形监测

第16章 建筑物变形监测

第16章 建筑物变形监测
第16章 建筑物变形监测

第十六章建筑物变形监测

16.1建筑变形监测的基础知识

16.1.1变形、变形体与变形监测

变形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指变形体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其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时间和空间域中的变化。变形体的变形在一定范围内被认为是允许的,如果超出允许值,则可能引发灾害。自然界的变形灾害现象很普遍,比如地震、滑坡、岩崩、地表沉陷、溃坝、桥梁与建筑物的倒塌等。

变形体一般包括工程建筑物、机器设备以及其他与工程有关的自然或人工对象。变形体一般用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位于变形体上的离散点(又称为监测点或目标点)来代表,监测点的空间位置变化可以用来描述变形体的变形。在工程变形监测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形体主要为大坝、桥梁、矿区、高层建筑物、边坡、滑坡、公路、铁路、隧道、地表沉降和基坑等。所谓变形监测,就是利用测量或专用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监视观测的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变形监测工作是人们通过变形现象获得科学认识、检验理论和假设的必要手段。16.1.2变形监测的研究对象

根据变形体的分布范围,变形监测的研究对象划分为以下三类:

(1)全球性变形监测:如监测全球板块运动、地极移动、地潮、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等;

(2)区域性变形监测:如地壳形变监测、城市地表沉降监测等;

(3)工程和局部性变形监测:如监测工程建筑物的三维变形、滑坡体的滑动、基坑边缘的水平位移与沉降、隧道围岩的收敛变形等。

16.1.3建筑物变形的表现形式

建筑物变形的表现形式,主要为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倾斜、扭转、挠度和裂缝等。水平位移指的是建筑物在平面上的位置变化,它可分解到某一特定的方向;垂直位移指的是建筑物在铅垂面或大地水准面法线方向上的位置变化;倾斜可以认为是高大建筑物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它可以通过建筑物顶部的水平位移和建筑物高度的测量再通过计算得到,倾斜变形一般是非弹性变形;扭转可以认为是高大建筑物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旋转变形,它可以通过建筑物顶部的水平位移的测量而得到,扭转变形一般是弹性变形;挠度指的是建筑物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的弯度值,例如桥的梁部在中间会产生向下的弯曲,高大建筑物会产生侧向弯曲,挠度变形可以通过垂直位移测量或水平位移测量而获得;当建筑物的变形足够大而其整体性受到破坏时,就产生了裂缝变形。

建筑物变形监测的内容,应根据变形体的性质和地基情况以及监测的目的而定。要求变形监测的内容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既要有重点,又要作全面考虑,以便能正确地反映出变形体的变化情况,达到监视变形体的安全、了解其变形规律的目的。

根据建筑物变形的表现形式,建筑物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是垂直位移监测和水平位移监测。

16.1.5建筑物变形监测的作用

建筑物变形监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实际上的作用:保障工程施工和运营的安全,监测各种工程建筑物、机器设备以及与工程有关的地质构造的变形,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对其稳定性、安全性作出

科学合理的判断,以便采取工程措施及时处置,达到防止事故发生的目的;

(2)科学上的作用:积累监测分析资料,能够更好地解释变形的机理,验证变形的假设,为研究灾害预报的理论和方法服务,同时可检验工程设计的理论是否正确,

设计是否合理,为以后修改设计、制定设计规范提供依据,如改善建筑的物理参

数、地基强度参数等,以防止工程破坏事故、提高抗灾能力等。

16.1.6建筑物变形监测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

在建筑物变形监测过程中,位于变形的影响区域以外的、能够长时间保持稳定不动的、可作为建筑物是否发生变形的参照基准的观测点,称为变形监测的基准点。无论是水平位移监测还是垂直位移监测,都要以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参考系,以求得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位置变化。基准点的数目一般不能少于三个,因为少于三个时若有一个基准点发生变化,就难于判定哪一个基准点发生了变化。工程建筑物变形监测基准点的布设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远离变形的影响区域布设基准点,另一种是在变形的影响区域内布设深埋至基岩的基准点。

对于一些特大型工程,基准点距离监测点较远,此时无法根据基准点直接对监测点进行观测,所以还要在监测点附近相对稳定的地方,设立一些可以利用来直接对监测点进行观测的点作为过渡点,这些点称为工作基点。工作基点由于离变形体较近,可能也有变形,因而也要根据基准点周期性地对其进行观测。

变形观测时,不可能对变形体上的每一个点都进行观测,而是只观测一些有代表性的点,这些点称为监测点。监测点要求与建筑物牢固地连在一起,以保证它与建筑物一起变化。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要能够全面反映建筑物变形的情况,并要顾及到观测的方便。

和其他测量工作相比,变形监测要求的精度高,典型精度是1mm或相对精度为10-6。确定合理的变形监测精度非常重要,过高的精度要求会使测量工作复杂,增加费用和时间;而精度定的过低又会增加变形分析的困难,使所估计的变形参数误差大,甚至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制定变形监测的精度取决于变形的大小、速率、仪器和方法所能达到的实际精度以及监测的目的。一般来说,如果变形监测是为了使变形值不超过某一允许的数值,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则其观测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如果是为了研究变形的过程,则其观测的误差应比上面这个数值小的多,甚至应采用目前测量手段和仪器所能达到的最高精度。普遍的观点是:应采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测量仪器、方法和技术,达到其最高的精度,也即变形监测精度越高越好。

16.1.8建筑物变形监测的频率

变形监测的频率取决于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的速度以及监测的目的,且与工程的类型和规模、监测点的数量、位置以及观测一次所需时间的长短有关。在工程建设初期,变形量大、变形速度较快,观测周期应该多一些,随着建筑物趋向稳定,可以适当减少观测次数,但仍应坚持长期观测,以便能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建筑变形测量应按确定的观测周期与总次数进行监测。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应该以系统地反映所监测建筑物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的时刻为原则,并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特征、观测精度要求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情况等。

及时进行第一周期的观测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延误初始测量就可能失去已经发生的变形,以后各周期的测量成果是与第一周期比较的,所以应特别重视第一次观测的质量。建筑变形监测的第一次观测应连续进行两次独立的观测,并取两次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变形测量的初始值。

一个观测周期的观测应在短时间内完成。不同周期观测时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并使用同一测量仪器和设备。对于较高精度要求的变形监测,甚至应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16.1.9建筑物变形监测的方法

变形监测方法一般分为四类:

(1) 地面测量方法,包括几何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方向和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

(2) 空间测量技术,主要指的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

(3) 摄影测量方法,包括量测和非量测相机的摄影测量方法以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

(4) 专门的测量手段,这里主要指的是各种准直测量、倾斜仪测量、各种传感器测量等。各种测量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

地面测量方法精度高、应用灵活,适用于不同的变形体和不同的工作环境,但是野外工作量大,而且不容易实现自动和连续的监测。空间测量技术可提供大范围的变形信息,对于建筑变形监测而言,目前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主要用于建立水平位移监测的平面控制网。和前面两种方法相比,摄影测量变形监测的外业工作量少、观测时间短、可获取快速变形过程、可以不接触被监测的变形体、可提供变形体表面上任意点的变形,同时具有信息量大、利用率高、利用种类多、可以对变形前后的信息做各种后处理等特点。专门测量手段的最大优点是容易实现连续、自动监测以及遥测,而且相对精度高,但它们提供的是局部的变形信息。

在设计变形监测方法时,一般都应综合考虑各种方法的应用,互相取长补短。

16.1.10建筑物变形监测的特点

建筑物变形监测的特点主要有:

(1)精度要求高:地形测量的典型精度是dm级,土木工程测量的典型精度是cm级,

而变形监测的典型精度则是mm级,有的甚至是亚mm级;

(2)重复观测:一般的工程测量只要观测精度达到要求观测一次就可以了,而所有的变

形监测必须进行多周期的观测,直到被监测建筑物稳定为止;

(3)综合应用各种观测方法:变形监测有多种观测方法可供选择,应该根据所进行变形

监测的特点,综合考虑各种观测方法的应用;

(4)要求严密地进行数据处理:变形体的变形一般很小,有的甚至与观测误差具有相同

的数量级,要从含有误差的观测值中分离出变形的信息,需要对观测资料进行详细

的分析和数据处理,以避免把测量误差作为变形信息,把局部的变形作为整体的现

象。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比测量平差要复杂的多,数据处理的内容也要广泛的多;

(5)要求进行多学科的配合:变形监测处于测绘学和地球物理、土木工程等学科的边缘,

在制定变形监测的精度、优化设计变形监测的方案、合理地分析变形监测结果,特

别在进行变形监测的物理解释时,需要多学科的配合。一个成功的变形测量工作者,需要具备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与其他学科的专家有共同的语言,才能紧密地协作。

16.2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

所谓沉降,就是建筑物受地下水位升降、荷载的作用、地震的影响和随着时间的推移,

会使其基础产生位移,一般来说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多数建筑物的基础呈下沉现象;所谓沉降监测,就是定期地测量布设在建筑物上监测点的高程变化情况,根据不同周期观测的各监测点的高程变化情况,可计算建筑物(或地表)的沉降量以及沉降速度,从而可以确定沉降变形对建筑物影响程度。

16.2.1沉降监测的一般规定

1) 对于深基础建筑、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建筑物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2)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应由工程的规模、性质、地基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决定。

3)沉降监测点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同时应结合建筑物的结构、形状、作用、性质和场地工程地质等条件综合考虑,具体布设要求为:①沉降监测点应布设在被观测建筑物最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上;②沉降监测点应布设在便于观测、点位稳定和施工干扰小的地方;③沉降监测点的数量应能反映整个建筑物基础的变形情况,满足变形分析的需要,并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不易被破环;④沉降监测点应布设于易发现和易保存的地方,标志应稳固美观。

4)水准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因此必须位于沉陷影响范围之外的稳定区域,在数量上至少三个,并且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尽可能埋设基岩标志、深埋标志或其他稳定标志,以确保水准基点的稳定和永久保存。

5)检查水准基点稳定性的基点联测水准路线,检测工作基点高程是否变动的水准路线,和对沉降监测点进行监测的水准路线,都应尽可能形成闭合或符合水准路线。

6)水准基点的联测和工作基点的检测,应尽可能在外界环境相近的条件下进行,以减弱外界环境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7)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观测环境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观测时应用伞遮蔽阳光,以减弱与温度和气候有关的各种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8)使用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并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其生产厂家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振动源造成的振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振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

9)同一测站上观测时,前后视距应该相等同时不得两次调焦,避免因地球曲率、大气折光和调焦而引起的高差测量误差。

10)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应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的左侧与右侧。

11)沉降测量的观测工作间歇时,最好能结束在监测点上,否则应选择两个稳定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水准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加以标记;间歇后应对两个间歇点的高差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符合限差要求,方可从间歇点开始继续测量。

12)第一次观测应在监测点安装稳固后及时进行,第一次观测应连续独立地观测两次,以作为沉降量计算的相对基准。

13)每周期重复观测,应使用固定的水准仪、水准尺、附属工具和相同的水准路线;立尺员和观测员都最好由相同人员担当。

14)风力大于四级、仪器整平和扶尺无法稳定时不应观测;外界环境突变时不应观测。

16.2.2沉降监测的技术设计

在接到某一建筑物的沉降监测任务后,应该到相关单位收集与本建筑物沉降监测有关的资料,包括该建筑物的设计图纸、地勘报告、基础平面布置图等,之后进行该建筑物沉降监测的技术设计。建筑物沉降监测的技术设计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概括、沉降监测的任务和目的等;

2)沉降监测的技术依据;

3)沉降监测的方法、仪器及精度;

4)沉降监测的精度设计;

5)沉降监测的周期设计;

6)沉降监测的数据处理方法设计;

7)沉降监测结束后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16.2.3沉降监测的方法

沉降监测方法和仪器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周围的环境条件和沉降监测所要求的精度等级。沉降监测的方法有多种,目前经济、简单又最常用的方法是水准测量,即在位于沉陷影响范围之外的稳定区域至少选择三个水准基点,按某一精度等级的水准路线要求施测,以往返符合水准路线或闭合水准路线的形式,在水准基点高程不变的前提下,定期的从水准基点对布设在建筑物上的各个监测点进行观测,求出各个监测点的高程,然后对各个监测点不同周期的高程加以比较,即可得出监测点高程的变化量及其规律,从而达到监测建筑物沉降的目的。

16.2.4沉降监测的仪器和精度

沉降观测要求的精度高,典型精度是1mm 或相对精度为10-6。确定合理的观测精度是很重要的,过高的精度要求使测量工作复杂,增加监测费用和时间;而精度定得太低又会增加沉降分析的困难,使所估计的沉降参数误差大,甚至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制定沉降观测的精度等级取决于沉降变形量的大小、速率、观测的目的,以及仪器和方法所能达到的实际精度。一般来说,如果沉降监测是为了监测建筑物的沉降值不超过某一允许的数值,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则其观测的误差应小于允许沉降值的1/10~1/20。综上,沉降监测的中误差应不大于±1mm 以及能监测建筑物地基基础±2mm 以上的均匀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量,为达到这样高的监测精度,只有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施测,即采用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不大于±1mm 的精密水准仪,根据目前的技术和理论分析,若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Dini12或DNA03及其配套的精密铟钢水准尺和标准尺垫、扶尺架等,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等级的要求施测,即可以达到监测建筑物地基基础±2mm 以上的均匀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量的目的,下面将证明这一结论。

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的限差应小于Δ=±0.7mm ,取二倍中误差为极限误差,则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的中误差为:

所以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的中误差h M 为:

则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中数的中误差,即每一测站所测高差的中误差可按下式计算:

在某一工程的沉降监测中,假设基准点到最远监测点(即最弱点)的测站数最多不超过n=10个(每站水准路线长度为50米,10个测站水准路线总长约500米),所以最弱监测点的高程中误差为:

由于监测点的相对沉降量为该点两周期观测高程值之差,所以最弱监测点相对沉降量中误差为:

以上推导说明,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精度要求,进行某一工程的沉降监测,相

对沉降量的测量中误差为±0.8mm ,取2倍中误差为极限误差,则该方法能监测±1.6mm 以上的监测点均匀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量。

)

(235.02

2222

h h h h h h h h M M M M M M M h h h mm

M ===+=∴-=?±==??

?辅基辅基辅基因为 mm

M H

M h 25.02

±==

?mm

M h M 18.02

±==

站mm

M M H H 80.02±=?=?mm

M n M H 57.018.010±=?=?=站

二等水准测量外业观测中的主要限差为:每测站视线长度小于50m ,前后视距差小于1.0m ,前后视距累计差小于3.0m ;基辅分划读数的差小于0.5mm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小于0.7mm ;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或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应小于±L ?4mm (L 为测段或闭合路线长度,以km 为单位)或小于±n ?6.0 mm (n 为测段或闭合水准路线上的测站数);由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计算的每km 水准测量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应小于±1mm ,由闭合环闭合差计算的每km 水准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应小于±2mm 。

在沉降监测中,由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组成的水准网称为沉降监测网,它一般应布设为符合、闭合水准路线或结点水准路线等形式。其测量方法采用水准测量,它们的精度等级及主要技术要求,分别见下表16-1和表16-2。

表 16-1 沉降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符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的允许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一等

±0.3

±0.07

0.15n

0.2n

5.0DS 型仪器,视线长度≤15m ,前后视

距差≤0.3m,视距累积差≤1.5m,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二等

±0.5

±0.13

0.30n

0.5n

5.0DS 型仪器,视线长度≤30m ,前后视

距差≤0.5m,视距累积差≤1.5m ,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三等

±1.0

±0.30

0.60n

0.8n

5.0DS 或1DS 型仪器,视线长度≤50m ,

前后视距差≤1.0m,视距累积差

≤3.0m ,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

要求施测。

四等

±2.0

±0.70

1.40n

2.0n

1DS 或3DS 型仪器,视线长度≤75m ,

前后视距差≤2.0m,视距累积差

≤5.0m ,宜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

要求施测。

注:n 为测段的测站数

表 16-2 监测点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

等级 高程中误差(mm)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

观测方法

往返较差、符合或环线闭合差(mm)

一等 ±0.3

±0.15

除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外,尚需设双转点,视线长度≤15m ,前后视距差≤0.3m,视距累积差≤1.5m 。

≤0.15n 二等

±0.5 ±0.30

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视线长度≤30m ,前后视距差≤0.5m,视距累积差≤1.5m 。

≤0.30n

三等±1.0 ±0.50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视线长度

≤50m,前后视距差≤1.0m,视距累积差≤3.0m。

≤0.60n

四等

±2.0 ±1.00

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视线长度

≤75m,前后视距差≤2.0m,视距累积差≤5.0m。

≤1.40n 注:n为测站的测段数

16.2.5沉降监测的周期

沉降监测的周期取决于沉降量的大小、沉降速度、施工速度以及观测的目的,且与工程的规模、监测点的数量、位置以及观测一次所需要时间的长短有关。在工程建筑物建成初期,沉降速度快,观测周期应短一些,随着建筑物趋于稳定,可以适当减少观测次数,适当延长观测周期,但仍应坚持长期观测,以便能发现异常变化。除按上述周期系统观测外,在特殊情况出现前后,应进行应急观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具体观测周期可按以下方法确定:普通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1~3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若建筑施工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施工过程若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当建筑物沉降速率在100天内小于0.01~0.04mm/天时,可以认为已进入该建筑物基础已经处于稳定阶段,此时可以停止监测。

对于民用高层建筑,其沉降监测的周期可按以下方法确定: 第一次观测应在监测点安装稳固后及时进行,第一次观测应连续独立地观测两次,以作为沉降量计算的相对基准;之后每施工二层或三层,应观测一次直至结构封顶;在该楼房内外墙施工和装修期间,应每1个月观测一次,直到竣工;若跟踪观测证明该楼房沉降已趋于稳定,则可停止观测;否则,则应继续监测,直至下沉稳定为止。基准点也应每一个月复测一次,以监视基准点的稳定性。

16.2.6沉降监测的数据处理

一般而言,沉降监测的数据处理应该包括:沉降监测外业观测数据的检核及其精度评定、本周期沉降监测网的严密平差计算、监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各周期沉降监测成果的汇总整理和各监测点沉降变形过程曲线图的绘制等。

16.2.6.1外业观测数据的检核及其精度评定

水准测量作业结束后,应进行沉降监测外业观测数据的检核,检核内容包括: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闭合或符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等主要精度指标,是否满足相应等级水准

测量的精度要求。各等级水准测量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和闭合或符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的限差要求,参见上表1和表2。

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闭合或符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符合要求后,还应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监测网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M Δ;当监测网的环数超过20个时,还应按环线闭合差计算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Mw 。各等级水准测量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和全中误差的限差要求,应符合下表16-3的规定,否则应对较大闭合差的路线进行重测。M Δ和Mw 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41L

n M ??

=

? (16-1) ][1L

WW N M W =

(16-2) 式中: △ ——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 L —— 测段长(km ); n —— 测段数;W

—— 经过各项修正后的水准环线闭合差(mm ); N —— 水准环数。

表16-3 各等级水准测量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和全中误差的限差要求

级别 一等(mm) 二等(mm) 三等(mm) 四等(mm) 偶然中误差 ±0.5 ±1.0 ±3.0 ±5.0 全中误差 ±1.0 ±2.0 ±6.0 ±10.0

若沉降监测外业观测数据的上述主要精度指标达到设计等级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则本周期的的外业观测数据合格,可以进行后续沉降监测网的严密平差计算。 16.2.6.2沉降监测网的严密平差

建筑物的沉降变形,可由其上的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变化来描述。每周期建筑物沉降观测结束和外业观测数据检核合格后,应依据测量误差理论和统计检验原理,对获得的观测数据及时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并计算各点的沉降量。建筑物的沉降量一般较小,有的甚至和测量误差具有相同的数量级,所以要从含有观测误差的沉降观测结果中分离出沉降信息,不仅要在观测过程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量消除或减少测量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而且在内业计算分析中必须进行严密的数据处理。为了达到沉降监测数据的严密处理,应该在沉降监测网的平差计算中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作为起算数据;

② 应使用严密的平差方法和可靠的测量平差软件系统进行平差计算; ③ 应确保平差计算所用的观测数据、起算数据准确无误; ④应剔除含有粗差和错误的观测数据;

⑤ 平差计算除给出参数平差值外,还应评定这些平差参数的精度。 16.2.6.3沉降监测点的稳定性分析

相邻两周期某个监测点的高程变化量是否为显著性的沉降变形,应该进行沉降监测点的稳定性分析。沉降监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各监测点在j 周期观测和平差计算后,可得到该监测点本周期的观测高程j H 及其高程中误差Hj m ;同理各监测点在j+1周期观测和平差计算后,可得到该监测点本周期的观测高程1+j H 及其高程中误差1+Hj m ,这样相邻两周期该监测点的高程变化量可按下式计算:

1+-=?j j H H H (16-3)

该监测点的高程变化量是否为显著性变形即沉降变形,应该按以下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根据该监测点相邻两周期平差计算后的高程中误差Hj m 和1+Hj m ,可由上式运用误差传播定律得到该点高程变化量的中误差:

2

1

2+?+=Hj Hj H m m m (16-4)

当H m H ?≥?3时,可认为该监测点相邻两周期的高程变化量为显著性变形,亦即在j 和j+1周期间,该监测点出现了显著性的沉降变形,否则该监测点相邻两周期的高程变化量为非显著性变形,而是两周期的观测误差影响所致。 16.2.6.4各周期沉降监测成果的汇总整理

沉降监测外业观测和内业平差计算结束后,应统计和分析建筑物沉降变形的规律,此时可将满足精度要求的各周期沉降监测平差结果数据进行汇总,并绘制各监测点的沉降过程曲线图。沉降监测各周期监测数据汇总表的格式见下表16-4,各监测点的沉降过程曲线图的格式见下附图1。在汇总表中应含表名、观测次数、观测日期、工况、高程资料、点名、平均沉降量和主要结论等内容。

表名为所观测建筑物沉降监测成果汇总表; 观测次数即指本周期观测为第几次; 观测日期为沉降观测施测的日期; 工况即沉降观测施测时建筑物的施工状态;

高程资料中应包含:点名、平差高程、高程中误差、高程相对变化量、允许误差、稳定性情况、沉降速度和高程累计变化量等;

点名即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的名称;

平差高程即为监测网各周期观测各监测点平差后的高程;

高程中误差即为监测网各周期观测各监测点平差后的高程点位中误差;

高程相对变化量即为相邻两个周期内某个监测点前一周期的高程值与本周期的高程值之差。“+”表示下沉,“—”表示回弹;

允许误差M为相邻两个周期内高程相对变化量ΔH中误差MΔH的3倍,可按(16-4)式计算;

稳定性情况是指根据某点相邻两个周期内的高程相对变化量和允许误差来判断这点沉降是否显著,当某点在相邻两个周期内的高程相对变化量小于其相应的允许误差时,可认为是未见沉降;当某点在相邻两个周期内高程相对变化量大于其相应的允许误差时,可认为是沉降显著;

沉降速度定义为相邻两个周期内高程相对变化量与这相邻两个周期时间间隔的比值,单位为mm/日;

高程累计变化量是指某个监测点第一个周期的平差高程与本周期的平差高程之差,也可以定义为某个监测点各周期高程相对变化量之和,“+”表示下沉,“—”表示回弹;

平均相对变化量为相邻两个周期内所有监测点高程相对变化量的平均值;

平均累计变化量为到本周期为止所有监测点高程累计变化量的平均值;

主要结论为本周期外业观测、本周期平差计算和各周期监测数据汇总表完成后,对所监测建筑物沉降情况的一个简洁整体的描述。

16.2.6.5沉降监测数据处理的取位要求

建筑物沉降变形测量数据处理中的数据取位,应符合下表16-5的规定。

表16-5 建筑物沉降变形测量平差计算和分析中的数据取位要求

级别高差(mm) 高程(mm) 沉降值(mm) 沉降速度(mm/天)

特级0.01 0.01 0.01 0.01

一级0.01 0.01 0.01 0.01

二、三级0.1 0.1 0.1 0.1

16.2.7沉降监测结束后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某建筑物的沉降监测工作全部完成后,应提交以下的成果资料和图表:

1)工程平面位置图及其基准点分布图;

2)沉降监测点编号及其点位分布图;

3)沉降监测各周期监测成果汇总表;

4)各监测点沉降过程曲线图;

5)沉降监测的技术总结报告等。

表16-4:######建筑物沉降监测成果汇总表

观测次数第一次观测第二次观测

观测日期2007年11月02日2007年11月29日

工况基础±0 建筑高度:3层楼

沉降速度高程累计变化量高程资料高程高程中误差高程高程中误差高程相对变化量允许误差

稳定性情况

点名单位(m) (±mm)单位(m) (±mm)单位(mm) (±mm)mm/日(mm)BM1 500.0000 0.00 500.0000 0.0 基准点

BM2 498.2039 0.18 498.2041 0.09 -0.2 0.60 基准点-0.2

BM3 510.0333 0.30 510.0324 0.19 0.9 1.06 基准点0.9

BM4 509.7720 0.32 509.7713 0.18 0.7 1.10 基准点0.7 A1 502.0457 0.73 502.0454 0.23 0.3 2.30 未见沉降0.01 0.3 A2 502.0337 0.73 502.0333 0.23 0.4 2.30 未见沉降0.01 0.4 A3 502.0902 0.73 502.0888 0.23 1.4 2.30 未见沉降0.05 1.4 A4 502.0438 0.74 502.0427 0.23 1.1 2.32 未见沉降0.04 1.1 A5 502.0528 0.74 502.0511 0.23 1.7 2.32 未见沉降0.06 1.7 A6 502.0700 0.72 502.0669 0.21 3.1 2.25 显著沉降0.11 3.1 A7 502.0786 0.75 502.0746 0.22 4.0 2.34 显著沉降0.15 4.0

平均相对变化量和累计变化量 1.7 1.7 主要结论A6和A7点在2007.11.02~2007.11.29期间发现显著性沉降,其他监测点未见沉降。

附图1:######建筑物施工期间监测点B1、B2、B3、B4沉降过程曲线图

012

3

4

567

2

4

68

10

12

观测周期

累计沉降量(m m )

B1B2B3B4

16.3建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

工程建筑物平面位置随时间而发生的移动称为水平位移,简称位移。建筑物水平位移监测包括:位于特殊土地区的建筑物地基基础水平位移监测;受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影响的建筑物及工程设施水平位移监测;挡土墙、大面积堆载等工程中所需的地基土深层侧向位移观测等。水平位移监测应测定在规定平面位置上随时间变化的位移量和位移速度。一般来说,位移可能产生在任意方向上。但在位移观测中,有时只要求测定工程建筑物在某特定方向上的位移量。例如,水库大坝在上游水压力的作用下,在垂直于大坝轴线方向上的位移可能是明显的,故大坝的水平位移监测只要求测定在水压力方向上的位移量。位移观测的方法很多,可根据工程建筑物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具体的观测要求选用。

水平位移监测是建筑物变形测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比沉降观测要困难一些,精度也难于达到。

16.3.1 水平位移的一般规定

1) 水平位移监测应根据建筑的特点和施测要求做好观测方案的设计和技术准备工作,并取得委托方及有关人员的配合。

2)位移观测的标志应根据不同建筑的特点进行设计。标志应牢固、适用、美观。若受条件限制或对于高耸建筑,也可选定变形体上特征明显的塔尖、避雷针、圆柱(球)体边缘等作为监测点。对于基坑等临时性结构或岩土体,标志应坚固、耐用、便于保护。

3)监测点的位置:建筑物应选在墙角、柱基及裂缝两边等处;地下管线应选在端点、转角点中间部位;护坡工程应按待测坡面成排布点;测定深层侧向位移的点位与数量,应按工程需要确定。

4)建筑水平位移应设置平面基准点,当基准点离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不方便时,宜设置工作基点。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各级别水平位移监测的基准点(含方向定位点)不应少于3个,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设置;(2) 基准点、工作基点应便于检核校验;(3) 当使用GPS测量方法进行平面控制测量时,基准点位置还应满足下列要求:a. 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b. 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15;c. 离电视、电台、微波站等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的距离不应小于200m;离高压输电线和微角不宜超过

波无线电信号传输通道的距离不应小于50m;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信号的大面积水域、大型建筑以及热源等;

d. 通视条件好,应方便后续采用常规测量手段进行联测。

5)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标志的形式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特级、一级水平位移监测的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应建造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不应超 mm;(2) 照准标志应具有明显的几何中心或轴线,并应符合图像反差大、图形对称、相位差小和本身过1

不变形等要求。根据点位不同情况,选用合适的标志;(3) 对用作平面基准点的深埋式标志、兼作高程基准

的标石和标志以及特殊土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标石、标志及其埋设,应另行设计。

6)水平位移监测可根据现场作业条件和经济因素,综合考虑选用测角前方交会法、边角交会法、导线测量法、极坐标法、小角法、经纬仪投点法、视准线法、引张线法、正垂线或倒垂线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前方交会时,交会角应在60°至120°之间,并宜采用三点交会;(2) 采用经纬仪投点法或小角法时,对经纬仪的垂直轴倾斜误差,应进行检验,当垂直角超出 3

范围时,应进行垂直轴倾斜修正;(3) 采用极坐标法时,其边长应采用检定过的电磁波测距仪测定,并应进行气压、温度和高差等项修正;(4) 采用视准线法时,其测点埋设偏离基准线的距离,不应大于2cm;对活动觇牌的零位差,应进行测定。

7)建筑场地滑坡观测的监测点,宜设置在滑坡周界附近、滑动量较大、滑动速度较快的轴线方向和滑坡前沿区等部位。在确定点位时,应考虑工程地质的需要。监测点应埋设标石,其深度不应小于1m。水平位移监测点的点位精度,应符合表16-6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表16-6水平位移监测的精度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

水平位移监测

适用范围监测点的点位中误差(mm)

一等±1.5 变形特别敏感的高层建筑、工业建筑、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精密工程设施等

二等±3.0 变形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高耸构筑物、古建筑、重要工程设施和重要建筑场地的滑坡监测等

三等±6.0 一般性的高层建筑、工业建筑、高耸构筑物、滑坡检测等

四等±12.0 观测精度要求较低的建筑物,构筑物和滑坡监测等8)进行滑坡位移观测时,应同时进行垂直位移观测。在分析滑坡位移的规律时,应将水平位移量与垂直位移量进行综合判断。

9)水坝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宜沿坝的轴线布设。土坝监测点横断面的间距,应小于50m;混凝土坝每坝段,应有一个横断面。

10)水坝水平位移的观测,相对于工作基点的坐标中误差,中型混凝土土坝不应超过1mm,小型混凝土坝不应超过2mm;中型土石坝不应超过3mm,小型土石坝不应超过5mm。

11)每次水平位移变形监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a. 采用相同的图形和观测方法;b. 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c. 固定观测人员;d.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e. 采用相同的精度进行观测。

16.3.2水平位移监测的技术设计

在接到某一建(构)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任务后,应该到相关单位收集与本建筑物水平位移监测有关的资

αβ

P A

B

AB D 料,包括该建筑物的设计图纸、地勘报告、平面布置图等,之后进行该建筑物水平位移监测的技术设计。建筑物水平位移监测的技术设计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概括、水平位移监测的任务和目的等; 2)水平位移监测的技术依据; 3)水平位移监测的方法、仪器及精度; 4)水平位移监测的精度设计; 5)水平位移监测的周期设计; 6)水平位移监测的数据处理方法设计; 7)水平位移监测结束后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16.3.3水平位移监测的方法、仪器及精度

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和仪器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周围的环境条件和水平位移监测所要求的精度等级和监测的目的。水平位移监测的方法有多种,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水平位移监测方法: 16.3.3.1前方交会法监测水平位移

1)测角前方交会

在变形监测点上不便于架设仪器时,多采用这种方法。如图16-2所示,、

A B 为平面基准点,P 为监测点,由于、

A B 的坐标为已知,在观测了水平角、αβ后,即可求算监测点P 的坐标。 监测点P 的坐标计算方法如下: (a) 已知点坐标反算

已知点的坐标反算即根据、

A B 两已知点的直角坐标, 由式(16—5)计算两点间的边长AB D 及方位角AB α。

图16-2 角度前方交会法水平位移监测原理示意图

?

?

?

??

--=-+-=-)(tan )()(122A B A

B AB A B A B AB x x y y y y x x D α (16—5) (b) 待定边的边长和方位角的计算

根据(16-6)式按正弦定律计算已知点至监测点P 的边长、

AP S BP S :

???

?

???+=

+=)sin(sin )sin(sin βααβαβD S D S BP

AP (16—6)

按式(16—7)计算待定边的方位角

?

??

+±=+=-=βαβααααα 180AB

BA BP AB AP (16—7)

(c) 计算待定点的坐标

根据已算得的已知点至监测点的边长和方位角,按坐标正算公式求P 点的坐标。即

?

??

+=+=AP AP A P AP AP A P S y y S x x ααsin cos (16—8)

?

??

+=+=BP BP B P BP BP B P S y y S x x ααsin cos (16—9)

以上两式分别算得监测点的坐标应完全一致,可以作为计算的检核。 (d) 直接计算监测点坐标的公式 式(16—8)可以写成:

?

??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cos ααααααααααAB AB AP AP AP A P AB AB AP AP AP A P S S y y S S x x

AB A B AB D x x -=

αcos ,AB

A

B AB D y y -=αsin 因此

??

?

?

???-+-=--+-=

-)}(cot ){(sin )}(cot ){(sin A B A B AB AP

A P A

B A B AB AP A P x x y y D S y y y y x x D S x x αααα (16—10)

βαβαβαβααcot cot 1

cos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AB AP D S 将上式带入式(10—6),即

??

??

???

+-+-=

-+-+-=

-βααβααcot cot )(cot )(cot cot )(cot )(A B A B A P A B A B A P x x y y y y y y x x x x

将上式等号左端的已知数据A A y x 、移至右端,得到前方交会直接计算监测点坐标的公式(余切公式):

???

?

???

+-++=+-++=

βααββααβcot cot )(cot cot cot cot )(cot cot A B B A

P A B B A P x x y y y y y x x x (16—11)

必须指出,公式(16—11)中的P B A 、、三点在图形中是按逆时针顺序排列的,因此,计算实测图形时,点名排列以及点名与角度的对应关系也要保持这种关系。同时该公式只能作为计算中有无错误的检核,并不能发现角度测错,用错或已知数据抄错、用错等错误,也不能提高计算结果的精度。因此,实际工作中,应布设有三个已知点的前方交会,计算时,分别按两个三角形计算出P 点的两组坐标,以此进行检核。

监测点点位中误差P m 的估算公式为: 将)

sin(sin βαβ

+=

AB AP D S 和ααα-=AB AP 两式代入式(16—8)并对α和β取全微分得:

???

?

?

????????++-++=??????++-++=ραβααβαβαρββαααραβααβαβαρββαααd D S d D dy d D S d D dx AP AB AP AP AP AB P AP AB AP AP AP AN P )(sin sin )cos(sin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sin sin )(sin cos sin 2222

由协方差传播律得:

???

?

?????????++-++=??????++-++=22

2222222

2

22222222)(sin sin )cos(sin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sin sin ))(sin cos sin (ρβααβαβαρβαααρβααβαβαρβααααβα

βm D S m D m m D S m D m AP AB AP AP AP AB yP

AP AB AP AP AP AB xP

设0m m m ==βα,0m 表示测角中误差,则监测点P 中误差为

02

2222)

(sin sin sin m D m

m

m AB yP

xP

P βαρβ

α++=

+= (16—12)

式中 206265=ρ″。

当进行测角前方交会时,所选基线应与监测点组成最佳构形,交会角宜在60°至120°之间,以保证交会精度。水平位移的计算,可采用按每周期计算监测点的坐标值,再以相邻两周期的坐标差作为该监测点的水平位移。

2)边角前方交会

对于图16-2的测角前方交会,如果增测了边长、

AP S BP S ,则为边角前方交会。边角前方交会时,可用

P

A

B

C

α

β

1

γ2

γ3

γ4

γa

D b

D c

D 间接平差的方法计算监测点P 的坐标和评定点位精度。当用间接平差计算监测点P 的坐标时,要计算P 点的

近似坐标

),(0

0P P y x ,并取近似坐标的改正数)?,?(y x 作为误差方程中的未知数。边角前方交会按边角平差时,观测值个数4=n ,即),,,(BP AP S S βα,未知数的个数2=t ,多余观测数2=-=t n r 。

平差前,开列角度观测值和边长观测值的误差方程式并组成法方程;然后解算法方程,可在求得监测点坐标平差值的同时,也可求得监测点P 坐标平差值的协因数阵以及单位权中误差;从而可以计算监测点坐标的点位中误差P m 。

16.3.3.2后方交会法监测水平位移

1)角度后方交会

如果在监测点上可以架设仪器,且与三个平面基准点通视时,可采用这种方法监测水平位移。如图16-3

所示,C B A 、、为平面基准点,P 为监测点,当观测了水平角、

αβ后,即可求算P 点的坐标。 监测点P 的坐标计算方法如下:

(a ) 应用坐标反算公式计算BC AB 、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 (b ) 计算辅助角41γγ、 由图16-3可以看出

BC BA B ααγγ-=+=∠32

=∠++++B 41γγβα 360

故 θβαγγ=++∠-=+)(36041B

图16-3 角度后方交会法水平位移监测原理示意图 所以 41γθγ-= (16—13)

在APB ?和BPC ?中,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αγθαγβγsin )

sin(sin sin sin sin 414-=

=AB AB BC D D D

即 β

α

γγθsin sin sin )sin(44AB BC D D =-

经整理后可得: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点教学内容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点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 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3.43(1)、7.1.7、7.5.6、10.1.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2008年4月,昆山市建筑业协会制定《关于对创优工程进行现浇楼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通知》(昆建协字(2008)第11号),对本地区创优工程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设、观测周期及时间等要求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了本地区创优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1条(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建筑物变形监测》Word

第六章 建筑物变形监测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与变形。所谓变形是指建(构)筑物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没能保持原有设计形状、位置或大小,或是建筑引起周围地表及其附属物发生变化的现象。工程建筑物(或构筑物)变形的量——变形量,通常指建筑物的沉降、倾斜、位移、弯曲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裂缝、挠曲、扭转等。对于不同的建筑物,其允许变形值的大小不同。在一定限度之内,变形可认为是正常的现象,但如果变形量超过了建筑物结构的允许限度,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或者预示建筑物的使用环境产生了某种不正常的变化,当变形严重时,将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为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在建筑物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需进行变形监测。 6.1 建筑物变形监测 建筑物变形监测是指对监视建筑物进行测量以确定其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时发现不正常变形。变形监测又称变形测量或变形观测。变形监测的结果用变形量来表示,变形测量的内容则由变形测量对象的性质、目的等因素决定。 表达变形量的常用数据指标有移动指标:下沉i W 、水平移动i U ;变形指标:倾斜i 、曲率K 、水平变形ε。 6.1.1移动指标 设i 为监测点的编号,如图6-1。某点的沉降i W 和水平移动i U 如下。 (1)下沉 0i i i W H H =- (6-1) 式中i H 为第i 点计算时刻的高程;0i H 为第i 点初始高程。 (2)水平移动 0i i i U L L =- (6—2) 式中i L 为第i 点到控制点B 的计算时刻的长度;0i L 为第i 点到控制点B 的初始长度。 6.1.2变形指标 由于图6-1中各点的下沉、水平移动各不相同,便产生点位的相对变化,于是产生了变形,变形指标如下。 (1)倾斜。可用相邻工作点2和3的下沉差除以两点间的距离23S 求得; 3223 ,/W W i mm m S -= (6—3)

高层建筑变形监测开题报告

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 专业:测绘工程班级:测绘071 姓名:陶俊辉 论文题目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的方法研究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物,从几十层到上百层的楼房。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楼房质量对所在地表的压力会使地面发生变形,直接影响楼房的受力情况。如果地表受力不均匀,就会发生楼房倾斜甚至倒塌等灾害,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确保这些楼房的安全使用,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精密变形观测,以确定其变形状态。 高层建筑变形监测高层建筑变形监测的直接目的之一就是对高层建筑的运营 状态进行安全监控、评价和预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层建筑变形监测手段的硬件和软件迅速发展,监测范围不断扩大,监测自动化系统、数据处理和资料分析系统、安全预报及分析评价系统也在不断的完善。工程设计采用新的可靠度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来,变形监测成为提供设计依据、优化设计和可靠度评价不可缺少的手段,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由于工程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一般情况下,直接采用变形监测原始数据对高层建筑安全稳定状态进行评估和反馈是困难的。因此,为了实现高层建筑安全运营的设计目的,一般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和变形监测不同时段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分别 选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认真做好监测数据和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对高层建筑的安全稳定状态进行评估、预测和预报,并为改进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方法和运营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高层建筑变形观测简便、精度高,能直观地、及时地掌握高层建筑性态的变化,许多高层建筑在出现危险之前都常常发生较大的变形。因而,分析高层建筑变形规律、对高层建筑的变化趋势进行有效预测对高层建筑安全监控、确保高层建筑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鲁JJ—074 工程名称德州帝景苑小区D楼水准点编号M0 测量仪器 及型号 水准仪 NAL132 水准点所 在位置 东方红路中心水准点高程21.200 仪器检定日期2006年8月6日观测日期自2006年8月10日至 2006 年10月2日 观测点布置简图: 观测点编号观测日期 荷载累加 情况描述 实测标高 m 本期沉降 量(mm) 总沉降量 (mm) 备注 M10 2006年8月10日一层施工完成20.3000 0 0 M102006年8月18日二层施工完成20.2999 0.1 0.1 M102006年8月25日三层施工完成20.2995 0.4 0.5 M102006年9月5日四层施工完成20.2993 0.2 0.7 M102006年9月10日五层施工完成20.2990 0.3 1.0 M102006年9月14日六层施工完成20.2984 0.6 1.6 M102006年9月16日七层施工完成20.2982 0.2 1.8 M102006年9月21日八层施工完成20.2982 0 1.8 M102006年9月26日九层施工完成20.2982 0 1.8 M102006年10月2日十层施工完成20.2981 0.1 1.9 观测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观测单位印章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审核人施测人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鲁JJ—074 工程名称德州帝景苑小区D楼水准点编号M0 测量仪器 及型号 水准仪 NAL132 水准点所 在位置 东方红路中心水准点高程21.200 仪器检定日期2006年8月6日观测日期自2006年10月8日至2006年11月28日 观测点布置简图: 观测点编号观测日期 荷载累加 情况描述 实测标高 m 本期沉降 量(mm) 总沉降量 (mm) 备注 M102006年10月8日十一层施工完成20.2981 0.1 1.9 M102006年10月12日十二层施工完成20.2981 0 1.9 M102006年10月16日十三层施工完成20.2981 0 1.9 M102006年10月24日十四层施工完成20.2976 0.5 2.4 M102006年10月29日十五层施工完成20.2974 0.2 2.6 M102006年11月3日十六层施工完成20.2971 0.3 2.9 M102006年11月7日十七层施工完成20.2971 0 2.9 M102006年11月13日十八层施工完成20.2971 0 2.9 M102006年11月19日十九层施工完成20.2971 0 2.9 M102006年11月28日二十层施工完成20.2971 0 2.9 观测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观测单位印章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审核人施测人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第六节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为保证建筑物在施工使用和运行中的安全,以及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在建筑物施工和运行期间,需要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观测,这种观测称为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有: 建筑物沉降观测 建筑物倾斜观测 建筑物裂缝观测 建筑物位移观测 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周期性地观测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 主要工作有: ?水准基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1、水准基点的布设 水准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因此水准基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要有足够的稳定性水准基点必须设置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冰 冻地区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下0.5m。

●要具备检核条件为了保证水准基点高程的正确性,水准基点最 少应布设三个,以便相互检核。 ●要满足一定的观测精度水准基点和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适中, 相距太远会影响观测精度,一般应在100m范围内。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埋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 降情况的部位,如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大型设备基础,柱子基础和地质条件变化处。 ●沉降观测点的数量一般沉降观测点是均匀布置的,它们之间的 距离一般为10~20m。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形式(如下图) 3、沉降观测 ??观测周期 ??观测方法 ??精度要求 ??工作要求

(1)观测周期 ● 当埋设的沉降观测点稳固后,在建筑物主体开工前,进行第一次观测。 ● 在建(构)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一般每盖1~2层观测一次。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 当发生大量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 建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2)观测方法 ● 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 m 。 ● 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3)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的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而定。 ● 多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可采用D S 3水准仪,用普通水准测量的 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n 测站数)。 ● 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则应采用D S 1精密水准仪,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4)工作要求 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 ● 固定观测人员 mm 0.1n ±mm 0.2n ±

建筑物沉降观测内容

建筑物沉降观测内容 建筑物沉降观测内容包括什么?是怎样观测的?下面是带来的建筑物沉降观测内容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建筑物沉降观测内容: 1、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2、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3、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型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有关规定执行。 4、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

度要求施测。 5、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施工过程中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不少

天津市加强建筑工程变形观测控制的规定

天津市加强建筑工程变形观测控制的规定 建质安管〖1999〗529号 各局(集团总公司),各区、县建委及有关单位: 为确保我市建筑工程主体结构,使在施工和使用期间沉降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天津市加强建筑工程变形观测控制的规定》。现发给你们,望严格遵照执行。本规定自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起,在我市执行。 第一条为加强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在施工及使用期间沉降变化的监控,规范监控行为和程序,准确反映建筑工程沉降及重要结构变形情况,确保我市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现行的有关建筑标准规范及《天津市多层砖砌体住宅建筑沉降裂缝控制设计与施工若干暂行规定》中规定必须进行结构变形控制及沉降观测的建设工程均在本规定的范围之内。 第三条凡需进行变形观测控制的工程,其勘察单位必须在岩土勘探报告中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设计单位必须在施工图中提出观测控制的要求和说明。 第四条凡需进行变形控制的工程,建设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前委托沉降观测单位签订观测合同,并由观测单位制定出观测方案后,方可报请开工。 沉降观测单位指有沉降变形观测资质并与地基基础处理、主体结构施工无关的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 第五条建筑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应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进行现场踏勘并应及时收集、分析和利用原有的合格资料,制定经济合理的技术观测方案。 第六条沉降变形观测应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及其它规范规定的方法,能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规定要求的亦可采用。 第七条测量仪器和设备工具,必须经天津市技术监督局认定的计量单位检测合格,方能投入使用,且应随时检查测量仪器精度变化。 第八条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布设要均匀合理,必须能全面查明建筑工程项目的基础沉降和其他变形要求。观测点必须牢固稳定,能长期保存,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 凡新建与原有建筑连接的工程和砖混结构住宅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在设计图纸上标明允许沉降量。 第九条

高层建筑变形监测

高层建筑变形监测 高层建筑从施工准备起,到全部工程竣工后的一段时间内,应按施工与设计的要求,进行沉降、位移和倾斜等变形观测。一般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观测高层建筑施工造成周围邻近建(构)筑物和护坡桩的变形以及日照等对建筑物施工影响的变形,以保证安全和正确指导施工,这是直接为施工服务的变形观测;另一部分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和竣工后,观测高层建筑各部位的变形,以检查施工质量和工程设计的正确性,并为有关地基基础与结构设计反馈信息。 沉降观测 1施工对邻近建(构)筑物影响的观测 打桩和采用井点降低水位等,均会使邻近建(构)筑物产生不均匀的沉降、裂缝和位移等变形。为此,应在打桩、井点降水影响范围以外设基准点,对距基坑一定范围的建(构)筑物上设置沉降观测点,并进行沉降观测。并针对其变形情况,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2施工塔吊基座的沉降观测 高层建筑施工使用的塔吊,吨位和臂长均较大。随着施工的进展,塔吊可能会因塔基下沉、倾斜而发生事故。因此,要根据情况及时对塔基四角进行沉降观测,检查塔基下沉和倾斜状况,以确保塔吊运转安全。3地基回弹观测 一般基坑越深,挖土后基坑底面的原土向上回弹的越多,建筑物施工后其下沉也越大。为了测定地基的回弹值,基坑开挖前,在拟建高层建筑的纵、横主轴线上,用钻机打直径100mm的钻孔至基础底面以下300~500mm处,在钻孔套管内压设特制的测量标志,测定其标高。当套管提出后,测量标志即留在原处。待基坑挖至底面时,测出其标高,然后,在浇筑混凝土基础前,再测一次标高,从而得到各点的地基回弹值。地基回弹值是研究地基土体结构和高层建筑物地基下沉的重要资料。 4地基分层和邻近地面的沉降观测 这项观测是了解地基下不同深度、不同土层受力的变形情况与受压层的深度,以及了解建筑物沉降对邻近地面由近及远的不同影响。这项观测的目的和方法基本与地基回弹观测相同。 5建筑物自身的沉降观测 这是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当浇筑基础垫层时,就在垫层上

建筑物变形监测内容

建筑物变形监测内容 监测项目 1施工对邻近建(构)筑物影响的观测 打桩和采用井点降低水位等,均会使邻近建(构)筑物产生不均匀的沉降、裂缝和位移等变形。为此,应在打桩、井点降水影响范围以外设基准点,对距基坑一定范围的建(构)筑物上设置沉降观测点,并进行沉降观测。并针对其变形情况,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2施工塔吊基座的沉降观测 高层建筑施工使用的塔吊,吨位和臂长均较大。随着施工的进展,塔吊可能会因塔基下沉、倾斜而发生事故。因此,要根据情况及时对塔基四角进行沉降观测,检查塔基下沉和倾斜状况,以确保塔吊运转安全。 3地基回弹观测 一般基坑越深,挖土后基坑底面的原土向上回弹的越多,建筑物施工后其下沉也越大。为了测定地基的回弹值,基坑开挖前,在拟建高层建筑的纵、横主轴线上,用钻机打直径100mm的钻孔至基础底面以下300~ 500mm处,在钻孔套管内压设特制的测量标志,测定其标高。当套管提出后,测量标志即留在原处。待基坑挖至底面时,测出其标高,然后,在浇筑混凝土基础前,再测一次标高,从而得到各点的地基回弹值。地基回弹值是研究地基土体结构和高层建筑物地基下沉的重要资

4地基分层和邻近地面的沉降观测 这项观测是了解地基下不同深度、不同土层受力的变形情况与受压层的深度,以及了解建筑物沉降对邻近地面由近及远的不同影响。这项观测的目的和方法基本与地基回弹观测相同。 5建筑物自身的沉降观测 这是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当浇筑基础垫层时,就在垫层上设 计指定的位置埋设好临时观测点。一般每施工一层观测一次,直至竣工。工程竣工后的第一年内要测四次,第二年测二次,第三年后每年一次,直至下沉稳定为止。一般砂土地基测二年,粘性土地基测五年,软土地基测十年。 监测内容 位移观测 1护坡桩的位移观测 无论是钢板护坡桩还是混凝土护坡桩,在基坑开挖后,由于受侧压力的 影响,桩身均会向基坑方向产生位移。为监测其位移情况,一般要在护坡桩基坑一侧500mm左右设置平行控制线,用经纬仪视准线法,定期进行观测,以确保护坡桩的安全。 2日照对高层建筑物上部位移变形的观测 这项观测对施工中如何正确控制高层建(构)筑物的竖向偏差具有重

变形监测毕业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建筑越来越呈现向多层、高层和超高层发展的趋势。而多层及高层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定的水平或者垂直位移,严重者甚至会危及建筑的安全,造成国家和人民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是建筑施工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测绘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变形监测是一种监测变形体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实时获取变形体的动态位移信息来预警变形体的安危状况。在测量工作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变形监测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针对多层及高层建筑物,研究探讨建筑工程变形监测常用技术方法以及如何在保证建筑工程自身稳定的同时,有效控制建筑的变形以保证工程及周围环境安全的技术和方法。总之,建筑变形监测己经成为建筑设计、监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重点分析比较几种不同变形观测的方法,特别是建筑基坑变形、建筑沉降位移、水平位移、倾斜位移、沉降位移、挠度的变形监测。 关键词:建筑物、变形监测、建筑基坑变形、水平位移、倾斜位移、沉降位移、挠度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ity development, building more and more presents to multi-layer, high-rise and super high-ris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multi-storey and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will have certa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even endanger the safety of buildings, caused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to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Therefor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of build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is also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field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onitoring the deformation body safety, it gets the deformation body through real-time dynamic displace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warning of deformable body. In the practice of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of work activities, deformation monitor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multi-storey and high-rise building, research building engineer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me thods and how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itself at the same tim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construction to ensure that the 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n short, the build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has become a building design,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several different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method, especial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 pit deformation, building settlement displacement,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tilt displacement, displacement, deflection deformation monitoring. Keywords: building, build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deformation of foundation pit,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tilt displacement, dis placement, deflection

对城市建筑物变形监测的分析

对城市建筑物变形监测的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城市建筑物变形监测的基本原则、方法、数据处理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变形监测;原则;方法;数据处理 0引言 城市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特别是兴建的大量高层建(构)筑物,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变形,但当这种变形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时,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严重的还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工程建筑物的施工与运营期间,对其进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1 建筑物变形的主要原因 (1)地质资料不准确。有的地质资料是参考相邻场地地质情况得出的数据,有的钻探钻孔间距过大,有的钻探深度不够,有的场地地层变化复杂。 (2)基础设计形式不统一,采用多种基础形式混合;建筑物体形复杂,荷载差异大;基础落在不同土质上等。 (3)基础施工达不到设计和规范要求。施工验槽(坑)时没有进行土体原位试验,仅凭经验判断,使建筑物未落在设计持力层上;或基槽(坑)原土被扰动、超挖以及施工时淤泥、松土未清理或者基底清理未达施工规范要求。 2 建筑物变形监测的主要作用及内容 2.1 建筑物变形监测的主要作用 引起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且勘察、设计及施工存在客观偏差,检测建筑物结构安全与否,变形监测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依据。变形监测主要是监视建筑物施工的质量及其使用与运营期间的安全,监测建筑物场地和建筑物的稳定性,分析和处理有关工程质量事故,验证有关建筑地基、结构设计的理论和设计参数的准确和可靠性,研究建筑物变形规律和预报变形趋势。 2.2 建筑物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 建筑物变形监测的内容根据建筑物的要求而不同,一般按设计要求及设计规范、施工规范来确定,将建筑变形分为沉降与位移两类。对于一般的建筑物,主要是建筑物沉降监测与建筑物主体倾斜监测。建筑物沉降监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建筑物主体倾斜监测应测定建筑物顶部相对于底部或各层间上层相对于下层的水平位移与高差,分别计算整体或分层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及倾斜速度。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3. 1. 1 下列建筑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 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 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 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 受邻近施工影晌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晌的建筑。 5 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6 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7 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 3. 1. 2 建筑在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宜进行场地沉降观测、 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和斜坡位移观测。 2 对基坑工程,应进行基坑及其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对一级基坑,应进行基坑回弹观测。 3 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进行倾斜观测。 4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5 建筑施工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3. 1. 3 建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 2 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及高耸构筑物,应进行水平位移观

测、倾斜观测。. 3 对超高层建筑,应进行挠度观测、日照变形观测、风振 变形观测。 4 对市政桥梁、博览(展览)馆及体育场馆等大跨度建筑, 6 应进行挠度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5 对隧道、涵洞等,应进行收敛变形观测。 6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7 当建筑运营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时,应进行周边环境变 形观测。 8 对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异型建筑以及地下公共设施、涵洞、桥隧等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宜进行结构健康监测。 9 建筑运营管理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建筑变形测量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实施安全预案,同时应提高观测频率或增加观测内容: 1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变形预警值。 3 开挖面或周边出现塌陷、滑坡。 4 建筑本身或其周边环境出现异常。 5 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5.5建筑沉降观测 5.5.1 建筑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新旧建筑、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对于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并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着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 7 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对于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应设在沿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2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散热器、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3 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形式可按本规范第D.0.1条的规定执行; 4 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观测标志的形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5.5.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范第3.0.5条的规定确定。 5.5.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1 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普通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2)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若建筑施工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 3)施工过程中若暂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2 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定为止; 3 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口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d一次的连续观测;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 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3.43(1)、7.1.7、7.5.6、10.1.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2008年4月,昆山市建筑业协会制定《关于对创优工程进行现浇楼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通知》(昆建协字(2008)第11号),对本地区创优工程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设、观测周期及时间等要求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了本地区创优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1条(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C、加层、扩建建筑物; 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方案设计

目录 第1章绪论.................................................................... II 1.1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概述................................................ II 1.1.1 变形产生的原因和类型........................................... II 1.1.2 变形观测的主要任务............................................ III 1.1.3 变形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IV 1.2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概况................................................. V 1.2.1 我国的变形监测工作发展过程...................................... V 1.2.2 高层建(构)筑物的变形特点.................................... VII 1.2.3 其它建(构)筑物的主要变形特点............................... VIII 1.2.4 我国开展变形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 VIII 1.3 变形监测的精度和频率.............................................. VIII 1.3.1 制约变形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 VIII 1.3.2 变形监测的频率.................................................. X 1.3.3 变形监测频率确定的基本方法..................................... XI 1.3.4 沉降稳定期的确定............................................... XI 第2章位移观测............................................................... XII 2.1 倾斜观测的陈述..................................................... XII 2.2 一般建筑物的倾斜观测............................................... XII 2.3 特殊建筑物的倾斜观测.............................................. XIII 2.4 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 XIV 2.4.1 主体倾斜观测的方法............................................. XV 2.4.2 主体倾斜观测的周期............................................ XVI 2.4.3 倾斜观测实例................................................. XVII 2.4.4 建筑物水平位移观测.......................................... XVIII 2.5 裂缝观测........................................................... XIX 2.5.1 裂缝观测的概述................................................ XIX 2.5.2 裂缝观测的方法................................................. XX 2.6 挠度观测.......................................................... XXII 2.6.1 建筑物基础挠度观测........................................... XXII 2.6.2 弹性挠度观测................................................. XXII 2.6.3 建筑物主体挠度观测........................................... XXII 2.7 日照和风振变形监测............................................... XXIII

建筑物变形观测

一、建筑物变形观测的目的 目的: 工程建筑物的全部重量要由地基承受,在具有压缩性的地基上(如粘土、砂土)建造建筑物时,地基受压后,建筑物就会逐渐下沉,不均匀的沉降会引起建筑物变形,严重的可能产生倾斜和 裂缝,以致危及建筑物的安全或减少使用年限。 因此,应在建筑过程及交付使用后进行变形观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护建筑物。 建筑物的变形包括三个方面: ?由于建筑物的重量,使地基受荷载而扰动,引起建筑物沉降; ?由于横向力作用于建筑物地基,使建筑物产生水平位移; ?建筑物在平面上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产生倾斜。 此外,由于沉降与水平位移的共同作用达到一定程度, 使建筑物产生裂缝,直至倒塌。 变形观测就是用测量的手段,观测建筑物沉降、水平位移和倾斜的变化量,并通过一定时间段的变化量,确定建筑物的变形趋势,以利采取相应措施。 一、建筑物沉降观测 1、高程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设臵 ◆点位稳固,在沉降变形区以外; ◆不宜过远,通常一站能引测到观测点;

◆每个工地设臵2~3个,以便检核; ◆一般需要与国家水准点联测,获得绝对高程; ◆冻土地区应埋深至冻土线以下0.5 米处。 2、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一定密度、均匀分布在待观测建筑物外围,能反映建筑物整体沉降情形的位臵。 ◆沉降点埋设图: ◆沉降点分布示意图: 3、沉降观测的时间方法和精度要求 ◆观测时间按工程进展具体确定。 ◆观测精度须使用DS1级精密水准仪及铟钢带精密水准尺, 沉降数据报至1mm~0.1mm。 ◆控制视线长度,一般不超过50m。 ◆测站位臵相对固定,以尽量减少仪器i角的影响。 4、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①沉降观测成果内容 ◆基准点与沉降点的点位分布图; ◆沉降观测日报表(当次观测结果); ◆沉降观测汇总表; ◆沉降曲线图; ◆沉降观测总结报告(一个阶段观测全部结束)。 ②沉降观测成果整理

建筑物变形与裂缝观测

建筑物变形与裂缝观测 倾斜观测 在进行观测之前,首先要在进行倾斜观测的建筑物上设置上、下两点或上、中、下三点标志,作为观测点,各点应位于同一垂直视准面内。如图4-205所示,M、N为观测点。如果建筑物发生倾斜,MN将由垂直线变为倾斜线。观测时,经纬仪的位置距离建筑物应大于建筑物的高度,瞄准上部观测点M,用正倒镜法向下投点得N',如N'与N点不重合,则说明建筑物发生倾斜,以a表示N'、N 之间的水平距离,a即为建筑物的倾斜值。若以H表示其高度,则倾斜度为: 图4-205 倾斜观测 i=arcsin(a/H)(4-83) 高层建筑物的倾斜观测,必须分别在互成垂直的两个方向上进行。 当测定圆形构筑物(如烟囱、水塔、炼油塔)的倾斜度时(图4-206),首先要求得顶部中心对底部中心的偏距。为此,可在构筑物底部放一块木板,木板要放平放稳。用经纬仪将顶部边缘两点A、A'投影至木板上而取其中心A0,再将底部边缘上的两点B与B'也投影至木板上而取其中心B0,A0B0之间的距离a就是顶部中心偏离底部中心的距离。同法可测出与其垂直的另一方向上顶部中心偏离底部中心的距离b。再用矢量相加的方法,即可求得建筑物总的偏心距即倾斜值。即: 2b 2 =(4-84) a c+

图4-206 偏心距观测 构筑物的倾斜度为: i=c/H(4-85) 裂缝观测 建筑物发现裂缝,除了要增加沉降观测的次数外,应立即进行裂缝变化的观测。为了观测裂缝的发展情况,要在裂缝处设置观测标志。设置标志的基本要求是,当裂缝开展时标志就能相应的开裂或变化,正确的反映建筑物裂缝发展情况。其形式有下列三种: 1.石膏板标志 用厚10mm,宽约50~80mm的石膏板(长度视裂缝大小而定),在裂缝两边固定牢固。当裂缝继续发展时,石膏板也随之开裂,从而观察裂缝继续发展的情况。 2.白铁片标志 如图4-207所示,用两块白铁片,一片取150mm×150mm的正方形,固定在裂缝的一侧,并使其一边和裂缝的边缘对齐。另一片为50mm×200mm,固定在裂缝的另一侧,并使其中一部分紧贴相邻的正方形白铁片。当两块白铁片固定好以后,在其表面均涂上红色油漆。如果裂缝继续发展,两白铁片将逐渐拉开,露出正方形白铁上原被覆盖没有涂油漆的部分,其宽度即为裂缝加大的宽度,可用尺子量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