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缺位走向确位

从缺位走向确位

小学语文课堂中语言积累的思考与实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注重“丰富语言的积累”,并在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中有了具体的操作指导,如第一学段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和“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第二学段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指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然而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语言积累步入值得商榷的境地,成了当前阅读课中值得思考的一个话题。

一、教学中语言积累的缺位

1.语言积累的缺失。新课程实施以后,感受性阅读为研究儿童的阅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是这种阅读方式重语言的感悟和体验,阅读者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语言的徜徉、来回中品味,以此来实施文本语言的“言”与“意”的转换,客观上造成文本解读时有时间品和读而缺时间积累和运用,亦即阅读教学中弱化了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事实上,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洪镇涛语),“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平时,我们常常耳闻同事言说,新课程的阅读课学生说和读更有味道,自己也更钟情更投入于滔滔不绝的动态的导与引,但是生怕静态的语言训练会影响课堂气氛,如此语言积累严重缺失,甚至是荡然无存。

2.语言积累的盲目。客观地说,课程改革推行的新教材重视语言的积累,如设置了“词语盘点”、“日积月累”等栏目,阅读课后还要求抄写重点句和段。但是,直面实际阅读教学,从备课、上课、一直到学生作业,教师对语言积累为内容的教学缺乏有意识有质量的设计和操作;偶有语言积累的教学环节出现,也只是随意而行盲目从事。事实上,无准备的语言积累的效果低可想而知,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原本静态形式的语言积累由于没有精心设计和巧妙操作,学生无论从兴趣还是实效的角度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不仅语言积累对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作用不大,更为可怕的是,学生对语言积累的兴趣逐渐缺失,甚至产生厌恶情绪。

3.语言积累的强加。有不少教师,虽深知语言积累的重要但苦于不知其操

作的路径及方法。于是,在阅读课中生硬地进行语言积累,视语言积累的时机、数量、方法和实效于不顾。这种在阅读课中强塞硬加的语言积累训练,其结果是,强扭的瓜儿难香甜,学生语言积累的质和量都难尽师意,有悖于学生语言积累的规律。曾有一个教师,每天在黑板上写10个成语,让学生记背,不管学生是否接受,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也不管是否与教学内容相关。这样的操作从表面上看,语言积累的数量尚可,但实质有“为积累而积累”的意味──语言积累的质量至多是差强人意。

二、课堂中语言积累的必需

1.有机:在课堂上,根据课文的内容,抓住一切可训练的点有机的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说与写的过程中自然进行有效的积累。例如:一上年级拼音教学中,拼读音节“dì”时,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说说:“你在生活中听到过这个音节吗?”学生高举小手,抢着回答:“大地”“土地”“地砖”“地面”“地球”“地壳”……还有的学生说:“我们住在美丽的地球上。”“农民在地里种田。”……教学识字时,又引导学生结合生字进行组词、说句。当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用词组句。课文中、练习中出现的句式,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更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运用、积累,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才不觉得累和无从下手,只有是有效积累,才有可能让积累水到渠成。

2.有度:语言的积累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但绝非语文教学的全部。因此,阅读教学中既要做不失时机进行积累的训练,又不能背离学生的实际,和课文的内容,不丢失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训练。如:人教版四上《中彩那天》:是啊!正像同学们刚才分析的一样,已经领来的奖品──心爱的奔驰车,生活拮据需要它,自己酷爱急需它,儿子支持留,无人知晓可以留,好友富有理应留。万事俱备,只要自己决定了,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就随手可得,如愿以偿。最后,奔驰车留下了吗?(还给了好友库伯。)的确,父亲面临的这一道德难题怎一个“难”字了得!从这件事,看出父亲不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惟利是图、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钱财、不讲信用、人穷志短……)在细读文本是笔者激活学生的词语的积累,引导学生用“惟利是图、见钱眼开”等解读父亲的这一举动,让学生带着生活积淀走进文本,走近人物,这样不仅将学过的词语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丰满了人物的形像,还受到了人文熏陶。

3.有效:“如果把学生的语言素养比作一个人,那么语言材料就是人的一个个器官。”只有把每个器官安放在人体合适的位置,器官才能显现出生命力,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语言的积累也亦然,若离开了语言环境强塞硬加的进行语言积累训练,就如同堆积很多的没有生命力的眼睛一样,效率和作用之低不言而喻。而阅读教学恰恰为语言的积累提供了鲜活的

类似于“人”的大环境。如:人教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快速读文,对比人物。

(师:在当时叶圣陶和肖复兴有什么不同?

生:年龄,身份,地位,写作能力……

师:主要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大作家,一个是初中生。

师:当时,叶圣陶这个大作家可以说──

生接:大名鼎鼎,赫赫有名,家喻户晓,名声显赫……

师:而作者“我”是名不见经传、鲜为人知的初中生──小字辈,和大名鼎鼎大作家叶圣陶之间发生事情,“我”有什么感受?

生:莫名其妙,意外,出乎意料,不可思议,做梦都没想到……

此处笔者巧用文本,让学在生细读文本时,对两个人物作出评价,引出反义词的积累,叶圣陶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肖复兴是“名不见经传,鲜为人知”,这样的积累与离开语言环境强塞硬加的进行语言积累效果是不言而语。

4.有力:在习作指时运用积累的语言,在阅读对话中关注积累的语言,在词句盘点时考查语言积累,在语文竞赛时引入积累的语言。让语言积累使语文学习活动多彩起来鲜活起来,反过来,在各种语文活动的过程中使积累的语言生机勃勃。如:人教版六上年级《词语盘点》中,在复习了“殷勤,鄙视,结结巴巴”等词语,笔者让学生任选词语造句,说一段话。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化,兴趣盎然。在这个品评词语,积累词语的教学中,有机的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给学生自由发表的空间,让学生觉得积累不是枯燥,单调的,而是有情感有趣味。

三、教学中语言积累的实施

1.新课导入时积累语言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房子,那么文章的题目就是“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能很快地直抵文本。抓住“题眼”为切入口,也成了老师阅读教学常用的策略。题目是作品的凝练,每个字都值得细细玩味。

《清澈的湖水》导入新课时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板书“清”)你会给“清”找哪些词语朋友?

生:清楚、清新、清水、清洁、清澈……

师:(板书“澈”)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点?

生:它们的部首相同,都是三点水旁。

生:它们的意思都应该和水有关。

生:“清”和“澈”的意思相同,都表示清清的。

师:请你读读“清的湖水”和“清澈的湖水”,你有什么感觉?

生:“清澈的湖水”好像比“清的湖水”更清一些。

生:读着“清澈的湖水”,我好像看到了水底的石头。

生:读着“清澈的湖水”,我似乎看到湖面像镜子一样,能照出人的影子来。

生:读着“清澈的湖水”,我好像闻到了香香的味道。

师:小朋友的体会真棒!那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读课题。

生:(齐读)清澈的湖水

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给“清”字找朋友,乍一看是简单的组词练习,其实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这样的组词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清”字的理解和运用。接着在字形上比较“清”和“澈”的异同、从朗读中体会“清”和“澈”的区别。特别是教师巧妙地让学生读“清的湖水”和“清澈的湖水”,启发他们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的想象说话赋予了“清澈的湖水”有了诗一般的韵味,再到课文中品读清澈的湖水带来的美景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绝不是简单的词语辨析所能达到的效果。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想象,在朗读比较中品味,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积累当然自在其中了。

2.文本细读时积累语言

古人云,“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情感、智慧的外衣。细读文本,就是透过语言身临其境,就是使语言情境再现。既而达到理解与积累这一目标。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有几处语言积累训练的偶然出现,感受颇深予以记录。

出示语言材料: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当你读着这句话的时候,一定留意到了其中的一个词,这个词就是──生:呆呆地,静静地。

师:那位青年看鱼是静静的,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请问,这样的看,就是怎样的看?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陆续说):一丝不苟地看,聚精会神地看,仔细地看,投入地看,全神贯注地看,专心致志地看,一心一意地看……

师:的确,青年看鱼看的很投入,很专注,他的眼里只有金鱼,他的心里只有金鱼,这样看鱼不是怎样地看?

生(陆续说):不是三心二意地看,不是漫无目的地看,不是走马观花地看,不是随随便便地看……

诗圣杜甫有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着知时节的好雨,其实,阅读教学中语言积累训练要走上“好”──有效的层面,何尝不是如此。套用以上诗句,阅读教学中若做好语言积累训练,当“随义潜入文,润生细无声”。

3.随文练笔时积累语言

学生积累词句最终的目的不是数量上要求,而是要质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

要把积累的好词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而做到这一点,随文练笔是最佳的方法。例如: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随文练写分以下几步进行:(1)、读全文,找出文中的成语。(垂头丧气、胸有成竹、得意洋洋、目瞪口呆、转败为胜)(2)、结合课文内容用以上成语写一段话。(一位学生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齐威王得意洋洋。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目瞪口呆。)

4.感受表达时积累语言

感受语言准确的表达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准确表达正是学生语文形成最佳途径。因而教师要致力于这一方面指导。《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有这样一句话: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通过细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感受两个词语准确表达花的多而美,教学过程如下: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是一个个美丽的镜头,从这两个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什么,仿佛闻到了什么?

生陆续说:生:花朵一朵挨着一朵,花瓣各种各样,颜色各种各样……蜜蜂停在花瓣上采蜜,小鸟叽叽喳喳飞来飞去,人们啧啧称赞着花……各种各样的花香飘过来,飘过来,沁人心脾。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写花有什么不同?

生:“花团锦簇”主要写花朵多一团一团的簇拥在一起,“姹紫嫣红”主要写花朵的颜色很多很美。

师:还有哪些词语也可以写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丽?

生: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

师:课文为什么只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来写美丽的花的海洋呢?

生:准确,概括,不重复,不啰嗦……

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毫无疑问,文本语言准确的表达是语文的一个重要规律,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因此,感受文本语言准确的表达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在上例的阅读教学中,比较“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描写花的不同,使学生知道“花团锦簇”重在“形”概括写,“姹紫嫣红”重在“色”概括写花的多而美。在学生说出很多词语可以表达花的“形”与“色”的多而美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为什么只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来写美丽的花的海洋呢”。如此,学生才能感受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表达花多而美的准确而精炼。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生从小就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大量的句式、大量的段篇,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语言经验,并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就越准确。聚沙成塔,才能厚积薄发,正如郭沫若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从小培养学生学会语文积累,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正是新课程所要达到的,更是每位语文老师所应该追求的。

相关文档